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a 页 WYG0613-017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乐考十一
  匏之属(雅部/)
  陈氏乐书曰匏之为物其性轻而浮其中虚而通
  笙则以匏为母象植物之生焉其卦则艮其方东
  北之维其时春冬之交其声尚议其律大吕太蔟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b 页 WYG0613-0175d.png
  其风融其音啾立春之气也先王作乐以之为笙
  竽之属焉记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国语曰匏竹
  利制盖匏竹相合而成声得清浊之适故也
笙 巢笙 世本云随作笙未审何代人礼记曰女娲
之笙簧说文曰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笙十三簧象凤
之身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
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大
笙谓之簧小笙谓之和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a 页 WYG0613-0176a.png
之簧也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吹竽笙(郑众云竽/三十六簧)
(笙十三簧教之/视瞭也吹音吹)尔雅曰笙十九簧曰巢十三簧曰和汉
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
以竹耳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母曰匏以匏
为之故曰匏
  陈氏乐书曰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入乎坎则革而
  趋新故其音革而为鼓成乎艮则始作而施生故
  其音匏而为笙古者造笙以曲沃之匏汶阳之筱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b 页 WYG0613-0176b.png
  列管匏中而施簧管端则美在其中钟而为宫盖
  所以道达冲气律中太蔟立春之音也故有长短
  之制焉有六合之和焉故五经析疑曰笙者法万
  物始生道达阴阳之气故有长短黄钟为始法象
  凤凰盖笙为乐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其长四尺
  大者十九簧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
  小者十三簧谓之和以大者唱则小者和也仪礼
  有之三笙一和而成声是也大射仪乐人宿县于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a 页 WYG0613-0176c.png
  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盖笙艮音也于方为
  阳钟兑音也于方为阴周官笙师掌教吹笙共其
  钟笙之乐以教祴夏书曰笙镛以间是鼓应笙之
  钟而笙亦应之也视瞭掌击笙磬诗曰笙磬同音
  则磬乾音也与笙同为阳声是击应笙之磬而笙
  亦应之也笙磬则异器而同音笙钟则异音而同
  乐仪礼有众笙之名而簜在建鼓之间盖众笙所
  以备和奏洽百礼岂特应钟磬而已哉鹿鸣所谓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b 页 WYG0613-0176d.png
  鼓瑟鼓琴吹笙鼓簧应琴瑟之笙也宾之初筵曰
  籥舞笙鼓应鼓之笙也檀弓孔子十日而成笙歌
  仪礼歌鱼丽笙由庚笙之类应歌之笙也然则笙
  之为用岂不备哉此帝舜用之所以凤仪子晋吹
  之所以凤鸣也记曰女娲之笙簧世本曰随作笙
  簧庸讵知随非女娲氏之臣乎黄帝制律以伶伦
  造钟以营援则女娲作笙竽以随不足疑矣宋朝
  李照作巢笙合二十四声以应律吕正倍之声作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a 页 WYG0613-0177a.png
  和笙应笙竽合清浊之声又自制大笙上之太乐
  亦可谓之复古制矣今太常笙浊声十二中声十
  二清声十二俗呼为凤笙孟蜀王所进乐工不能
  吹虽存而不用比者按清浊正三倍声皆得相应
  诚去四清声吹之虽用之雅乐亦恶在其为不可
  哉(今巢笙之制第一管头子应钟清声第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声)
  (应头子四第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应托声七第)
  (七管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第/五子南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应中)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b 页 WYG0613-0177b.png
  (音十一托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韵十三仙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
  (高声管太蔟正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七后韵太蔟浊声应商声十八)
  (义声管夷则正声无应十九/托声管中吕正声无应声)
和笙 凤笙
  陈氏乐书曰传曰大笙音声众而高也小者音相
  和也斯不然笙无大小之辨乎说文曰笙正月之
  音十三簧象凤身盖其簧十二以应十二律也其
  一以象闰也宋朝登歌用和笙取其大者倡则小
卷一百三十八 第 5a 页 WYG0613-0178a.png
  者和非阮逸所谓其声清和也用十三簧非阮逸
  所谓十九簧也巢和若均用十九簧何以辨大小
  之器哉阮逸谓竽笙起第四管为黄钟巢笙起中
  音管为黄钟和笙起平调为黄钟各十九簧皆有
  四清声三浊声十二正声以编钟四清声参验则
  和笙平调子是黄钟清也竽笙第五子是太簇清
  也中吕管是大吕清也中音子是夹钟清也既已
  谓之竽矣谓之笙矣安得合而一之为竽笙邪仪
卷一百三十八 第 5b 页 WYG0613-0178b.png
  礼所谓三笙一和者不过四人相为倡和尔孰谓
  竽和之类耶(蔡邕月令章句日李秋之月上下入/学习吹笙所以通气也管箫笙竽皆)
  (以吹鸣/者也)
大竽 小竽 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之
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尤劣)
  陈氏乐书曰昔女娲氏使随裁匏竹以为竽其形
