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雍州
雍州〈汉改曰凉,治汉阳郡陇县,后治长安。〉
- 领郡五 县三十一
- 京兆郡〈秦为内史,汉高帝为渭南郡,武帝为京兆尹,后汉因之,属司隶,魏改属。〉
- 领县八
- 长安〈汉高帝置,二汉、晋属。有昆明池、周灵台、镐池、彪池水。〉 杜〈二汉、晋属。二汉曰杜陵,晋曰杜城,后改。〉 鄠〈二汉属右扶风,晋属始平,真君七年分属。丰水出焉。〉 山北〈有风凉原。有苦谷,浐水出焉。有杜城。〉 新丰〈汉高帝置,二汉、晋属。有骊山、戏亭、首谷水。〉 霸城〈郡治。二汉曰霸陵,晋改属。有轵道亭、长门亭、灞水、温泉、安昌陂。〉 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有鸿门亭、灵谷水、戏水。〉 蓝田〈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霸城,太和十一年复。有白鹿原。〉
- 冯翊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左内史,后为左冯翊,后改。〉
- 领县六
- 扶风郡〈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武帝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世祖真君年中并始平郡属焉。〉
- 领县五
- 好畤〈郡治。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有武都城。〉 始平〈魏置,晋属始平。有温泉、新市城。〉 美阳[3] 槐里〈二汉、晋属始平,周曰犬丘,秦更名废丘,汉高帝改。有板桥泉。〉 𥂕厔〈汉武帝置,属。后汉、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武功属焉。〉
- 咸阳郡
- 领县五
- 石安〈石勒置。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阳宫。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窦氏泉、周文王祠。〉 池阳〈郡治。二汉属左冯翊,晋属扶风,后属。有郑白渠。〉 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真君七年分属焉。〉 宁夷〈有甘泉、九㚇山。〉 泾阳〈真君七年并石安,景明二年复属。〉
- 北地郡〈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
- 领县七
- 富平〈真君八年罢泥阳、弋居属焉。有北地城、汉武帝祠。〉 泥阳〈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富平,景明元年复。有慈城山。〉[4] 弋居〈二汉属,晋罢,后复。真君七年并富平,后复。〉 云阳〈二汉属左冯翊,晋罢,后复属。有蒲池水、云阳宫。〉 铜官〈真君七年置。有关山、石槃山。〉 土门〈景明元年置。有土门山。〉 宜君〈真君七年置。有宜君水。〉
岐州
岐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镇。〉
- 领郡三 县八
- 平秦郡〈太延二年置。〉
- 领县三
- 雍〈二汉、晋属右扶风,后属。有周城。〉 周城〈真君六年置。〉 横水〈真君十年分周城置。〉
- 武都郡〈太延[]年置。〉
- 领县三
- 平阳〈真君六年置,有新谷、五丈原、郿坞。〉 南由[5] 高车
- 武功郡〈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
- 领县二
秦州
秦州〈治上封城。〉
- 领郡三 县十二
- 天水郡〈汉武帝置,后汉明帝改为汉阳郡,晋复。〉
- 领县四
- 上封〈前汉属陇西,后汉属汉阳,晋属。犯太祖讳改。有席水。〉 显新〈后汉属汉阳,晋属,真君八年并安夷,后属。〉 平泉 当亭〈真君八年置。〉
- 略阳郡〈晋武帝分天水置。〉
- 领县五
- 安戎〈前汉曰戎邑,属天水,后汉、晋罢,后改属。有董城。〉 绵诸〈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榆亭。〉[9] 陇城〈前汉属天水,后汉属汉阳,晋罢,后复属。有陇城、略阳城。〉 清水〈前汉属天水,后汉罢,晋复属。〉 阿阳〈前汉属天水,后属汉阳,晋罢,太和十一年复属。〉
- 汉阳郡〈真君七年分天水置。〉
- 领县三
- 黄瓜〈真君八年置。有始昌城。〉 阳廉〈有邓松山。〉 阶陵
南秦州
南秦州〈真君七年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为渠州,[10]正始初置。治洛谷城。〉
- 领郡六 县十八
- 天水郡〈真君七年置。〉
- 领县三
- 水南〈郡治。真君二年置。〉 平泉〈真君三年置。〉 平原
- 汉阳郡〈真君五年置。〉
- 领县二
- 谷泉 兰仓〈郡治。真君三年置。有雷牛山、黄帝洞。〉
