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 第 1a 页 WYG0712-088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崇教化
   一道德以同俗
易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程颐曰火与天同故为同人之义君子观同人之象
卷七十八 第 1b 页 WYG0712-0880d.png
 而以类族辨物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若君子
 小人之党善恶是非之理物情之离合事理之异同
 凡异同者君子能辨明之故处物不失其方也
 朱熹曰天在上而火炎上(上/声)其性同也类族辨物所
 以审异而致同也
  臣按天下之事理有同有异同则一异则二惟有
  以一其二然后有以合其异而同焉是故理出于
  天而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事在天下者有族
卷七十八 第 2a 页 WYG0712-0881a.png
  有物族以类而聚物以群而分其聚也各以其类而
  合其分也各以其形而殊苟非在上者一之以道德
  安能使其合者不苟于同而殊者不终于异哉合者
  不苟于同殊者不终于异则咸为道德之归此人所
  以无异心家所以无殊俗国所以无异政也天无不覆
  而火上于天故明之所及者广于凡天之所覆者无
  不照烛荡荡乎四海九州同一文明之化也
诗序曰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
卷七十八 第 2b 页 WYG0712-0881b.png
 朱熹曰天子不能统诸侯故国国自为政诸侯不能
 统大夫故家家自为俗也
  臣按国国自为政家家自为俗者由道德之不一
  也道德之所以不一者由乎王道衰而礼义废政
  教失也使文武之君常存而道德之教不息礼义
  兴行政教不失上焉而君有所依据以为治中焉
  而臣有所持循而辅治下焉而民莫不守其制而
  不敢易遵其化而不能违如此则亿兆家如一家
卷七十八 第 3a 页 WYG0712-0881c.png
  千百国如一国千万世如一世矣
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
于天子
 陈祥道曰考礼所以杜其僭僻正刑所以防其淫暴
 一德所以同其趣向如此则礼刑一而无异政之国
 道德一而无异教之民此尊天子之道也
  臣按礼刑出于上而行于下诸侯当无事之时而
  行来朝之礼则稽考其礼之行于侯国者恐其或
卷七十八 第 3b 页 WYG0712-0881d.png
  有所违僭者乎违僭则亟改之质正其刑之用于
  侯国者恐其或有所偏枉者乎偏枉则亟正之若
  夫德之为德则上下之所同得者也上本是德以
  为政教而侯国之政教亦必率而行之苟有异同
  焉则非一矣故必一之使上之所行下之所遵同
  一天理之公人道之正也如是则是能尊崇天子
  之命矣
司徒一道德以同俗
卷七十八 第 4a 页 WYG0712-0882a.png
 郑玄曰道德一则俗之习尚不各道其所道以为道
 不各德其所德以为德所谓同之也
 方悫曰道人所共由德人所同得其可以二乎一道
 德而使之无异习故曰同俗
  臣按天地之生人也虽同一其天而各异其地惟
  其地之异是以所习者不能无异焉此其所以有
  异俗也圣人居天子之位宅中以图治必反其习
  之异以归之同焉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矣何也
卷七十八 第 4b 页 WYG0712-0882b.png
  盖蚩蚩之民所生于地者其气虽异而所禀于天
  者其理则同彼以其气之偏而异其趣向吾则本
  天地之正气人心之正道抑其偏而返之正合其
  异而归之同使天下之人同其趣向而无彼疆此
  界之殊是岂别为一种巧妙之法出于其性分之
  外哉无非因其固有之理使复其初而已是故天
  生人而与之以性人所共由者谓之道人所同得
  者谓之德各由其所由自以为宜各得其所得自
卷七十八 第 5a 页 WYG0712-0882c.png
  以为是而不知其所由者非所当由其所得者非
  所当得人人各是其所是而不知其为非此天下
  之俗所以纷纷不同也圣人在上则设为学校建
  立师儒本义理以为教条著经书以为教法必则
  古昔必称先王必明圣人之道谆谆然而播告之
  脩切切然而申明其义使天下之人咸知道出于
  天而行于人德本于道而得于己同一降衷之理
  同一秉彝之天敢有非吾之道而道其所道非吾
卷七十八 第 5b 页 WYG0712-0882d.png
  之德而德其所德则政令之所必禁刑罚之所必
  加也如此则营东邠西越南冀北地不同而皆同
  其天人虽异而不异其行风俗岂有异同者哉吾
  见人人同其所行家家同其所习处处同其所尚
  矣风俗岂有不同者哉然则风俗所以同者夫岂
  无其故哉上文有曰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
