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1a 页 WYG0712-03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制国用
   经制之义(下/)
汉贾山作至言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
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什一而藉君有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WYG0712-0327b.png
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秦始皇以千八百国之民自
养力罢(读曰/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
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虞天下弗能供也
  臣按天以天下之民之力之财奉一人以为君非
  私之也将赖之以治之教之养之也为人君者受
  天下之奉乃殚其力竭其财以自养其一身而不
  恤民焉岂天立君之意哉秦始皇以千八百国之
  民自养而为驰骋田猎之娱至于力罢财尽而不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WYG0712-0327c.png
  能供违天甚矣虽欲不亡得乎
贾谊言于文帝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
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
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
力必屈(尽/也)古之治天下至纤(细/也)至悉故其蓄积足恃今
悖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生之者甚少而靡(音靡/散也)之者甚
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倾竭/也)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
私之积犹可哀痛(言无/储积)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WYG0712-0327d.png
请卖爵子(卖爵级/及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
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夫积
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
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着/同)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
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臣按贾谊告文帝大要言为国以足民为本而欲
  民之足必先足国国之所以足者蓄积足恃也国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WYG0712-0328a.png
  家粟多而财有馀则蓄积足以恃矣是以水旱不
  足虞军旅不足忧守固而战胜怀敌而附远所为
  无不成矣所以然者莫急于驱末技游食之民而
  归之南亩以务农使天下无不耕之夫不织之女
  耳夫然则人乐其所而知礼节矣文帝感其言躬
  耕以劝百姓节俭以为天下先卒致海内富庶黎
  民醇厚几致刑措三代以下称恭俭宽仁之君必
  归焉有以也夫
卷二十四 第 3b 页 WYG0712-0328b.png
汉制大司农卿一人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
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欠/也)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
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丞一一人主帑藏
少府卿一人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凡山
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皆属焉后汉始以属司农水衡
都尉主上林苑后汉省之并其职于少府
  臣按毋将隆言于哀帝曰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
  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音/贡)养共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WYG0712-0328c.png
  养劳赐壹出少府盖不以本藏给末用不以民力
