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712-02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十七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固邦本
   除民之害
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
 尔雅九河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曰胡苏曰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712-0246b.png
 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吴程曰九河率在/河间之沧州境)
 孔颖达曰河分为九道在兖州界平原以北是
 吕祖谦曰禹不惜数百里地疏为九河以分其势善
 治水者不与水争利也
孟子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大/也)水横流(不由其道/散溢妄行)
泛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亦/疏)
(通之/意)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决排皆/去其壅)
(塞/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712-0247a.png
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
史记禹抑鸿(鸿与/洪同)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然河菑(菑与/灾同)
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在兰/州地)
龙门(在蒲/州地)南到华阴东下砥柱(今陜州/三门山)及孟津(在孟/县)
(在巩/县东)至于大邳(在今黎/阳县)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
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分/也)二渠以引其河(二/河)
(其一出贝丘西南河之南折者/也王莽时遂空其一即漯川)北载高地过降水(在信/都地)
至于大陆(在邢赵深/三州地)播为九河同为逆(迎/也)河入于勃海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712-0247b.png
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于三代
  臣按先儒有言人君以养民为职凡为民害者必
  除之夫民之所资以为养者土也而土必滋于水
  然后物得以生苟水之多而至于荡焉则为害大
  矣非徒民不得以为衣食且不得以为居室矣民
  无衣食居室则何以为生哉是以天地间利于民
  者莫大乎水害于民者亦莫大于水尧舜之世用
  人以辅世尤重于治水之职鲧湮洪水则殛之禹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712-0247c.png
  能平水土则用以总百揆终而禅之以位圣人之
  意盖可见矣中国四大水惟河之来为最远其为
  害亦最大自汉以来屡为中国害一时君臣所以
  治之者亦各随时因势以为之疏塞无非除民之
  害而已吁民害弗除则民生弗遂今日为中原民
  害之大者莫甚于河有天下者乌可不以治河为
  急务乎
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兴卒塞之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712-0247d.png
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天子
使汲黯郑当时发卒十万塞之辄复坏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数不登而梁楚尤甚天子
既封禅其明年乃发卒数万人塞之筑宫其上名曰宣
防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初武帝既塞宣防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
北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至永光
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712-0248a.png
孝成建始四年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
言郡承河上流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无大害者以屯
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
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
雨旬日不霁必盈溢九河故道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
绝未久其处易浚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不
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馀郡然后忧之晚矣
事下丞相御史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至是大雨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712-0248b.png
水十馀日河果大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凡灌四郡三
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馀顷深者三丈败坏官亭室庐
且四万所
河平元年以王延世为河堤使者延世以竹落长四丈
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堤成
鸿嘉四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
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等奏言议者恒欲求索
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何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712-0248c.png
欲居之当稍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
有成功而用财力寡
哀帝初即位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
决河浚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宜慱求能浚川疏河者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者立国居民疆
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遗留也言川泽水所流聚之处/皆留而置之不以为居室垦植)
度水埶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
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712-0248d.png
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
