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613-005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乐考四
历代制造律吕
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
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六雌鸣六
(详及注/见后卷)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乐考四
历代制造律吕
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
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凰之鸣其雄鸣六雌鸣六
(详及注/见后卷)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613-0051b.png
周官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蔟
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
钟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典同掌六律六同以
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故书同作铜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
(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康成谓/律述气者也同助阳宣气与之同皆以铜为之)凡为乐
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数度/广长)
(也齐量侈/弇之所容)凡和乐亦如之(和谓调其/故器也)
汉文帝令丞相北平侯张苍始定律历
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
钟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典同掌六律六同以
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故书同作铜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
(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康成谓/律述气者也同助阳宣气与之同皆以铜为之)凡为乐
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数度/广长)
(也齐量侈/弇之所容)凡和乐亦如之(和谓调其/故器也)
汉文帝令丞相北平侯张苍始定律历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613-0051c.png
太史公律书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
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
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纣吹
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兵/书)
(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急军事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
(劳羽则兵/弱少威焉)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云云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
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
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
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武王伐纣吹
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兵/书)
(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急军事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
(劳羽则兵/弱少威焉)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云云高祖
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
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613-0051d.png
不备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正/义)
(曰潮仙二音高丽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俭城即古朝鲜地时朝鲜王满据之也)自全秦时
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阸音厄卖反/选音思兖反)
(蠕昔兖反欲索隐曰蠕音软选/蠕谓动身 有进取之状也)高祖时天下新定人
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
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
任衣冠(正义曰朕/音而禁反)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
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慄慄恐事之不终且兵
(曰潮仙二音高丽平壤城本汉乐浪郡王/俭城即古朝鲜地时朝鲜王满据之也)自全秦时
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阸音厄卖反/选音思兖反)
(蠕昔兖反欲索隐曰蠕音软选/蠕谓动身 有进取之状也)高祖时天下新定人
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
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
任衣冠(正义曰朕/音而禁反)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
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慄慄恐事之不终且兵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613-0052a.png
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
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
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戈日久(正义曰荷/音何我反)朕常为动
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
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无内外
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馀钱鸣鸡吠
犬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又曰文帝时会天下新
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
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戈日久(正义曰荷/音何我反)朕常为动
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
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无内外
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馀钱鸣鸡吠
犬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又曰文帝时会天下新
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b 页 WYG0613-0052b.png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于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
状孔子所谓有德君子者邪
永嘉陈氏曰律吕之法起于黄帝氏律吕之说定
于太史公知黄帝氏之法而不知太史公之说则
难于制律知太史公之说而未知黄帝氏之法则
虽未能制律而不害其为律矣何者黄帝使伶伦
取嶰谷之竹制十二之管吹阳律以候凤吹阴律
以拟凰而十二律之法由是而定信乎起于黄帝
状孔子所谓有德君子者邪
永嘉陈氏曰律吕之法起于黄帝氏律吕之说定
于太史公知黄帝氏之法而不知太史公之说则
难于制律知太史公之说而未知黄帝氏之法则
虽未能制律而不害其为律矣何者黄帝使伶伦
取嶰谷之竹制十二之管吹阳律以候凤吹阴律
以拟凰而十二律之法由是而定信乎起于黄帝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613-0052c.png
氏者也黄帝氏之法虽存而太史公之说未出则
天下之人虽知律之不可阙于乐而不知所以制
律之本虽知律之不可废于度量衡而不达所以
制律之意本不知而意不达则虽断竹铸铜定形
穴窍区区用上党之黍分其长短而较其合否穷
日夜之力以为之未见其能定也然则太史公之
说果安在哉盖太史公之为律书也其始不言律
而言兵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及言兵之偃而
天下之人虽知律之不可阙于乐而不知所以制
律之本虽知律之不可废于度量衡而不达所以
制律之意本不知而意不达则虽断竹铸铜定形
穴窍区区用上党之黍分其长短而较其合否穷
日夜之力以为之未见其能定也然则太史公之
说果安在哉盖太史公之为律书也其始不言律
而言兵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及言兵之偃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613-0052d.png
于汉之文帝尤加详焉既曰陈武请伐朝鲜而文
帝以谓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由是而天下富
庶鸡鸣狗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矣又曰文帝
之时能不扰乱由是而百姓遂安耆老之人不至
市廛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呜呼若太史公者可谓
知制律之时而达制律之意者也何则当文帝时
偃兵息民结和通使而天下安乐则民气欢洽阴
阳协和而天地之气亦随以正苟制度以候之其
帝以谓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由是而天下富
庶鸡鸣狗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矣又曰文帝
之时能不扰乱由是而百姓遂安耆老之人不至
市廛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呜呼若太史公者可谓
知制律之时而达制律之意者也何则当文帝时
偃兵息民结和通使而天下安乐则民气欢洽阴
阳协和而天地之气亦随以正苟制度以候之其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613-0053a.png
气之相应自然知吾律之为是其气之不合自然
知吾律之为非因天地之正气以定一代之正律
律有不可定者乎古人所谓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殆谓是欤然则律吕
之说岂非定于太史公者哉
武帝正乐置协律之官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上使韦元成问
房乐府房对受学于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
知吾律之为非因天地之正气以定一代之正律
律有不可定者乎古人所谓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殆谓是欤然则律吕
之说岂非定于太史公者哉
武帝正乐置协律之官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上使韦元成问
房乐府房对受学于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613-0053b.png
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
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
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吕六十律毕矣夫十二
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
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
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
蕤宾为变徵(月令章句曰以姑洗为/角南吕为羽则徵浊也)此声气之元五音
之正也故各终一日其馀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
阴上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
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吕六十律毕矣夫十二
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
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
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
蕤宾为变徵(月令章句曰以姑洗为/角南吕为羽则徵浊也)此声气之元五音
之正也故各终一日其馀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
卷一百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613-0053c.png
而商徵以类从焉(月令章句曰律率也声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
(以文载口传也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钟难分别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
(清浊之率法也声之/清浊以长短为制)礼运篇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
为宫此之谓也房又曰竹声不可以调度故作准以定
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
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 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
以物气道之本也(前书注曰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县舜祠下得白玉琯古以玉作)
(以文载口传也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钟难分别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
(清浊之率法也声之/清浊以长短为制)礼运篇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
为宫此之谓也房又曰竹声不可以调度故作准以定
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
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 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
以物气道之本也(前书注曰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县舜祠下得白玉琯古以玉作)
卷一百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613-0053d.png
(琯/)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
之准之声明畅易达分寸又粗然弦之缓急清浊非管
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求诸律无
不如数而应者矣
朱子语录文蔚问国语云律者立均出度韦昭注
云均谓均钟木长七尺系之以弦不知其制如何
曰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
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
之准之声明畅易达分寸又粗然弦之缓急清浊非管
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求诸律无
不如数而应者矣
朱子语录文蔚问国语云律者立均出度韦昭注
云均谓均钟木长七尺系之以弦不知其制如何
曰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
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613-0054a.png
变徵这七律自为一均其声自相谐应古人要合
声先须吹律使众声皆合律方可用后来人想不
解去遂律吹得京房始有律准乃是先做下一个
母子调得正了后来只依此为准国语谓之均梁
武帝谓之通其制十三弦一弦是全律 黄钟只
是散声又自黄钟起至应钟有十二弦要取甚声
用柱子来逐弦分寸上柱定取声立均之意本是
如此
声先须吹律使众声皆合律方可用后来人想不
