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五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a 页 WYG0615-026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五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封建考六
  秦楚之际诸侯王
  秦制侯以下二十等爵罢封建
秦制爵二十等以赏功二十彻侯(彻侯金印紫绶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得臣其所食吏民后避汉武/帝讳乃改曰通侯或曰列侯)十九关内侯(虽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b 页 WYG0615-0263d.png
(邑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刘昭曰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如淳释)
(曰列侯出关就国但爵其身有家累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又有伦侯建成侯赵亥武信侯冯无择是也)
(但有封名/而无食邑)十八大庶长(刘昭曰自左庶长以上至大庶/长者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
(以为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也)十七驷车庶长(言乘驷马之/车而为众庶)
(之/长)十六大上造(言皆主上/造之士)十五少上造十四右更(言主/预更)
(率部其/役事)十三中更十二左更十一右庶长(言为众/列之长)十左
庶长九五大夫(大夫之尊者也刘昭曰自/公士至五大夫皆军吏也)八公乘(言得/乘公)
(家之车也刘昭曰自吏民爵不得过公乘则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尊者)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a 页 WYG0615-0264a.png
公大夫(与下/同)六官大夫(加官者示稍尊也/亦谓之国大夫)五大夫(列位/从大)
(夫/)四不更(言不预更/卒之事)三簪袅(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主饰此马)二上造
(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一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刘昭曰步卒/之有爵为士者也战国之际秦项)
(之间权设班宠有加赐邑君者盖假其位号或空受其/爵耳则田婴为靖郭君白起为武安君魏冉弟为华阳)
(君秦昭王弟为泾阳君及高陵君蔡泽为刚成君其后/项梁为武信君陈馀为成安君李左车为广武君之类)
(是也至汉尚多盖封/爵之外别加美号也)
 秦爵二十等起于孝公之时商鞅立此法以赏战功
  按古之所谓爵者皆与之以土地如公侯伯子男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b 页 WYG0615-0264b.png
  以至附庸及孤卿大夫亦俱有世食禄邑若秦法
  则惟彻侯有地关内侯则虚名而已庶长以下不
  论也始皇遣王剪击楚剪请美田宅甚众曰为大
  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然则秦虽有彻侯之爵而
  受封者盖少考之于史惟商鞅封商于魏冉封穰
  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
  及始皇既称皇帝东游海上至琅琊群臣议颂功
  德惟列侯武成侯王离通武侯王贲伦侯(索隐曰/爵卑于)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a 页 WYG0615-0264c.png
  (列侯无封邑者伦/类也亦列侯之类)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
  侯武信侯冯无择如是者不数人而已然鞅冉不
  韦毐皆身坐诛废睢虽幸善终而亦未闻传世王
  离以下俱无闻焉盖秦之法未尝以土地予人不
  待李斯建议而后始罢封建也
始皇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
议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b 页 WYG0615-0264d.png
弟同姓甚众然后属族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
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
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
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秦既并天下丞相绾请分王诸子廷尉斯请罢封
  建置郡县始皇从之自是诸儒之论封建郡县者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a 页 WYG0615-0265a.png
  历千百年而未有定说其论之最精者如陆士衡
  曹元首则主绾者也李百药柳宗元则主斯者也
  二说互相排诋而其所发明者不过公与私而已
  曹与陆之说曰唐虞三代公天下以封建诸侯故
  享祚长秦私天下以为郡县故传代促柳则反之
  曰秦公天下者也眉山苏氏又从而助之曰封建
  者争之端乱之始篡杀之祸莫不由之李斯之论
  当为万世法而世之醇儒力诋之以为二氏以反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b 页 WYG0615-0265b.png
  理之评诡道之辨而妄议圣人然则后之立论者
  宜何从以封建为非邪是帝王之法所以祸天下
  后世也以封建为是邪则柳苏二子之论其剖析
  利害指陈得失莫不切当不可废也愚尝因诸家
  公私之论而折衷之曰封建郡县皆所以分土治
  人未容遽曰此公而彼私也然必有公天下之心
  然后能行封建否则莫如郡县无公天下之心而
  欲行封建是授之以作乱之具也呜呼封建之难
卷二百六十五 第 5a 页 WYG0615-0265c.png
  行久矣盖其弊不特见于周秦之际而已见于三
  代之初何也昔者唐虞之世建国至众也天子巡
  狩而诸侯述职然后敷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
  庸书之所载如此而已不闻其争土地以相侵伐
  干王略以勤六师也舜之时蛮夷尝猾夏矣而命
  皋陶以修五刑五流之法有苗尝弗率矣虽命禹
  以徂征卒之以舞干羽而格则是亦不战而屈之
  也夫蛮夷有苗皆要荒之外王政所不加者也而
卷二百六十五 第 5b 页 WYG0615-0265d.png
  士师足以治之不战足以服之则当时四岳十二
  牧所统之国其谨侯度以奉其上而不勤征讨也
  审矣又安得如柳氏所谓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
  后有兵如苏氏所谓争之端而乱之始乎所以然
  者何也则尧舜公天下之心有以服之也盖尧在
  位七十载询于众庶以帝位授之舜舜在位三十
  有三载询于众庶以帝位授之禹而当时之众建
  诸侯也有德者爵之功加于民者爵之尧舜无容
卷二百六十五 第 6a 页 WYG0615-0266a.png
  心也居天下之上而与天下之贤且能者分治之
  逮其倦勤则必求天下之有圣德者而禅之夫惟
  天子不以天下自私而后诸侯不敢以其国自私
  是以虽有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甲兵之强其势足
  以为乱而莫不帖服于其下如臂指之相使以为
  当然是则唐虞以公天下之心行封建而当时封
  建所以无敝也盖家天下自夏始大封同姓而命
  之曰藩屏王室自周始二者皆圣人随时制变以
卷二百六十五 第 6b 页 WYG0615-0266b.png
  纲维斯世未容以私议之也然上视尧舜则少褊
  矣故封建之敝始于夏而成于周是以禹一传而
  启有有扈氏之征再传而仲康有羲和之征夫以
  天子而征诸侯诸侯弗率而上干天子之征禹之
  前无有也而始于有扈夫有扈之罪曰威侮五行
  怠弃三政而已羲和之罪曰沈湎于酒畔官离次
  而已二罪者以法议之则诛止其身而二人生于
  汉世则一廷尉足以定其罪矣而启与仲康必命
卷二百六十五 第 7a 页 WYG0615-0266c.png
  六师以征之者则必恃其土地甲兵不即引咎而
  悍然以抗其上矣书纪其事曰大战曰徂征而观
  其誓师之辞有不用命之戮焉有爱克厥威之戒
  焉歼渠魁释胁从之令焉则兵师之间所伤众矣
  夫治一人之罪而至于兴师使无辜之人受用兵
