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一 第 1a 页 WYG0614-049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经籍考三十八
  子(道家/)
 汉艺文志曰道者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
 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一
 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
卷二百十一 第 1b 页 WYG0614-0496b.png
 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法
 隋经籍志曰自黄帝而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
 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
 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
 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
汉志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隋志七十八部合五百二十五卷
唐志七十七家八十四部一千有四卷
卷二百十一 第 2a 页 WYG0614-0496c.png
宋三朝志四十三部二百五十卷
宋两朝志八部十五卷
宋四朝志九部三十二卷
宋中兴志四十七家五十二部一百八十七卷
鬻子一卷
  晁氏曰楚鬻熊撰按汉志云为周师自文王以下
  问焉周封为楚祖凡二十二篇今存者十四篇唐
  逢行圭注永徽中上于朝叙称见文王时行年九
卷二百十一 第 2b 页 WYG0614-0496d.png
  十而书载周公封康叔事盖著书时百馀岁矣
  石林叶氏曰世传鬻子一卷出祖无择家汉艺文
  志本二十二篇载之道家鬻熊文王所师不知何
  以名道家而小说家亦别出十九卷亦莫知孰是
  又何以名小说今一卷止十四篇本唐永徽中逢
  行圭所献其文大略古人著书不应尔廖仲容子
  抄云六篇马总意林亦然其所载辞略与行圭先
  后差不伦恐行圭书或有附益云
卷二百十一 第 3a 页 WYG0614-0497a.png
  巽岩李氏曰艺文志二十六篇今十四篇崇文总
  目以为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某谓刘向父
  子及班固所著录者或有他本此盖后世所依托
  也熊既年九十始遇文王胡乃尚说三监曲阜时
  何邪又文多残阙卷第与目篇皆错乱甚者几不
  可晓而注尤谬误然不敢以意删定姑存之以俟
  考
  高氏子略曰魏相奏记载霍光曰文王见鬻子年
卷二百十一 第 3b 页 WYG0614-0497b.png
  九十馀文王曰噫老矣鬻子曰君若使臣捕虎逐
  麛臣已老矣若使坐策国事臣年尚少文王善之
  遂以为师今观其书则曰发政施仁谓之道上下
  相亲谓之和不求而得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
  仁其所以启文王者决矣其与太公之遇文王有
  相合者太公之言曰君有六守仁义忠信勇谋又
  曰鸷鸟将击卑飞翩翼虎狼将击弭耳俯伏圣人
  将动必有愚色尤决于启文王者矣非二公之言
卷二百十一 第 4a 页 WYG0614-0497c.png
  殊相经纬然其书辞意大略淆杂若大诰洛诰之
  所以为书者是亦汉儒之所缀辑者乎太公又曰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奇矣艺文志
  叙鬻子名熊著书二十二篇今一卷六篇唐贞元
  间柳伯存尝言子书起于鬻熊此语亦佳因录之
  永徽中逢行圭为之序曰汉志所载六篇此本凡
  十四篇予家所傅乃十有二篇
  陈氏曰汉志云二十二篇今书十五篇陆佃农师
卷二百十一 第 4b 页 WYG0614-0497d.png
  所校唐郑县尉逢行圭注止十四篇盖中间以二
  章合而为一故视陆本又少一篇此书甲乙篇次
  皆不可晓二本前后亦不同姑两存之
老子道德经二卷
  晁氏曰李耳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关尹喜凡
  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予
  尝学焉通其大旨而悲之盖不幸居乱世忧惧者
  所为之书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应
卷二百十一 第 5a 页 WYG0614-0498a.png
  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当之为贵初不滞
  于一曲也至于成败生死则以为有命非人力所
  能及不用智于其间以求全特随其所遇而处之
  以道耳是以临祸福得丧而未尝有忧惧之心焉
  今耳之书则不然畏明之易暗故守以昏畏宠之
  必失故不辞辱畏刚之折则致柔畏直之挫则致
  曲畏厚亡也则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则不如其已
  既贵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凡所
卷二百十一 第 5b 页 WYG0614-0498b.png
  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懦弱谦下为道者其意
  盖曰不如是则将不免于咎矣由此观之岂非所
  谓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于求全故中怀忧惧
  先事以谋而有所不敢为有所不敢为则其蔽大
  矣此老子之学所以虽深约博大不免卒列于百
  家而不为天下达道欤以诸家本参校其不同者
  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涂
  者三十八字其间徽宗御注最异诸本云天下柔
卷二百十一 第 6a 页 WYG0614-0498c.png
  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能易
  之而御注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诸本云恬淡为上胜而不