  参差以象鸟翼火类也火数二其成数则七焉冬
  至吹黄钟之律而间音以竽冬则水王而竽以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6a 页 WYG0613-0179a.png
  则水器也水数一其成数则六焉因六而六之则
  三十六者竽之簧数也因七而六之则四十二寸
  者竽之长数也月令仲夏调笙竽淮南子谓孟夏
  吹笙竽盖不知此周官笙师掌教吹竽笙则竽亦
  笙类也以笙师教之虽异器同音皆立春之气也
  乐记曰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然后为之钟磬
  竽瑟以和之是乐之倡始者在鼗鼓椌楬埙篪其
  所谓钟磬竽瑟也特其和终者而已韩非子日竽
卷一百三十八 第 6b 页 WYG0613-0179b.png
  者五声之长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倡则诸音皆和
  岂圣人制作之意哉说文曰竽管三十六簧象笙
  以竽宫管在中故也后世所存多二十三管具二
  均声焉宋朝宋祁曾于乐府得古竽有管而无簧
  列管参差及曲颈皆为凤饰乐工皆以为无用之
  器惟叶防欲更造使具清正倍三均之声是不知
  去二变四清以合乎声律之正也通礼义纂曰汉
  武帝时邱仲作笙竽三十六管岂以邱仲作尺四
卷一百三十八 第 7a 页 WYG0613-0179c.png
  寸之笛遂误以为竽耶(竽声重浊与巢相和堂下/之乐也乐法图曰吹竽有)
  (以知法度竽音/调则度数得矣)

  陈氏乐书曰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则乐之
  有簧以宫管在中也莫非簧也有笙中之簧有非
  笙中之簧鹿鸣曰吹笙鼓簧庄子言簧鼓笙中之
  簧也君子阳阳曰左执簧巧言曰巧言如簧非笙
  中之簧也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
卷一百三十八 第 7b 页 WYG0613-0179d.png
  之簧岂非簧之变体欤
  匏之属(胡部/)
十七管竽 十九管竽 二十三管竽 宋朝大乐诸
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胡部十七管笙为之所异
者特以宫管移之左右而不在中尔虽名为雅乐实胡
音也或二十三管或十九管二十三管则兼乎四清二
变十九管则兼乎十二律七音要皆非古制也李照虽
更制大竽然不能革旧器而兼用之亦未为深知乐也
卷一百三十八 第 8a 页 WYG0613-0180a.png
埒竽 乐府录谓埒竽形类小钟以手埒之则鸣矣非
古制也(如簧而/无觜)
雅簧 三礼图有雅簧上下各六声韵谐律亦一时之
制也潜夫论曰簧削锐其头有伤害之象塞蜡蜜有口
舌之类皆非吉祥善应也然则巧言如簧而诗人所以
伤谗良有以也唐乐图以线为首尾直一线一手贯其
纽一手鼓其线横加口中呼吸成音真野人之乐耳
竹簧(震灵/簧) 汉武内传西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
卷一百三十八 第 8b 页 WYG0613-0180b.png
之簧神仙传王遥有五舌竹簧三在石室中遥自取其
二以其一与室中人对鼓之然则震灵之簧岂亦竹簧
欤震为苍筤竹故也
胡芦笙(瓢/笙) 唐九部夷乐有胡芦笙宋朝至道初西南
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胡芦笙耶
(如簧/无觜) 后魏宣武悦胡声乐有胡鼓胡(玉篇谓/笙)
  匏之属(俗部/)
竽笙 近代竽笙十九簧盖后人象竽倍声因以名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9a 页 WYG0613-0180c.png
然竽笙异器而同和故周官竽与笙均掌之以笙师焉
既谓之竽矣安得又为之笙乎古人之制必不然矣世
人或谓大笙谓之簧是不知笙中有簧而簧非笙也
凤翼笙(参差竹其制如两/生之竹而共一匏) 昔王子晋之笙其制象凤
翼亦名参差竹盖尝于缑山月下吹之唐太和中有尉
迟章尤妙于此宣宗已降有范汉恭其子师保在陜州
亦曲尽父艺咸通以后有相存质杨敬元并称妙手
义管笙(二管十/七簧) 宋朝大乐所传之笙并十七簧旧外
卷一百三十八 第 9b 页 WYG0613-0180d.png
设二管不定置谓之义管每变均易调则更用之世俗
之乐非先王之制也
云和笙 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
之笙盖其首象云也与云和琴云和筝类矣
十七管笙 唐乐图所传十七管之笙通黄钟二均声
清乐用之
十二管笙 唐乐图所传十二管之笙宴乐用之
十二月笙(十二/枚) 后周郑译献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0a 页 WYG0613-0181a.png
笙十六管宣帝令与斛斯證议證駮之曰六律十二管
还相为宫然一笙十六管总一百九十二管既无相生
之理又无还宫之义深恐郑声乱乐未合古制窃谓不
可帝纳之停译所献其制今亡
篍 篍吹筒也言其声秋秋然也急就章箛篍起居课
后先言箛簧及篍为作休之节今阛阓间欲相号令乃
吹指为节此吹筒之遗制欤
击竹 击竹之制近世民间多有之盖取竹两片紧厚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0b 页 WYG0613-0181b.png
者治而为之其长数寸手中相击为节与歌指相和焉
方之渐离所善者固异矣
  竹之属(雅部/)
  陈氏乐书曰竹之为物其节直而有制其心虚而
  能通而利制之音所由出也其卦则震其方则东
  其时则春其声尚议其律姑洗其风明庶其音滥
  春分之气也先王作乐窍之以为箫管之属焉
䇾箫 筊箫 箫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长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1a 页 WYG0613-0181c.png
二尺尔雅曰编二十二管长一尺四寸曰䇾十六管长
尺二寸者曰筊凡箫一名籁前代有洞箫今无其器蔡
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
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然则邕时无洞
箫矣
  陈氏乐书曰荀卿曰凤凰于飞其翼若干其声若
  箫盖箫之为器编竹而成者也长则声浊短则声
  清其状凤翼其音凤声中吕之气夏至之音也然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1b 页 WYG0613-0181d.png
  凤凰声中律吕以五行推之乃南方朱鸟则火禽
  也火生数二成数七而夏至又火用事之时二七
  十四则箫之长尺有四寸盖取诸此尔雅大箫谓
  之䇾小者谓之筊郭璞谓大者长尺四寸小者尺
  二寸是也然尺四寸者二十四管无底而善应故
  谓之䇾尺二寸者十二管有底而交鸣故谓之筊
  盖应十二律正倍之声也郭璞大者二十三管小
  者十六管失之矣(箫者阴气之管也坤以二四为/六而地数至十而止故大者二)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2a 页 WYG0613-0182a.png
