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第 1a 页 WYG0712-054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六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明礼乐
   王朝之礼(中/)
汉书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汉初以十/月为正)(叙/下)
(仪/注)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WYG0712-0546d.png
设兵张旗帜传曰趋(傅声教入/者急走也)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
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
方西乡大行设九宾(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上传/告下)(下告/上)传于是皇
帝辇出房百官执戟傅警(傅声而/唱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
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尽伏
  臣按此后世岁首行朝贺礼之始汉承秦制以十
  月为岁首故也武帝始行夏正而以正月为岁首
  然朝贺之礼则仍其旧用十月焉至后汉始命行
卷四十六 第 2a 页 WYG0712-0547a.png
  朝会礼于正月此礼三代以前虽未有其制然岁
  序更端之始万物维新而凡为臣子者毕来朝会
  以致其履端之庆亦义之当然也
晋书礼志云魏晋冬至日受方国及百僚称贺因令会
其仪亚于献岁之旦
  臣按此后世冬至行朝贺礼之始蔡邕独断曰冬
  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
  贺宋人于五月朔亦贺非是
卷四十六 第 2b 页 WYG0712-0547b.png
唐书玄宗以帝生日为千秋节
  臣按此后世人君以始生日为节而表贺之始此
  前代每一君为一节如宋太祖为长春节太宗为
  乾明节之类在我朝列圣一以万寿圣节为名未
  有易也窃惟今日承前代故事为三大节元旦冬
  至圣诞是也前代惟至日行礼未有先期习仪者
  有之始自我朝盖以此礼虽非唐虞三代之制然
  臣子所以致敬君上而敦其水木本源之心以致
卷四十六 第 3a 页 WYG0712-0547c.png
  其祝颂补报之愿者于是乎在苟群聚于一时而
  不豫习于先日则不免临期参差失误故凡遇三
  大朝若内若外先期二日于寺观演习者谨之至
  也谨之至以其礼之大(以上朝/贺礼)
虞书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民功/曰庸)
 朱熹曰五载之内天子巡狩者一诸侯来朝者四盖
 巡狩之明年则东方诸侯来朝于天子之国又明年
 则南方之诸侯来朝又明年则西方之诸侯来朝又
卷四十六 第 3b 页 WYG0712-0547d.png
 明年则北方之诸侯来朝又明年则天子复巡狩
 程颐曰敷奏以言者使各陈其为治之说言之善者
 则从而明考其功有功则赐车服以旌异之其言不
 善则亦有以告饬之也
  臣按有虞之世巡守之年四方诸侯随地各朝于
  方岳巡守之后四方诸侯分年各朝于京师盖是
  时封建之制行诸侯世守其国恐其岁月易流人
  心易懈上下易隔故其为制如此若夫罢侯置守
卷四十六 第 4a 页 WYG0712-0548a.png
  之后任用不久迁补无常因时制宜惟可行三年
  朝觐之典三考黜陟之法焉本朝虽无虞朝群后
  四朝之制然三年朝觐三考黜陟盖得有虞之意
  于千载之下也
周礼大行人(主宾客/之官)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
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图其/可否)秋觐以比邦国之功
(比其/高下)夏宗以陈天下之谟(谋有/是非)冬遇以协诸侯之虑(虑/有)
(异/同)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无常时/相见也)殷同以施天下之政(众/见)
卷四十六 第 4b 页 WYG0712-0548b.png
(曰/同)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时聘曰问/结其恩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
