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通典 卷二十六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603-031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典卷二十六
  唐 京 兆 杜 佑 君 卿 纂
 职官八
  诸卿中
  鸿胪卿(丞/) (主簿/) (典客署/) (司仪署/)
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周礼又有象胥干宝/注云若晋鸿胪也)秦官
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史记曰韩信亡楚归汉为/连敖徐广注云连敖典客)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603-0312b.png
汉改为鸿胪(应劭曰郊庙行礼赞导九宾鸿声也/胪傅也所以傅声赞导故曰鸿胪)景帝
二年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
(应劭曰皇帝建诸侯王宾诸侯王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之)列侯薨及
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谥官故以)
(名之臣瓒曰大行是官名掌九仪之制以宾诸侯者颜/师古曰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人)
建中六年改大鸿胪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
胪又更名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其属官又有郡邸长/丞主诸郡之邸在京)
(师者至后汉省/但令郎理郡邸)秦时又有典属国官掌蛮夷降者汉因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603-0312c.png
之成帝河平元年省之并大鸿胪(王莽改/曰典乐)后汉大鸿胪
卿一人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馀职
与汉同凡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
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使吊之及
拜王嗣(郭况为大鸿胪帝数赐金帛京师号况家为金/穴言富实也陈纪字元方拜大鸿胪卒官父寔)
(为太邱长子群为三公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魏及晋初皆有之(魏韩宣字/景然为大)
(鸿胪始南阳韩暨以宿儒在宣前为大鸿胪及宣在官/亦称职故鸿胪中为之语曰大鸿胪小鸿胪前后理行)
(曷相/如)自东晋至于宋齐有事则权置兼官毕则省梁除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603-0312d.png
大字但曰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常导护赞拜(职官录/曰旧视)
(散骑常侍天监/中视中丞吏部)后魏曰大鸿胪北齐曰鸿胪寺有卿少
卿各一人亦掌蕃客朝及吉凶吊祭后周司寇有蕃部
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
仪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鸿胪寺入太常十二年复置领
典客司仪崇玄三署至炀帝置少卿二人大唐龙朔二
年改鸿胪为司文咸亨初复旧光宅初改为司宾神龙
初复旧卿一人掌宾客凶仪之事及册诸蕃少卿本一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603-0313a.png
员景云二年加一员领典客司仪二署署各有令○丞
秦曰典客丞汉为鸿胪丞(萧望之/为之)魏晋亦然(王敦为鸿/胪卿谓阮)
(修曰卿常无食鸿胪差/有禄能作否修遂为丞)梁陈后魏北齐皆有之后周曰
宾部上士隋如北齐大唐因之有二人○主簿一人○
典客署周官有掌客上士中士秦官有典客汉改为鸿
胪鸿胪属官有大行令丞(本名行人武帝/改为大行令丞)魏改大行令
为客馆令晋改为典客宋分置南北客馆令齐梁陈皆
有客馆令丞后魏初曰典客监太和中置主客令北齐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603-0313b.png
有典客署后周置东南西北四掌客上士下士隋初又
曰典客署置令丞炀帝改为典藩署大唐为典客署置
令丞各一人掌二王后蕃客辞见宴接送迎及在国夷
狄○司仪署周官有司仪上士中士汉大鸿胪有理礼
郎自后无闻后魏置司仪官北齐置署令丞后周置上
士等员隋如北齐大唐因之置令丞各一人掌凶事仪
式及丧葬之事
  司农卿(丞导主簿/ 官署) (上林署/苑总监) (太仓署/诸仓监) (钩盾署/司竹监)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603-0313c.png
   (农温泉汤监官诸屯监/ 中郎将等) (騪粟都尉等官/) (典/)
少皞氏以九𩿇为九农正(𩿇鸟也𩿇有九种以为农/号各随其宜以教人事)
摄帝位命弃为后稷周则为太府下大夫秦为理粟内
