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056-003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指南卷三
宋 毛晃 撰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吴岳也 周礼大司乐
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
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郑康成注
禹贡指南卷三
宋 毛晃 撰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吴岳也 周礼大司乐
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
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郑康成注
卷三 第 1b 页 WYG0056-0033b.png
康诰云岐镐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道里不均故东
营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是西都无西岳权立
吴岳为西岳 广雅河西曰岳顶有五峰 周礼职
方氏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注岳吴岳也 汉地理志
吴岳在汧县西古文谓之汧山秦都咸阳山曰西岳
岐山 解在雍州
荆山 解在雍州
壶口山 水经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冯衍
营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是西都无西岳权立
吴岳为西岳 广雅河西曰岳顶有五峰 周礼职
方氏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注岳吴岳也 汉地理志
吴岳在汧县西古文谓之汧山秦都咸阳山曰西岳
岐山 解在雍州
荆山 解在雍州
壶口山 水经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 冯衍
卷三 第 2a 页 WYG0056-0034a.png
显志赋瞰太行之嵯峨兮观壶口之峥嵘注太行山
在上党南壶口山在上党东 九域志今潞州有上
党河
雷首山 水经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南有历
山舜所耕处又曰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
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
远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注雷首西枕大河 九域
志雷首山今在陕州陕音闪中从两入与陜字不同
在上党南壶口山在上党东 九域志今潞州有上
党河
雷首山 水经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南有历
山舜所耕处又曰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
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
远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注雷首西枕大河 九域
志雷首山今在陕州陕音闪中从两入与陜字不同
卷三 第 2b 页 WYG0056-0034b.png
陜音狎中从两人 郭缘生述征记云华山与首阳
本同一山河神巨灵擘开以通河流 九域志今河
中府有巨灵祠有夷齐庙或谓首阳即雷首未详
太岳山 水经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山即冀州岳
阳也 周礼职方氏冀州山镇曰霍山即霍太山也
亦曰太岳
厎柱山 水经厎柱山在河东太阳县东河中 颜
师古曰在陜县东北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本同一山河神巨灵擘开以通河流 九域志今河
中府有巨灵祠有夷齐庙或谓首阳即雷首未详
太岳山 水经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山即冀州岳
阳也 周礼职方氏冀州山镇曰霍山即霍太山也
亦曰太岳
厎柱山 水经厎柱山在河东太阳县东河中 颜
师古曰在陜县东北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卷三 第 3a 页 WYG0056-0034c.png
析城山 水经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
王屋山 水经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昔黄帝
受丹诀于是山所谓河东者西河之东也厎柱山在
东河中又东至于厎柱是也
太行山 水经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注太行
山一名归山王烈得石髓处也 冯衍傅注太行山
在上党南 九域志今河东路龙德府潞州有上党
县河北西路怀州有太行山河东路泽州亦有太行
王屋山 水经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昔黄帝
受丹诀于是山所谓河东者西河之东也厎柱山在
东河中又东至于厎柱是也
太行山 水经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注太行
山一名归山王烈得石髓处也 冯衍傅注太行山
在上党南 九域志今河东路龙德府潞州有上党
县河北西路怀州有太行山河东路泽州亦有太行
卷三 第 3b 页 WYG0056-0034d.png
山颜师古在河内山阳西北
恒山 水经恒山为北岳在中山郡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 解在冀州 颜师古注汉地理志曰太行
恒山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海与孔氏书傅
同 汉武帝元封元年行自泰山东巡海上至碣石
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县今罢属临榆此石著海
旁颜师古曰碣者碣然特立之猊也 经言夹右碣
石郑康成以为禹由碣石山西北行尽冀州之境还
恒山 水经恒山为北岳在中山郡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 解在冀州 颜师古注汉地理志曰太行
恒山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海与孔氏书傅
同 汉武帝元封元年行自泰山东巡海上至碣石
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县今罢属临榆此石著海
旁颜师古曰碣者碣然特立之猊也 经言夹右碣
石郑康成以为禹由碣石山西北行尽冀州之境还
卷三 第 4a 页 WYG0056-0035a.png
从山东南行入河 正义云郑以北行则东为右南
行西为右故夹山两旁山常居右与孔传异
三条四列 按尚书正义导岍至敷浅原旧说以为
三条地里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
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此是旧有三条之说马
