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202-044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九     元 陈天祥 撰

  孟子

  梁惠王上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重言之以结上文
两节之意

  此果为孟子重言亦字下须更有一当字文乃可通
然于事理终亦不安盖是责梁惠王亦当如己所言
卷九 第 1b 页 WYG0202-0447d.png
而言此世俗所谓我相话者是也大贤气象正不如
此若只解为梁惠王语文与事理俱顺而注文不取
者其意必谓开纳仁义之言乃贤君之事非梁惠王
所能及也盖不察其本情此乃辞穷理屈不得已而
面从之言非诚心也旧疏云惠王悟孟子之言为是
而以己言为非故亦以此应之此正犯注文不取之
意其实梁惠王何尝能悟此哉其说归之梁惠王者
是也其所以归之者非也宜曰惠王心实未以为然
卷九 第 2a 页 WYG0202-0448a.png
特以辞屈面从之也

  不日成之○注不日不终日也

  不终日三字意昏学者猜为两说一说不终一日而
成一说官无督责之严民之役作每不至于终日也
未知注文果主何说若言不终一日而成非有司督
责严急必不至此不可谓之勿亟也况台沼之功实
无不终一日可成之理经之营之亦是缓慢之辞非
有急迫速成之意若谓民之役作每不至于终日却
卷九 第 2b 页 WYG0202-0448b.png
无庶民子来之勤意二说义皆不通不日二字人所
常言如唐太宗谓真珠可汗不日瓜剖之李德裕谓
上党不日有变盖皆言其日限不远也不日成之者
犹言不多日而成之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注阙

  愿比死者一洒之糜烂其民而战之此皆惠王好战
之事也夫以移民粟重惜民命仁也好战残民不仁
也二者不容兼有犹水火之不可并处也今梁惠内
卷九 第 3a 页 WYG0202-0448c.png
实好战外邀仁声汲汲然望其民之多于邻国原其
本情盖欲诱集众力以为战斗之资其为不仁也甚
矣孟子首以王好战为对者盖所以明其穷兵嗜杀
暴弃民众与邻国无异移民移粟非有仁爱之实心
也下文五十步百步之喻正谓此也

  填然鼓之○注填鼓音也

  填本训塞训满若直截解为鼓音似为未当盖鼓音
满军中之意也旧疏云鼓音充塞盈满于战阵之际
卷九 第 3b 页 WYG0202-0448d.png
此说义完

  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注此皆为
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
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橔所以送死皆民
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注文不明似有不肯尽信孟子之意夫禁数罟斧斤
不为暴殄戒徭役不夺农时以王政言之盖万世不
卷九 第 4a 页 WYG0202-0449a.png
易之常法今皆以为为治之初且因天地自然之利
而为之则既治之后当遂不可用邪恐无此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注五十始衰非帛
不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
得食也

  经言五十七十亦是大约言其衰老之年四十以后
年近五十六十以后年近七十皆在其中未尝额定
卷九 第 4b 页 WYG0202-0449b.png
必须年至五十方才衣帛必须年至七十方才食肉
也今言未五十者不得衣未七十者不得食假使桑
蚕饶足鸡豚蕃息而全家数口之中未有五十七十
之老者则四十九岁以下亦有得衣帛者六十九岁
以下亦有得食肉者岂有限定不得之理说者但言
年近五十者可以衣帛年近七十者可以食肉义理
自足不得衣不得食之两句姑置之可也

