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1360-03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选补遗卷十九
            元 陈仁子 辑
 策(愚曰汉有射策有对策射策者隐义难问随所探/而释之对策者直以事问而直对之也文帝十四)
  (年九月策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得晁错策始此盖/有虞敷纳以言之遗意○明道程颢曰汉策贤良)
  (犹是人举之如公孙弘者犹强起之乃就对至如/后世贤良乃自求举若果曰我心只望廷对欲直)
  (言天下事则亦可尚已若志富贵则得志便骄纵/失志便放荡与悲愁而已○钱文子曰汉有贤良)
  (始于文帝即位之明年因灾异而求直言也当是/时未闻有应诏者于是方除诽谤訞言之罪以延)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1360-0323b.png
  (其来越十四年而再诏始得晁错一人而已历景/至武未遑他事首下贤良之诏又得董仲舒公孙)
  (弘二人何其艰哉自是而后得人益陋虽非汉之/所以设科之意然上之所以待士下之所以自重)
  (尤有可取○东莱吕祖谦曰汉选士虽无三代受/拜之礼犹州长身劝为之驾虽以当时号为谄谀)
  (如公孙弘者犹是乡人劝勉而来未尝自进到得/后来唐杨绾投牒自进而士始甚轻○愚曰古者)
  (策士本以求直言后世策士乃以备科目上/以利禄诱下以利禄求直言且变而谀矣)
  文帝问贤良策
诏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
 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1360-0324a.png
 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被/)
 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
 帝亲除大害去乱从(踪/)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諌争
 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
 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下之正以承宗庙之
 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
 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
 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1360-0324b.png
 终始及能直言极諌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朕甚嘉之故
 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
 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
 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
 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
 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
 正论毋枉执事(毋谓执/事枉桡)呜呼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1360-0324c.png
 毋怠(东莱吕祖谦曰错对为谄语以求售世固多论/之然论变法之意才有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
   (穷者变其业两语极称其美以悦帝之意微见/其端以起帝之疑此正错之术数也赖文帝清)
   (静寡欲不为其所动耳至于论三王计安天下/本人情及亡秦之弊亦不可废也对策百馀人)
   (唯错为高第当时议论之臣固少与错比其迁/为中大夫文帝特奇其材而已观太史公所叙)
   (可见也○晦庵朱熹曰晁董公孙之对据道理/只有仲舒为得公孙已不见好晁错所说何事)
   (又曰晁错说利害处好答制策便乱道○西山/真德秀曰错言三王明人情独此为正论若谓)
   (五帝神圣其臣莫及故自亲事五伯不及其臣/故任之以事皆邪说也至称文帝大功数十皆)
   (谀词也帝以直言极諌求错以邪说谀词对可/罪哉○愚曰文帝以德化民欲效恭己无为之)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1360-0324d.png
   (治而不过为其臣类皆不足与大有为是以大/纲正制度未举也帝尝命博士弟子刺六经作)
   (王制胸中亦有复古微意深惟民方罹兵专务/休息惮于制作贾山明堂太学之事未及施贾)
   (谊服色制度之请不遑举当时宰相以马上成/功乏圣贤之实学元年相陈平二年相周勃四)
   (年相张苍独苍相文帝十四年迁固二史于苍/传入相后行事并不载其人可知矣今策贤良)
   (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甚厚也晁错首进得贤/佐之说是矣从五帝明之一章起盍对曰陛下)
   (仁有馀而政不足富已成而制不立五帝神圣/其臣莫及而皋陶稷禹为之佐礼乐刑政事事)
   (畴咨三王臣主俱贤而伊傅周召为之佐经邦/建国件件周密五伯不及其臣而管高赵魏为)
   (之佐兵车田赋物物整饬今陛下可有为之君/当求大有为之臣刻心古道为帝王不难臣尝)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1360-0325a.png
   (过齐授尚书伏生知齐有辕固鲁有申培公诸/人多有大臣规模惟陛下访求幸甚错言若此)
   (吾知帝非恶言之人张苍亦非钩距之辈而何/必枝蔓游词以谀帝哉况本人情一事皆文帝)
   (优为者何待赘错言不出此惜哉○按晁错策/其正不如仲舒其忠不如刘篑纯疵相半以为)
   (汉策之始故存之卷首仍以先/儒议论附之首篇使识者择焉)
   晁错(本传文帝十四年诏举贤良文/学之士错在选中乃对此策)
对曰平阳侯臣窋(曹参/子)汝阴侯臣灶(夏侯/婴子)颍阴侯臣何
(灌婴/子)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下昆/反)(公孙/昆邪)所选贤
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1360-0325b.png
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力牧黄/帝贤佐)
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
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
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
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
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
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
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1360-0325c.png
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
以亲事处于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
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不覆也根著(直略/反)之徒亡不载
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
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
降五谷熟祅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
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治国
大体之功也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1360-0325d.png
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
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
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
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
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
为之取人以已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
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
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1360-0326a.png
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诏策曰直言极諌愚臣切以五
伯之臣明之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
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
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
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
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
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1360-0326b.png
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
知与而安己也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故罪大者罚重罪小
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
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请而更
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救主之
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
外亡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諌之士矣此五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1360-0326c.png
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
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能直言极
諌补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
之厚令行禁止之埶万万于五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
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诏策曰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
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
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1360-0326d.png
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
此之时秦最富彊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
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
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嗜欲
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
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
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
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1360-0327a.png
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
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
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有走
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
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
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
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诽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
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1360-0327b.png
尊赐孝弟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
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
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
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
元元之民幸矣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
之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
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
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1360-0327c.png
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不
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
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
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
富盗贼不衰边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
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
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
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1360-0327d.png
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
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