融王肃皆以为三条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
为南条郑康成以为四列谓导岍为正阴列西倾为
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岍山为正阳列其首尾延连
行西为右故夹山两旁山常居右与孔传异
三条四列 按尚书正义导岍至敷浅原旧说以为
三条地里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
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此是旧有三条之说马
融王肃皆以为三条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
为南条郑康成以为四列谓导岍为正阴列西倾为
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岍山为正阳列其首尾延连
卷三 第 4b 页 WYG0056-0035b.png
相及孔氏之意亦必与马郑同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西倾山 解在梁州
朱圉山 水经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山有石鼓
开山图谓之天鼓山 颜师古曰朱圉山在汉阳冀
县南
鸟鼠山 解在雍州
太华山 在京兆华阴县南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西倾山 解在梁州
朱圉山 水经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山有石鼓
开山图谓之天鼓山 颜师古曰朱圉山在汉阳冀
县南
鸟鼠山 解在雍州
太华山 在京兆华阴县南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
卷三 第 5a 页 WYG0056-0035c.png
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
焉名曰肥遗方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
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属汉弘农郡华阴县
书疏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
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一名太华 水经注引国
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
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
有巨灵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河所谓巨灵
焉名曰肥遗方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
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属汉弘农郡华阴县
书疏华山四州之际东北冀东南豫西南梁西北
雍十字分之四隅为四州一名太华 水经注引国
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
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
有巨灵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河所谓巨灵
卷三 第 5b 页 WYG0056-0035d.png
赑屃首戴灵山者也 颜师古曰太华即今华阳山
九域志华州潼关即桃林之塞也
熊耳山 在弘农卢氏县东 水经注熊耳山一名
蔓渠 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馀豪之水出
焉西北流注于洛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
同熊耳注曰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
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山平即是南
安县有熊耳峡 颜师古曰在陜东
九域志华州潼关即桃林之塞也
熊耳山 在弘农卢氏县东 水经注熊耳山一名
蔓渠 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馀豪之水出
焉西北流注于洛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
同熊耳注曰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
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山平即是南
安县有熊耳峡 颜师古曰在陜东
卷三 第 6a 页 WYG0056-0036a.png
外方山 即嵩高山也在颍川 水经外方山崧高
是也 郑康成毛诗谱云外方之山即嵩高也山海
经谓为大室之山左傅司马侯言大室杜预曰在河
南阳城县西南 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注
云嵩高之北 汉地理志崇高县属颍川郡武帝置
以奉大室山是为中岳有大室中室山庙古文以为
外方山崇古崇字颜师古曰外方在颍川故县即崇
高也
是也 郑康成毛诗谱云外方之山即嵩高也山海
经谓为大室之山左傅司马侯言大室杜预曰在河
南阳城县西南 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注
云嵩高之北 汉地理志崇高县属颍川郡武帝置
以奉大室山是为中岳有大室中室山庙古文以为
外方山崇古崇字颜师古曰外方在颍川故县即崇
高也
卷三 第 6b 页 WYG0056-0036b.png
桐柏山 水经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陪尾山 水经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泗水
注鲁国卞县东南陶虚西阜泗水出焉博物志曰泗
出陪尾即斯阜也此自是鲁国泗水之所出俗呼妫
亭山偶名陪尾非安陆之陪尾山也 汉地理志安
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倍读曰陪颜
师古曰熊耳外山桐柏陪尾四山相连也 晋地理
志江夏郡安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
陪尾山 水经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 泗水
注鲁国卞县东南陶虚西阜泗水出焉博物志曰泗
出陪尾即斯阜也此自是鲁国泗水之所出俗呼妫
亭山偶名陪尾非安陆之陪尾山也 汉地理志安
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倍读曰陪颜
师古曰熊耳外山桐柏陪尾四山相连也 晋地理
志江夏郡安陆县横尾山在东北古之陪尾山
卷三 第 7a 页 WYG0056-0036c.png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嶓冢山 解在梁州 水经谷水出弘农黾池县南
嶓冢林谷阳谷注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嶓
