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610-0162d.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七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田赋考七
  屯田
汉昭帝始元二年发习战射士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
(调发遣之也故/吏前为官职者)
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击先零羌罢骑兵屯田
卷七 第 1b 页 WYG0610-0163a.png
以待其敝
 充国奏曰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
 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
 二百八十六石难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
 不虞之变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
 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音/告)(音门即金城/郡广武县地)
 (临羌在今/西平郡)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
 上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私
卷七 第 2a 页 WYG0610-0163b.png
 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
 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
 亭浚沟渠(漕下以水运/木而下也)理湟(音/皇)(音/陜)以西道桥七十
 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田事出谓/至春人出)
 (营田也赋/谓班与之)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
 十倅马十二就草(倅马副马十二者千骑/则与副马二百匹也)为田者游
 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蓄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
 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唯陛下
卷七 第 2b 页 WYG0610-0164a.png
 裁许又上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一部为/一校)吏士万人
 留屯以为武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摧折羌
 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
 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
 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田
 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
 冲之具五也以閒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
 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
卷七 第 3a 页 WYG0610-0164b.png
 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谓因寒而/堕指也)坐得必胜之
 道七也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
 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开
 小开(皆羌/种)使生地变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
 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
 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
 出兵失十二利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禦之备
 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之具其土崩归德
卷七 第 3b 页 WYG0610-0164c.png
 宜不久矣诏罢兵独留充国屯田明年五月充国奏
 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二
 千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
 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请罢
 屯兵诏可充国振旅而还
  按屯田所以省馈饟因农为兵而起于汉昭宣之
  时然文帝时晁错上言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
  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
卷七 第 4a 页 WYG0610-0164d.png
  为之高城深堑先为室屋具田器募罪人及免徒
  复作及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俾实塞下
  使屯戍之事省输将之费寡则其规模已略出此
  但文帝则与以田屋令其人自为战守而此屯田
  则以兵留耕因取其耕之所获以饟兵微为不同
  又按武帝征和中桑弘羊与丞相御史请屯田故
  轮台地以威西域而帝下诏深陈既往之悔不从
  之其事亦在昭宣之前然轮台西于车师千馀里
卷七 第 4b 页 WYG0610-0165a.png
  去长安且万里非张掖金城之比而欲驱汉兵远
  耕之岂不谬哉赖其说陈于帝既悔之后耳 武
  帝通西域复轮台渠犁亦置营田校尉领护然田
  卒止数百人今弘羊建请以为溉田五千顷以上
  则徙民多而骚动众矣帝既悔往事思富民宜其
  不从也
东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
