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202-04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八     元 陈天祥 撰

  论语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注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
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
辨者言之逊而亦无所诎也

卷八 第 1b 页 WYG0202-0436b.png
  经言孔子不见只此一句足以见圣人待阳货之本
心往拜者迫于礼之当往不得已而然也时其亡者
终不欲与之相见非为不诚于己而乃复以不诚报
之须其两停相称而已也遇诸涂而不避者既已声
言往拜而于道涂偶然相遇自无避之之理非欲与
之不绝也随问而对者语话之閒有问则自是有对
理之直与不直在其所言之事何如耳只随问而对
亦未可便以为理之直也对而不辨者亦止是待货
卷八 第 2a 页 WYG0202-0437a.png
为凶愚之人不足与辨所以不辨不必称为不诎也
南轩曰在礼当往拜乌得而不往时其亡者则不欲
见之也遇诸涂则有不得避焉货三问而应之如响
者货盖不可与言者故不申己之意而逊辞以荅之
言虽逊而理亦未尝枉也此待恶人之道此说为当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
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卷八 第 2b 页 WYG0202-0437b.png
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性即
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程子说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注文说性兼气
质而言二说相较程子之说疐碍为多不知夫子何
故不言性之本论性不言性之本而却专言气质之
性则性之本理昧矣圣人言论恐不如此疏谬之甚
也性与气禀本不可相离经中实皆兼有其义注文
兼字意当性中止论善恶两事其言相近者必不指
卷八 第 3a 页 WYG0202-0437c.png
恶处相近盖谓人心善处皆相近也人心善处便是
性之本岂可谓之非性哉若单言性之本固是无有
不善若与气禀兼言众人所禀之气质各有偏处所
以性皆不圆不能尽有其善其初只能相近也苟非
上圣之资气质未有不偏者但偏多偏少各有分数
之不齐耳偏少者善境多不善之境少偏多者善境
少不善之境多天下之人偏少者寡偏多者众故往
往习善则难习恶则易也然在幼岁心犹未有所习
卷八 第 3b 页 WYG0202-0437d.png
之际虽其气质各有所偏而于本然之善亦皆不甚
相远故曰性相近也及其渐长各有从习习于善则
与恶相远习于恶则与善相远故曰习相远也若至
聪至明上智之人以其气质全正天性所居之境字
周圆虽强使之习恶恶亦无自而入若至昏至浊下
愚之人以其气质极偏其閒无容天性之处虽强使
之习善善亦无从而生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也
如此通作一章总而论之则天性气质与其习以相
卷八 第 4a 页 WYG0202-0438a.png
远又有非习可移自本至末竭尽无馀此可见圣人
之言理无不备未尝不言性之本也予又推求气质
之源见世有谈命之术及相人之术妙其理者皆能
道人寿夭休咎性情好恶如指诸掌谈命者专论阴
阳五行此是论气相者专论骨法形象此是论质气
乃人生所禀阴阳五行之气也人之受胎而生也随
其年月日时各有支干相配其所遭值阴阳五行之
气数千变万化人人不同某处阴或多于阳某处阳
卷八 第 4b 页 WYG0202-0438b.png
或多于阴某处木或盛于金某处金或盛于木自毫
釐倍蓰至于无算气之所以不齐者此也又其远近
之地方殊异古今之世运推移阴阳大气亦有差别
父母所禀传流在己者又常相兼于年月日时不齐
之外又有此等之不齐也质乃人之形质也气聚而
后成形有是气则有是质气既如此不同质亦不能
不异质之所以不齐者此也一身之中不能遍举只
如人之面貌视其大槩则皆相类仔细详观俱各不
卷八 第 5a 页 WYG0202-0438c.png
同人心不同亦如人面内则五脏六腑外则四肢百
节内外形质与心相连通是一气故其心之邪正皆
形诸外相者相其外而识其内也性之所居者心心
之所依者身心与身之形质气脉若四方上下皆无
一毫之偏则性在其中无有阻碍乃能全有本然之
善若性为气质之偏邪所拘则其本体不圆不能全
有其善矣气质与性关连之理大槩如此程子发明
出气质二字固有弘益于后学然亦时有未尽通者
卷八 第 5b 页 WYG0202-0438d.png
如所谓气质之性义实未安既有天性又有气质之
性则是性有两种一身两性断无此理性本一也其
不同者气质之偏使之然也气质何尝自有性哉性
在禀气形质中与水在器中相似水之本体无不周
圆器有偏曲窊凸则水亦不能圆正不圆不正者亦
只是此水岂可别为器之水哉性无气质之性亦犹
是也

