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055-025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全解卷十四
            宋 林之奇 撰
汤誓        商书
 书序本自为一篇盖是历代史官相传以为书之总
 目吾夫子因而讨论是正之以与五十八篇共垂于
 不朽其文多因史官之旧故其篇次亦有相为首尾
 者不必叙其本篇之意如此篇之序曰伊尹相汤伐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055-0254b.png
 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篇内全无此意盖
 以上篇之序曰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故此序与上文相接而伊尹相汤伐桀亦犹洪范篇
 上承泰誓牧誓武成之序与上文相承而曰武王胜
 商杀受立武庚而篇内殊无杀受立武庚之意而序
 乃云尔凡此皆是史官载记一时之事迹首尾相因之
 辞皆是史官序事之体而说者乃以若此类者皆圣
 人之深旨至欲以春秋褒贬之义而求之皆过论也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055-0254c.png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
 伊尹既丑有夏以归而桀之作恶不悛终无改过之
 意于是相汤伐夏救民也汤之伐桀必得伊尹归亳
 而后决者盖以臣伐君圣人之惭德也苟非有大不
 得已者则圣人岂肯为是惭德之举以为万世乱臣
 贼子之口实也哉故汤得伊尹于莘野必使之就桀
 而辅以正之至于五反而桀终不改然后伐之文王
 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商终其世而纣之恶盖自若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055-0254d.png
 也然后其子武王不得已率诸侯而伐之伊尹事桀
 文王事纣其意一也汤之伐桀武王伐纣其出于不
 得已而不可以已者其意盖可见于此故虽以臣伐
 君而身不失天下之显名者以天下后世知汤之伐
 桀武王之伐纣非其本心也孟子曰五就汤五就桀
 伊尹也盖伊尹之难莫难于此彼以伊尹为汤作间
 于夏者此乃战国之士以已之私意臆度伊尹者也
 升自陑者所从伐夏之道也汉孔氏曰升道从陑出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055-0255a.png
 其不意孔氏之意谓桀都安邑而在亳之西者从东
 而往汤不由安邑之东而由其西则以谓兵法所谓
 出其不意者也苏氏曰古今地名道路有易改不可
 知者安知陑鸣条之必在安邑西邪升陑以战记事
 之实犹泰誓言师渡孟津而已此说甚善夫所谓出
 其不意者乃后世用兵之诈谋也齐之技击不可以
 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
 锐士不可以当威文之节制威文节制不可以敌汤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055-0255b.png
 武之仁义夫威文节制之师固已无事于诈谋矣而
 况汤武之仁义乎谓出其不意者其说固已陋矣而
 唐孔氏又以谓汤承禅代之后尝为桀臣惭而且惧
 故出其不意果如此说则汤之伐夏是诚何心哉王
 氏曰升陑非地利也亦人和而已薛氏谓得人和而
 行师于不利之地非人情也此说甚善
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汤誓
 孟子曰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言桀在鸣条已有可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055-0255c.png
 攻之衅矣然后汤自亳而往攻之则是鸣条乃桀所
 都之地名盖在安邑之旁也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
 记其所战之地犹春秋书某人及某人战于某是也
 此记事之常体但世代久远地名之详不可得而见
 然而先王所以吊伐之本义则不系于此而先儒乃
 附会其地名以其前后向背曲生义训是犹相马而
 辨其物色牝牡也汤誓者此篇之作盖见汤伐桀之
 时誓众所以为兴师动众之意史记因序载其战伐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055-0255d.png
 之事故以其本所誓师之语而系之也汤誓唐孔氏
 曰甘誓泰誓发首皆有序引别其誓意记其誓处此
 与费誓惟记誓辞不言誓处者史非一人辞有详略
 此说是也盖夫子定书之时无序者不增有序者不
 损各因其旧而已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
罪天命殛之
 礼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尊无二上汤武誓师之时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055-0256a.png
 桀纣犹在上而称王曰者此盖史官之追称也汤武
 之称王必在于既克夏胜商革命之后武王既克商
 柴望大告武成然后追王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追王
 其先世犹必待于有天下之后岂其身而急于自王
 乎汉孔氏曰汤称王而誓师矢据下文汤之称桀曰
 夏王率遏众力则是汤犹以王称桀也而谓比桀于
 一夫可乎汤既称王而又称桀为王是二王也汤之
 所为必不如此也此事涉于君臣之分不可不辨也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055-0256b.png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者呼众使前以听朕之誓言也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此所以告
