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 第 1a 页 WYG0611-066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七十三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郊社考六
  明堂
黄帝拜祀上帝于明堂(或谓之/合宫)其堂之制中有一殿四
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
入名昆仑
卷七十三 第 1b 页 WYG0611-0668d.png
  右黄帝明堂制度之说乃汉武帝时济南人公玉
  带所上杨氏祭礼明堂篇以其不经而削之然其
  所言茅盖通水与夫戴礼所记略同又考工记所
  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其制大槩由质
  而趋于文由狭而趋于广以是推之黄帝时无明
  堂则已苟有之则一殿无壁盖以茅正太古俭朴
  之制又按武帝欲求仙延年方士之谬诞者多假
  设黄帝之事以售其说如所谓作五城十二楼封
卷七十三 第 2a 页 WYG0611-0669a.png
  名山接万灵明廷采首出铜铸鼎之𩔖皆矫诬古
  圣张大其词以迎合时主之侈心独公玉带所上
  明堂之制乃简朴如此虽不经见然岂不可稍规
  千门万户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并出于封禅求
  仙之时而例黜之也
唐虞祀五帝于五府(府者聚也言五帝之/神聚而祭于此堂)苍曰灵府赤
曰文祖黄曰神记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五府之制未详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世室者宗庙也鲁庙/有世室夏度以步令)
卷七十三 第 2b 页 WYG0611-0669b.png
(堂修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 疏曰云夏度以步者下文云三四步明此二七是十)
(四步也云令堂修十四步者言假令以此堂云二七约/之知用步无正文故郑以假令言之也知堂广十七步)
(半者以南北为修十四步四分之取十二步益三步为/十五步馀二步益半步为二步半添前十五步是十七)
(步半/也)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
(木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于中央方四步其广)
(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中疏曰/云五室象五行者以其宗庙制如明堂明堂之 有五)
(天帝五人帝五人神之坐皆法五行故知五室象五行/也扬氏曰注四室皆三步六尺为步三步一丈八尺也)
(其广益之以三尺为二丈一尺中央四步二丈四尺也/其广益之以四尺为二丈八尺合南北二室为三丈六)
卷七十三 第 3a 页 WYG0611-0669c.png
(尺及堂二丈四尺为六丈合东西二室/为四丈二尺及堂二丈八尺为七丈)九阶(南面三三/面各二)
(疏曰按贾马诸家皆以为九等阶郑不从者以周殷差/之夏人卑宫室当一尺之堂为九等阶于义不可故为)
(旁九阶也郑知南面三阶者见明堂位云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
(西阶之西东面北上故知南面三阶也知馀三面各二/者大射礼云升自北阶又杂记云升自侧阶奔丧云升)
(自东阶以此而言/四面有阶可知)四旁两夹窗(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 疏曰言四旁者)
(五室室有四户四户之旁皆有两/夹窗则五室二十户四十窗也)白盛(蜃灰也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垩)
(墙所以饰成宫室反/蜃常轸反垩乌路)门堂三之二(门堂门侧之堂取数/于正堂今堂如上制)
(则门堂南北九步二尺东西十一/步四尺尔雅曰门侧之堂谓之塾)室三之一(两室与门/各居一分)
卷七十三 第 3b 页 WYG0611-0669d.png
(各疏曰此室则在门堂之上作之也言/ 居一分者谓两室与门各居一分)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重直龙反宫/重屋者王)
(正堂若大寝也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广九/寻七丈二尺也五室各二寻崇高也四阿若今四注屋)
(重屋复笮也云放方往反复音福笮侧白反南疏曰虽/言放夏周经 堂修七寻则广九寻若周言 北七筵)
(则东西九筵是偏放周法而言放夏者七九偏据周夏/后氏南北狭东西长亦是放之故得兼言放夏也云四)
(阿若今四注屋者燕礼云设洗当东霤则此四阿四霤/者也云重屋复笮也者若明堂位云复庙重檐郑注云)
(重檐重承壁材也则此复/笮亦重承材故谓之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卷七十三 第 4a 页 WYG0611-0670a.png
五室凡室二筵(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尺矣)
(相参之数禹卑宫室谓此一尺之堂与此三者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 疏曰云)
(其同制者谓当代三者其/制同非谓三代制同也)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
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周文者各因物宜为之/数室中举谓四壁之内)
(中疏曰因物宜者谓室中坐时冯几堂上行礼用筵宫/ 合院之内无几无筵故用手之寻也在野论里数皆)
(以步故用步涂有三道车从中/央故用车之轨是因物所宜也)庙门容大扄七个(大扄/牛鼎)
(之扄长三尺每扄为一个七个二丈一尺制疏曰/知大扄十鼎之扄长二尺者此约汉礼器 度)闱门
容小扄三个(庙中之门曰闱门小扄膷鼎之扄长二尺/三个六尺 疏曰云庙中之门曰闱门者)
卷七十三 第 4b 页 WYG0611-0670b.png
(尔雅文此即杂记云夫人至入自闱门是也膷鼎亦牛/鼎但上牛鼎扄长三尺据正鼎而言此言膷鼎据陪鼎)
(三膷臐膮而说也膷/音香 冬官考工记)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负之言/背也斧)
(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于前立焉)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