  黎民不饥不寒○注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
卷九 第 5a 页 WYG0202-0449c.png
首也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于饥寒也
此以黑发为少壮之人所以别其五十七十之老者
也然以黎民比黔首文理不同黔有首字相配为言
则语意自圆黎民中閒本无发字训黎为黑是为黑
民欲为黑发之民文不全矣黎本训众又训黑所用
各有不同诗书称黎民者先儒皆解为众民不闻有
异近世始有黑发黔首之说文公诗传东莱读诗记
解民靡有黎亦皆训黎为黑说为黑首之民此更难
卷九 第 5b 页 WYG0202-0449d.png
道单一黎字又在一句之末其下别无字义黎既训
黑止可解为民靡有黑不知黑为何物也此乃服前
一字之义何其不思之甚邪馀皆勿论此黎字亦止
当训众盖言五十七十者衣帛食肉其馀众民亦不
饥寒众字之义与老者自有分别不必直言黑发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注惠王不能制民之产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则与
卷九 第 6a 页 WYG0202-0450a.png
先王制度品节之意异矣至于民饥而死犹不知发则
其所移特民间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归罪于岁凶
孟子于此盖反上文两节之意为说初以不知发而
归罪于岁者讽喻梁惠王当自责己复引刺人而归
罪于兵者转以喻罪岁之喻凡两曲折皆假设比方
之言今乃直认为梁惠王真实事迹误矣如曰非我
也岁也非我也兵也世閒未尝真有此等事亦未尝
真有此样人盖其比况之閒自有如此抑扬之理正
卷九 第 6b 页 WYG0202-0450b.png
在以意逆志以求之耳况其所喻之情状与彼梁惠
王所行事迹亦甚易辨一则移民粟以致众将内之
于战阵之閒虽糜烂之而不悔一则坐视其民饥饿
至死而不救曰彼岁为之何预我事彼为强横有作
为之不仁此为弛纵无顾藉之不仁既已为彼必不
作此并以加之非通论也又言所移特民间之粟者
此盖见其移粟与不知发相窒故为此说以避之耳
然亦自有本分说处不必如此迂曲之甚也盖梁惠
卷九 第 7a 页 WYG0202-0450c.png
王移粟之意止是欲张声誉邀结人心非有恤民之
实念故孟子以不知发为讽其閒或更虚为形迹而
实无所给或所给薄少而无补于众是皆不可得知
今直以为民閒之粟何所据邪所谓乃以民不加多
归罪于岁凶者此又指梁惠王为其民因岁凶饥饿
致死而不加多也意又悖矣彼以告孟子之意盖以
移民移粟为己盛德宜为远人所归户○增多于邻
国也既而恨其竟不加多止是怨恨邻国之民不来
卷九 第 7b 页 WYG0202-0450d.png
归己何关于岁之丰凶哉下文斯天下之民至焉是
为明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注不罪岁则必能自反
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

  此又说孟子欲使梁惠王真不罪岁误益甚矣王无
罪岁者请王不以罪岁之心为心也非谓实不罪岁
也不以罪岁之心为心不专责人而自责己则必能
改修善政施实德于民则天下之民至焉而民多于
卷九 第 8a 页 WYG0202-0451a.png
邻国也以此观前节恨其民不加多之意果不在于
岁凶也明矣

  愿比死者一洒之○注比必二反比犹为也言欲为死
者雪其耻也

  夫东败南辱西又丧地皆惠王之耻经既明言寡人
耻之止当顺本文为说今言为死者雪耻战以君命
战死以国事死彼何耻哉比当读为上声比犹比方
仿效之也盖将不顾其生愿效前之战死者与敌决
卷九 第 8b 页 WYG0202-0451b.png
战以此幸胜而雪其耻也

  无以则王乎○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王谓王天下之道

  以既为已王又当读为去声从而读之文皆不顺止
当各从本字无以无以言也桓文之事既无以言则
王道可

  是乃仁术也○注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
钟又不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
卷九 第 9a 页 WYG0202-0451c.png
矣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
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
以为仁之术也

  齐宣王偶见觳觫之牛与其乍见孺子将入井时心
本相似卒然为不忍之慈所迫惟是急欲救免其死
而已此心于此时恐不暇如此安排若顾念衅钟而
用如此之巧乃是人欲之私非本然不忍之善心也
今以一术字之故周折至此孟子之意果如是乎曰
卷九 第 9b 页 WYG0202-0451d.png
定不然也此于经文自有明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只此便是仁术大抵不忍之心易以及人难以及物
或有施及于禽兽者必须因有见闻而后发不见不
闻者此心无自而及之也故虽上善之人不见觳觫
之状者未尝不忍见其死不闻哀鸣之声者未尝不
忍食其肉齐宣改用未见之羊亦此理也何巧之有
哉术训方术又训邑中道今亦止当训道盖谓仁心
接物之道路也见牛觳觫可悯之状则此心有路以
卷九 第 10a 页 WYG0202-0452a.png
及牛未见羊之可悯之状则此心无路以及羊心之
来路必须经由目之所见其理自有如此曲折象其
邑中之道而言故谓之仁术孟子之言曲尽仁心妙
用之理学者须静思之然后可得今之儒者止是注
解前人之言未闻有能自说如此一言者欲以解经
之文而与孟子为比难矣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注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
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

