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0712-01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十一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正百官
   严考课之法
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
 蔡沈曰考核实也三考九载也九载则人之贤否事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0712-0152b.png
 之得失可见于是陟其明而黜其幽赏罚明信人人
 力于事功此所以庶绩咸熙也
  臣按此万世考课之祖夫三年者天道一变之节
  也至于九年则三变矣天道至于三变则人事定
  矣盖人之立心行事未必皆有恒也锐于前者或
  退于后勤于始者或怠于终今日如此而明日未
  必皆如此此事则然而他事则未必然暂则可以
  眩惑乎人久则未有不败露者也为政于三年六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0712-0153a.png
  年不变固可见其槩矣安知其后何如哉必至于
  九年之久而不变则终不变矣于是从而黜陟之
  圣人立法缓而详详而尽真可以为万世法也岂
  但使一世之庶绩咸熙而已哉万世用之而万世
  咸熙矣帝世立此法以来后世多不能遵用或以
  一年为一考或以三十月为一考或以六期为断
  或以三年为断未有若我朝本帝世考绩之法以
  为一代之法百世相承者也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0712-0153b.png
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十二/年也)王乃时巡考制度于
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蔡沈曰五服侯甸男采卫也六年一朝会京师十二
 年王一巡狩时巡者犹舜之四仲巡狩也考制度者
 犹舜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等事也诸侯各朝
 方岳者犹舜之肆觐东后也大明黜陟者犹舜之黜
 陟幽明也疏数异时繁简异制帝王之治因时损益
 者可见矣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0712-0153c.png
  臣按今制三年方面及府州县官一朝觐即此六
  年五服一朝之制也但周有巡狩之制而诸侯朝
  以六年而今则三年一朝耳来朝之臣各以其所
  治须知之事造册以献于朝廷是考制度之馀意
  也政绩举者有赏擢之典否则废黜焉是亦大明
  黜陟也斯制也一见于虞书后千载馀复见于周
  官周至于今日几三千年矣仅再见焉汉唐宋皆
  无之呜呼此圣祖制治保邦所以卓冠乎百王也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0712-0153d.png
  欤
周礼太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大计/也)
其致事(听其事来至/者之功状)而诏王(奏白/于王)废置(有功者置之进/其爵无功者废)
(之退/其爵)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臣按周礼月终则有月要旬终则有日成则是日
  月皆有考也至于一岁之终则有岁会则是一岁
  有考也于是岁终大计则听其所致之事诏王行
  废置之法然犹各计其所治之当废当置者而未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0712-0154a.png
  行诛赏也至于三年之久则大计群吏之治相与
  比较而行诛赏之法焉其考以日也宰夫受之考
  以月也小宰受之考以岁也大宰受之每岁而诏
  于王至于三岁则诛其幽而赏其明此三代盛时
  考核严而会计当上下相维体统不紊也其以此
  欤
小司徒岁终则考其属官之治成(治事/之计)而诛赏令群吏
正要会而致事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0712-0154b.png
小司寇岁终乃命其属入会(会计/之状)乃致事(谓致事/与王)
  臣按先儒谓成周六卿先考其属官而后倡牧伯
  牧伯从而考诸侯考课既备然后上之天子故周
  官六卿每岁则诏王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西汉
  课郡国守相而丞相九卿则杂考郡国之计书至
  天子则受丞相之要汉去古未远故犹有古意今
  制内外诸司各自考其官属然后达于吏部吏部
  定其殿最闻于朝廷以行黜陟亦是此意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0712-0154c.png
汉法以六条察二千石岁终奏事举殿最
汉郡守辟除令长得自课第刺史得课郡国守相而丞
相御史得杂考郡国之计书天子则受丞相之要
  臣按汉考课之法史所不载惟岁竟丞相课其殿
  最奏行赏罚见于丙吉传尹翁归为扶风盗贼课
  常为三辅最韩延寿为东郡太守断狱大减为天
  下最陈万年郑昌皆以守相高第入为右扶风义
  纵朱博皆以县令高第入为长安令散见于各人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0712-0154d.png
  之传由是以观其一代考课之典必有成法可知
  矣
武帝时董仲舒对策曰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
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
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
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
