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184-01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奥论卷六     宋 郑樵 撰
周礼经
   周礼辨
 周礼一书详周之制度而不及道化严于职守而阔
 略人主之身所以学者疑其非圣人之书案书传曰
 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
 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则是书之在
卷六 第 1b 页 WYG0184-0105b.png
 于周公摄政六年之后周公将复辟于成王此是书
 之所由作故周礼六官之首皆云辨方正位者此也
 周官序云成王黜商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案周
 公摄政时淮夷奄已与管蔡同乱成王即政之后淮
 夷又叛成王乃亲征之故云灭淮夷还归在丰
 作周官当是营洛既成之后作周礼还归在丰之后
 作周官是周官作于周礼之后明矣而郑众以书序
 言作周官为周礼则失之矣郑康成又以成王作周
卷六 第 2a 页 WYG0184-0105c.png
 官在摄政三年周公制礼在摄政六年愈失矣(殊不/知成)
 (王作周官既成书然后作诰命之辞以/戒臣下二郑之误皆因不见古文尚书)后来求其说
 而不得或谓文王治岐之制或谓成周理财之书或
 谓战国阴谋之书(何休/云)或谓汉儒附会之说(乃刘/歆作)
 谓末世渎乱不验之书纷纭之说无所折衷予谓非
 圣人之智不及此五等之爵九畿之服九州十二境
 闽蛮夷貊祭天祀地朝觐会同之事皆非文王时政
 所得及也以是书而加文王非爱文王者也虽其书
卷六 第 2b 页 WYG0184-0105d.png
 固详于理财而其规画也似巧而惠下也甚厚其经
 入也若丰而奉上也甚约谓为理财之书又非深知
 周礼者也使战国有如是之法则战国为三代矣使
 汉儒有如是之学尚或为汉儒乎惟见其所传不一
 故武帝视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而不知好也至后
 世孙处又独为之说曰周礼之作周公居摄六年之
 后书成归丰而实未尝行也(谓周公居摄六年将致/政于成王故作周官以)
 (遗之而老焉及周公卒成王受其书而归丰/遂令君陈主其事而训焉实未尝行之也)盖周公
卷六 第 3a 页 WYG0184-0106a.png
 之为周礼亦犹唐之显庆开元礼也唐人豫为之以
 待他日之用其实未尝行也惟其未经行故仅述大
 略俟其临事而损益之故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
 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
 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凡此皆豫为之未经行也
 虽然此一说也而不知周礼其所以难通者其规模
 与他经不类周礼一书有阙文(军司马舆/司马之类)有省文(遂/人)
 (匠人/之类)有兼官(三公三孤不必备教官/无府史胥徒皆兼官)有豫设(凡千里/封公四)
卷六 第 3b 页 WYG0184-0106b.png
 (封侯六伯十/一之类是也)有不常制(夏采方相/氏之类)有举其大纲者(四/两)
 (为卒之类/司马法云)有副相副贰者(自卿至下士同各随才高/下而同治此事司马司上)
 (下爵禄/事食)有常行者(六官分职各率其属正月/之吉垂法象魏之类是也)有不常
 行者(二至祀方泽大裘祀上帝合民诲国迁珠盘盟/诸侯之类是也注云圜丘服大裘方泽之祀经)
 (无其服周无迁国事至平王东迁盟诅不/及三王以上事皆豫为之而未经行也)今观诸经
 其措置规模不徒于弼亮天地和洽人神而盟诅雠
 伐凡所以待衰世者无不及也不徒以检柅君身防
 绝祸患而米盐丝枲凡所以任贱役者无不及也使
卷六 第 4a 页 WYG0184-0106c.png
 之维持一世则一世之人安使之维持百世则百世
 之人安使之维持千万世则千万世之人安贻谋燕
 翼后世岂无僻王皆赖前哲以免则周公之用心也
 所谓兼三王监二代尽在于是是书之作于周公与
 他经不类礼记就于汉儒则王制所说朝聘为文襄
 时事月令所说官名为战国间事曾未若周礼之纯
 乎周典也惜乎自成帝时虽著之七略终汉迄唐寥
 寥千百载间卒不置学官博士(王莽立博士生徒废/唐有生徒无博士)
卷六 第 4b 页 WYG0184-0106d.png
 可胜叹哉文中子居家未尝废周礼太宗叹周礼为
 真圣作其深知周礼者欤若夫后世用周礼王莽败
 于前荆公败于后此非周礼不可行而不善用周礼
 者之过也
  或谓使周礼果出于周孟子荅北宫锜毕战爵禄
  井地之问胡不取之以为据而仅见言其大略何
  邪
卷六 第 5a 页 WYG0184-0107a.png
 
