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 第 1a 页 WYG0713-00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四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备规制
   图籍之储
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卷九十四 第 1b 页 WYG0713-0098b.png
 朱熹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天下
 事有古未之为而后人为之固不可无者此类是也
 徐几曰上古民淳事简事之小大惟结绳以识之亦
 足以为治至后世风俗媮薄欺诈日生而书契不容
 不作矣书文字也契合约也言有不能记者书识之
 事有不能信者契验之
 程龙曰十三卦制器尚象凡所以为民生利用安身
 养生送死之道已无遗憾矣然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卷九十四 第 2a 页 WYG0713-0098c.png
 卒归之夬之书契何也盖器利用便则巧伪生忧患
 作圣人忧之故终之以书契之取象其视网罟等象
 虽非一时之利实万世之大利也故结绳初易为网
 罟终易为书契圣人以定大业断大疑悉于书契乎
 观百官治万民察诚非书契不可也十三卦终以夬
 卦之取象圣人之意深矣
  臣按此字书之祖万世书契之所自出文学之所
  繇宗者也岂特一时治百官察万民而已哉然万
卷九十四 第 2b 页 WYG0713-0098d.png
  世之下所以治百官察万民者皆永赖焉夫百官
  以治万民以察圣人作为书契以垂万世之用为
  此而已后世乃至用之以驾虚诞之说纪浮夸之
  辞载怪僻之事写淫荡之情岂圣人始制文字之
  意哉
周礼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
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
广(东西/为广)(南北/为轮)之数辨其山(积石/曰山)(竹木/曰林)(注渎/曰川)(水/钟)
卷九十四 第 3a 页 WYG0713-0099a.png
(曰/泽)(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水涯/曰坟)(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湿/曰隰)
名物
 郑玄曰土地之图若今郡国舆地图
  臣按此即后世地志图经之所始也周礼大司
  徒之职首以建邦之土地之图为任可见地官
  为职所以佐王安扰邦国者虽无所不统而其
  最当切而先者万民之数九州之域五土之名
  也后世图经地志盖原于此国朝洪武三年命
卷九十四 第 3b 页 WYG0713-0099b.png
  儒士魏俊民等六人编类天下郡县地理形势
  降附始末为大明志永乐十六年又遣官分行
  天下采摭事实然未成书英宗皇帝乃命儒臣
  因其旧脩成一书命曰大明一统志然所辑者
  皆沿前代之旧载古今事迹纪形胜备风俗考
  沿革广见闻前古所未有也揆之于大司徒所
  掌之图则倍之矣然所谓建邦之土地人民之
  数则未备焉臣请于地图之外依周礼别为一
卷九十四 第 4a 页 WYG0713-0099c.png
  籍凡天下两畿十三藩及府州县皆各为一图
  县合于州州合于郡郡合于藩总为天下图掌
  于户部凡其疆域道理山川物产里数户口钱
  榖应所有者皆具其中一有取舍敛散按图而
  考其实粲然如指诸掌也此成周盛时大司徒
  佐王安扰邦国之首务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郑玄曰志谓记也春秋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
卷九十四 第 4b 页 WYG0713-0099d.png
 之属是也系世则帝系世本之属也
 王昭禹曰父谓之昭子谓之穆父子相代谓之世世
 之所出谓之系奠系世以知其本所出辨昭穆以知
 其世序凡此皆有书小史则定而辨之
  臣按古者封建之制行分土列爵各有分地各有
  分民而在其邦国者亦各有其国之私书所谓志
  者是也志虽作于侯国而籍则掌于王官其事之
  大者在奠系世辨昭穆焉后世封建之制废仕者
卷九十四 第 5a 页 WYG0713-0100a.png
  无世官无分地然魏晋以来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繇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繇于谱系历
  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
  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
  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
  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以人
  尚谱牒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代以来其书散
  佚不传非独无官秘阁左户之藏而士大夫能通
卷九十四 第 5b 页 WYG0713-0100b.png
  谱牒之学者盖亦鲜矣今制惟勋臣武胄有世官
  者袭替之际具其宗图藏在所司而文臣之初应
