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610-0078b.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卷二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田赋考二
  历代田赋之制
王莽末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至光武建武二
年野榖旅生麻菽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
至五年野榖渐少田亩益广焉
卷二 第 1b 页 WYG0610-0079a.png
建武六年十二月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
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
三十而税一如旧制
建武十五年诏州郡检覆垦田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相增
 减乃下诏州郡检覆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
 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
 优饶豪右侵刻羸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
卷二 第 2a 页 WYG0610-0079b.png
 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
 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伏抵言于长寿街得之帝怒
 时东海公阳年十二侍侧曰吏受郡𠡠当欲以垦田
 相方耳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踰
 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首服十六年
 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馀人坐度田不实下狱死
章帝建初三年诏度田为三品
 秦彭为山阳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
卷二 第 2b 页 WYG0610-0080a.png
 顷亩分别肥瘠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
 奸吏跼蹐无所容诈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
 书以其所立条式颁令三府并下州县
诏以布帛为租
 时榖贵县官给用不足尚书张林上言榖所以贵由
 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
 从之
和帝永兴元年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
卷二 第 3a 页 WYG0610-0080b.png
亩百四十步
安帝延光四年垦田六百九十四万二千八百九十二
顷三十三亩八十五步
元初元年诏除三辅三岁田租更赋口算
顺帝建康元年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
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据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九十每户)
(合得田七/十亩有奇)
冲帝永嘉元年垦田六百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七十六
卷二 第 3b 页 WYG0610-0080c.png
顷二十亩百有八步
质帝夲初元年垦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二十三顷三
十八亩
桓帝延熹八年初令郡国有田者亩税敛钱(亩十/钱也)
  按章帝时以榖贵乃封钱以布帛为租则钱帛盖
  尝迭用矣此所谓亩税敛钱乃出于常赋三十取
  一之外今所谓税钱始此
灵帝中平二年税天下田亩十钱又名修宫钱
卷二 第 4a 页 WYG0610-0080d.png
 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调民田亩税十钱陆
 康上疏曰哀公增赋而孔子非之岂有取夺民物以
 营无用之铜人捐舍圣戒自蹈亡国之法哉
 仲长统昌言曰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址
 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今
 当限夫田以断兼并去末作以一夲业通肥饶之率
 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一岁
 之间则有数年之储虽兴非法之役恣奢侈之欲广
卷二 第 4b 页 WYG0610-0081a.png
 爱幸之赐犹未能尽也不循古法规为轻税及至一
 方有警一面被灾未逮三年校计蹇短坐视战士之
 蔬食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二十
 税一名之曰貊况三十税一乎夫薄吏禄以丰军用
 缘于秦征诸侯续以四夷汉承其业遂不改更危国
 乱家此之由也今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吏食日禀班
 禄未定可为法制画一定科租税什一更赋如旧今
 者土广人稀中地未垦虽然犹当限以大家勿令过
卷二 第 5a 页 WYG0610-0081b.png
 制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力堪农事乃听受之若听
 其自取后必为奸也
 崔寔政论曰昔圣人分口耕耦地各相副今青徐兖
 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
 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今宜遵故事
 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
 术也
魏武初平袁氏以定邺都令收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
