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礼记要义卷第五 王制上
 一王制是秦汉时作
案郑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
禄祭祀养老之法度此于别录制度王制之作
盖在秦汉之际知者案下文云有正听之郑云
汉有正平承秦所置又有古者以周尺之言今
以周尺之语则知是周亡之后也秦昭王亡周
故郑答临硕云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
在其后卢植云汉孝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
卷三 第 1b 页
王制之书
 二君臣象五行刚柔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
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注云二
五象五行刚柔十日禄所受食爵秩次也上大
夫曰卿正义曰南面之君五者法五行之刚日
北面之臣五者法五行之柔日不以王朝之臣
而以诸侯臣者王朝之臣本是事王今王制统
天下故不自在其数谓制统天下之君及天下
卷三 第 2a 页
之臣取君臣自相对故不取王臣也
 三释公卿大夫士名义亦可互称
上大夫卿者见下文云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
夫禄是下大夫之上则有卿故知上大夫即卿
也此上大夫卿外唯有下大夫所以下文除卿
之外更有上大夫下大夫者谓就下大夫之中
更分为上下耳卿者白虎通云卿之言向也为
人所归向大夫者达人谓扶达于人士者事也
皇氏熊氏皆为任职事其大夫之称亦得兼三
卷三 第 2b 页
公故诗云三事大夫谓三公也上夫夫卿亦兼
孤也故春秋阳处父为太傅经云晋杀其大夫
阳处父是也孤亦称公故乡饮酒礼云公三重
是孤也卿亦得称公故春秋襄三十年传云郑
伯有之臣称伯有曰吾公在壑谷士既命同而
分为三等者言士职卑德薄义取渐进故细分
为三卿与大夫德高位显各有别命不复细分
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
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
卷三 第 3a 页
 四畿内外之官增地与否
云唯天子畿内不增以禄群臣不主为治民者
解畿外之地公侯伯子男皆增其地今畿内公
卿大夫采地不增益之者本以禄赐群臣不须
增益其地以其不主为治民故也外土诸侯本
为治民须便民利国故须增益其封周之畿内
有百里之国有五十里之国有二十五里之国
郑注小司徒云百里之国凡四都五十里之国
凡四县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故崔氏云畿内
卷三 第 3b 页
有百里之国有五十里之国有二十五里之国
 五上农夫食九人
尚书禹贡注云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上中出八
夫税上下出七夫税中上出六夫税中中出五
夫税中下出四夫税下上出三夫税下中出二
夫税下下出一夫税所以又有此九等者以禹
贡九州有上中下九等出没不同故以井田计
之以一州当一井假令冀州上上出九百万夫
之税兖州下下出一百万夫之税是九州大较
卷三 第 4a 页
相比如此非谓冀州之民皆出上上兖州之民
皆出下下与周礼九等又不同也所以上农夫
得食九人者以史记云上地亩一钟钟六斛四
斗百亩百钟则六百四十斛案食货志又云上
孰其收自四斛则百亩四百斛也案廪人中岁
人食三釜其九人之内老幼相通不皆人食三
釜故食九人也其民之常税不过什一又庶民
丧祭费用又少且年有丰俭不恒上孰崔氏以
为亩皆一钟人恒食四釜又为什二而税又云
卷三 第 4b 页
祭用数之仂者苟欲计算使合其义非也
 六九州封国附庸之数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
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
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
间四八州州二百一十国注云建立也立大国
三十十三公也立次国六十十六卿也立小国
百二十十二小卿也名山大泽不以封者与民
同财不得障管亦赋税之而巳此大界方三千
卷三 第 5a 页
里三三而九方千里者九也其一为县内馀八
各立一州此殷制也周公制礼九州大界方七
