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 第 1a 页 WYG0713-061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十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严武备
   赏功之格(下/)
晋武帝泰始七年豫州刺史石鉴坐击吴军虚张首级
诏曰鉴备大臣吾所取信而乃下同为诈义得尔乎遣
卷一百四十 第 1b 页 WYG0713-0617b.png
归乡里终身不得复用
  臣按虚张首级此古今之通弊也然后世人主能
  如晋武帝以义责其纪功之臣有犯者痛加罪斥
  终身除名虽有功能亦不复用则下人皆知所警
  矣
武帝平吴王浚入建业受吴主降明日王浑乃济江以
浚不待己意甚愧忿将攻浚浚送吴主与浑繇是事得
解浑表浚违诏不受节度浑子济尚公主宗党彊盛有
卷一百四十 第 2a 页 WYG0713-0617c.png
司请槛车徵浚帝弗许但以诏书责之浚上书曰臣前
被诏书直造秣陵以十五日至三山浑在北岸遣书邀
臣水军风发无缘回船及以日中至秣陵暮乃被浑所
下当受节度之符欲令明日还围石头又索诸军人名
定见臣以为皓已来降无缘空围石头又兵人定见亦
非当今之急不可承用非敢忽弃明制也事君之道苟
利社稷死生以之若顾嫌避咎则人臣不忠之利非明
主社稷之福也浚至京师有司奏浚违诏大不敬请付
卷一百四十 第 2b 页 WYG0713-0617d.png
廷尉不许浑浚争功不已命廷尉刘颂校其事以浑为
上功浚为中功帝以颂折法失理左迁京兆太守乃诏
增浑邑八千户进爵为公以浚为辅国大将军封县侯
时人咸以浚功重报轻为之愤悒博士秦秀等上表讼
之帝乃迁镇国大将军
  臣按浑浚争功朝廷当俱下廷尉一以诏书月日
  为断其受节度之诏何日达浑所浑下节度之符
  何日达浚所若诏到浑军已旬日而不遣人达于
卷一百四十 第 3a 页 WYG0713-0618a.png
  浚浚得符已旬日而不于浑军受节制则浑浚二
  人各有当坐之罪若浚军犹未抵石头吴主犹未
  出降而浚得浑符而不少待则惟罪浚可也然亦
  当以功而折罪若夫浑符实未到及到之时而吴
  主已降则浑有迟滞之罪非浚不受诏旨设浑受
  诏而即发其符符未到而浚受吴主降矣则彼此
  皆无罪也校其月日以定其功罪则两人者皆无
  辞矣惜乎无人以此而告诸武帝也武帝知罪刘
卷一百四十 第 3b 页 WYG0713-0618b.png
  颂之折法失理而于所请徵浚以槛车付廷尉顾
  乃置之不问何也无亦以浑子尚主宗党彊盛而
  庇之邪不然胡不著其功罪之状而明白布诸朝
  廷使天下晓然知曲直是非之所在顾不韪欤
北魏孝文时定州刺史陆睿等谋反有司奏新兴公丕
应从坐孝文以丕尝受诏许以不死听免死为民初丕
及睿与仆射李冲领军于烈俱受不死之诏睿既诛孝
文赐冲烈诏曰睿之反逆既异馀犯虽欲矜恕如何可
卷一百四十 第 4a 页 WYG0713-0618c.png
得然犹听自死免其孥戮丕连坐应死特恕为民朕本
期始终而彼自弃绝故此别示想无致怪谋反之外皎
如白日
 司马光曰夫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人君所以驭臣之
 大柄也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苟有其
 罪不直赦也必议于槐棘之下可赦则赦可宥则宥
 可刑则刑可杀则杀轻重视情宽猛随时故君得以
 施恩而不失其威臣得以免罪而不敢自悖及魏不
卷一百四十 第 4b 页 WYG0713-0618d.png
 然勋贵之臣往往豫许之以不死使彼骄而触罪又
 从而杀之是以不信之令诱之使陷于死地刑政之
 失无此为大焉
  臣按命德讨罪皆天也人君当奉天意不可违天
  理而擅予夺诸人亦不可假天威而私用舍诸己
  有罪无罪惟其人后世往往许臣下以不死非天
  意也宜著之令曰所不死者律文所载杂犯者尔
  事关宗社得罪于天于祖宗者则否
卷一百四十 第 5a 页 WYG0713-0619a.png
孝明帝时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
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于是喧谤盈路立榜大巷克
期会集屠害其家羽林虎贲作乱杀张彝父子胡太后
收掩羽林虎贲凶彊者八人斩之其馀不复穷治大赦
以安之识者知魏之将乱矣高欢至洛阳叹曰宿卫相
帅焚大臣之第朝廷惧其乱而不问为政如此事可知

  臣按文武无二道彼此不可相无而建议者乃欲
卷一百四十 第 5b 页 WYG0713-0619b.png
  折抑武人固非大公至正之道然所言之非则受
  抑者明言之以斥其非以听朝命可也而元魏宿
  卫之士乃至焚言者居而杀其人朝廷之上乃不