解去遂律吹得京房始有律准乃是先做下一个
母子调得正了后来只依此为准国语谓之均梁
武帝谓之通其制十三弦一弦是全律 黄钟只
是散声又自黄钟起至应钟有十二弦要取甚声
用柱子来逐弦分寸上柱定取声立均之意本是
如此
卷一百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613-0054b.png
平帝元始中王莽秉政徵天下通知钟律者百馀人使
羲和刘歆典领条奏言之最详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
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稽之
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
实靡不协同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
命之理也书曰先算其命(师古曰逸书也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本
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孟康曰黄钟/子之律也子)
(数一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是以一数变而为三也)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
羲和刘歆典领条奏言之最详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
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稽之
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
实靡不协同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
命之理也书曰先算其命(师古曰逸书也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本
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孟康曰黄钟/子之律也子)
(数一太极元气含三为一/是以一数变而为三也)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
卷一百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613-0054c.png
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孟康曰初以子一乘丑三/馀则转因其成数以三乘)
(之历十二辰得是积数也五/行阴阳变化之数备于此也)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
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苏氏曰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
(一寸面容一分算九枚相因之数有十正面之数实/九其表六九五十四算中积凡得二百七十一枚)径
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张晏曰林钟/长六寸韦昭)
(曰黄钟管九寸十/分之一得其一分)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
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孟康曰以四十九成阳/六爻为乾乾之策数二)
(百一十六以成六爻是/为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张晏曰推历十二/辰以生律吕也)
(之历十二辰得是积数也五/行阴阳变化之数备于此也)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
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苏氏曰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
(一寸面容一分算九枚相因之数有十正面之数实/九其表六九五十四算中积凡得二百七十一枚)径
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张晏曰林钟/长六寸韦昭)
(曰黄钟管九寸十/分之一得其一分)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
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孟康曰以四十九成阳/六爻为乾乾之策数二)
(百一十六以成六爻是/为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张晏曰推历十二/辰以生律吕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613-0054d.png
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张晏曰准水平量/知多少故曰嘉)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师古曰赜亦深/也索亦求也)度长短
者不失毫釐(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为/釐师古曰度音大角反)量多少者不失
圭撮(应劭曰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师古曰撮音仓括)
(反/)权轻重者不失黍累(孟康曰累音蠡应劭曰十黍为/累十累为一铢师古曰累音来)
(曳反此字读亦/音累绁之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
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详见后/卷钟律)
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师古曰赜亦深/也索亦求也)度长短
者不失毫釐(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为/釐师古曰度音大角反)量多少者不失
圭撮(应劭曰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师古曰撮音仓括)
(反/)权轻重者不失黍累(孟康曰累音蠡应劭曰十黍为/累十累为一铢师古曰累音来)
(曳反此字读亦/音累绁之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
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详见后/卷钟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613-0055a.png
(篇/)律十有二其法皆用铜职在太乐太常掌之度者分
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职在内官(内官署名百官/表之内官长丞)
(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廷尉掌之(法度所起/故属廷尉)量者龠合升斗斛
也所以量多少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权衡者衡平
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职在大行鸿
胪掌之(平均曲直齐一远近故在鸿/胪度量衡详见下卷本门)凡律度量衡用铜
者名自名也(取铜之名以/合于同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
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
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职在内官(内官署名百官/表之内官长丞)
(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廷尉掌之(法度所起/故属廷尉)量者龠合升斗斛
也所以量多少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权衡者衡平
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职在大行鸿
胪掌之(平均曲直齐一远近故在鸿/胪度量衡详见下卷本门)凡律度量衡用铜
者名自名也(取铜之名以/合于同也)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
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
卷一百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613-0055b.png
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用竹为
引者事之宜也(引长十丈高一分广六分/唯竹篾柔而坚为宜耳)
后汉肃宗元和元年待诏候钟律殷彤上言官无晓六
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宣
通习愿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诏从之太史丞弘试十
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云不知何律宣遂罢自此律
家莫能为准施弦候部莫知复见
灵帝熹平六年东观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等问准
引者事之宜也(引长十丈高一分广六分/唯竹篾柔而坚为宜耳)
后汉肃宗元和元年待诏候钟律殷彤上言官无晓六
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宣
通习愿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诏从之太史丞弘试十
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云不知何律宣遂罢自此律
家莫能为准施弦候部莫知复见
灵帝熹平六年东观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等问准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613-0055c.png
意光等不知归阅旧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
定其弦缓急也音不可书以时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
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其可以
相传者唯太𣙜常数及候气而已夫五音生于阴阳分
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
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
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
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灰放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
定其弦缓急也音不可书以时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
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其可以
相传者唯太𣙜常数及候气而已夫五音生于阴阳分
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
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
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
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灰放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613-0055d.png
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
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淮南子曰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
(至燥燥故灰/轻湿故灰重)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
太史封上效则和否则占(易纬曰冬至人主不出宫寝/兵从乐五日击黄钟之磬公)
(卿大夫列士之意得则阴阳之晷如度数夏至之日如/冬至之礼冬至之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晷如度)
(者其岁美人民和顺晷不如度者则岁恶人民多讹言/政令为之不平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
(一尺则月食月食则正臣下/之行日食则正人主之道)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
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
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淮南子曰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
(至燥燥故灰/轻湿故灰重)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
太史封上效则和否则占(易纬曰冬至人主不出宫寝/兵从乐五日击黄钟之磬公)
(卿大夫列士之意得则阴阳之晷如度数夏至之日如/冬至之礼冬至之日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晷如度)
(者其岁美人民和顺晷不如度者则岁恶人民多讹言/政令为之不平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
(一尺则月食月食则正臣下/之行日食则正人主之道)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
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613-0056a.png
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葭莩出/河内)案
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
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
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月令章句曰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后不能则假数)
(以正其度度数正则音亦正矣钟以斤两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数为法律亦以寸分长短为度故曰黄钟之)
(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其馀皆补短虽大小围数无/增减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
(之明/也)
魏武帝时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
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
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
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月令章句曰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后不能则假数)
(以正其度度数正则音亦正矣钟以斤两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数为法律亦以寸分长短为度故曰黄钟之)
(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其馀皆补短虽大小围数无/增减以度量者可以文载口传与众共知然不如耳决)
(之明/也)
魏武帝时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铸铜工柴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613-0056b.png
有巧思多所造作为时人所知夔令玉铸钟其声均清
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餍之谓夔清浊任意诉于
魏武取所铸钟杂参更试然后知夔为精妙而玉之谬
也
晋武帝时张华荀勖校魏杜夔所造钟律其声乐多不
谐合乃出御府古今铜竹律二十五铜尺铜斛七具校
减新尺短夔尺四分因造十有二笛笛具五音以应京
房之术笛体之音皆各用蕤宾林钟之角短则又倍之
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餍之谓夔清浊任意诉于
魏武取所铸钟杂参更试然后知夔为精妙而玉之谬
也
晋武帝时张华荀勖校魏杜夔所造钟律其声乐多不
谐合乃出御府古今铜竹律二十五铜尺铜斛七具校
减新尺短夔尺四分因造十有二笛笛具五音以应京
房之术笛体之音皆各用蕤宾林钟之角短则又倍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613-0056c.png
二笛八律而后成去四分之一而以本宫管上行度之
则宫穴也因宫穴以本宫徵管上行度之则徵穴也各
以其律展转相因随穴疏密所宜置之或半之或四之
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克谐然论
者谓勖为暗解(初勖常于路逢赵贾人牛铎及掌乐事/律吕未谐曰得赵人牛铎则谐矣遂下)
(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矣)时阮咸善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
讥勖新律声高以谓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作乐
