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九十五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a 页 WYG0614-032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经籍考二十二
  史(杂史各门总/) (杂史/)
 隋经籍志曰自秦废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
 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
 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所作后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b 页 WYG0614-0321d.png
 汉赵晔又为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
 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灵献之世
 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悯其废绝各记
 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又自后汉
 以来学者多抄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
 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
 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
 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a 页 WYG0614-0322a.png
 宋三朝志曰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
 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阙
 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如司马迁采战国策楚汉
 春秋不为无益也
隋志七十二部九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七十三/部九百三十九卷)
唐志杂史八十八家一百七部一千八百二十八卷(失/姓)
(名八家元行中以下不著录/六十八家八百六十一卷)
宋三朝志杂史九十一部九百六十八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b 页 WYG0614-0322b.png
宋两朝志三十一部六百三十卷
宋四朝志二十四部一千七十三卷(内唐武宗实录以/下六部入实录门)
(不重/具)
宋中兴志别史三十一家三十六部一千三十四卷
  右杂史
 隋经籍志曰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
 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诗侯史记兼而有之春秋
 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臧纥
卷一百九十五 第 3a 页 WYG0614-0322c.png
 之叛季孙命太史召掌恶臣而盟之周官司寇凡大
 盟约涖其盟书登于天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
 其贰而藏之是则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
 官史臣皆藏其书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
 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
 恤者族师每月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党正岁书其
 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
 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3b 页 WYG0614-0322d.png
 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
 皆有史传自史官旷绝其道废坏汉初始有丹书之
 约白马之盟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
 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
 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傥之士皆有记录
 而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史记独传夷齐汉书但述
 杨王孙之俦其馀皆略而不说又汉时阮仓作列仙
 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
卷一百九十五 第 4a 页 WYG0614-0323a.png
 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
 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
 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
 鬼神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
 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
 妄之说推其本原盖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
 采其要焉鲁沛三辅序赞并亡后之作者亦多零失
 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卷一百九十五 第 4b 页 WYG0614-0323b.png
