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184-00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奥论卷五     宋 郑樵撰
礼经
   三礼总辨
  仪礼者述冠婚丧祭朝聘飨射威仪之事
  周礼者周官政典之书述官府掌职之礼
  礼记者乃古经十七篇之外诸儒杂记合为一书
  三礼并是郑注北朝徐道明兼通之以授熊安生
卷五 第 1b 页 WYG0184-0095b.png
  孔颖达采取其说以为正义
 礼之别也有三曰周礼曰礼记曰仪礼孝经疏曰经
 礼三百威仪三千礼经说曰正经三百动仪三千礼
 器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曰礼仪三百威仪三
 千详此诸文当时制作本有二书其三百篇者记言
 官府职掌上下之序其三千者皆委曲升降进退之
 辞安知周礼仪礼乃周人之礼而所谓礼记者特二
 礼之传注耳汉兴礼经焚烧独甚惟鲁高堂生所传
卷五 第 2a 页 WYG0184-0096a.png
 士礼一十七篇今之仪礼是也与夫后苍曲台杂记
 数万言而已(曲台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学行礼于曲/台后苍礼记数万言号曰曲台杂记)
 今之礼记是也而周礼一书至武帝时河间献王得
 之于女子李氏失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献于武帝
 时藏之秘府五家之传莫得见焉(五家传弟子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
 (大戴/小戴)汉世诸儒传授皆以曲台杂记故二戴礼在宣
 帝时立学官周礼仪礼世虽传其书未有名家者至
 郑康成然后二经之训释始具焉至孔颖达贾公彦
卷五 第 2b 页 WYG0184-0096b.png
 而后三经之疏始备焉
  仲长统曰周礼之经礼记之传礼记作于汉儒虽
  名为经其实传也陆德明曰此记二礼之遗阙故
  名礼记如介僎宾主仪礼特言其名礼记兼述其
  事意今之礼记特仪礼之传耳传以传写为文或
  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谓之注者不敢传授特注
  己意而已皇氏以为自汉以前为传自汉以后为
  注然王肃在郑之后亦谓之传其说非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184-0096c.png
   三礼同异辨
 三礼之学其所以讹异者其端有四有出于前人之
 所行而后人更之者有出于圣门而传之各异者有
 后世诸儒损益前代自为一朝之典者有专门之学
 各自名家而以臆见为先代之训者此四者不可不
 知也何谓前人所行后人更之者昔者先王制礼因
 其时宜而已后世时异事殊从而易之墨始于晋髽
 始于鲁庙有二主始于齐桓朝服以缟始于季康以
卷五 第 3b 页 WYG0184-0096d.png
 至古者麻冕今也纯俭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同为
 一代而异制如此幸而遗说尚存得以推考因革之
 故设其不存则或同或异无乃滋后人之疑乎此三
 礼制度不能无乖异也何谓出于圣人之门而传之
 各异者昔者七十二子之在孔门闻道均矣夫子没
 而其说不同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小敛而
 奠曾子曰于西方子游曰于东方异父之道子游曰
 为之大功子夏曰为之齐衰曾子子游同师于夫子
卷五 第 4a 页 WYG0184-0097a.png
 而异说如此况复传之群弟子之门人则其失又远
 也从而信之则矛盾可疑从而疑之则其说有师承
 此三礼文义不能无乖异也何谓后世诸儒损益前
 代而自为一代之典昔者三代之世圣君贤臣各有
 制作迨夫秦汉儒生学士亦欲效之吕不韦作月令
 盖欲为秦典故祭祀官名不纯于周汉博士欲为汉
 制故封爵不纯于古后世明知二书出于秦汉犹且
 曰月令为周礼王制为商礼况三代之书所成非一
卷五 第 4b 页 WYG0184-0097b.png
