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202-037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三     元 陈天祥 撰

  语论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
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
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
氏曰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
卷三 第 1b 页 WYG0202-0371d.png
训忍为容便有攘袂切齿之状圣人气象恐不如此
若谓夫子容忍不过此言既出其势岂容自己须当
有所区处言罢却便无事何也又下章责三家之言
如此平易而此章如此躁忿夫子之性情何其不恒
如此邪范氏所论尤为过当僭窃天子之乐非独季
氏为然孟孙叔孙亦以雍彻皆坦然为之略无忌惮
盖由周道既衰纲常坏乱下之僭上习以为常有王
者作亦须教之不改然后诛之圣人为心必无预期
卷三 第 2a 页 WYG0202-0372a.png
诛之之理或曰与范氏之说皆不可取谢氏曰君子
于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
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惮而不为乎南轩曰季氏以陪
臣而僭用天子之舞目睹其数而安焉于焉而忍为
则亦何往而不忍也二论与注文前说为当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注礼贵得中奢
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
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

卷三 第 2b 页 WYG0202-0372b.png
  夫子一闻林放之问遽称曰大哉问于其所荅宜无
不尽既而但言礼与其奢也宁险丧与其易也宁戚
荅其大哉之问止此两句而己宁俭宁戚又是谓此
差胜于彼之辞终未尝竭其两端了了明明指定何
者为礼之本注文直以俭戚当之义实未安此章疑
有脱简不可强解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注亡古无字程子曰
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
卷三 第 3a 页 WYG0202-0372c.png
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虽有之不能
尽其道尔

  程子说有君亡君大意皆是尹氏单说亡君不说有
君南轩诸人之说解亡君皆非实为亡君解有君皆
是实为有君亡字之说皆是有字之说皆非有与亡
今通言之如言不有其父不有其君有字当准此义
为说有君者有其君者也如言有无父之心有无君
之心亡字当准此义为说亡君者亡其君者也盖谓
卷三 第 3b 页 WYG0202-0372d.png
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为有其君矣诸夏
蔑弃君命而无上下之分是为亡其君矣此夫子伤
时乱而叹之也又如字作似字说意为易见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
示诸斯乎指其掌○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
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
王不禘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荅之弟子记
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禘之说则
卷三 第 4a 页 WYG0202-0373a.png
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天下不难治矣

  注文解不知之意前言非或人所及后言又鲁之所
当讳者故以不知荅之于夫子不知也之一语中一
并安排两意亦由所见之不一也以理推之惟鲁之
所当讳者一说为是又观所解指其掌之一节于鲁
所当讳故以不知荅之之下继言夫子言此而自指
其掌言其明且易也此以指其掌为言禘之易知也
此外若无别说则易知之意定矣其下再说盖知禘
卷三 第 4b 页 WYG0202-0373b.png
之说而天下不难治此又以指其掌为言天下易治
也一易字之意而以两图为说亦甚未安注文本意
盖于中庸见其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
示诸掌乎文与此章颇有同处故于明且易之下又
言天下不难治也殊不审两经之文虽有数字相类
而其义实不同中庸一章普言以孝为治之易禘尝
二字乃是于宗庙祀先之礼中举其大槩耳非如此
章专言禘之一事也如云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
卷三 第 5a 页 WYG0202-0373c.png
裳衣荐其时食又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盖以
为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故言治国如示诸掌非虚
语也今言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天下
不难治以公论评之仅知禘之一说便能明尽事物
之理才知其说未尝持守奉行便能无不感格皆无
此理况自三代而下以及于今知禘之说者盖不少
也未闻皆能平治天下如示手掌之易也由此观之
则其所谓天下不难治者盖亦无据之空言耳大抵
卷三 第 5b 页 WYG0202-0373d.png
此章𤼵源于鲁之禘祭鲁以诸侯而用天子之大祭
非礼甚矣故夫子于自灌以往皆不欲观或人见有
是言因问其说夫子以鲁之僭窃不可斥言故先荅
以不知而后告以知之不难之意乃言知其禘之说
者达之于天下其如示诸手掌之易见也始于禘自
既灌而往尽于指其掌之句终上下一意如线本是
一章不可分之为二也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
卷三 第 6a 页 WYG0202-0374a.png
为木铎○注丧谓失位去国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
所振以警众者也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
教不久失位也或曰木铎所以徇干道路言天使夫子
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干道路也
前说言天使夫子得位后说言天使夫子失位二说
之不同如此皆以为是何也且夫子删诗书正礼乐
赞周易作春秋及与门弟子诸人荅问之格言流传
以教后世其道与日月并明与天地同久岂得位当
卷三 第 6b 页 WYG0202-0374b.png
时周流四方所能致哉得位设教盖所以体其木铎
之施教所振而言也周流四方又所以象其木铎之
徇于道路而言也二者之意皆不广远形容夫子之
道业不出当代而已恐非善知圣人者木铎之谕本
以取其𤼵声为义盖言二三子何患夫子之无位乎
天下失教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振扬斯文为鸣道
之木铎𤼵洪音于天下传圣教于无穷也南轩曰天
固将使夫子振斯文以觉方来也此说亦取木铎之
卷三 第 7a 页 WYG0202-0374c.png
发声为义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居
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
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乎