  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注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
卷八 第 6a 页 WYG0202-0439a.png
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子
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
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
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
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
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所谓下愚也或曰此与上章
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此段与上章本是一章三句相连有本有末前已辨
卷八 第 6b 页 WYG0202-0439b.png
之分之为二义皆不全或曰之说诚是子曰字为衍
文无复可疑注文以为承上章而言非也又气质相
近之中六字之意亦差经中只说性相近非言气质
相近也上智之不移由其气质全正下愚之不移由
其气质极偏予于上文备言之矣正为气质之禀绝
相悬远故上智不可下移下愚不可上移也气质相
近之中岂有美恶一定非习可移之理程子又一向
只说下愚不移于上智不移略无干涉亦不可通如
卷八 第 7a 页 WYG0202-0439c.png
云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才字
意昏性与气质皆是实有之物今于性与气质之外
又别说才不知指何者为才也说者皆宗孟子集注
以才为人之能果如此说语其能则有下愚之不移
则程子之言愈不可晓此才字本自孟子中来孟子
荅公都子问性上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下言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程子解之意谓孟子既言
性善情亦善才又善遂以才与性情并列一同论其
卷八 第 7b 页 WYG0202-0439d.png
善恶以为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
浊者为愚似说才为材质也注文乃云才犹材质人
之能也此比程子之说于才字虽有所指之实然材
质与能义实不同材质是言其本体能是言其作为
不可混而为一也语录中或说才为材料或说资质
或说才能又言才之初亦无不善缘他气禀有善恶
故其才亦有善恶又曰能为善而本善者是才如此
之类纷纷纭纭不能遍举终无明白可晓之理竟不
卷八 第 8a 页 WYG0202-0440a.png
知才果何物也大槩只是说才本是善不能为不善
及解赦小过举贤才却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又解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亦说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
足尚哉才与善却有如此分别与其能为善而本善
者是才之说岂不自相矛盾邪才字本有两义一为
才能一为材质惟所用处各有不同今此才字若以
为才能之才语其才能则有下愚之不移辨已在前
既不可通若以为材质之才材质专归下愚而无关
卷八 第 8b 页 WYG0202-0440b.png
于上智亦不可通孟子中才字予既有其辨矣上智
下愚不移亦有前说程子以下诸才字之说自不须
用程子又言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
至皆可渐摩而进惟自暴自弃者不可化理亦未当
既已昏愚之至如何却能有以善自治之美此论正
是反孔子之言为说也孔子以下愚为不可移程子
以至愚为必可移若程子之言果是则孔子之言非
也然世閒自有无慧而不辨菽麦者问鸣蛙属官属
卷八 第 9a 页 WYG0202-0440c.png
私者此则为昏愚之至虽圣人与居亦不可渐磨而
进孔子之所谓下愚者此类是也彼自暴自弃之人
多是非不能而自不为者愚则愚矣非皆下愚犹有
可移之理也太甲初亦自暴自弃矣及为伊尹所放
三年而后改过迁善卒为贤君岂非可移之验欤虽
然若无伊尹道德功业兼重之势以制之亦不能移
此又不可不知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注弗扰季氏宰与阳虎共执桓子
卷八 第 9b 页 WYG0202-0440d.png
据邑以叛

