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孟子纂疏卷十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a 页 WYG0201-067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纂疏卷十     宋 赵顺孙 撰

  朱子集注

  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
其民不使冶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
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b 页 WYG0201-0672d.png
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治去声下同横去声朝音潮)

  横谓不循法度顽者无知觉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
馀并见前篇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
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
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
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a 页 WYG0201-0673a.png
下之重也(与音预)

  何事非君言所事即君何使非民言所使即民无不
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也馀见前篇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
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
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
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鄙狭陋也敦厚也馀见前篇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b 页 WYG0201-0673b.png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
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
而仕孔子也(淅先历反)

  接犹承也淅渍米水也渍米将炊而欲去之速故以
手承水取米而行不及炊也举此一端以见其久速
仕止各当其可也或曰孔子去鲁不税冕而行岂得
为迟杨氏曰孔子欲去之意久矣不欲苟去故迟迟
其行也膰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税冕而行
孟子纂疏卷十 第 3a 页 WYG0201-0673c.png
非速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
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张子曰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
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
思而至焉者也(辅氏曰张子之说尽矣清有所勉则有时而杂和有所勉则有时而异)
孔氏曰任者以天下为己责也(语录曰任是自任以天下之重)愚谓
孔子仕止久速各当其可盖兼三子之所以圣者而
孟子纂疏卷十 第 3b 页 WYG0201-0673d.png
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语录曰问清任和时皆以圣人
名之但曰清曰和曰任则犹倚于一偏而未得为大圣谓之时则随事制宜而可以兼数子之大全如斯
而已耳曰得之)或疑伊尹出处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
何也程子曰终是任底意思在(语录曰问伊尹终有任底意思在谓他有
担当作为底意思只这些意思便非夫子气象否曰然然此处极难看且放那里久之看道理熟自见彊
说不得若谓伊尹有这些意思在为非圣人之至则孔孟皇皇汲汲去齐去鲁之梁之滕非无意者其所
以异伊尹者何也○问圣人若处伊尹之地也如他任如何曰夫子若处此地自是不同不如此着意问
伊尹治亦进乱亦进无可无不可似亦可以为圣之时曰伊尹终是有任底意思在○辅氏曰伊尹唯其
孟子纂疏卷十 第 4a 页 WYG0201-0674a.png
任底意思在故未能与天为一而不得为圣之时若孔子则虽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已无不可行之
道然却无伊尹这些意思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多少含蓄意思此
其所以与天为一而谓之圣之时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
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
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
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
孟子纂疏卷十 第 4b 页 WYG0201-0674b.png
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如声罪致讨之声
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泄之振始始之也终
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语录曰问条理如所谓始
作翕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之类否言八音克谐不相夺伦各有条理脉络也曰不然条理脉络如一
把草从中缚之上截为始条理下截为终条理若上截少一茎则下截亦少一茎上截不少则下截亦不
少此之谓始终条理○问条理犹言脉络莫是犹一条路相似初閒下步时才差便行得虽力终久是差
否曰始条理犹个丝线头相似孔子是挈得个丝头故许多条丝都在这里三子者则是各拈得一边耳)
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文集曰智是见得彻之名圣是行得
孟子纂疏卷十 第 5a 页 WYG0201-0674c.png
彻之号)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
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语录曰如乐器有一件相似是金声
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声底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犹三
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语录曰伯夷合下只
见得清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清底伊尹合下只见得任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任底柳下惠合下
只见得和底其终成就亦只成就得和底)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
音之纲纪(辅氏曰八音以金石为首故八音迭奏而以金石为之始终)又金始震
而玉终诎然也(语录曰金声有洪杀始震终细玉声则始终如一叩之其声诎然而止
孟子纂疏卷十 第 5b 页 WYG0201-0674d.png
辅氏曰金始震动于始以作其声而玉于其终又诎然以止其韵也)故并奏八音则于
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
磬以收其韵(语录曰古人作乐击一声钟众音遂作又击一声钟众音又齐作故金所以𤼵
众音末则以玉振之所以收合众音在里面○又曰金声初打声高其后渐低于众乐之作必以此声之
玉声先后一般初打恁地响到住时也恁地响但玉声住时截然便住于众乐之终必以此振之)宣
以始之收以终之(辅氏曰宣以始之谓击镈钟以始八音之声收以终之谓击特磬以
终八音之韵也)二者之间脉络贯通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
而为一大成(辅氏曰谓自始及终中间八音之脉络相与贯通而共底于大成)犹孔
孟子纂疏卷十 第 6a 页 WYG0201-0675a.png
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文集曰圣人之知精粗大小无所不周圣
人之德精粗大小无所不备其始卒相成盖如此○辅氏曰亦如孔子之智以始之圣以终之中间于三
子清任和之脉络亦无不贯通故能时而出之以集其大成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
疑古乐经之言故儿宽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
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语录曰如儿宽亦引金声玉振是时未有
孟子之书此必古曲中有此语)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
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中去声)