勖自以为远不及咸常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
则宫穴也因宫穴以本宫徵管上行度之则徵穴也各
以其律展转相因随穴疏密所宜置之或半之或四之
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克谐然论
者谓勖为暗解(初勖常于路逢赵贾人牛铎及掌乐事/律吕未谐曰得赵人牛铎则谐矣遂下)
(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矣)时阮咸善达八音论者谓之神解咸常心
讥勖新律声高以谓高近哀思不合中和每公会作乐
勖自以为远不及咸常意咸谓之不调以为异已乃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613-0056d.png
咸为始平相后有田夫耕于野得周玉尺勖以校已所
理钟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于此伏咸之妙
宋元嘉中太史钱乐之以为京房六十律上下相生终
于南事乃因京房南事之馀更生三百律至梁博士沈
重钟律议曰易以三百六十策当期之日此律历之数
也淮南子云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
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律历之数天地之
道也此则自古而然矣重乃依淮南本数用京房之术
理钟石丝竹皆短校一米于此伏咸之妙
宋元嘉中太史钱乐之以为京房六十律上下相生终
于南事乃因京房南事之馀更生三百律至梁博士沈
重钟律议曰易以三百六十策当期之日此律历之数
也淮南子云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
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律历之数天地之
道也此则自古而然矣重乃依淮南本数用京房之术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613-0057a.png
求之得三百六十律各因月之本律以为一部以一部
律数为母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以母命子随所多少
各一律所建日辰分数也以之分配七音则建日冬至
之声黄钟为宫太蔟为商林钟为徵姑洗为角南吕为
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五音七声于斯和备其次
日建律皆依次类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宫徵亦以
次从以考声徵气辨识时序万类所宜各顺其节自黄
钟终于壮进一百五十律皆三分损一以下生自依行
律数为母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以母命子随所多少
各一律所建日辰分数也以之分配七音则建日冬至
之声黄钟为宫太蔟为商林钟为徵姑洗为角南吕为
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五音七声于斯和备其次
日建律皆依次类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宫徵亦以
次从以考声徵气辨识时序万类所宜各顺其节自黄
钟终于壮进一百五十律皆三分损一以下生自依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613-0057b.png
终于亿兆二百九律皆三分益一以上生唯安运一律
为终不生其数皆取黄钟之实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
七为本以九三为法各除其实得寸分及小分馀皆委
之即各其律之长也脩其律部则上生下生宫徵之次
也今略其名次云 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每律直三十/四分日之三)
(十/一)大吕一部二十七律(每律直一日及二/十七分日之三)太蔟一部三
十四律 夹钟一部三十四律 姑洗一部三十四律
中吕一部二十七律 蕤宾一部二十七律 林钟
为终不生其数皆取黄钟之实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
七为本以九三为法各除其实得寸分及小分馀皆委
之即各其律之长也脩其律部则上生下生宫徵之次
也今略其名次云 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每律直三十/四分日之三)
(十/一)大吕一部二十七律(每律直一日及二/十七分日之三)太蔟一部三
十四律 夹钟一部三十四律 姑洗一部三十四律
中吕一部二十七律 蕤宾一部二十七律 林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613-0057c.png
一部三十四律 夷则一部二十七律 南吕一部三
十四律 无射一部二十七律 应钟一部二十八律
梁武帝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
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
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元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
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
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
二曰青阳通太蔟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钟弦用
十四律 无射一部二十七律 应钟一部二十八律
梁武帝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
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
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元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
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
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
二曰青阳通太蔟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钟弦用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613-0057d.png
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洗弦用一百四十二
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
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
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
寸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
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
无射弦用一百二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一分强因以通
声转推月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
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
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
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
寸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
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
无射弦用一百二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一分强因以通
声转推月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0613-0058a.png
钟笛长三尺八寸大吕笛长三尺六寸太蔟笛长三尺
四寸夹钟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
长二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钟笛长二尺七寸
夷则笛长二尺六寸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
尺四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引古钟玉
律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
不和韵
后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有陈仲孺自江南归魏颇闲乐
四寸夹钟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
长二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钟笛长二尺七寸
夷则笛长二尺六寸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
尺四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引古钟玉
律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
不和韵
后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有陈仲孺自江南归魏颇闲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0613-0058b.png
事请依前汉京房立准以调八音有司问仲孺言前被
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之后虽有器存晓之者鲜至后
汉嘉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弦之缓急声之清浊仲孺
授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答曰仲孺在江左之日
颇爱琴又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
昭然而张光等不能定仲孺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
愚思钻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于声韵颇有所得
度量衡历出自黄钟虽造管察气经史备存但气有盈
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之后虽有器存晓之者鲜至后
汉嘉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弦之缓急声之清浊仲孺
授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答曰仲孺在江左之日
颇爱琴又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
昭然而张光等不能定仲孺不量庸昧窃有意焉遂竭
愚思钻研甚久虽未能测其机妙至于声韵颇有所得
度量衡历出自黄钟虽造管察气经史备存但气有盈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0613-0058c.png
虚黍有巨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自非管应时候声验
吉凶则是非之源谅亦难定此则非仲孺浅识所敢闻
之至于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
辨若尺寸小长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
六十徵羽类皆小清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
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
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
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
吉凶则是非之源谅亦难定此则非仲孺浅识所敢闻
之至于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
辨若尺寸小长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
六十徵羽类皆小清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
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
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
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如不练此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0613-0058d.png
必至乖谬按后汉顺帝阳嘉二年冬十月行礼辟雍奏
应钟始复黄钟作乐器随月律是谓十二之律必须次
第为宫而商角徵羽以类从之寻调声之体宫商宜浊
徵羽宜清若依公孙崇上以十二律声而云还相为宫
清浊悉足非唯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声次第自
是不足何者黄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钟为
宫太蔟为商林钟为徵则一任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
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黄钟为宫大吕为商蕤宾为
应钟始复黄钟作乐器随月律是谓十二之律必须次
第为宫而商角徵羽以类从之寻调声之体宫商宜浊
徵羽宜清若依公孙崇上以十二律声而云还相为宫
清浊悉足非唯未练五调调器之法至于五声次第自
是不足何者黄钟为声气之元其管最长故以黄钟为
宫太蔟为商林钟为徵则一任相顺若均之八音犹须
错采众声配成其美若以黄钟为宫大吕为商蕤宾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0613-0059a.png
徵则徵浊而宫清虽有其韵不成音曲若以夷则十二
律中唯得取中吕为徵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中吕
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
律之首依京房书中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为徵
然后方韵而崇乃以中吕为宫犹用林钟为商黄钟为
徵何由可谐仲孺以为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
若如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以为难若依按见尺作准
调弦缓急清浊可以意推耳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略旧
律中唯得取中吕为徵其商角羽并无其韵若以中吕
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
律之首依京房书中吕为宫乃以去灭为商执始为徵
然后方韵而崇乃以中吕为宫犹用林钟为商黄钟为
徵何由可谐仲孺以为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
若如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以为难若依按见尺作准
调弦缓急清浊可以意推耳但音声精微史传简略旧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0613-0059b.png
志唯云准形如瑟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九寸调
中一弦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
以求柱有高下弦有粗细馀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搅
者迎前拱手又按房准九尺之内若十七万七千一百
四十七分一尺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
之是为准一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
于准一分之内乘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间
至促虽离朱之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孺私曾考
中一弦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求其声遂不辨准须柱
以求柱有高下弦有粗细馀十二弦复应若为致令搅
者迎前拱手又按房准九尺之内若十七万七千一百
四十七分一尺之内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又复十
之是为准一寸之内亦为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然则
于准一分之内乘为二千分又为小分以辨强弱中间
至促虽离朱之明犹不能穷而分之虽然仲孺私曾考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0613-0059c.png
验但前却中柱使入常准尺分之内相生之韵已自应
合然分数既微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须如停水其中
弦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
离弦不得举弦又中弦粗细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