- 武都郡〈汉武帝置。〉
- 领县四
- 石门〈郡治。真君九年置。有羌道城。〉 白水〈真君九年置郡,后改。〉 东平〈真君九年置。〉 孔提
- 武阶郡
- 领县三
- 北部 南五部〈太和四年置郡,后改。〉 赤万〈太和四年置郡,后改。〉
- 脩城郡[11]
- 领县四
- 平洛〈太和四年置。〉 柏树[12]〈太和八年置。〉 下辨〈二汉、晋属武都郡,太和四年分属焉。〉 广长〈郡治。太和四年置。〉
- 仇池郡
- 领县二
- 阶陵〈真君四年置。有牛头山。〉 仓泉〈太和四年置。〉
南岐州
南岐州
- 领郡三
- 固道郡〈延兴四年置。〉
- 广化郡
- 广业郡
东益州
东益州〈治武兴。〉
- 领郡七 县十六
- 武兴郡
- 领县四
- 景昌 武兴〈州、郡治。〉 石门 武安
- 仇池郡
- 领县二
- 西乡 西石门
- 槃头郡
- 领县二
- 武世 苌举
- 广苌郡
- 领县二
- 苌广 新巴
- 广业郡
- 领县二
- 广业 广化
- 梓潼郡
- 领县二
- 华阳 兴宋
- 洛丛郡[13]
- 领县二
- 武都 明水
益州
益州〈正始中置。〉
- 领郡五 县十
- 东晋寿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14]
- 领县四
- 黄 石亭 晋安〈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晋寿〈晋惠帝置,[15]属梓潼,后属。〉
- 西晋寿郡
- 领县一
- 阴平
- 新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 领县一
- 新巴〈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 南白水郡
- 领县二
- 始平 京兆
- 宋熙郡
- 领县二
- 兴乐 元寿
巴州
巴州〈郡县阙。〉
梁州
梁州〈萧衍梁、秦二州,正始初改置。〉
- 领郡五 县十四
- 晋昌郡
- 领县三
- 龙亭〈有安国城、镇势山、[16]灙水。〉 兴势〈延昌三年置。〉 南城
- 褒中郡
- 领县三
- 褒中〈二汉、晋属汉中,后罢。永平四年复属。〉 武乡〈延昌元年置。有牛头山。〉 廉水
- 安康郡〈刘准置,魏因之。〉
- 领县二
- 安康〈二汉曰安阳,属汉中,汉末省,魏复,武帝更名,属魏兴郡,后属。有直水。〉 宁都
- 汉中郡〈秦置。〉
- 领县三
- 南郑〈二汉、晋属。〉 汉阴〈有胡城。〉 城固〈二汉、晋属。〉
- 华阳郡
- 领县三
- 华阳〈有黄牛山、廉水、萧何城。〉 沔阳〈二汉、晋属汉中,后属。有白马城、黄沙城、诸葛亮庙。〉 嶓冢〈有嶓冢山、汉水出焉。〉
南梁州
南梁州〈郡县阙。〉
东梁州
东梁州
- 领郡三 县四
- 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 金城郡
- 领县一
- 户二百八十六
- 直城
- 安康郡
- 领县一
- 户六百一十八
- 安康
- 魏明郡
- 领县二
- 户三百一十八
- 汉阳 宁都
泾州
泾州〈治临泾城。〉
- 领郡六 县十七
- 安定郡〈汉武帝置,太和十一年罢石堂郡,以其县属。〉
- 领县五
- 安定〈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有铜城。〉 临泾〈二汉、晋属。有洪城。〉 朝那〈二汉、晋汉。有当原城、胡城。〉 乌氏[17]〈二汉、晋属。有岐山、泾乡城、阳邑城、抚夷城。〉 石堂〈有自度山。〉
- 陇东郡
- 领县三
- 新平郡〈后汉献帝建安中置。〉
- 领县四
- 白土〈二汉属上郡,晋属金城,后属。有歧亭岭。〉 爰得〈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有邑成、东魏城。〉 三水〈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有随意城。〉 高平〈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有石门山。〉
- 赵平郡[20]
- 领县二
- 平凉郡
- 领县二
- 平原郡
- 领县一
- 阴槃〈二汉属安定,晋属京兆,后属。有安城、安武城。〉
河州
河州有伏乾。阙二字。[26]〈真君六年置镇,后改。治枹罕。〉[27]
- 领郡四 县十四[28]
- 金城郡〈汉昭帝置,后汉建武十三年[囗]陇西,[29]孝明复。〉
- 领县二
- 榆中〈二汉晋属。〉 大夏〈二汉属陇西,晋属晋兴。皇兴三年改为郡,后复属。有白水、金柳城。〉
- 武始郡〈晋分陇西置。〉
- 领县三
- 勇田〈真君八年置郡,后改。〉 狄道〈二汉属陇西,晋属。〉 阳素
- 洪和郡
- 领县三
- 水池〈真君四年置郡,后改。〉 蓝川〈真君八年置郡,后改。〉 蕈州[30]〈延兴四年置。〉
- 临洮郡〈二汉、晋县,属陇西。真君六年改置。〉
- 领县三
- 龙城〈太和十年置。〉 石门〈太和九年置。〉 赤水
渭州
渭州
- 领郡三 县六
- 陇西郡〈秦置。〉
- 领县二
- 襄武 首阳
- 南安阳郡[31]
- 领县二
- 桓道 中陶