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胡寅曰后世治不及古者其大有三人君之取士用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0712-0155a.png
 人任官不师先王也取士莫善于乡举里选莫不善
 于程其词章也用人莫善于因人任职莫不善于用
 非其所长也任官莫善于久居不徙莫不善于转易
 无方也莫善焉者古皆行之莫不善焉者后世皆蹈
 之自汉魏以来董子所谓是者蔑不复举所谓不是
 者附益增损以为典常廉耻道丧愚不肖居人上为
 斯民病岂有量哉必也略法先王尽蠲宿弊明君贤
 相断而行之其庶几乎遍得贤才森布中外致君尧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0712-0155b.png
 舜而措俗成康乎
  臣按仲舒所谓积日累久以为功是即周官司士
  以久奠食者也然司士诏王必先之以德诏爵以
  功诏禄以能诏事而后及于以久奠食焉后世累
  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则不复考其德功与能惟
  以日月先后为断是则古人所以诏王者有三而
  今世仅用其一也以是用人任官而欲其廉耻不
  贸乱贤不肖不浑淆难矣然则天下之大官职之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0712-0155c.png
  多奚啻千万不断以岁月而欲一一别其称否其
  道何繇曰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
  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
  不次之擢如董子之策小才虽累日不离于小官
  贤才虽未久不害为辅佐则人知所兴起莫不竭
  力尽知务治其业以赴功而廉耻不至贸乱贤不
  肖不至于浑淆而国家之政务无不脩举矣
宣帝始亲政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0712-0155d.png
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二千
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公卿阙则选诸所表以次
用之又诏令郡国岁上系囚以掠笞若瘐死者所坐各
县爵里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
黄龙元年诏曰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
三公不以为意朕将何任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
使真伪毋相乱
  臣按汉宣帝综核名实之主也故于考课之法特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0712-0156a.png
  严考试功能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选用所表
  郡国上系囚有笞掠瘐死者又诏丞相御史课殿
  最然犹恐其上计簿具文欺谩又使御史按之使
  其毋以伪乱真噫善有赏恶有罚而又命御史按
  之恐其具文宣帝如此综核而在当时王成犹以
  伪增户口受赏人伪之难防也如此况漫不加意
  者乎本朝在京官考满吏部既考之而都察院又
  覈其实在外则州若府及藩司既考而又考之于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0712-0156b.png
  宪司是亦汉人命御史察其非实毋使真伪相乱
  之意
东汉之制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
行赏罚司徒掌人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
罚司空掌水土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臣按此东汉考课之事所谓太尉司徒司空者汉
  世之三公也各于岁尽而奏其殿最以行其赏罚
  则失于太骤非复有虞三载一考之制矣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0712-0156c.png
汉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下三公三公
遣掾吏按验然后黜退光武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
而权归刺举之吏朱浮上疏曰陛下不用旧典信刺举
之官黜鼎辅之任至于有所敷奏便加退免覆案不关
三府罪谴不蒙澄察陛下以使者为腹心使者以从事
为耳目是谓尚书之平决于百石之吏故群下苛刻各
自为能兼以私情容长增爱故有罪者心不厌服无咎
者坐被空文非所以经盛衰贻后王也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0712-0156d.png
  臣按考课之法先委之长吏然后以达大臣必须
  按验得失然后上闻以凭黜陟则吏之臧否咸当
  其实而人知所劝惩也苟惟长吏之言是信固不
  可而不信之亦不可此为治所以贵乎得人而综
  核名实而信赏必罚也仰惟本朝三年一朝觐天
  下布政按察诸司府州县官吏各赍须知文册来
  朝六部都察院行查其所行事件有未完报者当
  廷劾奏之以行黜陟近岁为因选调积滞设法以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0712-0157a.png
  疏通之辄凭巡按御史开具揭帖以进退天下官
  僚不复稽其实迹录其罪状立为老疾罢软贪暴
  素行不谨等名以黜退之殊非祖宗初意按旧制
  官员考满给由到部考得平常及不称职者亦皆
  复任必待九年之久三考之终然后黜降焉其有
  缘事降职除名亦许其伸理虽当临刑亦必覆奏
  其爱惜人才而不轻弃绝之如此可谓仁之至义
