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202-04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七     元 陈天祥 撰

  论语

  子路第十三

  先之劳之○注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
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解先之为凡民之行以身先之而先之两字之閒无
该民行之意义不可通解劳之为凡民之事以身劳
卷七 第 1b 页 WYG0202-0421b.png
之亦不知事为何事说者往往以为为政治民之事
语录曰劳是为他勤劳纂疏引辅氏古人戴星而出
戴星而入与夫以时循行阡陌躬行讲武之说为證
本以佐苏氏之说其实意不相合苏氏以凡民之事
与凡民之行对说行既为民之行则事亦是民为之
事非为政治民之事也然民为之事如耕种耘穫筑
场为圃剥枣条桑何所不有为政者岂能皆以己身
亲劳之哉况以身劳之亦只是先之之意与上文以
卷七 第 2a 页 WYG0202-0421c.png
身先之盖重复也观其文势先之劳之四字之閒惟
劳字是其主意通贯上下之文先之谓先己之劳劳
之谓后劳其民也如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此正
先之之义所谓先己之劳是也已先有此勤政之劳
然后以政勤劳其民民虽劳而不怨也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注几期也一言之閒未可以
如此而必期其效

  几与后几字义同古注皆解为近今乃训期试以期
卷七 第 2b 页 WYG0202-0421d.png
字与经文通读言不可以若是其期也不成文理不
知期为期甚也今言必期其效一期字岂能兼必效
二字之意又经文本是两句其几也三字为一句注
文亦是作两句说学者往往以未可以如此而必期
其效之十字并为一句非也既有而字界断文势又
有后注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乎之一语为證其为
两句甚明上句言一言之閒未可以如此乃是说一
言不可以有如此兴邦之效也下句言而必期其效
卷七 第 3a 页 WYG0202-0422a.png
却是说一言必可以期兴邦之效也语意颠倒殆不
可晓所谓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子者此正可谓不
知为君之难也果知其难方且战战兢兢惧其不逮
岂敢决然期定谓其邦之必兴乎知其为君之难由
此以求兴邦之道则其邦有可兴之理然亦未敢必
期其效也由是言之为君难之一言止可谓近于兴
邦也夫子荅定公之言盖谓一言不能至于如此然
其言能近此也如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人君
卷七 第 3b 页 WYG0202-0422b.png
果能因此言而推知为君之难不敢自逸自恣知所
自勉则人之此言岂不近于一言而兴邦乎几之为
言近意甚明白下文丧邦之说亦同旧说与南轩滹
南之说大意皆是如此近字之说如此平直易晓期
字之说如此迂曲难通果欲搜奇求异以易晓者为
非以难通者为是心不在公自昏其明吾末如之何
也已

  狷者有所不为也○注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馀

卷七 第 4a 页 WYG0202-0422c.png
  有所不为者能为而不为也智未及者不能为而不
为也夫狷者之为人踽踽独行凉凉无亲世俗指为
孤僻古执者是也于可交之人亦有所不交可取之
物亦有所不取易于退而难于进贪于止而吝于行
此乃有所不为之谓也若论其极伯夷叔齐即其人
也特其情好与众不同非有关于智不智也果以智
未及而不能为者为狷则天下之狷者多矣夫子何
难于此哉

卷七 第 4b 页 WYG0202-0422d.png
  不占而已矣○注其义未详杨氏曰君子于易苟玩其
占则知无常之取羞矣其为无常也盖亦不占而已矣
意亦略通

  不占而已矣古今解者皆不能通注言其义未详可
谓本分然却再举杨氏之说不免反以为累略通二
字若于该括众事处言之如云略通某氏之学略通
某书大义此皆可也今于一章经中单论一事是则
为是非则为非岂容更有略通邪况已断定其义未
卷七 第 5a 页 WYG0202-0423a.png
详亦自不容别议也杨氏之说本无可取删之为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
尽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
相邻和与同未易辨也中正而无乖戾然后为和凡
在君父之侧师长朋友之閒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可
者献之否者替之结者解之离者合之此君子之和
卷七 第 5b 页 WYG0202-0423b.png
也而或巧媚阴柔随时俯仰人曰可己亦曰可人曰
否己亦曰否惟言莫违无唱不和此小人之同也晏
子辨梁丘据非和以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
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
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
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此论辨析甚明宜引以證此章之义

  宪问第十四

卷七 第 6a 页 WYG0202-0423c.png
  注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

