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书纂疏
四书纂疏 第 1a 页 WYG0201-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

  四书纂疏       四书类

  提要

  (臣)等谨案四书纂疏二十八卷宋赵顺孙撰
顺孙字格庵括苍人其父雷尝师事朱子门
人滕璘故顺孙之学一本于朱子是书备引
朱子之说以畅章句集注之旨所旁引者黄
干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胡泳
四书纂疏 第 1b 页 WYG0201-0001b.png
陈埴潘柄黄士毅真德秀蔡模凡一十三家
皆为朱子之学者也可谓笃守师说矣昔之
论者颇病此书之冗滥然经师著述体例各
殊注者辞尚简明疏者义存曲證顺孙书以
疏为名而自序云陪颖达公彦后则固疏体
也繁而不杀于理亦宜略其芜杂取其宗旨
之正可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四书纂疏 第 2a 页 WYG0201-0002a.png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四书纂疏 第 2b 页 WYG0201-0002b.png























四书纂疏 第 3a 页 WYG0201-0002c.png
  四书纂疏序

  格庵赵氏四书纂疏共二十六卷前有清源洪天锡序
而陵阳牟子才又分序之其书一以朱子为归不杂异
论于大学中庸先之以章句次以或问閒以所闻附其
后又以语录暨诸儒𤼵明大义者注其下于论语孟子
则一本集注而采或问集义详说语录所载分注焉昔
朱子之为章句也大学则宗程子会众说而折其中中
庸则以己意分之复取石子重集解删其繁名以辑略
四书纂疏 第 3b 页 WYG0201-0002d.png
其为集注也取二程张范二吕谢游杨侯尹十一家之
说辑为要义更名之曰精义载更集义又本注疏参说
又会诸家之言为训蒙口义更名之曰详说然后约其
精粹为集注而于集注章句之外记其所辨论取舍之
意别为或问若是其严密也朱子自言集注如称上称
来无异不高不低又言添减一字不得然学者非由集
义详说或问语录以观其全无由审章句集注之精粹
则是书之有功于朱子多矣今学宫所颁四书大全盖
四书纂疏 第 4a 页 WYG0201-0003a.png
即倪仲弘之辑释而是编之流傅者少乃较而刋行之
俾相为表里云康熙丁已纳兰成德容若序





四书纂疏 第 4b 页 WYG0201-0003b.png























四书纂疏 第 5a 页 WYG0201-0003c.png
  四书纂疏序

  或问尹和静读易傅之法和静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李延平闻之曰此语固好然学者须理会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皆有归着方可及此二先生岂异旨哉言
各有当也盖学不可以徒博亦不可以径约徒博则杂
径约则孤此约礼必先之以博文而详说乃所以反约
也 文公朱子之于论孟既成集义又作详说既约其
精者为集注又疏其所以去取之意为或问其后集注
四书纂疏 第 5b 页 WYG0201-0003d.png
删改日以精密而或问遂不复修 文公自谓集注乃
集义之精髓一字秤轻等重不可增减读论孟者取足
是书焉可也 格庵赵公复取 文公口授及门人高
弟退而私淑与集注相𤼵者纂而疏之间以所闻附于
其后使读之者如侍考亭师友之侧所问非一人所荅
非一日一开卷尽得之博哉书乎然非约之外有所谓
博也人莫不饮食也知味者鲜 文公一生精力多在
此书一章之旨一字之义或数年更易而后定或终夜
四书纂疏 第 6a 页 WYG0201-0004a.png
思索而未安学者以易心读之岂能得圣贤之意哉如
援先儒与诸家之说有随文直解不以先后为高下者
有二说俱通终以前说为正者有二说相须其义始备
不可分先后者设非亲闻未易意逆此纂疏所以有功
于后学也仆晚未闻道加以衰瞆废学 公不鄙辱教
且命之曰序以幸子窃惟论孟二书 文公凡几序矣
仆于要义而得熟读深思优游涵泳之说于训蒙而得
本末精粗无敢偏废之说又于集义而得操存涵养体
四书纂疏 第 6b 页 WYG0201-0004b.png
验充广之说终身受持犹惧不蔇何敢复措一辞抑
文公曾有言曰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注解有或问看来
看去不用或问只注解足矣久之不用注解只正经足
矣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吾胸中正经亦不用矣此
 文公吃𦂳教人处也仆于集注纂疏亦云清源洪天
锡序




四书纂疏 第 7a 页 WYG0201-0004c.png
  四书纂疏序

  子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顺
孙旧读数百过茫若望洋因遍取子朱子诸书及诸高
第讲解有可𤼵明注意者悉汇于下以便观省閒亦以
鄙见一二附焉因名曰纂疏顾子朱子之奥顺孙何足
以知之架屋下之屋强陪于颖达公彦后祗不韪尔遇
大方之家则斯疏也当在所削后学赵顺孙书

四书纂疏 第 7b 页 WYG0201-0004d.png

















四书纂疏 第 8a 页 WYG0201-0005a.png
  四书纂疏引用总目

  晦庵先生(易本义 启蒙  诗集解 太极解通书解 西铭解 文集  语录)三山黄氏(干  论语通释 孟子讲义直卿 诸经讲义 文集 语录)庆源辅氏(广  论语答问 孟子答问汉卿)

  临漳陈氏(淳  大学口义 中庸口义安卿 字义 文集 语录)

  三山陈氏(孔硕 大学讲义 中庸讲义肤仲)

  建安蔡氏(渊  易传   中庸通旨伯静 中庸思问 大学思问)

  (化原问辨 性情几要)

四书纂疏 第 8b 页 WYG0201-0005b.png
  建安蔡氏(沈  书传仲默)

  栝苍叶氏(味道 讲义 文集知道)

  南康胡氏(泳  论语衍说伯量)

  永嘉陈氏(埴  经说 木钟集器之)

  三山潘氏(柄  讲说谦之)

  莆田黄氏(士毅 讲义子洪)

  建安真氏(德秀 大学衍义 读书记景元 文集)

  建安蔡氏(模  大学演说 论语集疏仲觉 孟子集疏 讲义)

四书纂疏 第 9a 页 WYG0201-0005c.png
  纂疏所载二黄氏三陈氏惟勉斋北溪
不书郡馀以郡书若三蔡氏则一门之
言更不别异





四书纂疏 第 9b 页 WYG0201-0005d.png





















四书纂疏 第 10a 页 WYG0201-0006a.png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朱子语录曰大学之教所以教
人先要理会得个道理)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
智之性矣(朱子文集曰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仁则是个温和
慈爱底道理义则是个断制裁割底道理礼则是个恭敬撙节底道理智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
具于人心乃是性之本体)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
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语录曰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
有善有恶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又曰气出于天理亦出于天性是这个理气则已属于形象性之善只
四书纂疏 第 10b 页 WYG0201-0006b.png
一般气便有不齐处○问既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又有气质之禀曰气是那初禀底质是成这模样了底只
一个阴阳五行之气衮在天地中精英者为人查滓者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为圣为贤精英之中查滓者
为愚为不肖○问气质有昏浊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曰非有偏全谓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则尽见之
若在蔀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见有不见昏浊者是气昏浊了故自蔽塞○陈氏曰流行乎一身之间是气凝定
成形者是质)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
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语录曰主
宰底蓦忽生得个人恁地聪明便是要他作之君作之师书中多是说聪明盖不是聪明底人则一个说白一
个说黑如何遏伏得他○问何处见得天命处曰此也如何知得只是才生得一个恁底人定是为亿兆之君
四书纂疏 第 11a 页 WYG0201-0006c.png
师便是天命之也他既有许多气魄才德决不但己必统御亿兆之众人亦自是归他如三代已前圣人都
是如此及至孔子方不然虽不为帝王然也闲他不得也做出许多事来以教天下后世是亦天命也○又曰
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间有因其才质之美做得功业然无人能知明德新民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
二而师道则绝无矣)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语录曰天
只生得许多人物与你许多道理然天却自做不得所以必得圣人为脩道立教以教化百姓盖天做不得底
却须圣人为他做此继天立极也)
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语录
曰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
人朝夕从事于此物束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节奏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情性)
四书纂疏 第 11b 页 WYG0201-0006d.png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
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
学(陈氏曰初间未知智愚皆当教之)而教之以洒埽应对进退之节(语录
曰古人初学只是教他洒埽应对进退而已未便说到天理处)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语录
曰古人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从小学中学了大来都不费力○又曰今则无所用乎御如礼乐射书数也
是合当理会底皆是切用○问书莫只是字法否曰此类有数法如日月字是象其形也江河字是谐其声也
考老字是假其类也如此数法若理会得则天下之字皆可通矣○愚考之内则成童学射御注谓年十五以
上以理推之射御非幼年之所能小学先教其仪式尔)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
四书纂疏 第 12a 页 WYG0201-0007a.png
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学(陈氏曰到十五年则智愚可见矣故入大学须有别天子之元子当有天下之责众
子当建国为侯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当有家之责故皆在所教庶人则唯俊秀者乃得与以其亦将任之以
位也)而教之以穷理正心脩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
大小之节所以分也(语录曰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又曰
只是一个事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大学便就上面讲䆒委曲其所以事亲是如何事长是如何○又曰小学
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𤼵明此事理○又曰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觉自存了到得
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又曰古者小学已自是圣贤坯朴子但未有圣贤许多知见及其长也
四书纂疏 第 12b 页 WYG0201-0007b.png
令入大学使之格物致知长许多知见○又曰古人于小学存养已自熟了根基已深厚了到大学只就上点
化出些精彩○又曰如小学前面许多恰似勉强使人为之又须是恁地勉强到大学功夫方知个天理当然
之则)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
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
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
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
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语录曰俛字是刺着头只管做将去㡳意思)
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
四书纂疏 第 13a 页 WYG0201-0007c.png
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
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
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傅之以诏后世若
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三山陈氏
曰观其所记皆弟子事父兄童子事先生之礼其条目品节甚悉则知其为小学之书明矣)而此篇
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
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语录曰明德新民便是节目止
于至善便是规模之大○又曰须先识得外面一个规模如此大了而内做工夫以实之所谓规模之大凡人
四书纂疏 第 13b 页 WYG0201-0007d.png
为学便当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及明明德于天下为事不成只要独善其身便了须是志于天下所以大
学第二句便说在新民)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
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𤼵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
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
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文集曰自圣学不傅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所以
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议论
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
大学而无实(语录曰吾儒更著读书逐一就事物上理会道理他便都埽了只恁地空空寂寂恁
四书纂疏 第 14a 页 WYG0201-0008a.png
地便道事都了若将些子事付之便都没奈何)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
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
又纷然杂出乎其间(文集曰秦汉以来随世以就功名者未必自其本而推之是以天理
不明而人欲炽道学不傅而异端起人挟其私智以驰骛于一世)使其君子不幸而不
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
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
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
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傅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
四书纂疏 第 14b 页 WYG0201-0008b.png
又为之次其简编𤼵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
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
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
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
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
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
熹序


四书纂疏 第 15a 页 WYG0201-0008c.png
  读大学章句纲领

  看大学且逐章理会须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
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须逐一令记得反覆寻究
待他浃洽既逐段晓得却将来统看温寻过(朱子语录)

  大学一书有正经有解有或问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
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
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许多
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
四书纂疏 第 15b 页 WYG0201-0008d.png
底不出(语录)

  伊川旧日教人先看大学那时未解说而今有注解觉
大段分晓了只在子细去看(语录○陈氏曰大学章句已示学者一定之准
只直案他见成底熟就里面看意思滋味便见得无穷义理出焉)

  一日教看大学曰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方
可读他书(语录○又曰某一生只看得这文字透见得前贤所未到处○黄氏曰朱子大学修
改甚多三四十年日夜用工不肯轻下皆有深意寓乎其间○陈氏曰朱子一生精力在是至属纩而后
绝笔为义极精)

四书纂疏 第 16a 页 WYG0201-0009a.png
  大学解本文未详者于或问中则详之(语录○陈氏曰大学约其旨于
章句已的确真切而详其义于或问又明实敷畅章句中太简而或未喻则易枯必于或问详之或问中
太博而或未贯则易泛必于章句约之)

  或问未要看俟有疑处方可去看(语录○又曰某作或问恐人有疑所以设
此要他通晓而今学者未有疑却反被这个生出疑○又曰大学章句次序得皆明白易晓不必或问但
致知格物与诚意较难理会不得不明辨之耳)


四书纂疏 第 16b 页 WYG0201-0009b.png


















四书纂疏 第 17a 页 WYG0201-000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纂疏       宋 赵顺孙 撰

  朱子章句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语录曰大
学一书如一部行程历相似皆有节次今人看了须是行去今日行得到何处明日行得到何处方
可渐到那田地)而论孟次之(语录曰大学语孟最是圣贤为人切要处然语孟却是随
事答问难见要领惟大学一书是曾子述孔子说古人为学之大方而门人又传述以明其旨体统
四书纂疏 第 17b 页 WYG0201-0009d.png
都具玩味此书知得古人为学所乡却读 语孟便易入后面工夫虽多而大体已立矣)学者必
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蔡氏曰大人之学者
兼齿德而言也)明明之也(叶氏曰上一个明字谓用意去明此明德故曰明之也○蔡氏曰明
之者犹言澡雪揩磨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语录曰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
方寸中光明底物○陈氏曰是得乎天之理)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语录曰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虚也耳目之视听所以视听者即其心也岂
四书纂疏 第 18a 页 WYG0201-0010a.png
有形象然有耳目以视听之则犹有形象也若心之虚灵何尝有物○又曰虚灵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
于中无少欠阙便是性随感而动便是情○又曰禅家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具众理以下之事○
黄氏曰虚灵不昧明也具众理应万事德也具众理者德之体未𤼵者也应万事者德之用已𤼵者也而
所以应万事者即其具众理者之所为也以其所以为德者皆虚灵而不昧故谓之明德也○陈氏曰人
生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气理与气合所以虚灵然虚灵二字只见得气未见得理到得不昧处便见
得理虚灵以气言不昧以理言○又曰只虚灵不昧四字说明德意已足矣更说具众理应万事包体用
在其中又却实而不为虚其言的确浑圆无可破绽处○蔡氏曰虚灵谓知觉不昧谓纯莹昭著也知觉
者物格知至也纯莹昭著者意诚心正而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德即理也具众理者德之体应万事
四书纂疏 第 18b 页 WYG0201-0010b.png
者德之用用固不离乎体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
昏(语录曰气禀所拘多只通得一路或厚于此而薄于彼或通于彼而塞于此有人能尽通天下利害
而不识义理或工于百工技艺而不解读书或只知孝于亲而薄于他人便是有所通有所蔽是他性中
只通得一路故于他处皆碍○又曰物欲所乱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
佚所以不明○蔡氏曰上天以此而均赋乎人但人之始生气以成形而气不无清浊厚薄强弱之殊此
所谓气禀所拘也及人之既生感物而动则耳目口鼻四肢不能无欲此所谓物欲所蔽也气禀拘之物
欲蔽之则人之所得于天之本明者于是乎有时而昏矣)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
尝息者(语录曰此是本领不可不如此说破○又曰本是至明物事终是遮不得○蔡氏曰虽昏
四书纂疏 第 19a 页 WYG0201-0010c.png
蔽之极而其本体之明终不可得而泯没必有时而𤼵露此所谓未尝息也)故学者当因
其所𤼵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语录曰明德未尝息时时𤼵见于日用之
间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事而叹慕皆明德之𤼵见也如此推之极
多○又曰人之明德未尝不明虽其昏蔽之极而其善端之𤼵终不可绝但当于其所𤼵之端而接续光
明之则其全体可以常明且如人知己德之不明而欲明之只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德就这
里便明将去○又曰明明德是明此德只见一点明便于此明去正如人醉醒初间少醒至于大醒亦只
是一醒学者贵复其初至于己到地位则不著个复字○黄氏曰明德者一体一用无时而不明也因其
所𤼵特言人虽昏愦忽有醒时初不分体用○又曰平旦之气好恶与人相近固是𤼵处处事接物而行
四书纂疏 第 19b 页 WYG0201-0010d.png
其所当然读书玩理而喜其所可法皆是𤼵处因其𤼵而遂明之则若火然泉达有不可禦者𤼵者自𤼵
而不加明之之功则虽有萌蘖之生牛羊又从而牧之矣明之如何曰玩绎思索以尽吾格物致知之功
戒谨恐惧以致吾诚意正心修身之实如此而后能明之以复其初也○蔡氏曰学者当因其𤼵端之明
而遂明之使超然不为气禀物欲所累而有以全其本体之明此所谓复其初也)新者革其
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
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语录曰新是对旧染之污而言新与旧非是去外面讨来
昨日之旧乃是今日之新○又曰既是明得此理须当推以及人使各明其德)止者必至于
是而不迁之意(语录曰未至其地则求其至既至其地则不当迁动而之他○又曰未到
四书纂疏 第 20a 页 WYG0201-0011a.png
此便住不可谓止到得此而不能守亦不可言止○蔡氏曰是者指至善而言)至善则事理
当然之极也(蔡氏曰凡事理皆有当然之则其当然者善也其极则至善也不至于当然不
足以为善不至于当然之极不足以为至善至者极也至善犹言至极之理也)言明明德新
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语录曰止于至善是包在明明德在新民
已也要止于至善人也要止于至善盖天下只是一个道理在他虽不能在我之所以望他者则不可不
如是也○又曰明德新民二者皆要至于极处明德不是只略略底明得便了新民不是只略略底新得
便休须是要至于至极处)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豪
人欲之私也(蔡氏曰经言至善虽若近指事物当然之理而明德新民推其至极之理是即
四书纂疏 第 20b 页 WYG0201-0011b.png
天命之性而道之大原大本固已涵蓄该贯于其中章句释至善既曰事理当然之极又日尽其天理之极
则所谓事理当然之极者即物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理之极者即万物统体一太极也)此三
者大学之纲领也(黄氏曰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此八字已括尽一篇之意)