  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
  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
  丧礼处之御注作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
  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也不可得志于
  天下者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
卷二百十一 第 6b 页 WYG0614-0498d.png
  军处右言居上则以丧礼处之其不同如此
  朱子语录曰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
  肯做才有一毫与已不便便不肯做 老子术冲
  啬不肯役精神 问先儒论老子多为之出脱云
  老子乃矫时之说以某观之不是矫时只是不见
  实理故不知礼乐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曰使渠
  识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自不应如此
  他本不知下一莭欲占一简径言之然上节无实
卷二百十一 第 7a 页 WYG0614-0499a.png
  见故亦不脱洒 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
  你争才有一毫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粗了
  故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
  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尔在高处
  他只要在卑下处全不与尔争他这工夫极难常
  见画本老子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
  步占便宜底人虽未必肖他然亦是他气象也只
卷二百十一 第 7b 页 WYG0614-0499b.png
  是他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
  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他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如子
  房之术全是如此峣关之战啖秦将以利与之连
  和即回兵杀之与项羽约和已讲解了即劝高祖
  追之汉家始终治天下全是得此术至武帝尽发
  出来便郎当子房闲时不做声气莫教他说一话
  更不可当少年也任侠杀人后来因黄石公教得
  来较细只是都使人不疑他此其所以乖也老子
卷二百十一 第 8a 页 WYG0614-0499c.png
  说话只是欲退步占奸不要与事物接如治人事
  天莫若啬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皆是这意思
  故为其学者多流于术数如申韩之徒是也其后
  则兵家亦祖其说如阴符经之𩔖是也
  陈氏曰昔人言谥曰聃故世称老聃然聃之为训
  耳漫无轮也似不得为谥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太史公言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
卷二百十一 第 8b 页 WYG0614-0499d.png
  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晋葛洪曰河上公者
  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
  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章句两说不
  同当从太史公也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导引
  之术近神仙家刘子元称其非真殆以此欤傅奕
  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
  古本无有独得于公耳
老子指归十三卷
卷二百十一 第 9a 页 WYG0614-0500a.png
  晁氏曰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颇与诸
  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𩔖
  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
  此本卷数与廓注题谷神子而不显名姓疑即廓
  也
老子略论一卷
  晁氏曰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景迂云弼有得于
  老子而无得于易注易资于老子而老子论无资
卷二百十一 第 9b 页 WYG0614-0500b.png
  于易则其浅深之效可见矣
  陈氏曰魏晋之世元学盛行弼之谈元冠于流辈
  故其注易亦多元义晁以道言弼注易亦假老子
  之旨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
  经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明皇老子注二卷 疏一卷
  晁氏曰唐元宗撰天宝中加号元迈道德经世不
  称焉又颇增其词如而贵食母作儿贵求合于母
卷二百十一 第 10a 页 WYG0614-0500c.png
  之𩔖贵食母者婴儿未孩之义诸侯之子以大夫
  妻为食母增之赘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晁氏曰唐蜀郡岷山道士张君相集河上公严遵
  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羊祜罗什卢裕刘仁会
  顾欢陶隐居松灵仙人裴处思杜弼节解张凭张
  嗣臧元静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刘进喜蔡
  子晃成元英车惠弼等注君相称三十家而列其