  王滹南曰胡氏徒见首章如原宪自称者遂谓此篇
悉宪所记此亿度之说岂可必哉又疑里仁篇自吾
道一贯至君子欲讷于言十章皆出曾子门人公冶
长篇多出子贡之徒益无所据删之可也予谓滹南
之论极当胡氏又以先进篇为闵子骞门人所记与
前三说同病皆当删去以戒后人之凿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注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
卷七 第 6b 页 WYG0202-0423d.png
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注文只说处贫难处富易于怨骄略无干涉义不可
通大抵处饥寒困苦之贫者不能无吁嗟怏怅之怨
居赡足丰饶之富者鲜能无傲慢矜肆之骄此乃人
之常情也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
可无骄富之气心颜子处贫之心则能贫而无怨矣
富而无骄不足道也志子贡居富之志则能富而无
骄矣贫而无怨未敢望焉察天下之贫者万中实无
卷七 第 7a 页 WYG0202-0424a.png
一二无怨观天下之富者十中须有二三无骄以此
推之足以知无怨为难无骄为易也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注复加曰字既答而复言也
胡氏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

  注文以为夫子再言胡氏以为子路之言盖皆为曰
字所误故各说一端而无定论也若为既答而复言
古今文字中皆无如此文理若为子路之言乃是面
折孔子之非孔子再无一言以荅之何也二说皆不
卷七 第 7b 页 WYG0202-0424b.png
可取此一节与上文只是一段话但无曰字则上下
之义自通曰字衍

  曰未仁乎○注阙

  曰字羡文

  如其仁如其仁○注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
深许之

  注言谁如其仁一谁字该尽古今天下之人更无人
如管仲之仁无乃许之太峻乎仲为霸者之佐始终
卷七 第 8a 页 WYG0202-0424c.png
事业不过以力假仁而已所假之仁非其固有之仁
岂有人皆不如之理夫子向者言管仲之器小哉又
谓僭不知礼今乃连称谁如其仁谁如其仁圣人之
言何其不恒如是邪况经之本文如其上亦无谁字
之意王滹南曰如其云者几近之谓也此解如其二
字意近然此等字样但可意会非训解所能尽大抵
如之为义盖极似本真之谓如云如其父如其兄如
其所传如其所闻文字语话中似此用如其字者不
卷七 第 8b 页 WYG0202-0424d.png
少以此相方则如其仁之义乃可见管仲乃假仁之
人非有仁者真实之仁然其所成之功亦与真实之
仁所成者无异故曰如其仁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纠弟
也仲私于所事辅之争国非义也桓公杀之虽过而子
卷七 第 9a 页 WYG0202-0425a.png
纠之死实当仲始与之同谋遂与之同死可也知辅之
争为不义将自免以图后功亦可也故圣人不责其死
而称其功若使桓弟而纠兄管仲所辅者正桓夺其国
而杀之则管仲与桓不可同世之雠也若计其后功与
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覆不忠之
乱乎如唐之王圭魏徵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可谓
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
故圣人独称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则不以相掩
卷七 第 9b 页 WYG0202-0425b.png
可也