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出六
十律清浊之节其馀十二弦须拖柱如筝又凡弦皆须
素张使临时不动则于中弦按画一周之声度著十二
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徵既
合然分数既微器宜精妙其准平面直须如停水其中
弦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
离弦不得举弦又中弦粗细与琴宫相类中弦须施轸
如琴以轸调声令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下依数出六
十律清浊之节其馀十二弦须拖柱如筝又凡弦皆须
素张使临时不动则于中弦按画一周之声度著十二
弦上然后依相生之法以次运行取十二律之商徵既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0613-0059d.png
定又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调以宫为主清
调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如
锦绣自上代以来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出仲孺
愚思若事有乖此声则不和平仲孺寻之分数精微如
彼定弦急缓艰难若此而张光等视掌尚不知藏中有
准既未识其器又安能施弦也且燧人不师资而习火
延寿不束脩以变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
体知而无师苟有毫釐所得皆关心抱岂必要经师授
调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如
锦绣自上代以来消息调准之方并史文所略出仲孺
愚思若事有乖此声则不和平仲孺寻之分数精微如
彼定弦急缓艰难若此而张光等视掌尚不知藏中有
准既未识其器又安能施弦也且燧人不师资而习火
延寿不束脩以变律故云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
体知而无师苟有毫釐所得皆关心抱岂必要经师授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0613-0060a.png
然后寻奇哉但仲孺自省庸浅才非赡足正可粗识音
韵才言其理致耳时尚书萧宝夤又奏金石律吕制度
调均自古以来鲜或通晓仲孺虽粗述而学不师授云
出已心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上违用旧
之旨轻欲制造臣窃思量不合依许诏曰礼乐之事盖
非常人能明可如所奏
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世号知音能以管候
气仰观云色常与人对语则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
韵才言其理致耳时尚书萧宝夤又奏金石律吕制度
调均自古以来鲜或通晓仲孺虽粗述而学不师授云
出已心又言旧器不任必须更造然后克谐上违用旧
之旨轻欲制造臣窃思量不合依许诏曰礼乐之事盖
非常人能明可如所奏
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世号知音能以管候
气仰观云色常与人对语则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0613-0060b.png
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
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
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
隋文帝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沛国公郑
译言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常求访终莫能通初周文
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
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
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
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
隋文帝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沛国公郑
译言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常求访终莫能通初周文
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
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0613-0060c.png
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
宜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
华言长声即南宫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
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
言应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
侯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音习而弹之始得
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
华言译之旦者则谓之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
宜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
华言长声即南宫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
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
言应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
侯利箑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音习而弹之始得
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
华言译之旦者则谓之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蔟林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0613-0060d.png
南吕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遂因其所捻琵琶
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
二律律有七音音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
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大乐所奏林钟
之宫应用林钟为宫乃用黄钟宫声为宫应用南吕为
商乃用太蔟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为角故林
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
莫有通者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声之外更
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
二律律有七音音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
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大乐所奏林钟
之宫应用林钟为宫乃用黄钟宫声为宫应用南吕为
商乃用太蔟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为角故林
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
莫有通者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声之外更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0613-0061a.png
立一声谓之应声译因作书二十馀篇明其旨趣至是
译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有万宝常者妙达钟
律遍解六音常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因取前
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文帝后召见问郑译所定音乐可否对曰此亡国之音
岂陛下之所宜闻遂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
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遂从之遂造诸乐器其声
率下于译调二律并撰六乐谱十四卷论八音旋相为
译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有万宝常者妙达钟
律遍解六音常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因取前
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文帝后召见问郑译所定音乐可否对曰此亡国之音
岂陛下之所宜闻遂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
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遂从之遂造诸乐器其声
率下于译调二律并撰六乐谱十四卷论八音旋相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1b 页 WYG0613-0061b.png
宫之法改丝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百四十四律变化
终于千八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以来知
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时创立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
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
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
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駮译曰韩诗外传所载乐声感
人及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有五不言变宫变徵又
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应宫立五
终于千八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以来知
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时创立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
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
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
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駮译曰韩诗外传所载乐声感
人及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有五不言变宫变徵又
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应宫立五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0613-0061c.png
调不闻更加变宫变徵二调为七调七调之作所出未
详译答曰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
谓之七始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蔟为人始是为
三始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
时四时三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
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于是众从译议
译又与夔俱云按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
臣之义清乐黄钟宫以小吕为变徵乖相生之道今请
详译答曰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
谓之七始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蔟为人始是为
三始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
时四时三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
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于是众从译议
译又与夔俱云按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
臣之义清乐黄钟宫以小吕为变徵乖相生之道今请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0613-0061d.png
推黄钟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蕤宾为变徵众皆从
之夔又与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时以音乐久不
通译夔等一朝能为之以为乐声可定而何妥旧以学
闻推为儒首帝素不悦学不知乐妥又耻已宿儒不逮
译等欲沮坏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还相为宫曰经文
虽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是以
古来不取若依郑元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和韵
今译惟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石谐
之夔又与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时以音乐久不
通译夔等一朝能为之以为乐声可定而何妥旧以学
闻推为儒首帝素不悦学不知乐妥又耻已宿儒不逮
译等欲沮坏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还相为宫曰经文
虽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是以
古来不取若依郑元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和韵
今译惟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石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0613-0062a.png
韵亦乃簨簴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万舞矣而又非
其七调之义曰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
云三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时牛弘总知乐
事不能精究音律宝常又修洛阳旧典言幼学音律师
于祖孝徵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壁翣殷之崇牙悬
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所谓正声又近前汉之乐不可
废也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或
欲各令修造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
其七调之义曰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
云三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时牛弘总知乐
事不能精究音律宝常又修洛阳旧典言幼学音律师
于祖孝徵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壁翣殷之崇牙悬
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所谓正声又近前汉之乐不可
废也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或
欲各令修造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3b 页 WYG0613-0062b.png
见乃请张乐试之遂先说曰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及
奏黄钟之调帝曰洋洋和雅甚与我会妥因陈用黄钟
一宫不假馀律帝大悦班赐妥等修乐者自是译等议
寝帝又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
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
十二辰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
