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六
卷一百六 第 1a 页 WYG0713-022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慎刑宪
   详听断之法
易讼之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
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卷一百六 第 1b 页 WYG0713-0228d.png
 程颐曰讼之为卦上刚下险险而又健也又为险健
 相接内险外健皆所以谓讼也若健而不险不生讼
 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是以讼也处讼之
 时虽有孚信亦必难阻窒塞而有惕惧则得中而吉
 讼非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终极其事成谓穷尽其事
 也讼者求辩其是非也辩之当乃中正也故利见大
 人以所尚者中正也听者非其人则或不得其中正
 也中正大人九五是也
卷一百六 第 2a 页 WYG0713-0229a.png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程颐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讼者也治讼得其中正所
 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也
 朱熹曰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
 杨万里曰虞芮争田之讼必欲见文王故其讼之理
 决鼠牙雀角之诚伪必欲见召伯故其讼之理明为
 听讼之大人不尚中正可乎
 毛璞曰使小民无争安用有司使诸侯无争委裘可
卷一百六 第 2b 页 WYG0713-0229b.png
 也然则天下不能无争者势也所以利见大人者利
 其主之也又曰九五乃听讼之主刑狱之官皆足以
 当之不必专谓人君然人君于讼之大者如刑狱亦
 岂得不听考之王制周官盖可见矣所谓罔攸兼于
 庶狱狱事之小不必听者也
  臣按刑狱之原皆起于争讼民生有欲不能无争
  争则必有讼苟非听讼者中而听不偏正而断合
  理则以是为非以曲作直者有矣民心是以不平
卷一百六 第 3a 页 WYG0713-0229c.png
  初则相争次则相斗终则至于相杀而祸乱之作
  由此始也是以为治者必择牧民之官典狱之吏
  非独以清刑狱之具亦所以遏争斗之源而防祸
  乱之生也
噬嗑九四噬乾胏(肉之带骨/者与胾同)得金矢利艰贞吉
 朱熹曰周礼狱讼入钧金束矢而后听之九四以刚
 居柔得用刑之道故有此象言所噬愈坚而得听讼
 之宜也然必利于艰难正固则吉
卷一百六 第 3b 页 WYG0713-0229d.png
  臣按金取其坚矢取其直言讼者必坚必直然后
  听之彼其辞理不直而执意不坚者不听也乾胏
  亦取其坚言听讼者亦必刚直而坚固于事之有
  梗者能决断而无难然后得听讼之宜也要必讼
  者难于讼非不得已不讼也而所讼者必据理直
  而执辞坚听者难于听非得其情不但己也而所
  听者皆存心正而守理固如是则得听讼之宜而
  用刑之道亦于是乎得矣
卷一百六 第 4a 页 WYG0713-0230a.png
康诰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
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
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
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
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不率大戛
 蔡沈曰大憝即上文之罔弗憝言寇壤奸宄固为大
 恶而大可恶矣况不孝不友之人而尤为可恶者当
 商之季礼义不明人纪废坏子不敬事其父大伤父
卷一百六 第 4b 页 WYG0713-0230b.png
 心父不能爱子乃疾恶其子是父子相夷也天显犹
 孝经所谓天明尊卑显然之序也弟不念尊卑之序
 而不能敬其兄兄亦不念父母鞠养之劳而大不友
 其弟是兄弟相贼也父子兄弟至于如此苟不于我
 为政之人而得罪焉则天之与我民彝必大泯灭而
 紊乱矣曰者言如此则汝其速由文王作罚刑此无
 赦而惩戒之不可缓也戛法也言民之不率教者固
 可大寘之法矣
