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六十一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a 页 WYG0615-019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一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封建考二
  周封建之制
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
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
州有伯(属连卒州犹聚也伯帅正亦长也凡长皆因/贤侯为之殷之州长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b 页 WYG0615-0190d.png
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
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老谓上公周礼/曰九命作伯)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
国三人(使佐方伯/领诸侯)
羊客问子思曰周自后稷封为王者后子孙据国至太
王王季文王此固世为诸侯矣焉得为西伯乎子思曰
吾闻诸子夏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
伯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以功九命作伯受圭瓒秬鬯之赐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a 页 WYG0615-0191a.png
故文王因之得专征伐此以诸侯为伯犹周召之君为
伯也
公羊传子曰自陜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
主之一相处乎内
周成王使召康公命齐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
夹辅周室(五等之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齐桓因此命以夸楚)
周襄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策命晋侯重耳为
侯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b 页 WYG0615-0191b.png
  陈氏礼书曰古之官有常名有异名内而为比长
  闾师党正州长乡大夫此常名也及任以师田之
  事则为军将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公司马此异
  名也外而为公侯伯子男此常名也及寓以连属
  之法则为属长连帅卒正州伯此异名也属则系
  其人连则结其众以其民之众足以禦卒然之变
  故谓之卒以其地之广有达于重川之远故谓之
  州属有长则足以长五国而已未足以率十国之
卷二百六十一 第 3a 页 WYG0615-0191c.png
  众故连有帅帅足以帅十国而已未足以率三十
  国之众故卒有正正足以正三十国而已未足以
  长二百一十国故州有伯则为人长者才也帅人
  者智也正人者义也长人者仁也易曰体仁足以
  长人则外之八伯内之二伯皆以其能体仁故也
  盖王者有分土无分民建万国所以分其土亲诸
  侯所以合其人不分其土则其守不专不合其人
  则其势不一王制言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分
卷二百六十一 第 3b 页 WYG0615-0191d.png
  其土也继之以方伯连帅之法合其人也周官大
  司马比小事大以和邦国职方氏凡邦国大小相
  维者此也古者什伍之法于州乡则联其民于师
  田则联其徒于宿卫则联其官故能以中国为一
  人而无内患为属连卒州以联其国为长帅正伯
  以联其人故能以天下为一家而无外虞然不惟
  其官惟其人则法行而事举诗曰四国有王郇伯
  劳之是也非其人则法虽存而事废诗序曰卫侯
卷二百六十一 第 4a 页 WYG0615-0192a.png
  不能修方伯连帅之职公羊传曰下无贤方伯是
  也方伯连帅之职周道故书与周礼伯皆称牧者
  盖自内言之则屈于二伯故称牧周官大宗伯八
  命作牧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是也自
  外言之则伸于诸侯故称伯王制谓方伯之国是
  也虞十二州则十二牧夏九牧(左氏夏之方有/德也贡金九牧)
  九州则九伯而王制言八州八伯则王畿之内不
  建伯焉郑氏以为商制是也然州牧伯之名见于
卷二百六十一 第 4b 页 WYG0615-0192b.png
  经传多矣连帅特见于诗序若夫五国之属于经
  无闻左传曰晋侯享公请属鄫岂周所为连属欤
  公羊传曰自陜以东周公主之书曰毕公率东方
  诸侯入应门右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此所
  谓九命作伯者也与商所谓天子之老二人一矣
  周有九伯则畿内盖亦设牧而太宰言施典于邦
  国设其牧者以牧之所设主为邦国故也康成释
  诗谓周之制使伯佐牧盖以传所谓五侯者五牧
卷二百六十一 第 5a 页 WYG0615-0192c.png
  也九伯者佐侯之伯也孔颖达申之以为一牧之
  下二伯然质之于商州伯之下无二佐则周州牧
  之下无二伯
  右牧伯之制
周礼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
九为节(城方九里宫/方九百步)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以五采韦/衣奠玉以)
(藉/之)冕服九章(自山龙/以下)建常九斿(斿其属幓/垂者也)樊缨九就(樊/缨)
(马饰以罽饰之每一/处五采备为一就)贰车九乘介九人(贰副也介辅/已行礼者也)
卷二百六十一 第 5b 页 WYG0615-0192d.png
九牢(三牲备/为一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立于/车毂)