 之以吊伐之意也夫以诸侯而伐天子以分言之是
 称乱也然夏氏之多罪天命殛之虽欲不伐不可得
 也或问孟子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
 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伐之
 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
 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055-0256c.png
 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
 劝之哉盖非为天吏则不可以伐有罪以燕伐燕是
 也为天吏则不可以不伐有罪汤放桀武王伐纣是
 也不为天吏而伐有罪犹不为士师而擅杀人者也
 为天吏而不伐有罪犹为士师而故纵死罪囚者也
 汤武之事虽曰以臣伐君然天之所命民之所归实
 有不得已而不敢已者故汤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武王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055-0256d.png
 罪惟钧盖为天吏而不伐有罪则是逆天之命安然
 坐视斯民陷于涂炭而莫之救其不仁孰甚乎故汤
 之誓师谓非我小子敢行称乱之事盖天之命我伐
 有夏之多罪而不敢赦也自今尔有众至于今朕必
 往汉儒解释此义迂回缴绕最为难晓惟薛氏王氏
 为深得之今参酌二家之说以述其义若汉儒异同
 之失则亦不复论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055-0257a.png
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
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
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此盖亳邑之民安于无事而深惮伐桀之劳我后指
 汤也谓汤不恤亳邑之众舍其稼穑之事而断正有
 夏之罪盖言有夏之罪非汤之所当忧而亳邑之民
 方勤于农事不可以夺其时而为此役也汤谓我亦
 闻汝众言如此然夏氏有罪获谴于上天故上帝命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055-0257b.png
 我以吊民伐罪予畏上帝之命不敢不往正有夏之
 罪以吊民也今汝亳邑之民保我以自固谓夏虐之
 所不能加而无伐夏之意者则曰夏罪虽虐其如我
 何殊不知夏王方且率为虐政遏绝众力割剥夏邑
 谓征役之烦赋敛之重也夏王既虐用其民如此故
 有夏之众亦皆相率怠惰而不和协曰何时何日而
 丧亡我欲杀其身以与之皆亡夏民之情其迫切如
 此我岂可与汝亳邑之众苟安于朝夕坐视而弗救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055-0257c.png
 乎故曰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言夏之虐患既如此之
 极虽尔亳邑之众舍其穑事以为此役然所活者众
 所存者大不可以不往也夫以汤之伐夏所以应天
 下之望也至于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然而亳邑之民乃惮于兴师而不肯往至于誓之以
 必往而后往者以此见汤之忠厚之德克化于亳邑
 之民薰陶渐渍盖有由之而不自知者其伐桀也不
 惟汤有黾勉不得已之意而亳邑之民亦至于强而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055-0257d.png
 后从而非其本心乐于为是举也非其化于汤之盛
 德何以及此如安禄山史思明蓄其不轨之谋以乱
 唐室幽陵之民至以安史为圣此则惟恐其叛之不
 速而事之不济也岂待强而后从哉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
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经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既恶桀而欲
 与之皆亡则是天绝之矣尔众士尚辅我一人以伐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055-0258a.png
 之欲致天之罚也尔苟用命我则赉汝以爵赏盖汝
 能顺天之意是天命之所当加也尔无以朕之言不
 可信朕必不食此言盖古者以言之虚伪而不实者
 谓之食言食言者盖言之不行如食之消尽也尔或
 不从我之誓言我则戮汝之孥以耻辱之无有所赦
 盖汝既不能承天之意则是天讨之所宜加也或刑
 或赏我岂容私喜怒于其间哉凡以奉天之意而已
 详考此篇盖是商民惮于征役不欲为伐桀之举故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055-0258b.png
 汤丁宁恳切告以所为吊伐之意必是其始兴师之
 时誓众于亳邑之辞既誓而后往伐桀升自陑以与
 桀战于鸣条之野然观孔序之文则类夫临战而后
 誓之者盖序文总载夫伐桀之详而系之以本所誓
 师之辞非是行阵于鸣条临战而后誓若牧誓之类
 也凡若此之类在夫学者以意逆志而得之不可以
 轻重先后拘于言语文字之间而失古人之大意也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055-0258c.png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已饥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可
