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184-007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奥论卷四     宋 郑樵 撰
春秋经
   春秋总辨(有已经未经夫子笔削之春秋/)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有未经夫子笔削之春秋(西/周)
 (四百/年事)有已经夫子笔削之春秋(东迁后二百/四十二年事)孔颖达
 曰春秋之名无所经见惟昭二年韩起来聘见鲁春
 秋晋语司马侯对悼公云羊舌肸习于春秋(以其善/行以其)
卷四 第 1b 页 WYG0184-0074b.png
 (恶/戒)悼公使之傅其太子(此一句/出琐语)楚语申叔时论傅太
 子之法亦云教之以春秋由此观之是周之典礼不
 存惟鲁春秋为列国所重皆在夫子未脩之前旧有
 春秋之目则韩起之所见与叔向叔时之所学者乃
 周公伯禽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列国礼乐征伐等事
 无不备载皆周之盛时为王之典章此杜预所谓周
 之旧典礼经是也今汲冢琐语亦有鲁春秋记鲁献
 公十七年事诸如此类皆夫子未生之前未经笔削
卷四 第 2a 页 WYG0184-0075a.png
 之春秋也(西东周六/百年事)孟子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
 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
 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
 矣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诸
 如此类皆鲁史记东迁已后事已经夫子笔削之春
 秋也(自平王四/十九年始)或谓春秋之名取赏以春夏刑以秋
 冬或谓一褒一贬若春若秋或谓春获麟秋成书(公/羊)
 (正义解/获麟云)谓之春秋皆非也惟杜预所谓年有四时故
卷四 第 2b 页 WYG0184-0075b.png
 错举以为所记之名此说得之汲冢琐语记夫子时
 事自为夏殷春秋(见史/通)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以至
 晏子虞卿吕不韦陆贾著书皆曰春秋盖当时述作
 之流于正史外各记其书皆取春秋以名之然观其
 篇第本无年月与错举春秋以为所记之名则异矣
 或曰春秋之名如此而圣人作经之意则何如曰圣
 人之意其有忧乎古者诸侯之国各自有史书成而
 献于王王命内史掌之以别其同异考其虚实而知
卷四 第 3a 页 WYG0184-0075c.png
 其美恶周自东迁以来威令不振诸侯无所禀畏而
 史官有虚美隐恶者百世之下众史并作予夺不同
 如董狐书赵盾之罪出于史臣之私郑史书薰隧之
 盟屈于权臣之势善善恶恶不足以惩劝圣人因鲁
 史记以閒见其事笔而为经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约
 于一万八千言之间使后世因列国之史断以圣人
 之经则史之不实者即经以传其实经之所不载者
 即史以知其详此则圣人之意而左氏取之以为传
卷四 第 3b 页 WYG0184-0075d.png
 也吁春秋一经造端乎鲁及其至也为周造端乎一
 国及其至也为天下造端乎一时及其至也为万世
 吾于此见之
   始隐辨(始隐实为东周四百始年/)
 案平王在位五十一年东迁之初乃为鲁孝公末年
 越明年而惠公立立四十七年而隐公立(岁在/已未)时平
 王在位已四十九年矣是平王东迁王道绝者四十
 九年春秋何不始孝惠而始隐公此夫子不忍遽绝
卷四 第 4a 页 WYG0184-0076a.png
 之意也不忍遽绝之则有所待也东迁之初流风善
 政犹有存者郑武公入为司徒善于其职则犹用贤
 也晋侯捍王于艰锡之秬鬯则犹有诰命也王曰其
 归视尔师则诸侯犹来朝也义和谥为文侯则列国
 犹有请也及平王在位日久不能自强于政治弃其
 九族葛藟有终远兄弟之刺不抚其民周人有束薪
 蒲楚之讥至其末年失道滋甚乃以天子之尊下赗
 诸侯之妾于是三纲沦九法斁人望绝矣春秋于此
卷四 第 4b 页 WYG0184-0076b.png
 有不得已而始于隐也或曰始于平王者以平王之
 不君始于隐公者以隐公之不臣隐公以庶篡桓桓
 又以弟弑兄天子不能诛方伯不能讨天下岂复有
 君臣之道乎或曰春秋始隐贤其逊国果如是说则
 隐不当称公矣且隐公生不复辟死不成摄况贤其
 逊国乎然则春秋始隐之意果何如哉尝即春秋之
 始年而观之夫子名虽始隐而意在周昔扬子云作
 太玄张平子曰汉其后得二百岁乎作者见之矣其
卷四 第 5a 页 WYG0184-0076c.png
 后果二百岁而魏兴春秋始隐亦犹是也文武都丰
 镐为西周平王都洛为东周西周之政书有诰命存
 诗有雅颂作盛德大业炳如也惟东周以来赏罚纪
 纲荡不可考圣人欲为之书则东迁周事也夫子陪
 臣有不当为乃托鲁以名其书耳案武王克商岁在
 己卯隐公即位岁在己未其相去盖四百一年也周
 家之兴历年八百夫子以西周以前四百年事托之
 诗书东周以后四百年事托之春秋而隐公元年实
卷四 第 5b 页 WYG0184-0076d.png
 为后四百年始事此春秋所以不得不始隐也名虽
 始隐而意在周故虽未尝尽录平王之事而实承平
 王末年虽未尝起东迁之始而实具东迁之本末则
 亦圣人以此示其期耳然则春秋始隐之意在周而
 不在鲁明矣史记以隐善逊故始隐其作史记以太
 伯为世家之首伯夷为列传之首取其善逊则失矣
   终获麟辨(春秋不害为感麟而作/)
 终获麟者服虔曰麟中央土之兽土为信信乃孔子
卷四 第 6a 页 WYG0184-0077a.png