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也其一
为畿内馀四十八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设法
一州封地方五百里者不过四谓之大国又封
方四百里者不过六又封方三百里者不过十
一谓之次国又封方二百里者不过二十五及
馀方百里者谓之小国盈上四等之数并四十
六一州二百一十国则馀方百里者百六十四也
卷三 第 5b 页
凡处地方千里者五方百里者五十九其馀方
百里者四十一附庸地也疏设法假设为法非
实封也
 七致仕副邑
 八王子弟封邑
 九公卿之子世禄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
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
大泽不以朌其馀以禄士以为间田注云县内
卷三 第 6a 页
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诗殷颂曰邦
畿千里维民所止周亦曰畿畿内大国九者三
公之田三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馀三待
封王之子弟次国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
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三为三孤之田其馀六
亦待封王之子弟
          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
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其馀九
卷三 第 6b 页
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无
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朌读
为班正义曰以九十三国以封公卿大夫故特
云以禄士其实公卿之子父死之后既不世爵
得食父禄故下文云大夫不世爵未赐爵视天
子之元士以君其国是九十三国之外既云视
元士则此禄士包之也其不封与禄士为间田
即公邑也
 十畿内四百国非实法
卷三 第 7a 页
郑云四百国在畿内者以大略据子男为言非
实法也赵商不达郑旨而问郑云以王制论之
畿内之国有百里有七十里有五十里今率以
下等计之又有王城关遂郊郭卿大夫之采地
数不在中今就四百似颇不合郑答之云三代
异物王制之法唐虞或不尽然尧舜之德守在
四疆乡遂有无无以言也公卿大夫有田禄者
其四百国非采地为何王城之大郊关之处几
何而子责急也此郑亦随问而答非事实也必
卷三 第 7b 页
知非实者以地形不可平如图又有山泽不封之
地何有同积棋无空阙之处故知略计地为四
百国耳
(十/一)名山大川财物入玉府
云名山大泽不以封者与民同财者若封诸侯
则诸侯为主民不得取其财物故不封诸侯使
民共取故山虞职云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是
也云不得障管亦赋税之而巳者既不封诸侯
其诸侯不得障塞管领禁民取物民既取物随
卷三 第 8a 页
其所取赋税而巳故山泽虞云使其地之人守
其财物以时入之于玉府是也
(十/二)附庸非国国皆有又积累而满同
案郑注大司徒云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
附庸五同男附三同今一州唯有方百里者四
十一得备侯伯子男二百一十国附庸者郑注
司徒云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有附
庸非国国皆有且此云州别二百一十国及侯
附庸九同皆设法而言非实事也注侯附庸九
卷三 第 8b 页
同者诸侯有功可进为公为四百里之上加九
同得进为五百里也伯于三百里之上加七同
得为四百里进为侯也子于二百里之上加五
同得为三百里进为伯也男于百里之上加三
同得为二百里进为子也言同者谓积累众附
庸而满同也非谓一附庸居一同也郑注司徒
云公无附庸以其尊极故又郑云鲁以周公之
故得兼四等加二十四附庸方七百里也
(十/三)公卿亦有无地者
卷三 第 9a 页
此云禄士谓无地之士给之以地而当其禄不
得为采邑耳其实春秋之时公卿亦有无地者
故春秋经刘子单子是有地者称爵王子虎卒
是无地者不称爵也
(十/四)三公致仕副邑
(十/五)王子弟三等
(十/六)三孤在朝在家一等
