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 第 1a 页 WYG0611-03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五十七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职官考十一
  殿中监(少监乘丞尚尚食局尚药御尚衣长尚舍/ 尚 辇等 奉 直)
魏置殿中监官晋宋并同齐有内外殿中监各八人梁
陈因之其资品极下后魏亦有殿中监北齐有殿中局
置监四人属门下省掌驾前奉引隋改为殿内局置监
卷五十七 第 1b 页 WYG0611-0313b.png
二人大业三年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
内省有监少监丞各一人掌诸供奉领尚食尚药尚衣
(尚食即/旧御府)尚舍(即旧殿/中局)尚乘(领左右六/闲及诸闲)尚辇等六局(汉仪/注曰)
(省中有五尚即尚食尚冠尚衣尚帐尚席或曰秦置六/尚谓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若今殿中之任)
每局各置奉御二人以总之置直长以贰之属门下省
唐改为殿中省加置少监二人丞亦二人其官局职任
一如隋制为一司不属门下龙朔二年改殿中省为中
御府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改丞为中御大夫(改尚食/为奉膳)
卷五十七 第 2a 页 WYG0611-0314a.png
(尚药为奉医尚衣为奉冕尚舍为奉扆尚乘/为奉驾尚辇为奉辇凡奉御皆改为大夫)咸亨初复

丞隋置一人唐加一人
尚食局奉御始秦置六尚有尚食焉(如淳曰谓掌天/子之物曰尚)
汉以后并其职于太官汤官北齐门下省又有尚食局
置典御二人后周有内膳上士中士凡进食先尝之隋
分属殿内改典御为奉御有二人唐因之龙朔二年改
为奉膳大夫咸亨初复旧直长隋置六人唐因之减置
卷五十七 第 2b 页 WYG0611-0314b.png
五人
尚药局奉御自梁陈以后皆太医兼其职北齐门下省
有典御二人隋如北齐之制后改为奉御而属殿内唐
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医大夫咸亨初复旧直长隋置
四人唐因之
尚衣局奉御周官有司服中士掌王之服辨其名物战
国有尚衣尚冠之职秦汉有御府令丞掌供御府而属
少府后汉又掌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魏因之晋属光
卷五十七 第 3a 页 WYG0611-0314c.png
禄勋江东省宋大明中改尚方曰左右御府各置令丞
一人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𨽻右尚方其后又置初
宋氏用三品勋位明帝改用二品准南台御史掌金银
䌽帛凡诸造作以供奉及妃主六宫梁陈其职𨽻在尚
方后魏有掌服郎北齐门下省统主衣局都统子统各
二人后周有司服上士二人中士二人隋分属殿内省
其后又改为尚衣局置奉御二人唐因之龙朔三年改
为奉冕大夫咸亨元年复旧直长隋置八人唐因之减
卷五十七 第 3b 页 WYG0611-0314d.png
二人
尚舍局奉御周礼有掌舍掌行所解止之处帷幕幄帟
之事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丞掌宫殿陈设魏殿中监
掌帐设监护之事晋宋以下其职并在殿中监隋炀帝
置殿内监改殿内局为尚舍局置奉御二人唐因之龙
朔二年改为奉扆大夫咸亨元年复旧直长隋置八人
唐因之而减二人
尚乘局奉御自秦汉以来其职皆在太仆北齐太仆骅
卷五十七 第 4a 页 WYG0611-0315a.png
骝署有奉御十人管十二闲马隋炀帝取之置尚乘局
署奉御二人唐因之增置奉御四人龙朔二年改为奉
驾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尚乘奉御掌六闲马一曰飞黄/闲二曰吉良闲三曰龙媒闲四)
(曰騊駼闲五曰駃/騠闲六曰天苑闲)开元中减二人先是别置厩使因𨽻
焉犹属殿中(武太后万岁通天二年置仗内闲厩令殿/中丞袁怀哲检校至圣历二年改为少监)
(闲厩使自后他/官相循为之)直长隋置十四人唐减四人
尚辇奉御周官小司徒中大夫掌六畜车辇又宗伯巾
车下大夫掌王后之五辂辇车组挽有翣羽盖(古谓人/牵为辇)
卷五十七 第 4b 页 WYG0611-0315b.png
(春秋宋万以乘车辇其母秦始皇乃/去其轮而舆之汉代遂为人君之乘)汉魏晋并太仆属
官车府令掌之东晋省太仆遂𨽻尚书驾部宋齐梁陈
车府乘黄令丞掌之后魏北齐则乘黄车府令兼掌之
后周则司车辂主之隋又乘黄车府令丞掌之炀帝置
殿内省尚辇局奉御二人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辇
大夫咸亨元年复旧直长四人隋置唐因之
宋制殿中省判省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旧有六尚
之局名别而事存今尚食归御厨尚药归医官院尚衣
卷五十七 第 5a 页 WYG0611-0315c.png
归尚衣库尚舍归仪銮司尚乘归骐骥院内鞍辔库尚
辇归辇院皆不领于本省元丰正官制置监少监丞各
一人监掌供奉天子五食医药御幄帟舆辇舍次之政
令少监为之贰凡总六局曰尚食掌膳羞之事曰尚药
掌和剂诊候之事曰尚酝掌酒醴之事曰尚衣掌衣服
冠冕之事曰尚舍掌次舍幄帟之事曰尚辇掌乘舆之
(六尚各有典御二人奉帅六人或四人监门二人或/一人又尚食有膳工尚药有医师尚酝有酒工尚衣)
(有衣徒尚舍有幕士尚辇/有正供等官皆分𨽻其局)又置提举六尚局及管干官
卷五十七 第 5b 页 WYG0611-0315d.png
一员旧殿中省判省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虽有六
尚局名别而事存凡官随局而移不领于本省所掌唯
郊祀元日冬至天子御殿及禘祫后庙神主赴太庙供
其伞扇而殿中监视秘书监为寄禄官而已元丰中神
宗欲复建此官而度禁中未有其地但诏御辇院不𨽻
省寺令专达焉初权太府卿林颜因按内藏库见乘舆
服御亲行百物中乃乞复殿中省六尚以严奉至尊于
是徽宗乃出先朝所度殿中省图命三省行之而其法
卷五十七 第 6a 页 WYG0611-0316a.png
皆左正言姚祐所裁定岁崇宁二年也三年蔡京上脩
成殿中省六尚局供奉库务敕令格式看详凡六十卷
仍冠以崇宁为名政和元年殿中省尚伸上编定六尚
供奉式靖康元年诏六尚局并依祖宗法又诏六尚局
既罢格内岁贡品物万数尚为民害非祖宗旧制其并
除之
  少府监(少监掌丞等主簿暴中尚左尚右尚/染 冶 署 室等丞) (织/)
少府秦官汉因之是为九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
卷五十七 第 6b 页 WYG0611-0316b.png
(应劭曰山海池泽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少者小也故称少府颜师古曰大司农供军国之)
(用少府以养天子也天子曰少府诸侯曰私府汉时官/有司府长掌禁钱后光武改属司农也王莽曰共工)
后汉少府卿一人掌中服御之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
属朝贺则给璧(后汉东平王苍为骠骑正月朔朝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时阴就为少府贵)