卷二百十一 第 10b 页 WYG0614-0500d.png
  名止二十有九盖君相自以为一家言并数之耳
  君相不知何时人而谓成元英为皇朝道士则唐
  天宝后人也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
  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
道德经传四卷
 崇文总目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德二经义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
卷二百十一 第 11a 页 WYG0614-0501a.png
道德经疏二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
 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序其自疏
道德经疏节解上下各二卷
 崇文总目伪蜀乔讽撰讽仕伪蜀为谏议大夫知制
 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缀其要附以已意
 解释之
道德经小解二卷
卷二百十一 第 11b 页 WYG0614-0501b.png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经义
道德经谱二卷
 崇文总目道士扶小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德经章
 句略为义训
老子道德经论著二卷
  晁氏曰皇朝司马光撰光意谓太史公曰老子著
  书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
  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故废道经德经
卷二百十一 第 12a 页 WYG0614-0501c.png
  之名而曰道德论墓志载其目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皆于无与有下断句不与先儒同
王介甫注老子二卷 王雱注二卷 吕惠卿注二卷
 陆佃注二卷 刘仲平注二卷
  晁氏曰王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
  首章皆断有无作一读与温公同后其子雱及其
  徒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卷二百十一 第 12b 页 WYG0614-0501d.png
吕氏老子注二卷
  晁氏曰皇朝吕大临撰其意以老氏之学合有无
  谓之元以为道之所由出盖至于命矣其言道体
  非独智之见孰能臻此求之终篇胶于圣人者盖
  寡但不当以圣智仁义为可绝弃耳
苏子由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苏辙子由注子由谪官筠州颇与学
  浮屠者游而有所得焉于是解老子尝曰中庸云
卷二百十一 第 13a 页 WYG0614-0502a.png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盖佛法也六祖谓不思
  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法之
  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致中极和而天地
  万物生于其间非佛法何以当之天下无二道而
  所以治人则异古之圣人忠信行道而不毁世法
  以此耳故解老子亦时有与佛法合者其自序云
  尔其解是谓袭明以为释氏传灯之𩔖
卷二百十一 第 13b 页 WYG0614-0502b.png
  陈氏曰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
  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
  佛老不为二
  朱子杂学辩曰苏侍郎晚著此书合吾儒于老子
  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然其自
  许甚高至谓当世无一人可与语此者而其兄东
  坡公亦以为不意晚年见此奇特以予观之其可
  谓无忌惮者欤因与之辩而或者谓苏氏兄弟以
卷二百十一 第 14a 页 WYG0614-0502c.png
  文义赞佛乘盖未得其所谓如传灯录解之属其
  失又有甚焉不但此书为可辩也应之曰予之所
  病病其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不病其学佛未至
  而溺于文义也其不得已而论此岂好辩哉诚惧
  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尔若求诸彼而不
  得其说则予又何暇知焉
御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徽宗御撰或曰郑居中视草未详
卷二百十一 第 14b 页 WYG0614-0502d.png
刘巨济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刘泾巨济注泾蜀人笃志于学文词
  奇伟早登苏子瞻之门晚受知蔡京除太学博士
老子解二卷
  陈氏曰叶梦得撰其说曰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
  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支
  九窍本韩非子解老之说
卷二百十一 第 15a 页 WYG0614-0503a.png
易老通言十卷
  陈氏曰程太昌撰其序言多为训老而实该故曰
  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经皆在矣盖以易为六经之
  首也
李暹注文子十二卷
  晁氏曰右李暹注其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
  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
  二篇云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与