史掌榖货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
司农掌九榖六畜之供膳羞者(见宋志汉书/曰主榖货)凡郡国诸
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皆属焉(母将崇字君房为执金/吾上𤼵武库兵送董贤)
(及乳母崇以为武库兵器天下公用缮修造作皆度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供养劳赐一出少府盖不以本)
(藏给末用不以人力供私费也/王莽改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大司农掌诸钱榖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603-0313d.png
金帛(郑弘字巨君迁大司农在位一月料遣诸徒岁月/已过竟者七百馀人弘举吏黄固为尚书谓弘曰)
(旧常一岁不能遣数百人明府一月而遣且千人何其/多也弘曰不应一人为多宜遣万人为少又郑元为大)
(司农给安车一乘卒官又刘据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灵帝召诸尚书而傅呼促步将加捶挞尚书令左雄奏)
(曰九卿位亚三公行冇佩玉之节动有庠序之仪孝明/永平始加挞罚非古典也帝从之九卿于此始免捶朴)
(又郑众字仲师徵为大司农是时朝廷议欲改弊农田/盐铁事众谏以为不可诏切责至被举劾众执之不移)
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榖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
诸官请调度者皆为给报损多益寡取相给足初郡国
盐官铁官并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建安中为大农魏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603-0314a.png
黄初元年又改为司农(大司农桓范出奔谓曹爽曰大/司农印在吾手所在得开仓而)
(食范为司农/以清省称)晋初因之渡江哀帝末省司农并都水孝
武复置宋齐皆有之梁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
仓廪陈因之后魏曰大司农北齐曰司农寺有卿少卿
各一人掌仓市薪米园池果实后周有司农上士一人
掌三农九榖稼穑之政令属大司徒隋初与北齐同炀
帝置少卿二人(颍川太守赵元淑入朝会司农不时纳/诸郡租榖元淑奏之炀帝曰如卿意者)
(几时当了元淑曰不过十日即日拜/元淑为司农卿纳天下租如言而毕)大唐龙朔二年改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603-0314b.png
司农为司稼咸亨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掌东耕供
进耒耜及邦国仓储之事领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
(署各有/令丞)○丞秦曰理粟内史丞有二人汉为大司农丞
亦二人或谓之中丞(耿寿昌为大司农中丞奏设常平/仓给北边省转漕又桑弘羊为大)
(司农中丞管/诸计会事)平帝又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
劝农桑后汉司农丞一人部丞一人(部丞主/帑藏)魏晋因之
铜印黄绶(宋齐以/来墨绶)进贤一梁冠介帻皂衣后魏北齐皆
有司农丞隋置五人大唐六人○主簿晋太康中置自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603-0314c.png
后无闻梁陈又有北齐亦然大唐因之○上林署汉水
衡都尉之职(说在都/水篇)后汉曰上林苑令丞主苑中禽兽
颇有人居皆主之魏晋因之江左无闻宋初复置𨽻尚
书殿中曹齐因之梁陈属司农北齐及隋亦然大唐因
之有令二人丞四人掌诸苑囿池沼种植蔬果藏冰之
事○太仓署于周官有廪人下大夫上士秦官有太仓
令丞汉因之属大司农后汉令主受郡国传漕榖其荥
阳敖仓官中兴皆属河南尹历代并有之(晋江左以来/又有东仓石)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603-0314d.png
(头仓丞/各一人)北齐亦然后周曰司仓下大夫隋有令二人丞
六人大唐有令三人丞二人掌仓廪出纳○钩盾署汉
钩盾令宦者典诸近园苑游观之事属少府后汉亦有
之晋大鸿胪属官有钩盾令自后无闻北齐如晋制隋
如北齐令三人丞十二人大唐因之令二人丞四人掌
薪炭鹅鸭薮泽之物(天宝五载九月侍御史杨钊充木/炭使自后相循或以京尹或以户)
(部侍/郎充)○导官署(导/择)周有舂人秦汉有令丞属少府汉东
京令丞主舂御米及作乾糒(糒音/备)属大司农历代皆有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603-0315a.png
之大唐置令二人丞四人掌舂碾米面油烛之事○苑
总监自隋而置东西南北各有监及副监大唐因之兼
有丞主簿等官以掌苑内宫馆园池之事○诸仓监后
汉河南尹属官有荥阳榖仓长丞梁司农有左中右三
部仓丞陈因之隋诸仓各有监官大唐因之掌仓廪出
纳○司竹监汉有司竹长丞魏晋河南淇园竹各置官
守之后魏有司竹都尉隋曰司竹监大唐因之有监副
监丞掌植养园竹之事○温泉汤监令大唐置掌汤院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603-0315b.png
宇修整器物以备供奉○诸屯监隋置诸屯监及副监
畿内者𨽻司农自外者𨽻诸州大唐因之置监及丞掌