  举入官者亦一具家状既仕之后不复究矣此亦
  一缺典也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记/也)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
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郑玄曰外令王令下畿外也四方之志若晋之乘楚
 之梼杌鲁之春秋三皇五帝之书所谓三坟五典也
卷九十四 第 6a 页 WYG0713-0100c.png
 王昭禹曰掌四方之志则下以知风俗之所向三
 皇五帝之书则上以考古昔之所行
  臣按孔安国曰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
  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言常道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者皆聚此书也今外
  史所掌者四方之志其九丘之类也三皇五帝
  之书即所谓三坟五典也达其名于四方使天
卷九十四 第 6b 页 WYG0713-0100d.png
  下之人皆知有此书也今世天下郡县皆有图
  经地志藏其副于学校而总收于礼部藏于内
  阁朝廷又颁五经四书于天下学校使校官掌
  之亦周官外史之遗意也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
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
榖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王昭禹曰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天下之
卷九十四 第 7a 页 WYG0713-0101a.png
 图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则其所掌者特图而
 已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则其所掌
 典非特图也又掌其地焉邦国诸侯之国也都鄙
 邦国之采邑也自邦国都鄙至于蛮夷闽貉戎狄
 虽有内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视而同仁其人民
 之所聚财用之所出九榖之所生六畜之所产其
 数要不可以不辨也其利害不可以不知也数则
 列而计之也要则总而计之也利则凡可以利人
卷九十四 第 7b 页 WYG0713-0101b.png
 者也害则凡可以害人者也周知其利害则将以兴
 其利而除其害也
  臣按先儒谓掌天下之地图而𨽻于司马谨之也
  战国策士每言窥周室则可以按图籍争天下汉
  大将军王凤亦云太史公书有地形阨塞不宜在
  诸侯王然则古人图志虽司徒营之即藏之司马
  秘不得见所以弭盗而防患也萧何入秦独收图
  籍自汉掌之司空浸以泄露当时如淮南诸王皆
卷九十四 第 8a 页 WYG0713-0101c.png
  按舆地图谋变以此知古人之虑远矣观此说则
  知古人重图籍有如此者唐人设兵部属有四一
  曰职方部我朝因之职方所掌者兵戎边防之政
  而沿边图本实在焉但不若周人悉掌天下之地
  云尔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左史倚相趋过王曰
是良史也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孔安国曰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繇
卷九十四 第 8b 页 WYG0713-0101d.png
 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
 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
 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
 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
 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
 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程颐曰所谓大道若性与天道之说圣人岂得而去
 之哉若言阴阳四时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要之理
卷九十四 第 9a 页 WYG0713-0102a.png
 非如后世之繁衍末术也固亦常道圣人所不去也
 或者所谓羲农之书乃后人称述当时之事失其义
 理如许行为神农之言及阴阳权变医方称黄帝之
 说耳此圣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皆常道又去其三
 盖上古虽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为治有迹得以纪
 载有史官以识其事自尧始耳
  臣按三坟五典之说始见于此孔安国谓此即上
  世帝王遗书则是书之来也久矣周礼外史掌三
卷九十四 第 9b 页 WYG0713-0102b.png
  皇五帝之书此书之掌于朝廷官职者也楚左史