 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
 可也使汤居处穷约不为天吏不为斯民之所系望
 坐视斯民困于虐政若乡邻之有斗者其势可以闭
 户而不救则不惟天下之民不得以被其泽虽亳邑
 之民亦不得被其泽矣若孔颜孟于邹鲁之民是也
 今也既处乎不得不救之地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055-0258d.png
 而征北狄怨天之眷命也重矣民之责望也深矣视
 斯民之无告有若同室之人斗当被发缨冠而往救
 之当此之时岂可以亳民之不欲而使其泽不被于
 天下乎故伊尹于是时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
 被乎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纳诸沟中匹夫匹妇尚
 不可使不被其泽天下之民况可以徇亳民之私意
 而不被其泽乎此汤誓所由作也然其终篇必诱之
 以大赉惮之以孥戮者此盖誓师之常理也易曰师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055-0259a.png
 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盖师之纪
 律必明于始出之时始出而律纪不明虽师有名亦
 危道也用命者有赏不用命者有刑此师律之大者
 汤之兴师虽曰伐夏救民安能废师律乎舜典曰三
 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夫舜之考绩犹不能不用刑
 赏况汤武之行师宜其刑赏之不可废也唐高定
 读书至此篇问其父郢曰奈何以臣伐君郢曰应天
 顺人何云伐邪对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是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055-0259b.png
 顺人乎此盖浮薄之论也而唐史为之立传纪载此
 言以为辨惑是率天下而为浮薄也杨子云曰仲尼
 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唐史记载高定此言
 亦有好奇之过是可删也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夏师败绩
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
仲虺之诰      商书
 周礼出师以立戒先后刑罚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055-0259c.png
 曰诰用之于会同谓于会同之所设言以告众也若
 汤诰康诰召诰之类皆是于会同之时告众以其所
 设施之意故汤诰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
 康诰曰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
 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召诰曰诰告庶殷
 越自乃御事凡此皆是会同之所诰也此仲虺告汤
 一人之辞而亦曰诰者唐孔氏曰仲虺必对众告汤
 亦是会同然亦不必如此说且如殷既错天命微子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055-0259d.png
 作诰父师少师亦岂对众之辞邪要之凡曰诰者但
 有所诰戒之辞苟欲一之以会同之说则固矣康诰
 召诰之类二字足成文仲虺诰三字不得成文故以
 之字足成其句亦犹囧命毕命二字成文至微子之
 命蔡仲之命则加之字也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
 盖其文连接上篇典宝之序故汉孔氏云自三朡而
 还也班孟坚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时上断于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055-0260a.png
 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而某窃尝
 以谓书序者乃历代史官转相传授以为书之总目
 者盖求之五十八篇之序有言其作意者如尧典序
 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
 舜作尧典欲略一篇之旨断以数言若此之类谓之
 孔子作序言其作意可也如此篇序曰汤归自夏至
 于大坰上一句言其作诰之时下一句言其所诰之
 地而汤之惭德与夫仲虺之所以广汤之意者初无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055-0260b.png
 一言及之若此之类其为史官记载之辞也审矣故
 书序之言惟著是篇之所由作而已亦不必求之太
 深也大坰地名史记以为秦定陶其实一也其地先
 儒以为未知所在当是定陶而亳之路所经盖孔氏
 以三朡为定陶故正义云尔也仲虺奚仲后为汤左
 相见于左氏传誓序曰伊尹相汤伐桀则汤之时当
 是伊尹为右相与仲虺共辅相汤为伐夏吊民之举
 也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055-0260c.png
仲虺作诰仲虺之诰
 盖汤伐夏而归内不自安有惭德之言故仲虺作诰
 言其所以不得不伐之义以广汤之意也此数语者
 亦是史官录此语之时撮其大旨以见其君臣之间
 所以相告勉者即班孟坚所谓言其作意者也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
 南巢地名薛氏曰卢江六县东有居巢城书有巢伯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055-0260d.png
 来朝春秋楚人围巢盖桀奔于此汤不杀也汤武之
 事皆是为天下之民除残去虐不得已而以臣伐君