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
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
奏黄钟之调帝曰洋洋和雅甚与我会妥因陈用黄钟
一宫不假馀律帝大悦班赐妥等修乐者自是译等议
寝帝又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于
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
十二辰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地中实葭莩之
灰以轻缇素覆律口每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
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0613-0062c.png
则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
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帝异之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
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
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駮之
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
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
能对
致堂胡氏曰音五尔而律吕十有二犹十二支而
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帝异之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
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
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駮之
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
于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
能对
致堂胡氏曰音五尔而律吕十有二犹十二支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0613-0062d.png
配十千所以变而不穷也律吕阴阳也阙一则不
和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今独
奏黄钟而不用馀音是有君而无臣无民无事无
物其为君也不亦亢乎何妥佞人也逢迎周宣立
五后者隋文岂不知之而命以典乐妥能探其主
猜防克忌之微而尊隆君道寓意于黄钟帝果悦
而从之遂使古乐尽废后世无所考焉其害岂不
甚哉且礼乐历数有国之大事也王泽灭息易学
和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今独
奏黄钟而不用馀音是有君而无臣无民无事无
物其为君也不亦亢乎何妥佞人也逢迎周宣立
五后者隋文岂不知之而命以典乐妥能探其主
猜防克忌之微而尊隆君道寓意于黄钟帝果悦
而从之遂使古乐尽废后世无所考焉其害岂不
甚哉且礼乐历数有国之大事也王泽灭息易学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0613-0063a.png
不传有欲议礼则纷如聚讼有欲修乐则謟承君
意有欲正历则必请杀异已者竟不能复三代之
正况欲行先王之道乎夫论事莫验于成败之效
万宝常妙达钟律乐声雅淡必近古矣而为苏威
父子所抑及太常乐成宝常闻之曰亡国之音也
淫厉而哀天下将尽矣不二十年而其言验向使
隋文以五音不可偏废折何妥郑译牛弘之徒而
专委宝常制作虽不能救隋之亡而先代正音必
意有欲正历则必请杀异已者竟不能复三代之
正况欲行先王之道乎夫论事莫验于成败之效
万宝常妙达钟律乐声雅淡必近古矣而为苏威
父子所抑及太常乐成宝常闻之曰亡国之音也
淫厉而哀天下将尽矣不二十年而其言验向使
隋文以五音不可偏废折何妥郑译牛弘之徒而
专委宝常制作虽不能救隋之亡而先代正音必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5b 页 WYG0613-0063b.png
不至泯绝于隋世矣虽然宝常知乐之声音而未
知乐之道也如知乐之道则其将死当以其书授
之好乐者使传于后而以不遇遂焚其书无广博
易良油然和乐之心故曰不知乐之道也
唐高祖初受禅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至武德
九年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正雅乐孝孙以梁陈旧乐
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
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
知乐之道也如知乐之道则其将死当以其书授
之好乐者使传于后而以不遇遂焚其书无广博
易良油然和乐之心故曰不知乐之道也
唐高祖初受禅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至武德
九年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正雅乐孝孙以梁陈旧乐
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
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以十二月各顺其律旋相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0613-0063c.png
宫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二曲八十有四调(周礼有旋/宫之义亡)
(绝已久莫能知之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
太宗贞观初张文收善音律常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
详悉乃取历代沿革截竹为十二律吹之备尽旋宫之
义太宗召文收于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太
乐有古钟十二近代唯用其七馀有五钟仍号哑钟莫
能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寻授
协律郎及孝孙卒文收复采三礼更加釐革依周礼祭
(绝已久莫能知之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
太宗贞观初张文收善音律常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
详悉乃取历代沿革截竹为十二律吹之备尽旋宫之
义太宗召文收于太常令与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太
乐有古钟十二近代唯用其七馀有五钟仍号哑钟莫
能通者文收吹律调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寻授
协律郎及孝孙卒文收复采三礼更加釐革依周礼祭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0613-0063d.png
昊天上帝以圜钟为宫(详见/乐门)雅乐既成文收复请重正
馀乐帝不许曰朕闻人和则乐清隋未丧乱虽改音律
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文收既定乐复铸
铜律三百六十皆藏于太乐署
总章中润州得玉磬以献张文收扣其一曰是晋某
岁闰月造者得月数当十三今阙其一于黄钟东九
尺掘必得焉下州求之如言而得裴知古武太后朝
以知音直太常路逢乘马者闻其声窃云此人当坠
馀乐帝不许曰朕闻人和则乐清隋未丧乱虽改音律
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文收既定乐复铸
铜律三百六十皆藏于太乐署
总章中润州得玉磬以献张文收扣其一曰是晋某
岁闰月造者得月数当十三今阙其一于黄钟东九
尺掘必得焉下州求之如言而得裴知古武太后朝
以知音直太常路逢乘马者闻其声窃云此人当坠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0613-0064a.png
马好事者随观之行未半里马惊堕地死尝观人迎
妇闻妇佩玉声曰此妇人不利姑是日姑有疾竟亡
其知音皆此类也近代言乐卫道弼为最天下莫能
以声欺者曹绍夔次之夔弼皆为太乐令享北郊监
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声使
夔闇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又洛阳有僧房中磬
日夜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
不能已绍夔素与僧善来问疾僧寻以告俄击斋钟
妇闻妇佩玉声曰此妇人不利姑是日姑有疾竟亡
其知音皆此类也近代言乐卫道弼为最天下莫能
以声欺者曹绍夔次之夔弼皆为太乐令享北郊监
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声使
夔闇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又洛阳有僧房中磬
日夜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
不能已绍夔素与僧善来问疾僧寻以告俄击斋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7b 页 WYG0613-0064b.png
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与除之僧虽
不信绍夔言冀其或效乃具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
中错铝磬数处而去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僧大喜疾亦愈
肃宗时山东人魏延陵得律一因中官李辅国献之云
太常诸乐调皆下不合黄钟请悉制诸钟帝以为然乃
悉取太常诸乐器入于禁中更加磨刬凡二十五日而
成御三殿观之以还太常然以汉律考之黄钟乃太蔟
不信绍夔言冀其或效乃具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
中错铝磬数处而去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僧大喜疾亦愈
肃宗时山东人魏延陵得律一因中官李辅国献之云
太常诸乐调皆下不合黄钟请悉制诸钟帝以为然乃
悉取太常诸乐器入于禁中更加磨刬凡二十五日而
成御三殿观之以还太常然以汉律考之黄钟乃太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0613-0064c.png
也当时议者以为非是
周世宗显德六年枢密使王朴上疏曰臣闻乐作于人
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
小有数九者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之
声为乐之端也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分其一以
损益之相生之声也十二变而复黄钟声之总数也乃
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
于八音著之于歌颂将以奉天地事祖宗和君臣接宾
周世宗显德六年枢密使王朴上疏曰臣闻乐作于人
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所假之物大
小有数九者成数也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之
声为乐之端也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分其一以
损益之相生之声也十二变而复黄钟声之总数也乃
命之曰十二律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播之
于八音著之于歌颂将以奉天地事祖宗和君臣接宾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0613-0064d.png
旅恢政教厚风俗以其功德之形容告于神明俾百代
之后知邦国之所由行者也宗周而上率由斯道自秦
而下旋宫声废洎东汉虽有太子丞鲍邺兴之亦人亡
而音息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
黄钟之宫一调而已十二律中唯用七声其馀五调谓
之哑钟盖不用故也唐太宗有知人之明善复古道乃
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
时在悬之器方无哑者所以知太宗之道与三五同功
之后知邦国之所由行者也宗周而上率由斯道自秦
而下旋宫声废洎东汉虽有太子丞鲍邺兴之亦人亡
而音息无嗣续之者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
黄钟之宫一调而已十二律中唯用七声其馀五调谓
之哑钟盖不用故也唐太宗有知人之明善复古道乃
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
时在悬之器方无哑者所以知太宗之道与三五同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0613-0065a.png
焉安史之乱京都为墟器之与工十不存一所用歌奏
渐多纰缪逮乎黄巢之馀工器俱尽购募不获文记亦
亡集官酌详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按
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
训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
应之和逮乎伪梁后唐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
于礼乐至于十二镈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之
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匏土仅七声作黄钟之宫一
渐多纰缪逮乎黄巢之馀工器俱尽购募不获文记亦
亡集官酌详终不知其制度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按
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
训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
应之和逮乎伪梁后唐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
于礼乐至于十二镈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环而击之
编钟编磬徒悬而已丝竹匏土仅七声作黄钟之宫一
卷一百三十一 第 29b 页 WYG0613-0065b.png
调亦不和备其馀八十四调于是乎泯灭乐之缺坏无
甚于今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思复三代之风临视
乐悬亲自考听知其亡失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
俨参详太常乐事不踰月调品八音粗加和会以臣曾
学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
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
十二律管以为众管至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
甚于今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思复三代之风临视
乐悬亲自考听知其亡失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
俨参详太常乐事不踰月调品八音粗加和会以臣曾
学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依周法以秬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
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
十二律管以为众管至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三弦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0613-0065c.png
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如黄钟之声以第八弦六尺设柱
如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蔟第十弦五尺三寸四
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
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
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
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四弦七尺五寸
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
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
如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蔟第十弦五尺三寸四
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
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
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
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四弦七尺五寸
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
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0613-0065d.png