营种屯田勾当功课畜产等事○騪粟都尉(騪音搜索/也汉武帝)
(军官不常置又有理粟/都尉以桑弘羊为之)均输令(汉有之/后汉省)斡官长(汉有之/如淳曰)
(斡音管或作干主均输之事所谓干盐铁而𣙜酒酤也/晋灼曰此竹箭干之官长也均输自有令颜师古曰如)
(说近是也纵作干读当以干持财货之事耳非谓/箭干也初干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籍田
(掌耕国庙社稷之田于周为甸师汉文帝初立籍田/置令汉东京及魏并不置晋武太始十年复置江左)
(省宋文帝元/嘉中又置)○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并曹/公置)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603-0315c.png
(晋武帝太始二年罢农官为郡/县后复有之隋焬帝罢典农官)劝农谒者(梁武天监九/年置视殿中)
(御史自騪粟以下/尽属司农今并无)
  太府卿(丞/署) (主簿署诸市署/常平) (平准署/) (左右藏/)
周官有太府下大夫掌贡赋之贰受其货贿之入颁其
货贿于受藏之府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少府至梁
天监七年置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及关津市
肆陈因之后魏太和中又改少府为太府卿兼有少卿
掌财物库藏(王显谓杨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寔固/曰减百官之禄及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603-0315d.png
(府未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北齐曰太府寺亦有卿少卿各一
人又兼掌造器物后周有太府中大夫掌贡赋货贿以
供国用属大冢宰隋初与北齐同所掌左右藏及尚方
司染甄官等署炀帝置少卿二人又分太府寺置少府
监管尚方织染等署而太府但管京都市及平准左右
藏大唐龙朔二年改太府为外府咸亨元年复旧光宅
元年改为司府神龙元年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龙朔/元年)
(置少卿二人分监两都/事太极元年又加一人)领两京诸市平准左右藏常平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603-0316a.png
等九署署各有令丞○丞于周官为太府上士之任自
后无闻梁太府丞一人陈因之后魏北齐各一人后周
曰太府上士隋又曰府丞大唐因之有四人○主簿亦
周官太府下士之任自后无闻梁置一人陈因之后魏
亦然隋置四人大唐因之减一人○诸市署周官有司
市下大夫掌市之理汉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长丞后
汉则河南尹属官雒阳市长丞魏晋因之东晋则丹阳
尹管之宋齐因之梁始𨽻太府陈因之后魏有京邑市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603-0316b.png
令北齐则司州牧领东西市令丞后周司市下大夫隋
初京市令丞属司农炀帝改𨽻太府大唐因之每市令
一人丞二人○平准署周官有货人中士下士主平定
物价秦置平准令汉因之掌知物价及主练染作彩色
(赵广汉州举茂/才为平准令)后汉平准令丞𨽻大司农嘉平四年改
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之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
人为令丞魏少府属官有平准令宋唯掌染顺帝即位
以帝讳准故曰染署齐又曰平准属少府梁陈则曰平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603-0316c.png
水令丞北齐平准属司农后周曰平准中士下士隋初
如北齐炀帝改𨽻太府大唐因之令二人丞四人掌官
市易○左右藏署周官有职币上士中士掌邦财之币
又外府中士主泉藏有玉府掌王之金玉兵器之藏内
府中士主货贿藏在内也职内上士主泉货所入盖其
任也汉少府属官有中藏府令丞魏因之晋有左右藏
令属少府晋江东置御史掌库曹后分库曹曰外左库
内左库至宋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曰左库齐梁陈曰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603-0316d.png
右藏北齐曰左右藏令属太府寺后周曰外府上士中
士隋如北齐大唐因之置左藏署令三人(掌库藏钱/布帛杂䌽)
藏署令二人(掌铜铁毛角玩弄之物金玉珠/宝香画䌽色诸方贡献杂物)○常平署
汉宣帝时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榖贱时增价而籴
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常平之名起于此也后汉
明帝置常满仓晋又曰常平仓自后无闻梁亦曰常平
仓而不籴粜陈因之后魏太和中虽不名曰常平亦各
令官司籴贮俭则出粜隋曰常平仓大唐武德中置常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603-0317a.png
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市肆腾踊则减价而出田啬/礼羡则增籴而收触类长之)
