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718-015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四
  衍教所由生之义
   礼
 仪礼
  贾公彦注疏序曰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
  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致太平之书周礼为末仪礼
  为本本则难明末则易晓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718-0154d.png
   (臣/)按先王之治天下以至易简者立其体以至周
   详者达其用夫天秩天序人纲人纪其间曲为之
   防事为之制而三千三百教大备矣秦火之后高
   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冠昏丧祭乡相见与夫聘觐
   燕射之仪文固不甚害于当时之诸侯其籍未尽
   去而春秋以来犹有行之者学士大夫习其传者
   至汉初而犹在其书乂蚤出则诸儒之附益盖寡
   于诸侯所去之籍及秦煨烬之馀或千百之什一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718-0155a.png
  也昔者朱熹有劄子乞脩三礼断以仪礼为本经
  而以礼记为其义说更欲杂取诸经史诸儒之说
  附本经之下而惜乎其未卒业也论者曰昔赵简
  子见仪而谓之礼韩宣子聘鲁见易象与春秋而
  叹曰周礼在鲁是礼之旧经已亡今之周官非古
  书也其仪文之曲折有随世损益者圣人复起将
  必就今礼而去其太甚而十七篇者虽在盖无所
  用诸呜呼斯诚不足与言礼者矣唐之开元(开元/礼)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718-0155b.png
  宋之开宝(开宝/礼)非不盛行于一时者其治乱得失
  视古为何如(臣/)尝读宋臣曾巩礼阁新仪序而爱
  其言曰礼者其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
  动视听之閒善乎得先王制礼之精意者矣又尝
  爱张载之言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事之非
  仁也可谓深于学礼者矣夫此仪礼之十七篇者
  以五礼言之嘉礼七宾礼三凶礼四吉礼三而无
  军礼以目录次第考之士冠礼士二十而冠之礼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718-0155c.png
  也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也士相见礼士之职位相
  亲始承挚相见之礼也乡饮酒礼诸侯之乡大夫
  宾贤之礼也乡射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
  序之礼也燕礼诸侯燕饮群臣之礼也大射诸侯
  将祭与群臣大射之礼也聘礼诸侯使卿相问之
  礼也公食大夫主国以礼食小聘大夫之礼觐礼
  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也丧服子夏传自天子以下
  丧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也士丧礼自始死至既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718-0155d.png
  殡之礼也既夕士丧礼之下篇也特豕馈食士虞
  礼也特牲馈食诸侯之士祭祖祢之礼也少牢馈
  食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也有司彻上大夫
  既祭傧尸于堂之礼也统而论之人道始于昏冠
  父子著代莫先于此矣始以职相见有君臣朋友
  之义矣乡射乡饮正齿位宾贤能贵贵长长贤贤
  之义矣燕射聘觐诸侯上尊天子旁属与国下逮
  群臣之义矣丧服士丧礼士虞礼人道之终大夫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718-0156a.png
  士之祭礼三所以报本反始者加详矣呜呼先王
  所以教民亲爱恭敬辞让而无淫佚惰慢之心焉
  此物此志也诚使行之今日不过其服物器用如
  玄酒醴酒鸾刀割刀贵本亲用之不同耳岂无所
  用之哉夫先王之世人之周旋进反于其閒亦必
  有不苟然者(臣/)且即子太叔告简子之言思之其
  所谓天经地义乃夫子孝经之文则必以则天因
  地者为制礼之本明矣三百以为纲三千以为目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718-0156b.png
  纲举目张皆在一书之中也而顾以是为仪也非
  礼也(臣/)有以知其必不然矣夫礼之行也天下之
  人但知顺先王之教而已小大由之而或未知夫
  形而上者之在其中也故其后知礼意者少而习
  其仪者亦不敢侈然自外于规矩绳墨之外所得
  为已多也故谓礼之旧经已尽亡者(臣/)亦未敢以
  为未必然也(臣/)以为周礼者周之治典如今之六
  部条例前朝之会典是也虽其后或有所更定非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718-0156c.png
  尽出于周公之笔而亦有非后人所能为者然其
  閒惟宗伯所掌悉是礼文司徒教典亦有五礼若
  如汉儒之说遂以三百六十属当经礼三百之数
  恐亦未必然也盖所以施教之法于周礼为已详
  而垂教之文惟仪礼为密矣惜乎其存者止十七
  篇也贾公彦以周礼为末仪礼为本得之矣夫本
  也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曾巩所谓性
  张载所谓仁也以此十七篇者行乎父子君臣长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718-0156d.png
  幼夫妇朋友之际学者于是乎周旋进反于其閒
  无失坠焉庶乎可矣更欲舍是而求其本亦无有
  也(臣/)故于是书中节取数条或行礼者之辞或记
  礼者之意在于述先王之教所以正秩叙明典礼
  之著者其他或各以类摭入而总论之如此