  (十四管小者十二管/取阴气自然之数)
韶箫 舜作十管韶箫长尺有二寸其形参差象凤翼
所以应十二之数声之所由生也风俗通之论疑有所
本矣或以三尺言之母乃太长乎(释名曰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
苇籥 竹籥 籥不知谁所造按礼记苇籥伊耆氏之
乐则伊耆已有籥矣周礼有籥师掌教国子秋冬吹籥
历代文舞之乐所执羽籥是也诗所谓左手执籥右手
秉翟尔雅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广雅云七孔大者日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2b 页 WYG0613-0182b.png
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中丁仲反/箹音握)
  陈氏乐书曰易曰震为萑苇为苍筤竹尔雅曰苇
  丑苕郭璞曰其类皆有苕秀葭芦苇也则苇籥竹
  籥皆震音也盖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行于十二辰
  而律吕具矣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而籥之为
  器本于黄钟之龠窍而三之所以通中声而上下
  之律吕之所由生也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籥居
  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籥为众乐之先其斯以为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3a 页 WYG0613-0182c.png
  称始乎苇伊耆氏施于索飨也成乎竹周人以之
  本始农事也或以伊耆为尧然尧时八音已具岂
  特苇籥土鼓而已哉
豳籥
  陈氏乐书曰诗者中声所止也籥者中声所通也
  土者中声所本也周官籥章掌土鼓豳籥者以其
  迎寒逆暑必以中声之诗奏之中声之鼓吹之中
  声之籥则所道者中德所咏者中声所顺者中气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3b 页 WYG0613-0182d.png
  无往不为中和之纪矣
簅籥 仲籥 筠籥
  陈氏乐书曰大籥谓之产中谓之仲小谓之筠籥
  之大者其声生出不穷非所以为约也小者其声
  则约而已若夫大不至于不引小不至于太约此
  所以谓之仲也然则郑郭王孔之籥岂其中者欤
  毛苌六孔之籥岂其大者欤然皆不出乎中声
  而广雅有七孔籥为笛之说岂傅会七音而遂误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4a 页 WYG0613-0183a.png
  乎
竹律
  陈氏乐书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
  五子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所以宣扬六气九德
  究极中和顺天地之体合鬼神之德通五行之性
  遂万物之情者也是故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
  审清浊铸金作钟主十二月之声效升降之气立
  和适之音然钟难分别又截竹为管谓之律者声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4b 页 WYG0613-0183b.png
  之清浊率法以长短为制故也黄帝以听为之远
  取诸物也夏禹以声为之近取诸身也今夫王者
  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本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
  本虽法存形器而道契精微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穷天下之妙者莫不准焉岂非八音之管辖五声
  之喉衿也京房欲益中吕一分且合黄钟九寸是
  使周元之度六甲无迁移归馀之法五岁无再闰
  之期失阴阳之大纪乖律吕之本原也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5a 页 WYG0613-0183c.png
管 □(力结/反) 篎(音/妙) 尔雅曰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
大者曰簥(音/娇)中者曰□小者篎古者以玉为管舜时西
王母献白琯是也月令均琴瑟管箫蔡邕章句曰管者
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说文曰管如篪六孔
十二月之音诗云嘒嘒管声周礼孤竹之管于圜丘奏
之孙竹之管于方丘奏之阴竹之管于宗庙奏之(郑元/云孤)
(竹竹特生者也孙竹竹枝根/之未生者阴竹生于山北者)
  陈氏乐书曰乐以木为末竹为本古者以候气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5b 页 WYG0613-0183d.png
  管截而吹之浊倍其声为堂下之乐头管所以和
  众乐之声以其探本故也尔雅大者谓之簥以声
  大而高也小者谓之篎以其声小而深也其中谓
  之□则其声不小不大不高不深如黑土之在水
  中也盖其状如篪笛而六窍又有底焉长尺围寸
  并两漆而吹之汉大予乐有焉其所主治相为终
  始所以道阴阳之声十二月之音也女娲始为都
  良管以一天下之音为班管以合日月星辰之会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6a 页 WYG0613-0184a.png
  帝喾展管有虞氏下管则管为乐器其来尚矣至
  周而大备教之于小师播之于瞽矇吹之于笙师
  辨其声用则孤竹之奇礼天神孙竹之众礼地祗
  阴竹之幽礼人鬼各从其声类故也后世为双凤
  管以足律音岂得古制欤礼记文王世子曰登歌
  清庙下管象武郊特牲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仲
  尼燕居曰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祭
  义日昔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成王赐之升歌清庙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6b 页 WYG0613-0184b.png
  下而管象燕礼大射仪升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下管新宫周之升歌不过清庙鹿鸣四牡皇皇而
  下管不过象武新宫则舜升歌下管之诗虽不经
  见要之歌以示德管以示事一也德成于上歌以
  咏之于堂上事成而下管以吹之于堂下岂非以
  无所因者为上有所待者为下邪广雅管象箫长