 宋三朝艺文志曰传记之作盖史笔之所不及者方
 闻之士得以纪述而为劝戒
 隋志曰杂传唐志曰杂传类有先贤耆旧孝友忠节
 列藩良吏高逸科录家传文士仙灵高僧鬼神列女
 之别今总为传记事涉道释者各具于其事
 宋两朝艺文志曰传记之作近世尤盛其为家者亦
 多可称采获削槁为史所传然根据肤浅好尚偏駮
 滞泥一隅寡通方之用至孙冲胡讷收摭益细而通
卷一百九十五 第 5a 页 WYG0614-0323c.png
 之于小说
  按杂史杂传皆野史之流出于正史之外者盖杂
  史纪志编年之属也所纪者一代或一时之事杂
  传者列传之属也所纪者一人之事然固有名为
  一人之事而实关系一代一时之事者又有参错
  互见者前史多以杂史第四杂传第八相去悬隔
  难以参照今以二类相附近庶便检讨云
隋志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5b 页 WYG0614-0323d.png
唐志一百二十五家一百四十六部一千六百五十六

宋三朝志一百三十九部四百三十七卷
宋两朝志一十六部八十一卷
宋四朝志五十三部五百二十二卷
宋中兴志三百一十三家三百三十九部一千三百七
十九卷
  右杂传
卷一百九十五 第 6a 页 WYG0614-0324a.png
 隋经籍志曰自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
 中原者甚众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
 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
 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
 之霸史
隋志三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
唐志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
宋三朝志二十七部三百七十二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6b 页 WYG0614-0324b.png
宋两朝志五部五十四卷
宋中兴志四十家四十三部四百三十七卷
  夹漈郑氏曰古今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记
  二曰杂家三曰小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凡此五
  类之书足相紊乱又如文史与诗话亦能相滥编
  书之家多是苟且有见名不见书者有看前不看
  后者尉缭子兵书也班固以为诸子类寘于杂家
  此之谓见名不见书隋唐因之至崇文目始入兵
卷一百九十五 第 7a 页 WYG0614-0324c.png
  书类颜师古作刋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篇
  说论语而崇文目以为论语类此之谓看前不看
  后应知崇文所释不看全书多只看帙前数行率
  意以释之耳按刋谬正俗当入经解类
  按夹漈言古今编书所不能分者五可以订历代
  艺文志之失所谓见名不见书看前不看后者尤
  足以究其所失之源然愚尝考之经录犹无此患
  而莫谬乱于史盖有实故事而以为杂史者实杂
卷一百九十五 第 7b 页 WYG0614-0324d.png
  史而以为小说者又有隋志以为故事唐志以为
  传志宋志以为杂史者若一一考订改而正之则
  既不欲以臆见改前史之旧文且所录诸书盖有
  前史仅存其名晚学实未尝见其书者则亦无由
  知其编类之得失是以姑仍其旧而于所录先儒
  议论诸书本末则必详加考订俾以类相从而不
  尽仍前史之旧云
  右霸史伪史
卷一百九十五 第 8a 页 WYG0614-0325a.png
  隋唐志史部皆附在杂史宋志方别立史抄门
宋三朝志二十六部六百一十二卷
宋两朝志四部一百三十八卷
宋四朝志三部三十三卷
宋中兴志四十家四十六部六百八十一卷
  右史抄
汲冢周书十卷
  晁氏曰晋太康中汲郡与穆天子传同得晋孔晁
卷一百九十五 第 8b 页 WYG0614-0325b.png
  注盖孔子删采之馀凡七十篇古者天子诸侯皆
  有史官惟书法信实者行于世秦汉罢黜封建独
  天子之史存然史官或怯而阿世贪而曲笔虚美
  隐恶不足考信则儒学处士必私有记述以伸其
  志将来赖之以證史官之失其宏益大矣以司马
  迁之博闻犹采数家之言以成其言况其下者乎
  亦有闻见单浅记录失实胸臆偏私褒贬弗公以
  误后世者在观者慎择之而已矣
卷一百九十五 第 9a 页 WYG0614-0325c.png
  陈氏曰晋太康汲郡发魏安釐王冢所得竹简书
  此其一也凡七十篇叙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刋本
  以叙散在诸篇盖以仿孔安国尚书相传以为孔
  子删书所馀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文不类似战
  国后人放效为之者
  巽岩李氏曰隋唐经籍艺文志皆称此书得之晋
  太康中汲郡魏安釐王冢孔晁注解或称十卷或
  八卷大抵不殊按此则晋以前初未有此也然刘
卷一百九十五 第 9b 页 WYG0614-0325d.png
  向班固所录并著周书七十一篇且谓孔子删削
  之馀而司马迁记武王克殷事盖与此合岂西汉
  世已得入中秘其后稍隐学者不道及盗发冢乃
  幸复出邪篇目比汉但阙一耳必班刘司马所见
  者也系之汲冢失其本矣书多駮辞宜孔子所不
  取抑战国处士私相缀缉托周为名孔子亦未必
  见章句或脱烂难读更须考求别加是正云
  容斋洪氏随笔曰周书今七十篇殊与尚书体不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0a 页 WYG0614-0326a.png
  相类所载事物亦多过实其克商解云武王先入
  适纣所在射之三发而后下车击之以轻吕(剑/名)
  之以黄钺县诸大白商二女既缢又射之三发击
  之以轻吕斩之以元钺县诸小白越六日朝至于
  周以三首先馘入燎于周庙又用纣于南郊夫武
  王之伐纣应天顺人不过杀之而已纣既死何至
  枭戮俘馘且用之以祭乎其必不然者也又言武
  王狩事尤为淫侈至于擒虎二十有二猫二麋五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0b 页 WYG0614-0326b.png
  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三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
  五十一罴百十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麂
