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论语通卷一
论语通卷一 第 1a 页 WYG0203-01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通卷一      元 胡炳文 撰

  朱子集注

  学而第一

  (语录学两篇名取篇首两字初无意义这是孔门弟子编集只把这个作第一件所谓学者何
学今之学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识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学者学为
人也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尔)

  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
论语通卷一 第 1b 页 WYG0203-0105b.png
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熊氏曰按说文学字本作敩字从文○或问以己之未知效夫知者以求
其知以己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求其能皆学之事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
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语录有问学而时习者曰今且理会学是学个甚底然后理会时习盖人只有一个心天下之皆聚于此
是所以主张自家一身者学有多少事孟子只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莆田黄氏曰人虽由气
以成形而气原于理故曰人性皆善然气无定形升降上下往来消息交互错搡易于昏杂而难得清明
论语通卷一 第 2a 页 WYG0203-0106a.png
故人之受是气也亦通者少蔽者多通则谓之先觉故曰觉有先后也理寓气中则未尝变惟理不变故
学可胜气虽昏蔽之极者得先觉觉之则亦觉焉○陈氏曰所谓明善而复其初者其中极有涵蓄乃兼
知行而言非止知之便是复初也○通曰秦汉而后所谓学者记诵词章而已无有说到性善者惟程夫
子作颜子所好何学论必先从性善上说故朱子从之人性皆善天命之性也觉冇先后气质之性也后
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或以所为为所行殊不知汝为周南召南集注曰为犹学也论语曰为之不厌孟
子记夫子之言曰学不厌是以学字代为字集注于十五志学下曰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是以为字释
学字此曰效先觉之所为犹曰学先觉之所学也大学章句释明明德曰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
复其初此曰明善而复其初是包大学许多工夫说物格知至即是明善意意诚心正身修即是复其初)
论语通卷一 第 2b 页 WYG0203-0106b.png
习鸟数(音朔下同)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或问说文习字从羽
从白月令所谓鹰乃学习是也○语录只是这一般习只是飞了又飞○胡氏曰学之不已者学与习非
二事也○冯氏曰习鸟雏欲离巢而学飞之称学谓学之于已习谓习其所学时时而习恐其忘也几曰
而者上下二义学一意也习一义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
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或问学矣而不习则
表里捍格而无以致其学之之道习矣而不时则功夫间断而无以成其习之之功是其胸中虽欲勉焉
以自进亦且枯燥生涩而无可嗜之味危殆杌𣕕而无可即之安矣故既学矣又必以时习之则其心与
理相涵而所知者益精身与事相安而所能者益固从容于朝夕俯仰之中几其所学而知且能者必有
论语通卷一 第 3a 页 WYG0203-0106c.png
自得于心而不能以语人者是以中心油然悦怿之味虽刍豢之悦于口不足以论其美矣此学之始也
○语录学到说时已自是进了一步只说后便自住不得○陈氏曰时时习之而无间断则所学者熟趣
味源源而出中心不期悦怿而进进自不能止○通曰熟则自然悦如兑正秋也万物之所悦也物到秋
熟时自然有悦意论语揭此五字于一书之首以见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只是学之不已学之不已则熟
熟则其进自不能己夫子之吾弗能己颜子之欲罢不能皆是自不能已此则学之始也故集注下一进
字其进自不能已是学之方长进处)程子曰习重(平声)习也时复思绎(音亦)
(音节)(音狭)于中则说也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
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饶氏曰习字训重故重险谓之习坎○王氏曰前节是知
论语通卷一 第 3b 页 WYG0203-0106d.png
上习后节是行上习○通曰浃洽于中则是自得之深所学在我则是自守之固学必如是乃可尔)谢
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斋
(庄皆反)立时习也(谢氏名良佐字显道上蔡人○熊氏曰坐如尸立如斋出记曲礼如尸注
曰视貌正如齐注曰磬耳听谓祭祀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
而信从者众故可乐(或问理义人心所同然非有我之得私也吾独得之虽足以说
矣然告人而人莫信率人而人莫从是独擅此理而人不得与于吾心之所同也如十人同食一人既饱
论语通卷一 第 4a 页 WYG0203-0107a.png
而九人不下咽吾之所悦虽深亦曷能达于外邪今吾之学足以及人而信从者又众则将皆有以得其
心之所同然者而吾之所得不独为一己之私矣吾之所知彼亦知之吾之所能彼亦能之则其欢欣宣
畅虽宫商相宣律吕谐和何足以方其乐哉此学之中也又曰近者既至远者毕来以学于吾之所学而
求以复其初凡吾之所得而悦于心者彼亦将有以得而悦之则可以见夫性者万物之一原信乎其立
必俱立成不独成矣○节初齐氏曰乐非幸人之信从于我也君子洞见天地万物为一体况其同类之
朋乎孔子曰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物我之间天理流行盖方于此乐见之)又曰说
在心乐主发散在外(或问非以乐为在外也以为积满乎中而发越乎外尔说则方
得于内而未能达于外也○饶氏曰说与乐皆是在中底今此乐字对上文说字而言则是主发散在外
论语通卷一 第 4b 页 WYG0203-0107b.png
言之○通曰人性之善同一初也我既明善而复其初人亦皆明善而复其初岂不大可乐程子曰乐主
发散在外圣贤无在外之乐说即乐之蕴于中乐即说之发于外者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问反)

  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
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
所谓君子(尹氏名焞字彦明河南人○语录但心里略有些子不平意便愠了非勃然而怒之
谓○有朋自远方来而乐者天下之公也人不知而愠者一己之私也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则乐不已
知则不愠乐愠在物不在已至公而不私也君子有公共之乐无私己之愠惟乐后方能进这一步不乐
论语通卷一 第 5a 页 WYG0203-0107c.png
则何以为君子○饶氏曰朋是专指同类人是兼指众人如上而君大夫亦是○少蕴叶氏曰喜怒均出
于性发之不中节皆足以害性而怒尤甚悦生于喜愠生于怒知悦乐之正而未知愠之正犹未能不失
其性也○通曰悦是喜意愠是含怒意喜怒乐三者皆情也皆性之发也能复其性之善而情亦无不善
学习之功大矣)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去声)不知而不愠者
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由学之
正习之熟悦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
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或问人不见知而处之泰然略无纤芥不平之意非
成德之君子孰能之此学之终也○语录论语首云学而时习之至不亦君子乎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
论语通卷一 第 5b 页 WYG0203-0107d.png
子也此深有意盖学者所以学为君子若不知命则做君子不成○饶氏曰此章六句其工夫只在第一句
上其馀五句皆是效验○通曰按集注旧本逆而难以下曰非信之笃养之厚而得之深不足以与此故
惟成德者能之似重在不亦君子乎一句今定本德之所以成以下云云则又重在学而时习之一句故
引程子之言曰非乐不足以语君子则重在第二节曰乐由悦而后得则又重在第一节朱子之言即程
子之意也然第一句时习二字最重故上文释习字曰学之不已此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又曰不
已于此见子朱子吃𦂳教人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

