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0718-0505c.png

御定孝经衍义卷四十五
天子之孝
法祖宗
(臣/)按一王之兴必原本于祖功宗德如后稷公刘
之遗训豳风犹传述者是也开基之始作则垂宪
贻于后王如六官之典传久虽小有更革而大故
相沿不变者也盖祖宗之于子孙君亲临之矣其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0718-0505d.png

承也故广敬之道在法祖宗
书五子之歌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
见是图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
何不敬
蔡沈曰五章非尽述皇祖之训然其先后终始互相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0718-0506a.png

(臣/)按五子作歌首述大禹之戒在于勤民盖祖宗
之仁心仁政未有不以民事为亟者也其下四篇
丁宁反复而皆本诸此矣
太甲若虞(虞/人)机(弩/牙)张往省括(矢/括)于度(法/度)则释(发/也)钦厥止
率乃祖攸行
孔安国传曰止谓行所安止君止于仁子止于孝
陈栎曰罔不祇肃汤之敬也钦厥止率乃祖攸行勉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0718-0506b.png

(臣/)按伊训太甲咸有一德皆伊尹之所以训嗣王
者始终勉之尽敬以法祖而已伊训作于太甲未
有过之先也史臣序述其奉嗣王祗见厥祖乃明
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而以三风十愆为戒篇
之将终又称嗣王而告之曰祇厥身念哉孔传曰
言当敬身念祖德也此时太甲之不德未著而篇
末乃以坠失宗庙为戒其辞严矣大甲上篇作于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0718-0506c.png

责之矣复婉其辞而取喻于虞人之射既张其机
必省括于度而后发以见天下之事亦莫不各有
其度义理之所当止即其度也而烈祖之所行皆
义理之所当止者也中篇作于悔过之初既喜幸
其然而复曰王懋乃德视乃祖烈无时豫怠是始
终欲其视烈祖为准的也而又明言曰奉先思孝
盖思孝则不敢违其祖矣下篇作于改过之后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0718-0506d.png

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鉴兹哉亦欲其
鉴视先王而懋敬厥德也咸有一德作于致仕告
归之日一篇之中反覆陈戒欲其德之精纯诚一
法先王以绥天禄总不出乎钦厥止率乃祖攸行
二句之义而称烈祖称先王皆言其止之度言视
言思言鉴皆所以为省先后数十百言省括于度
之喻亦足以贯之矣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0718-0507a.png

蔡沈传曰言德虽造于罔觉而法必鉴于先王先王
之成法者子孙之所当守者也孟子言遵先王之法
而过者未之有也亦此意
(臣/)按此傅说与高宗论学而亦以法祖宗为要归
也前言学古训则云有获此言鉴先王则云无愆
盖学古训是明其理鉴先王是善其事理者古今
之所同故二典三谟所载皆修身治天下之要学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0718-0507b.png

下推而行之以尽其利则有祖宗之典章法度在
为子孙者所当世守必体䆒力行非但不得而废
坠与不得而纷更已也说之意盖以为圣敬日跻
事事如乃祖成汤而后所谓无愆者仅乃得之尔
洛诰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
孔颖达疏曰正父谓武王言其德故称正父厚次序
汝正父之道而行之令其为武王之政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0718-0507c.png

陈栎曰作周恭先为周家恭敬之王之先以恭而率
先后之为王者也
(臣/)按正父犹易家人言严君大诰言厥考翼也笃
叙所以致其敬也周公居摄笃厚次序武王之道
天下皆奉而行之矣今成王往新邑亦能笃厚次
序武王之道如公居摄之时则天下不敢废弃王
命常奉而行之也公因王之留已而又言王当治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0718-0507d.png

为周家恭敬之王后世所推先盖戒成王使为善
政而后王崇重之是正父之后复有正父犹诗人
言君子既孝而嗣子又孝也
无逸周公曰呜呼我闻古之人犹胥(相/也)训告胥保惠(顺/也)
胥教诲民无或胥诪(诳/也)张(诞/也)为幻(变名易实以/眩观者曰幻)此厥不
听人乃训之(言于古人之事而/不听信人乃法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正/法)
也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0718-0508a.png