  武帝问贤良策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
 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
 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褒然为举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1360-0328a.png
 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盖
 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
 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虖桀纣之行
 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
 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
 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谬而失其统
 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1360-0328b.png
 虖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
 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
 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饰
 而膏露降百榖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
 平受天之祐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群
 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
 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1360-0328c.png
 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
 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
 有所隐朕将亲览焉(程正公曰汉儒如董仲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分明○胡)
   (文定公曰董仲舒名儒也多得春秋要义所对/切中当世之病如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功不)
   (在孟子下何谓缓而不切乎刘蕡虽直非其匹/也○朱文公曰仲舒议得本源如云正心可以)
   (正朝廷如说仁义礼乐皆其具此等说话皆好/若陆宣公之论事却精密第恐本源处不如仲)
   (舒○问贾谊与仲舒如何曰谊有战国纵横之/风仲舒儒者但见得不透○问仲舒见道不明)
   (处曰如命者天之令性者生之质情者人之欲/命非圣人不行性非教化不成情非制度不节)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1360-0328d.png
   (似不识性善模样又云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云云又似识得性善终是说得间界不分明瑞)
   (的又问性者生之质如何曰不然性者生之理/气者生之质○朱文公曰仲舒文大槩好然也)
   (无精彩又曰仲舒文缓弱其答贤良策不答切/处至无𦂳要处又累数百言○西山曰西汉儒)
   (者惟一仲舒其学纯乎孔孟其告君亦必以尧/舜盖自七篇之后未有及此者使帝置仲舒于)
   (左右承弼之地必能以二帝三王之道日陈于/前绳愆纠缪格其非心安得有极意奢淫之失)
   (穷兵夷狄之祸又安得惑邪臣之谮兴巫蛊之/狱而致父子隔绝阙庭流血之变哉故剟三策)
   (之言尤切者著于此以见武帝虽有/志于学而实不知所以学为可惜也)
   董仲舒(本传广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1360-0329a.png
    (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以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前无岁月当具于此)
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
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
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
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
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彊勉而已矣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1360-0329b.png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还/读)
(曰旋旋/速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彊勉之谓也
(按为学之道致知力行而已强勉学问致知也强/勉行道力行也仲舒斯言可谓得圣贤要指矣)道者
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
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
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
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
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1360-0329c.png
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藏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
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
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
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
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
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
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1360-0329d.png
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
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
所操持悖缪失其统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
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
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
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今文尚书泰誓之词谓伐/纣之时有此瑞也复归也)
(音扶/目反)此盖受命之符也(按仲舒之学粹矣然不/能不惑于符命此其短)周公曰
复哉复哉(周公视火乌之瑞乃曰复哉复哉复报也言/周有盛德故天报以此瑞也亦见今泰誓也)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1360-0330a.png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
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
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
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
异所缘而起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
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
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
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1360-0330b.png
纣行暴则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
唯甄者之所为(甄作瓦之人/钧造瓦之法)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
铸绥之斯徕动之斯和此之谓也臣谨案春秋之文求
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
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
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
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
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1360-0330c.png
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
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
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
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
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
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
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1360-0330d.png
也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
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太始而欲正本也春
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
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
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
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
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
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此/即)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1360-0331a.png
(大学所谓心正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中庸所谓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而仲舒得之其学可谓粹矣)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
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
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
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
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
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1360-0331b.png
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
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
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
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
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循顺也顺/而行之)行五六百岁尚未
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
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1360-0331c.png
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苟谓/苟于)
(权利也简谓简于仁义也简易乾/坤之德岂秦所行乎颛与专同)故立为天子十四岁
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
民如秦者也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
嚚顽抵冒殊捍(捍突也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心不则/德谊之经为顽抵触也冒犯也殊绝也)
(又曰捍距也冒读/如字又莫克反)孰烂如此之盛者也孔子曰腐朽之
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
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柰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1360-0331d.png
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
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
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
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尝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
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馀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
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1360-0332a.png
人受禄于天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义
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
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仲舒首/述灾异)
(之变而终不免及祥瑞/之符甚矣言之难也)