论语通卷一 第 6a 页 WYG0203-0108a.png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鲁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上声)
为弟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鲜少也作乱则为悖逆
争斗之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
必不好作乱也(语录只是少有拂意便是犯不必至陵犯乃为犯也○永嘉陈氏曰孝弟
之人资质粹美虽未尝学问自是无世俗一等粗暴气象纵是有之终是罕见到得粗恶大过可保其必
无盖孝弟之人占得好处多不好处少○饶氏曰孝弟顺德也犯上是小不顺底事作乱是大不顺底事
○冯氏曰心之和顺或以义争犯上恐亦有之而非其好为之也不好犯上则必无作乱之事矣○通曰
一也字两者字皆句绝盖下文者字即是上文人字世间有一等人喜好犯上者又有一等人喜好作乱
论语通卷一 第 6b 页 WYG0203-0108b.png
者惟孝弟之人自然不喜好作此等人也○语孟开卷便见得是春秋战国之时犯上作乱是春秋时气象然
未有孝弟者好为此争夺弑君是战国时气象然未有仁义者肯为此)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平声)
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
曰行仁(语录务本道生是泛言以起下句之实○仁便是本仁更无本了若说孝弟是仁之本则
头上安头伊川所以将为字属仁字读盖孝弟是仁里面发出来底乃推行仁道之本自此始尔仁字则
流通该贯不专主于孝弟之一事也仁就性上说孝弟从事上说仁如水之原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
民是第二坎爱物则第三坎也问为仁只是推行仁爱以及物否曰只是推仁爱以及物不是就这上求
论语通卷一 第 7a 页 WYG0203-0108c.png
仁○仁者爱之理是偏言则一事心之德是专言则包四者故合而言之则四者心之德而仁为之主分
而言之则仁是爱之理义是宜之理礼是恭敬辞让之理智是分别是非之理也仁者爱之理理是根爱
是苗仁之爱犹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爱虽是情爱之理是仁也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
之体爱者仁之用爱之理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去说仁昌黎博爱之谓仁是指情为性了周子说
德爱曰仁犹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就爱处指出仁若博爱之谓仁之谓便是把博爱做仁了○黄氏
曰义礼智者德之一端而仁者德之全体以仁包四者故心德之名独仁足以当之○诸葛泰曰溺爱字
则不知仁之体舍爱字则不知仁之用故即理以明体于以见理具于爱之所未发即爱以明用于以见
爱本于仁之所发见无体何以见用无仁何以能爱因夫爱心之形而指夫在中之理故曰爱之理于孟
论语通卷一 第 7b 页 WYG0203-0108d.png
子首章又倒置其语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何也论语言为仁是以偏言者言之故以爱之理在先孟子
兼言仁义则以专言者言之故以心之德在先然亦互相发明而非有二也○通曰朱子是以心性情三
字释仁之一字仁是性爱是情爱之理情根于性也心之德心统夫性也)与者疑辞谦退
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
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
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通曰上文是泛言为人此则专言君子本立而道生
又是泛言君子凡事皆用力于根本孝弟为为仁之本又专言君子之行仁孝弟为之本)程子曰
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
论语通卷一 第 8a 页 WYG0203-0109a.png
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然后仁爱及于
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
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
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
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
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
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语录为仁以孝弟为本事之本守之本之类是也论
论语通卷一 第 8b 页 WYG0203-0109b.png
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天下之大本之类是也为仁以孝弟为本仁字是指其周遍及物者言之以仁为
孝弟之本仁字是指其本体发用处言之二程子释经非诸儒所能及伯子曰孝弟本其所以生乃为仁
之本此语最深切盖推原孝弟之理本于父母之所以生所以为行仁之本也叔子曰孝弟顺德也顺德
二字又足以尽孝弟之义而不好犯上作乱之意已具乎其中矣读者不可以不深思也性中只有仁义
礼智四者曷尝有孝弟来此语亦要体会得是盖天下无性外之物岂性外别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在
性中则但见仁义礼智四者而己仁便包摄了孝弟凡慈爱恻隐之心皆在所包固不止孝弟也犹天地
一元之气只有水火木金土言水而不曰江淮河济言木而不曰梧槚樲棘非有彼而无此也○通曰有
子以孝弟为行仁之本而程子以仁为孝弟之本譬之木马有子就枝叶发端处说程子尤根本上说程
论语通卷一 第 9a 页 WYG0203-0109c.png
子之言所以补有子之所不及也集注备述之有意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
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
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
之非仁则知仁矣(语录只是心在时便是仁若巧言令色之人一向逐外则心便不在
安得谓之仁○或问圣门之学必以求仁为要语其所以行之者必以孝弟为先论其所以贼之者则必
以巧言令色为甚记语者所以引二者于首章之次而其序又如此欲学者知仁之为急而识其所当务
论语通卷一 第 9b 页 WYG0203-0109d.png
与其所可戒也○永嘉陈氏曰辞色未尝温和柔顺但务巧令以媚人者必非诚实之士既下此等种子
在心将来狐媚蛊毒皆此种子为之故圣门深戒○通曰刚毅木讷之质近仁巧言令色之心不仁盖在
外者惟务致饰以悦人在内者固己自失其所以为人矣上文好犯上作乱是刚恶此是柔恶圣贤深恶
焉上文鲜与未之有是以少对绝无此专言鲜则绝无矣非少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尽己之谓忠以实
之谓信(勿齐程氏曰程伯子曰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为信程叔子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
论语通卷一 第 10a 页 WYG0203-0110a.png
信叔子之言为切故集注从之○陈氏曰尽已是尽自家心里面以所存主者而言以实是就言上据此
实说忠信非判然二物从内面发出无一之不尽是忠发出外来皆以实是信)传谓受之于
师习谓熟之于已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其自治(平声按孟子奚暇治礼义哉下注云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
声为己理之义者去声后仿此)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
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语录谋不忠则欺于人言不信则
欺于友传不习则欺于师○黄氏曰为人谋则必欲实尽其心交朋友则必欲实践其言讲习之际则
必欲实用其力盖曾子天资醇厚志学恳笃其于大学既推明诚意之旨而传之子思又断以诚身之义
论语通卷一 第 10b 页 WYG0203-0110b.png
至其自省又皆一本乎诚盖不极乎诚则凡所作为无非苟简灭裂是岂可以尽人事之当然而合天理
之本然也哉○郑舜举曰凡与物接必省诸身合内外之道也)○尹氏曰曾子守约
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
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
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去声)
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语录守约不是守那约言所守者约尔三省固非圣人事然是曾子晚年进德工夫在学者则当随事省
察非但此三者而已○冯氏曰曾子之于圣门最为晚出而卒传夫子之道以其所守者约也夫子一贯
论语通卷一 第 11a 页 WYG0203-0110c.png
之学所谓忠恕者如此曾子既领其旨故日三省之此门人序其言先于诸弟子欤○通曰曾子早悟一
贯之旨晚加三省之功愈可见其至诚不已之学盖其所省者无非推己及人因人反己之事即其所谓
忠恕者也或以为一唯在三省之后非矣按门人记曾子之言与首章夫子之言相似首章人不知指泛
然之人而言此为人之人亦泛言之首章言朋此亦言朋友首章言学习此亦言传习圣贤之所以为圣
贤皆贵于学之不已曾子独得夫子之传于此亦可见○饶氏曰士莫急于学故首章即以学言学莫大
于求仁故二章三章皆以仁言为仁必以孝弟忠信为今故二章以孝弟言四章以忠信言修身之要尽
于此矣故下章以治人之事继之此为一书开卷之首记言之意亦略有序后此不必皆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通卷一 第 11b 页 WYG0203-0110d.png
(道乘皆去声)

  道治也(或问道者治之理也治者政教法令之为治之事也夫子以为政者之心而言非事也)
千乘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者主一
无适之谓(语录自秦以来无人识敬字至程子方说得亲切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故此
合而言之身在是则其心在是而无一息之离其事在是则其心在是而无一念之杂○黄氏曰师说又
以敬字惟畏字近之盖敬者此心肃然有所畏之名畏则心主于一也○觉轩蔡氏曰敬该动静主一亦
该动静畏字亦当兼动静此章敬字乃是主动而言)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
于民也时谓农隙(乞逆切)之时言治国之要在此五者
论语通卷一 第 12a 页 WYG0203-0111a.png
亦务本之意也(语录敬事而信是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之本敬又是信之本要之本根都
在敬上若能敬则下而许多事方照管得到自古圣贤自尧舜以来便说这个敬字孔子修己以敬是最
𦂳要处○辅氏曰左传农隙杜氏注谓各随时事之间是也○前四章是为学之本此五者是治国之本
也)○程子曰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
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
其极尧舜之治亦不过此若常人之言近则浅近而
已矣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
事不立矣敬事而信以身先之也易曰节以制度不
论语通卷一 第 12b 页 WYG0203-0111b.png
伤财不害民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
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
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然此特论其所
存而已未及为政也苟无是心则虽有政不行焉(杨氏
名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延平人○齐氏曰敬事而信以身先之此道之说也古人未施敬而民敬未施
信而民信以其平日所行有以表率于事之先也不伤财不害民以释节与爱盖欲道之以俭与慈也道
之以俭则不轻于用其财道之以慈则不轻于用其力○永嘉陈氏曰治国有刑政礼乐纪纲文章万目
皆当开张此数条且论他存心处乃为政之本其他未暇及)胡氏曰凡此数者又
论语通卷一 第 13a 页 WYG0203-0111c.png
皆以敬为主(胡氏名寅字明仲号致堂先生建安人)愚谓五者反覆相
因各有次第读者宜细推之(语录此章须看有能如此方能如此之意又看
有能如此后又不可不如此之意反覆推之乃见曲折○通曰敬者圣学之本故下因乎上惟敬为最要
不达农时者王道之本故上因乎下惟使民以时为最要上下相因皆有 务本之意存焉敬者一心之主万
事之本根故又皆当以敬为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
有馀力则以学文(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

  谨者行(去声)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汎广也众谓
论语通卷一 第 13b 页 WYG0203-0111d.png
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馀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
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馀则学
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去声)已之学也尹氏曰德行
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
氏曰未有馀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馀力而不学
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
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
之于野而已(洪氏名兴祖字庆善丹阳人○语录人须是考诗书及前言往行知得古人之
论语通卷一 第 14a 页 WYG0203-0112a.png
法方做不错若不学文任意自做安得不错○饶氏曰集注三说不同尹氏说得文字全轻洪氏说得文
字差重朱子说得文字极重三者互相发明若但知文之为轻而不知其为重则将有废学之弊故不得
不交致抑扬之意○通曰学文以六事为先六事以孝弟为先盖孔子为人弟子者言也然必欲尽行此
六事而后学文行之不给则恐终无学文之时矣行有馀力者亦谓六事之中每行一事有暇则便学文
非谓每日尽行此六事毕然后学文也又按熊氏谓此章是小学自孝弟忠信入故先行而后文子以四
教是大学自格物致知入故先文而后行盖以弟子二字专为小学之事然则十五入大学者独非为人
弟为人子者乎大抵圣人教人力行必以学文为先故为弟子之职者力有馀则便当以学文为重集注
若不学文以下政自该子以四教章之意在其中)