  供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应劭注汉书谓县官公
  作当仰司农今出水衡钱以为异政田是观之在
  大司农者国家之公用也在少府水衡者人主之
  私蓄也公用所储乃田赋之常数非军国之需则
  不用私蓄所具乃山泽之馀利虽燕好之私亦可
  用焉其制虽异于周然出入之际有所分别不至
  混用而泛费有国家者诚循汉此制以财用之司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WYG0712-0328d.png
  分为内外二府外府贮常赋所入如秋粮夏税及
  折粮银钞绢帛之属以待军国之用岁终计其用
  度之馀别为贮处以备水旱兵火不测之需内府
  则贮凡天下坑冶赃罚门摊之属以待宫室衣车
  赐予燕好之费岁终则计其有馀者别储以备他
  年之不足及外府或有不给则以济之夫外府有
  不足则可取之于内内府则常为撙节使不至于
  不足虽有不足亦不可取之于外何则军国之需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WYG0712-0329a.png
  决不可无奉养之具可以有可以无故也九重之
  上诚念财赋虽聚而易散有所私奉必权其轻重
  缓急而用舍之每留𦣔馀以备匮乏断不可以军
  国之储以为私奉之用昔人有言恭俭贤主常捐
  内帑以济军国之用故民裕而其国昌淫侈僻王
  至靡外府以供耳目之娱故财匮而其民怨伏惟
  圣明裁择
汉高祖时张苍为计相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WYG0712-0329b.png
唐制度支郎中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道涂之利
岁计所出而支调之
德宗时以吏部尚书刘晏判度支
宋沿五代之制置三司使以总国计号曰计省位亚执
政目为计相恩数与参枢同
  臣按大学以用人理财为平天下之要道前代称
  辅弼之臣曰宰相会计之臣曰计相同以相称一
  以用人一以理财皆所以相佐其君以平治天下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WYG0712-0329c.png
  者也自汉初有计相唐户部属有度支其后以大
  臣判之宋有三司使皆是计相之职本朝罢宰相
  而以户部掌天下户口田土钱粮然散属诸司兼
  釐众务事多端而职不专臣请如古计相制于户
  部卿佐之外添设尚书一员专总国计凡内外仓
  库之储远近漕挽之宜咸在所司稽岁计之出入
  审物产之丰约权货币之轻重敛散支调通融干
  转一切付之久其任而责成功凡国家有所用度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WYG0712-0329d.png
  悉倚办之仍行天下有司月终申物价之贵贱岁
  杪报年谷之登耗俾其豫知会本部卿佐定议以
  闻而为之备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库仓皆满帝乃诏曰既
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乃蠲河北河东
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炀帝即位户口
益多府库盈溢其后征伐巡游不息百姓怨叛以至于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WYG0712-0330a.png
  臣按马端临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然考
  之史传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也隋承周后凡
  周人酒𣙜盐铁市征之类一切罢之所仰止赋税
  而已然自开皇三年以来屡减田租给复百姓其
  于赋税甚阔略也然帝即位之初即建新都平江
  左营缮征伐未尝废也史称帝于赏赐有功并无
  所爱赏平陈功费帛三百万又未尝啬于用财也
  史求其所以致殷富而不可得则以为帝躬履俭
卷二十四 第 7b 页 WYG0712-0330b.png
  约六宫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
  用非燕飨不过一肉有司常以布袋贮乾姜姜袋
  进香以为费用大加谴责夫然后知大易所谓节
  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孟子所谓贤君必恭俭礼
  下取于民有制者信利国之良规而非迂阔之谈
  也彼谈孔孟而行管商者乃曰苟善理财虽以天
  下自奉不为过而其党遂倡为丰亨豫大惟王不
  会之说饰六艺文奸言以误人国家呜呼文帝以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WYG0712-0330c.png
  俭约致富庶炀帝以奢侈致乱亡其明效大验彰
  彰若是王安石乃敢肆为异说以欺世主误天下
  其万世之罪人欤有天下国家者尚其鉴兹
唐制户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钱榖之政贡赋之差其属
有四一曰户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之事以
租庸调敛其物以九等定天下之户二曰度支掌天下
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