士冠礼(童子任职居士位年二十而冠/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 筮于庙(古庙/字)

 郑康成注曰筮者以蓍问日吉凶于易也冠必筮日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718-0157a.png
 于庙门者重以成人之礼成子孙也
 贾公彦释曰案冠义云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
 事所以重礼是筮日为重礼之事也冠义又云古者
 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
 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
 祖也是成人之礼成子孙也此经惟论父子兄弟不
 言祖孙郑兼言孙者家事统于尊若祖在则为冠主
 故兼孙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718-0157b.png
始加(缁布/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首/也)服弃尔幼志顺尔
成德(案冠义既冠责以父子君/臣长幼之礼皆成人之德)寿考惟祺(祥/也)介尔景福
(介景皆/大也)再加(皮/弁)曰吉月令辰乃申(重/也)尔服敬尔威仪淑
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胡犹遐/也远也)三加(爵/弁)曰以岁之
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黄黄/发也)
(耇老/寿也)无疆受天之庆醴辞(醴宾以壹/献之礼)曰甘醴惟厚嘉荐
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长有/令名)
(若不醴则/醮用酒)曰旨酒既清嘉荐亶(诚/也)时始加元服兄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718-0157c.png
具来孝友时(是/也)(至/也)永以保之再醮曰旨酒既湑(清/也)
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三醮
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陈列/之貌)咸加尔服肴升折俎(体解/节折)
(而登之/于俎也)承天之庆受福无疆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
日昭告尔字爰字孔(甚/也)嘉髦(俊/也)士攸宜宜之于假(于犹/为也)
(假大也宜之/是为大矣)永受保之
记冠义(经所不备/记又言之)适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
有成也三加弥尊谕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天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718-0157d.png
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二句仪/礼文)
 贾公彦释曰此记者见天子元子冠时亦依士冠礼
 故于此兼记之也天子之元子虽四加与十二而冠
 其行事犹依士礼也故云犹士也元子尚不得生而
 贵则天下之人亦无生而贵者也天子之元子冠时
 行士礼后继世为天子自馀天下之人从微至著皆
 由下升也
  (臣/)按父兄所以爱子弟之心如是其至也古者二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718-0158a.png
  十曰弱冠盖其入大学已五年矣其于孝友之行
  必有可观在三年大比之后既以三物升之司徒
  而以童子任职居士位矣于是乎筮日筮宾而冠
  之而字之尊其事而不敢擅而以先祖临之其加
  醮字之辞无非欲其去童稚之心而有成人之德
  盖本先祖之心所欲成其子孙者然也乃其所谓
  承休受福者则曰孝友时格而巳尔雅曰善父母
  为孝善兄弟为友不言善事父母兄弟者明诸行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718-0158b.png
  周备而父兄善之也此初醮之辞所为勖也既冠
  之后遍见于族姻僚友乡之先生者亦必有善言
  以相勖也则古人之所以敦行不怠以成其身者
  虽其德性之善亦父兄之教使之然也后世冠礼
  之废久矣童子有芄兰之刺(卫风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言此成人之佩)
  (非童子/之饰也)而成人者复不思勉勉于孝恭之德以贻
  父母令名积习成风遂至于寡廉鲜耻不免亏体
  辱亲盖非子弟之过抑亦司教者之责云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718-0158c.png
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舅姑入于室妇盥馈
  (臣/)按注云妇道既成成以孝养盖昏之明日既见
  于舅姑即以孝养为职也
记士昏礼 某有先人之礼
  (臣/)按此一句纳采纳吉纳徵皆称之者父母生之
  续莫大焉今将成生续之道所以顺先典也主人
  醴从者亦重(平/声)称之者以先祖遗体许人以适他
  族故重之也婿之父妇之父咸以先人为辞亦犹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718-0158d.png
  冠礼之筮于庙门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者矣此
  亦孝子之以生存事其亲也
父醮子命之辞曰往迎尔相(助/也)承我宗事(宗庙/之事)勖帅以
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勖勉也勉帅妇道以敬其为先/妣之嗣谓妇人入室使之代姑)
(祭也若犹女也女之/行则当有常深戒之)子曰诺惟恐弗堪不敢忘命 父
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舅姑之/教命)母施衿结