 然汤之于桀也惟放南巢而已至武王则杀受者盖
 汤之伐桀而桀避位出奔既已窜于南巢矣于是汤
 纵不诛以见其顺天应人有黾勉不得已之意也至
 纣之事则异乎此荀子曰武王选马而进厌旦于牧
 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遂弃殷人而进诛纣盖杀之
 者非周人固殷人也以是观之则是武王本无诛之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055-0261a.png
 意而牧野之战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是纣率如林
 之众以逆战盖自在行阵之间故殷人杀之耳纣既
 见杀武王无可奈何矣于是立其子武庚代殷后盖
 所以致其恻怛不忍之意是亦汤伐桀之意也邵康
 节曰下放一等则至于杀矣其意以汤能容桀而放
 之武王则不能放纣而杀之则降于汤一等失其旨
 矣王氏曰桀之罪不若纣之甚故汤放之而已是亦
 凿说宜以荀子之言为正记曰觞酒豆肉让而受恶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055-0261b.png
 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
 让而就贱民犹犯君古先圣王声为律身为度以为
 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以此救民民犹有流为不善
 者汤之伐夏救民虽曰应天顺人出于不得已而然
 然以分言之则是以臣伐君以诸侯夺天子之位汤
 之心虽无所利于其间而其迹则近于利之者故克
 夏而胜之则[危*臬][危*瓦]而不自安诚以谓虑其所终而稽
 其所敝知后世乱臣贼子必有以我藉口而行其篡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055-0261c.png
 夺之谋以利之者故忸怩然惭其德之不及古而慨
 叹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彼其意诚以谓以臣伐
 君真吾之罪不以顺天应人之举为是固当然者其
 始终之际一出于诚实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未
 尝巧为文饰以为解免此所以不失为圣也汤既负
 惭德有不安之心矣仲虺于是推明汤之本意以为
 迫天人之望诚有不得己而不可以已者既已释成
 汤之疑于是解天下后世之惑也且如魏文帝既逼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055-0261d.png
 汉献帝而夺之位乃以受禅为名顾左右曰舜受禹
 之事吾知之矣其实篡夺而以舜禹之事欺其群臣
 人其可欺乎自古乱臣贼子多矣未有如曹丕之无
 忌惮也汤自以为称乱而天下后世不以为称乱曹
 丕自以为舜禹而天下后世不以为舜禹此君子所
 以为时中而小人所以无忌惮者也
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
 呜呼叹辞也言民之生有喜怒哀乐爱恶之欲失性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055-0262a.png
 命之情以争其所欲则侵盗攘夺无所不为矣不为
 之主以治之则欲者必争争而不已则乱矣此篇论
 厥初生民所为立君以治之之意也柳子厚曰生人
 之初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
 且无羽毛莫克自卫必将假物以为用夫假物者必
 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聪而
 明所服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
 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而无分其争必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055-0262b.png
 大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其德又大者
 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
 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有大者方伯连帅
 之类又就以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
 故有里胥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
 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此说为尽盖所以为之君者
 惟生民之争而无以主之则乱故也夫惟立君以主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055-0262c.png
 民之欲而民不至于乱故非天生聪明之主其耳目
 之闻见足以周知四方之情伪则不足以乂其乱也
 苟非其聪明足以闻其所不闻见其所不见则民之
 好恶哀乐之情抑郁于下而无由上达亦终于乱而
 已故必天生聪明然后可以乂斯民也天生聪明其
 聪明出夫天命之自然非人为之伪也如秦始皇魏
 武帝之徒岂谓其非聪明哉然其聪明出于天性而
 挟之以诈故以巧伪劫天下而服之虽能服之终亦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055-0262d.png
 叛而去者以其非天之生聪明故也王氏云民之有
 欲至于失性命之情以争之故攘夺诞谩无所不至
 为之主者非聪明足以胜之则乱而已此说大害义
 理夫所贵乎圣人者惟欲知天下好恶之情而已苟
 欲胜之则秦始皇魏武帝之聪明而已岂足以已其
 乱邪仲虺言此者盖谓天生民而立之君凡欲其聪
 明足以止乱而已今桀之虐斯民也如此已失夫所