卷二百十一 第 15b 页 WYG0614-0503b.png
  今篇次同岂暹析之欤颜籀以其与孔子并时而
  称周平王问疑依托者然三代之书经秦火幸而
  存者其错乱参差𩔖如此尔雅周公作也而有张
  仲孝友列子郑穆公时人而有子阳馈粟是也李
  暹师事僧般若流支盖元魏人也
  河东柳氏辩文子曰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
  弟子(唐有徐灵府注又有李暹注/训或谓其书录老子遗言)其辞有若可取
  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孝即/考字)盖駮书也其浑
卷二百十一 第 16a 页 WYG0614-0503c.png
  而𩔖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
  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𩔖(童曰峣音尧山/高猊或作峣)其意绪
  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
  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
  颇惜之闵其为之也劳今刋去谬恶乱杂者取其
  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
  高氏子略曰天宝中以文子为通元真经柳子厚
  为刋去谬乱颇发其意子厚所刋之书世不可见
卷二百十一 第 16b 页 WYG0614-0503d.png
  矣今观其言曰神者智之渊神清则智明智者心
  之府智公则心平又曰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
  听之下学以耳听之又曰贵则观其所齐富则观
  其所欲贫则观其所爱又曰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此亦学之一脔也
  周氏涉笔曰文子一书诚如柳子厚所云駮书也
  然不独其文聚敛而成亦黄老名法儒墨诸家各
  以其说入之气脉皆不相应其称平王者往往是
卷二百十一 第 17a 页 WYG0614-0504a.png
  楚平王序者以为周平王时人非也
  陈氏曰按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
  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又按史记货殖传
  徐广注计然范蠡师名研裴骃曰计然葵邱濮上
  人姓辛字文子默希子引以为据然自班固时已
  疑其依托况未必当时本书乎至以文子为计然
  之字尤不可考信
墨希子注文子十二卷
卷二百十一 第 17b 页 WYG0614-0504b.png
  晁氏曰墨希子者唐徐灵府自号也灵府谓文子
  周平王时人
朱元注文子十二卷
  晁氏曰唐朱元注缺府言一篇或取默希注补焉
张湛注列子八卷
  晁氏曰郑列禦寇撰刘向校定八篇云缪公时人
  学本于黄帝老子清虚无为务崇不竞其寓言与
  庄周𩔖晋张湛注唐号冲虚真经景德中加至德
卷二百十一 第 18a 页 WYG0614-0504c.png
  之号力命篇言寿夭不存于葆养穷达不系于智
  力皆天之命杨朱篇言肆耳目之欲而不恤生之危
  纵酒色之娱而不顾名之丑是之谓制命于内刘
  向以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言予以道家之学本
  谓世衰道丧物伪滋起或骋智力以图利不知张
  毅之走高门竟以病殒或背天真以徇名不知伯
  夷之在首阳因以馁终是以两皆排摈欲使好利
  者不巧诈以干命好名者不矫妄以失性尔非不
卷二百十一 第 18b 页 WYG0614-0504d.png
  同也虽然儒者之道则异乎是虽知寿夭穷达非
  人力也必修身以俟焉以为立岩墙之下而死者
  非正命也知耳目之于声色有性焉以为其乐也
  外而不易吾内鸣呼以此自为则为爱已以此教
  人则为爱人儒者之道所以万世而无弊欤
  河东柳氏辩列子曰刘向古称博极群书然其录
  列子独曰郑穆公时人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
  子书言郑国皆云子产邓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
卷二百十一 第 19a 页 WYG0614-0505a.png
  此史记郑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围郑郑杀
  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周安王三
  年秦惠王韩烈侯赵武侯二年魏文侯二十七年
  燕釐公五年(釐古文/僖字)齐康公七年宋悼公六年鲁
  穆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穆公时遂误为郑耶不然
  何乖错至如是其后张湛徒知怪列子书言穆公
  后事亦不能推知其时然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
  要之庄周为放依其辞(放方/往切)其称夏棘狙公纪渻
卷二百十一 第 19b 页 WYG0614-0505b.png
  子(渻音/省)季咸等皆出列子不可尽纪虽不概于孔
  子道然其虚泊寥廓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于
  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
  取焉其文辞𩔖庄子而尤质厚少为作好文者可
  废耶其杨朱力命(列子/篇名)疑其杨子书其言魏牟孔
  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然观其辞亦足通知古之
  多异术也读焉者慎取之而已矣
  石林叶氏曰列子天瑞黄帝两篇皆其至理之极
卷二百十一 第 20a 页 WYG0614-0505c.png
  尽言之而不隐故与佛书直相表里所谓庄语者
  也自周穆王以后始渐纵弛谈谲纵横惟其所欲
  言盖虑后人浅狭难与直言正理则设为诡辞以
  激之刘向弗悟遂以为不似一家之书张湛微知
  之至于逐事为注则又多迷失然能知其近佛是
  时佛经到中国者尚未多亦不易得矣要之读老
  氏庄列三书皆不可正以言求其间自有庄语有
  荒唐之辞如佛氏至唐禅宗自作一种语自与诸
卷二百十一 第 20b 页 WYG0614-0505d.png
