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三十
卷二百三十 第 1a 页 WYG0614-07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经籍考五十七
  集(赋诗/) (别集/)
  吴氏曰汉时未以集名书故汉艺文志载赋颂歌
  诗一百家皆不曰集晋荀勖分书为四部其四曰
  丁部宋王俭撰七志其三曰文翰志皆无集名至
卷二百三十 第 1b 页 WYG0614-0718b.png
  梁阮孝绪为七录始有文集录隋经籍志遂以荀
  况等赋皆谓之集而又有别集史官谓别集之名
  汉东京所创按闵马父论商颂之乱曰韦昭注辑
  成也盖东京别集之名实本于刘歆之辑略而辑
  略又本于商颂之辑云
  宋两朝艺文志曰别集者人别为集古人但以名
  氏命篇南朝张融始著玉海之号后世争效制为
  集名一家至有十数者爵里年氏各立意义或相
卷二百三十 第 2a 页 WYG0614-0719a.png
  重复而文亦不胜其繁矣
  晁氏曰昔屈原作离骚虽诡谲不槩诸圣而英辩
  藻思闳丽演迤发于忠正蔚然为百代词章之祖
  众士慕向波属云委自时厥后缀文者接踵于道
  矣然轨辙不同机杼亦异各名一家之言学者欲
  矜式焉故别而聚之命之为集盖其原起于东京
  而极于唐至七百馀家当晋之时挚虞已患其凌
  杂难观尝自诗赋以下汇分之曰文章流别后世
卷二百三十 第 2b 页 WYG0614-0719b.png
  祖述之而为总集萧统所选是也至唐亦且七十
  五家呜呼盛矣虽然贱生于无所用或其传不能
  广值水火兵寇之厄因而散失者十八九亦有长
  编巨轴幸而得存而属目者几希此无他凡以其
  虚辞滥说徒为观美而已无益于用故也今录汉
  迄唐附以五代本朝作者其数亦甚众其间格言
  伟论可以扶持世教者为益固多至于虚辞滥说
  如上所陈者知其终当泯泯无闻犹可以自警则
卷二百三十 第 3a 页 WYG0614-0719c.png
  其无用亦有用也是以不加铨择焉
  右例言
 汉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
 大夫言感物造耑(古端字因物动志/则造辞义之端绪)材知深美可与
 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
 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
 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列于侯国学诗之
卷二百三十 第 3b 页 WYG0614-0719d.png
 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荀卿及楚
 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诗以风咸有恻𨼆古诗之义
 其后宋玉唐勒汉兴司马相如枚乘及扬子云竞为
 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云悔之曰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辞人后代为/文辞之人)
 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
 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
卷二百三十 第 4a 页 WYG0614-0720a.png
 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隋经籍志曰汉武帝命淮南王为楚辞章句旦受诏食
 时而奏之其书今亡后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已下
 迄于刘向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今行于世隋
 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
 辞者皆祖骞公之音
汉志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又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扬雄/八篇)
卷二百三十 第 4b 页 WYG0614-0720b.png
汉志赋又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又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汉志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隋志楚辞十部二十九卷(通计亡书十/一部四十卷)
唐志楚辞七部二十二卷
宋中兴志楚辞九家十二部二百四卷
  右赋诗
隋志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八百八十六)
卷二百三十 第 5a 页 WYG0614-0720c.png
