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典 卷五十一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a 页 WYG0603-062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五十一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礼十一 吉十
  天子七祀(诸侯附/晋 隋) (殷唐周/大) (汉/) (后汉/) (魏/)
殷制天子祭五祀户一灶二中霤三门四行五祀岁遍
(凡祭五祀于庙门户主出入灶主饮食中霤主堂室居/处韦昭云古者穴居故名室曰中霤行主道路行作者)
诸侯大夫与天子同○周制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b 页 WYG0603-0622b.png
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此七神居人/之间司察小)
(过作谴告者司命督察人三命厉主杀罚司命与厉其/时不著是则春祀司命秋祀厉也或者合而祀之也)
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
厉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嫡士立二祀曰门曰
行庶人立一祀或立霤灶或立户○汉立五祀白虎通
云户一祀(春万物触户而出亦为阳气之生/欲由之即祭户户者人所出入者)灶二祀(夏/火)
(王长养万物即祭灶灶者/火之王人所以自养也)门三祀(秋万物成熟将内之/从外而入内自守而)
(祭门门者/所以闭藏)井四祀(冬水王万物归藏而祭/井井者水主藏在冬)中霤五祀(六/月)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2a 页 WYG0603-0622c.png
(土王而祭中霤者/象土位在中也)岁一遍有司行事礼颇轻于社稷(祭/祀)
(天子诸侯以牛因四时祭牲也祀户以羊灶以鸡中霤/以牛门以犬井以豕或曰中霤用牛不得用牛者用豕)
(井用/鱼也)○后汉建武初有五祀之祭门户井灶中霤有司
掌之其祀简于社稷矣人家祀山神门户(山即厉也鬼/有所归乃不)
(为/厉)○魏武王始定天下兴复旧祀而造祭五祀门户井
灶中霤也○晋傅玄云帝之都城宜祭一门正宫亦祭
一门正室祭一户井灶及中霤各择其正者祭之以后
诸祀无闻唯司命配享于南郊坛○隋制其司命户以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2b 页 WYG0603-0622d.png
春灶以夏门以秋行以冬各于享庙日中霤则以季夏
祀黄帝日(夏季土/德王)各命有司祭于庙西门道南牲以少
牢○大唐初废七祀唯季夏祀祭中霤开元中制礼祭
七祀各因时享祭之于庙庭司命户以春灶以夏门厉
以秋行以冬中霤以季夏其仪具开元礼○说曰天子
诸侯必立五祀五祀者为其有居处出入饮食之用祭
之所以报德也历代同或五或七周礼天子祭七诸侯
祭五降杀之差也殷天子诸侯大夫皆五郑注云殷礼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3a 页 WYG0603-0623a.png
者以祭法差降殊异故言之郑又云祭灶祀老妇人古
之始炊者也以此推之七祀皆应古之始造者焉马融
以七祀中之五门户灶行中霤即勾芒等五官之神配
食者勾芒食于木祝融食于火蓐收食于金玄冥食于
水勾龙食于土故月令五时祭祀只是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祭也许慎云月令孟夏祀灶王者所祭古之有功
德于人非老妇也郑玄云为祭五祀灶在庙门外之东
祀灶礼设主于灶陉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3b 页 WYG0603-0623b.png
司马上公也今但就灶陉而祭之屈上公之神何其陋
也又月令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文列在上与祀灶绝
远而推合之文义不次焉得为义也又左傅云五官之
神生为上公死为贵神若祭之灶陉岂得谓贵神乎特
牲馈食礼云尸谡而祭饎㸑以谢先炊者之功知灶神
是祭老妇报先炊之义也臧文仲燔柴于灶夫子讥之云
盛于盆樽于瓶若是祝融之神岂可以盆瓶之器置于