- 广宁郡
- 领县二
- 彰 新兴〈真君八年罢中陶、禄部、襄武属焉。〉
原州
原州〈太延二年置镇,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县。治高平城。〉
- 领郡二 县四
- 高平郡
- 领县二
- 高平 里亭
- 长城郡
- 领县二
- 黄石 白池
凉州
凉州〈汉置,治陇。神麚中为镇,太和中复。〉
- 领郡十 县二十
- 户三千二百七十三
- 武安郡
- 领县一
- 户三百七十三
- 宜盛[32]
- 临杜郡[33]
- 领县二
- 户三百八十九
- 安平 和平
- 建昌郡
- 领县三
- 户六百五十七
- 榆中 治城 蒙水
- 番和郡
- 领县二
- 户一百三十九
- 彰 燕支
- 泉城郡
- 领县一
- 户七十二
- 新阳
- 武兴郡
- 领县三
- 户三百八十五
- 晏然 马城 休屠
- 武威郡〈汉武帝置。〉
- 领县二
- 户三百四十
- 林中 襄城〈有休屠城、武始泽。〉
- 昌松郡
- 领县三
- 户三百九十七
- 温泉 揟次[34] 莫口
- 东泾郡
- 领县一
- 户一百九十一
- 台城[35]
- 梁宁郡
- 领县二
- 户三百三十一
- 园池 贡泽
鄯州、瓜州
鄯州〈郡县阙。〉
瓜州〈郡县阙。〉
华州
华州〈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置。〉[36]
- 领郡三 县十三
- 华山郡
- 领县五
- 华阴〈前汉属京兆,后汉、晋属恒农,后属。有华山、集仙馆、巨灵原、潼关、[37]北乡城、重泉城。〉 郑〈二汉、晋属京兆,后属。有广乡原、郑城、赤城。〉 夏阳〈二汉、晋属冯翊,后属。故少梁,秦惠文王更名。有梁山、龙门山、黑水城。〉 敷西〈太和十一年分夏阳置。有武平城、高平城。〉 合阳〈二汉、晋属冯翊,后罢。太和二十年复属。〉
- 澄城郡〈真君七年置。〉
- 领县五
- 澄城〈真君七年置。有杏城。〉 五泉〈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湿水、石谷城。〉 三门〈真君七年置。有阳苑城、衙城。〉 宫城〈真君七年置。〉 南五泉〈太和十一年置。〉
- 白水郡〈太和二年分澄城置。〉
- 领县三
- 姚谷〈太和二年置。有黄崖山。〉 白水〈太和二年置。有五龙山、粟邑城。〉 南白水〈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置。有(阙五字)。〉
北华州
北华州〈太和十五年置东秦州,后改。治杏城。〉
- 领郡二 县七
- 户一万四千五百九十六
- 中部郡
- 领县四
- 户八千九百二十四
- 中部〈姚兴置,魏因之。〉 石保〈有回女山。〉 狄道〈有狄兔城、浅石山。〉 长城〈有五郊城。〉
- 敷城郡
- 领县三
- 户五千六百七十二
- 敷城〈有女阴山。〉 洛川〈真君中置。〉 定阳
豳州
豳州〈皇兴二年为华州,延兴二年为三县镇,[38]太和十一年改为班州,十四年为邠州,二十年改焉。〉
- 领郡三 县十
- 西北地郡〈秦昭王置。〉
- 领县三
- 彭阳〈二汉属安定,晋罢,后复属。〉 富平〈二汉、晋属北地,后属。有神泉、灵州城、彰猎山。〉 安武〈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
- 赵兴郡〈真君二年置。〉
- 领县五
- 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 独乐〈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 定安〈真君二年置。〉 赵安〈真君二年置。〉 高望〈真君二年置。有高望山。〉
- 襄乐郡〈太和十一年置。〉
- 领县二
- 襄乐〈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 肤施〈二汉属上郡,晋罢,后复属。有五龙山、黄帝祠。〉
夏州
夏州〈赫连屈孑所都,始光四年平,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治大夏。〉
- 领郡四 县九
- 化政郡〈太和十二年置。〉
- 领县二
- 革融 岩绿
- 阐熙郡〈太和十二年置。〉
- 领县二
- 山鹿 新𡆾
- 金明郡〈真君十二年置。〉
- 领县三
- 永丰〈真君十三年置。〉 启宁 广洛〈真君十年置。〉
- 代名郡〈太安二年置。〉
- 领县二
- 呼酋〈太安二年置。有横水。〉 渠搜〈太和二年置。〉
东夏州
东夏州〈延昌二年置。〉
- 领郡四 县九
- 遍城郡〈太和元年置。〉
- 领县二
- 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雁门,后属。[39]有三城、遍城。〉 沃野〈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
- 朔方郡〈汉武帝置。〉
- 领县三
- 魏平 政和 朔方〈二汉属,晋罢,后复。有贵堛泽。〉
- 定阳郡〈二汉县,属上郡,太安中改置。〉
- 领县二
