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文献通考 御制序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a 页 WYG0610-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重刻文献通考序
 朕允儒臣之请校刋三通通典既竣即以文献通考付
 之剞劂是书曾蒙
皇祖圣祖仁皇帝命礼臣补订残缺
御制序文梓行宇内顾简帙繁重年久不无漫漶今悉仿
 十三经二十二史成式刋订盖于是家有其书矣朕惟
 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b 页 WYG0610-0001b.png
 之书其考覈精审持论平正上下数千年贯穿二十五
 代于制度张弛之迹是非得失之林固已灿然具备矣
 夫帝王之治天下也有不敝之道无不敝之法纲常伦
 理万世相因者也忠敬质文随时损益者也法久则必
 变所以通之者必监于前代以为之折衷大哉我
圣祖之序曰有治人无治法师古者师其意不师其迹诚
 体此意而因其可因损益其所当革因时以制宜理得
 而事举则是编也诚考据之资可以羽翼经史裨益治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a 页 WYG0610-0002a.png
道岂浅鲜也哉是为序
乾隆戊辰冬十二月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a 页 WYG0610-0002b.png
  奉
旨开列校刻文献通考诸臣职名
   监理
  和  硕  和  亲  王(臣/)弘 昼
 武英殿总裁
  吏  部  左  侍  郎(臣/)德 龄
  兵  部  左  侍  郎(臣/)王会汾
  国  子  监  祭  酒(臣/)陆宗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b 页 WYG0610-0002c.png
   提调
  翰  林  院  编  修(臣/)林蒲封
  原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加七品衔(臣/)陈 浩
   校对
  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升礼部右侍郎(臣/)齐召南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程景伊
  左 春 坊  左  谕  德(臣/)罗源汉
  原 任 左 春 坊 左 中 允(臣/)程 恂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a 页 WYG0610-0002d.png
  左 春 坊  左 赞 善(臣/)沈慰祖
  翰  林  院  编  修(臣/)王 检
  翰  林  院  编  修(臣/)储麟趾
  翰  林   院  编  修(臣/)杨述曾
  翰  林   院  编  修(臣/)史贻谟
  翰  林  院  编  修(臣/)郑虎文
  翰  林  院  编  修(臣/)李清时
  翰  林  院  编  修(臣/)李友棠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b 页 WYG0610-0003a.png
  原 任 翰 林 院 编 修(臣/)陆树本
  翰  林  院  检  讨(臣/)阮学浩
  原 任 翰 林 院 检 讨(臣/)万松龄
  原任翰林院编修今以知县用(臣/)邱 柱
  原任翰林院检讨今以知县用(臣/)周世紫
   校录
  贡            生(臣/)刘 岱
  贡            生(臣/)潘 煇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a 页 WYG0610-0003b.png
  贡            生(臣/)谢 霖
  贡            生(臣/)李 泓
  贡            生(臣/)申居郧
  贡            生(臣/)杜 桂
  贡            生(臣/)卢殿人
  贡            生(臣/)杨志梁
  贡            生(臣/)叶廷推
 武英殿监造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b 页 WYG0610-0003c.png
  内务府钱粮衙门郎中兼佐领加六级纪录十六次(臣/)永 保
  内务府钱粮衙门员外郎兼佐领加一级纪录五次(臣/)永 忠
  内 务 府 广 储 司 员 外 郎(臣/)永 泰
  内务府广储司司库加一级纪录五次(臣/)三 格
  监  造  加   一   级(臣/)李 保
  监  造  加  二   级(臣/)姚文彬
  库            掌(臣/)虎什泰
  库            掌(臣/)高永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a 页 WYG0610-0003d.png
  抄白
皇帝圣旨里饶州路达鲁花赤总管府承奉江浙等处
行中书省掾史周仁荣承行劄付近据本路申准弘文
辅道粹德真人关钦奉圣旨节该行法箓有本事的好
人教寻访将来者今访至本路窃见乐平州儒人马端
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知前代之典章识当时之
体要以所见闻著成一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𩔖
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职选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b 页 WYG0610-0004a.png
举学校经籍郊祀封建户口征役之属可谓济世之儒
有用之学解到缮写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
共计六十八册得此送据江浙儒司校勘得堪以传授
移准中书省咨来咨饶州路申准弘文辅道粹德真人
关乐平州儒人马端临著成书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
𩔖三百四十八卷治国安民可谓济世之儒令人缮写
成帙官为镂板以广其传得此行据本路缮写完备计
六十八册校勘无差本省今将文献通考随此发去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a 页 WYG0610-0004b.png
请照验准此送据礼部呈翰林国史院考校得马端临
所著文献通考凡二十四𩔖三百四十八卷纂集古今
浩汗该博殚极精力用志良勤有益后学如蒙准呈移
咨本省于赡学钱粮内刻板印行相应具呈照详得此
都省咨请依上刋印施行准此省府仰照验依上施行
仍委自总管段通议提调选能书儒人真楷誊写就令
马端临校勘无差于本路槩管赡学钱粮内计料合用
纸板工价两平顾买刋印具依准申省奉此照得近承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b 页 WYG0610-0004c.png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劄付钦奉圣旨节该王真人根底
与五个铺马教直南田地里名山去处寻访行法箓有
本事的好人有呵交各处官司依著在先世祖皇帝时
分起发好人的体例与气力起发上来钦此除钦遵外
延祐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准弘文辅道粹德真人关寻
访至饶州路据本路儒学状申准本路杨教授关该窃
见本路乐平州儒人马端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
昨蒙都省咨发再任衢州路柯山书院山长见𩔖各路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a 页 WYG0610-0004d.png
儒学教授选内即目闲居听除本儒行履端纯词章雅
丽家传鼎鼐之谱幼翻馆阁之储知前代之典章识当
世之体要以所见闻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
四𩔖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
职选举学校经籍郊祀封建户口征役之属凡于治道
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治国安民特举而措
之耳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
馀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今先将所定序目一本缴连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b 页 WYG0610-0005a.png
前去蚤为转申上司令人缮写成帙校勘完备官为镂
板以广其传非惟不负本儒平生所学抑且于世教有
所补益关请施行准此行据本路儒学申令儒人马端
临誊写到所撰文献通考序目一样三本装禙完备内
将二本缴申省府并集贤院照详外将一本关发弘文
辅道粹德真人收管又准关文该于江浙行省计禀得
上项文集已行劄付贵路誊写成帙解省去讫关请将
文献通考誊写成帙校勘无差装褙发来呈院准此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a 页 WYG0610-0005b.png
下儒学依上誊写呈解延祐六年七月十二日承奉省
府劄付缮写成帙校勘无差解省奉此行下本州委自
同知窦承直提调礼请马端临缮写到文献通考三百
四十八卷并序目共计六十八册校正无误装褙完备
本路具解差人赍赴省府投呈去后今奉前因照得本
路元解文献通考六十八册虽奉省府劄付咨发都省
转发翰林国史院考校得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用志
良勤有益后学令本路总管段通议提调选能书儒人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b 页 WYG0610-0005c.png
誊写刋印别不见发元解校勘过的本文籍为此总府
除己关请总管段通议依奉省府劄付所行提调外合
下仰照验速为差委有俸人员礼请马端临亲赍所著
文献通考的本文籍赴路誊写校勘刋印施行须至指

  右下乐平州准此
 至治二年六月  日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a 页 WYG0610-0005d.png
  进文献通考表
臣寿衍言臣于延祐四年七月恭奉圣旨给赐驿傅令
臣寿衍寻访道行之士者臣窃谓野有遗贤非弓旌而
莫致朝能信道必简册之是稽爰竭愚衷用干圣听钦
惟皇帝陛下励精图治虚巳待人一视同仁若神尧之
御下九功惟叙体大禹之协中阴阳顺而风雨时礼乐
兴而刑罚中是皆陛下本乎清净臻兹太平下至飞潜
动植之微均被鼓舞甄陶之化使指所及虽刍荛之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b 页 WYG0610-0006a.png
必询人才之难由把梓之朽弗弃是以采儒流之著述
庶几益圣主之谋猷臣伏睹饶州路乐平州儒人马端
临乃故宋丞相廷鸾之子尝著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
八卷总二十四𩔖其书与唐杜佑通典相为出入杜书
肇自隆古以至唐之天宝今马氏所著天宝以前者视
杜氏加详焉天宝以后至宋宁宗者又足以补杜氏之
阙其二十四𩔖𩔖各有考一曰田赋二曰钱币三曰户
口四曰职役五曰征𣙜六曰市籴七曰土贡八曰国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1a 页 WYG0610-0006b.png
九曰选举十曰学校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郊社十三曰
宗庙十四曰王礼十五曰乐十六曰兵十七曰刑十八
曰经籍十九曰帝系二十曰封建二十一曰象纬二十
二曰物异二十三曰舆地二十四曰四裔其议论则本
诸经史而可据其制度则会之典礼而可行思惟所作
之勤劳恐致斯文之隐没谨誊书于楮墨远进达于蓬
莱幸垂乙夜之观快睹五星之聚臣寿衍冒犯天威无
任战兢惶惧屏营之至臣寿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1b 页 WYG0610-0006c.png

 延祐六年四月  日弘文辅道粹德真人臣王寿
 衍上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2a 页 WYG0610-0006d.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献通考
  鄱 阳 马 端 临 贵 与 著
  自序
昔荀卿子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
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
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诗书春
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2b 页 WYG0610-0007a.png
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牍者卒
不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
道读者病之至司马温公作通鉴取千三百馀年之事
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馀古今
咸在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
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
不能以两得也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
