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202-048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十二    元 陈天祥 撰

  孟子

  离娄下

  惠而不知为政○注惠谓私恩小利

  经中无该私恩小利之文惠止当解为恩惠孔子称
子产其养民也惠谓有养民之实惠也详此一事亦
是偶见涉者之难不忍舍去故以乘舆济之其心本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202-0487b.png
出于诚非有矫情饰诈故为私恩小利之意也惠而
不知为政者言虽惠矣而不知其为政之大体也不
知为政盖亦指此一事而言非通谓子产不知为政


  日亦不足矣○注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

  四境之内水为行人阻滞者亦不止此而已以一舆
之力虽多与日数竟岁穷年以济之亦无可足之理
日亦不足寻常语话中如此用日字者多矣皆以日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202-0488a.png
为日日也欲其人人皆悦日日为之力亦不能足也

  才也养不才○注足以有为之谓才

  才有大小多寡之不齐不直至于大至于多始可为
才但有为者皆才也注文多却足以二字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注此亦有为而言

  注文于不善之人未肯许其皆不当言也大意甚善
假如居言责之任见有大奸巨猾专横于当时盖亦
不容不言也但当不得已而为之不当有好言之心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202-0488b.png
予谓言字上脱一好字不必说有为而言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注必犹期也大人言行不先期
于信果但义之所在则必从之

  必期二字义实不同必是已定不移之意期是期望
未定之意向于前篇必有事焉而勿正之下既已辨
之矣今又训必为期不思甚矣所谓大人言行不先
期于信果者先字为赘经中止有不必二字相并为
文训必为期止是不期中间不当更有先字言行不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202-0488c.png
期于信果理诚未是君子欲有所言必先忖度其言
可复然后出口言之此正言期于信也欲有所行亦
先忖度其行可为然后决意行之此正行期于果也
言不期信行不期果此何人哉言正要期信行正要
期果但在审察义与不义不可有必之之意也而或
不择是非惟以信果为主义亦须信须果不义亦须
信须果是之谓必大人则无如此必定之意惟其义
之所在而以信果从之也必字不可别训南轩曰言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202-0488d.png
固欲信行固欲果然有必之之意则非此说为是固
欲便是期其下别有必字之义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注言所以博学于文
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誇多而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
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

  此章可谓为学之指南也知约然后学为有用而注
文指说未甚显明不知指何者为约也圣人之教人
也惟恐言之未详义之未尽经书累积文翰汪洋所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202-0489a.png
载不胜其博矣然皆不出于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
友之间其道则三纲五常而已是之谓约也反说约
者引其博以明此道正心修身为之约守所谓学问
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又博约之捷说也

  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注或曰天下之
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
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
有阙文焉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202-0489b.png
  此章义本难通不可强解二或曰之说皆无可取既
云疑有阙文则二说皆当削去以断后人之疑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注三王禹也汤也文武也
四事上四条之事也又曰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
厉之意

  禹汤文武道德浑全非各一事能尽今举四事分配
四圣人其事亦有各有者亦有通有者已不伦矣而
周公所施又不止此四事而已不知如何或当时记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202-0489c.png
录有差或后世所傅之误不可考也姑置之以待高
识之士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注泽犹言
流风馀韵也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亦为一世杨氏
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
竭矣服穷则遗泽寖微故五世而斩

  注文说流风馀韵似谓泽为行迹名闻也杨氏说亲
属遗泽盖谓泽为祖宗恩泽也一泽字分为两说意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202-0489d.png
各不同父子相继一世年无定数与三十年一世并
言一世字亦分两说而皆不知何者为是也杨氏以
亲属服制解此一章大意诚是君子以官言小人以
民言泽谓亲属义分也五世以五服言之也斩尽也
五服之制无分贵贱卿大夫之亲属义分五世亦尽
士庶人之亲属义分五世亦尽故言君子之泽五世
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孟子言此盖伤其骨肉亲
情之易及疏远也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202-0490a.png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注孟子之生去
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
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
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

  注言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圣人之泽尚存若依
前注之说以泽为流风馀韵圣人之流风馀韵虽百
千万世不绝岂惟五世而已若依杨氏之说以泽为
亲属遗泽孟子又非孔子之子孙与上文五世而斩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202-0490b.png
义皆不通此当自为一章首阙孟子曰字淑善也诸
于也言我未得为孔子门徒我但闻孔子所传之道
私以其善达之于人也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注先言可以者略见而自
许之辞也后言可以无者深察而自疑之辞也过取固
害于廉然过与亦反害其惠过死亦反害其勇盖过犹
不及之意也