陉而祭之乎郑冲云五祀虽出天地之间阴阳之气实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4a 页 WYG0603-0623c.png
非四时五行阴阳之正者也月令春祀户祭先脾秋祀
门祭先肝此顺气所宜藏所值耳又司命则司命星下
食人间司谴过小神矣袁准著正论以为五行之官祭
于门户行灶中霤土神也火正祀灶而水正不祀井非
其类也且社奚为于人家之屋栋间哉礼记王七祀诸
侯五大夫三冬其祀行是记之误也井不轻于灶行不
唯冬白虎通云月令冬祀井是也秦静云今月令谓行
为井是以时俗或废行而祀井魏武兴复旧祀而祭门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4b 页 WYG0603-0623d.png
户井灶中霤凡五祀焉(按汉诸儒戴圣闻人通汉等白/虎通议五祀则有井之说盖当)
(时已行中间废阙至魏/武重修旧典而祭井焉)高堂生月令仲冬祀四海井泉
祭井自从小类不列五祀儒家误以井于五祀宜除井
而祀行傅玄曰七祀五祀月令皆云祀行而无井月令
先儒有直作井者既祭灶而不祭井于事则有阙于情
则有不类谓之井者近是也又按白虎通曰共工之子
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
祖神(祖者徂也徂/即行之义也)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5a 页 WYG0603-0624a.png
  宗室助祭议(后魏/)
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侍中江阳王继表言臣功缌之
内太祖道武皇帝之后于臣始是曾孙道武帝受命之
主配天郊祀百代不迁而曾玄之孙烝尝之荐不获拜
于庙庭霜露之感阙陪奠于阶席伏见孝文皇帝著令
铨衡取曾祖之服以为资荫而况曾祖为帝而不见录
请付外博议永为定准小学博士王僧奇等议按孝经
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然则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5b 页 WYG0603-0624b.png
太祖不迁者尊王业之初阶二祧不毁者旌不朽之洪
烈其旁枝远胄岂得同四庙之亲哉而四庙者在当代
服属之内可以与于子孙之位若庙毁服尽岂得同于
此例乎请以四庙为断国子博士李琰之议按祭统曰
有事于太庙群昭群穆咸在谓宜入庙之制率从亲议
之条祖祧之旁各尽其玄孙使得骏奔堂坛肃承禘礿
则情理差通事无舛駮侍中任城王澄等奏臣等参议
江阳之于今帝也计亲则枝宗三易数代则庙应四迁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6a 页 WYG0603-0624c.png
吉凶尚不告闻拜荐宁容辄与高祖孝文皇帝聪明玄
览师古立政陪拜止于四庙哀恤断自缌宗即之人情
冥然符一推之礼典事在难违此所谓明王今古不革
者也太常少卿元端议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曰王
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远庙为祧有二祧
而祖考以功重不迁二祧以盛德不毁迭迁之义其在
四庙记云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有所援引然与朝
仪不同如依其仪匪直太祖曾玄诸庙子孙悉应陪列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6b 页 WYG0603-0624d.png
既无正据窃谓太广灵太后令曰议亲律注云非唯当
代之属籍历谓先帝之五代此乃明亲亲之义笃骨肉
之恩重公卿众议以远及诸孙太广致疑百僚助祭可
得言狭也祖庙未毁曾玄不与坛堂之敬便是宗人之
昵反外于附庸王族之近更疏于群辟先朝旧仪草创
未定刋制律宪垂之不朽琰之援据甚允情理可依所

  庶子摄祭(周/)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7a 页 WYG0603-0625a.png
周制曾子问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如之何孔子
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贵禄重宗也上/牲大夫少牢)祝曰孝子某