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3a 页 WYG0610-0007b.png
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
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
言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
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
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
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会错
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犹有
温公之成书而其本相因者顾无其书独非后学之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3b 页 WYG0610-0007c.png
宜究心乎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
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后宋白尝续其书至
周显德近代魏了翁又作国朝通典然宋之书成而传
习者少魏当属槁而未成书今行于世者独杜公之书
耳天宝以后盖阙焉有如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
无以议为也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
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盖古者因
田制赋赋乃米粟之属非可析之于田制之外也古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4a 页 WYG0610-0007d.png
任土作贡贡乃包篚之属非可杂之于税法之中也乃
若叙选举则秀孝与铨选不分叙典礼则经文与傅注
相汨叙兵则尽遗赋调之规而姑及成败之迹诸如此
𩔖宁免小疵至于天文五行艺文历代史各有志而通
典无述焉马班二史各有诸侯王列侯表范晔东汉书
以后无之然历代封建王侯未尝废也王溥作唐及五
代会要首立帝系一门以叙各帝历年之久近傅授之
始末次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后之编会要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4b 页 WYG0610-0008a.png
仿之而唐以前则无其书凡是二者盖历代之统纪典
章系焉而杜书亦复不及则亦未为集著述之大成也
愚自蚤岁盖尝有志于缀缉顾百忧薰心三馀少暇吹
竽已涩汲绠不修岂复敢以斯文自诡昔夫子言夏殷
之礼而深慨文献之不足徵释之者曰文典籍也献贤
者也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
之实录具存可以稽考儒先之绪言未远足资讨论虽
圣人亦不能臆为之说也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5a 页 WYG0610-0008b.png
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尝恐
一旦散轶失坠无以属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
旁搜远绍门分汇别曰田赋曰钱币曰户口曰职役曰
征𣙜曰市籴曰土贡曰国用曰选举曰学校曰职官曰
郊社曰宗庙曰王礼曰乐曰兵曰刑曰舆地曰四裔俱
效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
离析其门𩔖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
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纬曰物异则通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5b 页 WYG0610-0008c.png
典元未有论述而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凡叙事则本
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
有證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
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
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證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
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
悠然有得则窃著巳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6a 页 WYG0610-0008d.png
为门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而其每门著述之成
规考订之新意各以小序详之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
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
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
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
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
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
耳后之君子傥能芟削繁芜增广阙略矜其仰屋之勤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6b 页 WYG0610-0009a.png
而俾免于覆车之愧庶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可考焉
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
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
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
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覈而奸
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
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仰事俯育一视同仁
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7a 页 WYG0610-0009b.png
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
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
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
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
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
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
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
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7b 页 WYG0610-0009c.png
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
取者与之然沿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
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
讟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
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
其丁中始于杨炎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
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
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8a 页 WYG0610-0009d.png
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第一叙历
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
生民所资曰衣与食物之无关于衣食而实适于用者
曰珠玉五金先王以为衣食之具未足以周民用也于
是以适用之物作为货币以权之故上古之世以珠傅
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刀布即古/钱之名)然珠傅黄
金为世难得之货至若权轻重通贫富而可以通行者
惟铜而已故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然古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8b 页 WYG0610-0010a.png
俗朴而用简故钱有馀后世俗侈而用糜故钱不足于
是钱之直日轻钱之数日多数多而直轻则其致远也
难自唐以来始制为飞劵钞引之属以通商贾之厚赍
贸易者其法盖执劵引以取钱而非以劵引为钱也宋
庆历以来蜀始有交子建炎以来东南始有会子自交
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夫珠傅黄金可贵之物也
铜虽无足贵而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
而通行古人之意也至于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9a 页 WYG0610-0010b.png
矣举方尺腐败之劵而足以奔走一世寒藉以衣饥藉
以食贫藉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鼓铸繁难而
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
免犯铜之禁上无搜铜之苛亦一便也作钱币考第二
凡二卷
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生齿繁而多窳惰之
辈钧是人也古之人方其为士则道问学及其为农则
力稼穑及其为兵则善战阵投之所向无不如意是以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9b 页 WYG0610-0010c.png
千里之邦万家之聚皆足以世守其国而捍城其民民
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盖当时国之与立者民也
光岳既分风气日漓民生其间才益乏而智益劣士拘
于文墨而授之介胄则惭农安于犁锄而问之刀笔则
废以至九流百工释老之徒食土之毛者日以繁夥其
肩摩袂接三孱不足以满隅者总总也于是民之多寡
不足为国之盛衰官既无藉于民之材而徒欲多为之
法以征其身户调口赋日增月益上之人厌弃贱薄不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0a 页 WYG0610-0010d.png
倚民为重而民益穷苦憔悴祇以身为累矣作户口考
第三叙历代户口之数与其赋役而以奴婢占役附焉
凡二卷
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
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在军旅则执干戈兴土
木则亲畚锸调征行则负羁绁以至追胥力作之任其
事不同而皆役于官者也役民者逸役于官者劳其理
则然然则乡长里正非役也后世乃虐用其民为乡长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0b 页 WYG0610-0011a.png
里正者不胜诛求之苛各萌避免之意而始命之曰户
役矣唐宋而后下之任户役者其费日重上之议户役
者其制日详于是曰差曰雇曰义纷纭杂袭而法出奸
生莫能禁止噫成周之里宰党长皆有禄秩之命官两
汉之三老啬夫皆有誉望之名士盖后世之任户役者
也曷尝凌暴之至此极乎作职役考第四叙历代役法
之详而以复除附焉凡二卷
征𣙜之途有二一曰山泽茶盐坑冶是也二曰关市酒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1a 页 WYG0610-0011b.png
酤征商是也羞言利者则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而
