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 第 1a 页 WYG0612-02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九十四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宗庙考四
  天子宗庙
英宗治平初景灵宫西园作仁宗神御殿曰孝严别殿
曰宁真斋殿曰迎釐景灵西门曰广祐明年奉安次日
太后酌献大臣分献天兴诸殿特支在京诸军班钱
卷九十四 第 1b 页 WYG0612-0252b.png
 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圣祖临降作景灵宫至天
 圣元年二月诏修宫之万寿殿以奉真宗皇帝殿成
 榜曰奉真明道二年又建广孝殿十月二十九日奉
 安章懿皇后神御仪卫迎导祭告皆如天圣二年奉
 真殿礼治平元年三月又诏就宫之西园建殿以奉
 仁宗皇帝八月殿成榜曰孝严二年四月十七日奉
 安御容帝亲行酌献命大臣分诣诸神御代行礼翌
 日皇太后酌献皇后大长公主以下内外命妇陪位
卷九十四 第 2a 页 WYG0612-0253a.png
 于庭诏每岁下元朝谒如奉真殿仪九月诏名斋殿
 曰迎釐十二月名宫之西门曰广祐凡七十年间神
 御在宫者四其他寓诸寺观者十一所元丰五年神
 宗皇帝始就景灵宫作十一殿在京宫观寺院神御
 悉皆迎奉入内尽合帝后而奉以时王之礼元祐元
 年作宣光殿(后改为/徽音殿)绍圣二年作显承殿元符三年
 作西宫以显承殿为馆御之首易名曰大明又作坤
 元殿重光殿政和四年作柔仪殿于是两宫合为前
卷九十四 第 2b 页 WYG0612-0253b.png
 殿九后殿八山殿十六阁一钟楼一碑楼四经阁一
 斋殿三神厨二道院一东宫正南门曰景灵宫门门
 内有东西横门其北曰天兴殿门门内曰天兴殿以
 奉圣袓九天司命天尊大帝玉石像刻真宗皇帝圣
 容侍立(大中祥符/五年作)及奉僖祖皇帝顺祖皇帝翼祖皇
 帝版位(元丰五/年祔)东西廊门曰左右正元殿后门曰保
 宁以奉元天大圣后像(大中祥符/五年作)及文懿皇后惠明
 皇后简穆皇后孝惠皇后孝章皇后淑德皇后章怀
卷九十四 第 3a 页 WYG0612-0253c.png
 皇后版立(元丰五/年祔)阁上奉圣祖及六仙官(大中祥符/五年作)
 自西横门西出凡前后殿各三曰天元殿以奉宣祖
 皇帝山殿曰来宁其后曰太始殿以奉昭宪皇后山
 殿曰宴娭次西曰皇武殿以奉太祖皇帝山殿曰灵
 游其后曰俪极殿以奉孝明皇后山殿曰凝神又西
 曰大定殿以奉太宗皇帝山殿曰天游其后曰辉德
 殿以奉懿德皇后明德皇后元德皇后山殿曰冷风
 自东横门东出凡前后殿各三曰熙文殿以奉真宗
卷九十四 第 3b 页 WYG0612-0253d.png
 皇帝山殿曰太虚其后曰衍庆殿以奉孝穆皇后章
 献明肃皇后章懿皇后山殿曰丹台次西曰美成殿
 以奉仁宗皇帝山殿曰晨霄其后曰继仁殿以奉慈
 圣光献皇后山殿曰灵昆又西曰治隆殿以奉英宗
 皇帝山殿曰昭清其后曰徽音殿以奉宣仁圣烈皇
 后山殿曰宁真斋殿在天兴殿之东曰明福西曰迎
 釐神厨道院皆在宫之西南西宫正南门曰燕昌门
 其北曰大明殿门门内曰大明殿以奉神宗皇帝山
卷九十四 第 4a 页 WYG0612-0254a.png
 殿曰灵德其后曰坤元殿以奉钦圣宪肃皇后钦成
 皇后钦慈皇后山殿曰显光其西曰世德门其北曰
 重光殿门门内曰重光殿以奉哲宗皇帝山殿曰灵
 台其后曰柔仪殿以奉昭怀皇后山殿曰灵娭斋宫
 在宫之东偏正南曰昭德门门内曰洁诚殿神厨正
 宫之东南殿阁斋宫及廊庑共为屋二千三百二十
 区凡累朝文臣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并图形于
 两庑
卷九十四 第 4b 页 WYG0612-0254b.png
 元丰时修定仪注所言先王之制设庙于前以象生
 之有朝设寝于后以象生之有寝庙以藏木主列昭
 穆之序寝有衣冠几杖象平生之居先儒谓荐其血
 毛腥其俎为荐上古之食退而合享体其犬豕牛羊
 为荐今世之食仪礼曰燕养馈羞汤沐之馔如他日
 者郑氏云孝子不忍一日废其事亲之礼故也后世
 因之故方其荐上古之食于庙则时王之制有所不
 行荐今世之馔于寝则先王之礼有所不用有唐追
卷九十四 第 5a 页 WYG0612-0254c.png
 尊老氏立太清宫于西都凡将郊祀必先朝焉岁四
 孟月亦先荐焉天宝诏曰我祖澹然常在为道之宗
 既殊有尽之期须依生事之礼以祭用质明乃尚阴
 之义故改以卯初冕服策祝非事生之谓故停而不
 用章圣皇帝席厚德之流光推璿源之自出乃崇琳
 馆以事圣祖虽采太清之仪实兼原庙之制圣圣纂
 承益昭前烈然而如在之容或寓于浮图之祠朝拜
 之日尚因于道家之礼至于仪物杂以古今义或未
卷九十四 第 5b 页 WYG0612-0254d.png
 称时亦有待陛下纯孝自天至诚继志肆宏屋宇裒
 合仙圣规模恢廓咸出睿画旬岁之间其功大就将
 期落成之始聿严亲飨之事爰敕有司议其典式伏
 按原庙虽出于近世馀意乃祖乎先王夫孝子之于
 亲事亡如事其生思之欲见其人斋三日必见其所
 为斋者不敢以生事之故有庙焉示不忘古所以神
 之也不敢以亡事之故有寝焉以象其平生所以亲
 之也多方以求之而其肸飨如在左右故曰唯孝子
卷九十四 第 6a 页 WYG0612-0255a.png
 为能飨亲陛下比诏礼官讲明太庙之礼断之以古
 其非先王之法者去而弗用则今日设原庙之礼宜
 酌今制犹前日之诏意也周官四时之祭春曰祠夏
 曰礿秋曰尝冬曰烝皆于首时盖君子感时物之变
 而思其亲得疏数之中者也伏请以四孟月吉朝献
 景灵宫天子常服行事荐圣祖殿以素馔神御殿以
 膳羞器服仪物悉从今制登降荐献参酌朝谒之仪
 凡古之事一切不违以合先王事亡如存之义缘
卷九十四 第 6b 页 WYG0612-0255b.png
 仪注乞下夲所详定从之时祖宗帝后神御皆寓于
 宫观寺院在京师者十有五神宗作景灵宫而在京
 寺观神御悉迎奉入内所存者惟万寿观延圣广爱
 宁华三殿焉后又诏宗室宫院有祖宗御容遣内侍
 奉迎藏于天章阁自是臣庶之家凡有御容悉取藏
 禁中
