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712-01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衍义补卷九
             明 丘浚 撰
 治国平天下之要
  正百官
   清入仕之路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物事也三物/德行艺也)教万民而宾(敬之/也)
(举/也)之一曰六德知(别是/非)(公无/私也)(通明/也)(有断/制)(诚/实)
卷九 第 1b 页 WYG0712-0121b.png
(也/)(无乖/戾)二曰六行孝(善事/父母)(善于/兄弟)(亲其/九族)(亲其/外亲)
(信于/朋友)(振于/贫乏)三曰六艺礼(有五/礼)(有五/乐)(有五/射)(有五/御)
(有六/书)(有九/数)
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
老及乡大夫帅其吏(谓州长/以下)与其众寡(谓无/多少)以礼(谓行/乡饮)
(酒/礼)(谓礼/之也)宾之(以宾客之/礼敬之)厥明(明日/也)乡老及乡大夫群
吏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掌宗庙之/宝藏者)
史贰之(书其副/本也)
卷九 第 2a 页 WYG0712-0122a.png
  臣按成周盛时用乡举里选之法以取士然所以
  取士之法则奉大司徒之教而兴举之也其教云
  何所谓六德六行六艺是也德存于心不可见故
  考其行艺而书之二十五家为闾闾有胥闾胥则
  书其敬敏任恤者百家为族族有师族师则书其
  孝弟睦姻有学者五百家为党党有正党正则书
  其德行道艺二千五百家为州州有长州长则考
  其德行道义而劝之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有大
卷九 第 2b 页 WYG0712-0122b.png
  夫则于三年大比考其果有六德六行而为贤通
  夫六艺之道而为能则是能遵大司徒之所教而
  成材矣于是乡老及乡大夫帅胥师正长之属合
  闾族州党之人行乡饮之礼用宾客之仪以兴举
  之书其氏名于简册之中献其所书于天府之上
  谓之宾者以宾礼敬之而不敢忽也虽然岂但宾
  于乡而已哉易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则在天
  子亦宾之矣然不特此耳及其登名天府之时贤
卷九 第 3a 页 WYG0712-0122c.png
  能之书一上九重之君至尊至贵亦且屈万乘之
  尊以拜而受之所以然者岂非贤才之生乃上天
  所遗以培植国家元气者乎
王制命乡论(谓述其德艺/而保举之)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选择/而用)
(之/也)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才过千/人之谓)升于
司徒者不征(征谓/徭役)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
(造成/也)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
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
卷九 第 3b 页 WYG0712-0122d.png
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臣按三代盛时仕进有二道有由乡学而进者有
  由国学而进者乡学则掌于乡大夫而用之在大
  司徒国学则掌于大乐正而用之在大司焉乡学
  所教之士大夫论其秀者升之司徒则谓之选士
  选者择而用之也升之司徒既选而用之则不给
  徭役于乡矣选士之中有不安于小成者司徒又
  论而升之国学则虽司徒之徭役亦不给矣此二
卷九 第 4a 页 WYG0712-0123a.png
  等皆谓之造士造者成也由选士而为造士是乡
  学所进者则用之为乡遂吏由俊士而为造士是
  国学所进者则进之于大乐正大乐正于是乎论
  其秀颖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大司马焉是之谓进
  士也既为进士则大司马辨论其材之大小高下
  而官使之举其贤者以告于王既有一定之论然
  后授之以官或以为司士或以为内史之类所谓
  官之也既任其官然后予之以爵或以为士为大
卷九 第 4b 页 WYG0712-0123b.png
  夫而进至于卿所谓爵之也有爵斯有位矣其位
  既定然后颁之以禄或食九人或食八人所谓禄
  之也此三代乡里选用之法而所谓进士者盖以
  其成材将进于朝以用之故耳后世取士不复此
  制而亦以进士名其原盖出于此其名虽同而其
  所以进之之实则不同也
汉高祖诏曰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
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虖患在人
卷九 第 5a 页 WYG0712-0123c.png
主不交故也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
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有贤者郡守自为/劝勉驾车遣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谓行状/年纪也)有而
