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704-059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卷十一
            宋 真德秀 撰
 格物致知之要一
  明道术
   吾道源流之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
汤建中于民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704-0594d.png
孟子曰汤执中
  臣按尧舜禹汤数圣相传惟一中道中者何其命
  出于天地民受之以生者也其理散于事事物物
  之间莫不有当然一定之则不可过不可不及是
  所谓中也圣人迭兴以此为制治之准的曰执者
  操之以揆事也曰建者立之以范民也其体则极
  天理之正是名大中其用则酌时措之宜是名时
  中圣贤传授道统此其首见于经者然必于危微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704-0595a.png
  精一用其功然后有以为执中之本惟圣明参玩
  焉(见前第/五卷) 此章书言中
洪范(周书/篇名)五皇极(洪范九畴皇极居/五皇君也极至也)皇建其有极敛时
五福(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也)用敷锡厥庶民(敷布也锡与/也庶众也)
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淫邪/也朋)
(党/也)人无有比德(比谓私/相比附)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谋/虑者)
有为(有施/设者)有守(有操/守者)汝则念之不协于极(协合/也)不罹于
(罹遭/也)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704-0595b.png
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煢独而畏高明(煢独谓民之/微贱者高明)
(有位之/尊显者)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羞进/也)而邦其昌凡厥
正人既富方榖(榖善/也)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
(辜罪/也)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咎过/也)
偏无陂(偏不中也/陂不平也)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
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党不/公也)王道荡荡(荡荡广/远也)无党
无偏王道平平(平平平/易也)无反无侧(反反常也/侧不平也)王道正直
(正直不/偏邪也)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会合而来也/归来而至也)曰皇极之敷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704-0595c.png
言是彝是训(敷衍/也)于帝其训(帝天/也)凡厥庶民极之敷言
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

 朱熹曰洛书九数而五居中洪范九畴而皇极居五
 自汉孔氏训皇极为大中诸儒皆祖其说独尝以经
 之文义语脉求之而知其必不然也盖皇者君之称
 也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常在物之中央而四外
 望之以取正者也故以极为在中之准的则可而训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704-0595d.png
 极为中则不可若北辰之为天极脊栋之为屋极其
 义皆然而礼所谓民极诗所谓四方之极者于皇极
 之义为尤近顾今之说者既误于此而并失于彼是
 以其说展转迷谬而终不能以自明也即如旧说姑
 亦无问其他但即经文而读皇为大读极为中则夫
 所谓惟大作中大则受之为何等语乎今以熹说推
 之则人君以一身履至尊之位四方辐凑面内而环
 观之自东而望者不过此而西也自南而望者不过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704-0596a.png
 此而北也此天下之至中既居天下之至中则必有
 天下之绝德而后可以立至极之标准故必顺五行
 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协五纪以齐其政然后至
 极之标准卓然有以立乎天下之至中使夫面内而
 环观者莫不于是而取则焉语其仁则极天下之仁
 而天下之为仁者莫能加语其孝则极天下之孝而
 天下之为孝者莫能尚是则所谓皇极者也由是而
 权之以三德审之以卜筮验其休咎于天考其祸福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704-0596b.png
 于人如挈裘领岂有一毛之不顺哉此洛书之数所
 以虽始于一终于九而必以五居其中洪范之畴所
 以虽本于五行而究于福极而必以皇极为之主也
 若箕子之言有曰皇建其有极云者谓人君以其一
 身而立至极之标准于天下也其曰敛时五福用敷
 锡厥庶民者谓人君能建其极则为五福之所聚而
 又有以使民观感而化焉则是又能布此福而与其
 民也其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云者则谓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704-0596c.png
 民视君以为至极之标准而从其化则是复以此福
 还锡其君而使之长为至极之标准也其曰凡厥庶
 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云者则言民之
 所以能有是德者皆君之德有以为至极之标准也
 其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
 不罹于咎皇则受之云者则言君既立极于上而下
 之从化或有浅深迟速之不同其有谋者有才者有
 德者人君固当念之而不忘其或未能尽合而未抵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704-0596d.png
 乎大戾者亦当受之而不拒也其曰而康而色曰予
 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云者则谓
 人之有能革面从君而以好德自名则虽未必出于
 中心之实人君亦当因其自名而与之以善则是人
 者亦得以君为极而勉其实也其曰无虐煢独而畏
 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云者则谓
 君之于民一视同仁凡有才能皆使进善则人材众
 多而国赖以兴也其曰凡厥正人既富方榖汝弗能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704-0597a.png
 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
 福其作汝用咎云者则谓凡欲正人者必先有以富
 之然后可以纳之于善若不能有所赖于其家则此
 人必将陷于不义至其无复更有好德之心而后姑
 欲教之于脩身劝之以求福则已无及于事而其起
 以报汝唯有恶而无善矣盖人之气禀或清或浊或
 纯或駮有不可以一律齐者是以圣人所以立极于
 上者至严至密而所以接引于下者至宽至广虽彼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704-0597b.png
 之所以化于此者浅深迟速其效或有不同而吾之
 所以应于彼者长养涵育其心未尝不一也其曰无
 偏无陂至于归其有极云者则谓天下之人皆不敢
 徇其己私以从乎上之化而会归乎至极之标准也
 盖偏陂好恶者己私之生于心者也偏党反侧者己
 私之见于事者也王之义王之道王之路上之化也
 所谓皇极者也遵义遵道遵路方会其极也荡荡平
 平正直则已归于极矣其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704-0597c.png
 于帝其训云者则言人君以身立极而布令于下则
 其所以为常为教者皆天之理而不异乎上帝之降
 衷也其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
 之光云者则谓天下之人于君所命皆能受其教而
 谨行之则是能不自绝远而有以被其道德之光华
 也其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云者则谓人君