 之史脩其母致其子何休又本之公羊曰孔子案图
 录知康圣刘季当代周薪薪乃庶人燃火之象火为
 赤帝故麟为薪者所获(左氏无心于刘氏/为尧后引之却是)西狩者从
 东至西东卯西金为汉姓其言诡谲如此固不足信
 或谓春秋成而麟至鲁胡安国以为文成而麟至不
 可谓妖妄而进评金縢之书启而天反风罪已之言
 发而星退舍箫韶九成凤仪于庭鲁史成经麟出于
 野此理之常不可谓无然其言亦未尽或者又谓春
卷四 第 6b 页 WYG0184-0077b.png
 秋感麟而作以问于伊川伊川以为夫子之意盖亦
 有素因此一事而作故亦因此一事而终其书春秋
 不害为获麟而作然麟不世出春秋岂不作因图书
 而画卦使图书不出八卦亦须作惟此言得之或者
 又曰春秋绝笔于获麟谓仲尼伤已之不遇而绝笔
 也不知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夫子之叹久矣岂至是
 而后知之邪左氏谓圣人之意初不在此故续经至
 夫子卒使夫子果因获麟而绝笔为一经之主意左
卷四 第 7a 页 WYG0184-0077c.png
 氏于三家闻见最优岂不知此况敢续经乎大抵终
 于获麟此史家之常事圣人初无意也麟获于哀公
 十四年春秋成于是年之九月越二年而孔子卒凡
 史家纪录时事必阙其近数年俟他日裒集所未闻
 而载之非如后世日历之所记也不幸夫子遽卒而
 以麟为春秋之祥以获麟为夫子之衰可乎大抵汉
 世经师推寻圣人太过适以启天下之疑不知圣人
 初无意于此也或者又强为之说曰不书地不使麟
卷四 第 7b 页 WYG0184-0077d.png
 以地得也不书公不使麟以公得也呜呼以是而论
 春秋岂真知春秋也哉如史记谓终于获麟则非矣
   正朔总论
 或问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曰古今之历皆建寅其
 朔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则汤武何以独异之也
 曰殷周之所以异其建者上以明历数之归已下以
 示诸侯之从违也汤武革命而有天下三千国之多
 八百国之众其从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违我也吾
卷四 第 8a 页 WYG0184-0078a.png
 不得而知之独以正朔之异尚以承天命之归己以
 示人心之从违是故服则缵禹政则反商独于正朔
 微有更易尔初非各出其术以求异也然则何以谓
 古之历皆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详五帝以
 来岂无可传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会于天历之
 营室是颛帝之历已建寅矣析因夷隩始以仲春终
 以仲冬是尧帝之历又建寅矣舜之正月元日禹之
 正月朔旦则无非建寅矣尝观豳风七月之诗述公
卷四 第 8b 页 WYG0184-0078b.png
 刘后稷之事实当虞夏之际其劝相农事亦准七月
 流火之候此古历建寅之明验也至汤建丑以首事
 复建子以起数而历元亦不以立春为节更以十一
 月朔旦冬至为元周人因之而正朔与历若与夏异
 矣然商书曰元祀十有二月周礼曰正岁十有一月
 虽建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历修祠举事仍案夏时
 皆不自用其制秦汉之建亥亦犹是也朝贺典礼皆
 首十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今而不能易也新
卷四 第 9a 页 WYG0184-0078c.png
 莽尝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尝建丑矣未几而复建寅
 唐肃宗亦尝建子矣未几而复建寅岂汤武能易之
 后人独不可得而易之邪以汤武易之为是邪胡为
 不能以传远以汤武易之为非邪胡为亦可行之一
 代而遂止也盖尝论之编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
 惠文君纪年始于汉之武帝自武帝立年号以纪元
 改秦正而用夏吾知千万世而下汤武复兴不能易
 也何者汉非用夏也盖用古历也殷周未有改元之
卷四 第 9b 页 WYG0184-0078d.png
 法此子丑之所由建武帝易之而为年号有年号以
 明历数之归己以示天下之从违虽易代之法不过
 如此又何必复建子建丑以为赘乎此新莽曹魏唐
 肃宗所以随改而随废也吁孰谓武帝之智犹有殷
 周之所不逮者哉(此正武帝改年号之意汤武/用之不甚明白却创造子丑)
   六经正朔图
 夏正 寅正月(尧舜禹皆以/建寅为正)
  周易 兑正秋也 临(二/阳)至于八月有凶七日来
卷四 第 10a 页 WYG0184-0079a.png
     复(一/阳)
  书  以殷仲春以正仲夏(尧/)正月上日(舜/)正月
     朔旦(禹/)
  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涤场(七月/诗)四月
     维夏六月徂暑(大东/诗)六月北伐(六月/诗)十月
     之交正月繁霜(注以夏四月八月非也二/诗同出小雅何以独用周)
     (正/)
  春秋 以夏正纪月巡守烝享用夏正传曰其九
卷四 第 10b 页 WYG0184-0079b.png
     月十月之交乎秋大熟未穫
  礼记 月令季秋(九/月)待来岁之宜
  周礼 凌人正岁十有二月斩冰 正岁简稼器
     修稼政上春献种中春始蚕 仲春以木
     铎修火禁(司烜氏以为周/正则不合时)仲冬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山/虞)夏颁秋刷(凌/人)春蒐秋狝(大/司)