云为有致仕者副之者以三公在朝既有正田
今身既致仕不可仍食三公采邑身又见存不
卷三 第 9b 页
可全无其地故公卿大夫皆有正职之田又有
致仕副邑云其馀三待封王之子弟者礼运云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又周礼有都宗人家宗
人祭祀皆致福于王是有封王之子弟也但王
之子弟有同母异母有亲疏之异亲宠者封之
与三公同平常者与六卿同疏远者与大夫同
故有三等之差也云三孤之田不副者自上差
之三公之外其馀有三卿之外其馀有六大夫
之外其馀有九皆以次相三若三孤有致仕之
卷三 第 10a 页
副则卿与公同其馀三非差次也云以其无职
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者案周
礼三公虽无正职犹列于官参六卿之事故司
徒云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三孤则不列于官故
云无职但佐公论道在朝在家其事一等虽退
致仕犹可就而谋事不须致仕之后朝上更别
立官故知不有致仕之副
(十/七)易涂山为会稽明守土之祀
哀七年左传文时鲁欲伐邾孟孙不欲诸大夫
卷三 第 10b 页
答孟孙云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
其存者无数十焉又襄二十五年传云若无侵
小何以至焉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与会稽
别也若郑康成之意涂山则会稽也故注尚书
云禹朝群臣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是以张逸
疑而问郑案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
万国外传云禹朝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不
与注相应何郑答云欲明诸侯守土之祀故兼
用外传内传语者郑意以涂山会稽为一以诸
卷三 第 11a 页
侯为守土之祀故云禹朝群臣群臣则诸侯也
郑云兼用外传内传语者禹朝群臣于会稽是
外传语执玉帛者万国是内传左氏语
(十/八)万国之数
(十/九)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
案万国之数郑注皋陶谟尧初制五服更五百
里禹所弼每服五百里故始有百里之封焉犹
用要服之内为九州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盖
百国一师则州十有二师则每州千二百国也
卷三 第 11b 页
八州九千六百国其馀四百国在畿内
(二/十)郑氏解易系一君二民
易下系云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二君一民小人
之道郑注一君二民谓黄帝尧舜谓地方万里
为方千里者百中国之民居七千里七七四十
九方千里者四十九夷狄之民居千里者五十
一是中国夷狄二民共事一君二君一民谓三
代之末以地方五千里一君有五千里之土五
五二十五更足以一君二十五始满千里之方
卷三 第 12a 页
五十乃当尧舜一民之地故云二君一民实无
此二君一民假之以地广狭为优劣也
(廿/一)共官为御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注云
谓此地之田税所给也官谓其文书财用也御
谓衣食
(廿/二)伯之贤者可进为牧
(廿/三)牧下有伯
(廿/四)畿内不置伯
卷三 第 12b 页
(廿/五)二王后不为牧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
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
国以为州州有伯注云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帅
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
虞夏及周皆曰牧正义曰凡长皆因贤侯为之
者既长诸侯非贤不可故知贤侯为之言因者
因其州内贤侯非州外别取州牧则知以贤侯
为之故下曲礼以侯为牧周制牧下有二伯则
卷三 第 13a 页
侯伯皆得为之故诗旄丘责卫伯也卫是侯爵
而为州伯张逸疑而问郑郑答云侯德适任之
谓卫侯之德适可任州伯也然则伯之贤者亦
可进为牧故周礼宗伯八命作牧注云谓侯伯
有功德者加命得专征伐是伯得为牧也郑必