设柱为黄钟之清声十二声中旋用七声为均为均之
主者惟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
乎本音之律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均有七调声
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由之出焉旋宫之声
久绝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下中书门下集
百官及内外知音者较其得失然后依调制曲八十四
调曲有数百今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谓之黄钟之宫声
其馀六曲错杂诸调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
主者惟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徵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
乎本音之律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均有七调声
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歌奏之曲由之出焉旋宫之声
久绝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下中书门下集
百官及内外知音者较其得失然后依调制曲八十四
调曲有数百今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谓之黄钟之宫声
其馀六曲错杂诸调盖传习之误也唐初虽有旋宫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0613-0066a.png
乐至于用曲多与礼文相违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
学独力未能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乐者上本古
典下顺常道定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曲声
数长短几变几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
乐旋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
并上进乃诏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兵部尚书张昭等议
于太常寺命太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
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
学独力未能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乐者上本古
典下顺常道定其义理于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曲声
数长短几变几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所补雅
乐旋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
并上进乃诏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兵部尚书张昭等议
于太常寺命太乐令贾峻奏王朴新法黄钟调七均音
律和谐不相凌越其馀十一管诸调望依新法教习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1b 页 WYG0613-0066b.png
备礼寺施用从之
宋太祖皇帝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
寺和岘上言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
上下相生取合其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
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
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
王朴所定尺比较短于石尺四分作乐声之高盖由于
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
宋太祖皇帝以雅乐声高诏有司重加考正时判太常
寺和岘上言古圣设法先立尺寸作为律吕三分损益
上下相生取合其音谓之形器但以尺寸长短非书可
传故累秬黍求为准的后代试之或不符会西京铜望
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臬下石尺是也及以
王朴所定尺比较短于石尺四分作乐声之高盖由于
此况影表测于天地则管律可以准绳上乃令依古法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0613-0066c.png
以造新尺并黄钟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声果下于朴
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
符合由是重法十二律管雅乐和畅
仁宗时冯元等上新修景祐广乐讫时邓保信阮逸胡
瑗等亦奏造钟律诏翰林学士丁度等取保信逸瑗等
钟律详考得失度等上议以为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
所用者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上用大者故再考之即
不同尺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
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党羊头山秬黍累尺校律亦相
符合由是重法十二律管雅乐和畅
仁宗时冯元等上新修景祐广乐讫时邓保信阮逸胡
瑗等亦奏造钟律诏翰林学士丁度等取保信逸瑗等
钟律详考得失度等上议以为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
所用者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上用大者故再考之即
不同尺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0613-0066d.png
隋累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权量参校故历代黄钟
之管容黍之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
兼制权量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制有备数和声审度
嘉量权衡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器数之制参伍无失
则班志积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
戾本法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又与实龠
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又言岁有丰俭地有肥硗就令一
岁之中一境之内取黍校验亦复不齐是盖天物之生
之管容黍之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据斗造律
兼制权量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制有备数和声审度
嘉量权衡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器数之制参伍无失
则班志积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
戾本法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又与实龠
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又言岁有丰俭地有肥硗就令一
岁之中一境之内取黍校验亦复不齐是盖天物之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0613-0067a.png
理难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耳故前代制尺非特累
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参校焉晋泰始十年荀公曾等校
定尺度以调钟律是谓晋之前尺公曾等以古物七品
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
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当
时以公曾尺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
意精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
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窃
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参校焉晋泰始十年荀公曾等校
定尺度以调钟律是谓晋之前尺公曾等以古物七品
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
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当
时以公曾尺揆校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前史称其用
意精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晋之前尺
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窃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0613-0067b.png
惟周汉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铸
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
籍可以酬验者惟有汉钱而已周之圜法历载旷远莫
得而详秦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
孝武之世始行五铢下尽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代
尺度屡改故小大轻重鲜有同者又盗铸既多不必皆
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肉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
之然有唐享国三百年其制度法度虽未逮周汉亦可
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
籍可以酬验者惟有汉钱而已周之圜法历载旷远莫
得而详秦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
孝武之世始行五铢下尽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代
尺度屡改故小大轻重鲜有同者又盗铸既多不必皆
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肉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
之然有唐享国三百年其制度法度虽未逮周汉亦可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0613-0067c.png
谓治安之世今朝廷必求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若
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影表尺
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古唐制以示诒谋则
可且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之以
从周汉之旧可也乃诏罢其议
宋祁田况荐益州进士房庶晓音祁上其乐书补亡三
卷召诣阙庶自言尝得古本汉志云度起于黄钟之长
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度之
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影表尺
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古唐制以示诒谋则
可且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之以
从周汉之旧可也乃诏罢其议
宋祁田况荐益州进士房庶晓音祁上其乐书补亡三
卷召诣阙庶自言尝得古本汉志云度起于黄钟之长
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度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0613-0067d.png
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文脱之起积一千二百
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为尺以制律是律生于尺
尺非起于黄钟也且汉志云一为一分者盖九十分之
一后儒误以一黍为一分其法非是当以秬黍中者一
千二百实管中黍尽得九十分黄钟之长九寸加一以
为尺则律定矣直秘阁范镇是之乃为言曰照以纵黍
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瑗以横黍累尺管
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生律
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为尺以制律是律生于尺
尺非起于黄钟也且汉志云一为一分者盖九十分之
一后儒误以一黍为一分其法非是当以秬黍中者一
千二百实管中黍尽得九十分黄钟之长九寸加一以
为尺则律定矣直秘阁范镇是之乃为言曰照以纵黍
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瑗以横黍累尺管
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生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0613-0068a.png
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实千二百黍于管以为黄钟之长
就取三分以为空径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说为
是盖累黍为尺始失之于隋书当时议者以其容受不
合弃而不用及隋平陈得古乐器高祖闻而叹曰华夏
旧声也遂传用之至唐祖孝孙张文收号称知音不能
更造尺律止沿隋之古乐制定声器朝廷久以钟律未
正屡下诏书博访群议冀有所获今庶所言以律生尺
诚众论所不及请如其法试造尺律更以古器参考当
就取三分以为空径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说为
是盖累黍为尺始失之于隋书当时议者以其容受不
合弃而不用及隋平陈得古乐器高祖闻而叹曰华夏
旧声也遂传用之至唐祖孝孙张文收号称知音不能
更造尺律止沿隋之古乐制定声器朝廷久以钟律未
正屡下诏书博访群议冀有所获今庶所言以律生尺
诚众论所不及请如其法试造尺律更以古器参考当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0613-0068b.png
得其真乃诏王洙与镇同于修制所如庶说造律尺龠
律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龠径九分深一寸尺起黄
钟之长加十分而律容千二百黍初庶言太常乐高古
乐五律比律成才下三律以为今所用黍非古所谓一
稃二米黍也尺比横黍所累者长一寸四分庶又言古
有五音而今无正徵音国家以火德王徵属火不宜阙
今以旋相五行相生法得徵音又言尚书同律度量衡
所以齐一风俗今太常教坊钧容及天下州县各自为
律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龠径九分深一寸尺起黄
钟之长加十分而律容千二百黍初庶言太常乐高古
乐五律比律成才下三律以为今所用黍非古所谓一
稃二米黍也尺比横黍所累者长一寸四分庶又言古
有五音而今无正徵音国家以火德王徵属火不宜阙
今以旋相五行相生法得徵音又言尚书同律度量衡
所以齐一风俗今太常教坊钧容及天下州县各自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6a 页 WYG0613-0068c.png
律非书同律之义且古者帝王巡狩方岳必考礼乐同
异以行诛赏谓宜颁格律自京师及州县毋容辄异有
擅高下者论之帝召辅臣观庶所进律尺龠又令庶自
陈其法因问律吕旋相为宫事令撰图以进其说以五
正二变配五音迭相为主衍之成八十四调旧以宫徵
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以足
之庶推以旋相之法谓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徵为变
羽易变为闰随音加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宫而五
异以行诛赏谓宜颁格律自京师及州县毋容辄异有
擅高下者论之帝召辅臣观庶所进律尺龠又令庶自
陈其法因问律吕旋相为宫事令撰图以进其说以五
正二变配五音迭相为主衍之成八十四调旧以宫徵
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以足
之庶推以旋相之法谓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徵为变
羽易变为闰随音加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宫而五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6b 页 WYG0613-0068d.png
行相生终始无穷诏以其图送详定所庶又论吹律以
听军声者谓以五行逆顺可以知吉凶先儒之说略矣