光武建武四年刘隆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马
卷七 第 5a 页 WYG0610-0165b.png
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
上林苑中帝许之
六年王霸屯田新安 夏李通破公孙述于西城还屯
田顺阳
八年王霸屯田函谷关 张纯将兵屯田南阳
明帝永平十六年北伐匈奴取伊吾地置宜禾都尉以
屯田遂通西域
章帝建初二年罢伊吾卢屯田兵
卷七 第 5b 页 WYG0610-0165c.png
和帝永元二年击伊吾破之
三年班超定西域复置戊巳校尉
十四年安定降羌烧何种反曹凤请广设屯田隔塞羌
胡交关之路及省委输之役上乃拜凤为金城西部都
尉将徙士屯龙耆后金城长史上官鸿上开置归义建
威屯田二十七部侯霸复开置东西邯屯田增留逢二
部帝皆从之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会永初
中诸羌叛乃罢
卷七 第 6a 页 WYG0610-0165d.png
顺帝永建四年虞诩上疏曰禹贡雍州之域厥土惟上
且沃野千里夫弃沃壤之饶损自然之财不可谓利书
奏帝乃复三郡(朔方西/河上郡)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
一亿计明年校尉韩皓转湟中屯田置西河间以逼群
羌羌以屯田近之恐必见图乃解仇诅盟马续上移屯
田湟中羌意乃安至阳嘉元年以湟中地广增置屯田
五部并为十部
永建六年以伊吾膏腴之地旁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
卷七 第 6b 页 WYG0610-0166a.png
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平故事邓训击败迷唐诸羌
威信盛行遂罢屯田各令归郡唯置弛刑徒二千馀人
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阳嘉元年复置元莬郡屯田六部 傅燮为汉阳太守
广开屯田列置四十馀营
献帝建安元年募民屯田许下
 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
 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
卷七 第 7a 页 WYG0610-0166b.png
 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视桑椹袁术在
 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羽林监枣祗及
 韩浩请建置屯田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
 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
 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军谷之饶起于祗
 而成于峻
建安十四年曹操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开
卷七 第 7b 页 WYG0610-0166c.png
芍陂屯田
诸葛亮由斜谷伐魏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
已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
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魏齐王芳正始四年司马宣王督诸军伐吴时欲广田
畜谷为灭贼资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自今淮/阳郡项)
(城县以东/至寿春郡)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
可以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卷七 第 8a 页 WYG0610-0166d.png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
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百亿
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
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
有四万人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
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
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之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
矣宣王善之皆如艾计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西南横石
卷七 第 8b 页 WYG0610-0167a.png
以西尽沘旁脂水四百馀里置一营六十人且佃且守
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理诸陂
于颍南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
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
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
无水害艾所建也
晋羊祜为征南大将军镇襄阳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
馀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
卷七 第 9a 页 WYG0610-0167b.png
减半分以垦田八百馀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
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
太康元年平吴之后当阳侯杜元凯在荆州(今襄/阳郡)修召
信臣遗迹(召信臣所作钳卢陂六门堰并今/南阳郡穰县界时为荆州所统)激用滍(音/蚩)
(音/育)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刋石使有定分公私
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