卷九 第 10b 页 WYG0202-0452b.png
  是以二字乃是因上起下之辞此句续上文为义本
言不忍之心自然不欲以近庖厨也今加必字又曰
预养却是力行自修之道与本然不忍之善心不同
况仁乃已所固有我欲仁斯仁至矣复将广何术而
为之乎若言养是心以广仁术则可谓广为仁之术
则不可然则养仁心广仁术亦岂专于远庖厨而已


  为长者折枝○注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
卷九 第 11a 页 WYG0202-0452c.png
以折枝为易为之事此学者共能知之然须说到与
长者二字相合处方是今言折草木之枝止是单取
折之之易此于长者有何干涉果长者之命于此有
必用之理有则方可折无则乃不可然后此说可通
不然为长者三字于文为赘当时何若便不说此三
字直言折草木之枝语人曰我不能顾不顺快邪又
何须长者之命哉经文既言为长者折枝则折枝之
义属于长者其为不可相离之物其明上下语脉须
卷九 第 11b 页 WYG0202-0452d.png
有关连岂容一句之内而有如此支离不相照管之
理只以语法律之不言草枝木枝但云折枝不成语
矣况草木之枝亦有坚脆大小之不同脆而小者折
之固易若树木之枝既坚且大者伐之而匪斧不克
岂可一槩言其易折哉旧说为长者按摩手节此以
枝为肢体之肢字义本是然所谓按摩手节者事却
迂僻亦不可取为长者屈折肢体止是卑幼之于尊
长常用易为之礼貌耳如敛手屈膝折腰之类皆其
卷九 第 12a 页 WYG0202-0453a.png
事长上之礼也说者宜云枝与肢通用折枝谓敛折
肢体如敛手折腰为长者作礼也此与徐行后长者
意正相类皆言不难为也

  刑于寡妻○注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

  谦辞之说是非甚不难辨妻乃文王之妻诗是国人
所作岂容有此谦辞哉况寡人为寡德之人乃人君
自谦之辞以此称妻未见其例或曰邦人称邦君之
妻曰寡小君亦谦辞也岂非例欤予应之曰此惟称
卷九 第 12b 页 WYG0202-0453b.png
诸异邦则可称于国中则不可谓为寡德之小君则
可谓为寡德之妻则不可毛氏诗注寡妻适妻也意
则当矣但辞语太简说不分明郑氏笺寡妻寡有之
妻言其贤也此亦迂说断不可取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分明说文王之化自近以及远自寡
以及众此寡字止是单寡非众之意虽贵为天子富
有四海之内亦惟正后一人为妻妻惟一人故以单
寡称孔颖达正义适妻惟一故言寡此说为当盖亦
卷九 第 13a 页 WYG0202-0453c.png
毛氏之意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
之○注言物之轻重长短人所难齐必以权度度之而
后可见若心之应物则其轻重长短之难齐而不可不
度以本然之权度又有甚于物者今王恩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重且长而仁民之心轻且
短失其当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既发其端而于
此请王度之也

卷九 第 13b 页 WYG0202-0453d.png
  前注言推恩次第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
推其馀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
其说当矣继云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
再问之此盖指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是谓反之也引下注与本经支离自此为始盖以不
杀衅钟之牛谓是恩偏禽兽以此为爱物重长之说
误亦甚矣至于野有饿莩厩有肥马之类薄弃民人
厚恤禽兽此其为爱物之私也计彼齐宣所为类此
卷九 第 14a 页 WYG0202-0454a.png
者盖亦不少但此舍牛一事特出于一时之不忍乃
是人之固有之仁偶因遇物发见于外此天理之至
公与彼私爱之心自是两岐非难辨也孟子既言是
心足以王矣则此心为至公之心本非有爱物重长
之私岂不甚明孟子全章曲折引喻皆是讥其不能
推广此心何尝以此心为不善谓其有反之之意哉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者言
王之此心能自推而广之虽于异类难及之禽兽其
卷九 第 14b 页 WYG0202-0454b.png
恩亦足可以及之也今于同类易及之百姓其功效
犹且不至者乃是不曾推广此心也独何与者偏何
如也犹俗言偏争甚也盖上文先言不推恩无以保
妻子以彼校此均是不善推恩彼此无异故言独何
与也此与吾力足以举百钧一段文势相同试引證
之其说自见又足以二字乃是预期事效之辞今恩
足以及禽兽此但言其恩之可及非言已及也如谓
推恩足以保四海非谓已保四海也知此则知孟子
卷九 第 15a 页 WYG0202-0454c.png
之言本不谓齐宣之恩已曾实有惟以及物不以及
人之异也由此观之齐宣于觳觫之牛既无偏私之
心孟子之言又未尝谓其有反之之意所谓重长轻
短之心果安在哉语意关𦂳处正在足以二字注文
却特删去不用直言今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易无为有以就重长轻短之说违本经之义远矣
孟子请度一节本以结上文之意也权度所以喻心
也物皆然心为甚者言以物度物皆有如此可准之
卷九 第 15b 页 WYG0202-0454d.png
则故曰物皆然也物虽皆有如此之则如称尺于度
量之閒终亦不能无毫忽之差以心度心无不同者
凡已所欲即人之所欲凡已所恶亦人之所恶其则
又准于彼故曰心为甚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
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举此加彼推已及人是皆絜
矩之道所谓度也上文言之备矣王请度之者请王
如此度之也