  痛加惩治何以为国哉用是建议之臣事有涉武
  人者一切为之避讳不敢明白建置盖惧祸之及
  也盖此叔季之世衰乱之时若夫明盛之代所宜
  明立典宪敢有蹈魏人覆辙者坐其典领之官及
  主使之人不徒如魏之女主有所隐忍以启奸雄
卷一百四十 第 6a 页 WYG0713-0619c.png
  轻蔑之心则祸乱无从而兴矣
唐太宗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
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
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
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
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
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馀烬叔
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
卷一百四十 第 6b 页 WYG0713-0619d.png
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
私恩滥与功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
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臣按唐太宗之论房杜亦如汉高之论萧何然汉
  之功臣以何为首而唐功臣之首则长孙无忌也
  无忌之功不见于史岂非以除建成事为大功欤
  夫开国承家论功行封当先社稷而后己私顾以
  夺嫡之功而加诸建业之首岂大公之道乎李神
卷一百四十 第 7a 页 WYG0713-0620a.png
  通惟论房杜而不较无忌意者有所回护而不敢
  言欤
太宗时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
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
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夜
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
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
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
卷一百四十 第 7b 页 WYG0713-0620b.png
政之体乎
  臣按太宗此言非但以论功行赏大凡用人皆当
  然
肃宗至德元载帝谓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以为宰
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
以任能唐初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
给缯布而已繇是赏功者多以官夫以官赏功有二害
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
卷一百四十 第 8a 页 WYG0713-0620c.png
子孙之远图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
孙不反矣为今之计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
不过一二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上曰善
  臣按人君之颁爵禄于臣下固为国家用人之计
  亦不可不为其人之虑其人年方少壮而功已高
  位已崇一旦再有功庸吾将何官以报之不报之
  则其人怨望而无以振起乎人心报之则官位已
  极无容再加使其人贤欤固无虑也苟非其人或
卷一百四十 第 8b 页 WYG0713-0620d.png
  有以起其非分之望不然无可赏之功而或挟之
  以震主繇此其兆不可不知也
玄宗开元四年宋璟为紫薇侍郎突厥默啜自则天世
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
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