  之祸则封建之敝也故曰已见于三代之初此之
  谓也夫有扈羲和之罪虽王政所必讨而比之猾
  夏则有间矣舜之时士师明刑足以正蛮夷猾夏
卷二百六十五 第 7b 页 WYG0615-0266d.png
  之罪而启少康之时非天子总六师不足以治诸
  侯怠慢沈湎之过则可以见当时诸侯擅其富强
  非文告刑禁之所能诘也自是而后天子私其天
  位而世守之诸侯亦私其国之土地甲兵而擅用
  之幸而遇贤圣之君德足以怀而威足以制则犹
  可摄服而其中衰之际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之
  至于周列五等邦群后虽曰亲贤并建而终不以
  异姓先诸姬文昭武穆之封遍于天下封建之法
卷二百六十五 第 8a 页 WYG0615-0267a.png
  益详经制益密而示人益褊矣是以夏商有国数
  百年苟未至于桀纣之暴犹足以制宇内而朝诸
  侯而周数传而后即有末大不掉之忧故景王之
  责晋曰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藩屏王室亦其废
  队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而李斯之说亦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
  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也然则其效可睹矣盖时
  不唐虞君不尧舜终不可复行封建谓郡县之法
卷二百六十五 第 8b 页 WYG0615-0267b.png
  出于秦而必欲易之者则书生不识变之论也夫
  置千人于聚货之区授之以挺与刃而欲其不为
  夺攘矫虔则为之主者必有伯夷之廉伊尹之义
  使之靡然潜消其不肖之心而后可苟非其人则
  不若藏挺与刃严其捡制而使之不得以逞此后
  世封建之所以不可行而郡县所以为良法也而
  王绾淳于生之徒乃欲以三代不能无敝之法使
  始皇行之是教盗蹠假其徒以利器而与之共处
卷二百六十五 第 9a 页 WYG0615-0267c.png
  也则亦不终日而刃劘四起矣或曰禹之传子周
  之封同姓皆圣人之经制也而子顾妄议其私天
  下而以为劣于唐虞何哉曰世之不古久矣圣人
  不能违时不容复以上古之法治之也而世固不
  能知圣人之心也记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
  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殷人作誓而
  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然则殷周岂果劣于
  虞夏乎而或畔或疑起于誓会者以时人之不皆
卷二百六十五 第 9b 页 WYG0615-0267d.png
  圣人也礼运载夫子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而继之以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以为大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而继之以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以为小康然则官天下
  与家天下者其规模之广隘治效之优劣虽圣人
  不能比而同之矣万章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而孟子累数百言辨之以为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0a 页 WYG0615-0268a.png
  皆天也然则知禹之传子非私者千载而下一孟
  子而已岂可复望之当时诸侯乎世本称有扈氏
  以尧舜传贤而禹传启故启立而不服遂征之然
  则非愚之臆说也(或曰子谓唐虞以前诸侯无战/争侵夺之事然则涿鹿阪泉非)
  (欤既取其事列于封建之前则与此论自为牴牾/矣曰黄帝纪乃太史公取传记百家之言孔子定)
  (书断自唐虞三皇之事若亡若存传记所载姑采/之以广异闻耳至于立论当以六经所取为断)
  秦楚之际起兵自立者凡六国
楚 陈胜阳城人为闾左戍屯长屯大泽乡二世元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0b 页 WYG0615-0268b.png
七月起兵于蕲据陈自立为王号张楚至二年十二月
兵败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自起兵至亡凡六月秦以
十月为岁首二年十二月乃建亥之三月也 襄彊陈
涉既起兵令苻离人葛婴徇地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
不可胜数婴至东城立彊为楚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
彊 景驹陈王初立时陈人秦嘉等皆特起将兵围东
(今海/州)自为大司马二世二年正月嘉闻陈王兵破出
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兖州/县)三月项梁击秦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1a 页 WYG0615-0268c.png
嘉嘉军败死景驹走死梁地 义帝秦二世二年三月
范增说项梁立楚后梁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六月
立以为楚怀王都盱眙汉王九年正月项羽尊怀王为
义帝徙于江南都郴二年项羽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
击义帝杀之江中自立至弑凡二年零四月
赵 武臣陈人为陈王将军将兵徇赵下赵七十馀城
二世八月自立为赵王二年十一月其将李良袭邯郸
杀赵王自立至亡凡五月 赵王歇李良既杀武臣张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1b 页 WYG0615-0268d.png
耳陈馀收赵散兵击良败之二世二年春正月耳馀立
歇为赵王汉元年项羽徙歇为代王以张耳为常山王
分赵为二陈馀击耳耳败走归汉迎赵王于代复为赵
王汉三年韩信张耳击赵禽王歇自立至亡凡三年零
九月
燕 韩广赵人为赵王武臣将兵徇燕二世元年九月
至蓟自立为燕王汉王元年正月项羽分燕为二徙广
为辽东王都无终以臧荼为燕王广不肯徙臧荼杀广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2a 页 WYG0615-0269a.png
并其地自立至亡凡三年零十一月
齐 田儋故齐王族二世元年九月陈王令将周市徇
地至狄儋因杀狄令自立为齐王发兵击周市市还二
年六月章邯击魏儋救魏邯大破齐魏军杀儋田荣收
儋馀兵走东阿齐人立故齐王建弟假为王荣逐假立
儋子市为王汉王元年正月项羽分齐为三徙市为胶
东王都即墨六月田荣杀市而自立并取三齐之地二
年项王北击齐齐王荣战败死项王复立田假为齐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2b 页 WYG0615-0269b.png
荣弟横立荣子广为王攻田假假走死横复定三齐之
地四年韩信袭破齐虏王广自儋至广凡四传共六年
魏 宁陵君咎本魏公子在陈二世元年九月陈王将
周市徇地至魏魏地已定乃迎咎于陈立为魏王二年
六月章邯击破魏咎自杀其弟豹亡走楚楚怀王与豹
兵复徇魏地九月豹自立为王都平阳汉王元年正月
项羽自取梁地徙豹为西魏王王河东二年八月韩信
击魏虏豹凡二传四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3a 页 WYG0615-0269c.png
韩 横阳君成本韩诸公子二世二年六月项梁已立
楚怀王张良说梁立韩后谓成最贤乃立为韩王西略
韩地得数城汉王元年十月从项羽略地入关二年羽
分韩为河南令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羽以韩王成无
功故不遣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穰侯已又杀之自
立至亡凡三年
  项王所立诸侯王凡十四国
楚 汉元年正月项羽分天下王诸将自立为西楚霸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3b 页 WYG0615-0269d.png
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五年十二月汉灭之自立至
灭凡四年
雍 秦将章邯降项羽羽立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
邱汉二年二月汉王取雍地杀邯自立至亡凡一年零
五月
塞 秦长史司马欣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故
羽立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汉元年八月汉