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
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户为
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此非漾水所出之嶓冢山乃
嶓冢林耳嶓冢山在陇西详在导川漾水
荆山 此梁州荆山在梁荆二州之间故晋志谓荆
嶓冢山 解在梁州 水经谷水出弘农黾池县南
嶓冢林谷阳谷注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嶓
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
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户为
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此非漾水所出之嶓冢山乃
嶓冢林耳嶓冢山在陇西详在导川漾水
荆山 此梁州荆山在梁荆二州之间故晋志谓荆
卷三 第 7b 页 WYG0056-0036d.png
州取名于荆山 水经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注
南条山也卞和得璞玉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玉哭于
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璧 荆州记曰西北
三十里有清溪溪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泣玉处
南郡赋曰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
内方山 水经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汉地
理志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大别山 水经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汉水触
南条山也卞和得璞玉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玉哭于
其下后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璧 荆州记曰西北
三十里有清溪溪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泣玉处
南郡赋曰汉水至荆山东别流为沧浪之水
内方山 水经内方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 汉地
理志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大别山 水经大别山在庐江安丰县西南汉水触
卷三 第 8a 页 WYG0056-0037a.png
大别山而南入于江 左傅定公四年吴伐楚楚子
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二别皆在汉上杜预
曰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
水经注曰巴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
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
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
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案地
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则与禹贡相
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二别皆在汉上杜预
曰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
水经注曰巴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
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
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
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案地
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则与禹贡相
卷三 第 8b 页 WYG0056-0037b.png
符矣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岷山 解在梁州 汉地理志作岷郊祀志云渎山
蜀之岷山也秦汉时又谓之渎山始皇常令祠官奉
祠 王羲之与谢安书曰蜀中山川如岷山夏含霜
雪考之前闻昆崙之中也 九域志成都府路茂州
有岷山
衡山 水经衡山在长沙湘南县东南注禹治洪水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岷山 解在梁州 汉地理志作岷郊祀志云渎山
蜀之岷山也秦汉时又谓之渎山始皇常令祠官奉
祠 王羲之与谢安书曰蜀中山川如岷山夏含霜
雪考之前闻昆崙之中也 九域志成都府路茂州
有岷山
衡山 水经衡山在长沙湘南县东南注禹治洪水
卷三 第 9a 页 WYG0056-0037c.png
至此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案省玉字得通
水理也 颜师古曰岷山江所出衡山江所经
敷浅原 水经敷浅山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南有傅阳
山即敷浅原 汉志敷浅原一名傅昜山在豫章郡历
陵县傅昜川在南颜师古曰傅读曰敷昜古阳字 今
观所谓傅昜山甚庳小恐非经所记者或谓衡山东至
庐阜极于大江彭蠡之交而止疑此为敷浅原白居易
以为江入海处为敷浅原则丹阳京口之间殆非也
水理也 颜师古曰岷山江所出衡山江所经
敷浅原 水经敷浅山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南有傅阳
山即敷浅原 汉志敷浅原一名傅昜山在豫章郡历
陵县傅昜川在南颜师古曰傅读曰敷昜古阳字 今
观所谓傅昜山甚庳小恐非经所记者或谓衡山东至
庐阜极于大江彭蠡之交而止疑此为敷浅原白居易
以为江入海处为敷浅原则丹阳京口之间殆非也
卷三 第 9b 页 WYG0056-0037d.png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川 弱水 弱水西至酒泉合黎张掖郡居延县
东北有居延泽即流沙河也 水经合离山在酒泉
会水县东北注云即合黎山也 后汉张掖居延属
前汉张掖郡居延县居延国有居延泽古流沙献帝
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王莽
改曰居成 汉地理志合黎作合藜颜师古曰流沙
在燉煌西 孔氏传合黎水名顾氏谓水与山合因
导川 弱水 弱水西至酒泉合黎张掖郡居延县
东北有居延泽即流沙河也 水经合离山在酒泉
会水县东北注云即合黎山也 后汉张掖居延属
前汉张掖郡居延县居延国有居延泽古流沙献帝
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王莽
改曰居成 汉地理志合黎作合藜颜师古曰流沙