(殷覜曰视/除其恶慝)间问以谕诸侯之志(间岁/一问)归脉以交诸侯之
(分祭祀之胙/同其福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有喜庆事/则庆贺之)致襘以
补诸侯之灾(禬祈禳也有/灾则补助之)
  臣按先儒有言君臣之礼不可以不接不接则上
  恩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嫌疑易以生毁誉易以入
  易天地不交则否柔进而上行则锡马蕃庶昼日
  三接也先王知其如此故制诸侯之朝以之图事
卷四十六 第 5a 页 WYG0712-0548c.png
  比功陈谟协虑发禁施政则言何以不见纳行何
  以不见知奸邪何以介其间左右何以塞其路汉
  刺史奏事京师其亦知此意欤粤自秦罢侯置守
  此礼不复讲然后世所谓部使者监司守令即古
  者诸侯也其制虽不可卒复其意则不可以不存
  盖天子奉天命以治天之民所以致天子之命而
  施之民者监司守令也分虽悬绝而心则不可以
  不亲亲之为言亲昵恩爱之谓也古者天子制为
卷四十六 第 5b 页 WYG0712-0548d.png
  是礼以亲当世之诸侯世异势殊其礼虽不能一
  一行之于今然能即前日所以亲诸侯之心以为
  今日所以亲监司守令之礼千古犹一日也大行
  人所掌者朝觐宗遇会同六者诸侯致觐于王者
  也间问归赈贺庆致襘四者天子致爱于诸侯者
  也诸侯以礼致其敬天子以仁致其爱尊卑之意
  通上下之诚达尚何猜疑间二之为患哉先王所
  以亲诸侯也如此后世人主其尚体古人亲诸侯
卷四十六 第 6a 页 WYG0712-0549a.png
  之心以亲今日监司守令乎
礼记天子当依(上/声)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
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郑玄曰依状如屏风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
 之间绣为斧文亦曰斧扆天子见诸侯则依而立负
 之而南面以对诸侯也宁者门屏之间谓之宁人君
 视朝所宁立处盖伫立以待诸侯之至
 游桂曰礼不可一端尽也不有君臣相临之礼则无
卷四十六 第 6b 页 WYG0712-0549b.png
 以见大君之尊不有宾主相与之礼则无以见同姓
 异姓亲亲之恩夫诸侯之中有伯父焉有叔父焉有
 伯舅焉有叔舅焉有兄弟焉有昏姻焉三王家天下
 所恃以为天下者不独恃其形势也天子以亲亲之
 恩而临诸侯诸侯亦以亲亲之恩而报天子上下相
 睦同奖一姓所以数百年长久安宁而无患由此之
 故且尊卑之分不统于一圣人固以为不可天子之
 尊诸侯之卑其自然之分固也然诸父兄弟舅甥昏
卷四十六 第 7a 页 WYG0712-0549c.png
 姻相去之远而久不相见于其来朝忘亲亲之恩专
 以分临之圣人之心无乃有所不安于此此亲亲之
 恩宾主之礼所以行于春朝而异于觐礼之受于庙
 而臣皆北面也此三代之至文圣人待诸侯之礼备
 矣
  臣按三代之时封建诸侯以分治其民其所以分
  土而为诸侯者非王室懿亲则有功之臣及前代
  之后也自秦罢侯置守列为郡县之制历代分封
卷四十六 第 7b 页 WYG0712-0549d.png
  宗室及有勋庸之臣多无分地其间亲王固有之
  国者然亦有不出国门者焉我太祖分封亲藩以
  大国虽有分地而无分民其制虽不尽合于周然
  斟酌汉唐之制最得其中制为礼仪凡亲王来朝
  在外廷则行君臣礼于便殿则行家人礼既有以
  尚亲亲之恩又有以存君臣之义盖得三代所以
  待诸侯之礼若前代专用君臣礼则过于无恩专
  用亲亲礼则过于无义皆非中道也(以上诸侯/来朝礼)
卷四十六 第 8a 页 WYG0712-0550a.png
周礼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
四方之宾客
 郑玄曰亲者使之相亲人君有食宗族饮食之礼所
 以亲之也文王世子曰族食世降一等大传曰系之
 以姓而分别缀之以食而弗殊百世而昏姻不通者
 周道然也
 王安石曰宗族兄弟饮食之而已致其爱故也四方
 宾客则有飨燕之礼致其敬故也
卷四十六 第 8b 页 WYG0712-0550b.png
  臣按燕飨之礼不同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然
  皆所以饮食之也
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邦国之
礼而待其宾客上公之礼飨礼九献食礼九举诸侯之
礼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伯如诸侯之礼子男飨礼五
献食礼五举
 郑玄曰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
 大夫士也
