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论语纂疏卷八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a 页 WYG0201-04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纂疏卷八     宋 赵顺孙 撰

  朱子集注

  卫灵公第十五

  凡四十一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

  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卫灵公无道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b 页 WYG0201-0437b.png
之君也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答以未学而去之(或问
灵公问陈而夫子遽行何也曰为国以礼战陈之事非人君所宜问也况灵公无道夫子固知之矣特以
其礼际之善庶几可与言者是以往来于卫为日最久而所以启告之者亦已详矣乃于夫子之言一无
所入至是而犹问陈焉则其志可知矣故对以未学而去之然不徒曰未学而已犹以俎豆之事告之则
夫子之去盖亦未有必然之意也使灵公于此有以发悟于心而改事焉则夫子之行孰谓其不可留哉
故史记又云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则是夫子之行又以礼际之不善而
决不专于问陈一事也夫子既行而灵公卒卫国大乱俎豆之对其旨远哉)

  任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从去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a 页 WYG0201-0437c.png
  孔子去卫适陈兴起也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滥矣(见贤遍反)

  何氏曰滥溢也言君子固有穷时不若小人穷则放
溢为非程子曰固穷者固守其穷亦通(语录曰问固穷二义
曰固守其穷古人多如此说但以上文观之则恐圣人一时答问之辞未遽及此盖子路方问君子亦有
穷乎圣人答之曰君子固是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溢尔以固字答上面有字文势乃相应○愚谓泛
言其理则何氏之说为长就子路言之则程子之说为切故集注以为皆通而必以何氏之说为先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b 页 WYG0201-0437d.png
○愚谓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
悔于此可见学者宜深味之(辅氏曰当行而行无所顾虑义之勇也处困而
亨无所怨悔义之安也此圣人之事学者固宜深味○胡氏曰当行而行惟理是视者无所顾虑不计其
后之有无也处困而亨身虽穷而道则通也无所怨悔观固穷之语可见也学者一身之进退能于是而
取则焉则不为利害所夺穷达所移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女音汝识音志与平声下
同)

  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a 页 WYG0201-0438a.png
发之(辅氏曰子贡以通达之资闻一知二则其所学固多而能识矣然务博者多徇外如方人屡中
之事可见夫子每有以却之无非使之反求其本者子贡至此则真积力久亦将有得矣故夫子先设为
疑辞以发之俟其言以观其志然后告之)

  对曰然非与

  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说见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语录曰曾子发出忠
恕是就行事上说孔子告子贡初头说多学而识之便是就知上说曾子是就源头上面流下来子贡是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b 页 WYG0201-0438b.png
就下面推上去○又曰曾子平日于事上都积累做得来已周密皆精察力行过了只是未透夫子才点
化便透子贡却是资质明敏能晓得圣人多爱与他说话所以亦告之○又曰看上下语脉是如此)
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
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
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语录曰问引此诗者莫只是赞
其理之密否曰固是到此则无可得说了然此须是去涵泳只恁说过亦不济事多学而识之亦非不是
故子贡先曰然又曰非与学固有当学而识之者然又自有一个一贯底道理但多学而识之则可说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a 页 WYG0201-0438c.png
一以贯之则不可说矣○又曰天则是一气流行万物自生自长自形自色岂是逐一妆点得如此圣人
只是一个大本大原里发出视自然明听自然聪色自然温貌自然恭在父子则为仁在君臣则为义从
大本中流出便成许多道理只是这个一便贯将去所主是忠发出去无非是恕○陈氏曰谢氏譬天之
造化发育万物亦是一元之气流行贯彻初无二理末以中庸语證乃形容天理自然流行之妙无雕刻
形迹即以结前意尔)尹氏曰孔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
之以此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
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
之浅深于此可见(语录曰曾子与门人之言便有个结杀头亦见他符验处子贡多是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b 页 WYG0201-0438d.png
说过晓得了便休更没收杀大率子贡缘晓得圣人多与他说话但都没收杀或曰他言性与天道处却
是他有得处否曰然)愚案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
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辅氏
曰是道之传盖难其人圣门诸弟子唯颜曾得之虽子贡之敏识犹有憾焉则其馀诸子又可知矣学者
不可承虚接响少有得而轻自大非于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致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未可妄议
其涯涘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鲜上声)

  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
论语纂疏卷八 第 5a 页 WYG0201-0439a.png
已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辅氏曰圣门之学不以徒知为尚要在实
有诸已)○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
见发也(蔡氏曰案夫子阨于陈蔡之间子路则愠见子贡则劝夫子少贬唯颜子则曰夫子之道
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害不容然后见君子此与由赐之见异矣故夫子既告子路以固穷之
说而言未竟复呼子贡告以一贯之说谓女以予求为多学以识之欤我只有个一自然多贯了所以释
其少贬之疑又呼子路告以知德者鲜矣之说谓义理有得于己则死生祸福得丧自不能乱其所守所
以释其愠见之惑夫子当造次颠沛之中所以教门人弟子者各随其所蔽而开发无以异于洙泗雍容
讲论之素吁此其所以为圣人也欤)

论语纂疏卷八 第 5b 页 WYG0201-0439b.png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
而已矣(与平声夫音扶)