  八寸围寸八有孔无底岂以后世之制言之欤周
  颂言磬筦将将商颂言嘒嘒管声依我磬声则堂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7a 页 WYG0613-0184c.png
  上之磬堂下之管其声未尝不相应然则所依者
  磬声而已
都良管 班管 昔女娲氏命娀陵氏制都良之管以
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
至于帝喾命咸墨吹笭展管亦因是也
孤竹管 孙竹管 阴竹管
  陈氏乐书曰先王之制管所以道达阴阳之声然
  阳奇而孤阴偶而群阳大而寡阴小而众阳显而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7b 页 WYG0613-0184d.png
  明阴幽而晦孤竹之管与圜钟之宫合以之降天
  神取其奇而孤也孙竹之管与函钟之宫合以之
  出地祇取其少而众也阴竹之管与黄钟之宫合
  以之礼人鬼取其幽而晦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
  群分于斯见矣

  陈氏乐书曰周官笙师掌教吹籥箫篪篴管五者
  皆出于笙师所教无非竹音之雅乐也杜子春谓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8a 页 WYG0613-0185a.png
  如今时所吹五孔竹篴则是为当读为涤荡之涤
  非矣汉部所用雅笛七窍不知去二变以全五声
  之正也蔡邕曰形长尺围寸无底有穴今亡大抵
  管笛一法尔唐制尺八取倍黄钟九寸为律得其
  正也(汉邱仲笛以后一穴为商音晋荀勉笛/法以后一穴为角谓九寸穴上开也)宋朝
  太常笛无尺寸第依编架黄钟为合声然兼二变
  而吹之未尽得先王雅乐之制(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一穴太蔟半窍)
  (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仲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穴为蕤宾次上一穴)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8b 页 WYG0613-0185b.png
  (为南吕半穴为夷则变声为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仲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
  (中管起应为首为宫其次上穴大吕为商又次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仲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
  (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为羽变宫为无射谓后/穴与第三穴双变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窍谓之十)
  (二律用两笛成曲也今按习所用以/太常半窍法起间声亦叶律施用)
大篪 小篪 世本云暴辛公所造旧志云一曰管非
也虽不知暴辛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时西王
母献琯则是已有此器辛公安得造篪乎尔雅曰大篪
谓之沂(音/银)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9a 页 WYG0613-0185c.png
三分名曰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今有胡
吹非雅乐也(蔡邕月令章句云篪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诗云仲氏吹篪)
  陈氏乐书曰篪之为器有底之笛也暴辛公善之
  非其所作者也大者尺有四寸阴数也其围三寸
  阳数也小者尺有二其则全于阴数要皆有翘以
  通气一孔达寸有二分而横吹之或容覆或?伏
  篪为不齐者也尔雅大埙谓之嚚嚚则六孔交鸣
  而喧哗沂则一孔而其声清辩或曰篪之为言啼
卷一百三十八 第 19b 页 WYG0613-0185d.png
  也或曰沂之为言悲也岂其声自空而出若婴儿
  之悲啼然邪周官笙师教吹埙篪诗曰伯氏吹埙
  仲氏吹篪又曰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是埙篪异器
  而同乐伯仲异体而同气故诗人取以况焉世本
  以篪为管沈约非之当矣先儒言篪有六孔七孔
  八孔十孔之说以中声论之六孔六律之正声也
  八孔八音之正声也十孔五声正倍之声也盖其
  大小异制然邪郑司农有七孔之异论未免泥乎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0a 页 WYG0613-0186a.png
  七音之失也(篪吹孔/如酸枣)宋朝篪六孔而横吹(下一穴/在底节)
  (外次四穴在/前一穴在后)太常篪无尺寸第依编架黄钟为合
  声然兼七窍而用之未纯乎雅乐也(节外一穴为/太蔟半穴为)
  (大吕次上一穴为姑洗半穴为夹钟又次上一穴/为蕤宾半窍为仲吕又次上一穴为林钟又次上)
  (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七窍全开为应钟半/窍为无射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哨吹各有清声)
和 尔雅曰徒吹谓之和盖声过则淫中则和故也周
礼之吹作吹此其意欤
簜 书于海岱惟扬言筱簜既敷继之以瑶琨筱簜孔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0b 页 WYG0613-0186b.png
安国以竹箭为筱大竹为簜则簜之为竹特大于筱其
笙箫之类欤仪礼大射仪簜在建鼓之间此之谓也
  竹之属(胡部/)
觱篥 悲篥 笳管 头管 风管 觱篥本名悲篥
出于胡中其声悲(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后乃以笳为首竹为管)
  陈氏乐书曰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
  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
  法者角音而甚悲篥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焉唐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1a 页 WYG0613-0186c.png
  天后朝有陷冤狱者其室配入掖庭善吹觱篥乃
  撰别离难曲以寄哀情亦号怨回鹘焉后世乐家
  者流以其旋宫转器以应律管因谱其音为众器