  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此书之传于学士
  大夫者也今三皇五帝之书存于世者惟尧舜二
  典其他如九头五龙摄提等十纪其说荒诞不经
  其后宋毛渐所得之三坟则又伪妄显然断非古
  昔圣神之旧典也孔子删书始于尧舜所以为万
  世法者皆日用常行之理万世帝王为治之大经
  大法无出此者矣
卷九十四 第 10a 页 WYG0713-0102c.png
史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
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古者诗三千馀篇
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
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
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子弟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鲁哀公十四
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锄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
卷九十四 第 10b 页 WYG0713-0102d.png
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乃因
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
 孔安国曰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
 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
 脩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
 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朱熹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脩春秋赞周易皆传先
 王之旧
卷九十四 第 11a 页 WYG0713-0103a.png
  臣按万世儒道宗于孔子天下书籍本于六经六
  经者万世经典之祖也为学而不本于六经非正
  学立言而不祖于六经非雅言施治而不本于六
  经非善治是以自古帝王欲继天而建极阐道以
  为治莫不崇尚孔子焉所谓崇尚之者非谓加其
  封号优其祀典复其子孙也明六经之文使其义
  之不舛正六经之义使其道之不悖行六经之道
  使其言之不虚夫然斯谓崇尚孔子也已
卷九十四 第 11b 页 WYG0713-0103b.png
秦始皇三十四年烧诗书百家语
  臣按秦无道之罪十数如坏井田刑三族坑儒生
  罪妖言之类然皆一时之事也继其后者苟一旦
  兴改革起废之心其弊端可撤而去其坠绪可寻
  而理也若夫诗书百家语皆自古圣帝明王贤人
  君子精神心术之微道德文章之懿行义事功之
  大建置议论之详所以阐明已往而垂示将来者
  固非一人之事亦非一日可成累千百人之见积
卷九十四 第 12a 页 WYG0713-0103c.png
  千万年之久而后备具者也乃以一人之私快一
  时之意付之烈焰使之散为飞烟荡为寒灰以贻
  千万世无穷之恨呜呼秦之罪上通于天矣始皇
  李斯所以为万世之罪人欤
汉书艺文志序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
义乖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杂/也)乱至秦
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
卷九十四 第 12b 页 WYG0713-0103d.png
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
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
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诸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
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毕/也)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歆于是总
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有六艺略(六/艺)
(六经/也)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
卷九十四 第 13a 页 WYG0713-0104a.png

  臣按此前汉藏书之始末夫自唐虞三代之书至
  于孔子而备历春秋战国之世至于嬴秦而缺汉
  高祖时战争未息文景时谦让未遑武帝者出始
  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至于成帝
  又遣求书之使命挍书之官哀帝又命官以辑其
  略焉夫献书之路不开则民间有书无繇上达藏