卷九 第 16a 页 WYG0202-0455a.png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注
孟子以王爱民之心所以轻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为
快也然三事实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觳觫之牛者故
指以问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

  孟子前言推已及人之事此言危众快已之事盖反
前说故以问王欲观所荅之意耳本与上文请度之
事无相干涉以此为度甚无依据然其必须辨者前
已辨之馀亦不须尽举也

卷九 第 16b 页 WYG0202-0455b.png
  梁惠王下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耳○注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

  注文以变色为惭旧说为恚怒其实惭怒兼有之惭
者惭已所好之不正而为孟子所知怒者怒庄暴不
为已隐辄以告孟子也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
好世俗之乐耳者此又拒孟子之言恐其言先王之
乐以正已之不正也馀见下说

卷九 第 17a 页 WYG0202-0455c.png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注范氏曰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
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
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
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盖
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


  此盖谓孟子劝齐宣王以其所好世俗之乐与民同
卷九 第 17b 页 WYG0202-0455d.png
乐是谓救时之急务也彼世俗之乐即郑卫之声也
范氏谓孔子必放郑声孟子则不同亦是以孟子所
言今之乐为郑声也此声之为物也荒靡淫泆易以
惑人故好之者众孔子疾恶必放之者为其深有害
于世也孔子恶其害世孟子取以救时断无此理孟
子一书无非救时之急务而皆本于正道枉尺直寻
固所不为未尝见有辄与孔子不同枉道以从时好
者况世俗所好淫邪之郑声虽区区之齐宣王尚知
卷九 第 18a 页 WYG0202-0456a.png
惭其不正今乃反以为孟子所先之切务是何期孟
子之浅也孟子初荅庄暴王之好乐齐国庶几之言
本欲为王言先王之乐使知为治之本耳及见其有
惭怒之色又言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则前欲言者
为其所拒而不能进故就其言以诱之使其心顺气
和以听己之所言而已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者此特引下句之意与其所以荅庄暴者言辞虽同
其所言之意则异矣今之乐犹古之乐者此是继上
卷九 第 18b 页 WYG0202-0456b.png
句以解齐宣惭怒之气盖皆将就引诱之辞非实谓
古今乐同而有劝用今乐之意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
则天下之民归之矣

  此又指孟子劝齐宣王以所好之乐与百姓同之是
为同乐也孟子问齐宣众乐独乐多乐少乐非是劝
其与众多之民同观所好之乐而已也此特引喻使
知广与众民同乐之实耳孟子与齐梁之君言其与
卷九 第 19a 页 WYG0202-0456c.png
民偕乐同乐者非独此也皆以省刑罚薄税敛树艺
畜养不夺其时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父子兄弟无离散之悲是谓与
民同乐也上注言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大意本是
至此却说好乐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之矣
若无仁政善治之实但与百姓朝暮同观所好之乐
恐终无同乐之期亦无天下之民归之之理好乐同
者未见其是

卷九 第 19b 页 WYG0202-0456d.png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注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
讲武事

  注文盖取左传臧僖伯谏隐公之言为说也四时惟
冬为农隙冬狩讲武必然之道馀三时农本无隙四
时田猎虽各有名未必春须蒐夏须苗秋须狝也此
盖或时有之因以为名耳如宵田曰燎岂必夜夜须
猎邪皆于农隙讲武恐未然也

