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184-00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奥论卷二      宋 郑樵 撰
书经
   书脱于秦火又有大不幸之幸
 六经脱于秦火可谓不幸之幸如书又有大不幸之
 幸六经脱于秦火而六经存可谓幸矣惟书脱于秦
 火复遭巫蛊之难沈没六百七十馀载至于隋之开
 皇然后五十八篇之书始备又可谓大不幸之幸今
卷二 第 1b 页 WYG0184-0035b.png
 六经如诗如易如礼乐如春秋皆遭于秦火及汉兴
 其书渐出未数世而书大备传授浸广独书一经惟
 口授二十八篇又有伪书得错杂其间更汉历晋宋
 齐梁陈至隋唐今之书始得传于世且如诗汉兴始
 萌芽至毛苌诗便足盖武帝时人礼本出于后苍至
 二戴出礼便定二戴盖宣帝时人乐献于窦公至河
 间献王与诸子作乐记乐便定献王亦武帝时人易
 不经于秦火虽有施孟梁丘京氏之易而民间所知
卷二 第 2a 页 WYG0184-0036a.png
 已有费直之易春秋惟公榖独盛左氏传惟刘歆独
 好之至移书切责太常乞立乐官此二书又定于成
 哀平之世五经皆出于先汉书五十八篇不得其传
 汉之射策与学官子弟之所讲肄独伏生口传二十
 八篇伪泰誓一篇后汉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皆为伪
 书训释而孔氏五十八篇至东晋始出至齐始立学
 官至隋而后二典之篇第遂定至唐始改古文从今
 文而今五十八篇之书始得传于世吁书既脱于秦
卷二 第 2b 页 WYG0184-0036b.png
 火可谓幸矣又有大不幸之幸于此见之
   今文尚书序
 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而取其
 善者著为百篇及秦焚书其九世孙孔惠与济南伏
 生(名胜济南人/为秦博士)各藏其本于家秦楚之乱伏生遂失
 所藏但以口授文帝诏晁错往受之时伏生年已九
 十馀不能正言使其女传言教晁错齐人言语多与
 颍川异所以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卷二 第 3a 页 WYG0184-0036c.png
 得二十八篇写以汉世文字号为今文尚书案伏生
 二十八篇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
 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是为三十二篇伏生
 所传二十八篇初无泰誓三篇或云宣帝时河内女
 子有掘老子壁古文泰誓三篇孔颖达曰张霸之徒
 伪造泰誓以藏壁中合伏生二十八篇为二十九篇
 其年月不与序符又与左氏传国语孟子荀卿所引
 不同汉世相传二十九篇而已伏生之学有欧阳大
卷二 第 3b 页 WYG0184-0036d.png
 小夏侯氏章句相传至数万言迄晋永嘉中其学遂
 绝而孔传始出尚与郑学并行至隋而郑氏微唐贞
 观诏孔颖达承诏作正义宗孔传而孔传独行
   伏生口授二十八篇
 尧典 舜典(合为/一) 皋陶谟 益稷(合为/一) 大禹谟
 (二篇为一序/虞书四篇) 禹贡 甘誓(夏书/二) 汤誓 盘庚(三/篇)
 (合为一同一/序见古文)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商书/七篇)
  牧誓 洪范 金縢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
卷二 第 4a 页 WYG0184-0037a.png
 材(三篇同一序见古文胡五峰/吴才老晦庵并云武王书) 召诰 洛诰 多
 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顾命合康王之
 诰(合为一篇同/一序见古文)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已上所传/之书难晓)
   古文尚书序
 案司马迁(史/记) 刘歆(校/书) 班固(汉/制) 马融(训/诗) 贾逵
 (为/训) 郑康成(作/注) 王肃(注/) 赵岐(注孟/子) 杜预(注左/传)
  韦昭(注国/语)诸儒皆未尝见孔传古文之书所传训
卷二 第 4b 页 WYG0184-0037b.png
 释皆伏生二十八篇及伪泰誓一篇而已孔传至东
 晋始列学官所以诸儒皆未尝见古文左传国语孟
 子荀子礼记所引谓之古文泰誓今无其辞古文尚
 书出于屋壁乃孔子九世孙孔惠藏其书鲁共王坏
 孔子旧宅得其书皆科斗文字百篇皆在而半已磨
 灭虞书亡十一篇商书亡二十二篇周书亡九篇皆
 科斗书其书时废已久无能识者孔惠之孙定其可
 考者二十五篇校以伏生之书二十八篇则出舜典
卷二 第 5a 页 WYG0184-0037c.png
 益稷盘庚康王之诰增多为三十二篇得五十八篇
 十三卷三万五千七百字以𨽻古写之竹简(其文以/𨽻存古)
 (并序一篇为五十九篇孔安国以/序一篇冠篇首故曰五十八篇)上于武帝藏于秘
 府又承诏作传既毕时征和二年会巫蛊事起不得
 以闻汉儒相传号为古文尚书后世传书惟伏生二
 十八篇凡学官子弟之所讲肄皆伏生之本也安国
 虽释古文而未尝献故不立学官汉儒所传孔说者
 传其与伏生同者三十二篇以应射策而已其古文