卷二 第 5b 页 WYG0610-0081c.png
疋而绵二斤馀皆不得擅兴藏强赋弱
吴孙权黄武五年陆逊以所在少榖表令诸将增广农
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
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
晋武帝平吴之后置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疋
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
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在公/反)布户一疋远者或一
丈男子一人占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
卷二 第 6a 页 WYG0610-0081d.png
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
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
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事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
钱人二十八文又限王公田宅及品官占田(见职/田门)
  按两汉之制三十而税一者田赋也二十始傅人
  出一算者户口之赋也今晋法如此则似合二赋
  而为一然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丁男课田五十
卷二 第 6b 页 WYG0610-0082a.png
  亩则无无田之户矣此户调所以可行欤
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诏二千石长吏以入榖多少为
殿最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

太兴元年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
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相以周济所益甚大 后
军将军应詹表曰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而军
兴已来征战运漕朝廷宗庙百官用度既已殷广下及
卷二 第 7a 页 WYG0610-0082b.png
工商流寓童仆不亲农桑而游食者以十万计不思开
立美利而望国足人给岂不难哉间者流人奔东吴东
吴今俭皆已还反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功
差易宜简流人兴复农官功劳报赏皆如魏氏故事一
年中与百姓二年分税三年计赋税以使之公私兼济
则仓盈庾溢可计日而待也
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
升是后频年水旱田税不至咸康初算田税米空悬五
卷二 第 7b 页 WYG0610-0082c.png
十馀万斛尚书诸曹以下免官
哀帝即位乃减田租亩收二升
孝武帝太元二年除度定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
三斛唯蠲在身之役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
  按晋制子男一人授田七十亩以亩收三升计之
  当口税二斛一斗以亩收二升计之当口税一斛
  四斗今除度定田收租之制而口税三斛增至五
  石则赋颇重矣岂所谓王公以下云者又非泛泛
卷二 第 8a 页 WYG0610-0082d.png
  授田之百姓欤当考
 前燕慕容皝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
 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
 私记室封裕谏曰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
 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
 官田者与官中分臣犹曰非明王之道而况增乎
 蜀李雄赋丁岁榖三斛女丁半之调绢不过数丈绵
 数两事少役稀百姓富实
卷二 第 8b 页 WYG0610-0083a.png
宋文帝元嘉中始兴太守徐豁上言武吏年满十六课
米六十斛(事见丁/口门)
宋孝武帝大明初山阴县人多田少孔灵符表请徙无
赀之家于馀姚鄮(莫侯/反)鄞三县垦起湖田帝令公卿博
议咸曰夫训农修政有国所同土著之人习玩日久如
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
者肆力非为无处又缘湖居人鱼鸭为业小人习始既
难劝之未易远废之畴方剪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
卷二 第 9a 页 WYG0610-0083b.png
帝违众议徙人并成良业
齐高帝初竟陵王子良上表言宋武帝时遣台使督郡
县或尺布之逋曲以当疋百钱馀税且增为千故诳质
作尚方寄系东冶百姓骇迫不堪其命恣意赃贿无人
敢言贫薄礼轻即生谤讟愚谓凡诸检课宜停遣使明
下符旨审定期限如有违越随事纠坐则政有恒典人
无怨咨
 子良又启曰今所在榖价虽和室家饥嗛(苦簟/反)缣纩
卷二 第 9b 页 WYG0610-0083c.png
 虽贱骈门裸质而守宰务在裒刻围桑品屋以准赀
 课致令斩树发瓦以充重赋破人贩产要利一时东
 郡使人年无常限郡县相承准令上直每至州台使
 命切求县急乃有畏失严期自残躯命亦有斩绝手
 足以避徭役守令不务先富人而唯言益国岂有人
 贫于下而国富于上邪又泉铸岁远𩔖多剪凿江东
 大钱十不一在公家所受必须轮郭遂买夲一千加
 子七百犹求请无地且钱布相半为制永久或闻长
卷二 第 10a 页 WYG0610-0083d.png
 宰须令输钱进违旧科退容奸利欲人康泰其可得
 乎又启曰诸赋税所应纳钱不限小大但令所在兼
 折布帛若杂物是军国所须者听随价准直不必尽
 令送钱于公不亏其用在私实荷其渥昔晋氏初迁
 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因时增减
 永初中官布一疋直钱一千而人所输听为九百渐
 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疋直六百官受则疋准五
 百所以每欲优人必为降落今入官好布疋下百馀
卷二 第 10b 页 WYG0610-0084a.png