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
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
防百川各以自利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
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埶
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
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答难曰今濒河十郡治堤岁
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712-0249a.png
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
所而不相奸且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
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若乃多
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可从淇口
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
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有三利填淤加肥(一/利)禾麦
更为粳稻(二/利)转漕舟船之便(三/利)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
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712-0249b.png
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
  臣按古今言治河者盖未有出贾让此三策者
平帝元始四年徵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关并
(人/名)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今德/州)东郡(今东/昌)左右其地形下
而土疏恶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秦汉以来河决南北
不过百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韩牧以为
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为四五宜有益王横言河入勃
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海溢西南出寖数百里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712-0249c.png
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禹之行河水本从西山下东
北去周谱(世统/谱谍)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
穿也又秦攻魏决河灌之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宜更开
空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司空掾
桓谭典其议为甄丰言凡此数者必有一是宜详考验
皆可豫见计定然后举事费不过数亿万亦可以事诸
浮食无产业民衣食县官而为之作乃两便
  臣按西汉一代治河之策尽见于此大约不过数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712-0249d.png
  说或筑堤以塞之或开渠以疏之或作竹落而下
  以石或听其自决以杀其势或欲徙民居放河入
  海或欲穿水门以杀水势或欲空河流所注之地
  或欲寻九河故道桓谭谓数说必有一是详加考
  验豫见计定然后举事以今观之古今言治河者
  皆莫出贾让三策其所以治之之法又莫出元贾
  鲁疏浚塞之三法焉
宋史河入中国行大行西曲折山间不能为大患既出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712-0250a.png
大伾东更平地二千馀里特以堤防为之限夏秋霖潦
百川所会不免决溢而大名郓澶滑孟濮齐淄沧隶滨
德慱怀卫郑等郡及开封往往受其害于是诏命诸州
长吏兼河堤使防塞之法甚备而决溢之患时有说者
谓河随时涨落自立春后冻解候人量水初至凡一寸
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谓之信水非时暴涨谓之
客水随决随塞濒河之民苦之
仁宗至和二年河决大名馆陶殿中丞李仲昌请自澶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712-0250b.png
州商胡河穿六塔渠入横陇故道以披其埶富弼是其
策诏发三十万丁脩六塔河以回河道以仲昌提举河
渠仲昌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明年复决水死
者数千万人
 欧阳脩曰鲧障洪水九年无功禹得洪范五行之书
 知水润下之性乃因水之流疏而就下水患乃息然
 则以大禹之功不能障塞但能因势而疏决尔今欲
 逆水性障而塞之夺洪河之正流使人力斡而回注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712-0250c.png
 此大禹之所不能此其必不可者也
熙宁十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
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
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
田逾三十万顷
  臣按此黄河入淮之始然此特其支流由汴入泗
  至清河口入淮者耳
又刘彝程昉言二股河北流今已闭塞然御河水由冀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712-0250d.png
州下流尚当疏导以绝河患
元至大三年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言黄河伏槽之时水
埶似宽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
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一失导泄之功崩溃决溢可立
而待河至杞县三口播而为三盖亦有年其后二
湮塞三河之水合而为一下流既不通畅自然上溢为
灾即今水埶趋下有复钜野梁山之意盖河性迁徙无
常苟不预防不出数年曹濮济郓蒙害必矣宜妙选廉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712-0251a.png
干深知水利之人专职其事频为巡视谨其防护职掌
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
脩治以劳民者不同矣
至正四年夏久雨河溢决堤濒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
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
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水埶北侵安山
沿入会通运河其后集群议都漕运使贾鲁议欲疏塞
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丞相托克托韪其策以鲁为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712-0251b.png
总治河防使发民丁十五万人自四月至十一月诸扫
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