欲与民庶争货殖之利非王者之事也善言利者则曰
山海天地之藏而豪强擅之关市货物之聚而商贾擅
之取之于豪强商贾以助国家之经费而毋专仰给于
百姓之赋税是崇本抑末之意乃经国之远图也自是
说立而后之加详于征𣙜者莫不以藉口征之不已则
并其利源夺之官自煮盐酤酒采茶铸铁以至市易之
属利源日广利额日重官既不能自办而豪强商贾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1b 页 WYG0610-0011c.png
徒又不可复擅然既以立为课额则有司者不任其亏
减于是又为均派之法或计口而课盐钱或望户而𣙜
酒酤或于民之有田者计其顷亩令于赋税之时带纳
以求及额而征𣙜遍于天下矣盖昔之𣙜利曰取之豪
强商贾之徒以优农民及其久也则农民不获豪强商
贾之利而代受豪强商贾之𣙜有识者知其苛横而国
计所需不可止也作征𣙜考第五首叙历代征商之法
盐铁始于齐则次之𣙜酤始于汉𣙜茶始于唐则又次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2a 页 WYG0610-0011d.png
之杂征敛者若津渡间架之属以至汉之告缗唐之率
贷宋之经总制钱皆衰世一切之法也又次之凡六卷
市者商贾之事也古之帝王其物货取之任土所贡而
有馀未有国家而市物者也而市之说则昉于周官之
泉府后世因之曰均输曰市易曰和买皆以泉府藉口
者也籴者民庶之事古之帝王其米粟取之什一所赋
而有馀未有国家而籴粟者也而籴之说则昉于齐桓
公魏文侯之平籴后世因之曰常平曰义仓曰和籴皆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2b 页 WYG0610-0012a.png
以平籴藉口者也然泉府与平籴之立法也皆所以便
民方其滞于民用也则官买之籴之及其适于民用也
则官卖之粜之盖懋迁有无曲为贫民之地初未尝有
一毫征利富国之意然沿袭既久古意寖失其市物也
亦诿曰𣙜蓄贾居货待价之谋及其久也则官自效商
贾之为而指为富国之术矣其籴粟也亦诿曰救贫民
榖贱钱荒之弊及其久也则官未尝有及民之惠而徒
利积粟之入矣至其极弊则名曰和买和籴而强配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3a 页 WYG0610-0012b.png
目不给价直鞭笞取足视同常赋盖古人恤民之事后
世反藉以厉民不可不究其颠末也作市籴考第六凡
二卷
禹贡八州皆有贡物而冀州独无之甸服有米粟之输
而馀四服俱无之说者以为王畿之外八州俱以田赋
所当供者市易所贡之物故不输粟然则土贡即租税
也汉唐以来任土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甲犹曰当其
租入然叔季之世务为苛横往往租自租而贡自贡矣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3b 页 WYG0610-0012c.png
至于珍禽奇兽袤服异味或荒淫之君降旨取索或奸
谄之臣希意创贡往往有出于经常之外者甚至掯留
官赋阴增民输而名之曰羡馀以供贡奉上下相蒙苟
悦其名而于百姓则重困矣作土贡考第七凡一卷
贾山至言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
百国之君君有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
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而不能胜其
求一君之身耳所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4a 页 WYG0610-0012d.png
也然则国之废兴非财也财少而国延财多而国促其
效可睹矣然自周官六典有太府又有王府内府且有
惟王不会之说后之为国者因之两汉财赋曰大农者
国家之帑藏也曰少府曰水衡者人主之私蓄也唐既
有转运度支而复有琼林大盈宋既有户部三司而复
有封桩内藏于是天下之财其归于上者复有公私恭
俭贤主常捐内帑以济军国之用故民裕而其祚昌淫
侈僻王至糜外府以供耳目之娱故财匮而其民怨此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4b 页 WYG0610-0013a.png
又历代制国用者龟鉴也作国用考第八叙历代财计
首末而以漕运赈恤蠲贷附焉凡五卷
古之用人德行为首才能次之虞朝载采亦有九德周
家宾兴考其德行于才不屑屑也两汉以来刺史守相
得以专辟召之权魏晋而后九品中正得以司人物之
柄皆考之以里闬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职业然后
俾之入备王官以阶清显盖其为法虽有愧于古人德
行之举而犹可以得才能之士也至于隋而州郡僚属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5a 页 WYG0610-0013b.png
皆命于铨曹搢绅发轫悉由于科目自以铨曹署官而
所按者资格而已于是勘籍小吏得以司升沉之权自
以科目取士而所试者词章而已于是操觚末技得以
阶荣进之路夫其始进也试之以操觚末技而专主于
词章其既仕也付之于勘籍小吏而专校其资格于是
选贤与能之意无复存者矣然此二法者历数百年而
不可以复更一或更之则荡无法度而侥滥者愈不可
澄汰亦独何哉又古人之取士盖将以官之三代之时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5b 页 WYG0610-0013c.png
法制虽简而考核本明毁誉既公而贤愚自判往往当
时士之被举者未有不入官初非有二途也降及后世
巧伪日甚而法令亦滋多遂以科目为取士之途铨选
为举官之途二者各自为防闲检柅之法至唐则以试
士属之礼部试吏属之吏部于是科目之法铨选之法
日新月异不相为谋盖有举于礼部而不得官者不举
于礼部而得官者而士之所以进身之涂辙亦复不一
不可比而同之也于是立举士举官两门以该之作选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6a 页 WYG0610-0013d.png
举考第九凡十二卷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所谓学校至
不一也然惟国学有司乐司成专主教事而州闾乡党
之学则未闻有司职教之任者及考周礼地官党正各
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孟月属民而读法祭祀则以礼属
民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令考其德行道艺纠其过恶
而劝戒之然后知党正即一党之师也州长即一州之
师也以至下之为比长闾胥上之为乡遂大夫莫不皆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6b 页 WYG0610-0014a.png
然盖古之为吏者其德行道艺俱足以为人之师表故
发政施令无非教也以至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
能入使治之盖役之则为民教之则为士官之则为吏
钧是人也秦汉以来儒与吏始异趋政与教始殊途于
是曰郡守曰县令则吏所以治其民曰博士官曰文学
掾则师所以教其弟子二者漠然不相为谋所用非所
教所教非所用士方其从学也曰习读及进而登仕版
则弃其诗书礼乐之旧习而从事乎簿书期会之新规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7a 页 WYG0610-0014b.png
古人有言曰吾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后之为
吏者皆以政学者也自其以政学则儒者之学术皆筌
蹄也国家之学宫皆刍狗也民何由而见先王之治哉
又况荣途捷径旁午杂出盖未尝由学而升者滔滔也
于是所谓学者姑视为粉饰太平之一事而庸人俗吏
直以为无益于兴衰理乱之故矣作学校考第十叙历
代学校之制及祠祭褒赠先圣先师之首末幸学养老
之仪而郡国乡党之学附见焉凡七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7b 页 WYG0610-0014c.png
古者因事设官量能授职无清浊之殊无内外之别无
文武之异何也唐虞之时禹宅揆契掌教皋陶明刑伯
夷典礼羲和掌历夔典乐益作虞垂共工盖精而论道
经邦粗而饬财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圣贤也后
之居位临民者则自诡以清高而下视曲艺多能之流
其执技事上者则自安于鄙俗而难语以辅世长民之
事于是审音治历医祝之流特设其官以处之谓之杂
流摈不得与搢绅伍而官之清浊始分矣昔在成周设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8a 页 WYG0610-0014d.png
官分职缀衣趣马俱吁俊之流宫伯内宰尽兴贤之侣
逮夫汉代此意犹存故以儒者为侍中以贤士备郎署
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国之徒得以出入宫禁陪侍晏
私陈谊格非拾遗补过其才能卓异者至为公卿将相
为国家任大事霍光张安世是也中汉以来此意不存
于是非阉竖嬖倖不得以日侍宫庭而贤能搢绅特以
之备员表著汉有宫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党
职掌不相为谋品流亦复殊异而官之内外始分矣古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8b 页 WYG0610-0015a.png
者文以经邦武以拨乱其在大臣则出可以将入可以
相其在小臣则簪笔可以待问荷戈可以前驱后世人
才日衰不供器使司文墨者不能知战阵被介胄者不
复识简编于是官人者制为左右两选而官之文武始
分矣至于有侍中给事中之官而未尝司宫禁之事是
名内而实外也(唐以来以侍中为三公官以处勋臣又/以给事中为封驳之官皆以外庭之臣)
(为之并不预/宫中之事)有太尉司马之官而未尝司兵戎之事是
名武而实文也(太尉汉承秦以为三公然犹掌武事也/唐以后亦为三公宋时吕夷简王旦韩)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9a 页 WYG0610-0015b.png
(琦官皆至太尉非武臣也大司马周官掌兵至汉元成/以后为三公亚于司徒乃后来执政之任亦非武臣也)
太常有卿佐而未尝审音乐将作有监贰而未尝谙营
缮不过为儒臣养望之官是名浊而实清也尚书令在
汉为司牍小吏而后世则为大臣所不敢当之穹官校
尉在汉为兵帅要职而后世则为武弁所不齿之冗秩
(尚书令汉初其秩至卑铜章青绶主宫禁文书而已至/唐则为三省长官高祖入长安时太宗以秦王为之后)
(郭子仪以勋位当拜以太宗曾为之辞不敢受自后至/宋无敢拜此官者汉八校尉领禁卫诸军皆尊显之官)
(宰相之罢政者至为城门校尉又司𨽻校尉督察三辅/弹劾公卿其权至雄尊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皆领重)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29b 页 WYG0610-0015c.png
(兵镇方面乃大帅之职至宋时校尉副/尉为武职初阶不入品从至为冗贱)盖官之名同而
古今之崇卑悬绝如此参稽互考曲畅旁通而因革之
故可以𩔖推作职官考第十一首叙官制次序官数内
官则自公师宰相而下外官则自州牧郡守而下以至
散官禄秩品从之详凡二十一卷
郊特牲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
数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荀卿子曰不知其义
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0a 页 WYG0610-0015d.png
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然则义
者祭之理也数者祭之仪也古者人习于礼故家国之
祭祀其品节仪文祝史有司皆能知之然其义则非儒
宗讲师不能明也周衰礼废而其仪亡矣秦汉以来诸
儒口耳所授简册所载特能言其义理而已戴记是也
仪理所言止于卿士大夫之礼六典所载特以其有关
于职掌者则言之而国之大祀盖未有能知其品节仪
文者汉郑康成深于礼学作为傅注颇能补经之所未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0b 页 WYG0610-0016a.png
备然以谶纬之言而释经以秦汉之事而拟三代此其
所以舛也盖古者郊与明堂之祀祭天而已秦汉始有
五帝泰一之祠而以古者郊祀明堂之礼礼之盖出于
方士不经之说而郑注礼经二祭曰天曰帝或以为灵
威仰或以为耀魄宝袭方士纬书之荒诞而不知其非
夫礼莫先于祭祭莫重于天而天之名义且乖异如此
则其他节目注释虽复博赡不知其果得礼经之意否
乎王肃诸儒虽引正论以力排之然魏晋以来祀天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1a 页 WYG0610-0016b.png
礼当恭酌王郑二说而迭用之竟不能偏废也至于禘
祫之节宗祧之数礼经之明文无所稽据而注家之聚
讼莫适折衷其丛杂牴牾与郊祀之说无以异也近世
三山信斋杨氏得考亭勉斋之遗文奥义著为祭礼一
书词义正大考订精核足为千载不刋之典然其所述
一本经文不复以注疏之说搀补故经之所不及者则
阔略不接续杜氏通典之书有祭礼则恭用经注之文
两存王郑之说虽通畅易晓而不如杨氏之纯正今并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1b 页 WYG0610-0016c.png
录其说次及历代祭祀礼仪本末而唐开元宋政和二
礼书中所载诸祀仪注并详著焉作郊祀考第十二以
叙古今天神地祇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次雩次五
帝次日月星辰寒暑次六宗四方次社稷山川次封禅
次高禖次八蜡次五祀次藉田祭先农次亲蚕祭先蚕
次祈穰次告祭而后以杂祠淫祠终焉凡二十三卷作
宗庙考第十三以叙古今人鬼之祀首国家宗庙次时
享次祫禘次功臣配享次祠先代君臣次诸侯宗庙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2a 页 WYG0610-0016d.png
以大夫士庶宗庙时享终焉凡十五卷
古者经礼礼仪皆曰三百盖无有能知其节目之详者