  武帝问贤良策(二/)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
 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
 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盖俭者不造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1360-0332b.png
 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
 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或曰
 良玉不瑑(篆/)又云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殷人执
 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馀年天
 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耗
 矣哀哉乌虖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
 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今朕亲耕籍田以为
 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1360-0332c.png
 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阴阳错缪氛气
 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
 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意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
 百有馀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
 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欤将所繇异
 术所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明其指略
 切磋究之以称朕意(愚曰君于人言能用之则一二/语而有馀不能用之则千万言)
   (而何益仲舒对策与晁错公孙弘不同皆自本/根上求如首篇曰正心盖大学治国平天下之)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1360-0332d.png
   (说也曰强勉行道盖傅说行之惟艰之说也曰/教化曰尚德教而不行刑罚盖孔子道之以德)
   (之说也使武帝能用舒言反求于心本仁义守/恭俭兵不妄兴刑不妄用赋役不妄加神仙不)
   (妄求则即此首策盖有终身受用不尽者而何/待再策之乎史谓天子异其对而后策之虽见)
   (武帝之心不倦于问而卒不免倦于行也异之/云者又以见汉庭诸儒不明古学武帝不闻正)
   (论观仲舒所言则惊奇为异/闻而已虽曰复策何益哉)
   董仲舒(本传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策之)
对曰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
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1360-0333a.png
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义各得其
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
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
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
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
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此之谓也至于殷
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
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1360-0333b.png
下耗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天理物
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太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
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
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
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
见素王之文焉繇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
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
也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1360-0333c.png
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
天也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孔子曰奢则
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按奢俭皆非中制然/与其不逊也宁固仲)
(舒言之不详武帝侈/心之启未必不由此)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
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则常玉不瑑
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
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
恶故民晓于礼义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1360-0333d.png
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
此亦教化之渐而仁义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
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狠
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
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空言虚
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
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
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1360-0334a.png
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
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
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
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
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
他在乎加之意而已(武帝徒闻而不尊徒知而不行/此其受病之本故仲舒箴之)
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陛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1360-0334b.png
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
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
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
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
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
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
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
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1360-0334c.png
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
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
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
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
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
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
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
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1360-0334d.png
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臣愚以为
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
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
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
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
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1360-0335a.png
敢不尽愚
  武帝问贤良策(三/)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
 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
 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
 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虖
 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
 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则皆有失或谓久而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1360-0335b.png
 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
 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
 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
 子大夫其茂明之(愚曰武帝再策首询奢俭帝于此/时虽有好大喜功之心藏于其中)
   (而未甚也仲舒之对详于求贤之事则是略于/从俭之说则非至曰俭非圣人之中制何也夫)
   (奢云者不但兴土木但求神仙邀边功皆自一/念之奢起而仲舒何言不及此乎○又曰武帝)
   (三策有条贯未竟统纪靡终而听若眩云者帝/盖以仲舒所对为寻常而不知其为要也仲舒)
   (盍执首初正心教化之说以进足矣何必呫嗫/多言哉仲舒泛于言武帝泛于听宜其策之至)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1360-0335c.png
   (再至三而不能略行一语也或曰武帝用其说/兴太学章六经黜百家举孝廉茂材亦略施行)
   (矣本领不/正如末何)
   董仲舒
对曰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今陛下幸
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转承师/说而学)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
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
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册曰善
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1360-0335d.png
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
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
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义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
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
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
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
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
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1360-0336a.png
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机乃与
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按此非学贯天人/之际者不能言)此亦言天之
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
后天下尝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
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
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
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1360-0336b.png
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
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
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
