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 第 1a 页 WYG0713-00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备规制
冕服之章
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张栻曰作衣裳以被之于身垂绡为衣其色玄而象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备规制
冕服之章
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张栻曰作衣裳以被之于身垂绡为衣其色玄而象
卷九十 第 1b 页 WYG0713-0049b.png
道襞幅为裳其色纁而象事法乾坤以示人使民知
君臣父子尊卑贵贱莫不各安其分也
谢枋得曰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
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
倒使人知尊毕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
丘富国曰十三卦制器而尚象皆通变宜民之事特
于黄帝尧舜氏言之者羲农之时人害虽消而人文
未著衣食虽足而礼义未兴为之君者方且与民并
君臣父子尊卑贵贱莫不各安其分也
谢枋得曰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
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
倒使人知尊毕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
丘富国曰十三卦制器而尚象皆通变宜民之事特
于黄帝尧舜氏言之者羲农之时人害虽消而人文
未著衣食虽足而礼义未兴为之君者方且与民并
卷九十 第 2a 页 WYG0713-0049c.png
耕而食饔飧而治蚩蚩蠢蠢盖未识所谓上下尊卑
之分于是三圣人者仰观俯察体乾坤之象正衣裳
之仪使君臣分义截然于天高地下之间天下其有
不治者乎
臣按先儒谓衣裳即舜所谓古人之象五色作服
者是也盖衣裳之制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书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像也日月/以下是也)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之分于是三圣人者仰观俯察体乾坤之象正衣裳
之仪使君臣分义截然于天高地下之间天下其有
不治者乎
臣按先儒谓衣裳即舜所谓古人之象五色作服
者是也盖衣裳之制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书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像也日月/以下是也)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卷九十 第 2b 页 WYG0713-0049d.png
作服汝明
蔡沈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
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
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
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絺紩
也紩以为绣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
六者绘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
六者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采者青黄赤白黑也
蔡沈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
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
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
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絺紩
也紩以为绣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
六者绘之于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
六者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采者青黄赤白黑也
卷九十 第 3a 页 WYG0713-0050a.png
色者言施之于绘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杂施五采
以为五色也汝明者汝当明其大小尊卑之差等也
臣按舜欲观古人之象则是章服在舜之前已有
矣古者自天子以下至于士皆有服章多少之数
以次而杀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今世冕服惟天
子及亲王有之自公侯以下皆无有也
周礼弁师(掌五冕/之官)掌王之五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皆玄冕朱
里(玄表/朱里)延(即冕之覆/在上者)纽(小鼻也缀于延上/四旁以笄贯之)五采缫十有
以为五色也汝明者汝当明其大小尊卑之差等也
臣按舜欲观古人之象则是章服在舜之前已有
矣古者自天子以下至于士皆有服章多少之数
以次而杀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今世冕服惟天
子及亲王有之自公侯以下皆无有也
周礼弁师(掌五冕/之官)掌王之五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皆玄冕朱
里(玄表/朱里)延(即冕之覆/在上者)纽(小鼻也缀于延上/四旁以笄贯之)五采缫十有
卷九十 第 3b 页 WYG0713-0050b.png
二就(以五采丝为绳如缫以贯玉/垂于延之前后各有十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以/五)
(采玉/相间)玉笄(以玉/为笄)朱纮(以朱为纮缀笄/两端结于颔下)王之皮弁(视朝/之服)会
五采(结五/采玉)玉璂(即五采玉/十二也)𧰼邸(以象骨/为之)玉笄王之弁绖
(吊/服)弁而加环绖(缠而/不紏)
王安石曰五采备采也十有二备数也玉十有二备
物也
臣按先儒谓冕服有六而云五冕者祀昊天上帝
服大裘则服衮可知矣大裘与衮同一冕也此所
(采玉/相间)玉笄(以玉/为笄)朱纮(以朱为纮缀笄/两端结于颔下)王之皮弁(视朝/之服)会