(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
唐志七百三十六家七百五十部七千六百六十八卷
(失姓名一家元宗以下不著/录四百六家五千一十二卷)
宋三朝志五百五十四部四千六百四十五卷
宋两朝志一百七十七部一千五百一十七卷
宋四朝志二百五十一部六千八百四十九卷
宋中兴志一千一家一千二百六十六部一万七千四
百二十六卷
卷二百三十 第 5b 页 WYG0614-0720d.png
楚辞十七卷
  晁氏曰后汉校书郎王逸叔师注楚屈原名平为
  怀王左徒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后同列心害其能
  而谗之王怒疏平平自伤忠而被谤乃作离骚经
  以讽不见省纳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复作九歌
  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自沉汨罗以死其
  后楚宋玉作九辩招魂汉贾谊作惜誓淮南小山
  作招𨼆士东方朔作七諌严忌作哀时命王褒作
卷二百三十 第 6a 页 WYG0614-0721a.png
  九怀刘向作九叹皆拟其文而哀平之死于忠至
  汉武时淮南王安始作离骚传向典校经书分为
  十六卷东京班固贾逵各作离骚章句馀十五卷
  阙而不说至逸自以为南阳人与原同土悼伤之
  复作十六卷章句又续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
  为十七篇按汉书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今起离骚
  经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则原赋存者二
  十四篇耳并国殇礼魂在九歌之外十一则溢而
卷二百三十 第 6b 页 WYG0614-0721b.png
  为二十六篇不知国殇礼魂何以系九歌之末又
  不可合十一为九然则谓大招为原辞可疑也夫
  以招魂为义恐非自作或曰景差盖近之其卷后
  有蒋之翰跋云晁美叔家本也
  陈氏曰逸之注虽未能尽善而自淮南王安以下
  为训传者今不复存其目仅见于隋唐志独逸注
  幸而尚传兴祖又从而补之于是训诂名物始详
  矣
卷二百三十 第 7a 页 WYG0614-0721c.png
楚辞释文一卷
  晁氏曰未详撰人其篇次不与世行本同
  陈氏曰古本无名氏洪氏得之吴郡林虙德祖其
  篇次不与今本同今本首骚经次九歌天问九章远
  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七谏哀时
  命九怀九叹九思释文亦首骚经次九辩而后九
  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𨼆士招魂九怀七
  谏九叹哀时命惜誓大招九思洪氏按王逸九章
卷二百三十 第 7b 页 WYG0614-0721d.png
  注云皆解于九辩中则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
  始以作者先后次序之耳朱侍讲按天圣十年陈
  说之序以为旧本篇第混并乃考其人之先后重
  定其篇第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余按楚辞刘向
  所集王逸所注而九叹九思亦列其中盖后人所
  益也欤
补注楚辞十七卷 考异一卷
  晁氏曰未详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尽者补之自
卷二百三十 第 8a 页 WYG0614-0722a.png
  序云以欧阳永叔苏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参考
  之遂为定本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且言辩骚非
  楚辞本书不当录
  陈氏曰洪兴祖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
  楚辞一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
  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
  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
  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
卷二百三十 第 8b 页 WYG0614-0722b.png
  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
  亦勤矣
重编楚辞十六卷
  晁氏曰族父吏部公重编独离骚经仍故为首篇
  其后以远游九章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
  招魂惜誓七谏哀时命招𨼆九怀九歌为次而去
  九思一篇其说曰按八卷屈原遭忧所作故首篇
  曰离骚经后篇皆曰离骚馀皆曰楚辞今本所第