省监置常平署令一人掌仓粮管钥出纳粜籴凡天下
仓廪和籴者为常平仓正租为正仓地子为义仓(天宝/八年)
(通计天下仓粮屯收并和籴等见数凡/一亿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
  秘书监(丞佐秘书郎书校书郎/ 郎 校 正字附) (正字局著作郎/太史 令 丞)
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又有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
五帝之书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贮之
于外府又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603-0317b.png
禄二阁藏之于内禁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
始置袐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属太
(以其掌图书秘/记故曰秘书)后省魏武帝又置秘书令典尚书奏
(即中书/令之任)文帝黄初初乃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
书改令为监掌艺文图籍之事初属少府后乃不属(自/王)
(肃为监/乃不属)其兰台亦藏书籍而御史掌之(魏薛夏云兰台/为外台秘书为)
(内/阁)晋武帝以秘书并入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
惠帝永平中复别置秘书监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603-0317c.png
自是秘书之府始居于外其监铜印墨绶进贤两梁冠
绛朝服佩水苍玉(华峤为秘书监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统之峤集谢秘书监表曰刘向父)
(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东观非臣庸贱所敢投迹/华谭为秘书监自负宿名意甚不快曰臣老矣将死秘)
(阁汲黯之言复存于今日上不悦温峤表曰国史之兴/将明得失使一代之典焕然可观今之秘书著作是也)
宋与晋同梁曰秘书省(任昉字彦升为秘书监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
(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陈因之后魏亦有之后周秘书监亦领著
作监掌国史(说在秘/书丞注)隋秘书省领著作太史二曹炀帝
增置少监一人后又改监少监并为令大唐武德初复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603-0317d.png
改为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改监为太史少监
为侍郎咸亨初复旧天授初改秘书省为麟台神龙初
复旧掌经籍图书监国史领著作太史二局太极元年
增秘书少监为二员通判省事其后国史太史分为别
曹而秘书省但主书写勘校而已(汉初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之事至)
(魏晋其制犹存故历代营都邑置/府寺必以秘书省及御史台为邻)虽非要剧然好学君
子亦求为之(魏徵后为秘书监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自是秘府图籍灿然毕备)○丞魏
武帝置秘书令及丞一人典尚书奏事后文帝黄初中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603-0318a.png
欲以何桢为秘书丞而秘书先自有丞乃以桢为秘书
右丞(文帝徵何桢至为秘书郎月馀桢因事帝令问外/曰吾本用桢为丞何故为郎按主者罪遂改为丞)
(时袐书旧丞尚未/转乃以桢为右丞)其后遂有左右二丞刘放为左丞孙
资为右丞后省(魏薛夏字宣声为秘书丞帝常与/推论书傅呼之不名谓之薛君)晋复
置秘书丞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稽绍司马彪/傅畅王谧等)
(并为/此官)宋为黄绶馀与晋同齐梁尤重(齐王俭字仲宝为/秘书丞上表求校)
(坟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献之梁刘孝绰除秘书丞/武帝曰第一官当与第一人又张率字士简吴郡人迁)
(秘书丞武帝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绪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卿定有名称也)陈隋印绶与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603-0318b.png
齐同历代皆有(后周柳蚪为秘书丞时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因蚪为丞始命监掌焉)
唐龙朔二年改为兰台大夫咸亨初复旧掌府事勾稽
省署抄目○秘书郎后汉马融(字季/长)为秘书郎诣东观
典校书及魏武建国又置秘书郎尝以刘邵为之出乘
鹿车(王肃表曰臣以为秘书职于三台为近密中书郎/在尚书丞郎上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不然则)