论语通卷一 第 14b 页 WYG0203-0112b.png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卫人)贤人之贤而易其好(去声
下同)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
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
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
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
也(语录问伊川云见贤而变易颜色集注何故取范氏好色之说曰孔子两言未见好德如好色而中
论语通卷一 第 15a 页 WYG0203-0112c.png
庸亦以远色为劝贤之事则古人之言其以德色相为消长也旧矣故范氏之说为长○饶氏曰贤贤亦
朋友之伦也尊贤取友虽均属朋友之伦而贤贤尤重)○游氏曰三代之学皆
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
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
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游氏名酢
字定夫建安人)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词气之间抑
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
言然后为无弊也(吴氏名棫字才老建安人○胡氏曰以未学为生质之美者人固有
论语通卷一 第 15b 页 WYG0203-0112d.png
得气之清而所为与理暗合然质之美有限而学之益无穷故吴氏又虑其抑扬之有偏也○黄氏曰子
夏此语与曾子三省是皆心存乎诚求造其极者也然子夏专用力于人之所重曾子尤致意于人之所
轻子夏务实行而抑文学曾子务实行而兼傅习则曾子之用功愈密而用心愈弘是则子夏之所不能
及矣○通曰此篇以学为先故言学者凡五第一章学字是兼知行而言上章则以学文是以行为重而
知未尝轻此章虽曰未学是以行为重而知则全轻矣所以集注曰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
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语录问既曰君子何
论语通卷一 第 16a 页 WYG0203-0113a.png
故有不重不威曰此是说君子之道大槩如此○圣贤所言为学之序须先自外面分明有形象处把捉
扶竖起来)

  主忠信

  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去声)为善则难故学
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唯在忠信不诚则
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
复有物乎(陈氏曰主与宾对宾是外人出入不常主常在屋里主忠信是以忠信常为吾心之
主心所主者忠信则其中许多道理都实无忠信则一切道理都虚了主字极有力○真氏曰论语止言忠
论语通卷一 第 16b 页 WYG0203-0113b.png
信子思孟子始言诚程子于此乃合忠信与诚言之盖诚指全体言忠信指人用力处言尽得忠信即是
诚孔子教人只就行处说行到尽处自然识得本原子思孟子则并本原发以示人其义一也○冯氏曰
忠主于存心信主于接物忠信则重厚威严而所学固矣)

  无友不如己者

  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
损(语录问必择胜己者为友则胜己者必以我为不如己而不吾友矣曰但不可求不如己者及其来
也又焉得而却之我去求胜己者为友则不如己者又来求我)

  过则勿惮改

论语通卷一 第 17a 页 WYG0203-0113c.png
  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上声)
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
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语录最要在速字上
着力凡有过若今日不便改过愈深则善愈微若从今便改则善可自此而积今人多是畏难过了日子
○通曰此过也而集注以为恶日长者无心失理为过有心悖理为恶自治勇则过可反而为善自治不
勇则过必流而为恶)○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
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
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
论语通卷一 第 17b 页 WYG0203-0113d.png
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音洛)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
终焉(黄氏曰外重厚而内忠信则其本立友胜已而速改过则其德进○通曰习俗之薄而重厚者
少学问之疏而能友胜己速改过者尤少此学者之深病也首三不字是直指其病后毋字勿字是欲禁
止其病中间主忠信三字所以药之也未有诚于中而薄于外者未有其学欲实有诸已而于友不求胜
己者未有存心不自欺而有过肯自恕者故学者之心当以是为主焉屋无主人屋所有皆虚人不主忠
信人所为皆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
论语通卷一 第 18a 页 WYG0203-0114a.png
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去声下同)忽也
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已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
厚也(语录只是专主丧祭而言若把得丧祭事重时亦自不易只是丧祭上推亦是多少事○齐氏
曰既没曰死既葬曰亡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厚之至也朱子曰忽略遗忘薄俗之常吾不与以俱靡
而慎之追之以尽吾诚敬则人亦孰无是心哉其感化也吾以身率彼以心感而不自知其孚之速也○
通曰古注云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集注依伊川说以礼与诚易之盖丧罕有不哀者而未必
皆尽礼祭罕有不敬者而未必皆尽诚薄俗往往多如此也惟民生厚氏德本厚也归厚不过复其本然
论语通卷一 第 18b 页 WYG0203-0114b.png
者尔非有增益之也上章曰重此章曰厚门人类记曾子之言有似于夫子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
与抑与之与(之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禽姓陈名亢(音冈陈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卫人)皆孔子
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未知孰是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和厚也(真氏曰只一字不足以尽温之义必兼二字和如春风和气之和厚如坤厚载物之
论语通卷一 第 19a 页 WYG0203-0114c.png
厚和不惨暴也厚不刻薄也)良易直也(语录易如平易之易直如白直之直)恭庄敬
也(真氏曰庄主容貌而言敬主内心而言)俭节制也(真氏曰节者自然之界限制者用力
而裁制)让谦逊也(真氏曰谦谓不矜已之善逊谓推善以及人)五者夫子之
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少颖林氏曰形容圣人之盛德必推其著见者言之尧曰
钦明文思舜曰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汤曰斋圣广渊文王曰徽柔懿恭夫子曰温良恭俭让皆以其德之
著者言之)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
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
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
论语通卷一 第 19b 页 WYG0203-0114d.png
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
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语录圣人之德无所不备非是只有
此五者但此五者皆谨厚谦退不自圣贤底意故人皆亲信乐告之最要看此五字是如何气象体之于我则见得
圣人有不求人而人自来就问底意今人却无非是求学者且去理会不求底道理乃好○或问子贡谓
夫子之求之是就子禽之言借其求字而反言之以明夫子之未尝求如孟子言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
也)○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
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去声)
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
论语通卷一 第 20a 页 WYG0203-0115a.png
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通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此夫子中
和气象也子贡言温而不言厉言恭而不言安言良俭让则见不猛而不见所谓威皆未足以尽盛德之
形容不过以其得闻国政姑以其光辉接物者言尔必如绥来动和等语乃足以见夫子过化存神之妙
异时子贡非此时之子贡矣按饶氏谓此即圣人中和气象又曰集注过化存神未易窥测之语与谢说
三亦字皆微寓抑扬之意夫苟是中和气象则谢氏不当下亦字以谢氏为微寓抑扬之意则其不足以
尽中和之气象明矣饶氏前后二说自相反不可不辨也)张敬夫曰夫子至于是
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
人之仪刑而乐(音洛)告之者秉彝好(去声)德之良心也而
论语通卷一 第 20b 页 WYG0203-0115b.png
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敬夫名栻号南轩先生广汉人○冯氏曰是时
政在大夫陪臣盘据日久岂容夫子之进也时君知爱其德而不得用事世亦可知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行去声)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
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
论语通卷一 第 21a 页 WYG0203-0115c.png
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
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语录父在
观其志此一句己自有处变意思必有为而言观其文意便是父在时其子志行己自有与父不同者道
犹事也言道者尊父之辞三年无改是半上落下底事虽在所当改但遽改之则有死其亲之心有扬亲
之意须三年之后徐改之便不觉若大故不好底事则不在此限矣其不可改者则终身不改固不待言
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则又非常之变亦不可以预言善读者推类而求之或终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
不得己则不待三年而改顾其所遇之如何但不忍之心则不可无耳存得不忍之心则虽或不得已而
改亦不害其为孝尹氏说得孝子之心未说得事游氏则于事理上说得圣人语意出○通曰所当改以
论语通卷一 第 21b 页 WYG0203-0115d.png
事言可未改以时言不忍改以心言按朱子曰此帝是言父有不善子不忍改乃见其孝若孟献子自是
贤者庄子能不改其所行所以为难先儒以为庄子之贤不反献子疑其不能守父之政用父之臣而庄
子乃能不改此其所以难能也饶氏熊氏引庄子之孝以释此章误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陈氏曰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
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著于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节文仪则四字相对说节
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仪在外有可观则在内有可守仪谓容仪有粲然可象底意与文字相应则是个
骨子有确然不易底意与节字相应○胡氏曰天理其体故先节而后文人事其用故先仪而后则)和
论语通卷一 第 22a 页 WYG0203-0116a.png
者从(七容反)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于
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
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语录至严
之中便是至和处不可分做两截看须知道吾心安处便是和如入公门鞠躬如也须是如此吾心乃安
不如此便不安不安便是不和以此见得礼中本来有个和不是外面物事行得自然如此不教有牵强
底意思便是从容不迫○觉轩蔡氏曰有子专以礼之用言朱子兼以礼之体言论礼之用固以和为贵
论礼之体则礼中本有自然之和若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则礼与和成二物矣朱子所以因有子言
礼之用而以礼之体发其所未发可谓有功于圣经矣○饶氏曰有子论仁论礼皆只说得下面一截上
论语通卷一 第 22b 页 WYG0203-0116b.png
面一截须待程子朱子为发明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
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礼之本然
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也(语录礼之用和是礼中之和知和而
和是放教和才放教和便是离却礼了)○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
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语录
论语通卷一 第 23a 页 WYG0203-0116c.png
胜只是争此子礼才胜些子便是离了乐才胜些子便是流了○辅氏曰旧以有所不行一句承上文说
至程子方截得分明只以乐记礼胜则离乐胜则流两句观之便自可见)范氏曰凡礼之
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
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范氏
名祖禹字淳夫成都人○语录自心而言则心为体敬和为用以敬对和而言则敬为体和为用大抵体
用无尽时只管恁地推将去○和固不可便指为乐是礼中之乐如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是乐
之有节处乐中之礼也便见礼乐不相离)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
然礼之全体也豪釐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
论语通卷一 第 23b 页 WYG0203-0116d.png
偏其不可行均矣(熊氏曰程范兼言礼乐朱子只言礼之全体盖礼乐无二本礼之和
处即乐也○通曰须要看集注前一节分体用后一节独说全体是如何盖有子但言礼之用集注则谓
礼之用所以从容不迫者其体之严出于自然之理故其用也人心安之亦自然从容而不迫是因有子
之言用而推原其体也后总说礼之全体则包前所谓体用者在其中矣如天高地下合同而化便是严
而泰如四时阴阳冲和有节气有中气此便是和而节此固自然之理而礼之全体如此也然礼之全体
严者未尝不泰人则有严而失其中者矣未免倚于严之一偏不可行矣礼之全体和者未尝不节人则
有和而失其正者矣未免倚于和之一偏亦不可行矣一偏字与全体字相反夫其体之全也本如此而
人之偏也乃如此人之于礼有毫釐之差则失之故也)