  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
卷七十八 第 6a 页 WYG0712-0883a.png
  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吾脩吾之礼则凡吾
  人自幼而长自老而死皆有所据依以慎终追远
  会合交接而彼祷禳追荐髡首绝类者自不为矣
  吾明吾之教则凡吾人由亲而疏由内而外皆有
  所联比以尊尊亲亲长长幼幼而彼假合私昵反
  伦悖道者自不行矣礼脩而教明则道德一矣然
  其散见于人为者一有过焉则有以悖礼而伤教
  而道德不能保其久而不变矣故又有八政以齐
卷七十八 第 6b 页 WYG0712-0883b.png
  之焉是故异服异言者有禁奇技淫巧者有诛百
  工技艺皆有常业而不敢习为异端日用器械皆
  有定制而不敢作为邪异尺度权量长短大小必
  同物数布幅多寡广狭必定如是则若远若近曰
  大曰小皆不敢立异改常均齐方正咸惟道德之
  归此天下风俗所以常同也欤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范祖禹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
卷七十八 第 7a 页 WYG0712-0883c.png
 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
 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
 程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尤
 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
 其中矣
 史伯璿曰专治而欲精之言精于其学便有此害非
 谓精之而更加工巧方有此害佛氏之学能弃君父
 灭纲常立教之初便有此害也
卷七十八 第 7b 页 WYG0712-0883d.png
 何基曰人之所以攻治异端之说者其锢蔽之深者
 固无足论其间有高明贤智之士而亦学之者不过
 谓彼有所短亦有所长吾但取其所长而去其所短
 而不知本领既非所谓善者非真善攻而治之陷溺
 益深为害滋甚故夫子断以一言曰斯害也已而程
 子又谓其近理者为害益甚尤当远之是皆圣贤推
 救焚拯溺之心援学者于颠冥之地其为人切矣
  臣按风俗之所以不同者以道德之不一也道德
卷七十八 第 8a 页 WYG0712-0884a.png
  之所以不一者以异端道其所道德其所德故也
  战国之时异端之大者在杨墨秦汉以来异端之
  大者在佛老必欲天下之风俗皆同而道德无不
  一非绝去异端之教不可也然在孟子则辟杨墨
  在韩欧程朱则辟佛老然而终莫如之何者非独
  不能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非谓尝去矣而复
  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也盖彼
  之所以盛行者非彼立法之善也亦非为彼之人
卷七十八 第 8b 页 WYG0712-0884b.png
  之能也彼窥吾之所有者而盗之吾失之而彼得
  之吾非独不知彼窃吾之所有往往讦其所短而
  较以是非谓彼之所为者近是于吾而非噫抑孰
  知彼之所以为我害者即我之所固有者哉夫揽
  取人之物而窃用之宜其近是而非也彼之群居
  而聚食窃吾学校养士之礼也彼之诵经而说法
  窃吾弦诵教士之礼也彼之祈禳窃吾祭荐之礼
  也彼之追荐窃吾殡虞之礼也吾用其真者则彼
卷七十八 第 9a 页 WYG0712-0884c.png
  赝者自不售矣昔晏子之于权臣僭窃曰惟礼可
  以己之臣于异端亦云夫礼之在天下不可一日
  无者礼行则道德一矣道德一则风俗同矣盖道
  德其理也而礼则其礼之有节文而见于事而可
  行者也是故吾有学校以养士非学校不得以聚
  徒吾有经术以教人非经术不得以驾说有礼以
  祭神非其鬼则不许祭有具以送终非得为则不
  许用如是则彼之教吾之人非独不敢为且不暇
卷七十八 第 9b 页 WYG0712-0884d.png
  为而亦不屑为矣道德其有不一风俗其有不同
  也哉
汉董仲舒言于武帝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大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
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丞相卫绾因奏所举贤良
卷七十八 第 10a 页 WYG0712-0885a.png
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
  臣按为治之道二政与教而已政有纪纲教有枢
  要为政而振其纪纲为教而撮其枢要治道张矣
  夫以四海之大兆民至众人各一心心各一见人人