  程子专主桓公当立直指桓公为兄子纠为弟意谓
为弟者不当争国以此为子纠罪名特欲圆成管仲
不死之理也却不知子纠管仲事为一体子纠有罪
则管仲之罪亦不能逃试观将自免以图后功之说
管仲既与子纠同谋辅其为恶及见事败身死方才
知其辅之争为不义区区以求苟免甚可丑也似此
为人岂有能成后功之理圣人称许此等之人岂不
卷七 第 10a 页 WYG0202-0425c.png
害义之甚启万世反覆不忠之乱乎不惟管仲如此
召忽亦是同恶之人其死乃是党恶而死然子路子
贡递皆归美孔子亦无异议足以知召忽非为党恶
也或谓自经沟渎为指召忽王滹南辨曰其言匹夫
匹妇之谅此自别指无名而徒死者耳意不在召忽
也忽岂自经沟渎之类哉此言足以解或人之疑召
忽之死既当子纠则为无罪管仲辅之亦无不义挨
排至此则桓兄纠弟云者虚其说矣史记亦无兄弟
卷七 第 10b 页 WYG0202-0425d.png
明说但先书子纠后书小白盖序子纠为长也杜预
韦昭等皆言子纠桓公之兄引此诸说为證则程子
之说亦难独是也子纠桓公皆襄公之庶弟各因畏
祸分适他国无知既弑襄公国人复杀无知齐国大
乱二人各以其党举兵内向先己无嫡庶之分又各
在仓卒危乱之际安能必其只谁当立哉但桓公先
入国人立之齐既有君子纠虽长亦是齐臣向因国
乱无主故有如此之争必欲责之以让岂惟子纠当
卷七 第 11a 页 WYG0202-0426a.png
让桓公桓公亦当让于子纠使桓公能自审此则子
纠不至见杀召忽亦不必死管仲不死又不须论正
由子纠死非其罪召忽为义所激于是死之其死可
谓无愧矣管仲则心忖子纠未正成君桓公亦僖公
之子又有鲍叔牙素为知己故忍死以待其用此管
仲之志也比之召忽不无等差惟是他日能有霸诸
侯一匡天下非常之功生民受非常之赐孔子以是
称之耳然亦止是专称其功终不言不死之理意亦
卷七 第 11b 页 WYG0202-0426b.png
可见向使仲于既免之后未及成功而死孔子必不
专许其不死为是也然则臣事人者如召忽可也程
子以王圭魏徵为谕责王魏不死建成之难亦为未
当王魏之辅建成与管召辅子纠之事绝不相类是
时高祖为君王魏所居之职高祖之所命也建成阴
用邪谋死于非义辅导之官当自请其不能匡正之
罪于有司无死私难之理程子引此本以申明不可
同世之说意谓建成为兄王魏所辅者正此又胶于
卷七 第 12a 页 WYG0202-0426c.png
立嫡以长之常例专主建成当立也夫建成太宗之
事又与馀者不同太宗以童稚之年运神武之略芟
夷大乱制服群雄使李氏化家为国致高祖遂有天
下近古以来实未尝有高祖不权事宜虑不及远竟
以寻常长幼之分处之于建成之下兄弟之不能相
安必然之势也建成难居太宗之右司马温公已尝
论之善乎宋王成器之言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
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
卷七 第 12b 页 WYG0202-0426d.png
之上玄宗暂平内难宋王已知难居其上而以先功
为让如太宗之功又当何如哉建成本庸鄙无堪徒
以年长之故据有储副之位彼见太宗功高望重率
土归心忌嫉不得不深祸难不得不起建成取阖门
之诛太宗负杀兄之恶皆高祖处置违宜之所致也
太宗固尝辞太子之位以让建成未尝闻有争夺之
计惟建成内不自安百计千方期于必杀太宗于数
年之閒几死者屡矣王魏受君命辅导太子自合辅
卷七 第 13a 页 WYG0202-0427a.png
之以正道既知建成畜此祸心当如少保李纲
竭忠力谏谏若不从即当弃官而去彼既不务为此
反更徇私迎合惟劝早除秦王不顾有君亲在上不
恤其骨肉相残构其兄弟交恶之心速其矢刃相加
之祸此王魏所有之本罪其罪正在党于建成不在
不死建成之难也死于其难正为党恶而死情罪益
深死固当死但当就其自身合得本罪而死若不即
死则远遁山林终身不显又其次也过此以往非所
卷七 第 13b 页 WYG0202-0427b.png
敢知注文与程子之说不可全言管仲为无过不可
以王魏与管仲俱言有功大抵管仲之过比王魏所
犯者特轻管仲之功比王魏所成者甚大夫子之言
盖以大功掩其小过也王滹南以为所慊者小所成
者大孔子权其轻重而论之予谓说者虽多惟此数
语可为定论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
君请讨之○注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
卷七 第 14a 页 WYG0202-0427c.png
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

  胡氏讥孔子处事不当别为画策以示后人何其无
忌惮之甚也夫以孔子之圣明加之沐浴斋戒而后
言事岂有思虑不及胡氏者哉弑君之贼人人固皆
得以诛之然齐国之君被弑而鲁见有君在上孔子
岂有不请于君擅自发兵征讨之理已先不有其君
欲正他人弑君之罪不亦难乎况鲁国兵权果在何
人而责孔子不先发邪后人果用胡氏之言擅为如
卷七 第 14b 页 WYG0202-0427d.png
此之事则其僭逆之罚必不免矣明哲君子宜审思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注程子曰为己欲得
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欲得之于己此为为己之公欲见知于人此为为己
之私两句皆是为己为人之义不可通也盖为己务
欲治己也为人务欲治人也但学治己则治人之用
斯在专学治人则治己之本斯亡若于正心修己以
卷七 第 15a 页 WYG0202-0428a.png
善自治之道不用力焉而乃专学为师教人之艺专
学为官治人之能不明己德而务新民舍其田而芸
人之田凡如此者皆为人之学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
有馀之辞