孟子纂疏卷十 第 6b 页 WYG0201-0675b.png
  此复以射之巧力𤼵明智圣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
俱全而圣智兼备三子则力有馀而巧不足是以一
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语录曰伯夷伊尹柳下惠
力已至但射不亲孔子则既圣且智巧力兼全故孔子箭箭中的三子皆中垛也○辅氏曰一节虽至于
圣者指清任和而言也智不足以及乎时之中者谓其始之智但知其清任和而不得如孔子为圣之时
也若孔子则速久处仕皆得乎时中盖由其始之智足以及乎时中故也○永嘉陈氏曰譬之射焉均至
于百步之外而有中不中者盖巧者知得到则百𤼵而百中力者行得到则至而未必中由是观之学不
难于行而难于知犹射不难于力而难于巧)○此章言三子之行各极其
孟子纂疏卷十 第 7a 页 WYG0201-0675c.png
一偏孔子之道兼全于众理(或问三子之偏如此而孟子以圣名之何也曰
三子之圣因其气质之偏而力行以造极卒至乎不思不勉之地而表里洞然无一豪人欲之私者虽谓
之圣然于孔子则有不得而班者就三子而论之则伊尹之学又密于夷惠矣)所以偏者由
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终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
行之尽(语录曰问三子合下少致知功夫看得道理有偏故其终之成也亦各至于一偏之极孔
子合下尽得致知工夫看得道理周遍精切无所不尽故其德之成也亦兼该毕备而无一德一行之或
阙使三子合下工夫不倚于一偏安知其不如孔子也曰然更子细看○黄氏曰孔子之异于三子者知
之至而行之尽三子之不及孔子者知有所蔽于始而行有所阙于终也此孔子之所以独得其全而三
孟子纂疏卷十 第 7b 页 WYG0201-0675d.png
子仅得其偏也知有不至行有不尽虽以伊尹夷惠之质尚不能无愧于孔子而况学者乎○辅氏曰三
子者知有所偏故其行亦有所偏而其德之所成就亦有所偏孔子则知无不至故其行亦无不至而其
德之成就亦无不至○永嘉陈氏曰三子始焉之所知只见得一边道理后来亦只于那一边上做得透
彻此三子智不及于全故行到处亦只是一偏之圣夫子知得天下道理四方八面周匝普遍故成就处
兼总众理该贯万善不可以一节名)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
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辅氏曰学者于此熟玩而有得焉则
三子之圣与夫子之圣所以不同者皆可嘿识矣)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锜鱼绮反)

孟子纂疏卷十 第 8a 页 WYG0201-0676a.png
  北宫姓锜名卫人班列也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
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恶去声去上声)

  当时诸侯兼并僭窃故恶周制妨害已之所为也(辅氏
曰兼并则其国日大僭窃则其禄日侈)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
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
一位凡六等

孟子纂疏卷十 第 8b 页 WYG0201-0676b.png
  此班爵之制也(辅氏曰位以爵定也)五等通于天下六等施于
国中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