(傲不奉法漏将尽而求璧不得苍掾朱晖遥见少府主/簿持璧乃往绐曰试请睹之既得而驰奉之就复以他)
(璧朝绐/徒改反)凡中书谒者尚书令仆侍中常侍黄门御史中
丞以下皆属焉晋制银章青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
绛朝服佩水苍玉哀帝末省并丹阳尹孝武复置宋少
卷五十七 第 7a 页 WYG0611-0316c.png
府领左右尚方御府东冶南冶平准等令丞齐又加领
左右银锻署梁少府为夏卿位视尚书左右丞陈因之
后魏少府谓之六卿(以少府宗正太仆廷/尉司农鸿胪为六卿)至孝文太和
中易制官品遂改少府为太府北齐无少府其尚方等
署皆𨽻太府至隋炀帝大业五年又分太府为少府监
置监及少监复领尚方织染等署后又改监少监并为
令唐武德初置军器监废少府监贞观元年五月分太
府中尚方织染坊掌冶坊署置少府监龙朔二年改为
卷五十七 第 7b 页 WYG0611-0316d.png
内府监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尚方监神龙元
年复旧监一人(总/判)少监二人(通判初少监一人/太极元年加一人)领中尚
左尚右尚织染掌冶等五署(开元十年五月于北都置/军器监至二十六年五月)
(废/)
丞汉有六人后汉省五而有一丞其后历代皆一人(山/公)
(启事曰中郎卫昱往/为少府丞具有损益)唐置四人
主簿晋置二人自后历代一人唐有二人
中尚署周官为玉府秦置尚方令汉因之后汉掌上手
卷五十七 第 8a 页 WYG0611-0317a.png
工作御刀剑玩好器物及宝玉作器(宦者蔡伦为尚方/令监作秘剑及诸)
(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代法)两汉又有考工令主作兵器其职稍同
(考工令作兵器兵器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䌽诸杂工初属少府中属主爵光武时属太仆)汉末
分尚方为中左右三尚魏晋因之自过江唯置一尚方
哀帝以𨽻丹阳尹宋武帝践祚以相府作部配台谓之
左尚方而本署谓之右尚方并掌造军器又以相府细
作配台即其名置令一人𨽻门下孝武大明中改曰御
(御府二汉已有之典官婢作艺衣服补/浣之事魏晋犹置其职江左乃省焉)后废帝初省
卷五十七 第 8b 页 WYG0611-0317b.png
御府置中署𨽻右尚方则汉之考工令如宋之尚方令
尚方令如宋中署矣齐署左右尚方令各一人梁有中
左右尚方北齐亦有三尚方𨽻太府隋炀帝分𨽻少府
唐省方字有中左右三尚署令丞各一人(中署掌宫内/营造杂作左)
(署掌车辇伞扇胶漆画镂等作右署掌皮毛胶墨/杂作席荐等事开元以后别置中尚使以监之)
织染署令一人周礼天官典丝掌受文织䌽组焉染人
掌染线帛秦置平准令(韦昭释名曰平准令主染色/染有均平之法故准而则之)
因之及主物价练染初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成帝省
卷五十七 第 9a 页 WYG0611-0317c.png
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北齐中尚方领泾州雍州丝局
定州䌷绫局丞后周有司织下大夫隋有司织司染二
署炀帝合为织染一署令掌织纴组绶绫锦冠帻并染
色等唐因之有令丞
掌冶署秦及汉郡国有铁官(诸郡国出铁者/署铁官长丞)晋冶令掌
工徒鼓铸𨽻卫尉江左以来省卫尉始𨽻少府宋有东
冶南冶各置令丞(东冶令丞各一人/南冶令丞各一人)而属少府齐因之
江南诸郡县有铁者或置冶令或置冶丞多是吴所置
卷五十七 第 9b 页 WYG0611-0317d.png
梁陈有东西冶(东冶重西冶轻其西/冶即宋齐之南冶)北齐诸冶属太府
后周有冶工铁工中士隋有掌冶署令丞唐于京师置
冶署有令丞各一人掌造铸金银铜铁涂饰琉璃玉作
等事
暴室丞(后汉暴室丞宦者也主中妇人病疾者就此室/理之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属少府其后)
(无/之)海丞(汉平帝置少府海丞/一人掌海税后无)果丞(与海丞同置掌/诸果实后无)
宋少府监判监事一人以朝官充凡天子器玩后妃服
饰雕文错彩工巧之事分𨽻于文思院后苑造作所本
卷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0611-0318a.png
监但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
朱记百官拜表案褥之事诸州铸钱监并属少府监官
各一人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元丰正官制置监少
监丞主簿各一人掌百工伎巧之政令所隶官属五
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䌽绘素装钿之饰
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服之用监官文臣一员武
臣二员 绫锦院掌织纴锦绣以供乘舆及凡服饰之
用监官三人以京朝官诸司使副及内侍充 染院掌
卷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0611-0318b.png
染丝枲币帛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及内侍充 裁造院
掌裁造服饰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及内侍充 文绣院
掌纂绣以供乘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建炎初以将
作少府监并归工部绍兴三年复置将作监少府事总
(寄禄官少府监/后为中散大夫)
  将作监(少监校丞署主簿园左校令右校/ 中 等 东 主章) (甄官/)
今将作亦少皞氏以五雉为五工正以利器用(雉有五/种故曰)
(五/雉)唐虞共工周官考工之官盖其职也秦有将作少府
卷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0611-0318c.png
掌治宫室汉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后汉位次
河南尹中元二年省以谒者领之章帝建初元年复置
初以任隗为之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
并树桐梓之𩔖列于道侧(后汉志注曰古/列树以表道)魏晋因之江
左至宋齐皆有事则置无事则省而梁改为大匠卿陈
因之后魏亦有之北齐有将作寺其官曰大匠(兼领功/曹主簿)
(长史司马/等官属)后周有匠师中大夫掌城郭宫室之制又有
司木中大夫掌木工之政令隋与北齐同至开皇二十
卷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0611-0318d.png
年改寺为监大匠为大监初加置副监炀帝改大监少
监为大匠少匠五年又改为大监少监十三年又改大
令少令唐复皆为匠龙朔二年改将作为缮工监(大匠/少匠)
(随监/名改)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营缮监神龙元年
复旧大匠一人(总/判)少匠二人(通判初一人太极/元年加置一人)天宝中
改大匠为大监少匠为少监领左校右校甄官中校四

丞汉有二人后汉一人魏晋因之东晋以后有事则置