 以立君乂民之意矣又所谓当诛而不得诛也武王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055-0263a.png
 誓师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
 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亦此意也齐宣王问孟子曰汤
 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
 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
 君也盖所谓立君者惟惧夫民之相与残贼而无以
 主之故也为之主而自为残贼焉则君之实丧矣非
 一夫而何孟子之意即仲虺之意也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055-0263b.png
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
 夏有昏德则非聪明矣非聪明之德则虐用其民矣
 故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而无有救之者桀之暴虐
 如此则失其所以为君之道矣桀失为君之道而生
 民之乱不可以无主也故天乃锡汤勇智智足以有
 谋勇足以有断即上所谓天生聪明时乂也盖惟智
 足以察斯民之情勇足以拯斯民之命是其聪明足
 以乂斯民也惟天以勇智锡汤是其意盖将使汤表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055-0263c.png
 仪天下以正万国此盖发上文惟天生民有欲无主
 乃乱之义也缵禹旧服兹率厥典言禹以聪明之德
 为天所命以治斯民而其子孙弗率以至于民坠涂
 炭故天之锡汤以勇智表正万邦者凡欲使汤继禹
 之功从其旧服以率其典常也天命既如此汤其可
 不奉若之哉原仲虺之意盖以为昏德如桀天既弃
 之不得而不伐勇智如汤天既命之不得不顺天命
 有桀之昏德非汤之勇智则不得为天吏有汤之勇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055-0263d.png
 智而桀无昏德则事之而已尚何伐之有哉以如是
 之勇智又适遭如是之昏德故以臣伐君而不为逆
 苟为君之昏不如桀臣之勇智不如汤则固不可以
 为汤之所为矣又何患其以是为口实哉
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
用爽厥师
 此又言夏之民涂炭甚矣而汤以勇智之德见忌于
 桀日惧危亡之不暇畏天之命不敢不奋其智勇以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055-0264a.png
 拯生民之命也自古英雄之君出而应世苟其深仁
 厚德为天人所归则必为虐君之所忌故汉高祖入
 秦关秦民大喜莫不欲高祖王秦者而项羽忌之鸿
 门之会几不得脱光武宣慰河北吏人喜悦争持牛
 酒迎劳而更始忌之遣使立之为萧王令罢兵光武
 不就徵乃得免使此二主不能见几而作自脱于虎
 口则斯民之命果谁为之拯溺哉汤之勇智既为天
 所锡矣故桀愈不安而欲殄灭之也仲虺言夏王自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055-0264b.png
 知其有罪自绝于天矣于是矫诬上天之命簧鼓流
 俗而虐用之矫与矫制之矫同诬伪也言桀自以其
 意而托言上天之意如此以惑其众也其详虽不可
 得而知意者如田单与燕人战每出约束必称神师
 之类单用兵行师出于一时之怪犹可言也桀为人
 主矫诬如此其罪大矣哉天命用不善之是用使商
 受天命用明其众爽明也盖圣人以其昭昭故能使
 人昭昭天之命也用爽厥师亦言其有昭昭之实也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055-0264c.png
简贤附势寔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
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此言桀之矫诬亦足以惑其众而致其党类之盛也
 简略也孟子曰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简有忽略
 之意言桀之众贤而无势则忽略之不贤而有势则
 附之若是者繁多有徒众盖桀君也其势尊小人之
 欲同恶相济者则附之其视汤之贤则忽略而不容
 也夫惟桀之众其盛如此则汤于是时以贤见疾可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055-0264d.png
 谓甚危矣故于是言我商家国于有夏之初已为桀
 所恶欲见剪除如苗之有莠如粟之有秕恐被锄治
 簸扬矣以桀喻苗粟以汤喻莠秕此但言势之危而
 立于此时必不见容也薛氏曾氏诸家皆以苗粟喻
 汤莠秕喻桀言商为桀政所乱然与下文不相属今
 所不取只当依先儒说也桀之初既视我商家若苗
 粟莠秕欲锄治簸扬之矣故我商家大小危慄惟恐
 以无罪见灭也肇我邦于有夏犹未盛也而且惧以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055-0265a.png
 无罪见灭况我之道德善言听闻于天下宜其愈见
 疾也史记曰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
 汤而囚之夏台夏台之囚虽不见经然以仲虺之言
 观之则知史记之言不虚矣桀之恶汤而欲杀之至
 于囚于夏台而几不得脱汤之伐之迹近于有挟也
 而汤曾不以为嫌仲虺且以是而释其惭德者将天
 命明威救生民涂炭之命所系甚大而不敢赦也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055-0265b.png
 此又言汤之盛德善政巍巍如是所以得民之心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
 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