知州牧之下更有二伯者以左传云五侯九伯
服杜皆为五等诸侯九州之伯郑答志云若征
五等诸侯九州之伯何夹辅之有大公为王官
伯分主自陜以东不可分为四侯半故称五侯
卷三 第 13b 页
四州有八伯畿内有一伯故为九伯也案郑志
注尚书为八伯张逸问云九州而八伯者何郑
答云畿内之州不置伯有乡遂之吏主之伯即
牧也故周礼大宰云施典于邦国建其牧立其
监是畿外邦国有牧畿内不置也畿内既不置
牧则应无牧下之伯而立五侯九伯畿内有一
伯者但比拟畿外应有而言之其实无也州长
既用贤侯为之则卒正连帅属长节级用伯子
男贤者而为之郑注曲礼云二王之后不为牧
卷三 第 14a 页
则殷亦当然
(廿/六)虞夏周曰牧
云虞夏及周皆曰牧者案尚书舜典云觐四岳
群牧又云咨十有二牧是虞称牧也虞虽称牧
亦称伯故书传云唯元祀巡此四岳八伯案左
传宣三年云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是夏称
牧也太宰云建其牧是周称牧也
(廿/七)采谓取美物以当榖税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注云服治田出
卷三 第 14b 页
榖税九州之内地取其美物以当榖税正义曰
经云千里之外曰采谓规方千里之外若于王
城五百里之外以殷制言之中国方三千里而
面别去王城千五百里今五百里以为畿内千
里之外唯千里耳采取美物故言曰采周则王
畿之外面别三千里采取美物则大行人侯服
其贡祀物甸服其贡器物采服其贡服物卫服
其贡材物要服其贡货物是也
(廿/八)三监佐方伯领诸侯
卷三 第 15a 页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注云使佐方伯领诸侯正义曰崔氏云此谓殷
之方伯皆有三人以辅之佐其伯谓监所领之
诸侯也周则于牧下置二伯亦或因殷使大夫
为三监故燕礼云设诸公之坐郑云公孤也大
国孤公一人而云诸公者容牧有三监然则天
子于州牧之国别置三大夫以辅之其尊卑之
差则下文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
其禄视诸侯之卿者谓公之孤也故燕礼谓之
卷三 第 15b 页
诸公与公孤同也尚书使管叔蔡叔霍叔为三
监者为武庚也与此别也
(廿/九)大国三卿命于天子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注云如今诏书除吏正
义曰春秋左传云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
孙为司空故知诸侯不立冢宰宗伯司寇崔云
大夫以下其君自命
(三/十)畿内公卿大夫之子食父禄畿外诸侯世
  子未爵视元士
卷三 第 16a 页
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注云选贤置之于位其
国之禄如诸侯不得世正义曰此一经论天子
县内食采邑诸侯得禄不得继世之事此言县
内则夏法也言诸侯禄者得采国为禄而不继
世故云禄也故下云大夫不世爵是也此谓畿
内公卿大夫之子父死之后得食父之故国采
邑之地不得继父为公卿大夫也故经直云禄
也则子孙恒得食之有罪乃夺之此云诸侯下
云大夫不世爵则诸侯总据大夫以上而司裘
卷三 第 16b 页
诸侯则共熊侯豹侯郑注云诸侯谓三公及王
子弟郑唯据三公及王子弟者以下别云卿大
夫则共麋侯故诸侯唯止三公及王子弟而巳
此父死子禄者不在九十三国之数此虽论夏
法殷周亦然畿内诸侯父死视元士若有贤德
乃复父位若畿外诸侯父死未赐爵亦视元士
除服则得袭父故位故下文云未赐爵视天子
元士以君其国注云列国及县内之国也必知
列国未赐爵亦视元士者以诗云韎韐有奭以
卷三 第 17a 页
作六师是诸侯世子未爵命服士之韎韐之服
是也
(卅/一)世禄不世位
外诸侯嗣也注云有功乃封之使之世也冠礼
记曰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正义曰案公羊榖
梁说云卿大夫世则权并一姓妨塞贤路经讥
尹氏崔氏是也古春秋左氏说卿大夫得世禄
不世位父为大夫死子得食其故采地如有贤
才则复父故位许慎谨案易爻位三为三公食
卷三 第 17b 页
旧德谓食父故禄尚书云世选尔劳论语云兴
灭国继绝世诗云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孟子云
文王之治歧也仕者世禄知周世禄也从左氏
义郑氏无駮与许同殷之大夫亦世禄故祭义
云殷人贵富而尚齿注云臣能世禄曰富是也
其诸侯之大夫则下文云不世爵禄谓殷礼也
若周制诸侯之大夫有功者亦得世禄故隐公
八年无骇卒左传云官有世功则有官族论语