  经不𩔖亦此意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
  之右其言惠盎见宋康王说勇有力一段语宛转
  四反非数百言曲而畅之不能了而洁净粹白如
  此后人笔力渠可复到耶
  朱子语录曰列子平淡疏旷 孟子庄子文章皆
  好列子便有迂僻处左氏亦然皆好高而少事实
  因言列子语佛氏多用之庄子全写列子又变得
卷二百十一 第 21a 页 WYG0614-0506a.png
  峻奇列子语温纯柳子厚常称之
  高氏子略曰太史公史殊不传列子如庄周所载
  许由务光之事汉去古未远也许由务光往往可
  稽迁犹疑之所谓禦寇之说独见于寓言耳迁于
  此讵得不致疑耶周之末篇叙墨翟禽滑釐慎到
  田骈关尹之徒以及于周而禦寇独不在其列岂
  禦寇者其亦所谓鸿蒙列缺者欤然则是书与庄
  子合者十七章其间尤有浅近迂僻者特出于后
卷二百十一 第 21b 页 WYG0614-0506b.png
  人会萃而成之耳至于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言
  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故有及于佛而世尤疑之
  夫天毒之国纪于山海竺乾之师间于柱史此杨
  文公之文也佛之为教已见于是何待于此时乎
  然其可疑可怪者不在此也
列子释文二卷
  晁氏曰唐殷敬顺撰敬顺尝为当涂丞
郭象注庄子十卷
卷二百十一 第 22a 页 WYG0614-0506c.png
  晁氏曰庄周撰郭象注周为蒙漆园吏按汉书志
  本五十二篇晋向秀郭象合为三十三篇内篇八
  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唐世号南华真经自孔子没
  天下之道术日散老聃始著书垂世而虚无自然
  之论起周又从而羽翼之掊击百世之圣人殚残
  天下之圣法而不忌其言可谓反道矣自荀卿扬
  雄以来诸儒莫不辟之而放者犹自谓游方之外
  尊其学以自肆于是乎礼教大坏戎狄乱华而天
卷二百十一 第 22b 页 WYG0614-0506d.png
  下横流两晋之祸是已自熙宁元丰之后学者用
  意过中见其书末篇论天下之道术虽老聃与其
  身皆列之为一家而不及孔子莫不以为阳訾孔
  子而阴尊焉遂引而内之殊不察其言之指归宗
  老氏邪宗孔氏邪既曰宗老氏矣讵有阴助孔子
  之理也邪至其论道术而有是言盖不得已耳夫
  盗之暴也又何尝不知主人之为主人邪顾可以
  其智及此遂以为尊我开关揖而进之乎窃惧夫
卷二百十一 第 23a 页 WYG0614-0507a.png
  祸之过乎两晋也
  东坡苏氏庄子祠堂记曰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
  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
  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
  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
  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
  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箠
  而骂曰𨽻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
卷二百十一 第 23b 页 WYG0614-0507b.png
  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
  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
  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
  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釐彭蒙慎到田骈
  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
  不与其尊之也至矣然余尝疑盗蹠渔父则若真
  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漏不入于道反覆
  观之得其寓言之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
卷二百十一 第 24a 页 WYG0614-0507c.png
  老子曰而睢睢而旴旴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
  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
  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
  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蹠四篇以
  合于列禦寇之篇曰列禦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
  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
  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
  余不可以不辩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
卷二百十一 第 24b 页 WYG0614-0507d.png
  之本意
  朱子语录曰庄列亦似曾点底意思他也不是专
  学老子吾儒书他都看来不知如何被他见这
  个物事便放浪去了今禅学也是恁地列庄本杨
  朱之学故其书多引其语庄子说子之于亲也命
  也不可解于心至臣之于君则曰义也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是他看得那君臣之义却似是逃不得
  不奈何须着臣伏他更无一个自然相胥为一体
卷二百十一 第 25a 页 WYG0614-0508a.png
  处可怪故孟子以为无君此𩔖是也 又庄子比
  列子见较高气较豪他是事事识得又却蹴踏了
  以为不足为列子却有规矩问庄子孟子同时何
  不曾相遇又不闻相道及先生曰庄子当时也无
  人宗之他只是在僻处自说孟子平生足迹只在
  齐鲁滕大梁之间不曾过大梁之南庄子自是楚