 能立至极之标准所以作亿兆之父母而为天下之
 王不然则有其位无其德不足以首出庶物而履天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704-0597d.png
 下之极尊矣是书也原于天之锡禹虽其茫昧幽眇
 有不可得而知者然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则已备
 矣顾其辞之宏深奥雅若有未易言者然常虚心平
 气而再三反复焉则亦坦然明白而无一字之可疑
 但先儒不察乎人君所以脩身立道之本是以误训
 皇极作大中又见其词多为含容宽大之言因复认
 中为含糊苟且不分善恶之意殊不知极虽居中而
 非有取乎中之义且中之为义又以其无过不及至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704-0598a.png
 精至当而无有毫釐之差亦非如其所指之云也乃
 以误认之中为误训之极不谨乎至严至密之体而
 务为至宽至广之量其弊将使人君不知修身以立
 政而堕于汉元帝之优游唐代宗之姑息卒至于是
 非颠倒贤否贸乱而祸败随之尚何敛福锡民之可
 望哉
  臣按洪范之书自汉儒以皇极为大中后人因之
  不敢辄议而箕子之本指于是湮晦者数千载矣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704-0598b.png
  朱熹以其深造自得之学始以人君立至极之标
  准为言使有天下者知其身在民上凡修身立政
  必极其至然后有以称其至尊至极之位虽箕子
  复生不易斯言矣以其关乎圣学之正传君道之
  大体故备其文而不敢杀庶以备观览云 此章
  书言皇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克胜也已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一日
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704-0598c.png
请问其目(目条/目也)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程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
 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
 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谢良佐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朱熹曰仁者本心之全德己谓身之私欲礼者天理
 之节文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704-0598d.png
 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
 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
 矣
 又曰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
 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非礼者己之
 欲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
 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无
 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请事斯语颜子默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704-0599a.png
 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
 疑也程子曰颜子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
 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
 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
 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
 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
 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704-0599b.png
 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
 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
 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已肆物忤出
 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其动箴曰哲人知几
 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
 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愚按
 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无以察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704-0599c.png
 其几非至健无以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
 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
 深玩
 或问颜渊问仁而夫子告之以此何也朱熹曰人受
 天地之中以生而仁义礼智之性具于其心仁虽专
 主于爱而实为本心之全德礼则专主于敬而实为
 天理之节文也然人有是身则耳目口体之间不能
 无私欲之累以违于礼而害夫仁则自其一身莫适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704-0599d.png
 为主而事物之间颠倒错乱无所不至矣此圣门之
 学所以汲汲于求仁而颜子之问夫子特以克己复
 礼告之盖欲其克去有己之私欲而复于天理之本
 然则夫本心之全德将不离乎此而无不尽也
 又曰己者人欲之私也礼者天理之公也一心之中
 二者不容并立而其相去之间不能以毫发出乎此
 则入乎彼出乎彼则入乎此是其克与不克复与不
 复如手反覆如臂屈伸诚欲为之其机固亦在我而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704-0600a.png
 已夫岂他人所得与(音/预)
 又曰非礼而勿视听者防其自外入而动于内也非
 礼而勿言动者谨其自内出而接于外也内外并进
 为仁之功不遗馀力矣然熟味圣言以求颜子之所
 用力其机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已自是而反则为
 天理自是而流则为人欲自是而克念则为圣自是
 而罔念则为狂特毫忽之间耳学者其可不谨其所
 择哉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704-0600b.png
 又曰性情之德无所不备而一言足以尽其妙曰仁
 而已所以求仁者盖亦多术而一言足以举其要曰
 克己复礼而已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
 所得以为心者也惟其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
 是以未发之前四德具焉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统
 已发之际四端著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恻隐之
 心无所不通此仁之体用所以涵育浑全周流贯彻
 专一心之妙而为众善之长也然人有是身则有耳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704-0600c.png
 目鼻口四肢之欲而或不能无害夫仁人而不仁则
 其所以灭天理穷人欲者将无所不至此君子之学
 所以汲汲于求仁而求仁之要亦曰去其所以害仁
 者而已盖非礼而视人欲之害仁也非礼而听人欲
 之害仁也非礼而言且动焉人欲之害仁也知人欲
 之所以害仁者在是于是有以拔其本塞其原克之