  之尽矣彼哉何人立为此等名目其所谓素行不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0712-0157b.png
  谨者尤为无谓则是不复容人改过迁善凡经书
  所谓改过不吝过则勿惮改皆非矣夫人自幼至
  壮自壮至老其所存所行安能事事尽善而无过
  举哉不仕则已一履外任稍为人所憎疾则虽有
  颜闵之行有所不免矣窃观汉时长吏不任位者
  三公遣掾吏案验然后黜退其后不任三府而权
  归刺举之吏朱浮谓有罪者心不厌服无咎者坐
  被空文意当时长吏虽心不厌服然犹有罪可名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0712-0157c.png
  虽被空文然犹有文可考今则加以空名如死后
  节惠之谥受此暧昧不明之恶声以至于没齿赍
  恨况贪者未必暴暴者未必贪老疾未必老疾罢
  软未必罢软素行不谨不知何所指名又何以厌
  服其心哉宋韩亿为执政每见天下诸路捃拾官
  吏小过辄不怿曰天下太平圣主之心虽草木昆
  虫皆欲使之得所仕者大则望为公卿次亦望为
  侍从下亦望为京朝官奈何锢之于圣世呜呼禁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0712-0157d.png
  锢人于圣世固非太平美事然使天下失职之人
  布满郡县亦岂朝廷之福哉伊尹曰一夫不获时
  予之辜当道君子尚慎思之
晋武帝时杜预承诏为黜陟之课其略曰古者设官分
职以颁爵禄弘宣六典以详考察然犹倚明哲之辅畴
咨博访敷奏以言及至末代疑诸心而信耳目疑耳目
而信简书简书愈烦官方愈伪法令滋彰巧饰弥多今
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0712-0158a.png
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因计偕以名闻如此六
载王者总集采按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
举者奏免之其优多劣少者叙用之劣多优少者左迁

  臣按杜预此注亦是以六年为满考非复有虞之
  制也然每岁达官各考所统六年而后黜陟之其
  法亦善盖明著奏牍以上闻视彼后世暗加询访
  而无案牍可稽得于风闻而无实迹可验者固为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0712-0158b.png
  优也
唐考功之法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
过善恶之考法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
大合众而读之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
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自近侍至
于镇防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进才良为)
(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较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
(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予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备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0712-0158c.png
(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较精审明于利害为较正之最十一)
(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
(军将之最十四曰礼义德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禄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曰访察精)
(审弹举必当为紏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勾简之最十八曰职事脩理供承彊济为监掌之最)
(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穫成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
(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多著为方术之最二)
(十四曰简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
(息滋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脩理为镇防之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0712-0158d.png
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
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
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
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此所谓九等也凡定考
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
  臣按唐考课之法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
  以九等则是以每岁而考之亦非有虞三载三考