王袭雍遣诸将略地塞王欣降自立至亡凡七月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4a 页 WYG0615-0270a.png
翟 秦都尉董翳本劝章邯降楚故羽立翳为翟王王
上郡都高奴汉元年八月汉王遣兵至咸阳翟王翳降
自立至亡凡七月
河南 瑕邱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
上故羽分韩地立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汉二年十月
河南王申阳降汉为河南郡自立至亡凡九月
殷 赵将司马卬定河南数有功故羽立卬为殷王王
河内都朝歌二年春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取魏将兵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4b 页 WYG0615-0270b.png
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自立至亡凡十四月
常山 羽以赵相张耳素贤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
王赵地治襄国汉二年十月陈馀以赵兵与齐共袭常
山王张耳败走归汉自立至败凡九月(后汉以耳/为赵王)
九江 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羽立布为九江
王都六汉三年十一月使谒者随何说布叛楚间行归
汉楚收九江兵杀布妻子自立至归汉凡一年零十月
衡山 番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羽立芮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5a 页 WYG0615-0270c.png
为衡山王都邾项籍死高祖以芮将梅鋗有功从入武
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文王 成王
臣 哀王回 共王右 靖王差孝文后七年薨无子
国除凡五传共五十年
临江 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故羽立敖为
临江王都江陵汉三年八月薨子尉嗣五年汉既定天
下尉不降遣卢绾刘贾击虏尉凡再传共五年
燕 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羽立荼为燕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5b 页 WYG0615-0270d.png
都蓟五年汉既诛项籍荼反使卢绾刘贾击荼取燕自
立至亡凡五年
齐 齐将田都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羽立都为齐王
都临菑五月田荣发兵距击田都都亡走楚荣取齐地
为王自立至亡凡五月
济北 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羽
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六月田荣遣彭越击杀安并
其地自立至亡凡六月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6a 页 WYG0615-0271a.png
韩 项羽既杀韩王成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时汉元
年八月也二年十月汉以韩襄王孙信为韩太尉将兵
略韩地击韩王昌于阳城昌降自立至亡凡三月
  西汉异姓诸侯王
  高帝所立异姓诸侯王凡八国
韩 二年汉既取韩王昌地十一月立韩襄王孙信为
韩王常将韩兵从汉王五年与信剖符王颍川六年更
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信请治马邑从之秋匈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6b 页 WYG0615-0271b.png
奴入寇信以马邑降匈奴七年上自击破之信亡走匈
奴自立至亡凡五年
赵 常山王张耳为陈馀所击败走归汉四年十一月
立耳为赵王五年薨谥景王子敖嗣九年坐贯高反降
为宣平侯凡再传六年
淮南 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楚收其兵取其地四年
七月立布为淮南王都六十一年夏谋反兵败灭自立
至亡凡八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7a 页 WYG0615-0271c.png
齐 韩信既取齐请为假王四年春二月立信为齐王
五年平项籍徙信为楚王都下邳六年人言信谋反执
之降为淮阴侯复坐诛自立至执凡二年
梁 彭越为梁相国定梁地汉五年以睢阳以北至榖
城封越为梁王都定陶十一年人告越反废为庶人后
诛之自立至亡凡六年
燕 卢绾从击项籍籍亡击燕王臧荼破之五年九月
立绾为燕王十二年绾反亡入匈奴自立至亡凡七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7b 页 WYG0615-0271d.png
闽越 汉五年以闽越王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
封为闽越王王闽中地传郢 丑 馀善武帝元封元
年馀善反汉遣兵诛之取其地自受汉封至亡凡四传
九十二年
南粤 汉十一年遣陆贾立南海尉赵佗为南粤王与
剖符通使使和辑百粤传胡 婴齐 兴 建德武帝
元鼎六年粤相吕嘉以粤反汉遣兵击灭之自受汉封
至亡凡五传八十五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8a 页 WYG0615-0272a.png
  吕后立异姓吕氏王及所名孝惠子王凡八国
吕 周吕侯吕泽以客从高祖定三秦子台嗣为侯高
后元年以兄子吕台为吕王割齐济南郡为吕王奉邑
二年薨子嘉嗣六年坐骄恣废自立至废再传凡六年
梁 高后称制六年以吕台弟洨侯产为吕王七年徙
为梁王八年吕后崩作乱周勃等诛之自立至诛凡三

赵 高后称制七年以建成侯吕释之子禄为赵王八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8b 页 WYG0615-0272b.png
年吕后崩作乱周勃等诛之自立至诛凡二年
燕 高后称制八年冬十月立吕肃王子东平侯通为
燕王其年九月吕后崩诸吕谋乱坐诛
淮阳 高后称制元年立所名孝惠子强为淮阳王(如/淳)
(曰外戚恩泽侯表言/强等皆吕氏之子也)五年强薨谥曰怀以壶关侯武为
淮阳王八年高后崩大臣诛诸吕立文帝武坐非孝惠
子诛自立至诛凡再传八年
恒山 高后称制元年立所名孝惠子不疑为恒山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9a 页 WYG0615-0272c.png
二年不疑薨谥曰哀更立襄城侯山为恒山王更名义
四年以恒山王为帝更名宏以轵侯朝为恒山王(武宏/朝亦)
(所立名孝惠/子先封侯)八年高后崩文帝立坐非孝惠子诛自立
至诛凡三传八年
济川 高后称制七年七月立所名孝惠子平昌侯太
为济川王八年九月文帝即位坐非孝惠子诛
  按吕后𠞰除高皇侧室之子三赵王皆不得其死
  齐代仅免而独以其外孙张后之故取他人子名
卷二百六十五 第 19b 页 WYG0615-0272d.png
  为孝惠子嗣帝位者二人封王者五人何其多也
  然少帝稍长则衔杀母之冤坐废以死强不疑亦
  皆夭折宏朝武太皆见诛于事久论定之后所谓
  非所据而据焉不有天刑必有人祸竟何益哉
鲁 高后称制元年封鲁元公主子张偃为鲁王八年
诛诸吕坐废为侯自立至废凡八年
  汉初诸侯王其颠末见于太史公秦楚之际月表
  及班孟坚异姓诸侯王表然有自立者陈涉武臣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0a 页 WYG0615-0273a.png
  之徒是也有为项王所立者三秦常山九江之类
  是也有高帝所立者韩彭之徒是也有吕后所立
  者禄产及所名孝惠子是也楚一也而有陈涉焉
  有襄强景驹焉有怀王焉有项羽焉有韩信焉盖
  八年之间楚凡五易姓也赵一也而有武臣焉有
  赵歇焉有张耳焉有吕禄焉盖二十九年之间赵
  凡四易姓也燕一也而有韩广焉有臧荼焉有卢
  绾焉有吕通焉盖三十年之间燕凡四易姓也韩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0b 页 WYG0615-0273b.png
  一也而有韩成焉有郑昌焉有韩信焉盖四年之
  间韩凡三易姓也马班二表只以各国谱其年世
  而于其受封之异易姓之殊稍欠分别故今叙秦
  楚之际自立者六国项王所立者十四国高帝所
  立者八国吕后所立者八国而于五楚四燕四赵
  三韩叙其受封之本而各稽其兴废之岁月焉又
  有亡而复封者如张耳项羽初封为常山王后失
  国汉再封为赵王英布项羽初封为九江王后失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1a 页 WYG0615-0273c.png