之三曰金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四曰仓掌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WYG0712-0330d.png
天下军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以义仓常平仓备
凶年平榖价
 欧阳修曰古之善治其国而爱养斯民者必立经常
 简易之法使上爱物以养其下下勉力以事其上上
 足而下不困暴君庸主纵其佚欲而苟且之吏从之
 变制合时以取宠于其上故用于上者无节而取于
 下者无限民竭其力而不能供由是上愈不足而下
 愈困则财利之说兴而聚敛之臣用唐之始时授人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WYG0712-0331a.png
 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用之也有
 节蓄兵以府卫之制故兵虽多而无所损设官有常
 员之数故官不滥而易禄及其弊也兵冗官滥为之
 大蠹
  臣按自古国家其初立法未尝不善而其末流之
  弊皆生于子孙轻变祖宗之成法欧阳修谓古之
  善治其国而爱养斯民者必立为经常简易之法
  所谓经常简易四言者深有得于古先哲王立法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WYG0712-0331b.png
  之至意也盖经常则有所持循而无变易之烦简
  易则易以施为而无纷扰之乱以此立法则民熟
  于耳目而吏不能以为奸不幸行之久而弊生其
  间不能无有窒碍难行之处则随时为之委曲就
  其阙而补之举其滞而振之要不失祖宗立法之
  初意所谓经常简易者焉决不可轻有改革也有
  唐一代可鉴也巳制兵以府卫设官有常员其后
  乃以兵冗官滥而为国大蠹何也子孙不能守祖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WYG0712-0331c.png
  宗经常简易之法故也虽然兵冗官滥二者岂但
  为有唐之蠹哉凡国家之所以贫乏府库空虚而
  多取厚敛于民以驯致于财尽民离而宗社沦亡
  者皆生于此二蠹也为人子孙而为其祖宗守宗
  社者于常额之外添注一官于列屯之外多签一
  军则思曰吾祖宗以来所未有也吾今增之得无
  不可乎非有关于治道民生决然不可无者不敢
  轻加也毋谓天下之大四海之富而一二人之费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WYG0712-0331d.png
  于我何加损焉呜呼千万人之积其原起于一人
  自古国家之祸患何尝不起于细微哉
李翱作平赋书谓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
轻敛之得财愈多也何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
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
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虽欲诛暴逆
而威四夷徒有其心岂可得耶故轻敛则人乐其生人
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WYG0712-0332a.png
繁尽力耕之地有馀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彊人归之如
父母虽欲驱而去之其可得邪是故善为政者百姓各
自保而亲其君上虽欲危亡弗可得也
  臣按李翱作平赋书盖悯当时之赋不平也赋之
  所以不平者盖以其制民产者无法敛民财者无
  艺也既无制民之产之法而敛之又不以其道则
  民贫矣民贫则君安能独富哉其所谓人皆知重
  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其言尤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WYG0712-0332b.png
  为警切
唐故事天下财赋归左藏而太府以时上其数尚书比
部覈其出入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请皆归大盈库供
天子给赐主以中官自是天下之财为人君私藏有司
不得程其多少
杨炎言于德宗曰财赋邦国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治
乱轻重系焉先朝权制以中人领其职五尺宦竖操邦
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而知无以计天下利害臣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WYG0712-0332c.png
请出之以归有司从之乃诏岁中裁取以入大盈库度
支具数先闻
  臣按周礼以太宰司徒掌国家财用盖以大臣以
  道佐君得以相可否辨是非而为上之人所严惮
  故人君有非义之取非礼之用不急之为非徒不
  敢擅取而私用之抑且为之中止而潜销者有焉
  苟以中人主之则上之人平日相与亵狎私昵凡
  不可语人者皆可与之谋而为之矣况彼小人无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WYG0712-0332d.png
  深识远虑委曲奉承上人之不暇且人微言轻又
  安敢逆上意哉德宗为君杨炎为相无可取者惟