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
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
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
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
卷七十三 第 5a 页 WYG0611-0670c.png
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九采九州之牧典贡职者也正/门谓之应门方伯帅诸侯而入)
(牧居外而纠察之也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新君即位则来朝周礼侯服岁一见甸服二岁)
(一见男服三岁一见采服四岁一见卫服五岁一见要/服六岁一见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 明堂位)
(朱子曰郑氏谓天子庙及路寝如明堂制者盖未必然/明堂位与考工记所记明堂之制度者非出于旧典亦)
(未敢必信也杨氏曰此章云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
(于明堂注家云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此说舛谬故削去之) 孟春之月天子
居青阳左个(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太庙
(青阳太庙东/堂当太室)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青阳右个/东堂南偏)
卷七十三 第 5b 页 WYG0611-0670d.png
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明堂左个大寝/南堂东偏也)仲夏之月天
子居明堂太庙(明堂太庙南/堂当太室也)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
(明堂右个南/堂西偏也)中央土天子居太庙太室(太庙太室/中央室也)
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总章左个大/寝西堂南偏)仲秋之月天子
居总章太庙(总章太庙西/堂堂太室也)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
(总章右个/西堂北偏)孟冬之月天子居元堂左个(元堂左个/北堂西偏)仲冬
之月天子居元堂太庙(元堂太庙北/堂当太室)季冬之月天子居
元堂右个(元堂右个北堂/东偏 月令)
卷七十三 第 6a 页 WYG0611-0671a.png
  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也淮南子言神农之世
  祀于明堂明堂有盖四方又汉武帝时有献黄帝
  明堂图者或始于此凡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三
  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茅取其洁质也上圆
  下方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韩诗
  说辟圆如璧雍以水不言圆言辟者取辟有德不
  言辟水言雍雍和也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言四海
  之君于祭也各以其方列于水外明堂月令于明
卷七十三 第 6b 页 WYG0611-0671b.png
  堂之中施十二月之令赤缀户也白缀牖也缀饰
  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记用九室谓法龟文堂
  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九室十二
  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
  里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丙巳之地韩诗说明堂在南方七里之郊然三十
  里无所取也再言圆方及户牖之数亦烦重或以
  为明堂者文王之庙也明堂与文王之庙不同处
卷七十三 第 7a 页 WYG0611-0671c.png
  或说谬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
  日一叶落终而复始也孝经援神契曰朱草生蓂
  荚孳嘉禾成莆生蓂荚尧时夹阶而生以记朔也
  朱草可食王者慈仁则生其形无记周时德泽洽
  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为蒿宫也晏子春秋曰明
  堂之制下之润湿不及也上之寒暑不入也木工
  不镂示民知节也然或以高为柱表其俭质也此
  天子之路寝也不齐不居其室路寝亦为此制
卷七十三 第 7b 页 WYG0611-0671d.png
  明堂位疏曰明堂说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
  筵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四户八牖其
  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淳于登说云明堂在
  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
  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猊
  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
  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
  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
卷七十三 第 8a 页 WYG0611-0672a.png
  以茅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案
  今礼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郑駮之云戴