弗言觉免(发觉免/其官)
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

  臣按贤良极谏科始此
孝武初董仲舒对策曰臣愚以为使列侯郡守二千石
卷九 第 5b 页 WYG0712-0123d.png
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且以观大臣之能所
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
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后遂令州郡
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臣按乡举里选之法后世所以不可行者盖人情
  日伪敢于为私以相欺公于为党以相蔽苟无试
  验之方防察之政纠举之法而徒任人而不疑信
  言而不惑则情伪日滋而贤否不复可辨矣仲舒
卷九 第 6a 页 WYG0712-0124a.png
  所谓岁贡之法贡其吏民之贤者尔今所贡者则
  学校之士也今贡者试不中有罚俸之比而无赏
  然亦姑应故事而已诚能振举祖宗之法而加严
  于学校之教提调之罚考试之方亦足以得人致
  用也
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臣按孝廉科始此
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
卷九 第 6b 页 WYG0712-0124b.png
续食令与计偕(计谓上计簿也偕谓每岁郡/国有上计之吏命与俱来也)
  臣按今世科举初场试士以五经四书即此习先
  圣之术终场策士以时务即此明当世之务乡贡
  举人赴礼部者给脚力廪给即此续食计偕
元朔元年诏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
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
子壅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
幽隐劝元元厉烝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
卷九 第 7a 页 WYG0712-0124c.png
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
孝廉者罪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
(适谓德/其人)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
士一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出爵削地毕矣今诏书昭
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

  臣按汉世去古未远而贤能之士皆知自重而不
卷九 第 7b 页 WYG0712-0124d.png
  肯自衒以求售而上之所以待之者既厚而求之
  者亦切出而仕者有司既躬为之驾而县次续食
  俾与计偕其不肯出者既悬赏以招人之荐又严
  法以罪人之不荐虽无宾兴拜受之礼犹存好贤
  敬士之心后世严缪举之罚而限其途辙者则有
  之矣未闻有不举之罚而责其荐扬者也
元朔五年诏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
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二千石
卷九 第 8a 页 WYG0712-0125a.png
二千石谨察可者令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臣按汉制郡国举士其目大槩有三曰贤良方正
  也孝廉也博士弟子也贤良孝廉举以任用似今
  之科目博士弟子入补国学似今之岁贡其察举
  考试之实不同而其取士大略则相类也
孝武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
  臣按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有欲射者
  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何武萧望之翟方进等皆以
卷九 第 8b 页 WYG0712-0125b.png
  射策甲科为郎
孝宣本始元年地震诏内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臣按此因灾异举士之始其后日食星陨辄行之
元康四年诏遣大中大夫循行天下举茂材异伦之士
  臣按此遣使行天下举士之始其后或遣諌议大
  夫或遣博士或遣光禄大夫举茂材特立淳厚直
  言其名目不一
光武始诏三公光禄勋御史司𨽻州牧岁举茂材
卷九 第 9a 页 WYG0712-0125c.png
  臣按前此举士无常时至此始岁一举
汉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
  臣按明经之科始见于此
后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法限年四十以