论语通卷一 第 24a 页 WYG0203-0117a.png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

  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
文也(黄氏曰以实之谓信事之已见而以其实也约信与人期约而求其实者也○胡氏曰信为约
信恭为致敬皆指人之行此而言非信恭之本体也○通曰义者心之制事之宜此独曰事之宜礼者天
理之节文此独曰节文盖所谓信恭者非信恭之本体故所谓义礼者亦非指本体而言集注盖未尝轻
下一字也)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
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语录如见尊长而拜礼也
论语通卷一 第 24b 页 WYG0203-0117b.png
我却不拜被诘问则无以答便是为人所耻辱有般人不当拜而拜之便是谄谀这则可耻可辱者在我
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或问因之为依势之敌而交之浅若诸葛之依刘表是也宗之为主彼尊我贱而以之为归如孔子之于
司城贞子蘧伯玉颜雠由是也所依而失其亲若未甚害也所宗而失其亲则其为害大矣然今日依之
则后日有时而宗之是以君子之有所因也必求不失其亲焉则异日所宗无失所亲之患矣)此言
人之言行(去声)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语录问恐言是
约信行是致敬交际是依人曰大纲如此皆交际也言可复便是行○此一节须用两截看上面一截信
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是交际之初合下便自量到底下面一截言可复也远耻辱亦可宗乃是
论语通卷一 第 25a 页 WYG0203-0117c.png
久后到底无弊之效○定宇陈氏曰谨之于始说上三句虑其所终说下三句)不然则因仍
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通曰有子言近于礼义而
集注言必合其宜必中其节是补有子之所不及先儒谓亲近也因其所以为信而不失其近于义因其
所以为恭而不失其近于礼集注初本从之今改本如此正先儒之所未及因仍苟且四字只是一且字
所谓不胜其自失之悔者才与人约便有失信之几才致敬于人便有失礼之几才以我依人便有失我
之几三者皆不可着且之一字其始曰且如此则其后也之失有不可胜悔者矣与其悔于终孰若谨之
于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论语通卷一 第 25b 页 WYG0203-0117d.png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通曰上文子贡之答子禽只为不合
下一求字士才有所求于外则志便不立故必无所求于彼然后有所好于此)敏于事者勉
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馀也(冯氏曰事所从事谓
学也未事于学不以外虑移其心既事于学不使言语浮其行然后见其好学之实○饶氏曰敏于事之
事非特指行事而言凡学问思辨穷理之事皆事也)然犹不敢自是必就有道
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语录不求安饱是其存心处敏事谨
言是其用工处然须就正方得有许多工夫不能就有道以正其是非也不得无许多工夫虽欲就正有
论语通卷一 第 26a 页 WYG0203-0118a.png
道亦徒然)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
也(通曰学而篇言道者三前两道字汎此一道字切父之道是父之所由先王之道是先王之所由故集
注独于此释之曰人之所共由道犹路然人所由者谓之非路不可不若人之所共由者则大路也)○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
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
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语录杨氏以世人营营于名利
埋没其身而不自知故独洁其身以自高然不知义者制事之宜处人伦事物各当其所乃合于义今但
知有已而已使人皆如此洁身自为则天下事教谁理会此便是无君墨氏见世人自私自利不能及人故
论语通卷一 第 26b 页 WYG0203-0118b.png
欲兼天下而尽爱之然不知仁者心无不溥遍而施则差等心皆漙遍者仁也其理一施有差等者仁中
义也其分殊今亲亲与仁民同是待亲犹他人也此便是无父此学者所以必求正于有道也○通曰夫
子自谓好学门弟子中独谓颜回好学盖必无求然后见其有好之之志必敏事然后见其有好之之实
然必取正有道然后不差夫好之之路此所以见好学者之甚难得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

  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
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辅氏曰为贫所胜则气随以歉而为卑屈故多求而
论语通卷一 第 27a 页 WYG0203-0118c.png
谄为富所胜则气随以盈而为矜肆故有恃而骄)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
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
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步丹反)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
(上声)善乐循理而亦不自知其富矣(安处善乐循理出董仲舒策)
贡货殖盖先贫而后富而常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
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
至也(语录子贡幼年也是把贫富煞当事了○又曰子贡于此煞是用工夫圣人更推他上面一节
以见义理不止于此然亦不止于就贫富上说凡讲学皆如此天下道理更阔在○冯氏曰无谄无骄则
论语通卷一 第 27b 页 WYG0203-0118d.png
贫富知自守矣然犹有所用力焉力少不逮则谄骄复形乐且好礼则贫富两忘矣盖知乐天循理而无
复事于人为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磋七多反兴平
声)

  诗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
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
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
论语通卷一 第 28a 页 WYG0203-0119a.png
之(语录所谓义理无穷不是说乐与好礼自是说切磋琢磨精而益精尔○或问大学传引此诗以道
学自修释之与此不同何也曰古人引诗断章取义姑以发已之志或疏或密或同或异盖不能齐也○
黄氏曰若谓无谄无骄为如切如琢乐好礼为如磋如磨则告往知来一句便说不得子贡言无谄骄夫
子言未若乐与好礼子贡便知义理无穷人须就学问上做工夫不可少有得而遽止诗所谓如切磋琢
磨治之已精而益致其精者其此之谓欤)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者其所己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愚按此章问
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
论语通卷一 第 28b 页 WYG0203-0119b.png
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
求造(七到反)道之极致亦不可鹜(音务)于虚远而不察切
已之实病也(语录告以所已言谓处贫富之道知其所未言谓学问之功○黄氏曰此章须
是见得切磋琢磨在无谄无骄乐与好礼之外方晓得所已言所未言前之问答盖言德之浅深今之引
诗乃言学之疏密○冯氏曰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闻夫子之言又引是诗以明之古者自六籍之外
无书可以据援然易精深书弘大礼乐局于名数春秋隐于褒贬鲜可引用惟诗切于人情又多比兴旁
通伦类故从政专对兴观群怨皆取诸此此士君子以能言诗为贵也然则不通类者不足以言诗矣○
又曰一闻夫子之言遂悟卫风之旨所以为赐也达○通曰既切而复磋既琢而复磨学者不可安于小
论语通卷一 第 29a 页 WYG0203-0119c.png
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子贡引诗是发夫子言外之意也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学者不可
鹜于虚远而不察切已之实病集注又因子贡之引诗而发言外之意也常人二者之病与学者切已之
实病当看两病字若只就贫富上说贫者病谄富者病骄必除谄骄之病然后可到乐与好礼地步若就
义理学问上说则学者之病固多必先除切已之实病然后可求造道之极致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已知不知人
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此为患也(饶氏曰不患人之不已知
即首章人不知而不愠之意皆是要人为己○熊氏曰知人亦致知之事不求人知犹首章之意此类凡
论语通卷一 第 29b 页 WYG0203-0119d.png
四出里仁篇不患人之不已知求为可知也宪问篇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卫灵篇君子病无能
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通曰始之以人不知而不愠终之以不患人之不已知此学而一篇终始也始
之以不亦君子乎终之以无以为君子也始则结之以患不知人终则结之以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一
书终始也门人纪之岂无意欤)