  此一事差强人意范祖禹谓炎知为相之体德宗
  知为国之务后世所当取法者也
德宗患宫中用度不足李泌言天子不私求财请岁供
宫中钱百万缗愿勿受贡献及罢宣索从之及元友直
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泌悉输之大盈库然上犹频有
宣索仍敇诸道勿使宰相知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WYG0712-0333a.png
 司马光曰王者以天下为家天下之财皆其有也乃
 或更为私藏此匹夫之鄙志也然多财者奢欲之所
 自来也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丰其私财财丰则欲
 滋矣财不称欲能无求乎是犹启其门而禁其出也
 胡宏曰四方贡职各有定制王者为天下主财奉礼
 义以养天下无非王者之财也不可有公私之异
  臣按德宗宣索于诸道而敇其勿使宰相知李泌
  知德宗非礼诛求而惆怅不敢言胥失之矣然德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WYG0712-0333b.png
  宗之失是犹知所畏而泌之失则是为人臣而不
  忠也泌盍因其不欲人知一点明处而尽言之安
  知德宗之不见听欤如此非徒得大易纳约自牖
  之意而于所谓旡咎善补过者亦有之矣
宪宗元和二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
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除凤
翔等十五道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惟在浙东西
等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
卷二十四 第 14a 页 WYG0712-0333c.png
减三天下兵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馀人比天宝三分
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

 苏辙曰唐李吉甫始簿录元和国计为成书丁谓等
 因之为景德皇祐治平熙宁四书网罗一时出纳之
 计首尾八十馀年本末相授有司得以居今而知昔
 参酌同异因时施宜此前人作书之本意也
  臣按自唐李吉甫为元和国计录丁谓因之为景
卷二十四 第 14b 页 WYG0712-0333d.png
  德会计录其后林特作于祥符田况作于皇祐蔡
  襄作于治平韩绛作于熙宁苏辙作于元祐元祐
  所会计者其别有五一曰收支二曰民赋三曰课
  入四曰储运五曰经费所以总括天下财赋出入
  之数而周知其有无多寡以为丰杀增减者也使
  今之知昔而后日之知今以岁计定国用实有赖
  于斯焉臣愿敇掌财计之臣通将洪武永乐以来
  凡天下秋粮夏税户口盐钞及商税门摊茶盐抽
卷二十四 第 15a 页 WYG0712-0334a.png
  分坑冶之类租额年课每岁起运存留及供给边
  方数目一一开具仍查历年以来内府亲藩及文
  武官吏卫所旗军并内外在官食粮人数与夫每
  岁祭祀修造供给等费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天顺
  成化至于今日每朝通以一年岁计出入最多者
  为准要见彼时文官若干武官若干内官若干凡
  支俸几何京军若干外军若干边军若干凡食粮
  几何其年经常之费若干杂泛之费若干总计其
卷二十四 第 15b 页 WYG0712-0334b.png
  数凡有几何运若干于两京留若干于州郡备若
  干于边方一年之内所出之数比所入之数或有
  馀或不足或适均称依唐人之国计宋人之会计
  每朝为一卷通为一书以备参考万几馀暇时经
  御览使国计大纲瞭然在目如或一岁之入不足
  以支一岁之出则推移有无截补长短省不急之
  用量入为出则国计不亏而岁用有馀矣
五代唐庄宗同光四年以仓储不足敇河南尹豫借夏
卷二十四 第 16a 页 WYG0712-0334c.png
秋税民不聊生
  臣按横敛厚征治天下之大蠹也然横敛厚征之
  法之行民虽怨咨愁蹙然犹归咎上人之用非其
  人取非其道幸其一旦更之尚可以为生也惟豫
  借之令一行示天下以国储之虚岁计之竭天下
  之人哗然谓天下不复可为而生其泮涣离散之
  心者未必不自此也譬则富室之居乡落也平时
  贫民资其储蓄而赖以举贷一旦反假借于邻家
卷二十四 第 16b 页 WYG0712-0334d.png
  其家之寥落可知矣唐庄宗乱世之君不得已而
  为此犹为非策况国家府库未至于匮绝而遽为
  此举可乎
宋太祖以军旅饥馑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人
始于讲武殿置封椿库尝欲积缣帛二百万易胡人首
太宗置景福殿库𨽻内藏库㨂纳诸州上供物谓左右
曰此盖虑司计之臣不能约节异时用度有阙复赋率
于民耳朕终不以此自供嗜好也
卷二十四 第 17a 页 WYG0712-0335a.png
神宗更景福殿库名自制诗以揭之曰五季失国猃狁
孔炽艺祖肇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志
之敢忘厥志
  臣按宋朝三帝积财于内库皆非以为己私也盖
  储之于内以防外之汎用一遇有军旅饥馑则以
  资之使不至于临时厚敛以害民焉世主尚鉴于
  兹毋错认在库之物以为己物轻取而妄用则天
  下生民不胜幸甚
卷二十四 第 17b 页 WYG0712-0335b.png