五采(结五/采玉)玉璂(即五采玉/十二也)𧰼邸(以象骨/为之)玉笄王之弁绖
(吊/服)弁而加环绖(缠而/不紏)
王安石曰五采备采也十有二备数也玉十有二备
物也
臣按先儒谓冕服有六而云五冕者祀昊天上帝
服大裘则服衮可知矣大裘与衮同一冕也此所
卷九十 第 4a 页 WYG0713-0050c.png
谓五冕欤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吉祭服/凶丧服)辨其名物(名以命之/物以色之)与
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
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则鷩冕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群小祀(林/泽)
(坟衍四方/百物之属)则玄冕凡兵事韦(谓革之/熟者)弁(冠/也)服视朝则皮
弁服凡甸冠弁服(甸猎/冠服)凡凶事服弁(丧/冠)服凡吊事弁经
服大扎大荒大灾素服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吉祭服/凶丧服)辨其名物(名以命之/物以色之)与
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
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享食/宾客)射(与诸/侯射)则鷩冕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群小祀(林/泽)
(坟衍四方/百物之属)则玄冕凡兵事韦(谓革之/熟者)弁(冠/也)服视朝则皮
弁服凡甸冠弁服(甸猎/冠服)凡凶事服弁(丧/冠)服凡吊事弁经
服大扎大荒大灾素服
卷九十 第 4b 页 WYG0713-0050d.png
吴澄曰用事谓祭祀视朝甸凶吊之事
臣按虞书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为天子十二章服而其祭祀兼用诸侯之五
服者大章小章俱备十二之数也
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
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
吴澄曰大裘者黑羊裘服之祀天示质也良裘者王
所服之善裘也功裘者谓人功治之者
臣按虞书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为天子十二章服而其祭祀兼用诸侯之五
服者大章小章俱备十二之数也
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
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
吴澄曰大裘者黑羊裘服之祀天示质也良裘者王
所服之善裘也功裘者谓人功治之者
卷九十 第 5a 页 WYG0713-0051a.png
臣按用裘以为祭天之服盖反古始也天地生人
之初未有织纴惟衣鸟兽之皮而已其后乃有丝
枲之事
屦人掌王之服屦(单履/曰屦)为赤舄(复屦/曰舄)黑舄赤繶(缝中/紃也)黄
繶青句(当作/絇)素屦葛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
吴澄曰言屦必言服服各有屦也吉服有九舄三等
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也其下白舄黑舄絇为之拘著
舄屦之头以为行戒也
之初未有织纴惟衣鸟兽之皮而已其后乃有丝
枲之事
屦人掌王之服屦(单履/曰屦)为赤舄(复屦/曰舄)黑舄赤繶(缝中/紃也)黄
繶青句(当作/絇)素屦葛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
吴澄曰言屦必言服服各有屦也吉服有九舄三等
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也其下白舄黑舄絇为之拘著
舄屦之头以为行戒也
卷九十 第 5b 页 WYG0713-0051b.png
臣按所谓凡四时之祭祀以时服之者若吉祭则
用赤舄黑舄丧祭则用素屦葛屦皆随时之宜
礼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深/也)延(冕上/覆也)龙卷(与衮/同画)
(龙于/衣)以祭
陈浩曰玉冕前后垂旒之玉也藻杂采丝绳之贯玉
者也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曰玉藻
马睎孟曰冕之为物后方而前圆后仰而前俛有延
在上有旒在下视之则延长察之则深邃
用赤舄黑舄丧祭则用素屦葛屦皆随时之宜
礼记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深/也)延(冕上/覆也)龙卷(与衮/同画)
(龙于/衣)以祭
陈浩曰玉冕前后垂旒之玉也藻杂采丝绳之贯玉
者也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曰玉藻
马睎孟曰冕之为物后方而前圆后仰而前俛有延
在上有旒在下视之则延长察之则深邃
卷九十 第 6a 页 WYG0713-0051c.png
臣按玉藻至邃延言首服之冕龙卷言身服之衣
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
孔颖达曰天子既著皮弁视朝遂以皮弁而朝食所
以敬养身体
臣按此天子服皮弁之礼
论语子曰服周之冕
何晏曰黄帝作冕其制盖以木为干以布衣之上玄
下朱取天地之色阮湛三礼图云长尺六寸广八寸
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
孔颖达曰天子既著皮弁视朝遂以皮弁而朝食所
以敬养身体
臣按此天子服皮弁之礼
论语子曰服周之冕
何晏曰黄帝作冕其制盖以木为干以布衣之上玄
下朱取天地之色阮湛三礼图云长尺六寸广八寸
卷九十 第 6b 页 WYG0713-0051d.png
天子以下皆同前圆后方前垂四寸后垂三寸
朱熹曰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
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
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
及奢夫子取之盖以为文而得其中也或问周冕不
为侈何也曰加之首则体严而用约详其制则等辨
而分明此周冕所以虽文不为过也夏商之制虽不
可考然意必有未备者矣
朱熹曰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
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
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
及奢夫子取之盖以为文而得其中也或问周冕不
为侈何也曰加之首则体严而用约详其制则等辨