 
 
 
 
 
 
 郑康成(作周官注引杜子春/郑众之学释其意)贾公彦(作疏唐/时人也)
卷六 第 5b 页 WYG0184-0107b.png
   天文总辨(尧典月令之记中星/冯相保章之言分次)
 愚尝传九章之秘术得钩股之法参考灵台之章推
 测仪象之度而获睹一书所谓鬼料窍者有历代诸
 史志之所未载古今诸图像之所未述使李淳风得
 之必志于晋(作天/文志)使于志宁得之必志于隋(作天/文志)使
 我朝刘羲叟得之必志于宋(作天/文志)是书出于隋传于
 唐至于我朝始入司天监术家秘之不显其名目之
 以鬼料窍世之得见者鲜矣其实则一步天歌也唐
卷六 第 6a 页 WYG0184-0107c.png
 书以为王希明所作而实非希明也隋有丹元子隐
 士之流也作其歌没其名至唐希明则引汉晋二志
 以释之而非出于希明也是书一出汉晋二志号为
 精天文者皆未足以尽天文何也盖古今天文志徒
 有星名而小大未得其象古今天文图徒有星形而
 远近未得其信如步天歌则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不
 言休祥而深知休祥者郑夹漈先生尝得是书而读
 之曰于时素秋无月清夜如水长诵一语凝目一星
卷六 第 6b 页 WYG0184-0107d.png
 不三四夜一天星斗尽萃其胸中矣夫不使志于晋
 志于隋志于唐而独传于我宋者则我朝一代之大
 典不待蔡邕作于汉刘知几作于唐而笔削已定矣
   中星辨(尧典月令/之中星)
 言天文者以斗建以昏中皆定戌时如此则六经之
 书凡言见者见于辰也凡言正者正于午也凡言中
 者中于未也凡言流者流于申也凡言伏者伏于戌
 也中星之说虽经传无明文要之其说有二有正于
卷六 第 7a 页 WYG0184-0108a.png
 午者谓之中(方/位)有中于未者谓之中(星宿之/伏见)尧典四
 仲迭建之星则以午为中月令昏旦之星则以未为
 中以午为中者谓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考中星以正
 四时故以午为中若夫论星辰之出没则又不然天
 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天势东南高而西北下凡星辰
 之运始则见于辰终则伏于戌自辰至戌正于午中
 于未焉故以未为中且以火星论之惟其以午为正
 故尧典言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五/月)惟其以未为中故
卷六 第 7b 页 WYG0184-0108b.png
 月令言季夏(六/月)昏火中惟其至申为流故诗曰七月
 流火惟其以辰为见以戌为伏故传曰火见于辰火
 伏而后蛰者毕不特火星为然诸星亦然如诗曰定
 之方中亦以十月取中于未也大扺己午未皆南方
 则以午为中辰巳午未申酉戌为火见伏之始终则
 以未为中两言尽之矣尧典则举四时之正而言之
 月令则举十二时之中而言之此其所以不同也(尧/典)
 (言分至之中中月/令言昏旦之)
卷六 第 8a 页 WYG0184-0108c.png

卷六 第 9a 页 WYG0184-0109a.png
   分野辨
 案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所域皆有分星
 如此则分星之说其来尚矣然古之星经至汉散亡
 保章氏分星不可考今堪舆所载虽有郡国所入度
 非古数也郑氏所引十二次之分本汉地理志大略
 见于左氏国语然汉费直班固蔡邕魏陈卓唐李淳
 风僧一行诸家之说大同小异其为十二州之分星
 明矣然尝疑之青正东玄枵在正北雍正西鹑首在
卷六 第 9b 页 WYG0184-0109b.png
 其南扬在东南而星纪在北冀在东北而大梁在正
 西徐在东而降娄在西豫与三河居天下之中而大
 火在正东鹑火在西南此其最差者也并在北而娵
 訾在北荆正南而鹑尾在南此其正得躔次者也益
 在西南而实沈在西幽在东北而析木在东兖在东
 而差北而寿星反在东此其得躔次之微差者也又
 何邪国语伶州鸠曰昔武王伐商岁在鹑火周分又
 云岁之所在即我分野贾公彦取为正义曰分星者
卷六 第 10a 页 WYG0184-0109c.png
 以诸国始分封之年值岁星所在之辰以为之分次
 此说非不知国有分星盖古人封国之初命以主祀
 之意昔尧舜封阏伯于商丘主辰则辰为商星商人
 是因封实沈于大夏主参则参为夏星唐人是因(今/晋)
 (阳县/是也)唐后为晋参为晋星如此则是古人始封国命
 以主祀之意无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其来久矣非
 因封国始有分星使封国之时岁星所在即为分星
 不应相土因阏伯晋人因实沈其为封国命祀之意
卷六 第 10b 页 WYG0184-0109d.png
 可考矣汉魏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辰次度
 数各因当时历数与岁星迁徙亦非天文之正不可为
 据又况魏徙大梁则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则上党
 入于舆鬼(并鬼皆/秦分)方战国未灭时星象之言要有明验
 今则同在甸畿之内或者又执汉书地理以求之则非
 也善乎唐一行之言十二次也惟以云汉始终言之云
 汉江河之气也认山河脉络于两戒识云汉升沈于四
 维下参以古汉郡国其于区处分野之所在如指诸掌
卷六 第 11a 页 WYG0184-0110a.png