(佩/中)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谓姑命/妇之事)庶母及门内施
(鞶囊也女鞶丝盛帨/中之属以供事舅姑)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718-0159a.png
听宗(尊/也)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母施衿结/帨庶母示)
(之衿鞶皆托/戒使识之也)
  (臣/)按婿之父女之父母皆有戒命之辞此正始之
  道为夫若妇各思其父母之言可以永终矣故曰
  众之本教曰孝
士相见之礼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
(毋音无/下同)改众皆若是
 郑康成注曰始视面谓观其颜色可传言未也中视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718-0159b.png
 抱容其思之且为敬也卒视面察其纳己言否也毋
 改谓传言见答应之閒当正容体以待之毋自变动
 为解惰不虚心也众谓诸卿大夫同在此者皆若是
 之仪无异也
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
 贾公彦释曰案曲礼大夫之臣视大夫得视面不得
 游目士之臣视士得旁游目今子视父应与视君同
 不上于袷与士大夫同者以子于父主孝不主敬所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718-0159c.png
 视广者因视安否何如也
  (臣/)按此因记士相见之礼而及臣子与君父言语
  之仪君臣主敬故寻常则视不上于袷于君言乃
  得视面也父子则严生于亲者也故不同于视君
  之不上于袷而同于士之臣视士得以游目也游
  目则所视者广故可以观父之安否何如此见爱
  亲之心无适不然而先王制礼所因者本也
乡饮酒之礼(诸侯之卿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于五礼属嘉礼)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718-0159d.png
 主人就先生而谋宾介
 郑康成注曰主人谓诸侯之卿大夫也先生乡中致
 仕者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
 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恒知乡人之贤者是以大夫
 就而谋之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而与
 之饮酒是亦将献之以礼礼宾之也
以告于先生君子可也
 贾公彦释曰案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此先生老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718-0160a.png
 人教学者故云先生不以筋力为礼于是可以来也
  (臣/)按此宾贤之礼三年正月一行非党正每岁以
  礼属民而饮于序也故篇中无正齿位之事若正
  齿位则此先生君子与于行礼者矣此经始则就
  而谋之行礼之明日则告之者非先生遂不能以
  筋力为礼也所兴之贤能为先生之弟子先生若
  来则不得俨然为宾介也礼成之后告于先生羞
  惟所有徵惟所欲以顺适老人之意先生之教于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718-0160b.png
  高年有德者非惟敬之而且为之委曲以奉承之
  如此故曰贵老为其近于父也
聘礼(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小聘使大夫) 若有献则曰某君
之赐也君其以赐乎(所献之物谦不当君/意其以赐臣下乎)
 郑康成注曰大夫出反必献忠孝也
 贾公彦释曰案曲礼云大夫私行出疆反必有献此
 以公聘出疆反亦有献此以入己之物献于君者忠
 孝也事君言忠事父言孝献君忠也而兼言孝者忠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718-0160c.png
 臣出孝子之门故连言孝也
  (臣/)按君臣之分莫严于古礼而君臣之情亦非后
  世所能及反必有献以爱亲之心爱君也
赐饔唯羹饪筮一尸若昭若穆
 郑康成注曰羹饪为饪一牢也肉谓之羹唯是祭其
 先大礼之盛者也筮尸若昭若穆父在则祭祖父卒
 则祭祢腥饩不祭则士介不祭士之初行不释币于
 祢不祭可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718-0160d.png
 贾公彦释曰古者天子诸侯行载庙木主大夫虽无
 木主亦以币帛主其神是以受主国饔饩筮尸祭然
 后食之尊神以求福故也昭穆言若者以其昭穆不
 定故言若也上介饔饩三牢则饪腥饩三者皆有士
 介四人皆饩大牢无饪可祭故知士介不祭也
仆为祝祝曰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皇考
某子
 贾公彦释曰孝孙孝子皇祖皇考以其不定故两言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718-0161a.png
 若昭若穆亦两言之仆为祝者大夫之臣摄官也
  (臣/)按此聘使也其受命也则释币于祢而后行何
  也出必告则礼然也于主国之饔饩也荐之而后
  食孝子思亲之心无日无之也先王制礼教之以
  劳于王事之时而得致其享祀之诚焉饔饩三牢则
  饪腥饩皆有唯饪为大礼之盛故以登其先无饪
  则不祭此士介之初行所以亦不释币于祢庙也
  其祝则以家臣摄官而祭器则假于主国之大夫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718-0161b.png
  其祭讫归胙则及于掌视车马之人盖其行礼不
  敢苟且而先祖之惠必逮于下也
觐礼(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三时礼亡惟此存尔) 侯氏裨冕释币于祢
 郑康成注曰将觐质明时也裨者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之为言埤也(取裨陪/之义)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馀为