(之末谓之轵王行四十五步以/迎宾宾行四十五步以朝王)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
享王礼再祼而酢(朝毕则有庙享之礼/享必将币束加于璧)飨礼九献食礼
九举出入五积(禾米刍/薪之费)三问三劳公之服自衮冕而下
如王之服(王十二旒上公龙/衮前后皆九旒)
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城/方)
(七里宫方/七百步)侯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
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位宾主之间
卷二百六十一 第 6a 页 WYG0615-0193a.png
七十步立当前疾(谓驷马车辕前/胡下柱地者)摈者四人庙中将币
三享王礼壹祼而酢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出入四积再
问再劳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侯伯之服自
鷩冕而下如公之服(三公八旒/侯伯七旒)
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城方五/里宫方)
(五百/步)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
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间五
十步立当车衡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一祼不
卷二百六十一 第 6b 页 WYG0615-0193b.png
(再祼者王既拜送爵又设酌璋瓒而祼后又拜送爵/是谓再祼宾乃酢王也礼侯伯一祼而酢者祼宾宾)
(酢王而已后不祼也礼子男一/祼不酢者祼宾而已不酢王也)飨礼五献食礼五举出
入三积壹问壹劳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子
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王之孤及卿前后/各六旒子男五旒)
王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
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卷读作衮三公八命矣/复加一命则服龙衮与)
(王者之后同若有加则赐也者谓九命衮龙之外依制/不合有其服若有加益则是君之特赐非礼法之常也)
(虞夏之制天子服有日月星辰周礼/曰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卷二百六十一 第 7a 页 WYG0615-0193c.png
  右诸侯命服之制
大国三军(三万七千/五百人)次国二军(二万五/千人)小国一军(万二/千五)
(百/人)
  陈氏礼书曰周官大司马主六军大国三军次国
  二军小国一军春秋传曰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
  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然军之多寡系地之广狭
  而公侯之田皆百里则皆三军矣鲁于周为侯而
  地方百里颂称公徒三万此大国三军之数也春
卷二百六十一 第 7b 页 WYG0615-0193d.png
  秋襄十一年作三军昭五年舍中军则鲁之三军
  盖尝变于僖公之后至襄而复作至昭而又舍也
  左氏曰季武子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杜/预)
  (曰鲁本无中军惟上下二军皆属于公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季氏欲专其民人故假立中军)
  羊曰三军者何三卿也何讥尔古者上卿下卿上
  士下士(何休曰襄公委任强臣乃益司/马作中卿官踰王制故讥之)谷梁曰古
  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作三军非正也啖氏曰天
  子六军大国三之一小国半大国数不必常所以
卷二百六十一 第 8a 页 WYG0615-0194a.png
  示称国语曰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今
  我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
  讨若为元侯之所以怒大国无乃不可乎弗从遂
  作中军自是齐楚伐讨鲁襄昭皆如楚由此观之
  鲁于春秋之时尊事齐楚为不暇则其国次国而
  已不宜复作三军作三军非正也故春秋书作以
  讥之作犹作僖公主之类也及舍中军以起于礼
  又书以正之公羊曰舍中军复古也谷梁曰复正
卷二百六十一 第 8b 页 WYG0615-0194b.png
  也其说是也然谷梁言天子六师诸侯一军啖氏
  言天子六军大国三之一小国半大国其制与周
  礼不合是臆说耳春秋时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
  晋侯(庄十/六年)其后晋作三行以增上中下而当六军
  则世衰礼废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不足怪也
  又曰春秋传曰列国一同明堂位曰鲁革车千乘
  坊记曰制国不过千乘语曰道千乘之国盖诸侯
  地不过百里车不过千乘以开方之法计之方十
卷二百六十一 第 9a 页 WYG0615-0194c.png
  里者为方一里者百方百里者为方一里者万方
  一里者百其赋十乘方一里者万则其赋千乘然
  赋虽至于千乘而兵不过三军三军五百乘而已
  则五百乘三乡之所出也千乘阖境之所出也何
  则乡万二千五百家合三乡则三万七千五百家
  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
  人矣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合七十五人则一卒所馀在后车矣后卒复以五
卷二百六十一 第 9b 页 WYG0615-0194d.png