  取与死三者须其心之自肯然后得为既有自疑之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202-0490c.png
心则肯心已废而三者皆不复可举矣况人之所难
莫难于死心在迟疑未定间岂有甘自舍生之理盖
伤廉伤惠伤勇皆叙后句可以无者之意为言有可
以取者有可以无取者可以无取而取之是为伤廉
于可以无取之下不必如此重言义自备矣如丈夫
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后便叙母命之
意为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后便叙多暴
之意为说此皆舍前句而直叙后句之例但说后句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202-0490d.png
则前句之义自显文势然也与死二说亦同又其过
不及之说义亦不安孟子本直论可与不可非但计
校过与不及也且取多与多为过犹为有说死惟一
死但有可不可而已死之过多恐无说也

  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注历更涉也位
他人之位也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之言则右师历已之
位矣右师已就位而就与之言则已历右师之位矣
注文谓历为更涉位为他人之位是也下言右师历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202-0491a.png
已之位已历右师之位与元说他人之位却不相关
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之言乃是自离已位往就右师
行处而与之言却言右师历已之位不知当时孟子
之位与右师行处果实各在何处而右师如何却来
更涉已位右师已就位而就与之言乃是已诣右师
之位与右师言却言已历右师之位不知更涉而过
右师之位将复何往皆不可晓不历位而相与言不
踰阶而相揖本无难解之义不须枝蔓至此说者宜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202-0491b.png
云既不邻位不当涉历他人之位就人与言既不同
阶不当踰越隔庭之阶就人相揖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注阙

  三过其门而不入惟禹为然而孟子与稷同言正与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之语意无异又如润之以风雨
风亦何尝能润沽酒市脯不食酒亦不可言食古人
以类言者自有此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注阙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202-0491c.png
  中原古注本由已溺之也比今本有也字取下文由
已饥之也为證则古注本为是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
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注但为身不得近于父故
不敢受妻子之养

  臣无可叛之君子无可离之父舜事瞽瞍虽屡遭捐
阶覆井不测之危宁守死而不去诚无离之之理也
匡章仅能无世俗所指五不孝之名便谓己之所以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202-0491d.png
待父者为是父之所以待己者为非离而去之终身
不养而又屏弃妻子已亦不受其养雠怨其父以至
于此岂非不孝之大者乎孟子乃与之游又从而礼
貌之又以语言宛转周护之亦岂徒然也哉盖欲渐
摩诱化使之改过迁善而已学者于此宜深味之

  万章上

  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注胥相视也

  解胥为相视帝将相视天下而迁之焉不成文理况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202-0492a.png
胥字未尝有训相视者胥止当训相帝将相天下而
迁之焉亦不成语书传中胥字解为须者每每有之
史记赵奢谓许历曰胥后令索隐曰胥须古人通用
必准此说以胥为须义乃可通须必欲也帝将必欲
以天下迁之也旧注解胥为须盖亦古人通用之义
也孙奭疏云帝将须以天下迁之既有此解不须别


  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注言瞽瞍不能以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202-0492b.png
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


  子学善道父亦改其素习之恶如此而见化于其子
者屡尝见之比于不得待以为子者道理相悬尚远
矣盖瞽瞍平昔忍为于舜者无所不至一旦化凶悖
为信顺何哉盖由知舜道德显著而为天下归仰亦
谓非复向日之子不得以平昔待舜之心待之此之
谓不得而子也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202-0492c.png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注阳
城箕山之阴皆在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也

  藏之一字甚不情实禹益避其君之子与舜避尧子
之心无以异也君之子果有道德能嗣父业使天下
得被其泽此固舜禹益之所愿也及见天下之朝觐
讼狱讴歌者皆不归之知其不克负荷民望在已所
不得辞始以安天下为己任此舜禹之所以践天子
位焉者也益则君之子既克负荷已所得辞者也是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202-0492d.png
皆诚心任其自然之道而行深谷中藏不知藏甚若
禹在深谷中藏则天下之朝觐者亦难寻觅也况阳
城在嵩山南将三十里箕山又在其南皆不在嵩山
下深谷中藏字不可取