 裨以事尊卑(祀之/大小)服之而诸侯亦服焉(诸侯惟不得/有大裘天子)
 (事上帝服/之者也)祢谓行主迁王矣而云祢亲之也(以其在/外惟有)
 (迁庙之主载于齐车无他可/事故不言迁主而云祢也)释币者告将觐也(诸侯/裨冕)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718-0161c.png
 (以朝为天子庙受之也将/入天子之庙故服以告祢)
  (臣/)按诸侯朝于天子而告行于庙所载迁主乃其
  远祖而称之曰祢者推祢之心以上祀远祖则亲
  之如祢也诸侯之朝而天子庙受之经所谓虽天
  子必有尊也亦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丧服子夏传父传曰为父何以斩衰也父至尊也
 贾公彦释曰周公设经上陈其服下列其人先陈父
 者此章恩义并设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义由恩出故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718-0161d.png
 先言父也 天无二日家无二尊父是家之尊尊中
 至极
诸侯为天子传曰天子至尊也
 贾公彦释曰天子至尊同于父也
君传曰君至尊也
 贾公彦释曰臣为之服此君内兼有诸侯及大夫郑
 注曲礼曰臣无君犹无天则君者臣之天故亦同之
 于父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718-0162a.png
父为长子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
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郑康成注曰此言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重其
 当先祖之正体又将代己为宗庙之主也
为人后者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
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何如而可以为人后
支子可也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
之子若子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718-0162b.png
 郑康成注曰若子者为所后者之亲如亲子
 贾公彦释曰雷氏云此文当云为人后者为所后之
 父阙此五字者以其所后之父或早卒今所后其人
 不定或后祖父或后曾高祖故阙之见所后不定故
 也
  (臣/)按丧服子夏传首论服之至重者君父至尊忠
  孝一体经所谓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也为父后者
  为长子三年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母义在于传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718-0162c.png
  重继祖所以为孝若乃野人曰父母何算都邑之
  士但知尊祢皆不达礼意而于孝有亏者也
少牢馈食之礼(礼将祭必先择牲系于牢而刍之羊豕/曰少牢诸侯之卿大夫祭宗庙之牲)
祝曰孝孙某敢用柔毛(羊肥则/毛柔)刚鬣(豕肥则/鬣刚)嘉荐(菹醢/也)
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冠/礼)
(伯某甫若仲/叔季亦然)以某妃(某妻/也)(合食/曰配)某氏(若言姜氏/子氏也)尚飨
嘏辞曰皇尸命工(官/也)祝承(传/也)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来
(读曰釐/赐也)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718-0162d.png
替引之
  (臣/)按祝者主人告神之辞嘏者尸致福于主人之
  辞故礼运曰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又曰祝嘏莫敢
  易其常古盖其辞不虚设也古之君子如见其祖
  祢然是以有受福之道也又礼记杂记(篇/名)曰祭称
  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盖吉祭则申孝子之心
  故祝辞曰孝丧祭则痛慕未申故称哀故士虞礼
  称哀子而卒哭乃称孝子也称孝称哀无所与让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718-0163a.png
  之道世俗之士居丧自称不孝不肖以此鸣谦可
  谓野于礼矣
春秋左传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公子/彄也)谏曰凡物不
足以讲大事(祀与/戎)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
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
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
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蒐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狝杀也以杀为名顺秋)
(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718-0163b.png
兵入而振旅(整众/而还)归而饮至以数军实(饮于庙以数车/徒器械及所获)
(也/)昭文章明贵贱(昭著也君大夫士车服旌旗各有文/章田猎之制贵者先杀所以明君大)
(夫士庶人/之贵贱)辩等列(辩上下之等第行列/坐作进退皆是也)顺少长(出则少/者在前)
(趋敌之义还则少者在/后殿师之义所谓顺也)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