治平四年(神宗已/即位)英宗皇帝将祔庙太常礼院请以神
主祔于太庙第八室僖祖皇帝文懿皇后神主依唐故
卷九十四 第 7a 页 WYG0612-0255c.png
事祧藏于西夹室自仁宗而上顺祖以次升迁请下两
制以上参议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等议同堂入室庙
制已定僖祖当祧合于典礼九月奉安入室帝后神主
奏告太庙祧藏僖祖皇帝文懿皇后神主于西夹室祔
英宗于太庙罢僖祖讳及文懿皇后忌日
熙宁五年中书门下言夲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
而知则僖祖有庙与商周稷契疑无以异今毁其庙而
藏主于夹室替祖考之尊而下祧于子孙殆非所以顺
卷九十四 第 7b 页 WYG0612-0255d.png
祖宗孝心事亡如存之义请以所奏付之两制详议而
择取其当者时王安石为相不主祧迁之议故复有此
请乃复奉僖祖于太庙迁顺祖神主藏于夹室
 翰林学士元绛知制诰王益柔陈绎曾布直舍人院
 许将张琥上议曰自古受命之王既以功德飨有天
 下皆推其夲统以尊事其祖故商周以契稷为始祖
 者皆以承其夲统而非以有功与封国为重轻也诸
 儒以契稷有功于唐虞之际故谓之祖有功若必以
卷九十四 第 8a 页 WYG0612-0256a.png
 有功而为祖则夏后氏不郊鲧矣今太祖受命之初
 立亲庙自僖祖以上世次既不可得而知则僖祖之
 为始祖无疑矣倘谓僖祖不当比契稷为始祖是使
 天下之人不复知尊祖而子孙得以有功加其祖考
 也傅曰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
 于太祖今迁僖祖之主而藏于太祖之室则是僖祖
 顺祖翼祖宣祖祫祭之日皆降而合食也情文不顺
 无甚于此请以僖祖之庙为太祖则合于先王之礼
卷九十四 第 8b 页 WYG0612-0256b.png
 意翰林学士韩维议曰昔先王既有天下迹其基业
 之所由起奉以为太祖所以推功美重夲始也故子
 夏序诗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后世有天下者特起
 无所因故遂为一代太祖太祖皇帝孝友仁圣睿知
 神武兵不血刃坐清大乱子孙遵业万世蒙泽功德
 卓然为宋太祖无可议者僖祖虽于太祖为高祖然
 仰迹功业未见其有所因上寻世系又不知其所以
 始若以所事契稷奉之窃恐于古无考而于今亦有
卷九十四 第 9a 页 WYG0612-0256c.png
 所未安今之庙室与古殊制古者每庙异宫今祖宗
 同处一堂而西夹室在顺祖之右考之尊卑之次似
 亦无嫌天章阁待制孙固请特为僖祖立室由太祖
 而上亲尽迭毁之主皆藏之当禘祫之时以僖祖权
 居东向之位太祖顺昭穆之列而从之取毁庙之主
 而合食则僖祖之尊自有所申以僖祖立庙为非则
 周人别庙姜嫄不可谓非礼秘阁校理王介请依周
 官守祧之制创祧庙以奉僖祖庶不下祧子孙夹室
卷九十四 第 9b 页 WYG0612-0256d.png
 以替远祖之尊议既上帝颇以韩维之说为是而王
 安石以维言夹室在右为尊与固言禘祫僖祖居东
 向之说为非理帝亦然又问前代郊配与宗祀明堂
 之礼安石以尊僖祖为始祖则郊祀当以配天若宗
 祀明堂则太祖太宗当迭配帝又疑明堂以英宗配
 天与僖祖为始祖之说遂下礼官详定同判太常寺
 兼礼仪事张师颜同知礼院张裕梁寿等议曰昔者
 商周之兴夲于契稷故奉之为太祖后世受命之君
卷九十四 第 10a 页 WYG0612-0257a.png
 功业特起不因前代则亲庙迭毁身自为祖郑康成
 云夏五庙无太祖自禹与二昭二穆而已唐张荐云
 夏后以禹始封遂为不迁之祖是也若始封世近上
 有亲庙则拟祖上迁而太祖不毁魏祖武帝则处士
 迭毁唐祖景帝则洪农迭毁此前世祖其始封之君
 以法契稷之明例也唐韩愈有言事异商周礼从而
 变晋琅琊王德文曰七庙之义自由德厚流光飨祀
 及远非是为太祖申尊祖之祀其说是也礼天子七
卷九十四 第 10b 页 WYG0612-0257b.png
 庙而太祖之远近不可以必故但云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而七未尝言亲庙之首必为始祖也国家以
 僖祖亲尽而祧之奉景祐之诏以太祖皇帝为帝者
 之祖是合于礼矣国初张昭任澈之徒不能远推隆
 极之制因缘近比请建四庙遂使天子之礼下同诸
 侯若使庙数备六则更当上推两世而僖祖次在第
 三亦未可谓之始祖也谨按建隆四年亲郊崇配不
 及僖祖开国以来大祭虚其东向斯乃祖宗已行之
卷九十四 第 11a 页 WYG0612-0257c.png
 意也请略仿周官守祧之制筑别庙以藏僖祖神主
 大祭之岁祀于其室太庙则一依旧制虚东向之位
 郊配之礼则仍其旧同知太常礼院苏棁请即景灵
 圣祖之宫袝安僖祖即与唐祔献懿二祖于兴圣明
 德庙礼意无异同判礼仪事周孟阳知太常礼院宋
 充国礼院检详文字杨杰议玉牒帝系自僖祖而上
 世次莫知则僖祖为始祖无疑宜以僖祖配感生帝
 其旧制以祖宗配侑并无更易人情礼意莫不为顺
卷九十四 第 11b 页 WYG0612-0257d.png
 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章衡请尊僖祖为始祖而次
 祧顺祖以合子为父屈之义推僖祖侑感生之祀而
 罢宣袓配位以合祖以孙尊之义馀且如旧制帝以
 群议纷纭不能决而冯京欲以太祖正东向之位安
 石力主元绛等初议遂从之帝问配天孰从安石曰
 宣祖见配感生帝欲改以僖祖配帝然之于是请奉
 僖祖神主为太庙始祖迁顺祖神主藏之夹室孟春
 祀感生帝以僖祖配诏下太常礼院详定仪注安石
卷九十四 第 12a 页 WYG0612-0258a.png
 夲议欲以僖祖配天帝不许故更以配感生帝
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古者父子异宫祖弥异
庙今之庙制与古不侔遂图上八庙异宫之制以始祖
居中分昭穆为左右自北而南僖祖为始祖翼祖太祖
太宗仁宗为穆在右宣祖真宗为昭在左皆南面北上
诏详定夲朝可行典礼陆佃张璪所议昭穆之位各不