 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
 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
 与纣也惟汤武之德既有以聚民之欲去民之恶故
 桀纣之民皆相率而归之虽欲牢辞固逊而不可得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055-0265c.png
 是桀纣驱民而使归之非汤武诱之而使来也老子
 曰惟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有天下舜禹之受禅汤武
 之征伐奄天下之众而有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
 天下不以为过者惟其未尝有利之之心而无以天
 下为苟其有一毫利之之心则天下必有不服者岂
 能创业垂统以贻子孙万世之业乎故仲虺言汤之
 盛德而首以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为言者谓汤之心
 清净不欲湛然不动举天下之声色货利曾不足以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055-0265d.png
 动其心则其伐夏救民以有天下果其有利之之心
 乎不迩声色言不近嬖宠也不殖货利言不营财贿
 也此圣人之盛德至大至刚不为外物之所变迁见
 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者汉孔氏曰既有圣德兼有此
 行其说失之矣见于所行者是真圣人之德岂不迩
 声色不殖货利之外别有圣德乎
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已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
信兆民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055-0266a.png
 此言汤之修身行已见于实效者如此其取天下固
 无利之之心也而又能官有德赏有功与天下同其
 利也人之勉于德者我则勉之以官与之共天位治
 天职也人之勉于功者我则勉之以赏优其禄廪荣
 其车服以旌宠之不必共天位治天职也盖有德者
 以官勉之有功者以赏勉之各称其实而已矣武王
 之崇德报功亦此意也非特此也又能用人惟已改
 过不吝而不徇一已之私也惟已与慎厥终惟其始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055-0266b.png
 之惟同言用人之言如自已出也若所谓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诸人以为善也王氏曰用人惟己巳
 知可用而后用之如此则是果于自任而不从天下
 之所好恶也王氏心术之异大抵如此改过不吝言
 已有过则改之无复吝惜若所谓过则无惮改也用
 人惟已则善者无不从改过不吝则不善者无不改
 此所以能合并为公以成其大也其发而为政又能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盖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055-0266c.png
 人之政也惟汤之德如上所言兹其所以明信于天
 下天下信之而欲以为君也孟子曰以万乘之国伐
 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桀之所以失天下
 之心者惟其肆为威虐故民坠涂炭而莫之拯汤于
 是时以宽仁之德彰信于天下故天下归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然汤之所以能成宽仁之德者其本则自
 于清净寡欲𦕈然天下举不足以动其心故能利与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055-0266d.png
 人同以施其不忍人之政兹其所以彰信于天下也
 盖拨乱反正以成帝王之业者苟有利之之心则将
 夺于物欲见利而动惑于声色货利之私遂至以私
 害公不能推其所有以与天下共其利刚愎自用逞
 其能而莫之改如此则所施者无非虐政是水之益
 深火之益热也古之人有失之者项羽是也汉高祖
 与项羽当秦之末俱兴义兵以除残去虐较其势则
 高祖之不如羽远甚然而高祖卒得天下而羽失之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055-0267a.png
 者以高祖之宽仁而羽则惟肆其暴虐而已原其高
 祖之所以宽仁者无他亦本于此数者之德而已观
 其入秦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秦宫室府库
 还军灞上则其志已不小矣而又不爱爵赏降城即
 以侯其将得贿即以分其士好谋能听从谏如转圜
 惟此数者之德皆备于已故其约法三章悉除去秦
 法而秦民皆安堵如故莫不欲高祖王秦者而项羽
 之所为则皆反是此其成败之势所不同也以高祖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055-0267b.png
 之成帝业者而推之则知仲虺所以推本成汤诞膺
 伐夏救民之意始于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改过不吝
 然后继之以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可谓知所先后矣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
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
戴商厥惟旧哉
 此又言汤既有宽仁之德彰信兆民矣于是言其吊
 伐之时为天下之所归向也汤之征伐盖始于葛其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055-0267c.png