  旧疏云弗扰即左传公山不狃也字子泄注文盖于
旧疏中去此一节而取其下文也虽不明指弗扰为
谁推所言之事亦是以弗扰为不狃也然左传或称
不狃或称子泄未尝又称弗扰也又以史记与左传
对考其事所载亦多不同注文与二书皆不相合史
记于定公九年阳虎出奔之下言公山不狃以费畔
季氏十二年言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公山不狃
卷八 第 10a 页 WYG0202-0441a.png
率费人袭鲁左传惟十二年有不狃帅费人袭鲁之
事十二年以前未尝于不狃言叛也若从史记之说
不狃自九年以费叛至十二年犹据费邑而率费人
袭鲁季氏之于费邑岂有经涉三年不往攻取之理
若从左传之说惟以十二年帅费人袭鲁为不狃之
叛而阳虎出奔已踰三年不可谓与阳虎共执桓子
以叛也况是时孔子为鲁司寇不狃以叛逆之人而
召司寇孔子居司寇之职而欲往从叛人之召皆无
卷八 第 10b 页 WYG0202-0441b.png
此理以弗扰为不狃之说不知如何以待别考

  吾其为东周乎○注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

  注言兴周道于东方夫子欲自兴之邪将欲辅人兴
之邪辅人兴之将欲迁周王于东方辅之邪将欲君
弗扰于费邑辅之邪是皆不可得知语录曰使周家
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岂不贤于赧王自献其邑而
灭亡乎史记孔子世家曰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
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
卷八 第 11a 页 WYG0202-0441c.png
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语录是
诱说周家当如尧之禅舜史记是窥伺时衅欲据费
邑代周语录是软取史记是硬取二说均为无礼史
记为尤甚圣人之心宁有是哉况欲倚叛人以兴圣
王之道据一邑以图天下之功此又昏狂人所为之
事今乃直以为圣人之本图何其固执如是邪圣人
冤抑至此莫有肯为伸理者悲夫使异端中有能窥
见此衅者因而乘之指圣人为叛逆之人则吾道受
卷八 第 11b 页 WYG0202-0441d.png
害盖不浅也纂疏又引语录荅门人之说曰若谓弗
扰既为季氏臣便不当叛季氏所谓改过者不过于
臣顺季氏而已此只是常法圣人须别有措置此盖
以季氏强僭于鲁谓弗扰叛之为是也以臣叛主从
而是之不知何义以当时普天下观之诸侯卿大夫
之违礼犯义强僭无上者滔滔皆是也为其臣者知
有不可止当退而不仕必无据人之邑反叛之理若
谓弗扰之反叛为是则其天下之臣于诸侯及为卿
卷八 第 12a 页 WYG0202-0442a.png
大夫之家臣邑宰者皆当各叛其主家臣叛大夫大
夫叛诸侯以乱敌乱乱益滋多天下国家宁有治邪
且前注言弗扰与阳虎共执桓子以叛既于弗扰称
是则阳虎亦无不是而注文解阳货欲见孔子孔子
不见却也说阳货为乱孔子不见义也二人同党志
同事同而有是非善恶之分此何说也注文又引程
子一说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
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
卷八 第 12b 页 WYG0202-0442b.png
也观此所论于本人反叛中而更望其有为不知将
为甚事前句欲弗扰有为后句欲弗扰改过圣人之
心果何如也况不可有为之人不可改过之人圣人
未尝言无也孟子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此岂不
是天下有不可有为之人夫子言下愚不移此岂不
是天下有不可改过之人既言圣人以不可改过之
人为无又言知弗扰必不能改此却是以不可改过
之人为有前既言无后却言有既欲其进而有为又
卷八 第 13a 页 WYG0202-0442c.png
欲其退而改过反覆颠倒殆不可晓推夫子欲往之
心初亦只是见其来召有道之人想是有改悔之意
欲往从而劝之使之去逆从顺复归于鲁而已其意
不过如此岂有与兴周道之理荅子路之言上下通
看文有宛转夫字如有二字二者字皆是普该众人
之辞非直指弗扰而言也吾其为东周乎其犹岂也
夫子身在周东故以东周为谕盖言凡其召我者岂
虚召哉必将听信我言用我之道耳譬如今此东方
卷八 第 13b 页 WYG0202-0442d.png
诸国有能信用我者我必正其上下之分使之西向
宗周而已我岂与之相党别更立一东周乎只此便
是欲劝弗扰归鲁之意圣人之言辞不迫切如此初
将劝令改过迁善以此欲往仁之事也察知其心终
不能改以此不往智之事也若乘弗扰之叛欲与共
兴周道于东方则是无仁无智之举不可以此揆度
圣人也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注匏瓜系于一处而
卷八 第 14a 页 WYG0202-0443a.png
不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注文正说处止是人则不如是也之一语于匏瓜之
谕略无发明与上文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不可通说
系而不食者言其为无知之物也夫子盖谓我之所
往自有当往之理我岂受其磨涅与之同恶如匏瓜
之不动不食蠢然不知去就哉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注小人
细民也穿穿壁窬踰墙