(佃璪详议见朱子/论古今庙制条下)诏俟庙制成日取旨
  晦庵尝言太祖昭穆庙制一事千五六百年无人
卷九十四 第 12b 页 WYG0612-0258b.png
  整理且以为神宗尝讨论旧典将复古制而惜其
  未及营建愚以为后王之失礼者岂独庙制一事
  而庙制之说自汉以来诸儒讲䆒非不详明而卒
  不能复古制者盖有由矣如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并太祖之庙而七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
  亦如之馀则亲尽迭毁其制则外为都宫内各有
  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东向左昭右穆以次而
  南夫人而能知之也然此乃殷周之制殷以契为
卷九十四 第 13a 页 WYG0612-0258c.png
  太祖而成汤及三宗则为有功德不毁之庙周以
  稷为太祖而文武则为有功德不毁之庙其馀则
  亲尽而毁夫契稷皆有大功于生民以此受封傅
  世至于汤武受命兴王推其所自夲于稷契故奉
  之以为太祖举无异词若后之有天下者则皆功
  业特起不因前代然既即帝位必以天子之礼事
  其祖考如汉之太公晋之征西豫章唐之宣懿景
  元宋之僖顺翼宣皆帝者之祖宗享七庙之严奉
卷九十四 第 13b 页 WYG0612-0258d.png
  可也若推以为太祖而比之稷契则固不侔矣是
  以韦元成刘歆诸人讲论庙制备矣而终不能复
  殷周之制者盖太祖之位未定故也古之祫祭盖
  奉太祖与毁庙未毁庙之主而合祀之其制则太
  祖东向左昭右穆以次为位而祭之然唐世以景
  帝为太祖(唐公李丙/高祖父)当中睿间则景帝世近在三
  昭三穆之内故禘祫则虚东向之位而太祖列于
  昭穆至代宗以后景帝方居第一室禘祫得以正
卷九十四 第 14a 页 WYG0612-0259a.png
  位然献懿二祖(景帝之/祖父)亲尽已毁而禘祫则合祭
  故当时建议者请景帝禘祫之时暂居昭穆屈己
  以奉祖宗而以献祖东向然则唐世之祫祭如太
  祖东向之位其始也虚之其末也则景献二帝迭
  处之矣然祭祀乃一时之礼虚其位可也迭处其
  位亦可也宗庙有百世之规既立太祖之庙不可
  复虚既入太祖之庙不可复迁姑以熙宁之事言
  之当时以僖祖为太祖而自翼祖以下至英宗为
卷九十四 第 14b 页 WYG0612-0259b.png
  三昭三穆是矣然禧祖夲无功德非宋所以兴而
  肇造区夏光启后裔者艺祖太宗也今僖祖为百
  世不迁之太祖而艺祖太宗则亲尽而毁之可乎
  藉曰以二祖同文武世室亦百世不毁然周之文
  武其功德未尝居后稷之右今以僖祖为太祖而
  艺祖太宗仅同世室终不足以厌人心盖宋太祖
  之庙非艺祖不足以当之而神宗之世才及五代
  以艺祖为太祖则七庙未可立也汉以来崛起而
卷九十四 第 15a 页 WYG0612-0259c.png
  有天下者必合以天子之礼事其祖考于是尊为
  始祖或推以配天固不容论其功业之有无也逮
  其傅世既久子孙相承则自当以建邦启土创业
  垂统者为太祖而创业者所祖之祖固未可以言
  百世不迁矣盖后世太祖之位随世而迁太祖之
  议世各异论不能如殷契周稷之定于有天下之
  初而后世子孙竟无以易也然则历代所以不能
  复殷周七庙之制者非不知古礼也正以追尊之
卷九十四 第 15b 页 WYG0612-0259d.png
  祖无一人可以拟稷契者是以太祖之议难决而
  太祖之位未定故耳
三年详定礼文所言古者宗庙为石室以藏主谓之宗
祏夫妇一体同几共牢一室之中有左主右主之别正
庙之主各藏庙室西壁之中迁庙之主藏于太祖太室
北壁之中其埳去地六尺一寸今太庙藏主之室帝后
异处迁主仍藏西夹室求之于礼有所未合请新庙既
成并遵古制从之
卷九十四 第 16a 页 WYG0612-0260a.png
六年诏太祖孝惠皇后孝章皇后太宗淑德皇后真宗
章怀皇后自别庙升祔太庙详见后妃庙门
哲宗元祐元年礼部太常寺言有天下者事七世嘉祐
诏书定七世八室之制今神宗皇帝崇祔有日僖祖皇
帝为始祖万世不迁翼祖皇帝在七世之外于世次当
祧先皇帝神主祔于太庙第八室翼祖皇帝简穆皇后
刘氏神主依唐故事祧藏于西夹室置西壁石室中列
于顺祖皇帝惠明皇后之次自英宗皇帝上至宣祖皇
卷九十四 第 16b 页 WYG0612-0260b.png
帝以次升迁其祧藏之主每遇祫享即如典礼从之
绍圣元年祔宣仁圣烈皇后神主于太庙
元符三年五月(时徽宗/已即位)礼部太常寺言晋成帝时宗庙
十室至康帝以成帝之弟承统不迁京兆府君始增一
室为十一室合于温峤等诸儒全七世之议考之历代
于礼为宜今哲宗升祔宜如晋成帝故事于太庙殿增
一室候庙成日神主祔第九室诏下侍从秘书省长贰
参议乃权祔于太庙夹室
卷九十四 第 17a 页 WYG0612-0260c.png
 权知开封府吴居厚等议曰以兄弟为世则亲亲之
 恩未尽而庙食已毁宜如礼部太常寺所请太庙增
 一室翰林学士承旨蔡京议曰哲宗嗣神宗皇帝大
 统父子相承自当为世今若不祧远祖不以哲宗为
 世则三昭四穆与太祖之庙而八宜深考载籍迁祔
 如礼吏部侍郎陆佃黄裳刑部侍郎郭知章中书舍
 人曾肇枢密都承旨范纯礼议曰国朝自僖祖而下
 始备七世故英宗祔庙则迁顺祖神宗祔庙则迁翼
卷九十四 第 17b 页 WYG0612-0260d.png
 祖今哲宗皇帝于神宗父子也如礼官所议更增一
 室则庙中当有八世况唐文宗即位则迁肃宗以敬
 宗为一世故事不远将来哲宗皇帝祔庙当以神宗
 为昭上迁宣祖以合古三昭三穆之义诏如礼官所
 议先是李清臣为礼部尚书首建增室之议侍郎赵
 挺之等和之会清臣为门下侍郎论者多从其议惟
 曾肇等议异而蔡京别议与肇同二议既上清臣辩
 说甚力帝讫从之六月礼部请用太庙东室一间奉
卷九十四 第 18a 页 WYG0612-0261a.png
 安哲宗神主诏依所请太常寺言若就东夹室奉安
 不唯庙室不正兼狭隘不可容奉神之物请依八室
 制度增建一室依旧存立夹室诏依初旨权行奉安
 太常少卿孙杰又言今先帝神主措之夹室即是不
 得祔于正庙与前诏增建一室之义不同昨用嘉祐