 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则其
 胸中之所存者岂不粹然天地生物之心而蔼乎其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704-0600d.png
 若春阳之温哉默而成之固无一理之不具而无一
 物之不该也感而通焉则无事之不得于理而无物
 之不被其爱矣
  臣按朱熹之于此章发明剖析无复馀蕴今具其
  文如右夫所谓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者目之于色
  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古之于香臭通名/之曰臭非如今人)
  (专以秽/为臭也)四肢之于安佚是也四者之欲未克则欲
  胜而理泯安得有仁此所以贵乎克也克者战胜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704-0601a.png
  攻取之谓私欲害人甚于寇贼故必勇往力行克
  而去之也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克伐怨欲四者
  皆私意也(原宪之所谓克欲以/胜人而非克己之谓)原宪但欲制之而
  不行便以为仁夫子所以不许之若克己则奋然
  决去之辞而非抑遏不行之谓如去恶木不但剪
  其枝条而必发撅其本根非颜子之大勇圣人肯
  轻许之哉仁之一字见于经者自仲虺之诰始曰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704-0601b.png
  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伊尹继之曰民罔常怀怀于
  有仁前乎此者如虞书所谓好生之德安民则惠
  即所谓仁而未有仁之名至商书而名始著然其
  所言大抵皆仁之用颜子之问孔子之答乃仁之
  体也二帝三王虽无己之可克然舜所谓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成汤之不迩声色不殖货
  利以礼制心其用功初无异于颜子也盖必有颜
  子之仁而后有二帝三王之仁此成已成物之相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704-0601c.png
  为终始也有天下者曷尝无好仁之心而为仁之
  难反甚于学者以物欲之为害者众也词人作赋
  乃以是许汉光武焉曰克己复礼允恭乎孝文自
  今观之光武则诚贤矣然废正后易太子皆私欲
  之为也其得以是称乎若唐太宗之济世安民不
  可谓无仁之用者原其所本亦以其从諌改过粗
  知所以自克者故其效亦不可掩惟其自克之功
  少而自纵之失多故仅能为太宗之仁而不能为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704-0601d.png
  二帝三王之仁惟圣明之君立志务学以帝王为
  的而不以汉唐自安则于孔门克复之功正当俛
  焉以用其力必至于天理全而人欲泯则天下
  仁
有日矣臣不胜惓惓  此章书言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贯通/也)曾子曰唯(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已矣者竭/尽无馀之辞)
 朱熹曰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汎应曲当用各不同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704-0602a.png
 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
 体之一耳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
 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又曰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汎应
 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
 此之外固无馀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乎此
 而难言之姑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
 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704-0602b.png
 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
 也以此观之则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
 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
 程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
 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
 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
 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704-0602c.png
 其才吾道一以贯之唯曾子为能达此此孔子所以
 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
 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违道不远是也斯乃下
 学上达之义又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此又就下教人
 朱熹又曰忠是根本恕是枝叶一者忠也以贯之者
 恕也忠因恕见恕由忠出又曰天地则无心之忠恕
 圣人是无为之忠恕学者则有为之忠恕或问圣人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704-0602d.png
 之忠即是诚否曰然圣人之恕即是仁否曰然在学
 者言之则忠近诚恕近仁又曰忠一本恕万殊一本
 是统会处万殊是流行处又曰忠恕一贯之注脚也
  臣按一贯之指朱熹尽之矣是岂惟学者所当知
  哉夫天之于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而洪纤小大各正性命焉人君以一身
  应天下之务苟不知道之大原而欲随事随物以
  应之各当其理难矣故忠恕者人君应万务之本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704-0603a.png
  也圣明在上诚能即先儒之说深穷其指而力行
  之则一心可以宰万物一理可以贯万事而圣门
  之功用在我矣
中庸(孔子之孙/子思作)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庸平常也
 或问名篇之义程子专以不偏为言吕氏专以无
 过不及为说二说固不同矣子乃合而一之何也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704-0603b.png
 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说推
 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中之义未发之前
 无所偏倚之名也无过不及者程子所谓中之道
 也见诸行事各得其中之名也盖不偏不倚犹立
 而不近四旁心之体地之中也无过不及犹行而
 不先不后理之当事之中也故于未发之大本则
 取不偏不倚之名而所以为无过不及之本体固
 在于是及其发而得中也虽其所主不能不偏于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704-0603c.png
 一事然其所以无过不及者是乃无偏倚者之所
 为而于一事之中亦未尝有偏倚也故程子又曰
 言和则中在其中言中则含喜怒哀乐在其中而
 吕氏亦曰当其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
 中以此心而应万物之变无往而非中矣是则二
 义虽殊而实相为体用此愚于名篇之义所以不
 得取此而遗彼也曰庸字之义程子以不易言之
 而子以为平常何也曰唯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704-0603d.png
 易若惊世骇俗之事则可暂而不得为常矣二说虽