  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
其有为之迹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为则
人之所见如此而已(或问恭己为圣人敬德之容曰纯敬不已无事操修自外观之
见其恭己而已尔其为无为之道何也曰若是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有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曰以书传
考之舜之为治朝觐巡狩封山浚川举元凯诛四凶非无事也此其曰无为而治者何邪曰即书而考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6a 页 WYG0201-0439c.png
则舜之所以为治之迹皆在摄政二十八载之间及其践天子位则书之所载不过命九官十二牧而已
其后无他事也虽书之所记简古稀阔然亦足以见当时之无事也曰若是则其治也乃时事之适然而
非恭己之效也奈何曰因其时事之适然也而舜又恭己以临之是以其治益以久长而不替也若后世
之君当无事之时而不知圣人恭己之道则必怠惰放肆宴安鸩毒而其所谓无事者乃所以为祸乱多
事之媒也○胡氏曰谓之敬德之容者由外而知其内也)

  ○子张问行

  犹问达之意也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
论语纂疏卷八 第 6b 页 WYG0201-0439d.png
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笃行不之行去声貊亡百反)

  子张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犹答干
禄问达之意也笃厚也(语录曰笃有重厚深沈之意)蛮南蛮貊北
狄二千五百家为州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参七南反夫音扶)

  其者指忠信笃敬而言参读如毋往参焉之参言与
我相参也衡轭也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随其
论语纂疏卷八 第 7a 页 WYG0201-0440a.png
所在常若有见(文集曰此谓言必欲其忠信行必欲其笃敬念念不忘而有以形于心目
之间耳○语录曰只是见得理如此不成是有一块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虽欲顷刻离
之而不可得然后一言一行自然不离于忠信笃敬
而蛮貊可行也(辅氏曰言忠信则言有物行笃敬则行有常皆诚实自修之事人能如此
则心存而不放何往而不可行哉然或勉之于暂而不能常有人作而无人辍则又不可故必持之于悠
久之际而自彊不息体之于心目之间而未尝或离夫然后蛮貊可行也)

  子张书诸绅

  绅大带之垂者书之欲其不忘也○程子曰学要鞭
论语纂疏卷八 第 7b 页 WYG0201-0440b.png
辟近里著已而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
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只此
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
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语录曰鞭辟是洛中语一处说
作鞭约大抵是要鞭督向里去今人皆不是鞕督向里皆就外面做工夫恰似一只船覆在水中须勇猛
著力翻将转来始得○又曰辟如驱辟一般○又曰只此是学只争个做得彻与不彻耳○又曰明得尽
者一见便都明了更无查滓其次惟是庄敬持养以消去其查滓而已所谓持养亦非是作意去穿凿以
求其明但只此心常敬则久自明矣颜子则是明得尽者也仲弓则是庄敬以持养之者也○又曰明得
论语纂疏卷八 第 8a 页 WYG0201-0440c.png
尽时查滓自已化了庄敬持养未能与已合○又曰天地同体处是义理之精英查滓是私意人欲之未
消者人与天地本一体只缘查滓未去所以有间隔若无查滓便与天地同体克己复礼为仁已是查滓
复礼便是天地同体处有不善未尝不知不善处是查滓颜子三月不违仁既有限此外便未可知如曾
子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传而不习是曾子查滓处漆雕开言吾斯之未能信皆是有些查滓
处只是质美者也见得透彻那查滓处都尽化了若未到此须当庄敬持养旋旋磨擦去教尽○辅氏曰
自家本自与天地同体唯为气禀物欲间隔昏蔽故不能与之为一质美谓气质之纯厚清明者诚实做
出到得那其知既致其欲不萌处则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资质稍下者则当且以庄敬持养
之庄以貌言敬以心言内外之符也功夫到后其至一也○胡氏曰只此是学言正学者当用力之地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8b 页 WYG0201-0440d.png
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者天资高则知之即能行之而私意无所容也庄敬持养者庄主容敬主心内外
交致其力必常常操守以涵养之然后可以致私意之消释此专为学者言不主乎释经也)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史官名鱼卫大夫名䲡如矢言直也史鱼自以不能
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事见家
语(或问尸谏之说曰案家语卫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鱼谏不从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
正君死无以成礼宜置尸牖下其子从之灵公吊而问之子以父言告公曰是寡人之过也遂命殡于客
位而进伯玉退子瑕)

论语纂疏卷八 第 9a 页 WYG0201-0441a.png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也
如于孙林父宁殖放弑之谋不对而出亦其事也○
杨氏曰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
免于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
得也(语录曰直固是好然一向直便是偏岂得如蘧伯玉之君子○胡氏曰直者德之一端君子则
成德之名)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论语纂疏卷八 第 9b 页 WYG0201-0441b.png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去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
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
心安而德全矣(或问此章曰仁者心之德而万理具焉一有不合于理则心不能安而害
其德矣顺此理而不违则身虽可杀而此心之全此理之正浩然充塞天地之间夫孰得而亡之哉曰其
谓死身成仁而不曰义何也曰仁义体一而用殊故君子之于事有以仁决者有以义决者以仁决者此
章之言是也以义决者孟子谓欲有甚于生恶有甚于死是也盖仁人不以所恶伤所好之体义士不以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0a 页 WYG0201-0441c.png
所贱易所贵之宜○辅氏曰志士于此二者勉之者也仁人于此二者安之者也心与理一理当死而求
生则咈于天理忍于吾心而伤害于吾仁矣心之德即所谓仁也理当死而死则吾之心顺适而无伤则
吾之仁亦全而无阙矣)○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
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
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
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语录
曰实理与实见不同今合说必记录有误若有那实理人须是见得见得恁地确定便是实见若不实见
得又都闲了○又曰见字上必有漏落理自是理见自是见盖物物有那实理人须是实见得或曰理在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0b 页 WYG0201-0441d.png
物见在我曰是如此○董氏曰所谓实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谓实见得是实见得非者指见而言也此有
两节意○辅氏曰程子之说有知有义有仁实见得是非者知也生不重于义者义也生不安于死者仁
也三者体一而用殊但论学则以知为先成德则以仁为主所谓一个是只是理之所当为心安而德全
则能成就得一个是矣○胡氏曰所见者实私意不存当死而死惟理是视所谓只成就一个是也○求
嘉陈氏曰既谓之成仁则必如是而后天理人伦无亏欠处生顺死安无悔憾处当此境界但见义理而
不见已身更管甚名誉邪)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1a 页 WYG0201-0442a.png
  贤以事言仁以德言(黄氏曰贤以事言以大夫言贤者见于有为者也仁以德言以
士言仁者见于修身者也)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已者故以是告
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辅氏曰事大夫之贤者则有所
观法而起严惮之心友其士之仁者则有所切磋而生勉励之意相示以礼相观以善而在我者有敬畏
而无怠惰焉则其所以为仁者力矣)○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
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颜渊问为邦