  此以下班禄之制也(辅氏曰田以禄分也案君以下所食之禄皆助法之公田藉农
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者此又可见周制都鄙用助法也)不能犹不足也小国之
地不足五十里者不能自达于天子因大国以姓名
孟子纂疏卷十 第 9a 页 WYG0201-0676c.png
通谓之附庸若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视比也徐氏曰王畿之内亦制都鄙受地也(愚谓此言食采
邑于畿内禄之多少以外诸侯为差也)元士上士也(愚谓言上士而不言中下士者盖以
视附庸也)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
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
以代其耕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9b 页 WYG0201-0676d.png
  十十倍之也四四倍之也倍加一倍也徐氏曰大国
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卿田
三千二百亩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田八百亩可
食七十二人上士田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中士田
二百亩可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
食九人至五人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语录曰问府史胥徒皆是
庶人在官者不知如何有许多曰尝看苏氏古史他疑三事其一谓府史胥徒太多当时却多是兼官其
实府史胥徒无许多○问府史胥徒不知皆民为之抑别募游手为之曰不可晓想只是民为之然府史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0a 页 WYG0201-0677a.png
胥徒各自有禄以代耕则又以别募游手矣)愚案君以下所食之禄皆助
法之公田藉农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与
庶人在官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之入而已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
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
足以代其耕也

  三谓三倍之也徐氏曰次国君田二万四千亩可食
二千一百六十人卿田二千四百亩可食二百十六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0b 页 WYG0201-0677b.png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
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
足以代其耕也

  二即倍也徐氏曰小国君田一万六千亩可食千四
百四十人卿田一千六百亩可食百四十四人(愚谓由卿
而上三等之国异由大夫而下三等之国同者盖卿而上其禄浸厚苟不为之杀则地之所出不足以供
大夫而下其禄浸薄苟为之杀则臣之所养不能自给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1a 页 WYG0201-0677c.png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
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
其禄以是为差(食音嗣)

  获得也一夫一妇佃田百亩加之以粪粪多而力勤
者为上农其所收可供九人其次用力不齐故有此
五等庶人在官者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也(语录曰问
此等差别是地有肥瘠邪抑粪溉之不同也曰皆人力之不同尔然亦大约如此缘有此五等之禄故百亩
所食亦有此五等)○愚案此章之说与周礼王制不同盖不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1b 页 WYG0201-0677d.png
可考阙之可也(语录曰孟子论三代制度多与周礼不合盖孟子后出不及见王制之详
只是大纲约度而说)程子曰孟子之时去先王未远载籍未经
秦火然而班爵禄之制已不闻其详今之礼书皆掇
拾于煨烬之馀而多出于汉儒一时之傅会奈何欲
尽信而句为之解乎然则其事固不可一二追复矣
(辅氏曰此说足以救陋儒泥古之失但据其所传而姑存之使千百世之后一遇大圣则必能因其大体
而详其节目推其既往以为一时之制而先代圣王之法庶乎其可复见矣)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2a 页 WYG0201-0678a.png
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挟者兼有而恃之之称(辅氏曰谓其兼夫有与恃二者之意方谓之挟也若但有
之而不恃则犹未谓之挟也)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
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
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乘去声下同)
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张子曰献子忘其势
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有然后能忘人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2b 页 WYG0201-0678b.png
之势若五人者有献子之家则反为献子之所贱矣
(辅氏曰献子忘其势不挟贵也五人者忘人之势无献子之家者也无献子之家者不资其势而利其有
者也孟子历举四人之事自小至大皆以见其不敢有所挟之意而首于孟献子之事详之者又以见上
之友下固不可有所挟至于在下者为上之所友则亦不可资其势以利其有也一有资之利之之意则
便为人所贱矣又岂肯与之为友哉)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
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
事我者也(费音秘般音班)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3a 页 WYG0201-0678c.png
  惠公费邑之君也师所尊也友所敬也事我者所使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
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
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
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
王公之尊贤也(疏食之食音嗣平公王公下诸本多无之字疑阙文也)