     (马皆/夏正)龟人筮人(经文曰上春郑司农注亦/曰夏正何他职皆用夏正)
     (而此职用/周正乎)
卷四 第 11a 页 WYG0184-0079c.png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用夏正
 殷正 丑十二月
  书  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三祀十有二月朔
      新莽初始元年十一月改汉正以其年
     十二月朔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
     鸣为候则改寅用丑矣至光武复建寅
     三国魏明帝以黄龙见为得地统正当建
     丑遂以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
卷四 第 11b 页 WYG0184-0079d.png
     是又改寅用丑矣至正始复改建寅 魏
     文帝亦欲改正朔以辛毗谏而止
 周正 子十一月
  孟子 七八月之间旱(注为/周正)十一月 十二月亦
     可为夏正
  书  一月(子/)戊午(泰/誓)一月壬辰(武/成)四月哉生明
     (武/成)惟十有三年春(建子/为春)
  春秋 春无水 秋无麦 十月陨霜杀菽皆周
卷四 第 12a 页 WYG0184-0080a.png
     正也以周正纪事以夏时冠周月(先书春/后书王)
     (正/月)秋大熟未穫(夏/正)巡守烝享用夏正(传云/十月)
     (之/交)
  诗  一之日(子/)二之日(丑/)阳生于日故曰日此
     取七日来复之义也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用周/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乃夏/正)
  周礼 周礼孟春季春中夏中秋中冬如山虞仲
     冬斩阳木皆周正也一作夏正有辨以为
卷四 第 12b 页 WYG0184-0080b.png
     春夏秋冬皆一夏正而四时未尝改岂有
     周礼不改四时夫子作春秋从而改之乎
      正月之吉始和(太/宰)岁终(十月/亥)正岁(小宰/内宰)
     (岁终十/二月丑) 唐肃宗上元二年十一月以建
     子月为岁首不以数纪月至明年建正月
     复称四月
 秦正 亥冬十月(月令季秋为来岁受朔日/)
  汉书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迄汉高文景武之元
卷四 第 13a 页 WYG0184-0080c.png
     年朝贺典礼皆首十月汉仍秦建亥至太
     初元年始用夏正首书正月凡史书冬十
     月为岁首后九月为归馀者皆秦法也
  月令 有二来岁之文 季秋(九/月)为来岁(亥十/月)
     朔日则举秦建亥为岁首 季冬待来岁
     之宜则明夏岁得四时之正
  七月诗 有改岁卒岁之语七月于一之日二之
     日之下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则用夏正
卷四 第 13b 页 WYG0184-0080d.png
     也矣又于九月十月蟋蟀之下曰曰为改
     岁入此室处又用周正也(周礼既记子以/为正月复杓寅)
     (为正/岁)七月作于周虽述夏正终不忘周月
     令作于秦虽言夏正终不忘秦亦文人著
     述之大意也
  左氏 左氏记春秋犹班固之记汉 周本建子
     巡守烝享皆用夏与前代无异但首事以
     建子之月左氏以春秋书春王正月以为
卷四 第 14a 页 WYG0184-0081a.png
     周正建子之月则非也汉用秦正朔朝贺
     典礼皆首冬十月班固误记秦七月五星
     聚东井以为夏十月则非矣
  晦庵取孟子尚书之文以为据又疑诗中月数不
     改曰某向者疑其并行若尚有疑则不若
     阙之为愈不必强为之说可知胸中亦无
     的论矣观当时必有两等语一等以夏月
     记之一等从当时便称如七月周人之诗
卷四 第 14b 页 WYG0184-0081b.png
     纯用夏正又十月下云曰为改岁入此室
     处(亥月/也)乃周正秦人月令之书纯用夏正
     又云季秋为来岁受朔日乃秦正
   春秋用夏正辨(春秋书时日月皆用夏正/)
 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用夏正也左氏以为周正建
 子非也使周法果以十一月为春与夏正异则书法
 当曰元年春正月其言岂不甚顺不应以王之一字
 间于周时周月之中一不可也使圣人因周之建子
卷四 第 15a 页 WYG0184-0081c.png
 以纪时月则书法当曰元年冬十有一月十一月既
 书冬岁终云十月又当书冬一年而书两冬今既不
 然书冬尽十二月则用夏明矣二不可也使圣人书
 春而实冬书秋而实夏夫子平时志在春秋而又告
 颜子以行夏之时不应作经名曰春秋而实冬夏可
 乎三不可也使周变子丑寅以为春又变其月数以
 为春正二三月夫子删诗之时邠风小雅之诗皆当
 代辞人所作如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四月维夏六
卷四 第 15b 页 WYG0184-0081d.png
 月徂暑皆夏月也如曰春日载阳春日迟迟秋日凄
 凄冬日烈烈皆夏时也周人尚不以周月而变夏时
 夫子独变之于春秋可乎夫子删诗用夏正不应作
 春秋又用周正四不可也古今议者皆曰日南至秋