  注文以耻其言与过其行分为两意解耻字为不敢
尽之意解过字为欲有馀之辞圣人之言恐不如此
之迂曲也且言不过行有何可耻行取得中岂容过
卷七 第 15b 页 WYG0202-0428b.png
馀过中之行君子不为过犹不及圣人之明论也注
文本因而字故为此说本分言之止是耻其言过于
行旧说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
副君子所耻南轩曰言过其行则为无实之言是可
耻也耻言之过行则其笃行可知矣二论意同必如
此说义乃可通而字盖之字之误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注栖栖犹依依也

  注文解栖栖为依依旧疏与南轩皆解为皇皇盖依
卷七 第 16a 页 WYG0202-0428c.png
依倚而安之之貌皇皇行无定所之貌微生亩本讥
孔子之周流不止惟皇皇之说为是

  疾固也○注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于达尊
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注文盖谓孔子指微生亩为执一不通也微生亩谓
孔子近佞孔子复谓亩为执一不通此与闾阎之閒
互相讥骂者何异亩虽自恃年齿之尊言有倨傲孔
子亦当存长长之义而以周流忧世之本诚荅之何
卷七 第 16b 页 WYG0202-0428d.png
必复以如此不逊之言立相还报邪南轩曰包注固
谓世之固陋此解是栖栖犹皇皇也佞口给也疾犹
病也微生亩谓夫子皇皇历说类夫尚口者夫子以
为非敢为佞病夫世之固陋云尔予谓南轩之说有
温厚宽和之意无损圣人之德今从之

  子曰作者七人矣○注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
今七人矣

  李氏以作为起乃是起者七人不知起为如何起也
卷七 第 17a 页 WYG0202-0429a.png
继言起而隐去一起字岂能兼隐去之义若与上文
通言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作者
七人矣如此则义乃为备作犹为也为此数事者今
七人矣王滹南曰作者七人虽不见主名其文势似
与上文为一章子曰字疑衍予谓古注本通是一章
注文分之之意正为作者上有子曰字也滹南所疑
者诚是子曰二字当为衍文

  果哉末之难矣○注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
卷七 第 17b 页 WYG0202-0429b.png
依此训释解为果哉忘世无之难矣不成文理此句
文实未详阙之可也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注何氏曰滥溢也言君子
固有穷时不若小人穷则放溢为非程子曰固穷者固
守其穷亦通

  注文取何氏之说  语录曰固守其穷古人多如
此说但以上文观之则圣人一时荅问之辞未遽及
卷七 第 18a 页 WYG0202-0429c.png
此盖子路方问君子亦有穷乎圣人荅之曰君子固
是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尔以固字荅上文有
字文势乃相应予谓既有此说却不宜再引程子之
说谓之亦通也又固守其穷分明是程子之说古注
中实未尝有语录言古人多如此说亦非公论

  由知德者鲜矣○注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
章盖为愠见发也

  第一章卫灵公问陈一节孔子在卫子路愠见一节
卷七 第 18b 页 WYG0202-0429d.png
孔子在陈卫与陈相去数百里两节非一时甚明第
二与此第三章果在何时无文可考今乃通指为一
时之言未敢信也王滹南曰中间有告子贡多学一
贯之一章既已閒断安得通为一时之事哉盖孔子
世家载此而一贯语上加子贡作色四字所以生学
者之疑呜呼解经不守本文而信传记不根之说亦
见其好异而喜凿矣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注贤以事言仁以
卷七 第 19a 页 WYG0202-0430a.png
德言

  人之所以处己所以接物者无非事也事合善道然
后为德仁德在身然后称贤无无事之德无无德之
贤今推注文之说贤如何单以事言而无关于德仁
如何单以德言而无关于事贤与仁如何分事与德
如何辨皆不可晓试从此说分仁贤为两意论之事
其大夫之贤者则仁者不在所事矣友其士之仁者
则贤者不在所友矣人或以此为问不知荅者复有
卷七 第 19b 页 WYG0202-0430b.png
何说也经文于大夫言贤于士言仁此特变文耳言
贤则仁在其中言仁则贤在其中贤者仁者义本不
殊不可强有分别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注苏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
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
患在几席之下矣