 人所作非一时作周礼者未尝与仪礼谋作仪礼者
 未尝与周礼礼记谋又乌能使之无乖异也何谓专
 门之学欲自名家而妄以臆见为先代之训者昔者
 春秋之末能秉周礼者惟鲁而已而执羔执雁鲁人
 己不自知则礼之所存盖无几也延乎秦世灰灭殆
 尽汉世不爱高爵以延儒生宁弃黄金以酬断简诸
 儒斐然各述所闻杂以臆见而实未见古人全书故
 其学以霍山为南岳以太尉为尧官以商之诸侯为
卷五 第 5a 页 WYG0184-0097c.png
 千八百国以周之封域为千里者四十九以分陜处
 内为三公以大宰大宗大卜大士为六官当时信其
 古书而无疑后世以其传久远而不敢辨是非纷扰
 白黑混淆则又焉能使之无乖异乎礼学之讹以此
 郑氏注经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时不精详其
 可否而槩谓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贯则曲说以通之
 至今后世议明堂或以为五室或以为九室或以为
 十二室议太学或以为五学或以为当如辟雍或以
卷五 第 5b 页 WYG0184-0097d.png
 为当如胶庠或以为当如成均瞽宗询其言之所自
 则皆三礼之书察其书之所载则皆周礼之制夫明
 堂一也而制有三太学一也而名有六此何以使后
 世无疑哉
   仪礼辨(儒林传云徐生善为颂读曰/容故诸言礼为容者由徐氏)
 古人造士以礼乐与诗书并言之者仪礼是也古人
 六经以礼乐诗书春秋与易并言者仪礼是也仪礼
 一书当成王太平之日周公损益三代之制作为冠
卷五 第 6a 页 WYG0184-0098a.png
 婚丧祭之仪朝聘射飨之礼行于朝廷乡党之间名
 曰仪礼而乐寓焉正如后世礼乐舆服志之类汉兴
 传仪礼者出于高堂生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
 容文帝时以容为礼大夫(一士冠礼礼二士婚礼酒/三士相见 四乡饮)
 (礼公五乡射礼/九 食大夫礼) (六燕礼/十觐礼) (七大射礼礼八聘礼士/十一丧服 十二)
 (丧礼食十三既夕礼牢十四士虞礼七十五特/牲馈 礼 十六少 馈食礼 十 有司彻)后礼
 之古经出于鲁淹中河间献王得之凡五十六篇并
 威仪之事其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士礼同而字尤
卷五 第 6b 页 WYG0184-0098b.png
 多略今二十九篇乃逸礼案班固九流刘歆七略并
 不注仪礼往往汉儒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遂模效
 礼经而作之而范晔作后汉书云礼古经与周官经
 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者中兴以后郑众马融等为
 周官作传并不及仪礼(郑众马融以传周官而仪礼/一书未尝教授至康成传周)
 (官仪礼始/为之注也)则仪礼一书盖晚出无疑者故聘礼一篇
 所记宾介饔饩之物禾米薪刍之数笾豆簠簋之实
 铜壶时饔之列考于周官掌客之礼皆不相合儒服
卷五 第 7a 页 WYG0184-0098c.png
 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各为之训诂)凡发传曰以释其义者凡十有
 三又有问者曰何以何也之辞盖出于讲师设为问
 难以相解释此皆后儒之所增益明矣仪礼之书作
 于周公春秋以来礼典之书不存礼经之意已失三
 家僭鲁六卿擅晋礼之大者已不存矣士大夫略于
 礼而详于仪故殽烝之宴武子不能识彝器之荐籍
 谈不能对郊劳赠贿鲁昭公非不知礼而女叔齐以
 为仪也非礼也揖逊周旋之间赵简子非不知礼而
卷五 第 7b 页 WYG0184-0098d.png
 子太叔以为仪也非礼也而古人礼意未有能名者
 传至后世汉旧仪有二即为此容貌威仪事徐氏张
 氏不知经但能盘辟(音/僻)为礼容天下郡国有容吏皆
 诣学学之则天下所学仪礼者仅容貌威仪之末尔
 今仪礼十七篇郑康成王肃等为之注唐贞观中孔
 颖达撰五经正义疑周礼仪礼非周公书其后贾公
 彦始为仪礼疏因齐黄庆隋孟哲章句删取其要为
 疏五十卷韩文公尝苦仪礼难读又作读仪礼曰文
卷五 第 8a 页 WYG0184-0099a.png