百里北无通路又巴邱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
固荆蛮之所恃也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
卷七 第 9b 页 WYG0610-0167c.png
(夏水杨口在今江陵郡/江陵县界巴陵即今郡)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零陵桂/阳并郡)南土歌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知名与勇

东晋元帝督课农功二千石长吏以入谷多少为殿最
其宿卫要任皆令赴农使军各自佃即以名廪大兴中
三吴大饥后军将军应詹上表曰魏武帝用枣祗韩浩
之议广建屯田又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
故下不甚劳大功克举间者流人奔东吴东吴今俭皆
卷七 第 10a 页 WYG0610-0167d.png
已还返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差易宜简
流人兴复农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与百
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则仓庾盈
亿可计日而待之
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今临淮/郡县)屯田于
东阳之石鳖(亦在今之/临淮郡界)公私利之
齐高帝敕垣崇祖修理芍陂田曰卿但努力营田自然
平殄虏寇昔魏置典农而中都足食晋开汝颍而河汴
卷七 第 10b 页 WYG0610-0168a.png
委储卿宜勉之
后魏文帝大和十一年大旱十二年秘书丞李彪上表
请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为屯田人相水陆之
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
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课并征戍杂役行此二事数
年之中谷积而人足矣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
私丰赡虽有水旱不为害
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芝又议修石鳖等屯
卷七 第 11a 页 WYG0610-0168b.png
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足
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开幽州督亢旧陂
(今范阳郡/范阳县界)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
以周赡又于河内置怀义等屯以给河南之费自是稍
止转输之劳
武成帝河清三年诏沿边城守堪耕食者营屯田置都
子使以统之一子使当田五十顷岁终课其所入以论
褒贬
卷七 第 11b 页 WYG0610-0168c.png
隋文帝开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转输劳敝乃
令朔方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
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
十二司农寺每屯三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水陆腴
瘠播植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
省苑内屯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御史巡行莅输上地
五十亩瘠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则给牛一诸屯以地
良薄与岁之丰凶为三等具民田岁穫多少取中熟为
卷七 第 12a 页 WYG0610-0168d.png
率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𨽻司农者岁二月卿少
卿循行治不法者凡屯田收多者褒进之岁以仲春籍
来岁顷亩州府军镇之远近上兵部度便宜遣之
开元二十五年诏屯官叙功以岁丰凶为上下镇戍地
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方春令屯官巡行谪作不时
者天下屯田收谷百九十馀万斛初度支岁市粮于北
部以赡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之军费钱五六十万缗溯
河舟溺甚众
卷七 第 12b 页 WYG0610-0169a.png
建中初宰相杨炎请置屯田于丰州发关辅民凿陵阳
渠以增溉京兆尹严郢尝从事朔方知其利害以为不
便疏奏不报郢乃奏五城旧屯其数至广以开渠之粮
贷诸城官田约以冬输又以开渠功直布帛先给田者
据估转谷如此则关辅免调发五城田辟比之浚渠利
十倍也时杨炎方用事郢议不用而陵阳渠亦不成然
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
元和中振武军饥宰相李绛请开营田可省度支漕运
卷七 第 13a 页 WYG0610-0169b.png
及绝和籴欺隐宪宗称善乃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
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馀
人给以耒耜耕牛假粮种使偿所负粟一岁大熟因募
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
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馀里列栅二十
垦田三千八百馀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省度支钱二千
馀万缗重华入朝奏请益开田五千顷法用人七千可
以尽给五城会李绛已罢后宰相持其议而止宪宗末
卷七 第 13b 页 WYG0610-0169c.png
天下营田皆雇民或借庸以耕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间
苦之穆宗即位诏还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地者给
三之一以终身灵武邠宁土广肥而民不知耕太和末
王起奏立营田后党项大扰河西邠宁节度使毕諴亦
募士开营田岁收三十万斛省度支钱数百万缗
 开元令诸屯田应用牛之处山原川泽土有硬软至
 于耕垦用力不同土软处每一顷五十亩配牛一头
 强硬处一顷二十亩配牛一头即当屯之内有软有