(宜次侍御史下秘书丞郎俱四百石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此陛下崇儒术之盛旨也尚书郎侍御史皆)
(乘犊车而秘书丞郎独乘鹿车不得朝服又/恐非陛下转台郎以为秘书丞郎之本意也)晋秘书郎
掌中外三阁经书校阅脱误进贤一梁冠绛朝服亦谓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603-0318c.png
之郎中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乙丙丁四部使秘书郎
中四人各掌其一(左太冲为三都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中又郑默字思元为秘书)
(郎删省旧文除其浮秽中书令虞松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钟会左太冲刘隗等并为此官)宋齐秘
书郎皆四员尤为美职皆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
其居职例十日便迁(宋王敬弘子恢之召为秘书郎敬/弘求为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
(日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无竞之地文帝许之)梁亦然(张缵字伯绪/为秘书郎固)
(求不迁欲遍/观阁内图籍)自齐梁之末多以贵游子弟为之无其才
(当时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历代皆有北齐又谓之郎中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603-0318d.png
隋除中字亦四员大唐亦四员分掌四部经籍图书分
判校写功程事龙朔中改为兰台郎咸亨初复旧开元
二十八年减一员○秘书校书郎汉之兰台及后汉东
观皆藏书之室亦著述之所多当时文学之士使雠校
于其中故有校书之职(初汉成帝时已命光禄大夫刘/向于天禄阁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令/李柱国校方伎后以诸大夫扬雄等亦典校于其中)
于兰台置令史十八人(秩百石属/御史中丞)又选他官入东观皆
令典校秘书或撰述传记(后汉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撰光武本纪及诸传记又)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603-0319a.png
(以傅毅为兰台令史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盖有校书之任而未为官也故
以郎居其任则谓之校书郎(明帝召班固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
(秘书又刘珍与校书郎刘騊駼马融校定东观五经傅/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定正文字又杨终字子山徵诣)
(兰台拜校书郎又窦章为东观/校书郎騊徒刀切駼大呼切)以郎中居其任则谓之
校书郎中(后汉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又马/融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当时重其
职故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焉至魏始
置秘书校书郎晋宋以下无闻至后魏有秘书校书郎
北齐亦有校书郎后周有校书郎下士十二人属春官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603-0319b.png
之外史隋校书郎十二人炀帝初减二人寻更增为四
十人大唐置八人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其
弘文崇文馆著作司经局并有校书之官皆为美职而
秘书省为最○秘书正字后汉桓帝初置秘书监掌图
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其后监令掌图籍之纪监述作
之事不复专文字之任矣今之正字盖令监之遗职校
书之通制历代无闻齐集书省有正书北齐秘书省有
正字隋置四人大唐因之掌刋正文字其官资轻重与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603-0319c.png
校书郎同(贞元八年割校书四员/正字两员属集贤殿)○著作郎汉东京图
书悉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入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
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盖有著作之任而未为官员
(兰台令史班固傅毅洛阳令陈崇长陵令尹/敏司𨽻校尉孟冀及杨彪等并著作东观)魏明帝
太和中始置著作郎官𨽻中书省专掌国史(卫觊字伯/儒以侍中)
(尚书典/著作)晋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令秘书既典