徼倖痛抑其赏逾年始受郎将
  臣按宋璟之不赏郝灵荃与萧望之匡衡意同
德宗幸梁州有百姓进瓜果者上欲与散试官陆贽上
卷一百四十 第 9a 页 WYG0713-0621a.png
言曰爵位者天下之公器而国之大柄也惟功勋才德
所宜处之非此二途不在赏典恒宜谨惜理不可轻起
端虽微流弊必大所献瓜果量以钱帛为赐馈献酬官
恐非令典又曰今或捧瓜一器挈果一盛亦授试官以
酬所献则彼突铦锋而竭筋力者必相谓曰吾以忘躯
命而获官彼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
同于瓜果矣瓜果草木也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
  臣按德宗欲以散试官赏献瓜果之人固为非宜
卷一百四十 第 9b 页 WYG0713-0621b.png
  然犹肯以下问于侍从之臣故陆贽得以进谏其
  视夫任情直行不复询访于人者德宗犹为贤乎
  已夫散试之官无俸禄之资无摄管之柄无见敬
  之贵无免役之优惟假空名以笼浮俗犹不可以
  与人况有俸禄之给名位之荣不徒身享之而子
  孙又世袭之者不以军功而可轻以予人哉
贽又言于德宗曰赏以懋庸名以彰行赏乖其庸则忠
实之效废名浮于行则渎冒之弊兴一足以挠国权一
卷一百四十 第 10a 页 WYG0713-0621c.png
足以乱风俗授受之际岂容易哉顷以驻跸奉天迫于
患难竟攘凶逆实赖武人遂旌定难之勋特赐功臣之
目名颇符实事亦会时所沾虽多谁曰非允至如宫闱
近侍班列具臣虽奔走恪居各循厥职而驱除剪伐谅
匪所任臣忝缙绅之列又当受赐之科窃自校量犹知
不可而况于介胄之士乎人之多言靡所不至必谓陛
下溺爱近习故徇其苟得之情汎讯群司以分其私昵
之谤怨不在大衅皆自微必将阻战士激厉之心结勋
卷一百四十 第 10b 页 WYG0713-0621d.png
臣愤恨之气所悦者寡所愠者多所与者虚名所失者
实事且名者众之所评也是曰公器亦为争端当功而
奖尚恐未孚奖又非功固宜见诮傥有节效尤著理当
褒崇实典甚多何必在此
  臣按人君行赏皆不可以不公而于军功尤当公
  而不可一毫之私何者盖战伐之功以将士之性
  命易敌人之性命而得之也将士捐躯舍死以立
  功而嬖倖富豪之徒乃以货贿私昵而得之则彼
卷一百四十 第 11a 页 WYG0713-0622a.png
  立功者曰我以性命而得之彼以货贿私昵而得
  之上之视我性命轻矣况又真有功而不得者乎
  彼将曰我之性命反不如货贿私昵也上之所为
  如此后将何以用人乎
贽又言曰赏以存劝罚以示惩劝以懋有庸惩以威不
恪故赏罚之于驭众也犹绳墨之于曲直权衡之揣重
轻輗軏之所以行车衔勒之所以服马也驭众而不用
赏罚则善恶相混而能否莫殊用之而不当功过则奸
卷一百四十 第 11b 页 WYG0713-0622b.png
妄宠荣而忠实摈抑夫如是聪明可衒律度无章则用
与不用其弊一也自顷权移于下务相遵养苟度岁时
欲赏一有功翻虑无功者反侧欲罚一有罪复虑有恶
者忧虞罪以隐忍而不彰功以嫌疑而不赏使忘身效
节者获诮于等夷率众先登者取怨于士卒偾军蹙国
者不怀于愧畏缓救失期者自以为智能褒贬既阙而
不行称毁复纷然相乱人虽欲善谁为言之况又公忠
者直已而不求于人反罹困厄败挠者行私而苟媚于
卷一百四十 第 12a 页 WYG0713-0622c.png
众例获优崇此义士所以痛心勇夫所以体体也
  臣按赏罚国家之大柄所谓纪纲是也为国不可
  无赏罚至于出军命将所以寘人于死地及其成
  功而其赏罚尤不可不明焉盖明今日之赏虽所
  以正前日之功罪而实所以为来日用人举事之
  地也
贽又曰谨按命秩之载于甲令者有职事官焉有散官
焉有勋官焉有爵号焉虽以类而分其流有四然其掌
卷一百四十 第 12b 页 WYG0713-0622d.png
务而授俸者唯系于职事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贤德
此所谓施实利而寓之虚名者也其勋散爵号三者所
系大抵止于服色资荫而已以叙崇贵以甄功劳此所
谓假虚名以佐其实利者也虚实交相养故人不渎赏
轻重互相制故国不废权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
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以
是赏之竭筋力展勤效者以是酬之其为用也可谓重

卷一百四十 第 13a 页 WYG0713-0623a.png
  臣按陆贽此疏可见有唐一代赏功之格所谓爵
  号者如今公侯伯之类所谓职事者如今都督都
  指挥千百户镇抚之类所谓勋者如今柱国骑都
  尉之类所谓散官者如今光禄大夫骠骑将军之
  类在唐则分为四类而今日则惟三类焉盖在今
  之勋阶散官随职事而有非若唐别以授人也我
  朝异姓无生而封王者列爵惟公侯伯而无子男