卷六 第 12a 页 WYG0184-0110c.png

卷六 第 13a 页 WYG0184-0111a.png
 
 
 
 
 
 
 
 
卷六 第 13b 页 WYG0184-0111b.png
 
   五服九服辨
  周礼所以难通者有五一曰职方之说万里与禹
  贡五千里之制不同二曰封国公五百里与孟子
  王制公百里之制不同三曰载师田税用十二与
  三代什一之制不同四曰遂人沟洫之数与匠人
  多寡之制不同五曰比闾族党之读法无乃重扰
  吾民乎惟此五者之疑未释故后世疑周礼非圣
  人之书令皆案经文分析合而一之以释五者之
卷六 第 14a 页 WYG0184-0111c.png
  疑则知古者制度无不相合然后周礼得以为全
  书亦见先儒考古之未精耳
 禹贡有五服各五百里是禹之时地方五千里职万
 有九服亦各五百里并王畿千里则周之时地方万
 里矣五服九服之制虽若不同详考制度无不相合
 禹之五服各五百里自其一面而数之职方九服各
 五百里自其两面而数之也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
 各方千里禹贡之甸服五百里据一面而数之周畿
卷六 第 14b 页 WYG0184-0111d.png
 千里不在九服之内王畿之外定制为九服各五百
 里以两面相方而数之大抵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
 周之侯甸即禹之侯服周之男采即禹之绥服周之
 卫蛮即禹之要服周之镇夷即禹之荒服大率二畿
 当一服而周人镇服之外又有五百里藩服去王城
 二千五百里乃九州之外地增于禹贡五百里而已
 故行人之职其言九州之外谓之藩服则九州之外
 又有五百里之藩服明矣且禹贡五服而止周人必
卷六 第 15a 页 WYG0184-0112a.png
 加以五百里藩服何也求之禹贡亦莫不然禹贡既
 叙五服又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
 于四海是九州之外地也又如益稷曰弼成五服至
 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谓四海之
 外各建诸侯为之长岂非周之藩服乎详考制度无
 不相合求之里数未始不同先儒有禹加弼百里之
 说周斥大封疆之说后人又为图以实之皆考古未
 精耳然尚书之周官周礼之行人又有六服承辟六
卷六 第 15b 页 WYG0184-0112b.png
 服一朝之文何也盖王巡守及于六服六服之外夷
 服镇服即禹之荒服言六服则不及夷镇言九州之
 内则不及藩服明矣如此不特见二畿当一服藩服
 当四海之外今制而为图则周之王畿有乡遂稍县
 都即禹之甸服纳总铚秸粟米之地也周之侯服即
 禹采男之地周之甸服即禹诸侯之地周之男服即
 禹揆文教之地周之采服即禹奋武卫之地周之卫
 服即禹三百里夷之地周之要服即禹二百里蔡之
卷六 第 16a 页 WYG0184-0112c.png
 地周之夷服即禹三百里蛮之地周之镇服即禹二
 百里流之地周之藩服即禹九州之外地(此系周礼/第一疑难)
 (考之禹贡分/毫皆合见图)
   六服朝礼
 元年(侯/) 二年(侯甸/)三年(侯男/)四年(侯甸/采)五年(侯卫/)
 六年(侯甸/男要)七年(侯/) 八年(侯甸/采)九年(侯男/)十年(侯甸/卫)
 十一年(侯/)十二年(王巡/守)
  自甸服以下计之元年七年十一年惟侯服朝五
卷六 第 16b 页 WYG0184-0112d.png
  典并无朝礼郑氏谓于此年诸侯各使其大夫来
  殷頫也案尚书王制云六年六服一朝乃朝于京
  师又六年王乃巡守诸侯各朝于方岳是朝于巡
  守之所然周礼有春朝夏宗秋觐冬遇之名何也
  盖来以春则曰朝来以夏则曰宗来以秋则曰觐
  冬亦然犹汉法春曰朝秋曰请吴王春不朝使人
  为秋请之礼是也
卷六 第 17a 页 WYG0184-0113a.png