  有意欲行其私苟非上之人撮其枢要总摄而整
  齐之使一其归人人必济其所欲物物必遂其所
  私事事必行其所见天下何由而统于一也圣人
  有见于此所以有一道德之说焉然道德之体一
卷七十八 第 10b 页 WYG0712-0885b.png
  而已矣而其为用则不一焉人各其心心各其见
  自皆以为道德也然皆似是而非是故以非为是
  者滔滔皆是也习申韩者以申韩为道德习杨墨
  者以杨墨为道德习苏张者以苏张为道德习佛
  老者以佛老为道德纷纷籍籍各以其所道德者
  以为道德其与学孔孟者之于孔孟之道德若无
  以异也彼各是其是而非人之非非上之人示之
  以真是而明其所以为非彼安肯非己之所是而
卷七十八 第 11a 页 WYG0712-0885c.png
  是人之所非哉武帝即位之初首举贤良方正即
  得董仲舒之真儒者仲舒首以是为言而丞相卫绾
  又以为奏于是罢黜百家而世之学者因是而知
  尊孔氏之道自后建太学立博士明经术使儒者
  之道大明于天下一洗秦人之陋至今儒道盛行
  经术大明皆武帝振作之功卫绾奏请之绩仲舒
  发扬之力也呜呼其有功于世道亦岂细哉
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论五经异同于石渠阁萧望之
卷七十八 第 11b 页 WYG0712-0885d.png
等平奏上亲称制临决立梁丘易夏侯尚书榖梁春秋
博士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五经正
义虽包贯异家为详博其间不能无缪冗博士马嘉运
驳正其失有诏更令裁定
 吕祖谦曰传注之学汉之诸儒专门名家以至魏晋
 梁隋全经固失然郑玄王肃之徒其说犹存犹有可
 见之美自孔颖达集众家之说为正义后之观经者
卷七十八 第 12a 页 WYG0712-0886a.png
 但知有正义而诸儒之说无复存矣
  臣按汉宣帝会诸儒于石渠讲论五经同异然惟
  讲议之而已未有成书也至唐太宗始命孔颖达
  会诸儒臣撰五经正义是亦一道德之一端也盖
  道德虽具于人心出于天命然不考之圣贤之经
  传安知其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哉是以自古帝
  王有志于三代之治者莫不以同风俗为务同风
  俗者莫不以一道德为先一道德者苟不质正于
卷七十八 第 12b 页 WYG0712-0886b.png
  圣贤之言何以知其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
  则而施行之哉虽欲道德之一不可得也圣贤之
  言具载经传不有以表章而发明之上之人何以
  为据下之人有不信者矣是以帝王欲一道德以
  同风俗往往留意于经籍而命诸儒考正而会稡
  之用以颁布天下使家传而人诵之则凡有是道
  德者皆知如是则为道德不如是则非咸为道德
  之归而风俗醇正而无彼疆此界之殊矣唐太宗
卷七十八 第 13a 页 WYG0712-0886c.png
  有见于此而命孔颖达以考正六经而颖达不足
  以承上意而所正者多有缪冗则亦何益之有哉
  颖达之学虽有可疵而太宗之见则超然出乎后
  世人君之表可尚也已我太祖开国之先首建学校
  未几诏行科举一以五经四书教人取士士各专
  一经而兼治四书太宗又命诸儒辑五经四书性
  理大全书易主程朱书主蔡氏诗主朱氏春秋主
  胡氏礼记则用陈浩集说四书之训则一本朱子
卷七十八 第 13b 页 WYG0712-0886d.png
  集注章句焉夫五经自汉以来专门名家各自开
  户牖而殊轨辙或泥于训诂或流于谶纬至于有
  宋濂洛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而我
  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刋之大典不易之定
  论是以道德一而无岐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
  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
  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
东晋范宁好儒学性质直尝谓王弼何晏之罪深于桀
卷七十八 第 14a 页 WYG0712-0887a.png
纣或以为贬之太过宁曰王何灭弃典文幽沉仁义游
辞浮说波荡后生使缙绅之徒翻然改辙以至礼坏乐
崩中原倾覆遗风馀俗至今为患桀纣纵暴一时适足
以丧身覆国为后世戒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故吾以
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患重自丧之罪小迷众之罪大

  臣按老庄之说疾世俗之孳孳于利禄而不知所
  底止故肆为论说欲矫而正之而不自知其言之
卷七十八 第 14b 页 WYG0712-0887b.png
  过也后之人祖其言以为说得其言而不得其所