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臣按限年之法始于此
魏陈郡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臣按魏始置中正州郡县皆有之而以本处人充
卷九 第 9b 页 WYG0712-0125d.png
  俾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吏部凭之授受及其
  弊也惟据阀阅不辨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
  门上品无寒士历晋南北朝至隋选举之法皆用
  之至开皇中方罢
晋武帝诏州郡举秀异之才
刘宋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策试
隋始置进士科
  臣按此后世进士之科之始盖始专以文辞试士
卷九 第 10a 页 WYG0712-0126a.png
  也夫三代以前乡举里选之法行取士专以德行
  为本汉制孝廉茂材等科皆命公卿大夫州郡举
  有经术德行之士试以治道然后官之魏晋以降
  所举秀孝犹取经术州郡皆置中正以品其才行
  虽其立法未必尽善然清谨之士犹知有所畏忌
  不敢放恣恐有言行之疵以为终身之累至是隋
  有进士之举始专试士以文辞士皆投牒自进州
  里无复察举之制矣
卷九 第 10b 页 WYG0712-0126b.png
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
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
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
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
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臣按唐科目虽曰多端而其行之最久者进士明
  经而已然进士以声韵为学不本经术明经以帖
  诵为能不穷义理所谓德行者不复问矣
卷九 第 11a 页 WYG0712-0126c.png
武后天授元年策问贡士于洛阳殿殿前试士自此始
  臣按此后世临轩策士之始
玄宗开元中令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听
  臣按此下第举人入学之始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明经诸科常选之外又有制科而
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宋太宗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
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
卷九 第 11b 页 WYG0712-0126d.png
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自是锡宴琼林苑上因
谓近臣曰朕亲选多士殆忘饥渴召见临问观其才拔
而用之庶使田野无遗贤而朝廷多君子耳
  臣按历代科目得人惟宋为盛盖以太宗留意科
  目自是以后天下士子争趋向之故也
仁宗时张方平知贡举言文章之变与政通今设科选
才专取辞艺士惟道义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以文取士
所以叩诸外而质其中之蕴也言而不度则何观焉迩
卷九 第 12a 页 WYG0712-0127a.png
来文格日失其旧各出新意相胜为奇朝廷屡下诏书
戒饬学者乐于放逸罕能自还
嘉祐二年亲试举人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时进士习
为奇僻钩章棘句寖失浑厚欧阳修知贡举痛裁抑之
浇薄之士不预选者多毁脩然自是文体亦少变
  臣按文章关气运之盛衰而科场之文为甚盖科
  场之文乃一世所尚者上以此取人以为一代辅
  治之具下以此为业以为一生进用之阶非徒取
卷九 第 12b 页 WYG0712-0127b.png
  其能文而已盖将因其文以叩其人心之所蕴才
  之所能识之所及由是用之将藉之以辅君泽民
  修政立事不苟然也昔朱熹尝与其门人言及科
  举文字之弊熹叹曰最可忧者不是说文字不好
  这事大关世变东晋之末其文一切含胡是非都
  没理会夫东晋未以文取士所谓文者出于众人
  之私作未必人人同也其祸且至于不可支持况
  科举之文乃国之所以取士士之所以为业者其
卷九 第 13a 页 WYG0712-0127c.png
  所关系岂不益大哉苟非在上屡颁戒饬之诏慎
  择主试之人示之以趋向之方付之以斡旋之柄
  则文辞日流于卑弱而国势随之矣呜呼可不念
  哉
英宗以间岁贡士法不便诏礼部三岁一贡举
  臣按此即成周三年一大比之制自是遂为常制
  至今日行之
神宗时王安石告其君曰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
卷九 第 13b 页 WYG0712-0127d.png
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
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仕进