  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似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盖非古制也四堂
  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室十二堂淳于登之言取
  义于孝经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
  阳帝者谛也象上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
卷七十三 第 8b 页 WYG0611-0672b.png
  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丙巳由此
  为之如郑此言用淳于登之说此别录所云依考
  工记之文然先代诸儒所说不一故蔡邕明堂月
  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祭祀夏后氏世室
  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
  中故言取尊崇之猊则曰太庙取其正室则曰太
  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时之学则曰太学取
  其圜水则曰辟雍虽名别而实同郑必以为各异
卷七十三 第 9a 页 WYG0611-0672c.png
  者袁准正论明堂宗庙太学礼之本物也事义不
  同各有所为而世之论者合以为一体取诗书放
  逸之文经典相似之语推而致之考之人情失之
  远矣宗庙之中人所致敬幽隐清净鬼神所居而
  使学众处焉飨射其中人鬼慢黩死生交错囚俘
  截耳以干鬼神非其理也茅茨采椽至质之物建
  日月乘玉路以处其中非其𩔖也夫宗庙鬼神所
  居祭天而于人鬼之室非其处也王者五门宗庙
卷七十三 第 9b 页 WYG0611-0672d.png
  在一门之内若射在于庙而张三侯又辟雍在内
  人物众多殆非宗庙之中所能容也如准之所论
  是郑所谓不同之意
  蔡邕明堂论(见辟廱门/)
  陈氏礼书曰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则制渐文矣
  夏度以步商度以寻周度以筵则堂渐广矣夏言
  堂修广而不言崇商言堂修而不言广言四阿而
  不言室周言堂修广崇而不言四阿其言盖皆互
卷七十三 第 10a 页 WYG0611-0673a.png
  备郑康成曰夏堂崇一尺商堂广九寻理或然也
  月令中央太室东青阳南明堂西总章北元堂皆
  分左右个与太庙则五室十二堂矣明堂位前中
  阶阼阶宾阶旁四门而南门之外又有应门则南
  三阶东西北各二阶而为九阶矣(考工记五/室九阶)盖木
  室于东北火室于东南金室于西南水室于西北
  土室于中央其外别之以十二堂通之以九阶环
  之以四门而南门之外加以应门此明堂之大略
卷七十三 第 10b 页 WYG0611-0673b.png
  也大戴礼白虎通韩婴公玉带淳于登桓谭郑康
  成蔡邕之徒其论明堂多矣时淳于登以为在国
  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其说盖有所传然也何
  则听朔必于明堂而玉藻曰听朔于南门之外则
  明堂在国之南可知成玉之朝诸侯四夷之君咸
  列四门之外而朝寝之间有是制乎则明堂在国
  之外可知然大戴谓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上
  圆下方公玉带谓为一殿居中覆之以茅环之以
卷七十三 第 11a 页 WYG0611-0673c.png
  水设之以复通之以楼郑康成谓明堂太庙路寝
  异实同制(康成以春秋书世室屋坏明堂位称鲁/公之庙文世室武公之庙武世室则以)
  (考工记所谓世室为庙重屋为/寝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言之)蔡邕谓明堂太庙
  辟雍同实异名岂其然哉诸侯之庙见于公食大
  夫有东西堂东西夹而已天子路寝见于书亦东
  西房东西夹又东序西序东堂西堂而已则太庙
  路寝无五室十二堂矣谓之明堂太庙路寝异实
  同制非也宗庙居雉门之内而教学饮射于其中
卷七十三 第 11b 页 WYG0611-0673d.png
  则莫之容处学者于鬼神之宫享天神于人鬼之
  室则失之渎袁准尝攻之矣则谓之明堂太庙辟
  雍同实异名非也彼盖以鲁之太庙有天子明堂
  之饰晋之明堂有功臣登享之事乃有同实异实
  之论是不知诸侯有太庙无明堂特鲁放其制晋
  放其名也四时之气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
  藏冬为元英则青者春之色春者阳之中故春堂
  名之总者物之聚章者文之成故秋堂名之明者
卷七十三 第 12a 页 WYG0611-0674a.png
  万物之相见元者万物之复本故冬夏之堂名之
  左右之堂曰个以其介于四隅故也中之堂曰太
  庙以其大享在焉故也古者鬼神所在皆谓之庙
  书与士虞以殡宫为庙则大享在焉谓之太庙可
  也明堂之作不始于周公而武王之时有之记曰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是也不特建之于内而外之
  四岳亦有之孟子之时齐有泰山之明堂是也(荀/子)
  (强国篇曰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使殆可也汉有奉高明堂)月令言明堂
卷七十三 第 12b 页 WYG0611-0674b.png
  之制则然其言四时乘异路载异旂衣异衣用异
  器则非也明堂位言朝诸侯于明堂则然其言周
  公践天子之阼负扆而受朝则非也何则王者迎
  五气则于东南西北之四郊礼六神则以苍黄青
  赤白元之牲玉象四时以巡岳顺闰月以居门而
  天地之间罔不钦若则十二月之异堂听朔不为
  过也若夫车旗之辨见于巾车司常衣冠之等见
  于弁师司服皆无四时之异礼运曰五色十二衣
卷七十三 第 13a 页 WYG0611-0674c.png
  旋相为质郎顗曰王者随天自春徂夏改青服绛
  非古制也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诗序曰周公
  既成洛邑朝诸侯乃率以祀文王盖成王宅忧周
  公位冢宰而百工总已以听焉及既成洛邑辅成
  王以朝诸侯诗序言朝诸侯乃率以祀文王则朝
  不在庙而在明堂可知也
  朱子曰论明堂之制者非一某窃意当有九室如
  井田之制东之中为青阳太庙东之南为青阳右
卷七十三 第 13b 页 WYG0611-0674d.png
  个东之北为青阳左个南之中为明堂太庙南之
  东即东之南为明堂左个南之西即西之南为明
  堂右个西之中为总章太庙西之南即南之西为
  总章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为总章右个北之中
  为元堂太庙北之东即东之北为元堂右个北之