  之首至今鼓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是进今之新
  声加于古之雅乐之上不几于以新乱旧乎降之
  雅乐之下作之国门之外可也宋朝元会乘舆行
  幸并进之以冠雅乐非先王下管之制也然其大
  者九窍以觱篥名之小者六窍以风管名之六窍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1b 页 WYG0613-0186d.png
  者犹不失乎中声而九窍者其失盖与太平管同
  矣(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后三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谐其声)
漆觱篥 唐九部夷乐有漆觱篥
双觱篥 胡部安国乐有双觱篥唐乐图所传也
银字觱篥(银字/管) 唐德宗朝有将尉迟青素善觱篥冠
绝古今时幽州有王麻奴河北推为第一手后诣尉迟
令于高般涉调中吹勒部羝曲曲终尉迟颔颐而已谓
麻奴曰何必高般涉也即自取银字管于般涉中吹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2a 页 WYG0613-0187a.png
麻奴恭听愧谢自此不复言律矣元和太和以来有黄
日迁楚林尚六六史敬约史汉瑜之徒皆雅能者然方
尉迟邈乎天冠而地履也(懿皇命史敬约以觱篥初弄/通调上谓是曲乃误拍乃随)
(曲撰一/成此曲)
十八管箫 唐乐图所传之箫凡十八管取五声四清
倍音通林钟黄钟二均声而梁部用之
二十一管箫 此箫取七音而三倍之龟兹部所用岂
宜存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2b 页 WYG0613-0187b.png
歌箫 隋炀帝七年征辽东箫及笳各四面则后亦用
箫吹者矣非古制也唐铙吹部有鼓箫笳并歌四种凡
七曲本诸此欤(歌箫笳工服武/弁衣褠衣角带)
双角(长鸣/角) 书记所不载或云羌胡以惊中国马马融
又云出吴越谷间黄帝会群臣于泰山作清角之音似
两凤双鸣二龙齐吟丹蛇绕首雄虹带天横吹双角之
实不过如此乐录亦云蚩尤氏率魍魉与黄帝战于涿
鹿之野黄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禦之晋庾翼与燕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3a 页 WYG0613-0187c.png
书曰今致画长鸣角一双幡眊副是其遗志也沈约徐
广并谓经史所不载则黄帝之说岂先儒傅会言之邪
中鸣(簸逻迥其/制类胆瓶)
  陈氏乐书曰胡角本应胡笳之声通长鸣中鸣凡
  有三部魏武帝北征乌丸越沙漠军士闻之靡不
  动乡关之思于是武帝半减之为中鸣其声尤更
  悲切盖其制并五采衣幡掌画蛟龙五采脚故律
  书乐图以为长鸣一曲三声并马上严警用之第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3b 页 WYG0613-0187d.png
  一曰龙吟二曰彪吼三曰阿声其中鸣一曲二声
  一为荡声二为牙声亦马上警用之也其大者谓
  之簸逻迥胡人用之本所以惊中国马非中华所
  宜用也宋朝审定音乐更制鼓吹虽角之尺度均
  一声比钟律内之乘舆行幸外之郡邑警备莫不
  奏之以为警严是用羌胡之音以和军旅以节声
  乐曷为不易之以先王雅乐以为鼓吹乎存之有
  亏中国之制削之则华音息起非强中国弱夷狄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4a 页 WYG0613-0188a.png
  之意欤(隋大角工平巾帻绛衫白大口裤内宫鼓/乐服色准之大鼓长鸣工服青地苣文)
警角
  陈氏乐书曰晋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御
  史中丞司马恬奏劾大不敬厥明温见之叹曰此
  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又陆士衡为河北都督内
  怀忧懑闻众军警角鼓吹谓其司马孙极曰我今
  闻此不如华亭鹤鸣然则军中用警角尚矣卫公
  兵法曰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4b 页 WYG0613-0188b.png
  搥三百三十三搥为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
  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也宋张兴世谓父曰
  天子鼓角非田家翁所吹然则桓温人臣屯中堂
  而用之虽欲勿劾得乎哉宋朝警角天下郡邑并
  得用之非特武严之士也然用之边郡可也遍用
  诸郡邑恐未为尽善之制也
大胡笳(大/箛) 杜挚笳赋云李伯阳入西戎所造晋先蚕
仪注车驾住吹小箛发吹大箛箛即笳也又有胡笳汉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5a 页 WYG0613-0188c.png
旧筝笛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大胡笳似觱篥而无
孔后世卤部用之岂张博望所传摩阿兜勒之曲邪晋
有大箛小箛盖其遗志也沈辽集大胡笳十八拍世号
为沈家声小胡笳十九拍末拍为契声世号为祝家声
唐陈怀古刘充渚尝勘停歇句度无谬可谓备矣楚调
有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并琴筝笙得之亦其遗声欤杜
赋以为老子所作非也
芦笳 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汉筝篴录有其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5b 页 WYG0613-0188d.png
曲李陵有胡笳互动之说是也
吹鞭 汉有吹鞭之号笳之类也其状大类鞭马者今
牧童多卷芦叶吹之
小胡笳(小/箛)
  陈氏乐书曰昔先蚕仪注凡车驾所止吹小箛发
  大箛其实胡笳也古之人激南楚吹胡笳叩角动
  商鸣羽发徵风云为之摇动星辰为之变度况人
  乎刘畴尝避乱坞壁贾胡欲害之者百数畴援而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6a 页 WYG0613-0189a.png
  吹之为出塞之声动游客之思群胡卒泣遁而去
  刘越石为胡骑围之者数重越石终夜奏之群胡
  卒弃围而奔由此观之笳声之感人如此其深施
  之于戎貉可也晋之施于车驾仪注不几失古之
  遗意邪(刘畴事出曹嘉之晋/书刘越石事出世说)
芦管 胡人截芦为之大概与觱篥相类出于北国唐
宣宗善吹芦管自制杨柳枝新倾杯二曲有数拍不均
尝命俳优辛骨𩨸拍不中因瞋视骨𩨸忧惧一夕而毙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6b 页 WYG0613-0189b.png
(唐咸通中丞相李蔚自大梁移镇淮海尝构池亭目曰/赏心有小校薜杨陶因献朱崖李相陆畅元白所撰芦)
(管歌篇一轴次出其管兹亭奏之盖其管绝微/每于一觱篥管中常容三管桂苑丛谈所载)
胡篪(小/篪) 沈约曰胡篪出于胡吹非雅器也今太乐雅