矣然总其凡有五曰吉凶军宾嘉举其大有六曰冠昏
丧祭乡相见此先王制礼之略也秦汉而后因革不同
有古有而今无者如大射聘礼士相见乡饮酒投壶之
𩔖是也有古无而今有者如圣节上寿上尊号拜表之
𩔖是也有其事通乎古今而后世未尝制为一定之礼
者若臣庶以下冠昏丧祭是也凡若此者皆本无沿革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2b 页 WYG0610-0017a.png
不烦纪录而通乎古今而代有因革者惟国家祭祀学
校选举以至朝仪巡狩田猎冠冕服章圭璧符玺车旗
卤簿及凶礼之国恤耳今除国祀学校选举已有专门
外朝仪已下则总谓之王礼而备著历代之事迹焉盖
本晦庵仪礼经傅通解所谓王朝之礼也其本无沿革
者若古礼则经傅所载先儒所述自有专书可以寻求
毋庸赘叙若今礼则虽不能无失而议礼制度又非书
生所得预闻也是以亦不复措辞焉作王礼考第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3a 页 WYG0610-0017b.png
凡二十二卷
记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审乐以知政盖言乐之正
哇有关于时之理乱也然自三代以后号为历年多施
泽久而民安乐之者汉唐与宋汉莫盛于文景之时然
至孝武时河间献王始献雅乐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
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至哀
帝时始罢郑声用雅乐而汉之运祚且移于王莽矣唐
莫盛于贞观开元之时然所用者多教坊俗乐太常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3b 页 WYG0610-0017c.png
工人常肄习之其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然则其所谓乐
者可知矣宋莫盛于天圣景祐之时然当时胡瑗李照
阮逸范镇之徒拳拳以律吕未谐声音未正为忧而卒
不克更置至政和时始制大晟乐自谓古雅而宋之土
宇且陷入女真矣盖古者因乐以观政而后世则方其
发政施仁之时未暇制乐及其承平之后纲纪法度皆
已具举敌国外患皆已销亡君相他无所施为学士大
夫他无所论说然后始及制乐乐既成而政已秕国已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4a 页 WYG0610-0017d.png
衰矣昔隋开皇中制乐用何妥之说而摈万宝常之议
及乐成宝常听之泫然曰乐声淫厉而哀不久天下将
尽噫使当时一用宝常之议能救隋之亡乎然宝常虽
不能制乐以保隋之长存而犹能听乐而知隋之必亡
其宿悟神解亦有过人者窃尝以为世之兴衰理乱固
未必由乐然若欲议乐必如师旷州鸠万宝常王令言
之徒其自得之妙岂有法之可傅者而后之君子乃欲
强为议论究律吕于黍之纵横求正哇于声之清浊或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4b 页 WYG0610-0018a.png
證之以残缺断烂之简编埋没销蚀之尺量而自谓得
之何异刻舟覆蕉叩槃扪烛之为愚固不知其说也作
乐考第十五首叙历代乐制次律吕制度次八音之属
各分雅部胡部俗部以尽古今乐器之本末次乐县次
乐歌次乐舞次散乐鼓吹而以彻乐终焉凡十五卷
按周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䘚五䘚为
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
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5a 页 WYG0610-0018b.png
者家二人此教练之数也司马法地方一里为井四井
为邑四邑为邱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有戎马四匹兵
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䘚七十二人此调发之数
也教练则不厌其多故凡食土之毛者除老弱不任事
之外家家使之为兵人人使之知兵故虽至小之国胜
兵万数可指顾而集也调发则不厌其简甸六十四井
为五百一十二家而所调者止七十五人是六家调发
共出一人也每甸姑通以中地二家五人计之五百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5b 页 WYG0610-0018c.png
十二家可任者一千二百八十人而所调者止七十五
人是十六次调发方及一人也教练必多则人皆习于
兵革调发必简则人不疲于征战此古者用兵制胜之
道也后世士自为士农自为农工商末技自为工商末
技凡此四民者平时不识甲兵为何物而所谓兵者乃
出于四民之外故为兵者甚寡知兵者甚少一有征战
则尽数驱之以当锋刃无有休息之期甚则以未尝训
练之民而使之战是弃民也唐宋以来始专用募兵于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6a 页 WYG0610-0018d.png
是兵与民判然为二途诿曰教养于平时而驱用于一
旦然其季世则兵数愈多而骄悍而劣弱为害不浅不
惟足以疲国力而反足以促国祚矣作兵考第十六首
叙历代兵制次禁卫及郡国之兵次教阅之制次车战
舟师马政军器凡十三卷
昔汉陈咸言为人议法当依于轻虽有百金之利慎无
与人重比盖汉承秦法过于严酷重以武宣之君张赵
之臣淫刑喜杀习以为常咸之言盖有激也窃尝以为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6b 页 WYG0610-0019a.png
劓刵㧻黥蚩尤之刑也而唐虞遵之收帑赤族亡秦之
法也而汉魏以来遵之以贤圣之君而不免袭乱虐之
制由是观之咸言尤为可味也汉文除肉刑善矣而以
髡笞代之髡法过轻而略无惩创笞法过重而至于死
亡其后乃去笞而独用髡减死罪一等即止于髡钳进
髡钳一等即入于死而深文酷吏务从重比故死刑不
胜其众魏晋以来病之然不知减笞数而使之不死乃
徒欲复肉刑以全其生肉刑卒不可复遂独以髡钳为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7a 页 WYG0610-0019b.png
生刑所欲活者傅生议于是伤人者或折腰体而才剪
其毛发所欲陷者与死比于是犯罪者既已刑杀而复
诛其宗亲轻重失宜莫此为甚及隋唐以来始制五刑
曰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即有虞所谓鞭朴流宅虽圣人
复起不可偏废也若夫苟慕轻刑之名而不恤惠奸之
患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俾无辜罹毒虐者抱沉冤
而其伸而舞文利赇贿者无后患之可惕则亦非圣人
明刑弼教之本意也作刑考第十七首刑制次徒流次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7b 页 WYG0610-0019c.png
详谳次赎刑赦宥凡十二卷
昔秦燔经籍而独存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者抱恨终
古然以今考之易与春秋二经首末俱存诗亡其六篇
或以为笙诗元无其辞是诗亦未尝亡也礼本无成书
戴记杂出汉儒所编仪礼十七篇及六典最晚出六典
仅亡冬官然其书纯駮相半其存亡未足为经之疵也
独虞夏商周之书亡其四十六篇耳然则秦所燔除书
之外俱未尝亡也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8a 页 WYG0610-0019d.png
废锢而并无一卷流傅至今者以此见圣经贤傅终古
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为之
兴废也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
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
是岂亦秦为之厄哉昌黎公所谓为之也易则其傅之
也不远岂不信然夫书之传者已鲜傅而能蓄者加鲜
蓄而能阅者尤加鲜焉宋皇祐时命名儒王尧臣等作
崇文总目记馆阁所储之书而论列于其下方然止及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8b 页 WYG0610-0020a.png
经史而亦多缺略子集则但有其名目而已近世昭德
晁氏公武有读书记直斋陈氏振孙有书录解题皆聚
其家藏之书而评之今所录先以四代史志列其目其
存于近世而可考者则采诸家书目所评并旁搜史傅
文集杂说诗话凡议论所及可以纪其著作之本末考
其流傅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駮者则具载焉俾览之
者如入群玉之府而阅木天之藏不特有其书者稍加
研穷即可以洞究旨趣虽无其书者味兹题品亦可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9a 页 WYG0610-0020b.png
窥端倪盖殚见洽闻之一也作经籍考第十八经之𩔖
十有三史之𩔖十有四子之𩔖二十有二集之𩔖六凡
七十六卷
昔太史公言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始
终盖讥世之学者以空言著书而历代统系无所考订
也于是作为三代世表自黄帝以下谱之然五帝之事
远矣而迁必欲详其世次按图而索往往牴牾故欧阳
公复讥其不能缺所不知而务多闻以为胜然自三代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39b 页 WYG0610-0020c.png
以后至于近世史牒所载昭然可考始学者童而习之
屈伸指而得其大槩至其傅世历年之延促枝分派别
之远近猝然而问虽华颠钜儒不能以遽对则以无统
系之书故也今仿王溥唐及五代会要之体首叙帝王
之姓氏出处及其享国之期改元之数以及各代之始
终次及后妃皇子公主皇族其可考者悉著于篇而历
代所以尊崇之礼册命之仪并附见焉作帝系考第十
九凡十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0a 页 WYG0610-0020d.png
封建莫知其所从始也禹涂山之会号称万国汤受命
时凡三千国周定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至春
秋之时见于经傅者仅一百六十五国而蛮夷戎狄亦
在其中盖古之国至多后之国日寡国多则土宜促国
少则地宜旷而夷考其故则不然试以殷周上世言之
殷契至成汤八迁史以为自商而砥石自砥石而复居
商又自商而亳周弃至文王亦屡迁史以为自邰而豳
自豳而岐自岐而丰夫汤七十里之国也文王百里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0b 页 WYG0610-0021a.png
国也然以所迁之地考之盖有出于七十里百里之外
者矣又如泰伯之为吴鬻绎之为楚箕子之为朝鲜其
初不过自屏于荒裔之地而其后因以有国傅世窃意
古之诸侯者虽曰受封于天子然亦由其行义德化足
以孚信于一方人心翕然归之故其子孙因之遂君其
地或有灾否则转徙他之而人心归之不能释去故随
其所居皆成都邑盖古之帝王未尝以天下为己私而
古之诸侯亦未尝视封内为己物上下之际均一至公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1a 页 WYG0610-0021b.png
非如后世分疆画土争城争地必若是其截然也秦既
灭六国举宇内而郡县之尺土一民始皆视为己有再
传而后刘项与群雄共裂其地而分王之高祖既诛项
氏之后凡当时诸侯王之自立者与为项氏所立者皆
击灭之然后裂土以封韩彭英卢张吴之属盖自是非
汉之功臣不得王矣逮数年之后反者九起异姓诸侯
王多已夷灭于是悉取其地以王子弟亲属如荆吴齐
楚淮南之𩔖盖自是非汉之同姓不得王矣然一再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1b 页 WYG0610-0021c.png
而后贾谊晁错之徒拳拳有诸侯强大之虑以为亲者
无分地而疏者偪天子必为子孙之忧于是或分其国
或削其地其负强而动如七国者则六师移之盖西汉
之封建其初则剿灭异代所封而以畀其功臣继而剿
灭异姓诸侯而以畀其同宗又继而剿灭疏属刘氏王
而以畀其子孙盖检制益密而猜防益深矣昔汤武虽
以征伐取天下然商惟十一征周惟灭国者五十其馀
诸侯皆袭前代所封未闻尽以宇内易置而封其私人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2a 页 WYG0610-0021d.png
周虽大封同姓然文昭武穆之邦与国咸休亦未闻成
康而后复畏文武之族偪而必欲夷灭之以建置巳之
子孙也愚尝谓必有公天下之心而后可以行封建自
其出于公心则选贤与能而小大相维之势足以绵千
载自其出于私心则忌疏畏偪而上下相猜之形不能
以一朝居矣景武之后令诸侯王不得治民补吏于是
诸侯虽有君国子民之名不过食其邑入而已土地甲
兵不可得而擅矣然则汉虽惩秦之弊复行封建然为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2b 页 WYG0610-0022a.png
人上者苟慕美名而实无唐虞三代之公心为诸侯者
既获裂土则遽欲效春秋战国之馀习故不久而遂废
逮汉之亡议者以为乏藩屏之助而成孤立之势然愚
又尝夷考历代之故魏文帝忌其诸弟帝子受封有同
幽絷再傅之后主势稍弱司马氏父子即攘臂取之曾
无顾惮晋武封国至多宗藩强壮俱自得以领兵䘚置
官属可谓惩魏之弊矣然八王首难阻兵安忍反以召
五胡之衅宋齐皇子俱童孺当方面名为藩镇而实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3a 页 WYG0610-0022b.png
制于典签长史之手每一易主则前帝之子孙歼焉而
运祚䘚以不永梁武享国最久诸子孙皆以盛年雄材
出为邦伯专制一方可谓惩宋齐之弊矣然诸王拥兵
捐置君父卒不能止侯景之难然则魏宋齐疏忌骨肉
固以取亡而晋梁崇奖宗藩亦不能救乱于是封建之
得失不可复议而王绾李斯陆士衡柳宗元辈所论之
是非亦不可得而偏废矣今所论著三皇而后至春秋
之前国名之见于经傅而事迹可考者略著之如共工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3b 页 WYG0610-0022c.png
防风氏以至邶鄘樊桧之𩔖是也春秋十二列国既有
太史世家详其事迹不复赘叙姑纪其世代历年而已