如省刑罚以重民命民之所便也而君之残酷者则
必变乱之如薄赋敛以厚民生民之所便也而君之
贪侈者则必变乱之厥心违怨者怨之蓄于中也厥
口诅祝者怨之形于外也为人上而使民心口交怨
其国不危者未之有也此盖治乱存亡之机故周公
恳恳言之
(臣/)按人主率由旧章用咸和万民必中正之臣训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0718-0508b.png

邪人佞人训之也中正之臣辅其主以严恭寅畏
邪佞之臣导其主以逸豫耽乐其道相反也文武
之政布在方策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省刑薄敛乃
其大者垂之后世以为正法贤明之君听用中正
之臣而遵守之世之所以治且安也愚闇之君信
任邪佞之人而变更之世之所以乱且危也无逸
所以分别此二者之善恶以戒嗣王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0718-0508c.png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
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诗序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
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臣/)按诗之变风以下泉终而即次之以豳风盖变
之终即治之始也故程颐于剥之上九硕果不食
之象以为类下泉之诗盖剥则必复七月所以次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0718-0508d.png

一阳之复而其勤爱百姓习之艰难实足以为祈
天永命之本后之子孙有天下而世守勿失斯即
保泰之道也
大雅绵(篇/名)其一章曰绵绵(不绝/貌)瓜瓞(瓜大瓞小/先小后大)民之初
生自土沮漆(二水/名)古公(号/也)亶父(名/也)陶复(重/窑)陶穴(土/室)未有
家室
(臣/)按绵之诗一章言在豳二章言至岐三章言定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0718-0509a.png

室七章言作门社八章九章乃言文王兴之事首
章言未有室家而周公作鸱鸮之诗亦曰予未有
室家在绵则庆幸其有而云未有在鸱鸮则危失
其有而云未有其为推本祖烈训戒后人之心一
也周原契龟固为兴王之兆而其制度之善亦为
后世所因如立皋门后遂为天子之郭门立应门
后遂为天子之正门立冢土后遂为天子之大社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8b 页 WYG0718-0509b.png

下武(篇/名)小序曰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
先人之功焉
孔颖达疏曰经六章皆言武王益有明知配先人之
道成其孝思继嗣祖考之迹
其五章曰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郑康成注曰来勤也武王能明此勤行进于善道戒
慎其祖考所履践之迹美其终成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0718-0509c.png

践祖考之迹虽创制显庸改玉更步不足为武王
铺张然则开创之初固无事不取法于祖宗也而
况于继体守文之主乎
文王有声(篇/名)其八章曰丰水有芑(草/也)武王岂不仕(事/也)诒
厥孙(去声/顺也)谋以燕(安/也)翼(敬/也)子(成王/也)武王烝哉
(臣/)按诗人言丰水无情之物犹以润泽而生芑菜
为己事祖宗之恩泽及后人其情至无已也武王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9b 页 WYG0718-0509d.png

事行之则必顺天下之心子孙敬事能遵用其道
则得安也必言敬事者若子孙不敬则不能行之
不能行则不得安故安敬并言之
嘉乐(篇/名)其二章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郑康成注曰成王之令德不过误不遗失循用旧典
之文章谓周公之礼法
谢枋得曰不愆则无聪明乱旧章之过不忘则常有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0718-0510a.png

彭执中曰率由旧章如春秋之时晋侯请隧襄王以
王章而不许鲁灾命藏象魏而季武子以为旧章不
可忘盖成王周公制礼作乐秩然成章传之万世可
以遵守
(臣/)按成王时之所谓旧章当谓显承其祖考者是
也文谟武烈子孙千亿固宜勿替引之然文王大
统未集武王君天下之日浅未遑制礼作乐之事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0718-0510b.png

以此礼授之盖周公本文王之意而为是六官之
典在成王当日亦不过目前行事而诗人遂谓之
旧章者其精心厚意万世常新而让德于天让善
于亲则以为此乃文武之大经古昔之典刑故谓
之旧章也成王有嘉乐之令德而率循之以宜于
人民岂其复有过误遗失而诗人则以惟其如是
仅乃得之盖虽公尸所告亦无溢美之词也观彭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0718-0510c.png

又可以知春秋之法即周官之典周官之典即文
武之政当夫子未笔削之先而韩宣子见鲁春秋
以为周礼在是曰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
王也况又经化工之笔乎然则春秋之所取皆法
祖宗之事春秋所讥皆不法祖宗之事如左氏所
断礼也非礼也礼即周公之礼也夫
御定孝经衍义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0718-0510d.png

御定孝经衍义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