- 临戎〈二汉属朔方,晋罢,后复属。〉 临真〈有丹阳山、白泉。〉
- 上郡〈秦置。〉
- 领县二
- 石城 因城
泰州
泰州〈神麚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罢,天平初复,后陷。〉[40]
- 领郡三[41] 县七
- 河东郡〈秦置。治蒲坂。〉
- 领县五
- 安定〈太和元年置。〉 蒲坂〈二汉、晋属。有华阳城、雷首山。〉 南解〈二汉、晋曰解,属,后改。有桑泉城。〉 北解〈太和十一年置。有张杨城。〉 猗氏〈二汉、晋属河东,后复属。有介山塘。〉
- 北乡郡
- 领县二
- 北猗氏〈太和十一年置。有解城。〉 汾阴〈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北乡城、后土祠。〉
陕州
陕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陕城。八年罢,[42]天平初复,后陷。〉
- 领郡五 县十一
- 恒农郡〈前汉置,以显祖讳,改曰「恒」。〉
- 领县三
- 陕中 北陕〈二汉、晋曰陕,属。有曲沃城、邓芝祠。〉 崤〈太和十一年置。有三崤山、白杨谷。〉
- 西恒农郡
- 领县一
- 恒农〈二汉、晋属恒农,后属。有桃林。〉
- 渑池郡
- 领县二
- 俱利 北渑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马头山、俱利城、生耳山。〉
- 石城郡〈正始二年置县,后改。〉
- 领县一
- 同堤
- 河北郡
- 领县四
- 北安邑〈二汉、晋曰安邑,属河东,后改。太和十一年置为郡,十八年复属。〉 南安邑〈太和十一年置。有中条山。〉 河北〈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芮城、立城、妫水、首阳山、伯夷叔齐墓。〉 太阳〈二汉、晋属河东,后属。有虞城、夏阳城。〉
洛州
洛州〈太延五年置荆州,太和十一年改。[43]治上洛城。〉
- 领郡五 县七
- 上洛郡〈晋武帝置。〉
- 领县二
- 上洛〈前汉属恒农,后汉属京兆,晋属。有丹水、南秦水、汉高祖祠、四皓祠、高东祠。〉[44] 拒阳
- 上庸郡〈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
- 领县二
- 商〈前汉属恒农,后汉属京兆,晋属上洛,后属。有京城。〉 丰阳〈郡治。太安二年置。有圈地。〉
- 魏兴郡〈太延五年置。〉
- 领县一
- 阳亭〈太和五年置。〉
- 始平郡〈景明元年置。〉
- 领县一
- 上洛
- 苌和郡〈景明元年置。〉
- 领县一
- 南商
荆州
荆州〈后汉治汉寿,魏、晋治江陵,太延中治上洛,太和中治穰城。〉
- 领郡八 县四十一
- 南阳郡〈秦置。〉
- 领县十
- 顺阳郡〈魏分南阳置,曰南乡,司马衍更名,魏因之。〉
- 领县五
- 南乡〈后汉属南阳,晋属南乡。〉 丹水〈前汉属恒农,后汉属南阳,晋属南乡。〉 临洮〈有洮山。〉 槐里 顺阳〈二汉属南阳,晋属南乡。汉哀帝置,即博山也。后汉明帝改。〉
- 新野郡〈晋惠帝置。〉
- 领县三
- 穰〈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后属。〉 新野〈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后属。〉 池阳
- 东恒农郡〈太和中置。〉
- 领县六
- 西城〈二汉属汉中,晋属魏兴,后属。〉 北郦〈有长山。〉 南乡 左南乡〈有凡亭山。〉 上忆 东石
- 汉广郡
- 领县二
- 南棘阳〈二汉属南阳,晋属义阳,二汉、晋曰棘阳,后改属。有汉广城。〉 西棘阳
- 襄城郡
- 领县九
- 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 郏城〈有崩石山。〉 伏城〈有广阳山。〉 舞阴〈有唐山。〉 清水 翼阳〈有招泉。〉 郑 北平〈有因城。〉 赭城〈有陵中山。〉
- 北清郡[48]
- 领县二
- 武川〈有滍城、鹿鸣山、农山。〉 北雉〈二汉、晋曰雉,属南阳,后改属。有西鄂城。〉
- 恒农郡
- 领县四
- 国[49] 恒农 南郦 邯郸
襄州
襄州〈孝昌中置。〉
- 领郡六 县二十
- 襄城郡〈萧道成置,魏因之。治赭阳城。〉
- 领县六
- 方城 郏城 伏城 舞阴 翼阳 赭城
- 舞阴郡〈孝昌中置。〉
- 领县二
- 舞阴 安阳
- 南安郡〈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为南中府,天平初罢府置,后陷。〉
- 领县四
- 安南 南舞 叶 南定
- 期城郡〈孝昌中置。〉
- 领县四
- 西舞阳 东舞阳 南阳 新安
- 北南阳郡〈孝昌中置,为宣义郡,后改。州治。〉
- 领县二
- 北平 白水
- 建城郡〈太和十八年置,景明末罢郡置戍,永熙二年复。〉
- 领县二
- 赭阳 北方城
南襄州
南襄州
- 领郡三 县五
- 西淮郡[50]
- 领县二
- 钟离 襄城
- 襄城郡
- 领县二
- 陈阳 上马
- 北南阳郡
- 领县一
- 南阳
南广州
南广州
- 领郡五 县七
- 襄城郡
- 领县一