卷五十七 第 12a 页 WYG0611-0319a.png
无事则省梁又置一人陈因之后魏有之北齐四人后
周有匠师中士隋二人唐四人
主簿晋置自后与丞同隋二人唐因之
左右校署秦及汉初有左右前后中五校令后唯置左
右校令后汉因之掌左右工徒魏并左校右校于材官
晋左右校属少府宋以后并有左校令丞北齐亦有之
隋左右校令丞属将作唐因之左校署令丞二人(掌营/搆木)
(作采材/等事)右校署令丞二人(掌营土作瓦泥并/烧石灰厕溷等事)
卷五十七 第 12b 页 WYG0611-0319b.png
甄官署令丞一人后汉有前后中甄官令属将作晋有
甄官署掌砖瓦之事宋齐北齐隋悉有之唐因之掌营
砖石瓷瓦
中校署令秦汉有自后无唐置令丞各一人掌舟车杂
兵仗厩牧
东园主章令汉有之武帝更名木工(如淳曰章谓木材/也旧将作大匠主)
(材史名章曹掾颜思古曰今所谓木钟者盖声之转耳/东园主章掌材以供东园匠东园匠官名主作陵内器)
(物属/少府)唐无
卷五十七 第 13a 页 WYG0611-0319c.png
宋将作监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凡土木匠工之
政𨽻三司修造案本监但掌祠祀供省牲牌镇石炷香
焚版币之事元丰正官名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主簿各
一人掌宫室城郭舟车营缮之事凡出纳籍帐岁受而
会之上于工部所𨽻官属十 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
修之事监官二人以朝官及内侍充 东西八作司掌
京城内外缮修之事勾当官各三人以京朝官诸司使
副充 竹木务掌受诸路水运材植抽算商贩竹以经
卷五十七 第 13b 页 WYG0611-0319d.png
营造勾当官一人以京朝官充 事材场掌计度财物
前期朴斲以经营造监官二人以京朝官三班使臣充
 麦□场掌受京畿诸县夏租□以给圬墁监官一人
以三班使臣充 窑务掌陶土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
缶之用监官三人诸司使副充 丹粉所掌烧变丹粉
以供绘饰监官一人内侍充 作坊物料库掌储积财
物以备给用监官三人以京朝官及内侍三班使臣充
 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木抡其长短曲直中
卷五十七 第 14a 页 WYG0611-0320a.png
度者以给营造及薪爨监官一人以京朝官充 箔场
掌抽算竹木以供帘箔之用监官二人以京朝官充建
炎初与少府俱并归工部绍兴三年置将作监少府事
总焉隆兴初宫室无所营缮职务简省百工器用属之
文思院上下界𨽻工部本监惟置丞一员馀官虚而不
除乾道以后人才盛多监少丞簿无阙凡台省久次与
郡邑之有声者悉借径于此号为储才之地而营缮之
事多俾府尹畿漕分任其责(寄禄官将作监丞后为宣/议郎主簿后为承务郎)
卷五十七 第 14b 页 WYG0611-0320b.png
  国子监(祭酒/助教) (司业/太学) (丞文主簿门国子博士书/广 四 律学)
   (学/) (算学等博士/) (武学宗学附/)
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胡广曰凡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古者宾得主人馔则)
(老者一人举酒以祭地故以祭酒为称汉之侍中魏之/散骑常侍功高者并为祭酒用其义也公府有祭酒亦)
(因其/名)汉吴王濞年老不朝为刘氏祭酒则祭酒之名久
(王莽以安车驷马迎夏侯胜/为讲学祭酒胜推而不受)又汉置博士至东京凡
十四人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谓之博士祭酒
盖本曰仆射中兴转为祭酒魏因之晋武帝咸宁四年
卷五十七 第 15a 页 WYG0611-0320c.png
初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一人(永嘉中又置儒林/祭酒以杜夷为之)国子
周之旧名周官有师氏之职即魏国子祭酒(周礼师氏/以三德三)
(行教国子又有保氏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也)晋介帻皂朝服进贤两梁冠
佩水苍玉旧视侍中列曹尚书(刘毅嵇绍并为此官又/袁瑰字山甫为国子祭)
(酒时屡经丧乱礼教陵迟瑰上疏求立学徒帝从之国/学之兴自瑰始也又裴頠为祭酒时奏立太学起讲堂)
(筑门刻石以/写五经也)宋代不置学则助教唯置一人而祭酒博
士常置也明帝太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祭酒
一人有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齐高帝建元
卷五十七 第 15b 页 WYG0611-0320d.png
四年有司奏置国学祭酒准诸曹尚书博士准中书郎
助教准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
还明经者以本位领其后国讳废学永明三年立学尚
书令王俭领祭酒学既建乃省总明观八年国子博士
何允单为祭酒疑所服陆澄等皆不能据遂以元服临
试月馀日博议定乃服朱衣齐梁号为国师陈后魏亦
曰国子祭酒其初定中原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北齐
国子寺有祭酒一人隋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罢隶太常
卷五十七 第 16a 页 WYG0611-0321a.png
(凡国学诸官自汉已下/并属太常至隋始革之)又改寺为学仁寿元年罢国子
学唯立太学一所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
学事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唐因
之龙朔元年东都亦置龙朔二年改为司成馆又改祭
酒为大司成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国子监为成均
监神龙元年复旧领国子学(学生三/百人)太学(学生五/百人)四门
(学生五百人/俊士八百人)律学(学生五/十人)书学(学生三/十人)算学(学生三十/人凡六学)
(生徒二千二百一十人每学各置博士以总学事及有/助教等员天宝九载又于国子监置广文馆领学生为)
卷五十七 第 16b 页 WYG0611-0321b.png
(进士业者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其品秩并与太学同)置祭酒一人掌监学之政皇
太子受业则执经讲说皆以儒学优重者为之天宝九
载置广文馆学生进士
国子司业炀帝大业三年于国子监初置司业一人礼
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因以为名唐置二人副贰祭酒
通判监事龙朔二年改为少司成咸亨初复旧凡祭酒
司业皆儒重之官非其人不居
丞隋置三人唐一人
卷五十七 第 17a 页 WYG0611-0321c.png
主簿北齐置隋一人唐因之
宋国子监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𢃄职朝官充凡监事