  人想见声闻止于梁而止然当时南方亦多异端
  如陈良之𩔖是也
卷二百十一 第 25b 页 WYG0614-0508b.png
  陈氏曰按晋郭象传向秀解庄子未竟而卒颇有
  别本迁流象窃以为已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又易马蹄一篇其馀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
  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然向义今不传但
  时见陆氏释文
庄子音义三卷
  陈氏曰唐陆德明撰即经典释文二十六至二十
  八卷
卷二百十一 第 26a 页 WYG0614-0508c.png
成元英庄子疏三十三卷
  晁氏曰唐道士成元英撰本郭象注为之疏义元
  英字子实陜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
  加号西华法师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书成
  道士王元庆邀文学贾鼎就授大义序云周字子休
  师长桑公子内篇理深故别立篇目外篇杂篇其
  题取篇目二字而已
文如海庄子疏十卷
卷二百十一 第 26b 页 WYG0614-0508d.png
  晁氏曰唐文如海撰如海明皇时道士也以郭象
  注放乎自然而绝学习失庄生之旨因再为之解
  凡九万馀言
吕吉甫注庄子十卷
  晁氏曰皇朝吕惠卿撰吉甫惠卿字也元丰七年
  先表进内篇馀续成之
王元泽注庄子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雱字元泽撰
卷二百十一 第 27a 页 WYG0614-0509a.png
东坡广成子解一卷
  晁氏曰皇朝苏轼撰取庄子中黄帝问道于广成
  子一章为之解景迂尝难之其序略曰某晚玷先
  生荐贤中安敢与先生异论然先生许我不苟同
  翰墨具在
鹖冠子八卷
  晁氏曰班固载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羽为冠
  著书一篇因以名之至唐韩愈称爱其博选学问
卷二百十一 第 27b 页 WYG0614-0509b.png
  篇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贾谊鵩赋非斥之按四库
  书目鹖冠子三十六篇与愈合已非汉志之旧今
  书乃八卷前三卷十三篇与今所传墨子书同中
  三卷十九篇愈所称两卷皆在宗元非之者篇名
  世兵亦在后两卷有十九论多称引汉以后事皆
  后人杂乱附益之今削去前后五卷止存十九篇
  庶得其真其词杂黄老刑名意皆浅鄙宗元之评
  盖不诬
卷二百十一 第 28a 页 WYG0614-0509c.png
  昌黎韩愈读鹖冠子曰鹖冠子十九篇其词杂黄
  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
  时授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学问篇称贱
  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词
  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
  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河东柳氏辩鹖冠子曰余读贾谊鵩赋嘉其词而
  学者以为尽出鹖冠子(鹖冠子十九篇论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其世兵)
卷二百十一 第 28b 页 WYG0614-0509d.png
  (篇头与鵩/赋相乱)余往来京师求鹖冠子无所见至长沙
  始得其书读之尽鄙浅言也惟谊所引用为美馀
  无可者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鵩赋以文饰
  之非谊有取之决也太史公伯夷列传称贾子曰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不称鹖冠子迁号
  为博极群书假令当时有其书迁岂不见耶假令
  真有鹖冠子书亦必不取鵩赋以充入之者何以
  知其然邪曰不𩔖
卷二百十一 第 29a 页 WYG0614-0510a.png
  高氏子略曰列仙传曰鹖冠子楚人隐居著书言
  道家事则尽出于黄老矣其书有曰小人事其君
  务蔽其明塞其聪乘其威以灼热天下天高不难
  追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违其言如此是盖未能
  忘情于斯世者
  周氏涉笔曰韩文读鹖冠子仅表出首篇四稽五
  至末章一壶千金盖此外文势阙自不足录柳子
  厚则断然以为非矣按王鈇篇所载全用楚制又
卷二百十一 第 29b 页 WYG0614-0510b.png
  似非贾谊后所为先王比闾起教乡遂达才道广
  法宽尊上帅下君师之义然也今自五长里有司
  扁长乡师县啬夫郡大夫递相传告以及柱国令
  尹然动辄有诛柱国灭门令尹斩首举国上下相
  持如束湿而三事六官亦皆非所取通与编氓用
  三尺法此何典也处士山林谈道可也乃妄论王
  政何哉
  陈氏曰陆佃解今书十九篇韩吏部称十有六篇
卷二百十一 第 30a 页 WYG0614-0510c.png
  故陆谓其非全韩公颇道其书而柳以尽鄙浅言
  自今考之柳说为长
 崇文总目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
 唐世常辩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
亢仓子二卷
  晁氏曰唐柳宗元曰太史公为庄周列传称其为
  书畏累亢仓子皆空言无事实今世有亢仓子书
  其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盖周所云者尚不能
卷二百十一 第 30b 页 WYG0614-0510d.png
  有事实又况取其语而益之者其为空言尤也刘
  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
  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按唐天宝元年诏号亢
  仓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