 无麦冬无冰十月陨霜杀菽此皆周正之明验若以
 为僖五年春正月日南至为周建子之證则昭二十
 年春二月日南至亦当以为周建丑十二月可乎况
 此皆传文非经文也春秋之失闰可知矣若以庄七
卷四 第 16a 页 WYG0184-0082a.png
 年秋无麦为周时之證(秋大水/无麦)则庄二十八年冬大
 无禾麦亦可指之以为麦熟于冬乎况此皆经文非
 传文也圣人伤时之意可知矣又谓襄二十八年春
 书无冰定元年十月陨霜杀菽若斗建寅卯辰冰不
 坚凝月次在亥霜能杀菽何足为异盖春无冰者谓
 开冰之时无冰非藏冰之时无冰月令仲春开冰先
 荐寝庙于凌人验之十月降霜不为异以其杀菽则
 为异反复数处春秋用夏正无疑矣胡安国曰春秋
卷四 第 16b 页 WYG0184-0082b.png
 以周正纪事以夏时冠周月如巡守烝享皆用夏正
 举商秦二事以明之曰前乎周者以丑为正其书始
 即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
 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
 也以二事观之则知周之建子非春亦明矣如此则
 经春秋大熟未穫传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皆夏正
 无疑(古书皆/用夏正)不韦月令书纪年皆用夏正
   六经皆用夏正辨
卷四 第 17a 页 WYG0184-0082c.png
 正月之吉始和此夏之正月也何必谓周建子之月
 惟十有三年春此夏之春也何必谓周时之春隐元
 年春王正月则亦夏时夏月矣何必谓周建子之月
 六经之书皆案文读则可不必强为之说礼曰周礼
 易曰周易诗曰周诗皆用夏正何独于春秋而疑之
 乎
   周易用夏正辨
 易兑言正秋也临卦曰至于八月有凶盖临十二月
卷四 第 17b 页 WYG0184-0082d.png
 卦二阳方长观卦曰八月乃二阳渐消之时故曰有
 凶复卦曰七日来复日者阳也六阳尽于乾(亥/)至于
 一月则七阳复生矣故曰来复则易周易也用夏正
 亦无疑矣
   周礼用夏正辨
 周礼正月正岁说者皆以正月为周正月正岁为夏
 正月而不知周礼无改正之文太宰云正月之吉始
 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
卷四 第 18a 页 WYG0184-0083a.png
 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小宰云正岁率治官之属以观
 治象之法谓之正月之吉者正月朔日也谓之正岁
 者正岁之中非必朔日也太宰既垂治象使民观之
 十日而敛之小宰于未敛之前帅官属而观故云正
 岁不云正月吉日其实正岁正月皆夏正也郑氏谓
 正月之吉悬治象正岁又垂治象魏据周礼无正岁
 垂治象之文况既挟日而敛之又何所观乎郑氏委
 曲其辞以合周改正之说正如班固书汉元年十月
卷四 第 18b 页 WYG0184-0083b.png
 五星聚东井不知实秦十月非夏十月也凡此则周
 礼中所谓上春中春中夏中秋者皆夏正也郑氏不
 知强为之说以此知周礼亦用夏正无疑矣
   诗用夏正辨(已见于春秋用夏正辨中了/)
   因旧史以修春秋
 春秋之作本鲁史之旧也编年之法日月详略皆鲁
 史之旧体圣人特因事约文加之以笔削而已褒贬
 自著或者求春秋之旨过高则谓夫子以匹夫专天
卷四 第 19a 页 WYG0184-0083c.png
 子之事其言为不徵故当时高弟以文学称如子游
 子夏不能措一辞经书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此圣
 人爱礼之意也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子贡之
 智未可以言春秋也经书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
 于戚此圣人正名之意也如子路曰子之迂也奚其
 正是子路之智未可以言春秋也或以为圣人之言
 晦而难知婉而莫测殊不知述而不作乃圣人之本
 心事鲁史也文亦鲁史也夫子特因事约文加之笔
卷四 第 19b 页 WYG0184-0083d.png
 削而已夫子曰多闻阙疑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夫疑曰阙疑文曰阙文则不敢以私意增损明矣经
 有书年而不书事若元年王正月之类有书时而不
 书月若秋卫人入邢之类有书月而不书日如五月
 莒人入向之类以至致夫人而不书其姓(僖八年夫/人姜氏)
 晋魏曼多仲何忌之不书其名(哀七/年)一因旧史之文
 而已如史策阙文时月失次皆存而不正大抵圣人
 于前世事非能体知而心达也亦质诸旧史而已旧
卷四 第 20a 页 WYG0184-0084a.png
 史之文可则修之疑则阙之如斯而已其他以有赴
 告则书无赴告则不书即其旧文而因之则如获君
 曰止诛臣曰刺杀其大夫(昭十/二)曰执我行人赵盾弑
 其君出于董狐郑弃其师出于汲冢(出史通古/史全文一)之类
 是也易其旧而修之则如公羊所论星陨如雨(庄七/年)
 榖梁所谓五石六鹢之类是也疑则阙之则如甲戌
 己丑之继书(桓五/年)丙戌丙戌之累书(桓十/二年)夏五之阙
 其月郭公之阙其人(庄二/十四)之类是也故曰圣人因鲁
卷四 第 20b 页 WYG0184-0084b.png
 史记以修春秋未敢言作也述而不作此圣人之本
 心岂虚言哉
   例(例非春秋之法/)
 春秋之法重事而轻人详内而略外无有所谓例也
 朝觐会盟礼乐之本也侵袭围入征伐之举也鲁与
 邻国有相交之义则悉书之外此则弗书也君在则
 书君而臣不列焉卿在则书卿而大夫不列焉卿不
 在而大夫将事然后大夫得书焉盟所以纪信裂繻