 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惜乎吾不及其时进退揖
 逊于其间呜呼盛哉安得读仪礼如韩文公者与之
 论仪礼哉
乐书
   乐书
 古者以诗书礼乐造士谓之四教后世兼以易春秋
 谓之六艺汉唐并立五经博士曰诗书易礼春秋而
 已独乐一书无传焉六经之中礼记虽有乐记(乃乐/之传)
卷五 第 8b 页 WYG0184-0099b.png
 (非乐/之经)周礼虽有大司乐(乃乐之职/非乐之书)而不可谓之乐书
 三代以来礼乐达于天下行步则闻环佩之声大夫
 无故不去钟簴士无故不撤琴瑟故乐无事于书自
 周之衰礼颓乐坏天下指玉帛为礼钟鼓为乐太师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适蔡适秦入河入海乐工乐器
 一切沦亡后世所谓乐者始流于工伎之末矣汉兴
 搜求于脱略之中礼得于淹中乐得于制氏高堂生
 所传士礼十七篇徐氏张氏不知经但能盘辟为礼
卷五 第 9a 页 WYG0184-0099c.png
 容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其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
 不能言其义文帝时周礼未出魏乐人窦公(年百/八十)
 其书乃周官大宗伯大司乐二章武帝时河间献王
 好儒学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
 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后内史丞王定受
 之以授常山王禹成帝时献之有二十四篇及刘向
 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又与禹所传不同故著为别
 录(案别录则礼记四十九篇乐记在十九则乐记/十一篇入礼记已见于刘向著别录之前矣)
卷五 第 9b 页 WYG0184-0099d.png
 乐记所有乐本乐论乐诗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
 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十一篇之外(杂合为乐/记十一篇)
 (而章句/各有别)又有乐奏乐器乐作意始乐穆说律季札乐
 道乐义昭本昭颂窦公十二篇名存而辞亡则乐书
 遗阙多矣虽六经之乐书不存其乐制乐官杂出于
 二礼之书犹可覆也二戴礼虽立乐官于宣帝之时
 并无乐记篇至后汉马融始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
 篇足之为四十九篇行于世周礼礼记为乐书之遗
卷五 第 10a 页 WYG0184-0100a.png
 而后世不列之学官唐有周礼生徒而无周礼学官
 良可惜也吁乐书之不存于后世久矣唐之李嗣真
 振铎于地而黄钟自应张文收断竹为律而哑钟自
 鸣乐书虽亡而人心之乐未始不存也
   乐书传授
 窦公(文帝/)献王(武帝/)王定(成帝/)刘歆(成帝/)校书得二
 十五篇与马融不同作别录
   礼以情为本
卷五 第 10b 页 WYG0184-0100b.png
 礼本于人情情生而礼随之古者民淳事简礼制虽
 未有然斯民不能无室家之情则冠婚之礼已萌乎
 其中不能无交际之情则乡射之礼已萌乎其中不
 能无追慕之情则丧祭之礼已萌乎其中自是已还
 日趋于文燔黍捭豚足以尽相爱之礼矣必以为未
 足积而至于笾豆鼎俎徐行后长足以尽相敬之礼
 矣必以为未足积而至于宾主百拜其文非不盛也
 然即其真情而观之则笾豆鼎俎未必如燔黍捭豚
卷五 第 11a 页 WYG0184-0100c.png
 相爱之厚也宾主百拜未必如徐行后长相亲之密
 也大扺礼有本有文情者其本也享食之文揖逊拜
 跪其本则敬而已丧纪之文擗踊哭泣其本则哀而
 已祭礼之文祼献酬酢其本则诚而已即其本而观
 之日用三牲可以为养啜粟饮水亦可以为养袭冒
 绞紟可以为葬敛手足形亦可以为葬庭实旅百可
 以为享瓠叶兔首亦可以为享区区之文不患其不
 该也有其本而无其文尚可以义起有其文而无其
卷五 第 11b 页 WYG0184-0100d.png