而分明此周冕所以虽文不为过也夏商之制虽不
可考然意必有未备者矣
卷九十 第 7a 页 WYG0713-0052a.png
臣按冕自黄帝以来已有之至周而其制始备先
儒谓周尚文则有过于文者周之冕则得乎文之
中者也
汉官仪曰天子冠通天冠后汉志通天冠高九寸正竖
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驳犀/簪导)乘
舆所常服
隋志平冕俗所谓平天冠也
臣按晋志云通天冠本秦制前有展筒冠前加金
儒谓周尚文则有过于文者周之冕则得乎文之
中者也
汉官仪曰天子冠通天冠后汉志通天冠高九寸正竖
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驳犀/簪导)乘
舆所常服
隋志平冕俗所谓平天冠也
臣按晋志云通天冠本秦制前有展筒冠前加金
卷九十 第 7b 页 WYG0713-0052b.png
博山述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介帻通天
冠平冕冕皂表朱绿里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
垂十二旒又通典谓宋加黑介帻齐加玉簪导梁
加冕于上为平天冕意所谓通天冠者先戴之于
首然后加冕于其上欤至宋通天冠二十四梁加
金博山附蝉十二戴此冠则服绛纱袍
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
靴与贵臣通服惟天子之带十有三镮至唐高祖以赭
冠平冕冕皂表朱绿里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
垂十二旒又通典谓宋加黑介帻齐加玉簪导梁
加冕于上为平天冕意所谓通天冠者先戴之于
首然后加冕于其上欤至宋通天冠二十四梁加
金博山附蝉十二戴此冠则服绛纱袍
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六合
靴与贵臣通服惟天子之带十有三镮至唐高祖以赭
卷九十 第 8a 页 WYG0713-0052c.png
黄袍巾带为常服
臣按天子服黄始于隋后遂因之以为常
唐志太宗常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
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臣按翼善冠天子始以为常服后寻废不用至宋
淳化二年诏检讨翼善冠制度及所用衣服自是
遂常服之
南齐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宋末用绣及
臣按天子服黄始于隋后遂因之以为常
唐志太宗常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
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臣按翼善冠天子始以为常服后寻废不用至宋
淳化二年诏检讨翼善冠制度及所用衣服自是
遂常服之
南齐舆服志衮衣汉世出陈留襄邑所织宋末用绣及
卷九十 第 8b 页 WYG0713-0052d.png
织成齐建武中乃采画为之加饰金银薄时亦谓为天
衣
臣按此后世衮衣之制
宋志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
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
耕及视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中
兴之后则有之
臣按此宋朝一代冕服之制其间所谓大裘冕者
衣
臣按此后世衮衣之制
宋志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
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
耕及视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中
兴之后则有之
臣按此宋朝一代冕服之制其间所谓大裘冕者
卷九十 第 9a 页 WYG0713-0053a.png
用以郊祀当时有司及陆佃何洵直等议论不一
其所制造或以黑羔皮或以黑绘代之或谓其冕
无旒或谓以衮袭之或者又谓衮冕至大次质明
改服大裘两不相戾讫无定论夫祀天之器物一
切以素质故其服亦以质焉今既不扫地用陶匏
则其服独欲尚质可乎先王制礼本乎诚惟专一
其内心之诚在乎外者随时制宜惟其称而已矣
英宗治平二年李育上言冕以周官为本凡十二旒间
其所制造或以黑羔皮或以黑绘代之或谓其冕
无旒或谓以衮袭之或者又谓衮冕至大次质明
改服大裘两不相戾讫无定论夫祀天之器物一
切以素质故其服亦以质焉今既不扫地用陶匏
则其服独欲尚质可乎先王制礼本乎诚惟专一
其内心之诚在乎外者随时制宜惟其称而已矣
英宗治平二年李育上言冕以周官为本凡十二旒间
卷九十 第 9b 页 WYG0713-0053b.png
以采玉加以纮綖笄瑱之饰衮以虞书为始凡十二章
首以辰象别以衣裳绘绣之采东汉至唐史官名儒记
述前制皆无珠翠犀宝之饰盖明水大羹不可以众味
和云门咸池不可以新声间衮冕之服不宜以珍怪累
也按开宝通礼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无宝锦之
饰夫太祖太宗富有四海岂乏宝玩顾不可施之郊庙
也臣愿陛下肇祀天地躬飨祖祢服周之冕观古之象
复先王之制祖宗之法诏礼官参定奏曰国朝冕服虽
首以辰象别以衣裳绘绣之采东汉至唐史官名儒记
述前制皆无珠翠犀宝之饰盖明水大羹不可以众味
和云门咸池不可以新声间衮冕之服不宜以珍怪累
也按开宝通礼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无宝锦之
饰夫太祖太宗富有四海岂乏宝玩顾不可施之郊庙
也臣愿陛下肇祀天地躬飨祖祢服周之冕观古之象
复先王之制祖宗之法诏礼官参定奏曰国朝冕服虽
卷九十 第 10a 页 WYG0713-0053c.png
仿古制然增以珍异巧缛前世所未尝有国家大事莫
大于祀而祭服违经非所以肃祀容尊神明也宜如育
言参酌通礼一切改造之
臣按冕服之制虽曰华而不为靡费而不及奢然
必有中制不可过也不可不及也若魏明之用珊
瑚六朝之用翡翠宋人之绣龙锦七星紫云白鹤
皆非礼之礼也非礼之礼且不可以见师长况用
以祀天地祖宗哉
大于祀而祭服违经非所以肃祀容尊神明也宜如育
言参酌通礼一切改造之
臣按冕服之制虽曰华而不为靡费而不及奢然
必有中制不可过也不可不及也若魏明之用珊
瑚六朝之用翡翠宋人之绣龙锦七星紫云白鹤
皆非礼之礼也非礼之礼且不可以见师长况用
以祀天地祖宗哉
卷九十 第 10b 页 WYG0713-0053d.png
以上冕服之章
备规制
玺节之制
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掌节掌邦节货贿用玺节
臣按玺之名始见于此然专以出入货贿盖上下
通用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自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
备规制
玺节之制
周礼地官司市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掌节掌邦节货贿用玺节