  为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冯氏曰篇目次第亦略有意义前论学学然后从政故因论为政以
德篇而次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音拱亦作拱)
论语通卷一 第 30a 页 WYG0203-0120a.png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得于心而不失也(通曰按集注初改本云行道而有得于心后定本云得于心而不失
门人胡泳尝侍坐武夷亭文公手执扇一柄谓泳曰便如此扇既得之而复失之如无此扇一般所以解
德字用不失字愚窃谓此五字有二意一则是得于有生之初不可失之于有生之后二则得于昨日者
不可失之于今日盖不失二字自有工夫在焉集注改本之精也如此)北辰北极天之
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
向之也(或问天形半覆地上半绕地下而左旋不息其枢纽不动之处则在南北之端焉谓之极
者如屋脊谓之厔极也南极入地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北极出地三十六度故周回七
论语通卷一 第 30b 页 WYG0203-0120b.png
十二度常见不隐北极之星正在常见不隐七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而不动其旁则经星随天左旋日
月五纬更迭隐见若绕而归向之也○语录北辰是那中间些子不动处缘人要取此为极不可无个记
认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问北极动不动曰也动只动得不觉如射糖盘子北辰便是中央椿子
极星便是近桩点子虽也随盘转缘近桩子便转得不觉沈存中谓始以管窥极星不入管后方见极星
在管弦上转史记载北辰有五星太乙常居其中是极星也辰非星只是中间界分极星各微动惟辰不
动乃天之中犹磨之心也○邵子曰地无石之处皆土也天无星之处皆辰也)为政以德则
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饶氏曰北辰居其所是无为之象众星共之是
天下归之之象)○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语录为政以
论语通卷一 第 31a 页 WYG0203-0120c.png
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只如为政有德相似亦不是块然全无所作为以德则自然感化不见其有为之迹耳○辅氏
曰为政以德非不为也循天下之理而行其所无事也不能以德为政而遽欲无为则是怠惰废弛而已)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
者至寡而能服众(通曰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皆所以正人之不正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皆所以得于心而不失也古之为政者皆自正心诚意推出来故无为而天自化后之为政者不
知以修身为本而欲家齐国治天下年难矣故所为愈劳而效愈邈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通卷一 第 31b 页 WYG0203-0120d.png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冯氏曰蔽
断也读如官占子先蔽志之蔽)思无邪鲁颂駉(音扃)篇之辞凡诗之言
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语录性情是贴思正是贴无邪
与做时文相似武问思无邪莫是作诗者发于性情之正否曰若关雎鹿鸣文王大明等诗固是性情之
正若桑中螮蝀等诗谓之性情之正可乎只是要读诗者思无邪尔○饶氏曰诸家之说皆谓作诗者如
此独集注以为诗之功用能使学者如此夫子恐人但知诗之有邪正而不知诗之用皆欲使人之归于
正故于其中揭此一句以示人学者知此则有以识读诗之意矣○通曰须看此一用字凡六经中无一
论语通卷一 第 32a 页 WYG0203-0121a.png
字一句不切于人之日用者诗于人情为易入也盖本出于人之情性故其用能使人得其情性之正也)
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
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
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黄氏曰直指者
非微婉全体者非一事直指故明全体故尽○洪氏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观诗之法取诗之
一言以蔽三百篇之义夫子观诗之法)○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语录行无
邪未是诚思无邪乃可为诚世人有修饰于外而其中未必能正惟至于思无邪斯可谓诚○通曰每读
集注至此不能无疑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又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此是圣人言诗之用不应遽以圣
论语通卷一 第 32b 页 WYG0203-0121b.png
人望人集注所以引此者盖谓所思自然无邪诚也圣人事也读诗而可使之思无邪诚之也学者事也
集注引程子之言即继之以学必务知要益可见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
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
千亦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通曰思无邪是诗三百篇之要毋不敬是
礼三百三十之要执中二字是书五十八篇之要时之一字是易三百八十四爻之要皆不可不知)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下同)
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一之
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
论语通卷一 第 33a 页 WYG0203-0121c.png
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
忘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谓制度品节也(胡氏曰品谓尊卑高下之差节谓界限等级之分)格至也
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
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
又有以至于善也(语录浅深厚薄之不一谓其间资禀信向之不齐虽是感之以德自
有太过不及底故齐一以礼礼者吉凶宾军嘉五礼须令他一齐如此所谓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
论语通卷一 第 33b 页 WYG0203-0121d.png
及也)一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政者为治之
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
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
民远(去声)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
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平声)其本也
(语录有德礼则政刑在其中不可专道政刑做不好底但不得专用政刑尔圣人之意只为当时用政刑
治民不用德礼所以有此言圣人为天下何曾废刑政来集注后面馀意是说圣人谓不可专恃政刑然
有德礼而无刑政又做不得圣人说话无一字无意味如说霁之以德道之以礼便不是了○冯氏曰古
论语通卷一 第 34a 页 WYG0203-0122a.png
之治民者以德礼示之于先其或有违者以刑政防之于后后之治民者以政刑检制其民而德礼之不
修苟极其效不过使民远罪而已欲其迁善而不自知难哉礼缁衣篇亦记之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
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其指未大异也而精密则有间矣○通曰此篇第一章
曰为政以德政与德为一此章分政与德为二前章专言古之为政者皆自躬行中流出此章则言后之
为政者但知导之以法制禁令而不能躬行以率之也故言政刑不如德礼之效如此而集注以相为终
始合言于先又以本末分言于后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
论语通卷一 第 34b 页 WYG0203-0122b.png
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语录
孔子只十五岁时便断然以圣人为志矣今学者谁不为学只是不可谓之志于学果能志于学则自住
不得志字最有力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三十而立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语录立谓把捉得定世问事物
皆动摇不得如富贵贫贱威武是也志方是趋向恁去求讨未得至此则得而守之无用志矣)

  四十而不惑

  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
论语通卷一 第 35a 页 WYG0203-0122c.png
矣(语录孟子四十不动心与四十而不惑相似○或问既立矣加以十年玩索涵养之功知见明彻无
所滞碍也盖于事物之理几微之际毫釐之辨无不判然于胸中○陈氏曰至此则豁然如大明中睹万
象所知者益明而无所事守矣)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
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语录不惑
是随事物上见这道理合是如此知天命便是知这道理所以然如父子之亲须是知其所以亲事事物
物须知他本源处譬如一溪先知得溪中有水后知水发源处○或问天道流行赋予万物莫非至善无
论语通卷一 第 35b 页 WYG0203-0122d.png
妄之理而不已焉是则所谓天命也物之所得为性性之所具为理名殊而实一也学至不惑而又进焉则
理无不穷性无不尽而有以知此矣理以事别性以人殊命则天道之全而性之所以为性理之所以为
理者也自天命观之则理性云者小德之川流也自理性观之则天命云者大德之敦化也)

  六十而耳顺

  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语录听最是人
所不着力处今圣人凡耳中所闻者便皆是道理而无凝滞是于所去至极而精熟彻表彻里故声才入
心便通是非判然其贯通神速之妙更不待少致思而自得其理才容少思而后得则是内外自相捍格
不得谓之顺矣如夫子闻沧浪之歌即悟自取之义是耳顺之證也)