  西即西之北为元堂左个中是太庙太室凡四方
  之太庙异方所其左个右个则青阳之右个乃明
  堂之左个明堂右个乃总章之左个也总章之右
卷七十三 第 14a 页 WYG0611-0675a.png
  个乃元堂之左个元堂之右个乃青阳之左个也
  但随其时之方位开门耳太庙太室则每季十八
  日天子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遗意此恐也是
   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只
  是天天只是帝却分祭何也朱子曰为坛而祭故
  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 又
  曰明堂想只是一个三间九架屋子
卷七十三 第 15a 页 WYG0611-0675b.png
  杨氏曰愚按明堂者王者之堂也谓王者所居以
  出教令之堂也夫王者所居非谓王之常居也疏
  家云明堂在国之南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
  内此言虽未可以为据然其制必凛然森严肃然
  清净王者朝诸侯出教令之时而后居焉而亦可
  以事天地交神明于此地而无愧焉周人祀上帝
  于明堂而以文王配之者此也说者乃以明堂为
  宗庙又为大寝又为太学则不待辨说而知其谬
卷七十三 第 15b 页 WYG0611-0675c.png
  矣惟考工记谓明堂五室大戴礼谓明堂九室二
  说不同前代欲建明堂者或云五室或云九室往
  往惑于二说莫知所决而遂止愚谓五室取五方
  之义也九室则五方之外而必备四隅也九室之
  制视五室为尤备然王者居明堂必顺月令信如
  月令之说则为十二室可乎此又不通之论也惟
  朱子明堂图谓青阳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东之
  南即南之东明堂之右个乃总章之左个南之西
卷七十三 第 16a 页 WYG0611-0675d.png
  即西之南总章之右个乃元堂之左个西之北即
  北之西元堂之右个乃青阳之左个北之东即东
  之北但随其时之方位开门耳太庙太室则每时
  十八日居焉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遗意此恐然也
  朱子所谓明堂想是一个三间九架屋子者指五
  方四隅凡有九室之大略而言之也然则朱子之
  说其亦有据乎曰汉承秦后礼经无全书姑以考
  工记观之亦粗可见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九尺
卷七十三 第 16b 页 WYG0611-0676a.png
  之筵东西九筵为八丈一尺言明堂之广也南北
  七筵为六丈三尺言明堂之修也五室象五行之
  方位有五方则有四隅不言可知也夫有五方四
  隅则一堂之地裂而为九室矣又安得通而为一
  复有九筵之广七筵之修乎盖明堂云者通明之
  堂也所以朝诸侯行王政者在是所以享上帝配
  祖考者在是非七筵九筵之修广不能行也五方
  四隅亦惟辨其方正其位随王者所居之月掌次
卷七十三 第 17a 页 WYG0611-0676b.png
  以帷幕幄帟为之以诏王居以顺月令以奉天道
  耳亦如所谓随其时之方位开门是也此其大略
  也 又按齐宣王欲毁明堂孟子曰王欲行王政
  则勿毁之矣此又王者巡狩之地有明堂以朝诸
  侯行政教非在国之明堂也
  又曰按月令迎春东郊及祠高禖注引王居明堂
  礼汉艺文志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明堂阴阳说
  五篇魏相每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汉有
卷七十三 第 17b 页 WYG0611-0676c.png
  此书今无传焉
  右经传及诸儒所言明堂制度(北史李谧传载谧/著明堂制度论甚)
  (详/)
孝经子曰孝莫大于严父(严谓敬也/尊严其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则周公其人也(言以父配天之/礼始于周公)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
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祀五方上帝)
(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谓诸侯修/其职来助)
(祭/)
卷七十三 第 18a 页 WYG0611-0676d.png
月令季秋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
月也大飨帝(疏曰大飨与帝/连文故谓祭天) 诗我将祀文王于明堂
也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享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
时保之
  陈氏礼书曰先王之于天尊而远之故祀于郊而
  配以祖亲而近之故祀于明堂而配以父孝经曰
  孝莫大于配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
卷七十三 第 18b 页 WYG0611-0677a.png
  于明堂以配上帝严父配天矣又曰配上帝者天
  则昊天上帝也上帝则五帝与天也明堂不祀昊
  天上帝不可谓配天五帝不与不可谓配上帝以
  上帝为昊天上帝邪而周礼以旅上帝对旅四望
  言之则上帝非一帝也以明堂时祀昊天上帝邪
  而考工记明堂有五室则五室非一位也祭法曰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氏曰禘郊
  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其说以为坐五帝于堂上
卷七十三 第 19a 页 WYG0611-0677b.png
  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于庭中以武王配
  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祖宗其庙耳非谓
  配于明堂也(王肃曰审如郑说则经当言祖祀文/王不言宗祀也凡言宗者尊也周人)
  (既祖其庙/又宗其祀)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食四郊
  也其与享明堂于经无见又况降五神于庭中降
  武王以配之岂严父之意哉然宗祀文王则成王
  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