卷二百三十 第 9a 页 WYG0614-0722c.png
  篇或不次第于是迁远游九章次离骚经在九歌
  上以原自叙其意近离骚经也而九歌天问乃原
  既放之后摅愤所作者故迁于下卜居渔父自序
  之馀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奥疑原作非景差辞
  沉渊不返故以终焉为楚辞上八卷九辩招魂皆
  宋玉或曰九辩原作其声浮矣惜誓弘深或以为
  贾谊作盖近之东方朔严忌皆汉帝廷臣淮南小
  山之辞不当先忌王褒汉宣帝时人后淮南小山
卷二百三十 第 9b 页 WYG0614-0722d.png
  至刘向最后作故其次序如此皆西汉以前文也
  为楚辞下八卷王逸东汉人九思视向以前所作
  相阔矣又十七卷非旧录故去之又颇删逸离骚
  经训释浅陋者而录司马迁原传冠其首云
续楚辞二十卷
  晁氏曰族父吏部公编择后世文赋与楚辞类者
  编之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计六
  十篇各为小序以冠其首而最喜沈括以为辞近
卷二百三十 第 10a 页 WYG0614-0723a.png
  原盖深探其用意疾随其步趋而与之偕然亦暇
  而不迫也
变离骚二十卷
  晁氏曰族父吏部公编公既集续楚辞又择其馀
  文赋大意祖述离骚或一言似之者为一编其意
  谓原之作曰离骚馀皆曰楚辞今楚辞又变而乃
  始曰变离骚者欲后世知其出于原也犹服尽而
  系其姓于祖云所录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
卷二百三十 第 10b 页 WYG0614-0723b.png
  十八人通九十六首
  陈氏曰晁补之无咎撰去九思一篇入续楚辞定
  著十六卷篇次亦颇改易又不与陈说之本同续
  变二篇皆楚辞流𣲖其曰变者又以其类离骚而
  少变之也新序三篇述其意甚详然其去取之际
  或有不能晓者
楚辞赘说四卷
  陈氏曰右司郎宣城周紫芝少𨼆撰尝为哀湘赋
卷二百三十 第 11a 页 WYG0614-0723c.png
  以反贾谊扬雄之说又为此书颇有发明
楚辞集说八卷 辩證二卷
  陈氏曰侍讲新安朱熹元晦撰以王氏洪氏注或
  迂滞而远于事情或迫切而害于义理遂别为之
  注其训诂文义之外有当考者则见于辩證所以
  祛前注之蔽陋而发明屈子之微意于千载之下
  忠魂义魄顿有生气其于九歌九章尤为明白痛
  快至谓山海经淮南子殆因天问而著书说者反
卷二百三十 第 11b 页 WYG0614-0723d.png
  取二书以證天问可谓高世绝识毫发无遗恨者
  矣公为此注在庆元退居之时序文所谓放臣弃
  子怨妻去妇盖有感而托者也其生平于六经皆
  有训传而其殚见洽闻发露不尽者萃见于此书
  呜呼伟矣其篇第视旧本益贾谊二赋而去諌叹
  怀思屈子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而宋玉以下则
  曰续离骚其言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
  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为名言也
卷二百三十 第 12a 页 WYG0614-0724a.png
  朱子自序曰自屈原赋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
  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意而离骚深远矣窃尝
  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
  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
  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
  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
  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
  变雅之末流以故淳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
卷二百三十 第 12b 页 WYG0614-0724b.png
  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吟于下而所天者幸
  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
  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
  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辞人之赋视之也然自
  原著此辞至汉未久而说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
  盖未能免而刘安班固贾逵之书世复不传及隋
  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
  声之读今亦漫不复存无以考其说之得失而独