卷一百六 第 5a 页 WYG0713-0230c.png
 苏轼曰商人父子兄弟以相残虐为俗周公之意盖
 曰孝友民之天性也不孝不友必有以使之子弟固
 有罪矣而父兄独无过乎故曰凡民有自弃于奸宄
 者此固为元恶大憝矣刑政之所治也至于父子兄
 弟相与为逆乱则治之当有道不可与寇攘同法我
 将诲其子曰汝不服父事岂不大伤父心又诲其父
 曰此非汝子乎何疾之深也又诲其弟曰长幼天命
 也其可不顺又诲其兄曰此汝弟也独不念父母鞠
卷一百六 第 5b 页 WYG0713-0230d.png
 养劬劳之哀乎人非木石禽犊稍假以日月须其善
 心油然而生未有不为君子也我独吊闵此人不幸
 而得罪于三监之世不得罪我政人之手天与我民
 五常之性而吏不知训以大泯乱乃迫而蹙之曰乃
 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则民将避罪不暇而父
 子兄弟益相忿疾至于贼杀而后已虽大戛击痛伤
 之民不率也
  臣按苏氏此说与蔡传微异先儒谓其真有补于
卷一百六 第 6a 页 WYG0713-0231a.png
  世教者昔鲁有父子讼者孔子寘之狴犴三月俟
  其悔而出之其意正与此合盖听父子兄弟之讼
  不与凡民同当有教化以感动之使自悔悟知其
  出于天性可也后之听讼者遇有关乎伦理之事
  一以苏氏斯言为法方其搆讼也则痛以晓譬之
  于其初及其不从也则缓以感化之于其后则人
  之善心油然以生世之风俗淳然以厚矣
吕刑曰简(核/也)孚有众惟猊有稽无简不听具(俱/也)严天威
卷一百六 第 6b 页 WYG0713-0231b.png
 蔡沈曰简核情实可信者众亦惟考察其容猊周礼
 所谓色听是也然狱讼以简核为本苟无情实在所
 不听上帝临汝不敢有毫发之不尽也
 夏僎曰简孚有众即前师听五辞五辞简孚之意而
 此简孚之法又当惟猊有稽辞或可伪而貌不可掩
 不正则眊有愧则泚于此稽之不得遁矣苟无可简
 核则疑狱明矣此所以不必听竟舍之可也
诗序行露召伯听讼也其二章曰谁谓雀无角何以穿
卷一百六 第 7a 页 WYG0713-0231c.png
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召致/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
足其三章曰谁谓鼠无牙(牡/齿)何以穿我墉(墙/)谁谓女无
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朱熹曰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有以革
 其前日淫乱之俗故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彊
 暴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言贞女之自守然犹或
 见讼而召致于狱因自诉而言人皆谓雀有角故能
 穿我屋以兴人皆谓汝于我尝有求为室家之礼故
卷一百六 第 7b 页 WYG0713-0231d.png
 能致我于狱然不知汝虽能致我于狱而求为室家
 之礼初未尝备如雀虽能穿屋而实未尝有角也又
 言汝虽能致我于讼然其求为室家之礼有所不足
 则我亦终不汝从矣
  臣按民有血气之争有利欲之嗜所以不能无讼
  虽以文王之化召公之教当时之民犹有不曾礼
  聘而诈为聘女之讼况后世民伪日滋之后乎然
  当是时也上有文王之圣以为之君下有召公之
卷一百六 第 8a 页 WYG0713-0232a.png
  贤以为之方伯民欲为诈而诈卒不行此易之讼
  所以尚乎九五中正之大人也后世词讼之兴多
  起于户婚田土然成周盛时田有井授故无争者
  而所争者婚姻耳此盖讼之最小者然天下事何
  尝不起于细微圣人删诗所以存之以为世戒
周礼小司徒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
 贾公彦曰六乡之民有争讼之事是非难辨故以地
 之比邻知其是非者共正断其讼若民于疆界之上
卷一百六 第 8b 页 WYG0713-0232b.png
 横相侵杀者则以邦国本图正之盖凡量地以制邑
 初封量之时即有地图在于官府于后民有讼者则
 以本图正之
  臣按民生有欲不能无争有争不能无讼人各执
  已见官或徇己私非有所质證稽考未易以平断
  之也是以周官于民之讼则正之以比邻于地之
  讼则正之以本图焉盖民之讼争是非者也地之
  讼争疆界者也是非必有證佐之人疆界必有图
卷一百六 第 9a 页 WYG0713-0232c.png
  本之旧以此正之则讼平而民心服矣窃惟今日
  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地力不足以给人食民间起