卷六 第 18a 页 WYG0184-0113c.png

卷六 第 19a 页 WYG0184-0114a.png

卷六 第 20a 页 WYG0184-0114c.png
 
 
 
 
 
 
 
 
卷六 第 20b 页 WYG0184-0114d.png
  诸侯之地当如孟子所言至开方之则如王制所
  记薛常州开方法百里之国开方得百里之国四
  是谓侯四百里七十里之国开方得七十里之国
  四是谓伯三百里四七二十八二百八十里举成
  数曰三百里五十里之国开方得五十里之国四
  是谓子二百里
卷六 第 21a 页 WYG0184-0115a.png

卷六 第 22a 页 WYG0184-0115c.png
   封国辨(附图百公五百里之/制与 里之制不同)
  王制与孟子皆言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书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子产曰古者列国
  一同(百/里)今大国数圻(千/里)若无侵小何以至此孟子
  曰周公之封于鲁太公之封于齐地非不足也而
  俭于百里(如孟子曰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亦开方之法也)又曰今滕绝
  长补短将五十里孔子以大国为千乘之国又曰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以开方之
卷六 第 22b 页 WYG0184-0115d.png
  法计之千乘百里之国方百里者以为方十里者
  百古者十井出一乘千井出百乘孟子曰千乘百
  乘之家谓万取千千取百是也此古者封国之制
  也
 案尚书王制孟子公孙侨皆谓诸侯爵分五等地分
 三等惟周礼大司徒则有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
 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之文先儒以为斥大封疆
 从而封建固不可后人又谓周礼所言五百里盖并
卷六 第 23a 页 WYG0184-0116a.png
 兼一易再易与夫附庸山川而言之孟子所言百里
 者举民赋实数言之也(谓山川林麓/不可以食)其说若善而未
 尽也五百里封公自有周礼以来说者纷纷不一到
 薛常州开方二百五十里之说无以易(今基田出于/司马法乃文)
 (王治岐/之制)孟子曰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王制
 曰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
 百此孟子所谓方者以纵横之数计之也周礼大司
 徒曰公侯五百里四百里职方曰凡千里之地以方
卷六 第 23b 页 WYG0184-0116b.png
 五百里封公则四公以四百里封侯则六侯此薛常
 州所谓开方者以四面之数计之也诸侯之地当如
 孟子所言至开方之说则当如司徒所记王畿千里
 以五百里开方之得百里者百公五百里以二百五
 十里开方之得百里者二十五侯四百里以二百里
 开方之得百里者十六伯三百里以百五十里开方
 之得百里者九子二百里以百里开方之得百里者
 四男一百里以五十里开方之得百里者二如此则
卷六 第 24a 页 WYG0184-0116c.png
 百里之国开方之得百里之国四是谓侯四百里七
 十里之国开方之得七十里之国四是谓伯三百里
 (四七二十八为二百八/十里举成数曰三百)五十里之国开方之得五十
 里之国四是谓子二百里凡千里之地以五百里封
 公则四公以四百里封侯则六侯以三百里封伯则
 十一伯以二百里封子则二十五子以百里封男则
 百男周惟有一公馀不曾封盖假设言之以是为建
 国之率耳非定数也苟如先儒之说尽九州之地以
卷六 第 24b 页 WYG0184-0116d.png
 封五等诸侯则汉之七国唐之藩镇之祸作于周久
 矣大扺周礼所言五等诸侯但言其班爵耳若夫分
 土实无过三等自夏殷以来未之有改何以知之如
 大司马之职曰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则周
 亦三等矣以至司服之服掌客之礼行人之冕章司
 仪之赞见皆分公一等侯伯一等子男一等是周亦
 三等无疑矣司徒则举四封而言之故曰封疆方五
 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一百里况夫地虽五等
卷六 第 25a 页 WYG0184-0117a.png
 食亦三等司徒云公之地五百里其食者半(半入/天子)
 伯之地四百里三百里其食三之一(一入/天子)子男之地
 二百里一百里其食四之一(一入/天子)是周官之地有五
 等而食亦三等明矣如此则知周虽五等封爵其分
 土亦无过三等与孟子之言合也
卷六 第 26a 页 WYG0184-0117c.png
 