卷二百三十 第 13a 页 WYG0614-0724c.png
  东京王逸章句与近世洪兴祖补注并行于世其
  于训诂名物之间则已详矣顾王书之所取舍与
  其题号离合之间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
  正至其大义则又皆未尝沉潜反覆嗟叹咏歌以
  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
  證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
  事情或以迫切而害于义理使原之所为壹郁而
  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得白于后世予于
卷二百三十 第 13b 页 WYG0614-0724d.png
  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据旧编粗加檃括
  定为集注八卷庶几读者得以见古人于千载之
  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而
  不恨于来者之不闻也呜呼悕矣是岂易与俗人
  言哉
  朱子语录曰楚辞不甚怨君今被诸家解得都成
  怨君不成模样九歌是托神以为君言人间隔不
  可企及如已不得亲近于君之意以此观之他便
卷二百三十 第 14a 页 WYG0614-0725a.png
  不是怨君至山鬼篇不可以君为山鬼又倒说山
  鬼欲亲人而不可得之意今人解文字不看大意
  只逐句解意却不贯 楚些沈存中以些为咒语
  如今释子念娑婆诃三合声而巫人之祷亦有此
  声此却说得好盖今人只求之于雅不求之于俗
  故下一半都晓不得 楚辞平易后人学做者反
  艰深了都不可晓 离骚初无奇字只恁说将去
  自是好后来如鲁直恁地著力做只是不好
卷二百三十 第 14b 页 WYG0614-0725b.png
楚辞后语六卷
  陈氏曰朱熹撰凡五十二篇以晁氏续变二书刋
  定而去取则严而有意矣
  朱子自序曰楚辞后语目录以晁氏所集录续变
  二书刋补定著凡五十二篇晁氏之为此书固主
  为辞而亦不得不兼取于义今因其旧则其考于
  辞也宜益精而择于义也当益严矣此余之所以
  兢兢而不得不致其谨也盖屈子者穷而呼天疾
卷二百三十 第 15a 页 WYG0614-0725c.png
  痛而呼父母之辞也故今所欲取而使继之者必
  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馀韵
  而宏衍钜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
  至论其等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其或有
  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则
  虽迫真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若其义则首
  篇所著荀卿子之言指意深切词调铿锵君人者
  诚能使人朝夕讽诵不离于其侧如卫武公之抑
卷二百三十 第 15b 页 WYG0614-0725d.png
  戒则所以入耳而著心者岂但广厦细旃明师劝
  诵之益而已哉此固余之所为眷眷而不能忘者
  若高唐神女李姬洛神之属其辞若不可废而皆
  弃不录则以义裁之而断其为礼法之罪人也高
  唐卒章虽有思万方忧国害开圣贤辅不逮之云
  亦屠儿之礼佛倡家之读礼耳几何其不为献笑
  之资而何讽之有哉其息夫躬柳宗元之不弃则
  晁氏已言之矣至于扬雄则未有议其罪者而余
卷二百三十 第 16a 页 WYG0614-0726a.png
  独以为是其失节亦蔡琰之俦耳然琰犹知愧而
  自讼若雄则反讪前哲以自文宜又不得与琰比
  矣今皆取之岂不以夫琰之母子无绝道而雄则
  欲因反骚而著苏氏洪氏之贬辞以明天下之大
  戒也陶翁之辞晁氏以为中和之发于此不类特
  以其为古赋之流而取之是也抑以其自谓晋臣
  耻事二姓而言则其意亦不为不悲矣序列于此
  又何疑焉至于终篇特著张夫子吕与叔之言盖
卷二百三十 第 16b 页 WYG0614-0726b.png
  又以告夫游艺之及此者使知学之有本而反求
  之则文章有不足为者矣其为微文碎义又各附
  见于本篇此不暇著悉云
龙冈楚辞说五卷
  陈氏曰永嘉林应辰渭起撰以离骚章分段释为
  二十段九歌九章诸篇亦随长短分之其推屈子
  不死于汨罗比诸浮海居夷之意其说甚新而有
  理以为离骚一篇辞虽哀痛而意则宏放与夫直
卷二百三十 第 17a 页 WYG0614-0726c.png
  情径行勇于踣河者不可同日语且其兴寄高远
  登昆崙历阆风指西海陟升皇皆寓言也世儒乃
  以为实者何哉然沉湘之事传自司马迁贾谊扬
  雄皆未尝有异说汉去战国未远恐非虚语也
新校楚辞十卷 翼骚一卷 洛阳九咏一卷
  陈氏曰昭武黄伯思长睿撰其序言屈宋诸骚皆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
  些只𦍑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
卷二百三十 第 17b 页 WYG0614-0726d.png