若诸小国之事迹见于春秋三傅杂记者则仿世家之
例叙其梗概邾莒许滕以下是也汉初诸侯王王子侯
功臣外戚恩泽侯则悉本马班二史年表东汉以后无
年表可据则采摭诸傅各订其受封傅授之本末而备
著焉列侯不世袭始于唐亲王不世袭始于宋则姑志
其始受封者之名氏而已作封建考第二十凡十八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4a 页 WYG0610-0022d.png
昔三代之时俱有太史其所职掌者察天文记时政盖
合占候纪载之事以一人司之汉时太史公掌天官不
治民而䌷史记金匮石室之书犹是任也至宣帝时以
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其修撰之职以他官领之于
是太史之官惟知占候而已盖必二任合而为一则象
纬有变纪录无遗斯可以考一代天文运行之常变而
推其休祥然二任之隳废离隔不相为谋盖已久矣昔
春秋日食不书日而史氏以为官失之可见当时掌占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4b 页 WYG0610-0023a.png
候与司纪载者各为一人故疏略如此又尝考之春秋
二百四十二年而日食三十六自鲁定公十五年至汉
高帝之三年其间二百九十三年而搜考史傅书日食
凡七而已然则遗缺不书者多矣自汉而后史录具在
天下一家之时纪载者递相沿袭无以知其得失也及
南北分裂之后国各有史今考之南自宋武帝永初元
年至陈后主祯明二年北自魏明帝泰常五年至隋文
帝开皇八年此一百六十九年之间南史所书日食仅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5a 页 WYG0610-0023b.png
三十六而北史所书乃七十九其间年岁之相合者才
二十七又有年合而月不合者夫同此一苍旻也食于
北者其数过倍于南理之所必无者而又日月不相吻
合岂天有二日乎盖史氏之差谬牴牾其失大矣悬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虽庸奴举目可知而所书薄蚀之谬
且如此则星辰之迟留伏逆陵犯往来其所纪述岂足
凭乎(按汉哀帝以日无精光邪气连昏之事问待诏李/寻而寻所对具言其故光武以建武五年召严光)
(入禁中共卧而太史奏客星犯帝座二事见于李寻严/光傅中而以汉志考之终哀帝时不言日无精光之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5b 页 WYG0610-0023c.png
(光武建武五年亦不言客/星事亦可證其疏略也)姑述故事广异闻耳天文志
莫详于晋隋至丹元子之步天歌尤为简明宋两朝史
志言诸星去极之远近中兴史志采近世诸儒之论亦
多前史所未发故择其尤明畅有味者具列于篇作象
纬考第二十一首三垣二十八宿之星名度数次天汉
起没次日月五星行度次七曜之变次云气凡十七卷
记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盖天地
之间有妖必有祥因其气之所感而證应随之自伏胜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6a 页 WYG0610-0023d.png
作五行傅班孟坚而下踵其说附以各代證应为五行
志始言妖而不言祥然则阴阳五行之气独能为妖孽
而不能为祯祥乎其亦不达理矣虽然妖祥之说固未
易言也治世则凤凰见故有虞之时有来仪之祥然汉
桓帝元嘉之初灵帝光和之际凤凰亦屡见矣而桓灵
非治安之时也诛杀过当其应为恒寒故秦始皇时有
四月雨雪之异然汉文帝之四年亦以六月雨雪矣而
汉文帝非淫刑之主也斩蛇夜哭在秦则为妖在汉则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6b 页 WYG0610-0024a.png
为祥而槩谓之龙蛇之孽可乎僵树虫文在汉昭帝则
为妖在宣帝则为祥而槩谓之木不曲直可乎前史于
此不得其说于是穿凿附会强求證应而深有所不通
窃尝以为物之反常者异也其祥则为凰凰麒麟甘露
醴泉庆云芝草其妖则山崩川竭水涌地震豕祸鱼孽
妖祥不同然皆反常而罕见者均谓之异可也故今取
历代史五行志所书并旁搜诸史本纪及傅记中所载
祥瑞随其朋𩔖附入各门不曰妖不曰祥而总名之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7a 页 WYG0610-0024b.png
物异如恒雨恒𤾉恒燠恒寒恒风水潦火灾之属俱妖
也不可言祥故仍前史之旧名至如魏晋时鱼集武库
屋上前史所谓鱼孽也若周武王之白鱼入舟则祥而
非孽然妖祥虽殊而其为异一尔故均谓之鱼异秦孝
公时马生人前史所谓马祸也若伏羲之龙马负图则
祥而非祸然妖祥虽殊而其为异亦一尔故均谓之马
异其馀鸟兽昆虫草木金石以至童谣诗谶之属前史
谓之羽虫毛虫龙蛇之孽或曰诗妖华孽今所述皆并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7b 页 WYG0610-0024c.png
载妖祥故不曰妖不曰孽而均以异名之其豕祸鼠妖
则无祥可述故亦仍前史之旧名至于木不曲直者木
失其常性而为妖如桑榖共生之𩔖是也若雨木冰乃
寒气胁木而成冰其咎不在木也而刘向以雨木冰为
木不曲直华孽者花失其常性而为妖如冬桃李华之
𩔖是也若冰花乃冰有异而结花其咎不在花也而唐
志以冰花为华孽二者俱失其伦𩔖今革而正之俱以
入恒寒门附雨雹之后又前志以鼠妖为青眚青祥物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8a 页 WYG0610-0024d.png
自动为木沴金物自坏为金沴木其说俱后学所未谕
今以鼠妖青眚各自为一门而自动自坏直以其事名
之庶览者易晓云作物异考第二十二凡二十卷
昔尧时禹别九州至舜分为十二州周职方复分为九
州而又与禹异汉承秦分天下为郡国而复以十三州
统之晋时分州为十九自晋以后为州深多所统深狭
且建治之地亦不一所姑以扬州言之自汉以来或治
历阳或治寿春或治曲阿或治合肥或治建业而唐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8b 页 WYG0610-0025a.png
治广陵至南北分裂之后务为夸大侨置诸州以会稽
为东扬京口为南徐广陵为南兖历阳为南豫历城为
南冀襄阳为南雍鲁郡在禹迹为徐州而汉则属豫州
所领陈留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属兖州所领离析磔
裂循名失实而禹迹之九州深不复可考矣夹漈郑氏
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故禹贡分
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州不可
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可迁故禹贡为万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9a 页 WYG0610-0025b.png
世不易之书后之作史者主于郡县故州县移易其书
遂废矣善哉言也杜氏通典亦以历代郡县析于禹九
州之中今所论著九州则以禹迹所统为准沿而下之
府州军监则以宋朝所置为准溯而上之而备历代之
沿革焉至冀之幽朔雍之银夏南粤之交趾元未尝入
宋之职方者则以唐郡为准追考前代以补其缺而于
每州总论之下复各为一图先以春秋时诸国之可考
者分入九州次则及秦汉晋隋唐宋所分郡县考其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49b 页 WYG0610-0025c.png
理悉以附禹九州之下而汉以来各州刺史州牧所领
之郡其不合禹九州者悉改而正之作舆地考第二十
三凡九卷
昔先王疆理天下制立五服所谓蛮夷戎狄其在要荒
之内九州之中者则被之声教疆以戎索唐虞三代之
际其详不可得而知矣春秋所录如蛮则荆舒之属也
夷则莱夷之属也戎则山戎北戎陆浑支驹之属也狄
则赤狄白狄皋落鲜虞之属也载之经傅如齐桓之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0a 页 WYG0610-0025d.png
攘魏绛之所和其种𩔖虽曰戎狄而皆错处于华地故
不容不有以制服而羁縻之至于沙碛之滨瘴海之外
固未尝穷兵黩武绝大漠踰悬度必欲郡县其部落衣
冠其旃毳以震耀当时而誇示后世也秦始皇既并六
国始北却匈奴南取百粤至汉武帝时东并朝鲜西收
甘凉南辟交趾珠厓北斥朔方河南以至车师大宛夜
郎昆明之属俱遣信使赍重贿招来而羁置之俾得通
于上国窥其广大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0b 页 WYG0610-0026a.png
自是之后世谨梯航历代载记所叙其风气之差殊习
俗之诡异可考而索至其世代傅授之详则固不能以
备知也作四裔考第二十四凡二十五卷
 
 
 
 
 文献通考自序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1a 页 WYG0610-0026b.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
 文献通考总目录    政书𩔖一(通制之属/)
 卷第一  田赋考(凡七卷/)
  历代田赋之制(有唐至西汉/)
 卷第二
  历代田赋之制(东汉至唐太宗/)
 卷第三
  历代田赋之制(唐元宗至后唐/)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1b 页 WYG0610-0027a.png
 卷第四
  历代田赋之制(后晋至宋神宗/)
 卷第五
  历代田赋之制(宋哲宗至宁宗/)
 卷第六
  水利田
 卷第七
  屯田 官田(籍田附/)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2a 页 WYG0610-0027b.png
 卷第八  钱币考(凡二卷/)
  历代钱币之制(太皞至唐/)
 卷第九
  历代钱币之制(后唐至宋/)
 卷第十  户口考(凡二卷/)
  历代户口丁中赋役(夏至五代/)
 卷第十一
  历代户口丁中赋役(宋/) 奴婢(佣赁/) (品官占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2b 页 WYG0610-0028a.png
 卷第十二  职役考(凡二卷/)
  历代乡党版籍职役(黄帝至宋神宗/)
 卷第十三
  历代乡党版籍职役(宋哲宗/至宁宗) 复除
 卷第十四  征𣙜考(凡六卷/)
  征商(关市/)
 卷第十五
  盐铁(矾/) (周至宋真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3a 页 WYG0610-0028b.png
 卷第十六
  盐铁(矾/) (宋神宗至宁宗/)
 卷第十七
  𣙜酤(禁酒/)
 卷第十八
  𣙜茶 坑冶
 卷第十九
  杂征敛(山泽津渡/)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3b 页 WYG0610-0028c.png
 卷第二十  市籴考(凡二卷/)
  均输市易和买
 卷第二十一
  常平义仓租税 社仓
 卷第二十二  土贡考(凡一卷/)
  历代土贡进(奉羡馀/)
 卷第二十三  国用考(凡五卷/)
  历代国用(周至宋太祖/)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4a 页 WYG0610-0028d.png
 卷第二十四
  历代国用(宋真宗至宁宗/)
 卷第二十五
  漕运
 卷第二十六
  赈恤
 卷第二十七
  蠲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4b 页 WYG0610-0029a.png
 卷第二十八  选举考(凡十二卷/)
  举士(周至隋/)
 卷第二十九
  举士(唐/)
 卷第三十
  举士(梁至宋真宗/)
 卷第三十一
  举士(宋仁宗至钦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5a 页 WYG0610-0029b.png
 卷第三十二
  举士(宋高宗至度宗/)
 卷第三十三
  贤良方正
 卷第三十四
  孝廉 武举 任子
 卷第三十五
  童科(小学/附) 吏道 赀选进纳 方伎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5b 页 WYG0610-0029c.png
 卷第三十六
  举官(虞至隋/)
 卷第三十七
  举官(唐/)
 卷第三十八
  举官(后唐至宋宁宗/)
 卷第三十九
  辟举 考课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6a 页 WYG0610-0029d.png
 卷第四十  学校考(凡七卷/)
  太学(有虞至东汉/)
 卷第四十一
  太学(魏至五代/)
 卷第四十二
  太学(宋/)
 卷第四十三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周至宋真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6b 页 WYG0610-0030a.png
 卷第四十四
  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后/) (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四十五
  幸学养老
 卷第四十六
  郡国乡党之学
 卷第四十七  职官考(凡二十一卷/)
  官制总序 官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7a 页 WYG0610-0030b.png
 卷第四十八
  三公总序(四辅二/大附)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三孤 总叙
  三公三师以下官属
 卷第四十九
  宰相 宰相属官
 卷第五十
  门下省 侍中 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7b 页 WYG0610-0030c.png
  谏议大夫 起居 拾遗补阙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馆
 卷第五十一