卷二 第 5b 页 WYG0184-0037d.png
 二十五篇有司未尝问则学者不习不习则亡矣汉
 儒闻孔氏书有五十八篇遂以张霸之徒造伪书二
 十四篇为古文尚书两汉诸儒所传皆张霸伪本未
 见真古文尚书东莱云张霸闻孔氏有古文世不传
 乃折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篇又探左氏传为作序
 之尾凡百二十篇皆短简文意浅陋泰誓一篇其年
 月不与序相符王肃曰今文与古文相类又曰泰誓
 后得非真本经马融书序曰泰誓后得案其文若浅
卷二 第 6a 页 WYG0184-0038a.png
 露又曰吾见书传多矣所引泰誓其不在泰誓者尚
 多据二子亦疑泰誓非真然未有以證之案郑氏书
 纬曰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
 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其可法者百二十为
 简书十八篇为中候此谶纬之言张霸乃拟百两篇
 盖取诸此乃拟汨作九共等篇而郑玄贾逵都不能
 别今据孔安国传云成帝求能古文者张霸以能为
 百两篇召至中书挍之非是乃黜其书平当劝上存
卷二 第 6b 页 WYG0184-0038b.png
 之后复黜其书是张霸伪本已不传于世矣东汉儒
 林传杜林传古文同郡贾逵为之训马融作传郑玄
 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于世岂非张霸伪本既黜
 而复显邪
 以司马迁之搜求遗书尚不及见其全而史记一篇
 案之古文往往不合以刘歆博洽移书切责太常欲
 以古文立之学官犹不辨张霸之伪本是以先其算
 命又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见于班史之志白鱼入
卷二 第 7a 页 WYG0184-0038c.png
 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周公曰复哉复哉见
 于董生之策(伪泰/誓)八百诸侯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
 谋同辞见于马融之序(马融作今/文书序)今书皆无其辞虞
 书之夔夔斋慄夏书之地平天成商书之朕载自亳
 周书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书文具存而
 韦昭之注国语未有事实赵岐之注孟子杜预之注
 左传乃指为逸篇(赵岐注孟子以为逸书者十有二/杜预之注于左传以为逸书者二)
 (十有一韦昭之注/国语者二十有四)以至贾逵马融郑玄王肃辈为伪
卷二 第 7b 页 WYG0184-0038d.png
 书作训诂传释凡二十八篇见于经典者诸儒皆谓
 逸书未见其真古文也古文自后汉已绝至晋中兴
 江左郑训然后取以教授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孔传
 奏之又缺舜典一篇乃取王肃所注伏生尧典从慎
 徽五典以下(见古文杂以今文/分为舜典以足之)案孔丛子载孔臧与
 孔安国从弟书曰说者以为尧舜同道弟素常以为
 杂尧舜典今果如所论梁武帝亦知之矣然未有以
 质之据孟子言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之尧典乃今
卷二 第 8a 页 WYG0184-0039a.png
 舜典之文则今之所谓舜典者皆昔之尧典而已说
 者谓梅赜古文谓之汲冢案汲冢乃魏襄王冢魏即
 梁也襄王与孟子同时谓之古文尚书可也谓之得
 孔传孔传作于汉武之世不知何以得之若以汲冢
 只有古文则百篇皆全不应又只有五十八篇案隋
 经籍志云晋太康元年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所谓
 竹简书皆科斗其书散乱帝命荀勖和峤撰五十部
 八十七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如周易上下经记
卷二 第 8b 页 WYG0184-0039b.png
 多琐语师春一卷鲁晋春秋皆有之无有所谓古文
 孔传者必后世驾言汲冢以取信于后世所谓掘之
 地中得之老子壁皆未可信今于梅赜下不曰得之
 汲冢俟有见于方来一作梅赜奏孔传始立学官亦
 未可信至齐明帝建武中吴人姚方兴于大桁市得
 其书以奏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学官
 举朝集议咸以为非及江宁板荡文入中原学者异
 之隋开皇二年求遗书学士刘光伯遂取此篇列之
卷二 第 9a 页 WYG0184-0039c.png
 本策(今愈谓尧典/出于姚氏)至唐贞观中孔颖达承诏撰五经
 正义于书取孔传而马郑王贾诸文字尽废至明皇
 不喜𨽻古文天宝三载诏卫包改古文从今文凡尚
 书古体旧字勒依今文其旧本藏之秘府呜呼古文
 遭秦而失其半其半存者又隐而不见自汉武征和
 二年巫蛊事起至隋开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馀年然
 后五十八篇得传于学者而大备古文既出自开皇
 二年至唐天宝三载又百六十馀载始改古𨽻而从
卷二 第 9b 页 WYG0184-0039d.png
 今文今之所传五十八篇乃明皇天宝三载所定之