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
丞一人以京朝官或选人充掌钱谷出纳之事主簿一
人以京官或选人充掌文簿以勾考其出纳监生无定
员元丰正官名置祭酒司业丞簿各一人太学博士十
(旧系/直讲)正录各五人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正名一
人祭酒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为之
卷五十七 第 17b 页 WYG0611-0321d.png
贰丞参预监事凡诸生之隶于太学者立三舍法(见学/校门)
崇宁立辟廱置大司成一人为师儒之首总辟廱太学
之政令位诸曹侍郎上宣和罢中兴初并国子监归礼
部绍兴三年置国子监十二年置祭酒十三年始复建
太学隆兴并省司业不与祭酒并除乾道七年乃并除
如故
国子博士班固云按六朝时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又/曰)
(博士秦官/汉因之)汉博士多至数十人冠两梁(文帝时博士朝/服元端章甫冠)
卷五十七 第 18a 页 WYG0611-0322a.png
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成帝之代五经家
法稍增置博士一人博士选有三科高第为尚书次为
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于时孔光为博
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以高第为尚书(叔孙通为博士/初制汉礼又贾)
(谊年二十馀文帝召为博士年最少每有诏议/下诸老生未能言谊尽为对之人人各如其意)后汉博
士凡十四人(易施孟梁邱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氏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各一博士)
(华峤汉书曰初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陈元闻之乃诣阙上疏争之更相辩对凡十馀)
(上帝卒立/左氏学)掌以五经教子弟国有疑事掌丞问对旧时
卷五十七 第 18b 页 WYG0611-0322b.png
从议郎为博士其通睿异艺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
守相久次转諌议大夫中兴高第为侍中小郡若都尉
博士限年五十(其督邮版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理/易尚书孝经论语兼崇载籍穷微阐奥)
(师事某官经明受谢见授门徒尚五十人以上正席谢/坐三郡二人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三十)
(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赐赏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顺帝讳保故称守)安帝以
博士多非其人诏命三公将军中二千石举博士各一
人务得经明行高卓尔茂异是时群僚承风凡所旌赏
绰有馀裕后旋复故遂用陵迟初平帝元始四年改博
卷五十七 第 19a 页 WYG0611-0322c.png
士为博士师后汉兼而存之并择儒者(桓荣鲁恭戴凭/等并为博士)
魏及西晋朝博士置十九人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
学置国子博士一人皆取履行精淳通明典义若散骑
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元帝时荀/崧上疏曰)
(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宋齐诸博士皆
皂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梁国学有博士二人天
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魏晋宋齐并不置五/经博士至此始置焉)旧国
子学生限以贵贱武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
卷五十七 第 19b 页 WYG0611-0322d.png
隽才不限人数陈因之后魏北齐并有之隋仁寿元年
省国子博士大业三年复置一人唐增置二人龙朔二
年改为司成宣业咸亨初复旧诸州府亦有经学博士
一人
助教晋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置助教十五人以教生
徒江左及宋并十人(宋制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左传公羊榖梁各为一经论语孝)
(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宋齐并同梁国子助教旧视南台御史
品服与博士同陈因之后魏亦有北齐置十人隋置四
卷五十七 第 20a 页 WYG0611-0323a.png
人唐国子学助教三人诸府州县各有助教职员(府州/二人)
(县一人学/生各有差)
太学博士晋江左增置国子博士十六人谓之太学博
士品服同国子博士梁置太学博士八人陈因之后魏
亦然北齐国子寺有太学博士十人后周置太学博士
下大夫六人隋初置太学博士五人仁寿元年罢国子
唯立太学置博士五人大业三年减置二人唐因之助
教后魏置北齐亦有之置二十人后周曰太学助教上
卷五十七 第 20b 页 WYG0611-0323b.png
士隋又曰太学助教五人大业三年减三人唐因之
广文馆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并以文士为之唐天宝九
载置
四门博士后魏书刘芳表云太和二十年立四门博士
于四门置学按礼记曰天子设四学郑玄注曰四郊之
虞庠也今以其辽远故置于四门请移与太学同处从
之北齐二十人隋五人唐三人助教北齐国子寺有二
十人隋初则五人唐因之直讲四人唐初置无员数长
卷五十七 第 21a 页 WYG0611-0323c.png
安四年始定为四员大成二十人唐置取贡举及第人
简聪明者试书日诵得一千言并日试策所习业等十
条通七然后补充仍散官禄俸赐会同直官例给武太
后长安中省而置直讲定为四员
律学博士晋置属廷尉卫觐奏请律学博士转相教授
东晋以下因之梁曰胄子律博士属廷尉陈亦有律博
士后魏北齐并有之隋大理寺官属有律博士八人唐
因之而置一人移属国学助教一人位从九品上
卷五十七 第 21b 页 WYG0611-0323d.png
书学博士唐置三人又置典学二人
算学博士唐置二人又置典学二人
宋国子监无博士有直讲八人熙宁改为太学博士元
丰定制亦无国子博士大观元年乃置国子博士四员
国子正录二员与太学官分掌教导中兴后置国子博
士二员 太学博士元丰改直讲为之绍圣元年令太
学博士正录令国子监长贰荐举召试而后除绍兴十
二年置太学博士三员 国子正录大观初置掌行学
卷五十七 第 22a 页 WYG0611-0324a.png
规纠不如规者罚之绍兴十三年诏正录各置一员
太学正录仁宗朝胡瑗掌太学其正录第补诸生熙宁
末兴三舍始选官为正录如学官之制正录各五人掌
行学规不如规者纠罚之元祐三年罢命官正录以上
舍内舍充后复置命官学正二员绍圣悉如元丰旧制