  今也不然○注今谓晏子时也

卷九 第 20a 页 WYG0202-0457a.png
  今字之意本指景公辈而言改晏子为景公则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注睊睊侧目貌胥相也谗谤也
慝怨恶也言民不胜其劳而起谤怨也

  注文初亦训睊睊为侧目胥为相然于通解处却皆
置而不说又于民乃作慝一句亦不再言民字误皆
不浅试皆依其训释复使睊睊与胥字民字预在说
中取经文相对通为一读乃是民不胜其劳而侧目
相谤民乃作怨也语意差互殆不可晓旧说在位者
卷九 第 20b 页 WYG0202-0457b.png
侧目相视更相谗恶下民化之而作慝恶也此说本
是盖昏乱之世贤人退隐奸贪掊克者在位声利富
贵之閒互相攘夺而为侧目相视交互相谗乃其常
态蚩蚩之民何尝有此就使不胜其劳而起谤怨止
是同辞归怨于上而为蹙頞相告而已自相谤怨无
此事理又况民乃作慝一句既有民字别其文势则
上句睊睊胥谗非民明矣又训谗为谤亦似未当谗
之与谤虽皆务为发人过恶要之自是两事谤则扬
卷九 第 21a 页 WYG0202-0457c.png
人之所有谗乃构人之所无谤每成于下怨谗必因
其上疑谤宜多党谗喜独行谤为显毁谗主暗伤其
为两事甚明合而为一未见其是以慝为怨亦非

  惟君所行也○注言先王之法今时之弊二者惟在君
所行耳

  此谓晏子欲使景公自择可否而行也是岂人臣忠
谏之道哉上句既言先王无流连荒亡之事便是直
欲景公亦不为此岂有任其自择之意惟君所行一
卷九 第 21b 页 WYG0202-0457d.png
句盖言君欲为此则是先王所不为者惟君行之也
下文畜君何尤止为此句言直有犯故特明其畜止
君欲非为过也信如注文所说既无犯颜可尤之言
则尤字之义定指何事而言也

  畜君何尤○注尤过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宜为
君之所尤然其心则何过哉

  能字意悖既能畜止君欲如何却宜为君所尤已称
其能又言心何过哉上下语脉都不相应必须先有
卷九 第 22a 页 WYG0202-0458a.png
可尤之言然后明其心本无过语意乃圆宜云此以
晏子惟君所行之言切直有犯宜为君之所尤然其
心则何过哉与前注之误可兼通矣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
亲臣矣○注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
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

  世臣亲臣分为两意文辞义理俱不可通名虽有二
其实一也然须说世臣在宣王之后则当时亲臣便
卷九 第 22b 页 WYG0202-0458b.png
是后来世臣之祖所谓一也若说世臣在宣王之前
以为祖宗以来勋旧之臣与宣王时亲臣不得不分
注文正指祖宗以来勋旧而言故与亲臣分之为二
准此以观经文说世臣处止是有世臣之谓也一句
而已下句却便别说亲臣世臣之说下无结意亲臣
之说上无来意自此而下不复有关世臣之意孟子
之言何其首尾不相照管而无伦序如此邪所谓世
臣与国同休戚亲臣与君同休戚者盖是世臣不必
卷九 第 23a 页 WYG0202-0458c.png
忠于君亲臣不必忠于国此又迂曲甚矣岂有忠于
国而遗其君忠于君而遗其国者哉况亲臣止同其
君一身休戚国之休戚略不关心乃是奸回谀佞之
人所谓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孟子何必谆谆然专
劝宣王畜养此辈邪解经者须要先识主意然后解
其文辞则不乱矣此章主意本为宣王薄遇臣下轻
用诛黜而言故国世臣乃是推明后事以警宣王非
有关于既往也所谓故国者有世臣之谓也者言其
卷九 第 23b 页 WYG0202-0458d.png
世祚长远而为故国者由其有亲信大臣子孙相继
世为辅弼之臣也王无亲臣者言王用人不择贤否
轻为黜退果于诛杀昨者进用之人今皆不知其何
故而不在所以人心不固而无亲信可为世世辅弼
之臣也后乃历言国人皆曰贤皆曰不可皆曰可杀
察见其实然后用之去之杀之者皆所以教宣王改
其素习慎用诛黜爱养贤能与相亲厚以收将来世
臣之用则社稷永安而为故国如此然后可以为民
卷九 第 24a 页 WYG0202-0459a.png
父母也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注昨日所进用之人今
日有亡去而不知者