卷四 第 21a 页 WYG0184-0084c.png
 因盟莒而得书聘所以讲礼公子札因聘鲁而得书
 乞师大事也故栾黡得书城杞大役也故高止得书
 以至荀林父之败狄士鞅之会吴又以赴告而与鲁
 共事得书焉则春秋之书因事以见人而非因人以
 见事书于鲁国则详季子叔肸之卒延厩郎囿之役
 是也于他国则略晏平仲之善交叔向之遗直封洫
 刑书之在郑反坫塞门之在齐是也春秋重事而轻
 人详内而略外岂不然哉乌有所谓例邪若以麟经
卷四 第 21b 页 WYG0184-0084d.png
 在于片辞名字官爵各有荣辱则皆如邾仪父书字
 以褒之(通大国/以息民)卫侯燬书名以贬之(僖二十五年灭/同姓而伤恩)
 可也今则祭一也有曰公曰叔曰伯之不同(随其功/过而笔)
 (削/之)杞一也有书侯书伯书子之不同(随其善恶/褒贬之)滕称
 侯矣而复称子(滕自隐公为侯桓公以来/为子盖王黜不以侯书之)薛称侯矣
 而复称伯(薛自隐公为侯而襄公降/为伯盖爵降不以位称之)此一人也一国
 也而前后称号迭轩迭轾贤否于此夫奚据若以官
 为贵而宰咺躬归赗之役有何贵而称宰以爵为荣
卷四 第 22a 页 WYG0184-0085a.png
 而祭公负私交之恶有何荣而称公以名为贬辞则
 息兵如赵武何罪可贬以字为褒辞则不臣如祭仲
 何功可褒使其褒贬出于圣人不应如是之无定也
 若以麟经编次贵在正名书爵先后各序尊卑则皆
 如书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僖二/十五)所以先诸侯而后
 大夫书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盟于宁母所以先
 列国而后世子可也今则齐宋会鄄侯居公上(齐以/伯主)
 (盟/也)郑邢会淮(僖十/六)伯在侯先盟于虫牢邾以子而先
卷四 第 22b 页 WYG0184-0085b.png
 杞伯盟于幽许以男而先滕子密之盟纪大夫子帛
 反居莒子之上(隐二年以杞昏/于鲁故进之)萧鱼之会齐世子光
 反居邾莒滕薛之先邾男爵也侵蔡之师则先曹伯
 晋侯邦也黑壤之会则先宋公使其编序出于圣人
 不应如是之不伦也意者或先或后或大或小无非
 因旧史之所以然者而录之耳及杜预则尽书于例
 书时书月书日书名书爵书人书氏书字无非春秋
 之例也且如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
卷四 第 23a 页 WYG0184-0085c.png
 年例也有书年而不书事(元年王正/月是也)有书时而不书
 月(秋卫人/入邢)有书月而不书日则谓此圣人褒贬之深意
 名以命之字以讳名爵以序位氏以别族例也有讳
 名而称字(邾仪/父)有舍爵而称人(齐人郑/人之类)有贬族而称
 名(无骇/帅师)则谓此圣人陟黜之微权吁天下之事固有
 迹同而心异者文同而意异者不可槩举也同为侵
 伐而侵伐有曲直同为城筑而城筑有当否同为盟
 会而盟会有诚诈同为朝聘而朝聘有恭傲是岂日
卷四 第 23b 页 WYG0184-0085d.png
 月人爵名氏所能尽邪就使日月名爵大抵可以尽
 矣例所当日而旧无其日经可以不书月乎例所当
 月而旧无其月经可以不书时乎例所当字而旧无
 其字经可以不书名乎例所当名而旧无其名经可
 以不书人乎以日月名字人爵之不全遂弃而不录
 非圣人所以为经也当日而月当字而名以疑后世
 非圣人所以立例也自夫子去公榖未远而夏五郭
 公甲戌己丑有日无月不书首时之类不可胜数可
卷四 第 24a 页 WYG0184-0086a.png
 以隐桓而至夫子独无阙文乎善乎柳宗元之言曰
 杜预谓例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入灭之例用
 之盛时不应豫立其法真知言乎
   褒贬(善善恶恶谓之褒贬/)
 或谓春秋其为褒贬之书欤曰诸儒之说春秋有以
 一字为褒贬者有以为有贬无褒者有以为褒贬俱
 无者谓春秋以一字为褒贬者意在于推尊圣人其
 说出于太史公曰夫子修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赞一
卷四 第 24b 页 WYG0184-0086b.png
 辞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有贬无褒者意在
 于列国之君臣也其说出于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
 善于此则有之矣故学者因而得是说也谓春秋无
 褒贬者意在于矫汉儒其说出于竹书纪年所书载
 郑弃其师齐人歼于遂之类皆孔子未修之前故学
 者因而得是说也虽其意各有所主然亦不可以泥
 泥一字褒贬之说则是春秋二字皆挟剑戟风霜圣
 人之意不如是之劳顿也泥于有贬无褒之说则是
卷四 第 25a 页 WYG0184-0086c.png
 春秋乃司空城旦之书圣人不如是之惨刻也泥于
 无褒贬之说则是春秋为琐语小说圣人又未尝无
 故而作经也大抵春秋一经书其善则万世之下指
 为善人书其恶则万世之下指为恶人兹所以为褒
 贬之书欤故书事也亦然书始作两观始者贬之也
 言其旧无也书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旧八佾
 也圣人虽未尝云是为可褒云是为可贬然而实录
 其事微婉其辞而使二百四十二年君臣之善恶不
卷四 第 25b 页 WYG0184-0086d.png
 逃乎万八千言之间兹又所以为一字之褒贬者欤
 如是而已
   春秋之文详略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此公羊氏释经法
 也何休䌷绎其说且谓自昭迄哀夫子即所见而书
 自文迄襄夫子即所闻而书自闵迄僖而上则又采
 摭于所传闻而书夫春秋叙书之法详于所见略于