绍兴十二年复各置一员 书库官淳化五年判国子
学李志言监中印书亦主掌钱物凡有公文其所司止
以印书钱物所为名稍为近俗今乞改为国子监书库
卷五十七 第 22b 页 WYG0611-0324b.png
官从之书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
廷宣索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官元丰三
年省中兴后并国子监入礼部绍兴十三年乃复置一
员三十一年罢龙兴初诏主库兼书库乾道七年复置
一员
武学唐开元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
中秋上戊祭之牲乐如文宣王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
哲配享贞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诏考定可配享者
卷五十七 第 23a 页 WYG0611-0324c.png
列古今名将六十四人图形焉
宋庆历三年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阮逸为教授八
月罢武学以议者言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预等岂
专学孙吴故也熙宁五年枢密院言古者出师受成于
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乞复置武学诏于武成王庙置
学绍兴十六年诏修建武学武博武谕尝以兵书弓马
武艺诱诲学者元丰官制行以博士代教授绍兴二十
六年诏武学博士学谕各置一员内博士于文臣有出
卷五十七 第 23b 页 WYG0611-0324d.png
身或武举出身曾预高选充其学谕差武学人后又除
文臣之有出身者
宗学汉平帝诏朕惟宗室皆高帝子孙令置宗师以纠
教之明章二帝友爱子弟幼者率留京师训导以礼唐
高宗诏宗室子孙就秘书外省别为小学
宋元丰六年宗室令铄乞建宗学诏从之既而中辍建
中靖国元年复置崇宁初立月书季考法南渡初建学
嘉定更新置四斋后再增三斋宗学博士旧诸王宫大
卷五十七 第 24a 页 WYG0611-0325a.png
小学教授也至道元年太宗将为皇侄等置师傅执政
谓环卫之官亲王比当有降乃以教授为名咸平初遂
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
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崇宁五年又改称某王宫
宗子博士位国子博士之上靖康之乱宗学遂废绍兴
四年始复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二员隆兴省其一嘉
定九年十二月始复置宗学改教授为博士又置宗学
谕一员并𨽻宗正寺在太常博士之下谕在国子正之
卷五十七 第 24b 页 WYG0611-0325b.png
上俸给赏典依国子博士及正体例于是宗室疏远者
皆得就学而彬彬可观矣旋有旨复存诸王宫大小学
教授一员
  军器监(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后周武帝四年初置军器监唐武德初置军器监贞观
元年罢军器大监置少监后省之以其地𨽻少府监为
甲弩坊开元初复以其地置军器使至三年以使为监
更置少监一员丞二员主簿一员录事一员及弩坊等
卷五十七 第 25a 页 WYG0611-0325c.png
署十一年悉罢之复𨽻少府为甲弩坊十六年移其名
于北都置军器监(亦尝以太原/尹兼领之)天宝六载复于旧所置
军器监监一人领甲坊弩坊两署
丞主簿各一人唐置
甲坊署令丞周礼考工记曰函人为甲隋少府有甲铠
署唐改焉
弩坊署令丞周礼司弓矢掌四弩隋有弓弩署唐改焉
宋军器初领于三司胄案官无专职熙宁六年废胄案
卷五十七 第 25b 页 WYG0611-0325d.png
乃按唐令置监择从官总判元丰正名分案五所𨽻官
属四东西作坊掌造兵器旗帜戎帐行物辨其名地监
官二人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作坊物料库掌收铁
锡羽箭油漆之𩔖 皮角场掌收皮革筋骨以供作坊
之用置官与东西作坊同建炎并归工部绍兴复置长
贰各一员隆兴初诏军器所已𨽻工部本监惟置丞一
员乾道后置监少监及簿淳熙初诏戎器非进入毋辄
出所由是呈验寖省嘉定以后事最稀简特为储才之
卷五十七 第 26a 页 WYG0611-0326a.png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楫署/) (河渠署/)
虞舜命益作虞以掌山泽周官有林衡川衡二官掌林
麓川泽之禁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颜师古/曰山林)
(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张晏曰主都水及林苑/故曰水衡主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衡平也)
(主平其/税也)掌上林苑(汉赵充国以中郎为/水衡都尉主船官也)盖主上林离宫
燕休之处(王莽改/曰予虞)后汉光武省之并其职于少府每立
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貙刘将祭大猎/之名貙敕俱反)事讫省
卷五十七 第 26b 页 WYG0611-0326b.png
初秦汉又有都水长丞主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自太常
少府及三辅等皆有其官汉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
右使者以领之(刘向为左都水使者是也又续/汉百官志曰刘向领三辅都水)至汉哀
帝省使者官至东京凡都水皆罢之并置河堤谒者汉
之水衡都尉本主上林苑魏世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
而河堤为都水官属元康中复有水衡都尉(元康百官/名及晋起)
(居注曰陈慎戴熊俱以/都水使者领水衡都尉)怀帝永嘉六年胡贼入洛阳都
卷五十七 第 27a 页 WYG0611-0326c.png
水使者奚浚先出督运得免江左省河堤(诸公赞曰陈/协字太和有)
(巧思为都水使者洛阳/记曰千金堤协所置)宋都水使者铜印墨绶进贤两
梁冠与御史中丞同孝武帝初省都水台罢都水使者
置水衡令孝建元年复置齐有都水台使者一人梁初
与齐同天监七年改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位视中书郎
列卿之最末者主舟航河堤陈因之后魏初皆有水衡
都尉及河堤谒者都水使者官至永平二年都水台依
旧置二使者北齐亦置二使者隋开皇二年废都水台
卷五十七 第 27b 页 WYG0611-0326d.png
入司农十三年复置仁寿元年改台为监更名使者亦
为监炀帝又改为使者寻又为监加置少监又改监及
少监并为令领舟楫河渠二署唐武德八年置都水台
后复为都水署置令隶将作贞观中复为都水监置使
者龙朔二年改都水使者为司津监丞咸亨元年复旧
光宅元年改都水监为水衡置都尉神龙元年复为都
水监置使者二人分总其事不属将作领舟楫河渠二

卷五十七 第 28a 页 WYG0611-0327a.png