  争兴讼非止一端而惟地讼为多盖有一讼累数
  十年历十数世而不能决绝者所用之费校其所
  争之直殆至数倍往往废业破产甚至聚徒劫夺
  因而拒捕遂至搆乱者亦或有之此非小故也推
  原其故皆由疆界不明质约不真之故臣请遇大
  造之年乞敕户部定为版籍式样其进呈及布政
卷一百六 第 9b 页 WYG0713-0232d.png
  司府县文册凡四等各有等第县册必须详悉府
  次之布政司又次之其进呈者略举大纲如旧可
  也所谓县册除户口外其田地必须明白开具地
  名亩段四界价直租税画于图本备细填注不许
  疏略如此则异日争竞有所稽考矣又请如国初
  户部给散民间户由之制每户给与户由一纸略
  仿前元砧基遗制将户口人丁田产一一备细开
  具无遗县为校勘申府府申布政司用印钤盖发
卷一百六 第 10a 页 WYG0713-0233a.png
  下民间执照此事虽若烦琐然十年一度各作于
  县使民自为亦不为扰噫官府稽其图册民庶执
  其凭由地讼庶其息乎
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
禁民狱入钧(三十/斤)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
 郑玄曰讼谓以财货相告者造至也使讼者两至既
 两至使入束矢乃治之也不至不入束矢则是自服
 不直者也必入矢者取其直也诗曰其直如矢古者
卷一百六 第 10b 页 WYG0713-0233b.png
 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欤狱谓相告以罪名者剂今
 劵书也使狱者各赍劵书既两劵书使入钧金又三
 日乃治之重刑也不劵书不入金则是亦自服不直
 者也必入金者取其坚也
 或问朱熹曰如此则不问曲直例出金矢则实有冤
 枉者亦惧而不敢诉矣曰此须是大切要事如平常
 事又别有所在如嘉石之类
  臣按方言于公者讼也因而守之者狱也盖争而
卷一百六 第 11a 页 WYG0713-0233c.png
  不己必至于讼讼而不己必至于狱方其争讼之
  初彼此有辨而皆至于公以两造听之而无所偏
  受则不直者自反而民讼自禁矣及其成狱之际
  彼此各具劵书而质于公以两剂听之而无所偏
  信则不直者自反而民狱自禁矣入束矢然后听
  之矢以自明其直而矢之为利直行者也入钧金
  然后听之金以自明其不可变而金之为物则坚
  刚而不变者也既受三十斤之金又延三日之久取
卷一百六 第 11b 页 WYG0713-0233d.png
  其所甚爱使民因惜物以致思不即听而待三日
  使民因迟滞而自省古昔先王不轻受民之讼致
  民于刑也非特以全民之生亦所以厚民之俗欤
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
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曰辞听谓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谓观其颜
 色不直则赧然气听谓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谓
 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谓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
卷一百六 第 12a 页 WYG0713-0234a.png
 王安石曰听狱讼求民情以讯鞫作其言因察其视听
 气色以知其情伪故皆谓之声焉言而色动气丧视
 听失则则其伪可知也然皆以辞为主辞穷而尽得
 矣故五声以辞为先色气耳目次之
  臣按王氏之言深得听狱讼求民情伪之要
士师之职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
 朱申曰听称责以傅别听买卖以约剂二者皆劵书
 之名所以正实伪者也
卷一百六 第 12b 页 WYG0713-0234b.png
  臣按凡民之争多起于财财之彼此取予分数多
  少其初也必有书契期约以相质正故有以财致
  讼起狱者一以是正之苟无质正及有所欺伪则
  惟正之以公理罔有偏私焉民知上之以正实伪
  者在此则其有所授受取与不敢苟简于其始则
  狱讼由之而省矣易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