 本也今学者得见古文之全究其本末岂不幸欤
   孔壁续出二十五篇(十九篇分为二十五篇/)
 大禹谟(虞/一) 五子之歌 胤征(夏/二) 仲虺之诰 汤
 诰 伊训 太甲三篇 咸有一德 说命三篇(商/十)
  泰誓三篇(合为一/有伪书) 武成(有伪/书) 旅獒 微子之
 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陈 毕命 君牙 囧
 命(避讳/作景) 已上皆孔壁之书其文易晓书之得其传
卷二 第 10a 页 WYG0184-0040a.png
 者皆孔氏之力 定其书者孔子也 藏其书者孔
 惠也 为书之传者孔安国也 为书疏者孔颖达
 也
   今文古文尚书辨
 有伏生所传之书二十八篇有孔壁续出之书五十
 八篇皆圣人己定之书有坦然而易晓者有艰深聱
 牙而难晓者如汤誓如汤诰皆成汤时号令如说命
 高宗肜日均商时语蔡仲(孔/)康诰(伏/)周公诰命然后
卷二 第 10b 页 WYG0184-0040b.png
 难易显晦判然不同者盖有伏生之书其文难晓有
 孔壁之书其文易晓如大禹谟胤征五子之歌仲虺
 之诰汤诰伊尹太甲三咸有一德说命泰誓三武成
 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囧命
 二十五篇皆孔壁续出之文易晓馀乃伏生之书多
 艰深聱牙不可通伏生之书所以艰深不可通者伏
 生齐人也齐人之语多艰深难晓如公羊齐人也故
 春秋语亦艰深如昉于此乎登来之者何休注云齐
卷二 第 11a 页 WYG0184-0040c.png
 人语以是知齐语多艰深难晓者或者又云盘诰聱
 牙自是书之本体典谟训贡范汤誓牧誓等书同出
 于伏生而明白坦亮如彼岂齐音使然详二说皆是
 然未有的论后见朱文公语录云典谟之书必是经
 史官润色来尚书诰命皆分晓亦是当时制诰是朝
 廷做的文字如盘庚酒诰等篇皆是当时与民说话
 正如今之榜文晓谕方言俚语随时各自不同后来
 追录而成此言实为的论
卷二 第 11b 页 WYG0184-0040d.png
   禹贡地理辨
 验星躔考分野足以知地理乎曰州郡大小沿革不
 同不足以知地理也探河源穷禹穴足以知地理乎
 曰疆场广邈足迹难穷不足以知地理也曰穷山经
 求海志足以知地理乎曰传闻之事常多失实不足
 以知地理也然则地理终不得而知也曰历代舆图
 所述先儒多论及之皆不足以为据所可据者禹贡
 一书耳然禹贡之书实作于虞夏之际而欲尽后世
卷二 第 12a 页 WYG0184-0041a.png
 之地理亦难乎参稽矣何者大贤如孟子尝言地理
 之误矣惟禹贡足以明之博洽如史迁尝言地理之
 误矣惟禹贡足以辨之扬雄班固皆相忘于误者也
 亦惟證之以禹贡而已况汉而下诸儒之议论乎何
 以知之孟子曰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是江有通
 淮之道矣及考之禹贡则曰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是
 江未尝有达淮之理盖吴王夫差掘沟以通于晋而
 江始有达淮之道孟子盖指夫差所掘之沟以为禹
卷二 第 12b 页 WYG0184-0041b.png
 迹也明矣史迁之作河渠书曰厮为二渠复禹旧迹
 是以二渠出于禹者也及考之禹迹河自龙门至于
 大陆皆为一流至秦河决魏都始有二流子长之论
 其误指秦时所决之渠以为禹迹也明矣扬雄生于
 蜀而作蜀记上记蚕丛鱼凫以为秦之前未通中国
 故李白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
 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不知禹贡梁州之域(如岷嶓/沱潜蔡)
 (之/类)皆蜀地之山川则雄之言前此未通中国非也(禹/贡)
卷二 第 13a 页 WYG0184-0041c.png
 (已开蜀道及秦/人用金牛复开)班固述河源之经疏远穷葱岭蒲类
 海以为潜行地中而出为中国河而不知禹贡止曰
 导河至积石唐人刘元鼎使吐蕃乃得其源在国中
 深境而固之言亦非也吁禹贡一书不过数千言尔
 古今言地理之牴牾莫不于此取质焉则后之言地
 理者其可舍之而不为依据乎禹贡一书所以不可
 及者何邪得道之言与材智之言异禹贡之言其深
 于道乎书出于道非后世地理家比也故州不系于
卷二 第 13b 页 WYG0184-0041d.png
 方域而系之山川至后世则有四至八到之说矣山
 川小者系其州大者条而出之至后世为一山跨数
 州一水而见数郡矣冀州不言四方所距至后世则
 京兆扶风与郡县同体矣禹迹所及东至莱牧西至
 和夷以至皮卉之服无不为之绩叙而已至后世则
 羁縻州郡皆入中国图籍矣四者之意既已周知而
 复于终篇不过百言遂能尽九州之田赋土地之所
 宜道路山川之远近非深于道能之乎
卷二 第 14a 页 WYG0184-0042a.png
   禹贡职方九州同异辨(尔雅吕氏春秋附舜十/二州见于禹贡职方)
    冀州
 禹贡冀州不言分域先儒以兖豫雍推之雍之河在
 冀之西豫之河在冀之南兖之河在冀之东豫曰南
 河雍曰西河则兖当曰东河矣冀之不言分域者以
 八州之既辨分域可知谓其在东河之西南河之北
 西河之东故周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尔雅吕氏春秋
 皆云河间曰冀州言其在西河东河之间尔