 殊其致一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
 朱熹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
 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
 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704-0604a.png
 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又曰致
 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
 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
 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慎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
 处无少差谬而无时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
 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
 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而非有所待于外也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704-0604b.png
 或问中和之义朱熹曰天命之性万理具焉喜怒哀
 乐各有攸当方其未发浑然在中无所偏倚故谓之
 中及其发而皆得其当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谓之中
 者所以状性之德道之体也以其天地万物之理无
 所不该故曰天下之大本谓之和者所以著情之正
 道之用也以其古今人物之所共由故曰天下之达
 道盖天命之性纯粹至善而具于人心者其体用之
 全本皆如此不以圣愚而有加损也然静而不知所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704-0604c.png
 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矣动而不知所
 以节之则人欲肆而达道有所不行矣惟君子自其
 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以至
 于无一毫之偏倚而守之常不失焉则为有以致其
 中而大本之立日以益固矣尤于隐微幽独之际而
 所以慎其善恶之几者愈精愈密以至于无一毫之
 差谬而行之每不违焉则为有以致其和而达道之
 行日以益广矣致者用力而推致之以极其至之谓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704-0604d.png
 致焉而极其至至于静而无一息之不中则吾心正
 而天地之心亦正故阴阳动静各止其所而天地之
 心亦正矣动而无一事之不和则吾气顺而天地之
 气亦顺故充塞无间欢欣交通而万物于此乎育矣
 然则中和果二事乎曰观其一体一用之名则安得
 不二察其一体一用之实则此为彼体彼为此用如
 耳目之能视听视听之由耳目亦初非有二也
  臣按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此参天地赞化育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704-0605a.png
  之事也可谓难矣然求其所以用功者不过曰敬
  而已盖不睹不闻之时而戒惧者敬也巳所独知
  人所未知之时而致慎者亦敬也静时无不敬即
  所以致中动时无不敬即所以致和为人君者但
  当恪守一敬静时以此涵养动时以此省察以此
  存天理以此遏人欲工夫到极处即所谓致中致
  和自然天地位万物育如箕子洪范所谓肃乂哲
  谋圣而雨旸燠寒风应之董仲舒谓人君正心以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704-0605b.png
  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则阴阳和风雨时诸福之
  物莫不毕至皆是此理惟圣主深体力行之毋惮
  其难而不为则天下之幸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王肃本有反/字朱熹从之)
 朱熹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
 反是又曰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704-0605c.png
 而又能随时以取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
 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
 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慎不睹
 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
 而无所忌惮矣
 程颐曰欲知中庸无如权权须是时而为中特以手
 足胼胝(禹/也)闭户不出(颜/渊)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
 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704-0605d.png
 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
 又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厅
 之中为中一家则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
 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且如初寒时则薄裘
 为中如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则非中也三过其门不
 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不中矣居陋巷在
 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或曰男
 女不授受之类皆然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若丧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704-0606a.png
 祭则不如此矣
 杨时曰知中则知权不知权则是不知中也如一尺
 之物约五寸之中而执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小大之
 体殊则所执者轻重不等矣犹执五寸以为中是无
 权也盖五寸之执长短多寡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
 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则释五寸之约而唯轻重
 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权以中行中因权立中庸之书
 不言权其曰君子而时中盖所以为权也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704-0606b.png
  臣按程颐之论时中至矣杨时因其说而推明亦
  有补焉易之道以时义为主如乾之六爻当潜而
  潜中也当潜而见则非中矣当飞而飞中也当飞
  而潜则非中矣他卦亦然洪范三德当刚而刚中
  也当刚而柔则非中矣当正直而正直中也当正
  直而或刚或柔皆非中矣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
  然此人君抚世应物之大权然必以致知为本惟
  圣明深体焉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704-0606c.png
    以上论吾道源流之正一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704-0606d.png
 
 
 
 
 
 
 大学衍义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