- 襄城
- 鲁阳郡
- 领县二
- 冠军 繁昌
- 高昌郡
- 领县一
- 高阳
- 南阳郡
- 领县一
- 南阳
- 襄城郡
- 领县二
- 扶城 南阳
郢州
郢州
- 领郡三 县八
- 安阳郡
- 领县四
- 真阳 安阳 清阴[51] 淮阴
- 城阳郡
- 领县三
- 平春 义阳 义兴
- 汝南郡
- 领县一
- 上蔡
西郢州
南郢州[52]
- 领郡十二 县二十九
- 北遂安郡
- 领县一
- 新安
- 冯翊郡
- 领县四
- 山阳 彭城 城 建安
- 江夏郡
- 领县二
- 屈阳 郢阳
- □子郡
- 领县四
- 南新阳 西新 北新阳 新兴
- 香山郡
- 领县二
- 北新安 郧阳
- 永安郡[53]
- 领县二
- 永安 南新兴
- 宕鄀郡
- 领县三
- 西新化 东平阳 安城
- 宜民郡
- 领县三
- 西新安 新安 平阳
- 南遂安郡
- 领县一
- 安兴
- □□郡
- 领县三
- 东新市 西新市 长安
析州
析州
- 领郡五 县十一
- 脩阳郡
- 领县二
- 盖阳 脩阳
- 固郡
- 领县三
- 怀里 南乡 固
- 朱阳郡
- 领县二
- 黄水 朱阳
- 南上洛郡
- 领县二
- 单水 南上洛
- 析阳郡
- 领县二
- 西析阳 东析阳
校勘记
- ↑二汉晋属京兆 温校:「汉志〈卷二八上〉属『左冯翊』。」
- ↑鄣 诸本「鄣」作「[京阝]」。温校:「『[京阝]』当作『鄣』,寰宇记:〈卷五一雍州〉后魏太和中分万年置鄣县。水经注:〈卷一九渭水篇〉『渭水又东径障县西,盖陇西之障徙也』。」杨校同。按「陇西之鄣」亦见卷一八渭水篇作「彰」。「[京阝]」字乃「鄣」形近而讹,今改正。
- ↑美阳 按下武功郡下亦有「美阳」,与此重出。武功郡美阳下注云:「二汉、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后属。」太和十一年置武功郡,此县即属武功,扶风不应又有「美阳」。观扶风属县独美阳下无注,则「美阳」当是衍文。然去之则五县阙其一,或别脱一县,或本有注说明重出之故,传本脱去。
- ↑有慈城山 温校:「太平御览〈卷四四、二0九页〉引《四夷郡国县道记》:『截薛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一名慈峨山,俗云嵯峨山。』疑『城』字当为『峨』字,形相涉而误。」按《寰宇记》卷三一耀州云阳县巀薛山条与御览同,唯多「王褒《云阳宫记》:东有慈峨山,今土人谓之嵯峨山」。
- ↑南由 诸本「由」作「田」。温校:「『田』当作『由』。《元和志》〈卷二陇州〉南由县下:『后魏孝明帝于县西南由谷口〈温引脱「口」字〉置。』隋志〈卷二九扶风郡〉亦作『南由』。」水经注卷一七渭水篇上「径南由县南」。杨疏:「朱谋玮『由』误作『田』,全同,赵、戴改作『由』。」又云:「周书赵昶传〈卷三三〉、两《唐志》〈旧唐书卷三八、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陇州〉、寰宇记〈卷三二陇州〉并作『由』,而通典〈卷一七三陇州〉作『田』。」按「田」字讹,今改正。
- ↑美阳二汉晋属扶风真君七年罢郡属焉后属 按上武功郡下注云:「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则太和十一年前美阳仍属扶风。这里所谓「真君七年罢郡属焉」,所罢者何郡?「属焉」又属何郡?当是「二汉、晋属扶风」下有脱文。
- ↑美原庙 温校:「『美原』疑即『姜嫄』,形似而误。水经注:〈卷一八渭水篇中〉斄县故城东北有姜嫄祠。元和志:〈卷二京兆下武功〉祠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杨疏于渭水篇此条下引地形志作「姜嫄庙」,无说。
- ↑莫西 诸本「莫」作「汉」。温校:「隋志〈卷二九京兆郡上宜县〉作『莫西』。寰宇记:〈卷三一乾州永寿县〉『莫谷水,源出高泉山,〈中略〉后魏于水西置县,因名莫西』。此『汉』字当是『莫』字之误。」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證》卷一京兆上宜县「有旧莫西县」条云:「考魏书江悦之传〈卷七一〉,宣武帝时封士孙天与为莫西男,则当以作『莫西』为是。」按此县又见《寰宇记》卷三一乾州好畤,亦作「莫西」。「汉」字讹,今改正。
- ↑有榆亭 水经注卷一七渭水篇上:「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杨疏:「按地形志略阳郡绵诸有『榆亭』,相其地望,即此亭也,乃与此作『桥』异。据注下文东亭水『亦谓之桥水』,则亭因水得名,作『桥』是也。在今秦州东。」
- ↑太和十二年为渠州 杨校:「渠州无考,《一统志》〈卷二七七阶州二仇池故城条〉引作『梁州』,亦无考。按魏书氐传〈卷一0一、补〉杨难当已于刘义隆时拜秦梁二州牧、南秦王。是时南郑之梁州尚为宋有,至太和十二年,梁州亦仍属齐。此改为梁州者,或即以杨氏已为秦梁二州牧,因以立之。厥后夏侯道迁以南郑降魏,故以此地为南秦州,而南郑之梁州如故,后又于巴西置南梁州,于情事颇合。」