  十人合二十五人为一车二卒则所馀五十人又
  在后车矣凡三卒而车四乘三旅而车二十乘三
  师而车百乘三军而车五百乘由此推之天子六
  军则车千乘矣此车人参两以相联纠之法也
  诗曰公车千乘又曰公徒三万则千乘之赋岂特
  三军而已哉郑氏据司马法井十为通通为匹马
  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
  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十成为终终千井三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0a 页 WYG0615-0195a.png
  千家革车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万
  井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率十家出
  一人之役百家出十人之役贾公彦遂以此为畿
  内之法以甸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
  人为邦国之法然周官之于调役其寡也家出一
  人其多也起馀子与竭作未闻十家出一人之役
  百家出十人之役也贾公彦言出军之法先六乡
  次六遂次公邑都鄙乃徵兵于诸侯不止则诸侯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0b 页 WYG0615-0195b.png
  阖境出焉所谓千乘之赋也然先王之于天下大
  则有方伯小则有连帅其待卒应变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各适其事之远近而已方伯连帅所不
  能克然后乡遂之士应之周官曰王之大事诸侯
  左传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又曰诸侯敌王所忾
  则出军之法顾岂先虚其内以实其外哉(马融曰/千乘之)
  (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奇惟公侯/之封乃能容之盖惑周礼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之)
  (制不知周礼之所/言者乃附庸也)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1a 页 WYG0615-0195c.png
  右诸侯立军之制
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
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
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
上士二十七人(三卿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
(之事左传云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是/三卿也郑注言小国亦三卿差次而言应一卿命于天)
(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惟言二卿则似误也)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
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不著次国之卿者以大国之下/互明之以大国卿三命则知次)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1b 页 WYG0615-0195d.png
(国之卿不过再命大国下卿再命则/知次国下卿一命是故云互明之)诸侯之下士视上
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
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
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解见职/田门)次国
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
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
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永嘉徐氏曰先王量禄以分田视口以计食其品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2a 页 WYG0615-0196a.png
  节差等上焉不至于过制下焉不至于不足诸侯
  下士享百亩之利苟足以代耕免劳苦而已虽不
  能有馀亦不至不足其馀自卿以下其禄各杀一
  则无多邑踰制之失诸侯分田虽多禄入自有定
  数亦无尾大不掉之患此先王制禄之美意也且
  先王分土以封诸侯固宜尽得其地以享侯国之
  富今乃山泽之所有则归之公閒田之所有则归
  之公侯国之禄馀又待用于天子而不敢私诸侯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2b 页 WYG0615-0196b.png
  所得自十卿禄之外而无有觊心防闲若过严矣
  然君十卿禄乃君之所自得者耳而侯国之公用
  则取诸地入以给之其山泽閒田虽归之公上领
  于王官而实藏富于天下又封建之美意也春秋
  以来诸侯土地各有财赋皆足以用其民而战其
  力其山泽之赋列国亦自擅而有之无复君十卿
  禄之制而于卿大夫禄地多踰古制一时诸侯皆
  任已意以行私赏故多强宗大族为国生患晋惠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3a 页 WYG0615-0196c.png
  公一入国遽许里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以负
  葵之田七十万此岂常典也哉在齐威时伯氏亦
  有骈邑三百在鲁成公时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