在燉煌西 孔氏传合黎水名顾氏谓水与山合因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56-0038a.png
山为名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河水 水经昆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
也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
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
海经昆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尔雅河出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河水 水经昆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
也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又出
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
海经昆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尔雅河出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56-0038b.png
昆崙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
千里一曲一直 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
浊之也 郦道元注水经引山海经曰河水出渤海
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
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崙重源潜发沦于
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崙出于重野谓此
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绥大河赋曰览百川
之洪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崙之峻极出积石之嵯
千里一曲一直 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
浊之也 郦道元注水经引山海经曰河水出渤海
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河关县
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崙重源潜发沦于
蒲昌出于海水故洛书曰河自昆崙出于重野谓此
矣径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绥大河赋曰览百川
之洪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崙之峻极出积石之嵯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56-0038c.png
峨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郭
璞云积石山今在金城河门关西南羌中河水行塞
外东入塞内(案原本此四句误作水经在张掖郡/南句下今考水经及山海经注移正)水
经又云河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云河
自蒲昌有隐沦之證并间关入塞之始重源发于西
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
在西羌之中烧当所居也后汉桓帝延熹二年西羌
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
璞云积石山今在金城河门关西南羌中河水行塞
外东入塞内(案原本此四句误作水经在张掖郡/南句下今考水经及山海经注移正)水
经又云河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云河
自蒲昌有隐沦之證并间关入塞之始重源发于西
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
在西羌之中烧当所居也后汉桓帝延熹二年西羌
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56-0038d.png
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在
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
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
千馀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径历敦煌酒
泉张掖南 案诸书皆言河自昆崙然班固汉书叙
张骞奉使西域历诸国乌睹所谓昆崙苏氏谓骞徒
见葱岭于阗二水便谓之河不知河在西南羌中吐
蕃自言昆崙在国西南河之所出也
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
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
千馀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径历敦煌酒
泉张掖南 案诸书皆言河自昆崙然班固汉书叙
张骞奉使西域历诸国乌睹所谓昆崙苏氏谓骞徒
见葱岭于阗二水便谓之河不知河在西南羌中吐
蕃自言昆崙在国西南河之所出也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56-0039a.png
龙门 水经河水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注云屈县
故城西十里有风山西四十里河南有孟门山淮南
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嶝孟门即龙门之上
口也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
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
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水经河
故城西十里有风山西四十里河南有孟门山淮南
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嶝孟门即龙门之上
口也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
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
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水经河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56-0039b.png
水又南得鲤鱼注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