丞汉有水衡丞五人亦有都水丞后汉晋初都水使者
有参军二人盖亦丞之职任宋因之梁大舟卿有丞陈
因之后魏北齐又曰参军隋曰都水丞唐二人
主簿晋水衡都尉有之为左右前后中五水衡令悉皆
有之梁大舟卿亦有之至隋又置唐因之
舟楫署令汉主爵中尉属官有都船令丞水衡都尉有
楫棹令丞晋曰船曹吏齐曰官船典军后周曰舟中士
隋为舟楫署令丞唐因之令丞各一人
卷五十七 第 28b 页 WYG0611-0327b.png
河渠署隋炀帝置令丞各一人唐因之
宋都水监判监事一人以员外郎以上充同判监一人
以朝官以上充丞二人主簿一人并以京朝官充掌内
外河渠堤堰之事(旧例三司河渠案嘉祐/三年始专置监以领之)轮遣丞一人
出外治河埽之事或一岁再岁而罢其间有谙知水政
或至三年者置局于澶州号曰外监寺司押司官一人
元丰八年诏提举汴河堤岸司𨽻本监先是导洛入汴
专置堤岸司至是归之都水司元祐时诏南北外都水
卷五十七 第 29a 页 WYG0611-0327c.png
丞并以三年为任七年方议回河流乃诏河北京西漕
臣及开封府界提点各兼南北外都水事宣和三年诏
罢南北外都水丞司依元丰法通差文武官一员四年
臣僚言都水监因恩州脩河举辟文武官至百二十馀
员授牒家居不省所领何事皆乘传给劵第功希赏诏
除正官十一员外馀并罢所𨽻有东西四排岸司监官
各以京朝官閤门祗候以上及三班使臣充掌水运纲
船输纳顾直之事汴河上下锁蔡河上下锁各监官一
卷五十七 第 29b 页 WYG0611-0327d.png
人以三班使臣充掌算舟船木筏之事天下堰总二十
一监官各一人渡总六十五监官各一人皆以京朝官
三班使臣充亦有以本处监当兼掌者
  内侍省(内侍伯内常侍局内给事局内谒者监/内寺 掖庭 宫闱 奚官局)
   (内仆局/) (内府局/)
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宫正宫伯(皆主/王宫)
(中官/之长)宫人(掌王之/六寝)内宰(理王内之政令/以阴礼教六宫)阍人(掌守/王宫)寺人
(掌王之内/人及女官)战国时有宦者令(赵有宦者/令缪贤是)秦少府属官有
卷五十七 第 30a 页 WYG0611-0328a.png
中书谒者令丞又有将行卫尉少府各一人(并皇/后卿)汉景
帝中元六年改将行为大长秋(颜师古曰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
(为皇后/官名)或用中人或用士人(中人/阉人)成帝加置太仆一人
掌太后舆马通谓之皇太后卿皆随太后宫为宫号在
正卿上无太后则阙(卫尉在卫尉上少府/在少府上之𩔖是也)又有长信詹
事掌皇太后宫景帝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年更
名长乐少府帝祖母称长信宫帝母称长乐宫故有长
信少府长乐少府职如长秋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
卷五十七 第 30b 页 WYG0611-0328b.png
者也后汉常用宦者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族亲当
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属官有丞中宫仆谒者私
府署令初秦又置中常侍官参用士人皆银珰左貂给
事殿省汉制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
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后汉中常侍赞导内事顾
问应对永平中始定员数中常侍四人(汉旧仪曰秩千/石得出入卧内)
(举法省中省中即禁中也成帝外/家王禁贵重朝中为讳禁曰省)小黄门十人自明帝
以后员数稍增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自和熹
卷五十七 第 31a 页 WYG0611-0328c.png
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
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悉用阉人不调他士自安迄桓权
任尤重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桓帝既与宦官谋诛梁冀
乃封宦者五人(单超徐璜贝瑗/左琯唐衡也)同日为侯皆食邑故世
号五侯焉(杨秉为太尉奏请免中常侍侯览贝瑗等官/尚书召对秉掾属曰公府外职而劾近官经)
(典汉制有故事否秉使对曰春秋赵鞅以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又传曰除君之恶唯力是视邓通戏慢申屠)
(嘉召责文帝许之汉制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帝不得已遂免览官削瑗国)及袁绍大诛宦
者之后永巷掖庭复用士人阃闱出入莫有禁切侍中
卷五十七 第 31b 页 WYG0611-0328d.png
侍郎门部驺宰中外杂错丑声彰闻魏改汉制太后三
卿在九卿下晋复旧在同号卿上有后则置无后则阙
齐郁林王立文安太后即尊号以宫名置宣德卫尉少
府太仆梁有弘训太后亦置属官陈亦有太后三卿后
魏大长秋掌顾问应对自文明冯后阉官用事大者令
仆小者卿守(宦者赵黑为/选曹尚书)北齐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
二人中常侍四人掌出入閤门又有长秋寺置卿中尹
各一人掌诸宫閤领掖庭等令并用宦者后周有司内
卷五十七 第 32a 页 WYG0611-0329a.png
上士小司内中士巷伯中士等官隋曰内侍省领内侍
内常侍等官(内侍即旧长秋内/常侍即旧中常侍)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
监置令一人少令一人丞二人并用士人馀用宦者领
掖庭宫闱奚官三署亦参用士人唐武德初改为内侍
省皆用宦者龙朔二年改为内侍监咸亨元年复旧光
宅元年改为司宫台神龙元年复旧有内侍四人(掌知/宫内)
(供奉中宫驾出则夹引总判局事旧二人开元中加二/人七年三月敕内侍五品以上许养一子仍以同姓者)
(初养日不/得过十岁)内常侍六人(通判/省事)属官有内给事八人内谒
卷五十七 第 32b 页 WYG0611-0329b.png
者监六人内寺伯二人寺人六人领掖庭宫闱奚官内
仆内府等五局(神龙元年后始以中使出监诸军兵马/宝应元年五月敕诸道州所承上命须)
(凭正敕可施行不得悬/便信中使宣敕即遵行)
内给事周礼内小臣之职掌王后之命后出入前驱后
汉少府有给事黄门常侍左右止在内宫门通中外及
中宫已下众事自魏晋至于梁陈无其职后魏有中给
事中后改为中给事北齐中侍中省有中给事中四人
炀帝改为内承直唐复为内给事置八人
卷五十七 第 33a 页 WYG0611-0329c.png
内谒者后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
后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内侍省有内谒者监六人
内谒者十二人唐因之
内寺伯周礼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隋内侍
省有内寺伯二人唐因之
掖庭局令秦置永巷汉武更名掖庭置令掌宫人簿帐
公桑养蚕及女工等事后汉掖庭令掌后宫贵人采女
又有永巷令典官婢皆宦者并属少府唐置二人