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尔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
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
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既而言者又谓古之取士皆
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
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除去声韵对偶之
文使学者专意经术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
卷九 第 14a 页 WYG0712-0128a.png
占易诗书周礼礼记兼论语孟子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
解章句而已
  臣按此后世经义之始前此所谓明经者试其墨
  书帖义但耴其记诵而已未尝考其义理求其文
  采也王安石为人固无足耴及其自作三经专用
  已说欲以此一天下士子使之遵已固无是理然
  其所制经义之式至今用之以取士有百世不可
卷九 第 14b 页 WYG0712-0128b.png
  改者是固不可以人废言也及其所谓士当少壮
  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
  官世事皆所不习切中今世学者习科举之弊今
  世举子所习者虽是五经濂洛之言然多不本之
  义理发以文采徒缀缉敷演以应主司之试焉耳
  名虽正理其实与前代所习之诗赋无大相远也
  欲革其弊在择师儒之官必得人如胡瑗者以教
  国学慎主司之选必得人如欧阳修者以主文柄
卷九 第 15a 页 WYG0712-0128c.png
  则士皆务实用以为学本义理以为文而不为无
  益之空言矣他日出而为国家用其为补益盖亦
  不小
熙宁三年亲试进士始专以策定著限以千字
  臣按殿廷试士始于唐武后时宋初沿之然皆试
  以诗赋至是神宗始试以策至今用之方是时苏
  轼为编排官见一时举人所试策多阿谀顺旨乃
  拟一道以进大略谓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
卷九 第 15b 页 WYG0712-0128d.png
  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今始
  以策取士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谄谀得之天下
  观望谁敢不然风俗一变不可复返正人衰微则
  国随之噫观轼兹言则知朝廷以言试士虽若虚
  文而一时人心之邪正国势之兴衰实关于此识
  治体者不可不加之意
理宗御笔付知贡举杜范曰朕爰简儒彦俾典文衡凡尔
攸司宜鉴旧弊一取一舍惟公惟明经学欲其深纯词
卷九 第 16a 页 WYG0712-0129a.png
章欲其典则言惟合理策必济时毋以穿凿缀缉为能
毋以浮薄险怪为尚参稽互考优劣自分庶使贤俊毕
登以副朕新美治功之意
  臣按宋朝文弊至理宗时极矣每遇大比帝辄下
  诏崇雅黜浮盖有以见夫士习之美恶形于文辞
  之浮雅文辞之浮雅而实有关于气化之盛衰也
  苏轼告神宗曰愿陛下明诏有司试之以实学博
  通经史者虽朴不废稍涉浮诞者虽工必黜则风
卷九 第 16b 页 WYG0712-0129b.png
  俗稍厚学术近正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季
  之风臣于今日亦然
朱熹作贡举私议曰古者学校选举之法始于乡党而
达于国都教之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盖其所
以居之者无异处所以官之者无异术所以取之者无
异路是以士有定志而无他慕早夜孜孜惟惧德业之
不修而不忧爵禄之未至又曰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
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
卷九 第 17a 页 WYG0712-0129c.png
反为大成盖天下之事皆学者所当知而其理之载于
经者则各有所主也今治经者类皆舍其所难而就其
所易仅穷其一而不及其馀若诸子之学同出于圣人
诸史则该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变皆不可阙者而学
者岂能一旦尽通若合所当读之书而分之以年试义
各二道诸经皆兼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义各一道论则
分诸子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诸史及时务以次分年
如经子之法试策各二道使治经者必守家法答义者
卷九 第 17b 页 WYG0712-0129d.png
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有司命题必依章
句如是则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而皆可用于世

  臣按朱熹之议虽未上闻而天下莫不称诵以为
  后世贡举之法未有过焉者也我太祖皇帝于开
  国之初即诏天下曰自洪武三年为始特设科举