 其四人所送犹依旧制昔为刻上今为刻下氓庶空
 俭岂不由之救人拯弊莫过减赋略其目前小利取
 其长久大益无患人赀不殷国用不阜也
自东晋寓居江左百姓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往往散居
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
之赀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财物以裨
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
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
卷二 第 11a 页 WYG0610-0084b.png
改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恒
法定令列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徵赋其无贯之
人不乐州县编者为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唯所
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
典计衣食客之𩔖皆无课役(见品官/占户门)
后魏明元帝永兴中频有水旱神瑞二年又不熟于是
分简尤贫者就食山东敕有司劝课田农自是人皆力
勤岁数丰穰畜牧滋息
卷二 第 11b 页 WYG0610-0084c.png
太武帝初为太子监国曾令有司课畿内之人使无牛
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植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
种田二十亩偿以新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老少无
牛家种田七亩老少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
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于地
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
魏令每调一夫一妇帛一疋粟一石人年十三以上未
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
卷二 第 12a 页 WYG0610-0084d.png
未娶者四耕牛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
布一疋下至半以此为降大率十疋中五疋为公调二
疋为调外费三疋为内外百官俸
孝文延兴四年诏州郡人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
十石以备年粮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
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疋絮二斤
粟二十石又人帛一疋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至是户增帛三疋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复增调
卷二 第 12b 页 WYG0610-0085a.png
外帛满二疋所调各随其土所出其司冀雍华定相蔡
洛荆河怀兖陜徐青齐济南河东徐等州贡绵绢及丝
其馀郡县少桑蚕处以麻布充
 孝明帝时张普惠上疏曰伏闻尚书奏复丝麻之调
 遵先皇之令轨复高祖之旧典仰惟高祖废大斗去
 长尺改重秤所以爱百姓从薄赋和军国虽绵麻之
 用故立幅度之规亿兆荷轻赋之饶不但于绵麻而
 已故歌舞以供其赋奔走以役其勤天子信于上亿
卷二 第 13a 页 WYG0610-0085b.png
 兆乐于下自兹以降渐渐长阔百姓怨嗟闻于朝野
 宰辅不寻其夲知天下之怨绵麻不察其幅广度长
 秤重斗大革其所弊存其可存而特放绵麻之调以
 悦天下之心此所谓悦之不以道愚臣所以未悦者
 也尚书既知国少绵麻不惟法度之翻易人言之可
 畏便欲去天下之大信弃已行之成诏遵前之非遂
 后之失奏求还复绵麻以充国用不思库中大有绵
 麻而郡官共窃利之臣以为于理未尽何者今官人
卷二 第 13b 页 WYG0610-0085c.png
 请调度造衣物必量度绢布疋有丈尺之盈尤不计
 其广丝绵斤两兼百铢之剩未闻依律罪州郡者若
 一疋之滥一斤之恶则鞭户主连及三长此所谓教
 人以贪也今百官请俸祗乐其长阔并欲厚重无复
 准极得长阔厚重者便云其州能调绢布精阔且长
 横发美称以乱视听此百司所以仰负圣明者也今
 若必复绵麻谓宜先令四海知其所由明立严禁复
 夲幅度新绵麻之典依太和之税其在库绢布并及
卷二 第 14a 页 WYG0610-0085d.png
 丝绵不依典制者请遣一尚书与太府卿左右藏令
 依今官度官秤计其斤两广长折给请俸之人均常
 俸之数年俸所出以市绵麻亦应周其一岁之用使
 天下知二圣之心爱人惜法如此则高祖之执中兴
 于神龟明明慈信昭布于无穷孰不幸甚正光后国
 用不足乃先折天下六年租调而徵之百姓怨苦
孝文太和元年诏曰去年牛疫死大半今东作既兴人
须肄业有牛者加勤于常岁无牛者倍佣于馀年一夫
卷二 第 14b 页 WYG0610-0086a.png
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馀力地有遗利
 时李安世上疏曰臣闻量人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
 参致治之夲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
 限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
 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窃见州县之人或因
 年俭流移弃卖田地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既立
 始返旧墟庐井荒凉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
 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
卷二 第 15a 页 WYG0610-0086b.png
 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證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