为介子某荐其常事(介副也不言庶/使若可以祭然)若宗子有罪居于
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
常事(此为宗子/摄大夫也)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嘏不绥祭不配(皆/避)
(正主也厌厌饮神也厌有阴有阳迎尸之前祝酌奠之/且飨是阴厌也尸谡之后彻荐俎敦设于西北隅是阳)
(厌也此不厌者不阳厌也不旅不旅酬也不嘏不嘏主/人也不绥祭谓今主人也今主人谓摄主者若正主人)
(即得绥杀谓减毁神前馔若神有飨也不配者/祝辞不言以某配某氏也绥许恚反敦音对)布奠于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7b 页 WYG0603-0625b.png
宾宾奠而不举(布奠谓主人酬宾觯奠于荐北也宾奠/谓取觯奠于荐南也此酬之始也奠而)
(不举止/旅也)不归肉(肉俎也诸与祭/者召之共燕耳)其辞于宾曰宗兄弟宗
子在他国使某辞(辞犹告也宿宾之辞也与宗子为列/则曰宗兄若宗弟昭穆异者曰宗子)
(而已其辞若云宗兄某在他/国使某执其常事使某告也)曾子问宗子去在他国庶
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有子孙存不可/以乏先祖之祀)
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向墓而为坛以时祭(不祭于/庙无爵)
(者贱远/避正主)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言祭于家/容无庙也)宗子
死称名不言孝(孝宗子之称不敢与之同也/其辞但言子某荐其常事也)身殁而已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8a 页 WYG0603-0625c.png
(至子可以/称孝者也)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以用也用/此礼祭也)若义
(若顺/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首夲/也)
  庶子在他国不立庙议(晋/)
晋刘氏问蔡谟曰非小宗及一家之嫡分张不在一处
得立庙否答曰礼宗子在他国而庶子在家则祭先儒
说曰有子孙在不可以乏先祖之祀也(不乏祀云者明/宗子在他国不)
(得庙祭故令庶/子祭于家也)苟在他国虽是宗子犹不得立庙况非
嫡长乎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8b 页 WYG0603-0625d.png
  兄弟不合继位昭穆议(晋/) (东晋/) (大唐/)
晋武帝泰始四年诏荀崧绍高祖彧封爵继崧兄敬侯
崧父太尉顗以为宜依文帝景帝同为一穆崧顾命子
蕤垂范遵而奉焉○东晋元帝建武中尚书符云武皇
帝崩迁征西府君惠皇帝崩迁章郡府君怀帝入庙当
迁颍川府君贺循议古者帝各异庙庙之有室以象常
居未有二帝共处之义也如惠怀二主兄弟同位于禘
祫之礼会于太祖自应同列异坐而正昭穆至于常居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9a 页 WYG0603-0626a.png
之室不可以尊卑之分义不可黩故也昔鲁夏父弗忌
跻僖公于闵上春秋谓之逆祀僖公闵之庶兄闵公先
立尝为君臣故也左氏傅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怀帝
之在惠帝代居藩积年君臣之分也正位东宫父子之
义也虽同归昭穆尊卑之分与闵僖不异共室亵黩非
殊尊卑之礼以古义论之愚谓未必如有司所列惠帝
之崩当已迁章郡府君又以怀帝入庙当迁颍川府君
此是两帝兄弟各迁一祖也又主之迭毁以代为正下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9b 页 WYG0603-0626b.png
代既升则上代稍迁代序之义也若兄弟相代则共是
一代昭穆位同不得兼毁二庙礼之常例也又殷之盘
庚不序阳甲之庙而上继先君以弟不继兄故也既非
所继则庙应别立由此言之是惠帝应别立上祖宜兼
迁也故汉之光武不入成帝之庙而上继元帝义取于
此今惠怀二帝不得不上居太庙颍川未迁见位馀八
非祀之常不得于七室之外假立一神位(庾蔚之谓尔/时悯帝尚在)