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否则
点额而还 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
凿通孟津河口广入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
并有庙祠 司马迁傅迁生龙门颜师古曰龙门山
其东则在今泰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
县北而河从其中下流冯衍傅注龙门河所经今绛
州县也案龙门山有二名隋炀帝营宫洛阳登卬山
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否则
点额而还 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
凿通孟津河口广入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
并有庙祠 司马迁傅迁生龙门颜师古曰龙门山
其东则在今泰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
县北而河从其中下流冯衍傅注龙门河所经今绛
州县也案龙门山有二名隋炀帝营宫洛阳登卬山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56-0039c.png
望伊阙曰此岂非龙门邪因谓之龙门非禹贡之龙
门也伊阙龙门其下有滩名八节滩白居易所开
九域志今河中府龙门县有龙门山书云导河至龙
门是也
华阴 水经河水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
之注云河在关内撞激关山谓之潼关 又云关山
在扶风汧县之西注云河水自潼关东北流侧有长
坂谓之黄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
门也伊阙龙门其下有滩名八节滩白居易所开
九域志今河中府龙门县有龙门山书云导河至龙
门是也
华阴 水经河水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
之注云河在关内撞激关山谓之潼关 又云关山
在扶风汧县之西注云河水自潼关东北流侧有长
坂谓之黄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56-0039d.png
卷以济潼关也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
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
赋曰岩险周固襟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也
厎柱 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注云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
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
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
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
赋曰岩险周固襟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
也
厎柱 水经河水又东过砥柱间注云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
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
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56-0040a.png
东北太阳县城东也 颜师古曰砥柱在陜县东北
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孟津 水经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郦注云河南
有钩陈垒世傅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
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
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
则秩禽敌是以垒资其名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论
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
山在河中形若柱也
孟津 水经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郦注云河南
有钩陈垒世傅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
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
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
则秩禽敌是以垒资其名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论
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56-0040b.png
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焚以告天与
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又曰富平
津杜预建浮桥于此(案原本此句在孔颖达正/义之后今从水经注移入)所谓
造舟为梁又谓之陶河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
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周
王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沈河以祈福
后二日津人得之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
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 颜师古曰孟津在洛
八百诸侯咸同此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又曰富平
津杜预建浮桥于此(案原本此句在孔颖达正/义之后今从水经注移入)所谓
造舟为梁又谓之陶河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
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周
王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沈河以祈福
后二日津人得之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
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 颜师古曰孟津在洛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56-0040c.png