  国君进用使居显位有官守职事之人一旦挈家亡
去恐无朝廷不知之理此章大意说已在前亡不在
也盖言进用之人动遭诛黜今皆不知何故而不存
在也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注镒二十两也

卷九 第 24b 页 WYG0202-0459b.png
  国语以二十四两为镒先儒皆宗其说赵歧注中惟
见解此镒字为二十两孙奭正义已尝引国语及郑
玄之说以正之谓赵注误为二十两予谓孙奭正其
二十两之差是也谓此为赵注之误却为未当后篇
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赵歧注云一百百镒也一镒
二十四两也以此證之二十两非赵注之误乃后人
传写之差二十下脱一四字耳注文不取二十四两
与众同者而乃专取二十两与众异者不知何谓说
卷九 第 25a 页 WYG0202-0459c.png
者又多以万镒为璞玉斤两之数是亦不然万镒之
重计该一万五千斤未闻璞玉能有如此之大者也
赵注以为言其众多盖谓以众多之玉积累至万镒
之重也此说更无斟量且其众玉相杂大小必不能
齐或斤或两凑合成一万五千斤之重计其个数之
多将有三五万数孟子以璞玉为一国之喻但指一
玉而言足矣安用如许之多邪镒字虽以斤两数目
为义亦只是金之两数玉之良否不在斤两轻重镒
卷九 第 25b 页 WYG0202-0459d.png
非玉之斤两之数也万镒乃是玉之价直其价可直
万镒之金也

  必使玉人雕琢之○注玉人玉工也不敢自治而付之
能者爱之甚也

  不敢自治乃是自能琢玉但不敢耳凡其有玉付之
玉工者岂皆自能雕琢玉哉玉之主人但能与玉工
一同诠量度其玉材作何器物如此而已至于琢磨
雕镂手效其成则在匠者盖所以喻其君人之道理
卷九 第 26a 页 WYG0202-0460a.png
当务在任贤而已非谓不敢自为也

  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注霓虹也云合则雨虹见则止
虹霓晚见于东则晴早见于西则雨此世俗之所共
知者诗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然则虹不专主于止
雨也甚明果虹霓专为止雨之物大旱之际何苦望
于此哉

  后来其苏○注苏复生也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
待其来使已得苏息也

卷九 第 26b 页 WYG0202-0460b.png
  苏与稣通用稣有三训息也舒悦也死而更生也息
者疲困而得休息所谓苏息也更生者既死而再生
所谓复生也既言复生又言苏息义不一矣平易言
之两义中苏息为是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注民怨其上故疾
视其死而不救也

  穆公既知民怨其上必须审察致怨之由罪其有司
之弛慢残下也今穆公略不言有司之过专欲诛杀
卷九 第 27a 页 WYG0202-0460c.png
其民者盖由不知民之平昔所畜之怨也孟子正为
穆公不知故告之如此注文不当以疾字归之于民
乃是穆公疾恶其民之薄于上也南轩曰邹穆公疾
民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此为得之

  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注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
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
者不能也

  民亦为之死守之说言其既往之验则可孟子本教
卷九 第 27b 页 WYG0202-0460d.png
滕文公方来之事岂可便以此语许之邪况效死守
国止当责在文公经言效死而民弗去其责之之辞
不在文公却专在民且孟子方与文公对语而曰民
弗去者不知此语却与何人酬荅也民字本衍宜准
下章效死勿去为正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注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
止必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
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
卷九 第 28a 页 WYG0202-0461a.png
臧仓之所能为也

  谛观人之行止亦有非人使而自行非人尼而自止
者其閒盖有事物使然非皆必在于人人亦在其中
矣事物所使事物所尼皆天也说者宜云人之行必
有事物使之者其止必有事物尼之者然其所以行
所以止固有天命而皆非人自能也我之不遇鲁侯
岂臧仓之所能为哉

  行止非人所能也○注阙

卷九 第 28b 页 WYG0202-0461b.png
  中原古注本行止非人之所能也有之字则文备盖
自宋氏南迁之后南方本传写之差耳











  四书辨疑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