  其他国可见矣后如郑赏入陈之功子产以上卿
  受八邑三十二井为邑井九百亩推而计之视古
  时卿四大夫禄之制己大相辽绝矣宋之盟公与
  左师邑六十子罕削而投之齐庆父之变公与晏
  子邑六十晏子辞而复之此惟惧其足以召患故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3b 页 WYG0615-0196d.png
  却而不受有如先王之制不暇论矣卫免馀言于
  卫曰唯卿备百邑晋叔向赋秦楚公子之禄皆百
  人之饩一卒百人其禄足百人此皆徇春秋之乱
  法非王法也
  右诸侯建官之制
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
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
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一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4a 页 WYG0615-0197a.png
百里谓之甸服二岁一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
谓之男服三岁一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
采服四岁一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
五岁一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
一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各以其所
贵宝为贽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
五岁遍省(存覜省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4b 页 WYG0615-0197b.png
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三山林氏曰周官言六年五服一朝大行人言侯
  服岁一见至要服而后六年一朝与此经不合唐
  孔氏虽引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
  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为与此经相当然左氏
  之言是三年一朝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计十二
  年之中诸侯之朝不止于二此则十二年止于二
  朝然后王巡守亦不得为相当唐孔氏又以大行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5a 页 WYG0615-0197c.png
  人所云见者皆言贡物或可因贡而见何必皆是
  君自朝乎按周官朝觐宗遇会同皆其君自行故
  皆言见至于问与视则其臣故曰时聘殷覜而已
  不言见也以见为遣使亦非周官之夲意然此篇
  所载六卿与周礼同而惟六年五服一朝一句与
  周礼异当阙之以俟知者
春朝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
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5b 页 WYG0615-0197d.png
以施天下之政(此六事者以王见诸侯为文言六服以/其朝岁四时分来更迭如此而遍时会)
(者无常期盖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合/诸侯而发禁事焉禁谓九伐之法殷同即殷见也王十)
(二岁不巡守则殷同殷同者乃六/服尽朝既朝乃合诸侯而命其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
殷覜以除邦国之慝(此二事以王见诸侯之臣使来者/为文时聘亦无常期殷覜谓一服)
(朝之岁也一服朝之岁五服诸侯皆使其卿以聘礼/来覜天子以礼见之命以政禁之事所以除其恶行)
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
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此四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也间问者间岁一问诸侯谓)
(存省之属致禬凶礼之吊礼补诸/侯灾若春秋澶渊之会归宋财)凡诸侯之邦交岁相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6a 页 WYG0615-0198a.png
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
一朝(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然此大聘与朝晋文伯时所制唐虞之制诸侯岁)
(朝周之制侯甸男采卫要/服六者皆以服数来朝)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
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
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
志淫好辟(市典市者贾谓物贵贱厚薄也质则用物/贵淫则侈物贵民之志淫邪则所好不正)
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6b 页 WYG0615-0198b.png
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举犹/祭也)宗庙有不顺
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不顺谓背/逆昭穆)变礼易乐者为
不从不从者君流(流放/也)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律法/也)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