  岁锡以禄而无唐宋食邑之虚名盖自汉以后以
卷一百四十 第 13b 页 WYG0713-0623b.png
  古爵封功臣所仅见也其职事之官皆以阶级相
  承无不掌务而授俸者但就其中又次为等第焉
  有世官有流官世官则以军功得官而子孙承袭
  者也世世不绝自指挥使以下至于镇抚是也流
  官者因其材能擢以任事则终其本身而不得世
  袭在内则五军都督锦衣卫指挥在外则都指挥
  及试官是也贽谓轻重互相制而国不失权我祖
  宗盖得此意矣其报臣之功则赏延于世因人之
卷一百四十 第 14a 页 WYG0713-0623c.png
  能则用尽其才有唐人之实而无其虚焉呜呼三
  代以来所未有也伏愿圣子神孙念祖宗天下得
  之不易惜祖宗之官爵保祖宗之功臣追崇其所
  已然以报其功振作其所未然以激其志非军功
  不授以武职非异才不试以流官使天下之人得
  之为难则我国家一旦有事人人欲得我之官爵
  以为子孙计则得之者尽职以保其家未得者竭
  力以求吾禄如此则维持之者既固奋起者又继
卷一百四十 第 14b 页 WYG0713-0623d.png
  之则凡吾心之所向无不如意事之所举无不成
  功宗社之安如泰山而四维立矣伏惟圣神留意
  毋轻以赏功之典以为施恩之具而轻以授之嬖
  倖技艺之流则天下国家不胜大幸
唐自天宝末安禄山反是时府库无蓄积朝廷专以官
爵赏功诸将出身但给空名告身临时注名其后又听
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诸军但以职事相统
摄不复计官爵高下复以官爵收散率繇是官轻而货
卷一百四十 第 15a 页 WYG0713-0624a.png
重大将军告身一通仅易一醉凡应募入军者一切衣
金紫至有朝士僮仆衣金紫称大官而执贱役者
  臣按陆贽谓天宝季年嬖倖倾国爵以情授赏以
  宠加天下荡然纪纲始紊安史乘衅遂乱中原遣
  戍岁增策勋日广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
  兴焉职员不足以容功而散试之号行焉银青杂
  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薰莸无辨泾渭不分
  当今所病方在爵轻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
卷一百四十 第 15b 页 WYG0713-0624b.png
  弃将何劝人繇是观之则有唐一代赏功之格其
  得失可见矣大抵朝廷方创业之初慎惜官爵不
  轻以予人故官爵重而人得以为荣及其末世不
  知祖宗立法之深意往往轻以与人是以人人可
  得其所得未必皆有奇功异能故人视之蔑如也
  自古用官爵以赏功其轻贱之弊未有如唐之甚
  者也史臣书之于册足以为万世戒有国者尚其
  鉴之慎之毋蹈其故辙
卷一百四十 第 16a 页 WYG0713-0624c.png
穆宗长庆二年初上在东宫闻天下厌苦宪宗用兵故
即位务优假将卒以求安息诏神策六军及南牙常参
武官具繇历功绩牒送中书量加奖擢其诸道大将人
次及有功者悉奏闻与除官应天下诸军各委本道据
守旧额不得辄有减省于是商贾胥吏争赂藩镇牒补
列将而荐之即升朝籍奏章委积士大夫皆扼腕叹息
  臣按自古创业之君立为法制以遗子孙未有不
  尽善尽美者但事久而弊生弊积之久而弊中又
卷一百四十 第 16b 页 WYG0713-0624d.png
  有弊焉古今同一律也唐穆宗承唐积弊之后务
  优假将卒以求安息乃诏神策六军及诸武官并
  诸道大将俾其内外各具事功无故而加以奖擢
  补官升朝盖欲饵之使不生事也呜呼爵赏所以
  待有功令无功而加以爵赏一旦有功何以酬之
  乎穆宗所为如此宜乎唐之不复振也
五代唐庄宗许伶人欲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
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
卷一百四十 第 17a 页 WYG0713-0625a.png
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踰年伶人屡
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之矣使吾惭见之公言
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遂以为刺史时亲军有从百
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臣按陆贽有言爵位惟功勋功德所宜处之苟非
  四者虽公卿之世华夏之胄犹不可轻亵况优伶
  乎庄宗之不以令终国祚不永有以夫
宋贞宗时庞籍言纲纪者其要在赏罚恩赏贵乎审当