  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
小子之学言之也(文集曰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
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
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略陈
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学者不
四书纂疏 第 21a 页 WYG0201-0011c.png
可以不之考也(语录曰后生小子且看小学之书那个是做人底样子○陈氏曰朱
子小学书纲领甚好最切于日用虽至大学之成亦不外是)曰吾闻君子务其
远者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将语人以
大学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曰学之
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
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
为大学之基本(语录曰问放心者或心起邪思意有妄念耳听邪言目观乱色口谈
不道之言至于手足动之不以礼皆是放也收者便于邪思妄念处截断不续至于耳目言动皆然
四书纂疏 第 21b 页 WYG0201-0011d.png
此乃谓之收既能收此放心德性自然养得不是收放心之外又养个德性也曰然○真氏曰德性
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是也收放心养德性虽云二事其实一事盖德性在人本皆全备缘放
纵其心不知操存是致贼害其性若能收其故心即是养其德性非有二事也)及其长也
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
小学之成功(文集曰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
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
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浅深先后缓
急之殊(文集曰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四书纂疏 第 22a 页 WYG0201-0012a.png
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
而不可以相入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
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
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
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文集曰古人之学固以致知格物为先然其始
也必养之于小学则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习而已是皆酬酢讲贯之事也大抵
圣贤开示后学进学门庭先后次序极为明备)曰幼学之士以子之言而
得循序渐进以免于躐等陵节之病则诚幸矣若
四书纂疏 第 22b 页 WYG0201-0012b.png
其年之既长而不及乎此者欲反从事于小学则
恐其不免于捍格不胜勤苦难成之患欲直从事
于大学则又恐其失序无本而不能以自达也则
如之何曰是其岁月之已逝者则固不可得而复
追矣若其功夫之次第条目则岂遂不可得而复
补耶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贤所以成始而成终
者也(文集曰敬字真是学问始终日用亲切之妙)为小学者不由乎此
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
四书纂疏 第 23a 页 WYG0201-0012c.png
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𤼵聪
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语录曰敬已是包得
小学是彻上彻下工夫○又曰古人自少小时便做了敬工夫故方其洒扫时加帚之礼至于学诗
学乐学舞学弦诵皆要专一且如学射时心若不在何以能中学御时心若不在何以使得他马书
数皆然○又曰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工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的纯
一静专然后能致知格物)是以程子𤼵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
为说焉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诚能用力于此以进
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则其所以进者将不患
四书纂疏 第 23b 页 WYG0201-0012d.png
于无本而不能以自达矣(语录曰问大学首云明德却不曾说主敬莫是
已具于小学否曰然自小学不傅伊川却是带补一敬字○又曰小学而今都蹉过了不能更转去
做得只据而今地头便劄住立定脚跟做去栽种后来根株补填前日欠阙如二十岁觉悟便从二
十岁立定脚跟做去如三十岁觉悟便从三十岁立定脚跟做去便年八九十岁觉悟亦当据现定
劄住硬寨做出○陈氏曰程子说一个主敬工夫可以补小学之阙盖主敬工夫可以收放心而立
大本大本既立然后大学工夫循次序而进无往不通大抵立敬之功贯始终一动静合内外小学
大学皆不可无)其或摧颓已甚而不足以有所兼则其所
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养其良知良能之
四书纂疏 第 24a 页 WYG0201-0013a.png
本者亦可以得之于此而不患其失之于前也顾
以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
致之若徒归咎于既往而所以补之于后者又不
能以自力则吾见其捍格勤苦日有甚焉而身心
颠倒眩瞀迷惑终无以为致知力行之地矣况欲
有以及乎天下国家也哉(语录曰失时而后学必著如此䟎补得许多欠
阙处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若不如是悠悠度日一日不做得一日工夫如何要补填
前面)曰然则所谓敬者又若何而用力耶曰程子于
四书纂疏 第 24b 页 WYG0201-0013b.png
此尝以主一无适言之矣(语录曰主一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无适
只是不走作○又曰了这一事又做一事今人一事未了又要做一事心下千头万绪○又曰主一
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无小无大常令自家精神思卢尽在此遇事时如此无事时也如此○又曰
且如这事当治不治当为不为便不是主一了若主一时坐则心坐行则心行身在这里心亦在这
里○问主一工夫兼动静否曰若动时收敛心神在一事上不胡乱思想便是主一○问作事时多
不能主一曰只是心不定人亦须是定其心这个须是习须涵养本原则自然别○或疑主一则滞
滞则不能周流无穷曰所谓主一者何尝滞于一事不主一则方理会此事而心留于彼这却是滞
又问以大纲言之有一人焉方应此事未毕复有一事至则当何如曰也须是做这一件了又理会
四书纂疏 第 25a 页 WYG0201-0013c.png
一件亦无杂然而应之理但甚不得已则权其轻重可也○陈氏曰主一是心只在此所主惟一不
二不三无适是心只在此亦不之东亦不之西亦不之南亦不之北然主一即是无适只展转相解
释要分明非于主一之外又别有无适之功也)尝以整齐严肃言之矣(语录
曰整齐严肃是切至工夫说与人○问主一无适与整齐严肃不同否曰如何有两样只是个敬若
语言不同自是那时就那事说○陈氏曰整齐严肃敬之容如坐倾侧衣冠落魄便是不敬○又曰
须是整齐严肃乌有外慢而中不放者)至其门人谢氏之说则又有
所谓常惺惺法者焉(语录曰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整齐严肃固
是敬然心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又曰今人将敬来别做一事所以有厌倦为思虑
四书纂疏 第 25b 页 WYG0201-0013d.png
引去敬只是自家一个心常惺惺底不昧将来别做一事又岂可指擎跽曲拳块然在此而后为敬
○又曰今人心耸然在此尚无惰慢之气况心常能惺惺者乎故心常惺惺自无客虑○问佛氏亦
有此语曰其唤醒此心则同而其为道则异吾儒唤醒此心欲他照管许多道理佛氏则空唤醒在
此无所作为其异处在此○陈氏曰是就心地上做工夫处盖心常醒在这里便常惺惺恁地活若
不在便死了心才在这里则万理便森然于其中)尹氏之说则又有所谓
其心收敛不容一物者焉(语录曰这心都不着一物便收敛𦂳密都无些
子空罅若这事思量未了又走做那边去心便成两路○又曰心主这一事不为他事搀乱便是不
容一物也)观是数说足以见其用力之方矣(语录曰程子谢尹说
四书纂疏 第 26a 页 WYG0201-0014a.png
敬处譬如此屋四方皆入得若从一方入到这里则那三方入处都在这里了○问诸说有内外之
分否曰不必分内外都只一般只认行着都是敬○黄氏曰且将自家身心去体察见得如何是主
一无适如何是整齐严肃如何是常惺惺如何是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是四者皆以有所畏而然朱
子晚年言敬字之义惟畏字近之其意精矣○真氏曰持敬之道合三先生之言而用力焉然后内
外交相养之功始备)曰敬之所以为学之始者然矣其所以
为学之终也奈何曰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
本根也(陈氏曰心之为物虚灵知觉所以为一身之主宰也身无此为之主宰则四肢百骸
皆无所管摄矣然所以为心者又当由我有以主宰之我若何而主宰之乎所谓敬者是又一心之
四书纂疏 第 26b 页 WYG0201-0014b.png
主宰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则知小学之不能无赖
于此以为始知小学之赖此以始则夫大学之不
能无赖乎此以为终者可以一以贯之而无疑矣
盖此心既立由是格物致知以尽事物之理则所
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则
所谓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
以及乎天下则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
平是皆未始一日而离乎敬也(语录曰敬不是闭眼默坐便为敬当
四书纂疏 第 27a 页 WYG0201-0014c.png
格物时便敬以格之当诚意时便敬以诚之以至正心修身以后节节常要惺觉执持令此心常在
方是能持敬○又曰敬字是彻头彻尾工夫自格物致知至治国平天下皆不外此)然则敬
之一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也哉(语录曰敬之一字乃圣学始终
之要未知者非敬无以知己知者非敬无以守)○曰然则此篇所谓在明
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亦可得而闻其说之详
乎曰天道流行𤼵育万物(语录曰问𤼵育是理𤼵育之否曰有这理便有
这气流行𤼵育理无形体)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语录
曰总而言之只是阴阳分而言之有五○黄氏曰天道是理阴阳五行是气合而言之气即是理一
四书纂疏 第 27b 页 WYG0201-0014d.png
阴一阳之谓道也分而言之理自为理气自为气形而上下是也○又曰未有五行只得唤做阴阳
既有五行则阴阳在五行之中矣)而所谓阴阳五行者又必有是
理而后有是气(文集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
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语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
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
仁义礼智○又曰理未尝离乎气然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查滓○黄氏曰理气无先后谓有
是理方有是气亦可谓有是气则具是理亦可其实不可以先后言但舍气则理无安顿处故有是
气则具是理理无迹而气有形理无际而气有限理一本而气万殊故言理者常先乎气深思之则
四书纂疏 第 28a 页 WYG0201-0015a.png
无不通也○蔡氏曰先有理后有气者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之谓也有则俱有者道即器之谓
也盖不分先后则理气不明不合理气则判为二物如性之与情未𤼵已𤼵自有先后固不可道性
情同时也然情之本实具于性非先有此性而后别生一情是有此性即有此情也须著如此两说)
及其生物则又必因是气之聚而后有是形(黄氏曰气
虚而形实虚者聚而后实者成如人气嘘呵而能成水也)故人物之生必得是
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文集曰未分五性时只谓
之健顺及分而言之则健为仁礼顺为智义○语录曰此承上文阴阳五行而言健阳也顺阴也四
者五行也分而言之仁礼属阳义智属阴○又曰健是禀得那阳之气顺是禀得那阴之气五常是
四书纂疏 第 28b 页 WYG0201-0015b.png
禀得五行之理人物皆禀得健顺五常之性如草木直底硬底是禀得那刚底软底弱底是禀得那
顺底)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藏百骸之身(陈氏
曰人始于气感则得魂为先既而体凝焉则魄次之魂主乎动所以行乎此身之中随所贯而无不
生也魄主乎静所以实乎此身之中随所注而无不定也故自著者而言之则口鼻灵于呼吸而不
息者魂也耳目精于视听而不散者魄也统而言之则所以贯乎耳目视听之间使之常灵而不匮
者亦魄也至于四肢之灵于举履五脏六腑之灵于传送凡气之所贯常𤼵越而有生意者皆魄也
所以注乎口鼻呼吸之间使之常精而不爽者亦魄也至于四肢之精于举履五脏六腑之精于传
送凡体之所注各凝实而有定理者皆魄也)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
四书纂疏 第 29a 页 WYG0201-0015c.png
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谓是也(太极图解曰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
气言不二之名也○语录曰无极是理二五是气无极之理便是性性为之主而二气五行经纬错
综于其间也凝只是此气结聚自然生物若不如此结聚亦何由造化得万物出来)然以其
理而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以其
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
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不能齐也(语录曰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
气言之则不能无偏○又曰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自一气而言之则人
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惟人得其正故是
四书纂疏 第 29b 页 WYG0201-0015d.png
理通而无所塞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无所知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生端直以其受天地
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
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人则无不知无不能)彼贱而为物者既梏于形
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矣(语录曰惟其所受之气只
有许多故其理亦只有许多如犬马他这形气如此故只会得如此事)唯人之生乃
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其方寸之
间虚灵洞彻万理咸备(陈氏曰此八字只是再详虚灵不昧而具万理之义
○又曰虚灵洞彻盖理与气合而有此妙用尔非可专指气如心恙底人只有其气存何故昏迷颠
四书纂疏 第 30a 页 WYG0201-0016a.png
错无此虚灵洞彻底意耶)盖其所以异于禽兽者正在于此(语录
曰人物之所以异只是争这些子若更不能存得则与禽兽无以异矣)而其所以可
为尧舜而能参天地以赞化育者亦不外焉(语录曰初
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至下须是见已之所以参化育者)是则所谓明德者
(愚谓此人之所以独谓之明德而物不得与者也)然其通也或不能无
清浊之异其正也或不能无美恶之殊(语录曰天地之气有
清有浊若值得晦暗昏浊底气这便不好了○又曰人虽皆是天地之正气但衮来衮去便有昏明
厚薄之异盖气是有形之物才是有形之物便自有美恶也○黄氏曰美恶是有生之初便分了非
四书纂疏 第 30b 页 WYG0201-0016b.png
以性言是以气言譬如玉之与石则美恶固分而玉之中又有美恶分焉○或疑通如何有浊正如
何有恶愚谓通塞偏正盖判人物之大分而言其清浊美恶又就人中分别)故其所赋
之质清者智而浊者愚美者贤而恶者不肖又有
不能同者(文集曰问智愚贤不肖是所禀之气有清浊美恶之不同也不归于所禀而归
于所赋何耶曰赋犹俗语云分俵均敷之意○语录曰问世间有人聪明通晓是禀其气之清者矣
然却所谓过差或流而为小人之归者又有为人贤而不甚聪明通晓何也曰或问中所谓又有智
愚贤不肖之殊是也盖其所赋之质便有此四样聪明晓了者智也而或不贤便是禀赋中欠了清
和温恭之德又有人极温和而不甚晓事便是贤而不智为学便是要克化教此等气质令恰好耳)
四书纂疏 第 31a 页 WYG0201-0016c.png
必其上智大贤之资乃能全其本体而无少不明
其有不及乎此则其所谓明德者已不能无蔽而
失其全矣(语录曰上知生知之资是气清明纯粹而无一豪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
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必学而后知必行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备又有所蔽须是
痛加工夫)况乎又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乎事物无穷之
变则其目之欲色耳之欲声口之欲味鼻之欲臭
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岂可胜言也
(真氏曰既有知识与外物接耳目鼻口之私欲一胜则本心为其所夺遂流于不善)二者
四书纂疏 第 31b 页 WYG0201-0016d.png
相因反覆深固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
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则虽
曰有人之形而实何以远于禽兽虽曰可以为尧
舜而参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
体得之于天终有不可得而昩者是以虽其昏蔽
之极而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中而
其本体已洞然矣(语录曰这些觉如击石之火只是些子才引着便可以燎原若
必欲等大觉了方去格物致知如何等得这般时节那个觉是物格知至了大彻悟到恁地时事都
四书纂疏 第 32a 页 WYG0201-0017a.png
了若是介然之觉一日之间其𤼵也无时无数只要人识认得操持充养将去○又曰便是物欲昏
蔽之极也无时不醒觉只是醒觉了自放过去不曾存得耳)是以圣人施教既
已养之于小学之中而后开之以大学之道其必
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说者所以使之即其所养之
中而因其所𤼵以启其明之之端也继之以诚意
正心修身之目者则又所以使之因其己明之端
而反之于身以致其明之之实也(语录曰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五者皆明明德之事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夫既
四书纂疏 第 32b 页 WYG0201-0017b.png
有以启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实则
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然无有气
质物欲之累而复得其本体之全哉是则所谓明
明德者而非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也(语录曰性分是以理
言之此理圣愚贤否皆同)然其所谓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
而非有我之得私也(语录曰此个道理人人有之不是自家可专独之物)
也俱为物欲之所蔽则其贤愚之分固无以大相
远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则视彼众人之同得
四书纂疏 第 33a 页 WYG0201-0017c.png
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没溺于卑污
苟贱之中而不自知也岂不为之恻然而思有以
救之㦲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叶氏曰己德既明视
他人之悖理伤道者未尝不恻然于中又必以我之既明开彼之未明)始于齐家终
于治国而终及于平天下(问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以新之之道是只自
明其明德而人自观感为善耶或亦须有施为如礼乐刑政之类陈氏曰二者皆不可偏废)使
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
其旧染之污焉是则所谓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
四书纂疏 第 33b 页 WYG0201-0017d.png
畀增益之也(陈氏曰新与旧对明者暗则旧矣今为之开导诱掖使之改过迁善去其
旧染之污又成一个新底然亦不过复明其本然之德尔)然德之在己而当明
与其在民而当新者则又皆非人力之所为而吾
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为也
(语录曰苟且如何得会到极处)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
之间者固已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真氏曰则者法则也
天下之理皆天实为之莫不有一定之法非人力所可增损故曰则)程子所谓以其
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
四书纂疏 第 34a 页 WYG0201-0018a.png
之(语录曰这是他见得十分极至○陈氏曰所谓姑以至善目之者所以极形容其精微尔非谓
精微之不为善而借此以形容之也)而傅所谓君之仁臣之敬子之
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陈氏曰自其大
者言之如仁敬慈孝即君臣父子所当止之处自其小者言之如足容重手容恭重与恭即手足所
当止之处视思明听思聪聪与明亦视听所当止之处)众人之心固莫不有
是而或不能知学者虽或知之而亦鲜能必至于
是而不去此为大学之教者所以虑其理虽粗复
而有不纯已虽粗克而有不尽且将无以尽夫修
四书纂疏 第 34b 页 WYG0201-0018b.png
己治人之道故必指是而言以为明德新民之标
的也欲明德而新民者诚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
少有过不及之差焉则其所以去人欲而复天理
者无豪发之遗恨矣(语录曰明德新民初非是人力私意所为本自有一个当
然之则过之不可不及亦不可须是要到当然之则田地而不迁此方是止于至善)大抵大
学一篇之指总而言之不出乎八事而八事之要
总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断然以为
大学之纲领而无疑也然自孟子没而道学不得
四书纂疏 第 35a 页 WYG0201-0018c.png
其傅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为学于是乃
有不务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
(语录曰如管仲之徒便是)又有爱身独善自谓足以明其明
德而不屑乎新民者(语录曰如佛老便是)又有略知二者之
当务顾乃安于小成狃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
之所在者(语录曰如王通于己分上亦甚修饰其论为治本末亦有条理甚有志于斯世
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是皆不考乎此篇之过其
能成己成物而不谬者鲜矣○曰程子之改亲为
四书纂疏 第 35b 页 WYG0201-0018d.png
新也何所据子之从之何所考而必其然耶且以
己意轻改经文恐非傅疑之义奈何曰若无所老
而辄改之则诚若吾子之讥矣今亲民云者以文
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傅文考之则有据程
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未尝去其本
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
例而亦何害于传疑耶若必以不改为是则世盖
有承误踵讹心知非是而故为穿凿附会以求其
四书纂疏 第 36a 页 WYG0201-0019a.png
说之必通者矣其侮圣言而误后学也益甚亦何
足取以为法耶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仿此)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
向(语录曰知止只是识得一个去处既已识得即心中便定更不他求如求之彼又求之此即是未定
○黄氏曰如知君止于仁则胸中定以仁为向○叶氏曰心之所之只管望那道理边而他物不足以摇
之)静谓心不妄动(语录曰静则外物自然无以动其心)安谓所处而安
四书纂疏 第 36b 页 WYG0201-0019b.png
(语录曰安则所处而皆当看扛做那里去都移易他不得○又曰静谓遇物来能不动安谓随所寓而安
安盖深于静也○潘氏曰静谓未有事之时此心常虚静而不妄动安谓当事物之来随其所处安闲而
不乱)虑谓处事精详(语录曰虑是见于应事处○又曰虑者思之精审○又曰是思之重
复详察者)得谓得其所止(陈氏曰得以实诸己而言乃实得其所当止之地而止之)

  或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也曰此推本上文之意
言明德新民所以止于至善之由也盖明德新民
固皆欲其止于至善然非先有以知夫至善之所
四书纂疏 第 37a 页 WYG0201-0019c.png
在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
欲其中夫正鹄然不先有以知其正鹄之所在则
不能有以得其所当中者而中之也(语录曰真个是知得到至
善处便会到能得地位)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天下之事
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则吾所当止之地也
(陈氏曰物果格而无一理之不到知果至而无一见之不尽则于天下之事所谓至善所当止者皆
灼然有以知之矣)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
定理矣(语录曰问注谓知之则志有定向或问谓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
四书纂疏 第 37b 页 WYG0201-0019d.png
理矣语似不同曰只一般○又曰知得到时见事物上各有个合当底道理)理既有定
则无以动其心而能静矣(语录曰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
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走西去○陈氏曰理既有定则心之所主更无外慕凡外物皆无以动之
而能静矣)心既能静则无所择于地而能安矣(语录曰这个本
只是一意但静是就心上说安是就身上说今人心才不得静时虽有意在安顿那物事自是不安
○又曰既见得事物有定理而此心恁地宁静了看处在那里在这边也安在那边也安在富贵也
安在贫贱也安在患难也安)能安则日用之间从容閒暇事至
物来有以揆之而能虑矣(陈氏曰身既能安则向者知所当止之事物或
四书纂疏 第 38a 页 WYG0201-0020a.png
接乎吾前而吾从容以应之自能精于虑而不错乱矣)能虑则随事观理极
深研几无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矣(语录曰极深研
几是更审一审当时下得四字未子细要之只着得研几字○又曰到得临事又须研几审处方能
得所止)然既真知所止则其必得所止固己不甚相
远(语录曰只是分个知与得知在外得便在我○又曰某事当如此某事当如彼如君当仁此是
知止事至物来对着胸中恰好底道理将这个去应他此是得其所止)其间四节盖
亦推言其所以然之故有此四者(陈氏曰定静安虑四节只是就
此一事中间细破)非如孔子之志学以至从心孟子之善
四书纂疏 第 38b 页 WYG0201-0020b.png
信以至圣神实有等级之相悬为终身经历之次
序也(语录曰也不是无等级中间许多只是小阶级无那大阶级如志学至从心中间许多便
是大阶级步却阔知止至能得只如志学至立相似立至不惑相似能静安大抵皆相类只是就中
间细分恁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三山陈氏曰新民者
自明德而推也己德不明未有能新民者此明明德所以为新民之本能得者原于知止而后致也苟始
焉不知止于至善亦未见其卒于有得矣此知止所以为能得之始)本始所先末终所
四书纂疏 第 39a 页 WYG0201-0020c.png
(三山陈氏曰曰知所先后云者又以承本末终始而言盖本与始所当先者也末与终所当后者也)
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或问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何
也曰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也明德新民两物而内
外相对故曰本末(语录曰明德新民是物明德是理会己之物新民是理会天下
之万物以己之一物对天下万物便有个内外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
相因故曰终始(语录曰知止能得是事有个首尾如耕便种种便耘到秋成后便敛
这是事有个首尾如此)诚知先其本而后其末先其始而后
四书纂疏 第 39b 页 WYG0201-0020d.png
其终也则其进为有序而至于道也不远矣(语录曰言
知功夫先后次第则进为有序不忽近务远处下窥高而其入道为不远矣所谓至道之近也○黄
氏曰知所先后方是晓得为学之序未能遂得夫道也然既知其进为之序则有至之阶矣故云去
道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治平声后仿此)

四书纂疏 第 40a 页 WYG0201-0021a.png
  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陈氏曰明德本在我之物而曰明明德于天下者盖人皆有是德欲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乃
直指全提盖总大学之要又在乎此也 真氏曰天下之人皆得其本心皆复其本性故曰明明德于天
下见得须是天下之人皆明其明德)心者身之所主也(文集曰心则人之所以主于身而具
是理者也○又曰其主伊何神变不测𤼵挥万变立此人极)
诚实也(语录曰诚是自然底实○
又曰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豪作为○黄氏曰诚即是实如一个物透头透尾里面充足无一豪空阙处)
意者心之所𤼵也(语录曰心言其统体意是就其中𤼵出○陈氏曰意比心则心大意
小心以全体言意只是就全体上𤼵起一念虑处)实其心之所𤼵欲其一于
四书纂疏 第 40b 页 WYG0201-0021b.png
善而无自欺也(语录曰为善之意稍有不实照管稍有不到处便为自欺○又曰只是一
个心便是诚才有两心便自欺)致推极也(语录曰致如以手推送去之谓)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语录曰人各有个知识须是推
致而极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终不济事○黄氏曰章句本云欲其所知无不切也今改切作尽切与尽意
思自别以致字文义观之则恐当为尽一物之中固不可使有不知之理万物之中亦不可使有不穷之
物)格至也(语录曰所谓实到得那地头)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语录曰谓于事物之理各极其至穷到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
破便是未极其至也○又曰有一物便有一理穷得到后触事触物皆撞着这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
四书纂疏 第 41a 页 WYG0201-0021c.png
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以至在舆倚衡无往不见这个道理○又曰穷理上须见得十分彻底穷到极
处须是见得第一着方是不可到第三第四着便休了○陈氏曰穷至事物之理表里灼无遁情如亲到
而见其然)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或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何也曰此言大学之序其
详如此盖纲领之条目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四书纂疏 第 41b 页 WYG0201-0021d.png
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民之
事也(语录曰就此八者理会得透彻明德新民都在这里)格物致知所以求
知至善之所在自诚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
夫至善而止之也(语录曰格物致知是求知其所止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是求得其所止物格知至是知所止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得其所止)所谓
明明德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
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德
则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脩其身各亲其亲各长
四书纂疏 第 42a 页 WYG0201-0022a.png
其长而天下无不平矣(文集曰问此处只言诚意正心修身而不及致知又
益以亲亲长长而不及齐家治国平天下曰致知所以明之亲亲长长即齐家之大者○问自昔明
明德于天下者亦须由格物致知功夫次第曲折然后始能自明其明德也今使天下之人皆有以
明其明德便能各诚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格物致知之功略不烦于用
力焉岂不堕于不择其本而直图其末之弊曰若欲正心诚意须是格物致知然若说道各格其物
各致其知则似不成言语只得如此说过如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岂是删了上四事耶)然天
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国国
之本在家故欲治国者必先有以齐其家家之本
四书纂疏 第 42b 页 WYG0201-0022b.png
在身故欲齐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至于身之主
则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则身无所主虽欲
勉强以脩之亦不可得而修矣故欲修身者必先
有以正其心(文集曰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
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
其俯仰顾盻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而心之𤼵则意也一有私
欲杂乎其中而为善去恶或有未实则心为所累
虽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
四书纂疏 第 43a 页 WYG0201-0022c.png
必先有以诚其意(语录曰心无形影教人如何撑拄须是从心之所𤼵处下手先
须去了许多恶根如人家里有贼先去了贼方得家中宁如人种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种)若
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语录曰神是恁
地精彩明是恁地光明○又曰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
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道理固本有用知方𤼵得出来若无知道理何从而见所以谓
之妙众理犹言能运用众理也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问知如何宰物曰无所知觉则不足
以宰制万物要宰制他也须是知觉○问宰万物是主宰之宰宰制之宰曰主便是宰宰便是制○
问孟子集注中言心者具众理而应万物比妙众理宰万物如何曰妙字稍精彩但具字平稳○黄
四书纂疏 第 43b 页 WYG0201-0022d.png
氏曰理是不动底物不着妙字如何𤼵得许多理出来)人莫不有而或不能
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尽则隐微之间真妄错杂
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
必先有以致其知(语录曰四方八面都见得周匝无遗是表又要逼就身上来无
一豪之不尽是里○陈氏曰致知言表里洞然以心之内外而言○又曰知不致则无以识是非善
恶之真将从何而趋从何而舍必有错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觉者○三山陈氏曰欲意之诚而不
始于致知则有善否未明而误于所向者多矣)致者推致之谓如丧致乎
哀之致言推之而至于尽也(三山陈氏曰推之而至于尽有所用力之
四书纂疏 第 44a 页 WYG0201-0023a.png
辞)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
当然之则所谓理也(语录曰所以然之故只是上面一层如君之所以仁盖君
是个主脑人民土地皆属他管自是用仁爱试不仁爱看便行不得非是说为君了不得已用仁爱
自是理合如此又如父之所以慈子之所以孝盖父子本同一气只是一人之身分成两个其恩爱
相属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其他大伦皆然皆天理使之如此○又曰如事亲当孝事兄当弟之类便
是当然之则然事亲如何却须要孝从兄如何却须要弟此即所以然之故)人莫不知
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显究极无馀则理所未穷
知必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故
四书纂疏 第 44b 页 WYG0201-0023b.png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陈氏曰格物言精粗本末
䆒极无馀方周匝物之曲折○叶氏曰但能随事观理尽与理会将过卒之天下事物之理不惟知
得一件两件若隐若显盖将无所不知矣一事一物之间不惟知得一分两分若精若粗盖将无所
不知矣)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
至其极也(三山陈氏曰穷之而至其极身至此处之辞)此大学之条目
圣贤相傅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悉然汉
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唐韩子乃能
援以为说而见于原道之篇则庶几其有闻矣然
四书纂疏 第 45a 页 WYG0201-0023c.png
其言极于正心诚意而无曰致知格物云者则是
不探其端骤语其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
详之病矣何乃以是而议荀剔哉(语录曰原道中举大学却不说
致知格物一句苏氏古史举中庸不获乎上却不说不明乎善不诚乎身二句这样底都是个无头
学问)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治去声后仿此)