臣按玺之名始见于此然专以出入货贿盖上下
通用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自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
卷九十 第 11a 页 WYG0713-0054a.png
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林尧叟曰玺印也印书追公冶而与之
臣按用玺于文书谓之玺书玺书二字始见于此
然此乃季武子书而用玺记之者是时上下印章
皆名玺故也自秦以来惟天子印得称玺故其制
诏谓之玺书臣下不得用也
汉高祖元年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降
颜师古曰符谓诸印合符以为契者也节以毛为之
林尧叟曰玺印也印书追公冶而与之
臣按用玺于文书谓之玺书玺书二字始见于此
然此乃季武子书而用玺记之者是时上下印章
皆名玺故也自秦以来惟天子印得称玺故其制
诏谓之玺书臣下不得用也
汉高祖元年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降
颜师古曰符谓诸印合符以为契者也节以毛为之
卷九十 第 11b 页 WYG0713-0054b.png
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
胡寅曰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为而受之君者也
不可以失失之则不敬天子之玺非一代所用而非
受之于天者也必随世而改不改则不新故汉有天
下当刻汉玺而不必袭之秦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
而鼎取新也苟以为不然曷不于二帝三王监之后
世之玺以乱亡丧逸者固多矣必以相传为贵又岂
得初玺如是之久哉
胡寅曰官府百司之印章一代所为而受之君者也
不可以失失之则不敬天子之玺非一代所用而非
受之于天者也必随世而改不改则不新故汉有天
下当刻汉玺而不必袭之秦所以正位凝命革去故
而鼎取新也苟以为不然曷不于二帝三王监之后
世之玺以乱亡丧逸者固多矣必以相传为贵又岂
得初玺如是之久哉
卷九十 第 12a 页 WYG0713-0054c.png
臣按传国玺图说谓其方四寸秦始皇并六国命
李斯篆其文孙寿刻之子婴奉其玺降汉高祖即
位服之世因谓之传国玺厥后平帝崩孺子未立
藏于长乐宫王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出玺
投地刓螭角微玷其后玺归光武至献帝时董卓
乱掌玺者投于井中孙坚于井中得之后徐璆得
以送献帝寻以禅魏魏以禅晋永宁之后为刘石
所得后复归之东晋是后宋齐梁陈以至于隋隋
李斯篆其文孙寿刻之子婴奉其玺降汉高祖即
位服之世因谓之传国玺厥后平帝崩孺子未立
藏于长乐宫王莽篡位使王舜迫太后求之出玺
投地刓螭角微玷其后玺归光武至献帝时董卓
乱掌玺者投于井中孙坚于井中得之后徐璆得
以送献帝寻以禅魏魏以禅晋永宁之后为刘石
所得后复归之东晋是后宋齐梁陈以至于隋隋
卷九十 第 12b 页 WYG0713-0054d.png
灭陈萧后携之入突厥唐太宗求之不得乃自刻
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贞观四年萧后始自突
厥奉玺归于唐朱温篡唐玺入于梁梁亡入后唐
废帝自焚自是玺不知所在臣尝考之其玺之文
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自秦以后相传以为受命
玺得其玺也遂传以为真有受命之符无是玺也
乃至目之为白板天子一何愚且惑哉且命出于
天必有德者然后足以受之受命者不于其德而
玉曰皇帝景命有德者昌贞观四年萧后始自突
厥奉玺归于唐朱温篡唐玺入于梁梁亡入后唐
废帝自焚自是玺不知所在臣尝考之其玺之文
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自秦以后相传以为受命
玺得其玺也遂传以为真有受命之符无是玺也
乃至目之为白板天子一何愚且惑哉且命出于
天必有德者然后足以受之受命者不于其德而
卷九十 第 13a 页 WYG0713-0055a.png
顾区区于一物之用命果在是乎三代有道之长
享国皆至数百年初未闻有此玺也秦自作玺之
后仅七八年遗臭闻于沙丘肉袒负于轵道乌在
其为寿且昌哉繇是观之是一亡国不祥之物耳
有与无何足为国重轻哉
蔡邕独断云玺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纽
臣按此汉天子玺之制也
汉旧仪曰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
享国皆至数百年初未闻有此玺也秦自作玺之
后仅七八年遗臭闻于沙丘肉袒负于轵道乌在
其为寿且昌哉繇是观之是一亡国不祥之物耳
有与无何足为国重轻哉
蔡邕独断云玺印也信也天子玺白玉螭虎纽
臣按此汉天子玺之制也
汉旧仪曰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
卷九十 第 13b 页 WYG0713-0055b.png
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
行玺封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策拜
外国事天地鬼神
臣按此汉朝六玺之制后世率遵而用之
说文曰玺王者印也以守土故字从土籀文从玉
臣按玺古上下通用至秦始专以为天子印章之
称
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就次
行玺封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策拜
外国事天地鬼神
臣按此汉朝六玺之制后世率遵而用之
说文曰玺王者印也以守土故字从土籀文从玉
臣按玺古上下通用至秦始专以为天子印章之
称
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就次
卷九十 第 14a 页 WYG0713-0055c.png
发玺不封
孟康曰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
节台
臣按汉之符节台即今尚宝司此设官之始
汉制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
使掌授节尚符玺郎中四人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
竹符之半者
臣按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则在前汉已有符玺
孟康曰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
节台
臣按汉之符节台即今尚宝司此设官之始
汉制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
使掌授节尚符玺郎中四人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