  之制然以后世考课之法较之犹有可取者焉以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0712-0159a.png
  其详于善而略于最也盖善以著其德行最以著
  其才术以善与最相为乘除分为九等以考中外
  官上者加阶其次进禄其下夺禄又在下解任亦
  庶几古人黜陟之微意也欤
宋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閒剧为目限考满
即迁太祖谓非循名责实之道罢岁月叙迁之制置审
官院考课中外职事受代京朝官引对磨勘非有劳绩
不许进秩其后立法文臣五年武臣七年无赃私罪始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0712-0159b.png
得迁秩其七阶选人(谓从政郎宣教郎文林郎通/直郎承直郎承议郎奉议郎)则考
第资序无过犯或有劳绩者递迁谓之循资凡考第之
法内外选人周一岁为一考欠日不得成考三考未替
更周一岁书为第四考己书之绩不得重计其后又立
审官院考课院凡常调选人流内铨主之奏举及历任
有私累者考课院主之
  臣按宋考课之法其初立法文臣五年武臣七年
  其后考第之法以一年为一考皆非有虞考绩之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0712-0159c.png
  法然既有吏部又有审官院考课院则失之重复
  又非成周六典之制
司马光告于其君(仁/宗)曰自古得贤之盛莫若唐虞之际
然稷降播种益主山林垂为共工龙作纳言契敷五教
皋陶明刑伯夷典礼后夔典乐皆各守一官终身不易
今以群臣之才固非八人之比乃使之遍居八人之官
远者三年近者数月辄以易去如此而望职事之脩功
业之成不可得也设有勤恪之臣悉心致力以治其职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0712-0159d.png
群情未洽绩效未著在上者疑之同列者嫉之在下者
怨之当是时朝廷或以众言而罚之则勤恪者无不解
体矣奸邪之臣衒奇以哗众养交以市誉居官未久声
闻四达蓄患积弊以遗后人当是时朝廷或以众言而
赏之则奸邪者无不争进矣所以然者其失在于国家
采名不采实诛文不诛意夫以名行赏则天下饰名以
求功以文行赏则天下巧文以逃罪矣
  臣按光所谓采名不采实诛文不诛意二言者切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0712-0160a.png
  中后世考课之弊人君用人诚能专而久则人人
  得以尽其才究其用而人所毁誉之言久亦自定
  于是因其名而责其实就其文以求其意则用舍
  当而赏罚公矣
司马光曰为治之要莫先用人而知人圣人所难也故
求之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功状则巧诈
横生而真伪相冒要其本在至公至明而已人主询诸
人而决诸已使各长官自考其属而宰相总之天子定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0712-0160b.png
其赏罚则何劳烦之有又曰考绩之法唐虞所为当世
之官居位久而受任专立法宽而责成远故鲧之治水
九载弗成然后治其罪禹之治水九州攸同然后赏其
功非但效米盐之课责旦夕之效也
  臣按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
  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
  典是则有虞之制也官满者则造为牌册备书其
  在任行事功绩属官则先考于其长书其最目转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0712-0160c.png
  送御史考核焉亦书其最目至是考功稽其功状
  书其殿最凡有三等一曰称二曰平常三曰不称
  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
  通考乃通计前二考之所书者以定其升降之等
  其立法之简而要详而尽汉唐以来所未有也其
  以御史考核即汉宣命御史考殿最也书以考语
  即唐人第其善最也稽其牌册引以奏对即宋人
  之引对磨勘也以一人之制而兼各代之所长而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0712-0160d.png
  又本于有虞三考黜陟幽明之意岂非万世之良
  法欤
    以上严考课之法臣按吏部职任之大者莫
    大于铨选考课铨选是以日月计其资格之
    浅深而因以试用考课是以日月验其职业
    之脩废而因以升降其初入仕也以资格而
    高下其职其既满考也以考课而升降其官
    自古求贤审官之法不外乎此二途而已诚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0712-0161a.png
    能择吏部之卿佐俾自择其属秉铨衡者量
    才于资格之中覈功过者拔才于考课之外
    惟公惟明不偏不党则国家有得人之效事
    妥民安而制治保邦之本立矣
  正百官
   崇推荐之道
易泰初九拔茅茹(茅根之/相连者)以其汇(类/也)征吉
 程颐曰君子之进必与其朋类相牵援如茅之根然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0712-0161b.png
 拔其一则牵连而起矣君子之进必以其类不唯志
 在相先乐于与善实乃相赖以济故君子小人未有
 能独立不赖朋友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则天下
 之贤萃于朝廷同志协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
 则不肖者并进然后其党胜而天下否矣盖各从其
 类也
  臣按进一君子则众君子进进一小人则众小人
  进此泰之初九所以有拔茅茹以其汇之象也夫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0712-0161c.png
  致泰之道亦多端矣而作易圣人必以是而系于
  一卦之初者以见人君欲财成辅相天地以左右