- ↑脩城郡 诸本「城」作「武」。温、杨并引隋志〈卷二九顺政郡〉作「脩城」。《隋志考證》云:「水经注:〈卷二0漾水篇〉汉水东南,径脩城道南。又《周书赵昶传》:〈卷三三〉世宗初,凤州人仇周贡、魏兴等反,分兵围广业、脩城二郡。又杜杲传〈卷三九〉世宗初,转脩城郡守。据此则地形志作『脩武』误也。」按杨说是,今改正。
- ↑柏树 诸本「柏」作「[禾日]」,不成字,局本作「和」。杨校:「周书氐传〈卷四九〉作『柏树』,《隋志》脩城县下同。此『和』为『柏』之误。」按「和」当是以意改,「[禾日]」乃「柏」字形讹,今改正。
- ↑洛丛郡 诸本「丛」作「聚」。温校:「隋志〈卷二九顺政郡鸣水县〉作『落丛』,元和志〈卷二二兴州〉鸣水县下:『后魏宣武帝于此置落丛郡,因落丛山为名』。」杨校引隋志同,云:「『丛』一作『丛』,此『洛聚』二字并脱草头。」按《通典》卷一七六兴州鸣水县下亦作「落丛」,《隋书》卷七四燕荣传封「落丛郡公」。「洛」「落」音同通用,「聚」字当如杨说,脱草头,今据隋志改「丛」。
- ↑东晋寿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温校:「寰宇记〈卷一三五〉利州下:『齐明帝永泰元年分晋寿郡之兴安县置东晋寿郡于乌奴北一里,即今州是也。』若晋之晋寿郡,晋志〈卷一四梁州后序〉『孝武分梓潼北界立』,宋志〈卷三七梁州晋寿郡下〉称『晋地记: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亦非司马德宗置」。
- ↑晋惠帝置 温校:「宋志:〈卷三七梁州晋寿郡晋寿县〉『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汉寿曰晋寿。汉寿之名,疑是蜀立,云惠帝立非也。』元和志:〈卷二二兴元府利州〉『蜀先主改葭萌为汉寿县,属梓潼郡,晋改为晋寿』」。按《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梁州前序亦云「武帝太康元年改汉寿为晋寿」。但据宋志,这里以晋寿为惠帝置者乃是据何承天《志》,非魏收创误。
- ↑镇势山 温校:「『镇』当作『兴』。《寰宇记》,〈卷一三八洋州〉兴势山在兴道县西北四十上里。〈下略〉《元和志》,〈卷二二兴元府洋州〉兴势山在兴道县北二十里。〈下略〉《水经注》,〈卷二七沔水篇〉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
- ↑乌氏 诸本「氏」作「氐」。温校:「《郡国志》〈五安定郡〉作『乌枝』。」按《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安定郡「乌氏」,颜注:「氏音支。」本书卷四五韦阆附梁颖传称梁嵩遵封「乌氏县开国伯」。这里「氐」字乃「氏」形近而讹,今改正。
- ↑泾阳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属后复 按所谓「后汉、晋罢属」,不知属何郡,且既云「罢」,则当「并」或「入」他县,无所谓「属」。疑「属」字在「后复」下,本云:「后汉、晋罢,后复属。」同下抚夷及新平郡爰得、三水、高平诸县例。
- ↑祖居前汉属罢后复属武威 殿本考證云:「祖居,即二汉之祖厉县也,前属安定,后属武威。此注『前汉属』下似脱『安定』二字,衍『罢』字,又讹『后汉』『汉』字为『复』字。」按无「安定」二字,似前汉已有陇东郡,祖厉属之,岂非大谬。考證云脱「安定」二字是。但所云「罢,后复,属武威」,「后复」即指后汉复,两汉间或曾罢县,魏收别有所据,不一定衍讹。
- ↑赵平郡 诸本「赵」作「随」。温校:「隋志〈卷二九安定郡鹑觚县〉作『赵平』,又考灵徵志〈卷一一二下景明二年〉『赵平郡上言鹑觚县木连理』。此『随』字误。」杨校引《元和志》〈卷三泾州灵台县〉、《寰宇记》〈卷三四邠州宜禄下〉、《舆地广记》〈卷一五泾州灵台县〉并作「赵平郡」,證此志「随」字为「赵」之讹。按卷四四费于附费穆传以擒梁将曹义宗,「进封赵平郡开国公」。据卷一0孝庄纪,事在永安元年。「随」字讹,今改正。
- ↑鹑觚前汉属北地后汉晋属安定后属 诸本「觚」作「鵤」,「北地」作「山城」,句末无「属」字。杨校:「县,前汉曰鹑孤,属北地,《续汉志》〈郡国志五凉州安定郡〉、《晋志》〈卷一四雍州冯翊郡〉『孤』作『觚』。此误『觚』为『鵤』,又误『北地』为『山城』,『后』下脱『属』字。」按杨说是,今从改补。
- ↑有□孤原亭 按《寰宇记》卷三四邠州宜禄县下云:「鹑觚原一名浅水原。」「孤」上当是「鹑」字。「亭」连上读,也可能上有脱文。
- ↑东槃 温校:「当作『东阴槃』。」无说。按《元和志》卷三邠州宜禄县下云「后魏为东阴槃县」,《寰宇记》卷三四宜禄县下引周地图记云「后魏孝明熙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阴盘县」。则此志「东」下当有「阴」字。