篪长一尺二寸则篪之小者非尺有四寸之大者也孔
上出三分名翘后世有笛吹谓之小篪岂亦出胡吹欤
篪或作和与龠不齐故也
羌笛(五/孔) 胡笛
  陈氏乐书曰马融赋笛以为出于羌中旧制四孔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7a 页 WYG0613-0189c.png
  而已京房因加一孔以备五音风俗通汉武帝时
  邱仲作尺四寸笛后更名羌笛焉宋书云有胡笛
  小篪出于鼓吹岂梁之胡歌邪灵帝好擪笛而汉
  室以倾明皇喜品箫而唐祚几坠以声律身度之
  主耽滔堙心耳之音则天下何以观化为哉然而
  不乱且亡未之有也唐雅曰籥谓之笛七孔有黄
  钟大吕为二均声盖不考笙师籥篴异器之过也
  古者羌笛有落梅花曲开元中有李谟善吹独步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7b 页 WYG0613-0189d.png
  当时越州刺史皇甫政月夜泛鉴湖命谟吹笛谟
  为之尽妙时有一老父泛舟听之因奏一声湖波
  摇动笛遂中裂即探怀中一笛以毕其曲政视之
  有三龙翔舟而听老人曲终以笛付谟谟吹之竟
  不能声而老父亦失所在矣大中以来有王六六
  王师简亦妙手也
大横吹 小横吹 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
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得摩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8a 页 WYG0613-0190a.png
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
为武乐汉时常给边将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又不复存
其所用者唯黄鹤垄头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
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四曲也唐乐所载大横吹部
有角鼓角笛箫笳觱篥七色小横吹部有角笛箫笳觱
篥桃皮觱篥六色惟大横吹三十四曲内三曲马上警
严用之(一曰欢乐树二曰空口莲三曰贺六浑其馀二/十一曲备拟所用一曰灵泉崔二曰达和若轮)
(空三曰白净王子四曰他贤逸勒五曰鸣和罗纯羽□/六曰叹度热七曰吐九利纯比伦八曰元比敦九曰植)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8b 页 WYG0613-0190b.png
(普离十曰胡笛尔笛十一曰鸣罗特罚十二曰比久伏/大汗十三曰于理真斤十四曰素和斛律十五曰鸣缆)
(真十六曰乌铁甘十七曰特介汉十八曰度宾哀十/九曰阿若于楼达二十曰大贤真二十一曰破阵乐)
  陈氏乐书曰古者更卤簿作鼓吹鼓吹之乐在魏
  晋则轻在江左则重至隋始分为四等一扛鼓二
  铙鼓三大横吹四小横吹唐又别为五部一鼓吹
  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大驾则晨严
  夜警施之卤簿为前后部皇后皇太子以下咸有
  等差迨于宋朝总号鼓吹云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9a 页 WYG0613-0190c.png
龙头笛 横吹自北国梁横吹曲曰下马吹笛是也今
教坊用横八孔鼓吹世俗号为龙颈笛(笛首为龙头/有绶𢃄下垂)
义觜笛 如横笛而加觜西梁乐也而今高丽亦有用

  竹之属(俗部/)
雅箫(二十/四) 颂箫(十/六) 礼图雅箫尺有二寸二十四彄
颂箫尺有四寸十六彄郭璞大箫二十三管小箫十六
管盖二十四管备律吕清浊之声先王之制也十六管
卷一百三十八 第 29b 页 WYG0613-0190d.png
兼十二律四清而为之岂古制哉今教坊所用长五六
寸十六管有底而四管不用非古人制作之意也
籁箫 庄周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郭
璞谓箫一名籁广雅亦曰籁谓之箫盖箫籁比竹而成
声犹天地之籁籁风窍而怒号也许慎以籥为籁是不
知籥如篴而三窍未尝比竹为之吕氏春秋有吹籁见
越王者上下宫商和而越王不喜未为知音者也
短箫 短箫铙歌单吹鼓吹之乐也广乐记有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0a 页 WYG0613-0191a.png
管箫羽葆铙吹横吹部用之岂短箫欤其曲有悲思翁
艾如张上之回战城南元云朱鹭之类是也何承天谓
黄帝使岐伯作之以扬德盖有所受欤崔豹古今注曰
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燕乐群臣短箫铙歌鼓吹
之常亦以赐有功诸侯也
宴乐箫(二十/一管) 宴乐之箫凡二十一管具正均七声左
清倍右浊倍通五均焉世俗之乐也与龟兹部所用者
大同小异尔唐贞观中景云见河水清张率更制为景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0b 页 WYG0613-0191b.png
云河清歌名曰宴乐当时元会第一奏是也
清乐箫(十七/管) 教坊箫(十七/管) 唱箫 和箫 景祐乐
记教坊所用之箫凡十七管以觱篥十字记其声然清
乐所用十七管其声法不同故并存之宋乐有唱箫各
二人和箫十人亦一时制也
鼓吹箫(十二/管) 景祐乐记十三管之箫凡三种鼓吹部
用之
李冲箫(二十/三管) 唐李冲所传之箫凡二十三管虽制作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1a 页 WYG0613-0191c.png
不同亦一时之制也岂惑于郭璞大箫之说邪
凤箫 洞冥记帝常夕东望有青云焉俄见双鹄集于
台上有顷化为神女舞于台下握凤管之箫舞落霞之
琴歌清娱春波之曲亦邻于怪也
  陈氏乐书曰白虎通曰箫者中吕之气也易说曰
  夏至之乐补以箫春秋说曰夏至作乐间以箫笙
  然则箫为中吕之乐夏至之音岂不信哉月令仲
  夏之月令乐师均管箫亦此意也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1b 页 WYG0613-0191d.png
七孔籥 刘熙释名曰籥跃也气跃而出也古者取卯
地之竹以为籥春分之音万物振跃而出也然三漏之
籥所以通中声先王之乐也七漏之籥所以备二变世
俗之乐也聂崇义礼图所传并今太常所用者三孔而
已岂亦得先王之制欤
霜条篪(八/孔) 刘熙释名曰篪啼也声自孔出如婴儿啼
声也广雅曰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有六孔前一后四
头一月令仲夏之月调篪盖调之使和故也洞冥记所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2a 页 WYG0613-0192a.png
谓吹霜条之篪亦岂过是东观汉记明帝幸南阳旧宅
作雅乐奏鹿鸣用埙篪和之以娱嘉宾信乎一时之和
乐也
  陈氏乐书曰礼言吹篪掌之笙师诗言吹篪主之
  仲氏则篪亦笙类而仲氏以况中声焉先王之雅
  乐也故后世推善吹者前有伍子胥后有朝云而