卷四十六 第 9a 页 WYG0712-0550c.png
 吴澄曰飨礼者设盛礼以饮宾也公九献侯伯七献
 子男五献食礼者以饮为主也举者一曰举牲体也
 一曰举乐也公九举侯伯七举子男五举
掌客掌四方宾客之牢礼饩献饮食之等数与其政治
王合诸侯而飨礼则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备诸侯长
(谓上公九/命作伯者)十有再献
 贾公彦曰鲁哀公七年吴来徵百牢子服景伯对曰
 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上
卷四十六 第 9b 页 WYG0712-0550d.png
 公以九为节则十二者是王礼之数
  臣按古者天子之于宾客有飨有燕飨在朝燕在
  寝飨重而燕轻飨则君亲献燕则不亲献
诗序曰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朱熹曰雅者正也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欢忻和悦以
 尽群下之情鹿鸣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
 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
卷四十六 第 10a 页 WYG0712-0551a.png
 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
 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
 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
 以大道也记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盖其所
 望于群臣嘉宾者唯在于示我以大道则必不以私
 惠为德而自留矣呜呼此其所以和乐而不淫也与
 范祖禹曰食之以礼乐之以乐将之以实求之以诚
 此所以得其心也贤者岂以饮食币帛为悦哉夫昏
卷四十六 第 10b 页 WYG0712-0551b.png
 姻不备则贞女不行也礼乐不备则贤者不处也贤
 者不处则岂得乐而尽其心乎
 真德秀曰鹿食苹则相呼呦呦焉而乐君臣宾主之
 相乐亦犹是也
  臣按易言天地交而为泰观鹿鸣诸诗天子所以
  燕飨其臣者如此此泰和之治所以后世不能及
  欤
四牡劳使臣之来也
卷四十六 第 11a 页 WYG0712-0551c.png
 朱熹曰此劳使臣之诗也夫君之使臣臣之事君礼
 也故为臣者奔走于王事特以尽其职分之所当为
 而已何敢自以为劳哉然君之心则不敢以是而自
 安也故燕飨之际叙其情而闵其劳言驾此四牡而
 出使于外其道路之回远如此当是时岂不思归乎
 特以王事不可以不坚固不敢徇私以废公是以内
 顾而伤悲也臣劳于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之
 言上下之间可谓各尽其道矣
卷四十六 第 11b 页 WYG0712-0551d.png
 范祖禹曰臣之事上也必先公而后私君之劳臣也
 必先恩而后义
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
 朱熹曰此遣使臣之诗也君之使臣固欲其宣上德
 而达下情而臣之受命亦唯恐其无以副君之意也
常棣燕兄弟也
 毛苌曰常棣之木众华俱发实韡韡而光明故兴兄
 弟
卷四十六 第 12a 页 WYG0712-0552a.png
 朱熹曰此燕兄弟之乐歌故言常棣之华则其鄂然
 而外见者岂不韡韡乎凡今之人则岂有如兄弟者
 乎
 吕祖谦曰疏其所亲而亲其所疏此失其本心者也
 故此诗反覆言朋友之不如兄弟盖示之以亲疏之
 分使之反循其本也
代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
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其
卷四十六 第 12b 页 WYG0712-0552b.png
末章曰伐木于阪酾酒(以茅泲/去其糟)有衍(多/也)笾豆有践(陈列/貌)
兄弟无远(言皆/在也)民之失德乾糇(食之/薄者)以愆(过/也)有酒湑(亦/酾)
(也/)我无酒酤(买/也)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
湑矣
 朱熹曰此燕朋友故旧之乐歌末章言人之所以至
 于失朋友之义者非必有大故或但以乾糇之薄不
 以分人而至于有愆耳故我于朋友不计有无但及
 閒暇则饮酒以相乐也
卷四十六 第 13a 页 WYG0712-0552c.png
  臣按此诗可见人君之于其臣下非但有大燕享
  若夫閒暇之时其于诸侯诸舅朋友故旧亦必有