  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脩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
  荃药蕙若薠蘅者楚物也既以诸家本校定又以
  太史公屈原传至陈说之之序附以今序别为一
  卷目以翼骚洛阳九咏者伯思所作也
宋玉集一卷
  陈氏曰楚大夫宋玉撰史记屈原传言楚人宋玉
  唐勒景差之徒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辞赋独传
  至以屈宋并称于后世馀人皆莫能及按隋志集
卷二百三十 第 18a 页 WYG0614-0727a.png
  三卷唐志二卷今书乃文选及古文苑中录出者
  未必当时本也
枚叔集一卷
  陈氏曰汉弘农都尉淮阴枚乘撰叔其字也隋志
  梁时有二卷亡唐志复著录今本乃于汉书及文
  选诸书抄出者
董仲舒集一卷
  陈氏曰汉胶西相广川董仲舒撰隋唐志皆二卷
卷二百三十 第 18b 页 WYG0614-0727b.png
  今惟录本传中三策及古文苑所载士不遇赋诣
  公孙弘记室书二篇而已其序篇略本傅语亦载
  古文苑仲舒平生著书如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
  类其泯没不存者多矣所傅繁露亦非本真也
刘中垒集五卷
  陈氏曰汉中垒校尉刘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并
  见汉书九歌见楚辞末请雨华山赋见古文苑
扬子云集五卷
卷二百三十 第 19a 页 WYG0614-0727c.png
  晁氏曰汉扬雄子云也古无雄集皇朝谭愈好雄
  文患其散在篇籍离而不属因缀绎之四十馀篇
  陈氏曰大抵皆录汉书及古文苑所载按宋玉而
  下五家皆见唐以前艺文志而三朝志俱不著录
  崇文总目仅有董集一卷而已盖古本多已不存
  好事者于史传及类书中钞录以备一家之作充
  藏书之数而已
二十四箴一卷
卷二百三十 第 19b 页 WYG0614-0727d.png
  晁氏曰扬雄撰今广德所刋本校集中无司空尚
  书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据古文苑而此四
  箴或云崔骃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蔡中郎集十卷
  晁氏曰后汉蔡邕伯喈也陈留圉人仕至左中郎
  将后为王允所害邕博学好词章术数天文妙操
  音律在东观欲补汉纪自陈十意及付狱乞黥刖
  以成书不能得遂死狱中所著文章百四篇今录
卷二百三十 第 20a 页 WYG0614-0728a.png
  止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或曰碑铭或曰神诰
  或曰哀赞其实一也尝自云为郭有道碑独无愧
  辞则其他可知已凡文集其人正传者止掇论其
  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
  附见馀历官与其善恶率不录若史逸其行事者
  则杂取他书详载焉庶后有考
  陈氏曰唐志二十卷今本阙亡之外才六十四篇
  其间有称建安年号及为魏宗庙颂述者非邕文
卷二百三十 第 20b 页 WYG0614-0728b.png
  也卷末有天圣癸亥欧阳静所书辩證甚详以为
  好事者杂编他人之文相混非本书
  致堂胡氏曰伯喈才士也而短于识文章翰墨又
  非班马之俦假令续成汉史不过与范晔伯仲耳
陈思王集十卷
  晁氏曰魏曹植子建也太祖子文帝封植为陈王
  卒年三十一谥曰思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
  数十万言善属文援笔立成自少至终篇籍不离
卷二百三十 第 21a 页 WYG0614-0728c.png
  手按魏志景初中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
  百馀篇隋志植集三十卷唐志植集二十卷今集
  十卷比隋唐本有亡逸者而诗文近二百篇反溢
  于本传所载不晓其故
  陈氏曰今本二十卷与唐志同其间亦有采取御
  览书钞类聚诸书中所有意皆后人附益然则非
  当时全书矣其或引挚虞流别集此书国初已亡
  犹是唐人旧传也
卷二百三十 第 21b 页 WYG0614-0728d.png
陈孔璋集十卷
  陈氏曰魏丞相军谋掾广陵陈琳孔璋撰魏志文
  帝为五官中郎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山阳王
  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广陵陈琳孔璋陈留阮瑀
  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并见友善自
  邯郸淳繁钦路粹丁廙杨修荀绰等亦有文采而
  不在七人之列世所谓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
  而下才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间邪而文帝典论则
卷二百三十 第 22a 页 WYG0614-0729a.png