  不正责见有之过却欲别观他处得失亦迂阔矣居
上褊隘而不宽为礼傲惰而不敬临丧无哀戚之情
今人中似此者甚多见其情态者无不恶之夫子之
言亦只是恶其见有之不宽不敬不哀而不欲观非
卷三 第 7b 页 WYG0202-0374d.png
谓无此三本无以观其他所行之得失也

  里仁第四

  知者利仁○注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注文主意盖以智本性之所有而为道中之用不可
使有功利之意故宛转其说化利字为深知笃好终
不正言利之本真亦过高之论也谢氏曰知者谓之
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不可此说分判得见与
得有理然须有得然后能好好然后得益有进笃好
卷三 第 8a 页 WYG0202-0375a.png
则得之深而居之安矣好仁者无以尚之盖谓此也
若以笃好为利仁则利与安无所分别仁智之道不可
辨也盖仁者志不专在仁之功效自然安而处之故
曰安仁智者志在于仁之功效知有利益而为之故
曰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盖亦言其仁智之本体
如此非谓仁智之用分道而行如水火之不可相合
仁者不能有智智者不能有仁也圣人教人二者未
尝有所偏也言处己义皆在于安仁言成物义皆在
卷三 第 8b 页 WYG0202-0375b.png
于利仁如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未有仁而遗其
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若此类者皆取仁义
及物之功而言此则利仁之事盖不以利为利以仁
为利也南轩曰利仁者知仁之为美择而为之故曰
利也语录荅舜由仁义而行之问曰利仁岂是不好
底知仁之为利而行之此说却公与南轩之说无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注不以其道
卷三 第 9a 页 WYG0202-0375c.png
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