  书之策不建则官府有书易至散失欲藏书而无
卷九十四 第 13b 页 WYG0713-0104b.png
  写之者则其传不多既写书而无挍之者则其文
  易讹既挍之矣苟不各以类聚而目分之则其于
  检阅考究者无统矣后世人主有志于道艺而留
  心于载籍者尚当以汉世诸帝为法
成帝河平三年上以中秘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
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挍之
  臣按汉以来遣使求书始此夫自秦人焚书之后
  书籍散亡多矣汉兴始收之开献书路置写书官
卷九十四 第 14a 页 WYG0713-0104c.png
  兴藏书府稍稍复集至成帝世又颇散失乃遣谒
  者求遗书于天下呜呼书之在天下乃自古圣帝
  明王精神心术之所寓天地古今生人物类义理
  政治之所存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
  者也其述作日多卷帙浩繁难于聚而易于散失
  苟非在位者收藏之谨而购访之勤安能免于丧
  失哉不幸而有所丧失明君良佐咸以斯文兴丧
  为念设法招求遣使蒐采悬赏以购之授官以酬
卷九十四 第 14b 页 WYG0713-0104d.png
  之使其长留天地间永为世鉴以毋贻后时之悔
  岂不韪欤
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钜
儒负帙自远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
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
依七略而为书部明帝幸三雍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
执经问难于前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
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监决如石渠故事初光武迁
卷九十四 第 15a 页 WYG0713-0105a.png
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
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
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
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
馀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
不泯尽焉
  臣按此后汉书籍之始末书籍自经秦火之后固
  已无复先王盛时之旧汉兴多方求之至哀帝时
卷九十四 第 15b 页 WYG0713-0105b.png
  刘歆总群书著七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有禁
  中外台之别又有太常太史中秘之殊古书渐渐
  出也不幸遭王莽之乱焚烧无遗盖秦火之烧有
  意而烧其祸繇于君也汉火之烧无意而烧其祸
  繇于民也呜呼书籍之在世犹天之有日月也天
  无日月天之道废矣世无书籍人之事泯矣何辜
  于天而往往遭焚烧之祸哉迨夫光武中兴笃好
  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古书次第复出藏之辟
卷九十四 第 16a 页 WYG0713-0105c.png
  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非一所也不幸又有
  董卓之乱焚荡泯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分为甲
  乙丙丁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晋惠之
  世靡有孑遗东晋鸠聚其见存者但为三千一十
  四卷而已宋之书目凡万五千七百四卷齐之书
  目凡万八千一十卷梁之多至二万三千一百六
  卷隋之多至三万七千馀卷
隋文帝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讨异
卷九十四 第 16b 页 WYG0713-0105d.png
本每书一卷赏绢一疋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
异书往往间出
  臣按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谓经籍自周衰孔
  子删述之后凡有五厄秦人吞六国坟籍扫地一
  厄也王莽之末并从焚烬二厄也献帝移都西京
  燔荡三厄也晋世刘石凭陵从而失坠四厄也侯
  景破梁悉送荆州周师入郢焚之外城五厄也自
  仲尼迄今数遭五厄兴集之期属膺隋代今秘藏
卷九十四 第 17a 页 WYG0713-0106a.png
  见书亦足披览但一时载籍须令大备不可王府
  所无私家乃有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
  至观阁斯积文帝纳之使人搜讨于是民间异书
  往往间出臣窃以为自隋之后唐有禄山黄巢之
  乱极而至于五代之季宋有女真蒙古之祸极而
  至于至正之末其为厄也又不止五矣大凡天下
  万事万物祸乱之时虽或荡废然一旦治平皆可