  燕饮以笃其恩义云
天保下报上也
 古注曰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其臣臣亦归美于
 上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
 朱熹曰人君以鹿鸣以下五诗燕其臣臣受赐者歌
 此诗以答其君言天之安定我君使之获福也
卷四十六 第 13b 页 WYG0712-0552d.png
 王安石曰君恩至重臣虽有犬马之劳不足以上答
 故惟称其福禄以报之此出于欢心而不强以为者
 也
 朱熹曰当是时君以鹿鸣四牡皇华燕群臣以常棣
 燕兄弟以伐木燕朋友而臣之所以答其君者如此
 君燕其臣臣媚其君此所以上下交德业成而均享
 盛大悠久之福也与
  臣按古者人君以嘉礼宾之者有四焉宗族兄弟
卷四十六 第 14a 页 WYG0712-0553a.png
  也朋友故旧也孤卿大夫士也公侯伯子男也其
  礼之行也有飨焉有食焉有燕焉然其燕也有因
  祭而馂有因劳而劳有因閒暇而会所谓飨者烹
  太牢以饮宾几设而不倚爵盈而不饮以训恭俭
  也食者是于飨礼之中举乐以荐牲体焉燕则异
  于飨食之礼示以慈惠其乐无算也取其驩而已
  其爵无算也取其醉而已至若中庸曰燕毛所以
  序齿坊记曰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则是
卷四十六 第 14b 页 WYG0712-0553b.png
  祭毕而燕四牡皇皇者华所歌则是因劳而劳伐
  木之乱所谓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则是因閒暇而
  时会也噫三代盛时上下之情相亲相爱有如此
  者后世人主之于臣下以势临之而已以利啖之
  而已以法驱之而已无复三代和合亲比气象凡
  其所以岁时燕飨之者一惟按故事而姑为之礼
  焉耳若夫朝夕所以相与燕好而饮食者不出乎
  宫闱永巷之中左右便辟使令之人治欲复古得
卷四十六 第 15a 页 WYG0712-0553c.png
  乎
萧诗之首章曰蓼(长大/貌)彼萧(艾/也)斯零露湑(湑湑然萧/上露貌)
兮既见君子(指诸/侯言)我心写(输/写)兮燕(谓燕/饮)笑语兮是以有
(善誉/也)(安乐/也)
 朱熹曰诸侯朝于天子天子与之燕以示慈惠故歌
 此诗言蓼彼萧斯则零露湑然矣既见君子则我心
 输写而无留恨矣是以燕笑语而有誉处也其曰既
 见盖于其初燕而歌之也
卷四十六 第 15b 页 WYG0712-0553d.png
  臣按先儒谓诸侯来朝天子天子见之而得以输
  写其心而无所留隐相与燕饮笑语和悦则上下
  可以保有声誉与和乐也苟上之于下也有所疑
  而不敢尽其情下之于上也有所畏而不敢申其
  意则是上下不交否之时也祸端乱萌皆由于此
  尚何保有其安乐于长久乎
湛露天子燕诸侯也其诗曰湛湛(露盛/貌)露斯匪阳不晞
(乾/也)厌厌(安久/足也)夜饮(和/燕)不醉无归湛湛露斯在彼丰(茂/也)
卷四十六 第 16a 页 WYG0712-0554a.png
厌厌夜饮在宗(宗室路/寝之属)载考(成也在宗室/而成燕礼)湛湛露斯在
彼杞棘显(明/)(信/)君子(指诸侯/为宾者)莫不令(善/也)德其桐其椅
其实离离(垂/也)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朱熹曰此亦天子燕诸侯之诗言湛湛露斯非日则
 不晞以兴厌厌夜饮不醉则不归盖于其夜饮之终
 而歌之也令德谓其饮多而不乱德足以将之也令
 仪言醉而不丧其威仪也
  臣按先儒谓此诗前两章厌厌夜饮所以道其情
卷四十六 第 16b 页 WYG0712-0554b.png
  之相亲也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又美其德将而无
  醉也是诗盖于褒美之中而寓规戒之意
左传昭公五年楚薳启彊曰圣王务行礼朝聘有圭享
(飨/也)(见/也)有璋小有述职(诸侯适/天子)大有巡功(天子/巡守)设几而
不倚爵盈而不饮(言务/行礼)宴有好货飧有陪(加/也)鼎入有郊
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
  臣按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即聘仪所谓酒清
  人渴而不敢饮肉乾人饥而不敢食也宴有好货
卷四十六 第 17a 页 WYG0712-0554c.png
  即诗序所谓鹿鸣燕群臣嘉宾既饮食之又实币
  帛筐篚以将其厚意也古者人君之于臣下有享
  礼以严其分有燕礼以通其情此上下所以交而
  为泰也欤
汉高祖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礼毕置法酒(犹言/礼酌)
(不饮/至醉)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抑屈/也)以尊卑次起上寿觞