  事谋始始之不谋讼所以兴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卷一百六 第 13a 页 WYG0713-0234c.png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朱熹曰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
 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
 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
 无也
 金履祥曰听讼固新民之一事使无讼则新民之至
 善曾子为世之为政者其于新民但知以听讼为事
 而不知其本故引夫子之言盖已德既明民志自新
卷一百六 第 13b 页 WYG0713-0234d.png
 故又以此谓知本结之言有本者固如是也
  臣按大易有云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所谓理
  财则分别各人之所当有者正辞则明正各人之
  所当言者禁民为非则禁革各人之所不当为者
  此三者守宝位之义也而治争之大柄在焉夫守
  位固在乎仁而所以行仁而使之各得其宜者则
  在乎义反乎义则不仁而刑法之所以必加也刑
  生于狱狱起于讼讼之所以起者由乎财之不均
卷一百六 第 14a 页 WYG0713-0235a.png
  言之不顺为之不当乎理也吾能仁以存心义以
  制事非所有者不敢取非所言者不敢道非所为
  者不敢作则感其德者心孚闻其风者意销自然
  有以畏服其心志摄伏其意气矣讼不待听而自
  无也大学此章旧本误在诚意章下朱子移之于
  第四章以释本末臣考大学经文言物有本末章
  句谓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于第一第二章既释明
  明德新民矣明德新民即本末也三章释止至善
卷一百六 第 14b 页 WYG0713-0235b.png
  乃明德新民之造其极亦即本末也且物有本末
  与事有终始对乃独释本末不释终始何也臣窃
  以谓听讼此章乃治国平天下之要务当以入第
  十章所见如此未敢以为是姑记于此以俟正焉
  (以上听/狱讼)
康诰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断/也)要囚
 蔡沈曰要囚狱辞之要者也服念服膺而念之旬
 十日时三月为囚求生道也
卷一百六 第 15a 页 WYG0713-0235c.png
 苏轼曰服念为囚求生道也求之旬时而终无生道
 乃可杀
  臣按此即易所谓缓狱也唐太宗谓死者不可复
  生决囚须三覆奏顷刻之间何暇思虑自今宜五
  覆奏正得要囚至于旬时之意
吕刑王曰两造具备师(众/也)听五辞五辞简(核其/实也)(无可/疑也)
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质/也)于五罚(赎/也)五罚不服正于五
(误/也)五过之疵(病/也)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
卷一百六 第 15b 页 WYG0713-0235d.png
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蔡沈曰两造者两争者皆至也具备者词證皆在也
 五辞丽于五刑之辞也五辞简核而可信乃质于五
 刑也不简者辞与刑参差不应刑之疑者也疑于刑
 则质于罚也不服者辞与罚又不应也罚之疑者也
 疑于罚则质于过而宥免之也官威势也反报德怨
 也内女谒也货贿赂也来干请也惟此五者之病以
 出入人罪则以人之所犯坐之也审克者察之详而
卷一百六 第 16a 页 WYG0713-0236a.png
 尽其能也刑疑有赦正于五罚也罚疑有赦正于五
 过也
 吕祖谦曰狱辞所及固欲审度而两造辞證复欲具
 备盖不当逮者不可扰一人当逮者不可阙一人又
 曰刑降而为罚罚降而为过然以私而故纵则又非
 天讨也故纵之疵病有此五者
  臣按先儒谓古者因情而求法故有不可入之刑
  后世移情而合法故无不可加之罪所谓因情以
卷一百六 第 16b 页 WYG0713-0236b.png
  求法者必备两造之辞必合众人之听必核其实
  必审其疑刑有疑则正于罚罚有疑则正于过必
  其有疑者无疑也然后赦之其审克之者如此则
  人之于入刑者必当其罪而罪不可入者则必得
  其情矣谓之审者察之尽其心克者治之尽其力
  此一言者吕刑凡四见焉其丁宁谆复忠厚之意
  详慎之心所以警戒于刑官者至矣一时典狱之
  臣又岂有移情以就法者哉
卷一百六 第 17a 页 WYG0713-0236c.png