  又以孔融居其首并粲琳等谓之七人植不与焉
  今诸家诗文散见于文选及诸类书其以集传者
  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余家有仲宣集
王粲集八卷
  晁氏曰后汉王粲仲宣也高平人为魏侍中粲博
  物多识强记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以
  为宿制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著诗赋论议
  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艺文志粲集十
卷二百三十 第 22b 页 WYG0614-0729b.png
  卷今亡两卷其诗文反多于史所纪二十馀篇与
  曹植集同
阮籍集十卷
  晁氏曰魏阮籍嗣宗也尉氏人籍志气宏放博览
  群籍尤好庄老属文不留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
  得意忽忘形体虽不拘礼教而发言元远晋帝辅
  政为从事中郎后求为步兵校尉
嵇康集十卷
卷二百三十 第 23a 页 WYG0614-0729c.png
  晁氏曰魏嵇康叔夜也谯国人康美词气有仪土
  木形骸不自藻饰学不师受博览该通长好庄老
  属文元远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钟会
  谮于晋文帝遇害
  陈氏曰康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嵇山家其
  侧遂氏焉取嵇字之上志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
  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张司空集三卷
卷二百三十 第 23b 页 WYG0614-0729d.png
  晁氏曰晋张华茂先也范阳人惠帝时为司空为
  赵王伦所害华学业优博词藻温丽图纬方伎等
  书莫不详览家有书三十乘天下奇秘悉在博物
  洽闻世无与比集有诗一百二十哀词册文二十
  一赋三
  陈氏曰前二卷为四言五言诗后一卷称册祝哀
  诔等文
陆机集十卷
卷二百三十 第 24a 页 WYG0614-0730a.png
  晁氏曰晋陆机士衡也抗之子少有异才文章冠
  世服膺儒术非礼不动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太康末入洛成都王颖令机率师伐长
  沙王乂至河桥大败为颖所诛初造张华华重其
  名如旧相识尝谓之曰人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多
  葛洪著书亦称叹焉所著文章凡三百馀篇今存
  诗赋论议笺表碑诔一百七十馀首以晋书文选
  校正外馀多舛误机仕终平原内史
卷二百三十 第 24b 页 WYG0614-0730b.png
陆云集十卷
  晁氏曰晋陆云士龙也吴郡人惠帝时为中书侍
  郎会兄机兵败同遇害云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
  才理与机齐名虽文章不及而持论过之所著文
  章三百四十九篇新书十篇云仕终清河内史
刘司空集十卷
  陈氏曰晋司空中山刘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
  观后五卷阙误或一卷数行或断续不属殆类钞
卷二百三十 第 25a 页 WYG0614-0730c.png
  节者末卷刘府君诔尤多讹未有别本可以是正
陶靖节集十卷
  晁氏曰晋陶渊明元亮也一名潜浔阳人萧统云
  渊明字元亮晋书云潜字元亮宋书云潜字渊明
  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按集中孟嘉传与祭妹文皆
  自称渊明当从之晋安帝末起为州祭酒桓元篡
  位渊明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刘裕
  起兵讨元诛之为镇军将军渊明恭其军事未几
卷二百三十 第 25b 页 WYG0614-0730d.png
  迁建威恭军渊明见裕有异志乃求为彭泽令去
  职潜少有高趣好读书不求甚解著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世号靖节先生今集有数本七卷梁萧统
  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十卷者北齐阳休之
  编以五孝传圣贤群辅录序传诔分三卷益之诗
  篇次差异按隋经籍志潜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
  录一卷唐艺文志潜集五卷今本皆不与二志同
  独吴氏西斋目有潜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
卷二百三十 第 26a 页 WYG0614-0731a.png
  本出宋庠家云江左旧书其次第最有伦贯独四
  八目后八儒三墨二条疑后人妄加
  东坡苏氏曰吾于诗人无所好独好渊明诗渊明