 略见于仲虺之言其详见于孟子孟子曰汤居亳与
 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
 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
 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帅其民要其有酒食
 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
 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
 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055-0267d.png
 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
 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
 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
 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无罚孟子之时去
 古未远必其载籍之所传者如此是可执以明仲虺
 之意盖汤之于葛其始也未尝有伐之之意其祀也
 则遗之以牛羊既不祀也则使亳众往为之耕及其
 杀馈饷之童子然后不得已而伐之其伐之也非以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055-0268a.png
 快一时之私为匹夫匹妇之雠也汤之伐葛既为匹
 夫匹妇之雠则匹夫匹妇之有雠者莫不愿其为之
 复也故伐葛之后又有十一征焉皆所以复匹夫匹
 妇之雠也苏氏曰用兵如药石则病者惟恐其来之
 后也此说善矣故其十一征也东面而往征则西夷
 怨其来之后南面而往征则北狄怨其来之后曰均
 是民也何为先彼而后我哉所谓怨者与怨慕之怨
 同盖望其来而怨其不至非实怨之也言西夷怨北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055-0268b.png
 狄怨者孔氏曰举远以言则近者著矣所未伐之国
 则怨其来之后其所往伐者则其室家相庆曰徯予
 后久矣我后之来则自此可以苏息矣所未至之国
 则怨其不至而曰奚独后予所至之国则庆其来曰
 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所以责望于汤者如此其切
 而桀之恶日以滋至民之陷于水火者日以益多汤
 虽顾君臣上下之分忍而不诛而民欲脱于死亡者
 其迫切之情皆赴于汤汤不得而释之矣昔楚白公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055-0268c.png
 之父为郑所杀白公请伐郑于楚以报父之雠子西
 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
 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雠不远
 矣遂厉剑曰杀子西其意盖以吾雠也子西有可报
 之道而不为我报则雠在子西矣桀为斯民之所雠
 斯民之意以谓惟汤之宽仁可以救吾垂绝之命于
 水火之中故彼征则此怨此征则彼怨苟使汤安然
 自顾其私而不肯勉徇大义以救斯民则民之愁怨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055-0268d.png
 反归于汤矣故宁使己之有惭德而不忍失天下之
 望也民之戴商言民之戴我商家而望其拯救初征
 自葛之时己欲其为君以有天下矣非出于一时之
 偶然乘机射利而觊非所望也
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
乃其昌
 盖天下之常理如此中庸曰天之生物也必因其材
 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实天道之自然不容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055-0269a.png
 私意于其间也佑贤辅德显忠遂良此言为善者必
 为人之所助也其文则以小大为序良不如忠忠不
 如德德不如贤故汤之佑之辅之显之遂之亦称其
 德之小大而已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此言为不善者
 必为人之所侵陵也其文以轻重为序弱未至于昧
 昧未至于乱乱未至于亡汤之兼之攻之取之侮之
 亦称其不善之轻重而已此数句大抵言致人之辅
 助与夫侵侮者皆系夫其人之自取犹夫天之栽培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055-0269b.png
 倾覆不易之理也其文势则从便相配学者观其大
 意可也若求之太深必欲从而为之说如王氏所谓
 佑者右也辅者左也之类则将不胜其凿矣执天下
 之常理栽培倾覆之道不易如此圣人之于天下因
 其常理以应世接物有无道者则推而亡之有存道
 者则辅而固之如此则顺乎天而应乎人故于是邦
 乃其昌可以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矣桀有可亡之道
 其亡也已自取之矣汤之伐之亦不过因其将亡推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055-0269c.png
 而亡之而已果何容心哉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凡汤伐夏吊民之本意仲虺反覆陈其本末既以尽
 矣于是极陈为君艰难安常之道以致其终戒之意
 欲使汤致其无疆之恤以保其无疆之休也唐太宗
 时突厥颉利可汗请入朝帝乃谓廷臣曰突厥之疆
 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用是骄恣以失其民今日请入