  国汉再封为淮南王盖人同而国异凡再受封故
  亦分而二之至吴芮之自衡山王为长沙王韩信
  之自齐王为楚王则元未尝失国再封不过迁徙
  故不复再著云
  西汉同姓皇子诸侯王
  高祖昆弟子孙为王者凡二十国
楚 元王交高祖同父少弟从帝起兵入武关六年既
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封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1b 页 WYG0615-0273d.png
城三十六县立二十三年薨夷王郢客嗣四年薨子王
戊嗣立二十一年谋反兵败自杀景帝立宗正平陆侯
(元王/宠子)奉元王后是为文王三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
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节王纯嗣十六年薨
子延寿嗣立三十二年有罪自杀国除楚凡八传一百
三十五年
代 高祖兄仲六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封为
代王七年为匈奴所攻弃国自归废为合阳侯子濞黥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2a 页 WYG0615-0274a.png
布反时以沛侯为骑将从破布军乃立濞为吴王王东
阳章郡吴郡三郡五十三城景帝三年谋反兵败死国
除代二年吴四十二年
齐 悼惠王肥高祖微时外妇之子六年以七十城封
肥为齐王立十三年薨子哀王襄嗣立十一年薨子文
王则嗣立十四年薨无子文帝怜悼惠王适嗣乏绝乃
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
为王阳虚侯将闾为齐王立十一年吴楚反坐阴通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2b 页 WYG0615-0274b.png
自杀谥孝王景帝悯其无罪复封其太子寿是为懿王
二十三年薨子厉王次昌立四年为主父偃所搆自杀
无子国除齐凡六传七十六年
城阳 景王章悼惠王子也以朱虚侯入宿卫孝文二
年以诛诸吕功割齐一郡封章为城阳王二年薨子共
王喜立三十三年薨子顷王延立二十六年薨子敬王
义嗣九年薨子惠王武立十一年薨子荒王顺立四十
六年薨子戴王恢嗣八年薨子孝王景嗣二十四年薨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3a 页 WYG0615-0274c.png
子哀王云嗣一年薨无子国绝成帝复封云兄俚为城
阳王王莽时绝城阳凡十传一百八十六年
济北 东牟侯兴居齐悼惠王子高后时入宿卫与大
臣迎立文帝二年割齐一郡封兴居为济北王三年谋
反兵败自杀上悯济北王逆乱自灭十五年分齐为六
国尽封悼惠王诸子复以安都侯志为济北王(亦悼惠/王子)
复徙王菑川地比齐志立三十六年薨谥懿王子靖王
建嗣二十年薨子顷王遗嗣三十五年薨子思王终古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3b 页 WYG0615-0274d.png
嗣二十八年薨子考王尚嗣五年薨子孝王横嗣三十
一年薨子怀王交嗣六年薨子永嗣王莽时绝济北兴
居一年懿王志以下八传一百七十四年
济南 扐侯辟光齐悼惠王子孝文十五年分王济南
孝景三年同吴楚反坐诛国除凡十一年
菑川 武城侯贤齐悼惠王子孝文十五年分王菑川
孝景三年同吴楚反坐诛国除凡十一年
胶东 白石侯雄渠齐悼惠王子孝文十五年分王胶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4a 页 WYG0615-0275a.png
东孝景三年同吴楚反坐诛国除凡十一年
胶西 平昌侯卬齐悼惠王子孝文十五年分王胶西
孝景三年同吴楚反坐诛国除凡十一年
  班固赞曰悼惠之王齐最为大国以海内初定子
  弟少惩秦孤立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镇天下时
  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群卿以下众官如汉朝汉
  独为置丞相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
  阿党之法设(张晏曰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师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条也左官)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4b 页 WYG0615-0275b.png
  (解在诸侯王表附益/言欲增益诸侯王也)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
  者或乘牛车
 文帝六年梁太傅贾谊上疏曰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
 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
 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
 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
 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5a 页 WYG0615-0275c.png
 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扺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
 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
 济北之为耶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
 日中必𤑒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
 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
 乎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而胜之矣又不易其
 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5b 页 WYG0615-0275d.png
 如之何臣窃迹前事大扺强者先反长沙乃二万五
 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
 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
 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己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
 令如长沙王欲臣子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
 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
 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6a 页 WYG0615-0276a.png
 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
 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
 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其
 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
 生者举使君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
 诚以定治而已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
 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颂圣陛下谁
 惮而久不为此天下之势方病大尰一胫之大几如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6b 页 WYG0615-0276b.png
 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伸一二指搐身虑
 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己病