 
 
 
 
 
 
 
卷六 第 26b 页 WYG0184-0117d.png
   贡助彻法(论制田取民之法之彻取透彻为义始/于张横渠无公田 说始于李泰伯)
 夏之贡使之自贡其所有以当赋谓之贡商之助藉
 民力而不税谓之助周之彻使民透彻而耕谓之彻
 孟子曰助者藉也彻者彻也(彻直/列反)呼为车辙之辙则
 无义注家又谓通用夏商之制则当为通彻之彻(敕/列)
 (切/)如汉书避武帝讳改彻侯为通侯是也横渠曰百
 亩而彻是透彻之彻一井而田九百亩公田百亩八
 家皆私百亩尽一井九百亩之田合八家通彻而耕
卷六 第 27a 页 WYG0184-0118a.png
 则功力均且相驱率无一家得惰者及已收穫则计
 亩裒分以裒分之数先取什之一归之公上其馀八
 家共分之此之谓彻年有上下则司稼行野观稼以
 出敛法公刘居邠彻田为粮宣王之时命召伯彻申
 伯土田春秋之时有若对哀公以盍彻之语皆彻也
 如此则井田易制不必如棋局然也王畿千里东西
 长南北短相覆为千里亦犹是也郑氏谓周制畿内
 用贡法税夫无公田邦国用助法制公田而不税如
卷六 第 27b 页 WYG0184-0118b.png
 此则公卿采地及九服之内尽是助法惟六乡六遂
 公邑二百里地用贡法与商制亦何异岂有天子自
 税民田而令诸侯俱为公田而不税哉予谓周之畿
 内以及天下诸侯一用彻法田皆为井井中为公田
 外为八家之田透彻而耕及其出税依公田之法而
 税之凡言公田商法也文王为商诸侯武王初得天
 下纯是商制到得周公摄政作礼乐方变助而为彻
 凡言周为公田皆在文武之时不知周公时后已变
卷六 第 28a 页 WYG0184-0118c.png
 之矣孟子曰惟助为有公田又曰虽周亦助也盖疑
 之之辞耳至滕文公问井地孟子对以圭田馀夫公
 田之说谓今可行也非实谓周有公田也夫圭田商
 制也周则土田矣馀夫二十五亩商制也周则皆有
 百亩矣人徒见大田之诗引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复
 疑是商制不知幽王政烦赋重君子伤今思古故引
 古公田以讽上章虽有曾孙是若之文安知非武王
 而以为成王哉传称谷出不过藉数正如孟子所谓
卷六 第 28b 页 WYG0184-0118d.png
 其实皆什一也非谓周有公田而借民力以耕也毛
 诗春秋论语孟子皆不谓周有公田后儒改之非也
 康成惑之亦非也然周公必变助法何也商末民顽
 吏猾公田之耕或不尽力版籍之入或有隐欺不如
 一委之民制其赋税而已此所以用彻法
   田税辨(郑氏论田税轻/近重远之失)
 什一天下之中正孟子所谓多则桀寡则貊周礼载
 师之职曰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
卷六 第 29a 页 WYG0184-0119a.png
 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惟其漆林
 之征二十而五康成注匠人亦引此谓田税轻近重
 远之失周公制法不当于十一之外又有二十而税
 三二十而税五者今案载师文曰凡任地谓之地则
 非田矣又曰园廛谓之园廛则亦非田矣又曰漆林
 则漆林又非田之所植矣岂得谓之田税盖园者不
 种五谷其种杂物所出不赀廛者工商杂处百货所
 聚其得必厚圣人抑末之意以为在国之园廛可轻
卷六 第 29b 页 WYG0184-0119b.png
 之而为二十而一如自郊以往每增之不过十二若
 以其地植漆林则非二十而五不可也据此上文谓
 任地谓园廛则知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征皆承上
 园廛之文耳所谓惟其者特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观
 上文无征二字下文又曰漆林之征则非田税明矣
 使周公之制田税果有十二之法何怪鲁宣之税亩
 哀公用田赋之过哉
   沟洫辨
卷六 第 30a 页 WYG0184-0119c.png
 遂人云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若
 案文读则一同之地有九万夫当得九川而川浍沟
 洫不几太多欤匠人云井间有沟成间有洫同间有
 浍若案文读则一同之地惟有一浍不几太少欤郑
 氏求其说而不得注遂人则曰此乡遂法以千夫万