四书纂疏 第 45b 页 WYG0201-0023d.png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
无不尽也(文集曰物格犹可以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处不容更有未尽矣○语录曰
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彻无不尽○又曰如亲其所亲长其所长而不能推之于天
下则是不能尽之于外欲亲其所亲欲长其所长而自家里面有所不到则是不能尽之于内须是外无
不周内无不具方是知至○又曰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语录曰知得此理尽则此个意便实若有知未透处
这里面黑了)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语录曰意诚后推荡得查滓尽心总
是义理)脩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
四书纂疏 第 46a 页 WYG0201-0024a.png
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
序也

  或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何也曰此覆说上文之意也物
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无馀之谓也理
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馀则知之在我者亦随
所诣而无不尽矣(陈氏曰天下事物无一之不格幽明巨细有以洞灼其表里其
四书纂疏 第 46b 页 WYG0201-0024b.png
知之至也莹万理于胸中是极其所真是而不可移非极其所真非而不容易善极其本之所由来
而无不彻恶极其几之所从起而无少遁)知无不尽则心之所𤼵能一
于理而无自欺矣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
动而无不正矣心得其正则身之所处不至陷于
所偏而无不修矣(陈氏曰物果格知果至由是而往则意极其诚而无一念之或
欺心极其正而无一息之不存身极其修而无一动之或偏矣)身无不脩则推之
天下国家亦举而措之耳岂外此而求之智谋功
利之末哉(陈氏曰大要自脩身而上工夫最难自齐家而下工夫却易至于治国平天下
四书纂疏 第 47a 页 WYG0201-0024c.png
特举而措之耳)曰篇首之言明明德以新民为对则固专
以自明为言矣后段于平天下者复以明明德言
之则似新民之事亦在其中何其言之不一而辨
之不明邪曰篇首三言者大学之纲领也而以其
宾主对待先后次第言之则明明德者又三言之
纲领也至此后段然后极其体用之全而一言以
举之(陈氏曰此书首三言固当无所不尽而所谓明明德者又通为一篇之统体)以见
夫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事物虽多而吾
四书纂疏 第 47b 页 WYG0201-0024d.png
心之用无不贯(陈氏曰体具于方寸之间万理无所不备而无一物能出乎是理之
外用𤼵于方寸之间万事无所不贯而无一理不行乎其事之中此心之所以为妙)盖必析
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
无馀(愚案朱子尝言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之分粲然于其中此圣贤之言所以或
离或合而乃所以为道体之全也若不知此则卒为无星之秤无寸之尺而已正是此意)此又
言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语录曰一切如以刀切物取其整齐)正心以上皆所以脩
四书纂疏 第 48a 页 WYG0201-0025a.png
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错之耳(叶氏曰八者条目脩身居中凡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许多工夫皆所以脩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又因此身之既修而推之耳)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文集曰所厚谓父子兄弟骨肉之恩理之所当然而人心
之不能已者)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文集曰大学条目凡八事而章末独
以脩身齐家二事结之亦犹前章知所先后之云而旨益深矣)

  或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
四书纂疏 第 48b 页 WYG0201-0025b.png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何也曰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也以身对
天下国家而言则身为本而天下国家为末(语录曰脩
身是对天下国家说云此是本此是末)以家对国与天下而言则其
理虽未尝不一然其厚薄之分亦不容无等差矣
(三山陈氏曰所厚者家也国与天下本非所薄自家言之则为薄耳)故不能格物致
知以诚意正心而脩其身则本必乱而末不可治
(三山陈氏曰修身者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积也不知是则身不可脩身之不脩则其本乱矣本
四书纂疏 第 49a 页 WYG0201-0025c.png
之既乱如天下国家何)不亲其亲不长其长则所厚者薄而
无以及人之亲长此皆必然之理也(三山陈氏曰事父母而不
能孝事兄长而不能弟则是于其所厚者薄矣所厚者犹薄奚望其亲天下之亲长天下之长哉)
孟子所谓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其言盖亦本于
此云○曰治国平天下者天子诸侯之事也卿大
夫以下盖无与焉今大学之教乃例以明明德于
天下为言岂不为思出其位犯非其分而何以得
为为己之学哉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有
四书纂疏 第 49b 页 WYG0201-0025d.png
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其视天下
无一物而非吾心之所当爱无一事而非吾职之
所当为虽或势在匹夫之贱而所以尧舜其君尧
舜其民者亦未尝不在其分内也(语录曰小事大事只是道我合
当做便如此做○又曰那个事不是分内事)又况大学之教乃为天子
之元子众子公侯卿大夫士之适子与国之俊选
而设是皆将有天下国家之责而不可辞者则其
所以素教而预养之者安得不以天下国家为己
四书纂疏 第 50a 页 WYG0201-0026a.png
事之当然而预求有以正其本清其原哉(语录曰所谓天
下之事皆我之所当为者只恁地强信不得须是学问到那田地经历磨炼多后方信得过)后
世教学不明为人君父者虑不足以及此而苟徇
于目前是以天下之治日常少乱日常多而败国
之君亡家之主常接迹于当世亦可悲矣论者不
此之监而反以圣法为疑亦独何哉大抵以学者
而视天下之事以为已事之所当然而为之则虽
甲兵钱榖笾豆有司之事皆为已也(语录曰学者须是为已圣
四书纂疏 第 50b 页 WYG0201-0026b.png
人教人只在大学明明德上以此立心则如今端已敛容亦为己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
事是实亦为己也○又曰如甲兵钱榖笾豆有司当自家理会便理会不是为别人了理会)以
其可以求知于世而为之则虽割股庐墓弊车羸
马亦为人耳(语录曰才说要人知便是有所为○又曰如割股庐墓一则是不忍其亲
之病一则是不忍其亲之死这都是为己若因要人知了去恁地便是为人)善乎张子
敬夫之言曰为己者无所为而然者也此其语意
之深切盖有前贤所未𤼵者学者以是而日自省
焉则有以察乎善利之间而无豪釐之差矣(语录曰无
四书纂疏 第 51a 页 WYG0201-0026c.png
所为只是见得自家合当做不是要人道好○又曰张子此言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傅
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
今因程子所定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
六字)

  凡傅文杂引经傅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
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
今不尽释也(语录曰大学诸傅有解经处有只引经傅赞扬处其意只是提起一
四书纂疏 第 51b 页 WYG0201-0026d.png
事使人读着常惺惺底○叶氏曰古人只将经傅中句语排列以𤼵明其旨中间义理却自贯
通)

  或问子谓正经盖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傅则
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何以知其然也曰正经辞
约而理备言近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然以其
无他左验且意其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
之而不敢质至于傅文或引曾子之言而又多与
中庸孟子者合则知其成于曾子门人之手而子
四书纂疏 第 52a 页 WYG0201-0027a.png
思以授孟子无疑也盖中庸之所谓明善即格物
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正心修身之效也(中庸
或问曰择善所以明善固执所以诚身择之之明则大学所谓物格而知至也执之之固则大学所
谓意诚而心正身脩也)孟子之所谓知性者物格也尽心者
知至也存心养性脩身者诚意正心脩身也(语录曰物
字对性字知字对心字○又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知性也吾心之所知无不尽尽心也○又曰知
得到时必尽我这心去做如事君必要极于忠为子必要极于孝不是备礼如此既知得到这里若
于心有些子未尽处便打不过便不足)其他如谨独之云不慊之说
四书纂疏 第 52b 页 WYG0201-0027b.png
义利之分常言之序亦无不吻合焉者故程子以
为孔氏之遗书学者之先务而论孟犹处其次焉
亦可见矣曰程子之先是书而后论孟又且不及
乎中庸何也曰是书垂世立教之大典通为天下
后世而言者也论孟应机接物之微言或因一时
一事而𤼵者也是以是书之规模虽大然其首尾
该备而纲领可寻节目分明而工夫有序无非切
于学者之日用(陈氏曰大学规模广大而本末不遗节目详明而始终不紊学者所
四书纂疏 第 53a 页 WYG0201-0027c.png
当最先讲明者)论孟之为人虽切然而问者非一人记者
非一手或先后浅深之无序或抑扬进退之不齐
其间盖有非初学日用之所及者此程子所以先
是书而后论孟盖以其难易缓急言之而非以圣人
之言为有优劣也至于中庸则又圣门傅授极致
之言尤非后学之所易得而闻者故程子之教未
遽及之岂不又以为论孟既通然后可以及此乎
盖不先乎大学无以提挈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
四书纂疏 第 53b 页 WYG0201-0027d.png
不参之论孟无以融贯会通而极中庸之归趣然
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
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以是观之则务讲
学者固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者又不可不
先于大学亦已明矣(文集曰看大学首尾贯通都无所疑然后可读语孟又无
所疑然后可读中庸○又曰先看大学次语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已看得透彻一
生受用不尽只怕人不下工夫虽多读古人书无益书只是明得道理却要人做出书中所说圣
贤工夫来若果看此数书他书可一见而决矣○陈氏曰读书次序自有其要先须大学以为入德
四书纂疏 第 54a 页 WYG0201-0028a.png
之门以其中说明明德新民具有条理实群经之纲领也次则论语以为操存涵养之实又其次则
孟子以为体验充广之端三者既通然后会其极于中庸)今之教者乃或弃此
不务而反以他说先焉其不溺于虚空流于功利
而得罪于圣门者几希矣

  康诰曰克明德

  康诰周书克能也(语录曰此克字虽训能字然克字比能字有力○真氏曰要切处在
克之一字)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读作泰諟古是字)

四书纂疏 第 54b 页 WYG0201-0028b.png
  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语录曰目在如目存之常知得有此理不是亲
眼看只要常常提撕在这里莫使他昏昧了○又曰常在视曕之间存之而不忘○又曰常要看教他光
明灿烂昭然在目前○问天命至微恐不可目在之想只是顾其𤼵见处曰只是见得长长地在面前样
岂是有物可见)諟犹此也(语录曰顾諟是看此也)或曰审也(语录曰諟是详审顾
諟乃见得子细)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
德者也(愚谓自天所与而言则曰命自我之所得而言则曰德)常目在之则无
时不明矣

  帝典曰克明峻德(峻书作俊)

四书纂疏 第 55a 页 WYG0201-0028c.png
  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

  皆自明也

  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已德之意

  右傅之首章释明明德

  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


  或问一章而下以至三章之半郑本元在没世不
忘之下而程子乃以次于此谓知之至也之文子
四书纂疏 第 55b 页 WYG0201-0028d.png
独何以知其不然而遂以为傅之首章也曰以经
统傅以傅附经则其次第可知而二说之不然审
(三山陈氏曰以文𫝑与经传之次序相统而知之)○曰然则其曰克明
德者何也曰此言文王能明其德也盖人莫不知
德之当明而欲明之然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
于后是以虽欲明之而有不克也(真氏曰明德人所同有其所以
为圣愚之分者但以克明与不能明之异尔常人所以不能明者一则以气禀昏弱之故二则以物
欲蔽塞之故虽是蔽塞之馀若一旦悔悟欲自明其德亦无不可者患在自暴自弃而不肯为耳)
四书纂疏 第 56a 页 WYG0201-0029a.png
文王之心浑然天理亦无待于克之而自明矣然
犹云尔者亦见其独能明之而他人不能又以见
夫未能明者之不可不致其克之之功也(愚谓文王自诚
而明者故其心浑然天理表里澄莹不待克之而自明若大贤而下未能如文王则不可无克之之
功矣)○曰顾諟天之明命何也曰人受天地之中以
生故人之明德非他也即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
之所存也是其全体大用盖无时而不𤼵见于日
用之间(语录曰体用元不相离此身是体动作处便是用天是体万物资始处便是用地是
四书纂疏 第 56b 页 WYG0201-0029b.png
体万物资生处便是用○陈氏曰于寂然不动之时则合万殊为一本而浑然之全体常昭融于方
寸间及感而遂通之际则散一本为万殊而纵横曲直莫非大用之所流行○又曰天理本体常生
生而无一息之已而其大用亦无一息不流行乎日用之间○真氏曰全体言性之本体浑然全备
仁义礼智信是也大用言性之𤼵用出来者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是也)人惟不察
于此是以汩于人欲而不知所以自明常目在之
而真若见其参于前倚于衡也(语录曰若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此
岂有物可见但是凡人不知省察常行日用每与是德相忘亦不自知其有是也今所谓顾諟者只
是心里常常存着此理在一出言则言必有当然之则不可失也一行事则事又有当然之则不可
四书纂疏 第 57a 页 WYG0201-0029c.png
失也不过如此耳初岂实有一物之可以见其形象邪)则成性存存而道义
出矣(语录曰成性如名明德如表德相似天命都一般○又曰成性不曾作坏厎存谓常在这
里存之又存○真氏曰言天之与我者自有混成之性如今俗言见成浑沦之物是也我但当存之
又存不令顷刻失之则天下之道义无不从此出道义如事君忠事亲孝事长弟之类皆是○又曰
人只要存得这些便见得此性𤼵出底都是道理若不存得这些待做出那个会合道理)曰克
明峻德何也曰言尧能明其大德也(陈氏曰明德而至于大如
光被四表使天下之人皆在吾盛德辉光之内)○曰是三者固皆自明之
事也然其言之亦有序乎曰康语通言明德而已
四书纂疏 第 57b 页 WYG0201-0029d.png
大甲则明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末始不为天
也帝典则专言成德之事而极其大焉其言之浅
深亦略有序矣(语录曰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
矣凡语言动作视听皆天也只今说话天便在这里○又曰只是言人之性本无不善而其日用之
间莫不有当然之则则所谓天理也人若每事做得是则便合天理天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
则天何尝大人何尝小也○黄氏曰本文三引书乃断章取义以明经文明明德之意其言之序则
自浅而深最为有味克明德者泛言之曰顾諟则言明之之功曰明命则言明德之故次之曰峻德
加一峻字则又见明德之极乃所谓止于至善者也)

四书纂疏 第 58a 页 WYG0201-0030a.png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陈氏曰铭者刻其辞
于器因外以警其中也)苟诚也(语录曰要𦂳在此一字)汤以人之洗濯其
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语录曰盘铭取沐浴
之义者盖谓早间盥濯才到晚下垢污又生所以常要日新○真氏曰身之有垢特形骸之碍耳然人犹
知沐浴以去之惟恐尘垢存则其体污秽至于心者神明之府乃甘心为利欲所昏而不肯一用其力以
去之是以形体为重以心性为䡖也岂不谬㦲)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
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
四书纂疏 第 58b 页 WYG0201-0030b.png
之不可略有间断也(陈氏曰诚能一日洗涤而新之则当因其已新者日
日新之又日新之工夫无有间断必到那光明盛大处)

  康诰曰作新民

  鼓之舞之之谓作(语录曰如击鼓然自然使人跳舞踊跃)言振起其自
新之民也(陈氏曰自新之民已能改过迁善又从而鼓舞振作之使之亹亹不能自已是作其
自新之民也此正新民用工夫处)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
四书纂疏 第 59a 页 WYG0201-0030c.png
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语录曰新民之极和天命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语录曰明明德便要如汤之日新新民便要如
文王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各求止于至善之地而后止也)

  右傅之二章释新民

  或问盘之有铭何也曰盘者常用之器铭者自警
之辞也古之圣贤兢兢业业固无时而不戒谨恐
惧然犹恐其有所怠忽而或忘之也是以于其常
四书纂疏 第 59b 页 WYG0201-0030d.png
用之器各因其事而刻铭以致戒焉欲其常接乎
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曰然则沐浴之盘
而其所刻之辞如此何也曰人之有是德犹其有
是身也德之本明犹其身之本洁也德之明而利
欲昏之犹身之洁而尘垢污之也一旦存养省察
之功真有以去其前日利欲之昏而日新焉则亦
犹其疏瀹澡雪而有以去其前日尘垢之污也然
既新矣而所以新之之功不继则利欲之交将复
四书纂疏 第 60a 页 WYG0201-0031a.png
有如前日之昏犹既洁矣而所以洁之之功不继
则尘垢之集将复有如前日之污也故必因其已
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使其存养省察之功无
少间断则明德常明而不复为利欲之昏亦如人
之一日沐浴而日日沐浴又无日而不沐浴使其
疏瀹澡雪之功无少间断则身常洁清而不复为
旧染之污也(愚谓尘垢之污其害浅利欲之昏其害深尘垢之污人知求以去之而利
欲之昏则不知所以去之惟圣人则以为德之不可不新甚于身之不可不洁也且人之洁身也既
四书纂疏 第 60b 页 WYG0201-0031b.png
知疏瀹澡雪以去前日尘垢之污矣然其洁之之功不继则尘垢复集将又如前日之污故必日加
疏瀹澡雪之功无少间断而后其身常洁而不污况欲去利欲之昏而复本然之明则存养省察之
功其可一日而有间断㦲)昔成汤所以反之而至于圣者正惟
有得于此故称其德者有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又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有曰从谏弗咈改过不
吝又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此皆足以见其
日新之实至于所谓圣敬日跻云者则其言愈约
而意愈切矣(语录曰成汤工夫全是在敬字上看得来大段是一个修饬底人故当时
四书纂疏 第 61a 页 WYG0201-0031c.png
人说他做功夫处亦说得大段地着如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不迩声色不殖货利等语可见日新
之功或问中所以特地详载者非说道人不知亦欲学者经心耳)然本汤之所以
得此又其学于伊尹而有𤼵焉故伊尹自谓与汤
咸有一德而于复政太甲之初复以终始惟一时
乃日新为丁宁之戒盖于是时太甲方且自怨自
艾于桐处仁迁义而归是亦所谓苟日新者故复
推其尝以告于汤者告之欲其日进乎此无所间
断而有以继其烈祖之成德也其意亦深切矣(真氏
四书纂疏 第 61b 页 WYG0201-0031d.png
曰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成汤之圣盖由学入而其所以有一德者伊尹辅佐之力也又举以
告太甲焉一者纯而不杂常而不息之谓也易以日新为盛德人之学不日进则日退故德不可以
不日新不日新者不一害之也终始之间常一不变则德日以新矣)其后周之武王
践祚之初受师尚父丹书之戒曰敬胜怠者吉怠
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退而于其几
席觞豆刀剑户牖莫不铭焉盖闻汤之风而兴起
者今其遗语尚幸颇见于礼书愿治之君志学之
士皆不可以莫之考也(语录曰敬便竖起怠便放倒以理从事是义不以理
四书纂疏 第 62a 页 WYG0201-0032a.png
从事便是欲从顺也这处敬与义是个体用亦犹坤卦说敬义○真氏曰武王之始践祚也访丹书
于太公可谓急于闻道者矣而太公望所告不出敬与义之二言盖敬则万善俱立怠则万善俱废
义则理为之主欲则物为之主上古圣人已致谨于此矣武王闻之惕若戒惧而铭之器物以自警
焉盖恐斯须不存而怠与欲得乘其隙也)曰此言新民其引此何也曰
此自其本而言之盖以是为自新之至而新民之
端也(陈氏曰三句本新民事今引以證自新者盖自新乃新民之本也○叶氏曰上面既言能
自新者如此下面始言所以作新斯民者)○曰康诰之言作新民何也
曰武王之封康叔也以商之馀民染纣污俗而失
四书纂疏 第 62b 页 WYG0201-0032b.png
其本心也故作康诰之书而告之以此欲其有以
鼓舞而作兴之使之振奋踊跃以去其恶而迁于
善舍其旧而进乎新也然此岂声色号令之所及
哉亦自新而已矣曰孔氏小序以康诰为成王周
公之书而子以武王言之何也曰此五峰胡氏之
说也盖尝因而考之其曰朕弟寡兄者皆为武
王之自言乃得事理之实而其地證亦多小序之
言不足深信于此可见(文集曰康诰小序以为成王封康叔之书今考其词
四书纂疏 第 63a 页 WYG0201-0032c.png
谓康叔为弟而自称寡兄又多述文王之德而无一字及武王者计乃是武王之书而序者失
之)然非此书大义所关故不暇于致详当别为
读书者言之耳○曰诗之言周虽旧邦其命惟
新何也曰言周之有邦自后稷以来千有馀年
至于文王圣德日新而民亦丕变故天命之以
有天下是其邦虽旧而命则新也盖民之视效
在君而天之视听在民君德既新则民德必新
民德既新则天命之新亦不旋日矣(语录曰天岂曾有耳
四书纂疏 第 63b 页 WYG0201-0032d.png
目以视听只是自民之视听便是天之视听若一件事民人皆以为是便是天以为是若民人
皆归往之便是天命之也)○曰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
何也曰此结上文诗书之意也盖盘铭言自新
也康诰言新民也文王之诗自新新民之极也
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即至善之云也用
其极者求其止于是而已矣(文集曰二章兼明自新新民之事故
通结之○又曰观上文三引诗书而此以无所二字总而结之则于自新新民皆欲用其极可
知矣)