  毕丧武王未立庙故宗祀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
卷七十三 第 19b 页 WYG0611-0677c.png
  公其人也诗序曰丰年秋冬报则秋报者季秋之
  于明堂也冬报者冬至之于郊也先明堂而后郊
  者礼由内以及外也先严父而后祖者礼由亲以
  及尊也明堂之祀于郊为文于庙为质故郊扫地
  藁秸而已明堂则有堂有筵郊特牲而已明堂则
  维羊维牛然郊有燔燎而明堂固有升烟汉武帝
  明堂礼毕燎于堂下古之遗制也由汉及唐或祠
  太一五帝(光/武)或特祀五帝(光武/明帝)或除五帝之坐同
卷七十三 第 20a 页 WYG0611-0677d.png
  称昊天上帝(晋武帝时议除明堂五帝之坐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后又复武)
  (帝/位)或合祭天地(唐武后合祭天地/于明堂中宗仍之)或配以祖或配
  以群祖(汉武帝祠明堂高皇帝对之章帝祠明堂/以光武配后又以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
  (祖显宗配/各一太牢)其服也或以衮冕(东晋/武帝)或以大裘(梁/礼)
  献也或以一献或以三献(梁朱异曰祀明堂改服/大裘又以贵质不应三)
  (献请停三献止于一献/隋于雩坛行三献礼)抑又明堂之制变易不常
  与考工之说不同皆一时之制然也
  朱子曰古者祭天于圜丘扫地而行事器用陶匏
卷七十三 第 20b 页 WYG0611-0678a.png
  牲用犊其礼极简圣人之意以为未足以尽其意
  之委曲故于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礼焉天即帝也
  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后稷远矣配
  稷于郊亦所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亲之也
  以文王配焉文王亲也配文王于明堂亦以亲文
  王也尊尊而亲亲周道备矣然则郊者古礼而明
  堂者周制也周公以义起之也
  杨氏曰愚按郊祀配天明堂配上帝天与上帝一
卷七十三 第 21a 页 WYG0611-0678b.png
  也祀上帝祀并如郊祀然月令有大飨之文我将
  之诗有维羊维牛之语则明堂之礼为尤备故程
  子曰其礼必以宗庙之礼享之朱子亦曰祭于屋
  下而以神祇祭之盖谓此也
  又曰按周人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即
  天也配帝即文王也自汉以来乃有并祭五帝之
  礼郑康成注祭法祖文王宗武王之说差误特甚
  至唐以来遂有三帝并侑之礼皆非古人制礼之
卷七十三 第 21b 页 WYG0611-0678c.png
  本意故今具载于后并列诸儒议论以明之
  祭法祖文王而宗武王注曰祭五帝五神于明堂
  曰祖宗祖宗通言尔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配上帝月令春曰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夏曰其帝
  炎帝其神祝融中央曰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曰
  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冬曰其帝颛顼其神元冥
  疏曰云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
  者以明堂月令五时俱有帝及神又月令季秋大
卷七十三 第 22a 页 WYG0611-0678d.png
  飨帝故知明堂之祭有五人神及五天帝也孝经
  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故知于明堂也又
  郊特牲疏云五时迎气及雩祭则以五方人帝配
  之九月大飨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以文
  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武王配五人神则谓之
  宗崔氏云皆在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
  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
  称宗文王既尔则武王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
卷七十三 第 22b 页 WYG0611-0679a.png
  通言
  王肃驳郑义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
  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如郑言则经
  当言祖祀文王于明堂不得言宗祀也宗者尊也
  周人既祖其庙又尊其祀孰谓祖于明堂者乎郑
  引孝经以解祭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
  义旨也
  通典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谓祀昊天上帝
卷七十三 第 23a 页 WYG0611-0679b.png
  先儒所释不同若以祭五帝则以天帝皆坐明堂
  之中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五官之神坐于庭中
  以武王配之通名曰祖宗故云祖文王而宗武王
  文王为父配祭于上武王为子配祭于下如其所
  论非为通理但五神皆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生存
  之日帝王享会皆须升堂今死为贵神独配于下
  屈武王之尊同下坐之义为不便意为合祭五帝
  于明堂唯有一祭月令所谓九月大享帝于明堂
卷七十三 第 23b 页 WYG0611-0679c.png
  也五帝及神俱坐于上以文武二祖汎配五帝及
  五神而祭之以文王配祭五帝则谓之祖以武王
  配祭五神则谓之宗明二君同配故祭法云祖文
  王而宗武王夫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所以名祭为
  祖宗者明祭之中有此二义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趾古时有
明堂处险不敝上欲治明堂奉高堂未晓其制度济南
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
卷七十三 第 24a 页 WYG0611-0679d.png