 故事专置使修奉而修奉之使乃请以夹室奉安神
 主亦与元置使之意相违请如太常前议增建一室
 尚书省言先皇帝祔享太庙增室在东与祖宗并列
卷九十四 第 18b 页 WYG0612-0261b.png
 今庙室未备行礼有期若告迁神主更修庙室则期
 日迫趣功力不及故须权宜及时升祔随即增修岂
 为简薄比之前代修庙室不及权宜设幄行事者不
 为不至诏速依初旨奉行八月癸亥帝自集英殿导
 哲宗神主至宣德门外奉祠有司奉神主翰林学士
 承旨蔡京题谥号行祔享之祭权祔于太庙夹室
诏特置景灵西宫奉安神宗皇帝于显承殿为馆御之
首昭示万世尊异之意建哲宗皇帝神御殿于西以东
卷九十四 第 19a 页 WYG0612-0261c.png
偏为斋殿
 右正言陈瓘言近修建景灵西宫拆移元丰库大理
 寺军器监鸾仪司等处以其地奉安神考哲宗神御
 然可得而议者有五事焉夫国之神位左宗庙右社
 稷今庙㩀社位不合经旨此其可议一也刑狱之地
 必有杀气今乃择此以建宫庙此其可议者二也西
 宫之地虽云只移官舍不动民居而一寺一库一监
 一司移于他处迁此就彼亦有居民此其可议者三
卷九十四 第 19b 页 WYG0612-0261d.png
 也昔者奉安祖宗帝后神御散于寺观之内神考合
 集诸殿会于一宫今乃析而为二岁时酌献銮舆分
 诣礼既繁矣事神则难此其可议者四也显承殿奉
 安以来一祖五宗神灵恊会既久何用迁徙宗庙重
 事岂宜轻动此其可议者五也望别行详议瓘又言
 陛下所以不敢轻改前议者谓神考素有修西宫之
 意蔡京亲闻先训而寔录备载其语故不可以不恭
 依也以臣观之此乃蔡京矫诬神考之训无足信者
卷九十四 第 20a 页 WYG0612-0262a.png
 元丰中神考于治隆殿后留基以待宣仁后因御史
 有请宣仁以其地为神考庙宫而绍圣大臣反谓宣
 仁轻蔑神考裁损庙制于是重建显承殿以为奉安
 之地当哲宗之时蔡京最用事凡可以毁宣仁者无
 所不至岂有亲闻神考之言可以證元祐之失而乃
 隐忍不闻于哲宗者乎臣是以知其为矫诬也不从
诏仁宗神考庙永祀不祧
 诏曰盖闻有天下者事七世则迭毁之制有常祖有
卷九十四 第 20b 页 WYG0612-0262b.png
 功而宗有德则不迁之庙非一伏以艺祖应天顺人
 肇造区夏太宗受命继代底定寰宇真宗以圣继圣
 抚全盛之运故仁祖并尊为百世不祧之庙恭惟仁
 宗皇帝躬天地之度以仁为治在位四十二年利泽
 施于四海蚤定大策授英宗以神器功隆德厚孰可
 拟议英宗皇帝享祚日浅未䆒施设神宗皇帝以圣
 神不出世之资慨然大有为于天下政令法度莫不
 革而新之功业盛大谦抑不居而庙祏之制未议尊
卷九十四 第 21a 页 WYG0612-0262c.png
 崇宜令礼官稽参故事考定仁祖神考庙制详议以
 闻十一月权太常少卿盛次仲等言仁宗神考请如
 圣诏尊崇庙祏永祀不祧与天无极于是三省表请
 付外施行有诏恭依
崇宁二年诏祧宣祖以哲宗神主祔太庙第八室
 诏曰钦惟哲宗实继神考傅序正统十有六年升祔
 之初朕方恭默乃增一室于七世之外遂成四穆于
 三昭之间考礼与书曾靡有合比阅近疏特诏从臣
卷九十四 第 21b 页 WYG0612-0262d.png
 并与礼官博尽众见列奏来上援㩀甚明谓夲朝自
 僖祖至仁宗始备七世当英宗祔庙上祧顺祖暨神
 考祔庙又祧翼祖则哲宗祔庙父子相承自当为世
 祧迁之序典礼可稽览之愓然敢不敬听其合行事
 件令礼部太常寺详议闻奏十二月礼部太常寺言
 祧迁之序当祧宣祖昭武睿圣皇帝昭宪皇后杜氏
 神主藏于西夹室居翼祖简恭睿德皇帝简穆皇后
 刘氏石室之次当迁之主每遇祫享即依典礼其祧
卷九十四 第 22a 页 WYG0612-0263a.png
 迁祭告兴工择日学士院撰祝文望依故事诏恭依
三年诏增太庙为十室复翼祖宣祖庙
 诏曰朕惟有天下者事七世古之道也乃者有司以
 哲宗皇帝嗣承神考父子相继自当为世故上祧宣
 祖于夹室据经合礼已依所奏去古既远礼文残阙
 诸儒之说不同郑氏谓太祖及文武不祧之庙与亲
 庙四并而为七是不祧之宗在七庙之内王氏谓非
 太祖而不毁不为常数是不祧之宗在七庙之外惟
卷九十四 第 22b 页 WYG0612-0263b.png
 我祖考功隆德大万世不祧者今已五宗则七庙当
 祧者二宗而已迁毁之礼近及祖考殆非先王尊祖
 奉先之意礼以义起称情为夲可令有司集议典礼
 以闻礼官言先王之礼庙止于七后王以义起礼乃
 有增至九庙者详酌典故当自朝廷礼部尚书徐铎
 又言唐之献祖中宗代宗与夲朝僖祖皆尝祧而复
 令存宣祖于当祧之际复翼祖于已祧之后以备九
 庙礼无不称九月诏曰有天下者事七世古之道也
卷九十四 第 23a 页 WYG0612-0263c.png
 惟我治朝祖功宗德圣贤之君六七作休烈之盛轶
 于古先尊为不祧者至于五宗迁毁之礼近及祖考
 永惟景祐钦崇之诏已行而不敢踰暨我元符尊奉
 之文既隆而不可杀虽欲如古莫可得也博考诸儒
 之说详求列辟之宜顾守经无以见其全而适时当
 必通其变爰稽众议肇作寻伦惟恩以称情而为宜
 则礼以义起而无愧是用酌郑氏四亲之论取王肃
 九庙之规参合二家之言著为一代之典自我作古
卷九十四 第 23b 页 WYG0612-0263d.png
 垂之将来庶安宗庙之灵以永邦家之福其合行典
 礼令礼部太常寺详议闻奏十月诏曰仰惟翼祖在
 天毓璿源而浚发安陵有衍粲皇武于始基然循七
 世八室之规则数踰于古遵四庙五宗之法则礼未
 应迁是用仰奉二祧之灵复还列圣之次虽丰不昵
 虽远当隆岂惟稽三代之徽猷盖亦用夲朝之故事
 其已祧翼祖当祧宣祖庙并复四年三月诏以复翼
 祖宣祖庙增太庙殿为十室寻以吏部侍郎王宁为
卷九十四 第 24a 页 WYG0612-0264a.png
 修奉使六月九庙奉礼毕宰臣蔡京率百官拜表称
 贺
五年三省言西京会圣宫诸陵旦望节日荐献如景灵
宫令式会圣宫制度朴素宜加修饰凡陈设器皿之类
并三年一易违者以违制论从之
高宗建炎二年十月上幸扬州奉太庙神主于寿宁寺
景灵宫神御奉安于温州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郡国庙国朝惟祖宗所尝幸
卷九十四 第 24b 页 WYG0612-0264b.png
  则有之建炎初西京被围急留守孙昭远遣其将