  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辞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1b 页 WYG0201-0442b.png
  子曰行夏之时

  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语录曰此是邵子皇极经世中说经世书以元统十二会为一
元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初间一万八百年而天始开又一万八百年而地始成又一万八百年而人始生
邵子于寅上方始注一开物字盖初间未有物只是气塞及天开些子后便有一块查滓在其中初则溶
软后渐坚实今山形自高而下便如水漾沙之势以此知必是先有天方有地有天地交感方始生物出
来)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为岁首而三代迭
用之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2a 页 WYG0201-0442c.png
也(语录曰至子始有天故曰天正至丑始有地故曰地正至寅始有人故曰人正邵康节言到子上方
始有天而未有地到丑上方始有地而未有人到寅上方始有人子丒寅皆天地人之始故三代建以为
正)然时以作事则岁月自当以人为纪故孔子尝曰
吾得夏时焉而说者以为谓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
之正与其令之善(或问夏时之得其正曰阳气虽始于黄钟而其月为建子然犹潜于
地中而未有以见其生物之功也历丑转寅而三阳始备于是叶风乃至盛德在木而春气应焉古之圣
人以是为生物之始改岁之端盖以人之所共见者言之未有知其所由始也至商周始以征伐有天下
于是更其正朔定为一代之制以新天下之耳目而有三统之说然以言乎天则生物之功未著以言乎
地则改岁之义不明而凡四时五行之序皆不得其中正此孔子所以论考三王之制而必行夏之时也
○语录曰夫子以正月人可施功故从其时)而于此又以告颜子也

  乘殷之辂(辂音路亦作路)

  商辂木辂也辂者大车之名古者以木为车而已至
商而有辂之名盖始异其制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
侈而易败(或问周辂为过侈曰辂者身之所乘足之所履其为用也贱矣运行振动任重致远
其为物也劳矣且一器而百工聚焉则为费也广矣贱用而贵饰之则不称物劳而华饰之则易坏费广
而又增费之则伤财此周辂之所以为过侈与)不若商辂之朴素浑坚而等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3a 页 WYG0201-0443a.png
威已辨为质而得其中也(胡氏曰车之为用也费广故商之木车质而得其中)

  服周之冕

  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
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
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或问
周冕之不为侈曰加之首则体严而用约详其制则等辨而分明此周冕所以虽文而不为过也夏商之
制虽不可考然意其必有未备者矣)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
也(胡氏曰冕之为用也费寡故周之五冕文而得其中○永嘉陈氏曰礼有以文为贵者冕也有以质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3b 页 WYG0201-0443b.png
为贵者车也)

  乐则韶舞

  取其尽善尽美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远去声)

  放谓禁绝之郑声郑国之音佞人卑谄辨给之人殆
危也○程子曰问政多矣惟颜渊告之以此盖三代
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
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4a 页 WYG0201-0443c.png
为之兆尔由是求之则馀皆可考也(语录曰兆犹言准则也非谓为
邦之道尽于此四者略说四件事做一个准则馀事皆可依效此而推行之耳)张子曰礼乐
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谨则法
坏矣虞夏君臣更相饬戒意盖如此又曰法立而能
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人丧其所守故
远之(辅氏曰治道成于乐郑声乐之淫者能摇荡人之性情以坏其成故放绝之治道保于人才佞
人人才之贼利口辨给能变乱是非以移夺人之心志丧其所守故屏远之)尹氏曰此所
谓百王不易之大法孔子之作春秋盖此意也孔颜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4b 页 WYG0201-0443d.png
虽不得行之于时然其为治之法可得而见矣(语录曰三
代制作极备孔子更不可复作故告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秋善者则取之恶者
则诛之意亦只是如此○辅氏曰春秋大义数十皆夫子斟酌三代之礼而为万世常行不易之大法孔
颜虽不得行之于当时然即此而观则其为治之法可以见矣)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苏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
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蔡氏
曰案苏氏之说远近以地言若远近以时言恐亦可通如国家立一法度若不为长远之虑则目前即有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5a 页 WYG0201-0444a.png
近忧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去声)

  已矣乎叹其终不得而见也(辅氏曰自恐其终不获见所以警人使知自勉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
(者与之与平声)

  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
(辅氏曰爵位天之所以待人才有才德者之所宜居也岂一已可得而私有哉如盗得而阴据之则蔽贤
抑能悖天行私而不自知其非矣○胡氏曰窃者非所当得而阴私取之也言不称其位则有非所当得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5b 页 WYG0201-0444b.png
者矣言有愧于心则有阴私取之者矣)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
柳下谥曰惠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范氏曰臧文仲
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
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子以为不仁又以为
窃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去声)