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南入命曰昆
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
汶上(徐广曰在元/封二年秋)如带图及五年修封则祀太一五帝
于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
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
下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师古曰计若今/之诸州计帐也)
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后每
修封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
卷七十三 第 24b 页 WYG0611-0680a.png
敬拜太一(师古曰自此以/上赞祝者词)毋修封禅(徐广曰常五年一/修耳今适二年故)
(但祠于/明堂)
天汉四年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计
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于明堂以配上
帝因受计癸未祀孝景皇帝于明堂
征和四年幸泰山修封祀于明堂
平帝元始四年安汉公王莽奏立明堂辟雍
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礼五年一祫祫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也)
卷七十三 第 25a 页 WYG0611-0680b.png
  致堂胡氏曰明堂辟雍灵台杂见于孝经孟子诗
  与礼记其制作之详不可得而闻矣后世纷纷之
  论所以起欤然以理考之先王举事动可为宪必
  不如后世之妄作尔王者向明而治古之堂今之
  殿也孝经以为宗祀之所孟子以为王政之堂然
  则是人君之路寝犹后世大朝会之正衙也王者
  见群臣觐诸侯颁朔布政皆于是焉故曰欲行王
  政则不可毁也齐何以有明堂僣也人谓宣王毁
卷七十三 第 25b 页 WYG0611-0680c.png
  之者俾革其僣也孟子语以勿毁者教使行王政
  也则何以用之宗祀乎文王已有庙矣以季秋享
  帝而奉文王配焉不可于七庙中独举大礼于一
  庙故迎主致之明堂以配帝也祭帝必于明堂者
  帝出震而宰万物犹向明而治天下也武王即位
  追王文王周公制礼推本王功故以文王配帝而
  祀于明堂此义𩔖也是明堂之说也后世纷纷皆
  狃于刘歆世室重屋之载吕不韦青阳总章之比
卷七十三 第 26a 页 WYG0611-0680d.png
  是可信乎
世祖中元元年初营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
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光武帝配
五帝坐位堂上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郊之位光
武帝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牲各一犊帝及公卿列
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奏乐如南郊礼毕
登灵台使尚书令持节诏骠骑将军三公曰今令月吉
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礼备法物乐和八
卷七十三 第 26b 页 WYG0611-0681a.png
音咏祉福舞功德其班时令敕群后事毕升灵台望元
气吹时律观物变群僚藩辅宗室子孙众郡奉计百蛮
贡职乌桓濊貊咸来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
斯固圣祖功德之所致也朕以闇陋奉承大业亲执圭
璧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
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弘大道被之八极而
嗣子无成康之质群臣无吕旦之谋盥洗进爵踧踖惟
惭素性顽鄙临事益惧其令天下自殊死以下皆赦除
卷七十三 第 27a 页 WYG0611-0681b.png
之百僚师尹其勉修厥职顺行时令敬若昊天以绥兆

 班固东都赋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王宗祀
 穆穆煌煌上帝宴享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
 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
  东京赋曰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薛综注曰八达谓
  室有八窗也堂后有九室所以异于周制也王隆
  汉官篇曰是古者清庙茅屋胡广曰古之清庙以
卷七十三 第 27b 页 WYG0611-0681c.png
  茅盖屋所以示俭也今之明堂茅盖之乃加瓦其
  上不忘古也
章帝建初三年宗祀明堂礼毕登灵台望云物
元和二年二月幸泰山柴告岱宗进幸奉高壬申宗祀
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帝配如雒阳明堂礼
癸酉更告祀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显宗于明堂各
一太牢
安帝延光三年东巡泰山祀汶上明堂如元和二年故
卷七十三 第 28a 页 WYG0611-0681d.png
事顺帝即位修奉常祀
和帝永元五年祀五帝于明堂遂登灵台望云物
顺帝永和元年宗祀明堂登灵台改元大赦
汉安元年正月宗祀明堂大赦改元
 灵帝初黄门朱瑀等阴于明堂中祷皇天曰窦氏无
 道请皇天辅帝诛之既杀武等诏太官给塞具(塞报/祀也)
 (赛通/用)
 东汉制明堂及灵台令各一人掌守明堂灵台掌候
卷七十三 第 28b 页 WYG0611-0682a.png
 日月星气皆属太史东汉明堂制上圆下方(法天/地)
 窗四闺(法八风/四时)九室十二座(法九州/十二月)三十六户七十
 二牖(法三十六旬/七十二候)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
帝祝称天子臣某齐王亦行其礼
晋武帝太始元年二月丁丑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
上帝又议明堂宜除五帝坐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
而已