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𨽻之事官司之守非君
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孙辞以略地略/总摄巡行之名)遂往陈鱼而
观之(大设捕鱼之/备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718-0163c.png
礼也且言远地也(矢亦陈也棠实他境故/曰远地 隐公五年)
  (臣/)按大田之礼军礼也四时讲武三年而大习乃
  人君所当亲者而非所论于观鱼也虽月令有季
  冬荐鲔渔师始渔之文而亦以荐庙为重观鱼近
  于射猎之事故僖伯援以为说不登于俎不登于
  器则君不射见蒐田虽为军礼所重亦在于登祭
  宗庙之俎与饰宗庙之器非以杀获为娱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桓公/二年)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718-0163d.png
 林尧叟曰言受弑逆者之赂器而纳于大庙以污祖
 宗之盛德非礼之甚也
  (臣/)按程颐曰四国(鲁齐/陈郑)既成宋乱而宋以鼎赂鲁
  鲁以为功而受之故书取以违乱之器置于周公
  之庙周公其享之乎故书纳臣以为安上治民莫
  善于礼而以违乱之器昭示其臣民是以弗礼训
  于下民也此臧哀伯(僖伯/之子)所云百官象之其又何
  诛者也违乱之器周公所必不受而强纳之是谓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718-0164a.png
  先祖可诬也不孝孰大于是
成子(成肃/公)受脤于社不敬刘子(刘康/公)曰吾闻之民受天
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
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养威仪/以致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
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
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
受脤神之大节也(交神之/大节)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
乎是年五月成肃公果卒于瑕(成公十三年/)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718-0164b.png
  (臣/)按脤膰之礼嘉礼也脤是社稷之肉膰是宗庙
  之肉此因将伐秦而宜社之脤也宜者出兵祭社
  之名经曰礼者敬而已矣究其本教即为生续之
  理故不敬则弃其命也
子大叔对赵简子曰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五牲(麋鹿麇/狼兔)三牺
(祭天地宗庙/三者谓之牺)以奉五味为九文(谓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也)六采(画/缋)
(之事杂用天/地四方之色)五章以奉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
(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承五色之用)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718-0164c.png
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君臣有尊卑/法地有高下)为夫妇外
内以经二物(以治内外/经常之事)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
娅以象天明(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婚重婚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
(曰/娅)为政事庸力行务(在君为政在臣为事民功曰庸治/功曰力行其德教务其时要礼之)
(本/也)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
(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
(春生夏长天之恩也圣/人施恩惠以效法之)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
(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是故审则宜类(审其法则/宜其象类)以制六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718-0164d.png
(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使不过节)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
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
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
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
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
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
人大不亦宜乎(昭公二十有五年/)
  (臣/)按子大叔之言始终发明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718-0165a.png
  之义经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人莫不好生而恶
  死而悖礼以求生非所以生也故大叔言礼合于