接驩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榖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
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
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1360-0336c.png
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
理然后谓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
谓也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
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晻致
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谓从唐侯升/天子之位)舜兴虖深
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
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
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1360-0336d.png
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
显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
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
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
之应形声也故桀纣暴慢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
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
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1360-0337a.png
国十馀年此其寖微寖灭之道也册曰三王之教所祖
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
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
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
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无
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
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1360-0337b.png
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
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
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
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
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
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
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1360-0337c.png
(按致字当属下句盖周文不可尽变/宜少损之夏忠亦当极其用故曰致)陛下有明德嘉
道悯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论谊考问将欲兴仁义之休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
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
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
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
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
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1360-0337d.png
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
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
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
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夫天
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谓牛无齿则有角其/馀无角者则有上齿)
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
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末谓工/商之业)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
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1360-0338a.png
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
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
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
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蹙民民日削月朘(宣/)寖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
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
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
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1360-0338b.png
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
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
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
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
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
缓于义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
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尔好义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1360-0338c.png
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
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
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
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
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檐者小人之
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
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
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1360-0338d.png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武帝问贤良策
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
 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
 童泽不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1360-0339a.png
 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搜南抚交阯舟车所至人
 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
 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
 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
 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
 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府废兴何
 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
 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东莱吕氏/曰弘虽历)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1360-0339b.png
   (叙仁义礼智其实以智术为主所以深入帝心/者正在此耳○又曰是时河决瓠子未塞又有)
   (陨霜大风螟之变故弘为此说以谀武帝○愚/曰武帝未尝不好言也建元辛丑方策贤良得)
   (董仲舒至元光元年丁未复策贤良至建光五/年辛亥又策贤良得公孙弘然以武帝纪元光)
   (元年下曰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于弘传载/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
   (贤良徵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元光五年复徵贤良菑川)
   (国复推上弘则是弘前策之而今复策也夫弘/之为人奸诈谀旨诚君子所不取而亦有不尽)
   (谀者以征伐论武帝一大患也弘始使匈奴不/合继论西南夷无用不听至置苍海郡筑朔方)
   (城亦皆不取卜式以家财助边迎合帝意而弘/谓式非人情不轨之臣此亦何尝尽事谀哉对)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1360-0339c.png
   (策数语首论礼义刑罚之端历叙仁义礼智之/说亦有可采温公通鉴皆取之独认智为术此)
   (则不识理以汤旱为桀馀烈/此则不知天学者其辨之)
   公孙弘(本传弘菑川薛人元光五年复徵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
    (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诏诸儒云云)
对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
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
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
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1360-0339d.png
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
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
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
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
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
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
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1360-0340a.png
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
行也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
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
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
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
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
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臣闻之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1360-0340b.png
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
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
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生杀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
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
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
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
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臣闻尧遭洪水使禹治
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馀烈也桀纣行
卷十九 第 35a 页 WYG1360-0340c.png
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德无私
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臣弘愚
戆不足以奉大对(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
(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西山真氏曰夫舜以水自儆/而弘归之于尧汤以旱自责而弘归之于桀奸谀之情)
(所以惑误其君使傲忽天戒/者凡皆若此不可以不察)
 
 
 
卷十九 第 35b 页 WYG1360-0340d.png
 
 
 
 
 
 
 
 文选补遗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