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255-002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晋书卷一
唐 太 宗 文 皇  帝 御 撰
 帝纪第一
宣帝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
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
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
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邛
卷一 第 1b 页 WYG0255-0025b.png
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
为郡子孙遂家焉自邛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
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
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朗
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
下心南郡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
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
卷一 第 2a 页 WYG0255-0026a.png
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
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
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
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
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
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
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
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
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
卷一 第 2b 页 WYG0255-0026b.png
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
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
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
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
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
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
卷一 第 3a 页 WYG0255-0027a.png
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
馀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
纳之于是务农积榖国用丰赡帝又言荆州刺史胡脩
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
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脩方果降羽
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
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
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
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
卷一 第 3b 页 WYG0255-0027b.png
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
西袭羽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魏武以荆州遗黎及
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
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
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纪纲丧事内外肃然乃
奉梓宫还邺
卷一 第 4a 页 WYG0255-0027c.png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
过朝议以樊襄阳无榖不可以禦寇时曹仁镇襄阳请
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
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禦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
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
以帝为尚书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督军官罢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
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
卷一 第 4b 页 WYG0255-0027d.png
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
忧耳
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
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
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
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
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
卷一 第 5a 页 WYG0255-0028a.png
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
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及孙权
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
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馀迁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
事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
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
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
虑其为患达与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
卷一 第 5b 页 WYG0255-0028b.png
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
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
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
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
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
贼交搆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
卷一 第 6a 页 WYG0255-0028c.png
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
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以
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
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
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
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
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
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
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首传京师俘获万馀
卷一 第 6b 页 WYG0255-0028d.png
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
久在魏兴专威疆场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
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来贺皆听之帝使
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馀众
七千馀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馀人
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
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
卷一 第 7a 页 WYG0255-0029a.png
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
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
喉而桩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
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
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帝屯于宛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
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胊䏰拔其新丰
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
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
卷一 第 7b 页 WYG0255-0029b.png
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合
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淩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
合劝帝分军住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
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
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
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
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
卷一 第 8a 页 WYG0255-0029c.png
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
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
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
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
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时军师杜
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榖宜及
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
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
少为恨归必积榖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
卷一 第 8b 页 WYG0255-0029d.png
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
二年亮又帅众十馀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
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
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
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
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
卷一 第 9a 页 WYG0255-0030a.png
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
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
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
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
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馀级获生口千馀降者
六百馀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
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
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
卷一 第 9b 页 WYG0255-0030b.png
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
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
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
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
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
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馀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
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
卷一 第 10a 页 WYG0255-0030c.png
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
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榖甚众帝审其必死
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帝曰军家所重军
书密计兵马粮榖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
生乎宜急追之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
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
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
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问
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
卷一 第 10b 页 WYG0255-0030d.png
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
能久乎竟如其言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
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三年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
击走之斩千馀级武都氐王苻双强端帅其属六千馀
人来降关东饥帝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于京师
四年获白鹿献之天子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
卷一 第 11a 页 WYG0255-0031a.png
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岂非忠诚协符千载
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及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
徵帝诣京师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
烦耳君度其作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
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
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
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
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
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是时大脩宫室加之以军
卷一 第 11b 页 WYG0255-0031b.png
旅百姓饥弊帝将即戎乃諌曰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
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
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
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榖帛牛酒敕郡守
典农已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
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
卷一 第 12a 页 WYG0255-0031c.png
方将埽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
待罪舞阳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文懿果遣
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帝
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
其北与贼营相逼沉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
襄平诸将言曰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帝曰贼
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
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
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
卷一 第 12b 页 WYG0255-0031d.png
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
后果邀之帝谓诸将曰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
失也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
之初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救于孙权权亦出兵遥为
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
前深为弟忧之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
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
卷一 第 13a 页 WYG0255-0032a.png
中乃定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司马陈
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