卷七 第 14a 页 WYG0610-0169d.png
 硬亦依此法其稻田每八十亩配牛一头诸营田若
 五十顷外更有地剩配丁牛者所以收斛斗皆准顷
 亩折除其大麦荞麦乾萝卜等准粟计折斛斗以定
 等级天宝八载天下屯收百九十一万三千六百六
 十石关内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万
 三千二百八十石河东二十四万五千八百石河西
 二十六万八十八石陇右四十四万九百二石
上元中于楚州古射阳湖置洪泽屯寿州置芍陂屯厥
卷七 第 14b 页 WYG0610-0170a.png
田沃壤大获其利
宋太宗皇帝端拱二年以左谏议大夫陈恕为河北东
路招置营田使魏羽为副使右谏议大夫樊知古为河
北西路招置营田使索湘为副使欲大兴营田也
 先是自雄州东际于海多积水戎人患之未尝敢由
 此路入寇顺安军西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广无隔阂
 每岁胡骑多由此而入议者以为宜度地形高下因
 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洫益树五稼所以实边廪而
卷七 第 15a 页 WYG0610-0170b.png
 限戎马雍熙后数用兵岐沟君子馆败衄之后河朔
 之民农桑失业多闲田且戍兵增倍故遣恕等经营
 之恕密奏戍卒皆惰游仰食县官一旦使冬被甲兵
 春执耒耜恐变生不测乃诏止令葺营堡营田之议
 遂寝
淳化四年知雄州何承矩请于顺安寨西引易河筑堤
为屯田既而河朔频年霖澍水潦河流湍溢坏城垒民
舍复请因积潦处畜积为陂塘大作稻田以足食
卷七 第 15b 页 WYG0610-0170c.png
 沧州临津令黄懋上书请于河北诸州作水利田懋
 自言闽人闽地种水田缘山导泉倍费功力今河北
 州军陂塘甚多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三五年内公私
 必获大利乃诏承矩往河北诸州水所积处大垦田
 以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懋充判官发诸州
 镇兵万八千人给其役凡雄莫霸州平戎破虏顺安
 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初年种稻值霜
 早不成次年方熟初承矩建议沮之者颇众又武臣
卷七 第 16a 页 WYG0610-0170d.png
 习攻战亦耻于营葺种稻又不成群议益甚几罢役
 至是议者乃息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其利
  按古者兵与农共此民也故无事则驱之为农而
  力稼穑有事则调之为兵而任征战虽唐府兵之
  法犹然至于屯田则驱游民辟旷土且耕且戍以
  省馈饟尤为良法自府兵之法既坏然后兵农判
  而为二不特农疲于养兵而兵且耻于为农观陈
  恕所奏及沮何承矩屯田之议者可见然则国力
卷七 第 16b 页 WYG0610-0171a.png
  如之何而不敝于饷军也哉
真宗咸平五年殿直牛睿请增广方田疏治沟塍为胡
马之阂诏边臣经度之顺安军威虏军保州定州皆有
屯田
九年改定州保州顺安军营田务为屯田务凡九州军
皆遣官监务置吏属召募役兵自京师传送鬻秸干以
补牛阙
陜西转运使刘综上言今于古原州建镇戎军以备贼
卷七 第 17a 页 WYG0610-0171b.png
迁请于军城四面置屯田务开田五百顷置下军二千
人牛八百头以耕种之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
寇来则战从之既而原渭亦开方田戎人内属者皆依
之得以安居
 太宗时度支叛官陈尧叟等上言自唐季以来农政
 多废民率弃本不务力田是以家鲜馀粮地有遗利
 臣等每于农亩之业精求利害之理必在乎修因地
 之利建用水之法讨论典籍备穷本末自汉魏晋唐
卷七 第 17b 页 WYG0610-0171c.png
 以来于陈许邓颍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
 迹具在望选稽古通明之士分为诸州长吏兼管农
 事大开公田以通水利发江淮下军散卒及募民以
 充役每一夫给牛一头治田五十亩虽古制一夫百
 亩今且垦其半俟久而古制可复也亩约收三斛岁
 可得十五万斛凡七州之间置二十屯可得三百万
 斛因而益之不知其极矣行之二三年必可至仓廪
 充实省江淮漕运其民田之未辟者官为种植公田
卷七 第 18a 页 WYG0610-0171d.png
 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并如民间主客之例
 此又敦本劝农之至道也傅子曰陆田命悬于天人
 力虽修苟水旱不时则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
 人力人力苟修则地利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
 陆水田既修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侔矣上览奏嘉之
 即遣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乘传往诸州
 案视经度事卒不行
襄州襄阳县有屯田三百馀顷知州耿望请置营田务
卷七 第 18b 页 WYG0610-0172a.png
是岁种稻三百馀顷五年以其烦扰罢之
唐州赭阳陂亦有营田务岁种七十馀顷后以其所收
薄且扰人罢之赋贫民
天禧末诸州屯田总四千二百馀顷而河北屯田岁收
二万九千四百馀石而保州最多逾其半焉江淮两浙
承伪制皆有屯田克复后多赋与民输租第存其名在
河北者虽有其实而岁入无几利在畜水以限戎马而

卷七 第 19a 页 WYG0610-0172b.png
治平三年河北屯田有田三百六十七顷得谷三万五
千四百六十八石
  屯田因兵屯得名则固以兵耕营田募民耕之而
  分里筑室以居其人略如晁错田塞之制故以营
  名其实用民而非兵也国初惟河北屯田有兵若
  江浙间名屯田者皆因五代旧名非实有屯也祥
  符九年李允则奏改保州定州营田务为屯田务
  则募兵以供其役熙宁取屯田务罢之则又收务
卷七 第 19b 页 WYG0610-0172c.png
  兵各𨽻其州以为厢军则屯营固异制矣然咸平
  中营田襄州既而又取邻州兵用之则非单出民
  力熙丰间屯营多在边州土著人少则不复更限
  兵民但及给用即取之于是屯田营田实同名异
  而官庄之名最后乃出亦往往杂用兵民也其间
  又有牧地者本收閒地以给牧养后亦稍取可耕
  者以为之田而边地荒弃者又立顷亩招弓箭手
  田其不属弓箭手而募中土人往耕者壤地租给
卷七 第 20a 页 WYG0610-0172d.png
  大抵参错名虽殊而制相入也
神宗熙宁元年诏以坊监牧马馀地立田官令专稼政
以资牧养之用按原武单镇洛阳沙苑淇水安阳东平
七监地馀良田万七千顷可赋民租佃收草粟以备枯
寒从枢密副使邵亢请也
四年河北屯田司屡言丰岁所入亦不偿费诏沿边屯
田不以水陆悉募民租佃罢屯田务收其兵为州厢军
五年知延州赵卨乞根括闲田及募弓箭手诏如其请
卷七 第 20b 页 WYG0610-0173a.png
行之
 卨上议曰今陜西虽有旷土而未尝耕垦屯戍不撤