 本则并与文俱废矣何谓礼本情而已
   礼文损益辨(礼文损/益有三)
 商周之兴所以损益礼文者其说有三一以观诸侯
 之从违二以盛本朝之文物三以大先王之制度所
 谓观诸侯之从违者商周之初与列国等夷耳一旦
 起而君之其服与贰未可知也先王思有以一其心
 于是乎正朔建丑者易而建子服色尚白者因而尚
 赤戎车乘翰者改而乘騵播诸天下与之更始其果
卷五 第 12a 页 WYG0184-0101a.png
 心服乎则必正朔服色舍旧而从新诗所谓时迈其
 邦昊天其子之者也其心不服乎则必正朔服色袭
 旧而不改王制所以革制度衣服者为叛叛者君讨
 之也所谓盛本朝之文物者天下之民日趋于文方
 以台门纳陛为贵吾故以茅茨土阶临之方以干戈
 羽籥为羡吾故以蒉桴土鼓乐之势有不可故因其
 罍樽著樽而加以牺象因其鸡彝斝彝而加以黄目
 因其四琏六瑚而加以八簋因其钩车大辂而加以
卷五 第 12b 页 WYG0184-0101b.png
 玉辂于以示天子之尊于以备宗庙之饰则天下知
 所畏而不敢犯矣所谓大先王之制度者商周之初
 皆积累数百年而有天下后世子孙求其制度之出
 于先祖者张而大之以为一朝之盛彻田为粮公刘
 居邠之所行也周公因之而备井田之制通为天下
 彻法而革夏商之贡助皋门应门太王宅邠之所立
 也周公因之而定五门之制使诸侯惟有库雉而不
 得有皋应灵台辟雍文王都丰之所营也周公因之
卷五 第 13a 页 WYG0184-0101c.png
 而定三雍之制使诸侯得为观台泮宫而不得为灵
 台辟雍盖所以明王业之基焉礼文之损益不出于
 三者而已矣
   礼记总辨
 三代正礼残阙无复能明礼记一书出自孔氏七十
 二子各撰所闻或录旧礼之义或述变礼之由或兼
 记体履或杂叙得失编而录之以为此记汉兴孔家
 之书杂出于当时者二百一十四篇(汉兴记数万言/于后苍号曲台)
卷五 第 13b 页 WYG0184-0101d.png
 (杂记河间献王得旧礼一百有三十篇集而上之又/有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
 (氏记二十一篇王史二氏战国时人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为二百一十四篇)大戴删为
 八十五篇小戴删为四十六篇至马融又益以明堂
 位月令乐记三篇为四十九篇行于世谓之礼记礼
 记一书曲礼论撰于曲台而不及五礼之大本(其言/委琐)
 (有放饭齧骨之语而/五礼之本无闻焉)王制著述于博士而尽失先王
 之大意月令摘于吕览而录秦世之官(太/尉)缁衣本乎
 尼子而改鲁论之文(教之以德齐之以刑取/夫子之言而增损之)礼运载
卷五 第 14a 页 WYG0184-0102a.png
 夫子之说(大道/之言)有亏于名教经解引易之纬书而尝
 禘之说多牵夫子之绪论明堂位论周公践阼世世
 祀以天子礼乐檀弓载舜葬苍梧夫子墓马鬣封之
 类皆流俗之妄语儒行全无义理如后世游说之士
 所誇太者(伊川/云)玉藻一篇颠倒错乱且不可以句读
 内则载养老三十馀语其文全与乐记同故胡先生
 寅曰礼记出于孔子弟子必去吕不韦之月令汉儒
 之王制其次则经解儒行之类仍博集名儒择冠婚
卷五 第 14b 页 WYG0184-0102b.png
 丧祭燕射相见之礼典以类相从然后可为一书若
 中庸大学子思孟子之论也不可附之礼篇至于乐
 记表记学记坊记燕居缁衣格言甚多当为中庸大
 学之次礼运礼器玉藻郊特牲之类又其次也如曲
 礼祭义祭法射义等篇戾古已多又王制月令之下
 然唐王岩于明皇时请删去礼记旧文益以今事张
 说以礼记不刋之书去圣益远不可改易今礼记之
 月令私本皆用郑注监本月令乃唐明皇删定李林
卷五 第 15a 页 WYG0184-0102c.png
 甫所注端拱中李至判国子监尝请复古文本以朝廷
 祭祀仪制等多本唐注故至今不能改吁去一旧事复
 一古法尚重于依违而不决况礼记之全书乎大抵四十
 九篇之书虽杂出于诸儒传记而不能悉得圣人之旨
 然其文繁其义博学者观之如适大都之市珍珠宝贝
 随其所取如游阿房之宫千门万户随其所入博而约
 之亦可弗畔未可以其言非尽出于夫子而轻议之也
   礼记传授 并传小戴学
卷五 第 15b 页 WYG0184-0102d.png
                  大戴
 五传弟子高堂生 萧奋 孟卿 后苍 小戴 卢植