四书纂疏 第 64a 页 WYG0201-0033a.png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
有所当止之处也(愚谓此意重在止字上)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
而不如鸟乎(缗诗作绵)

  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陈氏曰土高曰
丘隅是丘之一角危峻处木植森蔚人迹罕到鸟止于此其心甚安)子曰以下孔子说
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陈氏曰此意重在知字上)

四书纂疏 第 64b 页 WYG0201-0033b.png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
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语录
曰缉如缉麻之缉连缉不已之意○陈氏曰连续而无一豪之间)熙光明也(陈氏曰光明而
无一物之蔽○真氏曰缉之与熙非二事也能缉则能熙矣)敬止言其无不敬而
安所止也(黄氏曰敬止只得做两字看注之意却未必谓敬其所止工夫全在缉熙字上敬止
却是缉熙之效能接续光明则自无不敬而且安所止也○真氏曰此敬字举全体而言无不敬之敬也
为人臣止于敬专指敬君而言乃敬中之一事也文玉之敬包得仁敬孝慈信)引此而言圣
四书纂疏 第 65a 页 WYG0201-0033c.png
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蔡氏曰缉熙敬止者
所以为止至善之本仁敬孝慈信所以为止至善之目)学者于此䆒其精微之
蕴而又推类以尽其馀(语录曰大伦有五此言其三䆒其精微之蕴是就三者里
面穷䆒其蕴推类以通其馀是外面推广如夫妇兄弟之类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
䆒精微各无不尽之理此章虽人伦大目亦只举得三件必须就此上推广所以事上当如何所以待下
又如何尊卑小大之间处之各要如此○真氏曰此二语乃是𤼵圣人言外之意盖理之浅近者易见而
精微者难知若于义理只见得皮肤往往便以未善为己善小善为大善惟是穷䆒到精微处方知三分
之善只是三分七分之善只是七分不至以下为高以浅为深此学者所以贵于致知也推类云者以五
四书纂疏 第 65b 页 WYG0201-0033d.png
者大伦言之此说君臣父子朋友而已若夫妇则止于有别长幼则止于有序又推之万事万物莫不有
当止处)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
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
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澳于六反菉诗作绿猗叶韵音阿僩下版反喧诗作咺諠诗作谖并
况晚反恂郑氏读作峻)

四书纂疏 第 66a 页 WYG0201-0034a.png
  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猊兴也
(诗傅曰以绿竹始生之美盛兴其学问自修之进益也)斐文貌(诗傅曰文章著见之貌)
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铝铴磨
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文集曰切者以刀或锯裁截骨角使成形质磋
则或铝或荡使之平治也琢者以椎击凿镌刻玉石使成形质磨则砻以沙石使之平治也)治骨
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
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真氏曰凡制物为器须切琢成形质了方可磋
磨若未切琢如何磋磨此所谓治之有绪也既切琢了若不磋磨如何得他精细润泽此所谓益致其精
四书纂疏 第 66b 页 WYG0201-0034b.png
也)瑟严密之猊(语录曰此是就心言只是不粗疏须恁地缜密○陈氏曰瑟是存心细密)
僩武毅之猊(语录曰能刚强卓立不如此怠惰间飒○陈氏曰僩是武毅不困)赫喧
宣著盛大之貌(语录曰古人直是严密然后有威仪烜赫著见)諠忘也道言
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陈氏曰致知格物是也)自修者省察克
治之功(陈氏曰诚意正心修身是也○真氏曰若只说过便了何益于事须是省察吾之言行有
无未善吾之过失有无当改其合克去此即所谓克己也○又曰学与自修二事相表里不学问固不能
自修学问了又不可不自修)恂慄战惧也(语录曰问何以知其为战惧曰庄子云木处则
恂慄危惧○问僩者武毅之貌而恂慄则战惧之貌不知人当战惧时果有武毅意否曰人而怀战惧之
四书纂疏 第 67a 页 WYG0201-0034c.png
心则必斋庄严肃又乌可已)威可畏也仪可象也(真氏曰威非徒事严猛而已正
衣冠尊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夫是之谓威仪非徒事容饰而已动容周旋莫不中礼夫是之谓仪)引
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蔡氏曰此引诗以释明明
德之止于至善功夫如此其缜密也)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
慄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于戏音乌呼乐音洛)

四书纂疏 第 67b 页 WYG0201-0034d.png
  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
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
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
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三山陈氏曰此又赞其新民之功其
效如此之长且久也○叶氏曰此非一时一世事也所谓君子乃后之君子小人乃后之小人没世而犹
慕之愈久而愈不忘也)此两节咏叹淫泆其味深长当熟玩之
(语录曰一章主意只是说所以止于至善工夫大槩是反覆嗟咏其味深长)

  右傅之三章释止于至善

四书纂疏 第 68a 页 WYG0201-0035a.png
  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章下

  或问此引玄鸟之诗何也曰此以民之止于邦畿
而明物之各有所止也(叶氏曰傅引此诗盖言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所当
止借邦畿以为喻也)○曰引绵蛮之诗而系以孔子之言孔
子何以有是言也曰此夫子说诗之辞也盖曰鸟
于其欲止之时犹知其当止之处岂可人为万物
之灵而反不如鸟之能知所止而止之乎其所以
𤼵明人当知止之义亦深切矣○曰引文王之诗
四书纂疏 第 68b 页 WYG0201-0035b.png
而继以君臣父子与国人交之所止何也曰此因
圣人之止以明至善之所在也盖天生烝民有物
有则是以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当止之所但所居
之位不同则所止之善不一故为人君则其所当
止者在于仁为人臣则其所当止者在于敬为人
子则其所当止者在于孝为人父则其所当止者
在于慈与国人交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信是皆天
理人伦之极致𤼵于人心之不容已者而文王之
四书纂疏 第 69a 页 WYG0201-0035c.png
所以为法于天下可傅于后世者亦不能加毫末
于是焉但众人类为气禀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
敬而失其所止唯圣人之心表里洞然无有一豪
之蔽故连续光明自无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
不待知所止而后得所止也故傅引此诗而历陈
所止之实使天下后世得以取法焉学者于此诚
有以见其𤼵于本心之不容已者而缉熙之使其
连续光明无少间断则其敬止之功是亦文王而
四书纂疏 第 69b 页 WYG0201-0035d.png
已矣(真氏曰常人之德业所以不能光明者以其乍作乍辍无继续之功也惟圣人之心与天
同运有缉熙之功)诗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正此意也(愚谓天无声臭可求苟仪刑文王则天德全矣万邦所以
信悦正天下后世得以取法之意)曰子之说诗既以敬止之止为
语助之辞而于此书又以为所止之义何也曰古
人引诗断章或姑借其辞以明己意未必皆取本
文之义也(陈氏曰敬止之止当为助语之辞引而释知止之义盖古人之言诗也如是而
已矣商与赐之可与言诗者于诗之训诂无当也而圣人嘉之此非可与后世之学诗者言也)曰
四书纂疏 第 70a 页 WYG0201-0036a.png
五者之目词约而义该矣子之说乃复有所谓䆒
其精微之蕴而推类以通之者何其言之衍而不
切邪曰举其德之要而总名之则一言足矣论其
所以为是一言者则其始终本末岂一言之所能
尽哉得其名而不得其所以名则仁或流于姑息
敬或堕于阿䛕孝或陷父而慈或败子且其为信
亦未必不为尾生白公之为也又况傅之所陈姑
以见物各有止之凡例其于大伦之目犹且阙其
四书纂疏 第 70b 页 WYG0201-0036b.png
二焉苟不推类以通之则亦何以尽天下之理哉
(蔡氏曰所谓得其名而不得其所以名若细推之如为人君止于仁固同一仁也然仁亦何止一端
生之育之固仁也刑之威之亦仁也若执着其仁之一端不能随处止其仁之所止安得谓止于仁
之至善为人臣止于敬固同一敬也然敬亦何止一端鞠躬尽力固敬也陈善闭邪亦敬也若执着
其敬之一端不能随处止其敬之所止安得谓止于敬之至善为人子止于孝固同一孝也然孝亦
何止一端先意承志固孝也几谏不违亦孝也若执着其孝之一端不能随处止其孝之所止安得
谓止于孝之至善以至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皆当如此而又推类以及其馀则凡天下
之事无大无小虽千条万绪皆有以知其所当止而无不止于至善矣)○曰复引淇
四书纂疏 第 71a 页 WYG0201-0036c.png
澳之诗何也曰上言止于至善之理备矣然其所
以求之之方与其得之之验则未之及故又引此
诗以𤼵明之也夫如切如磋言其所以讲于学者
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琢如磨言其所以修于身
者已密而益求其密也此其所以择善固执日就
月将而得止于至善之由也(语录曰学是起头处修身是成就处中间
工夫既讲求又复讲求既克治又复克治此谓已精而求其益精已密而求其益密也○又曰只切
而不磋亦未到至善处只琢而不磨亦未到至善处○陈氏曰切是穷䆒事物之理逐件分析有伦
四书纂疏 第 71b 页 WYG0201-0036d.png
有叙磋是讲䆒到纯熟处道理莹彻所以如切而又磋琢是克去物欲之私使无瑕颣磨是磨砻至
那十分纯粹处所以如琢而又磨○又曰学是知止于至善所在自修是止于至善所在)恂慄
者严敬之存乎中也威仪者辉光之著乎外也此
其所以睟面盎背施于四体而为止于至善之验
也(语录曰有主于中而不能𤼵于外亦不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又曰到
这里睟面盎背𤼵见于外便是学与自修之验)盛德至善民不能忘盖人
心之所同然圣人既先得之而其充盛宣著又如
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语录曰若非十分至善何以使民久
四书纂疏 第 72a 页 WYG0201-0037a.png
而不能忘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问大学引淇澳诗是学者事而盛德至善或问指圣
人言之何也曰后面说得来大非圣人不能此是连上文文王于缉熙敬止说圣人也不是插手掉
臂做到那处也须学始得所谓生而知之者便只是知得这个)盛德以身之所得
而言也至善以理之所极而言也切磋琢磨求其
止于是而已矣(文集曰盛德至善此言圣人事盖浑然一体不可得而分者但以人
言则曰德以理言则曰善又不为无辨耳)曰切磋琢磨何以为学问自
修之别也曰骨角脉理可寻而切磋之功易所谓
始条理之事也玉石浑全坚确而琢磨之功难所
四书纂疏 第 72b 页 WYG0201-0037b.png
谓终条理之事也(语录曰骨角却易开解玉石尽着得磨揩工夫○问切磋是始
条理琢磨是终条理较密否曰始终条理都要密讲贯而益讲贯修饬而益修饬)○曰引
烈文之诗而言前王之没世不忘何也曰贤其贤
者闻而知之仰其德业之盛也亲其亲者子孙保
之思其覆育之恩也乐其乐者含哺鼓腹而安其
乐也利其利者耕田凿井而享其利也此皆先王
盛德至善之馀泽故虽已没世而人犹思之愈久
而不能忘也(文集曰亲贤乐利上四字皆自后人而言下四字或指前
四书纂疏 第 73a 页 WYG0201-0037c.png
王之身或指前王之泽○语录曰如孔子仰文武之德是贤其贤成康以后思其恩而保其基绪便是亲其亲)上
文之引淇澳以明明德之得所止言之而𤼵新民
之端也此引烈文以新民之得所止言之而著明
明德之效也(文集曰淇澳言明明德而可以新民以见明德之极功烈文因言非独一
时民不能忘而后世之民亦不能忘以见新民之极功)○曰淇澳烈文二节
郑本元在诚意章后而程子置之卒章之中子独
何以知其不然而属之此也曰二家所系文意不
属故有不得而从者且以所谓道盛德至善没世
四书纂疏 第 73b 页 WYG0201-0037d.png
不忘者推之则知其当属乎此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犹人不异于人也(叶氏曰言吾亦若人耳)情实也引夫子之言
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
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
而自无也(语录曰大有以畏服斯民自欺之志○又曰惟是先有以服其心志所以能使之不
得尽其虚诞之辞)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黄氏曰听讼无
四书纂疏 第 74a 页 WYG0201-0038a.png
讼亦大槩引此一端以见本末其他皆然论其所以然固本于明德新民然圣人不专以此一事为足以
尽本末也)

  右傅之四章释本末

  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或问听讼一章郑本元在止于信之后正心修身
之前程子又进而寘之经文之下此谓知之至也
之上子不之从而寘之于此何也曰以傅之结语
考之则其为释本末之义可知矣以经之本文乘
四书纂疏 第 74b 页 WYG0201-0038b.png
之则其当属于此可见矣二家之说有未安者故
不得而从也曰然则听讼无讼于明德新民之义
何所当也曰圣人德盛仁熟所以自明者皆极天
下之至善故能大有以畏服其民之心志而使之
不敢尽其无实之辞是以虽其听讼无以异于众
人而自无讼之可听盖己德既明而民德自新则
得其本之明效也或不能然而欲区区于分争辩
讼之间以求新民之效其亦末矣此傅者释经之
四书纂疏 第 75a 页 WYG0201-0038c.png
意也(陈氏曰听讼末也明德本也不能明己之德而专以智能决讼者抑末矣)曰然则
其不论夫终始者何也曰古人释经取其大略未
必如是之屑屑也且此章之下有阙文焉又安知
其非本有而并失之也耶