 互有长短两證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
 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
 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各均量审其
 经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人获资生之利豪右
 靡馀地之盈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
 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
 属今主然后虚诈之人绝于觊觎守分之士免于凌
卷二 第 15b 页 WYG0610-0086c.png
 夺帝深纳之均田之制始于此矣九年下诏均给天
 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
 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
 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二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
 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
 通入倍分田于分虽盈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
 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
卷二 第 16a 页 WYG0610-0086d.png
 莳馀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
 亩依法课莳馀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
 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
 皆为代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
 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
 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
 法诸有举户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疾
卷二 第 16b 页 WYG0610-0087a.png
 者各受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制
 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人田恒以正月若始受
 田而身亡及卖买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
 受诸土广人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后有来
 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
 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
 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
 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
卷二 第 17a 页 WYG0610-0087b.png
 不得无故而移诸人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
 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
 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
 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
 贫后富再从倍之田放此为法诸远流配谪无子孙
 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
 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诸宰人之官各随
 所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
卷二 第 17b 页 WYG0610-0087c.png
 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按夹漈郑氏言井田废七百年至后魏孝文始纳
  李安世之言行均田之法然晋武帝时男子一人
  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
  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则亦非始于后魏
  也但史不书其还受之法无由考其详耳或谓井
  田之废已久骤行均田夺有馀以予不足必致烦
  扰以兴怨讟不知后魏何以能行然观其立法所
卷二 第 18a 页 WYG0610-0087d.png
  受者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意桑田必是人
  户世业是以栽植桑榆其上而露田不栽树则似
  所种者皆荒闲无主之田必诸远流配谪无子孙
  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则固非
  尽夺富者之田以予贫人也又令有盈者无受不
  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
  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
  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
卷二 第 18b 页 WYG0610-0088a.png
  而授无田之人与王莽所行异矣此所以稍久而
  无弊欤
孝明孝昌二年冬税京师田租亩五升借赁公田者亩