- ↑有瓦亭 诸本「瓦」作「凡」。按水经注卷一七渭水篇上云:陇水「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右径瓦亭南。隗嚣闻略阳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一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北,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杨疏,熊会贞据上引条谓此志「凡」乃「瓦」之讹。《元和志》卷三泾州平高县、卷三九秦州陇城县并有「瓦亭故关」,《寰宇记》卷三三原州平高县下同元和志。温校亦云:「『凡亭』为『瓦亭』之讹。」今改正。
- ↑泾阳 温校:「『泾阳』下脱『城』字。元和志:〈卷三原州〉泾阳故城在平阳县西四十里。」
- ↑河州有伏乾〈阙二字〉 钱氏《考异》卷三0云:「按乞伏国仁尝自称河州牧,当云『乞伏乾归置』。『有』盖『乞』之讹。」
- ↑治枹罕 诸本「枹罕」作「抱至」。温、杨并云「抱至」为「枹罕」之讹。杨校:「元和志:〈卷三九〉今河州即汉金城县之枹罕县也。又云:太和十六年,改枹罕镇为河州。是后魏河州治枹罕城。此『抱至』为『枹罕』之误,又脱『城』字。」按「抱至」显讹,今改正。下亦当有「城」字,但他处也多此例,今皆不补。
- ↑县十四 按合计诸郡所领县只十一,「四」字当讹。
- ↑后汉建武十三年囗陇西 百衲本所阙字作「 」,不成字。诸本空格或注「阙」字。温校:「据元和志〈卷三九兰州〉当是『省入』二字。」杨校亦引元和志,云「此乃阙『并』字也」。按所阙止一字,疑杨说是,但与百衲本讹字不类,今从诸本空格。
- ↑蕈州 温校:「隋志〈卷三九枹罕郡下〉作『蕈川』。考水经注:〈卷二河水篇二〉『洮水又北出门峡,历东历川〈戴本「东历」作「未厥」,温乃用赵本,〉蕈川水注之。』盖县以水名也。」杨校同。
- ↑南安阳郡 钱氏《考异》卷三0云:「此『阳』字疑衍。隋志:〈卷二九陇西郡〉陇西县旧曰内陶〈即中陶〉,置南安郡。」按《元和志》卷三九渭州陇西县条云:「本汉豲道县也,属天水郡,后汉末于此置南安郡。」《晋书》卷一四秦州有南安郡,统豲道、新兴、中陶三县。「豲」音「桓」。今此南安阳郡统桓道、中陶二县,则郡必因汉晋旧置,何以忽加「阳」字,当如钱说是衍文。
- ↑宜盛 杨校:「两汉、魏、晋武威郡并有『宣威县』,此作『宜盛』,以形近致误。」
- ↑临杜郡 诸本「杜」下注一作「社」。杨校:「寰宇记:〈卷一五二凉州〉『后魏太和中置临松郡,故城在临松山下。』则『杜』『社』皆『松』字之误。」按《隋书》卷三九张掖郡张掖县云:「又有临松县,后周废,有甘峻山、临松山。」《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凉州后序云:「张天锡又别置临松郡。」则魏当因前凉旧名。「杜」「社」并「松」之讹。
- ↑揟次 诸本下有注云:「本作『撮沙』,又作『揖次』。」《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凉州武威郡下作「揖次」。钱氏考异卷一九云:「当作『揟次』,汉隶『胥』『咠』二字文相乱,故讹为『揖』。」按《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续汉书郡国志》五武威郡下并作「揟次」,此志传本不误。
- ↑台城 温校:「通鉴注引作『治城』。」
- ↑太和十一年分秦州之华山澄城白水置 按华山等三郡当本属治蒲坂之「泰州」,「泰」讹「秦」,见下校记[三九]。
- ↑潼关 诸本「潼」作「湿」。温校引《元和志》卷二华州华阴下「潼关」条,杨校引《左传》文十三年杜注「桃林在华阴县东潼关」条,證此「湿关」为「潼关」之讹。按华阴下举关塞,无不举「潼关」之理,「潼关」也不闻别名「湿关」,必是形近而讹,今改正。
- ↑延兴二年为三县镇 百衲本「镇」作「𣝅」,南本以下诸本「县」下旁注「疑」字。温校:「据元和志〈卷三宁州序〉当作『三县镇』。」按元和志云「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云云即引此志文。当是「镇」字残缺,后人旁注「疑」字,与残存笔画相合,讹作「𣝅」,他本径注「疑」字。今据元和志改「镇」。
- ↑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雁门后属 温校:「此注已见上卷雁门郡广武县下。」又引《通鉴》注以此注为误。按雁门之广武在今山西代县境内,此广武在今陕西延安境内,相距遥远。《隋书》卷二九延安郡丰林县下云:「后魏置曰『广武』,及偏城郡。」《元和志》卷三延州丰林县下云:「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与雁门之广武无涉,此注误。