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
  臣按此后世大朝贺宴会之礼所由起自汉行岁
卷四十六 第 17b 页 WYG0712-0554d.png
  首庆贺礼魏晋以后又有贺冬至礼唐中叶又有
  所谓贺生日礼皆于是日行礼毕设大宴以享百
  官我朝礼仪视前代为备文臣四品以上及诸学
  士武臣都督以上皆宴殿上经筵官及翰林讲读
  官尚宝卿六科都给事中暨文臣五品堂上官武
  臣都指挥以上官宴中左中右门翰林院中书舍
  人左右春坊御史钦天监太医院鸿胪寺官及五
  品以上陪祀官宴于丹墀是日行礼毕该宴官更
卷四十六 第 18a 页 WYG0712-0555a.png
  衣立殿外俟上至升座乐作入拜进花进酒跪俟
  上饮讫乃起即席簪花啐酒酒凡九进汤五进群
  臣则杀其二每岁三大朝贺及郊祀礼成行庆成
  礼凡四举焉遇有故则赐钞以代宴惟庆成则否
  臣窃以谓正旦长至遇故免宴可也惟万寿圣节
  天下藩服重臣亲赍表贺有自万里而来者无不
  望一沾醉酒饱德之恩请命礼官举行之
宋志宴飨之设所以训恭俭示惠慈也宋制常以春秋
卷四十六 第 18b 页 WYG0712-0555b.png
之季仲月及诞圣节郊祀藉田礼毕巡幸还京凡国有
大庆皆大宴群臣于集英殿次宴紫宸殿小宴垂拱殿
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番进贡九
龙五凤之状宰相率百官入宣徽閤门通唱致辞谢宰
相升殿进酒各就坐酒九行(曲宴七行/或五行)每上举酒群臣
立侍次宰相次百官举酒或传旨命釂即皆搢笏起饮
再拜(曲宴多/不拜)或上寿更衣赐花有差其郊祀藉田礼毕
皆设大宴上元观灯及苑囿池籞观稼较猎游幸所至
卷四十六 第 19a 页 WYG0712-0555c.png
亦常以暮春召近臣赏花钓鱼于苑中其或两府使相
赴镇还朝咸赐宴
  臣按此宋朝赐宴之仪臣闻国朝洪武永乐宣德
  中时有赐宴近年以来虽三大朝贺盖久不举而
  所谓曲宴者益稀阔矣窃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人臣终岁勤劬职业幸而得一日醉饱之欢是乃
  君上莫大之恩泽古之人君所以致其臣庶竭忠
  尽力以至于殉国以身此亦其一机也但不可施
卷四十六 第 19b 页 WYG0712-0555d.png
  诸非其人而流于亵耳
宋太宗时直史馆陈靖言古之宴飨者所以省祸福而
观威仪也故宴以礼成宾以贤序风雅之作兹为盛焉
伏见内殿赐宴群臣拜舞方毕趋驰就席品列之序紏
纷无别及至尊举爵群臣起立先后不整俯仰失节欲
望令有司预依品位告谕其有踰越班次拜起失节喧
哗者并令紏举
至道中御史中丞李昌龄言广宴之设以均饫赐供事
卷四十六 第 20a 页 WYG0712-0556a.png
禁庭当定员数籍姓名以谨其出入酒殽之司或亏精
洁望分命中使巡察从之
真宗咸平三年学士梁颢请以春秋大宴小宴赏花行
幸为四图颁下閤门遵守从之
  臣按人君赐宴于臣人臣受宴于君非徒饮之食
  之而已也内则以广恩惠外则以观威仪施恩者
  固当以礼受赐者尤当以敬苟进退拜起之无节
  固臣之罪矣若夫酒殽之或亏精洁礼度之或至
卷四十六 第 20b 页 WYG0712-0556b.png
  简略亦岂人君礼待其下之道哉李昌龄请命中
  使巡察梁颢请以所宴为图在今日亦所宜行焉
  (以上/燕飨)
虞书岁二月(当巡守之/年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泰/山)(燔柴/祀天)
(望祭/山川)(牲币祝/号次第)于山川肆觐东后(东方/诸侯)协时(四/时)(月之/大小)
正日(日之/甲乙)同律(十二/律)(分寸/尺丈)(龠合升/斗斛)(铢两斤/钧石)脩五
(吉凶军/宾嘉)五玉(三圭/二璧)三帛(纁玄/黄)二生(羔/雁)一死(雉/)(贽所/执以)
(相见/者)(同/也)五器(五礼/之器)(毕/也)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
卷四十六 第 21a 页 WYG0712-0556c.png
(衡/山)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华/山)如初十有一月朔
巡守至于北岳(恒/山)如西礼归格(至/也)于艺祖(即文/祖)用特(一/牛)
五载一巡守
 朱熹曰卒乃复者举祀礼觐诸侯一正朔同制度脩
 五礼如五器数事皆毕则不从东行而遂南向且转
 而南行故曰卒乃复二月东五月南八月西十一月
 北各以其时也古者君将出必告于祖祢归又至其
 庙而告之孝子不忍死其亲出告反面之义也
卷四十六 第 21b 页 WYG0712-0556d.png
 吕祖谦曰巡守而归苟民物有一不得其所其见祖
 庙有愧必矣想舜归格之时此心无愧对越在庙慰
 惬可知也
  臣按先儒有言巡守所以维持封建后世罢封建