 非徒尰也又苦𨂂盭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
 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
 之子也亲者或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
 偪天子臣故曰非病尰也又苦𨂂盭可痛哭者此病
 是也
  按孝文之时山东之国齐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7a 页 WYG0615-0276c.png
  五十城晁错所谓封三庶孽分天下半是也三国
  之中齐为尤大悼惠王复子多而材吕氏之乱哀
  王襄欲举兵西向则关中为之震恐且有自帝之
  谋其弟朱虚东牟且将为内应幸诸吕已诛文帝
  正位而其谋遂寝然则帝即位之后诸侯之势疏
  而逼地大而可忌者莫如齐吴楚而齐尤甚帝之
  虑岂不及此故虽尽复吕后所夺齐地而即割其
  二郡以王城阳济北逮济北以搆逆诛文王绝世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7b 页 WYG0615-0276d.png
  则尽以齐地分王悼惠之六子即贾谊所谓各受
  其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天子无所利焉者也及孝
  景之时吴楚为逆悼惠王之子孙所谓六王者皆
  预其谋然俱以国小兵弱故齐与济北虽预密谋
  而终不敢发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仅能出兵围齐
  及汉兵出则各已溃散吴楚既无钜援宜其速败
  使齐地不早分以一壮王全据七十二城之甲兵
  与吴楚合从西向汉之忧未艾也孰谓谊言不见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8a 页 WYG0615-0277a.png
  用而文帝为无谋哉
荆 将军刘贾高祖从父弟为将有功六年以故东阳
郡鄣郡吴郡(东阳今下邳鄣丹/阳吴郡会稽也)五十三县立贾为荆王
十一年黥布反击荆贾弗胜为布所杀无后国除荆凡
六年
淮南 厉王长高祖少子十一年淮南王布反上击灭
之乃立长为淮南王文帝六年坐谋反废死十二年上
分淮南故地立厉王三子以阜陵王安为淮南王武帝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8b 页 WYG0615-0277b.png
元狩元年坐谋反自杀国除为九江郡淮南凡再传长
二十二年安四十二年共六十四年
衡山(后为/济北)安阳侯勃淮南厉王子文帝十二年分淮南
地以勃为衡山王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书招勃勃不应
景帝嘉之徙为济北王立十四年薨谥贞王子式王胡
嗣五十四年薨子宽嗣十二年有罪自杀国除为泰山
郡北安县衡山凡三传共八十年
庐江(后为/衡山)阳周侯赐淮南厉王子文帝十二年分淮南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9a 页 WYG0615-0277c.png
地以赐为庐江王后徙为衡山王立三十三年坐谋反
自杀
赵 隐王如意高帝子九年立凡四年为吕太后所杀
亡后
 其王恢高帝子十一年诛彭越立恢为梁王立凡十
 六年高后七年徙王赵其年自杀无后
 幽王友高帝子十一年立为淮阳王赵隐王如意死
 孝惠元年徙王赵立十年幽死孝文即位立幽王子
卷二百六十五 第 29b 页 WYG0615-0277d.png
 遂为赵王立二十六年孝景时与吴楚谋反败自杀
 国除赵凡四王五十六年
河间 文帝二年以赵之河间郡立赵幽王次子辟疆
为河间王立十三年薨谥文王子哀王福嗣一年薨无
子国除河间再传凡十四年
燕 灵王建高帝子十一年燕王卢绾亡入匈奴明年
立建为燕王立十五年薨吕后杀其子无后
琅琊(后为/燕)营陵侯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以击陈豨有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0a 页 WYG0615-0278a.png
功高后七年封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复以
琅琊归齐二年薨谥敬王子康王嘉嗣九年薨子定国
嗣位四十二年有罪自杀国除凡三传五十三年
  文帝子孙为王者凡七国
(后为/梁)孝王武景帝同母弟孝文二年立为代王十二
年徙为淮阳王十三年徙为梁王立三十五年薨景帝
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太子买嗣十年薨
子平王襄嗣立四十年薨子项王无伤嗣十一年薨子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0b 页 WYG0615-0278b.png
敬王定国嗣四十年薨子夷王遂嗣六年薨子荒王嘉
嗣十五年薨子立嗣二十七年元始中坐与平帝外家
卫氏交通王莽奏废为庶人自杀国除梁凡八传一百
八十四年
太原(后为/代)孝王参文帝诸姬子二年封太原王四年徙
为代王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故十七年薨子共王登立
二十九年薨子刚王义立元鼎中徙王于清河四十年
薨子顷王汤立二十四年薨子牟立三年坐淫乱废为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1a 页 WYG0615-0278c.png
庶人国除凡五传一百一十三年元始二年封孝王
元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立七年王莽时绝
梁 怀王揖文帝少子二年封梁王立十年入朝堕马
死无子国除
 文帝十一年贾谊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
 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
 汉法不得行矣陛下所以为藩捍及皇太子之所恃
 者唯淮阳代二国耳代北边匈奴与强敌为邻能自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1b 页 WYG0615-0278d.png
 完则足矣而淮阳之比大诸侯仅如黑子之著面适
 足以饵大国而不足以有禁禦方今制在陛下制国
 而令子适足以为饵岂可谓工哉臣之愚计愿举淮
 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
 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
 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阳包陈以南揵之江则大诸
 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
 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2a 页 WYG0615-0279a.png
 利也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
 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
 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祸难以言智
 苟身无事畜乱速祸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
 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帝于是从谊计徙淮阳
 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得大县四十馀城
  先公曰谊之意甚勤而谋甚忠矣虽然此不过以
  亲疏为强弱耳疏者难防亲者可倚固也然今日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2b 页 WYG0615-0279b.png
  之疏本前日之亲今日之亲又他日之疏也不以
  德义相维而专以亲戚相制岂得为万世之良策
  乎亲以宠偪则又如之何高皇帝立诸子一传文
  帝而高帝诸子已足为文帝忧帝又专以大城名
  都畀其子孙将不复为后人忧乎
济川 垣邑侯明梁孝王次子孝王薨景帝分梁立明
为济川王立七年有罪废为庶人国除
济东 彭离梁孝王子孝王薨分梁地王之立二十九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3a 页 WYG0615-0279c.png
年有罪废为庶人国除
山阳 哀王定亦梁孝王子孝王薨分梁地王之立九
年薨无子国除
济阴 哀王不识亦梁孝王子孝王薨分梁地王之立
二年薨无子国除
  景帝子孙为王者凡十七国
河间 献王德景帝子二年封立二十六年薨子共王