  此谓知本

  程子曰衍文也

  此谓知之至也

  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

四书纂疏 第 75b 页 WYG0201-0038d.png
  右傅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此章旧本通下章误在经文之下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
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文集曰格物者穷理
之谓也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语录曰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
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又曰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
物便要见得此理大学不曰穷理而谓之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竟事事物物上有许多道理穷
之不可不尽也○真氏曰大学教人以格物致知盖即物而理在焉庶几学者有着实用功之地不
四书纂疏 第 76a 页 WYG0201-0039a.png
至驰心于虚无之境)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语录曰灵底是心知觉处○又
曰如孩提之童知爱其亲及其长也知敬其兄以至于饥则知求食渴则知求饮是莫不有知也但
所知者止于大略而不能推致其知以至于极耳○陈氏曰此句就致知上生)而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陈氏曰此句就格物上生○真氏曰凡天下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
理便在其中大而天地亦形而下者乾坤乃形而上者天地以形体言乾坤以性情言日月星辰风
雨霜露亦形而下者其理即形而上者以身言之身之形体皆形而下者曰性曰心之理乃形而上
者至决一物一器莫不皆然如灯烛器也其所以能照物形而上之理也)惟于理有未
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语录曰所谓穷理者穷之须要周尽若得一边不见一边
四书纂疏 第 76b 页 WYG0201-0039b.png
便不该通○真氏曰若不就事物上推求义理则极至处亦无缘知得尽)是以大学始
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
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语录曰问经文物格而后知至却是知至在后
今云因其已知则又在格物前曰知元自有才要去理会便是这些知萌露若懵然全不向着便是
知之端未曾通○又曰穷理者因其所已知而䆒其所未知人之良知本所固有然不能穷理以至
于物格知至者只是足于己知而于其所未知者不能穷且尽也故见得一截却又不曾见得一截
此其所以于理不精)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语录
曰亦须铢积寸累工夫到后自然贯通○又曰知至只是到脱然贯通处虽未能事事都知得然理
四书纂疏 第 77a 页 WYG0201-0039c.png
会得已极多万一有插一件差异底事来也都识得他破只是贯通便不知底亦通将去)则众
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语录曰表者人物之所共由里者吾心之所独得表
者如父慈子孝虽九夷八蛮出这道理不得里者乃是至隐至微至亲至切处○又曰粗是大纲精
是里面曲折处○问既有个定理如何又有表里精粗曰理固自有表里精粗人见识亦自有高
低深浅有人只理会得下许多都不见得上面一截这唤做知得表知得粗又有人合下便看得大
体都不就中间细下工夫这唤做知得里知得精二者俱是偏故大学必欲格物致知到物格知至
则表里精粗无不尽)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陈氏曰必致知
之功到而吾本然之体皆有以周遍昭晰本然之用皆无所隔绝间断体常涵用用不离体其实非
四书纂疏 第 77b 页 WYG0201-0039d.png
两截事也)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或问此谓知本其一为听讼章之结语则既闻命
矣其一郑本元在经文之后此谓知之至也之前
而程子以为衍文何也曰以其复出而他无所系
也曰此谓知之至也郑本元随此谓知本系于经
文之后而下属诚意之前程子则去其上句之复
而附此句于听讼知本之章以属明德之上是必
皆有说矣子独何据以知其皆不尽然而有所取
四书纂疏 第 78a 页 WYG0201-0040a.png
舍于其间耶曰此无以他求为也考之经文初无
再论知本知至之云者则知属之经后者之不然
矣观于听讼之章既以知本结之而其中间又无
知至之说则知再结听讼者之不然矣且其下文
所属明德之章自当为傅文之首又安得以此而
先之乎故愚于此皆有所不能无疑者独程子上
句之所删郑氏下文之所属则以经傅之次求之
而有合焉是以不得而异也曰然则子何以知其
四书纂疏 第 78b 页 WYG0201-0040b.png
为释知至之结语而又知其上之当有阙文也曰
以文义与下文推之而知其释知至也以句法推
之而知其为结语也以傅之例推之而知其有阙
文也○曰此经之序自诚意以下其义明而傅悉
矣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字义不明而傅复阙焉
且为最初用力之地而无复上文语绪之可寻也
子乃自谓取程子之意以补之则程子之言何以
见其必合于经意而子之言又似不尽出于程子
四书纂疏 第 79a 页 WYG0201-0040c.png
何邪曰或问于程子曰学何为而可以有觉也程
子曰学莫先于致知能致其知则思日益明至于
久而后有觉尔书所谓思曰睿睿作圣董子所谓
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正谓此也学而无
觉则亦何以学为也哉(语录曰积累之多自有个觉悟时节勉强学问所以
致其知也闻见博而智益明则其效著矣○愚谓知是识其理之所当然觉是悟其理之所以然)
或问忠信则可勉矣而致知为难奈何程子曰诚
敬固不可以不勉然天下之理不先知之亦未有
四书纂疏 第 79b 页 WYG0201-0040d.png
能勉以行之者也故大学之序先致知而后诚意
其等有不可躐者苟无圣人之聪明睿智而徒欲
勉焉以践其行事之迹则亦安能如彼之动容周
旋无不中礼也哉惟其烛理之明乃能不待勉强
而自乐循理尔夫人之性本无不善循理而行宜
无难者惟其知之不至而但欲以力为之是以苦
其难而不知其乐耳知之而至则循理为乐不循
理为不乐何苦而不循理以害吾乐邪昔尝见有
四书纂疏 第 80a 页 WYG0201-0041a.png
谈虎伤人者众莫不闻而其间一人神色独变问
其所以乃尝伤于虎者也夫虎能伤人人孰不知
然闻之有惧有不惧者知之有真有不真也学者
之知道必如此人之知虎然后为至耳若曰知不
善之不可为而犹或为之则亦未尝真知而已矣
(语录曰曾被虎伤者便知得是可畏未曾被虎伤底须逐旋思量个被伤底道理见得与被伤者一
般方是○又曰程子论知之浅深从前未有人说到此且虎能伤人人所共知而惧之有见于色者
以其知之深于众人也学者之于道能如此人之于虎真有以知之则自有不容己者矣○又曰真
四书纂疏 第 80b 页 WYG0201-0041b.png
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又曰真知是知得真个如此不是听得又说便唤做知○又曰今人有知
不善之不当为及临事又为之只是知之未至人知乌喙之杀人不可食断然终于不食是真知之
也知不善不可为而犹或为之是特未能真知也所以未能真知者缘于道理上只就外面理会里
面却未理会得十分莹净)此两条者皆言格物致知所以当先
而不可后之意也(语录曰致知是大学最初下手处若理会得透彻后面便容易)
又有问进修之术何先者程子曰莫先于正心诚
意然欲诚意必先致知而欲致知又在格物致尽
也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至之所谓格
四书纂疏 第 81a 页 WYG0201-0041c.png
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读书讲明道义
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
当否皆穷理也(语录曰物理无穷故说得来亦自多端如读书以讲明道义则是理
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
理存于应接事物所存既非一物能专则所格亦非一端而尽○陈氏曰事事物物固皆有理而圣
贤书中又见成理义所萃而皆事物之则也在初学者入穷理工夫先且就圣贤言语实处为准则
于幽閒静一之中虚心而详玩随章遂句一一实下讲明工夫果实有得则是非邪正大分已明而
胸中权度稍定然后次而及于论古今人物以相参质则其褒贬去取方可有定论最其后也乃及
四书纂疏 第 81b 页 WYG0201-0041d.png
于应接事物以相證订则其裁处剖决方中节而不至于差至是则吾之见有以照彼之情而历练
感触又有以长吾之见内外交相𤼵将何所往而非吾穷格之益也程子之言亦有序矣)曰格
物者必物物而格之耶将止格一物而万理皆通
耶曰一物格而万理通虽颜子亦未至此唯今日
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积习既多然后脱
然有贯通处耳(文集曰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脱然贯通者知至效验极致
也不循其序而遽责其全则为自罔但求粗晓而不期贯通则为自画○语录曰天下岂有一理通
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以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却有渐无急迫之
四书纂疏 第 82a 页 WYG0201-0042a.png
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䆒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
穷䆒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为此说者将谓是天理不知都是人欲○又曰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其始固须用力及得之也又却不假用
力○又曰如读书今日看一段明日看一段又如今日理会一事明日理会一事积习多后自然贯
通○又曰程子此语是真实做功夫来不说格一件便会通不说尽格得天下物理后方始通只云积
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
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语录曰一身之中是仁义礼智恻隐
羞恶辞逊是非与夫耳目手足视听言动皆所当理会至若万物之荣悴与夫动植小大这底是可
四书纂疏 第 82b 页 WYG0201-0042b.png
以如何使那底是可以如何用车之可以行陆舟之可以行水皆当理会○又曰此一段尤要切学
者所当深䆒到得豁然处非人力勉强而至者)又曰穷理者非谓必尽穷
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
自当脱然有悟处(语录曰今人务博者却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
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此皆不是如一百件事理会得五六十件了这三四十件虽未理会大槩
可晓了)又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
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于言孝则当求其所以为
孝者如何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
四书纂疏 第 83a 页 WYG0201-0042c.png
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浅深譬如千蹊万径皆
可以适国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推类而通其馀
矣盖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
推而无不通也(语录曰所谓不必尽穷天下之物者如十事已穷得八九则其一二
虽未穷得将来凑会都自见得○又曰类推是从已理会得处推将去如此便不隔越若远去寻讨
则不切于己○又曰若一事上穷未得且别穷一事这是言随人之量非曰迁延逃避也盖于此处
既理会不得若专一守在这里却转昏了须着别穷一事或又可以因彼而明此也○又曰若谓穷
一事不得便掉了别穷一事又轻忽了也不得程子为见学者有恁地底不得已说此话○问千蹊
四书纂疏 第 83b 页 WYG0201-0042d.png
万径皆可以适国恐是譬理之一原处不知从一事上便可穷到一原处否曰未解便如此只要以
类推理固是一理然其间曲折甚多须是把这个做样子却从这里推去始得且如事亲固当尽其
事之之道若得于亲时是如何不得于亲时又当如何以此而推之于事君则知得于君时是如何
不得于君又当如何推以事长亦是如此自此推去莫不皆然○又曰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
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
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
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又曰物必有理皆
所当穷若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是
四书纂疏 第 84a 页 WYG0201-0043a.png
也若曰天吾知其高而已矣地吾知其深而已矣
鬼神吾知其幽且显而已矣则是已然之词又何
理之可穷哉(语录曰此处甚𦂳切学者须当知天如何而能高地如何而能厚鬼神如
何而能幽显这方是格物○又曰天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见如此高要之他连那
地下亦是天天只管转来旋去天大了故旋得许多查滓在中间世间无一个物事恁地大地只是
气之查滓故厚而深鬼为幽神为显鬼者阴也神者阳也气之屈者谓之鬼气之只管恁地来者谓
之神洋洋然如在其上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这便是那𤼵生之精神神者是生底以
至长大故见其显便是气之伸者今人谓人之死为鬼是死后收敛无形无迹不可理会便是那气
四书纂疏 第 84b 页 WYG0201-0043b.png
之屈底)又曰如欲为孝则当知所以为孝之道如何
而为奉养之宜如何而为温凊之节莫不穷䆒然
后能之非独守夫孝之一字而可得也(陈氏曰如事亲当孝
非是空守一个孝字必须穷格所以为孝之理当如何凡古人事亲条目皆无一不讲然后可以实
能尽孝)或问观物察己者岂因见物而反求诸己乎
曰不必然也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
之道也语其大天地之所以高厚语其小至一物
之所以然皆学者所宜致思也曰然则先求之四
四书纂疏 第 85a 页 WYG0201-0043c.png
端可乎曰求之情性固切于身然一草一木亦皆
有理不可不察(语录曰这理是天下公共之理人又都一般初无物我之分不可道我
是一般道理人又是一般道理将来相比如赤子入井皆有怵惕知得人有这个便知自家亦有这
个更不消比并自知○又曰内外未尝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则因其理之自然而应之便见
合内外之理○又曰天地之所以高厚一物之所以然只是举其至大与其至细者言学者之穷理
无一物而在所遗也○又曰如一草一木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
木皆自顺阴阳道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非其时不伐一木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又曰
致知之要当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
四书纂疏 第 85b 页 WYG0201-0043d.png
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汎然以观万物之理则
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语录曰且穷实
理令有切己功夫若只汎穷天下万物之理不务切己即所谓游骑无所归矣兵阵须先立定家计然
后以游骑旋旋量力分外面与敌人合此便是合内外之道若游骑太远都归不得○问程子谓一
草一木皆所当穷又谓恐如大军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何也曰便是此等语疏得好平正不向一
边去)又曰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语录曰前既说
当察物理不可专在情性至此又言莫若得之于身为尤切皆是互相𤼵处)此十条者
皆言格物致知所当用力之地与其次第功程也
四书纂疏 第 86a 页 WYG0201-0044a.png
(陈氏曰格物诸条其用功次第极为明备)又曰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
格之其迟速则在乎人之明暗耳(语录曰问立诚意以格之诚意
如何却在致知之先曰这个诚意只是要着实用力所以下立字○问知至而后意诚而此云格物
穷理立诚意以格之何也曰此诚字说较浅未说到深处只是坚确其志朴实去做工夫)又曰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语录曰敬则心存心
存则理具于此而得失可验○又曰心若走作不定何缘见得道理)又曰涵养须用
敬进学则在致知(文集曰此二言者实学者立身进步之要而二者之功未尝不
交相𤼵也然程子教人持敬不过以整衣冠齐容猊为先而所谓致知者又不过读书史应事物之
四书纂疏 第 86b 页 WYG0201-0044b.png
间求其理之所在而已非如近世荒诞怪谲不近人情之说也○语录曰知与行须是齐头做方能
互相𤼵程子下须字在字便是皆要齐头着力不可道知得了方始行有一般人尽聪明知得而行
不及是资质弱又有一般人尽行得而知不得○又曰无事时且存养在这里提掇警觉不要放肆
到那讲习应接便当思量义理用义理做将去无事时便着存养收拾此心○又曰涵养于未𤼵见
之初穷格于己𤼵见之后)又曰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
欲(语录曰致知者推致其知识而至于尽也将致知者必先有以养其知有以养之则所见益明
所得益固欲养其知者惟寡欲而已矣欲寡则无纷扰之患而知益明矣无变迁之患而得益固矣
○问是既知后便如此养否曰此不分先后未知之前若不养之此知如何𤼵得既知之后若不养
四书纂疏 第 87a 页 WYG0201-0044c.png
则又差了不可道未知之前便不必如此○又曰三者自是个两头说话本若无相干但得其道则
交相为养失其道则交相为害)又曰格物者适道之始思欲格物
则固已近道矣是何也以收其心而不放也(愚谓若非
邪思妄念处截断不续如何胸次得明可以格物此朱子所以谓此段甚好)此五条者
又言涵养本原之功所以为格物致知之本者也
(语录曰须先涵养清明然后能格物)凡程子之为说者不过如此其
于格物致知之傅详矣今也寻其义理既无可疑
考其字义亦皆有据(语录曰程子说许多项初间说不可不格物致知中间却
四书纂疏 第 87b 页 WYG0201-0044d.png
是指出个格物个地头又见节次格处自立诚意以格之以下却是做工夫合如此○又曰程子皆
是因人资质说故有说向外处有说向内处要知学者用功六分内面四分外面便好一半己难若
六分外面则尤不可今有一等人甚明白且 于道理亦分晓却只恁地者只是向外做工夫)至以
他书论之则文言所谓学聚问辨中庸所谓明善
择善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又皆在乎固守力行之
先而可以验夫大学始教之功为有在乎此也(语录
曰学聚问辨明善择善尽心知性此皆是知皆始学之功也)愚尝反覆考之而
有以信其必然是以窃取其意以补傅文之阙不
四书纂疏 第 88a 页 WYG0201-0045a.png
然则又安敢犯不韪之罪为无證之言以自托于
圣经贤傅之间乎曰然则吾子之意亦可得而悉
闻之乎曰吾闻之也天道流行造化𤼵育凡有声
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
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
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语录曰物
乃形气则乃理也物之理方为则○又曰理之所当为者自不容已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自是有住不得处○又曰今人未尝看见当然而不容已者只就上较量一
四书纂疏 第 88b 页 WYG0201-0045b.png
个好恶耳如真见得这底是我合当为则自有所不可已者矣)今且以其至切而
近者言之则心之为物实主于身(真氏曰圜外窍中者心之形体
可以物言备具众理神明不测此心之理不可以物言然有此形体方包得此理)其体则
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之情浑然在中随感而应各有攸主而不可乱也
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有口鼻耳目四肢之用又次
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所谓理也
四书纂疏 第 89a 页 WYG0201-0045c.png
(语录曰论其体则实是有仁义礼智论其用则实是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更假伪不得试看天下
岂有假做得仁假做得义假做得礼假做得智又如一身之中里面有五脏六腑外面有耳目口鼻
四肢这是人人都如此存之为仁义礼智𤼵出来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人人都有此更自一身推
之于家实是有父子有夫妇有兄弟推之于天地之间实是有君有臣有朋友都不是待后人旋安
排是合下元有此○问口鼻耳目四肢之用曰猊曰恭言曰从视明听聪又问君臣父子夫妇长幼
朋友之常曰事君忠事亲孝)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己
也远而至于物则物之理不异于人也极其大则
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也尽于小则一尘之
四书纂疏 第 89b 页 WYG0201-0045d.png
微一息之顷不能遗也(愚谓理无物不在无时不然大而天地之一开一阖古
今之一否一泰小而一尘之或飞或伏一息之或呼或吸皆此理之所寓也)是乃上帝
所降之衷(语录曰衷只是个无过不及之中今人言折衷折衷者以中为准则而取正也
○又曰紧要字却在降字上故自天而言则谓之降衷自人受此衷而言则谓之性如云天所赋为
命物所受为性命便是那降字至物所受则谓之性而不谓之衷所以不同缘各据他来处与所受
处而言也)烝民所秉之彝(真氏曰吾众民皆秉执此常理○又曰彝而言秉何也浑
然一理具于吾心不可移夺若秉执然)
刘子所谓天地之中(语录曰此是未
𤼵之中○黄氏曰是指天地而言所谓命也)
夫子所谓性与天道(语录曰性
四书纂疏 第 90a 页 WYG0201-0046a.png
便是自家底天道便是上面脑子上面有脑子下面便有许多物事彻底如此○又曰譬如一条长
连底物事其流行者是天道人得之者为性)子思所谓天命之性(陈氏曰天
命即天道之流行而付予于物者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孟子所谓仁义
之心(真氏曰人既得阴阳之理以为性则自然有仁义之心只举仁义二字者仁包礼义包智
故也礼是仁之著智是义之藏)
程子所谓天然自有之中(语录曰此是时
中○黄氏曰是以人言所谓性也○真氏曰言凡百事物皆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可过不可不及也)
张子所谓万物之一原(语录曰所谓性者人物之所同得非惟己有是而人
亦有是非惟人有是而物亦有是○真氏曰凡人物之性皆自此流出如百川之同一源也)邵
四书纂疏 第 90b 页 WYG0201-0046b.png
子所谓道之形体者(语录曰天之付与其理本不可见其总要却在此盖人得
之于天理元无欠阙只是其理却无形象不于性上体认如何知得○又曰才说出只是虚空更无
形影惟是说性者道之形体却见得实有不须谈空说远欲知此道之实有者当求之吾性分之内
○陈氏曰道者事物中所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性即在我之理具于吾心而道之所总会也
所谓形体者正如此)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
深厚薄之异是以人之与物贤之与愚相与悬绝
而不能同耳(文集曰问气质物欲分圣愚人物似觉可疑若以清浊分圣愚偏正分人
物则物欲厚薄浅深一句复将何指若谓指圣愚则圣人无物欲之私若谓说人物则物又不可以
四书纂疏 第 91a 页 WYG0201-0046c.png
浅深厚薄论曰清浊偏正等说乃本正蒙中语然亦是将人物贤智愚不肖相对而分言之即须如
此若大槩而论则人清而物浊人正而物偏又细别之则智乃清之清贤乃正之正愚乃清之浊不
肖乃正之偏而张子所谓物有近人之性者又浊之清偏之正也物欲浅深厚薄乃通为众人而言
若作有无则此一等人甚少难入群队故只得且如此下语若以为疑则不若改圣字作贤字亦省
得分解而圣人自不妨超然出于其外也)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
而于天下万物之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于
其理或有所不能穷也(语录曰气禀之偏者自不求所以知若或有这心要
求便即在这里缘本来个仁义礼智人人同有只被气禀物欲遮了然这个理未尝亡才求便得)
四书纂疏 第 91b 页 WYG0201-0046d.png
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所
𤼵必不能纯于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语录曰若知之
有豪末未尽则当做处便夹带这不当做底意在)此其所以意有不诚心
有不正身有不脩而天下国家不可得而治也昔
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于其始教为之小学而使
之习于诚敬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者已无
所不用其至矣及其进乎大学则又使之即夫事
物之中因其所知之理推而䆒之以各到乎其极
四书纂疏 第 92a 页 WYG0201-0047a.png
则吾之知识亦得以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
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
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语录曰问关于事为者不
外乎念虑而入于念虑者往往是事为此分为二如何曰固是都相关然也有做在外底也有念虑
方动底念虑方动便须辨别那个是正那个是不正这只就始末上大约如此说)使于身
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
鸟兽草木之宜(语录曰天地鬼神之变如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䟎去自住不得阳极
了阴便生阴极了阳便生后面只管相䟎如何住得○陈氏曰在身如手容合当恭足容合当重之
四书纂疏 第 92b 页 WYG0201-0047b.png
类在心如体合当寂用合当感之类性如仁合当爱义合当断之类情如见赤子入井合当恻隐见
大宾合当恭敬之类人伦如君合当止仁臣合当止敬之类日用如居处合当恭执事合当敬之类
天地如天合当高地合当厚鬼神二气如阳合当伸阴合当屈鸟兽如牛合当耕马合当乘草木如春
合当生秋合当杀等类皆有理存乎其间也)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
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
(语录曰问上句是指理而言下句是指人心而言曰下句只是指事而言凡事固有所当然而不容
已者然又当求其所以然者何故其所以然理也理如此故不可易又如人见赤子入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此其事所当然而不容已者也然其所以者是何故必有个道理之不可易者今之学者
四书纂疏 第 93a 页 WYG0201-0047c.png
但止见其一边只据眼前理会得个皮肤便休为不曾都会得那彻心彻髓处○陈氏曰当然是就
目今直看其如此是理之见定形状也所以然是就上面委曲看其因甚如此是理之来历根原也
○真氏曰如为君当仁为臣当敬为子当孝为父当慈与人交当信之类此乃道理合当如此不如
此则不可故曰所当然也然仁敬孝慈之属非是人力强为有生之初即禀此理是乃天之所与也
故曰所以然所当然是知性知其理当如此也所以然是知天谓知其理所自来也)必其表
里精粗无所不尽而又益推其类以通之至于一
日脱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物皆有以䆒其义
理精微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智亦皆有以极其
四书纂疏 第 93b 页 WYG0201-0047d.png
心之本体而无不尽矣(语录曰不可尽者心之事可尽者心之理理既尽后
谓如一物初不曾识来到面前便识得此物尽吾心之理)此愚之所以补乎本
傅阙文之意虽不能尽用程子之言然其指趣要
归则不合者鲜矣读者其亦深考而实识之哉曰
然则子之为学不求诸心而求诸迹不求之内而
求之外吾恐圣贤之学不如是之浅近而支离也
曰人之所以为学心与理而已矣心虽主乎一身
而其体之虚灵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
四书纂疏 第 94a 页 WYG0201-0048a.png
物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初不可以
内外精粗而论也(语录曰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又曰理遍在天地万物之
间而心则管之心既管之则其用实不外乎此心矣然则理之体在物而其用在心也○又曰此是
以身为主以物为客故如此说要之理在物与在吾身只一般○问用之微妙是心之用否曰理必
有用何必又说是心之用夫心之体具乎是理理则无所不该而无一物不在然其用实不外乎人
心盖理虽在物而用实在心也)然或不知此心之灵而无以存之
则昏昧杂扰而无以穷众理之妙不知众理之妙
而无以穷之则偏狭固滞而无以尽此心之全此
四书纂疏 第 94b 页 WYG0201-0048b.png
其理势之相须盖亦有必然者(语录曰不能存得心不能穷得理不
能穷得理不能存得心○真氏曰存心穷理二者当表里用功盖知穷理而不知存心则思虑纷扰
物欲交攻此心既昏且乱如何穷得义理但知存心而不务穷理虽能执持静定亦不过如禅家之
空寂而已故必二者交进则心无不正而理无不通学之大端惟此而已)是以圣人设
教使人默识此心之灵而存之于端庄静一之中
以为穷理之本(真氏曰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
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基本○又曰端庄主容猊而言静一主心而言盖表里交正之义合而
言之则敬而已矣)使人知有众理之妙而穷之于学问思
四书纂疏 第 95a 页 WYG0201-0048c.png
辨之际以致尽心之功(陈氏曰古人每言学必欲其博所以极尽乎此心无
穷之量也所谓尽心者须是尽得个极大无穷之量无一理一物之或遗方是真能尽其心○蔡氏
曰尽心者言其心之所存更无一豪之不尽也然若要尽得须先知得所以学者要先穷理)巨
细相涵动静交养初未尝有内外精粗之择及其
真积力久而豁然贯通焉则亦有以知其浑然一
致而果无内外精粗之可言矣(蔡氏曰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以
立其本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以达其用反之于身以践其实则巨细相涵动静交养及其真积
力久而豁然融会然后可以造乎一之妙)今必以是为浅近支离而欲
四书纂疏 第 95b 页 WYG0201-0048d.png
藏形匿景别为一种幽深恍惚艰难阻绝之论务
使学者莽然措其心于文字言语之外而曰道必
如此然后可以得之则是近世佛学诐淫邪遁之
尤者而欲移之以乱古人明德新民之实学其亦
误矣(陈氏曰吾道工夫有节目次第非如释氏妄以一超直入相诳眩须从下学便可上达须从
格物致知然后融会贯通)○曰近世大儒有为格物致知之说
者曰格犹捍也禦也能捍禦外物而后能知至道
也又有推其说者曰人生而静其性本无不善而
四书纂疏 第 96a 页 WYG0201-0049a.png
有为不善者外物诱之也所谓格物以致其知者
亦曰捍去外物之诱而本然之善自明耳是其为
说不亦善乎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物之与道
固未始相离也今曰禦外物而后可以知至道则
是绝父子而后可以知孝慈离君臣然后可以知
仁敬也是安有此理哉若曰所谓外物者不善之
诱耳非指君臣父子而言也则夫外物之诱人莫
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
四书纂疏 第 96b 页 WYG0201-0049b.png
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
之辨而不可以豪釐差耳惟其徒有是物而不能
察于吾之所以行乎其间者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是以无以致其克复之功而物之诱于外者得以
夺乎天理之本然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
物之诱乎已乃欲一切捍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
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
夫妇之别也是虽裔戎无居无父之教有不能充
四书纂疏 第 97a 页 WYG0201-0049c.png
其说者况乎圣人大中至正之道而得以此乱之
哉(此评司马温公之说○愚谓物与理未尝相离若离物以求理则空虚而无据岂得一切捍而
去之)○曰自程子以格物为穷理而其学者傅之见
于文字多矣是亦有以𤼵其师说而有助于后学
者耶曰程子之说切于己而不遗于物本于行事
之实而不废文字之功极其大而不略其小䆒其
精而不忽其粗学者循是而用力焉则既不务博
而陷于支离亦不径约而流于狂妄既不舍其积
四书纂疏 第 97b 页 WYG0201-0049d.png
累之渐而其所谓豁然贯通者又非见闻思虑之
可及也是于说经之意入德之方其亦可谓反复
详备而无俟于𤼵明矣若其门人虽曰祖其师说
然以愚考之则恐其皆未足以及此也盖有以必
穷万物之理同出于一为格物知万物同出乎一
理为知至如合内外之道则天人物我为一通昼
夜之道则死生幽明为一达哀乐好恶之情则人
与鸟兽鱼鳖为一求屈伸消长之变则天地山川
四书纂疏 第 98a 页 WYG0201-0050a.png
草木为一者似矣然其欲必穷万物之理而专指
外物则于理之在己者有不明矣但求众物比类
之同而不䆒一物性情之异则于理之精微者有
不察矣不欲其异而不免乎四说之异必欲其同
而未极乎一原之同则徒有牵合之劳而不睹贯
通之妙矣其于程子之说何如哉(此评蓝田吕氏之说○语录曰
说许多一了理自无可得穷又格个甚么固是出于一只缘散了千岐万径今日穷理所以要收拾
归于一)又有以为穷理只是寻个是处然必以恕为
四书纂疏 第 98b 页 WYG0201-0050b.png
本而又先其大者则一处理通而触处皆通者其
曰寻个是处者则得矣而曰以恕为本则是求仁
之方而非穷理之务也又曰先其大者则不若先
其近者之切也又曰一处通而一切通则又颜子
之所不能及程子之所不敢言非若类推积累之
可以循序而必至也(此评上蔡谢氏之说○语录曰寻个是处者须是于其一
二分是处直穷到十分是处方可○又曰穷理自是我不晓这道理所以要穷如何说得恕字他当
初说恕字大槩只是说要推我之心以穷理便碍理了○又曰恕乃求仁之方试看穷理如何着得
四书纂疏 第 99a 页 WYG0201-0050c.png
恕穷理盖是合下工夫恕则在穷理之后)又有以为天下之物不可胜
穷然皆备于我而非从外得也所谓格物亦曰反
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者是亦似矣然反
身而诚乃为物格知至以后之事言其穷理之至
无所不尽故凡天下之理反求诸身皆有以见其
如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之毕具于此而无豪发之
不实耳固非以是方为格物之事亦不谓但务反
求诸身而天下之理自然无不诚也中庸之言明
四书纂疏 第 99b 页 WYG0201-0050d.png
善即物格知至之事其言诚身即意诚心正之功
故不明乎善则有反诸身而不诚者其功夫地位
固有序而不可诬矣今为格物之说又安得遽以
是而为言㦲(此评龟山杨氏之说○语录曰须是反身乃见得道理分明如孝如弟须
见得孝弟我元有在这里若能反身争多少事他又却说万物皆备于我不须外面求此却错了)
又有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为非程子之言
者则诸家所记程子之言此类非一不容皆误且
其为说正中庸学问思辨弗得弗措之事无所咈
四书纂疏 第 100a 页 WYG0201-0051a.png
于理者不知何所病而疑之也岂其习于持敬之
约而厌夫观理之烦耶抑直以己所未闻而不信
他人之所闻也夫持敬观理不可偏废程子固己
言之若以己偶未闻而遂不之信则以有子之似
圣人而速贫速朽之论犹不能无待于子游而后
定今又安得遽以一人之所未闻而尽废众人之所
共闻者哉(此评和静尹氏之说○语录曰和静且是深信程子者想是此等说话不曾闻
得或是其心不以为然故于此说有所不领会耳)又有以为物物致察而
四书纂疏 第 100b 页 WYG0201-0051b.png
宛转归己如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者亦
似矣然其曰物物致察则是不察程子所谓不必
尽穷天下之物也又曰宛转归己则是不察程子
所谓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之意也又曰察天
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则是但欲因其已定之
名拟其已著之迹而未尝如程子所谓求其所以
然与其所以为者之妙也(此评胡文定公之说○语录曰所谓物物致察
只求之于外如所谓察天行以自强察地𫝑以厚德祗因其物之如是而求之耳初不知天如何而
四书纂疏 第 101a 页 WYG0201-0051c.png
健地如何而顺也所谓宛转归己则是理本非己有乃强委曲牵合使他入来尔这是隔陌多少)
独有所谓即事即物不厌不弃而身亲格之以精
其知者为得致字向里之意而其曰格之之道必
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事物之表
敬行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者又有以合乎所
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之指但其语意颇伤急
迫既不能尽其全体规模之大又无以见其从容
潜玩积久贯通之功耳(此评五峰胡氏之说○语录曰身亲格之说得亲字
四书纂疏 第 101b 页 WYG0201-0051d.png
急迫格自是格不成倩人格○又曰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虽能立志苟
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迫然而无主悠悠终日亦只是虚言○又曰志立乎事物之表看是甚么
都不能夺得他又不恁地细细碎碎敬行乎事物之内这个便是细密处事事要这些子言也须敬
动也须敬坐也须敬顷刻去他不得○又曰此段本说得极精然却有病者只说得向里来不曾说
得外面所以语意颇伤急迫盖致知本是广大须用说得表里内外周遍兼该方得其曰知乃可精
便有局蹙气象他便要就这里便精其知殊不知致知之道不如此急迫须是宽其程限大其度量
久久自然贯通○又曰他说知未到精处方是可精此是说格物以前底事后面说又是格物以后
底事中间正好用工曲折处都不曾说便是局蹙了)呜呼程子之言其荅问
四书纂疏 第 102a 页 WYG0201-0052a.png
反复之详且明也如彼而其门人之所以为说者
乃如此虽或仅有一二之合焉而不免于犹有所
未尽也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矣尚何
望其能有所𤼵而有助于后学哉(语录曰诸公说初都见好后来
段段录出排在那里句句将来比对逐字称停过方见得程子说攧扑不破诸公说挨着便成粉碎
了○又曰诸公致知格物之说皆失了程子意此正是入门款于此既差则他可知矣)间独
惟念昔闻延平先生之教以为为学之初且当常
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
四书纂疏 第 102b 页 WYG0201-0052b.png
反复推寻以䆒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
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
当有洒然处非文字言语之所及也详味此言虽
其规模之大条理之密若不逮于程子然其功夫
之渐次意味之深切则有非他说所能及者惟尝
实用力于此者为能有以识之未易以口舌争也
(语录曰李先生说是教人若遇一事即且就上理会教烂熟离析不待擘开自然分解久之自当有
洒然处自是见得快活天下事无他只是个熟与不熟若只一时恁地约模得都不与自家相干久
四书纂疏 第 103a 页 WYG0201-0052c.png
后皆忘却如借得人家事一般少间被人取将去又济自家甚事○愚谓程子言若一事穷未得且
别穷一事延平则言且就一事推寻待其融释脱落然后别穷一事其言不同盖程子以人心各有
明处有暗处若就明处推去则易为力非谓一事未穷得而可贰以二参以三也若延平则专为不
能主一者之戒读者不可以辞害意)曰然则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与
世之所谓博物洽闻者奚以异曰此以反身穷理
为主而必䆒其本末是非之极摰(语录曰反身是着实向自家体
分上求)彼以徇外誇多为务而不覈其表里真妄之
实然必䆒其极是以知愈博而心愈明不覈其实
四书纂疏 第 103b 页 WYG0201-0052d.png
是以识愈多而心愈窒(永嘉陈氏曰格物致知研穷义理心学也记诵博识
口耳外体丧心之学二事正相反)此正为己为人之所以分不可
不察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
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