云管氏夺伯氏骈邑三百以无功而夺之若有
卷三 第 18a 页
功则不夺也
(卅/二)天子衣服之制法阴阳周有登降
衣服之制历代不同案易系辞云黄帝尧舜垂
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玄衣法天黄裳法
地故易坤六五黄裳元吉是也衣裳从黄帝以
来而有也虞氏以来其裳用纁故下文历陈虞
夏殷周注云其服皆玄上纁下裳用纁者郑注
易下系辞云土托位南方南方色赤黄而兼赤
故为纁也案礼祭地牲玉用黄以放地色裳既
卷三 第 18b 页
法地而用纁者凡衣服著其身有章采文物以
黄色太质故用纁也衣为天色玄礼天牲玉用
苍者以天色昼则苍夜则玄衣不用苍亦以其
大质故也然祭天亦有牲用玄者尚书及论语
云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是也虞夏之
制天子祭服自日月而下十有二章故尚书皋
陶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
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是也日一也月二
也星辰三也山四也龙五也华虫六也此六者
卷三 第 19a 页
皆画于衣故言作会以法于天其数六者法天
之阳气之六律也宗彝七也藻八也火九也粉
米十也黼十一也黻十二也此六者皆绣于裳
故云絺绣絺紩也谓紩刺以为绣文以法地之
阴气六吕也案郑注司服云至周登龙于山登
火于宗彝尊其神明也龙取其神火取其明然
则诸物各有所象故说日月星辰取其明山者
安静养物画山者必兼画山物故考工记云山
以章龙者取其神化龙是水物画龙必兼画水
卷三 第 19b 页
故考工记云水以龙华虫者谓雉也取其文采
又性能耿介必知华虫是雉者以周礼差之而
当鷩冕故为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
兼有细毛似兽故考工记云鸟兽蛇此六者以
高远在上故画于衣宗彝者谓宗庙彝尊之饰
有虎蜼二兽虎有猛蜼能辟害故象之不言虎
蜼而谓之宗彝者取其美名案周礼有六彝有
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此直云宗彝知
非鸡彝鸟斝黄必为虎蜼者案明堂位云夏后
卷三 第 20a 页
氏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又周礼陈六尊六彝
皆远代者在后故六尊之次牺象著壶大山大
是虞氏之尊山是夏后之尊六彝之次亦虎彝
蜼彝在后故知虎蜼虞夏巳饰于尊但舜时已
称宗彝不得有鸡斝之等以周礼差之而当毳
冕故知虎蜼有毛之物也虎蜼浅毛细毳故也
藻者取其絜清有文火者取其明照烹饪粉米
取其絜白生养黼谓斧也取其决断之义黻谓
两己相背取其善恶分辨大意取象如此而
卷三 第 20b 页
皇氏乃繁文曲说横生义例恐非本旨此是天
予之服其诸侯以下未得而闻
(卅/三)鲁礼衮冕有日月
周之衣服既无日月而郊特牲云衮冕日月之
章者谓鲁礼也鲁以周公之故衮冕亦日月之

(卅/四)殡葬或数来月日或数往月日
案左传大夫言三月士言踰月此总云大夫士
三月而葬者此记者皆以降二为差故总云三
卷三 第 21a 页
月左传细言其别故云大夫三月士踰月其实
大夫三月者除死月为三月士三月者数死月
为三月正是踰越一月故言踰月耳案膏肓休
以为士礼三月而葬今左氏云踰月于义左氏
为短玄箴之曰礼人君之丧殡葬皆数来月来
日士殡葬皆数死月死日尊卑相下之差数故
大夫士俱三月其实不同士之三月及大夫之
踰月也郑箴膏肓以正礼而言故云人君殡葬数
来月来日若春秋之时天子诸侯之葬皆数死
卷三 第 21b 页
月故文八年八月天王崩九年二月葬襄王又
成十八年八月公薨十二月葬传云书顺也是
皆数死月也故郑又云人君殡数来日葬数往
月据春秋为说
(卅/五)诸侯奔丧会葬诸说不同
诸侯奔丧案异义公羊说天王丧赴者至诸侯
哭虽有父母之丧越绋而行事葬毕乃还左氏
说王丧赴者至诸侯既哭问故遂服斩衰使上
卿吊上卿会葬经书叔孙得臣如京师葬襄王
卷三 第 22a 页
以为得礼许慎谨案易下邳传甘容说诸侯在
千里内皆奔丧千里外不奔丧若同姓千里外
犹奔丧亲亲也容说为近礼郑駮之云天子于
诸侯无服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尊卑有差案
鲁夫人成风薨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召伯来会
葬传曰礼也襄王崩叔孙得臣如周葬襄王天
子于鲁既含且赗又会葬为得礼则是鲁于天
子一大夫会为不得礼可知又左传云郑游吉