 欧阳玄曰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
 之流因而导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
 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谓之塞又曰贾鲁有言水工之
 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视河滨之功为难决
 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南岸为难用物之效
 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泥泥与草并力重如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712-0251c.png
 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
 余阙曰中原之地平旷夷衍无洞庭彭蠡以为之汇
 故河尝横溃为患其埶非多为之委以杀其流未可
 以力胜也故禹之治河自大伾而下则析为三渠大
 陆而下则播为九河然后其委多河之大有所泻而
 其力有所分而患可平也此禹治河之道也自周定
 王时河始南徙讫于汉而禹之故道失矣故西京时
 受害特甚虽以武帝之才乘文景富庶之业而一瓠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712-0251d.png
 子之微终不能塞而付之无可奈何而后已自瓠子
 再决而其流为屯氏诸河其后河入千乘而德隶之
 河又播为八汉人指以为太史马颊者是其委之多
 河之大有所泻而力有所分大抵偶合于禹所治河
 者由是而讫东都至唐河不为害者千数百年至宋
 时河又南决南渡时又东南以入于淮以河之大且
 力惟一淮以为之委无以泻而分之故今之河患与
 武帝时无异自宋南渡时至今(谓/元)殆二百年而河旋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712-0252a.png
 北乃其埶然也建议者以为当筑堤起曹南讫嘉祥
 东西三百里以障河之北流则渐可图以导之使南
 庙堂从之非以南为壑也其虑以为河之北则会通
 之漕废予则以为河北而会通之漕不废何也漕以
 汶而不以河也河北则汶水必微微则吾有制而相
 之亦可以舟可以漕书所谓浮于汶达于河者是也
 盖欲防钜野而使河不妄行俟河复千乘然后相水
 之宜而修治之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712-0252b.png
  臣按天地间为民害者在天有旱潦之灾在地有
  河海之患然雨旸之为旱潦也有时而人犹可先
  事以为之备若夫河海之患则有非人力所能为
  者矣虽非人力所能为而人君有志于为民者其
  忍坐视而付之无可奈何哉中国之水非一而黄
  河为大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质浑而浊其
  为患于中国也视诸水为甚焉自禹疏九河之后
  迁史河渠书述之详矣臣请探厥本原自张骞使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712-0252c.png
  西域之后说者咸谓河出昆崙至元世祖始命其
  臣笃实者西穷河源得其源于吐蕃朵思甘之南
  曰星宿海四山之间有泉近百泓汇而为泽登高
  望之若星宿然译音所谓鄂端诺尔也其地在中
  国西南直四川马湖府之正西三千馀里云南丽
  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里较之昆崙殆为近焉自
  西而东合诸河水其流寖大东北流分为九渡行
  二十日至大雪山名誊格哩哈达即昆崙也绕昆崙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712-0252d.png
  之南折而东而北而西复绕昆崙之北又转而东
  北行约二十馀日始入中国自贵德西宁之境至
  积石经河州东北流至兰州北绕朔方上郡又东
  出境外经三受降城东胜等州又折东南出龙门
  过河中抵潼关东出三门析津为孟津过虎牢而
  后奔放平壤吞纳小水以百数埶益雄放无崇山
  巨矶以防闲之旁激奔溃不遵禹迹故虎牢迤东
  距海口二三千里恒被其害方禹之导河其河盖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712-0253a.png
  自西而东又转而北之东以入海焉周定王五年
  河徙已非禹之故道汉元光三年河徙东郡更注
  勃海继决于瓠子又决馆陶遂分为屯氏河二河
  相并而行元帝永光中河水始分流于慱州屯氏
  河始塞后二年又决于平原则东入齐入青以达
  于海下流与漯川为一宋熙宁十年河又分为二
  派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海是时淮仅
  受河之少半耳金之亡也河始自开封北卫州决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712-0253b.png
  入涡河以合于灌旧河在开封城北四十里东至
  虞城下达济宁州界本朝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
  武之黑阳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城
  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
  遂淤永乐九年复疏入故道正统十三年又决荥
  阳东过开封城之西南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又
  东南经陈留自亳入涡口又经蒙城至怀远东北
  而入于淮焉抑通论之周以前河之埶自西而东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712-0253c.png
  而北汉以后河之埶自西而北而东宋以后迄于
  今则自西而东而又之南矣河之所至害亦随之
  恤民患者乌可不随其所在而除之哉礼曰四渎
  视诸侯谓之渎者独也以其独入于海故江河淮
  济皆名以渎焉今以一淮而受大黄河之全盖合
  二渎而为一也自宋以前河自入海尚能为濒河
  州郡之害况今河淮合一而清口又合沁泗沂三
  水以同归于淮也哉曩时河水犹有所潴如钜野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712-0253d.png
  梁山等处犹有所分如屯氏赤河之类虽以元人
  排河入淮而东北入海之道犹微有存焉者今则
  以一淮而受众水之归而无涓滴之渗漏矣且我
  朝建国幽燕漕东南之粟以实京师必由济慱之
  境则河决不可使之东行一决而东则漕渠乾涸
  岁运不继其害非独在民生且移之国计矣今日
  河南之境自荥阳原武由西迤东历睢阳亳颍以
  迄于濠淮之境民之受害而不聊生也甚矣坐视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712-0254a.png
  而不顾欤则河患日大民生日困失今不理则日
  甚一日或至于生他变设欲兴工动众疏塞并举
  则又恐费用不赀功未必成而坐成困毙然则为
  今之计奈何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
  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古今治水者要当以大
  禹为法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
  埶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
  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712-0254b.png
  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盖
  罕用焉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埶而与水争利其
  欲行也强而塞之其欲止也强而通之惜微眇之
  费而忘其所捐之大护已成之业而兴夫难就之