卷八 第 14b 页 WYG0202-0443b.png
  解小人为细民其意以为色厉内荏穿窬之盗已是
邪恶小人中閒不可再言小人以此为疑故改小人
为细民也盖不察小人为作非止一端或谄或谗或
奸或盗或显为强暴或暗作私邪或心很而外柔或
色厉而内荏推而辨之何所不有譬诸小人者言于
众小人中譬之也荏柔媚也诸之也以色厉内荏之
人譬之于诸般小人惟其为穿窬之盗者可以为比
也注又以穿窬二字分为两事穿为穿壁窬为踰墙
卷八 第 15a 页 WYG0202-0443c.png
亦为少思盖穿壁而入者为窃盗踰墙而入者为强
盗二者之情状不同夫色厉而内荏者外示严正之
色以影人内怀柔媚之心以取事惟以隐暗中穿壁
之窃盗方之为是与彼踰墙排户无所畏惮之强盗
大不相类况窬字分明以穴居上而训门边小窦窦
又训穴穿窬乃穿穴也改窬为踰解为踰墙非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注闻善言而不为己有是自
弃其德也

卷八 第 15b 页 WYG0202-0443d.png
  不说如何是道听如何是涂说但说闻善言而不为
己有观其大意盖谓闻善言则当蓄之而为己用不
可于道涂之閒传说与人也予谓圣人教人必不如
此所闻之言果善正当广以传人若于道涂之閒遇
有可传之人传之何碍传说与人亦何损于己有哉
盖此章戒人听人所传传己所听皆不可不谨道涂
之閒滥听将来不考其实即于道涂传说与人如此
轻妄则必不为雅德君子所与故曰德之弃也德之
卷八 第 16a 页 WYG0202-0444a.png
弃三字文理甚明非谓自弃其德也旧疏云闻之于
道路则于道路传而说之必多谬妄为有德者所弃
也此说为是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注何氏曰患得之谓患不能得之
何氏之说固是然经中本无不字文不相合东坡谓
患得之当为患不得之盖阙文也此为完说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注气失其平则为
疾故气禀之偏亦为疾昔所谓疾今亦无之伤俗之益
卷八 第 16b 页 WYG0202-0444b.png
衰也

  三疾下文所言是也气禀之偏古今之民皆有之非
独古民为然其所偏处人人不齐亦非止三者而已
果三疾为气禀所偏则今也或是之亡也之一句却
是说今民气禀皆正而无古民之偏也恐无此理况
气禀偏正乃人生自有风俗盛衰盖教化使然因人
气禀不正却伤风俗衰薄理亦未是夫子止是伤其
时风益衰民俗所习渐不如古故有此叹非论气禀
卷八 第 17a 页 WYG0202-0444c.png
偏正也疾犹瑕病也言古之民行当时指为瑕病者
有三今民瑕病又与古民不同思欲复见如其古者
三等之人今亦不可易得故曰或是之亡也

  恶徼以为知者○注徼伺察

  恶伺察以为智亦说得过然徼本训抄旧说抄人之
意以为己有所以恶之此说义明

  微子第十八

  至则行矣○注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
卷八 第 17b 页 WYG0202-0444d.png
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
子路乃路行过客既已辞去安能知其必复来也丈
人既欲自灭其迹则不当止子路宿于其家而又见
其二子也彼之出行果因何事不可得知未须如此
亿度也

  子路曰不仕无义○注福州有国初时写本路下有反
子二字以此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
夫子使子路去时略无一言至其回来才为此说义
卷八 第 18a 页 WYG0202-0445a.png
有未安况古今天下印本写本皆未尝见有添此二
字者惟此福州一写本有之其说义又不通不宜收
录删之以断后人之疑可也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注或曰成王时人或曰宣王时人盖一母四乳而生八
子也然不可考矣