  稍稍复旧惟所谓书籍者出于一人之心各为一
卷九十四 第 17b 页 WYG0713-0106b.png
  家之言言人人殊其理虽同而其所以为言者则
  未必同其间阐义理著世变纪事迹莫不各极其
  至皆有所取一有失焉则不可复虽复之亦非其
  真与全矣是以古先圣王莫不致谨于斯以为今
  之所以知昔后之所以知今者之具珍藏而爱护
  之惟恐其捐失也讲究而校正之惟恐其讹舛也
  既有者恒恐其或失未有者惟恐其弗得虽以偏
  安尚武衰乱之世莫不知所爱重矧重熙累洽之
卷九十四 第 18a 页 WYG0713-0106c.png
  世好文愿治之君哉
唐分书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
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
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初隋嘉则殿书三
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揉贞观中魏
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
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玄宗命马怀素
为脩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寻置脩书院其后大明宫
卷九十四 第 18b 页 WYG0713-0106d.png
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
入既而太府月给麻纸五千番季给墨三百三十六丸
岁给兔千五百皮为笔材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
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安禄山之乱
尺简不藏元载为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又命拾遗苗
发等使江淮括访至文宗时郑覃侍讲进言经籍未备
因诏秘阁搜采于是四库之书复完分藏于十二库黄
巢之乱存者盖鲜
卷九十四 第 19a 页 WYG0713-0107a.png
 欧阳脩曰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
 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诸儒
 章句之学兴焉其后传注笺解义疏之流转相讲述
 而圣道粗明然其为说固已不胜其繁矣至于上古
 三皇五帝以来世次国家兴灭终始僭窃伪乱史官
 备矣而传记小说外暨方言地理职官氏族皆出于
 史官之流也自孔子在时方脩明圣经以绌缪异而
 老子著书论道德接乎同衰战国游谈放荡之士田
卷九十四 第 19b 页 WYG0713-0107b.png
 骈慎到列庄之徒各极其辩而孟轲荀卿始专脩孔
 氏以折异端然诸子之论各成一家自前世皆存而
 不绝也夫王迹熄而诗亡离骚作而文辞之士兴历
 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
 其多也呜呼六经之道简严易直而天人备故其愈
 久而益明其馀作者众矣质之圣人或离或合然其
 精深宏博各尽其术而怪奇伟丽往往震发于其间
 此所以使好奇博爱者不能忘也然凋零磨灭亦不
卷九十四 第 20a 页 WYG0713-0107c.png
 可胜数岂其文华少实不足以行远欤而俚言俗说
 猥有存者亦其有幸不幸者欤
  臣按此有唐一代藏书之本末臣尝谓天下之物
  虽空青水碧物外之奇宝既失之皆可复得也惟
  经籍在天地间为生人之元气纪往古而示来今
  不可一旦无焉者无之则生人贸贸然如在冥途
  中行矣其所关系岂小小哉民庶之家迁徙不常
  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收储所赖石渠延阁之中
卷九十四 第 20b 页 WYG0713-0107d.png
  储积之多收藏之密扃钥之固藏贮者有掌固之
  官阙略者有缮写之吏损坏者有脩补之工散失
  者有购访之令然后不至于浥烂散落尔前代藏
  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不能
  什一多历年所在内者未闻有所稽考在外者未
  闻有所购求臣恐数十年之后日渐损耗其所关
  系非止一代一时之事而已也伏望圣明为千万
  年之远图母使后世志艺文者以书籍散失之咎
卷九十四 第 21a 页 WYG0713-0108a.png
  归焉不胜干万世斯文之幸
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中募民献书及三百卷授以试衔
其选调之官每百卷减一选
明宗长兴三年初定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
 胡寅曰有天下国家必以经术示教不意五季干戈
 扰攘之时而知所先务可不谓贤乎然命国子监以
 木本行以一文义去舛讹使人不迷于所习善矣颁
 之可也鬻之非也或曰天下学者甚众安得人人而
卷九十四 第 21b 页 WYG0713-0108b.png
 颁之曰以监本为正俾郡邑皆传刋焉何患于不给
 国家浮费不可胜计而独靳于此哉
 叶梦得曰唐以前书籍皆写本人以藏书为贵精于雠
 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读诵亦精