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
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
祢用特
孟子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7a 页 WYG0615-0198c.png
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
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
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
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王制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
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
将之(将谓执以致命柷/鼗皆所以节乐)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
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得其/器乃)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7b 页 WYG0615-0198d.png
(敢为其事圭瓒鬯爵也鬯秬酒也赐圭瓒者亦谓上公/九命若未赐圭瓒则用璋瓒故周礼小宗伯注云天子)
(圭瓒诸侯璋瓒既/不得鬯则用薰)
  右朝聘巡守赏罚之制
  三皇以来至殷末周初诸侯之见于经传者
共工氏 女娲末年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与
祝融战不胜怒触不周山以死
州 甫 甘 许 戏 露 齐 纪 怡 向 申
 吕 皆炎帝神农氏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8a 页 WYG0615-0199a.png
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
蚩尤氏 九黎之君始作淫刑不用帝命黄帝与战于
阪泉之野禽杀之
有苗氏 缙云氏之后作五虐之刑杀戮无辜尧遏绝
其世舜摄政放之于三危又命禹徂征七旬而格
虞宾 书虞宾在位注丹朱为王者后故称宾与诸侯
助祭
  容斋洪氏随笔曰尧舜之子不肖等耳舜之后虽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8b 页 WYG0615-0199b.png
  不有天下而传至于陈及田齐几二千载惟尧之
  后当舜在位时即绝故禹之戒舜曰毋若丹朱傲
  用殄厥世又作戒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
  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原丹朱之恶固在所绝方
  舜禹之世顾不能别访贤胄为之立继乎左传载
  子产之辞曰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
  叔虞(谓唐人之季非周/武王子封于晋者)成王灭唐而封太叔又蔡
  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氏曰御龙范宣子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9a 页 WYG0615-0199c.png
  曰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然
  则封国虽绝尚有子孙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
  蓟而未尝一见于简策史赵言楚之灭陈曰盛德
  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臧文仲闻蓼与六二国
  亡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尧之盛德岂出舜皋之
  下而爵邑不能及其孙何也
有庳 舜封象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有庳在今道

卷二百六十一 第 19b 页 WYG0615-0199d.png
契 佐禹治水有功舜使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子昭明传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振 微
报丁 报乙 报丙 主壬 主癸 凡十四世而生
成汤始代夏有天下
稷 教民播种帝尧举为农师舜时封于邰稷子不窋
传 鞠 公刘 庆节 皇仆 差弗 毁隃 公非
 高圉 亚圉 公叔祖类 古公亶父 季历 西
伯昌 凡十六世而生武王始代商有天下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0a 页 WYG0615-0200a.png
英六 禹即天子位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乃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至春秋鲁文公之时六人叛楚
即东夷楚成大心帅师灭六子燮灭蓼六安国六县咎陶
后偃姓所封国英即蓼也在光州固始县
  按六蓼虽灭于春秋之时然史记以为禹封皋陶
  之后于英六则是禹时所建之国也
防风氏 汪芒氏之君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其骨专车其后在春秋时为长狄(长狄首/尾见狄)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0b 页 WYG0615-0200b.png
(事/迹)
有扈氏 夏禹崩启立有扈氏不服启伐而灭之天下