卷七十三 第 29a 页 WYG0611-0682b.png
 晋明堂裴頠议立只为一殿
十年十月诏复明堂五帝位
 晋初以文帝配后复以宣帝寻复还以文帝配其馀
 无所变革是则郊与明堂同配异配参差不同矣挚
 虞议以为汉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新礼五帝即
 上帝帝即天也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按仲尼
 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
 礼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四望非地则上帝非天
卷七十三 第 29b 页 WYG0611-0682c.png
 断可识矣郊丘之祀扫地而祭牲用茧栗器用陶匏
 事反其始故配以远祖明堂之祭备物以荐玉牲并
 陈笾豆成列礼同人理故配以近考郊堂兆位居然
 异体牲牢品物质文殊趣且祖考同配非谓尊严之
 美三日再祀非谓不黩之义其非一神亦足明矣昔
 在上古生为明王没则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农配
 火少昊配金颛顼配水黄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
 神同兆之于四郊报之以明堂祀天大裘而冕祀五
卷七十三 第 30a 页 WYG0611-0682d.png
 帝亦如之或以为五精之帝佐天育物者也前代相
 因莫之或废晋初始从异议庚午诏书明堂及南郊
 除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礼奉而用之前太医令韩
 杨上书宜如旧祀五帝太康十年诏已施用宜定新
 礼明堂及郊祀五帝如旧议诏从之江左以后未遑
 脩建
 晋傅元制天地郊明堂夕牲歌一 天地郊明堂降
 神歌一 明堂飨神歌一
卷七十三 第 30b 页 WYG0611-0683a.png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正月后辛祀明堂车服之仪
率遵汉制出以法驾服以衮冕(时孙耆之议郊以祀天/故配之以后稷明堂祀)
(帝故配之以文王由斯言之郊为皇天之位明堂为上/帝之庙故徐邈以配之为言必有神主郊为天坛则明)
(堂非文庙矣时议帝亲奉今亲祀北郊明年/正月上辛祀昊天次辛祀后土后辛祀明堂)
宋孝武大明五年依汉汶上仪设五帝位太祖文帝对
飨祭皇天上帝鼎俎彝簋一依太庙礼堂制但作大殿
屋十二间无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文饰雕画而巳(时/有)
(司奏伏寻明堂辟雍制无定文自汉暨晋莫之能辨周/书云清庙明堂路寝同制郑元注礼义生于斯诸儒又)
卷七十三 第 31a 页 WYG0611-0683b.png
(云明堂在国之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内晋侍中裴頠以/为尊祖配天其义明著庙宇之制理据未分直可为殿)
(以崇严祀其馀杂碎一皆除之裴頠所奏窃谓可安国/学之南地实丙巳其墙宇规范宜拟则太庙唯十有二)
(间以应一/周之数)
齐高帝建元元年祭五帝之神于明堂有功德之君配
明堂制五室(时从王/俭议)
明帝崇昌元年有司奏以武帝配(国子助教谢昙济议/按祭法禘郊祖宗并)
(列严祀郑元注义亦据兼享宜祖宗两配文武双祀左/仆射王晏议若用郑元祖宗通称则生有功德没垂尊)
(称历代配帝何止于二今殷荐上帝/元属武帝百代不毁其文庙乎诏可)
卷七十三 第 31b 页 WYG0611-0683c.png
梁祀五帝于明堂服大裘冕樽以瓦俎豆以纯漆牲以
特牛肴膳准二郊若水土之品蔬菜之属宜以荐郊所
无者从省除五配五帝行礼自东阶升先春郊帝为始
止一献清酒停三献及灌事(仪曹郎朱异议祀明堂改/服大裘又以贵质不应二)
(献礼云朝践用太樽郑元云太樽瓦也有虞氏瓦樽此/皆是宗庙犹以质素况在明堂理不容象樽也郊祀贵)
(质器用陶匏宗庙贵文诚宜雕俎明堂之礼于郊为文/比庙为质请改器用纯漆庶合文质之衷旧仪鬯灌求)
(神初献清酒次醽终醁礼毕太祝取俎上祭肉当御前/以授俎五帝天神不可求之于地二郊主祭无授肉之)
(礼请停三献灌鬯及授俎之法止于一献清酒旧用太/牢按郊用茧栗诗云祀文王于明堂有维羊维牛良由)
卷七十三 第 32a 页 WYG0611-0683d.png
(周监二代其义贵文明堂方郊未为极质故特用三牲/今斟酌百王义存通典蔬菜之荐虽符周礼而牲牢之)
(用宜遵夏殷请自今/明堂牲用特牛从之)其堂制十二年毁宋太极殿以其
材构明堂十二间皆准太庙以中央六间安六天座悉
南向东来第一青帝五帝依次而列又五人帝配飨在
阼阶东上北向大殿后为小殿五间以为五佐室焉(帝/曰)
(明堂之祭五帝则是总义在郊之祭五帝则是别义宗/祀所配复应有室若专配一室则义非配五若皆配五)
(则成五位以理而言明堂无室朱异以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右个听朔之礼既在明堂今若无室则于义或)
(阙帝又曰郑元义听朔必在明堂此则人神混淆庄敬/道废春秋左氏传云介居二大国之间此云左右个者)
卷七十三 第 32b 页 WYG0611-0684a.png
(谓祀帝堂南又有小室亦号明堂分为三处听朔既有/三处则有左右之义在宫之内明堂之外人神有别差)
(无相干其议是非莫定初尚未改十二年太常丞虞瞬/复引周礼明堂九尺之筵以为高下修广之数堂崇一)
(筵故阶高九尺汉家制度犹遵此礼/于是毁宋太极殿为明堂十二间)
 梁明堂送神諴雅一曲四言 明堂遍歌五帝登歌
 五曲四言
陈祀昊天上帝五帝于明堂牲以太牢粢盛六饭铏羹
蔬备荐焉武帝以德帝配文帝以武帝配堂制殿屋十
二间中央六间依前代安六座四方帝各依其方黄帝
卷七十三 第 33a 页 WYG0611-0684b.png
居坤维而配享坐依梁法
后魏文帝太和十三年四月经始明堂改营太庙迁洛
之后宣武永平延昌中欲建明堂而议者或云五室或
云九室至明帝神龟中复议之元乂执政遂营九室值
代乱不成宗配之礼迄无所设
北齐采周官考工记为五室
后周采汉三辅黄图为九室并竟不成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议立明堂繁役不就终隋代季秋
卷七十三 第 33b 页 WYG0611-0684c.png
祀五方上帝于雩坛上其用币各依其方人帝各在天
帝之左太祖在太昊南西向五官在庭各依其方牲用
犊十二皇帝太尉司农行三献礼于青帝及太祖自馀
有司助奠五官位于堂下行一献礼有燎其省牲进熟
如南郊礼(时礼部尚书牛弘定议造明堂将作大匠宇/文恺依月令样重檐复屋五房四达丈尺规)
(矩皆有准凭帝命有司规兆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莫之能决炀帝大业年中恺又奏之以他役繁兴)
(遂/寝)
唐高祖武德初定令每岁季秋祀五方上帝于明堂以
卷七十三 第 34a 页 WYG0611-0684d.png
元帝配五人帝五官并从祀迄于贞观之末竟未议立