 而远方有输纳之勤愿募民耕闲田经略安抚使郭
 逵言今怀宁寨新得地百里已募弓箭手无闲田可
 耕遂括得地万五千馀顷募蕃汉兵几五千为八指
 挥 知熙州王韶乞以河州蕃部近城川地招弓箭
 手又以山坡地招蕃兵弓箭手每寨五指挥以二百
 五十人为额每人给地一顷蕃官两顷大蕃官三顷
卷七 第 21a 页 WYG0610-0173b.png
 熙河多美田朝廷委提点秦凤刑狱郑民宪兴民田
 奏辟官属以集其事
七年章惇初筑沅州亦为屯田务
元丰二年以所收不及额罢之
九年诏熙河路有弓箭手耕种不及之田经略安抚司
权点厢军田之官置牛具农器人给一顷岁终参较弓
箭手厢军所种孰为优劣以行赏罚 六月郑民宪言
逃走弓箭手并营田地土作多方设法召人请佃今来
卷七 第 21b 页 WYG0610-0173c.png
认租课乞许就近于本城寨送纳特与蠲免支移折变
从之
知河州鲜于师中乞以未募弓箭手地百顷为屯田从

 枢密使吴充言实边之策惟屯田为利近闻鲜于师
 中建请朝廷以计置弓箭手重于改作故裁令试治
 百顷而已然屯田之法行之于今诚未易惟有因今
 弓箭手以为助法公田似有可为且以熙河四州较
卷七 第 22a 页 WYG0610-0173d.png
 之无虑一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岁收
 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水旱肥瘠三分除一亦
 可得十万官无营屯牛具廪给之费借用众力而民
 不劳大荒不收而官无损省转输平籴价凡六便诏
 议其事议者谓弓箭手皆新招重以岁连不善若使
 之自备功力耕佃恐人心动摇宜俟稍稔推行
元丰元年诏经制熙河财用司括冒耕地期半岁使民
得自言
卷七 第 22b 页 WYG0610-0174a.png
五年提举熙河营田康识言新复土地及命官分画经
界选知田厢军人给一顷耕之馀悉给弓箭手人加一
顷有马者又加五十亩每五十顷为一营四寨堡见缺
农作厢军乞许于秦凤泾原熙河三路选募厢军及马
递铺卒愿行者人给装钱二千从之
八年枢密院上河东经略司之言曰去年出兵耕种木
瓜原地凡用将兵万八千馀人马二千馀匹费钱七千
馀缗谷近九千石糗粮近五万斤草万四千馀束又保
卷七 第 23a 页 WYG0610-0174b.png
甲守禦费缗钱千三百米三千二百石役耕民千五百
雇牛千具皆强民为之所收禾粟荞麦万八千石草十
万二千不偿所费又借转运司钱谷以为子种至今未
偿增人马防拓之费仍在年计之外虑经略司来年再
欲耕种乞早赐约束诏谕吕惠卿毋蹈前失
 先一年惠卿雇五县耕牛发将兵外护耕新疆于木
 瓜原等处五百馀顷自谓所得极厚可助边计至是
 乃诏戒之
卷七 第 23b 页 WYG0610-0174c.png
元祐元年永兴军民庶进状言兴平县有地二百四十
馀顷久输二税熙宁五年本县抑令退为牧地诏提刑
司审定以奏如他州县更有以税地改牧地者亦具以
闻提刑司乞与免纳租钱给种如故
大观二年陜西转运副使孙琦言西宁湟廓三州良田
沃野并给族部略无税赋今进筑之初宜召诸首领与
族长开谕令量立租课责期限并委族长使之催输诏
童贯度其宜以行
卷七 第 24a 页 WYG0610-0174d.png
五年提举泾原弓箭手司奏乞案汉蕃田土其已开熟
地仍许著业外若非朝命所给而州军帅司一时私自
拨予或川原漫坡地土今仍荒闲者并以给招阙额人
马惟其不堪耕种者方许拨充牧地庶可究极地利增
广人兵从之
  祖宗时营田皆置务(淳化中河北有屯田务祥符/九年改定州保州营田务为)
  (屯田务天圣四年废襄唐二州营/田务庆历元年陜西置营田务)何承矩建议于
  河北(端拱/元年)欧阳修募弓箭手于河东(庆历/二年)陈恕樊
卷七 第 24b 页 WYG0610-0175a.png
  知古招置营田于河东北(端拱/二年)范仲淹大兴屯田
  于陜西(庆历/元年)耿望置屯田襄州(咸平/二年)章惇初筑沅
  州亦为屯田务(熙宁/七年)正以极边两不耕之地并边
  多流徙之馀因地之利课以耕耘赡师旅而省转
  输此所以为扈边实塞之要务足国安民之至计
  也然屯田以兵营田以民固有异制(营者分里筑/室以居其人)
  (如晁错田/塞之制)咸平中襄州营田既调夫矣又取邻州
  之兵是营田不独以民也熙丰间边州营屯不限
卷七 第 25a 页 WYG0610-0175b.png
  兵民皆取给用是屯田不独以兵也至于招弓箭
  手不尽之地复以募民则兵民参错固无异也然
  前后施行或以侵占民田为扰(虞奕/于徽)或以差借耨
  夫为扰(咸平二年耿/望襄州借夫)或以诸郡括牛为扰(庆历间/范雍括)
  (诸郡/牛)或以兵民杂耕为扰又或以诸路厢军不习
  耕种不能水土为扰(元符三年九月提/举河东营田言)至于岁之
  所入不偿其费遂又报罢惟因弓箭手为助田法
  一夫受田百亩别以十亩为公田俾之自备种粮
卷七 第 25b 页 WYG0610-0175c.png
  功力岁收一石水旱三分除一官无廪给之费民
  有耕凿之利若可以为便矣然弓箭手之招至者
  未安其业而种粮无所仰给且又责其借力于公
  田虑人心易摇卒莫之行(熙宁九年正/月郑民宪言)
绍兴元年镇抚使知荆南府解潜奏措置荆南归峡荆
门公安五州营田其后军食仰给省县官之半
三年德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陈规放古屯田有逃户
归业者收毕给之过三年者不受理凡军士所屯之田
卷七 第 26a 页 WYG0610-0175d.png
皆相其险隘立为堡寨其弓兵等半为守禦半为耕种
如遇农时则就田作有警则充军用凡耕种则必少增
钱粮秋收给斛斗犒赏依锄田客户则例馀并入官凡
民户所营之田水田亩赋粳米一斗陆田豆麦夏秋各
五升满二年无欠输给为永业兵民各处一方流民归
业渐众亦置堡寨屯聚凡屯田事务营田司兼行营田
事府县官兼行更不别置官吏当时廷绅因规奏请相
与推广谓一夫受田百亩古制也厥今诸荒田甚多惟
卷七 第 26b 页 WYG0610-0176a.png
恐人力不足兼肥瘠不同难以槩论当听人户量力取
射其有阙少牛畜宜用人耕之法以二人拽一犁凡受
田五人为一甲别给莱田五亩为庐舍稻场兵屯以大
使臣主之民屯以县令主之以岁课多少为殿最下诸
镇推行之 又诏江东西宣抚使韩世忠措置建康营
田 又诏湖北浙西江西屯营田徭役科配并免
五年屯田郎中樊宾言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
亘数千里无人可耕则地有遗利中原士民扶携南渡
卷七 第 27a 页 WYG0610-0176b.png
几千万人则人有馀力今若使流寓失业之人尽田荒
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
六年右仆射张浚奏改江淮屯田为营田凡官田逃田
并拘籍以五顷为一庄募民承佃命措置官樊宾王弗
行之寻命五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吴玠及江
淮荆襄利路帅悉领营田使 江淮营田置司建康岁
中收谷三十万有奇
七年监中岳李寀言营田之官或抑配豪户或强科保
卷七 第 27b 页 WYG0610-0176c.png
正田瘠难耕多收子利张浚亦觉其扰请罢司以监司
兼领于是诏帅臣兼领营田内见带营田使名者即仍

诏奖谕川陜宣抚吴玠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
五十四顷约收二十五万石补助军粮以省馈饷
十六年定江淮湖北营田以绍兴七年至十三年所收