  以言故申韩用之以为惨刻王何用之以为浮荡
  申韩用而嬴秦亡王何恣而魏晋灭此无他道德
  不明于天下立说者各自道德其道德而用其说
  者不知其所谓道德之非道德故尔向使明君在
  位而辅其政者有其人师表立于上义理明于下
  岂有是哉宋之时道学大明其末流之弊乃有假
  之说以济其私一切不事事上之人从而信之遂
卷七十八 第 15a 页 WYG0712-0887c.png
  至于议论多而成功少虚文胜而实效微一时士
  大夫其所崇尚者虽邪正与晋人不同而同归于
  乱呜呼人主之好尚可不慎择而精察之哉
韩愈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
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
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
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
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
卷七十八 第 15b 页 WYG0712-0887d.png
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
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
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
此又曰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
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
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
穷且盗也
  臣按古之民四而其教一当是之时人无异习士
卷七十八 第 16a 页 WYG0712-0888a.png
  无异学此风俗所以醇厚也盖民分于四各有恒
  业而衣食易给教专于一士有定见而趣向不差
  风俗安得不同自佛老之教兴而民与教皆增其
  二议论则此是而彼非风俗则日异而月不同此
  无他各道其道各德其德道德不一之故也
欧阳脩曰佛为夷狄去中国最远而有佛固已久矣尧
舜三代之际王政脩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时
虽有佛无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馀
卷七十八 第 16b 页 WYG0712-0888b.png
年而佛至乎中国由是言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
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补其阙脩其废使王政
明而礼义充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势

  臣按欧阳脩此言推本之论也然谓之曰此自然
  之势也臣则以为此自然之理也岂但势哉彼佛
  者去吾中国数万里其势无由至中国然其所以
  导之入吾中国者中国之人也今其法行乎中国
卷七十八 第 17a 页 WYG0712-0888c.png
  馀千年其势已坚牢不可动摇其言入人心也已
  深而其像设屋宇在人耳目者已稔熟一旦欲去
  之其势诚有不易然者欧阳氏欲吾脩补吾政教
  之阙废者诚反本之论然吾政教之阙且废非一
  日矣一旦复其千年之故非假之十百年不能也
  十百年之中其君其相岂能皆得卓然不惑者为
  之哉臣愚以为莫若定为家乡之礼颁布天下使
  家家行古礼其势自衰此则朝令而夕可行也积
卷七十八 第 17b 页 WYG0712-0888d.png
  数十年人皆知吾礼之简径而觉彼法之劳攘有
  损于财无益于事自然废置而不振英君谊辟有
  志于扶世教辟邪说者出于其间举韩子所谓人
  人火书庐居之说乘其衰而去之则中国三代道
  德之教礼义之俗顿然复矣
脩又言于君曰士之所本在乎六经而自暴秦焚书圣
道中绝汉兴收拾亡逸所存无几去圣既远莫可考證
偏学异说因自名家然而授受相传尚有师法暨晋宋
卷七十八 第 18a 页 WYG0712-0889a.png
而下师道渐亡至唐为九经正义所载既博所择不精
多引谶纬之书以相杂乱乞特诏儒臣删去谶纬之文
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所惑乱然后经义纯一无所驳
杂臣愚以谓欲使士子学古励行而不本六经欲学六
经而不去其诡异欲望功化之成不可得也
  臣按秦汉以来之六经所以至于今日者实赖孔
  颖达之正义其刻板尚存于福州府学世之学经
  者因得以考见古人之训诂义例而知其名物度
卷七十八 第 18b 页 WYG0712-0889b.png