  中书省 中书令 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贤殿 史官 尚书省 录尚书 尚书令
  仆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员外郎/)
 卷第五十二
  历代尚书(八座/附) 历代郎官 行台省 吏部尚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8a 页 WYG0610-0030d.png
  书(侍郎勋郎中/ 司 郎中) (员外郎/员外郎) (司封郎中/考功郎中) (员外郎/员外郎)
  (院官诰/ 附) 户部尚书(侍郎中郎中外员外郎部度/支郎 员 郎 金 郎)
  (中郎员外郎外仓/部 中 员 郎) 礼部尚书(侍郎/外郎) (郎中郎员/祠部 中)
  (外员外郎客膳部郎中外员/ 郎 主 郎中 员 郎) 兵部尚书(侍郎/郎中)
  (员外郎员职方郎中部员外郎员驾部/郎中 外郎 库 郎中 外郎) 刑部尚
  书(侍郎部郎中/ 比 郎中) (员外郎/员外郎) (都官郎中/司门郎中) (员外郎/员外郎)
   工部尚书(侍郎外郎中虞员外郎/ 员 郎 部郎中) (屯田郎中/员外郎)
  (水部郎中/ 军器所) (员外郎/文思院) 六部监门 主管架阁库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8b 页 WYG0610-0031a.png
   三省枢密院监门官
 卷第五十三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中丞 持书侍御史 侍
  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侍御史 主簿
 卷第五十四
  学士院 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直院/权直) 翰
  林侍读学士(侍读读/兼侍) 翰林侍讲学士(侍讲讲/兼侍)
  崇政殿说书(兼说书/经筵附) 总学士 观文殿大学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9a 页 WYG0610-0031b.png
  (学/士) 资政殿大学士(学/士) 端明殿学士 总阁学
  士直学士 总待制 龙图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天
  章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宝文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显谟
  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徽猷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敷文阁
  (学士待直学/士 制) 焕章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华文阁(学/士)
   (直学士/待制) 宝谟阁(学士待直学/士 制) 宝章阁(学士/ 直)
  (学士/待制) 总阁职 集英殿修撰 右文殿修撰
  秘阁修撰 直龙图阁(直天章阁/以下附) 直秘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59b 页 WYG0610-0031c.png
 卷第五十五
  诸卿(少/卿) 太常卿(少卿奉丞郎主簿律博士两太/祝 礼 协 郎 京)
  (郊社署卜大乐署牺鼓吹署祠太医/署 太 署 廪 署 汾 署) 光禄卿(少/卿)
  (馐丞良主簿掌大官官珍/ 酝 醢等) 卫尉卿(丞库主簿/武 令丞)
  (武器令丞/车司马令) (守宫署候公/左右都 附) 宗正卿(少卿/主簿) (丞元/崇)
  (署/) (诸陵署/) (太庙令/)
 卷第五十六
  太仆卿(少卿典丞署主簿府乘黄署牧典厩/署 牧 车 署 诸 监) 大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0a 页 WYG0610-0031d.png
  理卿(少卿/狱丞) (正直丞评主簿监/司 事) 鸿胪卿(少卿主/丞)
  (簿司典客署/ 仪署) 司农卿(少卿太丞署主簿盾上林/署 仓 钩 署)
  (导官署屯苑总监粟诸仓监官司竹监中温泉汤/监 诸 监 騪 都尉等 典农 郎将等)
   (令籍/) 太府卿(少卿署丞左主簿署诸市署署/平准 右藏 常平)
   秘书监(少监/作郎) (丞郎郎正校书郎史正字/佐 字 太 局令) (著/丞)
 卷第五十七
  殿中监(少监尚丞/舍 乘) (尚食等尚药奉尚衣直尚/尚辇 局 御 长)
  少府监(少监染丞掌主簿署中尚左尚右尚/ 织 冶等 暴室等丞) 将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0b 页 WYG0610-0032a.png
  作监(少监/甄官) (丞校主簿/中 等署) (左校主右校/东园 章令) 国子监
  (祭酒/太学) (司业/广文) (丞门主簿学国子博士算助教博/四 律 书学 学等)
  (士学武学/宗 附) 军器监(丞署主簿坊甲/坊 弩 署) 都水使者
  (丞署主簿渠舟/楫 河 署) 内侍省(内侍内内常侍/事 谒者监) (内给/内寺)
  (伯局掖庭局/府) (宫闱局/) (奚官局/) (内仆局/) (内/)
 卷第五十八
  枢密院 枢密使 宰相兼枢密使 知枢密院
   同知枢密院 签书枢密院(同签书/院事) 都副承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1a 页 WYG0610-0032b.png
  旨 检详 编修官 宣徽院 将军总叙 左
  右卫(并亲/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卫 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
  (军/附) 左右神策军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
  卫步军司 知閤门事 同知閤门事 閤门宣
  赞舍人(閤门/祗候) 干办皇城司 御前忠佐军头引
  见司 带御器械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1b 页 WYG0610-0032c.png
 卷第五十九
  大将军(并官/属) 都督 元帅 宣抚使 车骑将
  军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 四
  镇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
  监军(军师祭酒附/理曹掾属)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
  (将郎左右/中 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东西/南北) 杂
  中郎将 折冲府(果毅别/将等附) 三都尉(奉车/ 骑) (驸马/奉朝)
  (请/附) 节度使 承宣使 观察使 防禦使 团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2a 页 WYG0610-0032d.png
  练使 刺史 诸路将官 都统 副都统 统
  制 都总管(副总/管附) 都副钤辖(州钤/辖附) 兵马都监
  (州都/监附) 巡检
 卷第六十
  东宫官总序 太子六傅 太子宾客 太子詹
  事(少詹/主簿) (丞直/司) 太子庶子(中允/舍人) (司仪郎通中/舍人 事)
  (舍人校谕德正赞善典崇文馆学士内洗马典文/学 书 字 膳 药藏 直 设)
  (等宫门/ 郎) 太子家令(丞典主簿/ 仓署) (食官署/司藏署) 太子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2b 页 WYG0610-0033a.png
  率更令(丞簿/主) 太子仆(丞厩主簿/ 牧署) 左右卫率府
  (副率官长史/以下 属) 左右司禦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 左右内率府 太子旅贲中
  郎将 太孙官属附 六院四辖(检院进登闻鼓/院 奏院)
  (官诰院杂审计院务粮料院院𣙜货务都/茶场 买杂卖 文思 左藏库) 总宫
  观(在京宫观/岳祠) (宫观使/) (提举宫观/) (在外宫观/)
 卷第六十一
  司隶校尉 州牧刺史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3a 页 WYG0610-0033b.png
  都护 观风俗使 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黜陟
  使 采访处置使 度支营田使 租庸使 两
  税使 户口使 转运使 安抚使 提刑 提
  举
 卷第六十二
  制置使 经略使 发运使 总领 都大提举
  茶马 都大坑冶 提举市舶 走马承受(兼访/使)
   经制边防财用事 提举学事司 提举河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3b 页 WYG0610-0033c.png
  籴使司 提举制置解盐司 提举保甲司 提
  举三白渠公司 提举弓箭手 经总制使 招
  讨使 招抚使 宣谕使 抚谕使 镇抚使
  总论州佐(别驾国治中/部郡 从事) (主簿书功曹祭书佐事/典郡 佐 酒从)
   (中正/) (签判/) (书记支使/) (推判官/)
 卷第六十三
  京尹(三辅尹/河南) 留守 都厢 郡太守 郡尉(京/辅)
  (属国等/都尉附) 郡丞(别驾/司马) (长史/通判) 教授 录事参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4a 页 WYG0610-0033d.png
  (司功博司仓医司兵士司士等参军守参军事掾/经学 士 学博 中正 通 五官)
  (司督邮司司理/ 法 户) 县令 县丞(主簿/县尉) 镇戌关市
  官
 卷第六十四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朝特进以光/禄大夫以下 议郎 下) 武散官(骠/骑)
  (将军武辅国将军阶镇军将军以下阶诸校尉新/宋朝 散官新旧 内侍官新旧 医官)
  (旧阶/附) 勋官(功臣/) (检校官/)
 卷第六十五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4b 页 WYG0610-0034a.png
  禄秩 职田(官品占田/)
 卷第六十六
  官品(秦爵数/至六品) (汉禄石/) (魏至宋品数/) (自一品/)
 卷第六十七
  官品(魏至宋品数/) (自七品至九品/)
 卷第六十八  郊社考(凡二十三卷/)
  郊(有虞至周/)
 卷第六十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5a 页 WYG0610-0034b.png
  郊(鲁郊至东汉/)
 卷第七十
  郊(魏至唐/)
 卷第七十一
  郊(梁至宋哲宗/)
 卷第七十二
  郊(宋徽宗至宁宗/)
 卷第七十三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5b 页 WYG0610-0034c.png
  明堂(黄帝至唐高宗/)
 卷第七十四
  明堂(唐武后至宋高宗/)
 卷第七十五
  明堂(宋孝宗至宁宗/)
 卷第七十六
  祀后土
 卷第七十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6a 页 WYG0610-0034d.png
  雩(祷水旱附/)
 卷第七十八
  祀五帝(五时迎气/)
 卷第七十九
  祭日月
 卷第八十
  祭星辰
 卷第八十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6b 页 WYG0610-0035a.png
  祭寒暑 六宗四方 祀方明
 卷第八十二
  祭社稷
 卷第八十三
  祀山川
 卷第八十四
  封禅
 卷第八十五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7a 页 WYG0610-0035b.png
  高禖 八蜡
 卷第八十六
  五祀
 卷第八十七
  籍田祭先农 亲蚕祭先蚕
 卷第八十八
  祈禳(旅禜附/) (祷疾/) (祓除/) (难/)
 卷第八十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7b 页 WYG0610-0035c.png
  告祭上(立君/) (建都/) (封国/) (告宗庙附/)
  告祭下(巡狩/) (征伐/)
 卷第九十
  杂祠淫祠
 卷第九十一  宗庙考(凡十五卷/)
  天子宗庙(唐虞至周/)
 卷第九十二
  天子宗庙(秦至东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8a 页 WYG0610-0035d.png
 卷第九十三
  天子宗庙(南朝宋武帝至宋仁宗/)
 卷第九十四
  天子宗庙(宋英宗至宁宗/)
 卷第九十五
  后妃庙 私亲庙(祔庙/)
 卷第九十六
  祭祀时享(荐新/) (有虞至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8b 页 WYG0610-0036a.png
 卷第九十七
  祭祀时享(汉至五代/)
 卷第九十八
  祭祀时享(宋/)
 卷第九十九
  祭祀时享(宋/)
 卷第一百
  祫禘(祫祭图说仪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9a 页 WYG0610-0036b.png
 卷第一百一
  祫禘(禘祭图说仪注/) (有虞至唐/)
 卷第一百二
  祫禘(后唐至宋/)
 卷第一百三
  功臣配享 祀先代帝王贤士(修陵墓附/)
 卷第一百四