论语通卷一 第 36a 页 WYG0203-0123a.png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
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去声下同)也(语录圣人
表里精粗无不昭彻其体虽是人其实只是一罔天理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左来右去尽是天理也)
○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者亦言由学而至所以勉
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知
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
矩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
论语通卷一 第 36b 页 WYG0203-0123b.png
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
章而后达耳(语录立是物格知至而意诚心正之效不止是用工处不惑知天命是意诚心
正而所知日进不已之验至耳顺则所知又至极而精熟圣人亦大约将平生为学进德处分许多段说
十五志学此学自是彻始彻终到四十不惑已自有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意思但久而益熟尔年止七
十若更加数十岁也只是这个路不是到七十岁便画住了伊川做设说圣人不到十年方一进亦不解
悬空说这一段大槩圣人元是个圣人了他自恁地实做将去他底志学立不惑异乎众人底)胡氏
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
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
论语通卷一 第 37a 页 WYG0203-0123c.png
至于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
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
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度矣(语录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要人收拾得个本心
日用之间着力屏去私欲扶持此心出来理是心所当知事是心所当为不要埋没了他如修齐治平皆
要此心为之此心皆自有许多道理不待逐旋安排入来圣人立许多节目只要人剔刮将自家心里许
多道理出来而已○陈氏曰从心所欲不踰矩谓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即中庸所谓不
勉而中地位○饶氏曰致知是要知此矩力行是要践此矩立是守得此矩定不惑是见得此矩明知命
是又识得此矩之所自来耳顺则见得此矩十分透彻从心不踰是行得此矩十分纯熟矩者何此心之
论语通卷一 第 37b 页 WYG0203-0123d.png
天则也规矩皆法度之器规圆善于旋转而无界限之可守矩方则有廉隅界限截然一定而不易智欲
其圆行欲其方故以矩言之矩即义以方外是也胡氏云体即道用即义义字正为矩字而发)又曰
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
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涂而废也(辅氏曰亟者则
躐等而进怠者则半涂而废亟心亡则能优游涵泳逐级而进怠心亡则能日就月将不极不止○通曰
朱子曰循循然而无敢怠汲汲然而无欲速正将此二者互说)愚谓圣人生知安行
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
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
论语通卷一 第 38a 页 WYG0203-0124a.png
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
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上声)此(语录圣人此语
固是为学者立法然当初亦必是有这般意思圣人自觉有进处故如此说人窥测他不得也○冯氏曰
此夫子自述其终身进德之序如此非若他人之想像亿度也不以血气之盛衰为消长不以外物之得
丧为作辍所谓死而后已者此夫子之所以为圣也○通曰论语仅言心者三无所用心愚不肖之心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贤人之心也此所谓心圣人之心也自尧舜以至夫子圣圣相传只传此心夫子年十
五时其心已自期于圣人到七十时其心犹不敢自谓是圣人若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岂圣人之心
哉要之志学者此心所向之力立者此心所守之定不惑者此心所见之明知天命者心与理融而洞其
论语通卷一 第 38b 页 WYG0203-0124b.png
所以然耳顺者理与心会其顺也自然而然不踰矩者此心此理浑乎为一而有莫测其然者矣十年一
进圣人之心圣人自知之故即其近似以语学者欲学者皆心夫圣人之心也忘者不用其心如何到圣
处助者亟用其心亦如何便到圣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无违谓不背于理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孔子弟子名须(鲁人)御为(去声)孔子御车也孟孙即
仲孙也(胡氏曰三家皆鲁桓公庶子初以仲叔季为氏其后加以孙字公子之子称公孙也仲改
论语通卷一 第 39a 页 WYG0203-0124c.png
为孟者庶子自为长少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公孙不敢祖诸侯也故自以庶长为孟杜预作公子谱
云仲庆父弑君故改为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
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去声)樊迟以发之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辅氏曰此
理字即指前不背于理之理字言也礼是先王据事物之理品节之以成文者)人之事亲自
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
论语通卷一 第 39b 页 WYG0203-0124d.png
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去声)
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陈氏曰须熟究以礼事亲之正意始终一以礼
事亲则为敬亲之至矣然若何而能一于礼其中节文织悉委曲是多少事皆不可不讲也○莆田黄氏
曰若不以礼便是不以君子之道待其亲便是违背于理)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
心虽无穷而分(去声)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
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语录为所得为只是合做底大夫以大夫之礼事亲诸侯以诸侯之礼事亲便是合做底孔子当初就三
家僣礼上说未有胡氏说底意思然就今论之有一般人因陋就简不能以礼事其亲又有一般人牵于
论语通卷一 第 40a 页 WYG0203-0125a.png
私意却不合礼大抵圣人之言皆人所通行得底生事葬祭一于礼此是人人皆如此然其间却是警孟
氏胡氏此条意亦全警不得为而为之者尔○通曰夫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又曰奢则不逊俭则固胡
氏所谓得为而不为俭而固也所谓不得为而为之奢而不逊也礼者理之节文节所以节其太过文所
以文其不及春秋之时过于文而失于节往往皆不得为而为之者此夫子所以拳拳告懿子以礼而颜
渊之厚葬则又深以责门人也○齐氏曰说与何忌孟僖子之子昭七年僖子从昭公如楚病不能相礼
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二十四年僖子将卒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时孔子年三十四
哀十一年孟孺子泄帅右师冉求帅左师樊迟为右以与齐战季孙曰须也弱注谓其年少则为孔子御
者必在十三年鲁以币召还孔子后时孔子年七十僖子殁且三十六年而懿子犹问孝可谓贤矣僖子
论语通卷一 第 40b 页 WYG0203-0125b.png
尝令二子学礼孔子不过即其垂殁所命以教其子尔礼者天理之节鲁因周公以大勋劳得赐天子礼
乐而习于僣殡而设拨祭而雍彻事生之僣可想矣非不欲以尊亲也而不知适以陷其亲于恶使懿子
不违其亲之命而悉以孔子所教生事而死葬祭之则凡其所用皆亲所得为而僖子之心慰矣而奈之
何其不然也圣人言不迫切而意深到学者所宜细玩○通曰按集注以为夫子语意浑然若不专为三
家发者如齐氏之说则若专为孟懿子言矣愚窃谓无违二字含蓄不露未便谓无违于礼亦未便谓无
违乎亲之令姑以发懿子之问尔而懿子不能问于是以生事葬祭无违乎礼者言之僖子遗命使懿子
学礼于夫子夫子以礼告之固切于懿子然亦未尝不切于夫人之子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通卷一 第 41a 页 WYG0203-0125c.png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
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
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
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
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冯氏曰说文疾加曰病夫子告
之以疾而不及病其训严矣○饶氏曰集注曰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当看凡字不独谨疾而
已○定宇陈氏曰谨疾固是守身不失其身又守身之大者也○通曰人子之身即父母之身也人子独
不能父母之心者何哉父母之于子无疾则忧其有以致疾疾则忧其成病人子体此而不贻父母之忧
论语通卷一 第 41b 页 WYG0203-0125d.png
亦庶乎孝矣夫子圣人也于疾且慎况凡为人子者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吴人)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
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许六反)犬马皆能有以养
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
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
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
论语通卷一 第 42a 页 WYG0203-0126a.png
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
以是深警发之也(语录子游是个简易人如洒扫应对便忽略了如丧致乎哀而止便
见于节文有未至○饶氏曰集注养大马者何异者字即是人字是谓能养皆能有养看两能字便见是
说养亲之人与养犬马之人言养亲不能敬则与养犬马之人无分别非谓父母与犬马无别也○辅氏
曰能养未必能敬能敬则不至于不能养也记曰仁人之事亲如事天可徒爱而不知敬乎○通曰孟子
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是泛言人之于人孔子此言是专言子之于父母人之于人
爱而不敬是以兽畜人子于父母爱而不敬则其能爱亲者与爱犬马者无别其言固有等差也子游问
孝而夫子独指今之孝者言之盖谓今之孝者如此以见古之孝者不如此也古之孝者爱敬尽于事亲
论语通卷一 第 42b 页 WYG0203-0126b.png
今之孝者往往爱踰于敬故甚言以伤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

  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
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
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
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去声)未足为孝也旧说承
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语录人子胸中才有些子不爱其亲之意便有不顺气象
论语通卷一 第 43a 页 WYG0203-0126c.png
此所以为爱亲之际色为难也○齐氏曰色难谓其不可以勉强而至缘饰而能尔)○程子曰
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对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
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教之故不同也(语录
告懿子无违意思涵阔若其他所告却就其人所患说然圣人虽告众人若就孟孙身上看又自是切虽
专就一人身上说若把众人身上看亦未尝无益子夏之病乃子游之药子游见处高明而工夫则疏故
必用敬子夏守法度依本子做故必用爱观洒扫应对之论与博学笃志之说可见若以色难告子游以
敬告子夏是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故圣人之药各济其病或问威严俨恪非所以事亲乎曰太庄太严厉
论语通卷一 第 43b 页 WYG0203-0126d.png
了问如何见子夏直义曰观其言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可见孟子亦曰北宫黝似子夏○通曰此章当与
上章通看时俗自谓能养为孝而此则曰养可能也敬为难时俗以服劳奉养为孝而此则曰色难其言
皆为今之人发而因以厉游夏也通四章看又见圣人之言如化工随物赋形如此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

  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鲁人)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
受而无问难(去声)也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发谓发明所言之理愚闻之师曰颜子深潜淳粹其
论语通卷一 第 44a 页 WYG0203-0127a.png
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
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
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
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师姓李讳
侗字愿中号延平先生○语录默识心融固是他功深力到亦是天资高颜子乃生知之次比之圣人已
具九分九厘所争只一厘孔子只点他这些便与他相凑他所以深领其言而不再问也融字如消融相
似如雪在汤中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如何发得出来退省其私私者他人所不知而回独知之者夫子
能察之如心之所安燕居独处之所为见识之所独皆是与中庸慎独之独同○张氏曰亦足以发其请
论语通卷一 第 44b 页 WYG0203-0127b.png
事斯语之验与默识心融此于圣人耳顺地位虽未几及而已同是一般趣味矣○冯氏曰夫子之于颜
子知之深矣岂待退而察之后知其非愚曰吾与回言终日盖以此语诸弟子也意颜子之不违必有疑
其愚者夫子故以解之○致堂胡氏曰夫子久已知颜子之不愚必曰退省其私者以见非无證之空言
且以明进德之功必由内外相符隐显一致欲学者之證其独也夫子与言终日则言多矣今存者几惜
哉○齐氏曰孔子无行而不与二三子颜子亦无行而非孔子之所与者○通曰颜子之资邻于生知故
无难疑答问而自有以知夫子所言之理颜子之学勇于力行故虽燕居独处而亦足以行夫子所言之
理不曰行而曰发此一发字最有力夫子尝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惰则不发发则不惰孟子曰时
雨化之先儒以颜子当之物经时雨便发颜子一闻夫子之言便足以发故周子曰发圣人之蕴教万世
论语通卷一 第 45a 页 WYG0203-0127c.png
无穷者颜子也且不徒发之于人所共见之时而且能发之于已所独知之地颜子盖能发夫子约礼之
教而为慎独之学者也)