                  庆普 马融
 郑康成本卢马说为之注 唐孔颖达疏
   月令
 月令吕不韦招秦客作吕览一书著十二月记合十
 馀万言名吕氏春秋书成垂千金咸阳市曰有能增
 减一字者与之汉儒取其篇首皆有月令故名之今
卷五 第 16a 页 WYG0184-0103a.png
 以其书考之周无太尉惟秦有之而月令云乃命太
 尉是官名不合也周无腊祭惟秦有之而月令云腊
 先祖是祭名不合也秦以十月为岁首而月令云季
 秋为来岁受朔是时不合也周以大冕郊天以大裘
 五辂大常迎气而月令车服并依时色是事不合也
 古无有养壮佼之名月令有之此皆秦人法制是制
 不合也案始皇十二年不韦已死至十六年始皇并
 天下以十月为岁首方秦以建亥首岁而不韦已死
卷五 第 16b 页 WYG0184-0103b.png
 至十六年数岁矣今其书以来岁受朔之文必是后
 人附益以成书由今观之淮南有时则训其文全与
 月令同所差不过百字戴德撰夏小正一卷乃夏四
 时之书全类月令然乙鸟作丹鸟若考之夏正又皆
 不合二家之书皆如月令所载不如月令之密故马
 融舍二家而取月令附于戴记以传后世亦已精别
 之矣汉制多举月令唐及本朝亦遵奉之今监本礼
 记月令乃唐明皇删定李林甫注端拱中李至判国
卷五 第 17a 页 WYG0184-0103c.png
 子监尝请复古文本下两制馆建议胡旦等皆以为
 然独王元之不同遂寝后复数有言者终以朝廷祭
 祀仪制等多依唐注故至今不能改而私本则用郑
 注月令之书取重于后世如此今历法多用之未可
 以官名祭名时事之用秦制而轻议之也(月令十二/月日在女)
 (而藏冰杜预注左传则以/十二月日在虚危而藏冰)
   王制
 夫子曰述而不作又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
卷五 第 17b 页 WYG0184-0103d.png
 也汉文帝时诸儒刺经作王制博士诸生果何人哉
 而能为不刋之典以传无穷其论封建受田授地班
 禄之制则依放孟子言禘祫烝尝之说则采春秋之
 说而失其旨言狱讼正听之辞则采三代之意而录
 秦人之官言巡狩则窃书之文言官则窃左氏之语
 其馀杂取公谷等说而益之以已见甚而所说朝聘
 为文襄时事而大聘与朝又是晋文公霸时所制正
 所谓不知而作也虽其言未必尽非要之牴牾者多
卷五 第 18a 页 WYG0184-0104a.png
 矣孔子之时杞宋之文献不足而夏商之礼文不足
 徵矣孟子之时诸侯已去其籍周制又无所稽矣所
 谓王制者将周制乎抑夏商之制乎
   中庸(子思孟子言性/善传道有浅深)
  中庸四十七篇所传者子思一篇孟子七篇中庸
  之说皆散在其中疑先儒抄其师语以成篇如乐
  记然
 中庸之书虽出于子思其实孔氏之遗书也七篇之
卷五 第 18b 页 WYG0184-0104b.png
 书虽作于孟子其实传于子思合二书而考之其言
 同其旨同而其间不能无毫釐之别此可以见圣贤
 传道之浅深也中庸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即孟
 子之所谓性也中庸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孟子
 之所谓善也二子之言若无以异也然子思分性善
 而为二孟子则合性善而为一言其中节而和者不
 言其不中节者此所以启后世性恶善恶混之说也
 未若子思之言为得也中庸曰夫妇之愚不肖可以
卷五 第 19a 页 WYG0184-0104c.png
 与知与行焉此言圣人之道皆出于天下之所能行
 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言天下之人皆可以
 行圣人之道也二子之言若无以异也然子思取必
 于圣人之道而孟子则取必于天下之人天下苟有
 丹朱商均之不肖而不足以为善则孟子之论废矣
 未若子思之言千载同是而莫敢非之者夫中庸之
 书出于孔氏传之子思又传之孟子其立论则同其
 明道则一而少有毫釐之差则后世莫不争出所长
卷五 第 19b 页 WYG0184-0104d.png
 角立其说以与之敌况下而荀卿杨雄韩愈之立论
 欲以取信于人不其难矣乎
 
 
 
 
 
 六经奥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