  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沈谢李杜
  诸人莫能及也
  山谷黄氏曰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
  不使语俗此庾开府所长也然有意于为诗也至
  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
卷二百三十 第 26b 页 WYG0614-0731b.png
  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捡括者辄病其放孔子曰宁
  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渊明之拙与放
  岂可为不知者道哉要当与一邱一壑者共之耳
  龟山杨氏曰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邃出于
  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著力之所能
  及也
  朱子语录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
  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
卷二百三十 第 27a 页 WYG0614-0731c.png
  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西山真氏曰予闻近世之评诗者渊明之辞甚高
  而其指则出于庄老康节之辞若卑而其指则原
  于六经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
  之于诗有不可掩荣木之忧逝水之叹也贫士之
  咏簟瓢之乐也饮酒末章有曰羲农去我久举世
  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渊明之智及此
  岂元虚之士可望邪虽其遗荣辱一得丧真有旷
卷二百三十 第 27b 页 WYG0614-0731d.png
  达之风细玩其辞时亦悲凉感慨非无意世事者
  或者徒知义熙以后不著年号为耻事二姓之验
  而不知其眷眷王室盖有乃祖长沙公之心独以
  力不得为故肥遁以自绝食薇饮水之言衔木填
  海之喻至深痛切顾读者弗之察耳渊明之志若
  是又岂毁彝伦而外名教者可以同日语乎
  后村刘氏曰陶公如天地间之有庆云醴泉是惟
  无出出则为祥瑞且饶坡公一人和陶可也
卷二百三十 第 28a 页 WYG0614-0732a.png
靖节年谱一卷 年谱辩證一卷 杂记一卷
  陈氏曰吴郡吴仁杰斗南为年谱张演季长辩證
  之又杂记晋贤论靖节语此蜀本也卷末有阳休
  之宋庠序录私记又有治平三年思悦题称永嘉
  不知何人也
靖节诗注四卷
  赠端明殿学士番阳汤文清公汉撰以述酒一篇
  为晋恭帝哀词盖刘裕既受禅使张伟以毒酒酖
卷二百三十 第 28b 页 WYG0614-0732b.png
  帝伟自饮而卒乃令兵人踰垣进药帝不肯饮兵
  人以被掩杀之故哀帝诗托名述酒其自序云陶
  公诗精深高妙测之愈远不可漫观也不事异代
  之节与子房五世相韩之义同既不为狙击震动
  之举又时无汉祖者可托以行其志故每寄情于
  首阳易水之间又以荆轲继二疏三良而发咏所
  谓拊已有深怀履运增慨然者读之亦可以深悲
  其志也已平生危行言孙至述酒之作始直吐忠
卷二百三十 第 29a 页 WYG0614-0732c.png
  愤然犹乱以廋辞千载之下读者不省为何语是
  此翁所深致意者迄不得白于后世尤可以使人
  增欷而累叹也余窃窥见其旨因加笺释以表暴
  其心事及他篇有可以发明者并著之又按诗中
  言本志少说固穷多夫惟忍于饥寒之苦而后能
  存节义之闲西山之所以有饿夫也世士贪荣禄
  事豪侈而高谈名义自方于古人余未之信也
鲍参军集十卷
卷二百三十 第 29b 页 WYG0614-0732d.png
  晁氏曰宋鲍照明远也上党人世祖以为中书舍
  人后临川王子顼镇荆州照为参军子顼败为乱
  兵所杀初孝武好文自谓人莫能及照悟其旨为
  文多鄙言累句当时谓照才尽实不然也事见沈
  约书而李延寿史乃以世祖为文帝集有唐虞炎
  序云为宋景所害倘见于他书乎
  陈氏曰照东海人唐人避武后讳改为昭沈约宋
  书李延寿南史皆作照而馆阁书目直以为昭且
卷二百三十 第 30a 页 WYG0614-0733a.png
  云上党人非也
谢惠连集五卷
  晁氏曰宋谢惠连也元嘉七年为彭城王法曹行
  参军十岁能属文为雪赋以高丽见奇族兄灵运
  每见其新文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
谢宣城集五卷
  晁氏曰齐谢朓元晖也阳夏人明帝初自中书郎
  出为东海太守东昏时为江祏党谮害之朓少学
卷二百三十 第 30b 页 WYG0614-0733b.png
  有美名文章清丽善草𨽻尤长五言沈约尝云二
  百年来无此诗也文选所录朓诗近二十首集中
  多不载今附入
  陈氏曰集本十卷楼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赋与