  孝经
晏子对齐景公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
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
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以上皆晏子对齐景公/之言 二十有六年)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718-0165b.png
  (臣/)按晏子举君臣父子慈孝爱敬以为礼本与夫
  子之答问政同意而景公不能悟也
春邾隐公(邾子/益)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
受玉卑其容俯(玉朝者/之贽)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
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
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
不度(不合/法度)心已亡矣(心之精爽/已先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
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此/年)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718-0165c.png
(五月定公薨哀公七年鲁伐邾/执邾子益归 定公十五年)
  (臣/)按春秋时人论礼皆以为人之所以生故刘康
  公子大叔子贡三说先后相符他如趾高心荡语
  污视下决其祸败不爽毫发其必学校之教先正
  之言相传者然也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邢炳曰
  性生也又曰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
  其民惠而爱之则而象之则礼之定命弥性以成
  其孝者其义备矣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718-0165d.png
国语(书名左丘明著/亦曰春秋外传)周语襄王使召公过(召武/公)及内史
(官/名)(人/名)赐晋惠公(夷/吾)(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以为瑞节)吕甥却芮(皆/晋)
(大/夫)相晋侯不敬晋公执玉卑拜不稽首(礼执天子器则/上衡稽首首至)
(地/也)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且吕却将
不免王曰何故对曰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
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若将广其心(放情/欲)而远其邻(背/秦)
(赂/)陵其民(虐处/者)而卑其上(不敬/王命)将何以固守夫执玉卑
替其挚(废其执/挚之礼)也拜不稽首诬其王也替摰无镇(重也/无以)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718-0166a.png
(自/重)诬王无民(民亦将/诬之)夫天事恒象(事善象吉/事恶象凶)任重享大
者必速及故晋侯诬王人亦将诬之欲替其镇人亦将
替之大臣享其禄弗谏而阿之亦必及焉襄王三年而
立晋侯八年而陨于韩(秦伐晋战于韩原/而获晋侯以归)十六年而晋
人杀怀公(子/圉)无胄秦人杀子金(吕甥/子)子公(却芮/字)
  (臣/)按春秋人每观人之合度与悖礼以决其有后
  无后盖亦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之义嗣位之初天
  王赐命则又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者也而替摰诬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718-0166b.png
  王难以延于世矣故内史过言而验也
鲁语庄公如齐观社(齐因祀社蒐/军实以示客)曹刿谏曰不可失礼
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也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
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大公之法而观民
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
社助时也收捃而烝纳要也(士发春分也社者助时求/福捃拾也冬祭曰烝因社)
(祭以纳五/谷之要)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0718-0166c.png
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
事焉臣不闻诸侯之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
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
  (臣/)庄公以二十有二年冬如齐纳币而秋七月
  齐高傒之来议昏公与之盟则母丧未再期也二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而夏又如齐观社何其行
  之亟欤春秋比次直书习其读者知其于丧礼昏
  礼两失之矣于曹刿之谏辞又有以知人主非为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0718-0166d.png
  王事民事不可以轻出诸侯不相会祀庄公此行
  又下同于受命受事自卑以辱其亲也
论语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无忌)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孔子弟/子名须)