  十有六麝五十鹿三千五百有二遂征四方凡憝
  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
  九其多如是虽注家亦云武王以不杀为仁无缘
  所馘如此盖大言也王会篇皆大会诸侯及四夷
  事云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在右堂下之右唐
  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商公夏公立焉四公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1a 页 WYG0614-0326c.png
  者尧舜禹汤后商夏即把宋也又言俘商宝玉亿
  有百万所纪四夷国名颇古奥畜兽亦奇崛以肃
  慎为稷慎獩人为秽人乐浪之夷为良夷姑蔑为
  姑妹东瓯为且瓯渠搜为渠叟高句丽为高夷所
  叙秽人前儿若弥猴立行声似小儿良夷在子(兽/名)
  鳖身人首脂其腹炙之藿则鸣扬州禺禺鱼人鹿
  青邱狐九尾东南夷曰氐乘黄乘黄者似骐背有
  两角东越海蛤海阳盈车大蟹西南戎曰央林以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1b 页 WYG0614-0326d.png
  酋耳酋耳者身若虎豹渠叟以䶂犬䶂犬者露犬
  也能飞食虎豹区阳戎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
  有首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康民以稃苡其
  实如李食之宜子北狄州縻费费其形人身枝踵
  自笑笑则上唇翕其目食人都郭(亦北/狄)生生若黄
  狗人面能言奇干(亦北/狄)善芳头若雄鸡佩之令人
  不眯正东高夷嗛羊嗛羊者羊而四角西方之戎
  曰独鹿邛邛距虚犬戎文马而赤鬣缟身目若黄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2a 页 WYG0614-0327a.png
  金名古皇之乘白州比闾比闾者其华若羽以其
  木为车终行不败篇末引伊尹朝献商书云汤问
  伊尹使为四方献令伊尹请令正东以鱼皮之鞞
  鲗酱蛟瞂利剑正南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正西
  以丹青白旄江历(珠/名)龙角正北以橐驼騊駼駃騠
  良弓为献汤曰善凡此皆无所质信姑录之以贻
  博雅者唐太宗时远方诸国来朝贡者甚众服装
  诡异颜师古请图以示后作王会图盖取诸此汉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2b 页 WYG0614-0327b.png
  书所引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毋为权首将受其咎
  以为逸周书此亦无之然则非全书也
  后村刘氏曰汲冢书十卷七十篇与艺文志周书
  七十一篇合但少一篇晁子止谓其记录失实李
  仁父谓书多駮词按中间所载武王征四方馘亿
  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三亿万二百三十
  暴于秦皇汉武矣狩擒虎二十有二(云云见/前段)纣囿
  虽大安得熊罴如是其众又谓俘商宝玉亿有百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3a 页 WYG0614-0327c.png
  万皆荒唐誇诞不近人情非止于駮而已百篇圣
  笔所定孟子犹疑漂杵之语前辈云吾欲忘言观
  道妙六经俱不是全书况汲冢之类乎
吴越春秋十二卷
  晁氏曰后汉赵晔撰吴起太伯尽夫差越起无馀
  尽勾践内吴外越本末咸备
吴越春秋传十卷
 崇文总目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二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3b 页 WYG0614-0327d.png
 其后有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烦又刋削之为五卷遵
 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
越绝书十五卷
 崇文总目子贡撰或曰子胥旧有内纪八外传十七
 今文题阙舛载二十篇又载春申君疑后人窜定世
 或传二十篇者非是
  陈氏曰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
  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4a 页 WYG0614-0328a.png
  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越绝之义曰圣
  人发一隅辨士宣其辞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
  故曰越绝虽则云然终未可晓也
西京杂记二卷(一作六卷/)
  晁氏曰晋葛洪撰初序言洪家有刘子骏汉书百
  卷乃当时欲撰史录事而未得缔思无前后之次
  杂记而已后学者始甲乙之终癸为十卷以其书
  校班史殆全取刘书耳所馀二万言乃抄撮之析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4b 页 WYG0614-0328b.png
  二篇以裨汉书之阙犹存甲乙裒次江左人或以
  为吴均依托为之
  陈氏曰卷末言洪家有刘子骏书百卷先父传之
  歆欲撰汉书杂录汉事未及而亡试以此记考校
  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少异同耳固所遗不
  过二万馀言今抄出为二卷以裨汉书之阙所谓
  先父者歆之于向也而馆阁书目以为洪父传之
  非是唐艺文志亦只二卷今六卷者后人分之也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5a 页 WYG0614-0328c.png
  按洪博闻深学江左绝伦著书几五百卷本传具
  载其目不闻有此书而向歆父子亦不闻其尝作
  史传于世使班固有所因述亦不应全没不著也
  殆有可疑者岂惟非向歆所传亦未必洪之作也
东观汉记十卷
  陈氏曰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初
  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二