 所闻至于传闻之事则又因其彷佛形似而得之姑
卷四 第 26a 页 WYG0184-0087a.png
 存其大略不敢有一毫之损益至于夏五之阙其月
 郭公之阙其人文献不足而于夏商之礼不敢妄于
 考證太史公曰孔子著春秋隐桓之间则彰至定哀
 之际则微公羊曰定哀多微辞
   看春秋须立三节
 五霸未兴以前是一节五霸迭兴之际是一节五霸
 既衰之后是一节五霸桓公为盛孔子称微管仲吾
 其被发左衽矣则桓公之有大功于天下可知然亦
卷四 第 26b 页 WYG0184-0087b.png
 有可憾者夫自王纲解纽强陵弱众暴寡当时之人
 思大国之正己也如褰裳之诗此时桓公出来统集
 天下之势整顿天下之事岂非有大功于当时乎然
 五伯未出先王之遗风馀泽犹有存者故伯主一兴
 则天下之人见伯者之功而无复见先王之泽岂不
 大可憾乎大抵王道霸业相为消长春秋之始齐僖
 谓之小伯见于春秋经传与诸侯会盟征伐稍多此
 便是伯之始方周未东迁之前未尝无方伯连率之
卷四 第 27a 页 WYG0184-0087c.png
 职然当时尚禀王命故不谓之伯东迁以来王者自
 无总合系属人心道理诸侯稍有才智必自出来盟
 会此伯之名所以立然当僖公之始当时之势亦不
 易做得所以凡书盟不过三四国而止到桓公时大
 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其馀莫不尽从伯业盛处便
 见王道消亡 东迁之初去三代未远故春秋左氏
 所载隐桓间事言多典法如祭仲之谏郑庄公封叔
 段于京所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小九之
卷四 第 27b 页 WYG0184-0087d.png
 一今京不度非制也见得成周筑城之遗制犹在如
 石碏之谏卫庄公所谓臣闻爱子教之义方弗纳于
 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见得先王教子家传之法犹
 在如师服之谏晋(桓二/年传)曰臣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
 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
 夫有贰宗士有𨽻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
 衰犹见得三代制度各分等衰纤悉委曲如此之不
 可乱此春秋初老师宿儒之所传先王之典法未泯
卷四 第 28a 页 WYG0184-0088a.png
 学者须当深考到后来春秋中与末能如此言者甚
 少间若左史倚相之于楚叔向之于晋子产之于郑
 才能言当时便谓之圣贤博物君子
   三传(三传各有得失/)
 或问三子传经各有得失孰优孰劣曰公榖曰传而
 左氏则笔录也公榖解经而左氏则记事也体制不
 同详略亦异未可以优劣判也或谓左氏得之亲见
 公榖得之传闻非也或谓左氏有三长(史/通)公榖有五
卷四 第 28b 页 WYG0184-0088b.png
 短亦非也大抵党左氏者以左氏为大官以公羊为
 卖饼家尊公羊者以公羊为墨守以左氏榖梁为膏
 肓废疾善公羊者以左氏解义背经属缀不伦非一
 人所为右榖梁者以为文清义约多所发明二子所
 不及或有均取其善者则曰左氏善于礼(范/宁)公羊善
 于谶榖梁善于经均取其失者则曰左氏失之诬榖
 梁失之短公羊失之俗或欲尽废三传者春秋三传
 束高阁(卢/仝)三传作而春秋散(文中/子)或又不得已合三
卷四 第 29a 页 WYG0184-0088c.png
 家同异而通之作为春秋调人七万馀言以平其得
 失(晋刘兆云如周官/有调人私怨之官)是数说者皆不足以尽三家之
 学也大抵三家之传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论其
 短以王正月为王鲁是公羊之害教以获麟为成文
 所致是榖梁之附会以尹氏为君氏是左氏之误文
 也所短者若此之类是也若论其长则三子之长非
 一端经日蚀不书朔者八左氏曰官失之也公羊曰
 二日也榖梁曰晦也唐人以历追之俱得朔日则日
卷四 第 29b 页 WYG0184-0088d.png
 蚀之义左氏为长公如齐观社左氏曰非礼也公羊
 曰盖以观齐女也榖梁曰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
 案墨子曰燕之社齐之社稷宋之桑林男女之所聚
 而观之也则观社之义公羊为长经书盟于葵丘左
 氏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公羊曰震而矜之叛者
 九国榖梁曰陈牲而不杀壹明天子之禁案孟子曰
 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无易树子则葵丘之义
 榖梁为长三子之长如此者众也至于三家背经以
卷四 第 30a 页 WYG0184-0089a.png
 作传尤三子之失也不可不知经于鲁隐公之事书
 曰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其卒也书公薨孔子始终谓
 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是摄也于晋灵公之事书赵
 盾弑其君夷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穿也于悼
 公之事孔子书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三子者曰非弑
 也买病死而止不尝药也其所以异乎经者盖经之
 意各有所主孔子鲁人也因鲁史以成经固不必论
 也然官为正卿返不讨贼位居冢子药不亲尝非二