  以为郡县之制万方一国四海一家如肢体之分
  布如心手之相应万里如在殿廷州县如在辇毂
  挈其领而裘随举其纲而网顺政不必屈九重之
  尊千乘万骑之禁卫百司庶府之扈从以劳民而
卷四十六 第 22a 页 WYG0712-0557a.png
  伤财也苟虑事久而弊生而欲有以考察而振作
  之遣一介之臣付方尺之诏玺书所至如帝亲行
  天威不违天颜咫尺孰敢懈怠哉然则帝舜巡守
  非欤臣故曰巡守所以维持封建也
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王安石曰王巡守则诸侯各朝于方岳王不巡守则
 会诸侯而殷见或巡守或殷国其出而省焉一也
 吕祖谦曰巡守之礼此乃维持治具提摄人心圣人
卷四十六 第 22b 页 WYG0712-0557b.png
 运天下妙处大抵人心久必易散政事久必有阙一
 次巡守又提摄整顿一次此所以新新不已之意然
 唐虞五载一巡守周却十二年何故盖周时文治渐
 成礼文渐备所以十二年方举巡守之事此是成王
 知时变识会通处
  臣按吕氏谓舜五载巡守周十二年巡守为成王
  知时变识会通臣窃以谓在虞时则可五载在周
  时则可十二年在后世罢封建立州郡之时守令
卷四十六 第 23a 页 WYG0712-0557c.png
  不世官政令守成宪虽屡世可也在今日时变会
  通之要所以提摄整顿之者诚能择任大臣每五
  年一次分遣巡行天下如汉唐故事虽非古典亦
  古意也
孟子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
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
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
卷四十六 第 23b 页 WYG0712-0557d.png
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
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
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
厌谓之亡
 朱熹曰巡所守巡行诸侯所守之土也述所职陈其
 所受之职也皆无有无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
 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补助之故夏谚以为王者一
 游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而诸侯皆取法焉不敢无
卷四十六 第 24a 页 WYG0712-0558a.png
 事慢游以病其民也
  臣按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游豫为诸侯度天理也
  流连为诸侯忧人欲也孟子言古之帝王与今之
  诸侯其游豫虽同而其所以游豫者一则为诸侯
  之法一则为诸侯之忧天理人欲之异也
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
  臣按有虞之时五年一巡守周十有二年王乃时
  巡所以省方观民非为游乐也然又必以四岳为
卷四十六 第 24b 页 WYG0712-0558b.png
  底止之地出必有期行必有方未有频年出行游
  荡如始皇者也今年巡陇西北地至回中明年上
  邹峄继是渡淮浮江至南郡登之罘刻碣石门至
  云梦上会稽直至沙丘崩而后己其后汉武隋炀
  亦效尤焉汉武幸而不败然海内虚耗所损亦多
  矣炀帝南游竟死于江都说者谓二君者假望秩
  省方之说以济其流连荒亡之举千乘万骑无岁
  不出遐方下国无地不到至于民怨盗起覆祚殒
卷四十六 第 25a 页 WYG0712-0558c.png
  身曾不旋踵虽秦隋所以召亡者固非一端然傥
  非游荡无度则河决鱼烂之势亦未应如是其促
  也
文中子叔恬曰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废而民不劳何
也曰无他道也兵卫少而徵求寡也
  臣按时异世殊上古之时风气淳朴人用未滋故
  人君所以奉身用度者未至于华靡故其巡行兵
  卫可以不备而徵求不至于过多后世则不然虽
卷四十六 第 25b 页 WYG0712-0558d.png
  时君有仁爱之心恭俭之德然兵卫少则不足以
  防奸徵求寡则不足以备用不若深居九重求贤
  审官内委任大臣以帅其属外分命大臣以治其
  方则垂拱仰成不出国门而天下治矣(以上/巡守)
    以上论王朝之礼(中/)
 
 
 大学衍义补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