 朝非困穷固如是乎朕纳之且喜且惧何则突厥衰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055-0269d.png
 则疆境自安矣故喜然朕或失道他日亦将如突厥
 能无惧乎卿等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仲虺
 之意正亦如此盖桀之所以亡者惟其果于自用故
 也汤之所以成王业者惟其德之日新也苟其终致
 其兢兢业业之意及其一旦为细行所累寖不克终
 则将枵然自满谓人莫已若如此则人心离矣桀之
 亡不可不监哉故谓德苟日新而无斁则万邦将怀
 我之德苟为一有自满之心则将以为德止于是矣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055-0270a.png
 以德为止于是而不修则用人惟已改过不吝之心
 自替矣如此则万邦之怀变而为九族之离亦岂难
 哉万邦惟怀九族乃离盖所以极言其人君有德则
 无所不服苟无德虽至亲犹叛之况疏者乎孟子曰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亦此意也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惟德之修也贵乎日新而无斁故继之曰王懋昭大
 德言自今以往王宜勉励以昭明其大德立大中之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055-0270b.png
 道于民盖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人性之所固有也
 惟其因物有迁故陷溺而不知返圣人先得人心之
 所同然还以民心所固有之中揭而示之使之率性
 而行得其所同然者共趋于大公至正之涂原其所
 以致此者则自夫人君昭其大德故也昭其大德是
 乃所以建中于民也而为王氏之学者以谓懋昭大
 德所以极高明所以处已也建中于民所以道中庸
 所以用人也夫高明中庸岂可分而为二致邪王氏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0055-0270c.png
 之学所以不可入圣人之道者盖其为见如此此实
 异端駮杂之论也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盖所以昭大
 德建中于民也易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
 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则不疑其所行也
 直内必以敬故在夫以礼制心方外必以义故在夫
 以义制事惟敬以直内故能义以方外其实一道也
 虽有内外之殊心事之别然敬义相须而行不可分
 为二也能如此则德日新万邦惟怀矣兹其所以能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0055-0270d.png
 垂优足之道于后嗣使子孙永保而无斁也
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
用则小
 此又论志自满德日新之异以终其义于是举其所
 闻之言者曰能自得师者王谓无所不师也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能自得师也能自得师则道
 德之归也如水之就下矣此王业之所以成也谓人
 莫已若则于已自用訑訑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
卷十四 第 35a 页 WYG0055-0271a.png
 外人心涣然离矣亡之道也所以能自得师者王者
 以好问则人乐告之以善故优游而有馀暇也所以
 谓人莫己若者亡者以自用则狭小而无所容故也
 能好问则自得师又以夫自用而谓人莫已若者为
 戒则德日新而万邦永怀矣
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

 仲虺又叹而总括其义以汤之始也既能不迩声色
卷十四 第 35b 页 WYG0055-0271b.png
 不殖货利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以成其王业岂有他
 哉惟慎厥终亦如其始则尽之矣能自得师以日新
 其德此慎终如始之道也既能慎终如始矣又能于
 有礼则封殖之于昏暴则覆亡之以终其推亡固存
 之义则民将永受其赐此盖天之道也天道如此而
 我能钦崇则天之所以命我以休命者可以永保矣
 商之宗社所以传祚数十世凡历六百年贤圣之君
 六七作其天命之永保者如此其原则自夫汤之日
卷十四 第 36a 页 WYG0055-0271c.png
 新其德以慎终如始者则自夫仲虺之谆谆告戒然
 则仲虺之相成汤其功业殆与伊尹相配矣是所以
 深嘉而屡叹也昔贾谊过秦论曰秦以区区之地致
 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然后以六合
 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
 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意谓攻之
 可以尚诈力而守之必资夫仁义秦以诈力攻之而
 不知以仁义守之故至于亡此说不然夫以诈力而
卷十四 第 36b 页 WYG0055-0271d.png
 攻之矣则其所知者诈力而已岂能复以仁义守之
 邪观仲虺之诰其始言汤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以
 至于彰信兆民以见其所以克夏者固如此篇终言
 德日新万邦惟怀以至于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
 以言其所以守已成之业以祈天永命者亦惟如此
 而已由是言之攻守岂有异势哉
 
 尚书全解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