  诚其意者自脩之首也(语录曰诚意者行之始)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𤼵有未实也(语录
曰且如为善自家也知得是合当为也勉强去做只是心里又有些便不消如此做也不好底意思如不
四书纂疏 第 104a 页 WYG0201-0053a.png
为不善心里也知得不当为而不为虽是不为然心中又有些便为也不妨底意思此便是自欺便做九
分九釐九毫要为善只那一毫不要为底便是自欺便是意不实矣○永嘉陈氏曰才萌欺心便落小人
旋涡中可畏之甚)慊快也足也(语录曰慊训快意多○又曰慊者无不足也)独者
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语录曰如一片止水中间忽有一点动处
此最𦂳要着功夫○又曰这独也不只是恁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𤼵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
处)言欲自脩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
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
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
四书纂疏 第 104b 页 WYG0201-0053b.png
且以徇外而为人也(文集曰纵不自欺即其好恶真如好好色恶恶臭只为求以自
快自足如寒而思衣以自温饥而思食以自饱非有牵强苟且姑以为人之意才不如此即其好恶皆是
为人而然非有自求快足之意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
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语录曰正
当于几微毫釐处做工夫只几微之间少有不实便为自欺○又曰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
善恶便须就这处理会若到𤼵出处更怎生奈何得所以圣贤说谨独是要就几微处理会○又曰独是
几之将然处不可不精察而谨守之○又曰谨独则于善恶之几察之愈精愈密○黄氏曰独也者诚与
不诚之本根此又指本根以示人使人即其本根而谨之)

四书纂疏 第 105a 页 WYG0201-0053c.png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
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閒音闲厌郑氏读为黡)

  閒居独处也厌然销沮闭藏之猊此言小人阴为不
善而阳欲掩之(沈僩录曰将那虚假之善来盖覆真实之恶)则是非不知
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
耳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
则亦何益之有哉(文集曰知其为恶而掩之则既不足以自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四书纂疏 第 105b 页 WYG0201-0053d.png
则又不足以欺人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
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
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语录曰此是承上文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底意不可道
是人不知人晓然共见如此)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胖步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三山陈氏曰财
四书纂疏 第 106a 页 WYG0201-0054a.png
积于中则屋润于外德积于中则身亦润于外矣润犹华泽也)故心无愧怍则广大
宽平而体常舒泰(语录曰无愧怍是无物欲之蔽所以能广大○又曰心本是阔大底
物事只是因愧怍了便卑狭便被他隔碍了只见得一边所以体不能得舒泰○三山陈氏曰心在内者
也以理之无慊故能广大体在外者也以心之既广故能舒泰人之一心少有所慊则视听怵迫而举动
跼蹐虽吾四体将不得其所安矣皆自然之应也)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
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陈氏曰上说小人实有是恶故其恶形见于外此说
君子实有是善故其善亦形见于外) 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傅之六章释诚意(语录曰意诚便全然在天理上行意未诚以前尚汨在人
四书纂疏 第 106b 页 WYG0201-0054b.png
欲里○又曰过得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

  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
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𤼵必有不能实
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文集曰意虽心之所𤼵然诚意工夫却自
致知上做来○又曰大学虽使人戒夫自欺而推其本则必其有以用力于格物致知之地然
后理明心一而所𤼵自然莫非真实如其不然则正念方萌私欲随起亦非力之所能制矣)
然或己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
无以为进德之基(语录曰问知至以后何由意有未诚处曰一念才放下便
四书纂疏 第 107a 页 WYG0201-0054c.png
是失其正所当深谨○陈氏曰于知己至后亦非听之自诚盖无一刻不用其戒谨之功)故
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
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蔡氏曰此章改定实朱子之绝笔也学者其深玩而精体之)

  或问六章之指其详犹有可得而言者耶曰天下
之道二善与恶而已矣然揆厥所元而循其次第
则善者天命所赋之本然恶者物欲所生之邪秽
也是以人之常性莫不有善而无恶其本心莫不
四书纂疏 第 107b 页 WYG0201-0054d.png
好善而恶恶(陈氏曰造化流行生育赋予更无别物只是个善而已所谓善者以实理
言人受得此理以为善亦本善而无恶)然既有是形体之累而又为
气禀之拘是以物欲之私得以蔽之而天命之本
然者不得而著其于事物之理固有瞢然不知其
善恶之所在者亦有仅识其粗而不能真知其可
好可恶之极者(陈氏曰一等未实见道理人虽分明有好善之心终是不能彻表里
须是真知善恶分明然后有真好真恶之功)夫不知善之真可好则其
好善也虽曰好之而未能无不好者以拒之于内
四书纂疏 第 108a 页 WYG0201-0055a.png
不知恶之真可恶则其恶恶也虽曰恶之而未能
无不恶者以挽之于中是以不免于苟焉以自欺
而意之所𤼵有不诚者(语录曰如自家欲好善后面又有个心在这里拗你
莫去好善欲恶恶又似有个心在这里拗你莫要恶恶此便是自欺)夫好善而不诚
则非唯不足以为善而反有以贼乎其善恶恶而
不诚则非惟不足以去恶而适所以长乎其恶是
则其为害也徒有甚焉而何益之有哉圣人于此
盖有忧之故为大学之教而必首之以格物致知
四书纂疏 第 108b 页 WYG0201-0055b.png
之目以开明其心术使既有以识夫善恶之所在
与其可好可恶之必然矣至此而复进之以必诚
其意之说焉则又欲其谨之于幽独隐微之奥以
禁止其苟且自欺之萌(黄氏曰须是幽独之中常致其谨常为善而不为恶
九分为善矣而幽独之中有一分不善此一分不善处便是一分自欺有一分自欺则在我为善之
意便有一分不实)而凡其心之所𤼵如曰好善则必由中
及外无一豪之不好也如曰恶恶则必由中及外
无一豪之不恶也(陈氏曰如外好善而内不好善外恶恶而内不恶恶便是不真
四书纂疏 第 109a 页 WYG0201-0055c.png
实)夫好善而中无不好则是其好之也如好好色
之真欲以快乎己之目初非为人而好之也恶恶
而中无不恶则是其恶之也如恶恶臭之真欲以
足乎己之鼻初非为人而恶之也(叶氏曰今人一见好色即真切
好之一闻恶臭即真切恶之此好此恶非是他人强之如此亦非为他人好之恶之乃是自家真
知其可好可恶不容自己)所𤼵之实既如此矣而须臾之顷纤
芥之微念念相承又无敢有少间断焉则庶乎内
外昭融(文集曰内谓理之隐微处外谓理之周遍处)表里澄彻而心无
四书纂疏 第 109b 页 WYG0201-0055d.png
不正身无不脩矣(黄氏曰此指表里如一者而言)若彼小人幽隐
之间实为不善而犹欲外托于善以自盖则亦不
可谓其全然不知善恶之所在但以不知其真可
好恶而又不能谨之于独以禁止其苟且自欺之
(语录曰是个半知半不知底人不知不识只唤做不知不识却不唤做自欺)是以沦
陷至于如此而不自知耳(黄氏曰此指表里异者而言)
章之说其详如此是固宜为自脩之先务矣然非
有以开其知识之真则不能有以致其好恶之实
四书纂疏 第 110a 页 WYG0201-0056a.png
故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
诚然犹不敢恃其知之已至而听其所自为也故
又曰必诚其意必谨其独而毋自欺焉(语录曰知既至到这
里方可着手下工夫不是知至后下面许多一齐扫了)则大学功夫次第相
承首尾为一而不假他术以杂乎其间亦可见矣
后此皆然今不复重出也○曰然则慊之为义或
以为少又以为恨与此不同何也曰慊之为字有
作嗛者而字书以为口衔物也然则慊亦但为心
四书纂疏 第 110b 页 WYG0201-0056b.png
有所衔之义而其为快为足为恨为少则以所衔
之异而别之耳孟子所谓慊于心乐毅所谓慊于
志则以衔其快与足之意而言者也孟子所谓吾
何慊汉书所谓嗛栗姬则以衔其恨与少之意而
言者也读者各随所指而观之则既并行而不悖
矣(语录曰字有同一义而二用者吾何慊乎哉彼心中不以彼之富贵而怀不足也行有不慊于
心谓义须充足于中不然则馁也如衔字或为衔恨或为衔恩亦同此义)字书又以其
训快与足者读与惬同则义愈明而音又异尤不
四书纂疏 第 111a 页 WYG0201-0056c.png
患于无别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忿弗粉反懥敕值反好乐并去声)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忿懥怒也(语录曰忿懥是怒之甚者)
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陈氏曰心之用便是情情
亦人之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
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陈氏曰章句𦂳要说一察字此察字亦非从外
四书纂疏 第 111b 页 WYG0201-0056d.png
撰来盖因下文心不在焉一句发出察者察乎理也○又曰当其接物之初才𤼵便察其理当应与不当应才
察则此心便存在理便分明当应而应则喜怒随物各正其分而此心无不得其正不当应而应则喜怒
起吾私意便有偏胜处如此则欲动情胜此心便逐物去了何复能正之有)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语录人有此心便知有此身人昏昧不知有心此便
如人困睡不知有此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语录曰敬
是常要此心在这里直是直上直下无纤豪委曲○陈氏曰主敬则私意不萌更有甚峣曲所以谓之直
也)
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脩也(语录曰人心常烱烱在此则四体不
四书纂疏 第 112a 页 WYG0201-0057a.png
待羁束而自入规矩)

  此谓脩身在正其心

  右傅之七章释正心脩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
有善矣(陈氏曰诚意章中注意于诚善诚恶之辨必透过此关而后实有善而真无恶)
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文集曰意诚然后心得其正自有先后)
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
无以直内而修身也(问心意未尝离也意特心之所𤼵耳今言但知诚意
四书纂疏 第 112b 页 WYG0201-0057b.png
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毋乃心自心意自意耶永嘉陈氏曰本是长疋无缝底物事圣贤欲
人警悟处剪下逐段向人看理会得时仍是长疋无缝不曾剪断又问密察此心不知又将一
个心密察处便是心更复何处外讨一个来)○自此以下并以旧文
为正

  或问人之有心本以应物而此章之傅以为有所
喜怒忧惧便为不得其正然则其为心也必如槁
木之不复生死灰之不复然乃为得其正耶曰人
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
四书纂疏 第 113a 页 WYG0201-0057c.png
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而喜怒忧惧随感而应
妍蚩俯仰因物赋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无者也
故其未感之时至虚至静所谓鉴空衡平之体虽
鬼神有不得窥其际者固无得失之可议及其感
物之际而所应者又皆中节则其鉴空衡平之用
流行不滞正大光明是乃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亦
何不得其正之有哉(陈氏曰感自外入以彼物之至吾前而言应由中出以此
心之接彼物而言彼物之来有千变万状之不齐而吾心之应各随天则之自然尔当好当恶当喜
四书纂疏 第 113b 页 WYG0201-0057d.png
当怒轻重深浅分数无毫发差是谓物各付物各止其所而我无与焉然亦须吾胸中鉴空衡平之
体素定然后能如此而非临时区处之谓也○蔡氏曰鉴之空方能照人若先有人形滞其中则人
之继至者不复可得而照矣衡之平方能称物若先有物重滞于上则物之继至者不复可得而称
矣以鉴空衡平喻心体之虚明最为精切○真氏曰鉴空衡平之体鉴空衡平之用此二句切须玩
味盖未曾应物之时此心只要清明虚静不可先有一物如鉴未照物只是一个空衡未称物只是
一个平此乃心之本体此即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𤼵谓之中盖喜怒哀乐未曾𤼵动浑然一理
不偏不倚故谓之中此所谓鉴空衡平之体也及至事物之来随感而应因其可喜而喜因其可怒
而怒因其当忧而忧因其当惧而惧在我本未尝先有此心但随物所感而应之耳故其喜怒忧惧
四书纂疏 第 114a 页 WYG0201-0058a.png
无不中节此所谓鉴空衡平之用)唯其事物之来有所不察应之
既或不能无失且又不能不与俱往则其喜怒忧
惧必有动乎中者而此心之用始有不得其正者
耳(语录曰心不可有一物外间酬酢万变只随其分限应之元不关自家心事才系于物心便为
其所动如何会得其正○陈氏曰此章只是四者感物而应不中其节则此心便为四者所动而不
得其正矣)傅者之意固非以心之应物便为不得其正
而必如枯木死灰然后乃为得其正也(真氏曰若如槁木死
灰则此心遂为无用之物此乃释老之学若吾道则有体有用)唯是此心之灵既
四书纂疏 第 114b 页 WYG0201-0058b.png
曰一身之主苟得其正而无不在是则耳目鼻口
四肢百骸莫不有所听命以供其事而其动静语
默出入起居唯吾所使而无不合于理(愚谓此范浚心箴所
谓天君泰然百体顺令者也)如其不然则身在于此而心驰于
彼血肉之躯无所管摄其不为仰面贪看鸟回头
错应人者几希矣(陈氏曰若世俗心虑昏昏莫克主宰体用动静无复准则目随
物视耳随物听行信足步言信口说矣)孔子所谓操则存舍则亡孟
子所谓求其放心从其大体者盖皆谓此学者可
四书纂疏 第 115a 页 WYG0201-0058c.png
不深念而屡省之哉

  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辟读为僻恶而之恶敖好并去声鲜上声)

  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语录曰之其亦如于其即其所向处)辟犹偏也(黄氏
曰偏字只是或过或不及○真氏曰此一字为修身齐家之深病)五者在人本有当
然之则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
四书纂疏 第 115b 页 WYG0201-0058d.png
于一偏而身不脩矣(语录曰如爱其人之善若爱之过则不知其恶便是因其所重
而陷于所偏恶恶亦然)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谚音彦硕叶韵
时若反)

  谚俗语也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愚谓溺爱之深者子有恶而弗
知贪得之甚者苗已硕而弗知此两语状出偏之所由生尤为亲切)是则偏之为害而
家之所以不齐也(语录曰上面许多偏辟不除必至于此)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四书纂疏 第 116a 页 WYG0201-0059a.png
  右傅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或问八章之辟旧读为譬而今读为僻何也曰旧
音旧说以上章例之而不合也以下文逆之而不
通也是以间者窃以类例文意求之而得其说如
此(三山陈氏曰为郑氏之说云譬喻也言适彼而以心度之曰吾何以亲爱此人非以其德美欤
吾何以敖惰此人非以其志行薄欤反以谕己则其身脩与否可自知也似亦可通矣然而求之不
可齐其家之义则语意若不相贯由此论之朱子之说最为切而有功)盖曰人之常
情于此五者一有所向则失其好恶之平而陷于
四书纂疏 第 116b 页 WYG0201-0059b.png
一偏是以身有不脩不能齐其家耳盖偏于爱则
溺焉而不知其恶矣偏于恶则阻焉而不知其善
矣是其身之所接好恶取舍之间将无一当于理
者而况于闺门之内恩常掩义亦何以胜其情爱
昵比之私而能有以齐之哉(陈氏曰若一偏于好则懵然不知其人之
有恶一偏于恶则人虽有美亦不得而知此只是行一己之私好恶出于私则身不可脩身不修则
家不可得而齐身者家之主也大槩闺门之内恩常掩义常易至于偏治家非如治国治国则可用
刑咸治家则刑威不可得而施只是公其心而已耳○愚谓闺门之内义常不胜乎恩情爱昵比之
四书纂疏 第 117a 页 WYG0201-0059c.png
私尤所难克使一有偏焉则长幼亲疏欲其心之齐一不可得矣盖至近至密之地一豪之伪无所
容欺此常情之所易忽而君子之所以甚谨也)曰凡是五者皆身与物接
所不能无而亦既有当然之则矣今曰一有所向
便为偏倚而身不脩则是必其接物之际此心漠
然都无亲疏之等贵贱之别然后得免于偏也且
心既正矣则宜其身之无不修今乃犹有若是之
偏何哉曰不然也此章之义实承上章其立文命
意大抵相似盖以为身与事接而后或有所偏非
四书纂疏 第 117b 页 WYG0201-0059d.png
以为一与事接而必有所偏所谓心正而后身修
亦曰心得其正乃能脩身非谓此心一正则身不
待检而自脩也(语录曰正心是就心上说脩身是应事接物上说那事不是心上做
出来但正心是萌芽上理会若脩身以后却是各就地头上理会○又曰大学所以有许多节次正
欲教人节节省察用功经但言心正者必自诚意而来脩身者必自正心而来非谓意既诚而心无
事乎正心既正而身无事乎脩也)○曰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固人
心之所宜有若夫敖惰则凶德也曾谓本心而有
如是之则哉曰敖之为凶德也正以其先有是心
四书纂疏 第 118a 页 WYG0201-0060a.png
不度所施而无所不敖尔若因人之可敖而敖之
则是常情所宜有而事理之当然也今有人焉其亲
且旧未至于可亲而爱也其位与德未至于可畏
而敬也其穷未至于可哀而其恶未至于可贱也
其言无足去取而其行无足是非也则视之泛然
如涂之人而已尔又其下者则夫子之取瑟而歌
孟子之隐几而卧盖亦因其有以自取而非吾故
有敖之之意亦安得而遽谓之凶德哉又况此章
四书纂疏 第 118b 页 WYG0201-0060b.png
之指乃为虑其因有所重而陷于一偏者𤼵其言
虽曰有所敖惰而其意则正欲人之于此更加详
审虽曰所当敖惰而犹不敢肆其敖惰之心也亦
何病哉(语录曰问如敖惰之心则岂可有曰此处亦当看文势大意敖惰只是一般人所为
得人厌弃不起人敬畏心若把敖惰做不当有则亲爱敬畏也不当有○又曰此如明鉴之悬妍者
自妍丑者自丑随所来而应之不成丑者至前须要唤作妍者又敖惰是轻贱恶是重既得贱恶如
何却不得敖惰然圣人犹戒其僻则又须检点不可有过当处)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四书纂疏 第 119a 页 WYG0201-0060c.png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弚去声长上声)