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3b 页 WYG0615-0279d.png
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十七年坐淫
乱残贼废国除成帝建始元年立元弟良为河间王二
十七年薨谥惠王子尚嗣王莽时绝凡八传百六十年
临江 哀王阏景帝子二年封立三年薨无子国除
 闵王荣景帝子前四年立为皇太子四岁废为临江
 王坐侵庙壖地自杀无子国除
鲁 恭王馀景帝子前二年封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
徙王鲁立二十八年薨子安王光嗣四十年薨子孝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4a 页 WYG0615-0280a.png
庆忌嗣三十七年薨子顷王劲嗣二十八年薨子文王
晙嗣十八年薨无子国除哀帝建平三年立顷王子晙
弟闵为鲁王王莽时绝凡六传一百六十四年
江都 易王非景帝子以前二年立为汝南国吴楚反
讨平之徙王江都治故吴国二十七年薨子建嗣六年
坐淫乱残酷不道自杀国除为广陵郡
胶西 于王端景帝子以前三年封立四十七年薨无
子国除为胶西郡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4b 页 WYG0615-0280b.png
赵 敬肃王彭祖景帝子以前二年封广川王赵王遂
反破后徙王赵立六十三年薨子顷王昌嗣十九年薨
子怀王尊嗣五年薨无子国绝二岁宣帝立尊弟高为
哀王数月薨子共王充嗣五十六年薨子隐嗣十九年
王莽时绝凡六传一百六十二年
平干(今广/平)武帝以亲亲故立赵敬肃王小子偃为平干
王十一年薨是为顷王子缪王元嗣二十五年薨有司
奏其罪国除凡再传三十六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5a 页 WYG0615-0280c.png
中山 靖王胜景帝子以前三年封立四十三年薨子
哀王昌嗣一年薨子康王昆侈嗣二十一年薨子顷王
辅嗣四年薨子宪王福嗣十七年薨子怀王循嗣十五
年薨无子绝四十五岁成帝鸿嘉二年复立宪王弟孙
利乡侯子云客为广德夷王二年薨无子绝十四岁哀
帝复立云客弟广汉为广平王四年薨无后平帝元始
元年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广德王奉靖王后立九年
王莽时绝凡九传一百一十六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5b 页 WYG0615-0280d.png
长沙 定王发景帝子前三年封二十八年薨子戴王
庸嗣二十七年薨子顷王鲋鮈嗣十七年薨子刺王建
德嗣三十四年薨子炀王旦嗣二年薨无子绝元帝初
元三年立旦弟宗是为孝王五年薨子鲁人嗣四十八
年王莽时绝凡七传一百六十一年
广川 惠王越景帝子以中二年封十三年薨子缪王
齐嗣四十四年薨子去嗣立二十二年坐残酷废自杀
国除后四岁宣帝复立去兄文二年薨子海阳嗣十五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6a 页 WYG0615-0281a.png
年坐罪废国除平帝元始二年复立戴王弟子瘉为广
德王奉惠王后二年薨子赤嗣七年王莽时绝凡七传
一百零五年
胶东 康王寄景帝子中二年封立三十八年薨子哀
王贤嗣十五年薨子戴王通平嗣二十四年薨子顷王
音嗣五十四年薨子共王授嗣十四年薨子殷嗣二十
三年王莽时绝凡六传一百五十八年
六安 胶东康王寄少子庆爱幸寄常欲立之寄薨上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6b 页 WYG0615-0281b.png
怜之立庆为六安王王故衡山地(寄母王夫人即武帝/母王太后之妹寄于)
(上最/亲)立三十八年薨子夷王禄嗣十年薨子缪王定嗣
二十二年薨子顷王光嗣二十七年薨子育嗣三十三
年王莽时绝凡五传一百三十年
清河 哀王乘景帝子中三年封立十二年薨无子国

常山 宪王舜景帝子中五年立三十三年薨子勃嗣
数月坐罪废国除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7a 页 WYG0615-0281c.png
真定 顷王平常山宪王之子宪王薨太子坐罪废天
子以宪王最亲(母亦王/夫人)闵其灭国乃以三万户封平为
真定王立二十五年薨子烈王偃立十八年薨子孝王
由立二十二年薨子安王雍立二十六年薨子共王普
立十五年薨子阳立十六年王莽时绝凡六传一百三
十三年
泗水 思王商亦常山宪王子与真定王同时封立十
二年薨子哀王安世立十年薨无子武帝立其弟贺是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7b 页 WYG0615-0281d.png
为戴王立二十二年薨子勤王煖立三十九年薨子戾
王骏立三十一年薨子靖立十九年王莽时绝凡六传
一百三十三年
  武帝子孙王者凡六国
齐 怀王闳武帝子元狩六年封立八年薨无子国除
燕 刺王旦武帝子元狩六年封立三十七年坐谋反
自杀国除
广阳 顷王建燕刺王旦太子旦反赦为庶人宣帝即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8a 页 WYG0615-0282a.png
位乃封建为广阳王立二十九年薨子穆王舜嗣二十
一年薨子思王璜嗣二十年薨子嘉嗣十二年王莽时
绝凡四传八十二年
广陵 厉王胥武帝子元狩六年立六十四年坐诅祝
上自杀国除后七年宣帝复立胥太子霸是为孝王十
三年薨子共王意嗣三年薨子哀王护嗣十六年薨无
子绝成帝复立孝王子守是为靖王立二十年薨子宏
嗣三年王莽时绝凡六传一百一十九年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8b 页 WYG0615-0282b.png
高密 哀王宏广陵厉王小子宣帝本始元年封为高
密王八年薨子顷王章嗣三十四年薨子怀王宽嗣十
一年薨子慎嗣二十九年王莽时绝凡四传八十二年
昌邑 哀王膊武帝子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
十三年昭帝崩无嗣徵典丧即皇帝位二十七日以淫
乱废归故国赐汤沐千户国除为山阳郡凡再传一十
四年
  宣帝子为王者凡四国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9a 页 WYG0615-0282c.png
淮阳 宪王钦宣帝子元康三年封立三十六年薨子
文王元嗣二十六年薨子演嗣九年王莽时绝凡三传
七十一年
楚 孝王嚣宣帝子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王
楚二十八年薨子怀王文嗣一年薨无子国绝成帝复
立文弟平陆侯衍是为思王二十一年薨子纡嗣十年
王莽时绝凡四传六十年
东平 思王宇宣帝子甘露二年封立三十三年薨子
卷二百六十五 第 39b 页 WYG0615-0282d.png
炀王云嗣十六年坐息夫躬告祝诅废自杀国除元始
元年立云子开明为东平王三年薨无子复立开明兄
信子匡为东平王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议举兵立信
为天子兵败为莽所灭凡四传五十一年
中山 哀王竟宣弟子初元二年立为清河王三年徙
中山立十三年薨无子国除
  元帝子为王者凡二国
定陶 共王康元帝子元光三年立为济阳王八年徙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0a 页 WYG0615-0283a.png
为山阳王八年徙王定陶十九年薨子欣嗣十五年成
帝徵为皇太子成帝崩即位是为哀帝成帝立楚思王
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哀帝追尊共王为共皇置寝
庙京师乃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十三年王莽时绝凡
三传四十七年
中山 孝王兴元帝子建昭二年封为信都王十四年
徙中山三十年薨子衎嗣七年哀帝崩无子徵中山王
衎入即位是为平帝立东平思王孙桃乡顷侯子成都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0b 页 WYG0615-0283b.png
为中山王奉孝王祀八年王莽时绝凡三传四十五年
汉诸侯王金玺盭绶
 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始到入小见到正
 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
 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
 二十日小见者燕见于禁门内饮于省中非士人所
 得入也梁孝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入与人主同辇出
 与同车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乃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1a 页 WYG0615-0283c.png