卷二 第 14b 页 WYG0184-0042b.png
    兖州
 禹贡兖州之域东南至济西北至河故曰济河惟兖
 州尔雅春秋吕氏春秋皆云济河之间曰兖州言间
 则特泥起东西之间耳周职方曰河东曰兖州者盖
 周无徐州若徐州之岳周以为兖州之镇徐州之大
 野周以为兖州之薮则周之兖州出于济之东南矣
 故独于河言之其文不得不异也
    青州
卷二 第 15a 页 WYG0184-0042c.png
 禹贡青州之域东北至海南与徐以岱为界西与兖
 以济为界故曰海岱惟青州不言济者以兖州见之
 也尔雅曰济东曰徐州者尔雅不言青州先儒以为
 商制商无青州并青于徐故也周礼云正东曰青州
 者周无徐州则青州之南境当至于淮
    徐州
 禹贡徐州之域东至于海北境之接于青州则以岱
 南境之接于扬州则以淮故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徐
卷二 第 15b 页 WYG0184-0042d.png
 州之西以济为界故尔雅云济东曰徐州而经之不
 言济者尔雅无青州青兼于徐故也青兼于徐则凡
 济之东皆徐州也禹贡兼有青徐则岱山之阳济东
 为徐岱山以北济东为青则言济不足以辨故略之
 也吕氏春秋曰泗上曰徐州者泗水出陪尾山至下
 邳入于淮地理志谓其源有四因以为名焉泗之源
 委皆在徐州非若淮之与扬共济之与兖共也故不
 韦亦得以为说焉
卷二 第 16a 页 WYG0184-0043a.png
    扬州
 禹贡扬州之域北至淮东南至海于方为东南故曰
 淮海惟扬州禹制其域矣周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周
 辨其方矣其实一也尔雅曰江南曰扬州则扬州之
 域北不至淮与禹贡异矣殆商因于夏而致损益者
 于此与
    荆州
 禹贡荆州之域北至南荆(南郡临淮/之东北)南及衡山之阳
卷二 第 16b 页 WYG0184-0043b.png
 于方为南故经曰荆及衡阳惟荆州职方云正南曰
 荆州吕氏春秋曰南方曰荆尔雅汉南曰荆州则荆
 州之域出于荆山之北矣
    豫州
 禹贡豫州之域在南河之南南荆之北故曰荆河惟
 豫州而尔雅曰河南曰豫州志豫州之北境而已吕
 氏春秋曰河汉之间曰豫州则豫之东南止乎汉东
 而不及荆山矣
卷二 第 17a 页 WYG0184-0043c.png
    梁州
 禹贡梁州之域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故曰华阳
 黑水惟梁州尔雅职方皆无梁州并梁于雍故也
    雍州
 禹贡雍州之域西至黑水东至于西河于中国为西
 方故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周职方曰正西曰雍州吕
 氏春秋曰西方曰雍州辞虽少异其实一也周都丰
 镐王畿不𨽻九州故雍州道适当正西若都河南都
卷二 第 17b 页 WYG0184-0043d.png
 亳则雍州于方为西北不得为正西秦都咸阳亦西
 周故畿也故周官曰正西吕览以西方为雍州亦因
 其都之所在也
  有尧之九州舜之十有二州何以起之曰冀北割
  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
  有禹贡之九州有职方之九州何以起之曰徐梁
  入于青雍冀野析于幽并 此其要诀也
   辨禹贡职方山川地名(先儒考究未/至详辨于后)
卷二 第 18a 页 WYG0184-0044a.png
    山
 岱山(东岳曰岱/畎今兖州)
 华山(西岳曰太华华/阳华阴职方豫)
 衡山(南岳曰/衡阳)
 恒山(今真定府北/岳职方并)
 外方(中岳今西京曰嵩高出郑/毛诗上应井柳星张之精)
 太行(怀安/等州)
 太岳(坡曰太岳曰岳阳今潞州/西太原南东近上党之北)
卷二 第 18b 页 WYG0184-0044b.png
 朱圉(今秦州/)
 熊耳(今西京/)
 桐柏(今唐州/)
 陪尾(信阳军/罗山县)
 西倾(今洮州/)
 鸟鼠同穴(今通远军/秦渭之间)
 终南(古文太乙毛苌云周名/山终南也今京兆府)
 惇物(古云华山/今京兆府)
卷二 第 19a 页 WYG0184-0044c.png
 三危(今沙州/)
 积石(今鄯州龙/门县南)
 龙门(今河中府/)
 昆崙(在吐蕃之西或云在/金城临羌县南非也)
 雷首(今陜州/)
 厎柱(今陜州/陜县)
 析城(今泽州/)
 王屋(今孟州/)
卷二 第 19b 页 WYG0184-0044d.png
 嶓冢(今陇之三/泉等州)
 碣石(今棣平间/)
 敷浅原(今江州汉豫章历/陵县亦有博阳山)
 内方(今安复/二州)
 大别(今寿州/霍丘县)
 大伾(今孟州/)
 陶丘(今曹州/)
 壶口(今潞州/)
卷二 第 20a 页 WYG0184-0045a.png
 蔡(今蔡州/)
 岷山(今茂州/)
 岍(今陇之吴岳是也即职方/岳山秦都咸阳以为西岳)
 梁(今同州/)
 岐(今凤翔/)
 蒙(一东一西/沂淮二州)
 荆(一南一北/襄同二州)
 峄阳(今兖州阳南也如/岳阳衡阳之类)
卷二 第 20b 页 WYG0184-0045b.png
 羽畎(如岱畎类/)
   职方山镇
 会稽(今越阳/之山镇)
 沂山(今沂州沂水所/出青之山镇)
 岳山(即禹贡/之岍)
 医无闾(在辽东汉/曰无虑)
 常山(即禹贡/之北岳)
 霍山(冀之山镇坡曰太岳是也即太岳山非/汉南岳之霍山在庐江潜县禹贡太岳)