  身脩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脩身而教于家者也
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
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语录曰孝以事亲而使一家之人皆孝弟以事
长而使一家之人皆弟慈以使众而使一家之人皆慈是乃成教于国者也○陈氏曰在我事亲之孝即
国之所以事君者在我事兄之弟即国之所以事长者在我爱子之慈即国之所以使众者能修之于家
则教自行于国矣)

四书纂疏 第 119b 页 WYG0201-0060d.png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
子而后嫁者也(中去声)

  此引书而释之又明立教之本不假强为(黄氏曰言但以诚心
求之则自然得赤子之意不待勉强而后知之也)在识其端而推广之耳(陈氏
曰在识其仁爱之端而推广之耳)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
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偾音奋)

  一人谓君也机𤼵动所由也(愚谓机弩牙也是𤼵动之所由)偾覆败
四书纂疏 第 120a 页 WYG0201-0061a.png
(三山陈氏曰偾仆也偾事犹言败事也)此言教成于国之效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
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好去声)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国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
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三山陈氏曰己有此善而
后可以求人有此善己无此恶而后可以非人有此恶皆己先之也)皆推己以及人(语录
四书纂疏 第 120b 页 WYG0201-0061b.png
曰知得我是要恁地想人亦要恁地而今不可不教也恁地三反五折便是推己及物)所谓恕
(陈氏曰恕只是己心底流去到那物而已)不如是则所令反其所好而
民不从矣喻晓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通结上文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
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夭平声蓁音臻)

  诗周南桃夭之篇夭夭少好猊蓁蓁美盛猊兴也之
四书纂疏 第 121a 页 WYG0201-0061c.png
子犹言是子此指女子之嫁者而言也妇人谓嫁曰
归宜犹善也(诗傅曰宜者和顺之意)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小雅蓼萧篇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法之也

  诗曹风鸤鸠篇忒差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四书纂疏 第 121b 页 WYG0201-0061d.png
  此三引诗皆以咏叹上文之事而又结之如此其味
深长最宜潜玩

  右傅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或问如保赤子何也曰程子有言赤子未能自言
其意而为之母者慈爱之心出于至诚则凡所以
求其意者虽或不中而不至于大相远矣岂待学
而后能哉(三山陈氏曰赤子虽有所欲不能以自言然慈母独得其所欲纵有不中亦不
甚相远此无他爱出于诚性己不隔以心求之不待学而后能也)若民则非如赤
四书纂疏 第 122a 页 WYG0201-0062a.png
子之不能自言矣而使之者反不能无失于其心
则以本无慈爱之实而于此有不察耳(三山陈氏曰长民者
往往不能得下之情盖亦视之不切于己不若慈母之心耳)傅之言此盖以明
夫使众之道不过自其慈幼者而推之(语录曰心诚求之者
求赤子之所欲也于民亦当求其有不能自达者此是推其慈幼之心以使众也)而慈幼
之心又非外铄而有待于强为也(陈氏曰慈爱出于天性之所固
有非由外铄我也)事君之孝事长之弟亦何以异于此哉
既举其细则大者可知矣(三山陈氏曰孝弟与慈初无二心苟自切己而
四书纂疏 第 122b 页 WYG0201-0062b.png
推之则举慈可以见孝弟矣)○曰仁让言家贪戾言人何也曰
善必积而后成恶虽小而可惧古人之深戒也(三山
陈氏曰仁逊以家言贪戾以人言者言为恶之效捷于为善也仁与逊必积而形于一家而后可以
化一国若夫贪戾则才出于一人之身而一国已作乱矣以此见为善者不可无悠久之积为恶者
不可有斯须之暂示深戒也)书所谓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
惟不德罔大坠厥宗亦是意尔(语录曰问所引书下一句正合本文
而上一句不几反乎曰尔惟德罔小正言其不可小也与此正合)○曰此章本言
上行下效有不期然而然者今曰有诸己而后求
四书纂疏 第 123a 页 WYG0201-0062c.png
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则是犹有待于劝勉程
督而后化且内适自修而遽欲望人之皆有己方
仅免而遂欲责人以必无也曰此为治其国者言
之则推吾所有与民共由其条教法令之施赏善
罚恶之政固有理所当然而不可已者(语录曰是有天下国
家者势不可以不责他)但以所令反其所好则民不从故又
推本言之欲其先成于己而有以责人固非谓其
专务修己都不治人而拱手以俟其自化亦非谓
四书纂疏 第 123b 页 WYG0201-0062d.png
其矜己之长愧人之短而胁之以必从也故先君
子之言曰有诸己不必求诸人以为求诸人而无
诸己则不可也无诸己不必非诸人以为非诸人
而有诸己则不可也正此意也(此韦斋朱公之说○语录曰大凡治
国禁人为恶而劝人为善便是求诸人非诸人然须是在己有善无恶然后可以求诸人非诸人也)
曰然则未能有善而遂不求人之善未能去恶而
遂不非人之恶斯不亦恕而终身可行乎哉曰恕
字之指以如心为义盖曰如治己之心以治人如
四书纂疏 第 124a 页 WYG0201-0063a.png
爱己之心以爱人而非苟然姑息之谓也(语录曰如比也
比自家心推将去○辅氏曰谓如我之心而推之于外无彼此之间也)然人之为心
必尝穷理以正之使其所以治己爱己者皆出于
正然后可以即是推之以及于人而恕之为道有
可言者故大学之传最后两章始及于此则其用
力之序亦可见矣至即此章而论之则欲如治己
之心以治人者又不过以强于自治为本盖能强
于自治至于有善而可以求人之善无恶而可以
四书纂疏 第 124b 页 WYG0201-0063b.png
非人之恶然后推以及人使之亦如我之所以自
治而自治焉则表端景正源洁流清而治己治人
无不尽其道矣所以终身力此而无不可行之时
也今乃不然而直欲以其不肖之身为标准视吾
治教所当及者一以姑息待之不相训诰不相禁
戒将使天下之人皆如己之不肖而沦胥以陷焉
是乃大乱之道而岂所谓终身可行之恕哉(叶氏曰苟
此心未得其正虽欲推以及人断未能恰好譬如自己怠惰遂恕他人之怠惰以为我既如此何须
四书纂疏 第 125a 页 WYG0201-0063c.png
过望于人自己疏放遂恕他人之疏放以为我既如此何须苛责于人自暴自弃贪财好色亦推此
心以及人则是以其不肖之身而为他人之准的岂得谓之恕乎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
夫子告以其恕乎若将不肖之心推以及人以此为恕岂谓之终身可行)近世名卿之
言有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
至于圣贤矣此言近厚世亦多称之者但恕字之
义本以如心而得故可以施之于人而不可以施
之于己今曰恕己则昏则是已知其如此矣而又
四书纂疏 第 125b 页 WYG0201-0063d.png
曰以恕己之心恕人则是既不知自治其昏而遂
推以及人使其亦将如我之昏而后已也乃欲由
此以入圣贤之域岂不误哉藉令其意但为欲反
此心以施于人则亦止可以言下章爱人之事而
于此章治人之意与夫中庸以人治人之说则皆
有未合者盖其为恕虽同而一以及人为主一以
自治为主则二者之间豪釐之异正学者所当深
察而明辨也(此评范忠宣公之说○语录曰以恕己之心恕人此句未善圣贤说恕不
四书纂疏 第 126a 页 WYG0201-0064a.png
曾如是倒说了盖恕是个推出来底今收入来故恕己便成忽略了不若张子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
爱己之心爱人则是见他人不善我亦当无是不善我有是善亦要他人有是善推此计度之心此
乃恕也于己不当下恕字)若汉之光武亦贤君也一旦以无罪
黜其妻其臣郅恽不能力陈大义以救其失而姑
为缓辞以慰解之是乃所谓不能三年而缌功是
察放饭流歠而齿决是惮者光武乃谓恽为善恕
己量主则其失又甚远而大启为人臣者不肯责
难陈善以贼其君之罪一字之义有所不明而其
四书纂疏 第 126b 页 WYG0201-0064b.png
祸乃至于此可不谨哉○曰既结上文而复引诗
者三何也曰古人言必引诗盖取其嗟叹咏歌优
游厌饫有以感𤼵人之善心非徒取彼之文證此
之义而已也夫以此章所论齐家治国之事文具
而意足矣复三引诗非能于其所论之外别有所
𤼵明也然尝试读之则反复吟咏之间意味深长
义理通畅使人心融神会有不知手舞而足蹈者
是则引诗之助与为多焉盖不独此他凡引诗云者
四书纂疏 第 127a 页 WYG0201-0064c.png
皆以是而求之则引者之意可见而诗之为用亦
得矣(三山陈氏曰古之人凡辞有尽而意无穷者多援诗以吟咏其馀意此章言治国在齐其
家义不难释也上文言之备矣至是复三援诗几于赘辞然其味实深且长)曰三诗亦
有序乎曰首言家人次言兄弟终言四国亦刑于
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意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长上
声弟去声倍与背同絜胡结反)

四书纂疏 第 127b 页 WYG0201-0064d.png
  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𤼵而兴起也(语录曰兴
谓兴起其善心)孤者幼而无父之称絜度也(叶氏曰絜盖忖度之义)矩
所以为方也(真氏曰矩制方之器俗谓曲尺是也天下之为方器者必以此为则)言此
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
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语录曰此
三节见得上行而下效又见得上下虽殊而心则一○又曰老老长长恤孤方是就自家身上切近处说
所谓家齐也民兴孝兴弟不倍此方是就民之感𤼵兴起处说治国而国治之事○又曰人心之同然我
要恁地彼亦要恁地○又曰不使一夫之不获者无一夫不得此理也)是以君子必当
四书纂疏 第 128a 页 WYG0201-0065a.png
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
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语录曰人心之所同如此君子见人之心与己
之心同故必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使皆得其平○愚谓不言天下治而言天下平者盖欲无一物之不得
其平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
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恶先并去声)

  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
四书纂疏 第 128b 页 WYG0201-0065b.png
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
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
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语录曰上下前后左右都只一
样心无彼己之异只是将那头折转来比这头在我上者使我如此而我恶之更不将来待下人如此则
自家在中央上面也占许多地步下面也占许多地步便均平正方若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更来待下上
面长下面短不方了下之事我如此而我恶之若将去事上便又下面长上面短左右前后皆然)则
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
矣(语录曰问在矩则可以彼此如一而无不方在人则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之分何以使之均平
四书纂疏 第 129a 页 WYG0201-0065c.png
曰非是言上下之分欲其均平盖事亲事长当使之均平上下皆得行上之人得事其亲下之人也得以
事其亲上之人得长其长下之人也得以事其长)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
又岂有一夫之不获㦲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
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蔡氏曰大学末
章始终以絜矩言盖平天下之道莫切于絜矩此章节目虽多无非𤼵明絜矩二字)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乐音洛只音纸好恶并去声下并同)

  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语助辞言能絜矩而以民
四书纂疏 第 129b 页 WYG0201-0065d.png
心为己心则是爱民如子而民爱之如父母矣(叶氏曰此
言能絜矩之美也)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
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节读为截辟读为僻僇与戮同)

  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猊师尹周太师尹
氏也具俱也辟偏也言在上者人所瞻仰不可不谨
若不能絜矩而好恶徇于一己之偏则身弑国亡为
天下之大戮矣(叶氏曰此言不能絜矩之祸也)

四书纂疏 第 130a 页 WYG0201-0066a.png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
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丧去声仪诗作宜峻诗作骏易去声)

  诗文王篇师众也配对也配上帝言其为天下君而
对乎上帝也监视也峻大也不易言难保也道言也
引诗而言此以结上文两节之意(叶氏曰上面既说两项好恶之验如
此下面又举文王之诗总结之言殷未丧众时犹能克配上帝今日只以殷为监视便见得天命无常甚
不易保)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
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四书纂疏 第 130b 页 WYG0201-0066b.png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有财有财此有用

  先慎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谨而言德即所谓明德有
人谓得众有土谓得国有国则不患无财用矣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本上文而言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人君以德为外以财为内则是争斗其民而施之以
四书纂疏 第 131a 页 WYG0201-0066c.png
劫夺之教也盖财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专
之则民亦起而争夺矣(语录曰民本不是要如此惟上之人以德为外而急于货
财暴征横敛民便效尤相攘相夺则是上教得他如此)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外本内末故财聚争民施夺故民散反是则有德而
有人矣(叶氏曰为国者岂可惟知聚财而不思所以散财此有天下者之大患也)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布
内反)

四书纂疏 第 131b 页 WYG0201-0066d.png
  悖逆也此以言之出入明货之出入也(三山陈氏曰以恶声加人
人必以恶声加己以非道取人之财人亦以非道夺之言与货其出入虽不同而皆归诸理其为不可悖
一也)自先慎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
不能者之得失也(语录曰絜矩之大者又在于财用所以后面只管说财)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道言也因上文引文王诗之意而申言之其丁宁反
覆之意益深切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四书纂疏 第 132a 页 WYG0201-0067a.png
  楚书楚语(三山陈氏曰楚史官所记之策书也)言不宝金玉而宝善人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时为公子出
亡在外也仁爱也事见檀弓此两节又明不外本而
内末之意(三山陈氏曰举此二事以实上文财德本末之言)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
四书纂疏 第 132b 页 WYG0201-0067b.png
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
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㦲(个古贺反书作介断丁乱
反媢音冒)

  秦誓周书断断诚一之貌彦美士也圣通明也(三山陈氏
曰圣之为义举一事而言则为众善之极对众善而言则止于一事)尚庶几也媢忌也
违拂戾也(三山陈氏曰言逆沮之意)殆危也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
四书纂疏 第 133a 页 WYG0201-0067c.png
能爱人能恶人(迸读为屏古字通用)

  迸犹逐也(三山陈氏曰迸屏远也)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贤而病
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以其至公无私故能得
好恶之正如此也(叶氏曰此盖仁人深得好恶之正始能如此决裂)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远过也(远去声)

  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若此
者知所爱恶矣而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未仁
四书纂疏 第 133b 页 WYG0201-0067d.png
者也(叶氏曰若见贤不能举纵能举之又不能推先之见不善不能退纵能退之又不能远绝之是
犹未免过失怠慢之机而未能如仁者尽好恶之极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菑古灾字夫音扶)

  拂逆也好善而恶恶人之性也至于拂人之性则不
仁之甚者也(叶氏曰上一节虽未尽好恶之极犹能知所好恶尚不至于拂人好恶之常心
今有人焉于人之所当好所同好者反从而恶之于人之所当恶所同恶者反从而好之如此等人不仁
之甚)自秦誓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
四书纂疏 第 134a 页 WYG0201-0068a.png
文所引南山有台节南山之意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君子以位言之道谓居其位而脩己治人之术𤼵己
自尽为忠(文集曰谓凡出于己者必自竭尽而不使其有苟简不尽之意○语录曰𤼵己是从
这己上𤼵生出来尽是尽己之诚不是尽之理如十分话对人只说七分便是不尽)循物无违
谓信(文集曰谓言语之𤼵循其物之真实而无所背戾如大则言大小则言小言循于物而无所违
耳)骄者矜高泰者侈肆此因上所引文王康诰之意
而言章内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盖至此而天理存
四书纂疏 第 134b 页 WYG0201-0068b.png
亡之几决矣(语录曰此章初言得众失众再言善不善意己切矣终之以忠信骄泰分明是
就心上推出得失之由以决之忠信乃天理之所以存骄泰乃天理之所以亡)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恒胡登反)

  吕氏曰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
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三山
陈氏曰此古人生财之政也盖与后世异矣)愚案此因有土有财而言以
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外本内末而后
四书纂疏 第 135a 页 WYG0201-0068c.png
财可聚也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也

  仁者以财𤼵身不仁者以身𤼵财

  𤼵犹起也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
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
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也(陈氏曰惟上之人不妄取民财而所好在
仁则下皆好义以忠其上矣下既好义则为事无有不成遂者矣天下之人皆能成遂其上之事则府库
四书纂疏 第 135b 页 WYG0201-0068d.png
之财亦无悖出之患而为我有矣非若不好仁之人财悖而入亦悖而出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
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
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畜许六反乘敛并去声)

  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畜马乘士初试为大
夫者也(三山陈氏曰士之始为大夫有车马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
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采地者也君子宁亡己
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
四书纂疏 第 136a 页 WYG0201-0069a.png
臣此谓以下释献子之言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
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上声)

  彼为善之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自由也言由
小人导之也(陈氏曰小人导君于利若长国家而专务财用者皆自小人导而为之)
一节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言以结之其丁宁之
意切矣

四书纂疏 第 136b 页 WYG0201-0069b.png
  右傅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
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
而天下平矣(语录曰此章大槩是专从絜矩上来盖财者人之所同好也而我欲专
其利则民有不得其所好者矣大抵有国有家所以生起祸乱皆是从这里来○陈氏曰此章
之义甚博大意则在于絜矩其所以说絜矩之道在于分义利别好恶其所恶者利其所好者
义须是能公好恶别义利如此则天下均平而无一夫不遂其所矣○三山陈氏曰此章反覆
援引出入经传者几千言意若不一然求其绪卒不过好恶义利之两端又从而要其归则亦
四书纂疏 第 137a 页 WYG0201-0069c.png
不出于絜矩之道而已絜矩之道以己知彼以彼反己而好恶义利之理明矣)

  凡傅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
目功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
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
之也(蔡氏曰明善之要诚身之本朱子于篇末尤恳切为学者言之何耶盖道之浩浩何处下
手学者用工夫之至要者不过明善诚身而已明善即致知也诚身即力行也始而致知所以明万
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终而力行所以复万善于己而使之无不备知不致则真是真非莫辨而将
何所从适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此大学第五章之明善第六章之诚身所以为学者
四书纂疏 第 137b 页 WYG0201-0069d.png
用功之至切至要)