是时瑗逸制乐有定议乃补庶试秘书省校书郎遣之
镇又上书曰陛下制乐以事天地宗庙以扬祖宗之休
兹盛德之事也然自下诏以来及今三年有司之论纷
然未决盖由不议其本而争其末也窃惟乐者和气也
发和气者声音也声音之生生于无形故古人以有形
之物传其法俾后人参考然后无形之声音得而和气
听军声者谓以五行逆顺可以知吉凶先儒之说略矣
是时瑗逸制乐有定议乃补庶试秘书省校书郎遣之
镇又上书曰陛下制乐以事天地宗庙以扬祖宗之休
兹盛德之事也然自下诏以来及今三年有司之论纷
然未决盖由不议其本而争其末也窃惟乐者和气也
发和气者声音也声音之生生于无形故古人以有形
之物传其法俾后人参考然后无形之声音得而和气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7a 页 WYG0613-0069a.png
可导也有形者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釜也斛也算数
也权衡也钟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相戾然后为
得今皆相戾而不相合则为非是矣有形之物非是而
欲求无形之声音其和安可得哉谨条十者非是之验
惟裁择焉按诗诞降嘉种维秬维秠诞降者天降之也
许慎云秬一稃二米又云一秬二米后汉任城县产秬
黍三斛八斗实皆二米史官载之以为嘉瑞又古人以
秬黍为酒者谓之秬鬯宗庙降神惟用一尊诸侯有功
也权衡也钟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相戾然后为
得今皆相戾而不相合则为非是矣有形之物非是而
欲求无形之声音其和安可得哉谨条十者非是之验
惟裁择焉按诗诞降嘉种维秬维秠诞降者天降之也
许慎云秬一稃二米又云一秬二米后汉任城县产秬
黍三斛八斗实皆二米史官载之以为嘉瑞又古人以
秬黍为酒者谓之秬鬯宗庙降神惟用一尊诸侯有功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7b 页 WYG0613-0069b.png
惟赐一卣以明天降之物世不常有而可贵也今秬黍
取之民间者动至数斛秠皆一米河东之人谓之黑禾
设有真黍以为取数至多不敢送官此秬黍为非是一
也又按先儒皆言空径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容千
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今律空径三分四釐六毫围
十分三釐八毫是围九分外大其一分三釐八毫而后
容千二百黍除其围广则其长止七十六分二釐矣说
者谓四釐六毫为方分古者以竹为律竹形本圆而今
取之民间者动至数斛秠皆一米河东之人谓之黑禾
设有真黍以为取数至多不敢送官此秬黍为非是一
也又按先儒皆言空径径三分围九分长九十分容千
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今律空径三分四釐六毫围
十分三釐八毫是围九分外大其一分三釐八毫而后
容千二百黍除其围广则其长止七十六分二釐矣说
者谓四釐六毫为方分古者以竹为律竹形本圆而今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8a 页 WYG0613-0069c.png
以方分置算此律之为非是二也又按汉书分寸尺文
引本起黄钟之长又云九十分黄钟之长者据千二百
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于量曰黄钟之龠施于权衡
则曰黄钟之重施于尺则曰黄钟之长今遗千二百之
数而以百黍为尺又不起于黄钟此尺之为非是三也
又按汉书言龠其状似爵爵谓爵盏其体正圆故龠当
圆径九分深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与律
分正同今龠乃方一寸深八分一釐容千二百黍是亦
引本起黄钟之长又云九十分黄钟之长者据千二百
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于量曰黄钟之龠施于权衡
则曰黄钟之重施于尺则曰黄钟之长今遗千二百之
数而以百黍为尺又不起于黄钟此尺之为非是三也
又按汉书言龠其状似爵爵谓爵盏其体正圆故龠当
圆径九分深十分容千二百黍积实八百一十分与律
分正同今龠乃方一寸深八分一釐容千二百黍是亦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8b 页 WYG0613-0069d.png
以方分置算也此龠之非是四也又按周礼釜法方尺
圆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尺者八寸之尺也深尺者
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寸十寸之别按周礼壁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尺壁羡之制长十寸广八寸同谓之
度尺以为尺则八寸十寸俱为尺矣又王制云古者以
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十四寸为步八尺者八寸
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谓之周尺者是周
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以八寸尺为釜之方十寸尺
圆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尺者八寸之尺也深尺者
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寸十寸之别按周礼壁羡
度尺好三寸以为尺壁羡之制长十寸广八寸同谓之
度尺以为尺则八寸十寸俱为尺矣又王制云古者以
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十四寸为步八尺者八寸
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谓之周尺者是周
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以八寸尺为釜之方十寸尺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9a 页 WYG0613-0070a.png
为釜之深而容六斗四升千二百八十龠也积实一百
三万六千八百分今釜方尺积千寸此釜之非是五也
又按汉书斛法方尺圆其外容十斗旁有庣焉当隋时
汉斛尚在故隋书载其铭曰律嘉量斛方尺圆其外庣
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今斛方尺深一
尺六寸二分此斛之非是六也又按算法圆分谓之径
围方谓之方斜所谓径三围九方五斜七是也今圆分
而以方法算之此算数非是七也又按权衡者起千二
三万六千八百分今釜方尺积千寸此釜之非是五也
又按汉书斛法方尺圆其外容十斗旁有庣焉当隋时
汉斛尚在故隋书载其铭曰律嘉量斛方尺圆其外庣
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今斛方尺深一
尺六寸二分此斛之非是六也又按算法圆分谓之径
围方谓之方斜所谓径三围九方五斜七是也今圆分
而以方法算之此算数非是七也又按权衡者起千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39b 页 WYG0613-0070b.png
百黍而立法也周之釜其重一钧声中黄钟汉之斛其
重二钧声中黄钟釜斛之制有容受有尺寸又取其轻
重者欲见薄厚之法以考其声也今黍之轻重未真此
权衡为非是八也又按凫氏为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
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今无大小
厚薄而一以黄钟为率此钟之非是九也又按磬氏为
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盖各以其
律之长短为法也今亦以黄钟为率而无长短薄厚之
重二钧声中黄钟釜斛之制有容受有尺寸又取其轻
重者欲见薄厚之法以考其声也今黍之轻重未真此
权衡为非是八也又按凫氏为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
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今无大小
厚薄而一以黄钟为率此钟之非是九也又按磬氏为
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盖各以其
律之长短为法也今亦以黄钟为率而无长短薄厚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0a 页 WYG0613-0070c.png
别此磬之非是十也前此者皆有形之物也易见者也
使其一不合则未可以为法况十者之皆相戾乎臣固
知其无形之声者不可得而和也请以臣章下有司问
黍之二米与一米孰是律之空径三分与三分四釐六
毫孰是律之起尺与尺之起律孰是龠之圆制与方制
孰是釜之方尺圆其外深尺与方尺孰是斛之方尺圆
其外庣旁九釐五毫与方尺深尺六寸二分孰是算数
之以圆分与方外孰是权衡之重以二米秬黍与一米
使其一不合则未可以为法况十者之皆相戾乎臣固
知其无形之声者不可得而和也请以臣章下有司问
黍之二米与一米孰是律之空径三分与三分四釐六
毫孰是律之起尺与尺之起律孰是龠之圆制与方制
孰是釜之方尺圆其外深尺与方尺孰是斛之方尺圆
其外庣旁九釐五毫与方尺深尺六寸二分孰是算数
之以圆分与方外孰是权衡之重以二米秬黍与一米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0b 页 WYG0613-0070d.png
孰是钟磬依古法有大小轻重长短薄厚而中律与不
依古法而中律孰是是不是定然后制龠合升斗釜斛
以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后下诏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后
可以为量为钟磬量与钟磬合于律然后可以为乐也
今尺律本末未定而详定修制二局工作之费无虑千
万计矣此议者所以云云也然议者不言有司论议依
违不决而顾谓作乐为过举又言当今宜先政令而礼
乐非所急此臣之所尤惑也倘使有司合礼乐之论是
依古法而中律孰是是不是定然后制龠合升斗釜斛
以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后下诏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后
可以为量为钟磬量与钟磬合于律然后可以为乐也
今尺律本末未定而详定修制二局工作之费无虑千
万计矣此议者所以云云也然议者不言有司论议依
违不决而顾谓作乐为过举又言当今宜先政令而礼
乐非所急此臣之所尤惑也倘使有司合礼乐之论是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1a 页 WYG0613-0071a.png
其所是非其所非陛下亲临决之顾于政令不已大乎
元祐初镇用房庶律法上所定乐下诏褒美扬杰言按
尔雅秬黑黍秠一稃二米法律有用秬黍之文无用秠
之说以为必得秠然后制律未之前闻也镇所造铜量
斛在上斗在下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上三下
二与汉制符矣汉志量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
孟康曰反斛声中黄钟覆斛亦中黄钟之宫臣叩镇所
造铜量其声不与黄钟合则非汉制也黄帝命伶伦断
元祐初镇用房庶律法上所定乐下诏褒美扬杰言按
尔雅秬黑黍秠一稃二米法律有用秬黍之文无用秠
之说以为必得秠然后制律未之前闻也镇所造铜量
斛在上斗在下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上三下
二与汉制符矣汉志量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
孟康曰反斛声中黄钟覆斛亦中黄钟之宫臣叩镇所
造铜量其声不与黄钟合则非汉制也黄帝命伶伦断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1b 页 WYG0613-0071b.png
竹节两间听凤之鸣以为律吕此造律之本也初无用
黍之法至汉制乃有用黍之制镇以为世无真黍乃用
大府尺以为乐尺而又下一律有奇其实下旧乐三律
矣其可用乎镇乐律卒不行
司马光君实与范镇景仁往反论钟律书 君实书
云蒙示房生尺法云生尝得古本汉书云度起于黄
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
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文误脱之
黍之法至汉制乃有用黍之制镇以为世无真黍乃用
大府尺以为乐尺而又下一律有奇其实下旧乐三律
矣其可用乎镇乐律卒不行
司马光君实与范镇景仁往反论钟律书 君实书
云蒙示房生尺法云生尝得古本汉书云度起于黄
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
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今文误脱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2a 页 WYG0613-0071c.png
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为尺纵
置之则太长横置之则太短今新尺横置之不能容
一千二百黍则大其空径四釐六毫是以乐声太高
又尝得开元中笛及方响校太常乐下五律教坊乐
下三律皆由儒者误以一黍为一分其法非是不若
以一千二百黍实管中随其短长断之以为黄钟九
寸之管九十分其长一为一分取三分以度空径数
合则律正矣景仁比来盛称此论以为先儒用意皆
置之则太长横置之则太短今新尺横置之不能容
一千二百黍则大其空径四釐六毫是以乐声太高
又尝得开元中笛及方响校太常乐下五律教坊乐
下三律皆由儒者误以一黍为一分其法非是不若
以一千二百黍实管中随其短长断之以为黄钟九
寸之管九十分其长一为一分取三分以度空径数
合则律正矣景仁比来盛称此论以为先儒用意皆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2b 页 WYG0613-0071d.png
不能到可以正积古之谬袪一世之惑光窃思之有
所未谕者凡数条敢书布陈若景仁教之景仁曰房
生家有汉书异于今本夫按累黍求尺其来久矣生
所得书不知传于何世而相承积谬由古至今更大
儒甚众曾不寤也又其书既云积一千二百黍之广
何必更云一黍之起此四字者将安施设刘子骏班
孟坚之书不宜如此冗长也且生欲以黍实中乃求
其长何得谓之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孔子称必也正
所未谕者凡数条敢书布陈若景仁教之景仁曰房
生家有汉书异于今本夫按累黍求尺其来久矣生
所得书不知传于何世而相承积谬由古至今更大
儒甚众曾不寤也又其书既云积一千二百黍之广
何必更云一黍之起此四字者将安施设刘子骏班
孟坚之书不宜如此冗长也且生欲以黍实中乃求
其长何得谓之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孔子称必也正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3a 页 WYG0613-0072a.png
名乎必若所云则为新尺一丈二尺得无求合其术
而更戾乎景仁曰度量权衡皆生于律者也今先累
黍为尺而后制律返生于度与黍无乃非古人之意
乎光谓不然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
则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
其轻重而知权衡今古律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
度无以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邪夫度量
衡所以佐律而存法也古人所谓制四器者以相参
而更戾乎景仁曰度量权衡皆生于律者也今先累
黍为尺而后制律返生于度与黍无乃非古人之意
乎光谓不然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
则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
其轻重而知权衡今古律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
度无以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邪夫度量
衡所以佐律而存法也古人所谓制四器者以相参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3b 页 WYG0613-0072b.png
校以为三者虽亡苟其一存则三者从可推也又谓
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于书形之于物夫黍者自然
之物有常不变者也故于此寓法焉今四器皆亡不
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长短则谓之度量其
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权衡然量有虚实
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因度求律之为
审也房生今欲先取容一龠者为黄钟之律是则律
生于量也量与度皆非律也舍彼用此将何择焉景
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于书形之于物夫黍者自然
之物有常不变者也故于此寓法焉今四器皆亡不
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长短则谓之度量其
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权衡然量有虚实
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因度求律之为
审也房生今欲先取容一龠者为黄钟之律是则律
生于量也量与度皆非律也舍彼用此将何择焉景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4a 页 WYG0613-0072c.png
仁曰古律法空径三分围九分今新律空径三分四
釐六毫此四釐六毫者何从出邪光谓不然夫径三
分围九分者数家言其大要耳若以密率言之径七
分者围二十有二分也古之为数者患其空积微之
太烦则上下辈之所为三分者举成数而言耳四釐
六毫不及半分故弃之也又律管至小而黍粒体圆
其中岂无负戴死空之处而欲责其丝忽不差邪景
仁曰生一千二百黍积实于管中以为九寸取其三
釐六毫此四釐六毫者何从出邪光谓不然夫径三
分围九分者数家言其大要耳若以密率言之径七
分者围二十有二分也古之为数者患其空积微之
太烦则上下辈之所为三分者举成数而言耳四釐
六毫不及半分故弃之也又律管至小而黍粒体圆
其中岂无负戴死空之处而欲责其丝忽不差邪景
仁曰生一千二百黍积实于管中以为九寸取其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4b 页 WYG0613-0072d.png
分以为空径此自然之符也光按量法方尺之量所
受一斛此用累黍之法校之则合矣若从生言度法
变矣而量法自如则一斛之物岂能满方尺之量乎
景仁曰量权衡皆以一千二百黍为法何得度法独
用一黍光按黄钟所生凡有五法一曰备数二曰和
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量与衡㨿其容与