  诸侯宗庙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69b 页 WYG0610-0036c.png
 卷第一百五
  大夫士庶宗庙
 卷第一百六  王礼考(凡二十二卷/)
  朝仪(周至唐/)
 卷第一百七
  朝仪(唐开元朝会仪至宋英宗/)
 卷第一百八
  朝仪(宋神宗至孝宗/)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0a 页 WYG0610-0036d.png
 卷第一百九
  巡狩
 卷第一百十
  田猎
 卷第一百十一
  君臣冠冕服章(上古至周/)
 卷第一百十二
  君臣冠冕服章(秦至唐/)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0b 页 WYG0610-0037a.png
 卷第一百十三
  君臣冠冕服章(宋/)
 卷第一百十四
  后妃命妇以下首饰服章制度
 卷第一百十五
  圭璧符节玺印
 卷第一百十六
  乘舆车旗卤簿(上古至隋/)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1a 页 WYG0610-0037b.png
 卷第一百十七
  乘舆车旗卤簿(唐至宋/)
 卷第一百十八
  乘舆车旗卤簿(宋/)
 卷第一百十九
  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皇太子皇子公卿以
  下车辇卤簿
 卷第一百二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1b 页 WYG0610-0037c.png
  国恤(有虞至周/)
 卷第一百二十一
  国恤(汉至后周/)
 卷第一百二十二
  国恤(唐至宋/)
 卷第一百二十三
  山陵(葬礼/) (上陵/) (上古至周/)
 卷第一百二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2a 页 WYG0610-0037d.png
  山陵(秦至东汉/)
 卷第一百二十五
  山陵(魏至五代/)
 卷第一百二十六
  山陵(宋/)
 卷第一百二十七
  山陵(宋/)
 卷第一百二十八  乐考(凡二十一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2b 页 WYG0610-0038a.png
  历代乐制(上古至魏/)
 卷第一百二十九
  历代乐制(晋至五代/)
 卷第一百三十
  历代乐制(宋/)
 卷第一百三十一
  历代制造律吕
 卷第一百三十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3a 页 WYG0610-0038b.png
  律吕制度
 卷第一百三十三
  度量衡
 卷第一百三十四
  金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五
  石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土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3b 页 WYG0610-0038c.png
 卷第一百三十六
  革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七
  丝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八
  匏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竹之属(雅部/) (胡部/) (俗部/)
 卷第一百三十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4a 页 WYG0610-0038d.png
  木之属(雅部/) (俗部/)
 卷第一百四十
  乐悬
 卷第一百四十一
  乐歌(有虞至三国/)
 卷第一百四十二
  乐歌(晋至唐/)
 卷第一百四十三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4b 页 WYG0610-0039a.png
  乐歌(五代至宋/)
 卷第一百四十四
  乐舞(上古至东汉/)
 卷第一百四十五
  乐舞(三国至宋/)
 卷第一百四十六
  俗部乐(女乐/)
 卷第一百四十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5a 页 WYG0610-0039b.png
  散乐百戏 鼓吹
 卷第一百四十八
  夷部乐 彻乐
 卷第一百四十九  兵考(凡十三卷/)
  兵制(周至秦/)
 卷第一百五十
  兵制(两汉/)
 卷第一百五十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5b 页 WYG0610-0039c.png
  兵制(三国至唐/)
 卷第一百五十二
  兵制(五代至宋英宗/)
 卷第一百五十三
  兵制(宋神宗至钦宗/)
 卷第一百五十四
  兵制(宋高宗至宁宗/)
 卷第一百五十五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6a 页 WYG0610-0039d.png
  禁卫兵
 卷第一百五十六
  郡国兵(乡兵/)
 卷第一百五十七
  教阅
 卷第一百五十八
  车战 舟师水战
 卷第一百五十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6b 页 WYG0610-0040a.png
  马政(祭马祖/) (周至五代/)
 卷第一百六十
  马政(宋/)
 卷第一百六十一
  军器
 卷第一百六十二  刑考(凡十二卷/)
  刑制(有虞至秦/)
 卷第一百六十三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7a 页 WYG0610-0040b.png
  刑制(西汉至东汉章帝/)
 卷第一百六十四
  刑制(东汉和帝至晋/)
 卷第一百六十五
  刑制(南朝宋至隋/)
 卷第一百六十六
  刑制(唐至宋真宗/)
 卷第一百六十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7b 页 WYG0610-0040c.png
  刑制(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一百六十八
  徒流(配没/)
 卷第一百六十九
  详谳(平反/) (有虞至唐太宗/)
 卷第一百七十
  详谳(平反/) (唐高宗至宋宁宗/)
 卷第一百七十一上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8a 页 WYG0610-0040d.png
  赎刑
 卷第一百七十一下
  赦宥(宽恤/) (有虞至东汉/)
 卷第一百七十二
  赦宥(魏至唐/)
 卷第一百七十三
  赦宥(五代至宋/)
 卷第一百七十四  经籍考(凡七十六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8b 页 WYG0610-0041a.png
  总叙
 卷第一百七十五
  经(易/)
 卷第一百七十六
  经(易/)
 卷第一百七十七
  经(书/)
 卷第一百七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9a 页 WYG0610-0041b.png
  经(诗/)
 卷第一百七十九
  经(诗/)
 卷第一百八十
  经(礼/)
 卷第一百八十一
  经(礼/)
 卷第一百八十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79b 页 WYG0610-0041c.png
  经(春秋/)
 卷第一百八十三
  经(春秋/)
 卷第一百八十四
  经(论语/) (孟子/)
 卷第一百八十五
  经(孝经/) (经解/)
 卷第一百八十六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0a 页 WYG0610-0041d.png
  经(乐/)
 卷第一百八十七
  经(仪注/)
 卷第一百八十八
  经(仪注/) (谥法/) (谶纬/)
 卷第一百八十九
  经(小学/)
 卷第一百九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0b 页 WYG0610-0042a.png
  经(小学/)
 卷第一百九十一
  史(正史各门总/) (正史/)
 卷第一百九十二
  史(正史/)
 卷第一百九十三
  史(编年/)
 卷第一百九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1a 页 WYG0610-0042b.png
  史(起居注/)
 卷第一百九十五
  史(杂史各门总/) (杂史/)
 卷第一百九十六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七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1b 页 WYG0610-0042c.png
  史(传记/)
 卷第一百九十九
  史(传记/)
 卷第二百
  史(伪史霸史/) (史评史抄/)
 卷第二百一
  史(故事各门总/) (故事/)
 卷第二百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2a 页 WYG0610-0042d.png
  史(职官/)
 卷第二百三
  史(职官/) (刑法/)
 卷第二百四
  史(地理/)
 卷第二百五
  史(地理/)
 卷第二百六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2b 页 WYG0610-0043a.png
  史(地理/) (时令/)
 卷第二百七
  史(谱牒/) (目录/)
 卷第二百八
  子(儒家/)
 卷第二百九
  子(儒家/)
 卷第二百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3a 页 WYG0610-0043b.png
  子(儒家/)
 卷第二百十一
  子(道家/)
 卷第二百十二
  子(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卷第二百十三
  子(杂家/)
 卷第二百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3b 页 WYG0610-0043c.png
  子(杂家/)
 卷第二百十五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六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七
  子(小说家/)
 卷第二百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4a 页 WYG0610-0043d.png
  子(农家/)
 卷第二百十九
  子(阴阳各门总/) (天文/) (历算/)
 卷第二百二十
  子(五行/) (占筮/) (形法/)
 卷第二百二十一
  子(兵书/)
 卷第二百二十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4b 页 WYG0610-0044a.png
  子(医家/)
 卷第二百二十三
  子(医家/)
 卷第二百二十四
  子(房中/) (神仙家/)
 卷第二百二十五
  子(神仙家/)
 卷第二百二十六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5a 页 WYG0610-0044b.png
  子(释氏/)
 卷第二百二十七
  子(释氏/)
 卷第二百二十八
  子(𩔖书/)
 卷第二百二十九
  子(杂艺术/)
 卷第二百三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5b 页 WYG0610-0044c.png
  集(赋诗/) (别集/) (唐以前/)
 卷第二百三十一
  集(别集/) (唐/)
 卷第二百三十二
  集(别集/) (唐/)
 卷第二百三十三
  集(别集/) (五代至宋/)
 卷第二百三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6a 页 WYG0610-0044d.png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五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六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七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6b 页 WYG0610-0045a.png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三十九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一
  集(别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7a 页 WYG0610-0045b.png
  集(诗集/) (魏至唐/)
 卷第二百四十三
  集(诗集/) (唐/)
 卷第二百四十四
  集(诗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五
  集(诗集/) (宋/)
 卷第二百四十六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7b 页 WYG0610-0045c.png
  集(歌词/)
 卷第二百四十七
  集(章奏/)
 卷第二百四十八
  集(总集各门总/) (总集/)
 卷第二百四十九
