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孟子纂笺卷十四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204-049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纂笺卷十四

  元 詹道传 撰

  尽心章句下

  凡三十八章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204-0491b.png
爱也

  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
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
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梁惠王以下孟子答辞也糜烂其民使之战斗糜烂
其血肉也复(扶又反)之复战也子弟谓太子申(笺见前篇)
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
爱及其所爱也○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204-0491c.png
之恩自内及外不仁之祸由疏(与疏同)逮亲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时战反)
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
此者则有之如召(音邵)陵之师之类是也(春秋僖四年齐侯伐楚楚
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公羊传盟子召陵喜服楚也胡传序桓绩也杨子亦曰春秋美召陵)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则天子讨而正之此春秋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204-0491d.png
所以无义战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程子曰载事之辞容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
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
愈也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伐纣归而记事之书也策竹简
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馀不可尽信也程子曰取其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204-0492a.png
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杵舂杵也或作卤(与橹同音鲁)楯也(楯竖尹反兵器所以蔽身者)武成
言武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言此则其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
杀非谓武王杀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
(上声)不仁之心耳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204-0492b.png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陈去声)
制行(者杭)伍曰陈交兵曰战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
夷怨曰奚为后我(好去声)

  此引汤之事以明之解见前篇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两去声贲音奔)
又以武王之事明之也两车数一车两(如字)轮也千书
序作百(按出车之法一车甲士三人在车上步卒七十二人随之则三百两计二万二千五百人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204-0492c.png
孔安国云虎贲勇士皆百夫长也)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书泰誓文与此小异孟子之意当云王谓商人曰无
畏我也我来伐纣本为(去声)安宁汝非敌商之百姓也
于是商人稽首至地如角之崩也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焉于虔反)

  民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来正己之国也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204-0492d.png
  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
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庄
周所论斲轮之意盖如此(庄子天道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
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
所读者古人之糟魄普各反己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
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目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
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
死矣然则君子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204-0493a.png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
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饭上声糗去久反茹音汝袗之忍反果说
又作婐乌果反)

  饭食也糗乾(音干)(音备)也茹亦食也袗画(俗作画)衣也二
女尧二女也果女侍也(语录赵氏以果为侍广韵从女从果者亦曰侍)言圣
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
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去声)定故也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204-0493b.png
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
(间去声)

  言吾今而后知者必有所为(去声)而感发也一间者我
往彼来间一人耳其实与自害其亲无异也范氏曰
知此则爱敬人之亲人亦爱敬其亲矣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禦暴

  讥察非常

  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204-0493c.png
  征税出入○范氏曰古之耕者什一后世或收大半
之税此以赋敛(力验反)为暴也文王之囿与民同之齐
宣王之囿为阱国中此以园囿为暴也后世为暴不
止于关若使孟子用于诸侯必行文王之政凡此之
类皆不终日而改也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
于妻子

  身不行道者以行(去声)言之不行者道不行也使人不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204-0493d.png
以道者以事言之不能行者令不行也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


  周足也言积之厚则用有馀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
羹见于色(好乘食皆去声见音现)

  好名之人矫情干誉是以能让千乘之国然若本非
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失之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204-0494a.png
发见矣盖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然后可以
见其所安之实也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空虚言若无人然

  无礼义则上下乱

  礼义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生之无道取之无度用之无节故也○尹氏曰三者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204-0494b.png
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处(上声)之皆不以其
道矣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
有也

  言不仁之人骋(丑井反)其私智可以盗千乘之国而不
可以得丘民之心邹氏曰自秦以来不仁而得天下
者有矣然皆一再传而失之犹不得也所谓得天下
者必如三代而后可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204-0494c.png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土神稷榖神建国则立坛壝(以水反又维季反)以祀之(周礼
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各以其野之所宜木名其社与其野○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几封而树之聚土
曰封壝谓坛及堳埒也白虎通曰天子社坛方五丈取五方五色土封之诸侯半之各以其所守之方一
色士封之皆冒以黄土○周礼图社稷坛相并社坛在东稷坛在西各三级壝在四隅如矩曲方)盖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去声)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
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204-0494d.png
为大夫

  丘民田野之民(赵岐注丘十六井也天下丘民皆乐其政则为天子)至微贱也
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其心者
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平声)立贤君是
君轻于社稷也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204-0495a.png
社稷(盛音成)