卷一百四十 第 17b 页 WYG0713-0625b.png
法令贵乎齐一伏见近年恩及侥倖而典宪稍纵夫赏
所以劝功也无功之人坐获殊宠后有临敌效命立勋
行陈者将何赏以塞其望乎顾陛下爱惜爵禄无及侥
倖以待立功之臣申严宪法无使纵弛以威不恪之臣
此最切务也
  臣按庞籍欲真宗爱惜爵禄无及侥倖以待立功
  之臣申严宪法无使纵弛以威不恪之臣以为此
  最切务臣于今日亦云然
卷一百四十 第 18a 页 WYG0713-0625c.png
欧阳修言于仁宗曰用人之术不过赏罚然赏及无功
则恩不足劝罚失有罪则威无所惧虽有人不可用矣
太祖时王令斌破蜀而归功不细矣犯法一贬十年不
问是时方讨江南故黜全斌与诸将立法太祖神武英
断所以平定天下者其赏罚之法皆如此也昨关西用
兵四年矣大将以无功罢者依旧居官军中见无功者
不妨得好官则诸将谁肯立功矣裨将畏懦逗遛者皆
当斩罪或罚贬而寻迁或不贬而依旧军中皆有罪者
卷一百四十 第 18b 页 WYG0713-0625d.png
不诛则诸将谁肯用命所谓赏不足劝威无所惧赏罚
如此而欲用人其可得乎
  臣按修所言军中见有罪者不诛则诸将谁肯用
  命是知国家于将领有功者固所当赏而有罪者
  亦不可以不罚赏必足劝罚必足惧然后可以用
  人
高宗时邓肃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
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又相等者或
卷一百四十 第 19a 页 WYG0713-0626a.png
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
谁肯自劝欲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
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并寘
之法
  臣按自古最难得明实者军功也原其所以不明
  之故繇于主帅之不得其人一委之吏胥之手出
  入轻重任其所为此将士所以不服而愤怨也邓
  肃乞立功赏一司专主其事然功赏之司但能考
卷一百四十 第 19b 页 WYG0713-0626b.png
  其功状耳未必得其虚的也臣愚以为凡出师必
  择朝臣公明有风力者一人付以属吏俾其专掌
  功赏随军纪功遇有功次即于军中覈实详定焉
高宗时给事中金安节驳皇城司滥赏曰凡外之将帅
效命边庭亦必有功而后加爵岂可以侥倖一时微劳
而反过于亲临行阵出入万死一生者乎今刘允升干
办皇城任满比之立军功者劳逸异矣遽以一官转承
宣使其以皇城任满遂将转节度使乎窃恐行之则将
卷一百四十 第 20a 页 WYG0713-0626c.png
士解体望爱惜名器以待勋劳从之
  臣按朝廷立武爵以待有功之臣必亲临行陈者
  然后为军功彼其出入禁旅左右承奉者虽有年
  劳当别甄叙我朝立锦衣卫以掌宿卫官职之设
  虽与列卫同而其官则用其能而不用其世盖所
  以待武臣之超出群类者也然亦惟武臣之胄而
  他涂不得与焉其选可谓重而严矣今世乃有不
  出自武胄而以嬖倖技艺进者失祖宗之初意矣
卷一百四十 第 20b 页 WYG0713-0626d.png
  夫技艺之流旧制当属工部今因其能而用以杂
  流俾专司其业岂不名称其实哉顾乃以赏功之
  官以为恩赐之具彼得之而人讥之固不足以为
  荣彼何足惜遂使国家失赏功之常典而凡亲临
  行阵出万死得一生者皆因之以解体其失岂小
  小也哉授之以是官固非矣而又使之世袭可乎
  彼技艺之流有异能者朝廷以特恩授之可也而
  其子岂亦有异能而使之世其官乎有异能且不
卷一百四十 第 21a 页 WYG0713-0627a.png
  可况实无异能在其身且不可况又延及其子孙
  乎
高宗论诸军使臣猥多岁增俸廪因曰大将奏功率以
所爱偏裨多转官资而出战士卒往往不及不惟无以
劝有功兼亦蠹国朕尝谓行赏当先自下行罚当先自
上赵鼎曰圣虑高远岂诸将所及
  臣按宋高宗谓大将奏功率以所爱偏裨多转官
  资而出战士卒往往不及此弊匪但宋人有之唐
卷一百四十 第 21b 页 WYG0713-0627b.png
  人之诗亦云死是军人死功是将军功其弊之来
  也久矣居人上者而能思虑及此遇有纪录功次
  者必加详审毋俾将领专有其功而致士卒之嗟
  怨异时复兴师旅凡在戎行者皆奋其勇而不患
  上之人不已知矣
    以上赏功之格臣按祖宗立为武职专以赏
    有功之臣以延及其子孙世其职而不迁不
    计满限不用磨勘父死而子继兄亡而弟及
卷一百四十 第 22a 页 WYG0713-0627c.png
    官职简而阶级明非若宋人遥授迁转无定
    职且无定员也今制十军立一小旗五十军
    一总旗两总旗一百户十百户一千户千户
    有正有副千户以上有指挥指挥有司有同
    知有佥事此皆世袭之官也至于都指挥都