云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
卷三 第 22b 页
实往敝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讨恤所无也岂非
左氏诸侯奔天子之丧及会葬之明文说左氏
者云诸侯不得弃其所守奔丧自违其传同姓
虽千里外犹奔丧又与礼乖郑之所駮从公羊
之义又以左氏传诸侯亦奔丧但说左氏者自
违其传云不奔丧又难许慎云千里外同姓犹
奔丧与礼乖也此是郑氏之意其诸侯自相奔
丧礼案公羊说遣大夫吊君会其葬左氏说诸
侯之丧士吊大夫会葬文襄之霸令大夫吊卿
卷三 第 23a 页
共葬事许慎谨案周礼无诸侯会葬义知不相
会葬从左氏义郑氏无駮与许同
(卅/六)五服五章与孝经注不同
案皋陶谟云五服五章哉郑注云五服十二也
九也七也五也三也如郑之意九者谓公侯之
服自山而下七者是伯之服自华而下五者谓
子男之服自藻而下三者卿大夫之服自粉米
而下与孝经注不同者孝经举其大纲或云孝
经非郑注以上所云虞舜之制而夏殷注云未
卷三 第 23b 页
闻至周则日月星辰画于旌旗又登龙于山登
火于宗彝故注司服云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
月星辰画于旌旗所谓三辰旂旗昭其明也而
冕服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
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六曰藻次七
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则衮
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之衣三章裳四章
凡七也毳之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希之衣一
章裳二章凡三也玄者衣无文裳刺黻而巳是
卷三 第 24a 页
以谓玄焉郑必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者以司
服王自衮冕而下则衮服最尊尚无日月星辰
故知日月星辰不在衣服画于旌旗也知登龙
于山者依旧山在龙上若不登龙则衮冕不为
最尊故知登龙于山也知登火于宗彝者若不
登火则五章之服自藻而下不得称为毳冕若
登火于宗彝之上则五章自宗彝而下与毳冕
相当然宗彝之下有藻火两章知不登藻而必
登火者火有光明之盛春秋传曰火龙黼黻礼
卷三 第 24b 页
记殷火周龙章是火贵于藻也故知登火不登
藻自九章而下以次相差故知衮之衣五章鷩
衣毳衣皆三章絺衣一章衣法天故章数奇裳
法地故章数偶以下其数渐少则裳上之章渐
胜于衣事势须然非有义意皇氏每事曲为其
说恐理非也衣章并画絺冕之衣独绣者以粉
米地物养人服之以祭社稷又地秖并是阴类
故衣章亦绣也
(四/一)六服而五冕盖大裘之冕无旒
卷三 第 25a 页
其衣服首饰大裘之冕其冕无旒故注弁师云
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
数也凡冕之制皆玄上纁下故注弁师云皆玄
覆朱里师说以木版为中以三十升玄布衣之
于上谓之延也以朱为里但不知用布缯耳当
应以缯为之以其前后旒用丝故也案汉礼器
制度广八寸长尺六寸也又董巴舆服志云广
七寸长尺二寸皇氏谓此为诸侯之冕应劭汉
官仪广七寸长八寸皇氏以为卿大夫之冕服
卷三 第 25b 页
也若如皇氏言岂董巴专记诸侯应劭专记卿大
夫盖冕随代变异大小不同今依汉礼器制度
为定也今天子五冕之旒皆用五采之丝为旒
垂五采之玉故弁师云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
有二就皆五采玉有十二郑注云每就间盖一
寸旒别有五采玉十有二衮冕故前后各十二
旒用玉二百八十八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
六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絺冕五旒用玉
百二十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皮弁缝中亦五
卷三 第 26a 页
采玉十二故弁师云玉之皮弁会五采玉璂郑
注云会缝中也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
饰韦弁亦然故弁师云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