  诗刋之下五卷皆当时应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
  者已见本传及文选馀视诗劣焉无传可也
  后村刘氏曰诗至三谢如玉人之攻玉锦人之机
  锦极天下之工巧组丽而去建安黄初远矣
卷二百三十 第 31a 页 WYG0614-0733c.png
  唐子西语录云三谢诗灵运为胜当就文选中写
  出熟读自见其优劣也 又云江左诸谢诗文见
  文选者六人希逸无诗宣远叔源有诗不工今取
  灵运惠连元晖诗合六十四篇为三谢诗是三人
  者至元晖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少减渐
  有唐风矣于此观世变也 又云灵运在永嘉因
  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元晖在宣城因登
  三山遂有澄江净如练之句二公妙处盖在于鼻
卷二百三十 第 31b 页 WYG0614-0733d.png
  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
  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瑑者欤灵运如矜名道
  不足适已物可忽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元晖
  诗如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大江流日夜客心
  悲未央等语皆得三百篇之馀韵是以古今以为
  奇作
孔德璋集一卷
  陈氏曰齐太子詹事山阴孔稚圭德璋撰北山移
卷二百三十 第 32a 页 WYG0614-0734a.png
  文其所作也
沈休文集十五卷 别集一卷 又九卷
  陈氏曰梁特进吴兴沈约休文撰约有文集百卷
  今所存者唯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为赋馀皆
  诗也别集杂录诗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诏草也馆
  阁书目但有此九卷及诗一卷凡四十八首
吴均集三卷
  晁氏曰梁吴均叔宰也史称均博学才俊体清拔
卷二百三十 第 32b 页 WYG0614-0734b.png
  有古气好事效之谓之吴均体有集二十卷唐世
  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旧题误曰吴筠筠
  乃唐人此诗殊不类而其中有赠柳贞阳周兴嗣
  辈诗固已知其非筠又有萧子云赠吴朝请入东
  诗盖在武帝时为奉朝请则知为均也无疑矣萧
  子云诗八萧子显朱异平筠王僧孺诗各一附颜
  之推讥均集中有破镜赋今已亡之
江淹集十卷
卷二百三十 第 33a 页 WYG0614-0734c.png
  晁氏曰梁江淹文通也济阳人梁初为散骑常侍
  封醴陵侯少好学不事章句留情于文章晚节才
  思微退人谓才尽著述百馀篇自撰为前后集今
  集凡二百四十九篇魏晋间名人诗文之行于世
  者往往羡于史所载如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岂
  后人妄附益之欤
何逊集二卷
  晁氏曰梁何逊仲言也东海人终水部员外郎逊
卷二百三十 第 33b 页 WYG0614-0734d.png
  少能诗州举秀才范云见其文嗟赏曰观文人质
  则过懦丽则伤俗能清浊古今见之何生矣沈约
  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与刘孝绰俱以
  文章见重于世谓之何刘王僧孺集其文为八卷
  今亡逸不全
  陈氏曰本传集八卷馆阁书目今所传止此
庾开府集二十卷
  晁氏曰周庾信子山也南阳人梁元帝时为散骑
卷二百三十 第 34a 页 WYG0614-0735a.png
  常侍聘西魏遂留长安孝闵时终司宪大夫信在
  梁与徐陵文并绮丽世号徐庾体有滕王逌序
  陈氏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扬都有集四
  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
  魏以来所作而哀江南赋实为首冠
阴铿集一卷
  晁氏曰陈阴铿子坚也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
  千言及长博涉史传尤工五言诗徐陵言之于世
卷二百三十 第 34b 页 WYG0614-0735b.png
  祖使赋安乐宫援笔立成累迁散骑常侍有集三
  卷隋已亡其二今所存十数诗而已杜少陵尝赠
  李太白诗首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今观此
  集白盖过之远矣甫之慎许可乃如此
稽圣赋三卷
  陈氏曰北齐黄门侍郎琅琊颜之推撰其孙师古
  注盖拟天问而作中兴书目称为李淳风注
  右别集
卷二百三十 第 35a 页 WYG0614-0735c.png
 
 
 
 
 
 
 
 
卷二百三十 第 35b 页 WYG0614-0735d.png
 
 
 
 
 
 
 
 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