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202-051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十四    元 陈天祥 撰

  中庸

  ○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程子以不偏为中吕氏以无过不及为中二说之意
本同注文通言之是也或问中却分为两意说不偏
在未𤼵之前说无过不及为见诸行事以为方其未
𤼵未有无过不及之可名抑不思人之气禀鲜有得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202-0513d.png
中者过于刚则仁有不及过于柔则义有不及气太
严者必少恩心太慈者必少断过与不及心实主之
先有诸内然后见诸行事也若其气禀无有所偏则
于未𤼵之前亦有无过不及之可名何不可之有哉
至于不偏不倚亦不可专说在未𤼵之前若于行事
得中亦可以不偏名之也信如或问之说则程子止
是言未𤼵之中未尝言行事之中也吕氏止是言行
事之中未尝言未𤼵之中也有上截者无下截有下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202-0514a.png
截者无上截不知程吕之意何故如此或问又以不
偏为心之体地之中无过不及为理之当事之中亦
不知心之体与理之当如何分地之中与事之中如
何辨又云二义虽殊而实相为体用语录曰未𤼵之
中是体已𤼵之中是用亦皆过论凡言体用者乃是
一物而有两分之名如根梢枝叶相须为义耳若以
中和言之中为体和为用乃可说也单独一中而有
体用之分无是理也夫中之在心物来则应犹镜中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202-0514b.png
之明刃中之利也如以未照之明为体已照之明为
用未割之利为体已割之利为用可乎未照之明与
已照之明只是一个明未割之利与已割之利只是
一个利未𤼵之中与已𤼵之中亦只是一个中不偏
与无过不及亦只是一个意言不偏则无过不及在
其中言无过不及则不偏亦在其中只注文当为定
说或问之说不讲可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注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202-0514c.png
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
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
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
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
道也

  孔子言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本皆专论人之性未
尝普该万物之性也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道亦是专以人性人道为言注文乃以万物与人一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202-0514d.png
混言之误矣所谓人物之生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
顺五常之德者五德俱全复加健顺惟人有能之之
理彼禽兽昆虫等物何尝能有如许之德哉天地之
閒知觉运动之物其性于五常之中固有颇能近之
者或近于仁或近于义虽于天理中粗有通处亦不
可便与人同一槩言有健顺五常之德也注文又见
率性一节于万物之性难以尽循故再指物为日用
之物亦不可通物无皆能自为人用之理语录又以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202-0515a.png
马驰牛耕佐注文为说盖亦未之思也马须用衔牛
须穿鼻既制奔突又加鞭箠然后始可为用亦犹戕
贼杞柳以为杯棬非谓循其性之自然也况天下万
物知不能尽岂皆得在日用之閒乎凡彼不为人用
之物其性尤有不可循者如虎狼之暴蛇蠍之狠皆
其本然之性也若循此性以为道果何道邪只如荆
棘稂莠生于道路垄亩之间亦无任其丛茂不除之
理语录曰人与物之性皆同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202-0515b.png
循马牛之性则为马牛之道此话益难凭准既言人
物性同又郤自有人性物性人道物道之分何也循
马牛之性则为马牛之道若循虎狼之性则亦为虎
狼之道循蛇蠍之性则亦为蛇蠍之道循荆棘稂莠
之性则亦为荆棘稂莠之道果修此道以为教使天
下后世遵之而行将见兽蹄鸟迹之道复交于中国
区宇永为鸿荒圣人之教宁有是哉若以注文语录
之说通解经文则人与一切昆虫禽兽皆当各循其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202-0515c.png
性以为道昆虫禽兽之道皆可修之以为教不知禽
兽之道如何修之以为教如何教人于禽兽之道如
何不可须臾离皆不可晓人物之性不同孟子已有
明论集注亦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
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
哉此人之性所以无有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其说
当矣以彼證此是非了然而纂疏又引真氏之说曰
朱子于告子生之谓性章深言人物之异而于此章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202-0515d.png
乃兼人物而言生之谓性以气言者也天命之谓性
以理言者也以气言之则人物所禀之不同以理言
之则天之所命一而已矣此章兼人物而言尚何疑
哉观此一说人物不同者既以为是人物同者亦以
为是阿蔽甚矣然集注以气言者为同真氏反以为
异集注以理言者为异真氏反以为同真氏本欲曲
合文公之意而不自觉如此之差也呜呼人性与物
性不同此特眼前事甚不难见世之曲说何其多也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202-0516a.png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未闻牛羊犬豕
皆能与人同有也只解性为人之性自无许多节病
天命谓性以理言也理为众善之宗三纲五常皆所
从出天命人由此理而生具五常之善以为性故曰
天命之谓性物欲非性也人惟循此本然之性各就
人伦职分之当然而行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兄友弟
顺夫义妇节朋友有信是则所谓道也申明此道使
人行之是则所谓教也率性谓循自已本然之性非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202-0516b.png
循他物之性也道亦自已当行之道非他物各有之
道也率性为道明德之事也修道为教新民之事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注道者日用事
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
所以不可须臾离可离皆外物矣