 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宋淳化中复以史
 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刋镂者益多士大夫
 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
 板本多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
卷九十四 第 22a 页 WYG0713-0108c.png
 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
  臣按后世雕印书籍始于此夫自有板本以来学
  者易于得书不必假借购求钞写传录而得以诵
  习考阅诚莫大之利也然书肆刻本往往承讹袭
  舛有误学者乞命翰林儒臣将九经十九史及
  诸儒先所著述有补于正道名教者严加校正字
  画行款必须正当归一命工锓梓藏于国子监付
  典籍掌之遇天下板本有缺文疑义咸来取正是
卷九十四 第 22b 页 WYG0713-0108d.png
  亦一道德以同文之一端也然臣于此又有一见
  今世学校所诵读人家所收积者皆宋以后之五
  经唐以前之注疏讲学者不复习好书者不复藏
  尚幸十三经注疏板本尚存于福州府学好学之
  士犹得以考见秦汉以来诸儒之说臣愿特敕福
  建提学宪臣时加整葺使无损失亦存古之一事
  也馀如仪礼经传通解等书刻板在南监者亦宜
  时为备补
卷九十四 第 23a 页 WYG0713-0109a.png
周世宗以史馆书籍尚少锐意求访凡献书者悉加优
赐以诱致之而民间之书传写舛误乃选常参官三十
人校雠刋正令于卷末署其名衔焉
  臣按周世宗当五代扰攘之际尚留心文事如此
  况当承平之世而经籍图书乃其祖宗所贻留者
  手泽沾溉所存忍使之散轶不全乎馆阁职清务
  简不预他务宜委之校雠刋正俾于每卷之末署
  其名衔有不究心者坐以旷官之罪
卷九十四 第 23b 页 WYG0713-0109b.png
宋初有书万馀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
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太宗始建崇文院而
徙三馆之书以实之又分三馆书万馀卷别为书库名
曰秘阁真宗时命三馆写四部书二本置龙图阁及太
清楼而玉宸殿四门殿亦各有书万馀卷已而王宫火
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煨烬其仅存者迁于右掖门外谓
之崇文外院命重写书籍选官详覆校勘掌以参知政
事一人领之仁宗既新作崇文院命学士张观等编四
卷九十四 第 24a 页 WYG0713-0109c.png
库书仿开元四部录为崇文总目书凡三万六百六十
九卷神宗改崇文院为秘书省徽宗更崇文总目为秘
书总目诏购求士民藏书其有所秘未见之书足备观
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馆书多逸遗命建局以补全校
正为名设官总理募工缮写自熙宁以来搜访补葺至
是为盛矣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次仁英两朝至仁哲
徽钦四朝最具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
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
卷九十四 第 24b 页 WYG0713-0109d.png
之储荡然靡遗高宗驻跸临安乃建秘书省于国史院
之右搜访遗阙屡优献书之赏于是四方之藏稍稍复
出而馆阁编辑日益富矣当时类次书目得四万四千
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
卷视崇文总目又有加焉
 史臣曰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文之有关于世运尚矣然书契以来文字多而
 世道日降秦火而后文字多而世教日兴其故何哉
卷九十四 第 25a 页 WYG0713-0110a.png
 盖世道升降人心习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为也
 然去古既远苟无斯文以范防之则愈趋而愈下矣
 故繇秦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宋
 有天下先后三百馀年考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
 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
 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学士缙绅先生谈道德性
 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周之文哉宋之
 不竞或以为文盛之弊遂归咎焉此以功利为言未
卷九十四 第 25b 页 WYG0713-0110b.png
 必知道者之论也自南渡之后迄于终祚国步艰难
 军旅之事日不暇给而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
 学为务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