    督各三等亦如指挥之制此则擢其有才能
    者为之用其才而不世其官者也祖宗之制
    可谓尽善尽美后世虽有作者不可及已奈
卷一百四十 第 22b 页 WYG0713-0627d.png
    何积日久而人日多前之积者未销后之来
    者日至遂至军少而官多所任者一人之事
    而所食者大官之禄欲国计不屈难矣伏惟
    我太祖高皇帝于洪武二十九年大赉天下
    致仕武臣论之曰同立艰难致有今日顾朕
    子孙保无穷之天下则尔子孙亦享无穷之
    爵禄一何仁之至也太宗文皇帝于永乐二
    年因法司言征讨官有系狱者请论功定罪
卷一百四十 第 23a 页 WYG0713-0628a.png
    谕曰朝廷大公至正之道有功则赏有过则
    刑刑赏者治天下之大法不以功掩过不以
    私废公一何义之尽也仁之至所以报其功
    使其世世享爵禄之奉以衍其家庆义之尽
    所以励其节使其世世奉法度之公以保其
    世禄大哉皇言万世所当服膺者也然祖宗
    不惟形之言者仁义兼至如此而又著之于
    法律以维持警饬之使吾仁义之泽百世如
卷一百四十 第 23b 页 WYG0713-0628b.png
    一日焉伏读律文有曰凡内外大小军民衙
    门官吏犯公罪杖罪以上明立文案每年一
    考纪录罪名九年一次通考所犯次数重轻
    以凭黜陟又曰若军官有犯私罪该笞者附
    过收赎杖罪解见任降等叙用该罢职不叙
    者降充总旗该徒流者照依地里远近发各
    卫充军呜呼太祖定律之意即太宗垂戒之
    言也诚能本太祖立律之文用太宗垂戒之
卷一百四十 第 24a 页 WYG0713-0628c.png
    意则武臣益知所惧无有不尽忠守法者矣
    然人之材质不能相同其间固不能无不忠
    不谨者焉因其人之所犯而用国法以递降
    之消之以渐日减月削去者去而来者来今
    之来者即所以补乎昔之去者焉则人与官
    互相称矣尚何军少官多之患哉臣于此又
    有见焉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注云父
    子相继为一世四世而缌服之穷也六世则
卷一百四十 第 24b 页 WYG0713-0628d.png
    亲属竭矣夫以大贤君子功业见乎一世德
    泽被乎天下其没世之后四世而后子孙尚
    废其祀况彼一介武夫乘时崛起因人而成
    事随众以建功未必真有出奇制胜之智搴
    旗斩将之勇定难拓土之功锡之以官爵食
    之以俸禄终其身已为多矣况及其子若孙
    乎况无子及孙者又及其旁支别𣲖乎且开
    国大臣封国公者六封侯者十有五其馀封
卷一百四十 第 25a 页 WYG0713-0629a.png
    伯及继封者又不下数十人今存者无几大
    功多废小功多存何大功之泽不宄而小功
    之泽反延哉今文武官犯入私罪律条久废
    骤而用之可骇物听臣请敕兵部查内府贴
    黄将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以来官职从军升
    授缘繇及行内外卫所并各官原籍与旧任
    去处通行造册开具在任见在亲属若干原
    籍户口若干旧任遗下家属若干要见其人
卷一百四十 第 25b 页 WYG0713-0629b.png
    是始初从军者的𣲖子孙与否明白详实备
    具以闻彼此对照无差然后将前项军官分
    为三等一曰奉天启运二曰奉天征讨其他
    立功边庭及随大将平寇者居其次三焉启
    运征讨之功已经五世之后若不系从军人
    的𣲖者革去职任其子孙附籍所在世世优
    免杂差五世之后仍系从军的𣲖子孙者遇
    有公私过犯依律递降不在赦原之数无犯
卷一百四十 第 26a 页 WYG0713-0629c.png
    者照旧其不系启运征讨及各处立功者三
    世之后子孙不系的𣲖者革职的𣲖子孙三
    世之后有犯者递降三世之后又有加功者
    不革否则革之其五世三世之后例该革任
    者若其间有一世以王事及再加功者又从
    此人起计其世数以上皆优免其子孙如此
    则礼与律皆恊人知所劝勉而官不至于冗
    滥矣臣愚见如此非敢犯众怒而辄兴异议
卷一百四十 第 26b 页 WYG0713-0629d.png
    以取张仲瑀之祸念此乃国家大事不于无
    事之时而预有以为之调停一旦驯致于无
    可奈何之地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伏望
    明主闵其愚而察其心毋使若高观者得以
    起异议而生邪心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