  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5b 页 WYG0614-0328d.png
  其后蔡植蔡邕马日磾等皆尝补续唐艺文志著
  录者一百二十卷今所存者惟吴汉贾复耿弇寇
  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八人列传而已其卷第
  凡十而阙第七八二卷未知果当时之遗否也
  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文源曰□家旧有
  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
  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雠校删著为八篇洎见唐
  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粗为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6a 页 WYG0614-0329a.png
  全具其疑以待博洽君子按显宗命班固为兰台
  令史迁为郎撰光武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
  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永宁元年太后又诏刘珍与
  刘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今此记所存皆建武
  事岂固及珍騊駼所述邪其文间类前汉书又传
  后所题有太史官曰有序目者此班刘之所为分
  也然固与珍传不载成书卷目隋书经籍志称刘
  珍所撰汉记百四十三卷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6b 页 WYG0614-0329b.png
  皆百二十七卷吴兢所藏与官书卷同刘知几所
  有仅百十四篇本朝欧阳公尝欲求于海外后复
  散亡今所存才此耳岂不惜哉然后汉成书自刘
  珍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忱袁崧刘义庆萧子
  显凡九家唯华峤专述汉记逮范晔总载诸家而
  成书亦以华峤为主后之欲考汉记者于范氏之
  书犹有取焉文源之言既然愿以为此书乃汉世
  史臣亲记见闻而袁范出魏晋后以世揆之不得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7a 页 WYG0614-0329c.png
  为比观高密侯一传而纲领见矣书虽不全当共
  存录因刻板于江夏郡篇中往往有唐武后时字
  不欲辄改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晁氏曰唐高峻撰以司马迁史至陈隋书附以唐
  实录纂其要分十例为六十卷后其子迥析而倍之
  陈氏曰盖钞节历代史也司马温公尝称其书使
  学者观之今按国史志凡一百九卷目录一卷中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7b 页 WYG0614-0329d.png
  兴书目一百二十卷止于文宗今本多十卷直至
  唐末峻元和中人则其书当止于德顺之间迥之
  所序但云分六十卷为百二十取其便易而已初
  未尝有所增加也其止于文宗及唐末者殆皆后
  人傅益人非高氏本书此书旧有杭本今本用厚
  纸装䙌夹面写多错误俟求杭本校之
五代新说二卷
  晁氏曰唐张询古撰以梁陈北齐周隋君臣杂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8a 页 WYG0614-0330a.png
  分三十门纂次
古史六十卷
  晁氏曰皇朝苏辙子由撰其序曰太史公始易编
  年之法为纪传世家记五帝以来然不得圣人之
  意余因迁之旧始伏羲讫秦始皇为七本纪十六
  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圣贤之遗意以
  示后世国史讥苏氏之学皆权谋变诈今观此书
  盖不然则知子由晚节为学益精深云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8b 页 WYG0614-0330b.png
  朱子古史馀论曰近世之言史者惟此书为近理
  其序言古帝王为善不为不善之意非近世论者
  所能及而论史迁以为浅近而不学疏略而轻信
  亦中其病顾其本末乃有大不相应者其曰帝王
  之道以无为宗万物莫能婴之此特以老子浮屠
  之意论圣人非能知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故其为
  言虚空无实而中外首尾不相为用其曰管晏叔
  向之流皆不足以知之与孔子知之而有隐孟子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9a 页 WYG0614-0330c.png
  知之而未尽者皆何事邪若但曰以无为宗万物
  莫能婴之而已则数子之未知也不足恨而孔孟
  之所知吾恐其非此之谓也此皆义理之本原而
  不可失者秦汉以来史册之言近理而可观者莫
  如此书而其所未合犹若此岂其学之所从入者
  既已未得其正而其所以讲摩咏蹈者又有所未
  精是以虽既其文而未既其实虽闻其号而未烛
  厥理也
卷一百九十五 第 19b 页 WYG0614-0330d.png
  苏氏之学大抵不知义理本原之正而横邪曲直
  惟其意之所欲其父子兄弟平日之言如此者不
  可胜举少公资禀静厚故此书于一时正见有暂
  明者而本原纲领终未能了若长公之志林又不
  逮远矣
  陈氏曰其书因马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
  秦汉杂录为本纪世家列传盖汉世古文经未出
  战国诸子各自著书或增损故事以自信其说迁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0a 页 WYG0614-0331a.png
  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传之语以易古文旧
  说故为此史以正之然诋迁为不学浅近则过矣
  雁湖李氏跋曰士固有夙怀精识自其少年便自
  超卓至于终身不能以易某观黄门应制五十篇
  之文首论夏商周考其年甫踰冠耳而其辞已闳
  诣如此逮晚谪官续成古史乃系以前论止附益
  数言岂非理之所到初无老少之异乎
太清记十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0b 页 WYG0614-0331b.png
 崇文总目梁王韶撰起太清元年尽六年初侯景破