数内取三年最多数内取一年酌中为额县官奉行有
方无词诉抑勒处分三等定赏罚
卷七 第 28a 页 WYG0610-0176d.png
隆兴元年工部尚书张阐言今日荆襄屯田之害非田
之不可耕也无耕田之民也官司虑其功之不就不免
课之游民游民不足不免抑勒百姓舍已熟田耕官生
田私田既荒赋税犹在或远数百里追夺以来或名双
丁役其强壮占百姓之田以为官田夺民种之谷以为
官谷老稚无养一方骚然有司知其不便申言于朝罢
之诚是也然臣窃谓自去岁以来置耕牛置农器修长
木二渠费已十馀万其间岂无已垦辟之地岂无庐舍
卷七 第 28b 页 WYG0610-0177a.png
场圃尚可卒业一旦举而弃之必为势家所占则是捐
十万缗于无用之地而荆襄之田终不可耕也臣比见
两淮归正之民动以万计官给之食以半岁为期今踰
期矣官不能给则老弱饥饿者转而他之殊失斯民向
化之心兼亦有伤国体臣愚以为荆襄之田尚有可承
之规与其弃之孰若使归正之民就耕非惟可免流离
庶使中原之民知朝廷有以处我率皆襁负而至异日
垦辟既广田畴既成然后取其馀者而输之官实为两
卷七 第 29a 页 WYG0610-0177b.png
便诏除见耕种人依旧外馀令虞允文同王珏疾速措

 扬州兴元府阶成岷凤等处屯田后皆以所得不偿
 所费罢之
  议者皆曰汉赵充国魏枣祗屯田皆卓有成效不
  知充国以方隆之汉敝垂尽之先零枣祗以未裂
  之中原营于无虞之许下其为之也暇且无有害
  其成者今禾黍未登场而驰突蹂践有不可必苟
卷七 第 29b 页 WYG0610-0177c.png
  严其备有以限戎马之来则沿边莽堰莫非可耕
  之地矣
  官田(籍田附/)
孟子曰殷人七十而助 又曰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
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朱子集注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此诗可
  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
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择元辰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
卷七 第 30a 页 WYG0610-0177d.png
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
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保介车右也置耒于车石与御/者之间明已劝农非农者也)
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既/耕)
(而宴饮以/劳群臣)
周礼甸师掌率其属而耕耨王籍以时入之(其属庶人/也王籍谓)
(王者籍田千亩所亲帅公卿以下亲耕农人耕之处也/庶人终于千亩故曰率其属入其所收黍稷以供粢盛)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籍借也借民力以为之天子田籍/千亩诸侯百亩自厉王之后籍田)
(礼废宣王即/位不复古也)
卷七 第 30b 页 WYG0610-0178a.png
 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古者太史顺时
 [𤫽](音/脉)土阳瘅(丁佐/反)愤盈土气震发(瘅厚也/愤积也)农祥晨正
 (农祥房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正于午)日月底于天庙(天庙营室也孟/春之日日月皆)
 (在营/室)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
 吉(初吉二/月朔)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
 谷乃不殖(言阳气升土膏动当即发动变泻其/气不然则脉萌而气结更为灾疫)稷以
 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阳官春官/司事农事)曰距今九
 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
卷七 第 31a 页 WYG0610-0178b.png
 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农大夫/田畯)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
 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
 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
 监之膳夫农正行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
 垡班三之(班次也王一垡公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也)庶民终于千亩其后
 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
 膳宰监之膳宰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是
卷七 第 31b 页 WYG0610-0178c.png
 日也瞽师音官以风土(音官乐官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
 于籍东南钟而藏之(廪御廪以藏王所/籍田以奉粢盛)而时布之于
 农稷则遍戒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
 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
 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穫亦如之民
 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
 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惟农是务无有
卷七 第 32a 页 WYG0610-0178d.png
 求利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
 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利于民矣则享
 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
 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
 听