  责已厚故身益修(语录曰厚是自责得重责了又责积而不已之意)责人
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6a 页 WYG0201-0444c.png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
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语录曰只是要再三反覆思量若率意妄行虽圣人
亦无奈何)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好去声)
小慧私智也(或问慧之为智曰慧之为言固明智之称也特所谓小慧者则不本于义理而
发于计较利欲之私也○愚谓智本一而发于用则有公私之不同私智则智之行于私者也)言不
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倖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6b 页 WYG0201-0444d.png
机熟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或问此章
曰君子群居将以讲道义进德业也今终日之间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倖
之机熟皆非所以存养善心而为造道入德之资也其自暴自弃至于如此圣人得不为之深忧哉难矣
哉者忧其不入于道德而将罹于患害之微辞也○胡氏曰言不及义故无以入德好行小慧故将有患
害)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孙去声)

  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语录曰义是就事上说○又曰是制事先决其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7a 页 WYG0201-0445a.png
当否了○愚谓义主事而言故以制事释之君子之于事必裁之以义义所当为而后为所以谓之质干
也)而行之必有节文(语录曰行是大纲行时○又曰行是安排恁地行○又曰其间
节文次第须要皆具)
出之必以退逊(语录曰出则始自此出去○又曰出是从此发出○
又曰徒知尽其节文而不能孙以出之则亦不可且如人知尊卑之分须当逊他然逊之之时辞气或不
能婉顺便是不能孙)
成之必在诚实(语录曰信是朴实头做无信则义礼孙皆是为○又
曰是终始诚实以成此一事却非是孙以出之之后方信以成之也○陈氏曰事到面前便断可否此在
先是义以为质可否既定或从或违所以区处须中节文无过不及是礼以行之于其区处或出辞气须
孙顺而无峻厉方不忤人是孙以出之其总归须诚实则此事之成无欠缺可悔处是信以成之四者皆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7b 页 WYG0201-0445b.png
一套事只于日用间验之自见)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义以为质
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
以义为本(辅氏曰此四句只是一事者谓每事皆当如此一有阙焉则首尾不全矣)又曰
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以
出之信以成之(语录曰只是一个义义以为质便是自义以方外处说起来若无敬以直
内也不知义之所在○辅氏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是从内说出外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
成之是由外说入内○胡氏曰必敬存而后义立义者事之质而敬又义之质推而上之也○永嘉陈氏
曰以敬为主则义乃方外是敬为体而义为用若以义为质则礼行此义者也孙出此义者也信成此义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8a 页 WYG0201-0445c.png
者也是义为体而三者为用矣)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范氏曰君子学以为己不求人知然没世而名不称
焉则无为善之实可知矣(辅氏曰有实斯有名名不称则无其实可知故君子
以为耻非耻无名也耻无实也)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已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8b 页 WYG0201-0445d.png
所以分也○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已知然亦
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
者亦反诸已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
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或问杨氏
之说不太巧乎曰虽巧而有益于学者○胡氏曰范氏合上二章为一意杨氏于此又合三章为一意文
意反覆互相周备虽非夫子立言之旨或记者取而相足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庄以持已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9a 页 WYG0201-0446a.png
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辅氏曰庄以持已理也然用意或过则便至乖戾之
心生而与人争和以处众理也然用意或过则便至阿比之意起而与人党天理存亡只在一息之间夫
子言君子如此所以使学者于持已处众之际戒谨恐惧务尽其理而防私意之或萌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已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辅氏曰推已及物即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之恕也非有资于人在我施之而已乌有穷尽故可以终身行之此盖指其用而言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19b 页 WYG0201-0446b.png
○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
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
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辅氏曰始则推已及物终则为圣人之无我不出乎一恕
字而已终身行之岂不为宜此又极其效而言之知要之说尤为有警于学者盖圣学以仁为先而恕则
求仁之本也)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
(誉平声)

  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誉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0a 页 WYG0201-0446c.png
夫子无是也然或有所誉者则必尝有以试之而
知其将然矣圣人善善之速而无所苟如此若其恶
恶则已缓矣是以虽有以前知其恶而终无所毁也
(或问毁誉之说曰誉者善未显而亟称之也毁者恶未著而遽诋之也试云者亦验其将然而未见其已
然之辞也盖圣人之心光明正大称物平施无豪发之差故人之善恶称之未尝少有过其实者然以欲
人之善也故但有试而知其贤则善虽未显已进而誉之矣不欲人之恶也故恶之未著者非有以决知
其不善而卒未尝遽诋之也此所以言誉而不及毁盖非若后世所谓耻言人过而全无黑白者但见先
褒之善而无预诋之恶是则圣人之心耳曰若有誉而无毁则圣人之心为有所倚矣曰有誉无毁是乃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0b 页 WYG0201-0446d.png
善善速恶恶缓之意正书所谓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春秋传所谓善善长恶恶短
孔子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之意而仁包五常元包四德之发见證验也圣人之心虽至公至平无私
好恶然此意则未尝不存是乃天地生物之心也若以是为有倚而以夫恝然无情者为至则恐其高者
入于老佛荒唐之说而下者流于申商惨酷之科矣○语录曰毁者那人本未有十分恶自家将做十分
说他便是毁若是只据他之恶而称之则不可谓之毁譬如一物本全自家打破了便是毁若是那物元
来破了则不可谓之毁誉亦是称奖得来过当其有所试矣那人虽未有十分善自家却遂知得他将来
如此若毁人则不可如此也○胡氏曰毁云损其真者叔孙武叔之毁是也誉云过其实者孟子所谓声
闻过情是也皆失其善善恶恶之正者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1a 页 WYG0201-0447a.png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斯民者今此之人也(或问斯民为今日之民曰以他文推之如伊尹所谓此民是民
皆指当日之民而言况今先言斯民而后言三代则是正指今日之民而上推三代以实之之词也且以
斯民对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则所谓斯民者乃三代之时所尝行其直道之民又何疑哉班固汉书赞
引此文以明秦汉不易民而化之意亦为粗得其文意者岂西汉诸儒尝有是说而何晏失之也欤)三
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
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
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语录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1b 页 WYG0201-0447b.png
曰所以字本虚然意味乃在此○又曰此民乃是三代时直道而行之民我今若有所毁誉亦不得迂曲
而枉其是非之实)○尹氏曰孔子之于人也岂有意于毁誉
之哉其所以誉之者盖试而知其美故也斯民也三
代所以直道而行岂得容私于其间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
(夫音扶)