  舜禹益相去久远○注阙

  相去久远四字殊无义理与下文皆字不可通说况
益亲曾事舜继又相禹至禹崩时去舜才十三四年
其实未尝相去久远也孟子于此一节专论为相久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202-0493a.png
不久其子贤不贤之两事耳自此句而下乃是结上
文之意两事俱各再言相当作去声去当作之远当
作近舜禹益相之久近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如此
与前后通读则文理不差去远二字盖传写之误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注赵氏曰太丁汤之太子未立
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
子也程氏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
方四岁惟太甲差长故立之也二说未知孰是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202-0493b.png
  信如程氏之说则外丙仲壬皆当为太甲之弟太甲
乃其庶兄也嫡者尚幼故庶长者得以立也然欲叙
外丙仲壬之年以明其当立之意亦须有先后之次
当自长者言之长者有故始言次者今先举二岁之
弟后言四岁之兄此何说也仲壬乃太甲叔父太甲
嗣仲壬而立蔡氏书传考据甚明本赵氏之说为是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注此事当
孟子时已无所据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202-0493c.png
  孟子言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又言年已七十所指
之事亦已详矣未可谓之无据也注文盖见孟子之
言与史记所载有所不同故有此说史记言晋献公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姬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
楚鄙人执之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
以五羖羊之皮赎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由是
言之乃是晋虏百里奚以为媵于秦非百里奚自之
秦也孟子言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似与史记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202-0493d.png
不同其实未尝不同也读此章者当以知虞公之不
可谏而去为句去为去位也之秦年已七十矣则与
晋虏秦赎自不相妨不必言已无所据

  万章下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注阙

  中原古注本无之字有则似为文备宜取集注本为


  曰郤之郤之为不恭何哉○注郤不受而还之也再言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202-0494a.png
之未详

  二郤之一必为衍然孟子荅万章之问止是言交际
主恭未尝言其有所赐与万章便以郤之为问意不
相承必有断简不可考也

  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注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
其馈不可受但无以言语閒而郤之直以心度其不义
而托于他辞以郤之

  万章一问中二曰字必有一为衍者而注文今为是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202-0494b.png
说盖指以心郤之下曰字为心度之辞然其所叙之
言诚难以心度为说也予谓经文有传写之差其取
诸民之一句与曰字相连元是一段总意合在请字之
上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请无以辞之以心郤之而
以他辞无受不可乎如此读之似为顺理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注孔子受
之如阳货蒸豚之类是也

  阳货未尝交孔子以道接孔子以礼也蒸豚之归正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202-0494c.png
可谓无道无礼不可引以为證斯孔子受之矣盖言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虽孔子亦受之乃是假设
譬喻之言本无所指之事阳货蒸豚之说置之可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注商受至为烈
十四字语意不伦李氏以为必有断简或阙文者近之
而愚意其直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阙之可也

  直为衍字者良是去此十四字读之上下语意方始
得通前人之见未尝及此自宋氏播迁江表南北分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202-0494d.png
隔才一百五六十年经书文字已有不同况其秦火
之馀而又累经丧乱传流错误不可谓无如此之类
宜有以辨之也

  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注夫
禦人于国门之外与非其有而取之二者固皆不义之
类然必禦人乃为真盗其谓非有而取为盗者乃推其
类至于义之至精至密之处而极言之耳非便以为真
盗也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202-0495a.png
  盗亦多端岂必禦人始为真盗昏夜伺隙𤼵户穴墙
取彼之物以为己有此皆非其有而取之者虽与国
门之外禦人者不同得不为真盗乎况其言论至于
义之至精至密之处不过极是而已夫义岂有过哉
果如注文所论则天下之事皆于义之不精不密处
言之然后为是恐无此理充类至义之尽与猎较簿
正之类本不易知苟无实据不可谩说有惑后人也
末章注云此章文意多不可晓不可强为之说此言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202-0495b.png
却公可以免后人穿凿之劳

  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已仆仆尔亟拜也○
注初以君命来馈则当拜受其后有司各以其职继续
所无不以君命来馈不使贤者有亟拜之劳也

  注文中道而止自子思以为鼎肉之下不解一字此
必有疑于经文既不以君命将之子思犹以为鼎肉
而拜之于此义不能通故不说也旧说不以君命者
欲使贤者不荅以敬所以优之也子思所以非缪公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202-0495c.png
者以为鼎肉使已数拜也此是解子思以为鼎肉之
一节谓是申明前段子思不悦缪公之意也此说大
意固是但前后经文不能相接不以君命将之之下
须当别有叙起前意之文如云子思之不悦也或云
子思所不悦者须有如此一句在于以为鼎肉之上
然后可通今既无从可考说者但当云有阙文而已