  苏氏说地理远近义有未安君子以正心修身为本
近思约守事来则应未闻所虑必须长在千里之外
卷七 第 20a 页 WYG0202-0430c.png
也存心于千里之外以备几席之閒咫尺之患计亦
疏矣远久远也但凡作事不为将来久远之虑必有
日近倾败之忧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
终身行之

  推己及物指恕而言以恕为其施不穷可以终身行
之岂仁义其施有穷不可以终身行之邪仁包五常
卷七 第 20b 页 WYG0202-0430d.png
义即次之仁义之功用尤大于恕夫子举终身可
之道
不言仁义专以恕言恐无此理子贡问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盖问只一言便可为终身法
则而行亦有如此之言乎分明止是以言为问本求
夫子要妙之言主意不在所言之事也此与一言而
可以兴邦有诸语意相类夫子所荅其恕乎者盖谓
如此之言其以恕言则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
之谓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也此乃就恕上取出
卷七 第 21a 页 WYG0202-0431a.png
一言终身可行之言以荅子贡非指恕为终身可行
也荅子贡所求之言须要一言之閒能成一事之理
试于仁义礼智孝弟忠信诸处求之皆无如此简当
之言夫子从恕上取出此语只一言便成一个圆全
义理使人人终身行之虽至千万世其言无弊非圣
人孰能如此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注
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夫
卷七 第 21b 页 WYG0202-0431b.png
子无是也然或有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知其将然


  毁誉止是称扬人之善恶本无损真过实之私但用
之不公遂有此病公毁公誉自不如此若称恶必至
于损真然后为毁扬善必至于过实然后为誉则称
其真有之恶扬其实有之善遂不谓之毁誉乎下文
如有所誉之誉乃夫子既试之后称其实有之善而
亦谓之誉则誉之为义本无过实之私岂不甚明注
卷七 第 22a 页 WYG0202-0431c.png
又变易其说以为知其将然意转迂回不可晓矣盖
试者试验其见行之事见善有实然后誉之亦只是
誉其见有之善而已若于见有之善置而不问却专
扬其无可照證将然之善我辈尚不如此况圣人乎
毁止当解为言人之恶誉止当解为称人之善夫子
之言盖谓我于谁有意偏毁于谁有意偏誉如有所
誉者乃是曾经试验见善有实然后誉之也南轩曰
毁者指其过誉者扬其美谁毁谁誉谓吾于人初无
卷七 第 22b 页 WYG0202-0431d.png
毁誉之意也而有所誉者必有所试因其有是实而
称之此说为是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注直道无私曲也
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
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枉其
是非之实也尹氏曰孔子之于人也岂有意于毁誉之
哉其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代所
以直道而行岂得容私于其閒哉

卷七 第 23a 页 WYG0202-0432a.png
  此一节与上文本不可通说注文先指毁誉为称恶
损真扬善过实之私于此乃言无所私曲不枉是非
之实盖以谁毁谁誉与直道而行互相迁就必欲使
之通为一意也毁誉之说前已辨之既毁誉无损真
过实之私则谁毁谁誉与此一节无复相关此其不
可通之一也直道而行止是民之自身不为邪恶之
行循其淳善之直道而行善其善恶其恶却是剖判
他人之善恶曲直乃其在民上而治人者所为非其
卷七 第 23b 页 WYG0202-0432b.png
为民者所行之道此其不可通之二也凡知为人之
理者枉人之心自不当有何必问其民之有无私曲
哉必须彼先无所私曲然后己才不得枉其是非之
实彼若有所私曲己遂得以枉之邪圣人之心正不
如此此其不可通之三也既以两节解为一章经之
全文皆当通论今于前一节中惟取谁毁谁誉一句
之意与此一段相合为说其于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矣之两句略无干涉此其不可通之四也尹氏之说
卷七 第 24a 页 WYG0202-0432c.png
惟解上文则可于此一节亦不可通盖自斯民以下
本自是一章言今之此民亦三代之民耳在三代之
时皆能不为邪恶之事循其淳善之直道而行也盖
伤今民不如古民之直非天之降才尔殊皆其风化
使然故有此叹南轩曰春秋之时风俗虽不美然民
无古今之异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亦斯民也此
为得之南轩此解与解上文之说本亦分为两意故
两说皆当然犹怀疑不断其下却欲牵合为一不免
卷七 第 24b 页 WYG0202-0432d.png
反以为累惜哉王滹南曰记者以此属于圣人无毁
誉之下义终龃龉疑是两章予谓南轩滹南所见本
同须作两章义乃可通此章首无主名盖阙文也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己夫○注
杨氏曰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己
夫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
变之大者可知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解