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口才/也)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
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
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蔡沈曰罚以惩过虽非致人于死然民重出赎亦甚
 病矣非口才辩给之人可以折狱惟温良长者视民
 如伤者能折狱而无不在中也此言听狱者当择其
 人也察辞于差者辞非情实终必有差听狱之要必
 于其差而察之非从惟从者察辞不可偏主犹曰不
卷一百六 第 17b 页 WYG0713-0236d.png
 然而然所以审轻重而取中也哀敬折狱者恻怛敬
 畏以求其情也明启刑书胥占者言详明法律而与
 众占度也咸庶中正者皆庶几其无过忒也于是刑
 之罚之又当审克之也此言听狱者当尽其心也
  臣按先儒谓哀矜勿喜即此哀敬也哀则不忍敬
  则不忽人君存哀敬以折狱则典狱之官不敢不
  尽其心人臣存哀敬以典狱则受刑之人不敢不
  服其罪
卷一百六 第 18a 页 WYG0713-0237a.png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
狱之两辞
 蔡沈曰明清以下敬刑之事也狱辞有单有两单辞
 者无證之辞也听之为尤难明者无一毫之蔽清者
 无一点之污曰明曰清诚敬䔍至表里洞彻无少私
 曲然后能察其情也
 吕祖谦曰不可用私意而家于狱之两辞家云者出
 没变化于两辞之中以为囊橐窟穴者也
卷一百六 第 18b 页 WYG0713-0237b.png
  臣按私家之家如君子不家于丧之家穆王以此
  训刑盖欲其于狱讼之单辞者则明清以听之于
  狱讼之两辞者则以中而听之盖狱辞之初造者
  必单单者一人之情也一人之情各偏其见各执
  其是各掩其非俗所谓一面之辞也及夫两造具
  备则狱有两辞矣即其两者之辞而折之以中道
  用吾前日清明之心行吾今日中正之道不于狱
  辞之间有所偏徇而假之以为私家之囊橐窟穴
卷一百六 第 19a 页 WYG0713-0237c.png
  焉则民之情伪得而国之宪典正矣
大司寇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
以邦法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郑玄曰邦典六典也以六典待邦国之治邦法八法
 也以八法待官府之治邦成八成也以八成待万民
 之治弊之断其狱讼也
  臣按六典八法八成皆太宰所掌者也而定之断
  之弊之则在司寇焉盖治邦国以六典诸侯所当
卷一百六 第 19b 页 WYG0713-0237d.png
  守者也有戾于其典者则司寇以刑法定之定之
  者定其罪也治官府以八法卿大夫所当遵者也
  有违于其法者则司寇以刑法断之断之者断其
  罪也经邦治以八成庶民所当行者也有犯于其
  成者则司寇以刑法弊之弊之者弊其罪也讼兴
  于下狱成于上断罪虽在掌邦禁之司寇而宪度
  则本于掌邦治之冢宰焉可见王道备于同民心
  出治道之礼乐政刑而刑又所以辅礼乐政之所
卷一百六 第 20a 页 WYG0713-0238a.png
  不及断狱者一以辅治为先则刑行而治道立矣
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
旬乃弊之读书则用法
 郑玄曰附犹著也以情理讯之冀其有可以出之者
 十日乃断之
 贾公彦曰以囚所犯罪附于五刑恐有枉滥故用情
 实问之使得真实
  臣按此圣人断狱钦慎之意即大易所谓缓狱康
卷一百六 第 20b 页 WYG0713-0238b.png
  诰所谓服念也既得其罪附于刑矣恐其非心
  服也又从而用情以讯之又恐迫急而不尽其明
  也必至旬时之久乃敢断之既断之矣又以其所
  犯之刑书读之于囚审之而弗变乃用法焉其谨
  之又谨如此此先王之世天下所以无冤民也欤
士师掌官中之政令察狱讼之辞以诏司寇断狱弊讼
致邦令
 贾公彦曰致邦令者以法报之也
卷一百六 第 21a 页 WYG0713-0238c.png
 丘葵曰官中之政令秋官之属所行政令也察狱讼
 之辞者则刑官之属若乡士遂士县士方士各上其
 狱讼之不决者而致于士师士师因其辞而察之以
 诏司寇断其狱弊其讼狱讼既审合于邦令则又以
 其邦令而致之于乡士遂士县士方士上下联事精
 察如此此狱之所以得其中也
  臣按后世州郡狱讼有不能决者申达于宪司宪
  司审察其情犯稽考质正于律令而定其罪名然
卷一百六 第 21b 页 WYG0713-0238d.png
  后报之于下使处断焉是即周官此意也