阳之北都道所凑故号孟津孟长大也汉地理志作
盟音同孔安国曰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
为津俗谓之治戌津今河阳县津也 孔颖达曰孟
地名津是所渡处水河流至此其势稍缓可以横舟
而渡武王伐商渡师于此后世谓之武济水
洛汭 水经河水又东泲水入焉洛水从县西北流
注之注云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
河谓之洛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洛清浊异流皦焉
盟音同孔安国曰孟地名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
为津俗谓之治戌津今河阳县津也 孔颖达曰孟
地名津是所渡处水河流至此其势稍缓可以横舟
而渡武王伐商渡师于此后世谓之武济水
洛汭 水经河水又东泲水入焉洛水从县西北流
注之注云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
河谓之洛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洛清浊异流皦焉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56-0040d.png
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崙之神丘
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于中州山海经曰洛水成皋
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
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水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
鄩谷水 河至孟津又东行及巩县东洛自西南来
入之河自洛北过之故曰东过洛汭
大伾 水经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
之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 尔雅释山曰山一成伾
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于中州山海经曰洛水成皋
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
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水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
鄩谷水 河至孟津又东行及巩县东洛自西南来
入之河自洛北过之故曰东过洛汭
大伾 水经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
之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 尔雅释山曰山一成伾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56-0041a.png
许叔重吕忱并以为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
亦或以为地名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然则大
伾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
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
来注之者也伾备悲反尔雅作坯音同在今通利军
颜师古注地理志山再重曰坯音平鄙反张晏曰
成皋县山是也薛瓒以为今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
皋县山又不一成也今黎阳山临河岂是乎师古以
亦或以为地名郑康成曰地喉也沇出伾际然则大
伾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
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
来注之者也伾备悲反尔雅作坯音同在今通利军
颜师古注地理志山再重曰坯音平鄙反张晏曰
成皋县山是也薛瓒以为今修武武德无此山也成
皋县山又不一成也今黎阳山临河岂是乎师古以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56-0041b.png
为在成皋沟洫志注同
洚水 水经河水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
沙丘堰注云元城县北有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
亦曰溃堰障水即降水也颜师古以为在信都 洚
水一名浊漳水水经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
之山漳水出焉东过其县南屈从其县东北流注又
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注阚骃曰
潞县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世人谓浊漳为潞
洚水 水经河水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
沙丘堰注云元城县北有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
亦曰溃堰障水即降水也颜师古以为在信都 洚
水一名浊漳水水经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
之山漳水出焉东过其县南屈从其县东北流注又
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潞县北注阚骃曰
潞县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世人谓浊漳为潞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56-0041c.png
水又东过武安县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又东过列人
县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
北过钜鹿县东又北过堂阳县西又东北过扶柳县
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又东北过下博县西又东北
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雽池河会郦道元注
云漳水又东北径武邑县郭南又东径武强县北又
东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雽池东径
乐昌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县北而东入衡
县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
北过钜鹿县东又北过堂阳县西又东北过扶柳县