  数之详虽其间多驳杂诡异之言如欧阳氏所言
  者然朱子谓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
  名物学者苟不先涉其流则亦何以用功于此则
  其书亦世之不可无者也第欲中心有主而知所
  择耳夫自有宋九儒讲明经旨一洗汉唐之陋六
  经之文如日中天六经之道如水行地三尺童子
  皆知性之本善而有荀况扬雄之所不及者然揆
  其所至出口入耳者不过传习之言而因心考义
卷七十八 第 19a 页 WYG0712-0889c.png
  者虽若有差终有的然之见此古之圣贤其教人
  皆引而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者有由
  然也今五经四书先儒训释明白无疑矣学者口
  诵而心解不复致疑于其间然所谓无疑者岂真
  无疑哉朱子谓今之学子能言真如鹦鹉盖鹦鹉
  之言效人声耳其心未必有所解也宋元之间草
  泽之儒纷然杂出于所谓五经四书者又各加训
  解大意主于立说而不尽以解经其间可取者不
卷七十八 第 19b 页 WYG0712-0889d.png
  过数家其馀皆欲炫奇斗胜耳解经而炫奇斗胜
  其视汉人之专门名家则又益卑矣宜俾学经者
  专究心于圣经然后及于宋儒之传一以是为主
  然后博考汉魏诸儒之训诂制度名物焉有馀力
  则旁及于近世诸人之训说可也乞敕儒学之臣
  精加考择以示学者并示以读经之法必先经而
  后传而后及乎诸说则心有定见不为异说之所
  惑乱矣是乃一道德之门径也
卷七十八 第 20a 页 WYG0712-0890a.png
曾巩曰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
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
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
而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
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
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馀泽未熄之时百家众
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
度既废馀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
卷七十八 第 20b 页 WYG0712-0890b.png
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蜂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
其所短矜其所得而讳其所失天下之士各自为言而
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
  臣按百家众技如耳目口鼻各有所用而不能相
  通而圣人大学之道则如心君处灵台之中为百
  骸之主宰各因其所用者明而通之使之互相为
  用而底于大成焉如此则学有统道有归所守者
  同一道所传者同一说矣
卷七十八 第 21a 页 WYG0712-0890c.png
程颢言于神宗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宋兴
百馀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尽美士人微谦退之节
乡闾无廉耻之行刑虽繁而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
者此盖学校之不脩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
然耳古者一道德以同风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
而一方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
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臣谓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各以
类举及凡执事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凡有明先王
卷七十八 第 21b 页 WYG0712-0890d.png
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
脩者皆以名闻其高蹈之士朝廷当厚礼延聘其馀命
州县敦遣萃于京师馆之宽閒之宇丰其廪饩恤其家