卷二 第 21a 页 WYG0184-0045c.png
    水
 雷夏(今濮州泽/)
 大野(今济之钜/野职方同)
 彭蠡(今南康/西涯)
 荥阳(今郑之/荥陂)
 菏泽(今曹州/)
 震泽(今苏州即太湖是也周/曰具区自太湖入于海)
 孟猪(今南京职/方曰望诸)
卷二 第 21b 页 WYG0184-0045d.png
 云梦(今安州职方曰云梦/唐太宗改为云土梦)
 猪野(今凉州/)
 大陆(近九河/)
 三江(今江州/)
 九江(今江州/别有辨)
 九河(沧瀛/之间)
 黑水(出阴液/入海南)
 弱水(今甘州/)
卷二 第 22a 页 WYG0184-0046a.png
 合黎(今江州/)
 流沙(今沙州/)
 逆河(今沧瀛/)
 渤海(今滨州/)
 沧浪(在鼎州汉阳间乃汉水也汉/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
 南海(西南/之海)
 衡漳(冀州二/水名)
 泗滨(今泗州/)
卷二 第 22b 页 WYG0184-0046b.png
 海滨
 渭汭(今渭州/)
 南河西河(即河之南/河之西)
 三澨(今复州/景陵县)
 卫(今真定/)
 恒(今真定/)
 漾(今武都/之三泉)
 灉沮(濮耀二水会/同雷泽之间)
卷二 第 23a 页 WYG0184-0046c.png
 沮(一东一西/今濮耀)
 济(今绛州/)
 漯(今博州/)
 潍(今沂州/)
 淄(今淄州/)
 汶(今密州/)
 淮(今唐州/)
 沂(今沂州/)
卷二 第 23b 页 WYG0184-0046d.png
 沇(今出河东垣/曲县王屋山)
 汉(今汉州/)
 泾(今泾州/)
 沱(江陵蜀汉/中自江出)
 潜(自汉出/)
 伊(今西京/)
 洛(今西京/出商州)
 瀍(今西京/)
卷二 第 24a 页 WYG0184-0047a.png
 沔(今汉/阳军)
 漆(今耀州/)
 澧(今澧州/音里)
 洚(今冀州/)
 丰(今长安/县音风)
   职方薮泽
 具区(即禹贡/震泽)
 圃田(今东京/中牟)
卷二 第 24b 页 WYG0184-0047b.png
 望猪(即禹贡/孟猪)
 云梦(即禹贡/云梦泽)
 弦蒲(今龙州/或作汧)
 杨纡(坡曰/未闻)
 貕养(在长广太平/御览曰棠州)
 大野(见禹贡/)
 昭馀祁(今太/原府)
    川
卷二 第 25a 页 WYG0184-0047c.png
 三江(注见前/)
 江汉(荆/)
 荥雒(豫/)
 淮泗(青/)
 河泲(兖幽/)
 泾汭(乃一水汭者涯也郑以为二/水及笺诗又以汭鞫为水内)
 漳(即禹贡/衡漳)
 虖池(今代礼记/作恶池)
卷二 第 25b 页 WYG0184-0047d.png
 呕夷(今蔚州/出乎舒)
    浸
 五湖(扬/)
 颍湛(坡曰/未闻)
 波溠(音播诈/)
 沂沭(沂今沂州沭音述/乃密州出东莞)
 渭洛(渭乃渭水/洛出怀德)
 卢维(当为雷灉禹贡/之雷夏灉沮)
卷二 第 26a 页 WYG0184-0048a.png
 菑时(菑出莱芜/时出般阳)
 涞易(涞出广昌易/出故安肃军)
 汾潞(汾今汾晋潞州汾水/出分阳潞出归德)
   地名及四夷附
 孟津(今绛州垣/曲县南)
 太原(今平定军非/今太原府)
 覃怀(今怀州/)
 东陵(今江州/)
卷二 第 26b 页 WYG0184-0048b.png
 东原岛夷(冀/)
 嵎夷(青/)
 莱夷(徐/)
 和夷(梁/)
 三苗(雍/)
 西戎(雍/)
 织皮
 昆崙
卷二 第 27a 页 WYG0184-0048c.png
 析支(汉曰/阳支)
 渠搜(夏州/)
   禹贡洪范相为用(禹顺五行治水/)
 洪范之数有九而初一曰五行五行之序一曰水且
 鲧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知其汨陈五行而不畀洪
 范九畴禹之所治者水也天何以遽锡之洪范九畴
 彝伦攸叙而不曰五行之何如盖九畴之纲领在于
 五行五行之纲领在于水请以禹贡明之五行之序
卷二 第 27b 页 WYG0184-0048d.png
 一曰水禹之治水自冀州始冀为帝都在北方属水
 故冀在先冀州之水既治水生木木属东方故次兖
 次青次徐皆东方也兖青徐之水既治木生火火属
 南方故次扬次荆皆南方也扬荆之水既治火生土
 土属中央故次豫豫居天下之中也豫州之水既治
 土生金金属西方故终之以梁雍焉今以天下之势
 观之豫立天下之中与徐兖接境自兖徐既治之后
 何不先次豫而必先次扬次荆何也盖禹顺五行相
卷二 第 28a 页 WYG0184-0049a.png
 生之序如此观禹治水之先后五行已得其序则九
 畴可知故天锡之者以此鲧之治水不依五行次第
 故箕子于鲧湮洪水之下先占一句汨陈五行五行
 汨陈则九畴可知天之不畀以此可见禹贡洪范之
 书相为用者或曰九畴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非水木火土金也曰九畴乃天地
 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此乃五行相生之数生成之数其体也相生之数其
卷二 第 28b 页 WYG0184-0049b.png
 用也体用兼备此禹所以善用五行也正如大易言
 天地之数五十五至于用则为五十虚一为大衍以
 揲蓍也
卷二 第 29a 页 WYG0184-0049c.png
 