- ↑泰州神麚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太和中罢天平初复后陷 诸本「泰」作「秦」。钱氏《考异》卷三0云:「〈上略〉延和元年改雍州为秦州,其时赫连定甫平,秦州初入版图,岂有复置秦州之理?予积疑者数载。后读食货志〈卷一一0〉,称:并、肆、汾、建、晋、泰、陕、东雍、南汾九州;灵徵志:〈卷一一0〉天平四年泰州井溢,太和二年泰州献五色狗;薛辩传:〈卷四二〉赠都督冀、定、泰三州诸军事;出帝纪:〈卷一二〉泰州刺史万俟普拨;又《齐书·莫多娄贷文传》:〈卷一九〉仍为汾、陕、东雍、晋、泰五州大都督;《周书·薛端传》:〈卷三五〉高祖谨,泰州刺史;侯植传:〈卷二九〉父欣,泰州刺史。史言泰州者多矣,而地形志无之。乃悟蒲坂之秦州当是『泰州』之讹,字形相涉,读史者不能是正,非一日矣。」温校:「《北史·魏宗室传》,〈卷一五常山王遵传〉赞弟淑,孝文时为河东太守,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轴代舂。』连下所属河东郡书之,更明。」杨校:「隋太仆卿元公墓志:曾祖忠,为相、太二州刺史。『太』『泰』往往通用,亦后魏有泰州之證。」又《墓志集释》有肃宗充华卢令瑗墓志〈图版三七〉,称:「祖渊,夫人李氏,父孝伯,平西将军、泰州刺史。」集释卷二跋此志以为魏书李孝伯传〈卷五三〉作「秦州」,传误而志是。 今按钱氏所引诸条,其中也或有「秦」讹「泰」的,如出帝纪之泰州刺史万俟普拨便是,〈见卷一一校记 [一二]〉但结论是可信的。元、卢二志,当时石刻,足为坚證。元志「泰」作「太」,也见于其他史籍碑刻。本书卷四四薛野䐗传,《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卷二0薛脩义传,《文馆词林》卷六二二北齐文宣帝征长安诏,《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六周故谯郡太守曹囗囗囗碑,均作「太州」,而观其地望,征长安诏和曹囗囗囗碑皆确指蒲坂。「泰」「太」同音通用,若本作「秦」,音形皆殊,何以史籍碑志都有「太州」记载?此州应作「泰州」无疑。 但《水经注》卷四河水篇,郦注于经文「又南过蒲坂西」下云:「魏秦州刺史,太和迁都罢州。」故杨疏为郦注解释,以为志称延和元年改秦州不误,只是略去改泰州事。关于延和元年是否曾名秦州,后又改泰州,涉及考證,今不具论。但李孝伯出为泰州刺史,据本传在兴安二年〈四五三〉,薛野䐗之为太州刺史,在和平中〈四六0-四六五〉,则至迟元浚统治时直到元宏太和十八年〈四九四〉迁都,此州都名泰州。至魏末复置,则「泰」或「太州」屡见于齐、周书及《文馆词林》所载北齐讨长安诏。此志本以所谓「永熙绾籍」即北魏末年的州郡为准,即使延和元年曾为秦州,按之志例,也不应不标「泰州」,而远取百年前久废之故名。则此「秦州」必为「泰州」之讹,非如杨说,志与《水经注》都只是略去改泰州事而已。今改正。
- ↑领郡三 按下只有河东、北乡二郡,二郡领县七,和总数相符,知非脱一郡。「三」当是「二」之讹。
- ↑八年罢 钱氏《考异》卷三0云:「当云『太和十八年罢』,盖迁洛之后,以畿内罢州也。」
- ↑太和十一年改 钱氏考异卷三0云:「当作『太和十八年』,字误。」按志中洛州条注云:「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太和十一年洛阳尚名洛州,不得此州又改洛州,钱说是。
- ↑高东祠 杨校:「《御览》〈卷四三、二0六页〉引《高士传》: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高后使张良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此『东』为『车』之误。」温校同,唯未注明引自御览。
- ↑有清水 按南阳一带较大之水只有「淯水」,《水经注》卷三一淯水篇称淯水「又南径宛城东」。《元和志》卷二一邓州南阳县、新野县并有「淯水」,别无所谓「清水」。唯《寰宇记》卷一四二邓州南阳县下引《隋图经》有「清水」,而所经流独山、史定伯碑、瓜里津等并同淯水篇,明是一水。虽也可能「淯水」一名「清水」,但诸地志所未言,疑「清」为「淯」字形讹。
- ↑羊角 殿本考證云:「『羊角』下疑有脱字。」
- ↑有涅 殿本考證云:「以县在涅水之阳,故名。『有涅』之下,当有『水』字。」杨校引水经湍水篇:〈卷三一〉涅水「东南径涅阳县故城西。应劭曰:在涅水之阳矣」。亦云:「当作『有涅水』。」
- ↑北清郡 钱氏《考异》卷三0云:「『清』当作『淯』。肃宗纪〈卷九孝昌元年十一月诏〉『北淯悬危,南阳告急』。杨大眼传:〈卷七三〉出为荆州刺史,北淯郡尝有虎患,大眼搏而获之。」按「北淯」以淯水得名,钱说是。
- ↑国 钱氏《考异》卷三0云:「『国』当作『圉』,字之讹也。《宋志》〈卷三七〉雍州之弘农郡寄治五垄,领邯郸、圉、卢氏三县。」按《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雍州弘农郡同。「国」当是「圉」之讹。
- ↑西淮郡 温校:「《隋志》〈卷三0舂陵郡湖阳县下〉作『西淮安郡』。」
- ↑清阴 诸本下有注「一本作『清丘』」。
- ↑南郢州 杨校云:「前已有南郢州,治赤石关。此州在郢州之西,当作『西郢州』。《隋志》〈卷三0淮安郡比阳〉『比阳故城置西郢州,西魏改曰鸿州』,即此也。」
- ↑永安郡 钱氏《考异》卷三0云:「南郢州所领十二郡,今刊本残缺,失其二。又有两永安郡,所领县各不同,而不加东、南、西、北以别之。六朝郡县侨置,虽多重复,然一州领郡若干,未有同名者。独南广州有两襄城与此两永安,皆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