  王仔奉启运宫神御间道走扬州后迁于福州而
  永安军会圣宫扬州章武殿之御容则迁于温州
  天庆观绍兴十三年复奉温州神御还临安奉安
  于万寿观之后殿惟启运留福州以守臣提举成
  都府新繁县御容殿者始在重光寺药师院雍熙
  间僧道辉画太祖皇帝御容于佛屋之后壁熙宁
  六年赵清献为成都守请建殿奉安神宗不许但
卷九十四 第 25a 页 WYG0612-0264c.png
  令设板屋栏楣以扄护之元丰七年走马承受赵
  选者更具奏得旨修建殿宇创置门钥宦官监守
  朝谒以时绍兴元年终南山上清太平宫道士訾
  全真等复持太宗真宗御容自岐下抵宣抚使张
  忠献忠献即遣使奉安于太祖之侧四年宣抚副
  使吴武安玠更自武兴送仁宗英宗神宗御容至
  殿奉安二十七年杨文安椿为兵部侍郎言于朝
  有旨别加营缮始更为殿门外门二十九年乃成
卷九十四 第 25b 页 WYG0612-0264d.png
  时王时亨知府事请赐宫额及殿名不报淳熙中
  胡长文入蜀始议即府之圣寿寺创殿以奉御容
  殿宇甚华供奉之物亦寖备乃复乞宫额于朝先
  是长文创雄边军数千人列营府治之侧又言石
  室学官聚川峡之士而每遇科举皆归试其乡乞
  为之别立解额事未行议者因谓今蜀已有太学
  及殿前司独欠景灵宫尔繇是格不下令春秋以
  府通判朝谒用素馔道士读祝文犹如终南之礼
卷九十四 第 26a 页 WYG0612-0265a.png
  云
三年上幸杭州太庙神主并奉安于温州祭享皆差官
摄事
绍兴五年司封郎中林待聘言原庙在郡有汉故事而
太庙神主礼宜在都今新邑未奠宜考古师载主之义
迁之行阙以彰圣孝于是就临安府建太庙上行款谒
之礼
十三年有司请择爽垲之地仿景灵宫旧规随宜建置
卷九十四 第 26b 页 WYG0612-0265b.png
俟告成有日迎还列圣晬容奉安新庙庶几四孟躬行
献礼乃诏度地筑宫为三殿圣祖居前宣祖至徽宗居
中元天太圣后及昭宪而下二十一后居后七月新宫
成上亲诣行礼十月遣官自温州奉迎神御至上乃诣
天章阁西殿告迁徽宗及显恭显肃二后神御并奉安

 掌宫内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
 结灯寒食设鞦韆七夕设摩㬋罗帘幕岁时一易岁
卷九十四 第 27a 页 WYG0612-0265c.png
 时酌献二百四十羊凡帝后忌辰通用僧道四七人
 作法事十八年增建道院后又以韩世忠赐第增筑
 天兴殿五楹中殿七楹后殿十有七楹斋殿进食殿
 皆备遇孟享皇帝斋于内殿行事官斋于夲司其日
 质明皇帝先诣圣祖位前三上香进茶三进酒次诣
 宣祖位前又次诣太祖太宗至于徽宗位前并如上
 仪次日皇帝诣元天大圣后次诣昭宪皇后至显肃
 皇后位前行礼并如前殿后殿之仪
卷九十四 第 27b 页 WYG0612-0265d.png
 自渡江后行在靡有定所神御奉安他州朝献则遣
 官分诣至绍兴十二年和议成驻跸临安始备太庙
 原庙之制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自休兵后太祖创册宝殿凡
  帝后宝册洎郊庙金玉礼器皆藏焉始时令太常
  寺官一员季点然第省阅文历而已乾道五年春
  因有盗窃礼器者中书门下始奏令每季取索赤
  历点检足备用印封锁具有无损失申省(二月己/丑降旨)
卷九十四 第 28a 页 WYG0612-0266a.png
  庆元五年夏太常寺奏太庙遗失皇后金宝二命
  大理寺治之(六月庚/寅降旨)既而庙之卫卒赴有司自首
  坐狱死盖故事册宝以中人领其工作及盗去凿
  而售之中乃铁胎也繇是事败自后朝廷益谨其
  事月以察官礼官中官各一员检视谓之点宝礼
  器中瑶爵玉瓒二事绝佳人间所未见其他圭壁
  大抵多水浆色也册宝中惟昭慈圣宪皇后谥册
  以象牙馀皆珉玉又有徽宗皇帝谥宝玉色尤温
卷九十四 第 28b 页 WYG0612-0266b.png
  粹
十五年诏仿东都旧制创钦先孝思殿于崇政殿之东
凡朔望节序生辰上皆亲酌献行香用家人礼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国朝宗庙之制太庙以奉神
  主一岁五享朔祭而月荐新五享以宗室诸王朔
  祭以太常卿行事景灵宫以奉塑像岁四孟享上
  亲行之帝后大忌则宰相率百官行香僧道士作
  法事而后妃六宫亦皆继往天章阁以奉画像时
卷九十四 第 29a 页 WYG0612-0266c.png
  节朔望帝后生辰日皆遍荐之内臣行事钦先孝
  思殿亦奉神御上日焚香而诸陵之上宫亦有御
  容时节酌献如天章阁每岁寒食及十月朔宗室
  内人各往朝拜春秋二仲太常行园陵季秋监察
  御史检视太庙之祭以俎豆景灵宫用牙盘而天
  章阁等以常馔用家人之礼云迄今不改
十六年太常寺言契勘在京庙制每室东设户西设牖
西墙作祏室藏祖宗帝后神主又有东西夹室其夹室
卷九十四 第 29b 页 WYG0612-0266d.png
止设户见今行在太庙系随宜修盖未曾安设祏室今
既创行修盖即合体仿在京庙制同殿异室修盖及将
殿东西作两夹室其两夹室止设户十一室即依庙制
设户牖其殿南北深七丈每室于西壁从北以南一丈
二尺作厚墙随宜安设祏室其西夹室亦合设祏室藏
顺祖室神主诏从之乃广太庙
 工部侍郎兼太常少卿王普言谨案春秋公羊说曰
 主藏庙室西壁中以备火灾左氏说曰主祏于宗庙
卷九十四 第 30a 页 WYG0612-0267a.png
 言庙有祏室以藏神主汉仪藏主于西墙壁埳中去
 地六尺一寸盖埳即祏室也非特备灾亦神道尚幽
 之义然则古者庙必有主主必有祏郑原繁曰先君
 威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此诸侯庙主之祏也卫孔
 悝使宰反祏于西圃此大夫庙主之祏也开宝通礼
 别庙时享孝明孝惠皇后享日宫闱令入室开埳奉
 出神主置于座政和五礼时享别庙仪享日祠祭官
 赞奉神主宫闱令于祏室内奉惠恭皇后神主于神
卷九十四 第 30b 页 WYG0612-0267b.png
 幄启椟设于座至送神乐止祠祭官赞奉神主入祏
 室宫闱令纳神主于椟捧入祏室然则夲朝故事别
 庙后主亦有祏室自艺祖至徽宗未之有改也昨绍