 夫为制注匠人则曰此畿内之采地制井田异于乡
 遂及公邑考寻郑意以二处不同故谓乡遂制田不
 用井画惟以夫地为沟洫法采地制田则以田画而
卷六 第 30b 页 WYG0184-0119d.png
 为井田法是以遂人匠人制田之法分而为二矣求
 之于经则无明文详考匠人遂人所载沟洫制度无
 不相合何用立为异说分制田而为二但讲求周礼
 者未精耳今画为图以示之匠人之制举大槩而言
 遂人之制举一端而言无不合者一成之地九百夫
 一孔一井井中有一沟直一列凡九井计九个沟横
 通一洫直是十夫之地有一沟百夫之地有一洫九
 百夫之地有九洫而为一成之地若一同之地有百
卷六 第 31a 页 WYG0184-0120a.png
 成九万夫一孔为一成中有九洫(直/)横一列凡有十
 成计九十洫直通一大浍(横/)横九浍而两川周其外
 是谓九万夫之地合而言之成间有洫是一成有九
 洫同间有浍是一同有九浍匠人遂人之制无不相
 合周家井田之法通行于天下未尝有乡遂采地之
 异但遂人以一直言之故曰以达于畿匠人以四方
 言之故止一同耳而沟洫井田之制未尝有异也
  周礼得此段打破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及公邑
卷六 第 31b 页 WYG0184-0120b.png
  之疑然后周礼得为全书至出赋法又当以贡助
  彻为正
   读法辨
 周礼五家为比(有/长)五比为闾(二十五家/有一胥)四闾为族(百/家)
 (有/师)五族为党(五百家/有正)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有长)五州为乡
 (一万二千五/百家有大夫)州长每岁属民读法者四党正读法者
 七族师读法者十四闾胥读法者无数(州长正月之/吉各率其民)
 (读法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读法亦如之党/正四时孟月之吉属民读邦法春秋祭禜亦如之正)
卷六 第 32a 页 WYG0184-0120c.png
 (岁属民读法及大比亦如之族师月吉则属民读邦/法春秋祭酺亦如之闾胥掌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
 (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或者以为是日读法既于州长又于党
 正又于闾胥族师且将奔走而不暇不知何以措置
 予谓此法亦易晓如正月之吉读法州长党正族师
 咸预焉至四孟吉日读法则族师党正预焉州长不
 预到每月读法惟族师职耳此注所谓弥亲民者其
 教亦弥数正如今之劝农守倅令佐皆预焉其职各
 带劝农二字不必谓之更来迭往也
卷六 第 32b 页 WYG0184-0120d.png
   牛耕耦耕辨(三代井田/未用牛耕)
 尝谓古人末作者少而天下有惰农后世末作者多
 而天下无惰农岂古今人情相反邪抑时世使之然
 邪说者谓古者之田出于公故人人得以自耕而天
 下有惰农后世之田出于私贫者无可耕之地故天
 下无惰农此说固然也然又有一说盖古之耕也以
 耦耦则二人并力以发一耜此古人之所以有惰农
 也今之耕也以牛牛则用力少而耕倍此后世之所
卷六 第 33a 页 WYG0184-0121a.png
 以无惰农也求之六经古牛惟以服车不用于耕书
 曰肇牵车牛远服贾又曰放牛于桃林之野易曰服
 牛乘马诗曰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皆以服车为言否
 则用以祭祀而已周礼牛人之职共享牛膳牛犒牛
 兵车之牛而已又否则如田单之纵火齐王之衅钟
 而已以牛为耕秦汉之上未之前闻也禹式耦耕月
 令季冬令民计耦耕事语曰长沮桀溺耦而耕皆两
 人并力以发一耜此三代井田之制不用牛耕明矣
卷六 第 33b 页 WYG0184-0121b.png
 史称赵过始教民牛耕牛耕之利自赵过代田始前
 乎此者晁错募民耕实塞下庐舍蒺藜之具靡不备
 后乎此者充国上屯田簿器用桥亭之物无不详独
 不以牛为急者盖牛耕之利未闻也呜呼三代井田
 之制行而天下有惰农后世阡陌之法行而天下无
 惰农其教牛耕之力欤不可以不辨
  后世有牛耕及年号改元之事皆三代所未言
 六经奥论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