  乎生民者非得众君子以为之佐不可以成泰功
  也此致治者所以必慎于用人专于委任以致夫
  泰治而又崇推荐之道以保其泰于悠久焉
周官曰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举能其官惟尔
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王安石曰道二义利而已推贤让能所以为义大臣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0712-0161d.png
 出于义则莫不出于义此庶官所以不争而和蔽贤
 害能所以为利大臣出于利则莫不出于利此庶官
 所以争而不和庶官不和则政必杂乱而不理矣称
 亦举也所举之人能脩其官是亦尔之所能举非其
 人是亦尔不胜任古者大臣以人事君其责如此
  臣按有虞之朝命禹为百揆而禹则逊之稷契皋
  陶命垂为共工而垂则逊之殳斨伯与益之逊于
  朱虎熊罴伯夷逊于夔龙噫君以其人为贤能而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0712-0162a.png
  用之而其人不自贤不自能而推之贤让之能其
  相与和穆也如此此百官和于朝而庶绩所以咸
  熙也欤成王仰惟唐虞建官之意而时若之而以
  推贤让能望其臣盖欲其效虞廷之九官济济相
  让也而又戒之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
  惟尔不任其切望之也深矣
春秋谷梁传曰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
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0712-0162b.png
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
  臣按此言则为臣者见贤而不举为君者其臣举
  贤而不能用钧为有失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祁奚/子)于是羊舌职死
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职之子/伯华)于是使祁
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解狐得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0712-0162c.png
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维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臣按他书有曰祁奚为大夫请老晋君问孰可使
  嗣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雠乎对曰君问可非
  问雠也又问孰可以为国尉对曰午也可君曰非
  子之子乎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外
  举不避仇雠内举不避亲戚可谓至公矣其言比
  左氏尤为明白至其所谓公之一言真诫人臣举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0712-0162d.png
  贤辅君之要道也
解狐与荆伯抑为怨简子问于狐曰孰可以为上党守
对曰荆伯抑可简子曰非子之雠乎对曰臣闻忠臣举
贤不避仇雠其废也不阿亲近简子曰善遂以荆伯抑
为守
  臣按先儒有言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又曰恩
  雠分明非有德者之言况人臣事君莫大于荐贤
  为国苟以亲仇之故而有所避就焉则其人可知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0712-0163a.png
  矣
论语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朱熹曰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
 其人而政益脩矣
 程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弓曰焉知
 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
 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0712-0163b.png
 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臣按圣人言虽至近上下皆通孔子此言虽为仲
  弓为宰而发然推而广之使人君之治天下在朝
  之臣各举其所知之贤才则人人所知者皆举而
  用之而天下之贤才无遗者矣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张栻曰天生斯贤以为人也蔽贤之人妨贤病国不
 祥孰甚焉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0712-0163c.png
  臣按天生贤才以为君用人能引而进之其为祥
  也大矣媢疾之人蔽之而不容其进非但不祥于
  其身国而不幸有斯人岂非大不祥哉汉诏有云
  蔽贤蒙显戮以是不祥之人投诸豺虎有北可也
荀卿曰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臣按或人问报国孰为大曰荐贤为大盖竭一身
  之智力其效少竭众人之智力其效多由是以观
  则人臣之所以事其君者其高下可知矣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0712-0163d.png
汉武帝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