 
 
 
 
 
 
 
卷二 第 29b 页 WYG0184-0049d.png
 
   洪范与禹贡尧典相类
 洪范之序九畴正如尧典之记四时禹贡之记九州
 洪范居中不言所施之目以八畴环八方而图之则
 皇极隐然而居中矣尧典于三方皆曰旸曰昧曰幽
 都而南方独不言者取圣人南面向明之意不可与
 三方同也禹贡八州所言皆距而冀州为帝都独不
 言者以京师不可与州郡同体环八方所距而知冀
 州之域居中矣尧典禹贡洪范之书同出于虞夏之
卷二 第 30a 页 WYG0184-0050a.png
 世书之体意亦相类后世则不然月令之记四时职
 方氏之记九州混为一体都无区别岂惟月令之记
 四时不如尧典至记日夜分亦不及尧典尧典以日
 中宵中四字记之自有春秋之别月令则两言日夜
 分而不知孰为春孰为秋岂惟职方氏之记不如禹
 贡至记里数亦不如禹贡禹贡以一面记之职方以
 四面记之则知古人之志不可及古人之文亦非后
 世所可及
卷二 第 30b 页 WYG0184-0050b.png
   洪范之数出于洛书
 或曰先儒相传以洪范出于洛书洛书之为物果如
 后世所谓一六画北二七画南者乎则其数有位而
 无文禹安知一为五行二为五事也果如先儒所传
 自五行至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者乎则其书有记而
 无目禹安知五事为听视言貌思八政为食货祀司
 徒司空司寇宾师也若以终篇出于洛书则上天之
 言不应如是繁悉也今九畴之中所谓卜筮者伏羲
卷二 第 31a 页 WYG0184-0050c.png
 已兆之所谓历数者黄帝已推之所谓司徒司空者
 尧舜已官之无待洛书而后禹知之则洪范不本于
 洛书者审矣予谓不然洛书之示人如数尔圣人用
 其数分为九类故曰天锡洪范九畴者以此何谓数
 天地之数五十五数著之洛书圣人因而叙之为九
 畴亦五十五数五行五事十数也八政五纪二十三
 数也皇极三德二十有七数也稽疑卜用五占用二
 三十有四数也庶徵休验五咎验五四十有四数也
卷二 第 31b 页 WYG0184-0050d.png
 五福六极五十有五数也圣人知其数而不知其纪
 目惟禹能知之此所以因洛书而叙九畴不可谓无
 是事也若以为无则并与河图而画八卦皆谓之无
 可乎
卷二 第 32a 页 WYG0184-0051a.png
 
 
 
 
 
 
 
 
卷二 第 32b 页 WYG0184-0051b.png
  洛书之文
 天地之数五十五河图不用十数者九与一三与七
 二与八四与六皆十数纵横之间无非十数所以虚
 十数而不用以四隅四正之十合乎中央之土所以
 纵横皆十五数四正皆奇四隅皆耦者所谓独阴不
 生独阳不成必一奇一耦而造化生也
卷二 第 33a 页 WYG0184-0051c.png
 
 
 
 
 
 
 
