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a 页 WYG0614-01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六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经籍考十三
  经(乐/)
 西汉艺文志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周衰礼乐
 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莭(师古曰眇细也言其道/精微莭在音律不可具)
 (于书眇亦/读曰妙)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b 页 WYG0614-0194b.png
 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
 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
 公(师古曰桓谭新论云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曰臣年十三失明父)
 (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臣导引无所服饵)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
 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
 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
 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
 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讫刘向校书得乐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a 页 WYG0614-0194c.png
 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寖以益微(师古曰/□渐也)
  晁氏曰古之为国者先治身故以礼乐之用为本
  后世为国者先治人故以礼乐之用为末先王欲
  明德于天下深推其本必先修身而修身之要在
  乎正心诚意故礼以制其外乐以养其内内之不
  贞之心无自而萌外之不义之事无由而蹈一身
  既修而天下治矣是以礼乐之用不可须臾离矣
  后世则不然设法造令务以整治天下自适其暴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b 页 WYG0614-0194d.png
  戾恣睢之心谓躬行率人为迂阔不可用若海内
  平定好名之主然后取礼之威仪乐之莭奏以文
  饰其治而已则其所谓礼乐者实何益于治乱成
  败之数故曰后世为国者先治人以礼乐之用为
  末虽然礼文在外为易见历代犹不能废至于乐
  之用在内微密要眇非常情所能知故自汉以来
  指乐为虚器杂以郑卫夷狄之音虽或用于一时
  旋即放失无复存者况其书哉今裒集数种姑以
卷一百八十六 第 3a 页 WYG0614-0195a.png
  补书目之阙焉尔
  陈氏曰刘歆班固虽以礼乐著之六艺略要皆非
  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汉旧传
  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
  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
  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
  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
  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
卷一百八十六 第 3b 页 WYG0614-0195b.png
  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
  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著于子录杂艺之前
  按古者诗书礼乐皆所以垂世立教故班史著之
  六艺以为经籍之首流传至于后世虽有是四者
  而俱不可言经矣故自唐有四库之目而后世之
  所谓书者入史门所谓诗者入集门独礼乐则俱
  以为经于是以历代典章仪注等书厕之六典仪
  礼之后历代乐府教坊诸书厕之乐记司乐之后
卷一百八十六 第 4a 页 WYG0614-0195c.png
  猥杂殊甚陈氏之言善矣然乐者国家之大典古
  人以与礼并称而陈氏书录则置之诸子之后而
  侪之于技艺之间又大不伦矣虽后世之乐不可
  以拟古然既以乐名书则非止于技艺之末而已
  况先儒释经之书其反理诡道为前贤所摈斥者
  亦沿经之名得以入于经类岂后世之乐书尽不
  足与言乐乎故今所叙录虽不敢如前志相承以
  之拟经而以与仪注谶纬并列于经解之后史子
卷一百八十六 第 4b 页 WYG0614-0195d.png
  之前云
汉志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