(为孔子/御车)子告之曰孟孙(即仲孙三家皆鲁桓公庶子/初以仲叔季为氏其后皆以)
(孙字公子之子称公孙也仲改为孟者庶子自为长少/不与庄公为伯仲叔季公孙不敢祖诸侯也故自以庶)
(长为/孟)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朱熹集注曰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人之事亲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0718-0167a.png
 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胡氏(名寅/字明)
 (仲号致堂/建安人)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
 得为而不为(谓苟简/俭陋者)与不得为而为之(谓僭/礼者)均于不
 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臣/)按生事葬祭之必以礼通上下而言违者犹经
  之言悖德悖礼苟简俭陋与僭窃犯分者皆谓之
  不爱其亲不敬其亲若夫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
  乐病则致其忧则生事之以礼之内心也丧则致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0718-0167b.png
  其哀则葬之以礼之内心也祭则致其严则祭之
  以礼之内心也礼者所以品节此敬乐忧哀严者
  也大哉言矣岂直警懿子哉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问十世可知也(此以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与三十年为)
(一世之/世不同)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朱熹曰继周者秦先王之法一切扫除然三纲五常
 未曾泯灭如尊君卑臣损周室君弱臣强之弊自是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0718-0167c.png
 有君臣之礼如立法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有禁自
 是有父子兄弟之礼天地之常经自商继夏至秦继
 周以后皆变不得秦之所谓损益只太甚耳
  (臣/)按秦始皇之欲安上治民者未尝不与禹汤文
  武同也其于周礼之末失未尝不知救正也然而
  君臣父子兄弟卒以不相保者有刻覈峻急之意
  而无爱敬忠笃之心则立教之本先失故也
林放(鲁/人)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0718-0167d.png
其易也宁戚(惟丧礼不可言宁俭若治丧礼至于/习熟则是乐于丧而非哀戚之情)
 范祖禹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
 足而敬有馀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
 不足而哀有馀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
 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丧易而文
 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
 为礼之本
  (臣/)按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礼乐政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0718-0168a.png
  刑四者皆教吉凶宾军嘉五礼皆生于孝者也如
  季氏之舞八佾歌雍诗乃由奢侈以为观美不知
  其僭越非据陷其祖父于不臣之诛孔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即孝也知德之
  本则知礼之本矣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臣/)按周礼注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诸侯诸侯藏
  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此所以尊事先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0718-0168b.png
  君不敢自专也春秋鲁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
  朝于庙不告月者不告朔也胡安国以犹朝于庙
  为幸其不已之词而證之爱礼存羊之意盖文公
  以后遂有不朝于庙者则文公之犹朝于庙为将
  已不遂已也盖爱敬君父之心不容终于泯灭幸
  此犹朝于庙所以礼废羊存幸此礼废羊存或者
  一旦复举圣人垂教之意深矣
中庸第十八章曰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0718-0168c.png
大王王季上祀先公(祖绀以上至后稷/祖绀大王之父)以天子之礼斯
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
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葬用/死者)
(之爵祭用/生者之禄)期之丧达乎大夫(天子诸侯绝服/大夫降为大功)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吕大临曰期之丧达乎大夫者期之丧有二有正统
 之期为祖父母者有旁亲之期为世父母叔父母众
 子昆弟昆弟之子是也正统之期虽天子诸侯莫降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0718-0168d.png