 
卷二 第 33b 页 WYG0184-0051d.png
 
 五十立数其说虽似牵强然亦可用
卷二 第 34a 页 WYG0184-0052a.png
   书序
 书序出于史官之所题正如诗之上序出于当时太
 史所题诗书之序同出一处不与本篇相联故逸书
 之名可得而见者若各冠其篇首则亡矣书序之体
 不一百篇之不可作者三禹贡以发首言禹未言贡
 故不言作禹贡微子作诰故不言作微子之诰仲虺
 之诰故不言作仲虺之诰百篇无序者四咎单作明
 居伊尹作咸有一德周公作立政作无逸无可序述
卷二 第 34b 页 WYG0184-0052b.png
 故云作而不序其所由三篇合为一序者六若太甲
 盘庚说命泰誓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康诰酒诰
 梓材三篇皆一序皆不可不知也若扬雄曰昔之书
 序以百篇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矣由是观之酒
 诰之序不空也扬雄之言失之矣学者不可不知也
   书疑
 六经之书有亡失于夫子之先有亡失于秦火之后
 者夏五郭公甲戌己丑此春秋之阙文也南陔以下
卷二 第 35a 页 WYG0184-0052c.png
 诗亡其六此诗之阙文也此其亡失于夫子之前也
 周礼六典失于冬官尚书百篇止存其半此其亡失
 于秦火之后也礼之失于冬官汉儒已足之考工记
 未甚害也书不惟失其二十四篇而五十八篇之中
 多有讹舛遗逸不能无疑者详而考之有脱简者有
 脱文者有错文者有传写而误者有口传之讹者有
 经序异文者有篇第误称者有伪书之误真者有逸
 书之间见者又有出于后人之轻改者诸如此类不
卷二 第 35b 页 WYG0184-0052d.png
 可殚举刘向以中古文挍欧阳夏侯经文酒诰(伏/)
 简一召诰脱简二(伏/)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有二十
 五字简二十二字脱亦二十二字此脱简也夔曰于
 予击石之辞在益稷之末而重见于舜典命官之际
 康诰三篇有孟侯朕其弟小子封之言实武王之书
 而云周公作诰以封康叔(胡五峰吴才/老晦庵并云)又曰周公初
 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林少/颖云)此断简也舜典(伏/)一篇
 古文犹阙此阙文也武成一篇先后失次此错文也
卷二 第 36a 页 WYG0184-0053a.png
 汉王嘉曰亡敖逸欲有国今文转写敖作教恤刑惟
 恤(尧典/)今文曰口传以恤为谧(司马贞曰/今作谧也)恤谧相近
 伏生口传之讹此传写口传之讹也泰誓序述武王
 伐殷在于十有一年正经则曰十有三年孟子以四
 海遏密八音为尧典之文今其书出于舜典左传以
 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皆谓之夏书今其书为虞书若
 以尧典为虞氏所修谓之虞书则舜典以下皆当为
 夏书不若先秦古书孟氏左氏之文可信此经序之
卷二 第 36b 页 WYG0184-0053b.png
 异文篇第之误称者张霸伪书立之学官以之射策
 左氏述子鱼之言有康诰又有唐诰今独无唐诰此
 伪书之乱真逸书之间见者其他如高宗享国五十
 九年无逸蔡邕石本为百年无偏无僻明皇以不叶
 韵改为陂禹贡云梦太宗得古文改云土梦此皆出
 后人之轻改者六经之文惟书出于口传孔壁其亡
 失者几半而半存者又如此讹戾何也盖当文帝使
 晁错往受之时伏生已老不能正言乃使其女传言
卷二 第 37a 页 WYG0184-0053c.png
 教晁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
 以其意属读而已而孔传之书至东晋始出不无残
 阙讹谬者错杂其间学者当玩其辞取其意阙其疑
 可也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曰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史之有阙书之不可信在夫子孟子之时
 已然矣况后世乎酒诰一篇扬雄叹其俄空禹谟等
 作杜预称其遗逸此又不当疑而疑者也盖百篇无
 序者四康诰酒诰梓材同为一序则酒诰之序不俄
卷二 第 37b 页 WYG0184-0053d.png
 空也晋世古文之书未显杜预所及见者张霸伪本
 安得不以二十五篇之书谓之逸乎凡此又皆不必
 疑者
   武成辨(乃杂识武王政事之书/)
 汉律历志引武成篇自翼日癸巳以下有二月既死
 魄越五日甲子咸刘商四月既旁死魄越六日庚戌
 燎于周庙翼日辛亥祀天于位越五日乙卯乃以庶
 邦祀于周庙与今武成全篇不同孔颖达谓焚书之
卷二 第 38a 页 WYG0184-0054a.png
 后有人伪书云武成之际又亡其篇故郑康成亦云
 武成逸书也孟子尝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当
 孟子时武成亦不可尽信况后之伪书者乎本朝王
 安石疑伏生昏耄乱其伦次因而删正之林少颖又
 谓此不必疑乃古书之体尔仲虺之诰全载仲虺之
 言汤诰全载汤之训伊训全载伊尹之语至如太甲
 盘庚之类皆出一人之旨此其大凡也若尧典则杂
 记尧用人之言至于称尧之德自乃命羲和以下盖
卷二 第 38b 页 WYG0184-0054b.png
 史官之辞耳舜典是史官述舜之为政及命官等事
 禹贡顾命并是史官记当时之制此又自一体也武
 成者武王伐纣之功已成识其政事之书皆史官记
 武王征伐及其归商所行之事此与尧典舜典顾命
 之书体同世儒疑之者以所记之日有差故也翼日
 癸巳武王自周伐商不当即继以四月哉生魄既曰
 生魄为四月之十六日不当继以既戊午反是正月
 二十八日既先偃武修文不宜始记祷神与受会于
卷二 第 39a 页 WYG0184-0054c.png