  以起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
  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
卷九 第 18a 页 WYG0712-0130a.png
  学识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学出众者待
  以显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
  得与官至十七年又命礼部颁行科举程式凡三
  年大比子午卯酉年秋乡试辰戌丑未年春会试
  士各专一经皆兼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书四书
  义主朱氏集注章句易主程朱傅义书主蔡氏傅
  及古注疏诗主朱氏集傅春秋主三傅及胡氏张
  洽傅礼记主古注疏肆我太宗皇帝修五经四书
卷九 第 18b 页 WYG0712-0130b.png
  大全易诗书如旧惟春秋则宗胡氏礼记则又加
  以陈浩集说焉初场以初九日试四书义三道本
  经四道次场用十二日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
  道判语五条终场以十五日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初场及终场未能者许减其二道呜呼本朝试士
  之制虽不尽用朱氏分年之议然士各专一经经
  必兼四书一惟主于濂洛关闽之说以端其本又
  必使之兼明子史百家之言古今政务之要而以
卷九 第 19a 页 WYG0712-0130c.png
  论策试之考其识见本末兼该文质得中虽不尽
  如朱氏之说实得朱氏之意于数百年之后矣凡
  前代之科目如制科秀才之类一切废绝前代之
  制度如诗赋墨义之类一切不用可谓简而要明
  而切真可以行之于千万年而无弊矣本朝科举
  参酌前代之制而取厥中凡所谓明经宏辞诸科
  一切革罢惟有进士一科洪武三年诏天下行省
  以是年秋八月开乡试明年春二月礼部会试其
卷九 第 19b 页 WYG0712-0130d.png
  解额以五百人为率会试取百人而所试之文尚
  仍元制至十七年始定今科试格式十八年会试
  止录士子姓名乡贯而未刻程文录文自二十一
  年始也自是三年一开科取人无额惟善是取宣
  德改元始镌定额两京十二藩(贵州云/南附)各随地产
  以差多寡而会试如洪武初取士之数又以北方
  学者文采不能自见分南北中三数取人正统壬
  戌于各布政司旧额上量增之而会试则加以半
卷九 第 20a 页 WYG0712-0131a.png
  景泰初诏除科额以复洪武永乐之旧寻复镌定
  比旧额稍增礼部试则临期取旨自是遂为定制
  夫自洪武甲子定为三岁一开科至是三十馀试
  矣科场条贯日增日密一切病弊尽革无馀惟程
  试之文气进用之人才似乎有愧于前者虽或气
  运之使然习俗之流弊然不可不知其故也祖宗
  时其所试题目皆摘取经书中大道理大制度关
  系人伦治道者然后出以为题当时题目无甚多
卷九 第 20b 页 WYG0712-0131b.png
  故士子专用心于其大且要者其用功有伦序又
  得以馀力旁及于他经及诸子史主司亦易于考
  校非三场匀称者不取近年以来典文者设心欲
  窘举子以所不知用显已能其初场出经书题往
  往深求隐僻强截句读破碎经文于所不当连而
  连不当断而断遂使学者无所据依施功于所不
  必施之地顾其纲领体要处反忽略焉以此科场
  题目数倍于前学者竭精神穷目力有所不能给
卷九 第 21a 页 WYG0712-0131c.png
  故于策场所谓古今制度前代治迹当世要务有
  不暇致力焉者甚至登名前列者亦或有不知史
  册名目朝代前后字书偏旁者可叹也已然以科
  额有定数不得不取以足之以此士子仿效成风
  策学殆废间有一二有策学者又以前场不称略
  不经目人才所以不及前者岂不以是哉其录出
  以为程文者又多萎薾粗浅拘泥缠绕不厌士心
  录一出议论纷然其所谓主意之说尤为乖缪凡
卷九 第 21b 页 WYG0712-0131d.png
  其所命之题专主一说谓之主意殊不知圣经深
  远非一人之见所能尽理苟通焉斯在所取矣何
  必惟己之同哉士子志于必得谓非合主司之意
  不可以取中往往将圣经贤傅之旨旁求曲说牵
  缀迁就以合主司所主之意此非独坏士习其为
  圣经之蠹也甚矣有司主此以出题士子主此以
  为文今日为士子既以此进身异日为主司又以
  此取士宋史所谓缪种流傅今日时文之弊殆类
卷九 第 22a 页 WYG0712-0132a.png
  之也然此又不但科试为然而提学宪臣之小试
  殆又有甚焉者也其所至出题尤为琐碎用是经
  书题目愈多学者资禀有限工夫不能遍及此策
  学所以几废而科举所得罕博古通今之士也正
  统景泰以前所刻程文皆士之亲笔有司稍加润
  色耳近日多是考官代作甚至举子无一言于其
  间殊非设科之本意若夫考试之官两京及会试
  皆出自朝命乡试则方面官先期访请洪武以来
卷九 第 22b 页 WYG0712-0132b.png
  惟有学者是用不问是何官职虽儒士亦在所聘
  后乃有建言专用教官者其所礼聘无非方面之
  亲私率多新进士少能持守一惟监临官是听内
  外之权悉归御史凡科场中出题刻文阅卷取人
  皆一人专之所谓弥封誊录殆成虚设谨按科场
  旧例分帘内外以隔绝交通之弊自帘以内考试
  官主之自帘以外监试官主之而提调官则兼总
  内外焉然惟涖其事尔而取人刻文皆不得预所
卷九 第 23a 页 WYG0712-0132c.png
  以用巡按御史为监临官者特以纠察其不如法
  者尔今宜敕有司凡科场条贯必复祖宗之旧所