朝士凡士之治有期日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
月邦国期期内之治听期外不听
 吴澄曰治狱之日皆有限期乡士旬而职听于朝遂
 士二旬县士三旬方士九旬诸侯之国以一年为期
 也在期内者皆听其讼出期之外则不听之亦息讼
 之道也
  臣按凡士者谓乡士县士遂士方士讶士也凡士
卷一百六 第 22a 页 WYG0713-0239a.png
  之治狱者皆有其期以地之远近为之差在期内
  者则听而治之出于期之外则不听也盖民有急
  遽之患速达则受患不深而證佐易见连逮不多
  苟迂延岁月则必有为之委曲掩蔽而负累及人
  多矣世有不逞之徒往往捃拾人家数十年前之
  事以兴词讼而司政典狱者不以为非而反因之
  而入人之罪自喜以为能昧于周官期外不听之
  旨也
卷一百六 第 22b 页 WYG0713-0239b.png
凡有责(音/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
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郑玄曰判半分而合者谓别劵也同货财者富人蓄
 积多时收敛之乏时以国服之法出之虽有腾踊其
 嬴不得过此以利出者与取者过此则罚之若汉世
 加贵取息坐赃
 贾公彦曰财主出责与生利还主则同有货财者也
 今以国服之法为之息利犯令者违国法也故刑罚之
卷一百六 第 23a 页 WYG0713-0239c.png
 吴澄曰属责谓转责使人而归之而本主死亡若其
 亲属贷还货财则多寡之数或相抵冒必以其地之
 人相比近而能为證者乃受其辞而治之否则不听也
  臣按借债取息三代已前已有之但必有劵书而
  不可多取息耳虽有死亡苟有證佐亦必追偿先
  王体悉民情为之通有无以相资助使不至于匮
  乏固不以为非也近世乃有恶富人冒利者一切
  禁革民间私债其意本欲抑富强不知贫民无所
卷一百六 第 23b 页 WYG0713-0239d.png
  假贷坐致死亡多矣
司刑若司寇断狱弊讼则以五刑之法诏刑罚而以辨
罪之轻重
 郑玄曰诏刑罚者处其所应否如今律家所署法矣
 贾公彦曰司寇断律之时司刑则以五刑之法诏刑
 罚刑罚并言者刑疑则入于罚故也
  臣按后世于刑部问拟罪囚而以大理寺平允亦
  此意
卷一百六 第 24a 页 WYG0713-0240a.png
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
 陆佃曰听讼若无简书可书之实状可据则不听也
 陈浩曰有发露之旨意无简覈之实迹则难于听断
 矣
  臣按周礼三刺注谓刺杀也考之韵书刺又训讯
  司刺掌三刺之法刺之为义当如刺举之刺盖与
  讯同义也若如注言则是周人设官专以杀戮为
  事方其听狱之初已怀杀戮之意而豫为此官以
卷一百六 第 24b 页 WYG0713-0240b.png
  待之三代已前恐无此制况所谓三刺之法一刺
  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上以刺
  言下即言讯尤为可见汉人设官以察举郡国而
 谓之刺史盖亦以讯察为言若如注言则谓之杀
 史可乎
成狱辞(掌文/书者)史以狱成告于正(士师/之属)正听之正以狱成告
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外朝之/卿位)之下大司寇以狱
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
卷一百六 第 25a 页 WYG0713-0240c.png
三又(当作/宥)然后制刑
 陈浩曰成狱辞者谓治狱者责取犯者之言辞已成
 定也又当作宥周礼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
 曰遗亡谓行刑之时天子犹必以此三者免其罪也
 自上而下咸无异辞而天子犹必以三宥而后有司
 行刑者在君有爱下之仁在臣有守法之义也
 方悫曰狱正特刑官之属而已大司寇特刑官之长
 而已专以一官之听犹虑不能无私焉故王又命三
卷一百六 第 25b 页 WYG0713-0240d.png
 公参听之以合乎公议也三公参听之而狱之辞又
 成矣于是以狱成告于王若是以五刑治之可也然
 以三宥之法原之或在所赦焉故三宥然后制刑也
  臣按本朝之制凡有刑狱皆掌于法司而平允于
  理寺理寺具成狱上诸朝及秋后处决乃集文武
  大臣会审于外廷即此制也
孟氏使阳肤(曾子/弟子)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卷一百六 第 26a 页 WYG0713-0241a.png
 朱熹曰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