  道与理当有分别不可混而为一也道者事物相接
往来交通之道路也理犹事物之脉理文理而为道
之准则也道则依循此理而行理以贯道道必循理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202-0516c.png
此其道理之分也今注文直截解道为理则理亦是
道道亦是理理与道既已不分道果何道不可得知
所谓性之德而具于心者此惟言理则可言道则不
可又言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并下文外物云者皆不
见其道之不可离与可离之的切实理而或问与纂
疏所引诸人之说旁牵曲衍不胜其繁大槩不过专
以扶同注文而已皆不必辨盖道谓三纲五常之道
君子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理世皆此道也有身而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202-0516d.png
无此道则心不正行不修其身必辱有家而无此道
则父不父子不子其家必坏有国而无此道则君不
君臣不臣其国必乱此其所以不可须臾离之也若
异教异术出天理人伦之外与三纲五常不相干涉
有则于世无所益无则于人无所损凡其如此不急
于用人皆可得而离之者俱不可以为道故曰可离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注君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202-0517a.png
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
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此一节所以申明不可须臾离道之意与大学第六
传小人閒居为不善之一节意正相对皆是警戒后
人之言解者不可虚务高远须要分明说出必能使
人恐惧之实事义乃可通今注文只说存天理之本
然诚未见其警动人心使之知恐知惧之实理所在
又其虽不见闻一句或谓人不见闻或谓已不见闻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202-0517b.png
意亦不明或问中说其所不睹不闻为己所不睹不
闻说下句独字为人所不睹不闻然经中实无分别
人己之文自戒慎乎其所不睹至君子慎其独也五
句相连只是一意慎独一句乃其上四句之结语岂
容有如此之分邪或问执定分为两说自问自荅几
二千言辑略语录又数千言皆不见有公平之论尽
欲辨之则不可胜辨今但直解本经而已戒慎乎其
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本说人所不睹不闻盖人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202-0517c.png
之私心于四通八达众人耳目交会之间不须堤
防自然敛束不敢恣纵及在隐暗之中独居之处则
坦然放肆以为虽有不善他人不知也然诚于中则
形于外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自古以来大奸大巧
暗昧中所为之恶未闻曾有人不知者故君子之于
人所不睹不闻之际益加戒慎恐惧所以闲其邪恶
之心不使得为邪恶之事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注隐暗处也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202-0517d.png
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
中微细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未知而已独
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过于此者

  幽暗之中微细之事迹犹未形人犹未知但以己独
知之便谓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过于此者假如
大恶之事迹已𤼵见非独已知人共知之昭昭然众
目所视众手所指者反不谓之著见不谓之明显乎
或问再广注文之意为说迂曲尤多中间却有一说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202-0518a.png
云又况既有是心藏伏之久则其见于声音容貌之
间𤼵于行事施为之实必有暴著而不可掩者又不
止于念虑之间而已也此亦见前说未安复为此说
也然犹未免有两图之意不能全是微字本亦训隐
经文以隐为见之对以微为显之对则隐与微皆取
幽暗之意而言两句只是一意注文疑其言有重复
故解微为细事以致牵强不通盖不察显乃见之变
文微亦隐之变文也此与有若无实若虚危而不持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202-0518b.png
颠而不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语句无异皆
其变文重言之也何独疑于此哉大抵人之处身行
事在青天白日众人之中虽小人亦知所慎在幽暗
偏僻独居之处虽君子亦有所忽故私邪之心每由
此生私邪之事每由此成古今天下著见明显之恶
未有不从幽暗隐微之中而起者无恶不自隐而见
故曰莫见乎隐无恶不自微而显故曰莫显乎微君
子审其如此故虽暗室独居暗地独行尤须密加严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202-0518c.png
慎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致推而极之也位者
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
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
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
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
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202-0518d.png
  注言自戒惧而约之以至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
独而精之以至极其和而万物育矣推详此说天下
人中但有一人于不睹不闻之处戒惧以谨其独便
能使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各遂其生未之闻也又云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义愈难通天地万物与
吾同在阴阳大气中谓同一气则可谓为一体则不
可天下万物何所不有岂能同为一体哉天地之气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202-0519a.png
固有顺不顺时天地之心未尝不正也岂待吾之心
正然后天心地心始正哉天地之气有时而不顺者
盖由国家失德则有恒雨恒旸恒燠恒寒恒风之应
此皆天地不顺之气也普天之下惟吾一身之气顺
便能使此气皆顺久雨则能使之晴久旱则能使之
雨断无此理或问亦曰三辰失行山崩川竭则不必
天翻地覆然后为不位矣兵乱凶荒胎殰卵殈则不
必人物消尽然后为不育矣若此者岂非不中不和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202-0519b.png
之所致又安可诬哉彼达而在上者既有以病之则
夫灾异之变又岂穷而在下者所能救也哉此说大意
却是然与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之说岂不自
相矛盾邪继此复改一说云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
天下虽乱而吾之天地万物不害其为安泰此又有
涉荒诞实流入于异端矣于目前见有之天地万物
之外又别有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可晓也孟子言万
物备于我盖谓万物之理具于吾心非谓天地之外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202-0519c.png
别有天地万物之外别有万物在吾一身之中也推
原或问本意盖亦只是说天下虽乱而已之心能独
安也且天下遭乱生民之命朝不保夕已在其间心
独安之可谓仁乎经文自喜怒哀乐至万物育焉此
一段与上文本难通说当自为一章喜怒哀乐之未
𤼵谓之中𤼵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就各人之一身而
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
义散开在于天下矣继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202-0519d.png
焉此乃专言天下之中和解者不可只就一人之身
为说也然其致此者惟人君能之如尧之亲睦九族
平章百姓恊和万邦此其致天下中和之道也至黎
民于变时雍则天下之中和成矣民人和则天地之
和应而无三辰失行山崩川竭灾异之变天气和于
上地气和于下此之谓天地位也天地位则风雨寒
暑各以其时人与物皆康宁蕃息此之谓万物育也

  四书辨疑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