  命题必光明正大切于人情物理关于彝伦治道
  者小录所刻之文谓之程文特录出为士子程式
  也非用是以献上也文有可为程式者则刻无则
  否或多或寡不必齐同不许代举子作如有欠阙
  繁冗稍加笔削可也经书题目无甚凶恶字面不
  必回避初场经义四条以通三条书义三条以通
卷九 第 23b 页 WYG0712-0132d.png
  二条为合格否则不取五策问目通以十事为率
  非通五以上不在取数会试则本数不足取别数
  足之乡试则此经不足足以他经凡解额惟限之
  不许过数苟无足取者宁欠无足通场全无然后
  短中求长取以傋数如此则科目所得者皆通经
  学古之士而适于世用矣更乞申明旧制在外乡
  试俱照会试及两京例不设监临官其巡按御史
  止于科场外严加纠察士子欲入场者专委提学
卷九 第 24a 页 WYG0712-0133a.png
  宪臣考验而亦不许他官小试凡百执事不许用
  进士举人出身人员恐有夤缘作弊临晚给烛虽
  唐宋故事然今科场代笔换卷多在昏暮宜革去
  给烛而取减场先期聘考试官必详加询访不许
  徇私滥举许御史纠治惟有学行誉望者是取不
  分有司教职见任致事仍乞申严帘内帘外之限
  不许通融出入三日一宴之礼惟送酒殽不必宴
  会考试官阅卷去取既定先将所取中卷用其字
卷九 第 24b 页 WYG0712-0133b.png
  号编定名第一样三本封号印记其一留以自傋
  其二以授提调监试官至期比朱墨卷相同然后
  拆号各照所编定字号填榜不许更易又于各经
  各存傋卷三五卷如所取卷有参错即随经用所
  傋卷依次补之如此庶几科场少弊可以得人而
  复祖宗之旧矣又考会试举人往时入场者极多
  不过二千人今则积多已踰四千矣窃恐数科之
  后日累日多又不止此数窃考宋欧阳修作礼部
卷九 第 25a 页 WYG0712-0133c.png
  唱和诗序谓宋制考校五十日今制自初八日入
  场至二十日以后揭晓不过十馀日卷多日少恐
  不能无遗才请下礼部议宽其日限而移殿试于
  三月望日庶几考试者日力有馀得以尽其心力
  精详文理以为国家求才(以上/科举)
汉武帝时太常孔臧等议请太常博士置弟子复其身
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
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卷九 第 25b 页 WYG0712-0133d.png
令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
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臣按此太学生入仕之始夫自汉置博士弟子试
  通一艺者补以官其后唐人有学馆生徒之设宋
  人有三舍之制今世岁贡生员礼部奏于奉天门
  下试中送国子监肄业循资送吏部选用本朝入
  仕之途科目之外惟此为重亦多得人(此学校/岁贡)
卷九 第 26a 页 WYG0712-0134a.png
周礼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五曰府(主蓄藏文书/及器物者)六曰
(理文辞/述事者)七曰胥(治文书之次叙谓/才智为什长者)八曰徒(趋走以应/呼召者)
  臣按周官之府史胥徒即今之吏员也所谓庶人
  之在官者与下士同禄是巳是时未有进试之阶
  至秦弃儒崇吏汉因之始有试吏入仕之途考之
  史若路温舒为县狱吏丙吉为鲁狱吏龚胜为郡
  吏赵禹为佐史之类则是吏员入官其来久矣本
  朝入仕之途于科目监生之外有吏员凡在外藩
卷九 第 26b 页 WYG0712-0134b.png
  宪卫府州县任自辟举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至
  部分拨在内诸司以三年为考依资格叙用(此吏/员出)
  (身/)
    以上清入仕之路臣按我朝选举之制比汉
    唐宋为省科举之外止有监学历仕吏员资
    次二途以为常选其他如经明行修贤良方
    正材识兼茂楷书秀才童子之类皆兴废不
    常惟任子祖宗虽有定数然皆出自恩典或
卷九 第 27a 页 WYG0712-0134c.png
    与或否近年三品以上子孙入监方有定例
    故臣于入仕之路独详进士之科而兼及监
    生吏员者以当世之所重者在进士科而此
    二途次之窃惟本朝虽大封拜百官亦未尝
    具服拜贺惟于策士傅胪之后群臣致辞庆
    贺曰天开文运贤俊登庸由是观之则祖宗
    所恃以求贤辅治之具诚莫先于进士一科
    是以百年以来凡明治体建功业者皆自此
卷九 第 27b 页 WYG0712-0134d.png
    途以出唐史言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
    少实及其临事施设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
    臣者不可胜数宋人亦言豪杰之士由之而
    进夫唐宋取士以诗赋多文而少实尚足以
    得一时之豪杰以为名臣况本朝取士之制
    本六经语孟之文用濂洛关闽之说即汉人
    所谓经术宋人所谓道学者也为士者诚专
    心于此而有所得焉上之人精择而谨取之
卷九 第 28a 页 WYG0712-0135a.png
    必名实相符文质相称然后得预斯选焉其
    所得之人才当不止于唐宋而已也
 
 
 
 
 
 
卷九 第 28b 页 WYG0712-0135b.png
 
 
 
 
 
 
 
 大学衍义补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