汉高祖二年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
文帝二年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以给宗庙粢盛
卷七 第 32b 页 WYG0610-0179a.png
 贾谊说上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今背本而趋末生
 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蹙今驱
 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手
 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
 言乃开籍田
十三年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
奉祭服其具礼仪(令立耕桑/之礼制也)
景帝后二年亲耕籍田
卷七 第 33a 页 WYG0610-0179b.png
武帝元年罢苑马以赐贫民(养马之苑禁百姓/刍收今赐民为田)
征和四年上耕于钜定(地名近/东海)
昭帝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时帝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宦者近)
(署故往试耕为戏弄/也弄田在未央宫中)
六年上耕于上林
元凤二年罢中牟苑赋贫民
宣帝地节元年假郡国贫民田
二年诏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又令流民还归者假
卷七 第 33b 页 WYG0610-0179c.png
公田贷种食
元帝初元元年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
业贫民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省
苑马以振困乏
二年诏罢水衡禁苑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籞池
田假与贫民
五年罢北假田官(主假赁见田官与民收/其税或曰北假地名也)
永光元年令民各务农亩无田者假之
卷七 第 34a 页 WYG0610-0179d.png
哀帝建平元年太皇太后诏外家王氏田非冢营皆以
赋贫民
后汉礼仪志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
已享(贺循籍田仪曰汉耕田以太牢祭先农于田所薛/综注二京赋曰为天神借民力于此田故名曰帝)
(籍田在国/之辰地)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
侯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汉旧仪曰春始/耕于籍田官祠)
(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从大赐/三辅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种百谷万斛为立籍田)
(仓置令丞谷皆以给祭天地/宗庙群神之祀以为粢盛)是月令日郡国守相皆劝
卷七 第 34b 页 WYG0610-0180a.png
民始耕如仪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其有灾眚有他
故若请雨止雨皆不鸣钟不作乐(汉家郡守行大夫礼/鼎俎笾豆工歌县)
明帝永平九年诏郡国以公田赐贫民各有差
十三年汴渠成诏曰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
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
章帝建初元年诏以上林池籞田赋与贫人
元和元年诏郡国募人无田欲徙他界就饶者悉听之
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顾耕庸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
卷七 第 35a 页 WYG0610-0180b.png
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三年诏曰月令孟春善相邱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
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与种粮务尽地力勿令游

安帝永初元年以广城游猎地及被灾郡国公田假与
贫民
魏制天子亲耕籍田藩镇阙诸侯百亩之礼
晋武帝太始四年正月帝躬耕籍田于东郊诏曰近代
卷七 第 35b 页 WYG0610-0180c.png
以来耕籍田于数步之内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
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徒之费今循千亩之制当率群公
卿士躬稼穑以先天下于东郊之南洛水之北(去宫八/里远十)
(六里为/田千亩)帝御木辂以耕自惠帝后礼废
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将亲耕司空大司农京尹令度宫
之辰地八里之外整制千亩中开阡陌
齐武帝永明中耕籍田
梁依宋齐礼天监十二年以启蛰而耕普通二年移籍
卷七 第 36a 页 WYG0610-0180d.png
田于建康北岸
后魏道武帝天兴三年春始躬耕籍田
北齐籍于帝城东南千亩内种赤粱白谷大豆赤黍小
豆黑穄麻子大小麦色别一顷自馀一顷中通阡陌
隋制于国南十四里启夏门置地千亩为坛行播殖礼
九谷纳于神仓以拟粢盛秸藁以饷牺牲
唐太宗贞观三年二月籍于千亩之甸
高宗永徽三年正月率公卿耕于千亩之甸
卷七 第 36b 页 WYG0610-0181a.png
乾封二年仪凤二年景云三年并躬耕籍田
元宗开元二十三年正月躬耕籍田
宋太宗端拱元年亲耕籍田以劝农事
天禧元年以久罢畋游其京城四面禁围草地令开封
府告谕百姓许其耕牧
四年福建转运使方仲荀言福州王氏时有官庄千二
百一十五顷自来给与人户主佃每年只纳税米乞差
官估价令见佃人收买与限二年送纳价直
卷七 第 37a 页 WYG0610-0181b.png
仁宗天圣三年屯田员外郎张希颜奏福建八州皆有
官庄七州各纳租课惟福州只依私产纳税复免差徭
显是倖民乞相均米数依州价折纳见钱铜铁中半从

嘉祐二年诏以天下没入户绝田募人耕收其利置广
惠仓以赈贫人(见赈/恤门)
 熙宁间以广惠仓之入归之常平
神宗熙宁二年三司言天下屯田省庄皆子孙相承租
卷七 第 37b 页 WYG0610-0181c.png
佃岁久乞不许卖其馀没官纳庄愿卖者听从之
七年诏户绝庄产召人充佃及入实封状承买以其直
增助诸路常平钱
开封府界诸路系省庄屯田营田稻田务及司农寺户
绝水利田并都水监官庄淤田司四十四万七千四百