卷四 第 30b 页 WYG0184-0089b.png
 子之罪而谁欤三家之传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取
 其长而舍其短学者之事也大抵有公榖然后知笔
 削之严有左氏然后知本末之详学者不可不兼也
 使圣人之经传之至今三子之力也汉时公榖既作
 凡董仲舒公孙弘之徒皆引以断大狱饬吏事其有
 功于世非特传圣人之经而已左氏既作凡太史公
 刘向之徒著书立言首尾倒错皆不待招摭而自见
 其有功于世又非特传圣人之经而已学者于圣人
卷四 第 31a 页 WYG0184-0089c.png
 之经苟能合三传而观之亦足矣未可以是而议其
 失也
   公榖二传(师承/)
 或问公榖二家师承所始曰吾何以论其始乎刘歆
 汉人尚不能知况后人乎公羊本齐学后世有以为
 名高者有以为子夏弟子者有以为汉初经识者榖
 梁本鲁学后世有以为名赤者有以为名俶者有以
 为秦孝公时人者皆无所稽莫得而定然公羊载乐
卷四 第 31b 页 WYG0184-0089d.png
 正子之视疾(昭十/九)则公羊必出于乐正子之后榖梁
 虽载师尸子之语或出于汉初未可知然吾求二家
 之传矣二家初皆口传非如左氏之笔录然左氏之传
 又不如榖梁之质也公羊之书有所谓昉于此乎有所
 谓登来之者有所谓代者为主代者为客皆弟子记其
 师之言会其语音以录之也有所谓公羊子曰则其书
 非公羊所自为可知矣榖梁之书有所谓或曰有所谓
 传曰有所谓尸子曰沈子曰公子启曰有所谓榖梁子
卷四 第 32a 页 WYG0184-0090a.png
 曰皆弟子记其师之说而杂以先儒之言则其书又
 非榖梁之所自为可知矣此榖梁必出于沈子尸子
 之后或者疑其以为汉初人也尝合三传而考之左
 氏之笔录必出于焚书之前公榖之口传实出于焚
 书之后何也左氏兼载晋楚行师用兵大夫世族无
 所不备其载卜筮杂书与汲冢师春正同则作于焚
 书之前明矣公榖设同左氏之时二百四十年事犹
 当十得四五不应尽推其说于例也此公榖作于焚
卷四 第 32b 页 WYG0184-0090b.png
 书之后明矣或曰左氏之传既作于焚书之前何故
 隐而不宣曰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具于左氏
 之传隐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孔氏之壁北平之家
 犹有存者非尽隐也公榖邹夹之学不与左氏合非
 尽宣也惟其隐而不宣此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榖
 邹夹之学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惟
 公榖独盛自左氏兴而公榖之学又微矣然亦终不
 可得而废也汉兴之初胡毋生以公羊学于景帝时
卷四 第 33a 页 WYG0184-0090c.png
 先立学官而申公亦传榖梁学受之瑕丘江公故公
 榖之学独盛于汉善乎范宁之言三家之学曰废兴
 由于好恶盛衰继于辨讷武帝好公羊公孙弘又好
 之而公羊之学遂兴卫太子好榖梁宣帝又好之而
 榖梁之学遂兴此废兴由于好恶也瑕丘江公讷于
 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
 羊学比辑其义卒用董生由是公羊大兴此盛衰继
 于辨讷也呜呼自胡毋生用而公羊盛石渠论罢而
卷四 第 33b 页 WYG0184-0090d.png
 榖梁兴严氏之学泯而左氏彰杜预之传晦而赵啖
 起信矣夫
   榖梁传(二传解经不如榖梁之密/)
 汉兴于景帝时公羊之学先置博士至宣帝闻戾太
 子好榖梁论于石渠其说独胜遂立学官然建武中
 兴去石渠之论未远当时立博士四十九家而公榖
 春秋独不获与何邪虽肃宗亦尝诏高才生受榖梁
 学擢其高第以为讲师则其学未甚抑绝考之儒林
卷四 第 34a 页 WYG0184-0091a.png
 传学公羊者凡九家而以榖梁名家独无其人又何
 邪于斯时也左氏之学未甚行而榖梁之说独不能
 胜公羊何也盖公羊之学取重于世亦有由也公羊
 谓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武帝取以报平城
 之耻公羊谓蒯聩得罪出奔太子辄拒而不纳春秋
 大之隽不疑取之以斥成方遂之诈缘此二事公羊
 之学大重于武昭之世者以此而又大儒如仲舒丞
 相如公孙弘之徒取以决大狱饬吏事皆公羊之学
卷四 第 34b 页 WYG0184-0091b.png
 以此不得不重及观襄公复雠之事与夫子为卫君
 之意虽公羊之说实未为当然其学亦以此大重于
 时尝论三家之学各有短长言其序事莫若左氏之
 工言其解经莫若榖梁之密而左氏之说类多牴牾
 试举隐公数年事观之如天王元年之赗仲子公羊
 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则非榖梁以为惠公之母则是
 矣左氏以为惠公之妃且讥其豫凶事岂有仲子犹
 存而豫为之赗者乎如君氏卒公榖以为尹氏大夫
卷四 第 35a 页 WYG0184-0091c.png
 也是矣(程明道苏东坡又以为惠/公继室声子故曰君民)而左氏则以为隐
 公之母且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是变男为女矣如
 初献六羽左氏以为始用公榖以为始僭于斯时也
 诸侯僭天子大夫僭诸侯六羽之舞岂仲子妇人所
 当用榖梁安得不以为僭欤如祭伯来公羊谓来奔
 榖梁谓来朝于斯时也诸侯争衡陵蔑王室必鲁有
 尊周之心然后有使鲁之命榖梁安得不喜其来乎
 公会戎于潜则有会戎危公之辞纪子帛盟于密则
卷四 第 35b 页 WYG0184-0091d.png
 有以帛为伯之讹大抵榖梁解经在于尊王室抑外
 夷明赏罚而已一传之作类皆若此不特此也王人