一斗
庄帝即位因人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内纳
粟千里外纳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
下三品入夲州
静帝天平初诸州调绢不依旧式兴和三年各班海内
卷二 第 19a 页 WYG0610-0088b.png
悉以四十尺为度天下利焉元象兴和之中频岁大穰
榖斛至九钱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于徭赋矣
齐神武秉政乃命孙腾高崇之分责无籍之户得六十
馀万于是侨居者各勒还夲是后租调之入有加焉及
侯景背叛河南之地困于兵革寻而景乱梁乃命行台
辛术略有淮南之地其新附州县羁縻轻税而已
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每年十月普令转授成丁而
授老而退不听卖易
卷二 第 19b 页 WYG0610-0088c.png
文宣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
州宽乡以处之 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
其力
武成以修创台殿所役甚广并兼户口益多隐漏旧制
未娶者输半床租调(有妻者输一床/无者输半床)阳翟一郡户至数
万籍多无妻有司劾之帝以为生事不许由是奸欺尤
甚户口租调十亡六七
 河清三年诏每岁春月各依乡土立税课人农桑自
卷二 第 20a 页 WYG0610-0088d.png
 春及秋男子十五以上皆营蚕桑孟冬布田亩蚕桑
 之月妇女十五以上皆营蚕桑孟冬刺史听审教之
 优劣定殿最之科品人有人力无牛或有牛无人力
 者须令相便皆得纳种使地无遗利人无游手又令
 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
 六十六退田免租调京城四面诸方之外三十里内
 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户执事官一品以下逮
 于羽林虎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以下
卷二 第 20b 页 WYG0610-0089a.png
 羽林虎贲以上各有差执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
 永业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二百人第二
 品嗣王以下及庶姓王百五十人正三品以上及皇
 宗百人七品以上八十人八品以上至庶人六十人
 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
 夫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
 者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每
 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田入还受之分土不宜
卷二 第 21a 页 WYG0610-0089b.png
 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时定令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
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
二丈垦租一斗义米五升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
旱垦租皆依贫富为三枭其赋税常调则少者直出上
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上枭输远处中枭输次远
下枭输当州仓三年一授租入台者五百里内输粟五
百里外输米入州镇者输粟人欲输钱者准上绢收钱
卷二 第 21b 页 WYG0610-0089c.png
武平之后权幸赐予无限乃料境内六等富人调令出

后周文帝霸政之初创置六官司均掌田里之政令凡
人口十以上宅五亩口七以上宅四亩口五以上宅三
亩有室者田百四十亩丁者田百亩
周制司赋掌赋均之政令凡人自十八至六十四与轻
疾者皆赋之有室者岁不过绢一疋绵八两粟五斛丁
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半之
卷二 第 22a 页 WYG0610-0089d.png
丰年则全赋中年半之下年一之皆以时徵焉若艰凶
札则不徵其赋
隋文帝令自诸王以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其
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
枣其田宅率三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详见职/田门)
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
(开皇中户总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按定垦之数每户合垦田二顷馀也)开皇十二年
文帝以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
卷二 第 22b 页 WYG0610-0090a.png
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
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少又少焉至大业中天下
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按其时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
(五百三十六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馀恐夲史之非实)
  水心叶氏曰齐自河清始有受田之制其君骄粗
  甚矣然尚如此周亦有司均掌田里之政以其时
  田皆在官故也今田不在官久矣往事无复论然
  遂以为皆不当在官必以其民自买者为正虽官
卷二 第 23a 页 WYG0610-0090b.png
  偶有者亦效民卖之此又偏也
  淳熙间有卖官田之令故水心云然
隋文帝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丁男一床租