竹符之半者
臣按霍光传召符玺郎取玺则在前汉已有符玺
卷九十 第 14b 页 WYG0713-0055d.png
郎矣说者谓符玺令总符玺即又赵尧为符玺御
史则符玺又不但有郎而已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邺城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刻其旁曰魏所受传国玺
臣按此文疑乃魏文帝所受于汉献帝以禅位者
但其旁所刻文有少异然说者又谓玺至晋为刘
石所得寻复归东晋传宋齐梁陈以至于隋不知
孰为真物也
史则符玺又不但有郎而已也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邺城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刻其旁曰魏所受传国玺
臣按此文疑乃魏文帝所受于汉献帝以禅位者
但其旁所刻文有少异然说者又谓玺至晋为刘
石所得寻复归东晋传宋齐梁陈以至于隋不知
孰为真物也
卷九十 第 15a 页 WYG0713-0056a.png
唐制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神玺以镇中国
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
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以
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
夷
臣按此唐朝玺制
唐制有符宝郎四人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
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行
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
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以
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
夷
臣按此唐朝玺制
唐制有符宝郎四人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有事则
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大朝会则奉宝进于御座行
卷九十 第 15b 页 WYG0713-0056b.png
幸则奉以从焉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
外之契兼以敇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
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臣按此唐人设官掌宝及符节之制今制为尚宝
司专司宝玺及金牌牙牌之属
五代周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宝一曰皇帝
神宝宋太祖受禅传二宝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
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为一宝
外之契兼以敇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
将遣使皆请旌节旌以颛赏节以颛杀
臣按此唐人设官掌宝及符节之制今制为尚宝
司专司宝玺及金牌牙牌之属
五代周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宝一曰皇帝
神宝宋太祖受禅传二宝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
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是后诸帝嗣服皆自为一宝
卷九十 第 16a 页 WYG0713-0056c.png
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宝为文凡上尊号则以所上尊号
为文宝用玉填以金盘龙纽别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
之印中书奏覆状疏内铨历任三代状用之二曰御前
之印枢密院宣命及诸司奏状内用之三曰书诏之印
翰林诏敕用之皆铸以金后并改印为宝
高宗中兴御府藏玉宝十有一一曰镇国神宝(文曰承/天福延)
(万亿永/无极)二曰受命宝(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宝封禅用之三曰
天子之宝答外夷书用之四曰天子信宝举大兵用之
为文宝用玉填以金盘龙纽别有三印一曰天下合同
之印中书奏覆状疏内铨历任三代状用之二曰御前
之印枢密院宣命及诸司奏状内用之三曰书诏之印
翰林诏敕用之皆铸以金后并改印为宝
高宗中兴御府藏玉宝十有一一曰镇国神宝(文曰承/天福延)
(万亿永/无极)二曰受命宝(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宝封禅用之三曰
天子之宝答外夷书用之四曰天子信宝举大兵用之
卷九十 第 16b 页 WYG0713-0056d.png
五曰天子行宝封册用之六曰皇帝之宝答邻国书用
之七曰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用之八曰皇帝行宝
降御劄用之所谓八宝也九曰大宋受命之宝(太祖/作)十
曰定命宝(徽宗/作)十一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高宗/作)又作
金宝三曰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二曰天下合同之宝三
曰诏书之宝
臣按此宋朝宝玺之制
哲宗元符元年咸阳县民段义修舍得古玉印文曰受
之七曰皇帝信宝赐邻国书及物用之八曰皇帝行宝
降御劄用之所谓八宝也九曰大宋受命之宝(太祖/作)十
曰定命宝(徽宗/作)十一曰大宋受命中兴之宝(高宗/作)又作
金宝三曰皇帝钦崇国祀之宝二曰天下合同之宝三
曰诏书之宝
臣按此宋朝宝玺之制
哲宗元符元年咸阳县民段义修舍得古玉印文曰受
卷九十 第 17a 页 WYG0713-0057a.png
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诏蔡京等辨验以为秦玺遂命
曰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刘定之曰秦始皇以蓝田玉制玺子婴以降汉汉以
传魏晋乱为刘石二虏所得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
闵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尚尚遣兵入邺助守因