  今亡己夫中原古注本已作矣今亡矣夫于文为顺
卷七 第 25a 页 WYG0202-0433a.png
然此章义实难晓不可强解胡氏之说诚是前二说
真强解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皆是

  妇人之仁慈而无断匹夫之勇敢而轻𤼵二者皆足
以乱大谋然夫子之言必居于一无一言兼包两意
之理此必有为而言今不可考但继上文巧言之意
为说则妇人之仁为近

卷七 第 25b 页 WYG0202-0433b.png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注知足以知此
理而私欲閒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

  注言知足以知此理理字与下文不庄以涖之则民
不敬义不可通知及仁守以位言也人于公卿大夫
等位其才智各有能至之者或能至于大夫或能至
于公卿然无仁义之道以守之虽己得之终必不久
而失之也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注知我之知也受彼所
卷七 第 26a 页 WYG0202-0433c.png
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
果如此说君子不可小知乃是断定凡为君子者于
小事皆无可知之善也岂通论乎古人于一言一行
细事之閒察知人之贤者多矣人有君子材德于事
之大处亦可知事之小处亦可知顾我之识见何如
耳君子在下而我不知者正由我之识见有所未至
非彼君子无可知也若彼之为人果于细事之閒不
顾道理所行实无可知之善虽有能成大事之才亦
卷七 第 26b 页 WYG0202-0433d.png
未足以为君子也只以语法论之受既为彼所受知
却为我之知亦甚迂曲知与受皆当一顺言之知亦
君子之知受亦君子之受盖君子不为小察而其所
务者大如书算小能米盐细务及一切纤巧技艺不
必多能此所谓不可小知也如托孤寄命致君泽民
等事足任其重此所谓而可大受也

  当仁不让于师○注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
也何逊之有

卷七 第 27a 页 WYG0202-0434a.png
  当仁不让非为仁为人所自有非有争而不让也盖
其为仁之理自不容让如孝于父母先让师孝然后
自孝孺子将入于井先让师救然后救之皆无此理
君子杀身成仁岂可以杀身为让哉此其不让之义
虽师亦不容让也

  季氏第十六

  注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

  洪氏率尔一言略无凭据注文遽信从之假如复有
卷七 第 27b 页 WYG0202-0434b.png
引或人之说指子罕篇为齐论乡党篇为古论或更
颠倒篇次升其后者于前降其前者于后亦当从之
邪何晏集解叙分辨鲁齐古三论语本末甚详言齐
论语二十二篇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
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
凡二十一篇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
古为之注由此推之齐论异于鲁论者问王知道两
篇而已古论异于鲁论者重复子张一篇之名而已
卷七 第 28a 页 WYG0202-0434c.png
馀者二十篇则三论语皆同季氏一篇亦皆同有岂
容齐独有之哉果如洪氏之说古论当是二十篇鲁
论则十九篇也自古以来未尝闻有如此之说郑玄
合并之后亦未尝再有更改不知或人何从得此洪
氏乃指或人为据正为道听涂说删之可也

  则将焉用彼相矣○注相瞽者之相

  瞽者之相盖取上篇相师之相为说也相本训助训
扶元是扶持辅佐之义非因先有孔子相师之言然
卷七 第 28b 页 WYG0202-0434d.png
后始有此训也凡其言动之间相与扶持辅佐之者
通谓之相如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伊尹相汤周公相
武王岂皆瞽者之相邪旧说相谓辅相言其辅相人
者当持其主之倾危扶其主之颠踬若其不能何用
彼相只从此说岂不本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注寡谓民少贫
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是时季氏据国
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

卷七 第 29a 页 WYG0202-0435a.png
  寡字之意普指国家资用诸物而言土地人民皆在
其中不可专言民少也寡与贫意本无别寡即贫也
贫即寡也均谓贫富均匀也贵贱上下各依其分上
无馀富下无馀贫虽或贫寡而上下均匀人自安和
不觉其贫故曰均无贫也杜甫所谓无富贫亦足正
得此意彼无道之世至于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而民
有饥色野有饿莩此其不均之甚者也季氏富于周
公而民疲于聚敛冉求辈又欲取颛臾以附益之故
卷七 第 29b 页 WYG0202-0435b.png
夫子责之如此不均云者意不专在鲁公无民也若
谓季氏据国鲁公无民是为大逆岂可但言不均而
已哉









  四书辨疑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