  杨氏曰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
已夫悼时之益偷也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2a 页 WYG0201-0447c.png
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胡氏曰此章义疑不可强
解(愚谓史阙文传记不备不敢参以己意如夏五郭公之类也马借人已偶有馀不吝以自私如愿车
马与朋友共敝之类也二者公心之见于事为者也故杨氏以为二事岂夫子初年居鲁鲁俗习于文学
之化犹有此事晚年归鲁政在三桓风俗日异偶有所感而为是言欤亦借是以明时变之不如古也然
二事大小精粗实不相并故又取胡氏之说于后亦阙疑之意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
之仁匹夫之勇皆是(或问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强弱不同而皆为不忍何也曰忍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2b 页 WYG0201-0447d.png
为义有所禁而不发云尔妇人之仁不能忍其爱也匹夫之勇不能忍其暴也○辅氏曰妇人之仁失于
不断匹夫之勇失于轻决二者之失不同而皆足以乱大谋盖大谋须断而轻决则又失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恶并去声)

  杨氏曰惟仁者能好恶人众好恶之而不察则或蔽
于私矣(胡氏曰察者详审之辞非谓众之好恶为皆非也特恐其或蔽于私故加以详审耳孟子
于匡章陈仲子是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3a 页 WYG0201-0448a.png
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或问此章曰人
即道之所在道即所以为人之理不可殊观但人有知思则可以大其所有之理道无方体则岂能大其
所托之人哉○辅氏曰人外无道道外无人此合而言之论其极致则然也然析而言之则人心有知觉
道体无作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
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语录曰问张子如此说孟子集注却
谓尽其心者必其能知性者也知性是物格之事尽心是知至之事如何曰心与性只一般知与尽不同
所谓知便是心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3b 页 WYG0201-0448b.png
  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唯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
及改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句)无益(句)不如
学也

  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
自得也(语录曰思是硬要自去做底学是依这本子去做便要小著心随顺个事理去做而今人
都是硬去做要必得所以更做不成须是软著心贴就他去做○又曰逊志是卑逊其志放退一著宽广
以求之不忒恁地迫窄便要一思而必得)李氏曰夫子非思而不学者特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4a 页 WYG0201-0448c.png
垂语以教人尔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馁奴罪反)

  耕所以谋食而未必得食学所以谋道而禄在其中
然其学也忧不得乎道而已非为忧贫之故而欲为
是以得禄也○尹氏曰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
以在外者为忧乐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去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4b 页 WYG0201-0448d.png
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辅氏
曰仁是本心之德天理之全无物不体无时不然元无亏阙间断唯是私欲横生则便遏绝殄瘁而不得
接续虽曰知足以知之而实不能有诸已矣苟无私欲以间之则全体是仁安而行之不待强勉而其所
知自然在我而不失此所以必于仁而言守也)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涖临也谓临民也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
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
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5a 页 WYG0201-0449a.png
之(语录曰今自有此心纯粹更不走失而于接物应事时少些庄严底意思阘阍翣翣底自不足以使
人敬他此便是未善处)下句放此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语录曰这动字不是感动
之动是使民底意思谓如使民去做这件事亦有礼是使之以礼下梢礼字归在民身上)礼谓义
理之节文○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已而大本立
矣涖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
亦非尽善之道也(语录曰固有生成底然亦不可专主气质盖亦有学底○辅氏曰不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5b 页 WYG0201-0449b.png
庄气质之偏也不以礼学问之阙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
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或问此章曰太抵发明内外本末之序极
为完备而其要以仁为重仁能守之则大本已立虽临民不以庄动民不以礼亦其支节之小失耳然亦
不可不自警省以求尽善而全其德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
可小知也

  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
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6a 页 WYG0201-0449c.png
而未必无一长可取(文集曰一事能否不足以尽君子之蕴故不可小知任天下重
而不惧故可大受小人一才之长亦可器而使但不可以任大事耳)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
水火外物而仁在已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
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
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财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6b 页 WYG0201-0449d.png
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以仁为已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
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
有(或问当仁不逊之说曰弟子之于师每事必逊而不敢先者也至于以仁为已任则当自勉而勇为
之不可以有逊也盖仁者已之所有而自为之非夺诸彼而先之也何逊之有)○程子曰为
仁在已无所与逊若善名在外则不可不逊(辅氏曰逊乃礼
之实也德之善也凡自外来者固不可不逊如善名是也至于为仁在己则何所逊哉盖非不逊也乃无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7a 页 WYG0201-0450a.png
所与逊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或问贞谅之别曰处义既
精不期固而自固者贞也不择邪正惟知必信而不易者谅也○语录曰贞者见得道理是如此便须只
恁地做所谓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为正字说不尽故更加固字如易所谓贞固足以干事若谅者是不择
是非必要如此○蔡氏曰谅有二训有止训信者友谅是也有为必信者此谅是也谅似乎贞而实非故
夫子特别而言之)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7b 页 WYG0201-0450b.png
  后与后获之后同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
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
有求禄之心也(辅氏曰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其忠是皆天理之当然而在人所
当为者也岂可有一豪侥求觊幸之意于其先哉一有侥求觊幸之意于其先则其为是事也必至于有
人则作无人则辍朝勤而夕怠始锐而终衰亦何能有所成乎○胡氏曰后其食者盖委而置之不存乎
念虑之间非才任其事而即有得禄之心继之也若曰先敬事而后有计禄之心则义利杂糅公私交战
其不为利心胜者几希豪釐之差千里之谬学者所当深辨也)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8a 页 WYG0201-0450c.png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
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
矣(辅氏曰人之性同乎一理而已然其品类则有善恶之异者何哉盖于其始生也已有气禀清浊之
分及其少长也又有习染邪正之异苟欲合其异而反于同则在乎修道以为教者何如耳故君子有教
化之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自无为恶之人岂可复论其类之恶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去声)