绐得玺以归晋方其未还也刘石二虏以玺不在晋
谓晋为白板天子晋盖耻之谓绐得玺意者以解此
耻也恶足尽信哉不旋踵邺为慕容燕所取玺或者
曰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刘定之曰秦始皇以蓝田玉制玺子婴以降汉汉以
传魏晋乱为刘石二虏所得冉闵篡石氏置玺于邺
闵死国乱其子求救于晋谢尚尚遣兵入邺助守因
绐得玺以归晋方其未还也刘石二虏以玺不在晋
谓晋为白板天子晋盖耻之谓绐得玺意者以解此
耻也恶足尽信哉不旋踵邺为慕容燕所取玺或者
卷九十 第 17b 页 WYG0713-0057b.png
实在燕矣谓在燕则燕为苻坚所并而坚见虏于姚
苌苌从坚求玺坚骂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
晋不可得也卒拒之以死盖坚未尝以送晋而玺于
是乎亡矣谓晋果绐得玺于邺则传宋齐梁而侯景
取之景败其侍中赵思贤弃之草间郭元建取送高
齐齐亡归宇文周周传隋隋炀帝死宇文化及取之
化及死窦建德取之建德妻奉以归唐唐传朱梁梁
亡归于后唐后唐废帝从珂与玺俱焚继之者石晋
苌苌从坚求玺坚骂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
晋不可得也卒拒之以死盖坚未尝以送晋而玺于
是乎亡矣谓晋果绐得玺于邺则传宋齐梁而侯景
取之景败其侍中赵思贤弃之草间郭元建取送高
齐齐亡归宇文周周传隋隋炀帝死宇文化及取之
化及死窦建德取之建德妻奉以归唐唐传朱梁梁
亡归于后唐后唐废帝从珂与玺俱焚继之者石晋
卷九十 第 18a 页 WYG0713-0057c.png
晋出帝重贵降辽德光以其所献玺非真诘之重贵
对以昔玺既焚今玺先帝所为群臣共知盖自有秦
玺以来其间得丧存毁真伪之故难尽究诘而至于
重贵降辽之日秦玺之燬于火也已灼然著于人人
口耳自是以后有天下者不托以为言矣哲宗蔡京
乃能复得之咸阳岂坚之所瘗藏至此而始出乎曰
非也是又作天书之故智也天书号年为祥符秦玺
号年为元符既绍述其乃考神宗之法又绍述其高
对以昔玺既焚今玺先帝所为群臣共知盖自有秦
玺以来其间得丧存毁真伪之故难尽究诘而至于
重贵降辽之日秦玺之燬于火也已灼然著于人人
口耳自是以后有天下者不托以为言矣哲宗蔡京
乃能复得之咸阳岂坚之所瘗藏至此而始出乎曰
非也是又作天书之故智也天书号年为祥符秦玺
号年为元符既绍述其乃考神宗之法又绍述其高
卷九十 第 18b 页 WYG0713-0057d.png
考真宗之符不亦异哉其后徽宗复制二玺其一曰
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谓之镇国宝其一曰范围天
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谓之定命宝二宝
与受命宝为三已而悉为金人所俘以去前此金人
以辽取石晋意其得秦玺责而徵之延禧诉以兵败
失于桑乾河及既得于宋自谓惬所欲而义宗守绪
死于蔡州幽兰轩又为煨烬然则哲宗之所得纵使
真为秦玺元人亦不得而取之矣诡妄之臣乃犹以
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谓之镇国宝其一曰范围天
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谓之定命宝二宝
与受命宝为三已而悉为金人所俘以去前此金人
以辽取石晋意其得秦玺责而徵之延禧诉以兵败
失于桑乾河及既得于宋自谓惬所欲而义宗守绪
死于蔡州幽兰轩又为煨烬然则哲宗之所得纵使
真为秦玺元人亦不得而取之矣诡妄之臣乃犹以
卷九十 第 19a 页 WYG0713-0058a.png
之藉口欺世基祸黩武亦独何哉
元至元三十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得实迪妻所售玉印
监察御史杨桓辨之以为秦玺进之
臣按秦玺者始皇之所作也秦子婴以降汉自高
祖迄于献帝所宝用者皆此玺也历代皆用其名
永嘉之乱没于刘石永和之世复归江左其文曰
受命于天皇帝寿昌者晋所自刻者也非秦玺也
大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涉六朝至于隋代者谓之
元至元三十二年御史中丞崔彧得实迪妻所售玉印
监察御史杨桓辨之以为秦玺进之
臣按秦玺者始皇之所作也秦子婴以降汉自高
祖迄于献帝所宝用者皆此玺也历代皆用其名
永嘉之乱没于刘石永和之世复归江左其文曰
受命于天皇帝寿昌者晋所自刻者也非秦玺也
大元之末得自西燕更涉六朝至于隋代者谓之
卷九十 第 19b 页 WYG0713-0058b.png
神玺乃燕慕容氏所刻者也非秦玺也刘裕北伐
得之关中历晋暨陈复为隋有者其文虽与秦同
乃姚秦所刻者也非秦玺也开运之末没于耶律
后为女真所获者则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乃石晋所刻者也非秦玺也盖在当时皆误以为
秦玺而不知秦玺之亡则已久矣若夫元人所得
之玺杨桓考证以为秦玺考玺在汉为元后所掷
螭角有微玷魏文帝刻其旁曰魏受汉传国之玺
得之关中历晋暨陈复为隋有者其文虽与秦同
乃姚秦所刻者也非秦玺也开运之末没于耶律
后为女真所获者则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乃石晋所刻者也非秦玺也盖在当时皆误以为
秦玺而不知秦玺之亡则已久矣若夫元人所得
之玺杨桓考证以为秦玺考玺在汉为元后所掷
螭角有微玷魏文帝刻其旁曰魏受汉传国之玺
卷九十 第 20a 页 WYG0713-0058c.png
今此印其螭角无玷其旁无魏所刻字非秦所制
者明甚岂元人所得于实迪妻者即宋元符所得
于咸阳民家之故物乎臣故详具其始末如此皆
明明有徵验非虚言也万一有以秦玺尚在为言
者请以臣斯言折之(以上/宝玺)
说文曰印执政所持信也
臣按秦以前民皆以金石为印惟其所好自秦以
来惟天子之印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者明甚岂元人所得于实迪妻者即宋元符所得
于咸阳民家之故物乎臣故详具其始末如此皆
明明有徵验非虚言也万一有以秦玺尚在为言
者请以臣斯言折之(以上/宝玺)
说文曰印执政所持信也
臣按秦以前民皆以金石为印惟其所好自秦以
来惟天子之印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卷九十 第 20b 页 WYG0713-0058d.png
汉制诸侯王金玺玺之言信也诸侯王黄金玺橐佗纽
文曰玺刻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某侯之章
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龟纽文曰章中
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
石以上皆铜印鼻纽文曰印
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
铜印宋因之
臣按此汉唐宋群臣印章之制今制惟亲王用金
文曰玺刻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龟纽文曰某侯之章
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龟纽文曰章中