隋志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部一百六十三卷)
唐志三十一家三十八部二百五十七卷(失姓名九家/张文收以下)
(不著录二十家/共九十三卷)
宋三朝志四十五部四百九卷
宋两朝志三十三部一百七十四卷
宋四朝志二十一部三百一十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5a 页 WYG0614-0196a.png
宋中兴志六十四家七十一部六百五十五卷
乐府杂录一卷
 崇文总目唐段安节撰其事芜驳不伦
  晁氏曰记唐开国以来雅郑之乐并其事始末
历代乐仪
 崇文总目唐协律郎徐景安撰总序律吕起周汉讫
 于唐著唐乐章差为详悉
大乐令壁记
卷一百八十六 第 5b 页 WYG0614-0196b.png
 崇文总目唐协律郎刘贶撰分乐元正乐四夷乐合
 三篇
古乐府乐府古题要解共十二卷
 崇文总目唐吴兢撰释古乐曲所以名篇之意
  晁氏曰兢纂采汉魏以来古乐府词凡十卷又于
  传记及诸家文集中采乐府所起本义以释解古
  题云
乐府解题
卷一百八十六 第 6a 页 WYG0614-0196c.png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与吴兢所撰乐府古题颇
 同以江南曲为首其后所解差异
玉台新录十卷
  晁氏曰陈徐陵纂唐李康成云昔陵在梁世父子
  俱事东朝特见优遇时承华好文雅尚宫体故采
  西汉以来词人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且为之
  序
玉台后集十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6b 页 WYG0614-0196d.png
  晁氏曰唐李康成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
  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序谓名
  登前集者今并不录唯庾信徐陵仕周陈既为异
  代理不可遗云
  后村刘氏曰郑左司子敬家有玉台后集天宝间
  李康成所撰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
  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汇为十卷
  与前集皆徐陵所遗落者往往其时诸人之集尚
卷一百八十六 第 7a 页 WYG0614-0197a.png
  存其中多有佳句
乐府古今解题
 崇文总目唐郗昂撰或云王昌龄撰未详孰是旧云
 古今乐府解题又云古题所载曲名与吴兢所撰乐
 府解题颇异复有唐李百药词今定为乐府古今解
 题
声律要诀十卷
 崇文总目唐田琦撰推本律吕及制管定音之法文
卷一百八十六 第 7b 页 WYG0614-0197b.png
 虽近俗而于乐理尤诣焉
  晁氏曰唐上党郡司马田畴撰序谓一切乐器依
  律吕之声皆须本月真响若但执累黍之文则律
  吕阴阳不复谐矣故据经史参校短长为此书云
羯鼓录一卷
 崇文总目唐南卓撰羯鼓夷乐与都昙答鼓皆列于
 九部至唐开元中始盛行于世卓所记多开元天宝
 时曲云
卷一百八十六 第 8a 页 WYG0614-0197c.png
  陈氏曰卓唐为婺州刺史
琴操三卷
 崇文总目晋广陵相孔衍撰述诗曲之所从总五十
 九章
  陈氏曰止一卷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
  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
  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
  全书也
卷一百八十六 第 8b 页 WYG0614-0197d.png
琴谱三均手诀
 崇文总目宋谢庄撰叙唐虞至宋世善琴者姓名及
 古典名言琴通三均谓黄钟中吕无射
琴经
  陈氏曰托名诸葛亮浅俚之甚
琴手势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道士赵邪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
 图二十一种
卷一百八十六 第 9a 页 WYG0614-0198a.png
  陈氏曰一名弹琴古手法
金风乐一卷
 崇文总目唐玄宗撰盖琴曲名
琴书三卷
 崇文总目唐翰林待诏赵惟暕撰略述琴制叙古诸
 典及善琴人姓名
  陈氏曰惟暕称前进士滁州全椒尉
琴谱三十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9b 页 WYG0614-0198b.png
 崇文总目唐陈康士撰按康士作琴曲一百章谱十
 三卷宫调二十章商调十章角调五章徵调七章琴
 调五章黄钟十章离忧七章沉湘七章侧蜀七章缦
 角七章玉女五章其谱散亡今书旧目有琴调六卷
 琴谱一卷残缺无首尾所裁乃楚角宫黄钟侧蜀琴
 调数篇馀皆亡
琴谱序一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等撰康士字安道以善琴知名尝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0a 页 WYG0614-0198c.png
 操琴曲百篇谱十三卷进士姜阮皮日休皆为序以
 述其能康士谱今别行
琴调四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撰楚调五章黄钟调二十章侧蜀