  集(总集/) (文史/)
 卷第二百五十  帝系考(凡十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8a 页 WYG0610-0045d.png
  帝号历年
 卷第二百五十一
  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母后临朝称制及推尊/私亲父母附 有虞至)
  (隋/)
 卷第二百五十二
  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唐至宋/)
 卷第二百五十三
  后妃(黄帝至晋礼皇太子妃及后宫/册太子妃 仪) (册后妃及/)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8b 页 WYG0610-0046a.png
 卷第二百五十四
  后妃(南朝宋至唐/)
 卷第二百五十五
  后妃(开元礼皇帝临轩册命皇后仪/妃仪) (皇太子纳/)
 卷第二百五十六
  后妃(五代至宋/)
 卷第二百五十七
  皇太子皇子(册命附/)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9a 页 WYG0610-0046b.png
 卷第二百五十八
  公主
 卷第二百五十九
  皇族
 卷第二百六十  封建考(凡十八卷/)
  上古至周封建之制
 卷第二百六十一
  周封建之制 三皇以来至殷末周初诸侯之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89b 页 WYG0610-0046c.png
  于经传者
 卷第二百六十二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三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四
  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
 卷第二百六十五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0a 页 WYG0610-0046d.png
  秦楚之际诸侯王 西汉异姓诸侯王 西汉同
  姓皇子诸侯王
 卷第二百六十六
  西汉王子侯
 卷第二百六十七
  西汉功臣侯 西汉外戚恩泽侯
 卷第二百六十八
  东汉王侯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0b 页 WYG0610-0047a.png
 卷第二百六十九
  东汉列侯(功臣侯/) (外戚侯/) (宦者侯/) (王侯号/)
 卷第二百七十
  魏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一
  晋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二
  宋齐梁陈诸侯王列侯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1a 页 WYG0610-0047b.png
 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魏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四
  齐周隋诸侯王列侯
 卷第二百七十五
  唐诸王
 卷第二百七十六
  唐诸王 唐天宝以后藩镇 唐末藩镇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1b 页 WYG0610-0047c.png
 卷第二百七十七
  五代诸王 宋诸王(王子侯/)
 卷第二百七十八  象纬考(凡十七卷/)
  中宫三垣
 卷第二百七十九
  二十八宿
 卷第二百八十
  十二次度数 天汉起没 七曜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2a 页 WYG0610-0047d.png
 卷第二百八十一
  瑞变各星及云气名状(瑞星/妖星) (星杂变云流星十/客星 气)
  (煇气/杂) 天变
 卷第二百八十二
  日食(周至东汉/)
 卷第二百八十三
  日食(魏至宋/)
 卷第二百八十四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2b 页 WYG0610-0048a.png
  日变(日煇/) (日晕/)
 卷第二百八十五
  月食月变(月煇/) (月晕/)
 卷第二百八十六
  孛彗
 卷第二百八十七
  月五星凌犯(秦至魏/)
 卷第二百八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3a 页 WYG0610-0048b.png
  月五星凌犯(晋至隋/)
 卷第二百八十九
  月五星凌犯(月犯五纬/) (唐至宋英宗/)
 卷第二百九十
  月五星凌犯(月犯五纬宗宋/神宗至宁) 杂星变
 卷第二百九十一
  流星星陨(周至宋真宗/)
 卷第二百九十二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3b 页 WYG0610-0048c.png
  流星星陨(宋仁宗至宁宗/)
 卷第二百九十三上
  昼星见
 卷第二百九十三下
  五星聚舍
 卷第二百九十四
  瑞星 客星 云气虹蜺
 卷第二百九十五  物异考(凡二十卷/)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4a 页 WYG0610-0048d.png
  总叙
 卷第二百九十六
  水灾(周至宋真宗/)
 卷第二百九十七
  水灾(宋仁宗/至宁宗) 水异 醴泉 黑眚黑祥
 卷第二百九十八
  火灾 火异 赤眚赤祥
 卷第二百九十九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4b 页 WYG0610-0049a.png
  木异(华孽/) 草异 榖异野榖竹米 芝草朱草
   青眚青祥
 卷第三百
  金异 玉石之异 白眚白祥(天雨毛地生毛/)
 卷第三百一
  岁凶 地震
 卷第三百二
  山崩地陷地移地长川竭 地生异物 黄眚黄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5a 页 WYG0610-0049b.png
  祥
 卷第三百三
  恒雨 甘露 天雨异物
 卷第三百四
  恒旸 恒燠
 卷第三百五
  恒寒 雹 木冰 冰花
 卷第三百六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5b 页 WYG0610-0049c.png
  恒风 恒阴 夜妖
 卷第三百七
  雷震 物自鸣 物自动 物自坏
 卷第三百八
  人异
 卷第三百九
  诗异
 卷第三百十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6a 页 WYG0610-0049d.png
  讹言 服妖 射妖
 卷第三百十一
  毛虫之异 麒麟(驺虞/) 马异 牛祸
 卷第三百十二
  豕祸 羊祸 犬异 下体生上之疴 羽虫之
  异
 卷第三百十三
  凤凰 鸡祸 龙蛇之异 鱼异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6b 页 WYG0610-0050a.png
 卷第三百十四
  龟异 虫异 蝗虫 螟 鼠妖
 卷第三百十五  舆地考(凡九卷/)
  总叙
 卷第三百十六
  古冀州
 卷第三百十七
  古兖州 古青州 古徐州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7a 页 WYG0610-0050b.png
 卷第三百十八
  古扬州
 卷第三百十九
  古荆州
 卷第三百二十
  古豫州
 卷第三百二十一
  古梁州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7b 页 WYG0610-0050c.png
 卷第三百二十二
  古雍州
 卷第三百二十三
  古南越
 卷第三百二十四  四裔考(凡二十五卷/)
  东 东夷总序 朝鲜 濊 马韩 辰韩 弁
  辰 夫馀 倭(即日本/)
 卷第三百二十五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8a 页 WYG0610-0050d.png
  高句丽
 卷第三百二十六
  豆莫娄 百济 新罗 沃沮 挹娄 勿吉(黑/水)
  (靺/鞨) 渤海 虾夷
 卷第三百二十七
  扶桑 女国 文身 大汉 侏儒国 长人国
   琉球 女真 定安
 卷第三百二十八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8b 页 WYG0610-0051a.png
  南 盘瓠种 廪君种 板楯蛮 南平蛮 东
  谢 西赵 牂牱 充州 獠
 卷第三百二十九
  夜郎国 滇 邛都 笮都 冉駹 附国 哀
  牢 南诏
 卷第三百三十
  骠国 西原蛮 焦侥国 掸国 两爨蛮 松
  外诸蛮 尾濮 木绵濮 文面濮 折腰濮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9a 页 WYG0610-0051b.png
  赤口濮 黑僰濮 交趾
 卷第三百三十一
  南丹州蛮 抚水蛮 黎峒 海南序略 黄支
   哥罗 林邑 扶南 顿逊 毗骞 干陀利
    狼牙修国 婆利国 槃槃 赤土国
 卷第三百三十二
  真腊 罗刹 投和 阇婆 阿罗陁 呵罗单
   婆皇 婆达 丹丹 边斗 杜薄 薄利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99b 页 WYG0610-0051c.png
  勃焚 火山 无论 婆登 乌笃 诃陵 多
  蔑 多摩长 哥罗舍分 占城 三佛齐 勃
  泥 注辇 州眉流 蒲甘 南毗 层檀
 卷第三百三十三
  西 羌无弋 姚氏 湟中月氏胡 氐 苻氏
 卷第三百三十四
  䓤茈羌 吐谷浑 乙弗敌 宕昌 邓至 党
  项 白兰 吐蕃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0a 页 WYG0610-0051d.png
 卷第三百三十五
  吐蕃 大羊同 悉立 章求拔 泥婆罗 大
  勃律 个失蜜 骨咄 苏毗 沙州 西夏
 卷第三百三十六
  西域总序 楼兰(即鄯/善) 且末 杅弥 车师前
  后王(即高/昌) 龟兹 且弥 焉耆
 卷第三百三十七
  于阗 疏勒 乌孙 姑墨 温宿 乌秅 难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0b 页 WYG0610-0052a.png
  兜 大宛 莎车 罽宾 吐呼罗 拔豆 谢
  䫻(帆延石/汗那附) 识匿(似没役槃俱/蜜护蜜附) 乌弋山离 条
  支 安息
 卷第三百三十八
  大夏 大月氐 小月氐 康居(安者东/安附) 鏺汗
  米国 乌那遏国 穆国 曹国(东曹西曹/中曹附) 何
  国 史国 奄蔡 滑国(□阿跋檀周古/柯胡密丹附) 白题
   嚈哒 钵和 波知 赊弥 乌苌 乾陀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1a 页 WYG0610-0052b.png
  挹怛同 天竺 摩揭它(那揭乌茶大食/章求拔悉立附) 车离
   狮子国 高附
 卷第三百三十九
  大秦 小人 轩渠 三童 泽散 驴分 坚
  昆 呼得 丁令 短人 波斯 悦般 伏卢
  尼 朱俱波 渴槃陀 粟弋 阿钩羌 副货
   叠伏罗 石国 东女 西女 吐火罗 劫
  国 陀罗伊罗 越底延 大食 拂菻 邈黎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1b 页 WYG0610-0052c.png
 卷第三百四十
  北 匈奴
 卷第三百四十一
  匈奴 刘渊 石勒 沮渠 赫连
 卷第三百四十二
  乌桓 鲜卑 轲比能 乞伏 秃发 宇文莫
  槐 徒河段 慕容氏 托跋氏 蠕蠕 高车
   稽胡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2a 页 WYG0610-0052d.png
 卷第三百四十三
  突厥上 突厥中
 卷第三百四十四
  突厥下 铁勒 薛延陁 仆骨 同罗 都波
   拔野古 多滥葛 斛薛 阿跋 契苾羽
  鞠国 俞□ 大漠 白霫 库莫奚
 卷第三百四十五
  契丹上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2b 页 WYG0610-0053a.png
 卷第三百四十六
  契丹中 契丹下
 卷第三百四十七
  室韦 地豆干 乌洛侯 驱度寐 霫 拔悉
  弥 流鬼 回纥
 卷第三百四十八
  沙陀 骨利干 黠戛斯 仆骨 葛逻禄 駮
  马 鬼国 盐漠念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3a 页 WYG0610-0053b.png
    (臣/)等谨案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宋马端
    临继杜佑通典而作通典于历代因革之故
    粲然详备端临病其节目去取犹有未尽因
    上本经史参之历代会要百家傅记以及臣
    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
    门分𩔖别或续或补可谓广博矣端临为宰
    相廷鸾子𨼆居著书宋元史皆不为立傅他
    著述亦无闻而是书特足千古我
文献通考 御制序 第 103b 页 WYG0610-0053c.png
  皇上命与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开雕于
   武英殿视旧刻尤为精审若明王圻之续通考
    繁猥不称几于足貂之诮矣乾隆四十年九
    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文献通考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