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或至阖郡不荐一人是化
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
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不举者罪有司奏不举孝不
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臣按未用之贤其进与否在公卿大夫之见任者
  后世立法因其所举贤否而坐其举主则有矣未
  有以贤之不进而诛其见任者以责其必进者也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0712-0164a.png
  汉去古未远故其诏令之颁犹有古意存焉
魏明帝时士人多务进趋廉逊道缺刘寔著崇让论以
矫之其略曰古者圣王之化天下所以贵让者欲其出
贤才息争竞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已之贤故劝令让贤
以自明故让道兴贤能之人不求而自至矣至公之举
自立矣百官具任为百官之副亦具矣一官缺择众官
所让最多者而用之审之道也在朝之士相让于上下
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夫在官之人其中贤
卷十一 第 24b 页 WYG0712-0164b.png
明者亦多矣岂皆不知让贤为贵耶直以时皆不让习
以成俗故不为耳
  臣按唐宋举官自代之制盖本寔之此论非独可
  以见其人材用之实亦足以崇推让之风焉
唐狄仁杰荐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率
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仁杰曰荐贤
为国非为私也
张说喜推籍后进善用人之长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0712-0164c.png
佑王化粉泽典章成一王法始知进贤院尝荐张九龄
可备顾问说卒上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
  臣按为大臣者皆能如狄仁杰张说之荐贤其为
  国家治道之助多矣李克曰达观其所举二臣之
  所举如此则其人之贤可知也已
崔祐甫为相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德宗
尝谓之曰人言卿所用多涉亲故何也对曰臣为陛下
择百官不敢不详慎苟平生未之识何以谙其才行而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0712-0164d.png
用之
 司马光曰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察
 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
 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天下之贤非一人所能尽若
 必待素识而用之所遗亦多必也举之以众取之以
 公而己不置毫发之私于其间则无遗才旷官之病
 矣
文宗时中书门下奏请京兆河南尹及天下刺史各于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0712-0165a.png
本府本道常选人中择堪为县令司录录事参军人具
课绩才能闻荐如刺史所举并两人得上下考者就加
爵秩在任年考已深者优与进改如犯赃至一百贯已
下者举主量削阶秩一百贯已上者移守僻远小郡
  臣按人之难知而节之易变者莫如利今日不取
  安保其他日之皆不取哉此事不取安保其他事
  之皆不取哉人固难保矣而所以坐人罪者又未
  必皆得其实此连坐举主之法名虽美而实未易
卷十一 第 26b 页 WYG0712-0165b.png
  行也
五代周世宗令翰林学士两省举令录除官之日仍署
举者姓名若贪秽败官并当连坐
 胡寅曰保任天下之至难也夫中人以上不万一焉
 中人固不易得矣中人以下滔滔是也迫祸难处困
 穷临势利怵交党此改行易守之会也中人者一出
 一入焉忍与不忍敢与不敢相权于中未至于甚忍
 而不敢之心胜怵迫甚矣不忍而敢之心决此人情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0712-0165c.png
 之大常物理之必至也诚知其人今不为是安知其
 他日渝与不渝也而况其下者乎故连坐之法似美
 而实弊似美故其初激昂实弊故其终废格若曰吾
 姑严为之防尔则奸人窥之其弊益甚然则奈何曰
 人君惟典学明道识拔真贤以为辅相则有成材之
 具得人之方如储木于山育鱼于渊惟君所取此非
 一日之力也立法保任苟给目前策之下也
  臣按胡寅所谓人君典学明道识拔真贤以为辅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0712-0165d.png
  相则有成材之具得人之方此推本反己之论
宋太宗雍熙二年令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官
各于京官幕职州县中举可升朝者一人端拱三年令
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举朝官一人为转运使
  臣按宋朝内外官皆责令在廷大臣举荐不颛颛
  用选法也
端拱四年令内外官所保举人有变节踰滥者举主自
首原其罪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0712-0166a.png
  臣按举主连坐之法行之久矣而此又立举主自
  首原罪之比盖以所举之人事未彰露即许首原
  既已彰露必坐以连坐之罪此法苟行则所举及
  受举之人咸知惧矣
真宗诏每年终翰林学士以下常参官并同举外任京
朝官三班使臣幕职州县官各一人明言治行堪何任
使或自已谙委或众共推称至令閤门御史台计会催
促如年终无举官状即奏闻当行责罚
卷十一 第 28b 页 WYG0712-0166b.png