  四乳之说经中本无今人又分两说有说四个乳为
四乳者有说四产子为四乳者一身四个乳四产生
卷八 第 18b 页 WYG0202-0445b.png
八子事皆怪异不当赘于圣经成王时人宣王时人
亦无实据荒妄之传皆不可取

  子张第十九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君子不为也之一语此甚有疾恶小道之意必是有
害圣人正道故正人君子绝之而不为也农圃医卜
皆古今天下之所常用不可无者君子未尝疾恶也
卷八 第 19a 页 WYG0202-0445c.png
况农又人人赖以为生其尤不容恶之也注文为见
夫子尝鄙樊迟学稼之问故以农圃为小道此正未
尝以意逆志也盖樊迟在夫子之门不问其所当问
而以农圃之事问于夫子夫子以是责之耳非以农
为不当为也古人之于农也或在下而以身自为或
居上而率民为之舜耕于历山伊尹耕于莘野后稷
播时百榖公刘教民耕稼未闻君子不为也又农圃
医卜亦未尝见其致远则泥也盖小道者如今之所
卷八 第 19b 页 WYG0202-0445d.png
传诸子百家功利之说皆其类也取其近效固亦有
可观者期欲致远则泥而不通虽有暂成不久而坏
是故君子恶而不为也农圃医卜不在此数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注孟庄子鲁大夫其
父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
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难

  注中不见难能之理义有未尽南轩曰庄子之不改
卷八 第 20a 页 WYG0202-0446a.png
意者其政虽未尽善而亦不至悖理害事之甚故有
取其不忍改也盖善而不改乃其常耳不必称难能
恶而不改则是成其父之恶不可称难能也胡寅曰
庄子之继世也必其先臣先政有不利于己者他人
不能不改而庄子能之是以称难王滹南谓二说皆
有理胡氏之说尤亲予意亦然

  尧曰第二十

  天之历数在尔躬○注历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岁时
卷八 第 20b 页 WYG0202-0446b.png
节气之先后也

  历数既以天言当是天之历运之数郑玄妄引图谶
为说固不足道而注文不肯显言天数亦恐涉于妖
妄也然天数自有本分说处显言何碍大抵人能成
德于身成功于世无非天也书言予懋乃德嘉乃丕
绩天之历数在汝躬亦是见有盛德大功乃知天之
历运之数在其身也此连下文允执厥中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凡四句皆虞书大禹谟舜以命禹之文未
卷八 第 21a 页 WYG0202-0446c.png
尝又见尧以此言命舜也经言尧曰咨尔舜今不可
考况此四句乃是于大禹谟篇中零散采摘凑合在
此非舜命禹之全文也又通看一章经文自尧曰至
公则说语皆零杂而无伦序又无主名不知果谁所
言古今解者不为少矣终不见有皎然明白可通之
说亦不见有公心肯言不可通解者惟东坡谓此章
杂取禹谟汤诰泰誓武成之文颠倒失次不可复考
王滹南谓此说为近人情予与滹南意同

卷八 第 21b 页 WYG0202-0446d.png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注犹之犹言均之
也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之而不果
则是有司之事非为政之体项羽使人有功当封刻印
刓忍弗能予卒以取败亦其验也

  犹无训均之例解犹之为均之亦甚费力语录曰史
家多有此般字此言亦似未真既言多有却不指出
一字为證学者不得无疑也又出纳之吝与上三恶
亦不相类若以项羽之事论之虽有司亦不当如此
卷八 第 22a 页 WYG0202-0447a.png
经中或有脱误阙之不讲似亦无妨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
知人也○注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弟子
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

  君子当知之事非止三者而已知斯三者岂可便以
为备乎果如尹氏之说则三者不可相离阙一则为
不备也然三者其实各自为用未尝不可相离也夫
子之言亦只是汎举学者之急务非以三者总包君
卷八 第 22b 页 WYG0202-0447b.png
子之事也又所谓弟子记此以终篇者亦为过论论
语一书皆其诸弟子集记圣人之言记尽则已非如
特作一篇文字前有帽子后有结尾也尹氏之论断
不可取







  四书辨疑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