卷五十七 第 33b 页 WYG0611-0329d.png
宫闱局令二人隋置令掌宫内门閤之禁及出纳神主
并内给使名帐粮廪事唐因之
奚官局令二人齐梁陈隋有奚官署令掌守宫人使药
疾病罪罚丧葬等事唐置二人
内仆局令二人后汉有中宫仆令掌车舆杂畜及导等
唐置二人
内府局令二人汉有内者局令隋曰内者唐为内府置
令二人掌内库出纳帐设澡沐等
卷五十七 第 34a 页 WYG0611-0330a.png
  范晔史论曰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
  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
  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
  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
  齐伊戾祸宋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
  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又高后
  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文
  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倖至于孝武亦爱
卷五十七 第 34b 页 WYG0611-0330b.png
  李延年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
  以宦人主之至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
  忠有所补益其后弘恭石显以佞险自进卒有萧
  周之祸损秽帝德焉中兴之初内官悉用阉人不
  复杂调他士至永平中始置员数中常侍四人小
  黄门十人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
  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故郑
  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
卷五十七 第 35a 页 WYG0611-0330c.png
  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
  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
  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
  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
  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
  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
  房闼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
  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
卷五十七 第 35b 页 WYG0611-0330d.png
  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
  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亦忠公而
  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
  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惨夷五宗汉之纪纲大乱
  矣若夫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苴茅分
  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府署第馆綦列于都鄙
  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
  盈仞珍藏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狗
卷五十七 第 36a 页 WYG0611-0331a.png
  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皆剥割氓黎竞恣奢欲搆
  害明贤专树党𩔖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
  腐身熏子以自衒达同弊相济故其徒有繁败国
  蠹政之事不可覃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寇
  剧缘间摇乱区夏虽忠良怀愤时或奋发而言出
  祸从旋见孥戮因复大考钩党转相诬染凡称善
  士莫不离被灾毒窦武何进位崇戚近乘九服之
  嚣怨恊群英之势力而以疑留不断至于殄败斯
卷五十七 第 36b 页 WYG0611-0331b.png
  亦运之极乎虽袁绍龚行芟夷无馀然以暴易乱
  亦何云及自曹腾说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
  迁龟鼎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信乎其然矣
  宋祁史论曰太宗诏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
  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惟门閤守禦廷内扫除
  禀食而已武后时稍增其人至中宗黄衣乃二千
  员七品以上员外置千员然衣朱紫者尚少元宗
  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
卷五十七 第 37a 页 WYG0611-0331c.png
  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
  衣朱紫千馀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
  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
  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修功德市禽
  鸟一为之使犹且数千缗监军持权节度反出其
  下于是甲舍名园上便之田为中人所占者半京
  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捍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