 瑟调皆一章
离骚谱一卷
 崇文总目陈康士撰依离骚以次声
大唐正声新扯琴谱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0b 页 WYG0614-0198d.png
 崇文总目唐陈拙纂集琴家之说不专声谱
广陵止息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吕渭撰晋中散大夫嵇康作琴调广陵
 散说者以魏氏散亡自广陵始晋虽暴兴终止息于
 此康避魏晋之祸托之于鬼神河东司户参军李良
 辅云袁孝已窃听而写其声后绝其傅良辅傅之于洛
 阳僧思古思古傅于长安张老遂著此谱总三十三拍
 至渭又增为三十六拍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1a 页 WYG0614-0199a.png
东杓引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恊律郎李约撰约患琴家无角声乃造
 东杓引七拍有麟声绎声以备五音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萧祐撰祐因胡笳推无射商自创为九
 调
琴雅略一卷
 崇文总目唐殿中侍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1b 页 WYG0614-0199b.png
琴声律图一卷
 崇文总目唐恭陵署令王大力承诏撰国琴制度以
 六十律旋宫之法次其上前序历引诸家律吕相生
 之术
琴德谱一卷
 崇文总目唐因寺僧道英撰述吴蜀异音及辨析指
 法道英与赵邪利同时盖从邢利所授
沈氏琴书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2a 页 WYG0614-0199c.png
 崇文总目沈氏撰不著名首载嵇中散四弄题赵师
 法撰次有悲风三峡流泉渌水昭君下舞间弦并胡
 笳四弄题盛通师撰盖诸家曲谱沈氏集之
琴说一卷
  陈氏曰唐工部尚书李勉撰
琴说一卷
  陈氏曰唐待诏薛易简撰衡州来阳尉
教坊记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2b 页 WYG0614-0199d.png
  晁氏曰唐崔令钦撰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
  率鄙俗事非有益于正乐也
琵琶故事一卷
  晁氏曰未详何人所纂
  陈氏曰段安节撰
张淡正琴谱一卷
 崇文总目茅仙逸人张淡正撰不详何代人解琴指
 法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3a 页 WYG0614-0200a.png
琴谱二卷
 崇文总目梁开平中王邈撰
小胡笳子十九拍一卷
 崇文总目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
 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
 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人所载乃小胡笳
 子
阮咸谱一卷 琴调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3b 页 WYG0614-0200b.png
 崇文总目伪唐蔡翼撰
琴杂说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盖琴家杂集器图声诀之
 略
琴调三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无射商角诸谱皆亡其曲
 名
琴谱四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4a 页 WYG0614-0200c.png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凡四大曲一曰别鹤林其
 三皆失其名而谱存今留以待知琴者
琴略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序有七例颇抄历代善琴
 者各为门类又载拍法及杂曲名
琴式图二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以琴制度为图杂载赵邪
 利指诀又有白云先生三诀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4b 页 WYG0614-0200d.png
  陈氏曰三诀凡一卷称天台白云先生
三乐谱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载商调三乐谱
琴谱纂要五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图琴制度及载古曲谱曲
 名
琴书正声九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集游春绿水幽居坐愁思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5a 页 WYG0614-0201a.png
 秋思楚明光易水凤归林接兴白云凡十数谱
琴谱三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杂录琴谱大小数曲其前