  已洛阳伽蓝记述后魏河间王琛有朝云者善吹
  篪能为团扇歌垄上声及琛为秦州刺史屡讨叛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2b 页 WYG0613-0192b.png
  羌不胜因令朝云吹之羌人闻者皆感泣而降故
  秦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信乎乐之感人
  如此苟以之移风易俗天下胡为而不宁哉古史
  考曰古有篪尚矣苏成公善篪而记者因以为作
  误也或谓暴辛公所造亦无据矣旧志以篪为管
  是不知篪春分之音而管十二月之音也
双管 黄钟管 大吕管 乐法图云东律主黄钟圣
人吹管知律管音调则度律历正矣然则黄钟之管九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3a 页 WYG0613-0192c.png
寸与长尺之制异矣九寸之管主黄钟则十寸之管应
十日可知矣扬雄曰声生于日言黄钟如此则大吕管
可知矣唐李冲谓管有一定之声弦多舒缓之变故舍
旋宫琵琶制旋宫双管法虽在于简易道实䆒于精微
矣然大吕管通五均则是黄钟管通七均非也
七星管 广雅曰管象篪长尺围寸有六孔无底风俗
通说文皆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象物贯
地而牙故也蔡邕章句管者形长一尺围寸有孔无底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3b 页 WYG0613-0192d.png
其器今亡以三者推之管象篪而六孔长尺围寸而无
底十二月之音也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为调
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
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幎以竹膜而为助
声唐刘系所作也用之雅乐岂非溺于七音欤班固曰
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月音其言十二
月音则是至于论以玉为管是不考黄帝取嶰竹之过
(顾况有七星管歌有龙叫四泽/欲兴两凤引九雏惊宿鸟之句)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4a 页 WYG0613-0193a.png
双凤管 双凤管盖合两管以定十二律之音管端施
两簧刻凤以为首左右各四窍左具黄钟至仲吕之声
右具蕤宾至应钟之声古者截候气律管并而吹之以
达六阴六阳之声其制不过如此升之雅乐可也
太平管 太平管形如跋膝而九窍是黄钟一均所异
者头如觱篥尔唐天宝中史盛所作也然九窍则阳数
之穷失古人所以道中声之意也
骆驼管 以曲竹为之其首如橐驼因以立名唐乐图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4b 页 WYG0613-0193b.png
有之非古制也
跋膝管 跋膝管其形如篴而短与七星管如篪而长
者异矣唐清乐部用之然亦七窍具黄钟一均其失又
与七星管同矣
拱辰管(六/孔) 宋乾德中太常和岘论乐器中有裁手笛
其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钟之管相埒其窍有
六与雅声相应然四窍左右两窍在右笛工两手交叉
而拱之如拱揖之状因更名曰拱辰管而鼓吹登歌用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5a 页 WYG0613-0193c.png
焉与唐吕才歌白云焉滔太一乐等列之宫县旋宫为
八十四调亦可谓进雅矣然旋宫之制不本于周官之
三宫八十四调尚溺于七音之失未全乎古乐之法也
既而太宗造九弦之琴列之太乐而拱辰亦自此废岂
非有意于复古欤
昭华管 昔汉高祖入咸阳周行府库珠珍异宝不赀
其尤惊异者有笛长二尺三寸其名曰昭华琯焉
箫管 尺八管 中管 竖篴 箫管之制六孔旁一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5b 页 WYG0613-0193d.png
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
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县用之竖篴其
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间谓之箫管
非古之箫与管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逸史云开元末一狂僧住洛南
  回向寺一老僧令于空房内取尺八来乃笛也谓
  曰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
  汝当回可将此付汝主僧进于元宗持以吹之宛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6a 页 WYG0613-0194a.png
  是先所御者孙夷中仙隐传房介然善吹竹笛名
  曰尺八将死预将管打破告诸人曰可以同将就
  圹亦谓此云尺八之为乐名今不复有吕才传云
  贞观时祖孝孙增损乐律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
  王圭魏徵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
  律谐契太宗召才参论乐事尺八之所出见于此
  无由晓其形制也尔雅释乐亦不载
雅笛(六/孔) 笛之为乐所以涤荡邪心归之雅正者也后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6b 页 WYG0613-0194b.png
世雅笛之制非窍而为五以合五声必窍而为六以叶
六律傅纬有六孔之说岂雅笛欤古者论笛之良不过
衡阳之簳也故师旷得其雄宋意得其雌焉盖无异于
伶伦断嶰谷雌雄之竹以为律吕也由是观之舜之箫
韶九成凤凰至于来仪庸讵知非其雌雄之竹邪
长笛(六孔如尺/八而长) 短笛(尺/馀) 昔人有吹笛而歌曰闲夜
寂以清长笛亮且鸣则长笛六孔具黄钟一均如尺八
而长晋桓子野之所善马融之所颂伏滔之所赋王子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7a 页 WYG0613-0194c.png
猷之所闻相如之所善蔡邕之所制也魏明帝时令和
永受笛声以作律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
短笛短律古歌词曰长笛续短笛晋刘和善吹裁音十
二以应律刘和之东箱长笛四尺二寸今乐府所用短
笛长尺有咫此笛长短之辨也
双笛(五/孔) 双笛之制盖起于后世马融赋之详矣昔京
君明素识音律因四孔之笛更加一孔以备五音焉
竖笛(六/孔) 竖笛之制六孔具黄钟一均声应十二律之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7b 页 WYG0613-0194d.png
调升之雅乐可也后世宫县用之不亦可乎晋时黄钟