  亥唐晋贤人也平公造之唐言入公乃入言坐乃坐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3b 页 WYG0201-0678d.png
言食乃食也疏食粝饭也不敢不饱敬贤者之命也
○范氏曰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禄言天所以
待贤人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辅氏曰平公之于亥唐则
知所敬矣然不能与之共天位治天职食天禄则是不能推广是心以体天而治民以及于国也○真氏
曰位者天位所以处贤者也职者天职所以命贤者也禄者天禄所以养贤者也三者皆天所以待贤人
使治天民者也而晋平公之于亥唐特虚尊之而已未尝处之以位命之以职食之以禄也此岂王公尊
贤之道哉)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4a 页 WYG0201-0679a.png
友匹夫也

  尚上也舜上而见于帝尧也馆舍也礼妻父曰外舅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之甥贰室副
宫也尧舍舜于副宫而就飨其食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
义一也

  贵贵尊贤皆事之宜者然当时但知贵贵而不知尊
贤故孟子曰其义一也(辅氏曰战国之时惟知权势之为尊而不知义理之为贵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4b 页 WYG0201-0679b.png
但知贵贵而不知尊贤是以孟子因万章之问而极言朋友之道以见贵贵尊贤之义未尝不一也)○
此言朋友人伦之一所以辅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
不为诎以匹夫友天子而不为僭此尧舜所以为人
伦之至而孟子言必称之也(辅氏曰自天子至于匹夫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故推至于极则以尧为天子而下友于舜不为屈以舜为匹夫而上友于尧不为僭以见朋友为人伦之
一不可以贵贱尊卑间也必至于尧舜然后能尽其道耳)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5a 页 WYG0201-0679c.png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
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却不受而还之也再言之未详万章疑交际之间有
所却者人便以为不恭何哉孟子言尊者之赐而心
窃计其所以得此物者未知合义与否必其合义然
后可受不然则却之矣所以却之为不恭也(辅氏曰孟子言
尊者有所赐而既以礼矣则是与之者恭也与之者既恭则只当恭以受之岂可窃计其所与我之物其
初得之合义与否然后为辞受哉如此则若其不义则遂却之矣一有是心则不可谓之恭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5b 页 WYG0201-0679d.png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
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
子受之矣

  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则其馈不可受但无以言
语间而却之直以心度其不义而托于他辞以却之
如此可否邪(辅氏曰万章之意言彼所馈我之物既得之不义则我固不当受之若言其不
义而直却之为不恭则但以心度其为不义而托为他辞以却之不亦可邪夫人之处事要只在义理上
行过与不及皆非也万章交际之间以辞却之之说其视贪名耆利者固优矣然其有意于郤如此则亦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6a 页 WYG0201-0680a.png
失之过也由是而极之则必至为于陵仲子之为而后已)交以道如馈赆闻戒周
其饥饿之类接以礼谓辞命恭敬之节(辅氏曰交以道谓来交我
之有道理也接以礼谓来接我之有礼节也)孔子受之如受阳货烝豚之
类也