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
石以上皆铜印鼻纽文曰印
印制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唐制诸司皆用
铜印宋因之
臣按此汉唐宋群臣印章之制今制惟亲王用金
卷九十 第 21a 页 WYG0713-0059a.png
二品以上用银三品以下皆铜惟京尹以三品独
得用银
以上古今臣下印章之制(以上/印章)
周书康诰曰小臣诸节
蔡沈曰小臣之有符节者
臣按符节小臣皆有之盖自周则已然矣
周礼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五等/诸侯)
(之/国)者用玉节守都鄙(公卿大/夫采地)者用角节(角当/作管)凡邦国之
得用银
以上古今臣下印章之制(以上/印章)
周书康诰曰小臣诸节
蔡沈曰小臣之有符节者
臣按符节小臣皆有之盖自周则已然矣
周礼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五等/诸侯)
(之/国)者用玉节守都鄙(公卿大/夫采地)者用角节(角当/作管)凡邦国之
卷九十 第 21b 页 WYG0713-0059b.png
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
英(饰/也)簜(竹/也)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
节者有几(察/也)则不达
郑玄曰邦节者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也王有命
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必
有节者言远行无有不得节而出者也辅之以传者
节为信尔传谓所赍操及所适
英(饰/也)簜(竹/也)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
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
节者有几(察/也)则不达
郑玄曰邦节者珍圭牙璋谷圭琬圭琰圭也王有命
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必
有节者言远行无有不得节而出者也辅之以传者
节为信尔传谓所赍操及所适
卷九十 第 22a 页 WYG0713-0059c.png
吴澄曰辨其用者以玉角金竹为符契或用以守或
用以使皆以牝牡相合为验也使节者奉使之节诸
侯讲信修睦为虎龙人三节执之以为行道之信金
为之铸象则有坚而不变之义竹为之函而加以英
饰则有仪文相接之礼门关则王畿之门关货贿则
门关出入之货贿道路则王畿及侯国之道路符节
以竹符合之者也玺节者加印玺其上者也旌节者
用析羽之旌彰其所持也节所以辅王命传所以辅
用以使皆以牝牡相合为验也使节者奉使之节诸
侯讲信修睦为虎龙人三节执之以为行道之信金
为之铸象则有坚而不变之义竹为之函而加以英
饰则有仪文相接之礼门关则王畿之门关货贿则
门关出入之货贿道路则王畿及侯国之道路符节
以竹符合之者也玺节者加印玺其上者也旌节者
用析羽之旌彰其所持也节所以辅王命传所以辅
卷九十 第 22b 页 WYG0713-0059d.png
邦节无节则几之几之以防奸私而轻重为不等也
臣按节者古人为符契牝牡二者以相合各持其
一以相验信者也凡乘传者必有节如今世符验
之类
司关凡四方之宾客叩(犹至/也)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
令则以节传出内之
郑玄曰叩关犹谒关人也有送令谓奉贡献及文书
以常事往来至关则为之节与传以通之
臣按节者古人为符契牝牡二者以相合各持其
一以相验信者也凡乘传者必有节如今世符验
之类
司关凡四方之宾客叩(犹至/也)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
令则以节传出内之
郑玄曰叩关犹谒关人也有送令谓奉贡献及文书
以常事往来至关则为之节与传以通之
卷九十 第 23a 页 WYG0713-0060a.png
臣按有内外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谓有文书
自外入者则以节传纳之于内有文书自内出者
则以节传出之于外后世设人以传送公文者本
此
小行人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
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
管节皆以竹为之
郑玄曰此谓邦国之节也达之者使之四方亦皆赍
自外入者则以节传纳之于内有文书自内出者
则以节传出之于外后世设人以传送公文者本
此
小行人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
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
管节皆以竹为之
郑玄曰此谓邦国之节也达之者使之四方亦皆赍
卷九十 第 23b 页 WYG0713-0060b.png
法式以齐等之也
臣按小行人之所达者即掌节之所掌也但掌节所
掌者是主天子之节为言而小行人之所达谓诸
侯使者之入聘者耳考汉世有所谓铜虎符以金
为之是即虎节之属竹使符以竹为之是即旌节
之属
礼记玉藻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
俟屦在外不俟车
臣按小行人之所达者即掌节之所掌也但掌节所
掌者是主天子之节为言而小行人之所达谓诸
侯使者之入聘者耳考汉世有所谓铜虎符以金
为之是即虎节之属竹使符以竹为之是即旌节
之属
礼记玉藻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
俟屦在外不俟车
卷九十 第 24a 页 WYG0713-0060c.png
郑玄曰节以玉为之所以明信辅于君命者也君使
使召臣有二节时有一节时故合云三节也随时缓
急急则二节故走缓则一节故趋官谓治事处外谓
其室及官府
臣按三代以前人君召臣皆必有节非但在远则
虽在朝廷官府居室皆用焉
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使西乞术来聘曰不腆先君之敝
器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
使召臣有二节时有一节时故合云三节也随时缓
急急则二节故走缓则一节故趋官谓治事处外谓
其室及官府
臣按三代以前人君召臣皆必有节非但在远则
虽在朝廷官府居室皆用焉
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使西乞术来聘曰不腆先君之敝
器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
卷九十 第 24b 页 WYG0713-0060d.png
臣按此所谓节盖用圭玉以为节尔非别有一物
也注谓节信也用圭以表信故为之节焉
昭公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玉/名)于齐侯