 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今汉之仪
 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馀岁一
 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鄙语曰骄子不孝非
 恶言也
  右褚先生为郎时闻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之
  语然足以见汉诸王朝见之典云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1b 页 WYG0615-0283d.png
 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
 过恶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
 牙相错者为磐石宗也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
 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多自以侵冤建元
 三年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天
 子置酒胜闻乐声而泣问其故胜对曰臣闻悲者不
 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故高渐离击筑易水之
 上荆轲为之低而不食雍门子壹微吟孟尝君为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2a 页 WYG0615-0284a.png
 于邑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
 集也夫众嘘漂山聚蚊成雷朋党执虎十夫挠权是
 以文王拘于羑里孔子厄于陈蔡此乃烝庶之成风
 增积之生害也臣身远与寡莫为之先众口烁金积
 毁销骨丛轻折轴羽翮飞肉纷惊逢罗潸然出涕臣
 闻白日晒光幽隐皆照明月耀夜蚊虻宵见然云烝
 列布杳冥昼昏尘埃抪覆昩不见泰山何则物有蔽
 之也今臣雍阏不得闻谗言之徒蜂生道辽路远曾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2b 页 WYG0615-0284b.png
 莫为臣闻臣窃自悲也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
 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腑位虽卑也得为
 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
 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郤骨肉冰释斯伯奇
 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
 𢷬假寐永叹惟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
 也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
 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其后更为主父偃谋令诸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3a 页 WYG0615-0284c.png
 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
 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稍自分析弱小云
  班固诸侯王表序曰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
  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项羽曰汉封功臣/大者王小者侯也)功臣侯者百有馀邑尊王子弟
  大启九国(师古曰九国/之数在下也)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
  代(师古曰辽阳/辽水之阳也)常山以南大行左转渡河济渐于
  海为齐赵(师古曰大行山名也左转亦谓自大行/而东也渐入也一曰浸也行音胡郎反)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3b 页 WYG0615-0284d.png
  (渐音子廉反/亦读如本字)榖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晋灼曰/水经云)
  (泗水出鲁卞县臣瓒曰榖在彭城泗之下/流为谷水师古曰奄覆也龟蒙二山名)东带江
  湖薄会稽为荆吴(文颍曰即今吴也高帝六年为/荆国十年更名吴师古曰荆吴)
  (同是一/国也)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师古曰濒水涯/也音频又音宾)
  (庐衡二/山名也)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郑氏曰波音陂/泽之陂孟康曰)
  (亘竟也音古赠反师古曰波汉之阳者循汉水而/往也水北曰阳波音彼皮反又音彼几反九嶷山)
  (名有九峰在零/陵营道嶷音疑)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师/古)
  (曰比谓相接次也三垂谓/北东南也比音频寐反)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4a 页 WYG0615-0285a.png
  川南阳(师古曰三河河/东河南河内也)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
  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
  邑其中(师古曰十五郡中又往/往有列侯公主之邑)而藩国大者夸州
  兼郡连城数十(师古曰/夸音跨)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
  挢枉过其正矣(师古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
  (于强盛有/失中也)虽然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又
  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如(师古曰晏/如安然也)亡狂狡
  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4b 页 WYG0615-0285b.png
  侯也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
  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师古曰易睽卦/上九爻辞曰睽)
  (孤见豕负涂睽/孤乖刺之意)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
  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
  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
  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师古曰谓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
  (东是/也)赵分为六(师古曰谓赵平原真/定中山广川河间也)梁分为五(师/古)
  (曰谓梁济川济/东山阳济阴也)淮南分为三(师古谓淮南/衡山庐江)皇子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5a 页 WYG0615-0285c.png
  立者大国不过十馀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
  南北边矣(如淳曰长沙之南更置郡燕代以北更/置缘边郡其所有饶利兵马器械三国)
  (皆失/之也)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师古曰/谓改丞)
  (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损大夫谒者诸官长丞员等也)武有衡山淮
  南之谋作左官之律(服虔曰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朝也应劭曰)