(关中元帝为晋王立庙犹以悯帝为主故上至颍川为/六代怀景二帝虽非昭穆之正数而庙不合毁是以见)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0a 页 WYG0603-0626c.png
(位馀/八也)循又议曰殷人六庙比有兄弟四人袭为君者便
当上毁四庙乎如此四代之亲尽无复祖祢之神矣又
按殷纪成汤以下至于帝乙父子兄弟相继为君合十
二代而正代唯六易乾凿度曰殷帝乙六代王也以此
言之明不数兄弟为正代○大唐开元四年太常卿姜
皎及礼官太常博士陈贞节苏献等上七庙昭穆议曰
礼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为七而太祖常存圣人
之大典也若礼名不正则奠献无序矣谨按中宗孝和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0b 页 WYG0603-0626d.png
皇帝在庙七室已满今太上皇是中宗之弟以六月升
遐甫及仲冬礼当迁祔但兄弟入庙古则有焉递迁之
礼昭穆须正谨按晋太常贺循议兄弟不相为后也故
殷之盘庚不序于阳甲而上继于先君汉之光武不嗣
于孝成而上承于元帝又曰晋惠帝无后怀帝承统怀
帝自继于代祖而不继于惠帝其惠帝当阳甲孝成别
出为庙又曰若兄弟相代则共是一代昭穆位同不可
兼毁二庙此盖礼之常例荀卿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1a 页 WYG0603-0627a.png
谓从祢以上尊者统广故恩及远祖若旁容兄弟上毁
祖考此则天子有不得全事七代之义也孝和皇帝有
中兴之功而无后嗣请同殷之阳甲汉之成帝出为别
庙时祭不亏大祫之辰合食太祖奉睿宗神主升祔太
庙上继高宗则昭穆永贞献祼长序礼也万代之典敢
不飏言从之改造中宗庙于太庙之西时河南人孙平
子上封事曰臣窃见今年正月太庙毁此乃跻圣贤之
所致也臣按左傅曰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1b 页 WYG0603-0627b.png
主烝尝禘于庙今日有违于此也昔鲁文公二年宗伯
弗忌跻僖公于闵公上后致太室坏春秋异而书之今
日有同彼也君子以弗忌为失礼又按五行志书僖公
虽闵公之兄尝为闵公臣臣在君上是为失礼遂令太
室坏且兄臣于弟犹不可跻之弟上弟臣于兄可跻弟
于兄上耶昔庄公三十二年薨闵公二年吉禘自薨至
禘尚有二年春秋犹非其失礼况夏崩冬禘不亦太速
乎诸议云太庙中央曰太室尊高象也鲁自陵夷将坠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2a 页 WYG0603-0627c.png
周公之祀以此断之即太庙毁亦今日将欲陵夷之象
坠先帝之祀也斯亦上天佑我唐国乃降此灾以陛下
去年禘孝和于别室吉祭于太庙未祭孝和先祭太上
皇此乃与僖闵事同先臣后君也昔兄跻弟上今弟先
兄祭过有甚于古也昔臣登君上今亦如之事岂不同
耶昔太室坏今圣朝太庙毁变岂不同耶若以兄弟同
昭则不合出致别庙若以臣子一例则孝和合进为昭
昔武氏篡国十有馀年孝和挺剑龙飞再兴唐祚此则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2b 页 WYG0603-0627d.png
有大功于天下也今禘于别室是废先圣之训弃中兴
之功君下臣上轻长重幼昔晋太康五年宣庙地陷梁
折八年正月太庙毁陷改作殿筑阶下及泉更营新庙
远致名材杂以铜柱自八年九月造至十年四月乃成
十一月又梁折毁坏以此言之天降灾谴非枯朽也晋
不知过天下分崩王室大乱特望天恩少垂详察速召
宰相以下谋议移孝和入庙何必苦违礼典以同鲁晋
哉诏下礼官议苏献固执前议平子口辨所称咸有经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3a 页 WYG0603-0628a.png
据苏颋为宰相献即颋从祖兄平子竟被贬为康州都
城尉至任寻卒
  兄弟俱封各得立祢庙议(晋/) (宋/)
晋中山王睦上言乞依六蓼之祀皋陶杞鄫之祀相立
庙按睦谯王之弟兄弟俱封今求各立祢庙下太常议博
士祭酒刘喜等议王制诸侯五庙是则立始祖谓嫡统
承重一人得立祖祢之庙群弟虽并为诸侯始封之君
未得立庙也唯今正统当立祖庙中山不得并也后代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3b 页 WYG0603-0628b.png
中乃得为睦立庙为后代子孙之始耳司徒荀顗议以
为宜各得立庙时诏从顗议又诏曰礼诸侯二昭二穆
与太祖之庙而五太祖即始封君也其庙不毁前诏以
谯王中山王父非诸侯尊同礼不相厌故欲令各得祭
以申私恩也然考之典制事不经通若安平王诸子并