  注文无详说是非皆不大显无多辨也南轩曰正而
获伸者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富贵者也不正而诎
亦理之常此以其道而得贫贱者也然世有反是而
得富贵贫贱者矣所谓不以其道也枉道而得富贵
己则守义而不处在己者正不幸而得贫贱己则安于
命而不去此说比注文为详学者多宗之然似是而
卷三 第 9b 页 WYG0202-0375d.png
非者足以惑众故不得不辨此章本论君子处己之
道以其道不以其道皆于各人见行事上以义言之
见行之事合义是为以其道也见行之事不合义是
为不以其道也今南轩所论却是一槩指定正人只
富贵便是以其道只贫贱便是不以其道不正之人
只贫贱便是以其道只富贵便是不以其道与各人
见行之事合义不合义了不相关是岂经之本意邪
经所言者本论人之所行是与不是以其道是谓人
卷三 第 10a 页 WYG0202-0376a.png
以其道不以其道是谓人不以其道南轩之说乃论
天之所行是与不是以其道是谓天以其道不以其
道是谓天不以其道天本无私何尝不以其道哉惟
枉道而得富贵己则守义而不处之一节意若在于
人事者然已先枉道不正岂有却能守义而不处其
富贵者乎南轩本拟中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之说而言然中庸但言事之当然未尝兼论时世也
孔子岂非大德乎而其位不过诸侯之大夫年不过
卷三 第 10b 页 WYG0202-0376b.png
中寿而已盖亦时运气数使之然也夫善恶邪正诎
伸有时进退行藏可否有义明治之世君子道长小
人道消正而获伸不正而诎固理之常昏乱之世小
人道长君子道消不正获伸正而受诎亦理之常今
以枉道而得富贵与其在己者正而得贫贱者皆为反
理之常非通论也若枉道不正之人于至明至治之
世获伸而得富贵善终者无是理也尧朝四凶终见
殛窜周室管蔡不免诛戮岂非验欤正直有道之人
卷三 第 11a 页 WYG0202-0376c.png
于明治之世不伸而得贫贱者盖亦有由而然若隐
居不求其伸贫贱乃性中所得即非不以其道若有
故不得其伸贫贱乃命中所得亦非不以其道皆非
反理之常惟正人乱世富贵邪人乱世贫贱似为反
常然正人于昏乱之世实无志愿可伸安于富贵之
理乱世安于富贵非正人也邪人之于乱世当其志
欲得伸可以必取富贵之时而乃反得贫贱者亦由
群邪相聚互相挤排自取之耳谓反常理又不可也
卷三 第 11b 页 WYG0202-0376d.png
然则富贵于义有不取贫贱在天有不免由此观之
不以其道之富贵诚有之矣不以其道之贫贱未之
有也说者先须立定得字之义不可直言得富贵得
贫贱也得谓有所得也有所得然后处富贵有所得
然后去贫贱所得者得其处富贵去贫贱之资也富
以禄言贵以位言得禄则处富而去贫得位则处贵
而去贱富贵虽人之所欲若所得之禄位不义则郤
之而不受宁舍富贵而不处贫贱虽人之所恶若所
卷三 第 12a 页 WYG0202-0377a.png
得之禄位不义则郤之而不受宁守贫贱而不去此
之谓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注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
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
矣何以成其名乎

  前段论富贵贫贱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颠沛必于
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须臾去仁彼专论义此专说仁
前后两段各不相关自汉儒通作一章注文因之故
卷三 第 12b 页 WYG0202-0377b.png
不免有所迁就而为贪富贵厌贫贱之说本段经文
意不及此后注又言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
以理言之未有在内不先存养而在外先能明于取
舍者南轩曰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者以其不已于仁
也去仁则何自而成君子之名哉此说本分与前段
富贵贫贱之意不复相关盖亦见两段经文难为一
意故不用诸家之说也然无显断犹与上段连作一
章前后两意愈难通说予谓君子以下二十七字当
卷三 第 13a 页 WYG0202-0377c.png
自为一章仍取南轩之说为正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注好仁者真
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
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
使少有及于其身

  真知仁之可好者才是知其仁为可好犹未实曾好
之也真知不仁之可恶者才是知其不仁为可恶犹
未实曾恶之也二者义皆未足又无以尚之本言善
卷三 第 13b 页 WYG0202-0377d.png
无可加也而注文解为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此盖疑
其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窒而有回避之意也盖
好与乐大同而小有异乐则至矣好则有浅有深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其好有浅深而言也好仁者无
以尚之以其笃好而言也大抵乐则好好则乐未有
不乐而能好不好而能乐者好仁至于笃好则得之
深而安乐之矣故曰无以尚之言其善无再加也何
有关于天下之物哉又以故其所以为仁者七字略
卷三 第 14a 页 WYG0202-0378a.png
过其为仁矣之一句而无明说亦似有碍于学者为
字与上篇其为仁之本与之为同盖言恶不仁者其
亦为仁之人矣不仁之事不使有之于其身也南轩
曰好仁者非深造者不能故曰无以尚之其次则恶
不仁恶不仁是亦为仁者也此为依平之说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盖疑词有之谓有用力而
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
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
卷三 第 14b 页 WYG0202-0378b.png
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神识至于昏弱之甚乃其气质极偏天性之光明无
可容之地是为下愚不移之人渠亦岂能有欲进之
志哉果有自强欲进之志不可谓之昏弱之甚也上
文我未见力不足者所以明其仁实易为警其不肯
为者也彼昏弱之甚诚不能而非不为者宜乎不在
夫子所警也所谓疑亦容或有此又言不敢终以为
易者皆以盖有之言谓是实亦有此也前已言无后
卷三 第 15a 页 WYG0202-0378c.png
却言有前言至易后言非易何其言之不一也盖仁
本在己不必他求我欲仁斯仁至矣心肯为之诚不
难及故夫子言其易为而无力不足者此确论也复
言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非为反其前言而谓实亦
有此也此等语意常话中往往有之先言我未尝见
有如此之事后乃再言世閒管也曾有此事我实未
尝见也此正决定必无之辞夫子之言亦犹是也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注程子曰人之
卷三 第 15b 页 WYG0202-0378d.png
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
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
知矣吴氏曰后汉吴祐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
观过知仁是也