丈籍宜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𨽻秘书后别
自置省(谓之著/作省)而犹𨽻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603-0319d.png
专掌史任(李充字弘度为大著作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分作四部秘阁以为永制又曰荀勖)
(以中书监孙盛以秘书监并领著作孙绰以散骑常侍/及陈寿并为大著作又应亨祖嘉让著作表曰自司𨽻)
(校尉奉至臣父五代著/作不绝邦族以为美谈)进贤两梁冠介帻绛朝服(王隐/待诏)
(著作单衣介帻月朔诣/于著作省亦其任也)宋齐与晋同梁制一梁冠而无
印绶(以上并/大著作)魏氏又置佐著作郎亦属中书晋佐著作
郎八人进贤一梁冠绛朝服秘书监自调补之(太元四/年诏秘)
(书无监使吏部选佐著作郎有监复旧又阎纂集云邹/湛谓秘书监和峤曰阎纂可佐著作峤曰此职闲重势)
(贵多争不暇求才按此/则大著作秘监自调也)晋制佐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603-0320a.png
臣传一人宋初以国朝始建未有合撰者其制遂废矣
宋齐以来遂迁佐于下谓之著作佐郎亦掌国史集注
起居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其职官制与大著
作同陈氏为令仆子起家之选后魏有著作郎佐郎北
齐有著作郎佐郎各二人后周有著作上士二人中士
四人掌缀国录属春官之外史隋于秘书省置著作曹
著作郎二人佐郎八人炀帝加佐郎为十二人大唐为
著作局置著作郎二人佐郎四人(开元二十六年/减佐郎二员)亦属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603-0320b.png
秘书省(自宋以后国/史悉属秘书)龙朔二年改著作郎为司文郎中
佐郎为司文郎咸亨初复旧初著作郎掌修国史及制
碑颂之属分判局事佐郎贰之徒有撰史之名而实无
其任其任尽在史馆矣其属官有校书郎二人后魏著
作省置校书郎北齐著作亦置校书郎二人隋亦同掌
雠校书籍若本局无书兼校本省典籍正字二人(隋著/作曹)
(置正字二人今减/一人掌同校书)○太史局令昔少皞以鸟名官其凤
鸟氏为历正至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603-0320c.png
唐虞之际羲氏和氏绍重黎之后代序天地夏有太史
终古者当桀之暴知其将亡乃执其图法而奔于殷殷
太史高势见纣之乱载其图法出奔于周周官太史掌
建邦之六典正岁年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鲁昭公二/年晋韩宣)
(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又有冯(音凭/下同)相氏视天
文之次序保章氏掌天文之变当周宣王时太史官失
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
适晋(周惠王襄王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奔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603-0320d.png
氏入梁(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以其图法归周)秦为太史令(胡母敬之为/太史令作博)
(学七/章)汉武置太史公以司马谈为之位在丞相上天下
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谈卒其子迁嗣之迁死后宣
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瓒曰百官表无太/史公茂陵中书司)
(马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也张寿王亦为太史令)后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凡
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
节禁忌国有瑞应灾异则掌记之(张衡字平子为太史/令造浑天仪铸铜为)
(之献帝时太史令王立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后数言于)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603-0321a.png
(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伏火者土承汉者魏能/安天下者曹姓惟委任曹氏而已曹公闻之使人语立)
(曰知公忠于朝廷天/道深远幸勿多言)秦汉以来太史之任盖并周之太
史冯相保章三职自汉晋宋齐并属太常铜印墨绶进
贤一梁冠绛朝服梁陈亦同后魏北齐皆如晋宋隋曰
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而属秘书省炀帝又改曹为监
有令大唐初改监为局置令龙朔二年改太史局为秘
书阁改令为郎中(丞为秘/书阁郎)咸亨初复旧初属秘书省久
视元年改为浑天监不𨽻麟台改令为监置一人其年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603-0321b.png
又改为浑仪监长安二年复为太史局又𨽻麟台其监
复为太史局令置二人景龙二年复改局为监而令名