  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注阙

  国乃诸侯疆域之称岂能与人为友邪国本君字之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202-0495d.png
误下文千乘之君求与之友是其明證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注言已之善盖于一
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然
善盖一乡单指一人而言尽友一乡普指众士而言
一善士分为两说盖有由矣意谓前句一乡之善士
既为善盖一乡最善之士后句斯友一乡之善士若
与前善士同说亦为善盖一乡一处不能容两最善
以此为嫌故于后句中特加尽字普指一乡众士而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202-0496a.png
言避重复也盖不思天之赋与人善非有定则善盖
乡国天下者不可限定各处止有一人也皋陶后稷
俱是同时周公太公亦皆并世未闻一处不能容有
两人也只以一家论之而有泰伯仲雍伯夷叔齐周
之八士秦之三良天亦未尝限定止生善盖一家之
一人况于乡国天下乎但其善为众所推尊者无论
几人同为一乡所尊者皆为善盖一乡所谓一乡之
善士也同为一国所尊者皆为善盖一国所谓一国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202-0496b.png
之善士也德同道合相与为友是为一乡一国天下
之善士斯友一乡一国天下之善士也今言尽友且
一乡之士或有尽能友之之理以普天下众士之多
岂能人人尽友邪天下所有之善士志操亦不能皆
同相与为友盖亦各从其类耳如长沮桀溺之徒虽
孔子亦不能尽友也岂孔子之善未能盖于天下乎
注文所分两善士皆当同说宜云已之善盖于一乡
然后能友善盖一乡之士已之善盖于一国然后能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202-0496c.png
友善盖一国之士天下之善士亦然

  告子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注张氏
曰异于二字宜衍李氏曰或有阙文焉

  谓有阙文者诚是上白字之上当复有一白字异于白
者言其长异于白也白其马之白固无异于白其人
之白我不知长其马之长亦无异于长其人之长欤
异于白三字乃是一段总意无此三字意便短促谓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202-0496d.png
异于二字为衍者非

  耆秦人之炙○注耆与嗜同

  耆字中原古注本作嗜盖自毛晃于礼部韵略中增
入耆字引孟子此语注于其下江南以此为据故孟
子中嗜字皆去口为耆恐非孟子所用之本字也惟
从中原古本从口为嗜乃正理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注乃若𤼵语
辞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202-0497a.png
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

  情虽性之动于性亦依违无常非能体性而全善也
喜怒哀惧爱恶欲此皆性之动而通谓之情者也其
能动皆合理𤼵皆中节所举无有不善者见亦罕矣
但可以为善不可以为恶惟性为然谓为情则非也
下文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才字正继情字之文
势而言后又言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二才字与情字上下相连意如贯珠情乃才字之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202-0497b.png
误也才犹材质性之本体也乃若𤼵语辞盖言乃若
其性之本体则可以为善矣故谓之善也若夫为不
善非性本体之罪也仁义礼智人皆有之是为性所
固有之善虽曰求则得之然气质所禀各有不同而
求者用功浅深不一故其所得亦不能齐或相倍蓰
至于无算是皆不能尽其性之本体也下章天之降
才之才与此二才字情字义又全同由此观之则情
本才字才为性之本体亦明白矣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202-0497c.png
  富岁子弟多赖○注赖藉也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赖
藉而为善

  训赖为藉乃是富岁子弟多藉不知藉为藉甚也有
所赖藉而为善一藉字宁兼许意邪赖本训善止当
直解为善

  则为狼疾人也○注狼善顾疾则不能故以为失肩背
之喻

  此以狼疾为狼病也狼疾人乃是狼病人天下之人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202-0497d.png
未闻有病狼病者况狼身受病亦有不碍回顾之处
病则亦有轻重不同岂但病者皆不能顾邪盖疾本
藉字之误狼藉言其乱也养其一指失其肩背则为
狼藉缪乱之人为其养小以失大也旧说以狼疾为
藉字义本是然以狼藉归之医者却为未当以为医
之疗疾治其一指不知肩背之有疾此为狼藉散乱
之人为有此说故不能全是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注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202-0498a.png
若使专养口腹而能不失其大体则口腹之养躯命所
关不但为尺寸之肤而已