咸朝有扈国在雍州南鄠县
后羿 有穷氏之君太康盘游失德羿距之于河遂废
之而立仲康自锄迁于穷石因夏人代夏政信用寒浞
为浞所杀
羲和 二氏世掌天地之官至仲康时湎淫胤侯征之
胤侯 仲康时掌六师征羲和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1a 页 WYG0615-0200c.png
寒浞 伯明氏之谗子弟羿信之以为已相浞行媚于
内而施赂于外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内外咸服乃杀
羿而代之夏遗臣有鬲氏收斟灌斟寻馀烬灭浞立少

有仍氏 寒浞子夏杀帝相妃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
生少康
有鬲氏 夏为羿浞所代夏之遗臣靡奔有鬲氏自有
鬲氏率遗民灭浞立少康有鬲今平原鬲县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1b 页 WYG0615-0200d.png
斟灌斟寻氏 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之子后相所依
羿命其子浇用师灭之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斟
寻故城在青州北海县
过 戈 寒浞处其子浇于过𤡬于戈靡既灭浞立少
康少康乃灭浇于过后杼(少康/子)灭𤡬于戈有穷因是遂
亡过在东莱掖县戈在宋郑之间
葛 葛伯与汤为邻不祀汤征之葛梁国宁陵有葛乡
韦 顾 昆吾 三国名韦豕韦彭姓也顾昆吾皆已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2a 页 WYG0615-0201a.png
姓也三国党桀为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桀则同时

三朡 汤伐夏夏师败绩桀走保三朡汤从而伐之俘
其宝玉桀乃奔南巢三朡今定陶也
氐 羌 西戎国汤时来享来王
荆楚 殷道衰楚国叛高宗伐之深入其阻
鬼方 北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九侯 为纣三公有好女入之纣女不喜淫纣怒杀之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2b 页 WYG0615-0201b.png
而醢九侯邺县有九侯城
鄂侯 为纣三公纣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纣并
脯鄂侯鄂一作邘野王县有邘城
崇侯虎 纣杀九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以
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
献纣纣赦西伯赐弓矢斧钺使专伐征西伯遂伐崇崇
在京兆鄠县
黎 殷近王畿之诸侯西伯伐而胜之纣之臣祖伊奔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3a 页 WYG0615-0201c.png
告于纣作西伯戡黎黎在上党东北
密 密须氏不共距周侵阮及共文王伐之密地在宁

庸 蜀 羌 髳 微 卢 彭 濮 八国皆蛮夷
戎狄属文王者武王伐商俱以师至牧野羌在西蜀髳
微在巴蜀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间
巢 殷之臣巢伯南方远国武王克商乃来朝芮伯作
旅巢命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3b 页 WYG0615-0201d.png
奄 东方淮夷之种武王崩与三监武庚叛周周公讨
之成王即政又叛成王灭之迁其君于蒲姑奄在兖州
曲阜县蒲姑齐地
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
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
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
左传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
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十六/国皆)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4a 页 WYG0615-0202a.png
(文王子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雍国在河内山阳县/西毕国在长安县西北酆国在始平鄠县东郕音成)
晋应韩武之穆也(四国皆武王子应国在襄阳城父县/西韩国在河东郡界河内野王县西)
(北有/邘城)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蒋在弋阳期思县高/平昌邑县西有茅乡)
(东郡燕县西/南有胙亭)
  班固诸侯王表序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谓文/王武)
  (王周/公也)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馀
  周成王以后春秋以前诸侯之见于经传者
毕 毕公高文王子成王时为司马又为太师成王将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4b 页 WYG0615-0202b.png
崩与召太保等同受顾命立康王康王既立率东方诸
侯以见王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作毕命毕在
长安县西北其后为毕万
彤 彤伯姒姓成王时为宗伯王将崩与召太保等同
受顾命立康王时六卿召太保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
公惟彤伯非同姓
密 密康公姬姓共王游于泾上康公从有三女奔之
康公不献于王一年王灭密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5a 页 WYG0615-0202c.png