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帝曰孟达
众少而食支一年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
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
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
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
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
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
卷一 第 13b 页 WYG0255-0032b.png
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
计也朝廷闻师遇雨咸请召还天子曰司马公临危制
变计日禽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橹钩
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鬣自襄
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文懿大惧乃
使其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面缚
不许执建等皆斩之檄告文懿曰昔楚郑列国而郑伯
卷一 第 14a 页 WYG0255-0032c.png
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
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
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文懿复
遣侍中卫演乞尅日送任帝谓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
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馀二事惟有降与死
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文懿攻南围
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
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馀人皆杀
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
卷一 第 14b 页 WYG0255-0032d.png
千馀人收户四万口三十馀万初文懿篡其叔父恭位
而囚之及将反将军纶直贾范等苦諌文懿皆杀之帝
乃释恭之囚封直等之墓显其遗嗣令曰古之伐国诛
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
旧乡恣听之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弗之与或曰幸多
故襦可以赐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乃奏军
人年六十已上者罢遣千馀人将吏从军死亡者致丧
卷一 第 15a 页 WYG0255-0033a.png
还家遂班师天子遣使者劳军于蓟增封食昆阳并前
二县初帝至襄平梦天子枕其膝曰视吾面俛视有异
于常心恶之先是诏帝便道镇关中及次白屋有诏召
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
閤入视吾面帝大遽乃乘追锋车昼夜兼行自白屋四
百馀里一宿而至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帝流涕问
疾天子执帝手目齐王曰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
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
诏辅少主及齐王即帝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
卷一 第 15b 页 WYG0255-0033b.png
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
舆入殿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已乃言于天子徙帝为
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
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嫁娶
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
侯四人为骑都尉固让子弟官不受
魏正始元年春正月东倭重译纳贡焉耆危须诸国弱
卷一 第 16a 页 WYG0255-0033c.png
水以南鲜卑名王皆遣使来献天子归美宰辅又增帝
封邑初魏明帝好脩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
东还役者犹万馀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
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二年夏五月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
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
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帝
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
之大忧也六月乃督诸军南征车驾送出津阳门帝以
卷一 第 16b 页 WYG0255-0033d.png
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休战
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吴军夜遁走追
至三州口斩获万馀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天子遣侍
中常侍劳军于宛秋七月增封食郾临颍并前四县邑
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
以太常常林乡邑旧齿见之每拜恒戒子弟曰盛满者
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
卷一 第 17a 页 WYG0255-0034a.png
之庶可以免乎
三年春天子追封谥皇考京兆尹为舞阳成侯三月奏
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先是
吴遣将诸葛恪屯皖边鄙苦之帝欲自击恪议者多以
贼据坚城积榖欲引致官兵今悬军远攻其救必至进
退不易未见其便帝曰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
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
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

卷一 第 17b 页 WYG0255-0034b.png
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
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于积
榖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
南北万馀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
屯兵连属焉
五年春正月帝至自淮南天子使持节劳军尚书邓飏
李胜等欲令曹爽建立功名劝使伐蜀帝止之不可爽
卷一 第 18a 页 WYG0255-0034c.png
果无功而还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
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冬十二月天子诏帝朝会
乘舆升殿
七年春正月吴寇柤中夷夏万馀家避寇北渡沔帝以
沔南近贼若百姓奔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曹爽曰今
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帝曰不然凡物致
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
形势御众之要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
卷一 第 18b 页 WYG0255-0034d.png
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
爽不从卒令还南贼果袭破柤中所失万计
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
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
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
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九年春三月黄门张当私出掖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
卷一 第 19a 页 WYG0255-0035a.png
与曹爽为伎人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
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
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
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
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帝
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
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
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
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
卷一 第 19b 页 WYG0255-0035b.png
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馀气形
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
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
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
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
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
卷一 第 20a 页 WYG0255-0035c.png
止皆引其肘不得发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
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
必不能用也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
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
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上奏
曰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
事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僣拟外
专威权群臣要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
槃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侯
卷一 第 20b 页 WYG0255-0035d.png
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
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
前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
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
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
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
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请洛水
卷一 第 21a 页 WYG0255-0036a.png
浮桥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树为鹿
角发屯兵数千人以守桓范果劝爽奉天子幸许昌移
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诣
帝观望风旨帝数其过失事止免官泰还以报爽劝之
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
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諌说万端终不能从乃
曰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
家翁范拊膺曰坐卿灭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
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
卷一 第 21b 页 WYG0255-0036b.png
与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蒋济曰曹真
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初爽司马鲁芝主簿杨综斩
关奔爽及爽之将归罪也芝综泣諌曰公居伊周之任
挟天子杖天威孰敢不从舍此而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有司奏收芝综科罪帝赦之曰以劝事君者二月天子
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
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
卷一 第 22a 页 WYG0255-0036c.png
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置左右长史增掾
属舍人满十人岁举掾属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骑
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乐亭侯伦安乐亭侯帝以
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咨访焉兖州
刺史令狐愚太尉王淩贰于帝谋立楚王彪
三年春正月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请发兵以讨之帝
潜知其计不听夏四月帝自帅中军汎舟沿流九日而
到甘城淩计无所出乃迎于武丘面缚水次曰淩若有
卷一 第 22b 页 WYG0255-0036d.png
罪公当折简召淩何苦自来邪帝曰以君非折简之客
故耳即以淩归于京师道经贾逵庙淩呼曰贾梁道王
淩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至项仰鸩而死收其
馀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
监察不得交关天子遣侍中韦诞持节劳军于五池帝
至自甘城天子又使兼大鸿胪太仆庾嶷持节策命帝
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
卷一 第 23a 页 WYG0255-0037a.png
邑五万户侯者十九人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六月帝寝
疾梦贾逵王淩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
年七十三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霍光故事追赠
相国郡公弟孚表陈先志辞郡公及辒辌车九月庚申
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先是预作终制于首
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
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
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帝内
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
卷一 第 23b 页 WYG0255-0037b.png
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
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
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
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
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
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
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
卷一 第 24a 页 WYG0255-0037c.png
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及文帝末高贵乡公
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
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
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
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
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已求贤
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
卷一 第 24b 页 WYG0255-0037d.png
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
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
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
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杖节当门雄啚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
勇懦非敌夷阻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
反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
卷一 第 25a 页 WYG0255-0038a.png
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
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
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
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
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
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
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
卷一 第 25b 页 WYG0255-0038b.png
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
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已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
已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
基逼有馀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
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
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书卷一
卷一 第 26a 页 WYG0255-0038c.png
 晋书卷一考證
宣帝纪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臣)
 (人龙)按左传重为句芒黎为祝融一出于少昊一出
 出于颛顼是重黎为二人而史记楚世家及太史公
 自序竟以重黎为一人此书及宋书卫瓘云大晋之
 德始自重黎皆昔人相沿之谬也
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臣良裘)按三国志诸葛亮
 复出祁山贾诩魏平数请战又亮使魏延等赴拒大
 破之此云贾嗣不作贾诩又下文亮望尘而遁及追
卷一 第 26b 页 WYG0255-0038d.png
 击破之等语俱与志异
 晋书卷一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