  祭祀不失礼而土榖之神不能为(去声)民禦灾捍(音汗)
则毁其坛壝而更(平声)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助驾反)
通之意(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音色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
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若神农也司啬二也后稷是也农三也若田畯也邮表畷四也邮表畷谓田畯之
官督约百姓于井闾之处猫虎五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其神而祭之也坊六也
水庸七也坊与水庸土反其宅水归其壑也昆虫八也昆虫暑生寒死螟螽之属为害者也八蜡以记四
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谓不缺)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204-0495b.png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
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
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句)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
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兴起感动奋发也亲炙亲近而熏炙之也馀见前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204-0495c.png
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程子曰
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
有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
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则理极分明然未详其是否
也(外国本旧传高丽有写本如此礼记祭义云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
此者也以此文證之外国本或是)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
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204-0495d.png
  重(平声)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君子孔子也厄与厄同君臣皆恶无所与交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貉音陌)

  赵氏曰貉姓稽名为众口所讪(所晏反)理赖也今按汉
书无俚(音里)方言亦训赖(前汉季布赞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槩而自杀非
能勇也其尽无俚之至耳晋灼曰杨雄方言曰俚聊也许慎曰赖也)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204-0496a.png
  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众口所讪按此则憎当从土
今本皆从心盖传写之误

  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
厥问文王也

  诗邶(蒲昧反)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悄悄忧貌愠怒
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孟子以为孔子之事
可以当之肆发语辞陨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太王事
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204-0496b.png
子以为文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言人顾自处
如何尽其在我者而已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

  昭昭明也昏昏闇(与暗同)也尹氏曰大学之道在自昭
明德而施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句)介然用之而成路(句)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介音戛)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204-0496c.png
  径小路也蹊人行处也介然倏然之顷也用由也路
大路也为间少顷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义
之心不可少有间(去声)(徒玩反)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尚高尚也丰氏曰言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

  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追音堆蠡音礼)

  丰氏曰追钟纽(女九反)也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赵氏曰按周礼
考工记钟县平声谓之旋旋虫谓之干盖悬钟之纽也其形如环环有盘旋之义于旋之上为虫形以饰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204-0496d.png
之自汉以来钟旋之上以铜篆作蹲熊及盘龙诸兽状名辟邪皆旋虫之类也)蠡者齧木
虫也言禹时钟在者钟纽如虫齧而欲绝盖用之者
多而文王之钟不然是以知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与平声)

  丰氏曰奚足言此何足以知之也轨车辙迹也两马
一车所驾也(车之驾马其数不同中两马谓之服服旁两马谓之骖夫子脱骖即此也古者
为大夫方许驾四马天子用六马骖旁两马谓之騑)城中之涂(与途通)容九轨(周礼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204-0497a.png
冬官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国中城内也经纬谓涂也经纬之涂皆容方
九轨凡八尺为轨广九轨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车可散行故其辙迹浅
城门惟容一车车皆由之故其辙迹深盖日久车多
所致非一车两马之力能使之然也言禹在文王前
千馀年故钟久而纽绝文王之钟则未久而纽全不
可以此而议优劣也○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
承如此而丰氏差明白故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204-0497b.png
(复扶又反)

  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赈贫穷至
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
言恐其不可也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
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手执曰搏卒为善士后能改行(去声)为善也之适也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204-0497c.png
依也山曲曰嵎撄触也笑之笑其不知止也疑此时
齐王已不能用孟子而孟子亦将去矣故其言如此
(赵岐注冯姓妇名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程子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去声)不能皆如其愿则
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愚按不
能皆如其愿不止为贫贱盖虽富贵之极亦有品节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204-0497d.png
限制则是亦有命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
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程子曰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
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张子曰
晏婴智矣而不知仲尼是非命邪(史记孔子适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
封孔子晏婴进曰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
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204-0498a.png
也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
否也哲圣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武粉反一音泯)合而纯亦
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皆所谓命也或曰者当作
否人衍字更详之○愚闻之师曰此二条者皆性之
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以前五者为性虽有
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不至则不复
(扶又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
也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204-0498b.png
而尽矣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


  赵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不害问也

  曰可欲之为善

  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去声下同)其为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204-0498c.png
人也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

  有诸已之谓信

  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去声)恶臭如好(去声)好色是则
可谓信人矣○张子曰志仁无恶之谓善诚善于身
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
外矣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204-0498d.png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引记乐记语)美在其中而畅于四
支发于事业(引易坤对文言)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大而化之之谓圣

  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扶又反)可见之迹则不
思不勉从(七容反)容中(去声)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
子曰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204-0499a.png
  程子曰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
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盖在善信之间观其从于子敖则其有诸己者或未
实也张子曰颜渊乐正子皆知好(去声下同)仁矣乐正子
志仁无恶而不致于学所以但为善人信人而已颜
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
耳○程子曰士之所难者在有诸己而已能有诸己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204-0499b.png
则居之安资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驯(音旬)致矣徒知可
欲之善而若存若亡而已则能不受变于俗者鲜(上声)
矣尹氏曰自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下
一理扩充而至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
已矣

  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
大略如此归斯受之者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204-0499c.png
之新也