  功捐民力于无用糜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
  其后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因之以召祸乱
  亦或有之顾又不如听其自然而不治之之为愈
  也臣愚以为今日河埶与前代不同前代只是治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712-0254c.png
  河今则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
  其用矣况今河流所经之处根本之所在财赋之
  所出声名文物之所会所谓中国之脊者也有非
  偏方僻邑所可比乌可置之度外而不预有以讲
  究其利害哉臣愿明诏有司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徵赴公车使各陈所见详加考验预见计定必须
  十全然后用之夫计策虽出于众而刚断则在于
  独择之审信之笃而用之专然后能成功耳不然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712-0254d.png
  作舍道傍甲是乙非又岂能有所成就哉臣观宋
  儒朱熹有曰禹之治水只是从低处下手下面之
  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臣因朱氏之言而求大
  禹之故深信贾让上中二策以为可行盖今日河
  流所以泛溢以为河南淮右无穷之害者良以两
  渎之水既合为一众山之水又并以归加以连年
  霖潦岁岁增益去冬之沮洳未乾嗣岁之横潦继
  至疏之则无所于归塞之则未易防遏遂使平原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712-0255a.png
  汇为巨浸桑麻菽粟之场变为波浪鱼鳖之区可
  叹也已伊欲得上流之消泄必先使下流之疏通
  国家诚能不惜弃地不惜动民舍小以成其大弃
  少以就夫多权度其得失之孰急乘除其利害之
  孰甚毅然必行不惑浮议择任心膂之臣委以便
  宜之权俾其治河流相地埶于其下流迤东之地
  择其便利之所就其污下之处条为数河以分水
  埶又于所条支河之旁地堪种稻之处依江南法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712-0255b.png
  创为圩田多作水门引水以资灌溉河既分疏之
  后水埶自然消减然后从下流而上于河身之中
  去其淤沙或推而荡涤之或挑而开通之使河身
  益深足以容水如是则中有所受不至于溢出而
  河之波不及于陆下有所纳不至于束隘而河之
  委易达于海如是而又委任得人规置有法积以
  岁月因时制宜随见长智则害日除而利日兴河
  南淮右之民庶其有瘳乎或曰若行此策是无故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712-0255c.png
  捐数百里膏腴之地其间破民庐舍坏民田囿发
  人坟墓不止一处其如人怨何呜呼天子以天下
  为家一视同仁在此犹在彼也普天之下何者而
  非王土顾其利害之乘除孰多孰寡尔为万世计
  不顾一时为天下计不徇一方为万民计不恤一
  人贾让有言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万万及其大决
  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足以业其所徙之
  民大汉方制万里岂与河争咫尺之利哉臣亦以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712-0255d.png
  谓开封以南至于凤阳每岁河水渰没中原膏腴
  之田何止数十万顷今纵于迤东之地开为数河
  所费近海斥卤之地多不过数万顷而已两相比
  论果孰多孰少哉请于所开之河偶值民居则官
  给以地而偿其室庐偶损民业则官倍其偿而免
  其租税或与之价直或助之工作或徙之宽閒之
  乡或拨与新垦之田民知上之所以劳动乎我者
  非为私也亦何怨之有哉矧今凤阳帝乡园陵所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712-0256a.png
  在其所关系尤大伏惟圣明留意万一臣言可采
  或见之施行不胜幸甚
大德中河决杞县蒲口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尚文
言长河万里西来其埶湍猛至孟津而下地平土疏移
徙不常失禹故道为中国患不知几千百年矣自古治
河处得其当则用力少而患迟事失其宜则用力多而
患速此不易之定论也今陈留抵睢东西百有馀里南
岸旧河口十一已塞者二自涸者六通川者三岸高于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712-0256b.png
水计六七尺或四五尺南岸故堤其水比田高三四尺
或高下等大槩南高于北约八九尺堤安得不坏水安
得不北也蒲口今决千有馀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行
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下复合正流或强湮遏上决下
溃功不可成揆今之计河西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垣
以禦泛溢归德徐邳民避冲溃听从安便被患之家宜
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顷亩以为永业异时河决他所
者亦如此亦一时救荒之良策也蒲口不塞便朝廷从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712-0256c.png
之会河朔郡县山东宪部争言不塞则河北桑田尽为
鱼鳖之区塞之便复从之明年蒲口复决塞河之役无
岁无之是后水北入复河故道竟如文言
  臣按河为中原大害自古治之者未有能得上策
  者也盖以河自星宿海发源东入中国踰万里凡
  九折焉合华夷之水千流万派以趋于海其源之
  来也远矣其水之积也众矣夫以万川而归于一
  壑所来之路孔多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溢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712-0256d.png
  难矣况孟津以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
  常也哉汉唐以来贾让诸人言治河者多随时制
  宜之策在当时虽或可行而今日未必皆便元时
  去今未远地埶物力大段相似尚文所建之策虽
  非百世经久之长计然亦一时救弊之良方宜令
  河南藩宪每年循行濒河郡县如文所言者相地
  所宜或筑长垣以禦泛溢或开淤塞以通束隘从
  民所便或迁村落以避冲溃或给退滩以偿所失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712-0257a.png
  如此虽不能使濒河州郡百年无害而被患居民
  亦可暂时苏息矣
    以上论除民之害臣按天下之为民害者非
    特一水也水之在天下非特一河也流者若
    江海之类潴者若湖陂之属或徙或决或溢
    或溃堤岸以之而崩泉源以之而涸沙土由
    是而淤畛域由是而失以荡民居以坏民田
    皆能以为民害也然多在边徼之壖宽閒之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712-0257b.png
    野旷僻之处利害相半或因害而得利或此
    害而彼利其所损有限其所灾有时地埶有
    时而复人力易得而脩非若河之为河亘中
    原之地其所经行皆是富庶之乡其所冲决
    皆是膏腴之产其为民害比诸其他尤大且
    久故特以民之害归焉使凡有志于安民生
    兴民利者知其害之有在随诸所在而除之
    而视河以为准焉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712-0257c.png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712-0257d.png
 
 
 
 
 
 
 
 大学衍义补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