其重非千二百不可至于度法止于一黍为分无用
其馀若数与声则无所事黍矣安在其必以一千二
受一斛此用累黍之法校之则合矣若从生言度法
变矣而量法自如则一斛之物岂能满方尺之量乎
景仁曰量权衡皆以一千二百黍为法何得度法独
用一黍光按黄钟所生凡有五法一曰备数二曰和
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量与衡㨿其容与
其重非千二百不可至于度法止于一黍为分无用
其馀若数与声则无所事黍矣安在其必以一千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5a 页 WYG0613-0073a.png
百为之定率也景仁曰生云今乐太高太常黄钟适
当古之中吕不知生所谓中吕者果后夔之中吕邪
开元之中吕邪若开元之中吕则安知今之太高非
昔之太下邪笛与方响里巷之乐庸工所为岂能尽
得律吕之正今欲取以为法考定雅乐不亦难乎此
皆光之所大惑也景仁复书曰一君实曰汉书传于
世久矣更大儒甚众庶之家安得善本而有之是必
谬为脱文以欺于镇也是大不然镇岂可欺哉亦以
当古之中吕不知生所谓中吕者果后夔之中吕邪
开元之中吕邪若开元之中吕则安知今之太高非
昔之太下邪笛与方响里巷之乐庸工所为岂能尽
得律吕之正今欲取以为法考定雅乐不亦难乎此
皆光之所大惑也景仁复书曰一君实曰汉书传于
世久矣更大儒甚众庶之家安得善本而有之是必
谬为脱文以欺于镇也是大不然镇岂可欺哉亦以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5b 页 WYG0613-0073b.png
义理而求之也春秋夏五之阙文礼记玉藻之脱简
后人岂知其阙文与脱简哉亦以义理而知之也犹
镇之知庶也岂可逆谓其欺而置其理义哉又云一
黍之起刘子骏班孟坚之书为冗长者夫古者有律
矣未知其长几何未知其空径几何未知其容受几
何岂可直以一千二百黍置其间哉宜起一黍积而
至一千二百然后满故曰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
之广其法与文势皆当然也岂得为冗长乎若如君
后人岂知其阙文与脱简哉亦以义理而知之也犹
镇之知庶也岂可逆谓其欺而置其理义哉又云一
黍之起刘子骏班孟坚之书为冗长者夫古者有律
矣未知其长几何未知其空径几何未知其容受几
何岂可直以一千二百黍置其间哉宜起一黍积而
至一千二百然后满故曰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
之广其法与文势皆当然也岂得为冗长乎若如君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6a 页 WYG0613-0073c.png
实之说以尺生律汉书不当先言本起黄钟之长而
后论用黍之法也若尔是子骏孟坚之书不为冗长
而反为颠倒也又云积一千二百黍之广是为新尺
一丈二尺者君实之意以积为排积之积广为一黍
之广而然邪夫积者谓积于管中也广者谓所容之
广也诗云乃积乃仓孟康云空径之广是也又云径
三分围九分者数家之大要不及半分则弃之也今
者三分四釐六毫其围十分三釐八毫岂得谓不及
后论用黍之法也若尔是子骏孟坚之书不为冗长
而反为颠倒也又云积一千二百黍之广是为新尺
一丈二尺者君实之意以积为排积之积广为一黍
之广而然邪夫积者谓积于管中也广者谓所容之
广也诗云乃积乃仓孟康云空径之广是也又云径
三分围九分者数家之大要不及半分则弃之也今
者三分四釐六毫其围十分三釐八毫岂得谓不及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6b 页 WYG0613-0073d.png
半分而弃之哉汉书曰律容一龠得八十一寸谓以
九分之围累九寸之长九九而八十一也今围分之
法既差则新尺与量未必是也如欲知庶之量与尺
合姑试验之乃可又云权衡与量据其容与其重必
千二百黍而后可至于尺法止于一黍为分无用其
馀若以生于一千二百是生于量也且夫黍之施于
权衡则由黄钟之重施于量则由黄钟之龠施于尺
则由黄钟之长其实皆一千二百也此皆汉书正文
九分之围累九寸之长九九而八十一也今围分之
法既差则新尺与量未必是也如欲知庶之量与尺
合姑试验之乃可又云权衡与量据其容与其重必
千二百黍而后可至于尺法止于一黍为分无用其
馀若以生于一千二百是生于量也且夫黍之施于
权衡则由黄钟之重施于量则由黄钟之龠施于尺
则由黄钟之长其实皆一千二百也此皆汉书正文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7a 页 WYG0613-0074a.png
也岂得谓一黍而为尺邪岂得谓尺生量邪又云庶
言太常乐太高黄钟适当古之中吕不知中吕者果
后夔之中吕邪开元之中吕邪若开元之中吕则安
知今之太高非昔之太下者此正是不知声者之论
也无复议也又云方响与笛里巷之乐庸工所为不
能尽得律吕之正者是徒知古今乐器之名为异而
不知律与声之同也亦无复议也就使得其真黍用
庶之法制为律吕无忽微之差乃黄帝及仲尼也岂
言太常乐太高黄钟适当古之中吕不知中吕者果
后夔之中吕邪开元之中吕邪若开元之中吕则安
知今之太高非昔之太下者此正是不知声者之论
也无复议也又云方响与笛里巷之乐庸工所为不
能尽得律吕之正者是徒知古今乐器之名为异而
不知律与声之同也亦无复议也就使得其真黍用
庶之法制为律吕无忽微之差乃黄帝及仲尼也岂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7b 页 WYG0613-0074b.png
直后夔开元之云乎书曰律和声方舜之时使夔典
乐犹用律而后能和声今律有四釐六毫之差以为
适然而欲以求乐之和以副朝廷制作之意其可得
乎其可得乎君实书又曰近于梦得处连得所赐两
书且云铸周釜汉斛已成欲令光至颍昌就观周室
既衰礼缺乐弛典章亡逸畴人流散律度量衡不存
乎世咸夏韶濩不传乎人重以暴秦焚灭六籍乐之
要妙存乎声音其失之甚易求之甚难自汉以来诸
乐犹用律而后能和声今律有四釐六毫之差以为
适然而欲以求乐之和以副朝廷制作之意其可得
乎其可得乎君实书又曰近于梦得处连得所赐两
书且云铸周釜汉斛已成欲令光至颍昌就观周室
既衰礼缺乐弛典章亡逸畴人流散律度量衡不存
乎世咸夏韶濩不传乎人重以暴秦焚灭六籍乐之
要妙存乎声音其失之甚易求之甚难自汉以来诸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8a 页 WYG0613-0074c.png
儒取诸胸臆以臆度古法牵于文义拘于名数校竹
管之短长计黍粒之多寡竞无形之域讼无證之廷
迭相否臧纷然无已虽使后夔复生不能决矣彼周
釜出于考工记非经见是非固未得而知如汉斛者
刘歆为王莽为之就使其器尚存亦不足法况景仁
复改其形制恐徒役心费铜炭而已
按古人言律为万事本度量衡皆由焉律以和声
度以审度量以嘉量衡以权衡度有长短量有小
管之短长计黍粒之多寡竞无形之域讼无證之廷
迭相否臧纷然无已虽使后夔复生不能决矣彼周
釜出于考工记非经见是非固未得而知如汉斛者
刘歆为王莽为之就使其器尚存亦不足法况景仁
复改其形制恐徒役心费铜炭而已
按古人言律为万事本度量衡皆由焉律以和声
度以审度量以嘉量衡以权衡度有长短量有小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8b 页 WYG0613-0074d.png
大衡有轻重虽庸愚之人皆能知之至律之于声
或雅或淫或和或乖则虽贤哲之士不能遽晓盖
四者之中议律为难度或长或短量或小或大衡
或轻或重三物皆生民日用不可阙者然以四海
九州观之未有千里而同一度量衡者也以古往
今来观之未有千年而同一度量衡者也盖随世
立法随地从宜取其适于用而初无害于事固不
必尽同也至律则差之丝忽不能以谐声声不谐
或雅或淫或和或乖则虽贤哲之士不能遽晓盖
四者之中议律为难度或长或短量或小或大衡
或轻或重三物皆生民日用不可阙者然以四海
九州观之未有千里而同一度量衡者也以古往
今来观之未有千年而同一度量衡者也盖随世
立法随地从宜取其适于用而初无害于事固不
必尽同也至律则差之丝忽不能以谐声声不谐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9a 页 WYG0613-0075a.png
不足以为乐乐不和不足以致治盖四者之中制
律为尤难是以古人之于律或求之于丝竹伶伦
之管京房之准是也或求之于金石编钟编磬镈
钟𥵂磬之属是也虽曰假器物以求之然心之精
微口不能授性所解悟笔不能书假如有人与后
夔伶伦并世而生亦岂能尽得其叶律和声之法
乎后之儒者病乐之不和议欲更律而更律之法
或取之累黍或求之古之度量然累黍之法汉制
律为尤难是以古人之于律或求之于丝竹伶伦
之管京房之准是也或求之于金石编钟编磬镈
钟𥵂磬之属是也虽曰假器物以求之然心之精
微口不能授性所解悟笔不能书假如有人与后
夔伶伦并世而生亦岂能尽得其叶律和声之法
乎后之儒者病乐之不和议欲更律而更律之法
或取之累黍或求之古之度量然累黍之法汉制
卷一百三十一 第 49b 页 WYG0613-0075b.png
特以较度量衡所谓黄钟之长黄钟之龠黄钟之
重云者特以明三物之与律相表里耳未尝专言
累黍以为律也至于古之度与量则周釜汉斛与
魏晋以来尺十有五种相去且千年其流传至于
今者是乎非乎不可得而详也倘其果为古器则
不知造此器之时其与虞朝之同律度量衡周王
之考制度果无纤毫之差乎亦不可得而详也而
方伥伥然于千百载之后搜求古雅之器于荒邱
重云者特以明三物之与律相表里耳未尝专言
累黍以为律也至于古之度与量则周釜汉斛与
魏晋以来尺十有五种相去且千年其流传至于
今者是乎非乎不可得而详也倘其果为古器则
不知造此器之时其与虞朝之同律度量衡周王
之考制度果无纤毫之差乎亦不可得而详也而
方伥伥然于千百载之后搜求古雅之器于荒邱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0a 页 WYG0613-0075c.png
古墓之中而自以为得之盖亦疏矣盖律度量衡
虽曰相为表里然至易晓者度量衡也至难知者
律也随时而变易屡易而无害于事者度量衡也
(假如古者度短量小衡轻后世度长量大衡重则/当其或短或小或轻之时多取之或长或大或重)
(之时少取之而敛散同此一器何害于事乎周取/民之制什一汉取其五秦取其大半盖病在于重)
(敛不必大/其器也)一定而不易易则害于乐者律也今失
其难者而反取则于其易者失其不可易者而反
取则于其屡易者何哉窃以为必欲制律必如杜
虽曰相为表里然至易晓者度量衡也至难知者
律也随时而变易屡易而无害于事者度量衡也
(假如古者度短量小衡轻后世度长量大衡重则/当其或短或小或轻之时多取之或长或大或重)
(之时少取之而敛散同此一器何害于事乎周取/民之制什一汉取其五秦取其大半盖病在于重)
(敛不必大/其器也)一定而不易易则害于乐者律也今失
其难者而反取则于其易者失其不可易者而反
取则于其屡易者何哉窃以为必欲制律必如杜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0b 页 WYG0613-0075d.png
夔荀勖阮咸张文收之徒自有宿悟神解(如听牛/铎而知)
(其可以谐音听玉磬而/知其为闰月所造之类)而后可以语此如其不然
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斛魏尺之
属毋异刻舟而寻剑也李照胡瑗房庶之说皆以
黍求律者也范蜀公力主房庶之说以为照以纵
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则太长瑗
以横黍累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
六毫则太短皆以尺生律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实
(其可以谐音听玉磬而/知其为闰月所造之类)而后可以语此如其不然
或专求之于累黍或专求之于周釜汉斛魏尺之
属毋异刻舟而寻剑也李照胡瑗房庶之说皆以
黍求律者也范蜀公力主房庶之说以为照以纵
黍累尺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则太长瑗
以横黍累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
六毫则太短皆以尺生律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实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1a 页 WYG0613-0076a.png
千二百黍于管以为黄钟之长就三分以为空径
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说为是累千百言大
要不过如此愚请得而诘之夫古人之制律管皆
有分寸如十二律管径三分围九分黄钟之管长
九寸自大吕以下以次降杀是也然则欲制律必
先定分寸而古今之分寸不可考矣是以隋书因
汉制之说以一黍为一分则是十黍为一寸分寸
既定然后管之径围可定管之径围既定然后律
则无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说为是累千百言大
要不过如此愚请得而诘之夫古人之制律管皆
有分寸如十二律管径三分围九分黄钟之管长
九寸自大吕以下以次降杀是也然则欲制律必
先定分寸而古今之分寸不可考矣是以隋书因
汉制之说以一黍为一分则是十黍为一寸分寸
既定然后管之径围可定管之径围既定然后律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1b 页 WYG0613-0076b.png
之长短可定瑗与照虽有纵横之异然以黍定分
以黍之分定管之径围则一也今庶既尽辟纵横
之说而欲以是千二百黍乱实之管中随其短长
断之以为黄钟九寸之管取三分以度空径则不
知庶之所谓空径三分之管既非纵黍之分复非
横黍之分则以何为分乎未有分寸不先定而可
以制律者如庶之所谓分既非纵黍复非横黍则
必别有一物为度以起分倘别有一物为度以起
以黍之分定管之径围则一也今庶既尽辟纵横
之说而欲以是千二百黍乱实之管中随其短长
断之以为黄钟九寸之管取三分以度空径则不
知庶之所谓空径三分之管既非纵黍之分复非
横黍之分则以何为分乎未有分寸不先定而可
以制律者如庶之所谓分既非纵黍复非横黍则
必别有一物为度以起分倘别有一物为度以起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2a 页 WYG0613-0076c.png
分则只须以其三分为径以九十分其长为黄钟
之管而律本不因于黍矣何烦实黍于管又何烦
于汉书中增益八字以求合千二百黍之数乎此
愚所以未敢以为通论也 律以竹为管然竹有
大小其大者容千二百不能以寸其小者不及千
二百黍而盈尺矣故必先以黍为分度之三分为
径然后实以千二百黍则九十分其长为黄钟之
管矣愚虽不能晓钟律窃意古人以黍定律其法
之管而律本不因于黍矣何烦实黍于管又何烦
于汉书中增益八字以求合千二百黍之数乎此
愚所以未敢以为通论也 律以竹为管然竹有
大小其大者容千二百不能以寸其小者不及千
二百黍而盈尺矣故必先以黍为分度之三分为
径然后实以千二百黍则九十分其长为黄钟之
管矣愚虽不能晓钟律窃意古人以黍定律其法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2b 页 WYG0613-0076d.png
如此
徽宗崇宁三年正月方士魏汉津言禹以声为律以身
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
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啇声之管又用
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指为
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徵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
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
矣黄钟定馀律从而生焉又中指之径围乃容盛也则
徽宗崇宁三年正月方士魏汉津言禹以声为律以身
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
又用第四指三节三寸谓之臣指裁为啇声之管又用
第五指三节三寸谓之物指裁为羽声之管第二指为
民为角大指为事为徵民与事君臣治之以物养之故
不用为裁管之法得三指合之为九寸即黄钟之律定
矣黄钟定馀律从而生焉又中指之径围乃容盛也则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3a 页 WYG0613-0077a.png
度量权衡皆自是出而合矣又曰有太声有少声太者
清声阳也天道也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中声人道也
宜用第三指为法先铸九鼎诸钟均弦裁管为一代乐
从之刘炳主乐事建白太少不合儒书请罢太少议以
太史公书黄钟八寸七分琯为中声奏之因请帝指时
止用中指不用径围为容盛之法遂为正声之律十二
中声之律十二清声之律四凡二十有八玉尺二金尺
一长于王朴尺二寸一分和岘尺一寸八分弱阮逸等
清声阳也天道也少者浊声阴也地道也中声人道也
宜用第三指为法先铸九鼎诸钟均弦裁管为一代乐
从之刘炳主乐事建白太少不合儒书请罢太少议以
太史公书黄钟八寸七分琯为中声奏之因请帝指时
止用中指不用径围为容盛之法遂为正声之律十二
中声之律十二清声之律四凡二十有八玉尺二金尺
一长于王朴尺二寸一分和岘尺一寸八分弱阮逸等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3b 页 WYG0613-0077b.png
尺一寸七分短于邓保信尺三分弱太府布帛尺四方
量大于汉魏而小于隋权衡之制黄钟所容为十二铢
得太府四钱二分又曰十二律统一岁一律统一月一
月之律六宫六啇六角六徵六羽太少各居其三总十
二律宫啇角徵羽各七十有二凡三百有六十古者天
地四方咸有灾变则参酌岁气运谱以调之故木运临
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此谓岁
会气之平也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未至而至为大
量大于汉魏而小于隋权衡之制黄钟所容为十二铢
得太府四钱二分又曰十二律统一岁一律统一月一
月之律六宫六啇六角六徵六羽太少各居其三总十
二律宫啇角徵羽各七十有二凡三百有六十古者天
地四方咸有灾变则参酌岁气运谱以调之故木运临
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此谓岁
会气之平也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未至而至为大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4a 页 WYG0613-0077c.png
过至而不至为不及故圣人持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
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损之不足补之以调鼎则有法
以调乐则有术事微则祭本方之鼎而运本均之谱事
逆则祭剋制之鼎而运剋制之谱政和末蔡京引沈宗
尧为太晟府典乐宗尧复申汉津太少之议时京子攸
提举大晟府又奏田为为典乐宗尧愤之令乐工断黄
钟琯二一倍之一半之绐为曰此太少律也为信之以
白攸攸因执以为是遂不用刘炳中声八寸七分琯而
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损之不足补之以调鼎则有法
以调乐则有术事微则祭本方之鼎而运本均之谱事
逆则祭剋制之鼎而运剋制之谱政和末蔡京引沈宗
尧为太晟府典乐宗尧复申汉津太少之议时京子攸
提举大晟府又奏田为为典乐宗尧愤之令乐工断黄
钟琯二一倍之一半之绐为曰此太少律也为信之以
白攸攸因执以为是遂不用刘炳中声八寸七分琯而
卷一百三十一 第 54b 页 WYG0613-0077d.png
止用九寸琯又为一律长尺有八寸曰太声一律长四
寸有半曰少声乃有三黄钟律云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
寸有半曰少声乃有三黄钟律云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