邶 武王克商三分其地自纣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
东谓之卫初以处三监三监既叛讨平之乃封康叔于
卫而以邶鄘封同姓之国其后卫子孙稍并邶鄘二国
故邶鄘之诗皆言卫事
鄘 说见前
桧 妘姓高辛火正祝融之后武王封之为桧子国在
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夷王厉王
之时桧公不务政事而好洁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5b 页 WYG0615-0202d.png
变风始作幽王时为郑桓公所灭
荣 厉王时荣夷公为卿士好专利王说之诸侯不享
王流于彘
甫 甫侯亦姜姓与申皆太岳之后穆王时甫侯作吕
刑崧高言惟申及甫维周之翰即穆王时甫侯子孙
樊 樊侯仲山甫宣王时为卿士兼师保之官
韩 姬姓左传邘晋应韩武之穆宣王锡命韩侯后为
晋所灭(幽王九年史伯对郑桓公/曰武王之子应韩不在)韩地在同州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6a 页 WYG0615-0203a.png
黎 黎姓未详侯爵国在上党壶关县后黎侯为狄人
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卫处以中露泥中二邑黎之臣
子作式微旄邱二诗以责卫不能救黎
  右以上皆周以来诸侯之国而亡于春秋以前者
  东坡苏氏曰传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国
  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爵五品而别三等公
  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者为附庸盖
  一千八百国周室既衰转相吞灭数百年间列国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6b 页 WYG0615-0203b.png
  耗尽春秋之世见于经传者一百六十五国蛮夷
  戎狄亦在其间若夫二百四十年之中朝聘会盟
  侵伐围入孔子笔之于经公谷发明于传至今犹
  想见其处今掇取其尤者附次于后
  经传始见诸国图
  姬姓爵姓具
(侯隐/元经)(伯隐/元经)(伯隐/元经)(侯隐/二经)西虢(公隐元/传注)(侯隐/五传)
(伯隐/五经)(侯隐/六经)(伯隐/七经)(侯隐/十经)(子桓/二经)(伯桓荀侯桓/二传 九传)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7a 页 WYG0615-0203c.png
(伯桓/九传)(伯桓十/四经)(伯庄/元经)(侯庄/十经)(侯庄十/四传)(伯庄十/六经)
(侯庄三/十二经)(公僖/二经)(公僖/九经)(公僖二/十四传)(伯僖二/十四传)(侯僖二/十四传)
(侯僖二/十四传)(侯僖二/十四传)(公僖二/十四传)(子僖二/十五传)(伯文/元经)(子/文)
(十六/经)(侯宣十/二传)(子成/六经)(伯成/八经)(子成十/六经)北燕(伯昭/三经)
(子昭/四经)(子昭十/三经)
  异姓爵姓具
(子公隐/元经)(曹子隐/元经)宿(风男隐/元经)(已子隐/二经)(姜侯隐/二经)
(姜侯隐/三经)(妫侯隐/三传)(姒伯隐/四经)南燕(姞伯隐/五传)(任侯隐/十一经)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7b 页 WYG0615-0203d.png
(姜男隐/十一经)(姜公桓/五经)(□伯桓/七经)(曼侯桓/七经)(嬴伯桓/十五经)(曹/子)
(庄五经僖/七称小邾)(芉子庄十经/僖元称楚)(嬴子庄二/十六经)(偃子僖/三经)(姒/子)
(僖十/四经)(嬴伯僖/十八经)须句(风子僖二/十二经)(芉子僖二/十六经)(嬴伯僖/三十经)
(姒子文/三传)(嬴子文/十一经)(嬴子宣/四经)(嬴子宣/四传)(子子成/十三传)
(妘子襄/十经)舒鸠(偃子襄二/十五经)(郧子昭/十八经)
  姓具爵不具
(姜隐/元傅)东虢(姬隐/元传)(熊桓十/二传)(郧庄十/六传)(姬闵/元传)(姬闵/元传)
(姬闵/元传)(嬴僖/二传)(姬僖/十经)(风僖二/十一传)颛臾(风僖二/十一傅)(姬僖/二十)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8a 页 WYG0615-0204a.png
(三/传)管 雍 邘 胙 茅 蒋 聃(以上七国并姬/见僖二十四传)
(元文/五经)(偃文/五经)(偃文/五传)阙 扬(姬襄二/十九传)
  爵具姓不具
(子庄/十经)(子僖/五经)(子文十/二传)(子襄/六经)(伯襄二/十四传)(子昭/四经)
(子昭二/十七传)(子宣/一传)
  姓爵俱失
(隐十/经)郧 贰 轸 绞(以上并桓/十一传)(桓十/五经)(庄十/三经)
(庄十/八传)(闵二/经)(闵二/传)(僖二/传)(僖五/传)(僖五/传)(僖十/五经)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8b 页 WYG0615-0204b.png
(僖十/七经)英氏(同/上)(僖二/经)(文十/二经)(文十/六传)(宣元/传)舒庸(成十/七经)
(襄十/三经)(襄二十/三传)(昭九/传)(昭十/六传)(定二/传)
  附庸
(隐二/经)(隐二/经)于馀邱(庄二/经)(庄二十/二经)(庄十/五经)(成六/经)
  夷狄诸种
(桓十/三传)骊戎(庄二十/八传)山戎(庄三/十经)北戎(僖十/传)扬拒 泉皋
 伊雒(并僖/十傅)(僖二十/九经)姜戎(僖三十/二经)长狄(文十/一经)百濮(文/十)
(六/传)群蛮(文十/六传)陆浑(宣三/经)赤狄(宣四/经)白狄(宣八/经)根牟(宣九/经)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9a 页 WYG0615-0204c.png
(宣十/五经)甲氏 留吁(并宣十/六经)铎辰(宣十/六经)茅戎(成元/经)廧咎
(成三/经)无终(襄四/传)濮 奄(并昭/元传)淮夷(昭四/经)肃慎(昭九/传)
(昭十/二经)(昭十/二传)(昭十/五传)戎蛮(哀四/经)
 
 
 
 
 
卷二百六十一 第 29b 页 WYG0615-0204d.png
 
 
 
 
 
 
 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