 兴五年祖宗后神主至自温州始建太庙才为屋五
 间后稍增至七间皆有殿而无室但置神主并椟于
 案上以帐帱之每遇祭享则就案启椟而荐献于前
 其草创如此十二年祔懿节皇后乃建别庙亦如太
 庙之草创也十六年新造礼器告成诏增笾豆簠簋
卷九十四 第 31a 页 WYG0612-0267c.png
 之数悉依典礼而太庙殿上迫狭不能容之于是始
 作新庙凡十三间除东西夹室之外为十一室各开
 户牖安祏室于西墙略仿京师庙制惟别庙一位祭
 器不多遂且仍旧以至于今此有司因循之过也兹
 追册皇后将祔于懿节之次既修别庙分为二室当
 各置祏室如累朝故事诏从之
 董芬王普议当以艺祖为太祖正东向之位事见禘
 祫门
卷九十四 第 31b 页 WYG0612-0267d.png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太庙自仁宗以来皆祀七世
  崇宁初蔡京秉政始取王肃说谓二祧在七世之
  外乃建九庙奉翼祖宣祖咸归夲室焉然王莽已
  营九庙唐明皇又用之非始于蔡京也绍兴中徽
  宗祔庙以与哲宗同为一世故无所祧及升祔钦
  宗始祧翼祖高宗与钦宗同为一世亦不祧由是
  淳熙末年太庙祀九世十二室及阜陵复土赵子
  直为政遂祧僖宣二祖而祔孝宗时朱元晦在经
卷九十四 第 32a 页 WYG0612-0268a.png
  筵独以九庙为正子直不从元晦议遂格及光宗
  祔庙复不祧今又祀九世矣
绍熙五年闰十月(时宁宗/已即位)诏别建四祖殿于太庙大殿
之西奉祧主僖顺翼宣四祖神主岁令礼官荐献
 宋朝自太祖追王僖顺翼宣四祖以来每遇禘祫祖
 宗以昭穆相对而虚东乡之位王安石用事以为僖
 祖以上世次不可知则僖祖之有庙与后稷疑无以
 异当时诸儒韩绛辈辩之不从时程颐为布衣为人
卷九十四 第 32b 页 WYG0612-0268b.png
 言亦以安石之言为是熙宁八年夏禘于太庙以僖
 祖东向自是无敢议者绍兴后董弅王普尤袤俱请
 正太祖东向之位未克行先是英宗祔庙已祧顺祖
 至钦宗祔庙又祧翼祖及高宗升祔遂为九世十二
 室至是孝宗将升祔赵汝愚当国欲并祧僖宣二祖
 事下侍从台谏礼官议于是吏部尚书郑侨等请祧
 二祖而正太祖东向之位诸儒如楼钥陈傅良辈皆
 以为可诏从之侨等寻又奏请立僖祖别庙以顺懿
卷九十四 第 33a 页 WYG0612-0268c.png
 宣三祖祔藏时朱熹在讲筵独入议状条其不可者
 四大略云准吏部尚书牒集议四祖祧主宜有所归
 者今详群议虽多而皆有可疑若曰藏之夹室则是
 以祖宗之主下藏于子孙之夹室至于祫祭设幄于
 夹室之前则亦不得谓之祫欲别立一庙则丧事即
 远有毁无立欲藏之天兴殿则宗庙原庙不可相杂
 议者皆知其不安特以其心急欲尊奉太祖三年一
 祫时暂东向之故不知其实无益于太祖之尊而徒
卷九十四 第 33b 页 WYG0612-0268d.png
 使僖祖太祖两庙威灵相与争校强弱于冥冥之中
 并使四祖之神疑于受摈徬徨踯躅莫知所归令人
 痛伤不能自已今但以太祖当日追尊帝号之令而
 默推之则知今日太祖在天之灵必有所不忍而不
 敢当矣又况僖祖祧主迁于治平不过数年神宗皇
 帝复奉以为始祖已为得礼之正而合于人心所谓
 有其举之莫敢废者乎又言当以僖祖为始祖如周
 之后稷太祖如周之文王太宗如周之武王与仁祖
卷九十四 第 34a 页 WYG0612-0269a.png
 之庙皆万世不祧仁宗为昭英宗为穆与真宗主并
 藏西夹室神宗为昭哲宗为穆徽宗为昭钦宗为穆
 高宗为昭孝宗为穆而高宗之庙亦万世不祧若未
 能然则奉僖祖居第一室太祖居第二室太宗居第
 三室太祖太宗仍共为一世自真宗以下至于孝宗
 凡九世十二室贴黄云续蒐访得元祐大儒程颐之
 说以为太祖以上有僖顺翼宣先尝以僖祧之矣介
 甫议以为不当祧顺以下祧可也或难以僖祖无功
卷九十四 第 34b 页 WYG0612-0269b.png
 业或谓灵芝无根醴泉无源物岂有无夲而生者今
 日天下基夲盖出于此人安得为无功业故朝廷复
 立僖祖庙为得礼安石所见终是高于世俗之儒熹
 窃详颐之议论素与王安石不同至论此事则深服
 之足以见义理人心之所同固有不约而合者又司
 马光韩维之徒皆是大贤人所敬信其议偶不出此
 而安石乃以变乱穿凿得罪于公议故欲坚守二贤
 之说并安石所当取者而尽废之今以程颐之说考
卷九十四 第 35a 页 WYG0612-0269c.png
 之则是非可判矣议既上召对上于榻后取文书一
 卷曰此卿所奏庙议也可细陈其说熹先以所论画
 为图夲贴说详尽至是出以奏陈久之上再三称善
 且曰僖祖自不当祧高宗即位时不曾祧寿皇即位
 亦不曾祧太上即位亦又不曾祧今日岂可容易可
 于榻前撰数语俟径批出施行熹方惩内批之弊因
 乞降出劄子再令臣僚集议上亦然熹既退即进拟
 诏意以上意谕庙堂则闻已毁四祖庙而迁之矣时
卷九十四 第 35b 页 WYG0612-0269d.png
 汝愚既以王安石之论为非异议之徒惧其轧已藉
 以求胜事竟不行熹时已得罪遗汝愚书曰相公以
 宗子入辅王室而无故轻纳鄙人之妄议毁拆祖宗
 之庙以快其私其不详亦甚矣欲望神灵降歆垂休
 锡羡以永国祚于无穷其可得乎时太庙殿已为十
 二室故孝宗既升祔而东室尚虚熹以为非所以祝
 延寿康之意深不然之因自劾不堪言语侍从之选
 乞追夺待制章再上诏次对之职除授已久与庙议
卷九十四 第 36a 页 WYG0612-0270a.png
 初不相关不许及光宗祔庙遂复为九世十二室云
 盖自昌陵祔庙踰二百年而后正太祖之位自是年
 冬始而别建一殿以奉祧主于大殿之西隅岁命礼
 官荐献焉今谓四祖殿者是也
  按太祖东向之位或以为僖祖当居之或以为艺
  祖当居之自熙宁以来议者不一矣盖自治平四
  年英宗已祔庙张安道等以为宜遵七世之制合
  祧僖祖诏从其说熙宁初王介甫当国每事务欲
卷九十四 第 36b 页 WYG0612-0270b.png
  纷更遂主议以为僖祖宋之太祖不当祧而韩持
  国辈争之以为太祖合属之昌陵诸贤争之愈力
  而介甫持之愈固遂几至欲废艺祖配天之祀以
  奉僖祖盖其务排众议好异遂非与行新法等固
  无怪也然愚尝考之张安道建随世祧迁之议韩
  持国执艺祖当居东向之说论则正矣而揆之当