史臣曰有宋自中世以后内牵于繁文外挠于彊敌供
亿既多调度不继势不得已徵求于民谋国者处乎其
间又多伐异而党同易动而轻变殊不知大国之制用
如钜商之理财不求近效而贵远利宋臣于一事之行
初议不审行之未几即区区然较其失得寻议废格后
之所议未有以愈于前其后数人者又复訾之如前使
上之为君者莫之适从下之为民者无自信守因革纷
纭是非贸乱而事弊日益以甚矣世谓儒者议论多于
卷二十四 第 18a 页 WYG0712-0335c.png
事功若宋人之言食货大率然也
  臣按天下之事利害尝相半无全利全害之理择
  其利多害少者为之斯可矣史臣论宋人议论多
  于事功切中当时之弊宋人于一切政务皆然而
  于食货一事为甚我祖宗自立国以来凡取于民
  者有定制有成法有常额世世遵守不敢有所纷
  更加减踰百年于兹矣其间虽不能无偏滞不举
  之处然惟许其随时补救以振举之使害去而利
卷二十四 第 18b 页 WYG0712-0335d.png
  存要之不失祖宗之旧也伏惟明主鉴宋人之失
  而恪守祖宗成宪以为子孙千万年无穷之计
苏辙曰国之财赋非天不生非地不养非民不长取之
有法收之有时止于是矣而宗室官吏之众可以礼法
节也祖宗之世世之始事掌秩者俟阙则补否则循资
而已不妄授也仁宗末年任子之法自宰相以下无不
减损英宗之初三载考绩增以四岁神宗之始宗室袒
免之外不复推恩袒免之内以试出仕此四事者使今
卷二十四 第 19a 页 WYG0712-0336a.png
世欲为之将以为逆人心违旧法不可言也而况于行
之乎虽然祖宗行之不疑当世亦莫之非何者事势既
极不变则败众人之所共知也今朝廷履至极之势独
持之而不敢议臣实疑之诚自今日而议之因其势循
其理微为之节文使见在者无损而来者有限今虽未
见其利要之十年之后事有间矣贾谊言诸侯之变以
谓失今不治必为痼疾今臣亦云
  臣按苏辙虽为宋朝而言然揆之于今事势实有
卷二十四 第 19b 页 WYG0712-0336b.png
  类之者盖今日为国家大费者亲藩宗室世袭武
  臣额外文职是也今日之势虽不至于宋朝之既
  极然用辙之言因其势循其理以其渐微为之节
  使见在者无损而将来者有限则贾谊所谓失今
  不治之痼疾他日必无也此国家之大计辙于章
  末有云苟能裁之天下之幸臣于是亦云
陈傅良曰唐代宗时刘晏掌江淮盐铁之权岁入六百
馀万缗是时租赋之所入不过千二百万而江南之利
卷二十四 第 20a 页 WYG0712-0336c.png
实居其半宪宗时作元和国计录天下二十三道而十
五道不申户口而岁租赋所倚办者八道皆东南也曰
浙江东西路曰淮南曰湖南曰岳鄂曰宣歙曰江南曰
福建故韩愈有言曰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臣按东南财赋之渊薮也自唐宋以来国计咸仰
  于是其在今日尤为切要重地韩愈谓赋出天下
  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
  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考洪武中
卷二十四 第 20b 页 WYG0712-0336d.png
  (据诸司/职掌)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二千九百四
  十三万馀而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馀
  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馀松江府一百二十万
  九千馀常州府五十五万二千馀是此一藩三府
  之地其民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今
  国家都燕岁漕江南米四百馀万石以实京师而
  此五郡者几居江西湖广南直𨽻之半自宣德正
  统以来每择任有心计重臣巡抚其地以司其岁
卷二十四 第 21a 页 WYG0712-0337a.png
  入盖以此地朝廷国计所资故也窃以苏州一府
  计之以准其馀苏州一府七县其垦田九万六千
  五百六顷而居天下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馀顷田
  数之中而出二百八十万九千石税粮于天下二
  千九百四十馀万石岁额之内其科徵之重民力
  之竭可知也巳谚有之曰苏松熟天下足伏愿明
  主一视同仁念此五郡财赋所出国计所赖凡百
  科率悉从宽省又必择任巡抚大臣假以便宜之
卷二十四 第 21b 页 WYG0712-0337b.png
  权任其从宜经制而不拘以文法必使上无亏于
  国计下不殚于民力一方得安则四方咸赖之
    以上经制之义臣按国家经制之义在乎征
    敛有其艺储蓄有其具费用有其经而已然
    古今之制度不同而历代之取予用舍不一
    判之则或始末相穿约之则又彼此参错故
    臣既总论理财之道于前又列贡赋之常于
    后于此特总此三者为一而谓之曰经制之
卷二十四 第 22a 页 WYG0712-0337c.png
    义以示天下后世使知为国者取之民而藏
    之官出之官而散之天下必合乎天道之公
    人为之义而后取之收之用之苟为不然或
    出于人欲之私揆之于义而不合则是利而
    非义矣利之为利居义之下害之上进一等
    则为义经制得其宜则有无穷之福退一等
    则为害经制失其宜则有无穷之祸后世之
    明君硕辅尚明其所以取舍敛散乎哉
卷二十四 第 22b 页 WYG0712-0337d.png
    以上经制之义(下/)
 
 
 
 
 
 
 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