  ○子曰视其所以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语录大纲且看这一个是
为善底人是为恶底人)

  观其所由

  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
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语录为善底人又须观其意之所从来若
论语通卷一 第 45b 页 WYG0203-0127d.png
本意以为己事所当然无所为而为之乃是为己若以为可以求知于人而为之是意所从来已不善了
如齐桓伐固义也然其从来乃因怒蔡姬而伐蔡蔡溃遂伐楚则所为虽是而所由未是也)或曰
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语录后说不如前说行其所为只是就事
上仔细看不如意所从来就他心上看)

  察其所安

  察则又加详矣(冯氏曰按谷梁子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详于视也易传曰仰以观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察密于观矣)安所乐(音洛)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
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语录中心乐于
论语通卷一 第 46a 页 WYG0203-0128a.png
为善自无厌倦之意则有日进之益中心所乐不在是便或作或辍未免于伪安是大率平日存主习熟
处他本心爱如此虽所由偶不如此终是勉强次第依旧又从熟处去其心方安只为不是他心肯意肯
必不会有终○通曰视其所以兼君子小人视之观其所由则前之为小人者不复观之矣所观者君子
也察其所安则君子所由之未善者亦不复察之矣察者审其所由之善而欲知其安不安也盖所以既
为小人何必复观其所由所由既未善何必复察其所安○熊氏曰所由言意之所来所安言心之所安
意是发端处心是全体处)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所留反)

  焉何也廋匿也重(平声)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
论语通卷一 第 46b 页 WYG0203-0128b.png
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张氏曰在我者不明则亦
何以察人朱子引程子之言以补本文之意也知言如孟子所谓我知言能知人言之是非穷尽事物之
理则心如明镜方能如圣人观人之法以察人也○洪氏曰此夫子观人之法听其言观眸子人焉廋哉
此孟子观人之法孟子之法非有过人之聪明者不能夫子之法人皆可用亦可以自考○通曰观人如
观玉视其所以视其孰为玉孰为石也石则不复观其所从来矣惟玉则非特观其所由而且察其所安
者如烧之七日而色泽不变方为良玉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
论语通卷一 第 47a 页 WYG0203-0128c.png
闻而又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
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
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语录记问
之学温故而不知新只记得硬本子更不去里面搜寻得道理记得十件只是十件记得百件只是百件
这个便死杀了知新则就温故中见得这道理愈精胜似旧时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常活不死杀中
庸温故而知新乃是温故重此却是知新重○或问寻绎其所已然而每有有得于其所未得譬之观人
昨日识其面今日识其心可云者明未至者不足以为师非以为能如是而为是有馀也程子晚年言吾
二十解经义与今无异然其意味则今视昔不同矣此温故知新之大者学者以是为得而深求之则见
论语通卷一 第 47b 页 WYG0203-0128d.png
义理之无穷亦将不暇于为师矣○范氏曰温故者月无忘其所能知新者日知其所亡○通曰无得于
心而所知有限口耳之学也如无源之死水一索而竭矣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心得之学也源头活水
愈汲愈新足以应无穷之求然夫子曰可以为师尔可者仅可之辞也师岂易为哉)

  ○子曰君子不器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
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语录君子对小人言底是小底君子
得见君子斯可已是大底君子便是圣人之次者此章是才德出众之君子德体也才用也亦具圣人之
体用但其体不如圣人之大用不如圣人之妙耳○或问人之才具局于气禀有能不能如何勉强得曰
论语通卷一 第 48a 页 WYG0203-0129a.png
所贵乎成德之君子以其能化其气质之性尔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正此意○子贡瑚琏只庙中可
用别处却用不得夷清惠和亦只做得一件○黄氏曰各适其用不能相通以物言舟之不可为车之类
也以人言优为赵魏老不可为滕薛大夫是也用无不周见君子之不器体无不具原君子之所以不器
也○通曰集注释君子不特曰成德而且曰成德之士是当自其学问推之心之虚有以具众理是其体
本无不具也心之灵足以应万事是其用无不周也为士者格物致知有以充此心之体诚正修齐治平
有以扩此心之用所以不器故凡局于器者气质之用小而士君子之不器者学问之功大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
论语通卷一 第 48b 页 WYG0203-0129b.png
言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
行之艰故告之以此(张氏曰君子主于行而非以言为先也故其言之所发乃其力
行所至而言随之也夫主于行而后言者为君子则夫易于言而行不践者是小人之归矣○饶氏曰君
子者成德人也成德之人凡其所言皆是言其平日所实践之事非虚言也○通曰言之必行行在言后
入德之事也言其所行行在言前成德之事也子贡以成德为问故夫子以成德告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
私尔(语录周比相去不远须分别得大相远处周则遍及天下比则昵于亲爱周是公底比是私底
论语通卷一 第 49a 页 WYG0203-0129c.png
周无一人使之不得其所便是周但见同于已者与之不同于已者恶之便是比君子好善恶恶皆出于
公用一善人于国于天下则一国天下享其治去一恶人于一乡一邑则一乡一邑受其安岂不是周若
小人于恶人则喜其合己必亲爱之善人与已异必伤害之此小人比而不周也)○君子小
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
则在公私之际毫釐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
泰之属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
舍(上声)之几(平声)也(语录问取舍之几当在思虑方萌之初与人交际之始决之否曰致察于
思虑固是但事上亦须照管觉得思处失了便着去事上看便是舍彼取此○定宇陈氏曰通书曰几善
论语通卷一 第 49b 页 WYG0203-0129d.png
恶几者善恶所由分之微眇处也上文公私之际即所谓两间毫釐之差即所谓几○通曰古语忠信为
周阿党为比说文两人为从反从为厸君子小人公私之分昼夜相反而圣人历举周比和同骄泰之相
似者言之盖相反者其情易知相似者其几未易察也故拳拳欲学者致审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
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语录学是学其事如读书是学须精思其中义理方得如做此事是学须思此事道理如何不
思这道理则昧而无得只空思索不傍事体察则终不安稳须是学与思互相发明凡学字便兼行字意
论语通卷一 第 50a 页 WYG0203-0130a.png
思如讲明义理学也才学其所为便有行意○熊氏曰思亦学也但后章言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则思自
思学自学学在事思在心合内外之道也○通曰朱子释中庸学问思辨属择善知之事也以力行属固
执行之事也此则以学为习其事是行之事思为求诸心是知之事至若学而时习之又引程子之言曰
时复思绎洽洽于中则思又是学习之事若有不同者要之专言学则学兼知与行则绎思亦是学分学
与思则思字属知学字属行中庸五者则学与行是学之终始问与辨是思之终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
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
论语通卷一 第 50b 页 WYG0203-0130b.png
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或问有以攻为攻击之攻言异
端不必深排者如何曰正道异端如水火之相胜彼盛则此衰此强则彼弱熟视异端之害而不一言以
正之亦何以祛习俗之蔽哉观孟子所以答公都子好辨之问则可见矣○辅氏曰物端为始末为终单
言端则可以观其末矣常言一事一件皆为一端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自为一件道理也杨氏以为我
为义而非圣人所谓义墨氏以兼爱为仁而非圣人所谓仁所以为异端○饶氏曰异端不可便谓之邪
道只是他一偏之说与圣人大中至正之道不同既是有偏则其末流必须有害乃邪道也故不可攻之
攻之愈工则其害愈甚如杨氏为我近于义墨氏兼爱近于仁其初也各是一面道理后来为杨氏之学
者只管于为我上求工虽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为墨氏之学者只管于兼爱上求工虽摩顶放踵利天
论语通卷一 第 51a 页 WYG0203-0130c.png
下为之故其害遂至于无父无君○真氏曰孔子所指未知为谁窃谓老聃杨朱墨翟皆与孔子同时特
以洙泗之教方明故其说未得肆尔孔子此言必有为而发○胡氏曰杨朱即庄周所谓杨子居者与老
聃同时墨翟又在杨朱之前宗师大禹而晏婴学之者也○齐氏曰昔者帝王共说一般话共行一般事
此天下所以一家中国所以一人也而后世乃敢以其说自叛于千古圣人之外三代盛时异言异服犹
有禁况异端乎其所以坏世教蠹人伦不其甚乎○通曰孔子所谓异端者虽非专指杨墨而言是时杨
墨之道未盛行然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则已有几于兼爱者矣如微生亩之固荷蒉之徒
已有几于为我者矣曾不百年而杨墨盛行孟子辞而辟之然则夫子之言其为学者虑也深矣)○
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
论语通卷一 第 51b 页 WYG0203-0130d.png
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去声)之不尔则骎骎(音侵)
然入于其中矣(语录杨墨只是硬恁地做为我兼爱做得来也淡不能惑人佛氏最有精
微动人处初见他说出自有理从他说愈深欲害人○熊氏曰韩愈云佛者夷狄之一法自后汉时流入
中国其初不过论缘业以诱愚民而已后来却说心说性虽聪明之士亦为之惑但他起初便错只如天
命之谓性佛氏都做空说了吾儒见得都实所以其言近理其害尤甚不可不力察而明辨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女音汝)