明堂季秋大享则于圜丘行事
  新唐书礼乐志明堂自汉以来诸儒之论不一至
  于莫知所从则一切临时增损而不能合古然推
  其本旨要于布政交神于王者尊严之居而已其
  制作何必与古同然为之者至于无所据依乃引
  天地四时风气乾坤五行数象之𩔖以为仿象而
  众说亦不克成隋无明堂而季秋大享常寓雩坛
卷七十三 第 34b 页 WYG0611-0685a.png
  唐高祖太宗时寓于圜丘贞观中礼部尚书豆卢
  宽等议从昆仑道上层以祭天下层以布政而太
  子中允孔颖达以为非(颖达大略谓六艺群书皆/训基上曰堂楼上曰观未)
  (闻重楼之上而有明堂又明堂法天圣王示俭今/若飞楼架道浮阁凌空不合古言又古者敬重大)
  (事与祭相似是以朝觐祭祀并在于庙若楼上祭/祖楼下视朝阁道升楼路便窄隘乘辇则接神不)
  (敬步陟则劳勤圣躬侍卫在旁/百司供奉求之经诰全无此理)侍中魏徵请为五
  室重屋上圆下方上以祭天下以布政谓前世儒
  者所言虽异而以为如此者多同至于高下广狭
卷七十三 第 35a 页 WYG0611-0685b.png
  丈尺之制可以因事制宜也秘书监颜师古曰周
  书叙明堂有应门雉门之制以此知为王者之常
  居尔其青阳总章元堂太庙左右个皆路寝之名
  也文王居明堂之篇带弓韣礼高禖九门磔禳国
  有酒以合三族推其事皆与月令合则皆在路寝
  也大戴礼曰在近郊又曰文王之庙也此奚足信
  哉且门有皋库岂知施于郊野谓宜近在宫中徵
  及师古皆当时名儒其论止于如此
卷七十三 第 35b 页 WYG0611-0685c.png
高宗永徽二年奉太宗配祀明堂有司遂请以高祖配
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
显庆元年诏以高祖配圜丘太宗配明堂
 太尉长孙无忌等议曰宗祀明堂必配天帝而伏义
 五代本配五郊参之明堂自缘从祀今以太宗作配
 理有未安伏见永徽二年追奉太宗以遵严配当时
 高祖先在明堂礼司致惑竟未迁祀乃以太宗降配
 五人帝虽复亦在明堂不得对越天帝谨按孝经孝
卷七十三 第 36a 页 WYG0611-0685d.png
 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昔者周公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又寻历代礼仪
 且无父子同配明堂之义唯祭法云周人禘喾而郊
 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元注曰禘郊宗祖谓祭祀以
 配食也禘谓祭昊天于圜丘郊谓祭上帝于南郊祖
 宗谓祭五帝五神于明堂也寻郑此注乃以宗祖合
 为一祭又以文武共在明堂连祍配祠良为谬矣故
 王肃驳之臣谨上考殷周下洎贞观并无一代两帝
卷七十三 第 36b 页 WYG0611-0686a.png
 同配于明堂伏惟高祖太武皇帝躬受天命奄有神
 州创制改物体元居正为国始祖抑有旧章太宗文
 武皇帝道格上元功清下黩拯率土之涂炭布大造
 于生灵请准诏书宗祀于明堂以配上帝从之
乾封初诏明堂仍祭五方上帝依郑元义
 仪凤二年太常少卿韦万硕奏曰明堂大飨准古礼
 郑元义祀五天帝王肃义祀五行帝贞观礼依郑义
 祀五帝显庆以来新修礼祀昊天上帝奉乾封二年
卷七十三 第 37a 页 WYG0611-0686b.png
 敕祀五帝又奉制兼祀昊天上帝又奉上元三年三
 月敕五祀行用已久并依贞观年礼为定又奉去年
 敕并依周礼行事今用乐须定所祀之神未审依定
 何礼臣以去年十二月录奏至今未奉进止所以乐
 章不定上及宰臣并不能断乃诏尚书省召学者更
 参议之事仍不定自此明堂大飨兼用贞观显庆二
 礼礼司益无凭准
高宗改元总章分万年县置明堂县示欲必立之而议
卷七十三 第 37b 页 WYG0611-0686c.png
者纷然或以为五室或以为九室帝依两议以帟幕为
之与公卿临观而议益不一乃下诏率意班其制度至
取象黄琮上设鸱尾其言益不经而明堂卒不能立
 上内出九室样更令有司损益之有司奏言内样堂
 基三重每基阶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一尺中
 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一丈二
 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二阶请从内样为
 定基高下仍请准周制高九尺其方共作司约准百
卷七十三 第 38a 页 WYG0611-0686d.png
 四十八尺中基下基望并不用又内样室各方三筵
 开四闼八窗屋圆楣径二百九十一尺按季秋大飨
 五帝各在一室商量不便请依两汉季秋合飨总于
 太室若四时迎气之祀则各于其方之室其安置九
 室之制增损明堂故事三三相重太室在中央方六
 丈其四隅之室谓之左右房各方二丈四尺当太室
 四面青阳明堂总章元堂等室各长六丈以应太室
 阔二丈四尺以应左右房室间并通巷各广一文八
卷七十三 第 38b 页 WYG0611-0687a.png
 尺其九室并巷在堂上总方一百四十四尺法坤之
 策屋圆楣檐或为未允请据郑元卢植等说以前梁
 为楣其径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策圆楣之下所施
 圆柱旁出九宫四隅各七尺法天以七纪柱外馀基
 共作司约准面别各馀一丈一尺内样室别四闼八
 窗检与古合请依为定其户仍在外设而不开内样
 外有柱三十六每柱十梁内有七间柱根以上至梁
 高三丈梁已上至屋峻起计高八十一尺上圆下方
卷七十三 第 39a 页 WYG0611-0687b.png
 飞檐应规请依内样为定其盖屋形制仍望据考工
 记改为四阿并依礼加重檐准太庙安鸱尾堂四向
 五色请依周礼白盛为便其四向各随方色请施四
 垣及四门辟雍按大戴礼及前代说辟雍多无水广
 内径之数蔡邕云水广二十四丈四周于外三辅黄
 图云水广四周与蔡邕不异仍云水外周堤又张衡
 东京赋称造舟为梁礼记明堂阴阳录水左旋以象
 天商量水广二十四丈恐伤于阔今请减为二十四
卷七十三 第 39b 页 WYG0611-0687c.png
 步垣外量取周足仍依故事造舟为梁其外周以圆
 堤并取阴阳水行左旋之制殿垣按三辅黄图殿垣
 四周方在水内高不蔽日殿门去殿七十二步准今
 行事陈设犹恐窄小其方垣四门去堂步数请准太
 庙南门去庙基远近为制仍立四门八观依太庙门
 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巍阙自后群儒分
 竞各执异议九室五室俱有依凭上令所司于观德
 殿前依两议张设上观之谓公卿曰明堂之制自古
卷七十三 第 40a 页 WYG0611-0687d.png
 有之议者不同所以未造今令张设两议公等以何
 者为宜工部尚书阎立德奏曰两议不同俱有典故
 九室自暗五室自明取舍之宜断在圣虑上亦以五
 室为便(后以制度/未定而止)
 
 
 
 
卷七十三 第 40b 页 WYG0611-0688a.png
 
 
 
 
 
 
 
 文献通考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