  (人道上右今舍天子而仕诸侯故谓之左官也师/古曰左官犹言左道也皆僻左不正应说是也汉)
  (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为降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也)设附益之法
  (张晏曰律郑氏说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师古曰附益者盖取孔子云求也)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5b 页 WYG0615-0285d.png
  (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之义也/皆背正法而厚于私家也)诸侯惟得衣食租税
  不与政事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
  (师古曰言非始封之君皆其/后裔也故于天子益疏远矣)生于帷墙之中不为
  士民所尊势与富室亡异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绝
  (师古曰谓成哀平/皆早崩又无继嗣)是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
  俱弱(师古曰殚/尽也音单)亡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
  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
  天下(师古曰序/谓东西厢)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6a 页 WYG0615-0286a.png
  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汉诸侯王厥角□首
  (应劭曰厥者顿也角者额角也稽首至地也言王/莽渐渍威福日久亦值汉之单弱王侯见莽篡弑)
  (莫敢怨望皆顿角稽首至地而上其玺绶也晋灼/曰厥犹𥪡也叩头则额角𥪡师古曰应说是也□)
  (与稽/同)奉上玺韨惟恐在后(师古曰韨音/弗玺之组也)或乃称美
  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是以䆒其终始强弱之
  变明监戒焉
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
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群臣异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6b 页 WYG0615-0286b.png
姓以功封之谓之彻侯大者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以为差降古分土而无分民自汉始分民而诸王国皆
连城数十踰于古制其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有
赐特进者其位在三公下其次列侯有功德天子命为
诸侯者谓之朝侯其位次九卿下皆平冕文衣侍祠郊
庙其称侍祠侯者但侍祠而无朝位其非朝侯侍祠而
以下土小民或以肺腑宿亲若公主子孙或奉先侯坟
墓在京师者亦随时见会谓之猥诸侯凡诸王侯皆金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7a 页 WYG0615-0286c.png
玺盭绶(古者印玺通名今则尊卑有别汉旧仪云诸侯/王金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
(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印紫绶)掌治其国王常冠远游冠绶五
采而多朱自称曰寡人教曰令凡诸侯王官其傅为太
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
如汉朝汉朝惟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及七国作乱之后景帝惩之遂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令
内史治之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
士官武帝改汉内史中尉郎中令之名(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7b 页 WYG0615-0286d.png
(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王国如故员职皆不得自置又令诸王得
推恩封子弟为列侯于是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
五淮南分为三又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
其县邑皆别属他郡千户置家丞不欲者听之作左官
之律附益之法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至成帝绥
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大司空何武奏罢内史相/如太守中尉如都尉参职)
(是后中尉争权与/王相奏常不和)太傅但曰傅(史记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少子筑东苑方)
(三百馀里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四十馀里赐天子/旌旗千乘万骑拟于天子出跸入警招延四方豪杰山)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8a 页 WYG0615-0287a.png
(东游士莫不至焉又曰河间献王景帝子也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汉初
论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有三人(萧何/为冠)外戚与定天下
者二人凡列侯金印紫绶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
所食吏民凡皇帝之女为公主皆列侯尚之(周制王姬/下嫁于诸)
(侯以同姓诸侯主之公者诸侯之尊称故谓之公主后/汉荀爽上疏曰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制夫以卑)
(临尊者宜改尚主之/制以称乾坤之性) 王国有傅(掌辅导王初曰太傅/后除太字史记曰贾)
(谊为梁怀王太傅王堕马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主统众官后省/内史而相理民)
(如郡太守史记曰曹参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用/老言乃厚请之益公曰治道贵清净清净民自定参)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8b 页 WYG0615-0287b.png
(其术齐国安集及入为汉相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夫狱市者所并容也今若扰之奸人安所)
(容乎吾是以先之也又曰石庆为齐相举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社也)内史(治/国)
(民/)中尉(掌武/事)郎中令(秩千石/墨绶)(本曰太仆改/曰仆墨绶)文学(宋志/云前)
(汉王国已/置文学)大司农卫士长太仓长(齐善医淳/于意为之)列侯国亦
有相(改所食国令长为之汉初侯王有丞相兼有相国/按史记周勃破燕王卢绾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
(景帝/省之)馀略与王国同公主有公令门尉其有赐重封者
(张晏曰重封益禄也臣瓒曰增/封颜师古曰重封谓加二号耳)成帝鸿嘉三年诏七大
夫以上皆令食邑(秦本制列侯乃得食/邑七大夫即公大夫)非七大夫以下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9a 页 WYG0615-0287c.png
皆复其身及户勿事(一户之内/皆不徭赋)是岁又令吏民得买爵
贾级千钱
 
 
 
 
 
 
卷二百六十五 第 49b 页 WYG0615-0287d.png
 
 
 
 
 
 
 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