  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8b 页 WYG0201-0450d.png
  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胡氏曰辞言也达通也而已矣止乎是之
谓也有是意必假是言以通之言虚而行实故圣人教之常使之谨于言而不能不言者亦惟假之以通
其意耳出乎意之外非赘则诬也富者欲其瞻也丽者欲其华也皆徒言之弊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
曰某在斯某在斯(见贤遍反)

  师乐师瞽者(胡氏曰周礼乐师大师皆以师名磬钟笙镈韎籥皆曰师)冕名(胡氏曰如
春秋传所记师筏师慧之类)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与平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9a 页 WYG0201-0451a.png
  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相去声)

  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
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辅氏曰夫子相师之际尽夫诚行夫道而已不与焉
此亦圣人之庸行也○胡氏曰瞽必有相者荀子所谓犹瞽无相春秋传云其相曰朝也冕之来见适无
相者坐必作过必趋哀矜之念乃圣人之素心至此自不能己也故代相者告之使其有相不必如是屑
屑然矣)○尹氏曰圣人处已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
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
论语纂疏卷八 第 29b 页 WYG0201-0451b.png
氏曰圣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
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季氏第十六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胡氏曰洪氏疑此篇为齐论以其皆称孔
子且篇内十四章皆条列而详备与上下篇不同然亦无他左验也)凡十四章

  季氏将伐颛臾(颛音专臾音俞)

  颛臾国名(愚案春秋传云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杞杜注云伏羲之后在泰山南武
阳县东北)鲁附庸也(愚谓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0a 页 WYG0201-0451c.png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见贤遍反)
案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
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愚案
鲁哀公十年孔子自楚反乎卫十一年鲁以币召之乃归子路从孔子反鲁当在此时十四年小邾射来
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则子路尚在鲁也必是此年复之卫次年死于孔悝之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平声)

  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0b 页 WYG0201-0451d.png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夫音扶)

  东蒙山名(愚案蒙山在泰山郡蒙阴县西南今沂州费县也颛臾在蒙山下)先王封
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七百里之中(语录
曰问从孟子百里之说则鲁安得七百里之地曰如左传也有一同之说每疑此处若是百里无此间一
县地大如何做得侯国如何又容得颛臾在其中所谓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其势必不止于百里然此处
亦难考究)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
孙叔孙各有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
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1a 页 WYG0201-0452a.png
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
也(辅氏曰不可伐而伐之则不仁不必伐而伐之则不智非当伐而伐之则悖礼犯义一举而不仁不
智无礼无义如此而季氏懵然不知冉有又从而为之辞此圣人所以不得而默也)此事理之
至当不易之定体而一言尽其曲折如此非圣人不
能也(辅氏曰圣人会义理之归达明睿之照则其遇事也虽其曲折肯綮皆轩豁呈露而无所隐遁
故其发而为言自然明切周尽如此是岂从事于言语者所能及哉)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夫子指季孙冉有实与谋以孔子非之故归咎于季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1b 页 WYG0201-0452b.png
氏(辅氏曰此亦常情之通病盖学未至于穷理尽性物我并观者当此之际未有不归咎于人以自解
释也然亦安能逃于圣人之照哉)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任平声焉于虔反相去声下同)

  周任古之良史陈布也列位也相瞽者之相也(语录曰看
扶持两空恐只是相瞽者之义相夫子亦是赞相之义瞽者之相亦是如此)言二子不欲
则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也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2a 页 WYG0201-0452c.png
(兕徐履反柙户甲反椟音独与平声)

  兕野牛也(愚谓兕似牛一角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交州记谓角长三尺馀形如马鞭柄)
槛也(愚谓槛栊也一曰圈以藏虎兕)椟匮也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
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语录曰虎在山上龟玉在他处不干典守者事今在柙中走了
在椟中毁了便是典守者之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
已不得不任其责也(辅氏曰此可见圣人之言委曲详尽盖使之以类相况而自得
之耳)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2b 页 WYG0201-0452d.png
(夫音扶)

  固谓城郭完固费季氏之私邑此则冉求之饰辞亦
可见其实与季氏之谋矣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音扶舍上声)
欲之谓贪其利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3a 页 WYG0201-0453a.png
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
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
疑忌而无倾覆之患(或问此一节曰是时季氏据鲁国之半而公室无尺地一民之
势不均甚矣不均则臣疑其君而以贫为忧矣忧贫而求富不已则君疑其臣而至于不和矣不和则臣
益自疑而常惧于众少矣忧贫而求众愈甚则君益疑之而至于不安矣以臣亢君而不安至此则虽欲
长保其祭祀而无倾危之患其可得哉必也痛自贬损以复于诸侯千乘大夫百乘之制则均而不患于
贫矣君臣辑睦则和而不患于寡矣子孙长久世守职业则安而不至于倾矣此在当时盖有难显言者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3b 页 WYG0201-0453b.png
故夫子微辞以告之)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夫音扶)