韦弁皮弁弁绖各以其等为之则知天子韦弁
与皮弁同也其冠弁亦与皮弁同故注弁师云
不言冠弁冠弁兼于韦弁皮弁矣自此以前皆
王者之服祭服则以衣名冕象上古先有衣后
有冕皮弁以下则以弁名衣馀服既轻举首为
重故也其诸侯以下则司服云公之服自衮冕
卷三 第 26b 页
而下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
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
而下士之服自皮弁而下
(四/五)上公诸侯卿大夫助祭及自祭之冕服
公之衮冕章数与王同其就数则异故郑注觐
礼云上公衮无升龙其旒则九不十二也其三
公司服无文案射人三公执璧与子男同则服
毳冕也凡此诸侯所著之服皆为助祭于王若
助王祭天地及祭先王大祀之等皆服巳上之
卷三 第 27a 页
服若其从王祭祀小祀虽有应著上服皆逐王
所著之服不得踰王也自在国祭其先君则皆
玄冕故玉藻云诸侯玄端以祭郑云端当为冕
其二王之后祭受命之王各服巳上之服其自
祭馀庙与诸侯同有孤之国其孤则絺冕卿大
夫玄冕士爵弁此皆谓助君祭服也无孤之国
卿絺冕大夫玄冕以注玉藻云诸侯之臣皆分
为三等其夫卿也则服鞠衣其夫大夫则服䄠
衣其夫士则服禒衣以此言之卿絺冕大夫玄
卷三 第 27b 页
冕士爵弁也此服皆谓助祭君也
(四/六)诸侯之孤卿大夫士自祭冕服
其自祭则皆降焉诸侯士则玄端大夫则朝服
故仪礼特牲士祭玄端少牢上大夫祭朝服公
之孤爵弁以自祭故杂记云大夫冕而祭于公
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郑注
云爵弁而祭于巳唯孤尔其天子卿大夫则无
文诸侯当玄冕以祭其孤卿之等当爵弁也大
夫则皮弁知者以诸侯大夫朝服自祭故知天
卷三 第 28a 页
子大夫亦用朝服自祭朝服则皮弁故郑注玉
藻云四命以上齐祭异冠
(四/七)八命九命专征七命以下属于专征
赐弓矢者谓八命作牧者若不作牧则不得赐
弓矢故宗伯云八命作牧注云谓侯伯有功德
者加命得专征伐此谓征伐当州之内若九命
为二伯则得专征一方五侯九伯也若七命以
下不得弓矢赐者尚书大传云以兵属于得专
征伐者
卷三 第 28b 页
(四/八)赐圭瓒未赐圭瓒及薰鬯之别
赐圭瓒者亦谓上公九命者若未赐圭瓒者则
用璋瓒故周礼小宗伯注云天子圭瓒诸侯璋
瓒既不得鬯则用薰故王度记云天子以鬯诸
侯以薰圭瓒之制案玉人职大璋中璋之下云
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郑注云鼻勺
流也凡流皆为龙口也三璋之勺形如圭瓒又
典瑞注瓒槃大五升口径八寸下有槃口径一
尺又明堂位注云以大圭为柄玉人注又云有
卷三 第 29a 页
流前注此是圭瓒之形也鬯者酿秬黍为酒和
以郁金之草晋文侯虽以州牧之礼命之所赐
者皆九赐之物但无鈇钺之赐春秋之时见邻
国篡逆亦得专征伐若邻国无罪而辄征之则
不可故哀公八年鲁伐邾吴子讨之
(五/十)殷制大学在郊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
学在郊注学所以学士之宫尚书传曰百里之
国二十里之郊七十里之国九里之郊五十里
卷三 第 29b 页
之国三里之郊此小学大学殷之制天子曰辟
廱诸侯曰頖宫尊卑学异名辟明也廱和也所
以明和天下頖之言班也所以班正教也正义
曰所引书传者伏生多士传文假令百里之国
国城居中面有五十里二十里置郊郊外仍有
三十里七十里之国国城居中面有三十五里
九里置郊郊外仍有二十六里五十里之国国
城居中面有二十五里三里置郊郊外仍有二
十二里此皆以四里为差此经小学在公宫
卷三 第 30a 页
南之左大学在郊既是殷制故引书传郊之所
在以明之若周制则司马法云百里郊天子畿
内方千里百里为郊则诸侯之郊皆计竟大小
故聘礼注云远郊上公五十里侯伯三十里子
男十里也近郊各半之郑必知近郊半远郊者
案书序云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注云东郊周
之近郊也盖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以
天子近郊半远郊则知诸侯近郊皆半远郊也
以经文承上诸侯之下故直云天子命之教不
卷三 第 30b 页
云命诸侯从可知云此小学大学殷之制者以
下文云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则
左学小右学大此经云小学在公宫南之左故
知殷制也周则大学在国小学在西郊下文具

礼记要义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