  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
  也取诸子文义𩔖者补其亡今此书乃士元补亡
  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诋之可见其锐于讥议也
  其书多作古文奇字岂内不足者必假外饰欤何
卷二百十一 第 31a 页 WYG0614-0511a.png
  璨注
  高氏子略曰开元天宝间天子方乡道家者流之
  说尊表老氏庄列又以亢桑子号洞灵真经既不
  知其人之仙否又不识其书之可经一旦表而出
  之固未始有此书也处士王褒乃趋世好迫上意
  撰而献之今读其篇往往采诸列子文子又采吕
  氏春秋新序说苑又时采诸戴氏礼源流不一往
  往论殊而辞异可谓杂而不纯滥而不实者矣
卷二百十一 第 31b 页 WYG0614-0511b.png
  周氏涉笔曰庚桑楚固寓言然所居以忘言化俗
  以醇和感天今所著切切用诛罚政术盖全未识
  庚桑者其称危代以文章取士剪巧绮滥益至正
  指唐事又补贼广引俟赦率是狱案文书又一乡
  一县一州被青紫章服皆近制既为唐人短浅者
  无书不烦子厚掊击也惟农道一书可读自合孤
  行
  陈氏曰首篇所载与庄子庚桑楚同亢仓者庚桑
卷二百十一 第 32a 页 WYG0614-0511c.png
  声之变也崇文总目凡九篇
关尹子九卷
  陈氏曰周关令尹喜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著书
  言道德者按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
  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藏子礼得之于永
  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
  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𩔖向文
素书一卷
卷二百十一 第 32b 页 WYG0614-0511d.png
  晁氏曰题黄石公著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言其书
  言治国治家治身之道庞杂无统盖采诸书以成
  之者也
  陈氏曰后人傅会依托以为之者
无尽居士注素书一卷
  晁氏曰皇朝张商英注商英称素书凡六篇按汉
  书黄石公圯上授子房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误
  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玉枕中获此书商英之言
卷二百十一 第 33a 页 WYG0614-0512a.png
  世未有信之者
十一贤注阴符经一卷 李筌注阴符经一卷
  晁氏曰唐少室山人布衣李筌注云阴符经者黄
  帝之书或曰受之广成子或曰受之元女或曰黄
  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事阴者
  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符皇朝
  黄庭坚鲁直尝跋其后云阴符出于李筌熟读其
  文知非黄帝书也盖欲其文奇古反诡谲不经盖
卷二百十一 第 33b 页 WYG0614-0512b.png
  糅杂兵家语又妄说太公范蠡鬼谷张良诸葛亮
  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
  朱子语录闾邱主簿进黄帝阴符经传先生说握
  奇经等文字恐非黄帝作唐李筌为之圣贤言语
  自平正却无跷欹如许
 崇文总目自太公而下注传尤多今集诸家之说合
 为一书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李合
 李鉴李锐杨晟凡十一家自淳风以下皆唐人又有
卷二百十一 第 34a 页 WYG0614-0512c.png
 传曰者不详何代人太公之书世远不传张良本传
 不云著书二说疑后人假托云又有阴符经叙一卷
 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
 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
阴符机一卷
 崇文总目唐李靖撰以谓阴符者应机制变之书破
 演其说为阴符机又有势滋及论合三篇
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阴符经辩命论一卷
卷二百十一 第 34b 页 WYG0614-0512d.png
 崇文总目唐张果传或曰果于道藏得此传不详何
 代人所作因编次而正之今别为古字盖当时道书
 所得之本也
阴符经正义一卷
 崇文总目唐韦洪撰
阴符经要义一卷 阴符经小解一卷
 崇文总目题云元解先生撰不详何代人
天机子一卷
卷二百十一 第 35a 页 WYG0614-0513a.png
  晁氏曰不著撰人凡二十五篇或曰一名阴符二
  十四机诸葛亮撰予观其词旨殆李筌所为尔托
  之孔明也载道藏中
阴符元机一卷
 崇文总目唐李筌撰自号少室山达观子筌好神仙
 尝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石阴符本题云魏道士
 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虽略抄记而未晓其义后入秦
 骊山逢老母传授
卷二百十一 第 35b 页 WYG0614-0513b.png
  陈氏曰即阴符经也监察御史新安朱安国注此
  书出于李筌云得于骊山老母旧志列于道家安
  国以为兵书之祖要之非古书也
无能子三卷
  晁氏曰不著撰人唐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寓三辅
  景氏舍成书三十篇述老庄自然之旨总目录之
  道家
  陈氏曰唐志云光启间隐民盖其自叙
卷二百十一 第 36a 页 WYG0614-0513c.png
四子治国枢要四卷
  晁氏曰唐范乾九集四子谓庄子文子列子亢仓
  子其意以为黄老之道内足以修身外足以治国
  者分为二十门
元真子外篇三卷
  陈氏曰唐隐士金华张志和撰唐元真十二卷今
  才三卷非全书也既曰外篇则必有内篇矣志和
  事迹详见余所集碑传
卷二百十一 第 36b 页 WYG0614-0513d.png
庄子十论一卷
  陈氏曰题李士表撰未详何人
 
 
 
 
 
 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