之有无以大臣之贤典领其事俾群儒朝夕相与讲明
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
对以往脩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
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脩身至于化成
天下自乡人而可以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
卷七十八 第 22a 页 WYG0712-0891a.png
者为成德又其次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
业稍久则举其贤杰以备高任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
尊者为大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始自藩府至于
列郡择士之愿学民之俊秀者入学渐自大学及州郡
之学择其道业之成可为人师者使教于县之学如州
郡之制如此则得士浸广天下风俗将日入醇正王化
之本也帝王之道莫尚于此愿陛下特留宸意为万世
行之
卷七十八 第 22b 页 WYG0712-0891b.png
 虞集曰明道欲聚贤能于大学而教之使以分教天
 下此诚一道德以同风俗之成法也
  臣按程子谓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臣窃
  以谓得贤才又正风俗之本必欲得贤才以正风
  俗而一道德又其本也道德不一则人执私见家
  为异说各道其所道德其所德不相统一矣必欲
  道德之一而咸惟中正之归则又在师道之立焉
  立师道以脩学校之政俾其掌天下之风化教天
卷七十八 第 23a 页 WYG0712-0891c.png
  下之人材考正经典讲明义理以一人心之趋向
  期于道德之一风俗之同而后已所以然者非得
  夫程子所谓明先王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
  曷足以当兹任哉惟我祖宗建学立师教育人材
  一以五经四书为教学之具凡今布列中外者孰
  非明先王之道之士哉今日班行之中缙绅之列
  未必无其人也盍加推访其间有德行文学闻望
  素著冠于一时为内外所推重者即佥举以闻命
卷七十八 第 23b 页 WYG0712-0891d.png
  以师儒之首秩俾之自择其属必得如程子所谓
  笃志好学材良行脩者以充其选而又于大臣中
  特命一人典领其事如程子所云者授以玺书责
  以提督作兴之任俾其率领群儒详立规条一本
  程子所上劄子以为准则根据学校所施行者必
  太祖皇帝所定之学规士子所诵习者必太宗皇
  帝所颁之书籍参诸古典酌以时制凡夫学校所
  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节目次第门分条具
卷七十八 第 24a 页 WYG0712-0892a.png
  以为一代教养之法既行之太学又颁之天下如
  此则施教者有成效受教者有成德而推其所得
  以为教者皆有成法而用之无穷矣要必就其所
  教多士之中差其果于行事者用以釐百司之务
  择其深于道义者留以为太学之师散其明于经
  训者分以掌州县之教而州县受教之士又以其
  所受于教者之教以卒业于太学以分任于有司
  以推教于他人彼此承传后先授受同此诗书之
卷七十八 第 24b 页 WYG0712-0892b.png
  习同此道德之归朝廷之政教此道此德也官府
  之禁令此道此德也百官之职业此道此德也学
  校之功课此道此德也道德既一风俗自同立德
  者不索隐以行怪行事者不谋利而计功为学者
  不驾虚而翼伪脩辞者不厌常而喜新居官者不
  党同而伐异浑浑乎和平温厚之天坦坦乎大中
  至正之域世道至此虽唐虞三代不是过也由是
  观之治天下之道莫大于正风俗正风俗之要莫
卷七十八 第 25a 页 WYG0712-0892c.png
  切于一道德程颢一世大儒言于其君欲其特留
  宸意为万世行之臣敢昧死援程颢之言以为九
  重告
朱熹曰异端害正固君子所当辟然须是吾学既明洞
见大本达道之全体然后据天理以开有我之私因彼
非以察吾之正议论之间彼此交尽而内外之道一以
贯之如孟子论养气而及告子义外之非因夷子而发
天理一本之大岂徒攻彼之失而已哉所以推明吾道
卷七十八 第 25b 页 WYG0712-0892d.png
之极致本原亦可谓无馀蕴矣
  臣按朱子之言反本之论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者
  也吾惟明吾之道德则彼所谓非道之道非德之
  德皆因吾之是而见彼之非政不必拘拘然而与
  之较负胜也吾道既明吾党既众则自然所至成
  俗不日而复三代之旧矣
   以上一道德以同俗
 大学衍义补卷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