笛三尺八寸奚纵又减为三尺六寸五分岂原于此欤
手笛(六孔如雅/笛而小) 和岘论太乐手笛之制如雅笛而小
其长九寸与黄钟律管等矣其孔有六与羌笛同矣昔
宗同善吹以为新引唐云朝霞善吹以为新声孙处善
吹而作犯调李牟善奏而风至皆一时妙手也
七孔笛 风俗通曰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长尺四寸七孔乐书曰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8a 页 WYG0613-0195a.png
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
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
谓善矣然用七孔以通七音非先王之制也
十二律笛
  陈氏乐书曰汉蔡邕推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
  法制有十二律故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
  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有奇正声调法黄钟
  为宫应钟为变宫南吕为羽林钟为徵蕤宾为变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8b 页 WYG0613-0195b.png
  徵姑洗为角太蔟为商然宫生徵黄钟生林钟徵
  生商林钟生太蔟商生羽太蔟生南吕羽生角南
  吕生姑洗角生变宫姑洗生应钟变宫生变徵应
  钟生蕤宾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应钟为
  角黄钟为变徵太蔟为徵姑洗为羽蕤宾为变宫
  清角之调姑洗为宫蕤宾为商林钟为角南吕为
  变徵应钟为徵黄钟为羽太蔟为变宫凡笛体用
  角律其长者八之短者四之空中实容长者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9a 页 WYG0613-0195c.png
  三宫三十一变也伏空四所以便事用也大吕之
  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
  釐有奇太蔟之笛正声应太蔟下徵应南吕长二
  尺五寸三分一釐有奇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
  徵应无射长二尺四寸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
  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釐有奇蕤宾之笛
  正声应蕤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釐
  有奇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蔟长三尺
卷一百三十八 第 39b 页 WYG0613-0195d.png
  七寸九分七釐有奇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
  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南吕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
  应中吕长三尺二寸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
  应蕤宾长三尺九寸九分六釐有奇其法可谓详
  矣然不知去二变以全五音去六十律以全十二
  律其于先王之制不亦远乎
十二箱笛
  陈氏乐书曰十二箱笛之制其长短之度增损有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0a 页 WYG0613-0196a.png
  所不同故晋荀勉作律笛十二以正雅乐黄钟箱
  笛三尺八寸元嘉中钟宗之减为三尺七寸奚纵
  又减五分为三尺三寸七分纵又减一寸一分为
  三尺二寸六分姑洗箱笛三尺五寸宗之减为二
  尺九寸七分纵又减五分为二尺九寸二分蕤宾
  箱笛二尺九寸宗之减为二尺六寸纵又减二分
  为二尺五寸八分自馀律笛无所损益一仍蔡邕
  之制而已至梁武帝又制十二笛写四通声饮古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0b 页 WYG0613-0196b.png
  钟玉律并周世古钟焉故黄钟笛三尺八寸大吕
  三尺六寸太蔟三尺四寸夹钟三尺二寸姑洗三
  尺一寸中吕二尺九寸蕤宾二尺八寸林钟二尺
  七寸夷则二尺六寸南吕二尺五寸无射二尺四
  寸应钟二尺三寸然黄钟之元九合天地之气故
  其笛十有八调上生者悉倍其韵下生者传差一
  调半上生悉五指应饮下生者悉三指应饮下生
  中吕虽云不复生至于数穷复本又得上生黄钟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1a 页 WYG0613-0196c.png
  天地自然之数也黄钟十八调下生林钟七调黄
  钟笛三拍声应林钟笛饮声林钟七调上生太蔟
  十四调林钟笛五指声应太蔟笛应声太蔟十四
  调下生南吕五调半太蔟笛三指声应南吕笛饮
  声南吕五调半上生姑洗十一调南吕笛五指声
  应姑洗笛饮声姑洗十一调下生应钟四调姑洗
  三指声应应钟笛饮声应钟四调上生蕤宾八调
  应钟笛五指声应蕤宾笛饮声蕤宾八调上生大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1b 页 WYG0613-0196d.png
  吕十六调蕤宾笛五指声应大吕笛饮声大吕十
  六调下生夷则六调大吕笛三指声应夷则笛饮
  声夷则六调上生夹钟十二调夷则笛五指声应
  夹钟笛饮声夹钟十二调下生无射四调半夹钟
  笛三指声应无射笛饮声无射四调半上生中吕
  九调无射笛五指声应中吕笛饮声虽当时号为
  雅乐考之先王之制其不及远矣
柯亭笛 昔蔡邕尝经会稽柯亭见屋东十六椽竹取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2a 页 WYG0613-0197a.png
以为笛果有异声晋桓伊善音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
柯亭笛常自保而吹之至于为王徽之作三调弄岂得
已哉文士传柯亭为高还亭误矣
烟竹笛 国史补载李舟尝于村舍得烟竹笛以遗李
牟坚并铁石牟得之当时号为第一手月夜泛江倚舟
吹之其声寥亮逸发往往异于他笛希代之器也俄有
客至请笛吹之呼吸盘辟应指粉碎舟亦失客所在疑
其为蛟龙云
卷一百三十八 第 42b 页 WYG0613-0197b.png
凤鸣笛 昔黄帝使伶伦采竹于嶰谷以为律斩竹于
昆溪以为笛或吹之以作凤鸣或法之以作龙吟由是
观之古人制作未有不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