  注文专字为窒前注言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
心志也其说诚是今云专养口腹而能不失其大体
既已专定只养其小如何却能不失其大又以所养
之大归之躯命义亦不通躯命有重于太山有轻于
鸿毛当其所恶有甚于死理当舍生就义之际躯命
亦所不顾大人所养正不在此说者于前后两饮食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202-0498b.png
之人须当识其意有轻重彼上文饮食之人既曰人
贱之矣乃是贪嗜饮食之人固当解为专养口腹矣
此饮食之人方且望其无失于大却不合说为专养
口腹也试通言之贪嗜饮食之人则人轻贱之矣为
其专养口腹之小失其心志之大也人亦谁不饮食
若使饮食之人无其贪嗜饮食之心不以专养口腹
为事而于心志之大无有所失则其口腹所须岂但
为养尺寸肌肤而已哉盖欲饮食资其一身之康宁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202-0498c.png
所以保其心志而存道义也南轩曰岂但养尺寸之
肤哉固亦道义之所存也

  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注与犹助也仁之胜不仁
必然之理也但为之不力则无以胜不仁而人遂以为
真不能胜是我之所为有以深助于不仁

  助不仁处不正在为仁不力在于水不胜火之言于
仁不仁之间有抑有扬以为仁不足恃善不足为有
以张不仁之势此为赞助于不仁最为甚者也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202-0498d.png
  告子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注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
升寸木于岑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

  方寸之木本与一舆羽相对为说皆其积之之多所
以高所以重单升一寸之木为高与其一舆羽之为
重语意不伦南轩曰累方寸之木而高于岑楼遂谓
木高于山积一舆之羽而重于钩金遂谓羽重于金
而山之为高金之为重其理终不可易也此说句句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202-0499a.png
对解使自为證辞理甚明累方寸之木为高断无疑
矣楼与山之二说无从考正不辨本亦无妨

  往应之曰○注阙

  自往应之曰以下至则将搂之乎学者往往解此一
段为屋庐子之言旧说教屋庐子往应任人此说为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注此二者礼与食色皆其重者
而以之相较则礼为尤重也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202-0499b.png
  孟子之言正谓宁不得食不可紾宁不得妻不可搂
食色可去而礼不可弃也皆重尤重之说未见其是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
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注孟子言
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
子者

  注昏固不足道亦未为深知孔子之两句学者往往
通指为孟子之意然经文中实无如此之言指在孟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202-0499c.png
子则近诬矣孟子明言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何尝言
未为深知孔子哉注文本是自讥孟子之非不肯显
言而以孟子言三字模糊说过所以致有如此之疑
予谓经文实亦有可讥者虽至愚之人亦能知孔子
无为肉之心孟子以为为肉之言似不弘雅注文讥
之可也然直以为不足道却似涉于太峻又讥以为
为无礼之一言谓为亦未为深知孔子者全为未当
论语集注解齐人归女乐章亦说简贤弃礼解其次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202-0499d.png
避色亦言礼貌衰而去季桓子耽玩女乐不致燔俎
于大夫无礼至此孔子遂行其行实为无礼也

  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注
此三者皆当世之所尚而乐正子之所短故丒疑而历
问之

  公孙丑三问中其事有五强谓刚健有为君子以自
强不息也智乃心之知知是非而不缪也虑乃心之
思虑而后能得也多闻所以资其聪友多闻则益矣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202-0500a.png
多识所以资其明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五者在人万
世所尚岂惟当世而已哉乐正子果短于此既不能
自强而又无知无虑无闻无识盖亦庸愚之辈耳所
好之善果何善邪孟子之喜亦为妄喜矣彼公孙丑
之问本非为乐正子所短而𤼵也盖不知孟子所喜
之意问其为何而喜也为其强乎为其有知虑乎为
其多闻识乎孟子皆荅曰否盖言我之所喜不为此
也丑复问然则奚为喜而不寐言既不为此果为何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202-0500b.png
事喜至于此也孟子复荅其为人也好善言我为其
为人好善而喜也以此观孟子与公孙之言皆不见
有指说乐正子所短之意问荅语话中间本皆有为
字意脉但显为字则注文之误自见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注訑訑
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注文大意不差但略过人字不说义为未尽盖自将
曰以下本皆假设苟不好善之人所言之言为说也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202-0500c.png
然有人字在上人将曰訑訑却是他人所言之言与
下文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意不相贯
若删去人字但曰夫苟不好善则将曰訑訑予既已
知之与下文通读语意乃圆人字盖羡文也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202-0500d.png



















  四书辨疑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