  万章曰今有禦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
以礼斯可受禦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
死凡民罔不憝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
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与平声憝书作憝徒对反)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6b 页 WYG0201-0680b.png
  禦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货也国门之外无人之
处也万章以为苟不问其物之所从来而但观其交
接之礼则设有禦人者用其禦得之货以礼馈我则
可受之乎康诰周书篇名越颠越也今书闵作悯无
凡民二字憝怨也言杀人而颠越之因取其货(愚谓若今
劫人而杀伤者)闵然不知畏死凡民无不怨之孟子言此乃
不待教戒而当即诛者也如何而可受之乎(辅氏曰孟子既
已开晓之如此万章犹不能反其意之偏以味孟子之言而复为此问此正所谓诐辞盖陷于却之之意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7a 页 WYG0201-0680c.png
而不觉也故孟子又引康诰之说以晓之)殷受至为烈十四字语意不伦
李氏以为此必有断简或阙文者近之而愚意其直
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阙之可也(或问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
为烈赵氏谓三代相传以此法不须辞问也于今为烈烈明法或者又谓若义在可受则三代受人之天
下而不辞今禦人者乃为暴烈不义如此如何而可受其馈乎烈如诗序所谓厉王之烈者暴虐之意云
尔或又以为烈光也三代相受而光烈至今也是三说者择一而从之可也何至阙而不为之说乎曰熟
读本文此十四字自与上下文不相属如赵氏之说则辞受二字与上下文亦不相似或者二说亦觉费
力不若从李氏阙之之愈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7b 页 WYG0201-0680d.png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禦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
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
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
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
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比去声夫音扶较音角)
比连也言今诸侯之取于民固多不义然有王者起
必不连合而尽诛之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其与
禦人之盗不待教而诛者不同矣夫禦人于国门之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8a 页 WYG0201-0681a.png
外与非其有而取之二者固皆不义之类然必禦人乃
为真盗其谓非有而取为盗者乃推其类至于义之
至精至密之处而极言之耳非便以为真盗也然则
今之诸侯虽曰取非其有而岂可遽以同于禦人之
盗也哉(辅氏曰万章终不肯置其偏见而详味孟子之说至此则气愈戾意愈刻说愈悖而都无
轻重之差矣故孟子复问以有王者作将遂连合今之诸侯而尽诛之乎虽章之刻戾亦必知其不然也若
必待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与不待教而诛之者固不可同日而语矣)又引孔子之事
以明世俗所尚犹或可从况受其赐何为不可乎(辅氏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8b 页 WYG0201-0681b.png
曰世俗之所尚犹未合礼圣人犹或从之以小同于俗而况于以礼来赐何为不可受乎其教之不改而
后诛之乎于此可见孟子待人之恕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于此又可见孟子析
理之精夫执其充类尽义之说而欲一槩以绳人几何而不流于于陵仲子之为哉)猎较未详
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祭孔子不违所以小
同于俗也张氏以为猎而较所获之多少也二说未
知孰是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
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9a 页 WYG0201-0681c.png
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
尝有所终三年淹也(与平声)

  此因孔子事而反覆辩论也事道者以行道为事也
事道奚猎较也万章问也先簿正祭器未详徐氏曰
先以簿书正其祭器使有定数不以四方难继之物
实之夫器有常数实有常品则其本正矣彼猎较者
将久而自废矣未知是否也兆犹卜之兆盖事之端
(语录曰犹缝罅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欲小试行道之端
孟子纂疏卷十 第 19b 页 WYG0201-0681d.png
以示于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辅氏曰以孔子所谓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之说与夫著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说而观之则是乃圣人之心也)若其端
既可行而人不能遂行之然后不得已而必去之盖
其去虽不轻而亦未尝不决是以未尝终三年留于
一国也(辅氏曰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于以见圣人同物之仁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于以见圣人处事之智未尝有所终三年之淹于以见圣人制行之勇)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
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0a 页 WYG0201-0682a.png
养之仕也

  见行可见其道之可行也际可接遇以礼也公养国
君养贤之礼也(辅氏曰见行可庶乎道之行也际可适其礼之宜也公养受其养之义也)
季桓子鲁卿季孙斯也(语录曰孔子仕于定公而言桓子当时桓子执国柄定公
亦自做主不起孔子之相皆由桓子及桓子受女乐孔子便行矣)卫灵公卫侯元也
孝公春秋史记皆无之疑出公辄也(辅氏曰或是字误或是所传之
误或是当时人呼出公为孝公皆不可考也)因孔子仕鲁而言其仕有此
三者故于鲁则兆足以行矣而不行然后去而于卫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0b 页 WYG0201-0682b.png
之事则又受其交际问馈而不却之一验也○尹氏
曰不闻孟子之义则自好者为于陵仲子而已圣贤
辞受进退惟义所在愚案此章文义多不可晓不必
强为之说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
而有时乎为养(为养并去声下同)

  仕本为行道而亦有家贫亲老或道与时违而但为
禄仕者如娶妻本为继嗣而亦有为不能亲操井臼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1a 页 WYG0201-0682c.png
而欲资其馈养者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贫富谓禄之厚薄盖仕不为道已非出处之正故其
所处但当如此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恶去声柝音托)
柝行夜所击木也盖为贫者虽不主于行道而亦不
可以苟禄故惟抱关击柝之吏位卑禄薄其职易称
为所宜居也李氏曰道不行矣为贫而仕者此其律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1b 页 WYG0201-0682d.png
令也若不能然则是贪位慕禄而已矣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
羊茁壮长而已矣(委鸟伪反会工外反当丁浪反乘去声茁阻刮反长上声)