  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放豚放逸之豕豚也苙阑也招罥(扃县反)也羁其足也
言彼既来归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此章见圣
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
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
仁之至义之尽也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204-0499d.png
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征赋之法岁有常数然布缕取之于夏粟米取之于
秋力役取之于冬(按记月令孟夏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故民间之布缕必取于
夏孟秋之月农乃登縠仲秋乃令有司趣民收敛季秋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榖之要注云定其租税
之簿故粟米取之于秋古者三时不害于农豳诗云我稼既同上入执公宫故力役取之于冬又按周礼
小司徒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若田猎追寇贼则尽行又丰年则公用三日中年则二日无年则一日而
已凶札则不用之)当各以时若并(去声)取之则民力有所不堪
矣今两税三限之法亦此意也(近思录晦翁云有田者纳米有地者纳绢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204-0500a.png
此两税也绢取于夏米取于秋不足者又宽之以冬此三限也)尹氏曰言民为邦本
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
及身

  尹氏曰言宝得其宝者安宝失其宝者危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
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
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204-0500b.png
  盆成姓括名也恃才妄作所以取祸徐氏曰君子道
其常而已括有死之道焉设使幸而获免孟子之言
犹信也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牗上馆人求之弗得
馆舍也上宫别宫名业屦织之有次业而未成者盖
馆人所作置之牗上而失之也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204-0500c.png
心至斯受之而已矣(从为去声与平声夫子如字旧读为扶余者非)

  或问之者问于孟子也廋(与叟同)匿也言子之从者乃
匿人之物如此乎孟子答之而或人自悟其失因言
此从者固不为(去声)窃屦而来但夫子设置科条以待
学者苟以向道之心而来则受之耳虽夫子亦不能
保其往也门人取其言有合于圣贤之指故记之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
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204-0500d.png
  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不为此
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则于他事或
有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非仁义矣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
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胜平声)

  充满也穿穿穴踰踰墙皆为盗之事也能推所不忍
以达于所忍则能满其无欲害人之心而无不仁矣
能推其所不为以达于所为则能满其无穿踰之心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204-0501a.png
而无不义矣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此申说上文充无穿窬之心之意也盖尔汝人所轻
贱之称人虽或有所贪昧隐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
心必有惭忿而不肯受之之实人能即此而推之使
其充满无所亏缺则无适而非义矣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
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餂音忝)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204-0501b.png
  餂探取之也今人以舌取物曰餂即此意也便(平声)
隐默皆有意探取于人是亦穿踰之类然其事隐微
人所忽易(去声)故特举以见例明必推无穿踰之心以
达于此而悉去(上声)之然后为能充其无穿踰之心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
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施去声)

  古人视不下于带(记曲礼下天子视不上于祫音劫不下于带凡视上于面则傲下于
带则忧倾则奸)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204-0501c.png
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为言近而指远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此所谓守约而施博也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
者轻(舍音舍)

  此言不守约而务博施之病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

  性者得全于天无所污坏不假修为圣之至也反之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204-0501d.png
者修为以复其性而至于圣人也程子曰性之反之
古未有此语盖自孟子发之吕氏曰无意而安行性
也有意利行而至于无意复性者也尧舜不失其性
汤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则一也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
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中为行并去声)
细微曲折无不中礼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而非
有意于中也经常也回曲也三者亦皆自然而然非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204-0502a.png
有意而为之也皆圣人之事性之之德也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法者天理之当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祸福有所
不计盖虽未至于自然而已非有所为(去声)而为矣此
反之之事董子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见史记本传江都王好勇尝谓仲舒曰孔子称殷有三仁粤句践范蠡大夫种谋伐吴遂灭之
寡人以为粤有三仁对曰粤本无一仁夫仁者云云)正此意也○程子曰动容
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行法以俟命者朝闻道夕死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204-0502b.png
可矣之意也吕氏曰法由此立命由此出圣人也行
法以俟命君子也圣人性之君子所以复其性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说音税藐音眇)
赵氏曰大人当时尊贵者也藐轻之也巍巍富贵高
显之貌藐焉而不畏之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也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
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
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204-0502c.png
也吾何畏彼哉(榱楚危反般音盘乐音洛乘去声)

  榱桷也题头也食前方丈馔食列于前者方一丈也
此皆其所谓巍巍然者我虽得志有所不为而所守
者皆古圣贤之法则彼之巍巍者何足道哉○杨氏
曰孟子此章以已之长方人之短犹有此等气象在
孔子则无此矣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
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204-0502d.png
  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
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
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羊枣实小黑而圆又谓之羊矢枣(尔雅羊枣俗呼为羊矢枣又名遵)
曾子以父嗜之父没之后食必思亲故不忍食也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
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204-0503a.png
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肉聂而切之为脍(聂之涉反笺见论语乡党篇)(之夜反)(音只)肉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
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盍何不也狂简谓志大而略于事进取谓求望高远
不忘其初谓不能改其旧也此语与论语小异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
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204-0503b.png
其次也(獧音绢)