  时则未可盖古之所谓天子七庙者三昭三穆与
  太祖之庙而七三昭三穆则自父祖而上六世太
卷九十四 第 37a 页 WYG0612-0270c.png
  祖则始封受命以有功德而万世不祧迁者夲非
  第七世之祖也今神宗之世而独祧僖祖则顺翼
  宣太(祖宗共/一世)真仁英犹七世也是将祧僖祖而以
  顺祖为太祖乎不可也僖顺俱无功德非商契周
  稷之伦今当时之议其欲祧僖祖者特以其已在
  七世之外其不祧顺祖者特欲以备天子七庙之
  数然不知亲尽而祧者昭穆也万世不祧者太祖
  也今以三昭三穆言则僖顺皆已在祧迁之数以
卷九十四 第 37b 页 WYG0612-0270d.png
  万世不祧言则二祖俱未足以当之是姑以当祧
  之祖而权居太祖之位耳若不以顺祖为太祖则
  所谓七世者乃四昭三穆矣非所谓三昭三穆与
  太祖之庙而七也若必曰虚太祖之位而只祀三
  昭三穆则当并僖顺二祖而祧之又否则姑如唐
  人九庙之制且未议祧迁虽于礼经不合而不害
  其近厚今独祧僖祖则顺祖隐然居太祖之位矣
  此其未可一也如艺祖之合居东向为万世不祧
卷九十四 第 38a 页 WYG0612-0271a.png
  之太祖其说固不可易然神宗之时上距艺祖才
  四代五庙耳若遽以为太祖则僖顺以下四帝皆
  合祧而天子之庙下同于诸侯矣此其未可者二
  也诸贤之说大槩只以为不可近舍创业之艺祖
  而远取追尊之僖祖介甫务欲异众则必欲以其
  所以尊艺祖者尊僖祖而于当时事体皆未尝审
  订若以前二节者反复推之则尊僖祖者固失矣
  而遽尊艺祖者亦未为得也至宁宗之初年则不
卷九十四 第 38b 页 WYG0612-0271b.png
  然矣自艺祖创业以来已及八世十二庙则僖顺
  翼宣之当祧无可疑者于此时奉艺祖正东向之
  位为万世不祧之祖更无拘碍而董弅王普等所
  言乃至当之论矣(二人议见/禘祫门)晦庵独以伊川曾是
  介甫之说而犹欲力主僖祖之议则几于胶柱鼓
  瑟而不适于时党同代异而不当于理愚固未敢
  以为然也
  天子宗庙之制见于经传甚明历代诸儒因经传
卷九十四 第 39a 页 WYG0612-0271c.png
  所载而推明之其说亦甚备然终不能依古制立
  庙者其说有二一则太祖之议难决二则昭穆之
  位太拘太祖之议难决愚既详言之于前段者矣
  若昭穆之位太拘则请得而备言之盖诸儒言庙
  制者莫详明于晦庵之说既为之说又为之图(说/及)
  (图俱见周/庙制下)览者一见可决矣其大槩谓太祖在北
  左昭右穆以次而南太祖百世不迁以下六庙亲
  尽则毁而递迁昭常为昭穆常为穆祔昭则群昭
卷九十四 第 39b 页 WYG0612-0271d.png
  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且引
  书穆考文王诗率见昭考及左传文之昭也武之
  穆也以为證盖文为穆则文之孙及元孙皆穆其
  子与曾孙皆昭也武为昭则武之孙及元孙皆昭
  其子与曾孙皆穆也既创此六庙之后其新陟王
  之升祔者昭入于昭穆入于穆截然不可紊此立
  庙之制也然愚以为此制也必继世以有天下者
  皆父死子立而后可若兄终弟及则其序紊矣姑
卷九十四 第 40a 页 WYG0612-0272a.png
  以晦庵之图考之其图自武王至于幽王皆定六
  庙三昭三穆之位然自懿王之前皆父传之子则
  其序未尝紊也懿王崩孝王以共王之弟懿王之
  叔继懿王而立故晦庵庙图宣王之世则以穆懿
  夷为昭共孝厉为穆夫穆王于世次昭也共王为
  穆王之子于世次穆也懿王为穆王之孙则继穆
  王而为昭是也孝王为共王之弟而以继共王为
  穆虽于世次不紊然以弟而据孙之庙矣至夷王
卷九十四 第 40b 页 WYG0612-0272b.png
  为懿王之子世次当穆而图反居昭厉王为夷王
  之子世次当昭而图反居穆则一孝王立而夷厉
  之昭穆遂至于易位于是晦庵亦无以处此不过
  即其继立之先后以为昭穆而不能自守其初说
  矣又况宣王之世三昭三穆为六代则所祀合始
  于昭王今因孝王厕其间而其第六世祖昭王虽
  未当祧而已在三昭三穆之外则虽名为六庙而
  所祀止于五世矣然此所言者昭穆祧迁之紊乱
卷九十四 第 41a 页 WYG0612-0272c.png
  不过一代而已前乎周者为商商武丁之时所谓
  六庙者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是也然南
  庚者祖丁兄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又皆祖丁子
  也姑以祖丁为昭言之则南庚至小乙皆祖丁子
  属俱当为穆是一昭五穆而武丁所祀上不及曾
  祖未当祧而祧者四世矣后乎周者为唐唐懿宗
  之时所谓六庙者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
  是也然穆宗宣宗皆宪宗之子敬宗文宗武宗又
卷九十四 第 41b 页 WYG0612-0272d.png
  皆穆宗之子姑以宪宗为昭言之则穆宣为穆敬
  文武为昭是四昭二穆而懿宗所祀上不及高祖
  未当祧而祧者三世矣盖至此则不特昭穆之位
  偏枯而祧迁之法亦复紊乱若必欲祀及六世则
  武丁之时除太祖之外必创十庙懿宗之时除太
  祖之外必创九庙而后可且继世嗣位者既不能
  必其为弟为子而创立宗庙之时亦安能预定后
  王之入庙者或穆多昭少如殷之时或昭多穆少
卷九十四 第 42a 页 WYG0612-0273a.png
  如唐之时哉则立庙之制必合于将升祔之时旋
  行营创属平昭者于太祖庙之左建之属平穆者
  于太祖庙之右建之方为合宜而预立六庙定为
  三昭三穆以次递迁之说不可行矣又必如晦庵
  之说外为都宫内则各有庙有寝有门有垣则其
  制甚大且必在国中门之左则其地亦有限昭穆
  之位既已截然则武丁之时虽五穆而不可侵昭
  之地而昭之地多虚懿宗之时虽四昭而不可居
卷九十四 第 42b 页 WYG0612-0273b.png
  穆之位而穆之位半阙易世之后又不知其为昭
  为穆者何如而已创之庙其世代之近者既未可