  此孔子之为贫而仕者也委吏主委积之吏也乘田
主苑囿刍牧之吏也茁肥貌言以孔子大圣而尝为
贱官不以为辱者所以为贫而仕官卑禄薄而职易
称也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朝音潮)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2a 页 WYG0201-0683a.png
以出位为罪则无行道之责以废道为耻则非窃禄
之官此为贫者之所以必辞尊富而宁处贫贱也(语录
曰为贫而仕只要在下位不当言责之地若是合言处便须当说非是教人都不得言耳若立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则耻矣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尹氏曰言为贫者不可以
居尊居尊者必欲以行道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
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托寄也谓不仕而食其禄也古者诸侯出奔他国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2b 页 WYG0201-0683b.png
其廪饩谓之寄公士无爵土不得比诸侯不仕而食
禄则非礼也(辅氏曰诸侯之视诸侯虽其爵有五等之殊然其实则皆国君也且本有爵土
不幸出奔而来适我国则其国君以廪饩之是乃礼之所宜也故可受而谓之寄公若士之于诸侯则有
尊卑贵贱之不同又本无爵土岂可自比于诸侯故必仕而后当赋以禄为士者若不仕而食其禄则非
礼矣)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
之于氓也固周之

  周救也视其空乏则周恤之无常数君待民之礼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3a 页 WYG0201-0683c.png
(辅氏曰天生民而立之君所以养之也既已制其常产而养之矣然当常常视其有空乏者则周救之是
亦礼也)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问其不
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
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赐谓予之禄有常数君所以待臣之礼也(辅氏曰君择贤而以
为臣将与之共治天职则必与之共食天禄虽至于抱关击柝之微亦皆有常职以食于上则又当因其高
卑劳逸而为之多少之定数是亦其礼之宜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3b 页 WYG0201-0683d.png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
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
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
(亟去声下同摽音杓使去声)

  亟数也鼎肉熟肉也卒末也摽麾也数以君命来馈
当拜受之非养贤之礼故不悦而于其末后复来馈
时麾使者出拜而辞之犬马畜伋言不以人礼待已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4a 页 WYG0201-0684a.png
也台贱官主使令者盖缪公愧悟自此不复令台来
致馈也(辅氏曰缪公之于子思非不知所尊慕也而犹若此者一是思虑或有不至一是敬心或
有未尽然敬心既尽则思虑必无不至也)举用也能养者未必能用况又
不能养乎(辅氏曰悦而不能用如晋平公于亥唐之类也世有徒徇养贤之虚名而无用贤之
实事者固不足道况于养之之道又有所不至乎是焉能得贤者而臣之也)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
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
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已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4b 页 WYG0201-0684b.png
道也

  初以君命来馈则当拜受其后有司各以其职继续
所无不以君命来馈不使贤者有亟拜之劳也(辅氏曰不
使贤者冇亟拜之劳则敬心完而思虑到矣)仆仆烦猥貌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
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
之尊贤者也(女下字去声)

  能养能举悦贤之至也唯尧舜为能尽之而后世之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5a 页 WYG0201-0684c.png
所当法也(辅氏曰尧之于舜则尊贤之极养贤之至用贤之周也)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
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
敢见于诸侯礼也(质与贽同)

  传通也质者士执雉庶人执鹜相见以自通者也国
内莫非君臣但未仕者与执贽在位之臣不同故不
敢见也(辅氏曰在国之内者虽莫非君之臣然唯尝执贽以自通于君既仕而有禄位者则正谓
之臣若其他则虽随所居而名为之臣其实皆庶人庶人既未曾执贽在位则不敢自同于已仕者以见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5b 页 WYG0201-0684d.png
于君是乃礼之当然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
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往役者庶人之职不往见者士之礼(辅氏曰庶人则当服君之贱事
故召之役则往役者庶人之职也为士则知学问崇礼义不惟士之自处当如此而人君亦以此望之故
召之则不往见之者士之礼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6a 页 WYG0201-0685a.png
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为并去声)缪公亟见于子思曰
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
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
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
可召与(亟乘皆去声召与之与平声)