  不得中道至有所不为据论语亦孔子之言然则孔
子字下尝有曰字论语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为者
知耻自好(去声)不为不善之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以
下孟子言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

  曰如琴张曾晰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204-0503c.png
  琴张名牢字子张子桑户死琴张临其丧而歌事见
庄子(庄子太宗师篇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相与为友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待事焉或编曲或
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丧而歌
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虽未必尽然要必有近似者曾晰
见前篇季武子死曾晰倚其门而歌事见檀弓(记檀弓下
季武子寝疾及其丧也曾点倚门而歌)又言志异乎三子者之撰事见
论语牧皮未详

  何以谓之狂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204-0503d.png
  万章问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
者也(嘐火交反行去声)

  嘐嘐志大言大也重(平声)言古之人见其动辄称之不
一称而已也夷平也掩覆(敷救反)也言平考其行则不
能覆其言也程子曰曾晰言志而夫子与之盖与圣
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
谓狂也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204-0504a.png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
又其次也

  此因上文所引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狂有志者
也獧有守者也有志者能进于道有守者不失其身
屑洁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乡原非有识者原与愿同荀子原悫(克角反)字皆读作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204-0504b.png
愿谓谨愿之人也(荀子荣辱篇孝悌原悫以敦比其事业又见富国及正论等篇)
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原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故
以为德之贼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
幸深恶(去声)而痛绝之也万章又引孔子之言而问也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
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行去声踽其禹反阉音奄)

  踽踽独行不进之貌凉凉薄也不见亲厚于人也乡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204-0504c.png
原讥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每
事必称古人邪又讥狷者曰何必如此踽踽凉凉无
所亲厚哉人既生于此世则但当为此世之人使当
世之人皆以为善则可矣此乡原之志也阉如奄人
之奄闭藏之意也(周礼春官守祧奄八人奄如今之宦者)媚求悦于人
也孟子言此深自闭藏以求亲媚于世是乡原之行
(去声)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204-0504d.png
为德之贼何哉

  原亦谨厚之称而孔子以为德之贼故万章疑之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
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吕侍讲曰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则无可举欲刺之则
无可刺也流俗者风俗颓(徒回反)靡如水之下流众莫
不然也污浊也非忠信而似忠信非廉洁而似廉洁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204-0505a.png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
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
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恶去声莠音有)

  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莠似苗之草也佞才智
之称其言似义而非义也利口多言而不实者也郑
声淫乐也乐正乐也紫间(去声)色朱正色也乡原不狂
不獧人皆以为善有似乎中道而实非也故恐其乱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204-0505b.png
  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反复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兴兴起于善也
邪慝如乡原之属是也世衰道微大经不正故人人
得为异说以济其私而邪慝并起不可胜(去声)正君子
于此亦复其常道而已常道既复则民兴于善而是
非明白无所回互虽有邪慝不足以惑之矣○尹氏
曰君子取夫(音扶)狂狷者盖以狂者志大而可与进道
狷者有所不为而可与有为也所恶(去声)于乡原而欲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204-0505c.png
痛绝之者为(去声)其似是而非惑人之深也绝之之术
无他焉亦曰反经而已矣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音遥)则见
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赵氏曰五百岁而圣人出天道之常然亦有迟速不
能正五百年故言有馀也尹氏曰知谓知其道也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
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204-0505d.png
  赵氏曰莱朱汤贤臣或曰即仲虺(许伟反)也为汤左相
(去声)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
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散素亶反)

  散氏宜生名文王贤臣也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
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
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此所谓闻而知之也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204-0506a.png
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
有乎尔

  林氏曰孟子言孔子至今时未远(孟子之生虽不可知然哀十六年孔
子卒又十年而悼公立凡四十年元公二十一年穆公三十三年共公二十二年康公九年景公二十九
年共一百六十四年而鲁平公继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则孟子必生于穆共之间以梁惠王
见之而称叟则其年先后可槩见矣)邹鲁相去又近然而已无有见而
知之者矣则五百馀岁之后又岂复(扶又反下同)有闻而
知之者乎愚按此言虽若不敢自谓已得其传而忧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204-0506b.png
后世遂失其传然乃所以自见其有不得辞者而又
以见夫(音扶下同)天理民彝不可泯灭百世之下必将有
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
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
也其指深哉○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
公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
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
不行百世无善治(去声)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204-0506c.png
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
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
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
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
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
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去声)
情也哉

孟子纂笺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204-0506d.png
















  孟子纂笺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