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调以布绢絁以疋加绵三
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𨽻各半之有品爵及孝
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开皇三年减十二番每岁
为三十日役减调绢一疋为二丈
 初苏威父绰在西魏世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
卷二 第 23b 页 WYG0610-0090c.png
 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正如张弓非平世也后之
 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威为纳
 言奏减赋役务从轻典帝悉从之
开皇九年帝以江表初平给复十年自馀诸州并免当
年租赋
十年五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
停役(通鉴作免/役收庸)
十二年诏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
卷二 第 24a 页 WYG0610-0090d.png
全免
炀帝即位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
之课其后将事辽碣增置军府扫地为兵租赋之入益
减征伐巡幸无时休息天下怨叛以至于亡
唐武德二年制每丁租二石绢二疋绵三两自兹之外
不得横有调敛
武德六年令天下户量其赀产定为三等至九年诏天
下户三等未尽升降宜为九等(馀见乡/役门)
卷二 第 24b 页 WYG0610-0091a.png
七年始定均田赋税凡天下丁男十八以上者给田一
顷笃疾废疾给田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
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馀为口分永业之田树以
榆桑枣及所宜之木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
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其地有薄厚岁一易者
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
给凡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世业田自狭乡而
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已卖者不复授死者收之以
卷二 第 25a 页 WYG0610-0091b.png
授无田者凡收授皆以岁十月授田先贫及有课役者
凡田乡有馀以给比乡县有馀以给比县州有馀以给
比州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石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
输绢绫絁各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二两输布者麻三斤
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
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
调皆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免课役及课/户见复除门)若岭南诸
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夷獠之
卷二 第 25b 页 WYG0610-0091c.png
户皆从半输蕃人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
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
户三户共一口凡水旱虫蝗为灾十分损四分以上免
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右此租庸调徵科之数依杜佑通典及王溥唐会
  要所载陆宣公奏议及资治通鉴所言皆同新唐
  书食货志以为每丁输粟二斛稻三斛调则岁输
  绢二疋绫絁各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
卷二 第 26a 页 WYG0610-0091d.png
  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疑太重今不取
 诸买地者不得过半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
 者不得更请凡卖买皆须经官年终彼此除附若无
 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夲主诸工商永业口分
 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因王事落外蕃不
 还有亲属同居其身分之地六年乃追还日仍给身
 死王事者子孙虽未成丁勿追身分田战伤废疾不
 追减终身诸田不得贴赁及质若从远役外任无人
卷二 第 26b 页 WYG0610-0092a.png
 守业者听贴赁及质官人守业田赐田欲卖及贴赁
 者不在禁限诸给口分田务从便近不得隔越若州
 县改易及他境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其城居之人
 夲县无田听隔县受
  通典曰虽有此制开元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并兼
  之弊有踰汉成哀之间
  致堂胡氏曰古者制民之产是度其丁户之众寡
  而授之田也无世而无在官之田不特唐初也系
卷二 第 27a 页 WYG0610-0092b.png
  上之人肯给与不肯给耳苟有制民常产抑富恤
  贫之意则必括民之无田者而给之田其富而逾
  制者必有限之之法收之之渐也若无此意则以
  民之犯法而没田为公家之利与百姓为市而贸
  之甚则以为价不售而复夺之又甚则强其亲属
  邻里高价而买之而民之贫之富之利之病皆不
  槩于心惟鬻田得直重敛得税斯已矣自后魏齐
  周以来莫如唐之租庸调法最善然不能百年为
卷二 第 27b 页 WYG0610-0092c.png
  苟简者所变可胜惜哉食禄之家毋得与民争利
  此以廉耻待士大夫之美政也古之时用人称其