不易不𨽻秘书开元二年复改令为监改一员为少监
十四年复为太史局置令二人复𨽻秘书后又改局为
(乾元元年又改其局为司天台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色有异则密封以奏其次小吏有司历保章正灵台)
(郎挈壶正等/官各有差)○丞二人司马彪续汉志云太史有丞一
人魏以下历代皆同隋置二人炀帝减一人大唐初不
置丞久视初改为浑仪监始置丞二人长安二年又省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603-0321c.png
景龙二年复置初仪凤四年五月太常博士检校太史
姚元辩奏于阳城测影台依古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
影尺有五寸正与古法同调露元年十一月于阳城立
表冬至日中测影得丈二尺七寸开元十二年四月命
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驰传往安南朗
蔡蔚等州测候日影回日奏闻数年伺候及还京僧一
行一时校之安南景北极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日影
七尺九寸四分春秋二分影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603-0321d.png
表南三寸三分(测影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极才出/地二十馀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
(星殊高老人星下众星粲然其明大者甚众图所不载/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极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见乃自古)
(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伏而不见之所也)蔚州横野军北极高四十度冬至
影丈五尺八寸九分春秋二分影六尺二分夏至影在
表北二尺二寸九分此二所为中土南北之极其朗襄
蔡许河南府汴滑太原等州各有使往并差不同一行
以南北日影校量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约南北极相去
才八万馀里其诸州测影尺寸如左林邑国北极高十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0603-0322a.png
七度(冬至影在表北六尺九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二尺六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南五寸七分)安南
都护府北极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影在表北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在)
(表北二尺九寸三分夏/至影在表南三寸三分)朗州武陵北极高二十九度五
(冬至影在表北丈五寸三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四尺四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七寸七分)襄州
(恒春分影在表/北四尺四寸)蔡州武津馆北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
(影在表北丈二尺三寸八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二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尺三寸六分)许州扶
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丈二尺五寸/五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
(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尺四寸四分)河南府告成北极高三十四度七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0603-0322b.png
(冬至影在表北丈三尺七寸一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四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北尺四寸九分)
州浚仪太岳台北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丈二尺八寸五)
(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表北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马北极高三十
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丈三尺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尺五寸七分)