 一大曲亡其名旧本或云李翱用指法与诸琴法无
 异而云翱者岂其所传欤
阮咸调弄二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
阮咸金羽调一卷 降圣引谱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5b 页 WYG0614-0201b.png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载降圣引一篇谱一首不
 详何代之曲
阮咸谱二十卷 阮咸曲谱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有宫商角徵无射宫无射
 商金羽碧玉凄凉黄钟调凡十篇总十二卷
琴义一卷
  陈氏曰称野人刘籍撰
琴曲词一卷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6a 页 WYG0614-0201c.png
  陈氏曰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辞皆鄙俚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崇文总目周翰林学士窦俨撰显德中俨奉诏集缀
 其书博而无次
乐苑五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叙乐律声器凡二十篇
周优人曲辞二卷
 崇文总目周吏部侍郎赵上交翰林学士李昉谏议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6b 页 WYG0614-0201d.png
 大夫刘涛司勋郎中冯古纂录燕乐优人曲辞
景祐大乐图二十卷
 崇文总目皇朝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聂冠卿撰景
 祐二年大乐署以律准考定雅乐献之上召祠部员
 外郎集贤校理李照问钟律大要照请用黍尺求声
 遂命照制新乐冠卿讨论故事据经义多所损益以
 御制乐曲及钟律议说制器之法与古今乐器图象
 之异为书一百二十六篇上之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7a 页 WYG0614-0202a.png
大乐图义二卷
 崇文总目皇朝大常博士直史馆宋祁撰受诏考试
 太常乐工因集古乐钟律器用之说上列为图从释
 其义并今乐署阙典所当釐补者更为杂论七篇奏
 之
皇祐乐记三卷
  晁氏曰皇朝胡瑗等撰皇祐二年下诏曰国初循
  用王朴乐太祖患其声高令和岘减下一律然犹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7b 页 WYG0614-0202b.png
  未全命瑗同阮逸等二十馀人再定四年乐成奏
  之上御紫宸殿观焉此其说也
  陈氏曰阮逸胡瑗撰凡十二篇首载诏旨次及律
  度量衡钟磬鼓鼎鸾刀图其形制刋校颁之天下
  虎丘寺有本当时所颁藏之名山者也其末志颁
  降岁月实皇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用苏州观
  察使印长贰押字余平生每见承平故物未尝不
  起敬因录藏之一切依元本摹写不少异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8a 页 WYG0614-0202c.png
景祐广乐记
  陈氏曰翰林侍讲学士冯元等撰阙八卷景祐元
  年判太常寺燕肃建言钟律不调欲以王朴律准
  更加考详诏宋祁与集贤校理李照共领其事诏
  言朴律太高比古乐约高五律遂欲改大乐制管
  铸钟并引校理聂冠卿为检讨官又诏元等修撰
  乐书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书成然未几照乐废
  不用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8b 页 WYG0614-0202d.png
景祐乐府奏议一卷 皇祐乐府奏议一卷
  陈氏曰胡瑗撰
三圣乐书一卷
  陈氏曰宋祁子京撰
补亡乐书三卷 大乐演义三卷
  晁氏曰皇朝房庶撰古律既亡后世议乐者纵黍
  为之则尺长律管容黍为有馀王朴是也横黍为
  之则尺短律管容黍为不足胡瑗是也故庶欲造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9a 页 WYG0614-0203a.png
  以一千二百黍纳之律管中黍尽乃得九十分为
  黄钟之长其说大要以律生尺耳范蜀公本之以
  制雅乐
  石林叶氏曰元祐中昭陵命胡瑗阮逸更造新乐
  将成宋景文得蜀人房庶所作乐书补亡三卷上
  之以为知乐庶自言尝得古文汉书律历志言其
  度起于黄钟之长用子榖秬黍中者一黍字下脱
  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乃与下文之实字相接
卷一百八十六 第 19b 页 WYG0614-0203b.png
  而人不悟故历世皆以累黍为尺当如汉志以秬
  黍中者千二百实管中为九十分以定黄钟之长
  而加一分以为尺则汉志所谓一为一分者黄钟
  九十分之一而非一黍之一也又言乐有五音今
  无正徵音国家以火德王而亡本音尤非是范景
  仁力主其说时方用累黍尺故庶但报闻罢崇宁
  中更定大晟乐始申景仁之说而增徵音然汉书
  卒未尝补其脱字盖不知庶之所自本也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0a 页 WYG0614-0203c.png