  官则久而不徙或终其身及其子孙禄有常赐故
  仕则不稼有马乘则不察鸡豚家伐冰则不畜牛
  羊当是时而与民争利斯可责矣后世用人不慎
  升黜无常朝飨太仓暮而家食苟非固穷之君子
  甘于菽水彼仰有事俯有育若不经营生理又何
  以能存卢怀慎为丞相其死也惟有一奴自鬻以
卷二 第 28a 页 WYG0610-0092d.png
  办丧事况其馀哉以理论之凡士而既仕者即当
  视其品而给之田进而任使则有禄以酬其品置
  而不用则有田以资其生惟大谴大呵不在原宥
  之例然后收其田里如此则不得与民争利之法
  可行而廉耻之风益劝矣
  水心叶氏曰自古天下之田无不在官民未尝得
  私有之但强者力多却能兼并众人之利以为富
  弱者无力不能自耕其所有之田以至转徙流荡
卷二 第 28b 页 WYG0610-0093a.png
  故先王之政设田官以授天下之田贫富强弱无
  以相过使各有其田得以自耕故天下无甚贫甚
  富之民至成周时其法极备虽周礼地官所载其
  间不能无牵合抵捂处要其大略亦可见周公治
  周授田之制先治天下之田以为井井为疆界岁
  岁用人力修治之沟洫畎浍皆有定数疆界既定
  人无缘得占田其间田有弱者游手者不耕却无
  强民贪并之害后来井田不修堤防浸失毁坏绝
卷二 第 29a 页 WYG0610-0093b.png
  灭至商鞅用秦已不复有井田之旧于是开阡陌
  (汉志曰东西曰/阡南北曰陌)阡陌既开天下之田却简直易见
  看耕得多少惟恐人无力以耕之故秦汉之际有
  豪强兼并之患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
  地虽然如此犹不明说在民但官不得治故民得
  自侵占而贫者插手不得不得不去而为游手转
  而为末业终汉之世以文景之恭俭爱民武帝之
  修立法度宣帝之励精为治却不知其夲不如此
卷二 第 29b 页 WYG0610-0093c.png
  但能下劝农之诏轻减田租以来天下之民如董
  仲舒师丹虽建议欲限天下之田其制度又却与
  三代不合当时但问垦田几亩全不知是谁田又
  不知天下之民皆可以得田而耕之光武中兴亦
  只是问天下度田多少当时以度田不实长吏坐
  死者无数至于汉亡三国并立民既死于兵革之
  馀未至繁息天下皆为旷土未及富盛而天下大
  乱虽当时天下之田既不在官然亦终不在民以
卷二 第 30a 页 WYG0610-0093d.png
  为在官则官无人收管以为在民则又无簿籍契
  券但随其力之所能至而耕之元魏稍立田制至
  于北齐后周皆相承授民田其初亦未尝无法度
  但末年推行不到头其法度亦是空立唐兴只因
  元魏北齐制度而损益之其度田之法阔一步长
  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一夫受田一顷周制
  乃是百步为亩唐却是二倍有馀此一项制度与
  成周不合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世业是一家
卷二 第 30b 页 WYG0610-0094a.png
  之田口分须据下来人数占田多少周制八家皆
  私百亩唐制若子弟多则占田愈多此又一项与
  成周不合所谓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
  为狭乡狭乡之田减宽乡之半其他有厚薄岁一
  易者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宽乡减
  半狭乡不给亦与周制不同先王建国只是有分
  土(孟子曰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无分民但付人以百里
  之地任其自治盖治之有伦则地虽不足民有馀
卷二 第 31a 页 WYG0610-0094b.png
  (孟子所谓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王之野者是也)苟不能治或德不足以
  怀柔民不心悦而至则地虽多而民反少(孟子载/梁惠王)
  (所谓寡人之民/不加多者是也)唐既止用守令为治则分田之时
  不当先论宽乡狭乡当以土论不当以人论今却
  宽乡自得多狭乡自得少自狭乡徙宽乡者又得
  并卖口分永业而去成周之制虽是授田与民其
  间水旱之不时凶荒之不常上又赈贷救恤使之
  可以相补助而不至匮乏若唐但知授田而已而
卷二 第 31b 页 WYG0610-0094c.png
  无补助之法纵立义仓赈给之名而既令自卖其
  田便自无恤民之实矣周之制最不容民迁徙惟
  有罪则徙之(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
  (右不变移之郊不变移之遂/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唐却容他自迁徙并
  得自卖所分之田方授田之初其制已自不可久
  又许之自卖民始有契约文书而得以私自卖易
  故唐之比前世其法虽为粗立然先王之法亦自
  此大坏矣后世但知贞观之治执之以为据故公
卷二 第 32a 页 WYG0610-0094d.png
  田始变为私田而田终不可改盖缘他立卖田之
  法所以必至此田制既坏至于今官私遂各自立
  境界民有没入官者则封固之时或召卖不容民
  自籍所谓私田官执其契券以各征其直要知田
  制所以坏乃是唐世使民得自卖其田始前世虽
  不立法其田不在官亦不在民唐世虽有公田之
  名而有私田之实其后兵革既起征敛烦重遂杂
  取于民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
卷二 第 32b 页 WYG0610-0095a.png
  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故不得不变而为两税
  要知其弊实出于此
  水心言唐方使民得立券自卖其田而田遂为私
  田此说恐亦未深考如萧何买民田自污贡禹有
  田一百五十亩被召之日卖其百亩以供车马则
  自汉以来民得以自买卖田土矣盖自秦开阡陌
  之后田即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贵者可得之
  富者有赀可以买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田
卷二 第 33a 页 WYG0610-0095b.png
  之夫率属役于富贵者也王剪为大将请美田宅
  甚众又请善田者五人可以见其时田虽在民官
  未尝有授田之法而权贵之人亦可以势取之所
  谓善田则属役者也苏秦曰使我洛阳有田二顷
  安能复佩六国相印盖秦既不能躬耕又无赀可
  以买田又无权势可以得田宜其贫困无赖也
 
 
卷二 第 33b 页 WYG0610-0095c.png
 
 
 
 
 
 
 
 文献通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