  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
勤兵于远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
析而不能守也

  子路虽不与谋而素不能辅之以义亦不得为无罪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4a 页 WYG0201-0453c.png
故并责之远人谓颛臾分崩离析谓四分公室家臣
屡叛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
墙之内也

  干楯也戈戟也萧墙屏也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其
后哀公果欲以越伐鲁而去季氏○谢氏曰当是时
三家强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
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洪氏曰二子仕于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4b 页 WYG0201-0453d.png
季氏凡季氏所欲为必以告于夫子则因夫子之言
而救止者宜亦多矣伐颛臾之事不见于经传其以
夫子之言而止也与(辅氏曰谢氏得夫子所以深责冉求之意洪氏则又得夫子在
当时虽不得位而馀福亦有以及人之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陪臣家臣也逆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5a 页 WYG0201-0454a.png
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辅氏曰圣人见理而不见事且言理则势在其中此亦尊
德性而畏天命之一端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辅氏曰圣人浑是义理故理上看得
精切如此所谓大约纵有迟速所争亦不多也)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言不得专政(辅氏曰此因上面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言之也天下有道诸侯既
不变礼乐专征伐则大夫亦岂得而专政哉)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也(辅氏曰此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5b 页 WYG0201-0454b.png
其有道之极致大验也使天下有一人窃议焉则其道犹或慊而人君不可不反求之身也必至于庶人
自然不议然后为有道之极)○此章通论天下之势(胡氏曰此章三举天下有
道言之文不相蒙故曰通论天下之势)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
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夫音扶)

  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历
成襄昭定凡五公逮及也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
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三家皆桓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6a 页 WYG0201-0454c.png
公之后此以前章之说推之而知其当然也○此章
专论鲁事疑与前章皆定公时语(辅氏曰此二章想只是一时之言分
章者以前章通论天下之势后章专论鲁事故于其中加孔子曰三字而析为二章尔)苏氏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宜诸侯之强也而鲁以失政政
逮于大夫宜大夫之强也而三桓以微何也强生于
安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今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
以令其下矣故皆不久而失之也(辅氏曰苏氏解文字说得著处非常
好盖缘他看得文势出又有笔力发得来精神如此章之说亦其一也○陈氏曰鲁虽无桓文专征伐之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6b 页 WYG0201-0454d.png
事然征伐亦不无案春秋可见凡征伐皆天子之事非诸侯所宜出则鲁亦岂得为无僭者邪)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便平声辟婢亦反)

  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或问
三友尽于集注之说而已乎曰是亦释其文之正意云尔若推而言之则是三者之于人皆有薰陶渐渍
之益焉皆有严惮畏谨之益焉皆有兴起慕效之益焉不但如彼之所言而已也○胡氏曰直者责善而
无所回护谅者固执而无所更易多闻者有所参订而不胶偏见故可闻过而进于诚明也言闻过则真
有所闻言进于诚明则犹有待于进盖谅与多闻未足以进于诚明而诚明可由是而入也)便习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7a 页 WYG0201-0455a.png
熟也(胡氏曰便顺适也字书云安也顺适且安故云习熟也)便辟谓习于威仪
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说而不谅便佞谓习于口语
而无闻见之实三者损益正相反也(或问损者之相反奈何曰便辟
则无责善之诚矣善柔则无固守之节矣便佞则无贯通之意矣○胡氏曰便辟书注以为足恭是也习
于威仪则谬为恭敬工于媚说则巧相顺从习于口语则取办于颊舌故损益相反)○尹氏曰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而其损益有
如是者可不谨哉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7b 页 WYG0201-0455b.png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五教反礼乐之乐
音岳骄乐宴乐之乐音洛)