  或问上章论齐家治国之道既以孝弟慈为言矣
此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复以是为言何也曰三
者人道之大端众心之所同得者也自家以及国
自国以及天下虽有大小之殊然其道不过如此
而已但前章专以己推而人化为言此章又申言
之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能已者如此是以君子
不唯有以化之而又有以处之也(愚谓上章孝弟慈专以己推而
四书纂疏 第 138a 页 WYG0201-0070a.png
人化为言是家齐而国治之事此章就民之感𤼵兴起处说谓人已感化之后又当有以处之使各
得其所愿乃国治而天下平之事絜矩而下即处之之道二章之所指不同)盖人之所
以为心者虽曰未尝不同然贵贱殊势贤愚异
禀苟非在上之君子真知实蹈有以倡之则下之
有是心者亦无所感而兴起矣幸其有以倡焉而
兴起矣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之心而失其所
以处之之道则彼其所兴起者或不得遂而反有
不均之叹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同而得夫絜矩
四书纂疏 第 138b 页 WYG0201-0070b.png
之道然后有以处此而遂其兴起之善端也(语录曰遂
谓成遂之遂○又曰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心也能遂其人之兴起者圣人之政事也 又曰若但
兴起其善心而不有以使之得遂其心则虽能兴起终亦徒然如政烦赋重不得以养其父母又安
得以遂其善心须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方得)曰何以
言絜之为度也曰此庄子所谓絜之百围(语录曰庄子注
云絜围束也是将一物围束以为之则也)贾子所谓度长絜大者也(真氏
曰度谓以尺之长短絜谓以带量物之小大如今人之围木也)前此诸儒盖莫之
省而强训以絜殊无意谓先友太史范公乃独推
四书纂疏 第 139a 页 WYG0201-0070c.png
此以言之而后其理可得而通也(文集曰此范公如圭之说义理
切当援据分明先儒训说皆未及)盖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以己
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恶者不异乎己则不敢
以己之所恶者施之于人使吾之身一处乎此则
上下四方物我之际各得其分不相侵越而各就
其中校其所占之地则其广狭长短又皆平均如
一截然正方而无有馀不足之处是则所谓絜矩
者也(文集曰问各得其分不相侵越广狭长短平均如一曰所恶乎左便是左边人侵了自家
四书纂疏 第 139b 页 WYG0201-0070d.png
左边界分而我恶之故我亦不以此待右边人而不侵他右边之左如此方得左边界分分明又以
所恶乎右者度之方得右边界分分明上下前后亦莫不然则四至所向皆得均平而界分方整无
偏狭之病矣)夫为天下国家而所以处心制事者一出
于此则天地之间将无一物不得其所而凡天下
之欲为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尽其心而无不均
之叹矣天下其有不平者乎然君子之所以有此
亦岂自外至而强为之哉亦曰物格知至故有以
通天下之志而知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愚谓天下
四书纂疏 第 140a 页 WYG0201-0071a.png
之志万殊理则一也物格知至者能烛理则视众人之心犹一心而明絜矩之义)意诚心
正故有以胜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为千万
人之心(愚谓公则一致私则万殊意诚心正者能克己则以一心为众人之心而尽絜矩之
道)其如此而已矣一有私意存乎其间则一膜之
外便为胡越虽欲絜矩亦将有所隔碍而不能通
矣若赵由之为守则易尉而为尉则陵守王肃之
方于事上而好人佞己推其所由盖出于此而充
其类则虽桀纣盗蹠之所为亦将何所不至哉曰
四书纂疏 第 140b 页 WYG0201-0071b.png
然则絜矩之云是则所谓恕者己乎曰此固前章
所谓如爱己之心以爱人者也夫子所谓终身可
行程子所谓充拓得去则天地变化而草木蕃充
拓不去则天地闭贤人隐皆以其可以推之而无
不通耳(语录曰推得去则物我贯通自有个生生无穷底意思便有天地变化草木蕃气象
天地只是这样道理若推不去物我隔绝欲利于己不利于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贫欲己之寿欲人
之夭似这气象全然闭塞隔绝了便似天地闭贤人隐)然必自穷理正心者
而推之则吾之爱恶取舍皆得其正而其所推以
四书纂疏 第 141a 页 WYG0201-0071c.png
及人者亦无不得其正是以上下四方以此度之
而莫不截然各得其分若于理有未明而心有未
正则吾之所欲者未必其所当欲吾之所恶者未
必其所当恶乃不察此而遽欲以是为施于人之
准则则其意虽公而事则私是将见其物我相侵
彼此交病而虽庭除之内跬步之间亦且参商矛
盾而不可行矣尚何终身之望哉是以圣贤凡言
恕者又必以忠为本而程子亦言忠恕两言如形
四书纂疏 第 141b 页 WYG0201-0071d.png
与影欲去其一而不可得盖唯忠而后所如之心
始得其正是亦此篇先后本末之意也(语录曰忠是本体恕
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乃是本根中𤼵出枝叶枝叶即是本根○陈氏曰大槩忠恕只是一物就中
截作两片则为二物盖存诸中者既忠则𤼵出外来便是恕应事接物处不恕则是在我者必不十
分真实故𤼵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㡳事便见忠底心)然则君子之学可
不谨其序哉○曰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
下均为推己及人之事而傅之所以释之者一事
自为一说若有不能相通焉者何也曰此以𫝑之
四书纂疏 第 142a 页 WYG0201-0072a.png
远迩事之先后而所施有不同耳实非有异事也
盖必审于接物好恶不偏然后有以正伦理笃恩
义而齐其家其家已齐事皆可法然后有以立标
准胥教诲而治其国其国已治民知兴起然后可
以推己度物举此加彼而平天下此以其远近先
后而施有不同者也然自国以上则治于内者严
密而精详自国以下则治于外者广博而周遍(语录
曰里面事要细密外面事要推阐○愚谓严密周详乃所以为广博周遍之地若治内者疏略而苟
四书纂疏 第 142b 页 WYG0201-0072b.png
简则治外者虽欲广博而周遍其可得哉)亦可见其本末实一物首尾
实一身矣何名为异说哉○曰所谓民之父母者
何也曰君子有絜矩之道故能以己之好恶知民
之好恶又能以民之好恶为己之好恶也夫好其
所好而与之聚之恶其所恶而不以施焉则上之
爱下真犹父母之爱其子矣彼民之亲其上岂不
亦犹子之爱其父母哉(三山陈氏曰父母之于子其所好恶无有不知者体
气同也至于民之好恶其君常有所不知无他制于形体之异耳能絜矩则能以民之心为心而可
四书纂疏 第 143a 页 WYG0201-0072c.png
以父母斯民民亦父母之矣)○曰此所引节南山之诗何也曰
言在尊位者人所观仰不可不谨若人君恣己徇
私不与天下同其好恶则为天下僇如桀纣幽厉
也○曰得众得国失众失国何也曰言能絜矩则
民父母之而得众得国矣不能絜矩则为天下僇
而失众失国矣○曰所谓先慎乎德何也曰上言
有国者不可不谨此言其所谨而当先者尤在于
德也德即所谓明德所以谨之亦曰格物致知诚
四书纂疏 第 143b 页 WYG0201-0072d.png
意正心以脩其身而已矣○曰此其深言务财用
而失民何也曰有德而有人有土则因天分地不
患乎无财用矣然不知本末而无絜矩之心则未
有不争斗其民而施之以劫夺之教者也易大传
曰何以聚人曰财春秋外传曰王人者将以导利而
布之上下者也故财聚于上则民散于下矣财散
于下则民归于上矣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
而入者亦悖而出郑氏以为君有逆命则民有逆
四书纂疏 第 144a 页 WYG0201-0073a.png
辞上贪于利则下人侵畔得其旨矣○曰前既言
命之不易矣此又言命之不常何也曰以天命之
重而致其丁宁之意亦承上文而言之也盖善则
得之者有德而有人之谓也不善则失之者悖入
而悖出之谓也(三山陈氏曰善与不善务德务财之异耳)然则命之不
常乃人之所自为耳可不谨哉(三山陈氏曰命不于常命非天命也
在人而已天命视人心以为去就此理昭然可不畏哉)○曰其引秦誓何也
曰言好善之利及其子孙不好善之害流于后世
四书纂疏 第 144b 页 WYG0201-0073b.png
亦由絜矩与否之异也曰媢疾之人诚可恶矣然
仁人恶之之深至于如此得无疾之己甚之辞耶
曰小人为恶千条万端其可恶者不但媢疾一事
而已仁人不深恶乎彼而独深恶乎此者以其有
害于善人使民不得被其泽而其流祸之长及于
后世而未已也然非杀人于货之盗则罪不至死
故亦放流之而已然又念夫彼此之𫝑虽殊而苦
乐之情则一今此恶人放而不远则其为害虽得
四书纂疏 第 145a 页 WYG0201-0073c.png
不施于此而彼所放之地其民复何罪焉故不敢
以己之所恶施之于人而必远而置之无人之境
以禦魑魅而后已盖不惟保安善人使不蒙其害
亦所以禁伏凶人使不得稔其恶虽因彼之善恶
而有好恶之殊然所以仁之之意亦未尝不行乎
其间也此其为禦乱之术至矣而何致乱之有曰
迸之为屏何也曰古字之通用者多矣汉石刻词
有引尊五美屏四恶者而以尊为遵以屏为迸则
四书纂疏 第 145b 页 WYG0201-0073d.png
其證也曰仁人之能爱人能恶人何也曰仁人者
私欲不萌而天下之公在我是以是非不谬而举
措得宜也曰命之为慢与其为怠也孰得曰大凡
疑义所以决之不过乎义理文𫝑事證三者而已
今此二字欲以义理文𫝑决之则皆通欲以事證
决之则无考盖不可以深求矣若使其于义理事
实之大者有所乡背而不可以不䆒犹当视其缓
急以为先后况于此等字既两通而于事义无大
四书纂疏 第 146a 页 WYG0201-0074a.png
得失则亦何必苦心极力以求之徒费日而无所
益乎以是而推他亦皆可见矣曰好善恶恶人之
性然也有拂人之性者何哉曰不仁之人阿党媢
疾有以陷溺其心是以其所好恶戾于常性如此
与民之父母能好恶人者正相反使其能胜私而
絜矩则不至于是矣○曰忠信骄泰之所以为得
失者何也曰忠信者尽己之心而不违于物絜矩
之本也骄泰则恣己徇私以人从欲不得与人同
四书纂疏 第 146b 页 WYG0201-0074b.png
好恶矣(陈氏曰得失之道惟在于忠信骄泰二者之间尽己之心而不违乎物故好恶与人
同能絜矩者也骄矜侈泰之人任己自恣好恶不与人同不能絜矩者也骄泰与忠信相反)○曰
上文深陈财用之失民矣此复言生财之道何也
曰此所谓有土而有财者也夫洪范八政食货为
先子贡问政而夫子告之亦以足食为首盖生民
之道不可一日而无者圣人岂轻之哉特以为国
者以利为利则必至于剥民以自奉而有悖出之
祸故深言其害以为戒耳至于崇本节用有国之
四书纂疏 第 147a 页 WYG0201-0074c.png
常政所以厚下而足民者则固未尝废也吕氏之
说得其旨矣有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孟子曰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正此意也然孟子所谓政事
则所以告齐梁之君使之制民之产者是已岂若
后世头会箕敛厉民自养之云哉(真氏曰近世所谓善理财者何
其懵乎此也元元己病而科敛日兴不知皮将尽而毛亡所傅也出新巧以笼愚民苟邀倍称之入
不知朝四暮三之亡益也孟子曰我能为君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曰仁
者以财𤼵身不仁者以身𤼵财何也曰仁者不私
四书纂疏 第 147b 页 WYG0201-0074d.png
其有故财散民聚而身尊不仁者惟利是图故捐
身贾祸以崇货也(陈氏曰仁人财与民共所以得民而身自尊矣不仁之人惟知
有财不知有身虽能聚敛其财而身反蹈于危亡矣)然亦即财货而以其效
言之尔非谓仁者真有以财𤼵身之意也(愚谓仁人本无
计效之意而效自至)曰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何也曰上好
仁则下好义矣下好义则事有终矣事有终则为
君者安富尊荣而府库之财可长保矣此以财𤼵
身之效也上不好仁则下不好义下不好义则其
四书纂疏 第 148a 页 WYG0201-0075a.png
事不终是将为天下僇之不暇而况府库之财又
岂得为吾之财乎若商纣以自焚而起钜桥鹿台
之财德宗以出走而丰琼林大盈之积皆以身𤼵
财之效也(愚谓财在天下本流通之物下之供上在九贡九职自有常数岂容取之无义
专利自私而为一己之藏乎若纣有钜桥之粟鹿台之财而终于自焚德宗横敛于民泾原军士闻
琼林大盈金帛盈溢相与取之其事之不终直至于此吁可戒㦲)曰其引孟献子
之言何也曰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既己食君之禄而享民之奉矣则不当复与之争
四书纂疏 第 148b 页 WYG0201-0075b.png
此公仪子所以拔园葵去织妇而董子因有与之
齿者去其角傅之翼者两其足之喻皆絜矩之义
也聚敛之臣剥民之膏血以奉上而民被其殃盗
臣窃君之府库以自私而祸不及下(陈氏曰聚敛之臣是横取
民之财盗臣是盗己府库之私财盗臣祸未及民聚敛则祸及于民矣)仁者之心至
诚恻怛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所以与其
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亦絜矩之义也昔孔子以
臧文仲之妾织蒲而直斥其不仁以冉求聚敛于
四书纂疏 第 149a 页 WYG0201-0075c.png
季氏而欲鸣鼓以声其罪以圣人之宏大兼容温
良博爱而所以责二子者疾痛深切不少假借如
此其意亦可见矣(三山陈氏曰织纴亦俭矣而君子疾之以其主于利也冉求之
聚敛未必有后世掊克之事但聚敛藏于季氏之家而不能布之于下则圣人疾而欲攻之况剥民
力以自富乎)○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何也曰以
利为利则上下交征不夺不厌以义为利则不遗
其亲不后其君盖惟义之安而自无所不利矣程
子曰圣人以义为利义之所安即利之所在正谓
四书纂疏 第 149b 页 WYG0201-0075d.png
此也(语录曰惟义之安则自无不利矣○问只是当然而然便安否曰是只万物皆得其分便
是利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何利如之这利字即易所谓利者义之和
利便是义之和处)孟子分别义利拔本塞原之意其傅盖
亦出于此云(语录曰如秦𤼵闾左之戍也是利堕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北筑长城皆是
自要他利利不必专指财利所以孟子从头截断)○曰此其言菑害并至
无如之何何也曰怨己结于民心则非一朝一夕
之可解矣圣贤深探其实而极言之欲人有以审
于未然而不为无及于事之悔也以此为防人犹
四书纂疏 第 150a 页 WYG0201-0076a.png
有用桑羊孔仅宇文融杨矜陈京裴延龄之徒以
败其国者故陆宣公之言曰民者邦之本财者民
之心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凋瘁而根
柢蹶拔矣吕正献公之言曰小人聚敛以佐人主
之欲人主不悟以为有利于国而不知其终为害
也赏其纳忠而不知其大不忠也嘉其任怨而不
知其怨归于上也呜呼若二公之言则可谓深得
此章之指者矣有国家者可不监哉(愚谓兴利之臣不过以聚
四书纂疏 第 150b 页 WYG0201-0076b.png
敛为长策以掊克为匪躬惟求取媚于上而不顾结怨于下人主以其奉己之欲悦而宠之不知其
失民心而蠹国脉菑害并至匪一朝一夕之可解有必然之理者此桑羊之徒所以误人之天下国
家至于极也陆吕二公之言可谓当矣如司马公辟善理财者不加赋之说则亦所当知其言曰天
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此古今之至言也后世之臣有
以言利媒人主者其尚以大学此章之指与三君子之言察之)○曰此章之文程
子多所更定而子独以旧文为正者何也曰此章
之义博故傅言之详然其实则不过好恶义利之
两端而已但以欲致其详故所言己足而复更端
四书纂疏 第 151a 页 WYG0201-0076c.png
以广其意是以二义相循间见层出有似于易置
而错陈耳然徐而考之则其端绪接续脉络贯通
而丁宁反复为人深切之意又自别见于言外不
可易也必欲二说中判以类相从自始至终画为
两节则其界辨虽若有馀而意味或反不足此不
可不察也


四书纂疏 第 151b 页 WYG0201-0076d.png

















  大学纂疏

四书纂疏 第 152a 页 WYG0201-0077a.png
  中庸纂疏原序

  予既为赵君序大学章句疏矣赵君又疏中庸章句以
胥教诲呜呼士惟无志则已苟有志焉则何书之不可
读也予至是益叹赵君之用工何其专而工夫至到文
理密察又何其不苟也然尝伏读中庸章句之书因有
以见孔门传授之正本朝诸子解说之详矣盖自皇王
以来继天立极丁宁告戒不出是道今观尧之告舜则
曰允执其中舜之命禹则曰人心道心汤之诰民则曰
四书纂疏 第 152b 页 WYG0201-0077b.png
民有常性武之誓师则曰人为物灵以至成王之言生
厚尹吉甫之言秉彝刘子之言天地中世之相去有久
近而圣贤之言先后一揆未尝少殊也吾夫子生于春
秋之世虽不得其位而为往圣继绝学几若过于有位
者越是时朝夕讲贯则又有颜子曾子见而知之再传
而复得孔子之孙子思则又闻而知之子思子又惧此
道之失其传也乃推本古先圣人之意而质以平日所
闻父师之言作为是书以诏来世若有不能自已者焉
四书纂疏 第 153a 页 WYG0201-0077c.png
此作书之本义也自是而后又再传而为孟氏孟氏殁
此道寥寥千五百年至我朝而濂溪周子者出始得所
传之要以著于篇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遗旨而发挥
之然明道不及为书伊川虽为书又心不嗛意而火之
今所传者特其门人所记平居问答之辞而横渠张子
若谢氏尹氏亦皆记其语之及此者耳惟吕氏游氏杨
氏侯氏则有成书然或过于高或邻于浅或语多差失
或意转支离或背其师说或入于释氏具见于石君子
四书纂疏 第 153b 页 WYG0201-0077d.png
重所编新安朱文公有忧之乃沈潜反复考其异会其
同参考究极以审订之著为章句一篇既又删石氏编
次繁乱之语名曰辑略记尝所论辩去取之意名曰或
问以附其后然后中庸之旨始大白于天下可谓至矣
尽矣今赵君又纂文公文集语录及诸高弟言及章句
者而益之以己见至于或问则取其评论诸子之说而
附注之是亦文公之意也学者观乎此而有意于深造
则群言萃于一编易以参订既有以见文公取舍折衷
四书纂疏 第 154a 页 WYG0201-0078a.png
之详又有以见门人讲明论辩之当俟其首尾该贯义
理充足而后学中庸焉则得尺吾尺得寸吾寸虽远可
近虽高可升而所自得者多矣不宁惟是厥既知之又
将以其所知者而见之素履实践焉则知与行互相发
见岂不能为圣为贤乎然则纂疏之作虽出于编辑之
属而发明中庸大义将以迪民彝厚世教也岂训诂云
乎哉宝祐四年十一月吉日陵阳牟子才序

四书纂疏 第 154b 页 WYG0201-0078b.png

















四书纂疏 第 155a 页 WYG0201-0079a.png
  读中庸章句纲领

  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书岂可以章句求
哉然学者之于经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朱子
文集)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对说将来直是整齐某旧读中庸
以为子思做又时复有个子曰字读得熟后方见得
是子思参夫子之说著为此书自是沈潜反覆遂渐
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摆布得来直恁么细密(朱子语录
四书纂疏 第 155b 页 WYG0201-0079b.png
○黄氏曰中庸与他书不同如论语是一章说一事大学亦然中庸则成大片段须是滚读方知首尾然
后逐段解释则理通矣今莫若且以中庸滚读以章句子细一一玩味然后首尾贯通○三山陈氏曰中
庸三十三章其血脉贯通之处朱子既为之章句又撮其宏纲如言某章是援引先圣之言某章是子思
发明之说具有次序)

  中庸看得甚精章句大槩已改定多

  中庸全在章句其或问中皆是辨诸家说恐未必是(语录
○又曰中庸或问亦有未满意处如评论诸说处尚多觕)

  问中庸编集得如何曰便是难说缘前辈诸公说得多
四书纂疏 第 156a 页 WYG0201-0079c.png
了其间尽有差舛处又不欲尽剥难他底所以难下
手不比大学都未曾有人说(语录○黄氏曰中庸自是难看石氏所集诸家
说尤乱杂未易晓须是胸中有权衡尺度方始看得分明今骤取而读之精神已先为所乱却不若子细
将章句研究令十分通晓俟首尾该贯后却取而观之可也)




四书纂疏 第 156b 页 WYG0201-0079d.png




















四书纂疏 第 157a 页 WYG0201-0080a.png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朱子
文集曰曾子学于孔子而得其传子思又学于曾子而得其所传于孔子者既而惧夫传之久远而或失其真
也于是推本所传之意质以所闻之言更相反覆作为此书)盖自上古神圣继天立
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
之所以授舜也(朱子语录曰中只是个恰好厎道理允信也是真个执得尧当时告舜只说这
一句是舜已晓得那个了所以不复更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语录曰舜禹相传只就这心上理会也只在日用动
四书纂疏 第 157b 页 WYG0201-0080b.png
静之间求之不是去虚空中讨一个物事来)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
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
几也(语录曰舜告禹又添得三句是舜说得又较子细这三句是允执厥中以前事是舜教禹做工夫处
便是怕那禹尚未晓得故恁地说○叶氏曰尧只说一语至舜演为三言舜之意以为必言其所以微所以危
必精必一而后可以执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语录曰虚
灵自是心之本体知觉便是心之德○又曰所以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
此抑气之为耶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得
这膏脂便有许多光焰曰心之发处是气否曰也只是知觉)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
四书纂疏 第 158a 页 WYG0201-0080c.png
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文集曰如饥饱寒燠之类皆生于吾之血气形
体而他人无与马所谓私也亦未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耳○语录曰问形气是口耳鼻目四肢之属曰
固是问如此则未可便谓之私欲曰但此数件事属自家体段上便是私有底物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便有
个私底根本○或以形气之私为未安曰私即是恶谓之上智不能无可乎真氏曰私者犹言我之所独耳今
人言私亲私恩之类是也其可谓之恶乎又问六经中曾有谓私非恶者否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献豜于公
言私其豵如此类以恶言之可乎)或原于性命之正(文集曰天生此民时便已是命他以
此性了)
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语录曰人心惟危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
于声厎道心是知觉义理厎○又曰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
四书纂疏 第 158b 页 WYG0201-0080d.png
道心○陈氏曰人得天地之理为性得天地之气为体理与气合方成个心有个虚灵知觉便是身之所以为
主宰处然虚灵知觉有从理而发者有从气而发者又各不同也)是以或危殆而不安
(语录曰危者欲陷而未陷之辞○又曰危未便是不好只是危险在欲堕未堕之间耳○陈氏曰人心方是就
此躯壳上平说未是不好厎物但此心最臲卼不安易流于不好故谓之危如饥思食渴思饮此由形体而发
人心也因而饮食未害也若穷口腹之欲便陷矣)或微妙而难见耳(语录曰微者难明有
时发见些子使自家见得有时又不见了○陈氏曰道心专是就理义上说但此心本无形状至幽隐而难见
故谓之微如嘑尔蹴尔嗟来等食皆不肯食此由理义而发道心也若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则于理甚隐
至为难知非贤哲莫能识之)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
四书纂疏 第 159a 页 WYG0201-0081a.png
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语录曰道心是义理上发
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出来厎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恻隐之心是
○问既云上智何以更有人心曰掐著痛抓著痒此非人心而何人自有人心道心一个生于血气一个生于
理饥寒痛痒此人心恻隐羞恶是非辞逊此道心也虽上知亦同)二者杂于方寸之间
(陈氏曰二者在方寸间本自不相紊乱○又曰二者无日无时不发见呈露非是判然为二物不相交涉只在
人识别之)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
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文集曰人心之危者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
之奥也心则一也以正不正而异其名耳)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语录
四书纂疏 第 159b 页 WYG0201-0081b.png
曰精是精察分明○又曰是识别得人心道心○陈氏曰要分别二者界分分明不相混杂)一则守
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语录曰一是要守得不离○陈氏曰专守道心之正而无以人
心二之)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
人心每听命焉(语录曰有道心则人心为之节制人心皆道心也○又曰道心是义理之心可
以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据以为准者也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
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如子路食于孔悝之类此不可食者又如父之慈其子子之孝其父常
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苟父一虐其子则子必很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惟舜则不然虽其父欲
杀之而舜之孝则未尝习此道心也故当使人心每听道心之区处方可○问人心可无否曰如何无得但以
四书纂疏 第 160a 页 WYG0201-0081c.png
道心为主而人心每听命焉耳)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
不及之差矣(文集曰不待择于过不及之间而自然无不中矣○陈氏曰如此则日月之间无往
而非中凡声之所发便合律身之所行便合度凡由人心而出者莫非道心之流行)夫尧舜禹天
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
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
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陈氏曰此是大纲目处尧舜禹之所以传授天下皆
是此道理)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
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
四书纂疏 第 160b 页 WYG0201-0081d.png
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
尧舜者(孟子集注曰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
哉)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
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
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
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
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
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
四书纂疏 第 161a 页 WYG0201-0082a.png
也(语录曰性是心之道理)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语录曰择善即
惟精固执即惟一)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语录曰时中是无过不及
厎中执中亦然)世之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
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
以承先圣之统(愚谓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如道性善原于天命之谓性也所谓存心收放心
乃致中也充广其仁义之心则致和也至于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一章其义悉本于中庸尤足以见渊
源之所自)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
四书纂疏 第 161b 页 WYG0201-0082b.png
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
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语录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极相似处只是说得来别须
是看得他那弥近理而大乱真处始得○陈氏曰弥近理而大乱真甚相似而绝不同也然非物格知至理明
义精者不足以识破)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
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
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
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
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
四书纂疏 第 162a 页 WYG0201-0082c.png
明而微言未析(文集曰明道不及为书世传陈忠肃公所序者乃吕氏所著别本也伊川虽尝
言中庸已成书然亦不传于学者或以问和靖尹公则曰先生自以不满其意而火之矣二夫子既皆无书故
今所传特出于门人记其平居问答之辞)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
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文集
曰唯吕氏游氏杨氏侯氏为有成书若谢氏尹氏则亦或记其语之及此者耳又皆别自为编或颇杂出他记)
熹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
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
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
四书纂疏 第 162b 页 WYG0201-0082d.png
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
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
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
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
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