  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密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
卷五十七 第 37b 页 WYG0611-0331d.png
  宗惩艾泚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
  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庶柄下迁
  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标士奇材则奏
  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小人之情猥险无
  顾籍又日久侍天子狎则无威习则不疑故昏君
  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元宗以迁崩宪敬以弑
  殒文以忧偾至昭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极于天
  祐凶愎参会党𩔖歼灭王室从而溃衰譬犹灼火
卷五十七 第 38a 页 WYG0611-0332a.png
  攻蠹蠹尽木焚讵不哀哉迹其残气不刚柔情易
  褫亵则无上怖则生怨借之权则专为祸则迫而
  近缓相攻急相一此小人常势也噫枭狐不神天
  与之昏末如乱何故取中叶以来宦人之大者萃
  之篇
  右古今宦者之祸无如汉唐之季年范宋二史传
  论特为明畅故备载之然夷考其磐固猖獗之由
  则有自来矣盖将相者天下大权之所自出也汉
卷五十七 第 38b 页 WYG0611-0332b.png
  中叶以后以中书为政本而中书令管机密属之
  貂珰是宦者得以窃相之柄也故陈蕃窦武何进
  之徒一有规画奏启即为所窥先发制人祸不旋
  踵而国祚随之唐中叶以后倚兵戎定祸乱而观
  军容监军属之貂珰是宦者得以窃将之权也故
  勋德如李郭则俛首受节制而不免失律跋扈如
  李茂贞朱全忠则称兵内侮而遂以移祚矣兵刑
  者人主威柄之所自出也汉自桓灵以来有黄门
卷五十七 第 39a 页 WYG0611-0332c.png
  北寺狱是宦者得以专刑也故穷捕钩党剿戮名
  士皆黄门北寺狱之所为也唐自德代以来有两
  军中尉是宦者得以专兵也故易置人主诛夷大
  臣皆两军中尉之所为也盖将相之任彼得以据
  之兵刑之司彼得以专之而又地近情亲根连株
  固故虽有英特之君贤智之臣终不能以一朝而
  去腹心之病亦由积渐之久故也然桓灵昏主又
  从而崇奖之故权悉下移而汉之亡遂亟文武宣
卷五十七 第 39b 页 WYG0611-0332d.png
  贤君虽不能抑制之然政自已出故唐之亡少纾
  云
宋初有内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改入内内班院又改
入内黄门班院又改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
其东门取索司可并𨽻内东门司馀入内都知司内东
门都知司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可立为入内内侍省
以诸司𨽻之国初有内班院淳化五年八月改内班为
黄门九月改黄门为内侍省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
卷五十七 第 40a 页 WYG0611-0333a.png
为前后省而入内省比前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
亵近者𨽻入内内侍省供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
品者𨽻内侍省(职略云入内内侍省号北司/内侍省号南班与志不同)入内内侍
省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
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内侍
省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
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
内侍黄门自供奉官至黄门以一百八十人为定员凡
卷五十七 第 40b 页 WYG0611-0333b.png
内侍初补曰小黄门经恩迁补则为内侍黄门后省官
阙则以前省官补押班次迁副都知次迁都都知遂为
内臣之极品熙宁中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押班逐
省各以转入先后相压永为定式其官称则有内客省
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国初所置(职略云/太祖以)
(内客省使换枢密以延福宫使换宣徽其旨远哉由都/知延福使以下至寄资诸司副使者即依外官荫补之)
(法/)元丰议改官制张诚一欲易都知押班之名置殿中
监以易内侍省既而宰执进呈神宗曰祖宗为此名有
卷五十七 第 41a 页 WYG0611-0333c.png
深意岂可轻议(四朝志王定/国见闻录)政和二年始遂改焉以通
侍大夫易内客省使正侍大夫易延福宫使中侍大夫
易景福殿使中亮大夫易宣庆使中卫大夫易宣政使
拱卫大夫易招宣使供奉官易内东头供奉官左侍禁
易内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易内侍殿头左班殿直易内
侍高品右班殿直易内侍高班而黄门之名如故其属
有御药院勾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省充掌按验方书
修合药剂以待进御及供奉禁中之用内东门司勾当
卷五十七 第 41b 页 WYG0611-0333d.png
官四人以入内内侍省充掌宫禁人物出入周知其名
数而讥察之合同凭由司监官二人掌禁中宣索之物
给其要验凡特旨赐予皆具名数凭由付有司准给管
勾往来国信所管勾官二人以都知押班充掌契丹使
介交聘之事后苑勾当官无定员以内侍充掌苑囿池
沼台殿种艺雅饰以备游幸造作所掌造作禁中及皇
属婚娶之名拜龙图天章宝文阁勾当官四人以入内
内侍充掌藏祖宗文章图籍及符瑞宝玩之物而安像
卷五十七 第 42a 页 WYG0611-0334a.png
设以崇奉之军头引见司勾当官五人以内侍省都知
押班及閤门宣赞舍人以上充掌供奉便殿禁卫诸军
入见之事及马步两直军员之名翰林院勾当官一员
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
伎以事上者皆在焉中兴以来深惩内侍用事之弊严
前后省使臣与兵将官往来之禁著内侍官不许出谒
及接见宾客之令绍兴三十年诏内侍省所掌职务不
多徒有冗费可废并归入内内侍省旧制内侍遇诞节
卷五十七 第 42b 页 WYG0611-0334b.png
许进子年十二试以墨义即中程者候三年引见供职
三十二年殿中侍御史张震言宦者员众孝宗即命内
侍省开具见在人数免会庆节进子仍定以二百人为
额乾道间以差赴德寿宫应奉阙人增至二百五十人
绍熙三年因宰臣奏中官只令承受宫禁中事不许预
闻他事嘉定初诏内侍省陈乞恩例亲属充寄班祗候
以十年为限
 文献通考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