  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鲁卞之野人)子路好(去声)勇盖有
论语通卷一 第 52a 页 WYG0203-0131a.png
(上声)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
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
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
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语录子路粗暴
见事便自说晓会得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和那个知处也不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则无自欺
之蔽其知固自明矣若不说出求其知是使人安于所不知也故程子说出此意经意方完既不失于自
欺又不忘于自勉○黄氏曰是知也之语正与是礼也相类每事问疑不知礼也而以为是礼不知为不
知疑不知也而以为是知○冯氏曰子路尝迂子之正名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则子路盖有
论语通卷一 第 52b 页 WYG0203-0131b.png
知之不至而自以为知者夫子所以提而诲之荀卿曰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盖出于
此○通曰毋自欺是诚意工夫此致知之事也而亦曰毋自欺者固是知至而后意可得而诚然致知亦
自不可不诚故程子曰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也由此而求之亦本程子意程子曰耻其不知而不
求是终不知也然则内不自欺于心而外又能求于人岂非知之之道乎)

  ○子张学干禄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陈人)干求也禄仕者之俸
(通曰本文无问字意编次者因夫子救子张之失故先之以此五字以见夫子为子张干禄发)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
论语通卷一 第 53a 页 WYG0203-0131c.png
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行寡之行去声)

  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程子曰尤罪自外
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
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去声下同)者守之约(吕氏名大临字与叔蓝田
人○语录闻是闻人之言见是见人之行然亦有闻而行者有见而言者不可泥看闻亦属自家言处见
亦属自家行处闻见当阙其疑殆然又勿易言易行大凡言不谨则见尤于人人既见尤则自安得无悔
行不谨则已必先觉故有悔己既有悔人安得不见尤只是各将较重较多处对说○定宇陈氏曰学不
博则无可择学博矣必须精以择之则非泛然厖杂之博择之既精而后所守方可约约字与博字对约
论语通卷一 第 53b 页 WYG0203-0131d.png
字又自精来不精则其约也非切约之约而苟简之约尔)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
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进之也(语录此章重处
只在言行圣人只教他谨言行因带着禄说圣人不教他干但云得禄之道在其中正是欲抹杀了干字
如曰仁乐直馁在其中皆本为此而反得彼之辞)○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
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
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
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
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通曰夫子之求之子禽之问失在一求字此则子张
论语通卷一 第 54a 页 WYG0203-0132a.png
之失在一干字学而干禄即孟子所谓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者也富贵在天无可求之理言行在我有反
求之道学者惟当求其在我者而已禄将有不求而自至者故在其中三字政为千之一字发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
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君名蒋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错
舍置也诸众也程子曰举错得义则人心服○谢氏
曰好(去声)直而恶(去声)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
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
论语通卷一 第 54b 页 WYG0203-0132b.png
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语录若不
居敬如何穷理如何识人为举直错枉之本○致堂胡氏曰当时三家专鲁公安得擅举错之权哉使公
问孰为枉直而付举错之柄于夫子夫子必有所处矣民心既服公室自张何至乞师于越而卒以旅死
哉○吴氏曰左传哀十一年鲁人以币召夫子于卫乃归是时三家四分公家君命盖不行矣哀公岂为
是问邪○通曰居敬穷理是发夫子言外之意譬之于镜非明不能照物妍丑故以穷理为贵然先有一
物在中则又不能照物故必以居敬为大)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通卷一 第 55a 页 WYG0203-0132c.png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庄谓容貌端严也临民
以庄则民敬于已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已善者
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音洛)于为善(语录
庄只是一个字孝慈是两件事孝是以躬率之慈是以恩结之如此人方忠善者举之不能者便弃之民
不能便劝惟举其善者而教其不能者所以皆劝○吴氏曰康子窃君之柄而专其国废父之命而杀其
嫡可谓不孝于君亲矣问政而欲杀无道以就有道可谓不慈于国人矣在己者事上恤下皆不尽道乃
欲人尽其道于已难矣夫子告之或以是欤)○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
为非为(去声)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
论语通卷一 第 55b 页 WYG0203-0132d.png
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辅氏曰圣人所言与事凡若此者皆当以此说
例之虽大学诚意正心以至治平亦不过如此而已岂有谋利计功之心于其先哉○通曰观前章何为
则民服之问可见哀公之弱观此章使之一事可见季氏之强夫子答之之意盖谓举错之权在工而又
不失其宜如此何患乎弱人心天理有以触之自然而应何假之使而后然哉如此则何假乎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吴氏曰夫子在
鲁不仕其故有三待贾而沽一也季氏逐君二也阳货作乱三也史记云季氏强僣离于正道阳货专政
作乱故孔子不仕集注因以为定公初年事然夫子不仕季氏盖以平子逐君若谓强离于正道则季氏
论语通卷一 第 56a 页 WYG0203-0133a.png
数世皆然而夫子何以又仕桓子乎定五年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家臣阳货作乱则定五年以前夫子不
仕者以平子而定五年以后不仕者以阳货也)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
其为为政

  书周书君陈篇书云孝乎者言书之言孝如此也善
兄弟曰友书言君陈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
此心以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
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
论语通卷一 第 56b 页 WYG0203-0133b.png
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平声)之至理亦不外是(语录缘下
面有是亦为政故知不是国政在我者孝则人皆知孝在我者弟则人皆知弟岂不行于一家○张氏曰
孝于亲则必友于兄弟孝友笃于家则施于有政亦是心而已虽不为政而为政之道固在是矣或人勉
夫子以为政之事夫子告之以为政之道也○通曰按书君陈本文克施有政但谓施之于国而集注以
为施之于家盖不以为一家之政则下文是亦为政一句说不去要之穷则为家之政达则为国与天下
之政至理亦不外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
何以行之哉(輗五兮反軏音月)

论语通卷一 第 57a 页 WYG0203-0133c.png
  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音厄)以驾牛
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语录
信是言行相顾之谓人若无信如何行得○齐氏曰孔子尝曰言忠信则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虽州
里行乎哉立则见忠信之在前行则见忠信之在輗軏盖无须臾离也○通曰此言人而无信不可行又
言民无信不立玩立行二字人可须臾毫釐不以其实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陆氏曰也一作乎(陆氏名元朗唐苏州人)○王者易姓受命为
论语通卷一 第 57b 页 WYG0203-0133d.png
一世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愚按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
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马氏名融东汉扶风人○
语录忠是朴实头做将去质则渐有形质制度而未有文采文则就制度上事事加文采天下之势自有
此三者非圣人欲尚忠尚质尚文也彼时亦无此名后来人见得如此故命此名也)三统谓夏
论语通卷一 第 58a 页 WYG0203-0134a.png
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语录康节分十二会言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是天地人之始于此故三代即其始处以为正)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
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
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
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
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语录此章
因字最重所损益亦只是要扶持三纲五常而已如泰继周虽损益有所不当然三纲五常终变不得了)
论语通卷一 第 58b 页 WYG0203-0134b.png
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
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
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
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
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
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
不过如此而已矣(齐氏曰所因者出于天所损益者非出于人出于天者天高地下之
常也其相为对待者千万世不能改非出于人者寒暑往来之变也而其相为流转者千万世而不穷所
论语通卷一 第 59a 页 WYG0203-0134c.png
谓可知者岂特十世而已哉○通曰此章须要见得所损益不在所因之外三纲五常之内自有许多文
章制度所因如衡之平锱铢不可易所损益如权之随时轻重不过欲适夫衡之平而已权固不在衡之
外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语录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
庶祭其先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乎上士庶而祭五祀大夫而祭山川诸侯而祭天地皆所谓非其鬼土地
之神人家可祭礼云庶人立一祀或户或灶亦可祭也今人祭甚么庙神都是非其鬼○冯氏曰天曰神
地曰示人曰鬼其指祭者而言谓非已所当祭者盖精诚神气之不属也但欲谄之以希福耳)谄求
论语通卷一 第 59b 页 WYG0203-0134d.png
媚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知而不为是无勇也(语录此处要两下并看见义不为固是知之而不能为亦是知
之未至所以为之不力○通曰谄是邪佞无勇即是无断通书所谓柔恶者是也)







  论语通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