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又东北过下博县西又东北
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雽池河会郦道元注
云漳水又东北径武邑县郭南又东径武强县北又
东径武隧县故城南白马河注之水上承雽池东径
乐昌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县北而东入衡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56-0041d.png
水谓之交津口又云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又
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又径东昌县故
城北又东北左会滹池故渎谓之合口又东北分为
二川当其水决处名之曰李聪涣又东北至乐成陵
县别出北又东北过成平县南又东北过章武县西
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 案漳水与荆州漳水
不同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此荆州之漳非冀州
之漳也又洛州又有衡漳则此水之所经也
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又径东昌县故
城北又东北左会滹池故渎谓之合口又东北分为
二川当其水决处名之曰李聪涣又东北至乐成陵
县别出北又东北过成平县南又东北过章武县西
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 案漳水与荆州漳水
不同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此荆州之漳非冀州
之漳也又洛州又有衡漳则此水之所经也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56-0042a.png
大陆 在钜鹿县北解在冀州 水经沙丘堰至于
大陆北播为九河注云风俗通河播也播为九河自
此始
九河逆河 郑康成曰九河下尾合曰逆河言相承
受也盖所洄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威霸世塞广田
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贝丘鬲盘广川信都
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
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未
大陆北播为九河注云风俗通河播也播为九河自
此始
九河逆河 郑康成曰九河下尾合曰逆河言相承
受也盖所洄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威霸世塞广田
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贝丘鬲盘广川信都
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
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未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56-0042b.png
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 汉
地理志颜师古曰播布也同合也九河又合而为一
名为逆河言相迎受也海即渤海也 沟洫志河灾
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
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
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孟康曰禹酾二渠其
地理志颜师古曰播布也同合也九河又合而为一
名为逆河言相迎受也海即渤海也 沟洫志河灾
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
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
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
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孟康曰禹酾二渠其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56-0042c.png
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也河自王莽
时遂空唯用漯耳薛瓒以为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
则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移徙东都
更注渤海禹时不注也 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
郡更注渤海司空掾王横言曰往昔天尝连北风海
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故张揖云碣在海中盖沦于
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
浸城垂沦半王横之言信而有徵 说者谓九河之
时遂空唯用漯耳薛瓒以为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
则河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移徙东都
更注渤海禹时不注也 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
郡更注渤海司空掾王横言曰往昔天尝连北风海
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故张揖云碣在海中盖沦于
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
浸城垂沦半王横之言信而有徵 说者谓九河之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56-0042d.png
名初无意义孙炎郭璞李巡从而为之说率多附会
孔颖达谓经言九河既道谓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
不是因禹立名如徒骇太史之说也曾氏以为简絜
乃一枝河之名共为八枝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也
先儒不知经流不名乃分简絜为二以足九数岂有
七皆复名而简絜乃单名乎汉许商则以徒骇为本
道其八为支流林少颖以为播为九河支派并列其
势则均岂一为经流八为支派哉许商上言于成帝
孔颖达谓经言九河既道谓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
不是因禹立名如徒骇太史之说也曾氏以为简絜
乃一枝河之名共为八枝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也
先儒不知经流不名乃分简絜为二以足九数岂有
七皆复名而简絜乃单名乎汉许商则以徒骇为本
道其八为支流林少颖以为播为九河支派并列其