  经文止言斯知仁矣未尝言知不仁也程子尹氏仁
与不仁皆两言之若知其失于厚过于爱者为仁以
此为斯知仁矣固犹有说至于知其失于薄过于忍
者为不仁则斯知仁矣无可说也且人之误有过犯
卷三 第 16a 页 WYG0202-0379a.png
但非故为者皆当原知其情岂直仁人有过方始知
之邪盖知仁云者乃是自知仁之道理仁字不可说
在他人观人之过必须审其事之从由分别善恶党
类察见本然之情使无枉滥斯为知其仁之理矣此
以观过者为知仁非谓知其有过者之仁也吴氏所
引吴祐之事正当以吴祐为知仁理之人不可谓知
其掾为仁人也如唐之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使其
麾下讨贼俘虏来者皆村居平民敬瑄更不循问来
卷三 第 16b 页 WYG0202-0379b.png
历无论男女老幼皆杀之正由处心无良不知仁理
故其所为残暴至此惟高仁厚乃能审知贼党同恶
之人止是阡能罗浑擎等数人而已馀皆蚩蚩之民
岂有祸国之心不过为贼诱胁而来惟能审此而处
置得宜故出师六日五贼皆平所诛才六人耳馀众
数万皆驩呼鼓舞各归本业如仁厚当时之用心可
谓各于其党观过斯为知仁理之人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心欲求
卷三 第 17a 页 WYG0202-0379c.png
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卑陋甚矣何足
与议道哉

  志于道乃是专心致志于道心欲求道却是恰才有
心将欲求道二者浅深不同志于二字与志于学之
志于无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注云志乎此则念念
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此说诚是今解志于道为心欲
求道二说己自不同又后篇志于道据于德若准今
说亦解志于道为心欲求道则与据德依仁亦不伦
卷三 第 17b 页 WYG0202-0379d.png
矣解此章者宜曰士当专志在道而或以衣食粗恶
为耻者乃是志不在道而役乎外不足与议于道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注怀思念
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
谓畏法怀惠谓贪利

  既以怀为思念而于通解处却不全用思念之意四
怀字之说意各不同四者之事亦不相类怀德解为
存其固有之善怀刑解为畏法存是存在畏是畏惧
卷三 第 18a 页 WYG0202-0380a.png
皆与思念意不相干所谓固有之善者盖以德为自
己之德也四者之中土刑惠皆在己身之外惟此却
为已所固有之物事不相类所谓畏法者盖以刑为
刑罚之刑也四者之中德土惠皆在人心所欲惟此
却为人所畏避之物意亦不伦德不可说为自己之
德刑与德皆当归之于国家德与德之流行之德同
盖谓国家之仁政也刑与刑于四海之刑同盖谓国
家之法则也土谓国土惠谓恩惠此章本论君子小
卷三 第 18b 页 WYG0202-0380b.png
人志趣不同君子之心普及于众小人之志专在于
己也君子怀德思念养民之仁政也小人怀土思念
便己之国土也君子怀刑思念齐民之法则也小人
怀惠思念私己之恩惠也