 救卫卑者之事也子突之善称其名以贵之王所与
 朝臣子所当朝也言曰公朝取其尊夫天子而嘉之
 首戴之盟举诸侯而不及王世子尊之而不敢与盟
 也洮之盟先王人而朝诸侯朝服虽弊必加于上也
 凡此岂非尊王室为重乎追戎于济西以为有不使
 戎迩于我之言河曲之战所以不言及者略之而不
卷四 第 36a 页 WYG0184-0092a.png
 书也断道之同盟所以书同者谓其同外楚也交刚
 败狄之役所以不言战者谓中国与夷狄不当言战
 也凡此岂非抑外夷为先务乎以至城邢之师合宋
 曹以共之既美齐侯之功矣而缘陵之城散于诸侯
 复有以讥齐侯之衰围宋之举敢陵中国亦既黜楚
 子而人矣而使椒来聘嘉其来也复有以为楚子之
 褒凡此又以明赏罚为念矣此则榖梁之得也若夫
 卫辄拒父谓为尊祖不纳子纠谓为内恶号从中国
卷四 第 36b 页 WYG0184-0092b.png
 当如善稻之书以鼢泉为贲泉以从狄人之号此其
 失无可疑者公次于滑而以为次于郎公反齐人狩
 于禚而以为狩于郑其地岂无因而变幽之盟经无
 曹伯而以曹伯书沙随之会经无滕子而以滕子书
 其人岂无因而预此则榖梁之失也榖梁解经实于
 二子为长爱而知其恶吾闻诸圣人者如此
   左氏非丘明辨(左氏乃六国人/)
 刘歆曰左氏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
卷四 第 37a 页 WYG0184-0092c.png
 在七十子之后司马迁曰孔子作春秋丘明为之传
 班固艺文志曰丘明与孔子观鲁史而作春秋杜预
 序左传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详诸所说皆以左
 氏为丘明无疑矣至唐啖助赵氏独立说以破之啖
 助曰论语所引丘明乃史佚迟任之类左氏集诸国
 史以释春秋后人谓左氏为丘明非也赵氏曰公榖
 皆孔氏之后人不知师资几世左丘明乃孔子以前
 贤人而左氏不知出于何代惟啖赵立说以破之未
卷四 第 37b 页 WYG0184-0092d.png
 有的论然使后世终不以丘明为左氏者则自啖赵
 始矣况孔氏所称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断非左氏明
 矣今以左氏传质之则知其非丘明也左氏终纪韩
 魏智伯之事又举赵襄子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赵
 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
 十年矣使丘明与孔子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有
 八年之后丘明犹能著书今左氏引之此左氏为六
 国人在于赵襄子既卒之后明验一也左氏战于麻
卷四 第 38a 页 WYG0184-0093a.png
 隧秦师败绩获不更女父又云秦庶长鲍庶长武帅
 师及晋师战于栎秦至孝公时立赏级之爵乃有不
 更庶长之号(或有作左传已/见不始孝公)今左氏引之是左氏为
 六国人在于秦孝公之后明验二也左氏云虞不腊
 矣秦至惠王(一作/公)十二年初腊郑氏蔡邕皆谓腊于
 周即蜡祭诸经并无明文惟吕氏月令有腊先祖之
 言今左氏引之则左氏为六国人在于秦惠王之后
 明验三也(要简则曰有曰庶长不更者秦孝公之官/名也有曰虞不腊者秦惠王之蜡名也)
卷四 第 38b 页 WYG0184-0093b.png
 左氏师承邹衍之诞而称帝王子孙案齐威王时邹
 衍推五德终始之运其语不经今左氏引之则左氏
 为六国人在齐威王之后明验四也左氏言分星皆
 准堪舆案韩魏分晋之后而堪舆十二次始于赵分
 曰大梁之语今左氏引之则左氏为六国人在三家
 分晋之后明验五也左氏云左师辰将以公乘马而
 归案三代时有车战无骑兵惟苏秦合从六国始有
 车千乘骑万匹之语今左氏引之是左氏为六国人
卷四 第 39a 页 WYG0184-0093c.png
 在苏秦之后明验六也左氏序吕相绝秦声子说齐
 其为雄辨徂诈真游说之士捭阖之辞此左氏为六
 国人明验七也左氏之书序晋楚事最详如楚师熸
 犹拾沈等语则左氏为楚人明验八也据此八节亦
 可以知左氏非丘明是为六国时人无可疑者或问
 伊川曰左氏是丘明否曰传无丘明字故不可考又
 问左氏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尔真知言
 欤
卷四 第 39b 页 WYG0184-0093d.png
   左氏喜言诗书易
 予爱左氏所载春秋赋诗者三十一自僖二十三年
 赵衰赋河水始诗所以言志赋诗所以见志然有一
 言不酬一拜不中而两国为之暴骨者有赋诗不知
 又不答终有必亡之祸者则学者乌可不知诗之为
 寓意乎又有爱左氏春秋列国之事其引书据义者
 三十九援虞书者一援夏书者十三援商书者十援
 周书者十有五真得古圣贤之用心不胶不泥不立
卷四 第 40a 页 WYG0184-0094a.png
 新说而事之大者悉取断焉予又爱左氏所载言易
 者二十庄一闵一僖四宣二成一襄三昭五哀二用
 周易者十有五馀则连山归藏与占筮者之系辞尔
 予非取其占筮之奇中也取其通变而不滞也吾于
 敬仲之筮得互体之说焉(庄二十二/观之否)又于毕万之筮
 得变卦之说焉(闵元屯/之比)有卦无辞于穆姜之筮得动
 以静为主之说焉(襄九艮/之随)于南蒯之筮得不占险之
 说焉(昭十二/坤之比)于秦伯之筮得系辞之异于今文者之
卷四 第 40b 页 WYG0184-0094b.png
 说焉(僖二十五/大有之睽)大抵言易而不拘于易也(疑穆姜秦/伯二筮相)
 (反/)左氏非惟解经优于公榖而又善言诗书易又非
 二家所能及也(左氏言孔子/古文六经)
 
 
 
 
 六经奥论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