  孟子引子思之言而释之以明不可召之意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6b 页 WYG0201-0685b.png
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丧息浪反)
说见前篇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
以旌

  皮冠田猎之冠也(愚谓皮冠弁也以鹿皮浅毛黄白者为之)事见春秋传(
愚谓春秋传曰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
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然则皮冠
者虞人之所有事也故以是招之庶人未仕之臣通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7a 页 WYG0201-0685c.png
帛曰旃(愚谓通帛谓周大赤从周正色无饰)士谓已仕者交龙为旂(愚谓
画交龙于旂之上)析羽而注旂干之首曰旌(愚谓旂取乌羽注于干之首全
而用之名曰旞析而用之名曰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
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而召之是不贤人之招也(辅氏曰非是说不以
招贤人之礼招之盖招之使见者是招不贤人之法耳)以士之招招庶人则不敢往以不
贤人之招招贤人则不可往矣(辅氏曰以贵者之招而招贱则不敢往者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7b 页 WYG0201-0685d.png
畏义也以不贤之招而招贤则不可往者重礼也)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
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夫音扶底诗作砥之履反)

  诗小雅大东之篇底与砥同砺石也言其平也矢言
其直也视视以为法也引此以證上文能由是路之
(辅氏曰以周道为君子所履而證义路为贤者之所由也)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8a 页 WYG0201-0686a.png
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与平声)

  孔子方仕而任职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驾而行
(辅氏曰谓如为鲁司寇时鲁公以司寇召之故下俟驾而行以敬君之命故不敢慢也)徐氏曰
孔子孟子易地则皆然○此章言不见诸侯之义最
为详悉更合陈代公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乃尽
(辅氏曰观答陈代章则见孟子之不见诸侯得不肯枉道从人之义观此章及答公孙丑章则又见孟子
之不见诸侯得古者不为臣不见之礼与夫贤者有不可召之义盖君子之出处进退一惟其礼与义而
已初无适莫也)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8b 页 WYG0201-0686b.png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
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


  言已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
至于一国天下皆然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辅氏曰善士虽
有大小之不同皆主于善者也若在我之善不足以盖一乡之善士则随其所主而取之必有偏而或遗
者惟在我之善足以盖其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凡刚柔缓急无有或遗者矣推而广之至于一
国天下皆随其高下以为广狭耳)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9a 页 WYG0201-0686c.png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上同言进而上也颂诵通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
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
以又考其行也夫能友天下之善士其所友众矣犹
以为未足又进而取于古人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
非止为一世之士矣(辅氏曰士而至于友天下之善士可谓取友之众矣然不过是
一世之士惟是进而友于古人则其取友更无穷尽而不可谓一世之士也盖在我之善愈备则取于友
孟子纂疏卷十 第 29b 页 WYG0201-0686d.png
者益广然善无穷尽也故大而天下远而前古无不在所取焉盖时虽有先后而理则无古今也)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大过谓足以亡其国者易位易君之位更立亲戚之
贤者盖与君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
不忍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也

  王勃然变乎色

孟子纂疏卷十 第 30a 页 WYG0201-0687a.png
  勃然变色貌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孟子言也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
不听则去

  君臣义合不合则去○此章言大臣之义亲疏不同
守经行权各有其分贵戚之卿小过非不谏也但必
大过而不听乃可易位异姓之卿大过非不谏也虽
孟子纂疏卷十 第 30b 页 WYG0201-0687b.png
小过而不听已可去矣(辅氏曰此说尤足以补孟子之说盖行权者非至于甚不
得已则不可为守经者则日用常行而须臾不可离者也)然三仁贵戚不能行之
于纣而霍光异姓乃能行之于昌邑此又委任权力
之不同不可以执一论也







  孟子纂疏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