 建邺韶西奔江陵士人多问城内事韶不能人人为
 说乃疏为一篇问者即示之元帝闻而取读曰昔王
 韶之为隆安记言晋末之乱离今亦可以为太清记
 矣韶因为之然其议论皆谢之矣又韶希帝旨撰述
 多非实录
魏典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起道武帝终宇文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1a 页 WYG0614-0331c.png
 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关则书东魏为东帝并载两
 国事为凡例微用编年之法文约事详学者宗之行
 冲以族出于魏刻意论著引魏明帝时西柳谷瑞石
 有牛继马后之象旧史谓元帝本出牛氏行冲以为
 非因言道武名犍继晋受命此其应也特为论载于
 篇
  陈氏曰今本从莆田刘氏借录卷帙多寡不同岁
  月首尾不具殆类抄节似非全书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1b 页 WYG0614-0331d.png
三国典略二十卷
 崇文总目唐汾州司户参军邱悦撰以关中邺都江
 南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魏北齐南总梁陈
 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遗自二十一以下卷阙
南部烟花录一卷
  晁氏曰唐颜师古撰载隋焬帝时宫中秘事僧志
  彻得之于官阁笋笔中一名大业拾遗记
大业杂记十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2a 页 WYG0614-0332a.png
  晁氏曰唐杜宝撰起隋仁寿四年焬帝嗣位止越
  王侗皇泰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陈氏曰序言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
  缝阙漏
大唐新语十三卷
  晁氏曰唐刘肃撰辑故事起武德止大历分为三
  十类肃元和时人
大唐说纂四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2b 页 WYG0614-0332b.png
  陈氏曰不著名氏分门类事效世说止有十二门
  恐非全书
  容斋洪氏随笔曰艺文志有李繁大唐说纂四卷
  今罕得其书予家有之凡所纪事率不过数十字
  极为简要新史大抵采用之其忠节一门曰武后
  问石泉令王方庆曰朕夜梦双陆不胜何也曰盖
  谓宫中无子意者恐有神灵儆夫陛下因陈人心
  在唐之意后大悟召庐陵王复储位新史载其说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3a 页 WYG0614-0332c.png
  通鉴去之似为可惜
景龙文馆记八卷
  陈氏曰唐修文馆学士武甄平一撰记中宗初置
  学士以后馆中杂事及诸学士应制倡和篇什杂
  文之属亦颇记中宗君臣宴亵无度以至暴崩其
  后三卷为诸学士传今阙二卷平一以字行
唐年小录八卷
  陈氏曰唐户部尚书扶风马总会元撰记唐以来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3b 页 WYG0614-0332d.png
  杂事分为七门末卷为杂录旧有一本略甚后得
  程文简本傅之始为全书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
  晁氏曰汉王仁裕撰仁裕事蜀至翰林学士蜀亡
  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
  十九条后分为四卷
  容斋洪氏随笔曰俗间所传浅妄之书所谓云仙
  散录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遗事托云王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4a 页 WYG0614-0333a.png
  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
  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崇开元初作翰
  林学士有步辇之召按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
  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
  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
  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
  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
  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4b 页 WYG0614-0333b.png
  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
  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
  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
  后生也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
  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刋遗事南剑
  州学刋散录皆可毁
明皇杂录二卷
  晁氏曰唐郑处晦撰记孝明时杂事别录一卷题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5a 页 WYG0614-0333c.png
  补阙所载十二事
  陈氏曰其书大中九年序处晦大和八年进士也
开元传信记一卷
  晁氏曰唐郑棨撰纪开元天宝传闻之事故曰传
  信
开元升平源记一卷
  陈氏曰唐史官吴兢撰叙姚崇十事
庐陵王传一卷
卷一百九十五 第 25b 页 WYG0614-0333d.png
  陈氏曰唐彭王傅会稽徐浩季海撰叙狄仁杰五
  王事
河洛春秋二卷
  陈氏曰唐扬州司功包谞撰记安史之乱
  右杂史
 
 
 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