孔颖达曰周礼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簜辅之杜
子春谓以函器盛此节铸金为龙以玉为函辅盛龙
节谓之龙辅
臣按以玉为节春秋之时皆用之
史记魏公子无忌用侯生计得虎符以解赵围
也注谓节信也用圭以表信故为之节焉
昭公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玉/名)于齐侯
孔颖达曰周礼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簜辅之杜
子春谓以函器盛此节铸金为龙以玉为函辅盛龙
节谓之龙辅
臣按以玉为节春秋之时皆用之
史记魏公子无忌用侯生计得虎符以解赵围
卷九十 第 25a 页 WYG0713-0061a.png
汉高后八年襄平侯纪通尚符节令持节矫纳周勃北
军
臣按此古人以符节发军者其后武帝时又使光
禄大夫范昆等衣绣衣持节发兵以兴击则是古
人发兵不但有符又有节也
汉书南粤王传汉十一年立尉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
臣按说文符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其后唐
人给蕃国符十二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
军
臣按此古人以符节发军者其后武帝时又使光
禄大夫范昆等衣绣衣持节发兵以兴击则是古
人发兵不但有符又有节也
汉书南粤王传汉十一年立尉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
臣按说文符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其后唐
人给蕃国符十二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
卷九十 第 25b 页 WYG0713-0061b.png
国其国朝贡使各赍至不合者劾奏其制盖
始于汉也今世蕃国朝贡者皆给以勘合本
此
文帝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
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
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
始于汉也今世蕃国朝贡者皆给以勘合本
此
文帝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
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
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简易也
卷九十 第 26a 页 WYG0713-0061c.png
吕祖谦曰汉制诸侯不得自发兵魏勃曰非有汉虎
符验则文帝以前盖有虎符矣此谓初作者岂非用
铜于此始乎
臣按与郡守为符者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
之
武帝征和二年更节加黄旄
臣按节之为制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
其眊三重人臣出使必杖节自守不可失若袁盎
符验则文帝以前盖有虎符矣此谓初作者岂非用
铜于此始乎
臣按与郡守为符者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
之
武帝征和二年更节加黄旄
臣按节之为制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
其眊三重人臣出使必杖节自守不可失若袁盎
卷九十 第 26b 页 WYG0713-0061d.png
解节而怀其旄苏武杖节而旄尽落皆所谓不失
节也
昭帝元始元年遣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
臣按自后宣帝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
养民而风德化则是汉世之节不但以发兵出使
外夷则虽巡行郡国亦持节矣
唐初高祖入长安罢随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
鱼符以起军旅易守长京都留守折冲府捉兵镇守之
节也
昭帝元始元年遣王平等五人持节行郡国
臣按自后宣帝遣使者持节诏郡国二千石谨牧
养民而风德化则是汉世之节不但以发兵出使
外夷则虽巡行郡国亦持节矣
唐初高祖入长安罢随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
鱼符以起军旅易守长京都留守折冲府捉兵镇守之
卷九十 第 27a 页 WYG0713-0062a.png
所及左右金吾宫苑牧监皆给之畿内则左三右一畿
外则左五右一左者进内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复始
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
臣按此唐朝符节之制(以上/符节)
周礼司约小约剂书于丹图
郑玄曰约剂约也丹图者雕器簠簋之属有图象者
欤春秋传曰裴豹𨽻也著于丹书今俗语有铁劵丹
书岂此旧典之遗言欤
外则左五右一左者进内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复始
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
臣按此唐朝符节之制(以上/符节)
周礼司约小约剂书于丹图
郑玄曰约剂约也丹图者雕器簠簋之属有图象者
欤春秋传曰裴豹𨽻也著于丹书今俗语有铁劵丹
书岂此旧典之遗言欤
卷九十 第 27b 页 WYG0713-0062b.png
汉高祖六年始剖符封功臣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
铁劵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唐代宗广德元年给功臣铁劵藏名于太庙
臣按自古封功臣必有铁劵以纪其功我圣祖得
国之初欲依前代作劵而不得其制作之制有言
钱镠之后居浙者家传唐昭宗赐镠之劵犹有存
者乃遣使求之按其制造之用金填其字功臣初
封者锡之以为一代之制(以上/铁劵)
铁劵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唐代宗广德元年给功臣铁劵藏名于太庙
臣按自古封功臣必有铁劵以纪其功我圣祖得
国之初欲依前代作劵而不得其制作之制有言
钱镠之后居浙者家传唐昭宗赐镠之劵犹有存
者乃遣使求之按其制造之用金填其字功臣初
封者锡之以为一代之制(以上/铁劵)
卷九十 第 28a 页 WYG0713-0062c.png
以上玺节之制
卷九十 第 28b 页 WYG0713-0062d.png
大学衍义补卷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