四十八顷一十六亩内三司官田庄四千五百九十三
顷四十亩零总收租馀斛斗疋帛六万一千四百九贯
石疋都水监淤田司官庄五百五十四顷一十九亩零
卷七 第 38a 页 WYG0610-0181d.png
总收租斛斗五万二百一十石斤□秆等五十万一千
六十六束斤
哲宗元祐元年户部言鬻卖绝户田宅既有估覆定价
乞如买扑坊场例罢实封投状从之
八年诏凡官田及已佃而逃或佃租违期应刬佃者不
别召佃悉籍之官为招募衙前之用如未有投募且令
租佃以应募者而给之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诏市易折纳田产并依户绝田产
卷七 第 38b 页 WYG0610-0182a.png

政和元年时朝廷以用度艰窘命官鬻卖官田江西路
一岁失折上供无虑二十馀万斛运副张根建言田既
不存当减上供朝廷深察所以然遂止不卖
 总领措置官田所言元奏存留屯田为系河北河东
 陜西边防利害乞存之不鬻自三路外名屯田者其
 实悉以民耕与凡官田无异无系边防自应鬻卖从
 之
卷七 第 39a 页 WYG0610-0182b.png
 知吉州徐常奏诸路惟江西乃有屯田非边地其所
 立租则比税苗特重所以祖宗时许民间用为永业
 如有移变虽名立价交佃其实便如典卖已物其有
 得以为业者于中悉为居室坟墓既不可例以夺卖
 又其交佃岁久甲乙相传皆随价得佃今若令见业
 者买之则是一业而两输直亦为不可而况若卖而
 起税税起于租计一岁而州失租米八万七千馀石
 其势便当损减上供是一时得价而久远失利此议
卷七 第 39b 页 WYG0610-0182c.png
 臣见近利而失远图公私交害也于是都省乞下江
 西覈实如屯田纽利多于二税即住卖之为税田而
 税多租少即鬻之他路仿此诏可
 臣僚言天下系官田产如折纳抵当户绝之类𨽻属
 常平则法许鬻卖如天荒逃田省庄之类在运司有
 请佃法自馀闲田名类非一乞命官总领条画以闻
 户部奏凡田当防河召募弓箭手或屯田之类悉应
 存留凡市易抵当折纳籍没常平户绝天荒省庄沙
卷七 第 40a 页 WYG0610-0182d.png
 田退滩荻场圩田之类并应出卖又奏仿熙宁制所
 委官一年内卖及七分与转一官馀以次减磨勘不
 登五分加奏劾诏从之
八月诏乃者有司建明尽鬻系官田宅苟目前之利废
久长之策其总领措置官并罢已卖田宅给还元直仍
拘入官如舍屋已经改更但课亏租额者与免仍旧修
盖官田已尝为墓据合用亩步约价者与免迁移
六年始作公田于汝州公田之法县取民间田契根磨
卷七 第 40b 页 WYG0610-0183a.png
如田今属甲则从甲而索乙契乙契既在又索丙契展
转推求至无契可證则量地所在增立官租 一说谓
按民契劵而以乐尺打量其赢则拘入官而创立租课
 初因中官杨戬主后苑作有言汝州地可为稻田者
 置务掌之号稻田务复行于府畿易名公田南暨襄
 城西至沔池北踰大河民田有踰初劵亩步者辄使
 输公田钱政和末又置营缮所亦为公田久之后苑
 营缮所公田皆并于城西所尽山东河朔天荒逃田
卷七 第 41a 页 WYG0610-0183b.png
 与河堤退滩输租举入焉皆内侍主其事所括凡得
 田三万四千三百馀顷农亩困败但能输公田钱而
 正税不复有输后李彦又立城西括田所而公田皆
 彦主之靖康初诛彦
宣和元年提举水利农田所奏浙西平江诸州积水减
退欲委官分诣乡村检视露出田土惟人户见业已纳
省税不括外其馀逃田天荒草田葑茭荡及湖泺退滩
沙涂等地悉标记置籍召人请射种植视乡例拘纳租
卷七 第 41b 页 WYG0610-0183c.png
课桩充御前钱物专一应奉御前支用置局提举如造
谤惑众沮害之人罪徒从之
三年诏方量根括到田土税租课利内特与减一半十
月尚书省言诸路学田并西南外宗室财用司田产元
所给佃租课太轻不足于用诏许添立实封入状添立
租课刬佃一次如佃人愿从添数亦仍给佃
高宗建炎元年从江南经制使翁彦国言拘籍蔡京王
黼等庄田令佃户就种岁减租课二分
卷七 第 42a 页 WYG0610-0183d.png
三年令应天下系官田令有司依乡例纽纳佃租期以
半月许民自陈输租额过期依见行条法
绍兴元年诏尽鬻诸路官田命各路宪臣总领措置
 时以军兴用度不足又先时知永嘉县霍蠡言温州
 四县没官田势家诡名请佃岁责保正长代输公私
 病之乃诏并召人鬻五年又诏见佃人愿承买者听
 佃及三十年以上者减价钱三之二
十二年户部言诸路常平司未卖田令见佃人添租三
卷七 第 42b 页 WYG0610-0184a.png
分不愿者勒令离业召人佃
知邵州吕稽仲言湖南广西闲田甚多若轻租召佃收
其所输籴其赢馀可宽州县诏户部措置
 刘夔为福州帅贸易僧寺田以取资至张守帅闽始
 议存留上等四十馀刹以待高僧外悉令民实封请
 买岁入七八万缗以助军衣馀宽百姓杂科民皆便
 之
二十六年户部侍郎韩仲通言蜀地狭人稠而京西淮
卷七 第 43a 页 WYG0610-0184b.png
南系官膏腴之田尚众乞许人承佃官贷牛种八年仍
偿并边免十年租次边半之满三年充已业从之
户部言诸路卖官田钱乞以七分上供三分充常平司
籴本今诸买官田者免纳税契钱又免和买二年免物
力三年至十年(一千贯以下免三年一千贯/以上五年五千贯以上十年)已给卖后
不许执邻取赎旧六十日输钱不足者钱没官别召买
今倍其日皆从之
二十九年户部提领官田所言应官户势家坐占官田
卷七 第 43b 页 WYG0610-0184c.png
今依估承买其浙西营田及馀路营田官庄田屯田并
住卖诏各路提举司督察欺弊申严赏罚县卖十万缗
州二十万缗守令各进一秩馀以次减磨勘最稽迟者
贬秩 荆南提刑彭合入对言州县卖官田之害望减
价无抑勒户部以减价为难但令勿抑勒而已
 谏议大夫何溥言比议臣欲优恤见佃者令减价二
 分承买而复谓其低价买增价卖或借钱收买增价
 准折许人告即拘没夫始怜其失业而为之减价终
卷七 第 44a 页 WYG0610-0184d.png
 设为转卖之说而开其争端望明诏改正
 两浙转运司言申括到平江府省田一十六万六千
 七百二十八亩每亩纳上供省苗三斗三升六合计
 米三万九千四十七石系民户世业今若出卖便为
 私田上输二税暗失上供岁额苗米乃止
 臣僚言江东西二广村疃之间人户凋疏弥望皆黄
 茅白苇民间膏腴之田耕布犹且不遍岂有馀力可
 置官产浙东西最号繁盛所买仅及百馀万缗累月
卷七 第 44b 页 WYG0610-0185a.png
 尚未足数且有抑勒之患况江广米谷既平钱货艰
 得亩直不过贯百纵根括无遗其能应期限乎若谓
 命令已行难于寝罢乞宽之一年听民情愿无或抑
 勒违者坐之诏可
 又言二年之间三省户部困于文移监司州郡疲于
 出卖上下督责始限一季继限一年已卖者才十三
 已纳者才十二其事犹未竟也盖买产之家无非大
 姓估价之初以上色之产轻立价贯揭榜之后率先
卷七 第 45a 页 WYG0610-0185b.png
 投状至于拆封往往必得今之已卖者是也若中下
 之产无人计嘱所立之价轻重不均今之无人承买
 者是也宜且令元佃之家著业纳租岁犹可得数十
 万斛从之
宁宗开禧三年冬韩侂胄既诛复与敌讲解明年改元
嘉定始用廷臣言置安边所命户部侍郎沈诜等条画
来上凡侂胄与其他权倖没入之田及围田湖田之在
官者皆𨽻焉初以御史提其纲继委之版曹或都司寺
卷七 第 45b 页 WYG0610-0185c.png
监官其后又俾畿漕领之诸路岁输米七十二万二千
七百斛有奇钱一百三十一万五千缗有奇两浙江东
西淮东西福建皆有籍以给行人金缯之费迨敌好既
绝军需边用每于此乎取之
 
 
 
 文献通考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