封皆得立庙祭祢亲尽数终其庙当毁无故下食支庶
之国猥更随昭穆而废非尊祖敬宗之义也其如前奏
施行虞喜曰谯与中山俱始封之君父非诸侯尊同敌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4a 页 WYG0603-0628c.png
体无所为厌并立祢庙恩情两伸荀议是也诏书所喻
恐非礼意今上祭四代自以诸侯位尊得申其恩祭及
四代不论毁且不毁为始封之君则谯王虽承父统祢
庙亦在应毁之例不得长立也又安平献王自为始封
诸子虽别封而同为诸侯诸侯尊同故不复各立此则
公子为诸侯不得立祢庙也而谯王父非诸侯使与诸
侯同列不得并祭或难曰礼庶子不祭祢明其宗也若
俱得祭父则并统二嫡非明其宗也答曰若宗子与庶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4b 页 WYG0603-0628d.png
子位俱为士祢已有庙无为重设与公子为诸侯不立
祢庙同也若尊卑不同则已恩得施并祭无嫌也礼大
夫三庙太祖百代不迁者也使大夫之后有庶统为诸
侯者当上祭四代四代之前不得复祭若当夺宗则大
夫太祖为废其祀以此推之明得兼祭一者恩得伸随
代而毁一者继太祖百代不替也徐禅非荀是虞曰愚
等谓尊祖敬宗礼之所同若列国秩同则祭归嫡子所
以明宗也嫡轻庶重礼有兼享所以致孝也今谯王为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5a 页 WYG0603-0629a.png
长既享用重禄中山之祀无以加焉二国两祭礼无所
取诏书禁之是也诏称安平献王诸子并封不可各令
立庙是荀畅之义美矣然虞谓中山父非诸侯而祭更
阙疑如礼意也虞徵士答卫将军虞喜以嫡为大夫庶
为诸侯诸侯礼重应各立庙禅谓为允矣喜曰尊同体
敌恩情两伸诸兄弟俱始为诸侯命数无降今士庶始
封之君尚得上祭四代不拘于嫡以贵异之况已尊同
五等更嫌不得其均用丰礼并祭四代所以宠之理非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5b 页 WYG0603-0629b.png
僣宗此盖先王以孝理天下肃恭明祀之达义也昔周
公有王功鲁立文王之庙郑有平王东迁之勋特令祖
厉是为荣之非计享之祭在于周室鲁郑岂得过之哉
○宋庾蔚之谓大夫士尊不相绝故必宗嫡而立宗承
别子之嫡谓之宗子收族合食糺正一宗者也故特加
齐缞三月之服至四小宗则服无所加唯昆弟之为人
后姊妹虽出一降而已曾子问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
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郑云贵禄重宗也(上牲大夫/少牢也)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6a 页 WYG0603-0629c.png
记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明尊宗不/敢别祭也)至诸侯尊绝大
夫不得以太牢祭卿大夫之家是以经无诸侯为宗服
文则知诸侯夺宗各自祭不复就宗祭也又诸侯别子
封为国君亦得各祭四代何以知其然诸侯既不就祭
人子不可终身不得享其祖考居然别祭四代或疑神
不两享举鲁郑祭文祖厉足塞矣余以弟禄卑于兄不
得两祭虞以为可两祭由于父非诸侯又未善也
  遭难未葬入庙议(晋/)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6b 页 WYG0603-0629d.png
晋怀帝蒙尘崩于平阳梓宫未反京师元帝立庙之时
欲迁入庙丧已过三年太常贺循议云怀帝梓宫未反
遭时之难故事非常不得以常礼自拘宜以时入太庙
修祭祀之礼
  亡失其亲立庙议(晋/)
晋刘智释问曰亡其亲者不知其死生则不敢服然则
终身不祭乎智曰唯疑其生故不敢服也必疑死焉可
不祭乎古之死者必告于庙今亡其亲必告其先庙使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7a 页 WYG0603-0630a.png
咸知之求之三年若不得也则又告之告之者欲令其
生也则随而祐之其后疑祭必告令知其疑不受也鬼
死者终归飨也祝辞以告疑则还庙不迁矣凭灵之心
加崇于尊此孝子之情也
 
 
 
 
通典 卷五十一 第 17b 页 WYG0603-0630b.png
 
 
 
 
 
 
 
 通典卷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