  陈氏曰庶说惟范镇是之时胡瑗阮逸制乐已有
  定议遂格不行元丰四年庶子审权作演义以述
  父之意其后元祐初范蜀公自为新乐奏之于朝
  盖用其说云
范蜀公乐书一卷
  晁氏曰景仁论乐宗房庶潜心四十馀年出私财
  铸乐器元祐中上之
五音会元图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0b 页 WYG0614-0203d.png
  晁氏曰未知何人撰谓乐各有谱但取筚栗谱为
  图以七音十二律使俗易见
乐书二百卷
  陈氏曰秘书省正字三山陈旸撰建中靖国初进
  之为礼书陈祥道其兄也其书雅俗胡部音器歌
  舞下及优伶杂戏无不备载博则博矣未免于秽
  芜也旸绍圣初制科终礼部侍郎杨诚斋序曰其
  书远自唐虞三代近逮汉唐本朝下逮子史百氏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1a 页 WYG0614-0204a.png
  内自王制外逮戎索网罗放失贯综烦悉放郑而
  一之雅引今而复之古使人味其论玩其图忽乎
  先王金钟天球之音粲乎前代鹭羽玉戚之容后
  有作者不必求之于野證之于把宋而损益可知
  焉
大晟乐书二十卷 雅乐图谱
  陈氏曰大中大夫开封刘炳子蒙撰大晟者本方
  士魏汉津妄出新意以裕陵指节定尺律傅会身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1b 页 WYG0614-0204b.png
  为度之说炳为大司乐精为缘饰又有图谱一卷
隆韶道百和集一卷
  陈氏曰保义郎大晟府按协律姚公立撰以律吕
  节气阴阳为说凡四十九条
乐府诗集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郭茂倩编次取古今乐府分十二门
  郊庙歌辞十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五横吹曲
  辞五相和歌辞十八清商曲辞八舞曲歌辞五琴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2a 页 WYG0614-0204c.png
  曲歌辞四杂曲歌辞十八近代曲辞四杂谣歌辞
  七杂乐府词十一通为百卷包括传记辞曲略无
  遗轶
琴筌十卷
  晁氏曰皇朝苟以道撰记造琴法弹琴诀并谱
琴史六卷
  陈氏曰吴郡朱长文伯原撰唐虞以来迄本朝琴
  之人与事备矣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2b 页 WYG0614-0204d.png
制琴法一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陈氏曰题陇西董庭兰撰连刘商辞又云祝家声
  沈家谱不可晓也
琴谱八卷
  陈氏曰鄞学魏邸旧书有之己卯分教传录亦益
  以他所得谱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3a 页 WYG0614-0205a.png
琴操谱十五卷  调谱四卷
  陈氏曰参政历阳张岩尚翁以善鼓琴闻一时余
  从其子佖得此谱
琴谱十六卷
  陈氏曰新昌石孝隆君大所录
律吕新书二卷
 中兴艺文志曰蔡元定季通撰其法以律生尺如房
 庶范镇之论亦祖两汉志蔡邕说及我朝程子张子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3b 页 WYG0614-0205b.png
 又主淮南大史小司马之说以九分为寸
  朱子序曰南狩今六十年学士大夫因仍简陋遂
  无复以钟律为意者吾友蔡君季通乃独心好其
  说而力求之旁搜远取巨细不捐积之累年乃若
  冥契著书两卷凡若干言予尝得而读之爱其明
  白而渊深缜密而通畅不为牵合傅会之谈而横
  斜曲直如珠之不出于盘其言虽多出于近世之
  所未讲而实无一字不本于古人已试之成法盖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4a 页 WYG0614-0205c.png
  若黄钟围径之数则汉斛之积分可考寸以九分
  为法则淮南太史小司马之说可推五声二变之
  数变律半声之例则杜氏之通典具焉变宫变徵
  之不得为调则孔氏之礼疏因亦可见至于先求
  声气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则尤所谓卓然者而亦
  班班杂见于两汉之志蔡邕之说与夫国朝会要
  以及程子张子之言顾读者不深考其间虽或有
  得于此者而又不能无失于彼是以晦蚀纷拿无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4b 页 WYG0614-0205d.png
  复定论抑季通之为此书词约理明初非难读而
  读之者往往未及终篇辄已欠伸思睡固无由了
  其归趣独以予之顽顿不敏乃能熟复数过而仅
  得其旨意之彷佛季通亦许予能知己故属以序
  而不得辞焉
  朱子语录曰季通律书分明是好却不是暗说自
  有按据
乐舞新书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5a 页 WYG0614-0206a.png
 中兴艺文志吴仁杰撰论关雎者二论风雅颂者九
 论笙镛雅颂者二论大雅小雅者一论二南者二论
 雅者九凡二十五篇
 
 
 
 
 
卷一百八十六 第 25b 页 WYG0614-0206b.png
 
 
 
 
 
 
 
 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