 旁亲之期天子诸侯绝服而大夫降所谓尊不同故
 或绝或降也大夫虽降犹服大功不如天子诸侯之
 绝服也如旁期之亲亦为大夫则大夫亦不降所谓
 尊同则服其亲之服也诸侯虽绝服旁亲尊同亦不
 降所不臣者犹服之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
 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是也三年之丧达乎天
 子者三年之丧为父为母适孙为祖为长子为妻而
 已天子达乎庶人一也父在为母及妻虽服期然本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0718-0169a.png
 为三年之丧但为父为夫屈者也故与齐衰期之馀
 丧异者有三服而加杖一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
 祥二十五月而禫二也夫必三年而后娶三也
  (臣/)按吕大临论丧服详矣然其所谓正统之期虽
  天子诸侯莫降者则分疏未甚的也何则天子之
  适子继世为天子诸侯之适子继世为诸侯适子
  死乃立适孙适孙继世为天子诸侯当服三年矣
  不得云期也若新君之子则亦天子诸侯之子为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0718-0169b.png
  其祖父母耳服期故宜天子诸侯之子不得竟谓
  之天子诸侯也然则天子诸侯亦但有适孙为祖
  父母之三年而无正统之期审矣若天子之庶弟
  始封为诸侯尚不降诸父昆弟之服而何况正统
  之期乎嗣为大夫之适孙亦是适孙为祖三年之
  服嗣为大夫者之庶弟则非大夫故大夫亦无正
  统之期者也三年之丧尚有诸侯为天子臣为君
  妻为夫妾为女君故中庸申之以父母之丧无贵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0718-0169c.png
  贱一也以见亦有三年而贱者所有贵者所无者
  适孙为祖为长子皆以传重著代夫必三年而后
  娶所以体其子之心制礼之意通乎上下委曲详
  尽一本于孝子之心惟圣尽伦惟王尽制周公其
  人也岂直严父配天之大者而已哉
周惇颐通书曰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
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0718-0169d.png
  (臣/)按阴主于理阳主于和臣者君之阴也子者父
  之阴也弟者兄之阴也妇者夫之阴也礼阴而乐
  阳礼先而乐后非阴之先乎阳也忠孝之道先以
  责天下之臣子而后乃以义慈责君父也推之兄
  弟夫妇皆然矣君父之乐有臣忠子孝推之为人
  兄为人夫者亦皆然矣理而后和如父子之间拜
  伏擎跪崇恪表迹豫顺可知故五礼之制皆因严
  教敬敬寡悦众此谓礼然后和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0718-0170a.png
程颐曰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道之尔礼之器
出于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尔圣人复起必因今之
衣服器用而为之节文其所为贵本而亲用者亦在时
王斟酌损益之尔行礼不可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
自不同故所处不得不与古异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称
虽圣人作须有损益
  (臣/)按周惇颐以为不复古礼不变今乐不可以为
  治张载则谓不可骇俗以致疾怒但当亲行于户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0718-0170b.png
  庭之内使人自化而程子以为必因今之衣服器
  用而为之节文朱熹则直谓古礼如此琐细繁冗
  今岂可行圣人有作须别有措置臣窃以为有必
  复古礼之志而后斟酌损益不戻于古若但以为
  宜于今而已则一切趋于便安而非先王制礼立
  教之深意矣原上古之礼以为贵本稍从民俗之
  便以为亲用二者相须也凡五礼之行皆宜参用
  前古法服礼器使临事肃然起敬不敢有惰慢之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3a 页 WYG0718-0170c.png
  气跛倚之容以不失乎先王立教之本意亦不患
  于捍格而不可行者不当但据近代之典章而拘
  牵文义无所取裁也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臣/)
  故窃有愚心焉
薛瑄曰古称唐太宗语及礼乐房杜有愧论者因谓房
杜无制作之才余谓非特房杜有愧盖太宗有愧也上
有虞舜之德则天叙天秩明而上下和由是伯夷后夔
得以推其序与和形之度数播之声音而为礼乐太宗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3b 页 WYG0718-0170d.png
之德果如有虞之盛乎天叙天秩果明而上下和乎不
然使伯夷后夔生于其时亦无如礼乐何矣是又不得
为房杜病也 或谓诚得大儒佐汉祖以礼乐为治其
效当不止如叔孙通制礼之小窃谓汉祖以马上得天
下不事诗书治家则以私昵为治则以杂霸于人伦之
序与和者蔑如也使有大儒其閒果能变其已成之气
习致君德三代之隆耶不然则亦无如礼乐何也
  (臣/)按此皆探本之论也武王之为君周公之为相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4a 页 WYG0718-0171a.png
   乃可言制作中庸谓之达孝汉唐之君与父子兄
   弟何如者而可言制作哉经曰爱亲者不敢恶于
   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尽爱敬去恶慢上以事神
   下以治人则遵先王之礼而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矣
   以上礼之教所由生
 
 
御定孝经衍义 卷十四 第 34b 页 WYG0718-0171b.png
 
 
 
 
 
 
 
御定孝经衍义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