 谢良佐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义故其犯
 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故得其情则哀
 矜而勿喜
 辅广曰民之犯罪有二迫于不得已则使之无其道
 故也陷于不自知则教之无其素故也后世治狱之
 官每患不得其情苟得其情则喜矣岂知哀矜而勿
 喜之味哉且人喜则其意逸逸则心放放则哀矜之
卷一百六 第 26b 页 WYG0713-0241b.png
 意不萌其于断狱剖讼之际必至于过中失正有不
 自知者惟能反思夫民情之所以然则哀矜之意生
 而喜心亡矣详味曾子之言至诚恻怛而体恤周尽
 如此呜呼仁哉
  臣按曾子教阳肤以断狱理刑之道不言刑罚而
  以民散为言朱熹释之曰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
  维系噫为国而使民至于情义乖离而不相维系
  则其国之亡也无日矣盖君之于民相须而成所
卷一百六 第 27a 页 WYG0713-0241c.png
  以维系之以相安者以情相孚而义相结也所以
  使之至乖违离解而不相维系者夫岂一日之故
  哉盖民之所以聚而尊君亲上者以上之人养之
  教之治之既有其道又有其素故也是以先王之
  于民既分田授井以养之立学读法以教之又制
  为禁令刑罚以治之焉生业既厚礼义复明内有
  尊君亲上之心外遂仰事俯育之愿有比闾以聚
  其族有井邑以聚其人有室家以聚其父子兄弟
卷一百六 第 27b 页 WYG0713-0241d.png
  夫妇亲戚欢然有恩以相爱秩然有序以相聚驱
  之使散不肯也况肯自散哉后世民之所以易于
  散者以上无聚之之道故也饥寒迫身则散繇役
  烦扰则散赋敛重多则散散则无情无情则无义
  无情无义则健讼之风起而争夺之祸作矣此治
  狱者得狱之情必加之哀矜而不可喜也哀者悲
  民之不幸矜者怜民之无知勿喜者勿喜已之有
  能也呜呼圣门教人不以听讼为能而必以使民
卷一百六 第 28a 页 WYG0713-0242a.png
  无讼为至故曾子之于阳肤不以得其情为喜而
  以失道民散为忧后之有天下国家者其豫思所
  以保养斯民使其恒有聚处之乐而无至于一旦
  情义乖离而不相维系也哉
唐德宗时李巽以私怨奏窦参交结藩镇上大怒欲杀
参陆贽以为参罪不至死上言参朝廷大臣诛之不可
无名昔刘晏之死罪不明白至使众议为之愤悒叛臣
得以为辞参贪纵之罪天下共知至于潜怀异图事为
卷一百六 第 28b 页 WYG0713-0242b.png
暧昧若不推鞫遽加重辟骇动不细
  臣按王者之刑刑一人而千万人惧刑之可也唐
  杀刘晏不以其罪天下为之愤悒叛臣藉以称兵
  然则人主于刑戮其可轻哉
陆贽言于德宗曰夫听讼辨谗贵于明恕明者在辨之
以迹恕者在求之以情迹可责而情可矜圣主惧疑似
之陷非辜不之责也情可责而迹可宥圣主惧逆诈之
滥无罪不之责也惟情见迹具词服理穷者然后加刑
卷一百六 第 29a 页 WYG0713-0242c.png
罚焉是以下无冤人上无缪听苛恶不作教化以兴
  臣按陆贽此言可以为听讼断狱之法而辨谗谤
  之法亦具焉人君之闻谗谤人臣之断狱讼皆当
  以是书于座右
宋仁宗嘉祐五年判刑部李綖言一岁之中死刑无虑
三千馀夫风俗之薄无甚于骨肉相残衣食之穷莫急
于盗贼今犯法者众岂刑罚不足以止奸而教化未能
导其所善欤愿诏刑部类天下所断大辟岁上朝廷以
卷一百六 第 29b 页 WYG0713-0242d.png
助观省从之
  臣按天下之治乱验于风俗之厚薄衣食之有无
  骨肉相残者多其风俗之偷也可见盗贼之劫掠
  者众其人之穷也可知李綖欲刑部类天下所断
  大辟上朝廷以助观省人主于此诚留心观省于
  斯二者之间风俗之偷则明礼义以化之衣食之
  阙则省徵输以宽之如此则上和下睦家给人足
  非特刑罚以之而清而民风亦因之而厚矣
卷一百六 第 30a 页 WYG0713-0243a.png
孝宗时臣僚上言在律言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若
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比年中外之
狱闻于状外求罪推寻愆咎鞫勘平生旁及他人干连
禁系乞申明法令自今狱事无得于状外求罪如有违
戾重寘于法
  臣按古人制律不许于状外求罪唐宋以来皆然
  (以上/断狱)
    以上详听断之法
卷一百六 第 30b 页 WYG0713-0243b.png
 
 
 
 
 
 
 
 大学衍义补卷一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