  臣按宋朝人君切于举贤如此可以为后世法
真宗复举官自代之制常参官及节度观察防禦使刺
史少尹畿赤令并七品以上清望官授讫三日内上表
让一人以自代在内者于閤门投下在外者附驿以闻
其表付中书门下每官阙则以见举多者量而授之
  臣按此举官自代之制诚能举而行之吏兵二部
  各立簿籍二编次所让表状一以进内一以留司
  据此以为铨用升擢之资其于进用贤才不为无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0712-0166c.png
  益
司马光言于其君(哲/宗)曰人之才性各有所能知人之难
圣贤所重若专引知识则嫌于挟私难服众心若止循
资序则官非其人何以致治莫若使在位达官人举所
知然后克协至公野无遗贤矣欲乞以十科取士一曰
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如韩嵩之/荐韩休)二曰节操方正可备
献纳科(如李峤之/荐李邕)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如谢安/之荐谢)
(玄/)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如匡衡之/荐孔光)五曰经术精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0712-0166d.png
通可备讲读科(如萧望之之/荐薛广德)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
(如张说之/荐张九龄)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如魏元忠/之荐吴兢)
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如袁盎之/荐张释之)九曰善治财赋公
私俱便科(如李祐之/荐李巽)十曰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如丙/吉之)
(荐于/定国)应职事官自尚书以下每岁于十科中举三人中
书省钞录举主及所举官姓名岁终不举及人数不足
按敕施行或遇在京及外方有事执政各随所举之科
选差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0712-0167a.png
  臣按天下人才不拘拘于此十科况其各科之中
  所当用者亦有多寡不同臣愚以为当如苏洵所
  云书曰载采采举人者当明著其迹曰某人廉吏
  也尝有某事知其廉某人能吏也尝有某事知其
  能虽不必有非常之功而皆有可举之状其特曰
  廉能而己者不听如此则取人之路广当道者量
  其才器而用之庶乎其得人矣
英宗时诏中外臣僚于文资官内不以职位高下举行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0712-0167b.png
实素著官政尤异可备升擢任使之人又于诸司使以
下至三班使臣内举其堪充将领及行陈任使之人司
马光言臣始闻之不胜庆抃既而议者皆言数年之前
亦有此诏所举甚众未闻朝廷曾有所升擢今兹盖亦
脩故事饰虚名而已非有求贤之实也若果如此诚有
何益乞将今来臣僚所举之人随其资叙各置一簿编
其姓名留之禁中其副本降付所司遇文武官员有阙
应系上件差遣者并乞于所举官簿内资叙人中亲加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0712-0167c.png
选择点定
  臣按光所言数年前亦有此诏而今之所行亦是
  脩故事饰虚名而已此切中后世诏令之弊非但
  求贤一事然也所谓置簿禁中一说尤为切要但
  欲遇阙亲为点定似乎未善臣愚以为必须待所
  司各拟以闻然后据此簿考其当否以点定之如
  此则人君于一世之人才皆有所据以知其人亦
  可因所举之得失以知其人之贤否
卷十一 第 31b 页 WYG0712-0167d.png
苏轼曰天下之吏不可以人人而知也故使长吏举之
又恐其举之以私而不得其人也故使长吏任之他日
有败事则以连坐其过恶重者其罪均且夫人之难知
自尧舜病之矣今日为善而明日为恶犹不可保况于
十数年之后其幼者已壮其壮者已老而犹执其一时
之言使同被其罪不已过乎天下之人仕而未得志也
莫不勉彊为善以求举惟其既以致官而无忧是故荡
然无所不至方其在州县之中长吏亲见其廉谨勤干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0712-0168a.png
之节则其势不可以不举又安知其终身之所为哉一
县之长察一县之属一郡之长察一郡之属职司者察
其属郡者也此三者其属无几耳其贪其廉其宽猛其
能与不能不可谓不知也今其属官有罪而其长不即
以闻他日有以告者则其长不过为失察其去官者又
以不坐夫职司察其属郡郡县各察其属此非人之所
不能而罚之甚轻又曰今之世所以重发赃吏者何也
夫吏之贪者其始必诈廉以求举举者皆王公贵人其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0712-0168b.png
下者亦卿大夫之列以身任之居官莫不爱其同类等
夷之人故其树根牢固而不可动盖以连坐者多故也
如盗贼质劫良民以求苟免为法之弊至于如此亦可
变矣如臣之策以职司守令之罪罪举官以举官之罪
罪职司守令今使举官与所举之罪均纵又加之举官
亦无如之何终不能知终身之廉者而后举特推之于
幸不幸而已苟以其罪罪职司守令彼其势诚有以督
察之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0712-0168c.png
  臣按苏轼此言盖以职司守令于其属有可督察
  之势而欲以举官之罪罪之夫职司守令在其人
  今日之己任则为其属其属有罪而不察固有罪
  矣若夫举官前日之所举而今日有罪彼又何预
  哉臣愚以为宜令举主于初举之时明具保任连
  坐之状若其所举之人有不如所举许其于事情
  未露之前具实发觉之则原其缪举之罚如此则
  举人者有所恃而敢于荐扬受举者有所畏而不
卷十一 第 33b 页 WYG0712-0168d.png
  敢改节矣
    以上崇推荐之道
 
 
 
 
 
 大学衍义补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