  祧迁(如武丁之时小乙父也南庚阳甲盘庚小辛/皆伯父也祖丁祖也祖辛沃甲皆伯祖也祖)
  (乙曾祖也河亶高祖也外壬仲丁高伯祖也太戊/五世祖也雍己五世伯祖也小甲六世祖也若以)
  (祀及六世言之是此十五庙皆/未合祧迁亦不止十庙而已)其昭穆之不顺者
  又不可升祔则必须逐代旋行位置营建而后可
  而其地又拘于中门之内太祖庙之左右创造烦
  扰非所以宁神明对偶偏枯又无以耸观视似反
卷九十四 第 43a 页 WYG0612-0273c.png
  不如汉代之每帝建庙各在一所东都以来之同
  堂异室共为一庙之混成也愚故曰七庙之制诸
  儒皆能言之而历代俱不能如其制而建造者以
  昭穆之位太拘故也
  有天下者必推其祖以配天既立宗庙必推其祖
  为太祖礼也自孝经有郊祀配天明堂配帝之说
  祭法有禘郊祖宗之说郑氏注以为禘郊即郊也
  (郑氏以禘为祀天于/圜丘然圜丘亦郊也)祖宗即明堂也于是后之有
卷九十四 第 43b 页 WYG0612-0273d.png
  天下者配天配帝必各以一祖推其创业之祖以
  拟文王以为未足也而必求其祖之可以拟后稷
  者而推以配天焉夫文王受命作周者也汉之高
  帝唐之神尧宋之艺祖庶乎其可拟矣曹孟德司
  马仲达以下诸人逞其奸雄诈力取人之天下国
  家以遗其子孙上视文王奚啻瓦釜之与黄钟然
  其为肇造区夏光启王业事迹则同为子孙者虽
  以之拟文王可也独拟后稷之祖则历代多未有
卷九十四 第 44a 页 WYG0612-0274a.png
  以处于是或取之遥遥华胄如曹魏之祖帝舜宇
  文周之祖神农周武氏之祖文王是也此三圣人
  者其功德固可配天矣而非魏与二周之祖也是
  以当时议之后代哂之以为不类至于唐既以神
  尧拟文王矣而求其所以拟后稷者则属之景帝
  宋既以艺祖拟文王矣而求其所以拟后稷者则
  属之僖祖夫景僖二帝虽唐宋之始祖然其在当
  时则无功业之庸夫也上视周室仅可比不窋之
卷九十四 第 44b 页 WYG0612-0274b.png
  流而以后稷尊之过矣是以不特后世议其非而
  当时固哗然以为不可盖无以厌服人心故也夫
  知其祖之未足以厌服人心而推崇尊大之意未
  慊也于是献议者始为导䛕附会之说以中之老
  聃亦人耳道家者流假托其名以行其教遂至推
  而尊之列坐上帝之右而为其徒习其教者则曰
  此天帝也非复周之柱下史也而聃姓适同乎唐
  乃推聃以为始祖尊之曰元元皇帝盖虽祖聃而
卷九十四 第 45a 页 WYG0612-0274c.png
  其意谓吾祖固天之贵神也于是崇建太清宫每
  禘祫并于元元皇帝前设位序正是盖以元元为
  太祖拟周之后稷而其祖宗则俱为昭穆矣至宋
  大中祥符间天书封禅之事竞兴遂复效唐人之
  为推所谓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为圣祖建立景
  灵宫圣祖殿居中而僖祖以下各立一殿分置左
  右是盖以圣祖为太祖拟周之后稷而祖宗则俱
  为昭穆矣晦庵尝言景灵之建外为都宫而内各
卷九十四 第 45b 页 WYG0612-0274d.png
  为寝庙门垣乃为近古盖以其规制宏壮每帝各
  居一殿不如太庙之共处一堂稍类古人立庙之
  制而足以称天子所以严奉祖宗之意是则然矣
  然不知所谓圣祖者果有功德之可称如后稷谱
  系之可寻如稷之于文武成康乎祭法言虞夏商
  周禘郊祖宗之制郑氏注谓有虞氏以上尚德禘
  郊祖宗配用有德而已自夏以下稍用其姓氏之
  先后为次项平甫亦言此经作祭法者已于篇末
卷九十四 第 46a 页 WYG0612-0275a.png
  自解其意先序帝喾尧舜鲧禹之功次序黄帝颛
  顼契冥汤文武之功以为此皆有功烈于民者故
  圣王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则其意盖为郊禘
  祖宗皆择有功烈者祀之耳而后之有天下者欲
  稽此以祀其祖先则固与其说大异矣愚尝因是
  而䆒论之虞夏商之事远矣周人郊祀后稷宗祀
  明堂此后世所取法也以诗考之言后稷配郊者
  为生民思文言文王配明堂者为我将我将之诗
卷九十四 第 46b 页 WYG0612-0275b.png
  其所称颂者受命兴周而已而生民思文二诗则
  皆言教民播种树艺五榖之事然则文王有功于
  兴周而后稷则有功于天下万世者也傅曰烈山
  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
  以来祀之夫社五土之神稷五榖之神皆地之异
  名也古之圣人能建天地所不及之功则其道可
  以拟天地故后世祀之推以配天地弃自商祀以
  为稷则周为诸侯之时固已配食地祗矣周有天
卷九十四 第 47a 页 WYG0612-0275c.png
  下弃开国之祖也文王受命礼合配天而实弃之
  子孙也周公制礼作乐既举严父配天之礼以祀
  文王矣而弃之祀仍商之旧列于社稷是尊祢而
  卑祖也故复创为明堂之礼而以是二圣人者各
  配一祀焉(晦庵亦言古惟郊祀明/堂之祀周公以义起)自秦以来文王
  配天之礼废矣而稷之祀至今未尝废盖稷之配
  食地祗周未兴而已然周已亡而不替所谓有功
  烈于民者祀之万世如一日也后之有天下者岂
卷九十四 第 47b 页 WYG0612-0275d.png
  复有此祖也哉而必欲效周之礼推其远祖上拟
  后稷或夲无谱系可考而强附会于古之帝王如
  曹魏二周之祖舜神农与文王是也或姑推其上
  世之远祖而不问其人品功德之何如如唐之景
  帝宋之僖祖是也又否则推而神之托之天帝之
  杳冥如唐之元元宋之圣祖是也而上视周家祀
  后稷之意则不类甚矣曷若只推其创业之祖上
  拟文王郊祀明堂俱以配侑而上世之祖既未有
卷九十四 第 48a 页 WYG0612-0276a.png
  可以拟后稷者则不必一遵周人之制可也
 
 
 
 
 
 
 
卷九十四 第 48b 页 WYG0612-0276b.png
 
 
 
 
 
 
 
 文献通考卷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