太原府(恒春分影在/表北六尺)蔚州横野军北极高四十度(冬至/影在)
(表北丈五尺八寸九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
  殿中监(丞尚尚食局尚药御尚衣长尚舍/ 辇等 奉 直) (尚乘/)
魏置殿中监官晋宋并同齐有内外殿中监各八人梁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0603-0322c.png
陈因之其资品极下后魏亦有殿中监北齐有殿中局
置监四人属门下省掌驾前奉引隋改为殿内局置监
二人大业三年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
内省有监少监丞各一人掌诸供奉领尚食尚药尚衣
(尚食即/旧御府)尚舍(即旧殿/中局)尚乘(领左右六/闲及诸闲)尚辇等六局(汉仪/注曰)
(省中有五尚即尚食尚冠尚衣尚帐尚席或云秦置六/尚谓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若今殿中之任)
每局各置奉御二人以总之置直长以贰之属门下省
大唐改为殿中省仍又加置少监二人丞亦二人其官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0603-0322d.png
局职任一如隋制为一司不属门下龙朔二年改殿中
省为中御府改监为中御大监少监改丞为中御大夫
(改尚食为奉膳尚药为奉医尚衣为奉冕尚舍为奉/扆尚乘为奉驾尚辇为奉辇凡奉御皆改为大夫)
亨初复旧○丞隋置一人大唐加一人○尚食局奉御
始秦置六尚有尚食焉(如淳曰谓掌天/子之物曰尚)后汉以后并其
职于太官汤官北齐门下省又有尚食局置典御二人
后周有内膳上士中士凡进食先尝之隋分属殿内改
典御为奉御有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膳大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0603-0323a.png
夫咸亨初复旧直长隋置六人大唐因之减置五人○
尚药局奉御自梁陈以后皆太医兼其职北齐门下省
有典御二人隋如北齐之制后改为奉御而属殿内大
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医大夫咸亨初复旧直长隋
置四人大唐因之○尚衣局奉御周官有司服中士掌
王之服辨其名物战国有尚衣尚冠之职秦汉有御府
令丞掌供御服而属少府后汉又掌宦者典官婢作中
衣服魏因之晋属光禄勋江东省宋大明中改尚方曰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0603-0323b.png
左右御府各置令丞一人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𨽻
右尚方其后又置初宋氏用三品勋位明帝改用二品
准南台御史掌金银䌽帛凡诸造作以供奉及妃主六
宫梁陈其职𨽻在尚方后魏有掌服郎北齐门下省统
主衣局都统子统各二人后周有司服上士二人中士
二人隋分属殿内省其后又改为尚衣局置奉御二人
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冕大夫咸亨元年复旧直
长隋置八人大唐因之减二人○尚舍局奉御周礼有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0603-0323c.png
掌舍掌行所解止之处帷幕幄帟之事汉少府属官有
守宫令丞掌宫殿陈设魏殿中监掌帐设监护之事晋
宋以下其职并在殿中监隋炀帝置殿内监改殿内局
为尚舍局置奉御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扆
大夫咸亨元年复旧直长隋置八人大唐因之而减二
人○尚乘局奉御自秦汉以来其职皆在太仆北齐太
仆骅骝署有奉御十人管十二闲马隋炀帝取之置尚
乘局署奉御二人大唐因之增置奉御四人龙朔二年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0603-0323d.png
改为奉驾大夫咸亨元年复旧(尚乘奉御掌六闲马一/曰飞黄闲二曰吉良闲)
(三曰龙媒闲四曰騊駼闲/五曰駃騠闲六曰天苑闲)开元中减二人先是别置厩
使因𨽻焉犹属殿中(武太后万岁通天二年五月置仗/内闲厩令殿中丞袁怀哲检校至)
(圣历二年改为少监闲厩/使自后他官相循为之)直长隋置十四人大唐减四
人○尚辇奉御周官小司徒中大夫掌六畜车辇又宗
伯巾车下大夫掌王后之五辂辇车组挽有翣羽盖(古/谓)
(人牵为辇春秋宋万以乘车辇其母秦始皇乃去其轮/而舆之汉代遂为人君之乘后汉有乘舆六辇魏晋小)
(出则乘之及过江左孝武太元年中谢安率意而作及/破苻坚得之形制无差大小如一时人叹其默识宋武)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0603-0324a.png
(破慕容超获金钲辇古之辇舆大率以六尺为度齐武/帝造大小二辇舆雕饰甚工不下□辕轭悉金花银兽)
(梁大辇中方八尺左右开视金/鸾拱振隋有六辇大礼皆乘之)汉魏晋并太仆属官车
府令掌之东晋省太仆遂𨽻尚书驾部宋齐梁陈车府
乘黄令丞掌之后魏北齐则乘黄车府令兼掌之后周
则司车辂主之隋又乘黄车府令丞掌之炀帝置殿内
省尚辇局奉御二人大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奉辇大
夫咸亨元年复旧直长四人隋置大唐因之
 
通典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0603-0324b.png
 
 
 
 
 
 
 
 通典卷二十六