  吾道一以贯之○注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汎应曲当
用各不同

  一字乃一章之总要而注文略之但散漫言其汎应
曲当用各不同不知一果何谓也吾道一以贯之者
卷三 第 19a 页 WYG0202-0380c.png
一指理而云尔盖言吾所行之道惟一理以贯之也
道者事物相通之道路也天下事物犹钱也道犹钱
窍也理犹钱索也理之贯道犹索之贯于钱窍也钱
虽散处各有从索之窍事物虽殊各有合理之道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至
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事事物物差等不齐千
蹊万径各有攸往一一推之皆天理所在理所不在
则窒而不通必不可行若杨朱为我墨翟兼爱者是
卷三 第 19b 页 WYG0202-0380d.png
也吾儒之道未有不循自然之理者此所谓一理以
贯之也

  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无馀之词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汎应
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万物各得其所自此之外
更无馀法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
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注文以忠恕为贯道之实所论本宗程子之说而又
卷三 第 20a 页 WYG0202-0381a.png
增广其意也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
以行乎忠也忠体也恕用也此程子之说也注文再
衍为天地之至诚无息万物各得其所又继之以万
殊之所以一本一本之所以万殊之说初不知正指
何事而言观其大意盖以天地之至诚无息与万殊
一本为忠万物各得其所与一本万殊为恕比于程
子之说可谓远之又远矣程子以忠为天道盖拟中
庸诚者天之道为说意谓忠便是诚也盖不察忠之
卷三 第 20b 页 WYG0202-0381b.png
与诚大同小异不可与诚同为天道也忠本尽公事
上之义若言君忠于臣父忠于子断为不可诚则上
下交通无处无之在人则有忠在天则惟诚天惟一
诚而已何尝更闻有忠邪忠则止于人为非有关于
天道也又所谓忠体恕用者盖以忠为恕之体恕为
忠之用也夫尽己之实心无私隐谓之忠推己不欲
勿施于人谓之恕忠自是忠恕自是恕岂有互为体
用之理注又不说忠是恕之体再指忠为道之体不
卷三 第 21a 页 WYG0202-0381c.png
说恕是忠之用再指恕为道之用与程子之说已自
不同况忠恕但能违道不远今便以忠为道之体不
亦躐等之甚乎且仁包五常忠亦在仁所包之内今
既独为道之体仁则反为忠所包矣岂不悖哉程子
又言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恕也又有说川流不息万物散殊者复有说贤人之
忠恕圣人之忠恕者众说纷纷张大如此旁牵曲引
无所不至必欲使忠恕合而为一以成一贯之说然
卷三 第 21b 页 WYG0202-0381d.png
忠恕两物宛然如旧终不可使之为一也夫圣人经
世理人之道在生民日用事物之閒皆循自然之天
理而行道必循理理以贯道忠与恕岂能通贯天下
之道哉东坡以为一以贯之难言也非门人之所及
故告之以忠恕又杨龟山游定夫亲受说于程子亦
不免其为疑皆以忠恕为姑应门人之语王滹南辨
惑惟取东坡杨游之说为正予与滹南意同盖当时
问者必非曾门高第弟子曾子以其未可以语一贯
卷三 第 22a 页 WYG0202-0382a.png
之详故以违道不远之忠恕荅之也向若有如子思
者问之则其所荅不止于此也然其而已矣三字涉
于太峻使后人专执忠恕为一直谓贯道者更无馀
法转致后人迷惑愈甚由此三字故也只就违道不
远之四字观之便可见忠恕不能贯道贯道者惟理
而已

  德不孤必有邻○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
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卷三 第 22b 页 WYG0202-0382b.png
  注文本取坤卦文言敬义立而德不孤之义为说大
意固亦相类然经中有必字义不可通有德者固有
类应相从之道惟明治之世为可必也若昏乱之世
乃小人类进之时君子则各自韬晦远遁以避其害
却无类从不孤之理必字于此不可解矣邻字解为
类从亦为勉强德不孤必有邻盖言人之德业不能
独成必有有德者居相邻近辅导之也鲁无君子者
斯焉取斯义与此同
卷三 第 23a 页 WYG0202-0382c.png








卷三 第 23b 页 WYG0202-0382d.png























  四书辨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