 牧野既云祀于周庙命庶邦冢君不宜始记式闾封
 墓散财发粟所以颠倒断绝予谓不然武王既胜商
 归丰史官杂记其事首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
 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此则记其始往伐商
 之时也继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
 修文以下此则记其克商还周之时也既述其往又
 记其归此则记其政事之总目也即其载命冢君百
 官之辞告皇天后土所过山川之言至无作神羞此
卷二 第 39b 页 WYG0184-0054d.png
 则述武王征伐之时有此言尔述武王之言已尽乃
 曰既戊午师逾孟津此史官卒言其胜商之事耳至
 下封墓式闾散财发粟皆谓天下已定行之虽若不
 相伦续盖皆杂记其政事无害作史之体武王伐纣
 之书有五泰誓三牧誓一皆全载武王誓众之辞至
 武成乃史官杂识其征伐及其归周所行之政事耳
 此与尧典舜典顾命之书体同先儒疑其错简非也
   君牙 伯囧 吕刑(后世不可信韩愈一碑之失/)
卷二 第 40a 页 WYG0184-0055a.png
 夫子定书自周成康后独存穆王作君牙伯囧吕刑
 三书欲知穆王用人与其训刑之意如是明审可知
 穆王之为人不坠文武成康之风烈矣韩退之作徐
 偃王庙碑乃曰偃王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
 时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得八龙骑之西宴王母于
 瑶池忘归诸侯贽于徐庭者三十六国如退之说则
 夫子所取三篇可以无传夫乘八骏觞王母出于列
 禦寇谓西极之仙人与穆王同游以至于瑶池此特
卷二 第 40b 页 WYG0184-0055b.png
 禦寇驾言以神仙人之术大槩诡怪如此后左氏不
 之察因曰穆王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妄者
 又作穆天子传以广孟浪之说此退之取以为据也
 退之名为信吾道排异端者也而反溺于异端不已
 陋乎信一怪诞之说而戾夫定书之旨致徐偃之伪
 名诬周王之大恶退之一碑之失万世不能赎也今
 观穆王三篇其命君牙为大司徒则自谓守文武成
 康之遗绪其心忧危若蹈虎尾涉春冰必赖股肱心
卷二 第 41a 页 WYG0184-0055c.png
 膂而为之辅翼也其命伯囧为太仆正则自谓怵惕
 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至有仆臣谀厥后自圣之
 言非惟见任君牙伯囧之得人且知其饬躬畏咎也
 其命吕侯以刑也则历告以谨刑罚恤非辜虽当耆
 年而其心未尝不在民反谓之不在天下何邪使穆
 王作三书皆无实之言所任之人亦不当则夫子不
 取之也今世儒于命伯囧为太仆正则曰穆王好马
 故也读吕刑穆王享国百年耄荒则曰王老而荒怠
卷二 第 41b 页 WYG0184-0055d.png
 好游故也故列子之说传于左氏以及于韩子信韩
 子之说必至此也据书曰王享国百年耄言时已老
 矣而犹荒度作吕刑以诘四方正知王之不忘也荒
 度之义与荒度土功同若果耄且荒何暇训夏赎刑
 乎
   秦誓(知悔过而不能改过/)
 有过而能知之知过而能改之圣人之徒也秦穆公
 丧师而自誓吾见其能知过矣未见其能改过也殽
卷二 第 42a 页 WYG0184-0056a.png
 之败全师而没以辱其三帅穆公知过之在已悔而
 作誓诚有悔过之言矣而非诚有改过之心也殽败
 之后(僖三/十二)不逾年而三帅还自三帅既还之后逾二
 年而复举伐晋之师又败于彭衙(文/二)如是可以已矣
 自彭衙之败逾年而又伐晋以至济河焚舟幸王官
 一捷想其愤愤之心未尝不在于殽之一役前日自
 誓之言何如哉圣人序书录其言于典诰之末所以
 讥穆公不能改过以示戒于来世也且春秋焚舟之
卷二 第 42b 页 WYG0184-0056b.png
 举直书曰秦人伐晋贬而称人以称人之意则知圣
 人所以定书也
   读书当观其意
 典谟训诰誓命孔安国以为书之六体由今观之有
 一篇备数篇之体如大禹谟曰禹乃会群后誓师则
 是谟亦有誓也说命曰王庸作书以诰则是命亦有
 诰也以至益稷洪范本谟而不言谟旅獒无逸本训
 而不言训盘庚梓材本诰不言诰也胤征不言誓君
卷二 第 43a 页 WYG0184-0056c.png
 陈君牙不言命(如诗之/风雅颂)然此可以论书之文不可论
 书之旨大扺五十八篇之中圣人取予之意各有所
 主有取于治乱兴废之所由者如典谟训诰汤誓之
 类是也有世不得以为治君不足以为贤而有取其
 言以传远者如五子之歌君牙囧命之类是也有取
 其事者胤征是也有取其意者吕刑是也有特记其
 时者文侯之命是也有以示戒劝者费秦誓是也大
 扺上古之世风俗淳厚初未有奇杰可录之事故史
卷二 第 43b 页 WYG0184-0056d.png
 官所存不过君臣之间忠言嘉谟与夫国家兴亡大
 致而已其他世次年月官秩名氏以为无益于治皆
 所不取焉使后世之君读其书想其人有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则为尧舜禹汤文武矣有学而知之利而
 行之则为启中宗高宗成康矣有困而知之勉强而
 行之则为太甲穆王矣困而不知反以极于危亡则
 为太康桀纣矣其所示劝谕告戒之言与三百篇之
 美刺二百四十二年之褒贬者无以异也唐李翱曰
卷二 第 44a 页 WYG0184-0057a.png
 其读春秋也若未尝有诗其读诗也若未尝有易其
 读易也若未尝有书其知六经也哉
 
 
 
 
 
 
卷二 第 44b 页 WYG0184-0057b.png
 
 
 
 
 
 
 
 六经奥论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