 咏动成卷帙累而数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虽其间
 鈲裂大道疣赘圣模幽怪恍惚琐碎支离有所不免
 然而瑕瑜相形雅郑各趣譬之万𣲖归海四渎可分
 繁星丽天五纬可识求约于博则有要存焉
  臣按此有宋一代藏书之始末
卷九十四 第 26a 页 WYG0713-0110c.png
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诏曰国家宣明宪度恢张政治敦
崇儒术启迪化源国典朝章咸从振举遗编坠简当务
询求眷言经济无以加此宜令三馆以开元四部书目
阅馆中所阙者具列其名诏中外购募有以亡书来上
及三百卷者当议甄录酬奖馀第卷帙之数等级优赐
不愿送官者借本写毕还之
仁宗嘉祐中诏曰国初承五代之后简编散落三馆聚
书仅才万卷其后平定列国先收图籍亦尝分遣使人
卷九十四 第 26b 页 WYG0713-0110d.png
屡下诏命访募异本校定篇目听政之暇无废览观然
比开元遗逸尚众宜加购赏以广献书中外士庶并许
上馆阁阙书卷支绢一匹五百卷与文资官
  臣按宋朝以文为治而于书籍一事尤切用心历
  世相承率加崇尚屡下诏书搜访遗书或给以赏
  或赐以官凡可以得书者无不留意然犹虑其或
  有非常之变每卷皆有副本分贮各所是以真宗
  之时崇文秘阁之灾而犹存太清楼之储徽宗设
卷九十四 第 27a 页 WYG0713-0111a.png
  官提举募工缮写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楼一置
  秘阁其寓意深矣我朝不专设馆阁官凡前代所
  谓省监皆归于翰林院翰林院专设官以司经籍
  图书名曰典籍凡国家所有古今载籍皆在所掌
  又于国子监设典籍一员司凡大学所有经籍及
  板本之属臣考唐人谓人之博学者曰行秘书而
  宋人之评诗者亦曰胸中无国子监不可读杜诗
  而书史之有讹舛者必挍正之以监本则此二者
卷九十四 第 27b 页 WYG0713-0111b.png
  乃自古藏贮经籍之所我朝馆阁之职凡前代所
  谓集贤院崇文院秘书省秘阁皆不复置官惟于
  翰林太学置此官二员今翰林院秘藏皆在文渊
  阁其典籍固有所职掌惟两京太学典籍几于虚
  设臣闻永乐中太宗皇帝肇建北京敕翰林院凡
  南京文渊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
  部以上各取一部送京馀悉封识收贮如故则是
  两京皆有储书也夫天下书籍尽归内府其人家
卷九十四 第 28a 页 WYG0713-0111c.png
  所有者盖亦无多其间多有人家所无者今幸其
  犹存于此万一有所疏失则永绝矣可不惜哉今
  幸国家无事政天子崇儒右文之时忍使古昔圣
  贤乖世立教之言载道为治之具传之数千百年
  者一旦不幸或有意外之变乃至于今而泯尽岂
  不贻千古之永叹哉臣请敕内阁儒臣将南北两
  京文渊阁所藏书籍凡有副本于南京内阁及两
  监各分贮一本其无者将本书发下两监敕祭酒
卷九十四 第 28b 页 WYG0713-0111d.png
  司业行取监生钞录给与人匠纸笔责令各堂教
  官挍对不限年月陆续付本监典籍掌管如此则
  一书而有数本藏贮又有异所永无疏失之虞矣
神宗元丰三年改官制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刋写分贮
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经籍图书以秘书郎主之编
集挍定正其脱误则挍书郎正字主之岁于仲夏曝书
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侍制以上官毕赴
  臣按宋有馆阁之职以司经籍图书秘书郎职掌
卷九十四 第 29a 页 WYG0713-0112a.png
  收贮葺理挍书郎正字职在编辑挍定今制不设
  馆閤并其职于翰林院夫以专官则无专任臣请
  于典籍之外其脩撰编脩检讨皆以编辑挍定之
  任专委其人而责其成功每岁三伏会官曝书如
  宋制因阅其数如此则葺理有官而编简不至于
  脱误考挍有人而文义不至于讹舛考阅有时而
  载籍不至于散亡矣
徽宗大观四年秘书监何志同奏庆历间尝命儒臣集
卷九十四 第 29b 页 WYG0713-0112b.png
四库秘藏叙次为籍名之曰崇文总目其书之总凡三
万六百六十九卷今一馆所藏善否相揉号为全本者
不过二万馀卷而脱简断编亡散阙逸之数亦如之宜
及今有所搜采视庆历旧录及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并
许借传从之
  臣按何志同言及今有所搜采视庆历旧录及总
  目之外别有异书并许传借盖欲将馆阁中书目
  录出示中外凡目中所无有者借传以广其藏也
卷九十四 第 30a 页 WYG0713-0112c.png
  此事关系甚大非惟一时事盖万世之事也
    以上图籍之储臣按人君为治之道非一端
    然皆一世一时之事惟夫所谓经籍图书者
    乃万年百世之事焉盖以前人所以敷遗乎
    后者凡历几千百年而后至于我而我今日
    不有以脩辑而整比之使其至我今日而废
    坠放失焉后之人推厥所繇岂不归其咎于
    我之今日哉是以圣帝明王所以继天而子
卷九十四 第 30b 页 WYG0713-0112d.png
    民者任万世世道之责于己莫不以是为先
    务焉我太祖高皇帝肇造之初庶务草创日
    不暇给而首先求遗书于至正丙午之秋是
    时犹未登宝位也呜呼大圣人所见所为自
    与其他帝王不同其所以为圣子神孙之诒
    谋者至矣践其阼而承其统者可不思所以
    体其心而继述其事者乎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