  节谓辨其制度声容之节(胡氏曰礼乐皆有自然之节因其节而分别之也)
骄乐则侈肆而不知节佚游则惰慢而恶闻善宴乐
则淫溺而狎小人三者损益亦相反也(或问三者之为益曰君子
之于礼乐也讲明不置则存之熟是非不谬则守之正存之熟则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之实守之正则
外有以善其威仪节奏之文与夫道人善而悦慕勉强之意新多贤友而直谅多闻之士集乐是三者而
不已焉虽欲不收其放心以进于善亦不可得矣其为益岂不大哉曰损者之相反奈何曰骄乐则不敬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8a 页 WYG0201-0455c.png
不和矣佚游则忌人之善矣宴乐则惮亲胜已矣○语录曰问佚游如何与乐道人之善相反曰乐道人
之善则心常汲汲于好善若是佚游则是放荡閒过了日子虽所损稍轻亦非是小害问乐道人之善则
有勉思企及之意佚游则一向懒惰无向善之心此所以见其相反曰三者如骄乐只是放恣侈靡最害
事到得宴乐便须狎近小人疏远君子○黄氏曰三者损益相反集注或问自不同愚尝拾其遗意而释
之曰节礼乐者欲其循规蹈矩而不敢纵肆也道人善者志于为善以成其身也多贤友者乐于取友以
微规正也骄乐者恃气以陵物则不复循规蹈矩矣佚游者怠惰而自适则不复志于为善矣宴乐者多
欲以求安则不复望人之规正矣此其所以相反也)○尹氏曰君子之于好乐
可不谨哉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8b 页 WYG0201-0455d.png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
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德位之通称(胡氏曰不亦君子乎以德言也君子学道则爱人以位言也)
愆过也瞽无目不能察言观色○尹氏曰时然后言
则无三者之过矣(文集曰圣人此言只是戒人言语以时不可妄发)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
在得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9a 页 WYG0201-0456a.png
  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辅氏曰阴阳之气塞乎两
间而人所资以为体者也就其体而分之则有气有血焉气者阳之为也血者阴之为也而精又气血之
精者也阴阳气血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
则不为血气所使也(辅氏曰知者心之用也理者性之蕴也血气者形之资也随时
知戒以理胜之不为血气所使则心为之宰而性与质各得其分焉是亦一本而已矣)○范氏
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
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
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
论语纂疏卷八 第 39b 页 WYG0201-0456b.png
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语录曰到老而不屈者是志气○又曰人之血气固有强弱然而志气则无时而衰苟常持得这志纵血
气衰极也不由他○辅氏曰人之血气未定则常动而易流方刚则勇锐而好胜既衰则收敛而多贪此
血气之变也常动而易流则戒色勇锐而好胜则戒斗收敛而多贪则戒得此志气之常也变者无知常
者常觉觉者为主而使无知者不得肆焉此圣贤之学而君子终身之务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
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0a 页 WYG0201-0456c.png
不失矣(语录曰畏天命三字好自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
动与夫戒谨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须理会得天命是恁他方得○问三畏要𦂳都在畏天命上曰
然才畏天命自是于大人圣言皆畏之问固是当畏天命但要𦂳又须是知得天命即是天理若不先知
这道理自是懵然何由知其可畏曰要𦂳全在知上才知得便自不容不畏)大人圣言皆
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语录曰大人不止有
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皆谓之大人○愚谓大人有德位者之称是天命之所存圣人之言谓方册
所载是天命之所发)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0b 页 WYG0201-0456d.png
  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
诚已则何畏之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困谓有所不通(辅氏曰凡心思智虑行止动作有所窒塞而不得通则困之谓也)
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或问气质四等之说曰人之生也气质之
禀清明纯粹绝无查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1a 页 WYG0201-0457a.png
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或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
少查滓者则虽未免乎小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
亦无不通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也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
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无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之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
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杨氏曰
生知学知以至困学虽其质不同然及其知之一也
故君子惟学之为贵困而不学然后为下(辅氏曰人之气质不
同然及其知之则一者盖以人性之本善故耳是以君子唯学之为贵学则昏浊者可使清明偏驳者可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1b 页 WYG0201-0457b.png
使纯粹惟其昏浊之甚自暴自弃而不自知有学焉此则所谓下愚之民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难去声)

  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语录曰视
不为恶色所蔽为明听不为奸人所欺为聪)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思
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语录曰如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亲此不思
难之故也)思义则得不苟○程子曰九思各专其一(语录曰不
是杂然而思当这一件○黄氏曰九思固各专其一然随其所当思而思焉则亦泛然而无统矣苟能以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2a 页 WYG0201-0457c.png
敬义为主戒惧谨独而无顷刻之失然后为能随其所当思而思矣)谢氏曰未至于从
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
之谓思诚(胡氏曰九者之则义理晓然才思则不差矣故省察则能中道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
闻其语矣(探吐南反)

  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辅氏
曰见善如不及则表里皆好而无一念之不好不患其不为之矣见不善如探汤则表里皆恶而无一念
之不恶不患其或为之矣此唯知至意诚者能之故颜曾闵冉之徒足以当之也)语盖古语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2b 页 WYG0201-0457d.png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
(语录曰隐居以求之使其道充足行义是得时得位而行其所当为臣之事君行其所当为而已行所当
为以达其所求之志)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
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言
然(语录曰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是隐居以求其志及幡然而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3a 页 WYG0201-0458a.png
使是民为尧舜之民是行义以达其道○问颜子所造所得伊尹太公恐无以过之而云亦庶乎此下语
轻重抑扬处疑若于颜子少贬者曰当时正以事言非论其德之浅深也然语意之间诚有如所论者更
俟详之)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
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驷四马也(胡氏曰驷一车之用两服两骖也)首阳山名(胡氏曰首阳山在河东蒲
坂县)

  其斯之谓与(与平声)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3b 页 WYG0201-0458b.png
  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祗以
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
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愚谓富是言有马千驷异是言饿于首阳
古人引诗断章不必用诗之本指)愚谓此说近是而章首当有孔子
曰字盖阙文耳大抵此书后十篇多阙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音刚)

  亢以私意窥圣人疑必阴厚其子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4a 页 WYG0201-0458c.png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辅氏曰诗本人情该物理故学之者事理通
达其为教温柔敦厚使人不绞不讦故学之者心气和平事理通达则无昏塞之患心气和平则无躁急
之失此其所以能言)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辅氏曰礼有三千三百之目其序截然而
不可乱故学之者品节详明其为教恭俭乖敬使人不淫不慑故学之者德性坚定品节详明则义精而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4b 页 WYG0201-0458d.png
事莫之惑德性坚定则守固而物莫之摇此其所以能立○愚谓通达详明以诗礼之义言和平坚定以
学诗礼者之效言兴与立又其效之著见者也)

  闻斯二者

  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无异闻可知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远去声)

  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
其子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5a 页 WYG0201-0459a.png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
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
夫人

  寡寡德谦辞吴氏曰凡语中所载如此类者不知何
谓或古有之或夫子尝言之不可考也(愚谓当时诸侯嫡妾不正
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


论语纂疏卷八 第 45b 页 WYG0201-0459b.png

















  论语纂疏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