势则均岂一为经流八为支派哉许商上言于成帝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56-0043a.png
时谓徒骇在北鬲津在南其间相去三百馀里今徒
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孔颖达谓商言
三河在三县界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
鬲县既分三河之处则太史马颊覆釜三者在东光
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可
知 皇朝太宗时参知政事张洎上奏曰昔大禹凿
河自积石至于大伾即今成皋县也或云黎阳山也
禹以大河流泛中国为害最甚乃于顿丘郡疏二渠
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孔颖达谓商言
三河在三县界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
鬲县既分三河之处则太史马颊覆釜三者在东光
之北成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可
知 皇朝太宗时参知政事张洎上奏曰昔大禹凿
河自积石至于大伾即今成皋县也或云黎阳山也
禹以大河流泛中国为害最甚乃于顿丘郡疏二渠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56-0043b.png
以分水势一渠自武阳县东引入漯水其东北流至
千乘县入海即今黄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
东北势高壤敞束水势不使流凿夹右碣石入于渤
海书所谓北过洚水至于大陆降水即浊漳大陆则
邢州钜鹿也播为九河同为逆河者河自魏郡贵乡
县分为九道下至沧州合为一河言逆河者谓与海
水反覆相承受也齐威公之霸也塞以广田居惟一
河存焉今见冀东界王莽枯河是也洎言详实唯以
千乘县入海即今黄河是也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以
东北势高壤敞束水势不使流凿夹右碣石入于渤
海书所谓北过洚水至于大陆降水即浊漳大陆则
邢州钜鹿也播为九河同为逆河者河自魏郡贵乡
县分为九道下至沧州合为一河言逆河者谓与海
水反覆相承受也齐威公之霸也塞以广田居惟一
河存焉今见冀东界王莽枯河是也洎言详实唯以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56-0043c.png
碣石海为今渤海误耳 九河虽无异名然其地亦
多同异汉志滹沱河名曰徒骇则非载籍所著盖滹
沱源流别是一水与禹河不相干滹沱出镇州径深
定二州之间过瀛霸至莫州入海非与禹河同道也
乐史寰宇记徒骇在清池县南鬲津在乐陵县西东
北流入饶安县南入海胡苏在饶安无棣临津三县
临津即汉之东光马颊在乐陵县东南舆地记所谓
笃马河是也一曰在滴河县北一曰在蓨县钩盘在
多同异汉志滹沱河名曰徒骇则非载籍所著盖滹
沱源流别是一水与禹河不相干滹沱出镇州径深
定二州之间过瀛霸至莫州入海非与禹河同道也
乐史寰宇记徒骇在清池县南鬲津在乐陵县西东
北流入饶安县南入海胡苏在饶安无棣临津三县
临津即汉之东光马颊在乐陵县东南舆地记所谓
笃马河是也一曰在滴河县北一曰在蓨县钩盘在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56-0043d.png
乐陵县东南一曰在阳信县北元和志鬲津在安德
将陵县南马颊在安德平原县南杜佑通典马颊覆
釜同在安德县说者以为碣石在平州正南沧州东
北而王横张揖郦道元则以为九河已在海中诸说
离析如此至若导河积石本无异说而元和志乃有
大积石小积石两山在其西南羌中首受于阗河派
而为之源者为大积石吐谷浑又有柏海河源李道
宗自其王庭行空荒二千馀里至柏海仅得远望积
将陵县南马颊在安德平原县南杜佑通典马颊覆
釜同在安德县说者以为碣石在平州正南沧州东
北而王横张揖郦道元则以为九河已在海中诸说
离析如此至若导河积石本无异说而元和志乃有
大积石小积石两山在其西南羌中首受于阗河派
而为之源者为大积石吐谷浑又有柏海河源李道
宗自其王庭行空荒二千馀里至柏海仅得远望积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56-0044a.png
石览河源而还小积石在河鄯之间玉门阳关之内
或谓禹迹不应如是之近当以大积石为导河之始
且百川之大无如江河江之所导不过岷山未尝远
入西域河源乃深跨羌戎绝迹之地况经言导河积
石至于龙门积石虽在金城之西龙门乃近华阴中
间经涉灵夏绥银以北一二千里皆所不叙圣人行
所无事大抵如此说者乃夸诧旷邈以为广大而不
知其流于荒诞不经也然九河之说地虽不同而名
或谓禹迹不应如是之近当以大积石为导河之始
且百川之大无如江河江之所导不过岷山未尝远
入西域河源乃深跨羌戎绝迹之地况经言导河积
石至于龙门积石虽在金城之西龙门乃近华阴中
间经涉灵夏绥银以北一二千里皆所不叙圣人行
所无事大抵如此说者乃夸诧旷邈以为广大而不
知其流于荒诞不经也然九河之说地虽不同而名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56-0044b.png
犹不异至若九江则名亦不一张须元所记已异于
张僧监寻阳记而贾耽又谓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如
曰沙曰人曰九江曰葛曰象曰乌曰感曰蚌又与二
张不同且既曰八洲与江为九而八洲之中其一又
自名九江其不经可知矣况经史皆言水中可居曰
洲今谓江有八洲则是江中之洲渚尔安得称九江
乎乐史寰宇记李宗谔九江图皆本于寻阳记唯郑
康成以为九江乃庐江寻阳山溪九小水入江者孔
张僧监寻阳记而贾耽又谓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如
曰沙曰人曰九江曰葛曰象曰乌曰感曰蚌又与二
张不同且既曰八洲与江为九而八洲之中其一又
自名九江其不经可知矣况经史皆言水中可居曰
洲今谓江有八洲则是江中之洲渚尔安得称九江
乎乐史寰宇记李宗谔九江图皆本于寻阳记唯郑
康成以为九江乃庐江寻阳山溪九小水入江者孔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56-0044c.png
颖达主其说抑不思秦置九江郡汉初以为淮南郡
武帝复为九江其治在淮水之南与寿春对境未尝
近江至王莽名豫章为九江则江西淮西皆在境内
隋人名寻阳为九江水北为阳寻亦作浔则在寻水
之北非江之北也寻水在江北郡又在寻北则近淮
矣或以为九江郡在江北近蕲州界者误也又以为
浔亦江之一名者亦误也其后以武昌柴桑县与江
北同为九江郡既又移治江南为江州因号寻阳实
武帝复为九江其治在淮水之南与寿春对境未尝
近江至王莽名豫章为九江则江西淮西皆在境内
隋人名寻阳为九江水北为阳寻亦作浔则在寻水
之北非江之北也寻水在江北郡又在寻北则近淮
矣或以为九江郡在江北近蕲州界者误也又以为
浔亦江之一名者亦误也其后以武昌柴桑县与江
北同为九江郡既又移治江南为江州因号寻阳实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56-0044d.png
非本地白乐天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直以今江州
之江为寻阳江头其误尤甚说者引司马迁登庐山
以望九江遂以为九江近庐山然则齐威公登跨河
龙门山以望江汉岂亦近之耶大抵登高望远苟非
有大山障蔽虽数千里尽在目中况柴桑本属武昌
去洞庭九江不甚远宜可望也南北大川支派可疑
者唯九河九江故并论之
禹贡指南卷三
之江为寻阳江头其误尤甚说者引司马迁登庐山
以望九江遂以为九江近庐山然则齐威公登跨河
龙门山以望江汉岂亦近之耶大抵登高望远苟非
有大山障蔽虽数千里尽在目中况柴桑本属武昌
去洞庭九江不甚远宜可望也南北大川支派可疑
者唯九河九江故并论之
禹贡指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